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甲申十七年

    我的觀點是,那簡直是易如反掌。

    李定國獨力幹掉孔有德之後,建州都準備割讓西南7省與南明講和,若不是洪九爺親自坐鎮湖南,招降了孫可望,那時南明已經可以和建州對峙了。

    南明後期反攻的最大問題是李定國和鄭成功不能用心配合,李定國是永曆系,鄭成功是隆武系,最終功敗垂成也確實讓人扼腕。

    如果李定國主攻西南,鄭成功海路進攻東南,留雲南廣西讓孫可望種糧,三個人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切以大局為重,那麼兩三年南明就可以退到黃河一線。

  • 2 # 人生須自渡2020

    如果三位漢人將領李、孫、鄭能夠精誠一致,團結抗清,那麼是有很大可能打敗滿清,收復舊河山的。李定國,孫可望在清軍入關後,在西南地區經略多年,並數次擊敗清軍,鄭成功在東南沿海地區也站穩了腳跟,當時的抗清形勢一片大好,如果他們三人能以永曆帝為共主,號令一統,同仇敵愾,將會持續逆轉抗清形勢,直至收復燕山,直搗黃龍。可惜歷史沒有假設,孫可望利慾薰心,為了自己坐上最高位置,反叛南明朝廷,在失敗後投降清廷,並把南明佈防形勢全盤托出,可惜了這一片大好形勢,十年之功,毀於一旦。而東南鄭成功又一直未與李定國會師抗清,南明朝廷在清軍的不斷打擊下滅亡。

  • 3 # 不愛發火的小喵喵

    我們來看,當時整個南明在中後期,鄭成功部擁有強大的海軍,滿清當時沒有能力對抗。以及因為大量吸收了李自成和張獻忠的百戰餘部,其實戰鬥力是很強的,歷史上鄭成功曾經一度打到南京城下,差點恢復江南半壁。而云南的李定國也以“兩蹶名王”的輝煌戰績證明明軍是有消滅清軍的實力的,如果不是孫可望突然在後方搗亂,滿清都準備徹底放棄西南了。

    由此觀之,滿清因為擴張太快,根基不穩,對於南方的控制力很弱。而且當時滿人軍隊不過十萬,其他大部分都是漢人軍隊。如果鄭成功能夠配合李定國東西對進,挫敗清軍的主力,那些暫時依附清軍的漢人就很有可能倒戈相向。此時,因為沒有了雲南永曆朝廷和福建隆武朝廷的文官掣肘、相互內耗,此時就可以一鼓作氣打到長江,甚至可以一舉推到黃河沿岸。

    但如果要繼續向前推進,恐怕就不容易了。因為滿八旗畢竟戰鬥力極強,而且滿人那時也已經控制住了重要的馬匹產地。如果明朝在火器方面的技術沒有進一步地發展,是很難將滿人趕回東北、光復北京的。

  • 4 # 把大象裝冰箱門

    1、滿清統治根基不穩,大量本族人口在戰爭中被消滅,前代累積的威信有如紙老虎一般容易戳破,如果明鄭憑藉海軍優勢封鎖長江,就斷了滿清的錢路子,沒了錢滿清就重蹈晚明的覆轍,長江被封鎖也嚴重損害滿清的威信,很多本來就對滿清沒有多少忠誠的軍閥也會打起自己的小算盤(參考苻堅李自成的結局)。

    2、國姓屬於越挫越勇的型別,從因為南下勤王被清軍洗劫廈門基地,到漳州城下被金礪的騎兵大軍擊潰,再到南京城下的大意慘敗,他能將每次失敗都化險為夷,重建金廈基地,海澄大破金礪,廈門大破達素,並吸取教訓不會再犯第二次錯誤,廈門沒有再次失守,漳州被其拿下,如果他進行第二次遠征,想必也會拿下南京。

    3、攻取臺灣之後,國姓有了比金廈更安全和富饒的後勤基地(而且透過和荷蘭的戰爭了解了西方列強真正的實力,嚐到甜頭的他還對進一步征服菲律賓等地興致勃勃),且東南沿海的清軍也在其常年的打擊下實力大減,他已經擺脫了早期為了經營地方而難以放開手腳的顧慮,可以擴大對東南沿海的侵擾,並將東南沿海的人口轉移到臺灣等地,強化我方力量的同時使得滿清無人可役無糧餉可徵,加劇其後勤壓力催化其內部崩潰。

