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藥王爺

    一般正常畝產量在3000~5000斤左右,如果畝產量在8000斤以上的,就算是高產了。

    提高產量的措施:

    1、選種:怎麼選?

    土豆的品種要根據種植環境、時間、天氣等因素來選擇,還要考慮市場需求與季節,只要根據這些環境來選擇品種就能獲得很好的產量啦。

    2、育苗:怎麼育苗?

    (1)土豆種選擇:選擇沒有病害的,芽眼比較均勻的中豆進行發苗。

    (2)土豆種處理:將選好的土豆種切好後晾乾,放在較陰的地方,鋪上一層溼潤的沙子,然後蓋上塑膠膜進行保溫。一般情況在1~2周的時間土豆塊的芽眼就會開始發芽。將已經發芽的進行播種,還沒有發芽的繼續催芽。

    3、播種:怎麼種?

    (1)土壤要求:土豆在後期生長速度會加快,所以種植土豆的土壤必須選擇土質肥沃,深厚和較鬆軟的土質。排水系統良好。

    (2)播種方法:將地分列整成一壟一壟的田畦,田畦寬70~80cm,高30~40cm。主要還是根據品種來選擇不同的田畦,合理控制好種植密度,一般每個穴的距離在25cm左右,行距在30cm。且由於土豆的生長期相對於其餘作物時間較短,所以一定要保證它的需肥量。

    4、溫度要求:

    土豆對光的需求較大,但是對光照和溫度有比較嚴格,在土豆幼苗期的時候20度是它最適宜的溫度。土豆塊莖生長的溫度應該控制在18~20度左右,高於20度,低於18度都會對土豆的生長髮育嘗試不同的影響。例如根據南方的天氣與耕作等條件,在立秋前後開始播種,十一月就可以開始採收,採收後開始播種冬種,第二年立春左右就可採收。再以此列推。春種可以在5~6月採收。

  • 2 # 山東農民

    我來說說我們這裡是怎麼提高馬鈴薯產量的,先說耕地吧,地要深耕,軟土層最淺也得30釐米深,耕的越深,產量越高,耕完地後放線開溝,畦寬80釐,然後每畝地300斤硫酸鉀複合肥,高鉀的那種,均勻的撒在溝裡,用耘鋤耘一遍,起個摻化肥的作用,土豆種要選一代種薯或者原種,必需要選好的,因為種子才是高產的內因,其它都是外因,土豆種要提前一個月生芽,把土豆種倒在溫暖向陽的地方,單層擺開,上面蓋薄膜,晚上蓋草帖子或棉被,白天把被子拿掉,等到芽和玉米粒差不多時,就可以切塊下種了,下種前澆土豆溝,澆完水後,按株距25釐米一棵均勻的按溝裡,按完後噴上防地下害蟲的藥,就可以起壟了,壟高18釐米左右,蓋上地膜,地膜兩邊壓實,頂上也要壓土,以防颳風,蓋完膜後澆一水,這樣可以壓實地膜,一個月後,就開始岀苗了,要及時放苗,如果放苗不及時會燒苗的,放苗時間是早上10點前,下午3點後,放苗期間可以不澆水,齊苗後澆水,以後一星期澆一次。封壟前每畝追肥100斤,收穫前10天停止澆水,收穫時輕拿輕放,按客戶要求分等級,必竟客戶是上帝嗎,以上就是我們這裡的種植方法,別的地方怎麼種,咱就不瞭解了。

  • 3 # 南粵新農人

    高產是現代農業追求的重要目標。我們通常所說的產量都是指作物的經濟學產量,即產品器官的實際產量。它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單位面積的產量即所謂的單產,二是一定面積或區域上的產量即所謂的總產。生產中既要追求單產高,還要追求總產高,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所謂高產其實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不同作物之間的產量水平差異很大同一種作物(或品種)的產量也會隨時空的變化而有所差異 即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下、不同年份間都有不同的產量水平。因此,作物高產的具體指標也因作物種類、時空條件不同而不同。但對同一種作物來說,產量指標的變化趨勢是越來越高,尤其是對單產的要求更是如此。所以說,作物高產的概念是動態的。雖然如此,在一定時間內高產是可以透過人為措施得以實現的。

