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里無風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是楚懷王命喪秦國時,楚國南公說的,竟然真的無比準確的預言了秦國滅亡的真諦,一語成讖!

    亡秦這一大業起於楚國,又終成於楚,首先,在大澤鄉振臂一呼,天下響應的陳勝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權稱為“張楚”。率江東子弟渡江,成為抗秦主力的項羽也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權稱為“西楚”。總領群雄,收拾河山,建立大漢王朝的劉邦也是楚人。

    劉邦的眾臣之中也有不少楚人。其次,亡秦的決定性戰役就是在三戶水(今河北臨漳西)一帶展開,楚將項羽率軍戰勝秦軍主力,並接受其投降。從此,秦亡便成了不可逆轉之勢。

    楚國地大物博,民風強悍,再加上楚懷王入秦,客死秦地不得歸國,楚人都很恨秦國,所以才有了所謂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金句。

  • 2 # 農民看笑話

    楚國地廣人多,這裡的三戶,是貴族的意思,那時候中原的國家都嘲笑楚地蠻荒,未開化的國家,假如秦趙的長平之戰換做秦楚的大戰的話,那麼秦早就筋疲力盡了!

    因為楚國廣袤的國土,資源很多,完全可以支撐任何大戰;

    再者,楚國人口中貴族林立,從楚國建立到楚國滅亡後以及後來的西楚都是以貴族集團為支柱的,八百多年的楚國,無非是這個貴族掌權後那個貴族落幕,或者貴族與貴族之間的合作或爭鬥,最著名的妥協就是秦宣太后羋八子,他就是頂不住壓力,讓貴族集團聯手送去秦國聯姻的!

    戰國文化,最有特色的就是秦楚兩國的文化,其他的文化算是中原文化吧!然額,最有特色的兩個文化集團,一個統一六國,一個覆滅秦國!

  • 3 # 不止吟冬

    第一:楚國是人口大國,國土也十分廣袤,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去對抗秦國。 第二:秦國殺掉了楚懷王,這成功地使楚國上下都對秦國充滿怨恨,從而堅定了楚國人民攻打秦國的信心。

  • 4 # 愛音樂愛旅行的青年

    產生於反抗暴秦統治的時代名言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 意為雖只幾戶人家,也能滅掉秦國。比喻雖小,決心大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了一種情緒化了的堅定信念之外,而更為不可思議地是,它竟然與歷史演進的過程吻合。

  • 5 # 社交縱橫七十二術

    這是秦始皇滅楚以後,楚國南方的一個老人說的,這個老人叫楚南公,他認為楚國雖被消滅,即使最後只剩下“三戶”人家,將來亡秦的一定還是楚人。

    這話後來居然成為事實。秦朝到了二世的時候,農民紛紛起義,首先揭竿而起的陳勝、吳廣,是楚人;繼起的項梁、項羽,是楚人;最後得了天下的劉邦,也還是楚人。 楚人是當時農民革命大風暴的中心。

    為什麼楚南公能有這樣的預見呢?這是因為:他正確地估計了客觀形勢的發展,深刻地瞭解到楚國人民反抗贏秦的決心,這個決心是符合於全體被壓迫農民的要求的。因此,楚南公敢於肯定地說,即使最後只剩下“三戶”人家,也仍然會發揮力量,推翻贏秦的統治。

  • 6 # 阿兵感悟紀事

    這句話是項羽的爺爺項燕在兵敗時亡國時說的,為什麼能成功能?是因為宦官趙高聯合丞相李斯假造秦始皇遺旨,害死公子扶蘇,讓小皇子胡亥繼位,胡亥不理朝政,朝廷宦官趙高一手遮天,指鹿為馬,導致六國反王群起,趙高隱瞞不報,只是說是小動亂,各路反王中,楚國實力最為強大,項羽堪稱萬人敵,在鉅鹿城破釜沉舟,打敗章邯以及各路秦軍,從此威望大增,後聯合各路反王,一舉攻破阿房宮,秦朝從此滅亡。

  • 7 # 祁門小謝

    忽然想笑……

    因為還有趙雖三戶,亡秦必趙。

    韓雖三戶,亡秦必韓。

    燕雖三戶,亡秦必燕。

    ……

    只不過恰巧楚成功了,所以叫做一語成讖。

    這些東西說白了心理學的成分很多,更多的時候像傳銷。

    比如什麼大楚興,陳勝王。魚腹藏書,狐鳴篝火這種事情,你信嗎?