    甚至明鄭可以直接侵擾遼東北京這些滿清統治的核心地區,使其不敢大量分兵南下,只能坐視明鄭不斷蠶食其南方顛覆雙方國力。

    4、國姓擁有向日本借兵的渠道,日本雖然熱衷於在物資上支援國姓的抗清鬥爭,卻不願意直接干涉,很可能是其對於是否出兵是有條件的,大概是國姓要拿下南京,使得雙方國力產生傾斜,使得其能切確看到值得全力投資的可能。

    同樣的,北韓對於滿清顯然也只有恨意而無忠誠,向來又擅長打落水狗,朝日若組成聯軍從背後攻擊滿清的老家,會使得滿清的兵力進一步分散並嚴重損害其威信。

    5、國姓本身就是儒生,更是名儒錢謙益的弟子,代表著士大夫階級的利益,其一生的軍事行動也從未背叛過自己忠於明朝的誓言,明鄭的軍紀也十分嚴明和滿清的軍紀形成強烈的反差,更能得到上至士大夫階級下至一般百姓的信任和支援(清廷殘暴的執行殘酷的沿海遷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懷疑沿海人民接濟擁護明鄭軍隊使得其難以消滅),若國姓能拿下南京,勢必會讓那些心向大明或厭惡蠻夷的明朝遺民勢必會受到鼓舞,再度掀起一波反清高潮,使得國姓的反清事業事半功倍。

    而且,國姓的政治才華和個人魅力較高,能夠有效解決內部糾紛,統一派系將力量擰成一團,不會出現在敵人殺來之前自己人先亂成一團的局面。

    所以團結協作還是有可能戰勝滿清的

  • 5 # 飛眼視角

    如若李定國、孫可望與鄭成功精誠合作統一軍令是否可打敗滿清?我的觀點是:敗滿清無可能,但效仿南宋劃江而治機率極大!

    一、滿清名將輩出,又得北方明朝降軍,實力不可同日而語!

    清初,宗室嶽樂、多鐸聞名一時,鰲拜孔武有力,更兼得吳三桂、孔有德、洪承疇等降將,軍力盛極一時。因此李定國、孫可望與鄭成功等人要擊敗這種狀態下的清軍基本不可能!

    二、清初軍力盛極一時,擁有八旗、蒙古、綠營三支勁旅非輕易可敗!

    清軍入關之前已完善了八旗制度,同時隨著蒙古末主的投降,清朝又掌控了強大的蒙古騎兵。待到吳三桂放清軍入關,以吳三桂為首的投降明軍實力亦不弱。因此想要戰勝這樣一支清軍難度極大!

    三、清朝入關後的統治者不昏庸!

    清軍入關時名義上的皇帝是順治,但實際掌權者卻是多爾袞。多爾袞雖然因釋出過剃髮令而飽受詬病,但其團結漢族上層的能力卻是一流的。這一點能夠從他迅速擊潰大順軍另山東、河北、河南等原投降李自成的故明舊吏迅速倒向滿清,其手段可見一斑。因此對付這樣的清政府,南明聯軍,難!

    總結分析

    綜合以上三點,南明聯軍擊敗清軍恢復明朝江山基本不可能,但做到效仿南宋劃江而治還是有很大機會的。李定國本是明末名將,指揮能力不遜於清初任何一名滿清將領,同時鄭成功的海軍力量雄厚,兩者若能精誠合作軍令統一,將清軍驅逐至長江或淮河以北還是極有可能的!至於後續恢復中華,那就要看日後南明能否抓住工業革命的機遇了!

  • 6 # 千年歷史千面遊

    嗯,我覺得光這三個人聯合是不夠的,這三個人手裡的兵力不多,憑他們的威望也聯合不了太多人,所以必須要南明政府以國家的身份來出面

  • 7 # 史海鉤沉

    不敢說李定國、孫可望和鄭成功三人聯手就一定能打敗清軍,但是擊敗清軍確實是大機率事件。

    現在很多人一提到清軍入關就會說清軍入關時不過只有十幾萬人,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入關,完全是因為有吳三桂等明朝降將幫忙。

    真是情況果真如此?當然不是。

    說句難聽話,如果吳三桂在清軍入關前真有精兵三十萬,是明朝抵禦清軍的中堅力量,那麼崇禎帝死後吳三桂為什麼不選擇自立,而要向清軍投降呢?

