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健康平安陳三根95888

    謝遨,可以抽時間與他好好聊聊,分析問題的要害再解決問題,相信會化解的,若對方不與你見面,可以找一個與他與我信任的人在中間做調和人,一旦有意願化解仇恨,雙方再可以抽時間坐下來聊聊,若是自己的錯就先承認錯誤,賠禮道歉,這樣對方可能慢慢消除誤解,不再恨了,和好了,其一是一大美事。其二若對方有些小缺點,那就最好不計較才對,也許對方沒有覺得自己的錯,總認為他是對的,你可能得罪他,最好的辦法讓它過去,就算沒有這事,只有這樣等對方慢慢知道自己錯了可能會和解就不會恨了。以上兩點是分析和化解問題,不知對不對?謝謝大家!

  • 2 # yyzouli

    如果自已有錯,當誠心道歉,盡力彌補,但求無愧於心;

    如果自已無錯,無需辯解,平靜面對,時間是最好的解藥。

  • 3 # 華人科技

    不知道你心裡恨的是什麼呢,如果想要化解恨意,要先抓住矛盾點在哪裡。大概是人際關係沒處理好吧,我只能說,當你足夠強大的時候,或者你恨的那個人比你強大的多的時候,你的恨意自然就化解了,我知道這很難,但我也知道你總有長大的一天,到那時候你會發現這真的是不值一提的事情。時間會磨平你的稜角,加油吧少年!

  • 4 # 劉豔8812155431081

    存感恩之心、慈悲之心便可放下仇恨。

    即使是世間的惡人也需心存感恩,因為若是沒有他們在你面前顯現出惡,你不會去追求善法,你知道仇恨是不好的,才會來尋求放下仇恨的方法,而這一切的因,是你心中的善種和得遇讓你痛苦的惡人。此即感恩之心。

    世間的惡人不過是隨業逐流的,因為在生命中沒有得遇善法而墮入惡途的人,他們很可憐,因為他們不像你,因為得遇善法而心中有很多善的種子即使在惡人中間也能發芽。他們被自己的愚鈍、執見所矇蔽,執著在互相爭鬥以求脫出苦海卻不知道爭鬥本身才是造成苦海的因。而你可以起憐憫心,起菩提心希望他們有一天也可以從迷中走出來。這就是慈悲心。

    若是你起了仇恨心,就會和他們一樣開始爭鬥,從而自造苦海,陷進去再想出來就難了。

    "冤家宜解不宜結、忍一時之氣免百之憂、退一步海闊天空".你能領悟這些名言的精華,就能化解心中的仇恨.努力吧!從原點開始,再創輝煌.

  • 5 # 音樂美文坊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 ---- 接納、尊重、理解自己

    深入地碰觸自己內心的黑暗,而不是逃避黑暗去追求快樂乃至一個外在的好形象,是治癒之路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的薩滿依格加卡加克:生命遠非人智所及,它由偉大的孤寂中誕生,只有從苦難中才能觸及。只有困厄與苦難才能使心眼開啟,看到那不為他人所知的一切。

    Part I 壞習慣不是你的敵人【當下的感受】

    積習就是你的本性,惡習代表著你內心的需要,你只有理解它並接受它,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

    小孩子的視野比較小,負責的並不多,只要“願望立即得到滿足”,他們就會開心,而成年人則不同,成人需要同時進行幾件事情,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就必須要有“延遲滿足”這個意識

    在幼兒期,如果父母對其大小便的訓練不嚴,想大小便就隨處解決,那麼,這個孩子在長大後就會既缺乏機率感,也缺乏“延遲滿足”這種意識,想要什麼就必須立即得到。

    次人格整合法:我們必須認識到,每個人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些深層需要,每一個負面的、損害性的行為背後都有一個正面的動機,如果認真傾聽我們內心的聲音,你會發現生命中每一部分都是你的朋友,都是為了幫助你更好地生活,當你理解這一點時,就會帶著感激的心去面對你本來仇視的缺點和惡習,開始把它們當作朋友來看待,這樣就會去接納他們、瞭解他們,這個人格中所蘊涵的能量就會被我們接受,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當你真正喜歡做一件事時,自律就會成為你的本能,增強自控力的唯一根本就在於要找到你真正愛做的事情是什麼,真正想成為怎樣的人,也就是要找到你的人生使命。改變惡習需要立即去做,用新的神經迴路去戰勝舊的神經迴路:1.從最容易的事情開始,逐步培養自己的自信心2.每天必須做一件事情,不要想一天就全部實現3.每天必須不做一件事情,不要企圖一天就把壞習慣都消滅4.不要積累太多未完成的事情,以免被吞噬心理能量5.有決定勝過沒有決定,在諸多矛盾的想法中,與其試圖去梳理清楚,不妨隨機選擇一個想法,只要是你內心真正所想的,行動總比坐著想更好帶著心理問題積極生活:

    痛苦只是心理問題的訊號,直面問題才能減少痛苦永遠不要以為你的問題獨一無二,永遠不要以為你是最不幸的要分清楚痛苦與問題,可以想辦法減輕痛苦,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勇氣去面對問題

    一些習慣性的錯誤認識1.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放大了自己的問題)2.痛苦都是因為現在(思考問題的根源)3.用一切辦法避免痛苦(逃避問題的關鍵)4.我能控制一切(潛意識是不受控制的)5.沒有它我就一切都好了(問題的替罪羊)TIPS: 維雷娜·卡斯特 《克服焦慮》影響關係的要素:愛與自由。愛,令關係更近;自由,則令關係保持距離。只有距離合適的關係才令我們滿意,否則就會產生焦慮。

    3歲前的孩子,如果與父母頻頻分離,那麼這個孩子的心裡會陷於深深的不安全感之中。焦慮的兩個關鍵內容:為得不到愛而焦慮;為得不到自由而焦慮。

    Part II 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悲傷】

    其實人生的悲劇本身並不一定會導致心理問題,它之所以最後令我們陷入困境,是因為我們想否認自己人生的悲劇性。當你牴觸悲傷時,你的心也就遠離了你悲慘的人生真相,但其並不會因為我們作一些主觀的努力就從我們的世界中消失,並不會不再對我們的心靈產生影響。恰恰相反,你越想否認一些悲慘的事實,這些事對你的消極影響也就越大。悲傷的過程是告別不幸的過去的必經之路當我們陷入這種真切而純粹的悲傷中時,必然會淚如泉湧,而這淚水就宛如心靈的洪水,會沖垮我們在自己心中建立的各種各樣的牆,最終讓我們的內心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我們的心靈也從這真相的悲劇中獲得瞭解放。

    4個常見的家教磨難(4個分離)1.否定自然:比如正常的生理現象2.否定自我:比如孩子自己的興趣、愛好、意願和獨立人格3.否定生命:否定孩子的出生、孩子的存在意義4.否定領導力:訓練孩子聽話,忽視其自身意志