    可是剖開魚腹的確有書啊,大半夜的狐狸確實嗷嗷嗷嗷了呀。陳勝當王了沒有?當了呀,這不是一語成讖嗎?

    於是你覺得好神奇啊,天生異象啊,上天冥冥中早就註定了一切啊。

    所以劉邦說:“朕本就不是人,昔,朕母見一龍盤桓於上,乃孕,遂有朕,朕自斬白蛇起義……”

    這種曹丹話你也信?

    古代為啥老有這種傳銷言論,就是因為他們沒機會學習物理,化學,生物,俗話說學好物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好勒,偉大而樸實的古代勞動人民別說物理化,他們大多不識字,於是各大傳銷組織就開始瘋狂搞傳銷,拉攏傳銷隊伍。

    什麼紅光滿室,什麼武代李興,什麼石人一隻眼,要多傳奇有多傳奇,最牛逼的還有上帝之子呢。玄幻小說都不敢這麼寫。

    你信嗎?

    所謂的預言成真只有一個真相,那就是建立在既定事實的基礎上。當既定事實沒有發生的時候,每一個預言都存在成功的可能性。各大傳銷頭目要做的就是一件事,讓更多加入進來的傳銷者相信這條預言,這樣能使組織不斷壯大,最終實現預言。

    至於沒實現的預言,絕大部分只能叫謠言,不信謠不傳謠,官方一出來闢謠,後來謠言就沒了。

    ---------丸---------

  • 8 # 葉飄刀

    倒轉因果

    不是為什麼這個預言能成真,而是因為這個預言成真了,所以才會被人記住,這是典型的倒轉因果的情況。

    秦滅六國,殺人無算,幹掉的人不知道有多少,這些人臨死前發出的詛咒,作出的預言,不知道有多少。恐怕滅趙的時候,有趙人說過,趙國一定會復仇的。這種所在多有。

    因為這一類的沒有成功的,自然沒有人記得。而最終成功了的,並非他預言有多厲害,而是正巧得到了正確的解釋而已。

    就好比那個2012年世界末日的預言,2012年之前,似乎他的預言都成功了,其實是因為很多事情都已經發生了,用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往預言上套而已,但真正向後的預言,結果失敗了。

    其實要想預言成功,很簡單,從現在開始,我每年發一條微博,說是明年會有大災難。這樣只要有一年出現問題,我找出我去年發的微博,截個圖髮網上,我也是預言家了。至於我預言失敗了的無數次,誰管他呢。

  • 9 # 老釣叟74730334

    秦,虎狼之國也,仁義不興,信義不施,騙懷王入秦,而遭幽禁。約讓地三百里事後競雲三里。屈子憤走,乃書《離騷》。楚王客死他鄉,楚被滅。楚人對秦國深仇大恨,誓言亡秦必楚。秦末大起義,楚霸王項羽直搗秦宮,一把大火,將阿房宮焚燒了三個月。秦滅。

  • 10 # 鶴舞清風16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了,說的是楚國被滅國之後雖然殘餘勢力弱小,但是最終滅亡秦國的一定是楚國,為什麼當時的人說這麼自信的大話呢?

    1、楚雖三戶,並不是指楚國只有三戶人家,而是指楚國的三個大氏族屈、景、昭3族。

    2、這句話雖然出處是在《史記·項羽本紀》中,但是並不是項羽說的,而是楚南公說的。

    1、首先楚國地大物博:當時其他國家都在黃河流域,而楚國主要國土卻是在長江流域。當時的楚國各種高山險阻秦國並不能一一征服,給了楚國殘餘勢力很好的喘息之機。

    2、楚國的政治因素所決定:戰國時期的楚國是唯一沒有經歷變法的國家,楚國內部還有很多有勢力的氏族,例如後來起兵反秦的項氏一族。楚國的建立更加像是今天的聯邦制國家,雖然國家的名號沒有了,但是有勢力的大族依然還在,也就有了後來對抗秦國的根基。

