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劉備死後,獨攬大權的諸葛亮為何不稱帝?
9
回覆列表
  • 1 # HMSVICTORY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劉備征伐東吳,兵敗夷陵,不久後病死在白帝城前,他將自己未來的接班人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還告訴諸葛亮,如果劉禪昏庸無能,請君自代之。可為何到最後諸葛亮到寧可鞠躬盡瘁,含恨而終,也不廢劉禪取而代之呢?其一、劉備死後,蜀國獨攬大權的基本上就是諸葛亮了。諸葛亮在蜀漢說一不二,劉禪也說過政由葛氏,祭由寡人。在完全控制局面的情況下,而且劉禪喜好玩樂,也的確無能,諸葛亮為什麼不廢掉劉禪,自立為皇帝呢? 諸葛亮不傻,所謂“諸葛一生唯謹慎”,以諸葛亮的性格,沒有99%的把握,他是不會幹這件事的。跟諸葛亮情況一樣的司馬懿雖然在曹操死後奪權,但也終身為魏臣,不敢越雷池半步。比仲達更謹慎的孔明怎麼可能做這樣的事?其次、諸葛亮正宗儒家出身,深受儒家影響,有很深的君臣觀念,並且諸葛亮也是個重感情的人,劉備對他有知遇之恩,如果廢阿斗,諸葛亮的心裡會終生不安。諸葛亮可不是趙匡胤,早把柴榮的知遇之恩忘在腦後,兵變後要殺死柴榮幾個幼兒,還到處詆譭對他恩重如山的舊主。其三、劉備託付給劉禪的可不止諸葛亮一人,他還留下了李嚴。 李嚴雖為次輔,卻不在朝中,而是鎮守永安。名義上,李嚴是為了防東吳孫權西侵。永安是蜀漢四大軍*區之一,兵強馬壯,只要諸葛亮敢篡位,李嚴必然會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西進,並且劉備還是很得人心的,諸葛亮一旦造反,肯定會有人來攻打他,到時蜀國肯定朝不保夕。其四、,說到底諸葛亮和曹操一樣,已經想開了,皇帝不過是個虛名而已。曹操最多也只是稱魏王,絕不稱帝,這是曹操的大智慧。曹操的人生是十分成功的,已經什麼都有了,還要那個虛名幹什麼呢?諸葛亮也是一樣,已經功成名就,有著享不盡的榮華富貴,說到底,諸葛亮沒有必要稱帝了,已經有了皇帝的一切了,還費勁冒著風險造反幹嘛呢?綜上所述: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不取劉禪而代之,即是他自己不願意,也是條件不允許,說白了,劉備並非像《三國演義》裡表現得那麼的正派,他和一般的帝王沒有半分區別,他臨死前來那麼一出是對諸葛亮的考驗,看諸葛亮是否真正忠心?是否是一個合格的輔政大臣?如果當時諸葛亮真有取而代之之意,或臉上略有笑意,估計早已是我命休矣。

  • 2 # 無油明燈

    因為有李儼、馬超、趙雲。特別是李儼,他是專門用來分諸葛亮實權的。趙雲雖然和諸葛亮關係好,但他對劉備是絕對忠誠的;而馬超畢盡原是一方諸侯,諸葛亮根本震不住他。另外還有一個魏延。

  • 3 # microkof

    漢國就是一方諸侯,做這種諸侯的皇帝有意義麼?諸葛亮最清楚漢國等他死了就是第一個被滅的諸侯,自己活著的時候還不會被滅,自己死了讓兒子做亡國之君?顯然諸葛亮選對了,不做皇帝而且萬世傳頌。諸葛亮比那些拼死也要做一天皇帝的人不知道高明到哪裡去了。

    當然反對者也有很多,他坐不穩,會讓漢國滅的更快。

    最後,諸葛亮知道自己死了以後漢國離被滅不遠,但是他不說而已。

  • 4 # 馗正一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給你講,一個故事。有兩個人關係非常好,其中有一個,得了大病快要死了,就把另一個朋友找了過來,而這個朋友對他財產有一丁點兒意思。於是這個得了病快死了的人,告訴他:我就要死了,千萬不要把我所有的財產都留給我兒子,什麼都不要給他,我全給你。話說你要是聽到這話,會有什麼感覺?本來心中有的小九九就被這句話打斷。劉備也是,在他快死之前,別把諸葛亮叫到他的面前。並且告訴他,我兒子很笨,他要是不行你就替代他。本來諸葛亮的確想替代他,可尼瑪的說出來後,劉備早就知道諸葛亮要奪他的江山,就要這麼一齣戲。

