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紫陌閣

    先說一下府兵制的起源及其特點

    府兵制源自西魏、北周時期。於公元550年,由西魏宇文泰建立,府兵制模仿鮮卑拓跋部的八部制度。設立八個柱國將軍,其實是六個(因為宇文泰是最高長官,還有一個元欣是北魏宗室,無實權不帶兵的虛職)。六個柱國各下設兩個大將軍,每個大將軍統轄兩個開府,每個開府又各統治一個軍隊,共計24個軍隊。一旦戰爭爆發時,可臨時任命武將增配兵源,同期這二十四個開府將軍的管制權力也備受減弱。

    府兵制興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唐朝女皇武則天執政時期廢除,府兵制沿襲了150多年。

    府兵制為什麼能持續了近兩百年,因為府兵制的特性是兵農合一,可以說這是最關鍵的特徵。封建政權分配給農戶一定數量的田產或荒地,接納田地的農戶就必須擔負起服兵役的義務。農閒時承受軍事訓練,一旦發生戰爭時,這些農戶搖身一變就是一名縱橫沙場,奮勇殺敵的軍人。而這其中最大的特點是府兵們都來自不同地區,大部分之間都不熟悉,戰爭結束後各回各家,大大降低了武將謀反的危險。因為統帥府兵的武將是暫時任命領導征戰,本質上而言是沒有兵權的。

    府兵制還有一個特性,府兵的統制權附屬於君王本人,由封建時期的君王徑直調遣。所以說,府兵制更加穩固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後的中央集權。統治者將田地免費分配給農戶,農戶們就沒有必要依仗地主豪強,繞過地方直接受命於執政者。西魏時期府兵政策,就是一個家庭只要有一個人是府兵軍籍,那麼這一戶家庭就都隸屬於軍籍不在附屬於地方州縣管理,府兵沒有軍餉,大大減輕了執政者的軍費支出。

    西魏

    這個時期的府兵制的特點還有就是不計入百姓戶籍,而是另外設立了一個軍方戶籍。服役府兵的人,武器裝備錢糧都是由自己解決,不用在承擔其他賦稅及徭役。

    府兵制的建立,可以說是西魏、北周時期軍事制度上的一項重大革新,它讓中央集權在軍事上有了一個巨大的跨越,與此同時又能讓封建時期的執政者在戶籍之外又增加了一些農戶,這是自東漢政權以後兩個重要的變革。

    府兵制起源於北周時期

    北魏政權時期,六鎮爆發武裝起義之後,北魏一分為二,變成了東魏和西魏。因為要與東魏互相對抗,西魏的大佬"宇文泰"在公元542年將流落於關中各地的原六鎮兵士及原先駐防於關中各部的鮮卑族各部武裝力量都集中了起來,合編成諸部六軍。同時持續不斷地收編關隴地區豪門大族的家丁奴僕擴大武裝。而形成了具有鮮卑部族色彩的一種兵制。

    所以,府兵制自從建立以來,就讓執政者收穫頗豐,但是歷經每一個政權時代的不同,府兵制度的革新就形成了一種必然趨勢。隋代就針對府兵制度革新過,唐代也在原有的基礎上做了大手術。

    說起府兵制,我們不得不說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擁有第二個司馬懿之稱的"宇文泰"。眾所周知,自東漢末期黃巾軍暴亂之後,先是爆發了地方軍閥戰亂,而後是三國時期三分天下的局勢,然後三國歸晉。但司馬炎篡魏後建立的西晉政權僅僅統一了幾十年,頃刻間就因"一代醜女皇后"賈南風,而發生了八王之亂,又陷入了混戰時代,繼而五胡亂華的劫難接著又持續上演,這期間先後出現多個少數民族割據政權。

    如前趙、成漢、前涼、後趙、前燕、前秦、後秦、後燕、西秦、後涼、南涼、南燕、西涼、北涼、夏、北燕等十六國的戰禍不斷,所以就引起了大批漢民開始南遷,史稱"永嘉南渡"。在此之後中原大地形成了南北朝對峙的局勢。

