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12
回覆列表
  • 1 # 文都肉多多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判斷推理能力,判斷和推理是邏輯性思維,爸爸、媽媽必須在孩子具體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去發展孩子的抽象邏輯思維。日常生活和實際活動是孩子思維發展的源泉,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判斷推理能力1、讓孩子在玩耍中探索求知。知識不全靠機械的記憶,知識更多的是在實踐中發現獲得,孩子掌握規律性的知識越多,就越能促進判斷和推理思維的發展。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判斷推理能力2、教孩子學用“是……”、“不是……”、“因為……,所以……。”等句式,發展孩子的語言,以養成判斷推理的習慣。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判斷推理能力3、滿足孩子尋找事物原因以及事物間本質聯絡的求知慾望。讓孩子主動探索周圍世界的奧秘。耐心地、準確地給孩子解答“為什麼”,引導孩子去發現“為什麼”。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判斷推理能力,孩子在玩耍中探索,在玩耍中進行比較概括和判斷推理,認識各種物體的體積、重量、形狀和材料之間的關係。

  • 2 # 鵬城小王子

    首先要多騰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其次是要讓孩子快樂,最後才是你提的問題。至於怎麼培養孩子批判性思維,這個問題太大了,不是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總的來說我感覺是父母的處事方式和做人原則對孩子影響非常大!

  • 3 # 佛系育兒先育己

    我們能做的首要樹立孩子的正義感,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孩子具備基本的批判性思維。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把我們的思維強加給孩子,在是非面前我們要以身作則,起到表率作用。

    從生活中讓孩子去接觸不同的人,感受其中的人物關係,以及事情的自我判斷。

  • 4 # 向皮皮

    批判性思維最近特別火。因為各種創新的教育形式一夜之間火了,各家都在鼓吹自己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課程。好像批判性思維是個特別高大上的東西。

    其實,並沒有。

    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想象力、情商、智商、美感、邏輯推理......這些能力一樣,是孩子成長為一個“全人”的一部分。之所以這麼火,是因為應試教育一直忽略了這個能力的培養。考試,就必須有評分標準,評分標準就是正確答案,定了正確答案,就不可能再談從“多個角度看問題、書上講的是對的嗎?我能質疑嗎?這個人物的行為是對的嗎?如果我受限於TA的場景和資源,我會怎麼做呢?......"

    批判性思維說白了就是“反省性思維”。

    引導孩子包容的心態,比如某個同學喜歡炫富,拿個IPHONE來裝13,告訴孩子雖然我們不認同他這樣,我們不這樣做。但我們能理解他這樣做背後的原因,也許他沒有其他可炫耀的呢?孩子都需要存在感,他也是在利用他有限的資源達成他尋找存在感的目的呢!

    讀一本書,書的人物描寫,都帶著作者的價值觀和情緒。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這些人物還有沒有其他的一些可能性呢?

    這些具體的、深藏在生活中的細節,才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點滴。共勉!

  • 5 # 裸猿的故事

      批判性思維在1991年美國的《國家教育目標報告》是這樣來闡釋的:“應培養大量的具有較高批判性思維能力、能有效交流、會解決問題的大學生,培養學生對學術領域問題和現實生活問題的批判思考能力不僅是教育的重要目標,這對於當前複雜多變的世界,培養會思考的公民和有能力的勞動者,進而維護民主社會都意義深遠”。但我們真的需要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嗎?這個問題得首先想清楚了,再來討論如何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否則,當某天孩子指出皇帝沒穿衣服的時候,作為家長或者老師是否會惱羞成怒可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因為烏合之眾佔據絕對多數的社會中,擁有批判性思維可能是給自己遭災惹禍的麻煩,就像蘇格拉底(大概是歷史上第一個擁有批判性思維的人類吧)的悲劇結局。

      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柏拉圖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這三人被稱為希臘三賢,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但他被雅典法庭以不虔誠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原因是不相信神)判處死刑。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強調證據和邏輯,尤其反對依靠權威和大眾中流行的觀點去給問題下簡單的定論,並且要求一個人能夠把何為理性何為情感所導致的觀念差異進行分辨,不被情感所綁架或煽動。而當前我們的主流媒體依然停留在煽情階段不可自拔,這與批判性思維是格格不入的。

