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夥計162720415
-
2 # 歷史簡單說
諸葛亮到底有沒有殺魏延?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從明面上,諸葛亮沒有殺魏延,殺魏延的是楊儀和馬岱,至於蔣琬,費禕,姜維,有沒有這個想法,這個就好不說了。
諸葛亮知道這個結果嗎?個人覺得,他完全已經預料到了。所以他死前來了個會,有兩套方案,沒有魏延參加。
第一套,魏延斷後,姜維次之。第二套,魏延不聽,大軍自己開拔。。
顯然,魏延不聽第一套,選擇了第二套,原因有二,一,他和楊儀有仇,二,他覺得可以取代諸葛亮。
所以,魏延選擇要留下來,讓丞相府的人帶著諸葛亮的棺材回去即可。他一聽大軍自己丟下他,回成都去了。
他做了三件錯事,第一,燒大軍退路,第二,攻擊友軍,第三,舉報楊儀造反。
可是沒有相信他,朝中劉禪和蔣琬不相信,北伐軍其他人不相信,他手下的也不相信,一下子就潰散了。
這就是諸葛亮對魏延性格和處事準確的分析出現的結果。
我們回過來再看諸葛亮的安排,他其實把魏延和楊儀都晃了,他的目的就是,大軍安然回來,朝中蔣琬接替。
至於楊儀和魏延,就看他們的表現,乖一點呢,沒事,想法太多,就是死路一條。
所以說,殺魏延者,諸葛也!
-
3 # 袁衛宇
在《三國演義》中,關於蜀漢大將魏延的結局,其實是非常讓人唏噓的。諸葛亮一直對魏延不放心,曾以魏延腦後有反骨為由要殺了魏延,但被劉備所阻止。儘管如此,諸葛亮對魏延的排斥和反感是非常明顯的。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臨死前算準他死後,魏延一定造反。就做了這樣的安排,故意激怒魏延,讓魏延高喊三聲“誰敢殺我!”,然後安排馬超的弟弟馬岱從後面斬殺魏延。諸葛亮死後,眾人依計行事。
當楊儀因為撤軍問題,和魏延發生爭執時,楊儀問魏延,敢不敢高喊三聲“誰敢殺我!”魏延說“別說三聲了,就是三百聲又如何”,於是當魏延喊“誰敢殺我”時,馬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斬魏延於馬下。
當然,這是《三國演義》的胡編亂造的,按照《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死後,魏延要求繼續北伐,但是楊儀等人都以諸葛亮遺命撤軍為由,要求蜀軍全部撤回。因為這個問題,楊儀和魏延發生了嚴重衝突,魏延一氣之下先佔據南谷口,率軍攻擊楊儀所部。
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攔住魏延的先鋒部隊,並痛責他們:“諸葛丞相剛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怎麼敢這樣!”大家一聽王平的話,都作鳥獸散了,魏延無力阻止。後來魏延和兒子等人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把魏延的頭顱踩在腳下,任何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於是誅滅魏延三族。
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三國志·蜀志·魏延》以上就是魏延真正的結局。可以看出,諸葛亮並沒有殺魏延,而是魏延和楊儀發生衝突後,被楊儀殺了。諸葛亮可能確實有些不太信任魏延,但是魏延畢竟是蜀漢大將,沒有確鑿的政局,他不會隨便殺魏延的。
當初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時,諸葛亮以太過冒險為由拒絕了,雖然後來魏延又提了幾次,但是諸葛亮始終不肯採納。這其中的誰是誰非,當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這裡不展開了。可以確定的是,魏延對蜀漢是非常忠心的,也是諸葛亮北伐的堅定支持者,諸葛亮怎麼怎麼會殺自己的支持者呢?諸葛亮和魏延的分歧,其實是北伐路線之爭,這和蜀漢朝廷的“要不要北伐”是完全不同的。
魏延從來沒有反心,諸葛亮對他也沒有起殺心。魏延的死,其實是諸葛亮死後,他的權力該有誰來繼承而引發的權力之爭。
至於如果魏延不死,其實也改變不了蜀漢一定滅亡的結局。諸葛亮在世時,尚且北伐無功,難道魏延比諸葛亮更厲害?以蜀漢的國力,不管是諸葛亮,還是魏延,在對曹魏展開軍事行動時,都有心無力,難以成功。而蜀漢的結局,早就註定了,一定被曹魏所滅,諸葛亮和魏延都改變不了這個結局。