    永嘉南渡

    在這段戰爭禍亂連連的歷史大分裂時期,誕生了林林總總的歷史代表人物。這些亂世英雄人物也志願像秦始皇一樣成為繼往開來,吞併八方、一統華夏的霸主。然則曹操的夢想之火澆滅於赤壁之戰;劉備蜀漢大業止於夷陵之戰;大秦帝國的一代雄主"苻堅"在淝水之戰中敗於東晉北府兵之後迅速土崩瓦解;而雄才大略,震懾四夷的拓跋燾統帥的鮮卑鐵騎也只能是飲馬長江,望水興嘆。

    公元386年,拓跋鮮卑族在北方地區開闢了北魏政權。北魏是由道武帝拓跋珪一手建立的,拓跋珪祖輩是十六國時期代國的開闢者,後因秦朝所滅國。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統帥80萬兵力和謝玄統制的8萬東晉北府兵在淝水戰役中兵敗後。拓跋珪抓準機會,拉攏了昔日的部眾,謀劃東山再起,意圖復辟代國。公元398年,拓跋珪建國稱帝,史稱北魏。

    隋朝

    簡述隋朝時期府兵制的特點

    府兵制源自於北魏時期鮮卑人當兵、漢人務農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賦役,當兵成為鮮卑人的專利,這政策明顯地帶有民族隔離的色彩。到了北周後期,迫於形勢,漢人也被募充作府兵。

    楊堅為北周大丞相時,就下令西魏受賜鮮卑姓的漢人可恢復漢姓,開始破除了鮮卑人當兵、漢人務農的規定。

    隋朝府兵制的特點一、隋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文帝又下令府兵全家一律歸入州縣戶籍,受田耕作,變軍籍為民籍,兵士本人則由軍府統領。這一措施不但使農業戶口大增,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而且更適應了民族融合和時代趨勢,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隋朝府兵制的特點二、隋朝時期針對府兵制做了革新。公元590年,隋文帝針對府兵制作了重大革新;軍士仍有軍籍、隸屬軍府外,可與家屬一起編籍造冊,隸屬於州縣;有了不變的住處,既可按均田令分得土地,從事農作生產;同時還要按規定輪番到京城值宿,或者擔負其他職責。

    隋朝府兵制的特點三、隋朝政權對於府兵統領細則,則沿用"魏、周政權時期十二大將軍的原有制度"但變更為十二衛,每衛配置大將軍,全部聽命於皇帝一人。各衛所統領各個兵府,"兵府"也就是府兵的基本領導機構,隋煬帝執政時期改稱為鷹揚府,由郎將和副郎將一起統領。《鷹揚府》

    隋朝府兵制的特點四、隋朝政權時期,在府兵制度上的變革,讓府兵制度逐步和均田制度緊密貫串起來,因此更加穩固了府兵制。同期還將府兵的統制權鳩集在中央,逐漸鞏固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帝位。《新唐書·百官四上·諸衛折衝都尉府》

    唐朝

    簡述唐朝時期府兵制的特點

    唐朝政權時期的府兵制度。自大唐王朝開闢之後,就一直繼續沿襲西魏、北周、隋朝以來的府兵制度。在經過唐太宗貞觀十年(公元636年)的逐步整治和完善後,唐朝時期的府兵制度對比西魏、北周、隋朝政權時期的府兵制就更加健全和細化。

    唐朝府兵制特點之一、唐朝府兵的中央統領部門集中在左右衛、左右武衛等十二衛,而"東宮六率"則是府兵的間接管理部門。十二衛各配置一名管理者,直接領導人是皇帝自己。而"東宮六率"也各配備一名管理者,直接領導是太子本人。

    唐朝府兵制特點之二、府兵的基礎單元是設立在個地區的折衝府(又稱之為兵府、軍府),歸屬於折衝都尉和果毅都尉領導。兵府的級別共分上、中、下三個等級。

    唐朝府兵制特點之三、軍府分散在全國各地,但是在都城長安相近地區的"關內道"尤為密集,讓唐朝中央統治者即執掌重兵,藉以貫徹"居重馭輕""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的軍事方針。

    唐朝府兵制特點之四、府兵徵調務必要拿著尚書省兵部的兵符才可以。戰爭爆發時由皇帝本人欽命大將統馭大軍出戰,戰役終止後,將軍歸朝,兵士回府,武將手中則無兵可帶,所以不能擁兵自傲阻礙中央政務。而暫時性的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即保障了中央政權對府兵的絕對性掌控,又更加有利於維護中央集權和鞏固政權的統一。

