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讀書燈下

    據傳,在春秋以前,端午是人們用於祛病防疫的節日,此時時值仲夏,是面板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汙為俗。時至今日,不少地區的人們仍選擇在這一天掛菖蒲、掛艾草,用草藥熬水,沐浴淨身,以祈求祛除邪祟,平安永樂。

    後來,在戰國時期,我國第一位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於這一天自盡於汨羅江,殉國明志,為永久地紀念這位愛國詩人,端午節漸漸演變為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人們在這一天,吃粽子,賽龍舟,懸掛菖蒲與艾草於門前,喝雄黃酒等等。

    端午節歷史相當悠久,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自2008年開始,端午節正式列入國家法定節日。我們在這一天得到休假的同時,也不要忘了節日背後的文化內涵啦~~不僅是吃粽子的節日,也是一個愛國的節日。

  • 2 # 有緣人153832681

    端午是在農曆五月五日,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屈原生於戰國時代,憂心國事,楚王卻忠言逆耳,屈原心灰意泠,於公元278年五月五日抱石投河自盡。後人為紀念他,便定該日為端午節,除了取五與午諧音相同外,五月亦是月建午,所以稱為端午節。主要習俗有吃粽子,灑黃酒,插艾蒿,菖蒲,賽龍舟。

    灑雄黃酒,古時,每逄端午節家人團聚,愛飲杯雄黃酒,或在屋內灑一些雄黃酒,或塗在小孩耳,鼻,額或臉上,避蚊蟲,驅趕瘟疫毒氣。

    插艾蒿,菖蒲等驅邪避瘟等功效,

    賽龍舟,是端午節祭祀專案,相傳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揖拯救"。其聲勢浩大壯觀,情景動人。網圖。

  • 3 # 吾才是傻瓜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而形成的,但也有文獻指出端午節其實與吳國大夫伍子胥有關,而非屈原。實際上,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屈原與伍子胥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另外還有一種說法由學者聞一多提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一一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因此,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相傳古代中國南方吳越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或裝在竹筒中,投到江裡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的習俗。

    競渡本是祭祀水神的習俗,原非一年一次,年宵、暮春三月、重陽都有,後來中國才以端午為主。端午節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後,競渡又有了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屍體的意義。人們在端午節掛艾蒿和艾草,有些地區會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的艾人以辟邪驅瘴。殷堯藩《端午日》詩云:""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梅堯臣也有詩云:""薄暮得菖蒲,猶勝竟日無。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壺。""

  • 4 # 天地人易道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至今以有2000多年曆史。傳說一:源於紀念屈原。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後,屈原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5月5日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到汨羅江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餵飽江裡的魚龍蝦蟹後,才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棕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了。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傳說二是紀念伍子胥。傳說三是紀念孝女曹娥。

  • 5 # 軟山少女

    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個愛國大詩人,他投江自盡,當時的百姓十分愛戴他,為了不讓河裡的魚吃他的屍體,便往河裡丟糯米和各種吃的,端午節便是這樣來的

  • 6 # 作家恩出

    相傳在戰國時候,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所在的家鄉(今湖北省秭歸縣),屢遭秦國的侵略,百姓痛苦不堪。屈原向楚懷王建議聯合齊國抗擊秦國,楚懷王不釆納他的主張,反被張儀騙到秦國遭軟禁,終憂慮成疾,不久便死在了秦國。聽到這一訊息的屈原悲痛萬分,給新即位的頃襄王上書,望選將練兵抵抗秦兵。頃襄王聽信奸臣佞言,將屈原剝職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國出兵攻下楚國的郢都,逐亡楚國千餘里,百姓、士兵屍橫遍地。屈原看到到這種慘景悲痛欲絕,在農曆五月初五投汨羅中自盡。當地百姓劃舟打撈數日無果,怕魚蝦蛟龍咬食屈原遺體,便在江中敲鑼打鼓驅趕魚群,並放入粽子餵魚蝦。之後,為紀念屈原的忠貞愛國,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都要划龍舟到江中投放粽子、敲鑼鼓,一直沿襲至今為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

