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的劍掉了

    原文是: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翻譯過來是什麼意思呢?

    莊子妻子死了以後,他的好朋友惠子去弔喪,發現莊子卻正在分開雙腿像簸箕一樣坐著,一邊敲打著瓦缶和木盆,一邊唱歌,非常生氣地問道:“你妻子和你在一起一輩子了,為你生兒育女,操持家庭,你不傷心哭泣也就罷了,怎麼還唱上歌了?”莊子回答說:“不是你想的那樣,她剛死的時候,我如何不悲痛哀傷?但是,我仔細想了想,在她還未出生時,她沒有生命,她還沒有形體,她還沒有氣息,在混混沌沌之間。只是因為有了變化才有了氣息,有了氣息才有了形體,形體再變化才有了生命。如今,她又變化而死。這生生死死不過是相當於春夏秋冬的變化呀!現在,我的妻子還在在天地這個巨大的屋子之間,如果我嗷嗷地為她痛哭,我以為是不通天地之命,所以我這才停止哭泣!”

    莊子並非不通禮儀,不懂事故,而是他追求的是天地之間的“道”,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處在天道之中,生和死則是相互辯證,生死其一,生和死只不過是正常的變化,不必因為生而歡喜,也不必為死感到憂傷,只是順應天道而已。在妻子喪禮上鼓盆放歌,看似不近情理,其實莊子是在用它自己的方式闡述生死觀,死者只是順從自然,變化其他而已,生者還要繼續生活繼續放歌。

    莊子認為人的生命是由於氣之聚;人的死亡是由於氣之散,他這番道理,姑且不論其真實程度,就以他對生死的態度來說,便遠在常人之上。他擺脫了鬼神對於人類生死命運的擺佈,只把生死視為一種自然的現象;認為生死的過程不過是像四時的執行一樣。

    對於死生的態度,莊子能這般曠達灑脫,乃是出於自然的流露。在他想來,死生不過是一場夢罷了!

  • 2 # 中山柴

    有一天,莊子外出,見一婦女戴著白孝站在一處墳前用扇子扇墳,莊子很奇怪,就問她,婦女回答說,她丈夫臨死前對她說過,什麼時候墳土幹了,她就可以什麼時候改嫁!莊子聽了,就悄悄施了個法,把墳土烘乾了。

    莊子很感慨,回家後跟老婆說起此事,老婆深不以為然,說世上並不是所有婦人都這麼不要臉,她本人就不是這樣的人!莊子笑笑沒說話。

    夫妻倆睡到半夜,莊子突然開始叫喚心痛,愈來愈烈,一命就此烏乎。

    莊妻只好處理後事,先後有親友故舊來拜。第二天,有一翩翩少年來祭,言其為莊子生前友好,其儀容端莊,風度高雅,實難形容。少年於莊妻左右,仰其息色,甚為周密,不日下來,便到了共赴巫山的地步。

    一夜,二人睡至更起,正當纏綿悱惻,山盟海誓,少年忽大變色,直嚷心痛,莊妻驚問其故,少年回答說,這是舊病復發,欲治此病,非用死人腦子為引,方可愈之。

    莊妻聽了一咬牙,起身徑去莊子棺處,持斧開棺,直取莊子首級,然開棺之際,卻見莊子大聲笑著坐了起來。莊妻大驚,回房尋去,少年果不見了!

    莊妻身知是計,羞愧難當,徑去自盡了。

    臨到莊子收屍了,他坐在地上,鼓盆而歌,歌者為何?看官自去想象吧。

  • 3 # 手機使用者墨海聽濤

    這是《華南經》外篇.至樂中的一個故事: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弔喪,莊子正不拍禮節地坐著,敲盆唱歌。

    惠子說,妻子為你生兒育女,現在她死了,你不哭就已不合情理,還敲盒而歌,真是太過分了!莊子說,不對,她剛剛死,我怎麼能不感嘆呢!但她起初是沒有生命的,後變而有氣,後有生命,現在又變而為死,這種變化就象四季的執行一樣,是自然地執行的。人已經安然歇息於天地之間,而我卻哭哭啼啼,我認為這樣是不通達天命的,所以不哭。