  • 5 # 陳年舊嗣

    1、阿斗並非昏君.反而很聰惠.沒被殺就是證明.而且有自知之明.知禮儀.至於寵信黃皓蜀漢江山敗落乃後面的事.(眾多跡象看,更多的是一種無耐)2.劉備不傻,其託孤雖直指孔明,但有後手,軍務上不用費舌,政務上也有馬費蔣等人分權牽制,更別說撐管財政的國舅。3、對比曹孫,最人和的就屬蜀漢,反水可行性太低,後來黃皓離間計這一棋子的出現非偶然。4、諸葛不豬,出師表不假,否則也不會有三分天下的美談。5、不要以後世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和齷蹉的思維去衡量華廈古人,特別是宋之前的朝代。那是儒家大統,講究忠孝禮義仁信的大時代,追崇的是君子之道,即使五胡亂華禮都未崩。司馬昭石敬塘趙匡胤之流也只是極個別,不能代表什麼。6、三國英雄輩出,而能入廟被後世朝拜貢奉的也就孔明和關羽,並歸為聖賢,這就給出了答案。

  • 6 # 奇葩瞄會談

    我就奇了怪了……

    為什麼大家都會往壞的方面想?

    諸葛亮不稱帝不是代表他忠誠嗎???

    其實一開始我也想過這個問題,你說啊,明明劉備的兒子劉禪就是一個豬頭豬腦的傻兒子。

    那裡懂什麼治國安邦的政治 ,能當上這個皇帝完全是靠他老爸和他老爸的一夥好兄弟。

    跟劉禪半毛錢的關係都沒有。。。。。

    所以大家就奇怪了,這麼平庸的一個人,何德何能可以坐擁天下?

    既然軍師諸葛亮那麼厲害,幹嘛不自個兒稱帝呢?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你不知道的諸葛亮。

    其實熟悉正史的人都知道諸葛亮並非經天緯地之才,《三國演義》中的好多仗都是羅貫中幫他“打贏”的。

    都說作家的筆最厲害……

    羅貫中可是極為喜歡諸葛亮的,不然你以為諸葛亮當真是奈米的厲害!!!

    我們知道的歷史典故中,關於諸葛亮足智多謀的數不勝數,其實也不見得都是真的。

    比如草船借箭是抄襲劉備的大舅子孫權的。。。。

    空城計是抄襲劉備的死對頭曹操的。。。。。。。就連火燒新野都是抄襲劉備在博望放的一把火。。

    所以在電視劇裡你看到的諸葛亮都是讓羅貫中用“美筆修修”給修飾好了的。。。。。。

    羅貫中硬生生的把諸葛亮寫成了三國第一智者。

    結果就導致了中國著名學者魯迅先生實在看不過去了,大呼:“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句話太好笑了)

    至於劉備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也是實屬無奈,為何呢?

    不過是因為那個時候的劉備身邊的個個精英如法正、劉巴等相繼過世,(死的早。。。。。)不得已就剩下了諸葛亮和其他幾個平庸之輩,萬般不得已咯,只好選出諸葛亮。

    那麼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是否動過廢掉少主劉禪的念頭呢?

    難道諸葛亮當真沒有想過要謀朝篡位,自己稱帝嗎?

    其實當你讀到《三國志》時,你就會發現這樣一段話:同為託孤之臣的李嚴曾試探性地勸諸葛亮討封九錫,晉封王爵。【劃重點…………】

    諸葛亮沒有同意,也沒有反對,而是說要等滅魏之後再接受。【看看看,這個時候諸葛亮的態度亮了…………】

    我們來說說:文章中的九錫是什麼?

    九錫原本是皇帝賜予有功之臣的九種禮器,但由於王莽、曹操都接受過,並由此進而謀朝篡位,所以九錫在當時已成為篡逆的代名詞。

    【哎呀媽呀,這諸葛亮肯定知道這啥意思呀~】

    但是…………諸葛亮沒有否認也沒有肯定……,所以呀諸葛亮未必心中就沒動過這個念頭。

    從諸葛亮主政蜀漢時的表現來看,他獨攬大權,權傾朝野。。。。。。【其實這個時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我們大概也知道是什麼樣了……】

    其實在《出師表》中,我們就可以看出諸葛亮當時的“管轄範圍”…………小至作奸犯科,大至征討北魏,都是諸葛亮自己一手在負責 ,就連宮中的侍衛也是舉重不避嫌的推薦自己的人………………

    那麼,問題來了。

    在那時佔有天時人和,勉強地利的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廢掉劉禪呢?