  • 7 # 劉賢桂身份證上是這個

    小時候,奶奶跟我說起端陽節來歷。相傳古時五月初,常常烏雲遮天鬧陰兵,百姓扶老攜幼紛紛逃亡。一老婦手牽一小童,背上揹著一稍大的。一神仙見狀不解,試問婦人,你怎麼小的拖著走,大的揹著跑。婦人說,小的是自家的,大的是嫂子的,哥嫂不在世了,我得揹他逃。仙人聽罷沉思片刻道,你就別逃了,回家將艾草香符掛在門上,陰兵就不會進你的r家門了。仙人說罷楊長去了。從此傳至今天。並無考究之說。

  • 8 # 趙涵智爺爺

    瑞午節起源於戰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懷才不遇,反 遭 楚王逮捕迫害,最後投進泊羅江自盡,老百姓為了悼念他,在這天裡,家家戶戶包粽子,紛紛投入江中餵魚,禱告先生 平平安安。隨著年月的變遷,定位成一個紀念日,世世代代一直延續至今,只不過形式上 有了改變。所以每年五月初五到來,既有 吃粽子的習慣,又有在江河湖泊水面上,舉行划龍舟大型活動。

  • 9 # 廖蔚寧19

    端午節,人們自然而然的會聯想到艾草,龍舟,粽子,屈原。戰國時期,曾經被楚王極其信任的屈原,又叫屈子,屈平,被奸人所害後,流放到湖南,最後悲憤投汨羅江而死。第一位愛國詩人,浪漫,楚辭,香草美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這些都是後人賦予屈原的美譽。如果你讀了屈原的楚辭,九問,九歌,你會發現,屈原是一位美男子,他的美貌完全可以比美他的文辭。屈原出生於虎年,虎月,虎日,他手握長劍,腰環玉帶,配有香草,身材飄逸,舉止高貴,出淤泥而不染。

    臺灣著名中音女歌手蔡琴有一首名曲,叫屈原,歌詞催人淚下:

    他們說你是一個孤獨的詩人

    他們說你有一顆憂鬱的靈魂

    汨羅的歲月是否像我所想像的那般寂寥是否水中你的心思像一尾魚款款徘徊

    冷溼的青泥掩覆在你身上

    縱有多少無奈徒託流水寄懷

    究竟你願長久躺在靜溼的江底

    還是期盼著撥槳的手撩開你深邃的面容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懷

    眾醉獨醒是一種怎樣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卷逝走亙古以來的蕭條淒涼取代水中你的惆悵是岸上我獨自徘徊

    龍舟的喧譁劃出波波水痕

    追思掠過江面片刻又將你遺忘

    也許你將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許等待著另一次際遇看一看江上的陽光。

    美麗的相貌,即使如潘安一樣,總歸在塵世中湮滅。高貴的靈魂,卻可以在歷史的長河中永生。端午節,炎黃子孫,用粽子,美酒,艾草,賽龍舟,永遠懷念屈原這個高貴的靈魂。

  • 10 # Nbs南山悠悠

    端午節,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自古以來就有的節日,我們的祖先祭祀龍祖的日子,因為是祭祀龍祖當然是在水上,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後來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人們怕河裡的魚蝦吃掉屈原,將粽子投進江裡,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龍圖騰祭祀,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北方有端午節家家插艾草習俗,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驅邪防疫,端午節還又喝雄黃酒的習俗,給孩子帶香包等習俗,最後形成如今端午節。

  • 11 # 萱草悠悠芳滿天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也就是屈原投江的這一天,人們就會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

  • 12 # 東少的故事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古代吳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之說。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 13 # 宇航看世界

    端午節民間主流的說法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設定的節日,如划龍舟吃粽子都是為追憶紀念屈原的。其最為流傳廣泛的端午節傳說是: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後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絡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 14 # writer達人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此時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端午節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傳統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原本是上古先民擇“龍昇天”吉日祭祀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沿海一帶先民的龍圖騰祭祀,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如今端午節文化內涵。 

