-
1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
2 # 隨緣191970112
隨緣
象雄文化的地域起源
歷史和考古記述至少4000年前象雄是吐蕃王朝崛起以前青藏高原最大的文明古國。今天的西藏自治區乃至四川、甘肅、青海、雲南等藏地僅僅是遠古的中華古象雄國的一部份,古老的象雄國以西藏的今天阿里為中心,透過至少十八個部落覆蓋中亞的大片疆土。象雄古國是古代橫跨中亞地區及青藏高原之大國。
據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義大利學者圖奇的考察,古代漢末成光子、初唐的王玄策、晚唐的劉元鼎、清朝派赴西藏勘繪地圖的官員的實地考證,以及當代學者論證象雄就是中華古軒轅國,是中國上古夏(嘉)人和夏王朝在西北和西藏地區的遺族。西藏最早的文明中心產生於以阿里岡底斯山為中心的象雄,象雄的高度文明對於雅隆(吐蕃所屬部落)和蘇毗(女國,西王母國)產生過強烈的影響。西藏阿里至今的稱謂都是沿用了古象雄時代的地名。象雄國以雄俠部落為基礎,以象雄王室的發展為主導,而形成的青藏高原最大的部落聯盟王國。象雄廣大的藏北草原提供了文化交流的便利,象雄文化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時代)、父系氏族時代(新時代晚期金屬工具的出現)、金屬時代、銅器時代等重要而完備的發展期。象雄文化是集草原文化、高原文化、波斯文化等多種文化的大集合中華文化體,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內容的博大性、傳播的和諧性。象雄文化透過象雄國浩瀚的疆域影響著廣大的中亞文化。象雄國早在至少西元前二十世紀就產生過極高的遠古文明,史稱古象雄文明。象雄國創造了自己的文字--象雄文,也就是今天藏文的前身。
象雄,漢籍中稱之為“羊同”或“楊童”;羊同分為大羊同和小羊同。古象雄部曾統一了號稱十八萬戶部落,並經歷了較有影響的十八代等象雄王朝。象雄鼎盛時期,曾具有極強的軍事力量,其疆域十分廣闊。
據著名學者尕桑坦貝見參所著的《世界地理概說》及其它歷史研究學術記載,象雄地域分三部分:裡象雄、中象雄、外象雄。
按照今天的地理劃分及西藏象雄文化遺蹟考察認為象雄的歷史疆域應該是西藏西北部包括現在的阿里地區以及那曲地區的西部,日喀則的吉隆、仲巴和薩噶縣,包括拉達克和今天的印度與尼泊爾北邊的一小部分,西邊包括喀什米爾和巴爾提斯(今天巴基斯坦東端),北邊包括廣漠的羌塘草原即今那曲和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南部,東邊基本上以長江為界,到達今天那曲地區東部和昌都地區北部,幾乎囊括整個藏區。在一些史籍中甚至把黃河源頭地區和瀾滄江、長江的上游(含今甘孜州西部)統計於“外象雄範圍”。曾經生活在這個疆域上的藏族先民認為他們是象雄的庶民。藏族的先民曾經馳騁半個中亞,與波斯、阿拉伯、突騎施都產生過千絲萬縷的聯絡,在中亞歷史上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
從文字考古上可以知道古喀什米爾語和古旁遮普語中找到了許多與象雄文字母和現代藏文字母相似或近似的字,而且現代藏文的四個母音符號在古喀什米爾語種都有,只是第四個符號比較直一些罷了。象雄文的母音和子音的數量和現代藏文完全一樣。今天藏語中的橄欖、苦參等藥名仍用象雄語詞,從而更可以看到象雄文化對於古代乃至現代的文化影響是強烈的。
象雄文明早已透過陸路傳遞到印度。早在象雄文化從起源到傳播時,出生在象雄國的佛陀敦巴幸饒就已經親自傳法而走過。如今在俄羅斯、印度、尼泊爾、不丹、外蒙古等地方仍然有很多人稱自己為象雄人的後裔,傳播象雄佛法的雍仲本教寺廟依然存在,傳承著古老的象雄文化。唐代著名的玄奘法師出使西域的路徑根據唐儀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捲上記載的內容來看,是從今天西藏的阿里進入印度的。隨後走過這條路的僧人還有道希、玄臺、道卻、道升、玄惠等,也有人把這條路稱為麝香之路。這條傳播象雄文化的路歷來被國內外學術界高度重視,在很多藏區的考古還發現早在印度佛教進入藏區之前就存在佛塔、寺廟的大量遺蹟。