    莊子把人的生死看成如同自然界的四季變化,是正常不過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氣聚則生,氣散則死。這就是莊子的生死觀。

  • 4 # 京博國學

    道家認為,身體只是臭皮囊,老了,腐朽了,枯萎了,自然而然塵歸塵、土歸土。

    莊子認為,生命的轉化,不光要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人世間各種價值觀的限制,最後一步還要突破生死的限制。

    莊子把“生”看做是面板上的瘤子毒瘡,生於世間不必特別歡喜;把“死”看做是瘤子毒瘡終於潰破了,死離人世也不必害怕恐懼。

    莊子認為生死不過是一種自然變化,生與死之間猶如一條沒有阻隔的平坦大道,終了就是新的開始。

    因此,莊子說:“相忘以生,無所終窮。”

    忘懷生死,心靈與道合一,也就無所謂終結,無所謂生死。

    正是因為領悟到這一點,莊子才會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敲著瓦缶唱起歌來。

    莊子臨終時,聽說眾弟子想厚葬老師,很不高興。

    他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為珍珠,天地用萬物來為我送行,我的葬物還不齊備嗎?”

    眾弟子說:“我們怕烏鴉和老鷹吃您的遺體。”

    莊子笑道:“在地上有烏鴉和老鷹來吃,在地下也有螻蟻來吃,奪了前者的食物給後者享用,又何必厚此薄彼?”

    莊子的一生,不畏懼死,也沒有隨便地活,忘卻了生死,因而他的精神是那樣的愉快。

    莊子說:“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

    天地外物是由自己的心顯現出來的,所以忘己,同時也是忘物,物己兩忘。

    物己兩忘,才可以“入於天”,“入於天”就是順應自然。

    物己兩忘,才可以忘卻是非,解脫煩惱。

  • 5 # 臨沂永年太極拳社

    人的思想境界不同,對事情的理解和反應各異。一般的塵世中人認為,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愛情、親情、友情組成了一個人重要的感情世界。莊子中年喪妻又是人生一大痛苦。人死不能復生,常理莊子應當會悲痛萬分。他卻一反常態,鼓盆而歌。因為莊子是悟道之人,他認為,妻子生於塵世,跟他常常食不果腹朝不保夕,苦不堪言。如今妻子死了,只是這個肉體使用壽命的終結。妻子的“內我”或者靈魂終於得以解脫,重新迴歸“一切萬有”自由了。這難道不是值得高興和慶賀的嗎?!

  • 6 # 使用者13688672191

    莊子這個歷史名人,其實真是欺世盜名!後來一些所謂文人學士,所以把他捧的很高,就是因為他自命清高,超凡脫俗。可嘆這種清高,這種脫俗,與怎麼能讓芸芸眾生幸福的生活毫無關係!一個學者,你可以仇視人間種種醜惡,但不可以開不岀任何救世良方,還要自命清高,那實在是太自私了!

  • 7 # 識賢113597765016

    莊子鼓盆而歌,是表達對逝者的哀思;述說對妻子感情。從那時起楚地就興起打鼓鬧喪,如今失傳,現只有巴渝一帶還儲存古老的民俗形式。

  • 8 # 山青水秀6877

    莊子的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說明莊子對人的生與死看得很清楚。因為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這就是自然規律,是不可改變的。孟子曾經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既然孟老夫子都認為人的死亡是一種安樂。那又有什麼可以痛苦的呢?所以莊子鼓盆而歌是非常樂觀的、看清楚了事物的自然規律的一種外在表現而已。莊子的行為看似好象違反常理,其實沒有。只不過普通人是達不到莊子的最高思想境界而已。

  • 9 # 白虛室

    莊子大境界,大氣魄,大格局,一般人很難理解他的這種行為。

    莊子大徹大悟,看透人世間一切,他的做法不是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

    人生一世如白駒過隙,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從土裡來,到土裡去,塵歸塵,土歸土。

    看透生死,沒必要悲傷,莊子高興他的妻子從此脫離形骸,自由於天地間。

  • 10 # 禪心山水間

    老莊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並非違反常理,而是他蓄意殺妻後一種解脫感的表露。老莊假死,用道法制造幻覺,讓妻子用斧劈棺,後又羞辱妻子,致其自縊。目的達到了,自然心情愉悅,鼓盆而歌。其用心何其毒也!