  • 15 # 愛在家看劇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此時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端午節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傳統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1][2][3][4][5]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原本是上古先民擇“龍昇天”吉日祭祀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沿海一帶先民的龍圖騰祭祀,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如今端午節文化內涵。[6][7][8][9][10][11]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我也是百度來的

  • 16 # 浩然文史

    很快就要到今年的端午節了,要說現在提到端午的民俗,可能很多人能夠想到的也就是吃粽子,或許還有划龍舟了吧?難怪現在網上都將端午節叫做“粽子節”呢。實際上,端午節作為我國曆史最悠久的民間節日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從傳統上來說是有著非常豐富的節俗內容的。這些年也不獨是端午,很多傳統節俗都在逐漸的式微。這其中的原因很複雜,有人們生活方式改變的緣故,也有著宣傳和保護方面的問題。但總之,傳統節俗的流失是件很可惜的事情。所以,今天咱就寫了這篇小文,跟大家一起來整理一下,看看除了粽子、龍舟之外,還有哪些有趣的端午民俗吧。

    一、端午節的避瘟保健習俗

    說到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諸如祭祀先民啊,圖騰崇拜啊等等。但不論哪一種說法都不能忽視的一點是,端午作為一種節日的興起,與當時的自然環境和生產狀況有著密切的關係。畢竟所謂民俗,首先得是從民間的生產生活中萌芽的。而端午節所在的五月,在我們先民的那個年代,無疑不是什麼“好日子”:一方面在農耕地區,這個時期在很多地方都正處於農忙的高峰期,勞動強度非常大;另一方面這個時間開始進入一年中最為炎熱的時期,高溫本就難耐,再加上蚊蟲叮咬疫病頻發,所以在先民的記憶裡,這個五月可不是什麼美好時光。故農曆的五月,在過去也有“惡月”的稱呼,而端午這天(五月初五)被認為是陰陽交感,是惡月中最糟糕的“五毒日”。所以在端午的各種節俗中,避瘟保健的內容實際佔了很大一部分。這些節俗有很多流傳到了今天,不過其背後的內涵已經悄然改變,畢竟避瘟保健這事兒,對先民來說是有著切身的需求的,而對今天的我們,更多的是一種基於傳統的文化記憶。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端午節的保健習俗在今天不太出名的重要原因。

    說到端午的保健習俗,首先就是對各種植物和礦產的應用了,畢竟這是先民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最容易入手的保健材料。這些植物包括雄黃、艾草、菖蒲等,此外在一些地區還有葫蘆、葛藤等植物的應用。

    這些植物、礦產的使用方式則是多種多樣的。比如雄黃,最著名的當屬雄黃酒了,先民認為雄黃酒有解瘟疫,驅五毒的功效。《白蛇傳》裡面的白娘娘就是因為喝了雄黃酒才現出原形的,這也成了關於雄黃酒最著名的民間傳說。

    而對於艾草、菖蒲等植物,最常見的做法則是將它們插在門窗上。這些植物通常都有著比較刺激性的氣味,被認為可以起到驅蚊祛毒的作用。同時,人們也會將這些植物做成各種可以隨身攜帶的手工藝品,比如各種香包以及艾虎、艾人等等,這些手工藝品的製作工藝本身,在一些地方也成為了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此外,對於雄黃、艾草等物的使用,在不同的地區還有一些地方性的習俗。比如有些地方會將雄黃、艾草等物熬在一起,用汁液為小孩塗抹在額頭、手心、鼻翼或身體的其他部位;還有的地方會用艾草、菖蒲等植物煮水,為小孩擦拭身體,以期能夠起到驅除蚊蟲的作用。

    除了這些礦產和植物之外,還有一些服飾方面的風俗也體現了人們對避瘟保健的願景。這其中五色繩是端午民俗中最常出現的“節日元素”,很多的飾品都是用五色繩捆綁的。比如在今天北方的一些地區,在端午節這天會有給小孩子穿黃色五毒衣、五毒鞋,系“老虎褡褳”,這老虎褡褳就是一種用塞滿艾草等各種植物的小香包、布老虎等物以五色繩串起來的手工藝品。再比如在有些地方有端午節帶五色手鍊、長命鎖等飾物的習慣。