    實際上,如果今天再回過頭去看當年的那段歷史,我們會發現吳三桂並沒有歷史中記錄的那麼強悍。在皇太極死前,清軍已經成功擊敗了明軍主帥洪承疇、明軍名將祖大壽,論能力這兩個人都比吳三桂強太多了,他們都成了清軍的手下敗將,明軍想依靠吳三桂翻盤,根本就沒有可能。

    當然,除了能力外,吳三桂也並沒有擁兵30萬精兵,從明末諸軍的蛛絲馬跡來看,吳三桂手中的兵力應該在5萬人左右。

    那麼,為什麼在講李定國、孫可望和鄭成功之前,要先說說吳三桂呢?因為在當時吳三桂基本上就代表了明朝大地上的頂尖軍事力量,吳三桂在清軍手裡都過不了幾招,我們還能以區區十幾萬人的人數來看清軍的戰鬥力嗎?實際上在戰爭史上,戰鬥力的強弱也從來不是以軍隊人數多寡來決定的。

    李定國、孫可望、鄭成功在明亡後確實都曾經煊赫一時,然而,他們聯手就想輕而易舉地就擊敗清軍,恐怕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只能說,如果三人能夠聯手,或可暫時保全大明半壁江山,畢竟以多爾袞、豪格等人的政治軍事才能來說,清軍入關後一統天下是大勢所趨,非人力所能扭轉。

  • 8 # 品茗讀史

    這個問題我來答!如果孫可望、李定國和鄭成功精誠合作,統一軍令,那麼,南明軍隊是一定能夠打敗清軍,恢復漢室江山的!

    設想一下:

    孫可望坐鎮雲南、貴州,派大將白文選、馮雙禮攻取湖廣,而後北上,收復河南、山東;

    劉文秀再入四川,聯合夔東十三家反清武裝,消滅四川清軍,繼而攻漢中,取西安;

    李定國率部入廣西,聯合鄭成功,一個從西往東打,一個從東往西打,合圍漢奸尚可喜、耿繼茂的兩萬多清軍之後,佔領廣東、福建,隨後進攻江西、安徽,進而攻取整個江南,以江南的財力物力為支撐,與清廷逐鹿中原。

    如此一來,天下必定是義師群起,各地響應;民族大義所在,投降清廷的官兵見大勢所趨,必然會紛紛反正,陣前倒戈,回過頭去,痛擊滿清八旗兵的。

    南明抗清只所以最終失敗,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滿清八旗兵如何天下無敵,其實南明的兵力始終強於清軍;只是因為自南明開始建立,一直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治核心,足以號召天下反清武裝,統一行動,互相配合作戰;所以才導致各地的南明勢力各自為戰,互不相助,最終被清軍各個擊破了。

    (孫可望劇照)

    其實,從孫可望掌控永曆朝廷大權、整肅了朝廷內政、統一政令及軍令之後,在那短短的一兩年時間裡,僅僅只是以大西軍餘部為主的南明軍隊在1652年發起的大反擊,就橫掃貴州、四川、湖南、廣西,打得清軍聞風喪膽,清廷一度有了放棄西南七省的打算。

    大西軍對清軍發動大規模反擊以來,清軍在各地的兵力嚴重不足。

    在四川,吳三桂、李國翰率清軍困守保寧孤城,意欲逃往漢中。只是明軍主帥劉文秀一心要全殲四川清軍,把保寧圍了個水洩不通,使得吳三桂只能作困獸之鬥。

    在廣東,漢奸尚可喜、耿繼茂兩藩兵力只有兩萬餘人。懾於李定國桂林大捷、逼死漢奸孔有德的兵威,尚可喜把廣東各地兵力收縮,全部撤入廣州。他們一面拼命向清廷求援,一面惶惶不可終日,唯恐李定國前來攻擊廣州。

    在湖廣一帶,孫可望、白文選橫掃清軍各部,逼得清廷派出了守衛北京地區的正牌八旗兵,由努爾哈赤的孫子、敬謹親王尼堪親自帶隊,前往湖南支援。

    大家也都知道,這個尼堪在衡陽一役被李定國斬殺在戰場上了。

    而清廷派去經略江南的大漢奸洪承疇,更是可憐。他手下只有投降清廷的明軍改編過來的一萬多兵力。要應對江南的抗清武裝,那真是捉襟見肘,左支右絀啊。洪承疇只能利用過去在明朝時積累的人脈關係,大肆招降納叛,勉強押住了陣腳。