    實現高產的技術途徑

    ※正確選用品種、種薯及科學的種薯處理方法※

    ☆選擇適宜的高產品種。在我國馬鈴薯生產中,不同生態地區對品種型別的要求是不同的,這在中原二季作地區尤為明顯,因此生產中應該根據當地生態氣候特點以及馬鈴薯品種的特性來選擇適宣的品種。例如中原二季作地區,由於春季播種出苗後很快就遇到高溫、長日照季節,對中晚熟及晚熟品種結薯和塊莖生長極為不利,往往產量很低甚至沒有產量;秋季播種時又正是高溫多雨季節,不耐熱的品種會有出苗困難現象,這會影響到薯塊產量。所以在這一地區種植馬鈴薯時,最好選用結薯集中的早熟品種,而且該品種還應對光照、溫度不至於太敏感,這樣才能利於高產。

    ☆選擇優質脫毒種薯。馬鈴薯種薯質量的好壞對產量影響遠遠大於其他作物,通常能達到70%以上,甚至達到100%,因此,在選購種薯時應特別注意以下問題。

    ①選用優質的脫毒種薯。馬鈴薯在逐年的種植過程中,因受病毒侵染,其種性就會出現退化現象。如果選用了退化種薯來種植,就會發生產量大幅下降狀況。所以,選用經過脫毒的種薯才是提高產量的保證。而種薯脫毒是否徹底,脫毒後的種薯質量如何,也會影響到產量。

    ②到可靠的單位購入種薯。種薯脫毒不徹底和繁殖代數過高,會導致種薯質量下降。目前馬鈴薯種薯市場比較混亂,魚目混珠現象非常嚴重,因此要購買信譽良好的單位和企業生產的優質脫毒種薯。

    ④選用薯形整齊、生理健壯的種薯。薯形整齊而飽滿,塊莖已經充分度過休眠期,生理年齡處於壯齡階段的種薯,是保證早出苗和苗齊、苗壯的首要條件。長時間貯藏的種薯,有些會出現失水嚴重的現象,這種薯塊屬於劣質種薯,受病蟲害侵染的機率非常大,切莫使用,因為這種種薯就算無病蟲害、能出苗,在往後的生長中會較早發生早衰現象,很難提高畝產量。

    ⑤選用透過審定或登記的品種。目前馬鈴薯品種上市推廣,必須透過省級以上的馬鈴薯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後登記在冊,未經審定登記在冊的馬鈴薯品種是不允許推廣的。所以,在選購馬鈴薯種薯時還應瞭解所要購買的品種是否已經透過審定,切莫購買未經審定和登記的品種,避免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掌握播種時種薯的生理年齡。馬鈴薯塊莖是一個活著的生命體它有呼吸、生長、對環境脅迫有反應、能繁殖、衰老、逐漸變得虛弱、直至死亡等一系列生命現象。許多因素會對這些生命現象有影響,包括遺傳因素、品種型別、溫度、溼度、霜凍、擦傷及病害等。

    時間年齡是指塊莖自收刨後的天數,生理年齡是指塊莖內部由於生化變化而表現的內在年齡。

    對生理年齡最具影響力的是溫度。通常,生長和貯存溫度越高,塊莖的生理年齡程序就越快,也就是其生理年齡就越大。

    隨著生理年齡的增加,播種後出苗快、主莖數增多、結薯早、塊莖個數增多、塊莖變小、植株生長較小、早衰等。

    雖然塊莖生理年齡的輕微差別難以檢測到,但是,在種薯生理年齡非常小時就播種,就會表現出出苗緩慢、植株生長不旺盛等現象;而播種老齡種薯,則會表現植株變矮、生長不旺、早衰、產量低等現象。理想的生理年齡是介於二者之間即壯齡階段。