    當然,說到祛病,首要的還是各種藥材。所以在端午這天,很多地方都有“採藥”的習俗。端午採藥必須在午時午日,也就是端午這天的正中午,太陽最毒的時候。大約是覺得這個時候陽氣最盛,採來的草藥效果最好吧。端午採藥的習俗甚至傳到了海外。比如在今天的越南地區,端午當天正午採藥就是重要的習俗,當地人認為這個時候採的草藥曬乾後,對治療外感風寒、陰虛等特別有好處;而日本地區則將端午採藥稱為“藥狩”,也是當地端午節的固定專案。還有人在端午這天會集中捕獵蟾蜍,提取蟾酥作為治療天花的藥物。所以北京俗諺有:“癩蛤蟆,活不過五月五”的說法。

    二、端午節的家庭人倫習俗

    和睦家人之間的關係,強化血緣之間的聯絡,這是許多中國傳統節日中都有的一種要素,端午節作為我國傳統上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自然也有著這方面的風俗。

    對於祖先的追思與尊重,是我國傳統上家庭關係中的重要內容。所以在許多的節日民俗中,都有著祭祀先人的風俗,端午節同樣也有。不過,關於家庭人倫方面,端午節還有著更具特色的節俗內容,那就是對家庭中的女性,特別是未成年女性的各種關照。

    端午節這天,在我國部分地區的女性有戴石榴花的習俗,據說有辟邪的作用。而在明代的北京地區,在端午節這天要把家中的女兒漂亮地打扮起來,帶上石榴花簪子,故端午節也有“女兒節”的別稱。清末民初北京最為流行的唱本《百本張岔曲》中寫出老北京端午節和女兒節的概貌:“五月端午節街前賣神符,女兒節會把雄黃酒沽,櫻桃桑堪,棕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開端樹,一枝枝艾葉菖蒲懸門戶,孩子們頭上寫個‘王’字,姑娘們鬢邊斜替五色綾蝠。”而在南方的一些地區,端午這天也是出嫁的姑娘回孃家的日子,有些地方還要帶上未成年的孩子。

    端午節對女兒的關注也傳到了海外,比如日本的鹿兒島地區,在端午這天母親要揹著不滿一歲的女兒跳被稱作“幼女祭”的圓圈舞;朝鮮地區也有將端午節稱為“女兒節”的習俗,這一天也同樣是出嫁女兒歸寧的日子。

    除了對家中女性的關照之外,傳統的端午習俗中還有一種已經失傳的節俗:吃梟羹。梟是一種和貓頭鷹類似的鳥類,相傳這種鳥在幼鳥長成之後要吃掉雌鳥,故被先人們稱作“不孝鳥”。當然,據現代動物學家研究,這純粹是一種傳說,梟形目的鳥類並沒有食母的習慣。不過,由於背了這口“不孝”的鍋,所以一直到明清時期,每年端午節都有梟被捕捉並製成羹來吃。吃“不孝鳥”成為了人們表達對“不孝”這種行為的痛恨的一種儀式。近代以來,或許是因為梟這種鳥本就不太常見吧,梟羹這種食物也就慢慢地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貓頭鷹因為背了“不孝”的鍋,被吃了幾千年

    參考文獻:

    張勃、榮新:《中國民俗通志·節日誌》,山東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蕭放:《端午節俗的傳統要素與當代意義》,《民俗研究》2009年第4期。

  • 17 # 大聖取經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因為端午節是在農曆的五月五日,是三個重要的中國節慶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中秋節和農曆新年。

    這個節日的由來是古代中國有一位博學多聞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愛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滿嫉妒的官吏陷害,從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於無法獲得皇帝的重視,屈原在憂鬱的情況下投汨羅江自盡。由於對屈原的愛戴,汨羅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划船在江內尋找屈原,並且將米丟入汨羅江中,以平息汨羅江中的蛟龍。即使他們當時並沒有找到屈原,但是他們的行為,直到今天在端午節的時候,仍然被人們傳頌紀念著。