-
4 # 漢史趣聞
諸葛亮非要殺魏延是出現在小說《三國演義》當中,在這裡諸葛亮要殺魏延,完全是因為魏延這個人不好控制。
用諸葛亮的話來說就是魏延這個人頭上有反骨,若是不殺他,日後魏延肯定是會造反的。當時劉備還在,諸葛亮就建議,讓劉備殺了魏延。
但是,劉備看人比諸葛亮要準,他覺得魏延是不可多得的一個人才,就沒有聽諸葛亮的建議了。
諸葛亮當然不爽了,不過再後來魏延確實是有所建樹的。到了劉備駕蹦,諸葛亮還可以把控住魏延,他也就沒有殺魏延。
可是,到了諸葛亮快要死的時候,他就要定計策殺魏延了,因為諸葛亮料定自己死後,沒有人能夠管控了他。最後諸葛亮定計,讓馬岱把魏延的人頭給斬掉了。
可是,《三國志》上諸葛亮並沒有說要殺魏延。那時候諸葛亮死於北伐途中,在臨死之前,他說自己死後,就讓楊儀火速撤兵,不要繼續北伐了。
。
這時候諸葛亮料定可能魏延不會撤退,所以,他就對楊儀等人說,待我死後若是魏延不撤退,你們就不用管他了,由他去就可以了。
等到諸葛亮死後,楊儀就派了費禕去問魏延,要不要撤退,魏延說丞相諸葛亮死了,我魏延還在,不能說丞相死了,仗就不能打了吧。
很顯然魏延是不打算撤的,費禕回去把這個話,告訴了楊儀,楊儀知道魏延不肯撤,所以,楊儀就想帶著自己的部隊撤走了。
可以,費禕走了之後,魏延覺得大事不好了,他想到的是,這群人肯定回去之後,會參自己一本的。
所以,他也趕緊趕到楊儀前面阻止楊儀撤退,魏延走在前面還把橋樑破壞,減緩了楊儀等人的撤走。
楊儀寫了信告訴劉禪魏延反了,同時魏延也寫信說楊儀反了。劉禪讓大臣們商議,到底是誰反了,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魏延。
所以,劉禪就派了人去圍魏延,魏延在逃亡的時候,被馬岱給殺了。
所以說正史上的諸葛亮並非是要殺死魏延的,魏延只不過是一個不怎麼聽話的將領,但是,他對蜀國還是忠心耿耿的。
總之,魏延就是死在了蜀國的內鬥當中,諸葛亮一死,蜀國沒有人能夠調令這一群文臣武將了,他們為了爭權奪利,只好互相殘殺了。
-
5 # 劇透歷史
正史記載中,諸葛亮從來都沒有釋出過任何要幹掉魏延的命令,甚至於從來沒有表露過任何對魏延的惡感。當然,魏延的死,諸葛亮有責任,但主要原因還在於魏延自身性格問題。
《三國演義》出於文學創作人物塑造的需求,為了襯托主角諸葛丞相“多智近妖”的人物形象,把魏延徹底打成了反面人物。從腦後長“反骨”,到劇情設計魏延謀反,再到諸葛亮臨死前留下錦囊讓馬岱殺魏延,這一系列的情節設計大多屬於文學創作,並非歷史本來面目的真實情景。
但話說回來,葛亮雖然沒直接殺魏延,但在臨死之前卻也對其處處防備,針對魏延的性格特點,挖了一個他自己必然會跳下去的大坑。
魏延是諸葛亮時代,碩果僅存的曾為劉備所倚重的武將。劉備據有益州,並在與曹操的漢中爭奪戰中取勝之後,魏延被其授命鎮守漢中,作為蜀漢防禦曹魏的重要軍事指揮。
魏延能夠擔此重任,除了自身軍事素養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政治因素,那就是他是劉備一手提拔的,不屬於荊州派或者益州派這樣的利益集團。
劉備託孤時,以李嚴掌內外諸軍事,鎮守永安,以諸葛亮攝政事管行政,以魏延鎮漢中,這個安排是極具政治深意的。
首先,在政治上試圖讓李嚴為首的益州派,能夠與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勢均力敵,而魏延則作為第三方勢力平衡局面;
其次在軍事上,李嚴鎮永安防備東吳,魏延鎮守漢中阻擋曹魏,這個安排表明魏延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很高,甚至超過李嚴,因為蜀漢來自於曹魏方面的軍事壓力,顯然大於李嚴鎮守的物件東吳。
他的安排很高明,但遺憾的是諸葛亮太感動,非要繼承他的“遺志”繼續北伐事業,由此李嚴被廢,魏延失去了獨守漢中的政治優勢淪為配角,諸葛亮親自挑起了北伐大旗。
說到這裡,我們也能看出魏延本身是有問題的,這個問題就在於魏延的政治水平與軍事素養相差甚遠。
他長期鎮守漢中,沒有為自己撈得任何政治資本。在諸葛亮與李嚴的政治矛盾之間,也沒有任何反應。一個人本身很有才能,至多能做一個高階打工仔,而要做一個領導者,則需要審時度勢的大局觀,顯然魏延不具備這個能力。
除了政治眼光的侷限性外,魏延的軍事作風也過於冒險,與“一生唯謹慎”的諸葛亮相去甚遠。因此,諸葛亮在臨死前,自然是要想辦法將魏延排擠出權力中心,以免蜀漢政權在魏延的影響下,走上軍事冒險主義的路線。