    見《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

  • 11 # 畫月成眉

    據記載,莊子的妻子死了,家中的兒女們哭成一團。而莊子非但沒有哭泣,還鼓盆而歌。歌曰:“生死本有命,氣形變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

    後世有不少人認為,莊子的妻子去世,莊子不哭,是因為莊子曾經假死試妻,試出了妻子的不忠、不義。因而在妻子死了之後不但不悲,反而感覺解脫,故鼓盆而歌。可見《莊子試妻》這個虛構的故事影響力真是太大了。

    《莊子試妻》這個典故出自元明時期的宗教寶卷《觀音靈籤·莊子試妻》,其實這不過是佛教假借莊子的影響力上位而已。後來莊子試妻的故事還被小說家改編並搬上舞臺,以致家喻戶曉,紅極一時。但這是後人在冤枉、糟蹋我們的莊子,惡搞我們的聖賢,不可信也。

    莊子,姓莊,名周,宋華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老莊”。老莊哲學是中國哲學諸子百家中唯一可以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偉大學說。莊子的著作《莊子》與《周易》、《老子》並稱為三玄

    事實上,莊子失去了相依為命的妻子,是很悲傷的。但他畢竟不是凡夫俗子,而是大哲學家、大思想家,面對死別,在悲傷之餘,他還會開動腦筋思考。並很快就讓他想明白了,生死只不過是人的生命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而已,就像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更替,而死亡只不過是另一種方式的存在。然後,他就搬出家裡的瓦盆,找了根筷子,叉開兩腿坐到地上,把瓦盆放在面前,開始鼓盆而歌。

    所謂長歌當哭。我認為莊子的鼓盆而歌,也是以一種另類的形式發洩自己的悲傷,表達對喪妻的無奈。一如泰戈爾的《園丁集》:“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

  • 12 # 笑語千年

    “鼓盆而歌”出自《莊子-至樂》。

    全文如下: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 “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 莊子曰: “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 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 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 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 止也。”

    “鼓盆而歌”的重點有兩個,一是莊子的 “有情”與 “無情”; 二是莊子對“生”和“死”的看法。

    逍遙與入世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出了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的逍遙人生哲學。 在他的筆下飛翔雲霄的大鵬、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在遊弋的魚都寄託了莊子這種逍遙的人生願望。莊子是一個 “遺物離人而立於獨”,有濃厚獨身氣質的人,但莊子還是結了婚,也有子女。精神上“不食五穀,吸風飲露” 與現實中繁瑣家庭生活如何平衡呢? 莊子提出了“人間世”的觀點。也就是說,莊子並不是完全離世異俗的獨行者,他思想中還有 入世的一面。

    《莊子-人間世》講述的就是與入世相關的問題。但“人間世”不是為入世而入世,而是 “逍遙”下一種對他人的圓融自保、對俗世的隨順遷就。身是入世身,心是逍遙心,這就是莊子思想一體之兩面。

    莊子的一生也沒有如他據說的真的去 “遊乎四海之外”,面是擔任了俗世中小小的“漆園吏”一職。而莊子內心的“逍遙遊”,使得他對做官也好,娶妻生子也好,這些俗世的東西並不在乎。用“逍遙遊”與 “人間世”分合的眼光看 他的“鼓盆而歌”,可以更能把握這個動作後面蘊藏的真正意義。莊子“心之逍遙與形之委蛇”,毫不相干的二者在莊子身上得到完美融合。所以莊子藉助 “鼓盆而歌”,以“逍遙遊”的方式完成了 “人間世”賦予其個人的婚姻使命。