    陰影和光明一樣,都是我們的生命,如果逃避,我們就損失了一部分自我和力量,如果面對並整合陰影,其就會變成我們的人生財富。重做自己的父母,化解童年留下的磨難內心的小孩是指儘管我們長大了,但我們的心中仍然藏著一個小孩,如果這個小孩受過太多傷害,他仍然會受十幾年前甚至幾十年前的體驗的指揮,從而去做一些糟糕的事情。目的是消除“內心的小孩”的被傷害感,並賦予他成人的力量,不僅要化解他自己的陰影,也要幫助他成為好父母,打斷家族的惡性迴圈。我們需要與“內心的小孩”進行交流,改變我們這個成人與這個小孩的關係,不再斥責他無能,不再斥責他為什麼缺乏與糟糕的父母對抗的勇氣……而是理解並接受他需要注意的地方:1.我們會將自己的慾望投射到自己孩子的身上2.孩子和成人是不一樣的,不要急於對孩子提出成人的要求3.小孩依然會按當時的心態去看待世界,除非傷害被化解4.小孩需要愛和支援,需要靈活的指導,需要有人來告訴他們“是”或者“不”5.小孩希望用自己的經驗來控制我們,我們既要接受他們,也不能被控制6.小孩既可以是創造性的,也可以是毀滅性的,重做自己的父母,讓創造性更多7.當小孩做出毀滅性的行為時,要學會寬恕他,也就是寬恕自己,從而讓內心更和諧8.不僅要寬恕小孩,也要原諒曾經制造錯誤的父母或他人(這一步不能操之過急,受到嚴重虐待的孩子,第一步是分清楚愛與恨,讓其學習恨,而不是情感混亂,知道了父母的虐待不是愛以後,再慢慢學習諒解父母)一個總是不斷誕生強人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失序與窒息不斷輪迴的社會活在當下的意思就是,當下這一時刻產生的感覺、情緒和情感,就是當下的唯一,如果這時還另外產生了一個我的概念,那就是沒有活在當下。真正的秩序是自由,是順其自然,是活在當下埃克哈特·託利《當下的力量》:我們不能承受“痛苦之身”,於是發展出了種種思維,並認為,這些思維就是“我”,也就是將思維等同於自我,最終令我們陷入了思維的牆中,而不能活在當下。拒絕體驗的結果就是帶來更多的痛苦思維,並不能消滅痛苦體會痛苦:1.不逃避2.傾聽3.感受身體4.觀看腦海中的畫面和想法,不做任何努力和引導(內在的觀察者)做別人的情緒垃圾桶,一般不會被別人所重視身體疾病往往是為了減輕心理上的痛苦挫折商 AQ同樣的打擊,AQ高的人產生的挫折感低,甚至是零,而AQ低的人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甚至會因為一件小事而感覺天塌下來了高AQ者與低AQ者的區別:首先是面對挫折時的第一反應不同:低AQ者遇到挫折會強烈放大挫折,高AQ者則可能會因為遇到挑戰而興奮其次應對的心理機制不同:低AQ者是消極的應付機制,高AQ則是應戰機制,超越挫折衡量AQ的指標:1.對局勢的控制感的高低:AQ高的控制感高,反之2.對挫折的歸因不同:低AQ者傾向消極歸因,要麼歸因於外部,逃避責任,要麼歸因於自己,卻認為無法改變,感覺無助;高AQ者則主動承擔責任,相信自己可以改善局面,並且認為這是發現問題自我改善的契機每一次挫折事件都是一次機遇,因為它暴露了自己的缺點和弱點3.挫折延伸:低AQ者會把挫折事件的影響延伸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高AQ者則會將挫折感嚴格控制在特定的挫折事件上4.挫折的忍耐能力:高AQ者總能看到積極因素,深信自己可以渡過難關,是基於希望和樂觀的耐力;低AQ者即便在有利的時候也會看到消極的地方,併產生過份的擔憂,最終覺得怎麼做都沒有用,容易放棄TIPS: 維雷娜·卡斯特 《體驗悲哀》要允許自己哀傷,並且接受整個哀傷過程中所自然產生的每一種情感。

    Part III 憤怒是對憤怒者的保護【憤怒】

    找到憤怒的源頭,就可得救(針對根源的人來憤怒)1.這就是我的命,這是不可更改的事實,不和事實較勁2.我的命運並非全由他造成,我可以為自己負責最常見的入侵恰恰來自最親密的家人但第一時間產生的情緒,都是基於真相的最直接反應自由的獲得離不開憤怒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控制慾望,免不了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令一個人身上,而被強加的那個人,必須靠憤怒與攻擊與強加者拉開距離,否則他就不會成為一個自由的人一旦別人過分的侵入你的空間,你的憤怒是不可避免的,壓抑太久太多,則爆發起來也是毀滅性,所以合理的表達憤怒的人比不懂得憤怒的人更適合建立關係不必像小孩一樣,感受到憤怒就發洩出來,但你必須清楚的知道你的憤怒,並知道為什麼會這麼憤怒,然後富有智慧地去處理它與傳銷者對話,關鍵是不要跟著他的話題走,一定要抓住最初的話題窮追猛打抑鬱症的兩個常見根源:

    1.重大的喪失失去會導致悲傷,重大的喪失導致重大的悲傷,悲傷本身是有治療效果的,然而我們的大腦會認為,悲傷是太痛苦的情緒,於是會壓抑悲傷,導致悲傷不能流動,卡在心裡,卡在身體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抑鬱抑鬱症的爆發,常是一個新的失去,觸發了過去的重大喪失所伴隨著的極大的悲傷2.壓抑的憤怒被別人要求按照他的意志來的時候,就會產生憤怒,如果憤怒得到了順利的表達,就捍衛了自己的疆域,忠於自己的存在,如果沒有做到,就是在失去自己、背叛自己,而已經產生的憤怒並沒有消失,而是指向了自身,以內疚、羞愧、自卑等形式日積月累,最終導致極度糟糕的心境長久的壓抑憤怒導致逐漸的失去自我,最終否定了自己的存在,體會為一種無力感