    唐朝府兵制特點之五、唐代府兵制度是創辦在均田制度的基本上,也是沿用了兵農合二為一的一種制度。兵士20歲可參軍,60歲開始免除兵役。府兵徵兵的特點是"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府兵在服兵役時期可免其各項稅賦,但其出征的時候需要自己解決兵器、盔甲與食糧。

    唐朝府兵制特點之六、府兵們非戰爭時期的職責就是分組輪番值守都城長安,擔負著守衛或警衛工作,也稱為"番上"。有時會有短期外調駐防或外出公幹。府兵平日裡基本上就在家裡參與農業勞動,冬天的時候或農閒季節集合在一起接受正規的軍事訓練,因而就逐漸衍變成了兵農合二為一、寓兵於農的武裝體制。

    唐朝府兵

    知識延伸:

    《名詞解釋一:鷹揚府》軍府名。隋大業三年(607)改驃騎府置,為府兵組織系統重大變更。每府長官稱鷹揚郎將,置一員,副長官稱鷹揚副郎將,一員,各有司馬及兵、倉兩司。領親、勳、武三侍,為內軍鷹揚府;外軍鷹揚府則分隸十二衛。

    《名詞解釋二:鷹揚郎將》隋置,為府兵將領。隋改驃騎為鷹揚郎將,正五品;改車騎為鷹揚副郎將,從五品。《隋書·百官下·十二衛》

    《名詞解釋:鷹揚副郎將》隋煬帝大業三年(607) 改車騎將軍置,為鷹揚府次官,置一員,從五品。五年又改為鷹擊郎將。武官名。為鷹揚府的副主官。《鷹揚府》

    《名詞解釋:折衝都尉》唐代諸衛設折衝都尉府,每府設折衝都尉一人,唐太宗貞觀十年(636)由統軍(驃騎將軍)改名,每府置一員,上府四品上,中府從四品下,下府正五品下,為該府長官(主帥),掌領屬備宿衛。

    《名詞解釋:果毅都尉》為統兵軍官,位在折衝都尉下。每府折衝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上府從五品下,中府正六品上,下府正六品下……折衝都尉掌領屬備宿衛……左右果毅都尉,掌貳都尉。"注:"以千二百人為上府,千人為中府,八百人為下府。"

    《名詞解釋:關內道》唐貞觀元年(627)分天下為十道。轄境相當今陝西秦嶺以北、甘肅祖厲河流域、寧夏賀蘭山以東以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以西和狼山以南的河套等地。開元二十一年(733)置採訪處置使,又分當下的陝西中部另置京畿道,京畿、關內二道同治長安(西安市)。

    《名詞解釋:左右衛》唐代府兵十六衛中的兩衛。隋有左右衛府,煬帝時改為左右翊衛,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複稱左右衛府,龍朔二年(公元662年)省"府"字。有上將軍各一人,從二品;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將軍各二人。掌宮禁宿衛。

    《名詞解釋:左右五衛》

    1、隋煬帝時府兵十二衛之一。本名左右武衛府,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去除"府"字稱之為左右武衛。掌領外軍宿衛。所領府兵稱熊渠衛士,設官同"左右翊衛"。

    2、唐朝府兵十衛之中的兩衛。隋煬帝時有左右武衛,唐初沿置,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為左右武衛府,龍朔二年(公元662年)省"府"字, 復為左右武衛。

    《名詞解釋:十二衛》古代軍事管理機構合稱。隋朝時期以左右翊衛、左右驍騎衛、左右武衛、左右屯衛、左右御衛、左右候衛為十二衛。唐朝承襲隋制,改為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

    《名詞解釋:東宮六率》

    1、北周時左右宮伯所統率的宮廷衛士之長。其名稱和執掌如下:左右虎賁率,掌虎賁之士;左右射聲率,掌射聲之士;左右驍騎率,掌驍騎之士;左右羽林率,掌羽林之士;左右遊擊率,掌遊擊之士。