    理想境界中的無情聖人

    《莊子》有云:“ 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莊子認為,聖人與世人生活在一起,他們與世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沒有世人的“情”,因此他們的思想境界就高於世人。

    莊子說的“無情”,不是我們殘酷無情,而是無“好惡”之情。好惡之情是人們身心痛苦、招惹是非的主要原因。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是人生七苦,如果沒有好惡,痛苦自然也就沒有了。人有了好惡之情,就會想把自己喜愛的東西佔為己有,不喜歡的推給別人,這就會為自己招惹許多是非。一個人沒有好惡,沒有痛苦,沒有麻煩,自然就成了無慾無求的的聖人了。

    莊子筆下看破生死的秦失、孟子反;淡薄名利的許由、巢父,以及超然的邈姑射山神人,都是無情的聖人。實際上在後人眼裡,莊子也被視為無情的聖人。佛經也說,親人、財富對於世人來說,比老虎還可怕,因為人們見了老虎知道逃避,而見了親人、財富時,不僅不躲避,還甘心情 願地把自己的身軀往這張虎口裡送,而且至死不悟。因此,要想成佛,必須首先掐斷世俗好惡之情。

    “天若有情天亦老”代表的是道教對“情”的看法。道教認為。人具有喜怒哀樂之情,這些“情”就像鋒利的斧頭一樣,不停地砍伐著人的 生命之樹,使得人的生命之樹過早乾枯。人要想成仙,必須做到“無情”。

    現實生活中的多情莊子

    但是提出這種主張的莊子本人,一生也沒做到“無情”,莊子實際上是一位多情之人,他從沒擺脫過情的困擾。莊子妻子去世之後,莊子的真實心情是怎樣的呢?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對莊子鼓盆而歌時,惠子很不理解。莊子是這樣解釋的:“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 然!”“概”字在春秋時的意思是“感懷”的意思,通常形容一個人哀傷的樣子。可見妻子的去世,莊子並不是無動於衷。只不過他知道,無論如何悲傷,妻子都不能復生,唯一的明智做法,就是讓生者不要有太多徒勞的悲傷,要正確面對正常的生老病死。

    莊子是哲學家,所以他能用生死迴圈的理論來安慰自己,減輕妻子去世給他帶來的悲哀。“鼓盆而歌”只是表象而已。《雪鴻淚史》就說:“莊子妻死,鼓盆而歌,人以為達矣,不知彼惟未能忘情,故歌以自遣也。”這是真正看透了莊子內心的人才能說出來的話。

    莊子不僅對親人充滿了感情,對社會和他人樣充滿愛心。他說過:“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 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意, 甚矣哉!”莊子認為,在這個充滿 了爾虞我詐的社會里,不僅百姓生活痛苦,就連統治者過的也是戰戰兢兢的日子。 一個如此充滿同情心的莊子,怎麼會是一個沒有感情的人呢?他一刻也沒有忘記社會,沒有忘記苦難的人類。

    莊子之“道”

    莊子的生死觀是建立在他所悟之“道 ”的基礎上的。 他認為道是“無為無形”的,但是“道 ”又是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本和總原理,是化育天地萬物的源頭。

    東郭子曾向莊子請教過 “道 ”在什麼地方? 莊子笨曰: “道無所不在”。“道”可以存在於螻蟻身上,可以存在於瓦甓之間,甚至可以存在於屎溺之中。世間萬物都是“道”,“道”並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它存在於萬物之中,以它的自然無為,主宰著人的命運。 一個人的生死也是“道 ”給人設計好的命運。

    對於普通人來說,死亡是痛苦和恐懼的,因為死亡會帶走人的一切。莊子認為,生死是相對 的,對於 “道”來說,死亡不過是一個人“復歸於道”。莊子用無所不容、無所不在 的“道 ”,超越了個人的生死,提出“道”才是人最後的和真正的歸宿,死亡不過是“人且偃然寢於巨 室”而已。 莊子的心裡已經超越了生死的迷茫,可以坦然地面對生死,所以他在“鼓盆而歌”時,唱出的歌不卑不亢。不疾不徐。