    在當時的天下大勢下,只要南明的領軍人物孫可望、李定國、鄭成功能夠精誠合作,團結一心,協同作戰,必能痛擊清軍,打敗滿清的。

    只要孫可望、李定國、鄭成功各自率部進軍,猛攻清軍,把清軍主力吸引過去;那麼,張煌言、張名振所部、夔東的大順軍餘部,以及全國各地的抗清義師,就能減輕壓力,乘勢進取,抗清鬥爭勢必成燎原之勢,致使清廷應顧不暇。

    在此形勢之下,那些投降清廷而又心有不甘的文臣武將,思想上必然會再起波瀾,一遇機會,勢必會乘勢反正,加入抗清鬥爭的。

    唉,歷史不容假設!

    眾所周知,由於孫可望器小易盈,妒忌李定國的功勳,又野心勃勃,私慾膨脹,一心想取代永曆帝,自己當皇帝,導致了南明永曆朝廷的一場大內訌,嚴重削弱了大西南的抗清力量。

    再加上鄭成功只顧著自己鄭氏小集團的利益,一度還想著只要清廷同意他的條件,就投降清軍。因此,鄭成功對李定國邀約他夾擊廣東清軍的請求,一再虛與委蛇,致使李定國兵敗新會,痛失了戰機。

    一句話,因為孫可望、鄭成功的私慾,導致了南明抗清鬥爭的最後失敗,使一代英雄李定國含恨而死。

    而孫可望、鄭成功也沒有得到什麼好下場!

    孫可望投降清軍,在失去了利用價值以後,在清廷舉辦的一次狩獵活動中,孫可望被亂箭射死。

    鄭成功冷眼旁觀,看著李定國兵敗、永曆朝廷覆亡之後,忽然發覺清朝把注意力全部轉移到了自己身上,不覺又驚又氣。驚恐加雜著悔恨,鄭成功情緒暴燥,引發精神疾病,終於一病不起,最後氣死了。

  • 9 # ZY36521024

    即使有名將而且配合緊密,也不可能打敗清軍,首先必須做到使大多數漢人能夠積極參與反清運動中,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發動人民群眾,打人民戰爭,使長城以南的內地到處是清軍的戰場,清軍疲於奔命根本站不住腳的;其次內政、經濟的執行,都必須切實統一服從於反清的大局,明末中原經濟本身就強於關外,這點不難做到,但是內政卻困難重重,因為由於明政府已經積重難返,腐敗嚴重而且山頭林立,同時大量明朝官員和將領投降清朝使得反清的力量千瘡百孔甚至出現大量真空,即使真心抗清的勢力也是彼此戒備,內耗嚴重,所以單憑几個名將也無法扭轉局面,以上種種原因導致明末抗清鬥爭終究還是以失敗收場,最後人民群眾本身需要早日實現恢復和平的願望,加之內地反清勢力在抗清的同時也做了不少侵害人民群眾利益的事情,所以縱使朱元璋復生,也無力迴天。

  • 10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很搞笑,你咋不看看地圖,李定國和鄭大木根本就不連著,如何能做到題目說的統一軍令。更何況這兩位寶貝都是為自身利益的軍閥,李定國和孫可望一樣,都是架空朱由榔的玩法,鄭成功更是對朱由榔聽宣不聽調。

    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大陸國家,所以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還是陸戰,這就決定了想要打敗清軍就必須要在陸地上進行。那麼陸軍實力如何呢?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清軍是當時東亞大陸最強的武裝。因為清初清軍有著遠強於對手的火力,以及更為精銳的重步兵和重騎兵。相比之下,鄭成功的陸戰能力嚴重缺乏,雖然在海上很強,但是以古典中國的特點,海上再強也無法抵消陸地上的劣勢。而對於李定國而言,他只能利用清軍的失誤才能取得戰術勝利,當清軍認真對待他時,他同樣應付不了清軍的攻擊。

    再者,就當時三方控制的資源來看,清朝也佔據了極大的優勢。首先是清朝能控制的土地面積就遠大於這對寶貝,其次是國家賦稅重地江南還在清朝手裡。反觀這對軍閥,鄭大木在金夏一隅之地,李定國的基本盤只有雲貴兩省,以及被他乾爹和各路明軍禍害慘了的川南,所以這也決定了清朝能動用的資源去對付這兩對寶貝。