“香巴拉”是佛教時輪金剛乘中一淨土的名字,也就是釋迦牟尼講述時輪金剛的地方。由貴種王朝世領其地,該地狀況八瓣蓮花,跟象雄國的八瓣蓮花形的俄摩隆仁也就是象雄敦巴幸饒.米沃出生的地方一模一樣。
《琉璃宮史》一部被佛學界和史學界認為是南傳佛教-小乘佛教史中講述了佛教的起源。從佛教緣起世界之說的地理概貌可瞥見與西藏岡底斯山一帶及其岡仁波齊峰的地貌吻合的一些論證。由此可見佛教地域起源以阿里為中心的象雄文化的又一力證。
-
3 # 老不捨1
青藏高原的象雄王朝是歷史上青臧地域中首屈一指大國並有自己的文字。它的建國應在中原的隋唐之前。後被土蕃國王松贊干布所滅。
-
4 # 逸樂書香
至少興起於4000年以前、發源於西藏阿里地區的象雄王朝,曾經以其深邃的文化思想影響了亞洲的廣大地區。雖然在1000多年前,這個強盛的王朝被吐蕃滅亡,但象雄文化已成為融入雪域高原文化與信仰的“DNA”,更是孕育佛教核心思想的“溫床”。也有人說,正是古象雄國為今天中國的地理版圖、文化信仰和世界佛教起源奠定了基礎。
-
5 # 藍天白雲999
謝邀,據說象雄是個比吐蕃更早建立並稱雄青藏的王朝,強盛時還有領土深入到中亞和西亞,今天的伊朗高原就曾有象雄的領土,象雄比吐蕃更早稱雄青藏並與唐朝交好,松贊干布還把自己的妹妹許配給李迷夏與其交好,後李冷落松的妹妹,自持強大,松在其妹的慫恿下出兵攻打象雄,以1萬軍隊打敗10永珍雄兵,殺掉象雄王李迷夏,自此滅掉象雄,最終土蕃稱雄青藏。
-
6 # 中國自駕地理
象雄,西藏早期歷史上的古國,疆域中心地區位於今阿里地區。唐代史書稱之為“羊同”。象雄古國建立於公元前1500年到西元元年之間的鐵器時代,於645年亡於吐蕃王朝。
象雄遺址起源根據產生於象雄地區“苯教”的傳說,世界原初是一個巨大的卵,其蛋殼變成白色的神山,蛋白化成大海,蛋黃則變成十八個中型的卵,再從其中誕生各種動物。至於西藏民族的起源,依照西藏佛教故事裡面的傳說,是獼猴與羅剎女婚配而繁衍出來的後裔。在《隋書》中,也可以找到位於甘肅東部拉卜愣一帶之黨氏藏人(即宕昌羌)自稱為彌猴種的記載。
歷史象雄是苯教的發源地,有著獨特的象雄文。傳說中,苯教創始人辛繞(興饒)就是一統象雄的第一任君主。有觀點認為,辛繞僅比傳說中的吐蕃祖先聶赤贊普高五代,約早200年左右;也即公元前4世紀時代。相傳與佛教祖始釋迦牟尼同時,興饒祖師於岡底斯山修道,在象雄地區創立了苯教。如果接受苯教創始人就是象雄的第一任君主的觀點,那意味著苯教的傳說辛繞大約生活在前6世紀。
吐蕃崛起後,象雄逐漸衰落,末代國王李迷夏曾迎娶松贊干布的妹妹贊蒙賽瑪噶為妃,因此雙方最初是同盟關係。但由於吐蕃的強盛使雙方關係越來越惡化。最終松贊干布借贊蒙賽瑪噶失寵為由率大兵於642年討伐象雄,費時三年攻滅了象雄,派瓊波·邦色為象雄總管。象雄於是成為吐蕃的藩屬國。
朗達瑪滅佛後,吐蕃王室一支逃亡象雄,在當地建立了古格王朝。
地理位置象雄的地理位置,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地域,只能確定大致的方位。依照西藏佛教故事裡面的傳說,該族來自於阿爾泰山、西藏岡仁波齊峰和天山相鄰地區最原始的六個氏族(或六大姓氏,即噶、哲、扎、黨、訥沃、韋達)。
象雄走廊據苯教文獻的傳統說法,象雄由三個部分組成,即:裡象雄,中象雄和外象雄。據苯教學者朵桑坦貝見參所著的《世界地理概說》記載:
裡象雄應該是岡底斯山西面三個月路程之外的波斯、巴達先和巴拉一帶。在這兒的甲巴聶查城的遺墟中有座山,山上密尊的形象自然形成。木裡山拉在此建巴卻城,並在該城修法靈驗,將一塊彷彿人體大小的巨石定在空中,不讓它落地。後來人們用土石方壘了個基座,把這塊巨石託在半空中。在這塊土地上有大小32個部族,如今已被外族佔領。
中象雄在岡底斯山西面一天的路程之外。那裡有詹巴南誇的修煉地穹隆銀城,這還是象雄王國的都城。這片土地曾經為象雄十八國王統治。本教文化史上著名的四賢熾、棲、巴、梅就誕生在這裡。這裡還有本教後宏期的著名大師西饒堅參和其它賢哲們修煉的巖洞。因為這塊土地東面和蕃接壤,有時也受蕃的管轄。
外象雄是以穹保六峰山為中心的一塊土地,也叫孫巴精雪。包括39個部族,嘉二十五族,這是現在的安多上部地區,絕大部分信仰本教。有穹保桑欽、巴爾倉寺等寺宇和修煉的巖洞。