    “生死”的逍遙

    多年後的一天,垂老的莊子躺在竹床上,生命進入了倒計時。他的弟子悄悄的商量怎樣厚葬老師,莊子對弟子說: “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 吾葬具豈不備邪?” 天地 物,日月星辰在他的心中都是“道”送來陪伴他的禮物,還需要用什麼世俗東西給自己陪葬呢? 肉體的生死對於莊子而言,早已被“道”的汪洋大海包裹其中了。死去的莊子會很快腐爛,變成土壤,變成空氣,消失得無影無蹤;但那個早將生死通於“道”的莊子,卻永遠生活在逍遙快樂的“道”裡面。

    莊子是一位多情善感之人,而他的理論卻標榜“無情”,這一對錶面上看起來尖銳的矛盾,是有著內在的因果聯絡的。 情不僅為人帶來痛苦,而且還嚴重影響人的生命。所以“萬物生於性,死於情。故上智去情,君子正情,眾人任情,小人肆情。”莊子就是一位多情的上智之人。我們從他對父母、妻子、世人的態度中可以看到他的大愛。為了不“死於情”,為了挽救自我,莊子提出了聖人無情的理論。莊子用來消除“情”的方法很多,如淡薄名利、看 破生死、萬物一齊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忘掉自己的身體生命,清除自己的聰明智慧,進入一種物我兩忘、無思無慮的境界。無思無慮,自然沒有情感;沒有情感,自然就沒有痛苦。

    莊子想看破生死,但一直沒有看破生死。莊子一面主張要做到無好惡之情,一面又在大罵統治者是“昏上亂相”,同情世俗之人“可不哀邪”,讚美關尹、老聃是“古之博大真人”。莊子的無情理論,實質上是“語語說無情,正是多情語。”因為一個真正無情之人,是不會去建立無情理論的。

    “有情”與“無情”

    莊子實際上是生活在兩個世界裡,一個是現實中的有情世界,一個是理想中的無情世界。 莊子竭力想進入無情的理想世界,可惜總不成功。魏晉時期玄學的代表人物阮籍,是莊子的忠實粉絲,阮籍在母親去世時“飲酒二斗,舉聲一號,吐血數升。及 將葬,食一蒸豚,飲二斗酒,然後臨訣,直言“窮矣”, 舉聲一號,因又吐血數升”。母親去世,阮籍表面上想做到和莊子一樣的“無情”,然而“吐血數升”的事實表明,他和莊子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謝安在淝水之戰的生死存亡關頭受命禦敵,戰場激戰正酣,謝安卻雲淡風清的與人下棋,前線的戰報到來時,他看過後只是輕輕的放在一邊,繼續他的棋局。一局終了,他才向下屬宣佈“小兒輩大破敵”,並且神色如常。謝安並不是不開心,而是在那個玄學盛行的魏晉,他內心高興,表面上卻裝出一副平靜的樣子,力爭做到莊子的“無情”境界,要向人們表示,他已經靠近了“無情”的聖人境界。

    莊子是一位充滿感情的思想家,豐富的感情為莊子帶來了無盡的煩惱。為了排除這些煩惱,莊子提出了“無情”的理論,但是他始終沒有能夠擺脫情感的糾纏。“鼓盆而歌”只不過是莊子試圖進入“無情”的境界的一種表現而已,並不是莊子的冷血,而是莊子的哲學。

  • 13 # 竹葉紅老師

    非常欣賞莊子的人生觀!

    我是無神論者,生老病死很正常,有大愛不小氣。我死了以後,也希望家人親友不要悲傷,搞不搞葬禮也完全無所謂,就當遠行旅遊還沒回來。

    此後,老婆如要改嫁,完全不需顧忌什麼,我希望所有善良的人都幸福快樂。

    條條框框的東西,只適合古板的人,不適合一生追求真善美的人。

    學點歷史,學點科學,瞭解一下政治經濟和哲學,挺好。

  • 14 # 憑欄觀海45936666

    沒啥,就是從不同的方面看問題而已,得與失、大與小、遠與近、快樂與痛苦等都是相對的,你快樂他不一定快樂,你幸福他不一定幸福,你得到他失去……反之亦然。所以活著要中庸一點,這樣更自然!

