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村三寶
-
2 # 滿天星媽媽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有自己的價值觀思維,能夠有自主決定的權利和意識。可是現在的教育更多的是要孩子去服從,遵守。傳遞的資訊就是要聽從指令,要乖要聽話才能得到家長老師給的愛。
這會導致很多孩子長大後沒有自我,缺少自主意識,而對於別人的評價和認同超級在乎,拼命的成為好員工,好丈夫,好父母,可不管是否做到,壓力焦慮都巨大。
一個很乖的孩子雖然會給家長老師減輕很多負擔工作,讓日常活動變得更加順暢和有秩序,但是深究這種“乖”的教育理念下,教出來的可能只是一個聽話,服從命令的機器,這是孩子一生的悲哀。
還有的家長是控制慾極強的型別,孩子學什麼專業,工作選擇,甚至談朋友,結婚這種極其個人選擇的事情在現在都還會各種干涉,這其中的衝突會很影響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父母至於孩子應該付出的是無條件的愛,這才是一個合理的迴圈。
相較於讓孩子變乖,不如引導孩子去探索如何更好的去思考,去啟發自己的內在自驅力。
-
3 # Love美好
乖是外在的一種表現形式,好不好關鍵是外在的“乖”與內在的“心”是否一致性表達。如果是一致性表達,這就是她“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的氣質中的一種,氣質無所謂好壞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只需要因勢利導,發揮長處、對短處加以保護或完善而已。
-
4 # 寶貝計發兒童理髮
小孩子活潑好動,思想較為豐富,經常會有一些你想不到的問題冒出來,相對比較容易給你製造小麻煩,但是孩子接觸的方面相對廣;孩子比較乖,比較容易管教,不用家長天天對著屁股吼叫,帶孩子的工作量會少很多!
-
5 # 考拉小姐姐88
我並不希望我女兒太乖了,太乖,也就是聽從父母的安排,父母讓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樣,作為父母,的確會很輕鬆自在。
但是對於孩子而言,容易失去自我,也不容易做出選擇。太乖的孩子一般是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的真正的想法,很多時候,為了迎合父母,會壓制自己真正需求,。
等長大後 ,會沒有自己的脾氣和個性,缺少主見,對於別人的意見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容易成為別人眼中的老好人。
但是,孩子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經常壓制自己的想法來迎合父母,容易造成他們心裡的自卑和壓抑,不敢去改變,也失去勇氣感。
並且,他們覺得有父母在安排著一切,當長大後,他們容易有依賴性,不能很好的處理自己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現在的教育,現在的社會,是需要創造型的人才,太乖的孩子容易缺少創造性,很容易在工作中失去競爭力。很容易被淘汰掉。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個性特點,引導孩子去發揮自己的特長,並且尊重自己的想法
-
6 # 媽媽救兵
是不是越乖的孩子越好呢?我覺得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乖有乖的好處,如果乖是孩子本身的特質,而不是刻意勉強的話,未嘗不是件好事。相信大多數人都喜歡跟乖的孩子相處,因為乖的孩子懂事體貼,會為別人著想。誰不想有個懂事貼心窩的孩子呢?乖的孩子不折騰好管教,他們願意聽大人的話,自然我們也就更樂意把知識經驗教給他們。老一輩人總說“吃虧是福”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別說到了“吃虧”就不樂意了,後面還跟著福呢。
如果孩子“不乖”,對父母的要求就比較高了。“不乖”的孩子往好的說是有主見,往不好的說是比較自我,任性。當孩子不聽話總跟大人對著幹的時候,就需要父母耐心地解釋,反覆加以引導。實在不行讓他偶爾犯點錯,吃點苦頭也沒關係。他們通常需要自己去判斷,覺得父母說的對,才會執行父母的命令。自我成長成乖孩子。
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在教育上通常是簡單而粗暴。他們通常是利用父母的權威 ,我說什麼你就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缺少溝通和解釋,沒有耐心。這樣教出的“乖”孩子,長大後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不會獨立思考,委屈壓抑自己,不敢提出自己內心想法和願望。
說到底,孩子乖不乖不是問題,父母的教育理念和養育環境才是大問題!