那麼諸葛亮是怎麼安排的呢?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在第六次出祁山北伐途中病逝的。諸葛亮一死,北伐自然就進行不下去,只能選擇撤軍。這時候,諸葛亮選定的主持撤軍的人選,就變得極為關鍵,因為誰主持撤軍就意味著他是諸葛亮默定的繼承者。
諸葛亮思前想後,選擇了楊儀。而選楊儀在主持撤軍一事上,對魏延實施的是封鎖訊息和先斬後奏手段,直到大軍開始往漢中走的時候,才象徵性地通知魏延斷後,等於說整個撤軍善後事宜,魏延都被排除在了核心決策層之外。
這時的魏延意識到,諸葛亮的這番安排,以及楊儀的瞞天過海,都註定他將成為蜀漢政壇的邊緣人物。
魏延選擇跟楊儀幹到底!首先是與楊儀相繼上書說對方謀反,其次是晝夜兼程趕在楊儀前面往成都跑,同時還燒燬棧道阻滯楊儀。他這麼幹的目的,一是楊儀的原因,二是對諸葛亮的安排不滿,三是內心執掌蜀漢政局的野望。
但魏延軍隊還沒有開戰,就分崩離析了,大勢已去的魏延不得不帶著兒子們逃亡,最後被馬岱給追上殺掉。
陰謀論一點說,諸葛亮對魏延的安排的確不怎麼厚道,但也確實給他留了活路,他的取死之道,更多的是自身性格的問題。
至於魏延沒死,蜀漢會怎樣這個問題,想來一個在政治鬥爭中看不清形勢,拎不清輕重的人,也擔當不了執掌國政的角色。更何況,蜀漢的滅亡是綜合國力的落後、人才儲備的凋零等原因所造成的,非一人之能力所能改變。 -
6 # 臨江陸子鴻
我們看。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為預備北伐,進駐漢中,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蜀漢漢中地區,其中兩路因大雨退還,此時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魏延率領軍隊行至陽溪一帶,遇到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的大軍,兩軍會戰,魏延大破費瑤和郭淮。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
可見魏延的仕途有多順暢。
此時蜀漢的一把手是誰?是諸葛亮。如果諸葛亮想整魏延,魏延早就死了。有人會說什麼魏延有能力,有本事,諸葛亮不敢動他。這種說法實際上禁不起推論。
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十分穩重,很少幹冒險的事情。倘若諸葛亮覺得魏延不行,有反心,他會讓魏延不斷升遷,手握重兵?給他蜀漢埋下一顆隱患?再者說,魏延就沒有和諸葛亮抗衡的權利,李嚴與諸葛亮同為託孤大臣,李嚴心術不正,幾次給諸葛亮下黑手,結果呢,直接被貶為庶人。魏延不過一個漢中太守,普通將軍,諸葛亮想廢他簡直不要太輕鬆。
我們在看。
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 依《三國志》補註《魏略》的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唯獨楊儀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甚至有數次魏延拿刀作勢要殺楊儀的舉動;諸葛亮愛惜二人,費禕也常為二人調解。
倘若魏延有和諸葛亮叫板的權利,何故徵求諸葛亮的同意,直接率軍出發罷了。再看魏延說諸葛亮怯戰,諸葛亮依然重用他,不正是欣賞魏延的一種提現麼?
魏延之死主要是和其性格有關,楊儀才是罪魁禍首。最終楊儀也沒有什麼好下場。
倘若魏延不死,大勢所趨,蜀國還是會被滅。畢竟想諸葛亮那種一個州就能抗衡中原,還打的有起色的造孽不多。
至於子午谷奇謀根本不可能,且不談子午谷的兇險。長安重城。就是死守都可以守上幾個月。而魏延的部隊出去根本不會有支援,最終只怕也是引恨而歸。
-
7 # 江水趣談
三國時期,如果魏延沒有被殺,我覺得蜀漢的最終結局也不會改變,因為當時的局勢對蜀漢來說已經十分嚴峻,幾乎沒有可能反敗為勝。
只不過,如果魏延沒有死,很可能會加速蜀漢走向滅亡的時間,而且,魏延極有可能會謀反,只要諸葛亮一死,基本上沒有劉禪什麼事了。
諸葛亮是蜀漢的靈魂人物,劉備在白帝城去世後,諸葛亮獨自承擔起了光復漢室的重任,平南蠻,抗曹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十分重用魏延,讓他領丞相司馬,總督前部。其實劉備在世時,魏延就是獨當一面的大將,劉備對他也很器重。