    為何不自己稱帝呢?

    可能除了北伐未成、功名未就等原因外。

    還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①諸葛亮身體不行了…………

    ②是他兒子諸葛瞻年齡太小,而且其資質一般。

    眼看著自己是黃土埋半截的人,自己的兒子有沒有能力,比起劉備的兒子劉禪估計也沒啥可比的,都是一樣的平庸。

    綜上所述,諸葛亮完全沒有必要造反嘛…………………

  • 7 # 芝麻Teamor

    額,不可能吧。即使有這樣的想法也做不到。劉備是扯著維護漢室才拉起大旗建立西蜀。這是天下大義,諸葛亮廢了阿斗算什麼? 要知道諸葛亮連個寒門士子都算不上,往好聽了說勉強算是偏房官宦子弟,往難聽了說就是個草根。

    諸葛亮與曹丕不同,因為曹丕算得上是根正苗紅的紅二代,曹操是有實權的,曹丕可以完全依仗曹操的實力而堵住悠悠眾口,但是諸葛亮不行。畢竟諸葛亮在劉備活著的時候也就是個狗頭軍師。

  • 8 # 留研

    1、劉備為獲得“料事如神的諸葛亮,不顧下恥的“三顧茅蘆”聘請諸葛大神“出山”,無疑感動了上蒼,“士為知己者死”,諸葛亮為蜀漢政權的建立,是“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沒有諸葛亮的全力支援,就建立不了穩固的蜀漢政權,沒有蜀漢政杖,也就沒有了驚心動魄的《三國演義》! 2、諸葛亮無疑是後人心目中崇拜的楷模與智慧的化身,是個“士為知己者死”的國家棟梁之材,其絕不會為了一已之利,而搞什麼“篡權”之類的勾當自毀形象,“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諸葛亮永遠是後人崇拜的榜樣…

  • 9 # 流浪的水煮魚1

    說起諸葛亮為什麼沒有篡位,有都說宋朝以前講是究忠孝禮義仁信的大時代,有人說諸葛亮是厚道人,還有人說諸葛亮是草根,不具備篡權的條件。其實這些都是很扯的,同樣是宋朝以前司馬懿就篡權了,面對至高無上的全力其他一切都顯得蒼白無力,諸葛不篡權不是不想,而是不能,關於這一點我只有一句話,諸葛亮死的時候他的親兒子只有六七歲。

    諸葛亮其實早就把蜀漢的權力握在自己的手心裡了,很打臉的是諸葛自己也說過北伐成功就加九錫。九錫這個東西王莽加過,曹操加過,其實基本就是篡位的代名詞。三國時期曹魏佔據北方九個州(其實是十個,李榷郭汜在長安設定了一個雍州,但是不屬於漢朝十三州之一,所以這裡略過不提。),東吳佔據東南方向的三個州,蜀漢則只佔據益州一個州,在三個國家之中是最弱的一個。

    蜀漢本就是三國之中最弱的,諸葛亮如果再挑起內鬥無論成敗對於蜀漢的打擊都是毀滅性的。劉備素來很得人心,諸葛亮就算把持了朝政也不代表他篡位沒人反對,起碼魏延百分之百不會服他,同樣的北方的曹魏一定會趁機進攻蜀漢,為擊敗東吳建立地理上的優勢,同時可以和東吳共有水軍之利。同時孫權也絕對不介意幫老朋友兼妹夫劉備剿滅叛軍順便把蜀漢這個盟友變成自己的地盤。

    諸葛亮已經把持了朝政,劉禪只是一個傀儡而已,篡位不篡位有什麼區別,何必非要把自己弄得人人喊打。後世李密和陳友諒之所以失敗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宰了自己上司,導致內部出現裂痕,蜀漢當時的形勢比之李密和陳友諒大大不如,諸葛篡位只不過是自取死路罷了,當然,現在不篡位不代表永遠不篡位,所以諸葛隱晦的對親信說北伐成功就會加九錫。

