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秉燭讀春秋

    追溯羊皮筏子的歷史不僅300年,據相關資料記載:羊皮筏子的雛形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500年左右,伍子胥幫助吳王夫差滅了楚國。

    相傳伍子胥當時渡河運兵用的就是羊皮筏子。

    不過那時不叫羊皮筏子,而是叫“牴夷”,也就是用動物的皮縫製的囊。如此算來,羊皮筏子距今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

    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牴夷而浮於江。——戰國策

    這大概就是羊皮筏子的鼻祖吧?

    伍子胥那時用的“羊皮筏子”並不成熟,首先剝羊技術不過關,剝下來的不是一張完整的羊皮,中間要用針線縫製而成,這樣就造成了跑群氣露氣的現象,承載的重量不能太多,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到了宋朝時期,隨著剝皮技術的提高,屠夫割掉牲口的頭顱,然後從這個地方掏空內臟。手法一定要輕柔,不能有刀傷,於是出現了一張完整的羊皮,名曰“渾脫”。意思是整個脫下來,形成一個桶狀。

    到了明朝,剝皮的技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歷史上的“人皮燈籠”隨之出現。

    明太祖朱元璋把剝皮技術發揮得淋漓盡致,為了懲治腐敗,朱元璋對貪官汙吏實行了剝皮實草懲罰。

    據說大將軍藍玉就被朱元璋剝下了一張完整的人皮。

    如果用嚴謹的歷史眼光來看,真正意義的羊皮筏子確實出現在明清以後。

    相傳黃河中上游人們渡河用的羊皮筏子,最早出現在清朝康熙年代,由此推斷到現在也就300多年的歷史。

    有確切歷史記載是清代康熙14年(1675年),距今有344年的歷史。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羊皮筏子有一個慢慢發展的歷史過程。

    換言之,想扎一個合格的羊皮筏子,並不是說有一張完整的羊皮就算大功告成。

    羊皮的選擇很重要,一般要用成年的公羊皮,這是為什麼呢?

    一、自然界的動物一般公的總比母的長得快而且壯實,所以公羊皮的張幅比母羊皮大許多,並且纖維比較粗,皮質抗撕裂比母羊堅固。

    需要注意的是,選擇的必須是公山羊皮,山羊皮比綿羊皮要堅固的多,穿過皮衣的人都知道山羊皮適合於製作男服裝,目的就是能夠表現出男人粗獷的一面,母羊皮一般比較細膩,製作女服裝比較合適。

    不用母羊皮除了它不夠堅固之外,再就是母羊都有兩個乳房,這個地方是母羊皮最薄弱的地方,如果去掉則形不成一個完整的羊皮。

    有人可能要說,公羊不是有“小雞雞”嗎?這有辦法,選擇從小閹割的公羊(騸的公羊)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剝下完整的一張羊皮後,還要對它進行脫毛和後期的鞣製,大家都見過足球和籃球吧?其實就是進行這種處理。

    說白了就是用到了製革技術,最早也就是用動物油鞣製,隨著製革技術的提高,就會用到化工原料,目的就是提高羊皮筏的抗撕裂能力。

    我是製革工程師,所以對選料、鞣製等知識門兒清,對羊皮筏的製作也略有了解。

  • 2 # 歷史大良造

    羊皮筏子只能用公羊皮而不能用母羊皮製作,是羊皮筏子這項傳統藝術,一代一代的老農守著的一個“硬道理”。黃河地區更是有著一種傳說,羊皮筏子如果用母羊皮來製作,在渡黃河時定會出人命。

    羊皮筏子都是用羊皮來製作,公羊皮和母羊皮有什麼區別嗎?只能說區別大著呢,這是事關人命的大事,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下面容我來解釋解釋。

    先說說什麼是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也叫做“排子”或者“囊”,在清朝時期是黃河上比較容易見到的一種運輸工具,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了300年的歷史。

    製作羊皮筏子,步驟雖然不難,但是很吃手藝和技巧。尤其是在宰剝羊皮時,需要從羊頸部剖開口,慢慢地將整塊皮囫圇個兒褪下來,中途絕對不能劃破一點毛皮。因為後面這些羊皮需要吹氣成囊狀,用於水上漂浮。

    雖然船舶也是河流上最必要的運輸交通工具,但是黃河水流湍急、落差大,險灘還多,所以行船的侷限性很大。

    在中國漕運歷史上,一般都會有將貨物從上游運往下游,尤其是黃河地區,羊皮筏子自誕生以來就成為了該地區最重要的運輸工具,因為無論是拉貨,還是渡人。

    使用羊皮筏子的老農,一般都是在上游給羊皮筏子充氣裝運貨物,到了下游目的地卸貨之後,再給皮囊放棄,背馱回到上游繼續使用。

    羊皮筏子為什麼不能用母羊皮?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為了安全考慮。

    羊皮筏子最重要的部位,就是筏子底下的皮囊。皮囊是需要充氣才能使用,母羊皮之所以不能用,是因為母羊是需要哺乳的,懷孕或者是哺乳過的母羊皮長期使用很容易會變形。而且母羊皮的乳頭部位有很多的小氣孔,這是渡河中最為忌諱的。

    黃河水流這麼湍急,遇到險灘的時候,用母羊皮製作的羊皮筏子很容易出事。一旦出事,筏子上面的人九死一生!

    如今,羊皮筏子既已經成為了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黃河特色的旅遊專案。雖然羊皮筏子也面臨了後繼無人的危險,但仍然希望這項傳統文化手藝能夠一直流傳下去,畢竟“千年筏子百年橋,萬里黃河第一漂”這麼優美的詩詞,還是希望後人能聽到詩詞的時候還能見證羊皮筏子的真實模樣!