    老師\父母是孩子所面對的天然權威

      如果老師或父母自身不具備批判性思維的素質,那麼他們必然會不由自主的打壓擁有批判性思維萌芽的孩子,在一個不能容忍對權威進行挑戰的寬容環境中,要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是非常困難和棘手的一件事。如果拋開這些不利的社會因素,僅僅從技術層面談論如何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那麼西方教育體系中已經有了許多良好的實踐方式可以借鑑。

    批判性思維培養的基本模式:通識教育。

    開闊思維,學會用不同角度看待問題,並使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

    培養理性思維能力,識別推理和邏輯過程中的錯誤,正確理解和評估各種學科領域的知識,理性地評判倫理道德或學術觀點,並自我反省

    在對各領域重大問題的理解、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判斷、分類、綜合的能力,辨別事物變化的模式

    培養學生科學理性精神和思維能力,掌握有效獲取可靠知識的方法和思維習慣

      現代出版的批判性教材,綜合了邏輯、資訊可靠性評估、語義分析、科學方法論等方面的內容。強烈建議家長們自己先好好學習學習。
  • 6 # 使用者58506763176

    孩子第一任老師是父母,孩子跟父母學習。你的一舉一動孩子看在眼記在心裡有些家長,自己不成熟怎樣教育孩子。農村18歲就結婚了。當年添兒子。父母不成熟。孩子7歲上一年級,老實,所以說:家長起主導作用,教育孩子對.錯分明。培養思維能:力。等等。

  • 7 # 馮老師英語提優

    我們說,具備批判性思維不是什麼壞事,但是,要想培養批判性思維,至少基於以下:

    1、首先尊重理論與事實證明了的真理。

    憑空捏造或想象出來的盲目批判什麼不會有任何價值。

    2、具備正確的是非觀。

    沒有正確的是否觀,批判只能是黑白顛倒的亂批判。

    3、具有一定的審美觀。

    低俗的、醜陋的東西當作正能量來提倡,必然是批判帶來的糟粕。

    4、具有較高綜合修養和素質是批判的基礎。

    只有具備較高的綜合修養和素質,才會獨立思考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正能量,批判也會具有引領作用。

  • 8 # 辣媽說說

    現如今“批判性思維”不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了,甚至儼然成為了教育圈的熱詞。美國教育中總結未來核心技能6C概念之一就是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去年八月,紐約時報刊登了一則關於中國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研究引起了國內外的熱議,飽受詬病的中國式教育培養出來的高中生取得較差的成績。這點與我們生活很貼近,往往那些聽話的孩子被認為是好孩子。在中國的教育中,老師也意味著權威與服從。從小學生就灌輸一種概念,學生需要聽從家長、聽從老師的話語,好好學習以後就能有出息。並將該思維付諸於現實的獎懲,往往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將受到懲罰,聽話的孩子則享有更多資源也更受大人喜愛。受到這樣的壓迫,人們的思維言行則受到束縛,這種子承父教的思維一代一代的傳承。

    其實批判性思維很有必要,它需要去發現現有實物的破綻與缺陷,並指明建設性的解決方案。而這個方案就是創新。愛因斯坦說提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就在於此。因為人們對事物批判中找到那個破綻後,往往就為解決問題提供了思路與方向。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問題是問題不知道出在哪,就好比身體不舒服去醫院檢查卻檢查不出毛病來。

    當我們談論批判性思維時,我們往往會用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很自然地將眼光投向西方的各個學術流派,總覺得那些聲名顯赫的哲學家們才是創下這一先河的人。然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早就已經有批判性思維的身影了。其實,Critical Thinking除了翻譯作“批判性思維”,還有另外一個比較為人所熟知的譯法,稱為“審辨式思維”。這個譯法除了規避了“批判”二字在中文語境裡的敏感性,更妙的在於,它竟與《中庸》裡的一句名言暗合。

    《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師說網認為,中庸的這幾句話它很好地體現了古人對於批判性思維的精神的追求。