    3、楚國人民對秦國並不認可,楚人自建國後從未出現篡國的例子,說明人民對當時的統治者還算是滿意的。我們所知的屈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對楚王已經失望之極,但是就算楚王不接受屈原的建議,屈原也沒有想過反叛,哪怕最終投江而死也沒有做出任何出格的舉動。楚國滅亡之後的楚人依然懷念楚懷王,這也是後來項羽推舉楚懷王的孫子(後來也叫楚懷王)的原因。

    楚漢爭霸

    最終滅亡秦國的正是楚國的力量,陳勝吳廣政權號稱張楚,項羽是西楚,而劉邦前期也藉助了楚國的力量,部隊中也多楚人。所以楚南公這句話即使對當時形式的判斷,也是對天下楚人亡秦的希望。

  • 11 # 煙花三月09

    這本來是楚國人的一句氣話,後來巧合的變成了“一語成讖”,結果就流傳開來了。

    楚國人對秦人有多氣?

    當初,楚國人把自己定位為小弟,秦國是大哥。小弟對大哥幾乎就是百依百順。雖然楚國的國土面積也不小,但是楚國人也沒有別的想法,順著大哥,過自己的小日子就好。

    但凡秦國有事,楚國人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忙。比如秦王要除掉嫪毐,楚國人就沒少幫忙。

    楚懷王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秦王派人告訴懷王,他要收拾齊國,齊國雖然和楚國是盟國,但是秦國希望楚國要站好隊。當然隊也不白站,對楚國的好處就是,事成之後,給楚國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楚國人一聽,挺高興,跟著大哥有肉吃。結果呢?背叛了齊國的楚國,只得到了大哥秦人給5平方公里土地的羞辱。

    當時屈原也在朝廷,屈原就是個反秦派,怎奈親秦的勢力太強大,所以屈原也就不受楚王待見。

    這個事情楚國人心裡覺得太屈辱,不能接受,就和秦人翻了臉,結果打仗還沒有打過秦國。

    秦人還搞了一個損招,就是把過來和秦國人談判的楚懷王,驅逐出秦國,但是不讓他從秦楚邊境回家。

    可憐的懷王,在邊境上來回奔波,秦國在驅趕,別的國家又不敢要,結果就在這種尷尬的奔波中去世了。

    這個懷王,人雖然糊塗,但是並不壞,楚國人對他還是有感情的。

    楚國人知道自己的大王就是這麼死了,心裡的那個憤怒呀,只好說一句氣話,還要咬牙切齒的說: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就是個氣話,不關乎自信,也不關乎強大。

    我們經常也能見到許多受了委屈,也沒有辦法報仇的,都會說:我變成厲鬼,也不放過你。

    那個竇娥被冤枉了之後,發的三樁誓願,也是這個道理,不是說竇娥有什麼法術和超自然的能力。

    和這句話的道理一樣,就是一句氣話。

    不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個氣話,後來巧合成真,如此而已。

  • 12 # 幾世浮沉幾飄零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三戶有很多種說法有的說三戶是一個虛數不一定是三戶,也有說三戶指的是屈、景、昭三族。

    為什麼有人會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那?我們要了解楚國的歷史,楚人是火神祝融的子孫與中原各國信奉龍不同楚人以鳳為尊。

    楚人在商朝軍隊的驅逐下,被迫離開中原,向南遷徙,幾百年前楚人在黑暗中苦苦等待著重回中原懷抱的機會,推翻了商王朝後,他們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國家,然而周昭王率軍南下攻楚,楚人以為迴歸中原的滿腔熱血也被現實澆滅,原來自己還是他們嘴中蠻夷,不被中原文化所承認,當年周天子分封諸侯,楚國被賜予子男的爵位地不過五十里,對於在推翻商王朝做出極大努力的楚國是不公平的,於是便有了楚國幾代國君努力下楚國的勢力可以獨霸南方。