    我們的文化鼓勵服從,鼓勵喪失自我,而壓制精神獨立“打死”父母很多的自殺傾向,看似是攻擊自己,其實真相是向父母的憤怒被壓制了,只要這憤怒能重新指向父母,對自己的攻擊就會停止拯救在自殺邊緣的孩子1.首先讓他明白,抑鬱很可能是憤怒的壓抑2.幫他發現,憤怒從何而來3.學習表達憤怒,如果憤怒來自父母,則讓父母主動向孩子認錯(化解自殺動力)4.重新認識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自己對父母的愛(最終的拯救)(有的事情比死更可怕,那就是----自己不是個東西)直面憤怒可能要先跨過一點,就是對憤怒的羞愧,看到並化解這份羞愧,是釋放憤怒的關鍵所在

    Part IV 不要內疚,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清白【內疚】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覺得有義務只付出不接受的人,會有一種清白感,會覺得自己在這段關係中問心無愧,在關係中永遠正確,相應的另一方就會覺得問心有愧,最終會想要逃離一個和諧的人是既有清白感又有負罪感,假如你沒有一點負罪感,那就是把負罪感強加給別人了,這個人一般都是你最親密的人內疚的產生,源自付出與接受的失衡,也是在提醒你,該補償對方了逃避內疚的兩種模式:

    A 禁慾----禁止自己接受別人的付出

    某些人用最小的方式參與生命,堅持清白無辜的幻象。不是全數的接受他們需要的東西併為此表示感激,而是封閉自己,節食禁慾。他們覺得這樣可以擺脫需求和義務,他們潔身自愛,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生活給他們的快樂也僅限於蜻蜓點水而已,相比較而言,他們會感覺到空虛和不足 -- 海靈格

    通常,一開始是父母警告他們不要接受別人的饋贈,最終他們自己信奉了這種人生態度,並一直固守著被動和空虛但是這種人生態度會讓我們無比孤獨,我們拒絕一個人的付出,其實也就是在拒絕與這個人建立關係,如果我們拒絕所有人的付出,那無疑就是在拒絕與所有人建立關係關係,是一個生命的核心,是痛苦也是幸福的來源,禁慾者拒絕了關係,也就是拒絕了生命

    B 助人----只付出不接受

    這種人從根本上講是與關係對著幹的,無論誰只想付出而不想接受,都不過是想維持高高在上的幻想,拒絕接受生命的施捨,否認自己和同伴之間的平等,別人很快不想從拒絕接受的人那裡得到任何東西了,反而會怨恨他們,遠離他們,因此,長期的助人者常常是孤獨的,最終變得痛苦不堪 ----海靈格

    正常的人不會喜歡這樣的助人者,因為會讓我們產生“我們的付出不值一提”的感受,儘管如此,我們難免會對瘋狂的付出者產生敬意,這種敬意就化成了助人者的一種權力感,這就是助人者所追求的境界,但其核心邏輯----“與其讓我欠你的情,不如讓你欠我的情”----遠不是多麼偉大,相反是一種幼稚的邏輯

    最好的關係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透過這種交換,雙方的接受和付出達到了一種平衡,且彼此都感覺到自己在這個關係中富有價值在關係中,平衡只是目標,失衡才是常態,當嚴重失衡的時候,內疚也會隨之發生,當你覺知到內疚時,也就覺知到關係到了必須調整的時候了關係的失衡關係有愛的失衡,就需要用更多的愛去平衡,去更多的付出關係有恨的失衡,就需要用更少的恨去平衡,去更輕的報復結束一個極其糟糕的關係,會產生內疚感,這種感覺告訴你,不管對方錯得多麼離譜,他也不能負擔破壞這個關係的全部責任,你也一定有責任,不必為了追求徹底清白的境地,從而為了避免一點輕微的內疚而拒絕做出正確的決定,作為凡人,要容納輕微的內疚感,需要明白,事情永遠是有兩面性的關係的兩種:我與它:當我將你視為滿足我的需要的工具與物件時,這一關係就是我與它我與你:當我沒有任何期待與目的,而是帶著我的全部存在與你的全部存在相遇時,這一刻的關係就是我與你自卑,只是因為缺乏愛人在與別人交往時,多數時候不過是在重複小時候我們與父母等親人打交道的方式而已自信是內在的小孩對獲得內在的父母的愛充滿信心,而自卑就是內在的小孩對獲得內在的父母的愛沒有信心自卑與自信,其實是由我們小時候獲得的愛的多少所決定的,如果從父母那裡獲得了足夠多的愛,那麼不管一個人的外在條件如何,他都會很自信;相反如果從父母那裡沒有獲得多少愛,甚至是被蔑視、被傷害甚至被虐待,那麼不管一個人的外在條件如何,他都會很自卑自卑的人容易被追求成功,但是以後相處會很難,因為內心過於敏感只有當你明白自卑的根源是小時候缺乏愛以後,你才有可能真正突破自我,從而走向自我接納TIPS: 畢淑敏 《女心理師》