  • 3 # 夏蟲不知有冰

    這個問題宰羊的人和製做過羊皮製品的人最有發言權。公羊的皮較厚,尤其是未經閹割的公羊皮最厚,所以,宰羊的商人,都明明白白,未經閹割的公羊出肉率明顯低於閹割過的。母羊皮較薄,尤其是年齡較大的母羊皮更薄,若制羊皮船經過泡製刮脂,製成成品母羊皮是經不過折騰的,更是經不住急流險灘礁石的撞擊的,所以不能用母羊皮。

  • 4 # 嶺南小刺史

    在黃河文化的組成部分裡,羊皮筏子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羊皮筏子既然都是用羊皮製作,公羊皮和母羊皮有何區別?為何不能用母羊皮呢?

    其實這是老祖宗定下的規矩,裡面也蘊藏著屬於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身為南方人,本來是對北方的羊皮筏子並不瞭解的,但是之前有過黃河風景遊覽區一遊的經歷,來說說我的看法。

    在當地有過這一說法,也算是傳說吧,用母羊皮製作羊皮筏子,是這項傳統技藝的禁忌,會讓渡河者命喪黃泉,九死一生。

    初聽時覺得危言聳聽,但是瞭解一番之後,才知道這是老祖宗用誇張的說法來相互告誡,是對生命的一種重視!

    羊皮筏子之所以不能用母羊皮來製作,主要還是由羊皮筏子最重要的部位氣囊決定的。

    母羊本身是哺乳小羊的,而懷孕或者是哺乳過的母羊皮,很容易變形,長時間使用會產生危險。另外,由於母羊有很多乳頭的存在,而在乳頭部位都會有很多的小氣孔,容易漏氣,這是在渡河中最大的隱患。

    所以,羊皮筏子的氣囊部位是用於漂浮的作用,在使用之前都會充氣,黃河的水流又是如此的湍急,渡河當中難免不會遇到險灘。不用母羊皮製作羊皮筏子,是最安全的辦法。

    這不存在什麼“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恰恰是老祖宗智慧的體現。

    關於羊皮筏子怎麼製作,我來簡單說一下。

    羊皮筏子的製作簡單中也很需要技藝人的手法,第一個條件就是整張羊皮需要完整地給囫圇剝下來,中間不允許有任何地厚與薄出現,而且羊皮不能出現任何的刮蹭,要不然就會浪費掉。

    羊皮剝下來之後,要將羊皮烘乾後脫毛,最後吹氣使皮胎膨脹,再灌入少量的清油、食鹽和水,然後晾曬讓皮胎的顏色呈黃褐透明。

    製作羊皮筏子一般都是在冬季,這個時候的羊皮質量是最好的。

    羊皮筏子自清朝開始到現在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如今也成為了黃河旅遊區的一個專案,有興趣的可以去體驗一把!

  • 5 # 曉峰來介紹

    說起羊皮筏子,這可是在黃河上很有名的運輸工具,一般是順流而下,日行一二百公里,當然羊皮筏子看著很簡單,做起來可是很有講究的,而且不能用母羊皮做,這是為啥呢?

    羊皮筏子怎麼做

    羊皮筏子有著二三百年的歷史了,但真正能做出好羊皮筏子的手藝人卻不多,因為這是一項技術活,首先在殺羊的時候要從羊脖子處開始,保證羊皮的完整,在退完羊毛後吹氣,把羊皮吹鼓起來,往裡面倒入清油、水和鹽,然後把所有缺口用繩子繫上,這樣在日光下曬至黃褐透明,這樣才算是做好了一個羊皮袋。然後眾多的羊皮袋子聚集在一起就成了羊皮筏子。

    身體結構不同

    說起羊,它也是有公母之分的,而且母羊要懷孕,哺育後代,這樣母羊的皮就會因為自然孕育而發生膨脹收縮,不夠緊緻,而且皮質會由於長期的收縮變薄,況且母羊要想讓奶水流出來,身體肯定要有小孔,所以這樣的羊皮放在水上很不安全,萬一漏氣就是船毀人亡了。

    而公羊身體上只有一個氣嘴,在平時只要把皮完整的揭下來,基本不會出現漏氣的情況。而且公羊相比較來說它的皮較厚,這樣在充氣的時候不會出現變薄的情況,在黃河上行駛的時候也給人一種安全感。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羊皮筏子多用公羊的皮來做的原因,當然羊皮筏子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代表著古代勞動人民在科技不發達的時候已經用生活中的物件來改變生活方式。

  • 6 # 炒米視角

    “千年筏子百年橋,萬里黃河第一漂”。到了蘭州,除了只有東西方向的大路這個特色之外,最有當地特色的那就是一定要去坐下羊皮筏子過黃河。

    羊皮筏子也叫“排子”或者“囊”。跟傳統我們在南方見到的竹筏不一樣的地方。蘭州的“排子”用的不是那種大毛竹,而是木頭為主。木頭的浮力無法和竹子比較。但是在木頭排子下面,有一個神器,那就是一個個“氣囊”。

    這個“氣囊”有個專業的名稱叫“渾脫”,也就是用整張剝下的動物的皮製成的革囊或皮袋。比如我們常見的酒囊、水袋。這種剝皮法最大的精髓就是保證了剝下來的皮子完整、密封。

    而用來做排子的“渾脫”,不但不能選擇母山羊,而且連普通騸過的公山羊也不行,更別提其他地方的綿羊了。

    這和什麼崇尚雄性或者認為雌性不吉利的迷信沒有關係,這完全是從“渾脫”的質量出發的。因為黃河的水流比較湍急,險灘也多。一路順下幾百裡,萬一磕磕碰碰,“渾脫”出現漏氣,那在古代就是性命之憂。