    楚昭王十年(前506),吳王用伍子胥計破楚入郢。隨後在秦國和楚國百姓的幫助下楚國就像鳳凰一樣浴火重生。

    當年楚懷王被秦國所囚禁至死所有楚人都覺得受到了極大的侮辱。

    我們都知道劉邦先入咸陽秦國覆滅,鉅鹿一戰項羽破釜沉舟一戰定乾坤,這兩人都是楚人啊!楚人終於可以洗刷掉國君被囚禁至死的恥辱。

  • 13 # 王建國HIST

    預言為什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個預言能夠成真

    首先我認為是楚國的老百姓對於秦國最是怨恨

    首先來自楚懷王:還算是一個明君的楚懷王,被秦王嬴稷騙到秦國幽禁想讓楚國割地,但是楚國又立了一個新的國君,秦王計劃失敗。927年楚懷王逃跑,到了趙國邊境,趙國人懼怕秦國,不讓他進,後想要逃到魏國,卻又被秦軍追了回來,最後死於咸陽。堂堂一國之君被別國殺死,楚人的憤怒可以想象

    後來楚國在被滅的時候所受到的鎮壓也十分殘酷,亡秦必楚實際上可以作為一個楚國人怨恨秦國的代名詞。

    實際上歷史上所實現的預言不僅僅只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個。

    譬如,太史儋留給秦國的預言: 始秦與周合,合十七世,而霸王出。似乎也預示了秦將統一。

    還有著名的大楚興,陳勝王,斬白蛇,等等預言先不說是不是真的有這種神力,但是這種說法往往是切合當時的老百姓的心思的,我認為正是民心鑄就了這種似是而非的預言,而這種預言也僅僅是一種被利用的工具,成功了,預言自會廣泛傳播於天下,失敗了則會湮滅在歷史的長河當中而已。

  • 14 # 乒乓球804

    其實,這句話最初並不是預言,而只是一句仇恨的詛咒!

    秦滅楚,佔其地,殺其人——於是,劫後餘生的楚人,就發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怒吼。。。最終,暴秦被以楚國人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所推翻,致使後人將這句咒語說成了預言。

    與此相類似的——如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歌詞雖為田漢一人所作,但卻代表了當時中華民族的在危亡之際的怒吼與抗爭!最終,我們打敗了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國

  • 15 # 歷史飛凡觀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並不是說楚國只剩下三戶人家考取有將秦國滅掉,而是說楚國有屈、景、昭三個姓氏,只要三姓人不斷努力勢必能夠滅掉秦國,而這本來只是楚國人不忿被滅國之後的一句氣話,只不過恰好實現了。

    那麼為什麼秦滅東方六國之後,只有楚國人氣不過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秦國和楚國有世仇,楚懷王就是被秦國派來的說客張儀騙到秦國,最後客死在異國,而且張儀以六里謊稱六百里也著實讓楚國人感到非常氣憤。

    其次,楚國是被突然滅國的。秦滅六國的戰爭中,韓趙魏三家與秦國距離最近,自然被秦國先滅國,而楚國則是被秦國實施斬首戰術,國都被破,國君被俘導致群龍無首而滅國,其實以楚國的實力如果不是壽春突然被攻破,楚國至少可以撐到與齊國差不多的時間,起碼楚國國力比燕國要強上不少。

    而其餘五國之中,韓趙魏燕其實已經沒有多少軍事力量反抗秦國的高壓統治,能夠有抵抗力量的只剩下齊國和楚國,指不定齊國人也有類似的口號但是沒有流傳開來罷了,再加上秦末群雄逐鹿之時,原楚國故地很是出了不少人才。

    比如率先豎起反秦大旗的陳勝就是楚國人,並且定國號為“張楚”,還有後來的天下共主楚懷王熊心和西楚霸王項羽,笑到最後的沛公劉邦和淮陰侯韓信都是楚國人,所以這也讓“亡秦必楚”的讖言更加出名,連後世的蒲松齡也寫過“有志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的名聯。

  • 16 # 歷史的塵埃HISTORY

    南公,指複姓,南公姓。而在戰國末期,有楚人稱南公,《史記·項羽本紀》:“故楚南公曰:‘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裴駰集解:“徐廣曰:‘楚人也,善言陰陽。’ 文穎曰:‘南方老人也。’” 蘇軾《竹枝歌》:“千里逃歸迷故鄉,南公哀痛彈長鋏。”戰國末期,秦國消滅楚國。但是,頑強的楚國人沒有放棄。公元前209年,在秦始皇嬴政去世後,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在陳勝吳廣之後,劉邦、項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公元前207年,秦朝正式滅亡。其中,不管是劉邦還是項羽,都可以納入到楚人的範圍。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人哪來這麼大的信心和底氣呢?