    不過很不幸的是諸葛亮親兒子出生很晚,諸葛亮四十多他兒子才出生,因此諸葛亮死的時候他的親兒子諸葛瞻才六七歲。這時候他如果篡位,他的兒子才六七歲肯定也守不住江山,反而會因此被後繼者砍翻,因此這時候諸葛亮篡位不篡位都沒什麼用了。這裡我之所以說親兒子是因為諸葛亮還有一個嗣子,也就是諸葛亮哥哥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的親弟弟。但是更加不幸的是諸葛喬在諸葛瞻出生後的第二年莫名其妙的死了,諸葛喬在諸葛瞻出生的第二年被派出去跟士兵一起搬運物資,結果諸葛喬不久就去世了。(諸葛喬的死很可疑,我一直覺得諸葛亮是為了給自己親兒子繼承自己的位置而弄死的)

    現在關於諸葛喬的記載很少,對於他的評價只有一句話,才能不及其兄但性業過之,簡單一點說就是才能比諸葛恪要差一些但是性格功業比諸葛恪強。諸葛恪很多玩過三國志的人都知道,是東吳後期唯一智力過九十的人,是三國後期最拔尖的那一批人,他的弟弟被認為跟他相差彷彿。

    身為上位者其實並非事事親力親為最好,因此才能這個東西在上位者而言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重要,相反善於用人善於聽取別人意見也就是性格因素更加關鍵。如果諸葛喬沒死的話我想他應該比他哥哥諸葛恪要更有作為,因為諸葛恪就是死在自己的性格上的。但是諸葛喬早在諸葛瞻出生的第二年就莫名其妙的死了。

    因此當諸葛亮快要去世的時候發現自己的親兒子不過六七歲,而另一個有才能的嗣子則早早的被自己害死了(無論諸葛喬是不是諸葛亮故意害死的,諸葛喬的死諸葛亮都推脫不了自己的責任)諸葛亮奮鬥一生到死卻發現自己的兒子無法繼承自己的位置,如果硬要篡位只不過是害死自己的另一個兒子罷了,因此諸葛亮很明智的將權力還給劉禪,這樣不但後代能夠倖免於難,還能夠博一個千古名相的美名,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我想諸葛亮死前想到諸葛喬的心中肯定是在罵娘:靠,早知道自己死的這麼早就不把伯松搞死了,好歹伯松還是自己的嗣子兼侄子,都是諸葛家的人,現在老子奮鬥半生居然真的給老劉打工了。

  • 10 # 寒鯤

    在季漢所面臨的局面下,廢君自立、皇朝改姓是一個影響政治穩定的昏招

    季漢自從夷陵戰敗以後,版圖大幅收縮,僅僅佔據著東漢十三州中的一個益州,是在以當時天下十三分之一的力量去做妄圖位居三分之一權重的事,甚至妄圖實現天下一統的大業。可以說,面對全面劣勢局面的季漢政權即便有一代名相諸葛亮的主政,也難免殫精竭慮、披肝瀝膽、如履薄冰。這個時候,最忌諱的就是政治不穩定,而廢君自立,且不論本答之後要提及的因素,就算在一個大一統王朝,皇室改姓也是一個需要極其激烈政治鬥爭才能完成的大事件,何況在一個屈居一隅的小朝廷?換言之,如果連政治局面穩定都沒有了,季漢政權可就連一丁點優勢都沒有了。

    劉禪是漢帝,是“興復漢室”的招牌,是“大義”所在

    在東漢末年的亂局中,漢室雖然疲弱,但漢獻帝、漢昭烈帝的存在,仍舊給擁漢人士提供了信心。尤其是在漢獻帝並未表現出多麼昏庸頹廢、漢昭烈帝還能屢仆屢起對抗曹操的情況下,劉禪及其季漢政權就成為擁漢人士、擁漢輿論的唯一可供擁護的物件,這是劉禪出身及其父平生功業所決定了的號召力,是諸葛亮所無法替代的。擁護劉禪尚且能夠擁有興復漢室的大義名分,做到出師有名,廢劉自立,則喪失了這一名分,只能在巴蜀之地閉關自守了,這不僅不符合諸葛亮的人生追求,而且無法滿足季漢政權各派系人馬的利益訴求。