    博學之,這個“學”,可以做狹義的理解,從書本里學知識理論,但也可以做廣義的理解,主體敞開心扉,向外在世界學習、吸收各種資訊和知識,這都是學,所以這個“學”不僅限於課堂,還可以向大自然學,這很重要。批判和反思的前提是,肚子裡得有東西,要吸收,這是博學,第一個階段審問之,接觸到知識和資訊以後,要去提問、要去質疑、要去審問,不能一股腦地全部吸收外界的東西,沒有理解和消化。慎思之,我們不僅要思考,還要慎重地思考,要對自己的思考進行進行知覺、分析、反思和批判。明辨之,我們不能大而化之,要仔細地進行分析,這裡的“辨”,是分析的意思,而不是“辯論”的“辯”。很多人只評判好壞,這樣思維無法提高,要把思維各個要素分開,進行分析、而且是事無鉅細地解析,然後組合起來才能對事物形成一個準確的認識。最後篤行之,思維不能以思維本身結束,你認為思考得很好,可以結束了,但思考總是要服務於生活和實踐,有時候你自己想得好好的,但是很有可能是一種思維的自欺,因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你只有去做了,才知道思考得好不好。

    這其實就是我們建設批判性思維的一套方法論。在博學的基礎上,經過思維的審問、慎思、明辨去分析看待事物,最後落在實際行動上。也就是用實踐來檢驗真理。這一點與王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不謀而合。心學中知行合一的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後半部分則是對應批判性思維。由此可見,即使國人目前在批判性思維的欠缺,但古賢聖人從未輕視這一思維與素養。在此次我們希望每位讀者能在本文中有所得,建立好自己的一套批判性思維。

  • 9 # 人豈能勝天

    謝謝邀請。中國有句古話:順著好吃,橫著難嚥。這句話在當今社會的輿論氛圍裡,更是體現的有過之而無不及,哪裡還有批判二字的立足之地?無論是社會,還是家庭,到處都是歌頌與讚美,父母對孩子也更是如此。那位歌唱家的兒子不就是由於父母的過份溺愛缺少批評而鋃鐺入獄,充分的說明了是由於批判的缺失而造成的嗎?五十年代一大批有識之士仗義執言,為國家的發展諫言獻策,最後卻被關進了牢獄,也是從側面說明了對批判缺乏一個包容的態度。其實一個民主法制健康的社會,其中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要具備包容,容得下批判。很多時候,批評與批判也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如果要想讓孩子具備批判型思維,首先就需要社會能夠最大限度的容忍批判。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家長在培養孩子時,不能總是表揚與讚美,在該批評時就要批評。一棵樹苗想要長成參天大樹,就需要有園林工人的經常修剪。讚美與批判如同兩條腿,一個社會,一個家庭,不能總靠讚美這一條腿走路,只有兩條腿走路,才是一個健康的人,健康的社會。培養孩子也是如此。

  • 10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李妍瓊:

    批判性思維本義並非是要去批判,而是一個人對一個事物架構起來一個比較全面的想法,是創新思維的這麼一個過程。

    那如何讓孩子具備批判性思維?

    問題,鼓勵孩子提問題。

    提問題是批判性思維的關鍵,比如看到一段新聞、閱讀了一個故事,家長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看法、想法,與孩子一起討論互相提問、辯論,目標是幫助孩子們掰開揉碎地找出什麼是自己的看法,什麼是客觀現實。引導多方面思考、多角度思考問題可以幫助孩子突破思維界限。

    讓孩子學會假設

    假設可以培養孩子思維的全面性。讓孩子思考,如果你作為一個學生不去學校,那麼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如果春天沒有播種,到了秋天又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這種假設會讓孩子客觀地看待現有的事情,讓他們尋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樹立起對待事情的全域性觀。

    培養孩子蒐集資訊、整理資訊的能力

    比如你問自己說星球上太陽是不是東昇西落,趕緊在地球上盯著太陽看就行了,每天都是這樣。這得出來的結論可靠嗎?