象雄最初包括今天大部分藏區,包括象雄和蕃兩個民族。只是到了聶赤贊普時代,吐蕃部落興起,逐漸脫離了象雄王室脆弱的統治,加之蘇毗的崛起,切斷了象雄王室與東部象雄(多康地區)的聯絡,以後的象雄就只限於今天阿里和克什米爾了,位於吐蕃的西北部。
象雄的都城是穹隆銀城。
資料參考維基百科 -
7 # 鑑史明鏡
歷史上曾有過許多隱秘而偉大的文明,他們的基因就在後來者的脈搏中跳動,我們卻無從尋覓其蹤跡,象雄王朝即是如此。
象雄王朝存在於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7世紀,在漢文典籍裡被稱為“羊同”, 對其描述是“東西千里,勝兵八九萬,辮髮氈裘,畜牧為業,地多風雪,冰厚丈餘,物產與吐蕃同”,在唐貞觀年間被吐蕃所滅,國民逸散。由於相隔玄遠,中原人對其所知並不多,藏文文獻裡雖有記載,但是歷史與傳說混雜,考古證據缺乏,人們對其真實情況始終搞不清楚。不過,近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對西藏阿里地區的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的考古發掘,籠罩在歷史塵埃中的象雄文明的面目漸漸清晰起來。
2 0 0 7年,在阿里地區達扎縣城附近修路的工程隊發現了兩座墓葬,出土的器物中有一件特別的東西——黃金面具。面具上刻著眼眉口鼻,並用紅色的顏料勾勒,面具的上部是冠,冠呈長方形,正面並列鏨刻著三座階梯形的雉堞,兩側對稱分佈著樹木、鳥、羊等動物。冠和麵具用絲狀物連線在一起,同時整個面具被縫綴在一塊較大的絲織物上。它與新疆地區發現的漢晉墓葬中的覆面類似,是覆蓋在死者臉上的。硃紅色的勾勒可以創造出活生生的人的形象,金燦燦的貴金屬襯以絲綢,凸顯王者風範,這樣既能維護死者的尊嚴,也能體現死者的財富與地位。這兩座古墓被分別命名為曲踏墓地和故如甲木墓地。這樣的面具在阿里並非孤例,在曲踏墓地和故如甲木墓地中都有發現,而且這些帶有面具的墓葬規格都不低。
這些墓葬距今1 8 0 0年左右,正是歷史上象雄王朝的鼎盛時期。然而,阿里從來沒有關於黃金出產的記載,這些黃金又來自何處呢?據歷史學家考證,它們很可能來自距阿里不遠的印度北部或拉達克首府列城,那裡有黃金產出。更巧的是,2 0 1 1年, 美國的考古學家馬克· 奧登德菲爾在尼泊爾穆斯塘薩木宗村的一座崖墓中也發現了一面鍍金銀面具,與西藏的面具非常相似。以面具覆面的葬俗在歷史上並不鮮見,在新疆很多地方以及中亞地區都有出現過,屬於當時比較流行的一種葬俗。這些證據告訴我們,在我們印象中封閉而遙遠的阿里地區,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當地的居民很早就和外界建立起了聯絡,並且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
那麼, 外來文化物件雄的影響究竟有多深呢?可以說是滲透到了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這還要從出土文物說起。2 0 0 5年,一輛卡車經過故如甲木寺門前時,將路面軋出一個大坑,坑裡就是象雄時期的古墓。當時,墓裡出土了方形箱式木棺、“王侯”銘文、禽獸紋絲綢殘片及大量素面褐色絲綢殘片、馬蹄形木梳、長方形木案、木奩、草編器、鑽木取火棒、青銅釜、青銅缽。7年之後,考古隊又在附近發掘出大量青銅器皿、微型黃金面具、陶器、料珠、中原式鐵劍及大量殉葬的動物骨骼等,且在一座大型墓葬中發現了碗口粗的木材搭建的墓頂。而在曲踏墓地中也有同樣的器物出土。
這是青藏高原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絲綢,它們正是來自中原地區,出土器物中的鐵劍也是中原形制。此外,搭建墓頂所用的木材屬於三尖杉屬,在阿里這樣的高寒地帶是很難見到高過膝蓋的植物的,它們應該是從外地長途運輸過來的。三尖杉屬樹木生長於喜馬拉雅山區海拔較低的地區,主要是中印邊境的河谷急劇下切地帶。在清理過程中,考古人員還在一些容器的底部發現了像茶葉一樣的東西,而中國最早的茶葉出現在漢代的雲南,也許,茶馬古道的馬嘶聲從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響起。