-
7 # 漫談家庭育兒心得
不,無數實踐證明越乖的孩子越好是謬論。有的家庭爸爸對孩子特別嚴勵,孩子由於懼怕很乖,叫怎麼樣就怎麼樣,長了就習慣於聽從吩咐,沒有創意,沒有自我行成了奴性,這樣的孩子老實,但能獲得快樂和自己創造幸福嗎?真正明智的父母不會在孩子面前扮演老虎,他會成為孩子的知己,允許孩子說出不同的想法。這樣的孩子有主見,他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誰能說他不是最好呢?
-
8 # 帛樂
你小時候乖嘛?你覺得自己越乖越好嗎?
作為父母的我們是不是該反思下自己。
孩子自然不是越乖越好。
孩子的天性是野馬,乖巧像小羊的孩子一定不是一開始就這麼乖的。越懂事的孩子說明內心深處是缺少愛和認同的,所以他才會用乖乖的表現來贏得讚賞。
前陣子看《媽媽是超人》,裡面安迪的一開始的表現一直讓人覺得他很成熟冷靜,對媽媽的相處也寫滿了尷尬與拒絕。其實也和媽媽缺少的陪伴和關愛有關係,雖然有奶奶無微不至的愛,但母親的愛卻是難以替代的。有人問安迪:
“媽媽爸爸不在家,你會覺得孤單嗎?”
“不會,因為我習慣了。”
這個時候黃聖依落淚了。
所慶幸的是後來兩人多多接觸陪伴後,還是關係越來越親密了。孩子永遠都是對父母寬容的。
願我們都能好好做個合格的父母。
-
9 # 俏辣媽
越乖的孩子真的越好嗎?
首先,乖孩子是有心理損傷的。中國對“孝順”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時代在發展,用“孝敬”更為恰當。“順”才是孝,順從的孩子才是乖孩子。然而,如今的乖孩子就是好孩子嗎?到了假期,心理諮詢中心諮詢的孩子佔一半以上,乖孩子習慣於放棄自己內心的想法而服從別人,久而久之不敢發表不同的意見。
其次,乖孩子普遍比較內向,不善於社交活動。我們家長看待孩子健康與否,不僅要看成績,還要看他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是否有良好的興趣愛好。內向的孩子應該多鼓勵參與社交活動和培養興趣愛好。
最後,乖孩子未必是真乖。有很多孩子,平時表現特別乖,老師眼裡的好學生,家長眼裡的乖孩子,直到有一天在外面闖了大禍,所有人都無法接受。這就是假乖,假乖的孩子是運用表現的乖來逃避指責和批評,內心未必是真的聽我們的話,他們的內心是恐懼和逃避的,害怕承擔責任。
你家的孩子乖嗎?我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個性特點,因為那才是真正的他。
-
10 # 電影什麼都知道
題主的問題是:越乖的孩子真的越好嗎?
答案其實大家都已經知道了,當大家都知道的時候,答案就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這個答案能給我們什麼指導?
我們應該都已經發現,許多乖孩子之所以乖,並不是他們聰明懂事,而是他們或膽小,或自閉,不善與人交往。
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是不嘉許這類孩子的,古人並不鼓勵孩子“乖”,而是要他們學習“掃灑應對進退”
“掃灑”是動手能力,自己學會勞動;“應對”是人際交往,知道跟怎麼跟別人相處;“進退”是處理事務,俗稱“有眼力勁”,知道該進還是退,不會讓自己陷進麻煩之中。可以看到,按照如上要求,其實不止孩子,很多家長都不及格。
曹雪芹在《紅樓夢》裡寫道——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才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教育孩子的目標。
但到了近現代,我們學會了大肆批判,對於很多東西,不管自己理解不理解,會不會應用,先批判了再說,對於自己弄不懂的事情,統統都是“封建糟粕”,犬儒主義。
接受過新式教育的成人們開始要求孩子不必理會什麼人情世故,只要“乖”。
但到底該怎麼“乖”,該去學習理會什麼,新式教育語焉不詳。
所以最後的結果只能是,不明所以的大人要求於孩子乖,聽話,別給大人添麻煩。
當我們想要簡單粗暴的時候,其實是把問題扔給了孩子,孩子不知道怎麼解決,她只能先接住,等他當了家長的時候,再扔給下一代。
所以到了現在,還會有人問:越乖的孩子真的越好嗎?