    我們看到地球上面太陽東昇西落,但是有的星球上太陽是西升東落的。這個就和我們的經驗判斷有很大的區別。得到了一個答案,你不會想要去驗證它是不對的。要學會運用已有知識對資訊加工理解、得出自己的結論。

    教孩子辨證思維和推理歸納演繹等思考方法

    比如,讓孩子看到任何事情的積極和消極的一面、讓孩子換位思考、為什麼現成的辦法不一定是最好的辦法;比如孩子想買一樣東西,可以讓他陳述理由,列舉選擇的依據等等。孩子可能只會考慮到一個選擇因素,你可以跟他一起想出更多考慮因素,諸如價格、安全、耐壓性等等。

    給孩子時間和空間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培養思考能力,可以幫助孩子在遇到陌生環境或問題時,能更好地應對、解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不要凡事給孩子自己的“正確答案”。

    批判性思維是為了讓孩子更好、更全面客觀地認識世界。 “思維方式”的培養是一場持久戰,它並不像背一篇文章、學會做一道數學題,那麼簡單。但是它依賴生活中每一次用腦。

    現實中,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很難,那麼就不妨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儘早重視塑造孩子正確的思維方式,多問些為什麼,從多一些角度去考慮問題,說話要有根據,對待世界上大多數人和事情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不輕信,不盲從,不武斷, 我們的孩子完全可以有意識地去養成這樣的批判性的思維習慣。

  • 11 # 小小悅媽媽

    批判性思維並不是批評、反駁而是需要長期的積累,形成自己的觀點。批判性思維不是一項技能。不存在教會孩子一套批判性思維就能保證他可以應用到各個領域中去。批判性思維取決於你在不同領域的經驗,這個經驗包括知識和實踐。我們需要在具體情景和具體內容中教孩子。我常用的一套思維方式是觀察、假設、檢驗、反思和調整,我也常用這套思維方式教孩子。

    1.積累一定的領域知識和實踐

    人能批判性地思考,不代表他們能一直做到,比如背景知識、實踐經驗都會影響批判性思維能力。

    如果你教孩子,本來有五個蘋果,被爸爸吃掉一個,還剩四個,5-1=4。孩子懂了。然後你再問孩子,市民組織花車遊行,本來決定繞城市轉5圈,後來決定少轉1圈,最後實際上轉了幾圈?孩子可能就要犯迷糊,得多想一會兒。因為在孩子的頭腦中,第一個問題是吃蘋果,孩子非常熟悉。第二個問題是遊行,孩子沒參加過啊。

    所以,我認為應該早早地有意識地幫孩子積累一些領域知識,為他們遇到的每一個新問題建模。比如多跟孩子解釋一下,花車遊行的意思,甚至可以帶孩子去遊樂園看一看。在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再來教孩子怎麼批判性的思考。

    還有一點,很多孩子其實已經瞭解了大量的領域知識了,他們最大的問題是缺少練習的機會。比如不是解釋完花車遊行就夠了,還要再用同一個例子,給孩子多出幾道題,讓他們練習新概念。

    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機會來練習新學的概念,直到最後熟練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孩子對問題才能理解得深入,遇到類似情況才能自動呼叫批判性思維。

    2.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使用批判性思維

    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使用批判性思維,詳細來說是在具體情景和具體內容中教孩子,隨時隨地教。你不需要給孩子報專門的批判性思維班,日常生活中玩耍的時候,親子閱讀的時候,都可以順帶著教他批判性思維技巧。

    教會因果關係

    比如,幫助孩子深入理解因果關係。我帶女兒去動物園,她在海洋館裡面看見鯨魚和海豚,我告訴她其實它們是哺乳動物,和貓、狗之類的動物是類似的。我女兒就非常驚訝,因為她覺得鯨魚和海豚應該是魚類。

    我知道,其實孩子們對魚類和哺乳動物有直覺的分類,覺得水裡遊的應該是魚。回家以後,我就把動物的分類原則給她好好地說了一下,她就理解了生物學家在分類上有一個怎樣的因果對應關係了。

    運用對比關係

    你可以隨時隨地用對比的方式看兩件事物。逛超市的時候看看胡蘿蔔和南瓜,問問孩子,它們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顏色、形狀、味道、大小等等,從各個角度來比較。我女兒有一個答案特別有趣,她說,“南瓜可以刻成南瓜燈,胡蘿蔔不行”。

    我引導她再深入一步觀察,我說:“是的,但是你知道為什麼嗎?我給你一點小提示,南瓜和胡蘿蔔,誰的裡面更硬更難挖一點?誰的裡面有瓤?”