    代漢自立只會加劇蜀中政治鬥爭的惡化

    劉禪的季漢既是用來出征禦敵的出師之名,又是用來鎮服蜀中錯綜複雜的各派勢力的定海神針。在漢室的名義下,益州土著豪族(巴中、蜀中、南中三地之間也互有矛盾)、漢末劉焉父子招徠的東州豪族以及隨同劉備入蜀的各方豪族方能心服口服地保持合作。一旦任何一個位居諸葛亮地位的權臣膽敢代漢自立,都會給其他權勢人物提供趁機攪局,獲取蜀中政權的口實,那麼蜀中的季漢政權,不僅會失去“漢”的名義,還會陷入更加動盪的政治鬥爭之中,被魏、吳乘機滅亡。

  • 11 # 清史宴

    諸葛良不可能廢帝自立的,因為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都是不允許的。

    一代梟雄曹操尚不能廢帝自立,何況偏安一隅且內憂外患的蜀漢丞相諸葛亮,如果諸葛亮廢帝自立,無異於自取滅亡。劉備集團也是剛進入益州不久,腳跟還為站穩,此時最需要的就是團結,一旦生出內亂,馬上就會招致益州本土人員和曹魏及東吳的進攻。劉備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貿然的進攻東吳,結果招致大敗,使得蜀漢的國力一瀉千里,從此再也沒有雄起,諸葛亮是深知蜀漢的現狀,想扭轉乾坤,實現一統天下的偉業。可是手裡就這點資本,最主要的是對手也都很強大,在這種情況下,想生存下去都很費勁,諸葛亮那還有心思去廢帝自立。

  • 12 # 歸心谷

    說到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讀過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司馬懿名聲這樣不好的人都沒有稱帝,諸葛亮就是有這個心,也不願意這樣做了,不過糾結具體原因,大概有這樣幾個原因,接下來我就具體來分析一下。

    一.害怕背上歷史的罵名

    像諸葛亮這樣的人很明白,史筆如鐵的道理,一但謀權篡位不管成功與否,都必將遺臭萬年,幾十年積攢的好名聲就此毀於一旦,像諸葛亮這樣一個能掐會算的人怎麼算這都是一筆賠本的買賣。所以真的划不來。不是他沒能力,也不是他不具備條件,是他自己真的不想罷了。

    二.劉備的名號

    劉備雖然也不是皇室正統,但他沾了“劉”姓的邊,所以才舉兵要“興復漢室”。如果諸葛亮廢了劉禪,百姓就會猜疑他,這個“興復漢室”的名號就會不復存在,所以諸葛亮當然明白,廢了劉禪就等於砸了自己 的招牌,日後再出兵就會“師出無名”,原來“正義”在他手裡,之後正義一方就到了曹魏、孫吳一方的手裡搞不好他下一次再出兵,曹魏、孫吳兩方就會合夥來消滅諸葛亮,那麼諸葛亮稱帝無異於自取滅亡。

    三.會造成蜀國內亂

    劉禪雖然算不上什麼明君,但也不至於是個昏君,只不過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為。在諸葛亮時期,他也無非是貪戀女色、聽信了幾句謠言, 但是並沒有造成什麼太大的過錯。所以諸葛亮也就沒有什麼太多的理由去廢黜他。如果強行廢帝,只會造成朝中大亂,蜀國本身就是三個國家中最弱小的一個,這樣一旦發生動亂,就會得 不償失。最後的下場也只能是亡國。

  • 13 # 飛天琴羅

    很簡單,因為不敢,二是能力也不夠。

    首先,劉備託孤大臣,不單單諸葛亮一個,還有李嚴。

    劉備入川的時候,並沒有帶諸葛亮,諸葛亮是鎮守荊州的。而蜀中那一派服李嚴多過信服諸葛亮的。

    蜀國的兵權也不是諸葛亮獨攬的,而帶兵的將領,趙雲是不可能忠於諸葛亮的,只忠於劉備。諸葛亮只是劉備的化身而已。

    要是在大是大非之前,諸葛亮要是敢廢劉禪,只會引起圍攻。

    蜀國建國稱之為後漢,所以這個國家只可以是姓劉的做皇帝。

    試想下諸葛亮做皇帝會是什麼下場?

    蜀國除了馬謖,楊儀外,其他的大將都是親劉備,他們忠諸葛亮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信仰而已。

    諸葛亮敢?