-
11 # 小太陽兒童健康
很多孩子在平時是乖乖寶,行為看上去比較聽話,幾乎不給家長惹事生非,家人在說到這類孩子的時候,心裡也感覺比較欣慰。
覺得自己的孩子讓自己少操心,從小就特別的懂事,經常會向別人炫耀自己的孩子。
而實際上,這類所謂的乖孩子,由於不良的情緒長時間壓抑在心理,是很容易出現心理隱患。
孩子很乖但多數不合群
大多數乖乖寶,都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在對自己盲目的要求中,導致自己一味的壓抑自己的情緒。由於太在意周圍人的眼神和評價,被太多的條條框框束縛,結果壓抑自身的慾望和需求。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切,事事代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發展合群性的機會。例如當孩子學習自己玩的時候(約六個月大),父母常過分注意他,拿東西給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發展自己的興趣。這樣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為總是父母先開口,教他叫X叔叔或X姨姨,沒等到口渴水杯就遞上來了。
父母在家可以適當的鼓勵孩子,但是不要總是在孩子面前向別人炫耀自己的孩子,容易導致他們內心壓力大。孩子生病時,父母總是不眠不休的細心照顧,同樣,當孩子頑皮時,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以致小題大做。凡此種種,使孩子太少練習出口得其樂之道,不懂如何合群與討人喜歡。
在平時比較活潑的孩子,雖然有些孩子看上去性格大大咧咧,但是他們更願意做自己,更懂得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要一味的強調完美注意。人總是在不斷的犯錯中,在犯錯中才會不斷的糾正自己,然後逐漸的去完善自己。
發現孩子性格上的問題,家長在糾正的時候,也要結合孩子的性格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如果不能及時輔導,孩子便逐漸養成孤僻、內向、軟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沒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潑氣息。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做事非常認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鑽進“牛角尖”。
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1.孩子比較怕生,這類孩子由於個性比較沉默孤獨,總是停留在同齡群體之外;
2.孩子以自己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就會不高興,久而久之便不想參與集體活動了;
4.孩子由於體弱多病的原因,不願意參加集體遊戲和活動。對於這類孩子來說,家長首先要做的便是幫助增強其體質,要找醫生診治,使孩子體力得到恢復。有了強健的體魄,孩子就會改變過去那種靦腆、懦弱的氣質,不會只縮在家裡而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了;
5.孩子智力發育遲緩,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的時候,由於智力跟不上,免不了會受小朋友們的欺負和排擠,使孩子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
孩子不合群能否改變?