    擺事實、講道理

    平時我喜歡女兒能和我擺事實,講道理。比如她要什麼買東西,或者要我帶她玩什麼,她需要給出理由來,用一、二、三的證據和邏輯來說服我。這個過程就是她不斷地聯絡如何推理別人的訴求(也就是我的訴求),結合自己的目標,說出有說服力、有邏輯的推理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如果她的推論有錯誤,我會指出來。慢慢的,她說話就會開始有理有據。

    親子閱讀的時候,也是培養孩子批判性思維的好時機。

    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

    再有,我習慣科學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觀察、假設、檢驗、反思和調整。陪女兒玩的時候,我也會教她這些步驟。不是讓她背這幾個詞,是動手實驗,用具體的內容教她科學思考方法。

    去年冬天,好不容易遇上一場雪,我們趕緊出去玩,在雪地裡踩腳印,扔雪球。玩一會兒我女兒發現,雪花在手裡會“變沒了”,變成了水。她特別好奇,來問我,這是怎麼回事。我說:“你猜猜?”她說,可能是手捏太緊,把雪花捏碎了。我放一點雪花在手心上,攤開手給她看,她發現,雪還是會變成水。

    我告訴她,可能是雪花怕熱,我們的手溫度高,雪花就化成了水。她似信非信,說,“你怎麼證明呢?”哈哈,這種想法我挺喜歡的。我說,家裡的溫度比屋外的溫度高,雪花怕熱,回家應該會變成水,咱們試試看吧。

    我跟她一起拿了一團雪回家,裝在碗裡。她過一會兒去看一下,邊看邊嚷嚷:白雪變透明瞭……透明的雪變成水了……全都變成水了。然後她又開始思考,雪變水怎麼變得這麼慢呢?雪花明明掉到我手上就化了呀?

    我啟發她:“你手上只有一小片雪花,咱們這可是一大團雪。還有啊,雪怕熱,一般熱和特別熱,是不是也不一樣呢?”她立刻穿衣服跑出去,又挖了一大團雪回來。在暖氣片上放一點兒,在陽臺上放一點兒,忙個不停。

    你看,在這個過程中,她先觀察到雪會化,然後我們提出一個假設,再去檢驗這個假設是否成立;她又反思,觀察到雪化的速度慢,再假設原因,再去調整條件檢驗。簡單的科學實驗,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 12 # 陽光的人49

    每個家長在孩子這個時期,特別要有耐心經常與孩子溝通,掌握孩子興趣愛好,言行舉止成績上下浮動是否大等一些問題,經常教育孩子要向好的同學學習對那些不好的行為要及時給予糾正。手機不能給孩子以免分散孩子學習精力,染上不好的習氣,與老師經常聯絡及時掌握孩子動態動向一旦發現不好苗頭,細緻耐心做孩子思想工作,讓他(她)們更好的學習環境氛圍,健康成長。

  • 13 # 雲淡風輕241313161

    孩子的思維能力學習潛力等超過大人的想象。遇到適合孩子解決的問題,引導孩子多方面思考一下,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思維範圍內,正面的,反面的,現實的,預想的等一些可能出現的結果羅列出來,孩子會越來越具備批判性思維。

  • 14 # 趣學聯盟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思維能力,在科學領域和人文領域,雖然有著共同的底層思維方式,但是在不同學科的具體應用中,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

    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1.幼兒階段

    在幼兒階段,主要可以讓孩子們分清事實和觀點。

    幫助幼兒區分什麼是事實和觀點,是建立批判性思維的基礎

    那麼,什麼是事實和觀點呢?其實,對於四五歲年齡的孩子來說,可以很容易分清楚。事實,就是可以被證明是真的,或者是假的。

    而觀點呢,是沒有完全的對或者錯的,更多的是自己的一種想法。

    我相信什麼?我認為是什麼?我感覺是什麼?這些都是個人的觀點,沒有對錯,只是有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