    ☆進行種薯處理。種薯處理的目的,一是促進發芽,二是預防和減少病害的發生。種薯處理方法包括以下方面

    ①曬種。種薯在入庫貯藏前最好置於陽光下晾曬1~2天,利用太陽光的紫外紫殺死薯塊表面上寄附的病菌,同時也能適當的減少薯塊中多餘的水分;馬鈴薯播種前30天,將種薯再置於陽光下曬1~2天,在曬種的過程中剔除腐爛或者有蟲的薯塊。

    ②整薯藥劑處理。採用殺蟲、防真菌、細菌等病害的藥劑按一定濃度稀釋後均勻地噴施在100千克種薯上,晾乾藥液後切塊。

    ③切塊後進行包衣。包衣劑配方為甲基託布津100克+多菌靈100克+鏈黴素25克+滑石粉2.5千克充分拌勻,然後均勻地與100千克剛切好的種薯混合,使之完全粘在種薯上(也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適宜的藥劑配方)。

    選擇適宜的土壤和科學的整地措施

    ☆適宜的土壤環境。馬鈴薯屬於淺根系農作物,根系的吸收範圍小,另外薯塊發育需要足夠多的氧氣,這特性決定了馬鈴薯栽種地塊的土壤需要質地疏鬆、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排灌條件好。因此,種植馬鈴薯的田塊最好以壤土或者沙壤土為好。但這也並不是說其他種類的土壤就不能種植馬鈴薯。事實上,只要管理措施得當幾乎所有型別的土質都能種植馬鈴薯。輕質壤土透氣性好,具有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播種後薯塊發芽快、出苗整齊、髮根快,有利於薯塊膨大。在這種型別土壤環境中栽培出來的薯塊,薯形整齊、表皮光滑、澱粉含量高,而且便於採收。

    在粉沙壤土、粉質黏壤土、沙質黏壤土上也能成功地種植馬鈴薯,雖然這些土壤種類通常被認為不適合種馬鈴薯。在黏性較大的土壤上種植馬鈴,需要採取一些增加土壤透氣性的技術措施,例如增施含作物秸稈多的有機肥、秸稈還田、採用地膜覆蓋栽培、不要大水漫灌等。如果土壤板結必須及時劃鋤。由於黏性大的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強,植株“後勁大”不易早衰,因此增產潛力較大,即有望獲得高產。但由於黏土地的透氣性差,所以薯塊表面的光滑度不如沙土地上的好。

    在沙性土壤上種植馬鈴薯不宜一次性施足基肥,其主要原因是這種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差。澆水或下雨後水分迅速下滲,同時將溶於水中的營養元素帶到土壤深層當中,或隨水流失,到植株生長的中後期容易出現早衰而影響產量。因此,在沙性土壤上種植馬鈴薯,應該基肥和追肥並重,即將所要施用的肥料一部分作基肥,一部分作追肥。

    ☆適宜的土壤PH值。土壤PH值反映了土壤的鹽鹼程度。土壤PH值在6~7範圍內多數土壤養分都是可以被利用的,PH值高於或低於這一範圍,土壤養分的可利用性就開始下降。強酸性土壤中可利用態鈣、鎂含量降低, 而可溶性鋁、鐵和硼增加,可溶性鉬降低。而在鹼性土壤中鈣、鎂、鉬增加,鎂減少。在酸性和鹼性土壤中磷的可用性降低,這是由於磷酸鹽被固定所致。試驗結果表明,當土壤PH值由4.3~5.1提高到4.7~5.5時,塊莖產量增加,PH值繼續提高到5.8~6.5產量還能增加;還有試驗表明,PH值在4.8~7.1時,產量沒有差別,但是PH值再增加,產量就開始受到影響了。因此對於馬鈴薯來說適宜的土壤PH值是5.5~6.5。

    ☆科學的整地方法。北方一熟制地區、中原二季作區和西南高海拔山區最好實行冬耕,因為冬耕有以下好處。

    ①冬耕可以熟化土壤。土壤冬耕後經過冬季的不斷上凍和化凍,使之得以熟化,結構疏鬆。

    ②殺死土傳病蟲害。入冬前一些地下害蟲深入地下做越冬準備,冬耕後把這些入土較深的害蟲、蟲卵以及蟲蛹翻到地表使之凍死,同樣經過深翻后土壤裡的一些病原菌也能被凍死。此外,由於冬耕后土壤疏鬆、孔隙度增大,土壤的上凍層加深,也有利於凍死部分深層的病原菌和害蟲,從而裝減少病原菌和害蟲數量。