1.提高自理能力,為避免孩子在集體生活時的難堪,家長要及早培養其良好的自理能力,否則入園後可能會因不會自己吃飯、尿褲子、不會用水杯喝水等小事而經常被小夥伴們“嘲笑”,於是漸漸而變得害羞、不合群;
2.增進面板觸覺學習,對觸覺防禦過當的孩子會排斥集體活動,糾正的關鍵是提供有益而豐富的觸覺刺激。父母可每天用半小時的時間和孩子一起玩親子觸覺遊戲,如用梳子為孩子梳頭,用電吹風輕柔的風吹孩子的面頰、頸部和前胸,用軟毛刷刷孩子的手心、足底等敏感部位,還可以用小被子將孩子像卷蛋卷那樣捲起來;
3.有意帶他去找鄰居同齡小朋友玩,同時帶上自己喜歡的玩具,在他想玩別人的玩具時,教他先把自己手中的玩具同別人的交換,不可以硬性搶過來;透過與鄰居小朋友玩,可以讓他漸漸學會一些交往的技巧,再慢慢擴大他的交友範圍。
4.孩子入幼兒園後也要鼓勵他交幾個好朋友,要同各種型別的孩子交往,不要侷限於鄰居或親戚家的孩子,使孩子與小朋友相互熟悉起來,以便他們在園內友好相處;
5.多帶孩子到遊樂場玩,讓他學會遵守規則,排隊買票、排隊上滑梯。玩滑梯時按秩序上,等前面的人滑下後自己才開始滑,學會同不認識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父母在與孩子游戲時,不縱容孩子為了取勝而耍賴的行為。
6.獎勵孩子助人、寬容、合作的行為。要讓孩子多注意別的小朋友的優點,並且讓他喜歡上這些優點,培養孩子樂於助人的品格。在家裡時父母應鼓勵孩子幫忙做家務,即使孩子越幫越忙,父母也應真誠地表示感謝,讓孩子從幫助別人的行為中體會到快樂。
7. 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自己穿衣服、吃飯、洗澡、單獨睡覺,自己決定一天的活動安排等。如果孩子一時離不開媽媽,可將他們寄放到朋友家,讓其適應一下離開媽媽的生活。在孩子與別人發生爭吵時家長儘量不要去幹預,可觀察他們能否自己處理好,事後再和孩子討論。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以下問題也需要關注:
1.很多小朋友由於性格內向,在交朋友的時候極容易出現退縮、害怕、膽小等情況,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很嚴厲,寶寶會更加羞怯,有的寶寶甚至會出現結巴的現象;而有的家長甚至更過分,可能會責罵、挖苦、打罵孩子,這些做法不僅毫無幫助,反而還會因此導致孩子產生心理障礙。
2.現在的家庭結構使大多數孩子成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而備受寵愛,常常在家裡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樣慢慢便滋長了其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說話不禮貌,到了別人家也亂翻亂鬧、不懂如何和小夥伴玩耍,這些行為是不會受到其他小夥伴歡迎的。所以家長要從小事做起,杜絕孩子的“小皇帝”、“小公主”心態。
未來的社會將更加開放、包容,也是一個強調相互協作的社會,人際交往能力對於成功的影響也許要更強於專業技術能力,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希望家長們能夠高度重視孩子的社會性發展。
-
12 # 叮媽在家
因為我的孩子剛剛經歷了從“不乖”到“乖”的過程,所以很想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孩子中班的時候,不知道怎麼回事,突然間就變成了“問題寶寶”,每天接她回來都要被老師告狀,說今天睡覺的時候又大吵大鬧啦,說上課的時候又跑出去啦,還說不認真玩遊戲啦,總之所有調皮搗蛋的事,都有我家孩子的份,問題是她還是女孩子,那段時間,我們家長也是心力交瘁,威逼利誘都用上了,但是孩子不但沒有好轉,還變本加厲。老師每天施加壓力,我又把壓力施加孩子,除了壓力,還有焦慮。孩子本來在家裡的情況都不錯,但是那段時間在家跟我的關係也越來越糟糕了,後來實在抵擋不住各方壓力,我讓孩子先從幼兒園回來一段時間休整一下。那段時間,我的孩子,應該就是許多大人眼中特別不乖的孩子了吧。
轉折點在一次跟一個媽媽的交流過後,他們家的孩子跟我女兒一個班,她看我們離開幼兒園特地過來看看,聽我說完這段時間發生的事,她很吃驚,她告訴我,她來過幼兒園做過幾次助教,她觀察到的我女兒,她眼中的我女兒,是一個特別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她的生氣,調皮,都是在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下才發生的,但是很多孩子可能就逆來順受了,但是我的孩子她不願意妥協。
這個時候,我才開始重新審視孩子的乖與不乖,任何一件事,我們不光要從多個角度來看待,還要在現象背後去找到真正的原因,這樣得出來得結論才是真正客觀得,我之前沒有看到孩子在幼兒園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就一味聽老師的投訴,不分青紅皂白地也站在老師的角度去與孩子對立,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莫名其妙被貼上“不乖”的標籤,我也會用激烈的反應來應對啊,這並不奇怪。這麼一想,我瞬間理解了孩子,也檢討了自己。
這學期,孩子換了一家幼兒園,萬幸,這家幼兒園的老師特別用心,她們不會只看孩子表面上的情緒,而是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先去同理孩子,再去探究情緒背後的原因,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跟孩子一起去解決,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把孩子一些所謂地不良行為定性為“不乖”。這學期,孩子特別願意去幼兒園,也經常被老師誇讚,在家跟我的關係也越來越好。
-
13 # 曉丹育兒
越乖的孩子真的越好嗎?孩子太乖未必是好事!