    端午節最重要的活動是龍舟競賽,比賽的隊伍在熱烈的鼓聲中劃著他們多彩的龍舟前進。這項活動的靈感是來自於當時汨羅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這個傳統也一直保持了數個世紀。

    農曆的五月,也就是端午節的這個時節,對中國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還有許多其他重要的意義。許多中國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發疾病的危險時節,因此必須有許多防備家人生病的措施。許多家庭會將一種特別的植物-艾草掛在門口,作為保護之用,而人們也會掛帶香包,它是以含有多種香味的藥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保護人們遠離疾病。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 18 # 嘉興微同城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有什麼民間故事麼?

    端午節是我國叫法做多的節日,其他稱呼還有端五、重五、蒲五、端陽、夏節、小孩節、地臘(道教節慶)、天中節、天長節、沐蘭節、解粽節、女兒節、娃娃節、五月節、龍船節、粽包節等。

    端午的由來流傳最廣的就說法就是紀念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何許人也?他是我國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詩人和政治家,姓羋,沒錯就是《羋月傳》中的羋姓。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也是名門之後啊。所以年少時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志向遠大。早年受到楚懷王重用,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屈原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不過也因此遭到其他貴族的排擠和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楚國郢都被秦將白起攻破,屈原在極度苦悶,絕望的心情下,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當地百姓感動於屈原的愛國情懷,不忍屈原屍體受損。紛紛裹粽劃舟至屈原投江處,將粽子擲於江中,以求餵飽江中魚蝦。

    嘉興桐鄉倒是流傳著一則關於端午的民間傳說:

    在嘉興桐鄉同福還有一個傳說關於端午。相傳在春秋時期,吳越兩國交戰不止,吳王闔閭更是戰死沙場。後夫差為幫父親報仇,重用伍子胥,屯兵在吳越邊界天花蕩一帶,日夜操練兵馬,並在紀目墩牧養戰馬,準備伺機攻打越國。這年立夏後,雨水漸少,眼看田地乾涸水草枯萎,這樣下去別說養戰馬了,士兵們都將不戰而逃。於是伍子胥開始命人四處尋找水源。五月初五(端午)那天一早,伍子胥親自帶隊,到紀目墩一帶尋找水源。忽然,伍子胥發現一個土墩子邊上有一叢野草,長得很是旺盛,仔細一看,原來是一種名貴藥草,不由高興地道:“既有此草,必有水源頭!”就讓大家在藥草旁邊開始挖井。這一挖不得了,果然有水冒出,不過只一會,水又退去了。伍子胥看了後,便把自己的佩劍丟於井洞中,並大聲說“請求龍王老爺賜水,這柄佩劍權作孝敬只用。”說來也怪,之後這井中便又冒出水來而且不再退卻。有了這口井,吳軍和周邊百姓渡過了旱災。此後,當地人便在五月初五這天,開始紀念伍子胥為他們尋到了救命的井水。

    數千年中,民間一般都以五月五來稱呼端午節。民間著作中最早出現端午這個詞,源於晉代的《風土記》,原文為“仲夏端五。端者,初也”,“端”為開端和初始之意。古代“午”不僅與“五”同音,字也相通,因此,“端五”又稱“端午”。後來,因為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端五,為了兩個字不能相重,故將“端五”改為“端午”。這個名字才正式確定下來。端午也體現了中國人對於自然節氣的理解和運用。

    在屈原逝世2230週年之際,也就是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透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不過可惜啊,2013年,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這代表著,端午節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歸韓國所有。有人也許會說,韓國人申請的是端午祭而不是端午節,其實端午原本就是祭祀活動。所謂的為了紀念屈原那是後世人加上去的美麗的傳說。其實端午風俗在周王朝時已經有了,那會人們會在五月五這天 ,製造香囊以防毒蟲鼠蟻。