諸葛亮還未去世時,魏延就已經是蜀漢軍界第一人,他可以說是一位軍事奇才,不僅勇武,且謀略過人。曾給諸葛亮提出過子午谷奇謀,但由於諸葛亮謹慎的性格,而未採納。這件事之後,魏延也對諸葛亮更增深了一分不滿和忌憚。
如果說魏延真的具有反心,謹慎了一輩子的諸葛亮,還敢讓他帶兵並且委以重任?如果說諸葛亮信任魏延,卻又為何要殺他?其中原因很簡單,就是:功高蓋主。
諸葛亮早已想到,自己死後,朝中和軍中恐怕再無一人能壓住魏延,而魏延平日又自視甚高,不將別人放在眼裡。為了避免他和大臣們發生衝突,諸葛亮覺得最好還是將他除掉,以免日後朝堂不寧,國家難安。
所以諸葛亮臨終開會,參會成員有姜維,楊儀等人。諸葛亮在遺言中說到,他死以後,就不要繼續北伐了,到時大軍全部撤回蜀漢,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從,軍便自發。這次重要會議,卻唯獨沒讓魏延參與,可見是專門針對魏延。
這樣做是為了讓魏延和楊儀發生衝突,讓他們相互爭權,後來在楊儀,王平,馬岱的聯合下,魏延被殺,一位軍事奇才,漢末大將就這樣消逝。
-
8 # 明月無憂1
殺魏延是因為以魏延的能力,以後肯定是誰都壓不住,有可能取代劉嬋這是其一。
其二,就算魏延不會叛變,以諸葛亮妒忌才能的性格,也不會讓魏延活著,因為諸葛亮本來就小瞧魏延,如果魏延完成諸葛亮的理想或者取得成果比諸葛亮大,那豈不是打自己的臉,綜合兩種原因魏延就慘了。
何況魏延是叛軍之將,親手殺主子的人,這種人容易再次叛變。而黃忠就不一樣,雖然投降,但沒有對主子有下黑手的想法。
可以投降,可以跑,但不能反過來對老闆下黑手。這是人品的問題。
如果換誰都不容許要一個殺自己老闆的人存在。[呲牙]
-
9 # 文史學徒夢九霄
魏延不是諸葛亮殺的,是死在馬岱的刀下,但是也不是如《三國演義》所說的那樣,諸葛亮留下錦囊妙計,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三聲喊完,馬岱刀起頭落,而是和楊儀火併之後被馬岱所殺,如果魏延不死,蜀漢的政權應該還會延續幾年,但是也難免最後亡國的下場,具體分析如下:
一、諸葛亮和魏延的軍事主張不同諸葛亮這個人的內政管理能力要稍微強於軍事才能,雖然自比管仲樂毅,但實際也就如陳壽《三國志》中所說“治戎為長,奇謀為短”,軍事能力三國眾多謀士武將中也就算是中上罷了。
但是魏延這個人,有勇有謀,鎮守漢中十幾年魏軍根本無法過境,如果說諸葛亮是個本無奇謀的人,那魏延就是一個擅長奇謀的人,尤其北伐時候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未必沒有可行性。
但是諸葛亮用兵生性謹慎,並沒有採取魏延的策略,甚至沒有兵分兩路,造成了魏延對諸葛亮一直頗有微詞,二人之間作為蜀漢的一二把手,其實是有些矛盾的,但是諸葛亮還不至於去害死魏延。
二、諸葛亮的錯誤決定諸葛亮病重,星落五丈原,臨終之時安排撤退,但是諸葛亮也知道魏延這個人不好管理,所以留下的是魏延斷後,如果魏延執意不聽,還留下了姜維的第二道防線,徐徐退兵。
可是諸葛亮最大的問題是因為和魏延的矛盾,加上自身偏愛荊州幫,最後一次軍事會議沒有讓魏延參加,魏延一下也火了,丞相死了,我還可以北伐呀,國家大事豈能因一人之故而廢。
這個時候因為意見不合,純粹的內部矛盾爆發,楊儀對魏延開始指手畫腳,互相指責對方叛國,以魏延的忠誠是幹不出這樣的事的,而且魏延和諸葛亮的待遇差不多了,根本沒必要去投敵叛國,結果因為手下將士被挑唆,火併失敗被馬岱殺死了。
三、魏延若在,蜀國可延續但是難逃滅亡假設魏延沒有被殺,而是最終退回蜀國,以魏延在軍方的威信,休養生息之後也許還會北伐,畢竟後來姜維都進行了多次北伐,魏延不傻,肯定也能看出來諸葛亮以攻代守的策略,如果魏延按照自己的子午谷奇謀出擊,也未必不會打曹魏一個措手不及。
但是蜀國的治理內政上面沒準要拖魏延的後腿,雖然蔣琬,費禕是有些本事的,但是守城有餘,攻取不行,再加上魏延一直和諸葛亮派系的人關係不佳,劉禪也是守城的君主,不是開疆擴土型的,所以文武不見得同心。
既然文武不同心,魏延就算不是被殺,也有老去的一天,最終也是會死的,魏延活著的時候最多多保蜀漢多年邊境安定,不能讓蜀漢逃脫滅亡的厄運。
總結:魏延不是諸葛亮所殺,正史也馬岱所殺,但是因為和諸葛亮有矛盾,派系之爭,就算活著,因為忠於蜀漢可保蜀漢邊境安定多年,至於偏安一隅的蜀漢,滅亡的命運不是一個魏延可以逆轉的。
-
10 # 五嶽十八
答:諸葛亮和魏延有血與火考驗出來的戰鬥友情,政見雖不同,但自208年相識,到234年死,從荊州到益州,從兩個小青蔥奮戰到兩鬢斑白,早行成了鬥而不破的關係,誰也不會仇恨到殺誰。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公元234年,諸葛亮急病死於五丈原前,絕不會想著殺魏延。以當時的情形看,他急於安排好三件事。