    適宜的冬耕時期是在當地開始上凍之前,冬耕深度應該儘可能地深耕,一般以35~40釐米為好,至少要在30釐米以上。

    但是,對於冬季下雪很少、風大且嚴重乾旱的北方地區(如內蒙古中部和西部地區),冬季翻耕要慎重,避免土壤嚴重失水,影響次年種植。對這些地方,冬季土壤應實行秸稈覆蓋以保持水土。

    科學的施肥方法

    ※目前馬鈴薯生產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認為施肥越多越高產,於是氮磷鉀三元複合肥的施用量達到250千克/畝。

    二是施用的肥料中元素較單一,所施用的肥料主要以複合肥為主,其氮磷鉀三大元素的配比不合理,例如只使用15:15:15比例的氮磷鉀三元複合肥。

    三是施肥方法不科學,即把所要施用的肥料都集中施在播種溝內。

    四是施肥時期不合理,多數情況下都是於播種時一次性施足,不管土壤型別是保肥還是不保肥,這樣不僅肥料利用率降低,而且流失也很嚴重。

    五是有機肥不足,很多農戶根本就沒有使用有機肥。

    ※科學的施肥方法※

    配方施肥。科學的施肥方法就是測土配方施肥。測土配方施肥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測土,二是配方。配方施肥是建立在測土的基礎之上的根據土壤測定結果,參照作物的需肥規律,然後將各種元素按比例搭配施用。這樣既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又能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

    以產定肥。所謂以產定肥,就是根據目標產量來確定施肥數量。以產定肥的依據是,每種作物從出苗到收穫從土壤中所吸收帶走的養分元素的總量,與其總生物學產量(包括產品的產量和植株其他部分的產量)的多少呈正相關,即生物學產量越高,所需要的養分元素量就越多。此外,每種作物從土壤中吸收的養分元素的種類、比例及數量都是比較固定的。因此,我們可以透過總生物學產量來計算出土壤中被帶走的各種元素的數量,這樣就可以根據目標產量多少來確定施肥量的多少了。

    以產定肥施肥方法的關鍵是目標產量的確定。決定目標產量制定的因素,包括土壤型別及其所能承載最高產量的能力、所選用品種的增產潛力、水澆條件、栽培管理技術水平、生態環境、氣候特點等。其次,還要知道土壤中所能提供的各種可用態養分元素的數量,這就需要進行土壤化驗來摸清土壤底細。第三,需要知道單位重量的馬鈴薯產量所吸收的養分元素數量,掌握了這些以後就可以進行以產定肥了。

    科學施肥應掌握的原則。科學的施肥方法是根據土壤狀況、品種型別及特點、栽培方式等因素來進行施肥,應掌握以下原則。

    ①均衡施肥。各種元素在植株的吸收與同化過程中,既有相互促進作用,又有相互競爭的作用。有時只施用某種元素,而另外一種或幾種元素缺乏,則施用這種元素的效果依然不大。只有在所缺元素得以補充後,施肥效果才明顯。

    ②施足基肥。二季作地區以及進行早熟栽培時,由於出苗後植株生長時間較短,肥料的吸收利用比較集中,要求土壤中有充足的速效養分,所以需要施足基肥。基肥中既要有速效肥料,又要有養分釋放緩慢的有機肥。這樣才能滿足植株各生長時期的養分需求。生產中磷肥主要作基肥施用,氮肥、鉀肥、微量元素等除作基肥外,還要進行追肥。

    除了幼苗階段,馬鈴薯的莖葉生長和塊莖生長基本上同時進行,土壤養分和光合產物的協調分配,是取得高產優質的關鍵。肥水管理的目的之就是協調二者的關係。肥水過大或施用時期不合理 就會促進莖葉生長而抑制塊莖的生長,從而造成減產。在追肥上,如果氮肥施用時期偏晚,就會促進莖葉生長而影響成熟期,也會影響到塊莖質量和耐貯性。