    那為什麼要選擇未騸過的公羊呢?這是因為沒有騸過的公羊,運動量比較大,出肉率低,而且肉羶味較大,一般都不是用來食用的,但是它最大的優點就是皮質緊實。

    而騸過的公羊,雄性激素就沒那麼旺盛了,運動量小,出肉率高,也沒羶味,拿來食用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它有一個缺點就是羊皮相對也會比較鬆弛。母羊實際上和這騸過的公羊皮質是差不多的。

    做“渾脫”的工藝也比較複雜,比較考驗工匠的水平。

    如何剝羊不破?如何曬羊皮?因為皮曬乾了會變硬;不曬會發黴或者爛掉。所以怎麼紮起來,怎麼吹,怎麼曬,這麼用菜籽油不斷地去潤羊皮,這些都有很大的講究。一般做排子的師傅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

    其實這種羊皮筏子看起來簡陋,但是成本非常大。

    因為最小的排子也得有10來個“渾脫”,大的排子要用到600個“渾脫”。而做一個“渾脫”,其實就需要養一隻光吃草不出肉的公羊,這還不能保證這隻羊的羊皮可以成功做成一個“渾脫”。

    但是“排子”充滿了古人的智慧,在現代船舶被引進之前,古人正是用這排子在黃河上來回運輸了300多年。而如今“排子”也成為了蘭州旅遊文化的一個重頭戲。

  • 7 # 世界人文通史

    羊皮筏子,也叫“羊排子”或“排子”,是古代生存在黃河兩岸的人民發明用來渡河的工具,相當於最早的簡易渡船了。

    黃河中下游水流急、險灘多,人們過去都是依靠木排或木船把貨物運到下游,不過木排和木船比較笨重,回收利用很困難,操作起來也十分不太方便。後來,勤勞智慧的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在長期的摸索中,發明了羊皮筏子這個渡河工具。

    最早的羊皮筏子出現於清朝康熙年間,人們開始用羊皮筏子渡河或者運輸貨物,顯得十分方便。因為羊皮囊可以重複回收使用,到了下游卸貨後給皮囊放氣,很容易收集起來,再拿回來繼續使用。

    其實在更遙遠的先秦時期和兩漢時期,就有黃河兩岸人民使用牛皮筏子的記錄了。只不過耕牛非常重要,除非是戰時,否則是不能輕易宰殺的,而羊皮筏子則更容易獲得,所以成了一種比較普遍的工具。

    在過去幾百年來,黃河上一直有用羊皮筏子擺渡過河的習慣,但製作羊皮筏子有一個忌諱,那就是隻能選用公羊皮而不能使用母羊皮。在羊皮筏子的製作過程之中,一些老農至今仍守著這個流傳下來的“大道理”,那就是絕對不允許用母羊的羊皮來扎羊皮囊。

    要製作一個羊皮筏氣球,首先的就要把整張的羊皮需完整地剝下來。之後就是需要特殊的晾曬,直到皮囊完全封死就可以反覆充氣使用了。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皮囊需要充氣,而公羊皮的封閉性好,不會透氣。

    而母羊皮之所以不能用,那是母羊長期哺乳造成的。據說母羊懷孕或者是哺乳過後,羊皮會變得疏鬆易軟,而且在母羊乳頭的位置會形成很多的氣孔,導致整張羊皮的密封性變差。相傳,過去還真就有不信邪的人用母羊皮製成的羊皮筏子渡河,結果到了河中間羊皮囊破了進水,最後只落得個“船毀人亡”的下場。

    從那以後,人們就再也不用母羊皮扎囊製作羊皮筏子了。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湍急而又危險,甚至某些地方還有險灘。渡河用的羊皮筏子一旦在河中間出了事情,基本可以說是九死一生了,很少有能救回來的。所以長久以來,人們都是用公羊來做羊皮筏子。

    據說,清朝時期用來運貨的大羊皮筏子是由600多隻公羊皮囊紮成的,可以運輸很多貨物,而我們最常見的小皮筏也要用10餘個羊皮袋紮成,才能適於短途運輸、渡送兩岸行人,否則就不能用來渡河。

  • 8 # 尚宮女史

    羊皮筏子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其中的蘭州羊皮筏子還是甘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黃河岸邊人們智慧的結晶。我們知道,過河離不開船,古代有草船、木船、革船、筏子等等,而到了現在,更是有各種各樣的船隻,滿足水上客運和貨運的需求。

    筏子最初出現在歷史記載中,應該是有革船的形式。革船,顧名思義,就是用皮革做成的船隻,通常是馬革、牛皮革、羊皮革中,春秋戰國時期的伍子胥被夫差勒令自殺,他死後,夫差下了這樣的命令:“取子胥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這裡的鴟夷革就是馬革,將伍子胥的屍體盛放在馬革做成的船上,在錢塘江上漂浮著。

    也就是說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用動物皮革而製成的船,漢朝的史籍中,軍隊渡江就用到了馬革船,以及以“革囊”縫製成的船,這時候一般就稱為革船。而在唐朝時期,史籍中出現了皮船的記載,比如以“牛皮為船”,白居易就有“泛皮船兮渡繩橋”的詩句,這說的其實還是革船。

    但是唐朝之前的記載中,很少出現羊皮,而到了宋朝,《宋史·王延德傳》載:“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由此,羊皮和牛皮成為革船最主要的原料,而革船也逐漸改了名字,成為筏子。《清史稿》記載:

    “次黃河,夜以革囊結筏自蔡灣渡,破賊皋蘭龍尾山,獲輔臣將李廷玉。”

    這一年是1675年的康熙時期,西寧總兵王金寶領兵攻打進攻蘭州的王輔臣,在渡過黃河的時候,就用到了用革囊結成的筏子,這被認為是羊皮筏子被大量使用的一個明證,距今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當然,真要認真追溯起來,羊皮筏子或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革船,不過畢竟那個時候是革船,所以只追溯到有明確記載的康熙年間,也未嘗不是正確的。