    再者,當時的知識分子大多站在清朝這邊,不管是不是真心,但是在政治站隊上已經表現出了對這兩位軍閥的厭惡。因為清朝入關後完全按照明朝的制度以及儒家的禮法進行了自我調整,並且宣佈開科取士;相反的是南明則是軍閥的牌坊,朱由榔完全被孫可望和李定國玩成了吉祥物,更何況還有鄭大木這個打著南明旗號裂土自立的軍事集團,這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傳統知識分子來說是無法接受的,因此大量的知識分子選擇同完全按照儒家禮法行事的清朝合作。

    知識分子的選擇在當時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根據清朝的分工,滿洲貴族負責帝國的武力,知識分子組成的文官集團負責帝國的文治。所以歷史就是滿洲貴族在前面打天下,文官集團在後面進行安撫民眾,恢復經濟生產等工作,配合十分默契。

    相比之下,南明則沒這麼默契,因為南明就是軍閥的牌坊,兩者之所以合流的主要原因就是相互利用,軍閥利用南明來給其獨立王國找合法性,而南明則利用軍閥苟延殘喘。所以,雙方有什麼默契基可言呢。更何況朱由榔是一坨扶不上牆的爛泥,每次都能被清軍嚇得跑路,人稱走天子。尤其是其跑到緬甸之後,李定國等軍閥徹底喪失了合法性,他們要麼投降清朝,要麼在深山老林裡受飢餓和疾病的折磨。

    至於鄭大木,他對清朝的傷害輸出並不大,也就是利用清軍不習水戰的劣勢頻繁在沿海登陸劫掠糧食和財務,你也可以將其理解為海盜。這點損失對於清朝來說連傷筋動骨都算不上,而且這種打法對於戰爭的走向也起不到決定性作用,因為起決定性作用的永遠是正面戰場的大兵團作戰。

    對於清軍來說就能很好的做到這一點,清軍的戰略是集中兵力火力進行快速突擊,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並且奪取處於交通節點的城市和關隘。其結果也是很顯著的,要麼清軍怎麼最後滅了李定國,並嚇得朱由榔跑到了緬甸。

    而且清軍當中也不乏善於防禦的人才,比如高進庫、李國英、許爾顯等,他們幫著清朝防守城市也打的不錯,高進庫守住了贛州,為清軍平定金聲桓叛亂爭取了時間;李國英防守川北保寧,多次擊退了南明對保寧的圍攻,許爾顯在肇慶已經人相食的情況下依然守住了肇慶,打的李定國沒了脾氣,爭取到了援軍的到來。

    所以如此對比,南明有什麼優勢可言。李定國和鄭大木即便是合作,至多也不過是延緩一下被清朝消滅的時間而已,根本不會起多大的作用。

    全文完

  • 11 # 江湖小曉生

    南明歷史上,不乏非常優秀的政治領袖和軍事統帥,其中比較傑出的三個人就有孫可望、李定國和鄭成功。

    孫可望和李定國原先是張獻忠的義子,張獻忠被射殺以後,他們帶著大西軍自取封號,與南明合作,在名義上投靠了南明永曆朝廷,並且深耕雲貴地區。

    鄭成功是隆武帝最希望提拔起來的後起之秀,鄭芝龍被清軍抓獲、隆武帝戰死長汀後,鄭成功立志要匡扶大明,成為了東南沿海最頑強的抗清力量。

    很多人希望這三個人能精誠合作,如果他們能合作,那光復大明肯定是有希望的,至少保住半壁江山沒問題。可惜他們仨最終還是分道揚鑣了。

    孫可望與李定國分道揚鑣,實屬可惜。

    大西軍南下雲南的時候,是以孫可望馬首是瞻的。張獻忠有四個義子,分別是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以及艾能奇。

    其中孫可望年紀最大,又是飽讀詩書的人,所以其他三個都願意聽從孫可望的調遣。到了雲南以後,孫可望開執行了各種非常出色的民政治理活動,獲得了廣大雲南百姓們的支援。

    在雲南休養生息的這幾年,孫可望積累了大量的兵馬輜重,為以後李定國北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後二年,李定國敗於新會,將由安隆入滇。可望患之,促由榔移貴陽就己。由榔故遲行。定國至,遂奉由榔由安南衛走雲南,居可望署中,封定國晉王。可望以妻子在滇,未敢動。明年,由榔送其妻子還黔,遂舉兵與定國戰於三岔。可望將白文選單騎奔定國軍。可望敗,挈妻子赴長沙大軍前降。---《明史》