我家男寶現在20個月,正處於第一個叛逆期,吃飯用手抓,奶奶說他就把勺子和盤子都推到一邊,不讓他自己推車就乾脆坐在地上抗議。爺爺奶奶和我反映,這孩子就是慣的,一點都不乖。
我表示強烈反對,一是我們並沒有嬌慣孩子,這是孩子過了一歲半自主意識萌發的表現,他們試圖透過自己的行動去掌控更多的事情,就像要求自主吃飯和自己推車一樣,非常厭煩別人幫忙,發脾氣是表達反對的一種方式。
二來,我並不認為越乖的孩子就越好,乖孩子常常壓制自己的想法,而讓自己活的很不愉快,這裡面有個界限的問題,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靈活、守則、能很好適應這個社會的人,因此乖與不乖,需要辯證地來看。
什麼是乖孩子?有哪些特徵?
首先乖孩子是值得肯定的,聽話、懂事的孩子肯定能得到家長和老師的青睞。但題主的問題是“越乖”的孩子,有個程度副詞,在我理解就是過於乖巧的孩子,你也可以說成是強制壓迫自己,過於順從的孩子,如何判斷呢?這樣的孩子通常有如下特徵。
▼不敢拒絕別人的請求,哪怕是很過分的無理要求。
▼活在別人的嘴中,對他人的評價特別看重,缺乏對自己的客觀認識。
▼常常自卑,感到自己哪哪都不如別人,習慣於服從和被領導。
▼害怕因自己而引發衝突,往往忍氣吞聲,或者將矛盾歸結在自己身上。
▼隨時準備好去滿足他人的需求,自己的需求要麼不敢提,要麼少的可憐。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乖”孩子?乖孩子的好處顯而易見,一是讓父母和老師省心,更容易得到資源分配,自己也省時省力,獲得內心的安穩。二是乖孩子不用太費腦筋,也不用多花力氣,按照既有的規則和路線去走就行。三是在大多數人的眼中,乖孩子就等於好孩子,能得到大家更多的讚賞。
總結一下,因為這是獲得好孩子最容易的標籤,所以乖就成了大多數孩子的選擇。
越乖的孩子越好嗎?越乖的孩子越好嗎?來看一個真實的案例:在2014年韓國“歲月號”沉船事件中,客輪發生嚴重傾斜後,船上300多名學生中大多數仍然按照船方指示留在船艙中待命,最終與客輪一同沉沒;一些沒有聽從指示的學生反而因此獲救倖存。
“如果大多數乘客是成年人的話,情況可能會不同,”韓國中央大學社會學教授申光永說,“正因為不少乘客是學生,他們聽從大人的指引,最終可能被確認的遇難人數大幅增加。”▼一個孩子過分乖巧,會壓制自己內心真實的慾望和想法,他過得並不快樂。
▼特別乖的孩子,容易陷入教條主義,遇事不會靈活應對,變得固執、守舊,因此會缺乏創造力和獨立性,在未來也很難有進一步的突破和發展。
▼太乖的孩子容易成為獨行俠,他們活在框架中,缺乏熱情,很難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甚至遭到排擠。
你這麼乖,一定沒人疼吧!在一個家庭中你會發現,越乖的孩子常常不是最得寵的,反而是最被漠視的那個。鄰居家是三個寶寶,老二就屬於乖寶寶的那種,凡事不敢和老大爭,主動讓著老小,衣服撿老大的穿,老小因為是弟弟,也不能再穿女孩衣服了,所以都是另外買。
最後的結局就是老大、老小有新衣服穿,老二夾在中間一直穿舊衣服。平時二姐也非常乖,三個孩子出去玩,老大拿著零錢就去買零食,老二每次都是跟在後面,有時候我們就說你去買一次零食吧,她就怯生生地瞅著老大,然後小聲說“不敢”,真的有點讓人心疼了。
“過乖”的孩子,家長要如何培養?認知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曾經說過,寶寶從出生後開始,就在努力學習掌控行為。初生嬰兒從跟母體分離的那刻,他們便努力尋找媽媽,聽聲音、聞體味,直至依偎在媽媽胸前才停止啼哭;拉粑粑了、聽到刺耳的聲音恐懼了、飢餓了、感覺寒冷了……他們便大聲啼哭,吸引媽媽來到跟前;隨著慢慢成長,媽媽喂牛奶、喂輔食時,寶寶可能會用小手緊緊抱著奶瓶、抓住吃飯的小勺子;稍大後,爸媽買玩具給孩子,孩子會迫切地自己拆,而不是讓爸爸媽媽拆……這說明寶寶天生就是不乖的,乖巧不是他們的天性,過度壓抑孩子的天性,反而會給孩子造成不小的傷害。所以,家裡孩子特別乖未必見得是件好事,特別是那種壓抑自己慾望,凡事都不敢爭先的孩子,父母首先抱抱孩子,然後想想如何矯正一下這類“過乖”的孩子,讓他能收穫更好的人生。