在此後的時間裡,這兩處仍不斷有象雄時期的墓葬被髮掘,其中曲踏墓地尤為重要。2 0 1 4年,考古人員在曲踏墓地發現了5座並列的帶豎井墓道的洞室墓。墓室樣式與象雄之後的古格王朝時期的穴居遺址很像。墓室的形制往往是活人居住形制的反映,這說明象雄人很有可能居住在洞穴中。墓室內隨葬有大量青稞種子和牛、羊、馬,說明墓地所處的象泉河流域當時是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而且經濟繁榮。
墓室內還隨葬有豐富的器物,其中有幾樣比較特殊,一是帶柄銅鏡,與歐亞草原的帶柄銅鏡同屬一個系統,這是首次在阿里地區被發現;二是兩件四足木案,分別有彩繪對鳥紋和對羊紋及其他豐富的幾何紋樣,是象雄時期少見的彩繪器物;三是精美天珠(蝕花瑪瑙珠),這是首次在青藏高原考古中發現;四是有的墓壁上還刻有摺尺形幾何符號。這些很有可能都是波斯的“進口”產品。
象雄人最初的信仰是原始本教,具有原始巫術特徵。公元前6世紀祆教由波斯人瑣羅亞斯德創立,並於公元3世紀成為波斯國教,直到公元7世紀才被伊斯蘭教替代。祆教流行的時期,也是象雄王朝壯大發展之時,兩者在地域上透過西域諸國就可以聯絡起來,也讓祆教物件雄產生影響成為可能。在其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是辛饒米沃,他是傳說中雍仲本教的創始人,他吸收了祆教及波斯文化中的許多因素,將原始本教系統化、理論化,並推動了象雄文化的發展。這並非空穴來風,在西藏的傳說中,天珠、料珠來自古代伊朗,而在古代象雄統治地區,人們也發現了大量與拜火、拜日月有關的巖畫;天葬的風俗與祆教的“鳥葬”有著極為相似的元素;祆教中的幻術也可以在本教典籍中找到記載;在宇宙起源、世界構成等基本教義方面,雍仲本教中也能找到祆教的影子。在曲踏墓地中,天珠和墓壁上的符號很可能就和這種信仰相關。
透過對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的分析,我們可以對古象雄王朝得出這樣一個印象,那就是人民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但是由於地理環境和資源的侷限,不得不從外部“進口”許多東西,特別是適於富人階層消費的產品,這也讓他們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上,都受到了外部文明的影響,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象雄文明。這個文明存在了約1 0 0 0年,王國是由“象雄十八王”組成的部落聯盟,王國的首都在穹窿銀城,意為“有大鵬鳥的地方”,信仰本教。然而,它畢竟是鬆散的聯盟,所以當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劍指象雄之時,它就悲壯地謝幕了,消失得如此乾脆,以至於關於它的一切都撲朔迷離,吸引著一代代人們去追尋。
-
8 # 曉木曰兮歷史系
古象雄王朝是有著一萬八千年悠遠歷史,雄霸在雪域高原輝煌鼎盛的古老文明朝代。古象雄王朝曾統一了號稱十八萬戶部落的十八國,建立起了威震中亞的強大的古象雄王國,並經歷了有影響的十八代象雄王朝,象雄王朝鼎盛之時,曾具有極強的軍事力量,人口眾多,疆域遼闊。
古象雄王朝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發祥地,從國王到百姓全民信奉雍仲本波佛教,本教文化其實也就等同於象雄文化。象雄文化就是一切藏族文化的源頭,雍仲本教就是一切佛法和佛教文化的本源。輝煌燦爛的“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的廣泛傳播而發展起來的。