    可是伴隨著孫可望野心的膨脹,他也開始做了不少蠢事兒。首先就是在貴州擅自殺掉了不少明朝大學士,其次公然稱秦王,這可是當年張獻忠的封號。

    這個時候的李定國正在和清軍鏖戰,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績。他先在桂林逼死了清軍的定南王孔有德,又在衡陽殺掉了清軍大將敬謹親王尼堪。

    兩蹶名王的事蹟讓李定國的聲威達到了巔峰,一時間整個西南地區,包括湖南部分地區,全都落入了南明之手,恢復半壁江山指日可待。

    可就在這個時候孫可望眼紅了,他吩咐沿途軍隊阻擋李定國班師,兩軍交戰之後,活生生把李定國給逼回了雲南。而孫可望自己坐鎮貴州前線。

    此後孫可望需要獨自面對清軍的壓力,結果這傢伙就有點不爭氣了,居然公然投降了清軍,還把貴州給出賣了,主要就是因為他和李定國之間不和所導致的。

    李定國與鄭成功,始終尿不到一個壺裡。

    李定國是南明永曆政權的頭號忠實擁護者,而鄭成功則是南明隆武政權的頭號擁護者。隆武帝雖然已經死了,可是鄭成功始終不忘隆武帝的大恩。

    魯王朱以海本打算從浙江南下投靠鄭成功,希望在這裡自立為帝,結果被鄭成功一口拒絕。理由很簡單,因為朱以海當年是隆武帝的政敵,所以他不願支援朱以海背叛隆武帝。

    十五年,謀大舉深入,與其將甘輝、餘新等率水師號十萬,陷樂清,遂破溫州,張煌言來會。將入江,次羊山,遇颶,舟敗,退泊舟山。桂王使進封為王,成功辭,仍稱招討大將軍。十六年五月,成功率輝、新等整軍復出,次崇明,煌言來會,取瓜洲,攻鎮江,使煌言前驅,溯江上。---《清史稿》

    同樣的道理,永曆皇帝朱由榔稱帝以後,鄭成功表面上宣佈支援永曆皇帝,可是內心對他還是比較排斥的,從來沒有真正去朝拜過這個遙遠的皇帝。

    其實鄭成功心裡是有芥蒂的,因為永曆皇帝和隆武帝的弟弟紹武帝朱聿鐭之間,曾經爆發過沖突,朱聿鐭是蘇觀生等人在隆武帝死後,在廣東迎立的南明皇帝。後來紹武帝被清軍給偷襲殺掉了。為此永曆皇帝其實和隆武帝之間,是有一點政治矛盾的。

    再說了,鄭成功心裡清楚,李定國也是一個狠角色。他能夠把孫可望逼走,讓劉文秀失去兵權,自己獨攬南明大權,肯定不簡單。

    鄭成功如果投靠了永曆皇帝,那麼他和李定國之間,到底誰聽誰的呢?從皇帝那兒來說,肯定是聽李定國的,畢竟永曆帝對李定國十分信任。那鄭成功這一派早晚還是要跟李定國火併,與其如此,倒不如大家各幹各的,互不干擾。

    這三個人如果聯合在一起,南明的確還有希望。

    李定國手握西南兵權,鄭成功掌握東南兵權,孫可望是一個優秀的政治領袖,治國這一塊兒是沒話說的。

    可以說這三個人搭檔在一起的話,那是文武兼備,要什麼樣的人才都有。只要他們將野心往旁邊先放一放,合夥先將南明給扶植起來,那清軍一點想法都沒有。

    十六年,鄭成功內犯,陷鎮江,入攻江寧。延著佐總督郎廷佐繕守備,安輯危城,閭閻不擾。民間時有羊尾黨,事發,株連數百人。延著謂廷佐曰:“寇在門,不可興大獄、搖人心。”獄乃解。當事急,人多疑貳,民間有宿怨,輒誣以通敵。---《清史稿》

    李定國在陸路上對清軍的打擊,那是相當大的。如果沒有孫可望的反水,李定國說不定可以打下整個湖南地區。進而可以朝著南京開進。

    而鄭成功的水軍在當時來說是最強大的,他只需要配合李定國在水上襲擊清軍,那麼整個長江以南的地區肯定可以落入他們之手。

    孫可望的作用就更大了,前線每打下了一座城池,孫可望都可以去做安撫工作,對這裡的百姓施加仁政,從而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為南明大軍籌備足夠的糧餉。