1,身後如何保全自己名節,保全家族。
我們眼中和史書上的諸葛亮,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賢臣,忠臣,但劉禪眼中的相父未必是。比如你家的公司,你是董事長,總經理諸葛亮卻總覽一切大權,你會爽嗎?不要認為劉禪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可能的情況是,他想活命,只能趴著。諸葛亮上殿見劉禪還帶百餘甲士,其防範之心可見一斑,兩人的關係不會像三國演義裡說的那麼簡單。
諸葛亮沒想到他死這麼快,家族兒女他並沒安排妥當。所以他死前上書,說自己如何清廉,讓劉禪不要封自己的兒子們,其實意在讓劉禪放過自己家人。諸葛亮死後不歸葬成都,是怕那幫不知天高地厚的屬下大肆顯擺,刺激得劉禪的小心臟受不了,而採取過激行動。
2、找一個自己中意的接班人,繼續執行自己的政治軍事戰略。
人早找好了,蔣琬。但此刻不在身邊,沒法當面把權力,軍隊交給他。讓誰把軍隊帶回去,是個難題。弄不好會順勢摸一把,自己上位。
所以,交給魏延不行,以魏延的能力和威望,就沒蔣琬啥事了。交給楊義可以,一個無才無德的妄想狂,一個好丕子二傳手。
所以讓楊義帶軍回去,還不要通知殿後的魏延。
再說魏延,很早受劉備重用,又不受諸葛亮待見,應該是劉備死後的棋子,為劉禪服務,制衡諸葛亮的。不管是政見,還是帝派,都不能讓他上位。
只有蔣琬即可執行自己的戰略,又可庇護諸葛家族。
3、把五丈原的軍隊安全的交給接班人,排除其中可能出現的變故。
在五丈原前線,可能的變故就是魏延趁機奪權,劉禪也會支援魏延。接班人蔣琬就成了菜雞。那麼諸葛亮死前可殺了魏延,為什麼沒呢?這不符合諸葛亮的利益,這會造成魏延朋友圈,以及劉禪的仇恨,在他死後報復他子女家人。以諸葛亮謹慎的個性,不會採取這個措施。所以,採取了悄悄撤軍,不通知魏延的策略。
而楊義一朝掌權,就不安諸葛亮的遺囑辦事了,他要趁機弄死魏延,一潘小人手段,事齊。結局是他回到成都,桃子被蔣琬摘了,命被劉禪要了。
-
11 # 文史小默
說正史,明視聽。說說正史中那有關魏延的故事。
諸葛亮從來沒有要殺魏延的心,這無非是在看過《三國演義》之後,以訛傳訛的一種江湖傳言罷了!
諸葛亮病逝後的相關人事安排背後究竟有何深意“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三國志》
“亮病篤,漢使尚書僕射李福省侍,因諮以國家大計。福至,與亮語已,別去,數日還。亮曰:“孤知君還意,近日言語諮彌日,有所不盡,更來求決耳。公所問者,公琰其宜也。”福謝:“前實失不諮請,如公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故輒還耳。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又問其次,亮不答。”——《資治通鑑》
從以上兩段記載可以看出兩個問題:
第一, 諸葛亮在臨終前,對蜀軍是下了撤退命令的,而且針對撤退事宜做了非常周密的部署。領軍撤退的是楊儀與費禕,負責斷後的是魏延與姜維。
第二, 諸葛亮心目中最佳的繼任者是蔣琬,並且透過李福已經將這個繼任者傳達到了後主劉禪那裡。
遠在成都的蔣琬無法統領蜀軍撤退,撤退的重任就落在了楊儀與費禕身上。楊儀是秘書長,費禕是戰區司令,兩人官職上都是沒有從屬關係的。
謹慎的諸葛亮如此安排,一者可以保障蜀軍撤退的順利進行,二者可以互相監督、牽制。但是楊儀與魏延的私人恩怨在他心中當然也是非常清楚的。所有才說了,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蜀軍自己撤退便可。
顯然,這並非針對魏延,而是針對魏延與楊儀之間的矛盾,才有的這番話。事實上,即便蔣琬此刻身在五丈原,在沒有得到劉禪正式任命之前,統兵撤退都必須要加上楊儀這個秘書長,不然未到成都,蜀軍便亂了,楊儀的狹隘從他此後的結局也可見一斑。
魏延究竟是否有反叛之心大軍撤退之際,魏延並沒有按諸葛亮的部署撤退,而是向南、跑到了蜀軍的前邊。為何向南,而不是向北?因為魏延沒有反叛之心,他只不過是不願服從楊儀的領導罷了。
就在諸葛亮病逝之後,魏延與楊儀同時給遠在成都的後主劉禪上了奏章,都稱對方有謀反之心。如果魏延有反叛之心,何必要上疏後主呢?大可以帶著自己所部的兵馬向北投降司馬懿,魏延沒有反骨,他是三國中後期少有的悍將。