▼別用大人的標準來苛求孩子
小寶寶把溶豆捏的稀碎,吃飯弄的哪裡都是,在家中亂塗亂畫,把紙巾撕成一條條的……這種情景在生活中太常見了,很多家長會忍不住發脾氣,指責孩子不懂事,不夠乖,甚至採取謾罵或者打手心的方式,把孩子訓練的越來越乖。
事實上孩子成長都是一個過程,而且每個階段的成長特點和行為表現都是不同的。捏碎溶豆和撕碎紙巾,是他們精細化動作的開端,也是手眼協調能力發展的關鍵,而亂塗亂畫的差不都都是四五歲的娃,表明他們正在進入書寫敏感期。
不要以大人的標準來苛責孩子,而是根據孩子的成長特點來養育孩子,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允許他們去體驗各種不同的東西,增強感官敏感度,然後再去教導他如何做得更好。
▼給予孩子試錯、犯錯的機會
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曾說,孩子的成長,不會像成人那樣有清晰的目的感,比如走路以不會摔倒為目的,拿杯子以不摔壞為目的,玩玩具以不拆壞為目的……孩子的成長就是一部犯錯史,家長要對此持寬容的態度,給予孩子試錯、犯錯的機會。不能凡事包辦,這容易讓孩子喪失了動手能力,一旦離開父母的庇佑,仍然會犯錯,也不知道如何解決。也不能孩子犯錯了就一頓批評指責,這很容易讓娃失去信心,做事情變得畏首畏尾。
正確的做法是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自己多去嘗試和探索。還有一點尤其要注意,那就是從小就要灌輸給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不要讓孩子觸犯原則性的錯誤,遵紀守法,遵守公序良知,當然這是對大孩子的要求了。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思想
給孩子選擇權,允許孩子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如果孩子說的有道理,或者有他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式,那就把主動權交給孩子好了。不要搞一言堂教育,那樣的話要麼孩子會被徹底壓制,失去自己的個性和主見,形成了討好型人格,凡事對父母言聽計從。要麼就是表面乖巧,背地搞鬼,或者一有機會就會強烈反彈,那時候父母發現這個問題再想彌補就晚了。
家長不要板著面孔總說“聽我說”“按照我說的去做”,而是換個方法,“我想聽聽你的意見”,給孩子一個民主自由的氛圍,他也會變得活潑開朗,並擁有自己獨立的判斷。
-
14 # 小差
顯然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都是有共識的。都說調皮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天性被壓制才會有乖的出現。
所以既然是天性為什麼要把他壓制成特別乖的小孩呢?我們只需要合理定一些規矩讓小孩的天性不要放飛的太過於膨脹,這就是最好的發展。
-
15 # 情感保鮮室
問題分析:越乖的孩子不一定越好。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事情都沒有那麼絕對,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所以對於孩子而言也是一樣,有原則性的聽話是優秀,沒有原則順從卻是缺乏主見的表現,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當中很多家長評價孩子,都會用聽話和不聽話來衡量,所以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除了聽話就是不聽話,然而卻沒想到任何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聽話的孩子不一定全是正確的,不聽話的孩子不一定全是調皮的。
為了找到答案,一起來看一下這幾個問題:
作為父母,你是怎樣衡量孩子聽話與否,標準是什麼?