    羊皮筏子看起來極簡單,甚至有些簡陋,但它的技藝並不簡單,是黃河沿岸人們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羊皮筏子上面部分非常簡單,就是木條簡單的捆綁,而將捆綁起來的木條浮於水面的渾脫才是羊皮筏子的關鍵。

    渾脫就是用整個的動物的皮製成的革囊,羊皮筏子的渾脫自然就是羊皮製成的革囊。這個渾脫要求是動物的整個外皮剝下來製成,也就是說殺羊的時候要保住得到的是整個的羊皮,然後將羊皮泡在鹽水中,脫去上面的毛。

    脫毛之後,再將羊皮僵硬的部分,比如脖頸處、四肢處等用菜油處理一下,可以變得鬆軟一些。羊皮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晾曬,然後用繩子將四肢和脖頸處紮起來,露出一個小孔往裡吹氣,等形成鼓狀的革囊,就將小孔紮起來,這樣就製成了一個渾脫。

    一個羊皮筏子按照其大小和承重來看,所需要的渾脫少則只用幾個,多則需要數百個。等羊皮筏子製成之後,就可以在黃河使用,黃河水有的河段水流湍急,而羊皮筏子吃水淺,又輕便,是絕佳的渡河工具,所謂“黃河滾滾波浪翻,羊皮筏子當輪船 ”。

    那麼,人們會不會害怕羊皮筏子在渡河的時候突然出現壞了的情況呢,比如渾脫漏氣?這也是人們在製作羊皮筏子時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因素,所以在羊的選擇上,人們也是會下功夫的。

    首先不能用母羊,母羊一般都會生育,本身皮就比較鬆弛,再加上哺乳的地方也比較薄,這樣製成的渾脫很難保證不漏氣、不撕裂。

    其次,即便是公羊,也多是選擇去勢了的山羊,這些山羊不承擔配種的任務,在不大的時候就被騸了,這樣的山羊長大之後,皮厚肉質也好。這樣的羊皮是製作渾脫的最佳物料,渾脫結實又耐用,不用擔心會有漏氣、損毀的情況。

    羊皮筏子在古代算是蘭州等地渡過黃河的一個很好的水上工具,輕便好用,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船隻已經成為主要的水上工具,而羊皮筏子基本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不過隨著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看重,蘭州羊皮筏子也被人們重視起來,並被看作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蘭州羊皮筏子也已經成為甘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到蘭州等地旅遊,甚至可以坐一坐這羊皮筏子,它已經成為黃河中的一道風景線,值得人們去看一看,摸一摸,坐一坐,瞭解一下,希望它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 9 # 飛哥說史

    追溯羊皮筏子的歷史不僅300年,據相關資料記載:羊皮筏子的雛形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500年左右,伍子胥幫助吳王夫差滅了楚國。

    相傳伍子胥當時渡河運兵用的就是羊皮筏子。

    不過那時不叫羊皮筏子,而是叫“牴夷”,也就是用動物的皮縫製的囊。如此算來,羊皮筏子距今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

    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牴夷而浮於江。——戰國策

    這大概就是羊皮筏子的鼻祖吧?

    伍子胥那時用的“羊皮筏子”並不成熟,首先剝羊技術不過關,剝下來的不是一張完整的羊皮,中間要用針線縫製而成,這樣就造成了跑群氣露氣的現象,承載的重量不能太多,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到了宋朝時期,隨著剝皮技術的提高,屠夫割掉牲口的頭顱,然後從這個地方掏空內臟。手法一定要輕柔,不能有刀傷,於是出現了一張完整的羊皮,名曰“渾脫”。意思是整個脫下來,形成一個桶狀。

    到了明朝,剝皮的技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歷史上的“人皮燈籠”隨之出現。

    明太祖朱元璋把剝皮技術發揮得淋漓盡致,為了懲治腐敗,朱元璋對貪官汙吏實行了剝皮實草懲罰。

    據說大將軍藍玉就被朱元璋剝下了一張完整的人皮。

    如果用嚴謹的歷史眼光來看,真正意義的羊皮筏子確實出現在明清以後。

    相傳黃河中上游人們渡河用的羊皮筏子,最早出現在清朝康熙年代,由此推斷到現在也就300多年的歷史。

    有確切歷史記載是清代康熙14年(1675年),距今有344年的歷史。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羊皮筏子有一個慢慢發展的歷史過程。

    換言之,想扎一個合格的羊皮筏子,並不是說有一張完整的羊皮就算大功告成。

    羊皮的選擇很重要,一般要用成年的公羊皮,這是為什麼呢?

    一、自然界的動物一般公的總比母的長得快而且壯實,所以公羊皮的張幅比母羊皮大許多,並且纖維比較粗,皮質抗撕裂比母羊堅固。

    需要注意的是,選擇的必須是公山羊皮,山羊皮比綿羊皮要堅固的多,穿過皮衣的人都知道山羊皮適合於製作男服裝,目的就是能夠表現出男人粗獷的一面,母羊皮一般比較細膩,製作女服裝比較合適。

    不用母羊皮除了它不夠堅固之外,再就是母羊都有兩個乳房,這個地方是母羊皮最薄弱的地方,如果去掉則形不成一個完整的羊皮。

    有人可能要說,公羊不是有“小雞雞”嗎?這有辦法,選擇從小閹割的公羊(騸的公羊)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剝下完整的一張羊皮後,還要對它進行脫毛和後期的鞣製,大家都見過足球和籃球吧?其實就是進行這種處理。