    Part V 恐懼告訴你什麼對你更重要【恐懼】

    我們最恐懼的,恰恰可能隱藏著我們生命中最關鍵的答案理解自己的處境,比急著去做一些改變的舉措更重要若能很好的聆聽內心的聲音,就會自動找到答案,從而心甘情願地去做那些正確的事情,更好的改變也就會自然而然的發生戰勝恐懼,並不是一種好的策略,反而會錯失聆聽內心的契機恐懼多與關係有關,關係匱乏意味著死,關係豐富則意味著生關係至少給了我們兩次生命:親子關係和情侶關係這兩個重要的親密關係都有一個共同點:我們無法左右對方越在乎的關係,越無法左右所以才更要學會理解與接受,愛人如己關於親人的離世

    通常會產生的兩種幻想:1.如果我做了什麼,親人就可以不死2.死去的親人在那個世界很孤單,希望得到我們的陪伴

    第一種幻想常常帶來自責,這是一種幼稚的自戀,因為我們誇大了自己的力量,卻忘記了決定死亡的是比我們更大的力量自責既源自自戀,也源自愛,出於同甘共苦的想法,我們會在親人離世後不自覺的用各種辦法讓自己的生活過得苦一些,然而,我們卻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死去的親人並不希望我們這麼做親人重要的最後一句話:我就要走了,但你要好好活下去我們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痛苦自己的幻想中,自以為死去的親人希望我們怎麼樣,卻忘記了他們對我們真切的叮囑,如果真是這樣,那才是對愛的誤解村上春樹 《挪威的森林》:死並不是生的對立面,就算那一天真正來臨,他也並非絕對的離開。他的精神,他的音容笑貌還駐留在你心中,還留在你家中,還留在你的記憶中。愛不會失去的,只要你愛過,在愛面前,生死是渺小的,愛你的人無論到了哪個時空都會愛你人生的輪迴

    對地方A不滿意,我們想逃到理想的地方B,這種願望,是我們的人生不斷輪迴的一個關鍵原因,因為,理想化的B是從A中生出的,其實是一回事

    羅傑斯:最好的愛是無條件的愛,即不管你的外在條件如何,我一如既往地愛你,我僅僅因為你是我的孩子,僅僅因為你是我的愛人,於是我這麼愛你,我的愛是沒有條件的分裂是我們心理問題的根源,一旦愛是有條件的,就製造了分裂,越分裂,問題也就越嚴重追求優秀並不是克服自卑的良藥,特別自控也不是情緒化的良藥優秀和自卑其實是一種平衡,越在乎優秀,就勢必要有一個越自卑的東西來平衡從命運的輪迴中得到解脫:1.接受即接受自己的命運,承認自己自卑,或承認自己的確有一對很自卑的父母,自己對他們有點瞧不起,甚至非常有意見。當承認這一事實後,對其就不那麼在乎了(分裂減輕,開始融合)2.寬容對這一事實或者說命運的認識程度越高,接受程度越深,你就會變得寬容,更能看到真實的對方疾病症狀多是表面現象,透過症狀可以捕捉到內在的痛楚,從而有機會真正的治癒自己睡眠睡前的放鬆會導致潛意識裡的東西涌出,如果這些東西令你懼怕,身體就無法放鬆,也就無法睡著了意識無法處理的事情,就會壓到潛意識中,但會無法控制得外湧,產生了內心的衝突無論是疾病還是睡眠,身體還是心理上的問題,都需要耐心,慢慢來脊椎病往往預示著承擔了過多的責任TIPS: 《關於壞人我們需要知道的一切》真正的個人主義是忠於自我,從自己內心尋找答案,完善自我,最終抵達自我實現惡的個人主義者,對關係非常依賴,對他而言,別人是滿足自己慾望的工具或物件