    想想曹操,漢獻帝已經沒權沒勢了,已經什麼都不是了。

    曹操臨死那一刻還是漢臣。

    諸葛亮憑什麼去取代劉禪??

    外面強敵林立,內部忠於劉備的遠勝於諸葛亮的·。

    所以諸葛亮只能做到位極人臣,而永遠不能成為君。

    他沒這樣的班底,某種程度他要取代劉禪難度和仲家帝那個鬧劇差不了多少

    再想想,諸葛亮要稱帝,他手下有誰可以打得過魏延?

  • 14 # 史裡論君

    我覺得從諸葛亮的方面考慮,有倆個原因,

    一、劉備已經白帝城託孤,指定了繼承人,雖然暗示過可以取而代之的意思,但這更多表現為劉備對諸葛亮的不放心,諸葛亮哪能不明白劉備的心思,所以肯定擁護法定繼承人劉禪,如果另立新主,就是在公然反對老皇帝的意願,底下人難免離心。諸葛亮自比樂毅管仲,向來注重自己的名聲,又怎麼會自拆東牆,淪為董卓,曹操之流。再說手中高舉復興漢室的大旗,也就變成掛著狗頭賣羊肉了。

    二、也是沒必要,劉禪懦弱無能,朝政大全必然緊握自己手中,實權已有,幹嘛非要個壞名聲。

  • 15 # 流星看球

    攘外必先安內,另立新帝只會提早爆發國內矛盾。夷陵之戰已經讓蜀國國力大降,加上劉備已死,原本穩固的三方派系各懷心思,諸葛亮未必會得到相應的支援。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北伐其實就是為了轉嫁國內矛盾,也是諸葛亮的無奈之舉。按照諸葛的決策,原本應該是在蜀國穩定發展幾年,等到第二代力量成長起來以後,國內資源儲備剛好也豐裕了,然後開始聯吳北伐。哪想到孫權這個沒遠見的坑爹盟友背後插刀,劉備也是衝冠一怒,飲恨夷陵,徹底打亂諸葛亮的計劃,也最終導致一代賢相活活累死在北伐之路上。

  • 16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劉備死後,手握朝中一切生殺大權的丞相諸葛亮之所以選擇"愚忠",而不取代之劉禪,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是劉備死前對諸葛亮設了防。劉備病死白帝城時,臨終對諸葛亮進行了託孤。託孤的話很明瞭,一方面"放心"地將蜀中大權交給諸葛亮,叫他全權處理朝中政務。另一方面,又"不放心"地直接對諸葛亮說,劉禪能輔則輔,不能輔則可取而代之。前者,讓諸葛亮感恩戴德,恪盡職守為蜀國奉獻一生才智,後者又斷了諸葛亮的非份之想,讓他必須選擇"愚忠",否則就是大逆不道的謀逆和篡位。劉備臨死前的託孤等於給諸葛亮餵了毒藥,諸葛亮應允後,已沒有回頭路可走了。強大的輿論壓力和社會壓力,使得諸葛亮不能也不敢取而代之。

    二是諸葛亮的個人素養決定了他的"前程"。諸葛亮的才華有目共睹,特別是軍事才華在整個三國中也是超一流的,多年的征戰,無數大小戰役都證明了他懂戰術知兵法熟天文,也正是因為這樣諸葛亮才能夠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最終輔助劉備在蜀中開拓了屬於自己的天地,但是,諸葛亮只適合當一個謀臣,卻不適合當一個君主。因為這是他的性情、性格和個人能力所決定的。諸葛亮以一己之力為劉備完成了事業超級大逆轉,實現了人生價值,但是他如果取代劉禪稱帝,那麼他將失去所有人對他的崇拜和尊敬。同時,以他個人的才能也不一定能當好君主,他沒有選擇當君主顯然是民智之舉。

    三是當時大環境決定諸葛亮不能"取而代之"。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的蜀國屬於偏僻之地,野蠻之地,無論經濟還是產業都非常落後,再加上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親自伐吳失利後,蜀軍元氣大傷,蜀國的國力進一步削弱。諸葛亮要想一統天下,已經是不太可能了。諸葛亮後來六出祁山只不過是儘自己一份責任,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因此,劉禪儘管昏庸懦弱,但是諸葛亮依然不能取而代之。要知道諸葛亮是識時務的人,既然明明知道取而代之得不到好處,為何還要趟這趟渾水,把自己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綜上所述,諸葛亮不取而代之,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