古象雄佛法是古象雄王子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師父)所傳教的如來正法,也被稱為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法 ,古象雄佛法既是古象雄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國西藏民族傳統文化與藏傳佛教的源泉和一切佛法的總根源。
擁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阿里地區,是千山之宗,萬水之源,古老神秘的象雄文明便發源於此。曾經雄踞一方的象雄王朝為何在史料典籍中記載甚少?象雄王朝都城如今身在何方?1.象雄官方史料何以“寥若星辰”“象雄”是個古老的象雄文詞彙,“象”是古代部落氏族名,“雄”即地方或山溝。據少量漢文和藏文典籍記載,象雄王國至少在3800年前開始形成,在7世紀前達到鼎盛。公元7世紀初,雅礱部落逐漸建立起強大的吐蕃王朝,象雄開始衰落。松贊干布在公元644年前後將象雄納入吐蕃王朝的疆域,至此象雄退出了歷史舞臺。曾經盛極一時的象雄王朝擁有相對發達的文明,可為何史料對其記載少之又少?目前,漢文史籍《隋書·西域傳》有少量記載:“女國”(象雄)曾於隋文帝開皇六年遣使赴漢地朝貢,只是“其後遂絕”……有學者分析,古象雄地處青藏高原西部,受地理環境及路途遙遠等因素制約,象雄王朝與中原漢地交流十分困難,這是導致漢文典籍中物件雄記載甚少的直接原因。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才讓太分析說,從公元7世紀吐蕃擴張開始,青藏高原上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政權與中亞發生政治聯絡的歷史,這很可能是象雄王朝官方史料稀少的重要原因。2.古象雄王朝都城何處尋相傳,象雄都城為一座銀白色的城堡,故稱為“穹隆銀城”。湮沒在歷史塵埃中的“穹隆銀城”,其位置所在也是學界爭論不休的焦點。學術界目前主要有兩個版本,一為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曲龍村西的曲龍銀城遺址,二為阿里地區噶爾縣門土鄉境內。2004年,四川大學考古學系與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聯合在今阿里地區噶爾縣門土鄉境內一處叫作穹隆·古魯卡爾的地方發現了一座古城遺址,據研究,此地極有可能就是傳說中象雄古都穹隆銀城。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教授李永憲介紹說,考古工作發現,“穹隆銀城遺址”擁有規模宏大的墓葬群、居住建築區、宗教祭祀區、生產工具等遺存,說明這裡曾是一個社會組織穩定、權力集中、經濟生產有自我調節能力的部落集團所在地。“當然,最終證實這處遺址就是象雄王國的都城,還需要在下一步的研究中付出更多努力。”李永憲說。3.古象雄是否為古絲綢之路的“十字驛站”許多人認為,地域遼闊且位於交通要道的古象雄,堪稱“古代文明交往的十字驛站”。看似遺世獨立的青藏高原,在古代並非是一個完全封閉的區域,其與中亞、西亞、南亞等地域都有過交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象雄成為古絲綢之路驛站的先天優勢。雖然史料中物件雄的記載甚少,但這不代表當時的象雄與周邊國家沒有聯絡。才讓太分析,歷史上吐蕃與大食的麝香貿易相當活躍,象雄作為聯絡中西的“十字路口”,與周邊國家發生密切貿易往來的可能性很大。4.西藏文明如何體現“象雄烙印”象雄人的宗教、文字等深刻影響了吐蕃以及後來西藏社會的各個方面。據史料記載,在象雄十八國時期,“上之辛繞們尊貴,下之國王們威武……”由此可以看出,苯教在象雄王國的社會地位之高。“苯教對後來藏族人宗教生活影響很明顯。”才讓太說,苯教文化中普遍存在對火與光的信仰,今天遍及整個藏區的煨桑現象就是一種火供,很難判斷它與苯教沒有任何歷史關係。 -
9 # 螺旋真理