    2、唐置於東宮,為六率府的主官,與南衙十二衛分統府兵。其所領府兵各有名號:左右衛率所領為超乘衛士,左右司御率所領為旅賁衛士,左右清道率所領為直蕩衛士。

    《名詞解釋:番上》意為輪次赴京師服役。唐代府兵與勳官輪次宿衛京師(勳官亦於本州當上者)、門夫等工匠色役輪次赴官府服役,皆稱番上。多時一月,亦有兩月者。番次按距京師遠近而定,五番至十二番不等

  • 2 # 蘭臺講史

    一、府兵建立的原因

    說起府兵制,要說其建立的原因:

    府兵制建立的原因是,鮮卑人的兵力不足,這裡說的兵力不足主要指的是西魏,也就是府兵建立者。

    大家都知道北魏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而北魏是由拓跋鮮卑建立的,所以他的繼承者東西魏也是鮮卑人。

    北魏的分裂大背景是鮮卑六鎮起義,但導火索卻是兩個偶然事件,還都是刺殺事件,這也是最近的世界熱點:

    1.六鎮中武川鎮的首領賀拔嶽被侯莫陳悅刺殺(高歡主導),他的部眾高歡想收編沒有成功,被宇文泰接手,佔據關中,於是六鎮分裂

    2.北魏孝武帝謀刺丞相高歡不成(沒錯,皇帝刺殺宰相,因為高歡是權臣,和曹操一樣),前往關中投奔宇文泰。然後高歡另立了皇帝孝靜帝,於是北魏分裂成東西魏

    由以上可見西魏算比較正統,因為皇帝在,但是勢力很弱,六鎮只佔了一鎮,武川鎮的兵力可能不過兩萬多,加上魏孝武帝逃跑帶走的不足一萬的禁衛軍,加起來可能三萬出頭……主要是鮮卑人,因為那時候有一個偏見,漢人不能打仗,作戰主要靠鮮卑人。

    更雪上加霜的是,東西魏邙山大戰,西魏宇文泰還敗了,這點可憐的鮮卑人又基本損失殆盡。一時間,西魏朝廷岌岌可危

    要說宇文泰也是個天才,危機危機轉危為機,他設計的一項制度,不但使西魏彌補了兵力不足,還奠定了後來關隴集團統一中國的基礎,這就是府兵制。而府兵制促成關隴集團,而關隴集團建立了中國的四個朝代:西魏、北周、隋、唐。

    西魏和北周變化不但,不過是權臣由名變實,所以提問中忽略北周也可以。

    府兵制之所以能建立,是因為實際上漢人並非不能打,而是漢人在中央政府垮臺以後,失去了總指揮,群龍無首,而且因為缺乏騎兵,只能在家鄉建塢堡自保。總而言之,私人武裝很能打,但缺乏一個有騎兵的國家組織起來

    二、府兵建立的制度基礎

    所謂府兵制一開始也不復雜,就是混合了漢地周禮的“天子六軍”和鮮卑“八部”制度,建八柱國意為恢復古鮮卑八個部落(軍),實際有六軍,因為孝武帝是皇帝只領榮譽銜,而宇文泰是實際的總指揮,八柱國下有十二將軍,十二將軍下有二十四開府,用於收編漢人關隴豪右的私人武裝

    這些漢族私人武裝跟隨鮮卑主帥的姓,如果主帥是漢人,則漢人改成鮮卑姓,比如李淵的爹李虎改姓“大野”,所以網上調侃李世民為“大野世民”。隋文帝楊堅的鮮卑姓為“普六茹”

    這看上去傷了漢人的民族自尊心,實際是變相提高了漢人的地位,何況這些鮮卑人放棄了以前家鄉,把籍貫都改成了關中,漢化也就自然而然了。

    三、西魏(北周)、隋、唐府兵的各自特點及興亡

    鋪墊了這麼多,可以具體的來說一說西魏、隋、唐府兵制的各自特點了:

    西魏、北周早期:此時府兵制的建立背景是西魏朝廷岌岌可危,所以中央比較衰弱,要依靠地方豪強提供兵員,土地也多在豪強手裡,所以這時府兵的基礎不是均田,中央向地方借兵,所以軍械糧餉的費用實際是中央財政,相當於中央提供了一個“殼”,將地方力量組織起來北周晚期、隋朝:這個時候針對北齊以及統一全國的戰爭連連獲勝,中央權威空前強盛,也有很多新佔領的土地可以分配,所以府兵制的基礎是均田,實際上就是兵農和一,國家給士兵分配土地,發生戰爭時接受國家徵調,《木蘭辭》花木蘭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花木蘭為什麼要代父從軍,因為她家是府兵,如果無人應徵(爹太老,弟弟太小),國家分配的土地和給予的稅賦優免,都會被收回——這裡要強調,正因為此時中央權威過於強大,徵調太頻繁,皇帝又想削弱關隴集團,導致隋朝滅亡唐朝:唐朝早期接受隋朝滅亡的教訓,重新均田,但是府兵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這裡要注意,府兵接受國家均田不同於普通的農民,他們在服役期間幾乎不用承擔任何賦稅,平時也有優免,他們分配的土地也更多,男丁可以達到一百畝,婦女老幼也有三四十畝,所以他們很富裕,可以自己承擔作戰需要的武器裝備,甚至牲畜(代步馬匹,非戰馬)糧餉,平時務農,農閒時訓練,有事時接受徵調,有了軍功,也優先升遷。可見他們的政治和經濟地位略低於西方的騎士,遠高於其他時期的農民兵,所以唐朝早期府兵作戰積極性很高,戰鬥力很強……但唐朝中期開始,府兵制開始敗壞,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為了加強皇權,打擊並消滅了關隴集團,府兵自然難以倖免,經濟上的原因是,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增加已無田可均,而先前均出去的又很難收回,土地兼併有人成了大地主,利用優勢地位不去當兵,有人淪落為窮困戶,不但沒時間訓練,還承擔不起裝備糧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盛唐領土空前廣闊,一次遠征回來已經好幾年了,回來土地也荒蕪了,老婆也改嫁了,中產府兵往往因為這原因破產——總之府兵不合時宜,到唐玄宗時代府兵基本消失了,代之以募兵制和毀滅盛唐的節度使

    以上就是本人總結的各時期府兵特點,不知您怎麼看?

  • 3 # 遊史無終

    導語:

    府兵制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兵制。府兵制是宇文泰在公元550年創立的,在他創立之後又經過後世朝代的發展,在隋唐時期逐漸達到鼎盛,在開元、天寶年間有逐漸衰落下去,後來府兵制又被募兵制所取代。

    自從西魏創立府兵制以後,北周隋唐雖然都繼承了府兵制,但是他們都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已經和西魏初期的府兵制有著很大的不同了。下面我們就來一一介紹一下,西魏、北周、隋唐的府兵制!

    一、西魏的府兵制――府兵制的始祖。“西魏大統八年,宇文泰仿周典置六軍,合為百府。每府一郎將統之,分屬二十四軍,開府各領一軍。大將軍凡十二人,每一大將軍統二府,一柱國統二大將軍,凡柱國六員,復加持節都督以統之。十六年籍民之有才力者,為府兵。――《後魏書》

    西魏的宇文泰是府兵制的創立者。宇文泰作為宰相,實質上她掌握著西魏政權,西魏的皇帝只不過是一個傀儡而已。為了增強自己的勢力,宇文泰對兵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建立了府兵制,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全國設定八個柱國大將軍,實際上是六個。其餘的兩個,一個是宇文泰,他是軍隊的最高統帥,不領兵。另一個是西魏的宗室,只有虛名也不領兵。六個柱國大將軍之下各設有兩個大將軍。每個大將軍又管理兩個開府,每個開府又管轄一軍,實際上是共有24個軍。而且每個柱國大將軍做統領的軍隊,在戰時要聽從中央政府的統一調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柱國大將軍的權利。府兵不入民籍,另入軍籍。如果能成為府兵,在所有的馬匹和武器都自對的情況下,是不用向國家交納賦稅的。這也可以算是府兵的一種福利吧!