作為父母,當孩子和你的意見發生衝突時,你會怎麼做?
作為父母,你是否真正瞭解過孩子內心的需求,他想要什麼?
上面提到的這三個問題,父母內心能夠明確答案,那麼我想事情也就很簡單了,最終的結論就是,越乖的孩子不一定越好,現實生活中,這種孩子成長過程會面臨很多困難。
一、越聽話的孩子越迷茫,按照父母的意志去行動,就會缺少自己的想法。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的權威,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親子間的關係,所以日常生活當中,很多家長都會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如果這時候孩子反抗,那麼就會被貼上不聽話的標籤,如果時候孩子從父母的意見,那麼家長就會表現的特別開心。
然而孩子聽話的孩子真的好嗎,答案肯定值得商榷。首先我們要明白父母的觀點不一定是正確的,所以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孩子長大之後也就會缺乏自己的主見。因為從小就聽父母的話,遇到困難父母也會找辦法解決,所以需要一個人獨自解決問題的時候,那麼問題也就會隨之出現了。
孩子慢慢長大之後,他們就會形成自己的認知,所以有時候父母做的不好的地方,孩子也能夠找到問題所在,然而問題就在於,即使知道父母是錯誤的,但還是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習慣了什麼事情都聽父母的意見,這時候孩子就會變得特別迷茫。
二、越聽話的孩子越委屈,長大之後總是在意他人看法,成全別人委屈自己。表妹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每次表妹和我們一起出去玩,總是會有大人誇她聽話懂事,為了讓父母更加驕傲,表妹日常生活當中也是做到了言聽計從,所以看起來非常的聽話懂事。不僅是在父母眼中是這樣的形象,同學間朋友相處也是如此,總是不好意思拒絕他人,有時候也很無奈。
每次在和他人交往過程當中,表妹總是習慣看他人的臉色,因為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評價,所以總是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正是因為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所以自己就會感到很委屈,這種人在社交當中是非常容易吃虧的。
後來表妹才漸漸發現,自己並不是懂事而是爛好人,接觸到更多陌生人之後,表妹學會了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這樣一來也就變得不那麼煎熬,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越聽話越好,然而這樣的孩子過得並不幸福,委屈了自己成全了他人。
三、越聽話的孩子越謹慎,他們總是害怕會犯錯誤,所以會活得很累。自由對人們來說是非常可貴的,越聽話的孩子越缺乏自由,因為他們總是會被他人的言論束縛,習慣了成為別人眼中的那個好孩子,所以一旦表現不好就會被他人指責,因此為了維護自己好的形象,就會更加努力的去表現自己,然而越是這樣生活當中就會表現得越謹慎,也就會活的非常累。
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他們認識事物都會有一定的侷限,這是由於他們經歷比較少的緣故,每個人都會犯錯誤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經常被表揚的孩子就會覺得錯誤是不可饒恕的,為了不讓自己犯錯誤就會小心翼翼,很多家長就會覺得孩子特別懂事聽話,實際上孩子過得非常壓抑。