象雄文化是吐蕃王朝崛起之前青藏高原規模最大、疆域最廣的文化,普遍信奉苯教,以岡底斯山為聖地,據傳分為十八國,核心區域在今阿里地區,疆域可能包括今天的西藏西北部、那曲西部、日喀則西部和印度北部部分地區,影響範圍可達今天意義上的藏區全部。苯教是西藏起源的本地宗教,象雄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苯教的創始人辛饒米沃,大約在8世紀末代國王李彌夏被吐蕃王朝的贊普赤松德贊(公元742-797年) 所滅,信奉苯教的象雄文化後來主演被吐蕃王朝的主要文化——佛教文化所取代,但是一些傳說和習俗融入和影響了吐蕃文化。象雄文化留下了一些古建築遺蹟、古墓葬遺蹟、石碑遺蹟和山洞巖畫。除了極少部分留存至今的吐蕃金石、簡牘、以及敦煌古藏文文獻和塔波寺文書外,藏文史書基本上都是10 世紀以後出現的,所以物件雄文化的考察主要依靠考古材料和後世文獻,很多資訊有待發掘。
象雄文化的遺物——金面具
目前考古學界物件雄文化最近的一次考古發現是西藏阿里地區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的發現,故如甲木墓地共有8座墓葬,年代在公元2~3世紀之間,對應到中國的漢代,根據物件雄文化歷史文獻的記載,當時可能是象雄文化繁榮的時期;曲踏目的大約和故如甲木墓地同時代。兩個墓地出土了箱式木棺、黃金面具、絲織品、陶器、銅器、鐵器、木器和料珠等遺物,很多物品是舶來品,說明了象雄文化對外來文化是十分開放的。在這次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天珠,可以說明天珠信仰從象雄文化就開始了,很可能是苯教的殘餘。
曲踏墓地出土的天珠
回覆列表
折翼的大鵬金翅鳥
象雄王國(漢史稱羊同)曾是西藏地區最強勢的國家,甚至可以沒有之一。在她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孕育出了燦爛的文化特徵,擁有自己原生的宗教系統——苯教(也稱苯波教),發展出了高等級的本民族文字——象雄文。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象雄的文化遠遠高於西藏周邊區域。因此,在吐蕃早期能夠明顯感覺到象雄文明對衛藏地區的輻射。這種輻射強度,即便是到了今天依舊可以見到端倪。他(象雄)對於吐蕃王朝的影響如此深遠,以至於我們可以認為,吐蕃文明是在象雄文明的哺育下成長起來的。
象雄國都穹窿銀城遺址據說,在吐蕃初代聶赤贊普之前,象雄已有十八代鵬王在位。其國家圖騰是大鵬金翅鳥,故國王皆稱鵬王。
象雄的疆域歷來眾說紛紜,其中相對比較可信的說法認為:
其版圖最西端是大小勃律(吉爾吉特,即今克什米爾地區),從勃律向東南方向沿著喜馬拉雅山脈延伸,包括今印度和尼泊爾的一小部分領土。
北鄰蔥嶺(帕米爾高原)、和田,包含今天的羌塘無人區。東邊界最大時與蘇毗接壤,包含那曲、安多區域的一部分。
從這一版圖可以看出,象雄西接中亞諸國,北臨大唐的安西四鎮,南接印度、尼泊爾,東連吐蕃,可以說象雄是處在幾大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
處在文明交匯處的象雄,除了坐擁絲綢之路帶來的巨大財富外,其文化也在和周邊文明的交融中繁榮發展。發源於象雄的苯教在發展的過程中,大量融合了周邊信仰的理論。其初始,便隱隱有中亞祆[xiān]教(拜火教)的影子,苯教中有關光明與黑暗的世界二元論,幾乎與祆教世界觀別無二致。更不用說幸饒彌沃所創立的雍仲苯教,與藏傳佛教所存在廣泛交融,乃至幾乎難分彼此。
再說文字,近年來有專家考證,原始古象雄文與古克什米爾語和古旁遮普語中存在很多的相似之處,最終影響並演化成藏語的雛形。
雖然,西藏傳說中藏文是吞彌.桑布紮在松贊干布授意下,結合梵文創造的。但近年來,隨著物件雄文《大藏經》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發現象雄文的母音和子音的數量和現代藏文完全一樣,並且吞彌.桑布扎自創的六個藏文字母在象雄文中都可以找到原型。
不可否認,藏文確實與天竺梵存在聯絡。但既然遠在千里之外的天竺梵文,都能對藏文的創立產生影響,那近為唇齒,又在宗教、繪畫、醫學、天文歷算等諸多方面強勢影響吐蕃的象雄文化,居然會在藏文字創立中毫無作為,這豈不是咄咄怪事?!