    提高播種質量

    ①切大塊、催大芽播種。人工播種時切30~40克重的大塊,催3~4釐米長、帶1釐米根的大芽;機械播種則不宜催大芽(芽長度不能超過0.5釐米,否則會在機器播種過程中被折斷),但應該將種薯提前出窖回暖,到播種時種薯芽眼開始萌動。

    ②低溫煉芽。有條件的情況下當芽長3~4釐米後置於0~2℃散射光條件下煉芽3~5天,使之變綠後播種。

    ④適當增施種肥。除整地時施用基肥外,播種時增施複合肥,氮肥和微量元素作種肥以促進出苗和幼苗生長。

    ⑤適墒適溫播種。播種前開溝灌水造墒,在土壤溫度穩定在7℃以上播種 保護地生產的應提前7~10天扣棚,提高地溫至10℃以上後播種。

    ⑥合理密植。種植密度是影響產量的因素之一,生產中應根據不同品種採取相應的適宣密度。

    ⑦覆蓋雙色地膜。培壟後把面壟摟平,噴施芽前除草劑,噴灑要均勻周到,然後採用黑白雙色地膜覆蓋。

    科學的灌溉方法

    ①科學澆水的原則。馬鈴薯澆水的原則是保證產量和質量最大化,同時還要把土壤養分的流失降到最低。對於馬鈴薯來說,田間有效水含量始終不能低於65%,在塊莖形成期如果土壤有效水低於70%,則會減少單株塊莖個數。塊莖膨大期任何時候缺水都能影響商品薯產量。塊莖成熟期需水量減少,但土壤缺水仍會影響產量。水分過多過少都能影響產量和質量,引起畸形如空心、芽眼瘤狀凸起、裂口及二次生長等現象的發生。

    土壤由65%的有效含水量達到100%(田間持水量)時,所能容納的有效水量(即為需要補充的水量)與土質有關。例如,以1米厚的土層計算,粗沙土能容納28毫米水,壤土則能容納56毫米的水。生產中每次澆水的量都不能超過這個值,否則就會出現土壤淋溶現象。因此,沙土地應減少每次的澆水量而增加澆水次數。

    ②溫度高低對澆水量的影響。植株的需水量也與當時的溫度有關,例如,在植株封行時(出苗後7~8周),氣溫32°C每天需水量7.6毫米,氣溫21C時需水量4.8毫米。因此,澆水量和澆水次數應根據不同時期的氣溫高低來決定。

    ③根據不同的生長髮育時期澆水。可以把馬鈴薯的生長分為5個時期(發芽期、幼苗期、發棵期、膨大期、成熟期),每個時期的需水量是不同的。出苗後植株的需水量逐漸增加 ,7~9周後達到高峰,這時正是塊莖膨大期。膨大後期到成熟需水量開始下降。要獲得最大產量,土壤有效水含量要達到或超過65%。

    ④根據土壤型別澆水。同樣含水量的情況下不同的土壤型別植株表現出的需水狀況不同,因此實際當中還要根據土壤型別來決定是否需要澆水,以及需要澆多大的量。我們可以利用觀察根系周圍的土壤表現來判斷含水量,這是比較常用的方法。這一方法需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例如沙土5釐米下的土壤用手抓起能看到潮溼,且手上能沾有溼土 ,說明含水量在65%左右,如果手上不沾土,說明含水量不夠;壤土5釐米下的土壤手握成球,手上留有輕微水印,略有水滴說明含水量正好,手上沒有水印則說明含水量不足)。透過觀察比較來判斷土壤的實際含水量有多少,從而決定是否需要灌溉。

    延長植株生長期

    適當地延長植株的生長期是提高馬鈴薯產量的有效技術措施。

    ①適期早播種。早播種早出苗,使植株生長期向前延伸,是延長生長期的好辦法,尤其是在生長中後期高溫多雨的地區增產效果更明顯。

    ②延遲收穫。目前許多地區為了趕市場的好價格,在植株尚未達到生理成熟期就收穫,顯然不利於產量的增加。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適當推遲收穫期,是提高產量的另一有效措施。另外在一些地區的秋季生產中,往往由於初霜期的到來而使植株受凍,不能有效地積累產量,所以這些地區可在霜凍來臨之前適當進行保護以達到延長生長期提高產量的目的。