  • 17 # wwb24

    諸葛亮追隨劉備本身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集團危難之際挺身而出也是畢生之願,奪取劉備基業既不符合他的人生追求——恢復漢朝君臣共治的政治體系,何況與他的人生理念、現實基礎相沖突。他要是反了,以劉備舊屬為主的軍方必定不穩,以李嚴為首的益州地方勢力也會趁機鬧事,外有強敵,內部不穩,實力虛弱,那真是找死,象他那麼嚴謹的人是萬萬不會做的。

  • 18 # 驄驄濄愙

    自古士為知己者死,孔明為報先帝知遇之恩,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夙夜興嘆,亮無大才不能完成先帝之志,為必生之遺憾!再個,小編你這個提問有問題,孔明乃千百年一遇大才怎麼會做如此卑鄙小人的勾當,難道要學隋之宇文狗,五代吳國託孤權臣徐溫乎!此等卑賤之勾當必不得民心,乃不忠不義之舉,孔明是腦袋夾門也不會做,而司馬懿卻走了另一條路,也許有的人會說亂世是殘酷的,只有強者生存,呵呵,用一句羅老師的詩: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用一句紅樓的概括:你方唱罷我登場,全都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 19 # 九州歷史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開始為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努力,東和孫權,南撫夷越,內修政理,政績斐然。這時內外部都有流言,說諸葛亮有不臣之心。雖然劉備遺言“君可自取”存疑,但是劉禪才能不足卻是實情,諸葛亮真要自立也不是沒有可能。而且,從劉備之後的蜀漢政局看,諸葛亮確實大權獨攬,流傳千古的《後出師表》,滿篇都是教導劉禪之意,就像老師教訓孩子,一點沒給劉禪面子。

    第一,為個人清譽。諸葛亮後世被稱為千古完人,道德楷模,而且作為文人最重清譽。他承劉備知遇之恩,又得受白帝城託孤之重,打著繼承先帝遺志、恢復漢室江山的旗幟,如果自己稱帝,可能會眾叛親離、身敗名裂,要知道,這件事即便是曹操都不敢做。再說,亂世之中能稱帝的都是梟雄,很少有文人成事的。冒著那麼大的風險,不如去做萬人敬仰的聖人了。再說,他與劉禪相處也不錯,可以按照自己意願辦事。

    第二,沒有能力稱帝。蜀漢的立國基礎最為薄弱,也最不穩固。從外部環境說,魏吳強敵環伺,西邊、南邊的少數民族隨時反叛。內部來說,政治班子裡,有荊州集團、東州勢力(劉璋舊部)、本土勢力,三方明爭暗鬥,政權不穩。後來,鍾會鄧艾兩路伐蜀,蜀漢內部的軍事力量竟然不足以打敗鄧艾的幾千偏師,益州本土官僚以及百姓都是主張投降的,他們不願為蜀漢政府賣命。從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六出祁山的苦心,他轉移國內矛盾,以攻為守,反而使得政權穩固。如果諸葛亮貿然稱帝,蜀漢陷入混亂,折騰一番之後,即便成功也會元氣大傷,亡於魏吳只是時間問題了。

    第三,是接班人問題。諸葛亮只有諸葛瞻一個兒子,諸葛亮五丈原去世的時候,諸葛瞻才八歲。諸葛亮曾說“瞻今已8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實際上對諸葛瞻是不看好的。政治人物的功業要順利傳承,沒有龐大的家族子弟基礎,即便謀得皇位,也難以延續。

  • 20 # 古寺空巖

    我感覺是現在電視劇帝王劇太氾濫了才會動不動有人問某個古人怎麼不稱帝這種問題。事實上,個人感覺真的頭腦清楚的古人都是不會考慮去當皇帝的。1.本人死亡率太高,2.家族後代死亡率太高,3.如果德行不夠,那一輩子隨便一點小事都會被做為一個缺點放大到上百倍被人評論,4.如果德行很好,有權力不用,那做皇帝對他還有何好處?跟現代作官不是一樣的嗎?對於諸葛來說,從他文章中就可以看到他是個本性淡泊的人,雖然有不少人致疑他,但怎也不可否認的確存在這種人。所以,彼之蜜糖,吾之砒霜,大概就是這種意思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茅臺王子醬香經典適合長期收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