    嬰兒時期的分裂:3個月前的嬰兒無法處理一種矛盾:媽媽一會是好的,一會是壞的。於是進行了分裂,好媽媽和壞媽媽是不同的兩個人,同樣的矛盾還有自己身上的好我與壞我如果獲得足夠的養料,嬰兒在3個月大可擁有整合的能力,他會發現,好媽媽與壞媽媽其實是一個人,好我與壞我也是一個人整合的關鍵是好的部分足夠多,而這隻能取決於媽媽,即媽媽的照料足夠好,與孩子的愛的連線足夠強

    “壞人”是缺乏整合善與惡、好與壞的能力的人壞人的魅力:1.壞人活出了我們沒有活出的部分,是好人的陰影(榮格),我們本能上對強大的殺戮者有崇拜心理。健康的人越壓抑自己的惡,壞人對其的吸引力就越強2.壞人不壓抑自己,就容易靈活,情感表達就很直接,身體語言也比較豐富,不遵守規則,更自由保護自己的最好境界----“不含敵意的堅決”(心理學家科胡特)即在與別人發生衝突的時,自己不陷入到負性情緒中,同時又堅守自己的立場

    Part VI 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認識自己

    真正的理解,必然是感性的、情感的、肉體的,即在理解的那一刻,你的全部身心都回到了問題產生的那一刻,你重新體驗到,自己的問題是怎樣發生的,但同時你也明白,你已是個強有力的成年人了,你沒必要再像過去那樣,用一些自我欺騙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於是好的改變就自然發生了

    只要你在乎一個關係,那麼你一定會把你內在的關係投射到這個外部關係上

    很多父母,特別急著去塑造、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為此折磨、虐待孩子,這樣做的時候他們忽視了一點: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才是最重要的,這個關係最終會在孩子6歲前被內化為一個“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的關係模式

    成年的關係中,和童年的關係模式越像,我們的情感就會被激發得越厲害,而我們也就越有機會弄清楚自己,因為這時的情感與童年時受傷的感受非常得接近

    在心理治療中,一旦來訪者將心理醫生視為自己童年時關係模式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強烈情緒也會被喚起,這時無論他的情緒如何,心理醫生都會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於是給予其愛與寬容,而不是像他童年時的重要人物一樣回以他傷害,這樣一來,來訪者的心結被化解,治療效果就產生了

    不過,除了心理醫生,我們不能指望別人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假如你渴望理解自己改變自己,那麼重要的不是抱怨別人或希望別人為自己改變,而是反省自己,“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把他當成了誰?”“這和我以前有什麼想像的地方?”,透過這些反省,親密關係就會成為最好的鏡子,幫助我們看清自己,並最終走向改變

    重要的親密關係是我們生命中的拯救者,遇到一個真心愛自己的人,那是生命中最有價值的事情,然而我們往往會毀掉親密關係,甚至彼此仇恨,越親密,則越仇恨,之所以這樣,是我們把自己成長的責任放到了對方身上,這給對方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並且被拒絕,於是就重複了童年的痛苦

    我們應該切記一點,愛不是為了幸福和快樂,愛首先是為了強迫性重複,假若你和某個異效能完美地再現你的內心模式,那麼就會帶來瘋狂的迷戀,這正是為了修正你內心的關係模式,彌補童年的痛苦,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把這個關係當作一面鏡子,一面幫助你認識自己並重新整理自己的鏡子

    什麼是內心的聲音?那就是你的感覺,你那些說不出來但又模模糊糊捕捉到的資訊,這種聲音,要學會聆聽它,並尊重它

    TIPS :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身心分離的華人吃文化 養身 做好人 包辦婚姻 萬眾一心 異國的冷漠