    總的來說西魏的府兵制,使得中央集權在軍事上有了很大的進展。同時使得政府在編戶齊民之外又控制了一部分的民眾,這些對於社會的穩定有很大的影響。

    二、隋朝――府兵制的發展時期。

    相比於西魏來說隋朝已經統一了全國,隋文帝也建立起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因此隋朝在繼承府兵制的基礎上又對她進行了發展。經過隋朝的發展府兵制更加完善。而且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隋朝的府兵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軍人除了有軍籍,隸屬於軍服之外,還可以和他的家人一起編為民戶,隸屬於當地的州縣。軍人有了固定的住處,而且可以在隋朝均田制的基礎上分得一部分土地,從事農業生產。實際上已經向著寓兵於農的方向發展。除了進行農業生產之外,府兵還要輪流到京師宿衛或者是執行其他的任務。在對府兵的統領方面,隋朝繼承了西魏的一系列制度。把西魏的十二大將軍,改變為十二衛。每衛設定一個大將軍,隸屬於皇帝。對於府兵的基本組成單位方面,隋煬帝是稱為鷹揚府,有鷹揚郎將鷹擊郎將統領。初置府兵皆於六戶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選材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調,郡守農隙教試閱。兵仗衣馱牛驢及糗糧旨蓄,六家共蓄,撫養訓導,有如子弟。――《玉海》

    由此可見隋朝的府兵制,相比於西魏時期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了。西魏在府兵制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革,使得府兵制和均田制進一步不結合起來。從而鞏固和加強了府兵制,使得府兵制進一步煥發出了生機和活力,讓府兵制在隋文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唐朝――府兵制的巔峰。

    唐朝在建立之後繼續沿襲西魏、北周、隋朝的府兵制。在唐太宗時期對府兵制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使得唐代的府兵制比於前代更加完美。而且他那的府兵制度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俗話說物極必反,唐代的府兵制度經過唐太宗時期的繁榮,等到唐玄宗天寶年間已經逐漸荒廢,與社會相適應的募兵制度逐漸產生,府兵制度也由此逐漸被替代。唐代的府兵制度主要包括下面幾項內容:

    唐代府兵制的中央領導機構是十二衛和東宮六率。十二衛中每衛設定一個大將軍,隸屬於皇帝。東宮六率每率設定一個率首,東宮六率隸屬於太子。其實這種設定方法有一定的好處,東宮六率和十二衛分別隸屬於不同的人,如果一隻軍隊發生了叛變那麼可以利用另一隻軍隊來加以制衡。但是它的弊端也是相當明顯的,如果太子手中握有軍隊,容易發生篡奪皇位的事件。府兵的基本單位是設定在各地的折衝府,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有1200人,中等有1000人,下等有800人。各地的折衝府由折衝都尉和左右果毅都尉統領。內重外輕的駐兵原則。軍府分佈於全國各地,但是以長安附近最為集中,關中地區所駐紮的軍隊佔全國軍隊總數的2/3以上,雖然各地方也有軍隊,但是他們的軍隊數量是非常的少的,縱使他們有再強的軍事力量,也難以和中央抗衡。這就使得唐朝政權比較穩定,各地的軍隊都要臣服於中央不敢和中央叫板。唐代的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它的基本原則就是兵農合一。士兵21歲入軍,60歲退休。府兵制的基本徵兵原則是“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才力又均先取多丁”。而且府兵在服役期間是不用繳納賦稅和徭役的!府兵最基本的任務就是輪流到京師宿衛,有時也出征或者到別的地方去駐守。府兵平常在田地裡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冬季農閒時進行軍事訓練,因此也就形成了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制度。這種制度其實有很大的好處,它既保證了府兵的來源,也減少了國家的軍費開支。初,太宗省內外官,定製為七百三十員,曰:“吾以此待天下賢材,足矣。” 然是時已有員外接,其後又有特置,同正員。至於檢校、兼、守、判、知之類,皆 非本制。又有置使之名,或因事而置,事已則罷,或遂置而不廢。其名類繁多,莫 能遍舉。自中世已後,盜起兵興,又有軍功之官,遂不勝其濫矣。故採其綱目條理 可為後法,及事雖非正後世遵用因仍而不能改者,著於篇。――《新唐書》

    唐代的府兵制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都達到了巔峰的水平。而且唐代的府兵制度與當時的社會發展的潮流是相適應的。在當時的對外征伐和開疆拓土的過程中,唐代的府兵制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都說唐代是以武立國,唐代以武立國的根本就是府兵制度。

    四、唐玄宗天寶年間――府兵制瓦解。

    其實府兵制度是和均田制聯絡在一起的,府兵制的經濟基礎就是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府兵制才有發展下去的可能。在唐代的開元天寶年間,由於土地兼併的日益激烈,均田制也難以維繫下去。因此在均田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府兵制度也是逐漸瓦解的。在府兵制瓦解之後,在唐玄宗時期逐漸用募兵制度來取代府兵制度:

    長從宿衛。開元年間,在全國徵集軍隊,這支軍隊號稱長從宿衛。據說這隻軍隊有二三十萬人。這支軍隊的主要任務是駐紮在京師一帶。最初這隻軍隊大多是由一些精壯勇敢的人組成,後來這支軍隊逐漸腐敗掉了,有一些潑皮無賴組成。長征健兒。天寶年間駐守地方的軍隊也逐漸由募兵制組成,起初駐紮在地方的軍隊號稱長征健兒,他們長期駐紮在地方,不在從事農業生產活動,而是職業的軍人,他們領取國家給予的軍餉。這支軍隊逐漸發展壯大,後來成為唐朝後期的重要割據力量。總結:府兵制度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府兵制度從西魏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唐朝的天寶年間。持續時間長達四五百年的時間,在這個時間過程中,府兵制度也是逐漸發展和完善的,經歷了從西魏時期的草創,到隋朝的發展完善,再到唐朝達到鼎盛時期!在以上的三個時期府兵制度各有特點,而且在不同的時期烙上了不同的時代烙印!

    參考資料:

    《新唐書》

    《玉海》

    《後魏書》

  • 4 # 閏土看歷史

    府兵制誕生於南北朝時期,消亡於唐代中期。存在了二百多年,是中國古代兵役制度的一種重要形式。秦代統一中國後,實行的是全國徵兵制度,這種制度也為漢朝沿用。但是到了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兼併嚴重,許多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豪強的家奴和部曲(私人武裝力量)。全國徵兵的制度遭到破壞,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誕生了“世兵制”。規定一部分人口世代當兵打仗,而世兵的地位低下,與奴隸無異。隨著歷史的向前發展,進入了南北朝大分裂時代,各國互相征戰,兵役制度也隨之發生了改革,於是就出現了府兵制。

    一,西魏府兵制。

    南北朝後期,北朝出現了府兵制。西魏的宇文泰在大統九年(公元543年),廣泛招攬各地漢族豪強地主從軍,透過他們法從屬關係帶來了大量的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裝。西魏政權根據他們帶來的部隊的人數的眾寡授予不同的爵位。這種使得地方割據的私人武裝中央化的辦法,不僅增強了朝廷軍隊的作戰能力,同時使得鮮卑部落兵與漢族封建兵制逐漸結合,創制了府兵制。

    西魏末年,府兵由六個柱國大將軍率領,每柱國下設定兩個大將軍,一個大將軍下又有兩個開府將軍,共有二十四軍。當時府兵與民籍分開,不屬於郡縣管轄,他們只管打仗,不用承擔賦稅。

    西魏時期的府兵制是草創階段,府兵脫離了生產,是專門負責打仗的,而且帶有強烈的私人武裝的氣息。

    二,隋朝府兵制。

    府兵制到隋朝出現了很大的變化。軍府名為驃騎府,以驃騎將軍為長官,軍士開始編入戶籍,從事生產。到了隋煬帝時期,楊廣連年征戰高句麗,兵源十分緊缺。於是他改革了府兵制,擴大了徵兵途徑。府兵直接從民間徵調,男子滿二十一歲就可參軍。全國府兵由十二衛分領。大業三年改驃騎將軍府為鷹揚府,長官為鷹揚朗將。軍人稱為衛士。衛府制度趨於完善,中央集權在軍制上得到加強。

    三,唐代府兵制。

    唐初全國分為六百三十四個府,均由十二衛和東宮六率分領。改隋朝鷹揚府為折衝府,每府府兵歸折衝都尉管轄。並規定在設府的地方,人民有充府兵的義務。服役年齡為二十至六十歲。應徵充當府兵的人,平日務農,農閒訓練,征伐時自備武器和糧食。這實際上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兵役制度。徵調服役的人,定期戍衛京師或者戍邊,戰時出征,戰鬥完畢後,既“兵散於府,將歸於朝。”