    說白了就是用到了製革技術,最早也就是用動物油鞣製,隨著製革技術的提高,就會用到化工原料,目的就是提高羊皮筏的抗撕裂能力。

    我是製革工程師,所以對選料、鞣製等知識門兒清,對羊皮筏的製作也略有了解。

  • 10 # 惠子愛奇石

    羊皮筏子,是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據史料考證,至少在320多年前,蘭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來渡過黃河。為何只用公羊,而不用母羊皮製作?並非封建迷信,這裡面有民俗文化和物理原因,我給大家下面詳細介紹一下:

    千年筏子百年橋,萬里黃河第一漂。皮筏子在古代主要用於青海,蘭州至包頭之間的長途水上販運,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只羊皮袋紮成,長22米,寬七米,前後各備三把槳,每把槳由兩個人操縱,載重可達20到30噸。曉行夜宿,日行200多公里,從蘭州順流而下,基本上12天左右即可到達包頭。

    九曲黃河十八彎,筏子起身闖河關。黃河水流湍急,水質渾濁,在黃河上用筏子運輸,掌舵人一要心細,二要膽大。上筏時要輕鬆自如,絕不可猛勁兒跳,坐在筏上,要抓緊木竿或者繩索,遇到浪頭不能驚慌,保持平衡,自然有驚無險。1950年以前,蘭州金城關,騷泥泉一帶的回民多從事皮筏運營,多達50多戶,400多人,有60多條大筏,每年能外運羊毛250多萬公斤。

    據考證,俗語‘’吹牛皮‘’來源於蘭州皮筏的製作,當時人們都是用嘴吹的牛羊皮筏子,使其充滿空氣,所以當地人見到有人誇海口說大話,往往說:‘’請你到黃河邊上去‘’來諷刺他,意思是你那麼厲害,口氣那麼大,去到河邊吹羊皮囊或者牛皮囊去。特別是牛皮更大,要把一整張牛皮吹滿空氣是一個很費力氣的事情。

    現代交通工具越來越發達,交通設施越來越便捷,羊皮筏子的貨物運輸和載人渡河的功能基本上消失了,主要轉向娛樂,隨著旅遊業的興起,羊皮筏子漂流作為一種特色旅遊專案,由民間自發組織又開始漸露頭角,羊皮筏子渡河已經被作為一個民俗文化和文化遺產,蘭州有關部門已經開始繼續申報,讓蘭州羊皮筏子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衝刺。

    羊皮筏子的製作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必須剝下整隻羊的皮或者牛皮,一般都選擇在冬天製作,不易腐爛,之所以選擇公羊皮製作,而不用母羊皮,有兩個原因:

    其一,公羊皮更堅韌厚實。其二,母羊因為有奶頭,奶頭上有小孔,容易漏氣,這在黃河大浪中行駛的話具有相當大的潛在危險。

    ‘’吹牛皮,渡黃河‘’是現在蘭州牛皮筏子又一項新奇刺激的玩法。把渡河者裝入牛皮袋中,充氣滿了以後紮上口,水手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著牛皮袋,一手划水,只需要十幾分鍾,便可以把你送到黃河的對岸。夠不夠刺激?想不想去玩一下?另外想乘坐牛皮筏子的朋友,只需花上百元左右就可以坐上牛皮筏子,在黃河上兜兜風。

  • 11 # 野史也是史

    羊皮筏子是一種古老的水運工具,也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流行於青海、甘肅、寧夏境內的黃河沿岸。

    其中蘭州一帶的羊皮筏子數量最多,已成為蘭州的重要旅遊文化符號。

    皮筏子作為水上運輸工具,已有1500多年曆史,但都是以牛皮為主。羊皮筏子的時間要短一些,約有320年曆史。

    蘭州羊皮筏子,俗稱“排子”或“囊”,大的羊皮筏子由數百隻羊皮袋紮成,小的由10來個羊皮袋紮成,適於短途運輸。

    在以前,羊皮筏子是黃河上主要的運輸工具,大的羊皮筏子一天能順流而下400多里,從蘭州到包頭僅需10來天。

    直到50年代,蘭州人還用羊皮袋充氣來泅渡,一手抓著羊皮袋,一手划水,十幾分鍾便可遊至對岸,非常的方便。

    現在的羊皮筏子已很少用來渡河或運輸,已成為一種水上娛樂專案,到蘭州旅遊的人,一般都會去乘坐羊皮筏子。

    這些羊皮筏子都是小筏子,由10個左右的羊皮袋綁紮成,由一名筏子客操縱,可搭載五六人,緊貼水面順流而下。

    到蘭州的朋友,肯定都會去德華人建的中山橋上看一看,在橋上大家就會看到黃河上漂流著黃色的載人羊皮筏子。

    膽子大一些的人,大多會去體驗一把這種古老的水上運輸工具,既可領略黃河的波濤洶湧,又能體驗驚險與刺激。

    那麼,蘭州羊皮筏子是怎麼做的,為何只用公羊皮而不用母羊皮呢?