    首先,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來說,這裡面的“三戶”,應該是虛指的意思,也即意思就是楚國不管剩下多少人,哪怕只是三戶,能夠滅亡秦國的,也一定是楚國。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為何有信心能滅了秦國?對此,在筆者看來,這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討論,一是楚國擁有滅亡秦國的實力,二是楚國具有消滅秦國的強烈動機。就第一點來說,楚國(前1115年—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在楚國建立之初,不過是一個方圓五十里的小國。換而言之,楚國一開始的面積,也就和現在的一個縣差不多。

    但是,經過幾百年發展,楚國在春秋時楚成王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不斷兼併周邊各小諸侯國,周天子賜胙,命楚國鎮守南方。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到了春秋時期,楚國的疆域,已經擴大到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到了戰國時期,楚國消滅越國等諸侯國,將疆域覆蓋到今江蘇、浙江、山東、福建等地。所以,對於出生於沛郡豐邑中陽裡(今江蘇徐州豐縣中陽裡街道)的劉邦,自然也是楚人。至於項羽,則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人。由此,在山東六國中,楚國不僅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而且,楚國上下的開拓精神,也是山東六國中獨一無二的。進一步來說,這是楚國在戰國時期抗衡秦國的實力,也是其敢於放話將來要消滅秦國的底氣和信心。

    另一方面,就第二點來說,楚國和秦國的恩怨,促使其具有消滅秦國的強烈動機。而說到秦國和楚國的恩怨,楚懷王自然是不能忽略的一個人物了。公元前29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面。楚懷王不聽昭睢、屈原勸告,決定前往武關,結果被秦國扣留。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憂鬱成疾,命喪咸陽。秦國把遺體送還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當然,秦楚兩國的恩怨,遠不止於此。《水經注·卷二十八·沔水中》中記載:“水潰城東北角,百姓隨水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城東皆臭,因名其陂為臭池。”在鄢郢之戰中,白起用水攻的方式攻破了楚國的鄢城,造成數十萬百姓傷亡。

    最後,由此,在戰國時期,鄢郢之戰的傷亡,實際上可以和長平之戰。因為長平之戰,趙國自然是非常痛恨秦國,所以在戰國末期全力抵抗秦滅六國之戰。同樣的道理,因為秦國不講信義扣留楚懷王,導致楚懷王客死他鄉,然後有在鄢郢之戰中,白起的水攻造成了楚國數十萬百姓傷亡。凡此種種,促使楚國上下非常痛恨秦國。因此,即便被秦國消滅之後,楚國人的抵抗一刻也沒有停止。比如秦始皇嬴政多次巡行天下,就有威懾楚國等山東六國地區叛亂的意圖。綜上,楚國人既有報復秦國的實力,也有消滅秦國的動機,自然可以發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聲音。打個比方,如果你路上遇到一個人,這個人光有武器,卻沒有傷害的意圖,你自然不用害怕,或者他想傷害你,但是他行動不便,你也不用害怕。但是,如果這個人既有武器,也和你有仇,這就非常危險了。而對於秦國來說,楚國無疑是這樣一個存在了。

  • 17 # 月夜歸舟

    為什麼第一個從籠子裡覺醒的人,陳勝,恰好是楚人?

    為什麼推翻秦朝政權的項羽、劉邦,也是楚人?