    在孩子四五歲的時候,家長可以經常和他們玩玩事實和觀點的遊戲。讓孩子說一個事實,家長也說一個事實;孩子說一個觀點,家長也說一個觀點。

    透過過這樣慢慢的培養,孩子就能夠每次在聽到一句話或者說看到某個東西的時候就能夠快速辨識:這個是事實還是觀點?我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要知道哪樣是一些事實,是不能更改的。

    2.小學低年級階段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就到了觀點與論據階段。除了讓孩子們分清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之外,還需要他們能夠為觀點找到相應的論據。同時,還要培養孩子如何提問和如何回答的能力。

    我們常用的一個5W1H模型,就是告訴孩子們要如何提問。

    3.小學高年級階段

    小學高年級孩子的邏輯能力明顯提升。這時,需要重點培養孩子能夠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提煉其它觀點的能力

    三山實驗,是心理學家皮亞傑做過的一個著名的實驗。

    實驗材料是一個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顏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實驗首先要求兒童從模型的四個角度觀察這三座山,然後要求兒童面對模型而坐,並且放一個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邊,要求兒童從四張圖片中指出哪一張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結果發現幼童無法完成這個任務。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描述“三山”的形狀。

    皮亞傑以此來證明兒童的“自我中心”的特點

    這個三山實驗說明孩子在前運算階段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能夠發現其他人的不同視角。其實,我們成人很多時候也是不能站在其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的。

    批判性思維的最後一個環節是自我校準,要大家在一起分享感受和新發現的東西。經過這樣長時間的訓練,孩子就具有了元認知的能力。而元認知是成長性思維非常重要的一個東西

    說了這麼多,最後再總結歸納一下。

    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

    幼兒:事實和觀點;

    小學低年級:學會提問,學會回答,觀點與論據;

    小學高年級:多角度思辨,觀點整合全面思考。

    家長在傢俱體怎麼做?

    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互相提問題。多問孩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嘗試鼓勵孩子從多角度的回答,一定能夠發現各種各樣的驚喜;

    和孩子一起玩假裝遊戲。對於低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假裝遊戲特別好用。它不僅可以幫助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也能發現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遠比大人要想的厲害多了;

    循序漸進,遵循兒童發展規律。學習無處不在,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希望家長們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不要急於求成。

    最後我想說的是,批判性思維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情境,畢竟理性思考是一件相對費力的腦力勞動。即使是經過訓練的專業人士,在生活中也是需要放空時間的。對於個體來說,更是感性與理性需要共存,需要動用情緒的時候就要接納情感。在我們對一些重大意義或非常重要的事情進行抉擇時,動用我們的理性幫助指導我們的行動更合適。

  • 15 # 尋道底呢

    這是西方的偏頗理念!孩子第一個叛逆的就是你!!!這是天性!不用培養!多了就是忤逆社會!會犯罪的!!!你根夲不懂!叛逆是指創新(在傳承下的創新)不是人格的叛逆!!!你的培養論點!十分謬誤!!!

  • 16 # 班主任NO7

    ①讓孩子掌握豐富的知識,用知識武裝大腦,

    ②培養孩子獨立性,有健康的個性,

    ④老師、家長具備批判性思維,有具體的思辨事例,以適度的批判性行動帶動孩子批判行動。

    批判性思維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思維,我們要根據孩子的自身特點言傳身教之,把孩子培養成為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人![加油][加油]