    當然關於端午的傳說還有很多,不管是為了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又或者其他人,都是出自於人們對於古人的敬佩和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 19 # 四川宋美麗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和故事,根據不同的地域歧地,有不同的版品:

    第一,有古書記載,楚國偉大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是位精忠報國,懷材不遇,擁有遠大抱負,對朝庭忠心耿耿的忠丞,他是一個非常有謀略的人材,但因奸人當道,將廠大貧民百姓推向水深火熱之中,迫使屈原,懷著痛心,無奈的心情,含恨投江自盡,當時夢國人民悲痛萬分,齊心協力在江邊打撈了幾天幾夜,但始終沒能發現屈原的屍體,傳說泊羅江裡有條蛟龍,怕蛟龍把屈原的屍體吐食,於是就向江中投放了些米,面等食物,供蛟龍食用,免屈原被再次傷害,可是散的米下到水裡後,都被魚蝦吃掉了,達不到鄉民們的意願,於是就有人出主意,將米飯用粽葉包起來,用繩子捆綁好,紮起來,做成粽子,在每年五月五,端午節這天,將其投放在江中,以此祭祀我的先人,表達我們對屈原的不捨,另一層也是,"人之性,性本善"表現了人們對申張正義,善良!充滿正能量之人,之事的留戀!嚮往!緬懷!所以端午節這天包粽子,吃粽子,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第二,端午節,也稱端五節,端是開始,五是初五!也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開始了,五為陽數,也為陽節,古人認為,每年的五月,為一年四季中陽氣最足的的一個月,此時的動,植物生長都特別旺盛,農業方面,關水,插秧等!人民也處於農忙價段,本來天氣熱起來了,靜坐都感覺熱,加之還要勞作,人難免感覺五心煩燥,心情,脾氣!人們之間正常的交流,也變的火藥味十足,所以容易發生矛盾,口角!引發禍端!加之炎炎夏日己經到來,蛇鼠出沒,蚊蟲虰咬!氣溫升高,細菌滋生也容易引起一些瘟疫,流感!天氣變化無常!,狂風爆雨,雷鳴閃電,下冰垉,地震,洪水,天災人禍!所以五月也稱為"惡月",也是一年中最難熬的一個月,給古代勞動人民的生存帶來很多艱辛!那時的科學還不是很發達!無法解釋這此惡運的降臨!人民只能歸咎於神魔!所以當時中國大部的勞動人民都會在這一天上山去扯點艾條,菖蒲等植物,掛在自家門口起到辟邪,驅蚊蟲的作用,家裡為了避免蛇蟲少進入,用雄黃灑噴灑,人自身排濁氣,喝少許雄黃酒!用艾葉做餅吃!也是對身材扶正去邪的作用,其實我們的先輩們掛艾草,灑雄黃酒,並不是盲目的迷信,真的還是有點科學依據的,因為這些東西所散發出獨特氣味,正好是蛇鼠蚊蟲最討厭的味道!可想而之,我們的先輩也真是充滿著智慧的祖先啊!

    第三,有的地方又把端午節稱為女兒節,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會在未成年的女孩手上,頭上紮上五彩節,以求平安健康成長!而出嫁後的女子,也會選擇這一天回孃家,看望自己的爸媽,兄弟姐妹,回來時都會拎一些粽子,肉,鴨蛋,包子,糖果,菸酒等等!主要是為系一下血脈關係,談談心,說說話,看望關心彼此,最近過的怎麼樣,一種感情的溝通與維繫!更重要的是拿些東西回孃家,感謝生養自己的父母,每年五月初五回孃家也是為了證,女兒雖然嫁了,但父母的恩情永遠記得′!而家家戶戶,都上山找草藥煎水,給小孩,大人洗澡,這樣身體不容易長瘡毒!洗澡後身上有藥味!蚊蟲聞到都會敬而遠之!

  • 20 # 3元2

    其實我對於什麼節日節氣之類的從來不感興趣。昨天隨便上網查一查,端午節源自古人

    的天象崇拜,祭龍演變而來。加上傳說楚國詩人屈原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將紀念屈原和民俗祭奠融合而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足球分哪11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