    為什麼各路勢力會承認楚義帝熊心——一個放羊娃,為天下共主?要知道,秦末六國復辟,各自都擁立了自己國家的王族後裔為王,討伐秦朝。

    沒錯,一切都應了那句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則預言,無關炒作

    預言,往往會被陰謀論者賦予一些神秘色彩,操控人心,形成有利於己方的輿論場。

    我們聽了太多帝王,在異象環生中出生的故事。這樣的政治套路太常見,以至於我們聽到政治預言就下意識地想:呵呵,又來了。

    但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還真不是炒作。在當時,這就是一條邏輯清晰的政治預言。

    這句話是誰說的?是范增在第一次出場,向項梁自薦時,引用的楚南公的話。

    他在什麼樣的背景下說了這句話呢?

    我們回到公元前208年,當時陳勝大敗,不知所蹤。各個反秦勢力都來投奔項羽的叔叔項梁,項梁是很驕狂的一個人,這是老項家人的典型性格特徵。

    這個時候志得意滿的他做了什麼事呢?

    他跟屬下說,秦嘉這小子,背叛陳王(陳勝),立景駒為王,大逆無道。於是,他就帶著人去討伐景駒。這時,做大的項梁隱隱然已經要自立為王了,所以他必須掃清前面的障礙。

    不然,你也是王,我也是王,當菜場賣白菜呢?

    這個時候,七十多歲的范增第一次登場。他說,陳勝敗,那是肯定的。為什麼?

    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風蜂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范增引用楚南公的這句話,既是激勵項梁,也是一種威嚇。他說,陳勝麼,肯定要失敗的,因為他自立為王,而不是扶一個楚王,哪怕是傀儡。

    現在陳勝不知去向,你以為那些大大小小的勢力為什麼跟你?是因為你項梁有多牛逼嗎?不是,是因為你老項家世代都是楚國大將,可以為楚國王族復辟呀!

    范增這樣一席話後,項梁才拎清了,找到了楚懷王的孫子熊心擁立為王,當時,這孩子在給人家放羊呢!

    很顯然,亡秦必楚這種說法當時已經很有市場,而不是這些楚地的反秦勢力的輿論發動成果。 預言,為什麼能照進現實

    這則預言能廣為天下人接受,並最終變成現實,是因為,在當時,楚人對秦政權的仇恨是六國中最深最遠的。

    在反秦鬥爭中,楚人是最積極響應的。《史記》記載:

    諸郡縣皆多殺其長吏以應陳涉。沛令恐,欲以沛應涉。 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楚國,遍地都是數千人的反秦武裝。而其他五國呢,多是原來的王族復辟,趙國的反秦隊伍,還是陳勝派出去的將軍佔領趙地之後,發動起來的。

    楚人為什麼這麼恨秦政權?范增說得很清楚:

    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

    第一,楚國是六國中最後一個被秦所滅的國家,而且秦國用了很多不上臺面的手段,給楚國挖了一個又一個坑。

     第二,楚懷王被秦昭襄王騙到秦國,好不容易逃做了,周邊的國家也不敢收留他,最後還是被抓回去,抑鬱地,客死咸陽。楚懷王雖然有點糊塗,可是他對老百姓不差。楚人憐之。

    項羽坑坑殺20萬秦兵,火燒阿房宮,5次屠城,從某個側面來講,也可見楚人對秦的態度,恨之慾之死。

    仇恨不能解決仇恨,但是仇恨可以解決對手。一旦它的火種點燃,便能星火燎原,吞噬一個帝國,抹去一個時代。

  • 18 # 熾熱的小丑

    為什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個預言能成真?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最早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陳勝戰敗,項梁在薛地召集楚地各地方軍首領,共商起兵滅秦大計時,范增說的話,大意是:陳勝敗亡是肯定的,因為秦滅六國,楚國是最冤枉的,楚懷王入秦不返,且身死秦國,時楚南公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陳勝反秦後不立楚王后人為王而自立,必敗。

    隨後范增建議項梁立懷王后人為王舉大事。項梁聽了范增的建議,找到在放羊的懷王孫米心,立為新的楚王,自己輔佐。

    這句話可能是范增故意說得,因為項梁起兵的話肯定要豎大旗,拉人頭,僅僅江東的8000人肯定不行;而且說這話同樣也鼓舞人心,因為楚南公預言的,楚南公據說是鬼谷子的徒弟,項梁的人馬大部分都是楚人,對提升士氣有很大幫助。