    ③保護葉片延長光合壽命。塊莖幹物質的積累主要靠葉片光合產物的運轉,葉片光合能力強,光合時間長,光合產物就增加,塊莖產量就高。影響葉片光合壽命的因素,一是葉片病蟲害,二是植株脫肥,三是土壤缺水,四是雜草危害。因此 生產中應提早採取措施來保護葉片,使之保持最高的光合強度。

  • 4 # 塊兒大大

    簡單的說:在同等條件下使用植物成分的增產劑能達到30%以上的增產,我說的增產劑不含任何激素類物質。這是最新研發的高科技產品,正在申請國家發明專利,你可以瞭解瞭解。

  • 5 # 薯界風雲

    馬鈴薯種植如何實現高產,薯界認為要抓好以下九點。

    1.專業高效率的團隊,馬鈴薯種植中堅持高投入才會有高產出,生產過程要有專業的田間管理者,有好的機械操作者,還有好的執行者,相互協作,缺一不可。

    2.優質的種薯,種好的種薯才會有好的開端,如同姚明與潘長江打籃球。如何選用優質的種薯,外在質量大小,青頭,形狀,病斑,內變色,內在質量各種病毒,類病毒含量低,選擇適宜於本地區高產,抗病的品種。

    3.地塊的選擇,土壤為作物提供了水分、氧氣、營養元素。它們是作物生長所必須的,土豆可以在很多種型別的土壤裡生長,但是理想土壤是土層深厚,易深翻,比重小,土質鬆軟,結構是輕土和中土,如果土壤有板結和梨底層,有一定的硬度,根系生長困難,對水的滲透有影響,就要深翻76—90釐米,這樣才能產生更理想的土壤。最理想是秋季翻地,馬鈴薯同其他作物一樣應實行輪作,一般需要3年以上輪作,它適宜於穀類作物輪作,忌於茄科作物,塊根,塊莖類作物輪作,地塊最好平整以便於管理,確認是否有充足的水源,以保證田間的持水量。

    4.整地施肥,深翻不低於30釐米,深翻可以使土壤疏鬆,透氣性好,馬鈴薯的鬚根穿透力差,土壤疏鬆有利於根鬚生長髮育,根鬚發育的越好,植株生長越強勢,施肥保證充足的底肥,(最好選用播種機帶有施肥裝置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每畝100公斤撒可富(12-19-16)作為底肥,如有鹼性土壤可施用過磷酸鈣每畝80公斤,旋地平整,土壤鬆軟,無土塊,深度在15-18釐米。

    5.種薯處理,採用整薯播種,能夠降低病害的傳播,有助於產生優良的群體,特別是條件差的地塊,出芽會更整齊,提前打破休眠,芽長最好不要超過6釐米,整薯45-70克,大小最好無較大差異以便於機械播種及種植密度的調整,同時噴施銳勝30克每畝,阿米西達150ml每畝,根益多20克每畝,對所用機械裝置消毒。

    6.播種,首先確認土壤的溫度和其他條件是否適合播種,提前一個星期檢測土壤溫度,土壤溫度應在7.3~21.1℃(10釐米深度),注意最近的天氣有無較大的溫度變化,如果這些條件都滿足就可以播種了,合理的種植密度,株距18-20釐米,深度5-6釐米薯塊頂端到地平面,最好深播淺培土。

    7.田間管理,播後如地塊土壤較幹可適當澆水,若澆水越晚,那麼會加大土豆需水差異,根系深約35釐米,第一次澆水應該澆至芽塊為止,在苗高10釐米時可少量噴施葉面肥,同時注意雜草,在雜草兩葉一芯時噴施除草劑,在未出苗時,雜草以上來且較多時可適當輕拖下壟,除草,還可以打破壟土壤表層板結,當芽離出土還有2-3釐米時進行悶耕,注意水一定要澆透,每畝追加硫酸鉀40公斤每畝。