    蘭州羊皮筏子的製作,大概有屠宰、剝皮、晾曬、熟制等四大工序,其中熟制又包括浸泡、刮肉、清洗、水悶等。

    製作羊皮筏子需要完整的一張羊皮,宰羊時不能開膛破肚,要像脫衛衣一樣,褪下整張羊皮,因此宰羊是門技術。

    宰羊時,羊血不能沾染皮毛,羊血放完後要緊接著剝羊皮。通常是用刀先挑開皮層直至羊尾,再從四肢內側切開。

    剩下的工作只能用手來操作,沿著挑開的皮層用拳頂的方法將整個羊皮褪下,羊皮必須要完整,不能有任何缺損。

    這道工序是羊皮筏子製作的關鍵,羔羊的要求更高,頭、耳、腿皮要保留,甚至公羔羊的陰囊皮也要儘量的保留。

    接下來是關鍵的晾曬工序,晾曬時絕不能在Sunny下暴曬,溫度在20到30攝氏度,這樣羊皮既不腐爛,也不會膠化。

    還有一種方法是烤羊皮,一般用火爐連烤三天,這個過程需要恆定溫度均勻烘烤,直到羊皮散發出臭味才算烤好。

    烤好後的羊皮,需要將羊毛處理掉。接著將羊皮用清水浸泡兩三天,然後將皮裡面的殘肉和油脂刮掉,迅速清洗。

    清洗時要用鹼、洗衣粉等洗滌劑來將羊皮搓洗乾淨。洗淨的羊皮要用鹽、芒硝、麵粉和水浸泡,主要為軟化羊皮。

    待羊皮曬乾後,再噴水在陰涼處悶上兩小時。最後就是製作羊皮袋,先將不用的部分剪掉,用油和鹽給羊腿封口。

    然後將封口用線繩綁紮,在被剪開的位置用剪刀戳開一個適中的洞,倒入鹽和胡麻油,最後用木棍穿起來綁紮好。

    只留下一個氣口,接下來灌入黃河水將油和鹽化開,再風乾晾曬一次,待成品軟化後,就可以直接當皮囊來使用。

    據專業人士介紹,皮囊最好使用冬天的羊皮,因為這時的羊皮脂肪多,皮也最厚,用作皮囊非常結實不容易破裂。

    這個羊一般都選用公羊,公羊要比母羊大不少,羊皮自然也要大一些,另外公羊皮纖維較粗,堅固程度大於母羊。

    公山羊是最好的選擇,它的皮最厚,很少發生破裂現象。母羊皮有幾個缺點,一是肚皮太薄弱,二是羊奶會漏氣。

    為了避免公羊漏氣現象,這些用來製作筏子的公羊都是被騸掉的公羊,沒有母羊的那些缺點,主要是為皮囊結實。

    皮囊準備好之後,就要扎筏子了,先用麻繩將水曲柳木條捆一個方框,再橫綁上數根木條,把皮囊依次綁在下面。

    就這樣,一個完整的羊皮筏子製作完成,理論上看似很簡單,實際上這是一門技術含量很高的技藝,會的人不多。

    在蘭州,有“羊皮筏子賽軍艦”的說法,來蘭州的朋友可以去體驗一下。

  • 12 # 趣味腦洞開

    在大西北黃河上游地區的古老渡河工具---羊皮筏子,凡到蘭州或寧夏旅遊乘坐筏子漂流過的人們,無不對此津津樂道。

    在成龍主演的《絕地逃生》中,成龍和約翰尼·諾克斯維爾兩個人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棄車選擇乘坐羊皮筏子順河而下。羊皮筏子的歷史相當久遠,不過為什麼不用其他皮革?比如豬皮或者牛皮?為什麼羊皮還都是公羊皮呢?

    黃河水勢兇猛,羊皮筏子是渡黃河的一種特殊工具,以前運輸成本高,但筏子能透過放氣的方式恢復原來的形狀,不用佔太大面積,這樣上下游運輸很方便。在上游給羊皮筏子充氣裝運貨物,到了下游卸貨後,皮囊放氣,很容易背馱回上游在繼續使用。

    羊皮筏子主要作用是運輸而不是載人。在沒有輪船和卡車的時代,人們使用木船和竹筏運輸很麻煩。於是,開始尋找更加方便的運輸工具。當時甘南、臨夏等地,羊牛成群,而且羊皮十分堅韌,於是人們開始羊皮製作成皮筏來進行運輸工作。

    羊皮筏子也是有大有小,最大的要用600多個羊皮囊紮成,而小的皮筏10多個羊皮囊就能紮成。羊皮筏子一般冬季製作,那時羊皮質量好。由於使用方便,很快被推廣開來,也有了“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的說法。但是在其他運輸工具的出現,羊皮筏子也在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羊皮筏子從發明到現在300年了,不用母羊製作的原因,主要因為其生理結構。母羊產奶,所以皮料上洞比較多,密封性大大不如公羊皮。出於安全考慮,避免母羊製作漏氣,在兇猛的黃河上出現重大事故,因此安全起見用的都是公羊。漏氣,是羊皮筏子的忌諱。

    殺一隻羊剝一張皮,羊皮筏子就是這樣製成的。製作羊皮筏子的每一步都需要很高的手藝技巧,待羊毛烘烤脫乾淨後,將羊胎的頭尾和四肢紮緊,然後依次灌入可以使其產生保護膜的原材料。

    一斤油五斤水三斤鹽,剩下就需要封口了。但是封口需要力氣,如果封口不緊就會影響後面的製作,最後打氣,傳統的製作是用嘴打氣,現在人們受不了羊皮刺鼻味,變成了用打氣筒。當中任何一個步驟出現問題,羊皮囊都會漏氣或者不結實。成型的皮囊,經過一到三個月的晾曬,皮胎變黃褐色,在將它捆綁在堅硬的水曲柳木上,羊皮筏子就製成了。

    早之前羊皮筏子是用來運輸貨物,隨著時代發展,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在黃河下游,已經成為一些地方的旅遊文化。

  • 13 # 東籬梧桐雨

    羊皮筏子,也叫“排子”或“囊”,是一種古老的水運工具。

    “千年筏子百年橋,萬里黃河第一漂”