    當然“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有依據的,楚國王族姓羋,本支為熊氏,又分為昭、屈、景三氏,都是楚國王族,大名鼎鼎的屈原就是屈氏一族的。這三族人又同樣開枝散葉了很多代,縱觀秦滅楚的時候,不是很順利的,吃了不少敗仗,甚至高階將領都投降過楚國。楚的面積、人口均超越秦國,但是內部的問題導致敗給秦國。雖然楚國被滅,但楚人未絕,戰國6雄只有楚又實力亡秦。

    還有過去這樣的語言很多,只是這句應驗了,而且秦確實被楚人滅掉的。所以就變得很有名。

  • 19 # 史學長空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秦亡以後,漢朝史學家對此事件的總結。不管是南公還是范增,絕不可能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司馬遷在記錄歷史事件時,採取選擇性的,與歷史事件相符合的讖語,來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

    歷史上也有學者曾經預言“亡秦者胡也”,此讖語為什麼沒有成真呢?現在來分析一下“亡秦必楚”,為什麼能成真呢?

    一、反秦領袖陳勝、項羽和劉邦

    我認為“三戶”指的應該是陳勝、項羽和劉邦,因為三人皆是楚人。並不是楚國的昭、屈和景等三氏,也不是指三戶人家。為什麼“三戶”指的是三位起義推翻暴秦的首領呢?

    秦朝統一中國後,為了鞏固秦王朝的政權,做出了很多正面的措施,但橫徵暴斂,苛刻殘忍的刑法,令各階層的民眾感到恐懼。秦朝採取了一系列的高壓手段,激起了民變。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農民起義,推翻暴秦,在反秦的鬥爭中,承擔艱鉅的任務。在反秦過程,只有陳勝、項羽和劉邦三人領導反秦,具有特殊的歷史使命。

    1、 陳勝起義

    陳勝在大澤鄉發生起義,攻佔陳縣後,建立“張楚”政權,雖然最後失敗,但他是反秦的首義之功臣。

    《史記》中記載:“陳涉雖已死,其已置遣侯王將相競相滅秦,由涉首事也。”

    2、 項羽起義

    項羽叔侄雖為舊楚國貴族,蓄意奪取天下。起義之初,尊陳勝為首領,在“張楚”政權的旗幟下。項羽梁死後,項羽率反秦之師北上,消滅秦朝主力軍,為反秦做出了貢獻。

    《史記》中記載:“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並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項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

    3、 劉邦起義

    劉邦起義反秦,後來成為了漢朝的開國皇帝,在反秦過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項羽北上,率楚軍,入關蘭田,佔領了秦都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宣告滅亡。

    《史記》中記載:“初作難,發於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拔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於漢家。”二、楚國人與秦人仇怨很深

    秦國滅楚國之後,楚人不願做秦國的民眾,主要是因為商鞅變法的條款中,以戰獲首級來計算戰功受爵,秦人每次戰爭中,老弱婦人皆死,計功賞至萬數。再加上秦國的律法殘酷,楚國民眾有牴觸情緒,導致各國民眾不願接受秦國統治。

    秦國與六國的戰爭,斬殺民眾極多,對秦人有著非常嚴重的仇視情結。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用法治推行秦制和秦國風俗,讓楚人從不適到不滿,再到無法忍受,激起了楚人反秦情緒的原因。

    秦人把“亡秦必楚”的讖語,信以為真,引起秦人的焦慮,保持高度的戒備,同時楚國人憑藉讖語,激起民眾反秦的信念。

    “亡秦必楚”之所以應驗,源於楚國的民眾是一股巨大的中堅力量,他們忠君愛國的精神,深深烙在楚人的心裡,危難之際擔起重任,再加上對秦人的恩怨情仇,起到了推動作用。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與“亡秦者胡也”是同樣的道理,這是一種政治手段,用讖語激起民眾對秦的不滿。楚人與秦人原來有聯姻之親,遭到滅國之痛,有心利用讖語,把注意轉意,楚國人成了秦人的頭號敵人。