象雄也是西藏地區最早和中原發生聯絡的國家,《隋書·西域傳》記載:象雄曾於隋文帝開皇六年遣使赴漢地朝貢,只是“其後遂絕”……。
其後,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十二月,象雄王朝進貢使者至唐,受到了唐朝皇帝極為禮遇的厚待。這時候,松贊干布還沒和他老丈人發生聯絡呢。此後,在貞觀十五年,象雄國王再次遣使遠赴中原朝貢,雙方又展開了一場友好的交流。
隨著象雄地區考古發掘的深入,已在象雄都城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繡有漢字的王侯銘文錦。此錦與新疆出土的銘文漢錦幾無二致,由此可見,至少有漢以來,象雄就已經和中原漢族存在物資往來。
王侯銘文錦象雄金覆面如果說象雄和周邊其他文明是相生相伴的話,那麼象雄對吐蕃的文化滲透幾乎可以用強勢介入來形容,以至於越來越多的學者都認為,象雄文明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雖然以苯教為代表的象雄文化,隨著“桑耶佛諍”的敗落被迫走向邊緣。但佛苯在漫長的對峙交鋒中,漸漸交融、互為借鑑,卻導致了現在你中有我、難以分割的局面。現在西藏,轉神山聖湖的祈願方式來源苯教,刻瑪尼石、堆瑪尼堆和懸掛風馬旗經幡的習俗,同樣來源於苯教,西藏算命、打卦,乃至跳的莊鍋舞都有象雄的淵源。可以說,象雄的傳統文化滲透到藏族生活方方面面。
象雄創造了恢弘燦爛的文明,但隨著王國的隕落,象雄文明在幾千年的風沙之下早已湮沒無蹤。以至於,象雄國的都城--瓊窿銀城所在何方都不為人所知。
傳說中,瓊窿銀城是一個神奇的所在——世界的中心,都城周圍有神山直刺蒼穹,更有聖湖煙波浩渺,從聖湖流出的四條河流,分別流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這四條河流滋潤著象雄廣闊的土地。
經過多年的考古研究,現在大概能夠確定,傳說中的瓊窿銀城位於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門士鄉附近。位於海拔4400米的卡爾東山頂,已發掘的面積達10餘萬平方米,並發現了一座巨大的石砌金字塔型建築。但另有一種說法,在離卡爾東不遠處的曲龍鄉,也有一處穹隆銀城的備選城址。
穹窿銀城另一處疑似遺址——曲龍遺址。和傳說相符,穹窿銀城東南面就是神山岡仁波齊和聖湖瑪旁雍錯。岡仁波齊峰海拔6638米,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
看看他各教中的稱呼,就能知道這座神山的地位了。在藏語中岡仁波齊是“神靈之山”,在藏語中“仁波切”是“珍寶”的意思,引申為“活佛”的泛稱,而岡仁波齊是西藏唯一具有擬人化名稱的神山。
苯教稱他為“九重卍字山”,苯教徒認為岡仁波齊山上有自然形成的苯教卍字法文,神性無比。
印度梵文稱其為“溼婆的天堂”,並認為印度教的三位主神中法力最高的溼婆居住於此。
古耆那教則稱之為“阿什塔婆達”,意為最高之山。
正因如此,這座形如橄欖的雪山,在藍天聖湖的映襯之下,從周圍茫茫雪山中脫穎而出,牢牢的佔據著各教信眾心中第一神山的位置。在他腳下,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教眾,不遠萬里前來轉山祈福。
據說,朝聖者來此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轉山十圈,可在輪迴中免下地獄之苦;轉山百圈,可在今生昇天成佛。
岡仁波齊神山瑪旁雍錯又稱瑪法木錯,坐落於神山岡仁波齊的西側,藏語意為“不可戰勝”。
流向東方的是馬泉河(中游為雅魯藏布江,下游為布拉馬普特拉河),綠寶石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如朗駒一般強壯。
流向南方的是孔雀河(下游為恆河),銀沙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如孔雀一般可愛。
流向西方的是象泉河(下游為蘇特累季河),金礦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壯如大象。
流向北方的是獅泉河(下游為印度河),鑽石礦藏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勇似雄獅。
這四條大河,滋潤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在教眾們心中,這塊孕育了岡仁波齊和瑪旁雍錯的土地是他們心中的“千山之宗、萬水之源”。
每年,有絡繹不絕的來自印度、不丹、尼泊爾,以及中國各大藏族聚居區的朝聖隊伍,來此朝拜,使得此地的神聖意味綿延了幾千年。