  • 17 # 語境思維

    1 關於【批判性】與【建設性】

    良好的教育,應當把【批判性思維】與【建設性思維】隨機應變的結合起來,而不是一味追求某個側面。

    批判性思維,以質疑、指錯、乃至摧毀為主要特徵。建設性思維,以繼承性改進、協同性增補、開創性構建為主要特徵。

    批判的宗旨,不是為了打倒,而是為了建設一個新觀念、新秩序、新體系。建設的過程,總要伴隨或吐故納新、或異軍突起。

    不良的教育,要麼是極端批判或歷史虛無主義,要麼極端崇拜或本本教條主義。目前來看,這兩種弊端,可謂屢見不鮮。

    2 早期或初等教育,重在建設性思維

    這是顯而易見的。在幼稚園與小學階段,孩子們處於懵懂階段,需要大量積累基礎常識與基本原理,也不可能具備批判能力。他們的任務就是【聆聽教導】與【不恥下問】。

    一味縱容孩子【尾大不掉】與【不守規則】則會助長孩子不尊重知識與輕視科學的惡習。當然,正常的刨根究底,另當別論。

    必須指出,不要過早讓孩子介入尚有爭議的理論學說與科幻題材,再孩子還不具備足夠的理性思維能力之前,這會導致先入為主、思維混亂與想入非非的惡劣後果。

    建設性思維,不是填鴨式的灌輸,而是儘量透過分析歸納法,有理有據的明白所以然的吃透科學原理與科學方法論。

    例如,初中物理的槓桿原理,要讓孩子動手做各種大同小異的槓桿實驗。例如撬棒、天平、滑輪、不倒翁,乃至深入思考的米骨塔效應、腳踏車動態平衡、陀螺的動態平衡。

    僅僅一個槓桿原理,可作上百個實驗,做數百個物理計算題,從初中生做到高中生到大學到研究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融會貫通與熟能生巧,成為厲害的行家與專家。

    有道是,與其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毛茸茸的散度,只是皮毛與嘴上功夫。唯有沉甸甸的密度,才有衝擊力與穿透力。

    大學之前,孩子要拼初考、中考、高考,一門心思攻度教科書,熟練習題集,這幾個階段,正常的孩子,不應該也不必要批判課外的奇談怪論,如果是神童,可以例外。

    3 後期或大學教育,重在批判性思維

    大學課程,不是中學簡單預習,而是一定要先自學自搜、先讀【文獻綜述】,帶著問題與質疑去聽課,看看老師怎麼解釋,與老師一同探討【方法論】與【所以然】。

    應該講,大學課程的每一個知識點都存在可探討的深層問題,這就嫣然進入批判性思維的角色了。完成【學分習題】是起碼的,否則你也談不上批判二字。

    例如,理工科在學習流體動力學課程時,我們會遇到飛行器的【升力原理】,教科書會給出伯努利方程與文丘裡管與湍流理論之類的說法,但這不是【真原理】,這是懸案,是需要同學們構建【新原理】的契機。

    4 批判性思維的五個要素

    要素1,反思【範疇】之間的相互聯絡

    例1,要反思貫通【慣性】【慣性力】【慣性系】【封閉體系】五個範疇。

    例2,要反思貫通【玻色子】【光子】【引力子】【膠子】【介子】【聲子】【層子】【量子】【傳播子】【虛粒子】十個範疇。

    要素2:反思【原理】的原理與適用條件

    例3:反思【質量守恆】【動量守恆】【動能守恆】【角動量守恆】【電荷守恆】五個原理的原理,以及各自適用條件。

    例4:反思【慣性定律】【最小作用量原理】【熵增加原理】【濃度擴散原理】【熱平衡原理】五個原理的原理及其適用範圍。

    要素3:反思【公理】的證據與適用範圍

    例5:反思【公設或公理是不可證實或不必證實的】的證據與適用範圍。例如反思【1+1=2】是不可證實或不必證實的。

    例6,反思【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參照系是最近的】【規律是等價的】的證據與適用範圍 。

    例7:反思【點是零維的】【零是有意義的】【量子是有限的】【流形是拓撲的】的證據與適用範圍。

    要素4:反思【理論】的證據與自洽性

    例8,反思【電子是無軌跡的】【電子是零維的】【電子是不定域的】【電子是不自轉的】【電子同時正反轉】的證據與自洽性。

    例9,反思【原理不可證實】【規律可證偽】【真理有缺陷】【絕對真理不存在】的證據與自洽性。

    要素5:反思【解釋】的可靠性與證據鏈

    例10,反思“光子是電子能級躍遷所釋放出來的”與“光的傳播不需介質”的可靠性與證據鏈。

    例11,反思“哈勃衛星解釋的紅移是類星體做多普勒效應的退行性紅移”而“不是宇宙射線逐漸衰弱導致所激發的電磁波降頻紅移”的可靠性與證據鏈。

    (完)