    在推翻暴秦的過程中,率先起義的是楚人,最後取得勝利的也是楚人劉邦,後來漢朝史學家對秦朝這段歷史的記載,大家以為是預言成真。其實具有他的必然性與偶然性。

  • 20 # 隨手談詩

    當年,楚懷王被騙到秦國,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割地求生,但楚懷王確實是個有骨氣的君主,嚴厲拒絕了秦昭襄王的要求,廢了那麼大事把人國君騙到手,卻沒撈著什麼便宜,秦昭襄王心裡也很苦,於是只好把楚懷王扣留下來,後來憂鬱成疾,命喪咸陽,這時秦國才把楚懷王的屍首送回楚國。

    當時,楚國南公就說了這句著名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那麼問題來了,南公難不成是個能預知未來的神人嗎,否則他怎麼能準確地預示亡秦必楚?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我們先澄清一個概念,許多人從字面理解,認為“楚雖三戶”是指楚國只剩下三戶人家,幾個人口了,這是不對的,你再有雄心壯志,憑藉幾個人扳倒一個國,怎麼可能呢。三戶正確的理解是,楚國的三大氏族:屈、景、昭,就是屈原、昭陽、景差(cuō)他們家。

    這句話意思是說:只要楚國還有這三大氏族在,終有一天會推翻秦國暴政,為楚國復仇。

    其實從開頭那個故事我們也能直到,南公之所以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實就是在極端屈辱(君主被俘、國家被滅亡)的情況下,發出最後的要雪恥的誓言。不光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他五國被滅的時候,大機率也有類似“趙(韓燕魏齊)雖三戶,亡秦必趙(韓燕魏齊)”的誓言。

    說法不盡相同,中心思想是一樣的嘛。所以最後南公說出這句話實在是人之常情,誰天天被打還不想著報仇的。

    一語成讖

    古代有讖語的說法,就是指在無意中說出,日後竟然成真的話,就叫一語成讖。

    為什麼楚國南公的預言成真了呢,因為恰好楚國的後代推翻了暴秦,你想想,假如說趙國最終推翻了秦國,那流傳下來的預言豈不就是“趙雖三戶,亡秦必趙”類似的話了?當然了,話說回來,楚國之所以能推翻秦國的統治,跟他們自身從來沒有忘記仇恨、時刻激勵著自己有很大的關係。

    說到底,這些所謂的預言,無非就是碰巧了,古人知識水平低,原因相信這些鬼話,上位者也願意用這些鬼話,來矇騙不懂事的小老百姓,比如陳勝吳廣起義所謂的“大楚興,陳勝王”,抓條魚起來,魚肚子裡竟然有這樣的預言,看來陳老大真是天命所歸啊,後來陳勝確實稱王了。

    還有古代帝王出生時,必定天降異象,哪有那麼多狗屁異象啊,有些皇帝在位時期幹得跟狗屎一樣,還大言不慚天生異象,這老天爺怕不是瞎了?

    預言

    古人之所以願意相信這些預言,前面說了,跟他們知識水平低有關,另一方面,當老百姓活不下去的時候,他們也願意有一個陳勝這樣的人站出來,帶領大家起義,通常來說,農民起義都是被歌頌的。

    但是現代人還相信這些鬼話,就十分不可思議了,咱們經常能看到有人討論什麼《推背圖》之類的預言書,咱們且不論這些書的原版是怎樣的,就大多數人看到的《推背圖》,其實都是清末民初的人編造出來的,道理和陳勝一樣,就是為了給自己的說法(做法)一個合法性、權威性。

    已經成為既定事實,要往書中套用,太簡單不過了,這就好比星座,先給出一套普適性的說法,比如“白羊座:你性格開朗,但有時會害羞”,這時一個白羊座的同學看到這句話,佩服的五體投地,真是太準了,和我一毛一樣。

    當你相信了之後,星座又會給你一些指南、語言,你就會根據自己身上發生的事,硬往星座上面套,一套一個準。

    其實稍微動動腦子,這些“性格開朗、時而害羞”這種事,不是幾乎每個人都會有的嗎?

    小結

    一句話:當事情沒有發生的時候,每一條預言都是真的。

    那麼當事情發生之後,能夠對上號那一條,就會被人奉若神明,剩下的就是謠言了,遭到人們無情的嘲笑。

    其實,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辟穀?有什麼好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