    8.水肥管理,土豆生長迅速,灌溉必須非常有效的保持植株的需要。這時候是整個生長過程最大需水量。有時候第一次灌溉還沒有結束,第二次灌溉就要開始,後期水量逐漸減少,生長其加入適量的微肥,葉面噴施可用鈣鎂肥,後期加噴鉀肥。

    9.病蟲害防治,採取先保護劑,中後期用治療兼保護雙重作用的劑型。如發現有初發病株,應拔除病株,加大用藥劑量並加密用藥次數,最好用內吸治療劑。

  • 6 # 老周說三農

    馬鈴薯薯塊高產的定義是什麼?生產上如何提高馬鈴薯薯塊產量?

    馬鈴薯薯塊高產的定義是什麼?

    馬鈴薯薯塊高產的定義是畝產量高於當地馬鈴薯種植的平均產量,植株結薯集中,大型和中型薯塊多,一般畝產量在2000公斤以上都屬於高產。

    生產上如何提高馬鈴薯薯塊產量?

    要提高馬鈴薯的產量首先要弄清楚馬鈴薯的生物學特性,掌握馬鈴薯的特性,儘可能滿足馬鈴薯生長的需要,植株在適宜的環境下生長就旺盛,結薯就多,就可以獲得高的產量。

    馬鈴薯的生物學特性

    馬鈴薯用種塊繁殖的植株沒有主根,只有用種子繁殖的植株才有主根。馬鈴薯的不定根和鬚根分佈在30釐米左右的土表層。

    馬鈴薯主莖分為地上部和地下部,莖上的腋芽可以形成分枝,在黑暗或者養分運輸受阻時容易形成匍匐枝而生長塊莖,地上部的主莖發出側枝是匍匐莖。地下主莖一般有6—8節能發生匍匐莖,但是隻有最下面的幾層匍匐莖的頂端才膨大形成塊莖。因此要進行深栽和加強培土,以增加結薯層次。

    馬鈴薯的塊莖上每個芽眼裡有一個主芽和兩個以上的副芽,發芽時主芽首先萌芽,副牙受到抑制,如果主芽受損,副芽就萌發,可以破壞主芽,提高繁殖係數。

    馬鈴薯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馬鈴薯原產於南美高山地區,喜歡冷涼氣候,高溫對薯塊的形成不利。塊莖在5—7℃就可以發芽,以12—16℃發芽最適宜,達到18℃時發芽迅速,高於25℃,呼吸消耗大於積累,塊莖就停止膨大。當氣溫降至0℃以下,植株就要受到凍害。

    2、水分,馬鈴薯從播種到出苗,主要依靠薯塊中貯存的水分供應,需要量比較少,到了發棵期以後需水量逐漸增多,水分充足,能夠促進莖葉生長旺盛。在結薯期間,塊莖逐漸膨大形成,更要有均勻充足的水分供應。但是到結薯後期,如果水分過多就容易使塊莖表皮開裂,感染病害,發生爛薯現象。

    3、光照,馬鈴薯屬於喜光植物,在生育期間,長日照可以促進莖葉生長,短日照則有利於塊莖的形成。在每天日照11—13個小時的條件下光合作用旺盛,馬鈴薯產量提高。但是如果生長期間遇到長時間的陰雨天氣,光照不足,或者馬鈴薯的種植密度過密造成光照不足,馬鈴薯的莖葉容易發生徒長,塊莖的形成遲緩,以至抗病力減弱。

    4、土壤,由於馬鈴薯沒有主根,吸收根和不定根大多分佈在土表層,以疏鬆深厚,富含有機質的沙壤土栽培,生長最好。如果土壤瘠薄粘重,排水透氣不良,就影響根系發育和薯塊的膨大,產量低質量差。馬鈴薯的耐酸性比較強,以PH5.5—6.5的酸性土壤上種植最好,南方地區大多數為偏酸土壤,對馬鈴薯的生長十分合適。