    古時,因為黃河水流湍急、落差大、險灘多,行船有侷限性。人們要過黃河或者運輸貨物時,只能靠木船或者木排。有些段落順水而下漂流很容易,但是要逆流而上就沒那麼好走了。

    人們運輸貨物時,要在上游打好木排或木船,把貨物運輸到下游後,往往是卸了貨也就拆了船,賣掉木材自己回來,這樣一來運輸成本就會非常高。

    於是,人們開始尋找成本低並且更加方便的運輸工具。

    當時的甘南、臨夏、靖遠等地,飼養著大量的牛羊。而且牛皮和羊皮都十分堅韌,不易被戳破。於是,人們開始嘗試用整個剝下來的牛羊皮製作成皮筏,進行運輸工作。

    因為牛羊皮放氣之後堆疊在一起,很容易運回上游在繼續使用,所以很快就被推廣開來,後來也就有了“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的說法,足可見它的輕便。

    筏子最初也使用過牛皮,但是由於牛主要還是用於耕種,羊皮材料相對來說就會更多些,所以後來的筏子都採用羊皮來製作。

    羊皮筏的製作

    製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剝技巧。從羊頸部開口,慢慢地將整張皮囫圇個兒褪下來,不能劃破一點毛皮。

    將羊皮脫毛後,吹氣使皮囊膨脹,再灌入少量清油、食鹽和水,然後把皮囊的頭尾和四肢紮緊,經過晾曬的皮囊顏色逐漸變的黃褐透明,看上去就像一個鼓鼓的圓筒狀大氣球。

    皮囊做好後,再用麻繩將堅硬的水曲柳木條捆一個方形的木框子,再縱橫綁上數根木條,把一隻只皮囊順次紮在木條下面,皮筏子就製做好了。羊皮筏子體積小而輕,吃水淺,十分適宜在黃河航行,而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開攜帶十分方便。

    羊皮筏子有大有小,一般用於短途運輸,渡送兩岸行人的羊皮筏子,都是用13只皮囊,採取前後4只中間5只的排列方式,綁紮成的小筏子,大約重20斤左右,最多可以乘坐5個人。

    最大的皮筏要用600多個羊皮囊紮成,長12米,寬7米,配6把漿,載重量可達在20至30噸之間。

    用來製作羊皮筏子的羊皮都是公羊皮而不會選用母羊皮,那是因為母羊要哺乳,而乳頭的位置會有很多小孔,小孔會漏氣,這可是羊皮筏子的最大禁忌啊!

  • 14 # 獨石火火

    回答一:黃河羊皮筏子產生的歷史不是隻有300年曆史。而是,其正式出現有1038年的歷史。如果,將戰國時期的伍子胥的“牴夷”,即為革囊算作羊皮筏子的鼻祖,那麼,羊皮筏子的歷史,就應該有2500多年了。

    伍子胥公元前500年左右在吳國的長江中下游用兵,用“牴夷”,也就是革饢做運兵的工具,以此推算,羊皮筏子的出現至少有2500年之久。

    而如果,將“革船”這種羊皮筏子的異變產物,籠統地看做是羊皮筏子的出現標誌,那麼,其歷史將更加的久遠了!

    這都是有正規歷史記載的史實,而不是瞎估算、瞎臆測的東西。我不知道有關文章裡,羊皮筏子歷史300年,是從何而來的!?

    回答二:之所以羊皮筏子組成的羊皮胎只用公山羊的,而不用母山羊,是因為母山羊有兩隻乳房,這是最薄弱之處,容易破爛,在黃河中發生沉沒災難事件。所以,一般母山羊的皮胎棄之不用。

    回答三:黃河羊皮筏子的羊皮胎只用山羊的,記住,這是關鍵。綿羊和其它羊種的皮胎則不用。

    回答四:而且,公山羊是必須從幼年時就騸過的。所謂“羯羊”,或者“羯山羊”是也。而不是單純的“公山羊”那麼簡單。沒有騸過的公山羊羊皮胎,照樣棄之不用。

    第二部分:為了讓讀者君,一目瞭然地獲取有關西部黃河羊皮筏子的關鍵性知識,做如下提綱契領的提示:

    提示一:戰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伍子胥,應該是羊皮筏子,或“革船”的鼻祖和代言人。以此推算,羊皮筏子出現的歷史,距今應該有2500多年。

    提示二:黃河羊皮筏子的正式出現在北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羊皮筏子於此,正式出現。所以,羊皮筏子正式出現的歷史,距今應該是1038年。

    提示三:甘肅蘭州羊皮筏子的正式出現,有確切歷史記載是清代康熙14年(1675年),距今344年。代表人物是甘肅靖遠籍的奮威將軍王進寶。

    提示四:有諺語曰:甘肅省的靖遠縣,羊皮筏子賽軍艦。而靖遠籍貫的王進寶將軍正是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將羊皮筏子當“軍艦”使用的第一人。有確切的歷史記載為證。 關於這段有趣的歷史文獻記載,請讀後面的文章。

    第三部分:為了讓讀者君獲取全面的、細緻入微的黃河羊皮筏子的知識,建議仔細讀一讀本人下面的專著《黃河羊皮筏子有關的歷史文獻稽考》一文。

    正文如下:

    黃河羊皮筏子有關的歷史文獻稽考

    武永寶

    1.羊皮筏子與“革船”之關係

    古文獻記載中,“革船”一詞頻現。“革船”,顧名思義,就是由動物的皮革製作而成的水上擺渡工具。觀此,我們似乎可以將“革船”視為靖遠羊皮筏子出現的最原始的雛形。當然,“革船”與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真正意義上的羊皮筏子,就其外形、內涵、製作工藝、實際用途等等方面,還是有相當差別的。但是,羊皮筏子在這裡完全可以籠統地歸於“革船”的範圍之列。

    “革船”一詞出現很早,“羊皮筏子”一詞出現則較晚,且具有專指性質。“革船”與“羊皮筏子”顯然是大概念與小概念的問題。若不嚴格、較真的話,它們大致可以歸為一類。因為,它們的基本屬性是一致的。