    總結:野心讓這三個人不可能聚在一起。

    01孫可望是第一個露出野心的人,他希望成為西南地區的老大,完全架空了永曆皇帝朱由榔,看著李定國的崛起,他當然是要打壓的。

    02鄭成功是第二個露出野心的人,他不願和李定國合作,也不願去覲見永曆皇帝,他只想保住鄭氏家族的基業,在東南地區稱王。

    03李定國是第三個露出野心的人,他與孫可望交惡後,奪走了永曆皇帝,逼走了孫可望。劉文秀的兵權也被李定國奪走,永曆皇帝被他死死地攥在手裡。

    這三個人都是曠世奇才,可惜不能團結起來,才是南明最大的悲哀。其實任何時候都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沒有野心的人才。

    如果每個人都要做老大的話,那麼誰來做小兵呢?所以說南明滅亡的真正原因,不是清軍太強大,而是他們內部的鬥爭太激烈。任何強大的團體,都是從內部開始垮塌的。

    參考資料:

    《明史》

    《清史稿》

    《南明史》

  • 12 # 依然行客遍天涯

    我看了下其他朋友的答案,發現他們大都是從宏觀的角度去比較明清雙方的實力。而我想換一個微觀的角度,以史料的記載作為線索,儘可能合理地去推演一下可能的局勢發展。

    首先,樓主提到的是孫可望、李定國、鄭成功三人合作,那麼已經給這個問題預設了一個時間前提——永曆六年(1652年)因為是在這一年,永曆帝被孫可望迎至安龍府駐節,大西軍餘部正式打出了聯明抗清的旗幟,李定國、孫可望、鄭成功三人名義上已經都是明朝臣子,這才有了三人精誠合作的可能。那麼我們就從這一年開始往後推演。

    永曆六年(1652年)七月,李定國揮軍出擊,勢如破竹,收復了湖南、廣西大部分州縣,並一舉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清廷震驚,命敬謹親王尼堪率領八旗精兵赴援。十一月,李定國回師湖南,再敗清軍,並擊斃尼堪,兩蹶名王,威震天下。而就在這月,孫可望也親自率師入湘,於二十二日收復辰州。可惜在這關鍵時候,孫可望嫉賢妒能,竟派部下對李定國暗中掣肘,想以召開軍事會議為名,暗殺定國,這直接導致了李定國棄湘入粵,清軍得以喘息。如果以樓主的前提,孫可望和李定國精誠合作,那麼這時候二人乘勝會師,合擊清軍,全殲連遭慘敗,士氣盡喪的清軍,一舉收復湖南,應該說是輕而易舉的。

    這時候清廷任命內院學士洪承疇總督軍務,經略五省。可是,據史料記載,由於長期作戰,這時候滿清八旗的兵員受損嚴重,洪承疇所能依仗的兵力,大部分都是清軍入關後投降的明軍和大順軍舊部,戰鬥力有限。而明軍在收復了湖南後,下一步的選擇就較多了。實際上,永曆七年(1653年),致力於反清復明的一批仁人志士就提出過一個“會師長江”的計劃,那麼我們就以此方案來往下推演。孫、李率部乘勝東下,以士氣高昂之師對戰洪承疇手下的一幫烏合之眾,勝算應該是很大的。而且,鄭成功和二人也精誠合作,那麼他會合魯監國麾下的張名振、張煌言等人,進入長江,牽制住洪承疇在南直隸、湖廣一帶的兵力,讓孫、李的陸軍順利迅速收復湖廣、江西,應該也是可以預見的。接下來,三人在水陸並進, 一舉攻佔南京,也是水到渠成,所以說,如果三人能夠精誠合作,最低限度也可以保住南明的半壁江山。

  • 13 # 黔來茶館

    只論題目所說的答案。我覺得可以,完全可以,滿清入關之後其實並沒有多少八旗子弟兵。假如這三個人同心同力合作的話,肯定是能夠擊敗滿清,並且能夠聯合其他地方部隊收復失地,恢復國運。

    南明之所以沒有抗清下去就是內部不團結,沒有一個可以強勢控局的人,而滿清雖然也有勾心鬥角,但是打起仗來起碼同心協力,在一條戰線上,其實就是輸在了沒有主心骨把一根繩擰緊。