同是受命領軍撤退,為何費禕一言不發,而楊儀非要置魏延於死地呢?而魏延為何又獨獨針對楊儀呢?上表中也僅僅說了楊儀有謀反之心,並未提及他人。
毫無疑問,二人都存有私心,魏延不服楊儀的統領,楊儀欲藉機除掉魏延。
第一個受命出場的王平並沒有與魏延交戰,只是對魏延統領計程車兵做了大義上的訓導。
第二個受命出場的馬岱殺了魏延。這也並非是魏延真的有反叛之心,他殺魏延有兩個原因:
1、魏延沒有遵從諸葛亮的遺命。
2、馬氏家族自投降劉備以來,一直都是低調的“一支槍”,指哪打哪,馬超死後,馬岱越發的低調了,服從命令獨善其身是最明智的選擇。殺了魏延,馬岱也就淡出了歷史舞臺,馬氏家族幾近被滅族,他們傷不起。
若魏延不死蜀漢會怎樣?“子午谷奇謀”重在偷襲,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曹魏沒有防備,或許可以得手,此後將在也沒有機會了,更何況曹叡剛到長安就將夏侯楙替換回鄴城了。
如果沒有了子午谷奇謀,魏延還是悍將一名,張郃死後三國最猛的悍將。如果魏延很長壽,可以預測下他的未來。
蔣琬時期。蔣琬幾乎就是諸葛亮的延續,他主張北伐,可惜他的水路北伐想法被否定了。不然,魏延必定能與他通力合作,即便創不下一番偉業,也可博個美名。
費禕時期。費禕提倡的是休養生息,連姜維都和他尿不到一個壺裡,更別說魏延了。若是與費禕合作,無非又是一出“楊儀與魏延的故事”。
姜維時期。如果魏延能活到姜維北伐時期,再如果他沒有被黃皓害死,他必定能與姜維共同開創蜀漢美好局面。“周瑜與程普”的故事或許會在蜀漢再次上演,但姜維不是周瑜,魏延卻優勝程普,二人只能都做大將軍。
諸葛亮病逝之後,蜀漢的軍權從來沒有全部交到一個人手上的時候。無論是什麼官爵,什麼職務,多麼緊急的戰事,都需要先奏報成都後主,然後在做相應的部署。
所以,即便魏延沒有被殺,他的結局,必定也會是一個鬱鬱而終,難有作為。蜀漢後期政治早已決定,沒有人可以改變蜀漢滅亡的命運。
結語諸葛亮病逝之後,魏延不從軍令是私心,但是並不該死,楊儀公報私仇,確實該誅,他的結局也不足為奇。
但是隨著諸葛亮的病逝,蜀漢的很多人都註定得不到重用。楊儀是這樣,李嚴是這樣,魏延或許也會是這樣。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一個將才難以改變一個蜀漢政權的命運,魏延就是將才。
-
12 # 鐵男說經濟
魏延是無反叛之心,有反叛之行。
和人們認為的諸葛亮魏延不和不同,這兩位一直是配合默契的搭檔,默契到即使魏延說諸葛亮懦弱,諸葛亮依舊讓他擔任第五次北伐的先鋒。丞相寬宏大度,但魏延在諸葛亮在世時,可沒說過一個不字,每個來自丞相的命令他都好好完成了。
事實是,魏延全靠諸葛亮罩著才橫行那麼久,諸葛亮一掛,立馬撲街,滿朝文武沒一個替他說話的。
魏延坐火箭升官是在諸葛亮時期,只是建興九年不知何故被諸葛亮驅逐出丞相府。並非演義中那樣不受待見!
諸葛生前,魏延和諸葛的主要矛盾,在於魏延有獨立性。子午谷奇謀為魏延所倡,諸葛所抑,其實是否能成在其次,要害在於魏延其實是在要權。
至於才能,能在諸葛亮北伐時期為丞相府司馬、涼州刺史、徵西大將軍、南鄭侯,和楊儀一同被諸葛亮視為左膀右臂的主,自然妥妥的。
魏延在漢中太守這麼重要位置上呆那麼久,不但沒把漢中部隊搞成關寧私軍,甚至還被諸葛的繼承者們使來喚去。這種政治水平,就是不謀反也是遲早被自己人玩死的事兒。
若是魏延不死,也許會讓蜀漢多延續幾年!
諸葛為了拉攏人把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麼激盪人心的口號換成了北伐成功十命可受。這就是大蛋糕,北伐軍功和丞相府出身吸引了多少益州大族子弟。
魏延死了,軍方已經沒有大佬能夠觸動文官集團的利益了。
軍方繼任者姜維,也是叛變者,加入蜀國革命隊伍時間比魏延還晚,資歷非常淺。
《三國志》姜維傳:(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可見,這時軍方已經被文官集團壓制,行軍作戰多少被文官掣肘了。
想北伐,已經完全不可能了。
-
13 # 十三哥喂
這裡只從《三國演義》說,不涉及真實的歷史。
諸葛亮,人稱鬼神之才,但是做人沒有太圓滿的,他雖然在三國時代智計無雙,卻也有短板,這個短板就是不會看人。
不過也多虧如此,因為馭認識人原本就是帝王術和主公技能,諸葛亮如果有了這些技能,也就自己做主公了。
是馭認識人方面,不得不說劉備還是頗有些心得的,最早就結拜了關長,均是萬人敵,隨後又收了趙雲,在長坂坡白馬變紅馬,白袍變紅袍,殺了個七進七出;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自然就更不要說了。