    如果視“革船”為羊皮筏子的雛形,那麼,羊皮筏子的歷史就完全可以用十分悠久來形容了! “革船”,種類較多,如黃河上游的青藏地區,以及 雅魯藏布江和金沙江、瀾滄江等處少數民族聚集地,都有牛皮革製作的船隻出現……等等。

    不僅如此,今天,偶爾間我們似乎還可以看到“革船”的影子。我在一部影視片中就曾經目睹過雲南某神秘的走婚部落,至今仍然以“革船”為渡河工具的畫面……某男子從水上款款而來,一路輕歌謳唱,去會心上的女神……這美輪美奐、溫馨、浪漫的一幕一出現,令人心頭不由得為之一動,眼前也為之一亮…… 請讀以下文獻資料。

    《戰國策·燕策》:“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牴夷而浮於江。”“牴夷”即為革囊,形如葫蘆。說明,戰國時期,在今天長江中下游一帶,已經用革囊作為水上交通工具。 《水經注·葉榆水篇》有這樣的記載:“不韋縣,故九隆哀牢之國也……漢建武二十二年,王遣兵乘革船南下,攻漢鹿之民。”這一資料說明,今雲南保山縣(不韋縣)瀾滄江、怒江一帶已經使用革船。

    《後漢書·鄧訓傳》:“訓乃發涅中六千人,令長史任尚將之,縫革為船,置於鞞上以渡河,掩擊迷唐廬落大豪,多所斬獲。”這段記載應該是黃河上游地區運用革船的最早記載。距今近兩千年。其形制頗似雅魯藏布江流域的牛皮船。

    《北歷·附國傳》:“附國有水闊百餘丈,並南流。用皮為舟而濟。”

    《新唐書·東女國傳》:“其王所居名康延川,嚴險四繚,有弱水南流,縫革為船。”

    上面兩段史料說明,北魏至隋唐,西北、西南均有皮船出現。

    2.羊皮筏子的正式出現 羊皮筏子在黃河上游的出現,有確切文獻記載的歷史,據考證,應該在北宋時期。

    《宋史·高昌傳》:太平興國六年,宋供奉官王廷德出使高昌,“次歷茅女蝸子族,族臨黃河,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或以囊駱牽木筏而渡。”

    這表明,北宋時期,黃河上游青海、蘭州、靖遠一帶已有類似今天的羊皮筏子出現。“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往來於黃河兩岸,這完全可以看作是今天人們所看到的羊皮筏子的鼻祖,羊皮筏子也自此正式出現於祖國的古文獻記載中。這應該是一個標誌,即後世橫行、馳騁於千里黃河上游的羊皮筏子,就此正式誕生了。

    《元史·汪世顯傳》:元初,汪世顯隨元軍徵四川,“宋軍屯萬州南岸,世顯即水北造船以疑之,夜從上游鼓革舟襲破之。”汪世顯為鞏昌(隴西)汪古特人,生於西北甘肅,所用革船,即為今天的羊(牛)皮筏子無疑。 公元1280年,忽必烈令招討使都實探尋黃河源頭,根據潘昂霄《河源志》:九渡河(青海果洛黃河段),“水渾濁,土人抱囊乘騎過之,民聚落糾木乾象舟得毛革以濟,僅容兩人。”這段史料說明,當時渡河方式有二,一是抱羊皮囊做救生圈,鳧游過去。二是乘羊(牛)皮筏子渡河。 蘭州,也是甘肅地方歷史上關於羊皮筏子的確切記載在清朝康熙年間。當年,著名的“河西四將”之一王進寶將軍,用羊皮筏子作“軍艦”,夜襲蘭州城,規復西北重鎮蘭州,從而平定叛賊的故事,明確地載入了史冊。《清史稿·王進寶傳》:康熙14年(1675年),進寶“夜以革囊結筏自蔡灣渡,破賊皋蘭龍尾山……”革囊結筏,顯然就是羊皮筏子無疑。這是羊皮筏子運用於軍事戰爭的又一例證。軍事戰爭的勝負,往往不可避免的改寫著歷史的走向。我在散文隨筆《靖遠羊皮筏子賽軍艦》一文中,筆墨觸及羊皮筏子用於戰爭的例子很多,這裡不再贅述。所以說,小小的不起眼的羊皮筏子參與或改寫著西部的歷史,是毫不為過的。 碰巧的是,奮威將軍王進寶,這位清代康熙年間平定吳三桂叛亂的重要功臣、一代名將(官贈太子太保,光祿大夫,世襲一等子爵,諡號忠勇),其籍貫就在靖遠。也就是說,王進寶,靖遠人也。其運用羊皮筏子作“軍艦”,深夜奇襲叛賊,規復蘭州城之舉,是否受到兒時所看到的靖遠黃河沿岸千筏競發,南北往來穿梭的場景的啟示呢?

    3.羊皮筏子矇昧向文明過度的產物

    觀古今中外歷史,“革船”也不僅是華人的專利,古代其它國家的先民們也使用過這種渡河工具。一般史書中通俗地稱其為“皮船”。如古代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巴比倫,均有使用過皮船的歷史記錄。印度旁遮普邦有用水牛皮製作的皮船。北極地區愛斯基摩人曾使用海豹皮做的船隻打魚。南美印第安人使用鹿皮船,等等……

    這一切說明,皮船或革船應該是狩獵民族、遊牧民族最早發明的水上航行利器,他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製作發明了這一工具,因而極大地拓展了他們的視野和生存空間。“革船”,顯然是人類先民們由矇昧向文明過度的產物,歷史是極其悠久的。

    “革船”或者說羊皮筏子,無疑是人類進化史上的一項偉大的發明,很值得我們懷念,併為之濃墨重彩的大書特書一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理解婚姻的“七年之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