象雄古國不光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在他的疆域內還擁有廣袤的牧場和農田,現在依然能夠發現象雄時期引水工程的遺蹟。傳說中,象雄屬民百萬之眾,勝兵十餘萬。只可惜,她遇到了一個百年不遇的敵人,這就是松贊干布。
長久以來,象雄和吐蕃一直保持聯盟關係,並用互相聯姻的方式加以穩固。松贊干布就娶了象雄公主李特曼為妃,松贊干布的妹妹薩瑪噶則嫁給象雄王李迷夏。
此時,雙方的關係依然十分密切。公元638年(唐貞觀十二年),吐蕃對吐谷渾用兵時,象雄還曾出兵相助,吐蕃和象雄的聯軍大敗吐谷渾軍隊,幾乎將其滅國。
但隨著吐蕃日益強大,將囊括整個雪域高原為己任的松贊干布,已經不滿足於象雄名義上的臣服,於是兩個強者之間的關係,由濃轉淡乃至兵戎相見。
傳說,松贊干布物件雄用兵是因為象雄王李迷夏寵愛別的嬪妃,而冷落了松贊干布的妹妹薩瑪噶。導致薩瑪噶“不理內務、不養子女,另居於別室”。
她的苦悶驚動了松贊干布,他派遣使節去瓊窿銀城探望。結果,在瑪旁雍錯旁找到了在外遊蕩的薩瑪噶。薩瑪噶將一包用頭巾包裹的綠松石交給使臣,讓他帶給哥哥並對使臣唱到:
我陪嫁之地啊,
是穹窿銀堡寨,
他人均謂地域寬廣。
從外觀看是險峻山崖,
從裡看是黃金寶石,
在我面前展現。
……
據說,頭巾包裹綠松石的含義是,如果你是男人就佩戴者綠松石帶兵前來攻打象雄,如果不派兵前來,你就是女人,包著頭巾來吧。
最終松贊干布怒而興兵,於公元642年,出兵討伐象雄。
象雄地廣兵多,遠不是松贊干布以前平滅的小邦可以比擬。這場血腥的戰爭,一直持續了三年,直到公元644年,吐蕃軍隊才攻破了瓊窿銀城,俘虜了象雄王李迷夏,象雄古國就此滅亡。
在征服了象雄之後,松贊干布將象雄土地分為十個東岱(千戶),並命令當時的大相瓊保·邦色兼任象雄地區的執政官。兵敗被俘的李迷夏,據說並沒有馬上丟到腦袋,而是在旁瑪雍錯旁被軟禁了7年後,才被秘密處死。
傳說畢竟是傳說,如果認為松贊干布因為妹妹不受寵而興兵伐象雄,這顯然是侮辱松贊干布的智商。
象雄大鵬金翅鳥裝飾件
《孫子兵法》有云:“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雖然,松贊干布估計沒讀過孫子兵法,不過這個道理他一定明白。參考之前他的軍事部署,每次都是謀而後動,興雷霆之兵,成壓城之勢,兵鋒所指如沸湯潑雪,頃刻披靡,而對於國力幾與吐蕃比肩的象雄,又如何能不仔細謀劃呢?
翻開當時吐蕃的地圖就能清楚的看到,吐蕃的疆域東部、北部接壤的是唐朝。自從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後,唐蕃之間關係友好,使節互訪連踵而來。更何況經松州一戰,松贊干布深知唐朝實力強橫,遠非一日可下,保持和唐朝的友好關係更符合吐蕃的利益。
吐蕃向南翻越喜馬拉雅山和泥婆羅毗鄰,雖然泥婆羅國力孱弱,但是潮溼的氣候令吐蕃軍隊極不適應,所以每次對南方用兵皆是淺嘗則止。
只有吐蕃西方的象雄國地廣民多,適宜征伐,征服象雄後,可以佔據絲綢之路的中轉站,開啟和中亞交流的管道,這才是最符合吐蕃國家利益的選擇。
雖然象雄被吐蕃強行併入版圖,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象雄人並不安於吐蕃人的統治,抗爭的勢力依然存在,其後象雄多次叛亂,直到公元8世紀中葉,松贊干布四代孫赤松德贊時期,吐蕃才完全滅亡了象雄王朝。
象雄大鵬金翅鳥裝飾件
據說赤松德贊時期,象雄實力復起,吐蕃強攻象雄不克,於是施以反間之計。
赤松德贊派人找到象雄王最小的妃子,許以重利,從她口中得到了象雄王,即將帶著王室去達果雪山腳下當惹雍錯神湖祭湖的情報。
吐蕃軍隊在色窮和洞窮兩地之間(即今臘倉地區的色普和同普地區)設伏,終將象雄王殺死,並將整個象雄王室滅族。隨即,赤松德贊下令摧毀象雄城堡、禁用象雄文字、焚燒苯教典籍、驅逐苯教僧眾,塗改苯教壁畫,並將苯教稱為黑教以示汙衊。從此,象雄王國和象雄文明煙消雲散,墜入塵封的歷史之中。
隨著近年來考古的深入,除了位於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門士鄉卡爾東城址附近的遺址外,在那曲尼瑪縣文部鄉不遠的窮宗,也發現了大面積的向雄建築遺址,因靠近文部村被稱為“文部向雄遺址”。
遺址中存在大量卵石砌築的城牆和建築遺存,遺址總佔地面積達到了1平方公里。周邊遺存有大量灌溉用水渠的遺蹟,至今仍儲存著一座建於懸崖山洞中的寺廟--玉苯寺。
相傳為苯教最古老的寺廟。此處遺蹟靠近苯教中的神山達果雪山和聖湖當惹雍錯,並和傳說中赤松德贊最終伏擊並殺死象雄王的地點毗鄰。所以也有學者認為,傳說中的瓊窿銀城應該是文部象雄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