    Part VII 說出我接受,讓心靈迴歸自由

    人格的自由很重要,它是我們的獨立之本、健康之泉,也是我們創造力的基石,然後人格的自由並不是容易獲得的,我們並不能隨意左右自己的心情,並不能隨意決定一段關係的去留,隨心所欲只是假自由而已1.遇到重要的問題不去面對,卻認為不處理也可以很快樂,那這快樂一定是表面上的,問題只是被壓到了潛意識,並沒有消失2.隨意的做選擇,輕鬆的結束任何事情,以為可以忘記一切煩惱,但其實任何事情一旦發生,對我們都會造成影響,不能改變也不能被遺忘3.任何關係都有生命,不能被輕易開始或輕易結束,並且這生命的長度至少與你的生命一樣長,甚至影響到整個家族

    追求人格的自由,結束已經發生的事實對我們心靈的羈絆只有一條途徑: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承認它已不可改變假若做到了一點,雖然過去的事情仍然存在,但你對它的糾結就結束了,而你也獲得了自由

    羅傑斯:一個人的人格就是這個人過去所有人生體驗的總和所以,任何過去發生的事情都不容否認,因為否認過去的事情,就是否認自己人格的一部分,這樣就會或輕或重地導致人格的分裂,並且,被否認的那部分,並不會消失,仍然會對你發揮影響,並且因為當其發生作用時,因為是來自潛意識,所以更沒辦法控制

    所謂接受,即直面我們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得懂得,任何事實一旦發生就無可更改,而且不管多麼親密的人,我們都不能指望他們為自己而改變

    關於接受1.接受過去

    父母是我們最大的命運,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接受不了父母的不好而想去改變這一事實的行為都註定失敗,除非他們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父母是不可被改變的,我們越想改變父母,他們就會越糟糕多數心理問題就是小時候拒絕接受父母,渴望改變父母,然後沒有成功,成年後這種渴望並沒有消失,會成為潛意識的一部分,並在新的親密關係中,會像希望童年時改變父母一樣來改造對方,這就導致了人生的迴圈童年時所受過的苦,長大後我們會再受一次,而這次,則是糾正童年錯誤的契機一部分人會醒悟,並認識到這種迷戀式愛情的錯誤,放棄這種渴望改變的執著,而追求更平靜的戀愛;而另一部分人,則繼續深藏這種願望,要麼尋找新的戀人來繼續改造夢想,要麼希望可以改變當前的配偶,讓配偶滿足自己的改造夢想很多時候,我們一看到解決問題的完美狀態,就渴望自己立即達到那個終極狀態,當達不到的時候就譴責自己,這就是一種自戀,以為自己可以輕鬆抵達完美狀態,這就帶來了自我傷害,身心並沒有得以自由,只有接受並尊重自己暫時難抵達最佳狀態的事實,給自己成長的時間(內心的自由:漆黑的山洞與手中的蠟燭)

    2.接受當下

    童年的自戀:a.好的事情,比如父母關係融洽,一家人和睦,小孩子會想,這是他造成的b.壞的事情,比如父母離婚,小孩會覺得是他的錯,假若他做了什麼,父母就不會離婚了好的父母,會把孩子安全地帶出自戀狀態,孩子最終會明白,什麼事情是他的責任,什麼不是;糟糕的父母,則會指責孩子,把責任推給孩子,可能會令其一生都有深深的內疚感

    成年人的自戀,在於認為自己可以乾脆地消滅掉當下的不良情緒

    3.接受悲傷

    悲傷是大自然的饋贈,只有藉由悲傷,才可以從巨大傷痛中走出當傷痛發生時,不要回避內心真正的感受

    4.接受憤怒

    憤怒是對我們內心空間的保護【邊界】被親人侵犯了空間時,我們更會感覺憤怒,這時候就應該意識到是因為自己的空間被侵犯了才感覺憤怒,應當尊重自己的憤怒,並帶著這種情緒與對方溝通和交流。雖然一開始肯定是不愉快的,但它會把關係帶向好的方向,因為,只有適時地表達憤怒,對方才會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停止侵犯自己,只有這樣關係才能得到真正的修復

    5.接受內疚

    內疚是關係中付出與接受的平衡指示燈當我們感覺到內疚的時候,就是我們需要為對方多付出些什麼的時候拒絕對方的付出,拒絕內疚,則只是把內疚推給了別人,也拒絕了親密關係

    6.接受恐懼

    恐懼打破了我們的自戀,告訴我們心中真正重要的東西親密關係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每個人都需要與另外的存在建立起深深的情感關係