    5、養分,馬鈴薯對氮、磷、鉀的需要以鉀的吸收量最多,氮次之,磷最少。因此在生長期間增施鉀肥可以提高產量。

    提高馬鈴薯薯塊產量的種植措施

    1、馬鈴薯良種的選擇

    馬鈴薯良種要具有高產、穩產、優質抗性強、適應性廣等條件。

    高產:馬鈴薯優良品質要求株型比較緊湊,植株結薯集中,大型和中型的薯塊多,單株產量高,既能適應單作密植,又能適應間套作栽培,在適宜的水肥條件下,產量潛力大並且能穩產。

    優質:馬鈴薯的薯型整齊、光潔、莖塊是黃皮黃心,食味好,具有澱粉含量、切幹率、出粉率都高等優點。

    抗性強:抗性強的適應性廣的重要因素,也是穩產的保證。馬鈴薯良種的抗性包括抗退化性、抗晚疫病、抗病,癌腫病、抗蟲性等。其次是抗旱性、抗寒性、耐溼性、耐貯性。

    各個地方都有許多的良種,要選擇具有高產穩產的品種,選擇脫毒馬鈴薯是非常好的,不要選擇在當地已經種植多年的品種,因為馬鈴薯容易退化。

    2、種植土地的選擇和整地施肥

    針對馬鈴薯的生長特性,要提高馬鈴薯薯塊產量,就要儘可能選擇耕作層深而且肥沃的沙壤土、壤土或者酸性的黃壤土進行栽培。如果土壤瘠薄,必須加厚耕作層,增施農家肥進行改良。由於馬鈴薯的生育期比較短,根系吸收能力差,用來栽培馬鈴薯的土壤必須翻犁曝曬,打碎整平再繼續栽培。

    馬鈴薯在生長前期及中期吸肥量大,因此種植馬鈴薯要重施底肥,每畝施腐熟的農家肥2500—3000公斤,20—30公斤磷肥、100—200公斤草木灰,與農家肥混合均勻後繼續窩施。

    3、播種前薯塊的處理和消毒

    消毒:為防止種薯帶病傳染,在播種前用0.3—0.5%的福爾馬林溶液浸泡馬鈴薯種塊20—30分鐘然後取出放在塑膠袋中密閉6小時左右。

    催芽:馬鈴薯繼續催芽可以提早出苗,苗壯而整齊,提早成熟,提高產量。在播種前半個月左右,將經過處理的種塊放在15—18℃和相對溼度70%的溫床年,鋪一層溼沙放一層種薯,連放兩層蓋上稻草繼續保溫,當芽長到1釐米左右,使種薯見光變綠後就可以種植。

    4、保證馬鈴薯播種的株數和覆蓋泥土的厚度

    適當的密植和覆蓋泥土的厚度是提高馬鈴薯產量的中心環節,春播馬鈴薯行距掌握在50—55釐米,株距20釐米左右,每畝種植5500—6000株。種薯選擇沒有病的小整薯作種,由於小整薯年幼生活力強,有頂端優勢,並且減少切口傳染病害,有比較明顯的增產優勢。馬鈴薯的播種要適當深一些,疫病在10—15釐米,播種較深可以防止凍傷,增加結薯層次,有利於提高產量和品質。

    5、加強馬鈴薯的肥水管理,馬鈴薯的生長速度非常快,因此,在栽培時除了重施底肥外,還需要注重勤追、早追肥料,一般追肥結合澆水進行,第1—2次追肥以氮肥為主,可以在每擔人畜糞水中加入尿素100克,促進發棵,以後以磷、鉀肥為主,用過磷酸鈣、油餅等配合人畜糞水追施,並撒施草木灰,促進薯塊膨大。

  • 7 # 信步走自己路

    選好土豆種,底肥。從播種開始,到破土20多天灌一次水,開花再灌一次大水,花落一次,花開時間灌水追一次糞水最好,當然有用尿素的,乾旱年頭除外,一般三次水就可以了,開花時期為40天是關鍵一次水,這樣你就能獲高產,其它蟲害,病菌等你要因地制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村裡中醫認為“瘟疫發於冬至,盛於立春,滅於清明”,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