最後總結:作為父母要尊重孩子成長客觀規律,適度的聽話是懂事的表現,凡事都讓孩子聽從自己的,就是父母控制慾太強的表現,孩子的成長都是有一個過程,從懵懂少年到成熟青年,這個過程也是透過不斷試錯的方式實現的,所以太聽話會讓孩子活得比較壓抑,適度的聽話能夠讓孩子變得懂事。
-
16 # 白水90944696
乖是父母灌給孩子的毒雞湯。
對於父母而言,一個孩子如果很乖,就意味著聽你的話,自然就更容易管理。所以,父母們經常會有意無意的灌輸孩子,要聽話,要做一個乖寶寶,引導孩子向乖的方向發展。
但是如果一個孩子徹底變得很乖,他未來的人生其實很堪憂。
在職場上,我們會誇讚一個人乖嗎?不會的,乖的同義詞是老好人,敢怒不敢言,有工作的時候,大家會都推給他,有獎賞的時候,大家根本想不起來。
在與別人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會說,是因為其中一個人不夠乖嗎?乖的同義詞可能是,不善於維護自己的利益,害怕和別人發生衝突。
我們會認同一個企業或者公司乖嗎?企業追求的是狼性文化,遵從的是叢林法則,太乖的兔子只有被獵食的份。
我們會希望一個國家乖嗎?顯然不可能,朋友來了,才會有好酒,敵人來了,那是獵槍。
一個人如何想要獲得父母的喜歡,那麼乖可能是一個捷徑,但是一個人如果想要在社會上立足,乖是必須要摒棄掉的。
-
17 # 心理諮詢師阿樹
作為家長或者老師,我們大多可能期待孩子越乖越好,因為這滿足了我們的需求。但對於孩子的發展來說,太乖不見得是好事。
首先,太乖的孩子其實背後會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因為這從某種程度上剝奪了孩子自我掌控感的體驗,阻礙了孩子自我效能的發展。其次,孩子習得的“乖、聽話”的應對方式,會使孩子趨向於迴避衝突,而回避衝突也將成為這類小孩的生存策略。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孩子發展有效應對方式的多種可能性。最後,這樣的應對方式久而久之會形成關係裡“討好”的交往模式,特別在意他人,成為影響人際關係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需要看見孩子內心的需求,尊重、接納和信任孩子,讓孩子可以做自己,才能活得輕鬆自在!
回覆列表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越乖的孩子真的越好嗎”這個觀點的看法和感受。
1.我並不覺得越乖的孩子就越好,當然對於我們大人而言越乖的孩子我們管教起來就越省心,孩子越懂事,我們做家長的也就越欣慰。我們家老大就是一個很乖的孩子,從小就很乖,記得她第一天上幼兒園時(三歲上的幼兒園),不哭也不鬧,我把她送到幼兒園,告訴她,“這裡有很多的小朋友陪你玩,還有老師照顧你,還有好多好玩的玩具,你要乖乖的聽老師話,媽媽一會來接你好嗎?”她看著我點了一下頭,不哭也不鬧,然後我就走了,她沒哭,我卻哭了,一個三歲的孩子居然這麼乖,乖的讓我心疼,我一刻也不敢多待,我怕我會受不了。別的小朋友去幼兒園都要哭鬧一個星期才會適應,所以我就會很擔心,擔心她在幼兒園會被別的小朋友欺負,會受委屈。
2,轉眼間老二也該上學了,老二和老大的差別真的是太大了,老二太調皮,調皮的讓人頭疼,在幼兒園裡整整哭鬧了半年,別人說一個星期就不哭不鬧了,就適應了,他是整整適應了半年,而且是要有條件交換的那種,比如要買一隻糖才答應去幼兒園,上學要買,放學也要買,不買就哭鬧,而且買多了還不給姐姐吃,怎麼講道理都講不通。
3.老大太乖,我覺得在很多時候她都是受委屈的那個,因為她不掙不搶的,我現在都想她不要那麼乖,甚至想讓她和老二一樣,這樣我心裡也會好受一些,不至於那麼心疼她。
4,我個人感覺孩子還是不要太乖的好,只少和大多數孩子一樣就好,不要乖的讓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