劉備唯一一次看走眼就是龐統,但是這個短板被張飛補上了。
對於魏延,劉備更是看的奇準,而魏延也對劉備及其家族報以無限的忠誠,致死未變。
那麼諸葛亮呢?在識人這方面就差多了,選了個姜維還算湊合,其他的都不行。既然其他人做事都不行,就只得事必躬親,最後把自己累死了。
比如諸葛亮在白帝城對劉備說:馬謖是絕世奇才,劉備卻說此人志大才疏,後來失街亭的果然是馬謖。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看人沒有劉備準呢?那是因為劉備胸懷大志,一開始就是衝著中興之主這個目標去的,對於人才的選拔是依靠經驗和實踐的。而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才二十多歲,多是理論知識,所以聊起來侃侃而談,但是做事還是需要實踐經驗的。所以劉備在沒有諸葛亮的時候還能割據一方,但是有了諸葛亮反而把老婆孩子都差點丟了。
而且諸葛亮對一些鬼神占卜之術及其信任,所以識人用人都是按照相面和冰鑑來進行的,偏偏魏延後腦勺多了一塊骨頭,於是就成了反骨馬謖、姜維天縱英姿,所以就成了人才。
當年我當兵的時候有個戰友,後腦也多出一塊骨頭來,常因此被我們笑話,其實為人極好。
-
14 # 特工譚雅
長沙之戰的時候,魏延帶人叛變投降諸葛亮,善於洞察人心的諸葛亮當時是不看好魏延的,認為他不忠誠,天生反骨 故而下令斬殺魏延,礙於劉備的勸說下,才得以活命,魏延也證實了自己的能力並且被劉備重用。
自關羽敗走麥城後,蜀漢五虎上將關羽,張飛相繼喪命,黃忠被亂箭射死,馬超病死,趙雲年邁大不如從前,魏延在蜀漢軍中的威望漸漲,諸葛亮在世的時候方能掌控,一但諸葛亮離世,魏延必能控制軍隊,掌握朝廷大權,做第二個董卓或者曹操,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也是料想到了這點,這才設計讓人計斬殺魏延。
-
15 # 不用蚊帳一
又是這種問題,三國演義是小說,小說的情節大都是作者編出來的,所以最好不要再如果怎樣就會怎樣,因為情節是為了塑造人物而生的。記得當初收魏延的時候嗎?劉備,諸葛亮達成共識——此人有反骨,日後必反。諸葛是不贊成收魏延的,劉備為了展現自己的仁慈,收了魏延。諸葛既然能收魏延,就能駕馭得了他,而羅貫中設計了在諸葛亮死後,設計殺死魏延,凸顯了諸葛亮在三國中計謀第一的地位。
-
16 # 手機使用者59590921051
真實歷史:蜀漢後期,自相殘殺,擁兵奪權-中國歷史的轉捩點:朋黨,宦官專權。
小說:魏延枕骨凸起,有反叛之心;諸葛亮講正統:大一統思想,而魏延如後來的鄧艾,採取偷襲獲取蜀漢,在封建社會為人不嗤,也有藉手殺漢獻帝之名-不忠不孝。
-
17 # 西川古城
當時天下約80萬軍隊,魏國約50萬,吳國約20萬,蜀國約10萬,蜀國明知打是打不過的,但不打也不行,日子一久,更打不過,所以每次出動5萬人北閥,對方魏國都能動員20萬人候著,1:4誰打都一樣結局。這一點諸葛亮很明白,但北閥一來打壓蜀中本土李嚴派系,統一思想,穩定政治,二來表明自己在外打仗,無野心上位,穩定皇帝疑心。三來煅練幹部隊伍,團結骨幹。其本質一種拉練和遊擊性質,但這話不能明說,所以蜀國每次北閥騷擾,均點到為止,以不損失人員為原則。而魏延有才幹,則想打大仗,打攻堅戰,一心為國爭光,建功立業,自然和丞相的想法不太一樣。說到底,魏延是職業軍人,只會打仗,不懂政治。結果讓諸葛亮留下的人害了。
魏延若在,統一天下不可能,蜀國自保沒什麼問題,但他性格孤傲,較難成為帥才,是前峰型將才,最好辦法調到中央當文職,培養一下,有事領軍出征,則可有大用。
-
18 # 禁街虎1
魏延真的該死嗎?腦後真的有反骨?恐怕史學家也搞不明白。但是魏延死了,不是戰死沙場,而是被自己人殺了。一代名將,生的英勇,死的憋屈。自己人為什麼要下黑手?有人說他擁兵自重,有人說他意圖謀反,有人說他愛得罪人,眾說紛紜,不一而足。
三國演義書中把諸葛亮和魏延設為對立面,從魏延投劉備開始就沒見他倆和解過,這就為魏延的結局打下伏筆。
劉備死後,諸葛亮掌握了實際大權,劉禪就是個傀儡,凡事都由諸葛亮決斷。魏延則屬於刺頭,經常和諸葛亮唱反調,兵出子午谷的建議沒被採納之後,不但心存不服,而且頗有微詞。這讓諸葛丞相能接受嗎?別人都唯命是從,就你魏延有見識,敢和我對著幹?這不是赤裸裸挑戰我的權威嗎?不知道老子一直看你不順眼啊?等著,老子就是死了也要把你弄死。楊儀也是素來和魏延不和,又忠於諸葛亮,那麼好吧,亂箭齊發,魏延沒辦法躲開了,只能受死。
歸根結底一句話:站錯隊是可以要命滴!