    7.接受情緒

    真而純的情緒,是源自當下的情緒,它提示我們,現在欠缺什麼,應當彌補什麼我們需要尊重當下的情緒,並且接受它的指引,從而獲得內心的成長積極的自由觀容易誇大個人的力量,而忽視我們存在的卑微性

    關於寬容

    因為內在關係模式的存在,這讓我們總是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對自己苛刻的人,很難做到寬以待人,與他人相處的時候,也會把內心的關係模式投射到對方身上

    馬斯洛:自我實現者,一方面是嫉惡如仇,另一方面是對人性的脆弱抱以深深的同情

    關於身體的流動

    讓身體放鬆下來,可以更好的發現內心真實的感受關於歌舞能力:只有頭腦的思考,不放下對思維的依賴,而與身體失去了連線,就變成了絕緣體,失去了身體的情感流動

    父母與孩子的二重奏:父母重複孩子做的事情,可以讓孩子感覺到被認可,帶來彼此的情感流動情感流動的關閉,可能僅僅只是我們以為別人不會接受(我們的行為),並非別人真正做出了拒絕

    慾望不是罪因為覺得需要是一種罪,我們往往會將自己的需要捨棄,而需要、慾望、與感受總是聯絡在一起的,並不會真正消失,壓抑的結果就是關閉內心的情感流動

    父母省吃儉用,壓抑自己的需求,而自己像是一個聖人一般,這會給孩子帶來需求是罪惡的感覺

    Part VIII 心靈成長的儀式人生成長儀式的缺乏,乃至其他心靈蛻變儀式的缺乏,是現代社會的通病,我們討厭繁瑣的儀式和程式,但也把很多非常必要的儀式給一併消滅了心靈的成長並非一個抽象的過程,我們需要一些具體的儀式來呼應心靈成長的節拍生活中,我們的人生不斷髮生轉變,每一次轉變,我們都需要一些儀式來提醒自己成長的儀式:離開家、成年、結婚、為人父母團聚的儀式:春節、清端午、中秋告別的儀式:與戀人分手、葬禮紀念的儀式:清明、週年祭奠。。。儀式的作用在於提醒你已進入一個新的人生階段,你未來需要承擔的權利和義務,已與過去大不相同了,你需要改變你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結婚需要儀式,做媽媽也需要離開家是重要的成長儀式心靈的瓦爾登湖很多時候儀式只是為了告別,而不是為了忘卻面臨轉變的時候,我們總是心情矛盾每個人都需要一個他自己的“瓦爾登湖”,比如每天簡短的心情日記;每天一定時間的獨處;每年一段時間的旅遊,去海邊,或者別的地方讓內心遠離塵世的喧囂週期性的重複可以形成一種自己的儀式,可以讓自己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轉變,而不再是在混沌中成長。

  • 6 # 使用者4747516219636

    融謝謝邀請。其實這個問題我也想知道答案,因為我也被困其中很久了。我有一同事,我們分屬不同部門,但工作上有比較重要的往來。她進部門晚,業務上不懂,我一直是真心的教,資料不符晚上加班也要幫她查找出問題所在。最開始關係很好,工作合作也較為順利,私下關係也很好。前年吧,我慢慢覺得有點不對勁:工作上資料要求不符合我們部門要求,好生與她溝通當面話說的好,卻不落實到工作中;沒辦法我只好找領匯出面要資料,她又到處訴苦,說什麼同事間有什麼不能溝通,非要找領導?後來更誇張的是:之前在我面前說(我部門人多)其他人和其他部門同事的壞話(說了不下NN次,我都當她氣頭上說的氣話也沒放在心上),我從來都只是好生勸解,卻沒想到同樣的話主角換成了我,到處在其他同事中宣傳,黑白顛倒。幸好她不止亂說我一個,其他人也未能倖免(管理人員),但基成人員就不知道呀,都當她是個好人,平時說話文文弱弱,慢條不理的,該她的工作說是幫其他部門的忙,不該辦的事也表態可以辦,最後又把不辦的原因往其部門推。歷來在管理例會上從不發言,會後揹著領導亂說,說來說去就表達一個意思:她做的工作都是幫其他部門的忙,她一點錯都沒有屬於符合法律符合規章制度。我都不知道她恨我什麼,我又沒刨她家祖墳,現在只能歸整合她心理陰暗,處處想出頭,能力又沒有,又怕被人看不起。這樣的人,躲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婚姻是相互將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