    唐代中期,府兵因為負擔過重而大量逃亡,折衝府名存實亡。府兵制受到嚴重破壞,為了補充兵源,就採取了招募的辦法。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招募蒲州,同州,岐州,化州和京地區逃亡的府兵和白丁充當宿衛,稱“長從宿衛”。一代替府兵定期輪流宿衛的舊制度。開元二十五年,下令各軍鎮招募常駐邊疆的軍防健兒,其家人願意同去的,多給田宅土地。後來組成邊軍,由藩鎮操縱。至此,實行了二百多年的府兵制結束。

    唐朝是府兵制度的巔峰期,也是衰亡期。唐朝繼承隋朝的府兵制度,使更加完善了兵農合一的政策。在保證農業生產的同時也保障了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而這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對後世產生了其實深遠的影響。但是由於府兵制度中府兵的負擔很重,再加上唐代多次征戰,這就促使府兵制走向瓦解,被其後的募兵制所取代。

    總結:

    從宇文泰創立府兵制到唐代中期府兵消亡,府兵制度經過了二百多年的發展和改革。成為了當時最主要的兵役制度,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府兵制的弊端也出現,最終走向瓦解。這其實挺符合由弱變強再由強轉衰的歷史規律的。

  • 5 # 史無眠

    府兵制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徵兵制度,歷史教科書上也有簡單介紹過。它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兵民結合,亦民亦兵。百姓上馬為兵,下馬為農。

    在中國歷史上,採用府兵制的王朝有西魏、北周、隋、唐等,其前後存在200餘年。

    府兵制最早是在南北朝時開始萌芽出現。當時,北魏政權發生六鎮起義,各地征戰不斷。

    ▲六鎮起義

    在多年戰亂下,北魏政權最終分為西魏與東魏。

    ▲西魏政權與東魏政權

    西魏與東魏也是常年開戰。當時西魏政權是漢化的鮮卑族政權,作戰當兵的任務是鮮卑族人的專屬。而其境內漢族人只是種地務農。但常年的戰爭使西魏兵士流失嚴重,單單由人口較少的鮮卑族來補充兵源已不能滿足作戰需要。於是西魏權臣宇文泰便將漢人也納入徵兵行列。

    ▲宇文泰

    宇文泰將漢族人納入兵役範疇,任命當地豪門為統帥。後又將鮮卑族六軍與漢軍渾編並設定“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的組織,府兵制度就此萌芽。

    但此時的軍隊仍以鮮卑族為主,漢族鄉兵為輔。並且參軍的鄉兵要自己購買作戰用的馬匹、刀槍等武器。《木蘭詩》裡的花木蘭就是那個時代典型的府兵,作戰用武器需自己購買,戰後回家種地。

    ▲花木蘭自己購買武器、馬匹

    到了北周時期(573年),周武帝進一步擴大漢兵招募,命為“侍兵”。一人當兵,全家為軍籍,並免除賦役,不歸地方州縣管轄,成為職業軍人。

    發展到隋朝隋文帝楊堅又進一步對“侍兵”制度進行最佳化。

    ▲隋文帝楊堅

    楊堅將府兵家庭軍籍重新編入州縣,府兵戰時仍歸軍府統領。同時,將府兵與均田制相結合,使府兵戰時為兵,閒時為農。這不僅為朝廷節約大量軍費,而且有利於經濟發展。

    府兵發展到唐朝,李世民進一步對府兵進行改革。

    ▲李世民

    唐貞觀時期,李世民在大唐設定幾百個“折衝府”,所有府兵通歸折衝府管轄,折衝府設有都尉、軍曹等各級軍官。

    ▲折衝府軍士構成

    每地折衝府的府兵輪換到京師駐守,折衝府將領不得離開當地折衝府。如有戰事,由朝廷委派統帥,統帥再持兵部魚符到折衝府調兵,經摺衝府將領驗證後方可發兵。戰後,兵歸折衝府,將歸朝廷,這樣就防止了將領擁兵自重。府兵制度在唐朝達到高峰。

    成也府兵,敗也府兵。到了唐中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大量府兵失去土地,朝廷腐敗,戰亂不斷。沒有土地的府兵還要面對沉重的兵役,於是大量府兵逃離流失,折衝府也名存實亡,以至於唐王朝無兵可用。為了應對戰爭危機,無兵可用的唐王朝便開始強行募兵,於是募兵制就取代了府兵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遊記》讀完感覺就是本套路書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