  • 15 # 好玩的國學

    莊子的境界是大哲學家的大境界,世間沒有幾個人能懂得莊子真正的悲傷。

    莊子的妻子去世的時候,莊子先是很悲傷,後來又坐在地上他鼓盆而歌。他的朋友惠施來了,看見莊子這樣無禮張狂,就批評莊子說,你妻子替你生兒育女,如今她死了,你就這樣對待他?

    後世的人和惠施一樣,不理解莊子的行為,認為他是無情無義的流氓,明朝小說家馮夢龍就把莊子寫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無情浪子。在馮夢龍的筆下,莊子用法術變了一個英俊少年,在自己的葬禮上引誘妻子出軌,然後活過來逼迫妻子自殺。這是個壞到骨子裡的壞蛋。

    但事實上,我們從莊子回答惠施的話中,可以瞭解莊子對死亡的態度。

    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的生命是天地之間一團氣聚集而成。生是氣之聚,死是氣之散。生死就是天地間氣聚氣散的過程。如此看來,莊子把死亡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種規律,就像是風雲流轉,就像是花開花落,就像是月圓月缺一樣自然。莊子說,人生於自然死於自然。妻子這是回到了大道自然之中了,她回到了她來的地方,她回到了應該去的地方,那我又有什麼悲傷的呢?

    如果對於死亡,莊子僅僅是在他妻子身上持有這種觀點的話,那這是個例,並不能說明莊子不是個無情浪子,問題是,莊子在面對自己的死亡的時候,依然表現出一貫的達觀和曠達。

    莊子在快要死的時候,弟子們在商量為他厚葬,選一個好墓地,用上好的棺槨,風風光光地下葬。莊子很生氣,說直接把我扔到野外就行了,不需要搞那些無用的儀式。弟子們說那不好,那您的屍體要被鳥獸吃掉的。莊子說,你把我埋在地下,還不是被螻蟻吃掉,同樣是被吃掉,你們為什麼要厚螻蟻而薄鳥獸呢?

    可見,莊子對死亡並不悲傷,對自己被埋在哪裡,用什麼方式下葬並不關心。因為,在他看來死亡不過是自然而然必然到來的事情。

    莊子不僅認為死亡是自然而然必將到來的事情,還有點覺得,死亡是一種大解脫。世界煩惱很多為功名,為富貴,為了蝸角虛名,人們蠅營狗苟,人們悽悽惶惶,被物束縛不得自由,而死亡意味著解脫,意味著自由,意味著解脫了生命倒懸的狀態,莊子還很羨慕很渴望死亡的到來呢。

    莊子在大宗師中講了一個故事:

    “ 子桑戶 死,未葬。 孔子 聞之,使 子貢 往待事焉。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來 桑戶 乎!嗟來 桑戶 乎!而已返其真,而我猶為人猗!’”

    子桑戶去世,孔子派子貢去弔唁。子貢過去一看,根本就不像個葬禮,那簡直就是個歡樂的大爬梯。有人唱歌,有人跳舞,大家都歡天喜地地說,子桑戶你倒是自由了,而我們竟然還活著!

    莊子講這個寓言故事,說明他對子桑戶先死,有點羨慕嫉妒恨了。

    莊子是不是有毛病?他有強烈的自殺傾向?

    絕非如此。

    莊子對於生死是看淡的。莊子認為,生是自然死也是自然,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人要逍遙,必須首先突破生與死的限制,不因為活著就歡喜,也不因為死了就悲傷。這樣才能獲得心靈的逍遙。

  • 16 # 蘇小妮

    我倒是覺得生在兩千多年前的莊子,表現出了強烈的唯物主義以及對世事萬物洞悉一切的徹悟。這大概也是兩千多年以來莊子一直倍受人們喜愛的原因吧。其實,莊子用他自己的方式詮釋了什麼叫做“生死”。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弔唁,莊子卻正分開雙腿像簸箕一樣坐著,一邊敲打著瓦缶一邊唱歌。惠子說:“你和你的妻子生活了一輩子,她幫你養大孩子現在因衰老而死去,人死了你不傷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著瓦缶唱起歌來,不也太過分了吧!”