  • 18 # 工信科

    培養自信不服輸,面對權威敢出語。

    哪怕觀點不正確,也要鼓勵和讚許。

    哪怕想法很離奇,也要肯定和呵護。

    不要打擊積極性,初生牛犢不怕虎。

  • 19 # 認知框架

    怎麼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我把這個問題修改並擴大化一下【怎樣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

    我的觀點放在前邊,父母要先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才能夠談【怎樣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

    我們通常泛泛而談【你要學會思考】【你什麼不動腦筋呢】【明明會做,卻又做錯了,你什麼不檢查一下】。

    首先要捫心自問,做為【家長】的我們會【思考】嗎?要區分你是在利用【經驗】還是在【思考】,分辨出兩者的差異。有什麼東西可以大致鑑定一個人是否會思考呢?在大致鑑定一個人會思考之前,應該先提出思考的要求【衡量標準是什麼】。

    在此我懸掛了自己的假設:

    1:你是否掌握關於思考的知識層,也就是理論層次。【YES] 【NO]

    2:你是否掌握關於思考的工具層,也就是思考工具的思維層次。[YES] 【NO]

    3:你是否掌握相應的如何使用這些工具的思考操作程式。[YES] 【NO】

    如果這三個問題,你都回答“是”,就可以推論出你會思考。如果三個問題,有一個問題或者兩個問題都回答“否”,就可以推論出你不大會思考【以經驗思考為主】。

    兩年之前的我,在“思考的知識層和”思考“的工具都十分缺乏,因此如果在缺少這些基本的知識,談如何思考都是缺少一種認知,這種判斷難免會偏向【武斷】,但不失之為一種簡單可用的【檢驗策略】。如果你有更好的看法,可以向我反饋。

    我常常說得一句話【思考很簡單,雖然簡單但你卻什麼也說不清楚什麼是思考】,我如果問【你是什麼思考的】,你會給我思考的【最終結果】,卻不能給出【思考的過程】,缺失了思考的過程,你要如何反思【你是什麼思考的】,也即是你如果連思考的過程都缺失了【你憑什麼思考【你是什麼思考的】即元思考,元思考可以改善人的思考認知能力。

    【教小孩如何思考】,這系列文章的目的是透過【大人引導小孩】去【學會】如何思考,學會象芒格所說的會使用思維的複式框架去思考。這一系列思考工具最後要讓【小孩】組合起來去用,訓練小孩的思考能力,從小培養小孩【使用思考工具去思考】的意識。最終的目的是讓小孩【學會獨立思考】,減少對父母的依賴。

    教小孩一些簡單的思考工具知識,並教他們學會如何使用【思考工具】,培養他們自覺思考的意識。直至培養他們使用思考工具【組建思維框架】,最終目的是培養一個會獨立思考的小孩。而這個獨立思考不是建立在經驗的根基之上【而是建立在思考本身的一些知識層之上】。

  • 20 # 學習指導研究所所長

    不請自來。

    平時的話我覺得可以這樣做:

    第一 不要跟孩子講過多的術語,應該跟孩子講故事,透過故事來引導孩子明白道理,注意是“引導”。

    第二 重視孩子的提問。創造性從哪裡來?錢穎一認為有三個基本元素,那就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它們都不是“知識”本身,而是超越“知識”。人在小的時候會不斷接觸不同的新鮮事物,包括心理層面。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利用這個大好機會給孩子講解,引導孩子思考得出結論。千萬不要煩,不要用“你還小,不懂,長大了你就知道了”來敷衍。如果小時候不懂你不解釋,長大了怎麼會懂呢?孩子的提問就是充滿好奇心才問的!

    第三,孩子不提問的時候,但是有些東西還是必須知道的。這時候就需要主動給他找問題,比如從現實中,文章或者影視動畫中跑出一個問題,引導他尋找答案,先學會提問-----五個W一個H,讓他知道怎麼尋找答案,然後寫成文章,寫作的過程鍛鍊了邏輯思維,最後講出來給別人聽,鍛鍊了演講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影視行業何時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