  • 14 # 穿行時空的蝸牛

    答案是不能!到了李定國、孫可望、鄭成功時期,滿清已經佔據了中國大多數人口稠密地區,在經濟資源和人力資源方面都遠遠超過南明一方。因此在這一時期,清庭本身在硬實力上就遠遠超過了南明一方。

    同時南明與清庭在政治治理能力和軍事資源動員能力上,也不是一個級別。因此雙方承受損失的能力不在一個級別上,清庭即使戰敗幾次也不會改變自身處於優勢的現實,而南明一方只要遭受一次重大失敗就是滅頂之災。

    另外鄭成功與孫可望、李定國兩大勢力相隔千里,以當時的交通通訊技術條件,根本無法進行協同作戰。清庭完全可以分而食之,對實力較弱的鄭成功只需少量軍隊防禦,集中主力進攻李定國丶孫可望,事實上歷史上清庭也是這麼做的。

    因此李定國、孫可望、鄭成功即使精誠合作,也不會改變整體大勢。但三者如果能夠真正的合作的話,南明應該會苟延殘喘更長一段時間倒是真的。

  • 15 # 蘭臺

    突然想起一個關於李定國、鄭成功和孫可望的“花邊”歷史,覺得很有意思。

    我猜99.99%的人都不知道李定國、孫可望和鄭成功的兒子以及直系後人全部成為清朝八旗裡上三旗的漢軍旗人。

    李定國之子李嗣興被編入正黃旗漢軍、孫可望則被編入正白旗漢軍、鄭克爽被編入正黃旗漢軍(雍正朝改為正紅旗)

    有意思的一點是,清朝皇帝很欣賞那些對抗自己最久最激烈的投降者的後人,以李定國、孫可望和鄭成功三人子孫而論。

    鄭克爽雖然主動投降,但是清廷待之最薄,雖然名義上封為公爵,但是清廷只給了鄭克爽一個佐領的世職,後來更是讓鄭克爽家族和劉國軒家族共享一個佐領;而洪承疇雖然只是三等輕車都尉,但是卻也有一個佐領的世職。

    鄭成功直系後人從鄭克爽開始就一直居住在京師,而且八旗化很厲害,到了鄭克爽玄孫這一代,鄭成功直系後人已經完全八旗化了,這一代鄭家家主居然叫圖山。

    鄭成功後人官運在清代不太好,鄭成功直系玄孫鄭鹹吉在乾隆朝做到了正四品的副參領,已經是鄭成功系在清代最高官職了。

    孫可望雖然也是主動投降清朝,但是清廷對待孫可望家族就要比對待鄭成功家族稍微好一點,至少清廷給了孫可望兩個佐領,而且孫可望之子孫徵顥在康熙四十九年還做過一任兵部尚書;這應該是李、孫、鄭三家後人裡在清廷擔任過的最高官職。但是乾隆朝,乾隆帝停了孫可望家族世襲佐領職務,從此孫家就成為普通八旗漢軍了。

    李定國之子李嗣興在李定國死後就投降清朝了,清朝對李嗣興相當不錯,把李嗣興編入正黃旗漢軍,而且還是世襲參領(正三品),並且和鄭克爽被軟禁在京師不同,清廷很大方的把李嗣興任命為寧夏鎮總兵。

    李嗣興的兒子李天志17歲就進宮做侍衛,一直給康熙帝當了24年的侍衛,雍正繼位時李天志已經是二等侍衛了。

    雍正帝很喜歡身材魁梧的李天志,於是親自外放李天志浙江溫州平陽鎮副將,李天志臨行前雍正帝還賜予李天志康熙帝用過的小刀、荷包以及素盤,讓李天志見物如見康熙帝。李天志的兒子後來是正黃旗漢軍佐領,候補員外郎。

    李天志叩請聖安畢,雍正喜不自禁,說道:“朕放你平陽副將了。” 李天志辭行時,雍正賞給李天志素珠一盤,小刀一把,荷包一對,動容道:“這是老主子(康熙)的東西,你拿去供著,就如見老主子一樣了。”李天志一一跪領,叩頭謝恩。———— 《雍正召見武職臣工紀實(四則)》

    總的來說,論與清朝皇室親密程度,那麼顯然李定國後人和清帝更親近,畢竟李定國孫子做了康熙帝24年的侍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後三個月,怎麼用倆月從145瘦到98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