    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莊子說:“不對啊。當她剛剛死的時候,我自己怎麼能不感慨傷心呢!然而仔細想想她開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來就不曾具有形體,不只是不曾具有形體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氣。夾雜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變化而有了元氣,元氣變化而有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死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執行一樣。死去的那個人將安安穩穩地寢臥在天地之間,而我卻嗚嗚地圍著她啼哭,自認為這是不能通曉於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莊子在說這話,說他想通了。那個離他而去的妻,只不過有形的生命不存在了,但她無形的精神仍舊“偃然寢於巨室”,那麼我為什麼要哭?

    說到這裡,倒讓我想起民間傳說莊子和他妻子的故事。說是莊子有一天遊學回家,在路上看到一位穿著孝服的小娘子在扇一座新墳。莊子就上前去問她為什麼要扇墳。女子說,當日她相公在時曾說過,她將來有一天想要再嫁人,得等他的墳乾透,墳頭長了草才可以。可是小娘子告訴莊子,我現在又有了心上人,所以扇動墳上的土,是想讓它早點幹。莊子說這個想法可以有,我幫你扇。說著接過扇子,果然很快將墳扇幹了,小娘子歡天喜地的離去了。

    這個故事原本到這裡應該結束了。可是不然。莊子回來跟他的妻子說了這事。莊妻大罵那個女人沒心沒肺。莊子輕輕一笑:“人同此心,吾如此,爾亦然。”你看,莊子看得是多麼透徹!

    沒想到不久莊子就病了,其妻悉心照顧。莊子的一個學生也來幫著照顧,卻與莊妻日久生情(看到這裡,我怎麼覺得後來李治跟武媚娘在李世民病榻前眉來眼去就是跟莊妻學的?)兩個人一起照顧莊子,竟然成了一種不為外人道的享受。

    不久莊子就死了,躺在棺槨裡。無巧不巧,莊子的學生也病了,有遊僧告訴莊妻這病得吃死人的腦髓才能治好。莊妻這時候就想起了躺在棺槨裡的莊子,於是提著斧頭準備把莊子棺槨給砍了把他的腦髓挖出來。誰知道當她開啟莊子的棺槨的時候,莊子卻突然坐了起來,樂呵呵地說,你看我說什麼來著?一副完全被他說中的狀態。莊妻當時大概就蒙逼了。當晚就羞愧地自殺了。

    這個故事編得有聲有色,似乎真有其事似的。但我以為,這恰恰也是在說莊子的智慧以及對人性的洞穿。我不認為這會是真事,但是,我們卻似乎能夠從中悟出點什麼,人性是善變的,誰又能保證自己能夠堅貞到底?就像《紅樓夢》中所說: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 17 # 雨霽視角

    《莊子·至樂》講述了一個違揹人倫禮儀的故事:

    莊子的妻子死了,朋友惠子前去弔唁,剛到莊子家門口,就聽到了莊子在敲著鼓唱著歌,一副喜氣洋洋的樣子。

    惠子不解,甚至有些生氣,就對莊子說,你妻子辛辛苦苦照顧你,陪伴你這麼大半輩子,你妻子現在過世了,你不憂傷就算了,還作出離經叛道的事情,你不覺得這樣過分嗎?

    莊子神情嚴肅地放下瓦盆,對老友說,其實我又怎麼不難過呢?只是想想,妻子最初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而且也沒有形體。在若有若無,恍恍惚惚之中,天地賦予了氣息,然後變化才形成了形體,順應四時的生長,才有了生命。如今又變化成死亡的狀態,即沒有生命。

    這種變化,不就和四時週而復始的變化一樣嗎?既然是這樣,那又有什麼值得傷心的呢?