-
19 # 牧漁子
諸葛亮並無心殺魏延,魏延是被楊儀所殺,若魏延不死,蜀漢不過繼續內鬥,最終被魏所滅的大方向不會改變。一、魏延之死不過是蜀漢內部勢力的一場角逐
我們先說說魏延這個人,當年隨劉備入川立下汗馬功勞,地位僅次於關、張和諸葛。蜀漢政權建立之後,被封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是個難得的將才。但是他生性孤傲,目中無人,言辭多有偏激,劉備死後,除了諸葛亮能鎮得住他,朝中沒有幾個人能跟他合得來。諸葛亮出師北伐的時候,魏延曾建議自己單獨領一路大軍北上,仿照當年韓信,最後和北伐大軍一起會師潼關。但是諸葛亮是個相對保守的人,北伐的決定我是為了打壓西川本土勢力,爭奪權利。魏軍的數量四倍於蜀漢軍隊,取勝的可能性非常小。但魏延是一介武夫,沒太多政治上的心眼兒。諸葛亮沒有答應,魏延非常不滿意。
魏延和長史楊儀本身就存在諸多矛盾。別人見魏延都避其鋒芒,偏偏楊儀跟他對著幹。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還可以調停兩人之間的矛盾,諸葛亮死後,單靠費禕等人根本壓不住魏延。這些事情也早被諸葛亮料到,臨死之前,聚集眾將商議班師事宜,決定讓魏延斷後。但魏延明白,沒有諸葛亮的平衡作用,他回去之後一定會被楊儀等人收拾。於是派兵攔住大軍班師的路線,大有拼個你死我活的架勢。楊儀、魏延二人紛紛上奏朝廷說對方謀反,朝廷之中替魏延說話的人幾乎沒有。這樣的政治格局對魏延非常不利,魏延手下的將士知道魏延有錯在先,為了自保,紛紛倒戈逃亡。最後魏延剩下了孤家寡人,楊儀派太馬岱將其誅殺。
說到頭,這是蜀漢政權內部的一場爭鬥。本身對蜀漢政權並沒有傷筋動骨。
二、若魏延不死,要麼繼續爭鬥,要麼魏延上位統領三軍,但這都改變不了蜀漢最終滅亡的結局。諸葛亮原本是蜀漢政權內的定海神針,他死後出現各方勢力的互相角逐符合政治邏輯。如果魏延沒有被殺,蜀漢政權的內訌還會持續下去。魏延在軍中的威望很高,但在朝中他的人緣並不怎麼好,如果魏延得不到重用,他的地位和生存就會受到威脅,最終魚死網破,發生兵變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就算是極端的方式,魏延接替了諸葛亮的統兵大權,恐怕還會加速蜀漢的滅亡。魏延是個將才,但不是帥才。他曾統兵鎮守漢中十餘年,尤若長城,拒魏軍於關外不得南下。在劉備和諸葛亮的眼裡,魏延是個難得的虎將,但領兵和用兵是兩回事。魏延往往看事不看局,否則也不會那麼輕易被楊儀幹掉。如果他做了統帥,估計會傾其全國之力有第七次、第八次北伐。而蜀漢的國力根本支撐不了這樣的戰爭。
三國時期,魏國的人口蜀漢四倍,經濟至少五倍以上,綜合國力對比,不是一個量級的。三國後期,魏國已變得一家獨大,打破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蜀漢無論誰統兵都改變不了最終結果。
-
20 # 世外桃源76419277
公元234年(蜀漢建興十二年),蜀漢丞相諸葛亮殞命五丈原(今陝西省寶雞市門)。臨終前他密詔了楊議,馬岱,姜維及撤軍後事,同時還會見了後主劉禪派來的特使李福,回答了後主劉禪對朝中的後事按排,諸葛亮逝後依次由蔣婉,費褘,董允繼任。當亮把這些事按排後就去逝了,然後蜀軍按照諸葛亮的生前計劃撤軍。由於諸葛亮的存在,當時的蜀國還呈現出一派團結和氣的景相。當諸葛亮去世後,蜀軍就失去了主帥,使一些有能力的將領不服文官制肘,魏延和楊儀就是在這個關健時刻出現的爭議。從根本上講魏延在這時絕對沒反叛蜀漢的思想,只是藉此機會對以楊儀為首的文官集團發洩不滿,就《三國志》史書也沒有說諸葛亮要除掉魏延,而是由羅貫中的歷史小說編造出來的。事實證明,魏延和楊儀都是兩敗俱傷。諸葛亮之所以能贏得後人的千古傳唱,是因為作為一個丞相在工作崗位去逝,按現在的說法是因工去逝,而且在出師表中說出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經典名言,還有就給後主劉禪的遺言,表述了自己一世的廉潔並且對子孫的嚴格要求。諸葛亮的這些品德就成了後世士大夫忠君,為國,愛民的榜樣。羅貫中為了拔高諸葛亮的形象,就把一些虛構的出色的事實和智慧都集中在諸葛亮的身上,把他神話了。當然作用一部歷史小說,畢竟有真人,真年代和一些基本事件,肯定是有一些虛構的事情。但這影響不了《三園演義》作為一部優秀名著存在。與言情小說,社會l小說和意識小說有著極大的差別。
回覆列表
魏延前孔明最怕關羽,也恨和煩關羽,怎耐劉關張鐵三角,孔明無能為力。因孔明雖是忠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事事都想獨斷。關羽最看不上的就是這類儒酸,魏延皮氣性格極像關羽,常有不同見解直接當眾談,所以孔明極及反感非殺不可,死也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