    莊子認為人的生命是由於氣的聚集,人的生命存在是氣息聚齊的現象,人的死亡是氣機消散的表現。不論這種思想的科學性,在某種程度上,莊生擺脫了古人對鬼神的恐懼,看淡了生死,並更趨向於把生死看作一種自然現象,莊子認為,人的生死和自然界的執行一樣 。

    現代科學表明,人的誕生是精子和卵子的結合,人的死亡是由於臟器的衰竭。但在許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的古代,很多事情都歸咎於了鬼神。尤其是生死,在古代,往往佔據了一個很重要的地位,儒家中的諸多典籍,甚至制定了繁縟的禮節,來規範喪事的肅穆。孔子甚至說過,在別人家辦喪事時不可以吃飽飯,來表示自己的哀悼和對死者的尊重。

    但莊子偏偏獨具一格 ——直面生死,這種超脫的態度不僅在道家中世代流傳,更重要的是,在幾千年的文化浸淫之下,普通大眾也早已接受了這樣的觀念。在民間,甚至有著”喜喪”的說法,即家中老人長輩過世之後,不要表達得過於悲傷。

    很多得了絕症末期的病人,在面對苟延殘喘的生和毫無疼痛的死時,就算病人同意安樂死後,其家屬和朋友往往也很難跨出最後一步。這在倫理學中仍然是一個亟須解決的難題。或許,透過莊子的態度和思想,我們可以得到更多的一啟示。

    在莊子心中,喪禮只不過是一種表演而已

    在儒家思想中,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儒家的長輩永遠不會否認死亡。儒家對於未知縹緲的事物,其態度幾乎是‘避而不見"式地退讓,或者是面對生命,積極樂觀的對待,儒家想的是如何一步步成功,一步步優秀。

    因為儒家追求的是前進,所以儒家很難容得下別人,因此,古人所說,“文人多相輕“大抵說的是那些腐儒。

    相反,道家追求的是自然:道法自然。如何天地一物,追求的是如何包容,而不是去排斥,所以道家的境界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過了儒家。魯迅在《故事新編》中寫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孔子在拜訪老子三次後,老子招呼自己的弟子,讓他回家,而自己則遠走出關,這裡面不無暗諷的意味。

    在生死這方面,道家和儒家幾乎是截然不同的態度,儒家的《中庸》《尚書》編訂了無數規則來規範喪事和喜事的過程,其中,條則之多,甚至可以說得上是繁文縟節。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透過一層層制度的確立,的確樹立了儒家所追求的那種階級等級的尊貴性。但是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類對死亡的恐懼下的浮想聯翩。

    而在莊子眼中,生和死只不過是一種氣息的外在表現形式,該怎麼來就怎麼走,規則只是腐朽的表現,在《莊子》一書中,記載了莊子死前的情況。

    莊子將死,弟子對他說,老師,等你死了,我們弟子一定用最好的棺木來埋葬你,一定用最好的絲布來包裹你,一定用最好的祭祀品來供奉你。結果,莊子躺在破涼蓆上說,我以天地為棺木,以日月為陪葬,天地萬物都為我送行,我的葬禮還不夠奢華嗎?

    在道家的生死觀中,超塵一直是一一個關鍵詞,保持恬淡入虛無只是一個方法論。 作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流派,道家起初就站在了世俗的一個最高點,仰望著著名求利的人世間。所以,道家出現莊子這樣出俗的人是歷史的必定性安排。

    老子駕牛歸關外,在函谷關寫下了”道可道,名可名”的千古名句,"莊子曉夢迷蝴蝶"悟出了茫茫天地,抱元守一,超脫萬物,離絕生死的哲學觀點。

    經過幾千年歲月的洗禮,莊子的思想幾乎遍及了全國各地,在面對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如何在重重壓力下保持純真, 淡然的心境,幾乎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當我們重新拿起經典,重讀《莊子》,時,我們卻能在書中找到一些指導人生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鹿晗會那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