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孫探秘

    明代宦官之禍迭起,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即成化以前的王振專權;成化年間的汪直專權;武宗時期的劉瑾專權;熹宗時期的魏忠賢專權,但是不管怎麼樣明朝的宦官只是皇帝的代理人,皇帝的木偶而已,雖然權傾朝野,只要皇帝不高興,立刻土崩瓦解,劉瑾權傾朝野,還搞變法改革,明武宗一發威就是凌遲之禍,魏忠賢那麼強大,崇禎皇帝一上臺也就偃旗息鼓了。

    明朝的宦官,只是給人感覺當官的權力大。總的來說,還是皇帝的走狗。只不過厲害而已。唐朝後期的宦官,可以在上一任皇帝去世後,他們決定立誰為新皇帝。皇帝不滿意,他們可以謀殺!唐順宗等多半就是被宦官弄死的!

  • 2 # 淇則說歷史

    秦朝,趙高無皇帝之名,有皇帝之實,明朝怎麼會是宦官亡的那,魏忠賢都死了十七年了,那可是聖君在世,眾正盈朝啊,亡天下的難道不是這些人嗎?欺負死人不會說話。

  • 3 # 歷史的塵埃

    太監,是指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本來是政府高階職位的名稱,是古代中國的特產。把他們變成太監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後宮可能發生的混亂性交活動,一般來說,除去皇子,後宮裡只能有一個男人,那就是皇帝,以此來保持皇室血統的純潔。在中歷史有著名的秦朝的趙高、東漢張讓、唐朝高力士明朝魏忠賢、劉瑾、清朝李蓮英等大太監。其中,秦朝趙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名氣最大的亂政大太監。明朝,中央比較集權,文官實力比較大,控制著整個大明帝國。最主要的是,那些宦官之所以猖狂,是因為以皇帝為靠山,皇帝信任他,他就會得勢,一旦失寵,就會下場淒涼。因為這個國家皇帝是實際掌權人。沒有皇帝的支援,宦官就不可能得勢。所以他們的命運掌握在皇帝手裡。其實在明初,就制定了宦官制衡文臣的政策,只是後來宦官失敗了,文臣實力空前強大,皇帝只有聯合宦官才能制衡文臣,所以一開始,宦官就離不開皇帝,所以他縱然囂張,也必須依靠皇帝。最終下場只不過是皇帝的一條狗,如劉瑾,魏忠賢之流,皇帝左右了他們的生死,而且,明朝最後也不是因為宦官而亡,只不過明代宦官專擅朝政局面的出現,嚴重激化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加速了明王朝衰亡的程序。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千古一帝,他統一六國、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等眾多創造的中國第一,是中國有史以來任何皇帝無法攀比。就這麼一個偉大的人物,確在用人方面選錯了事關重大的人物,就是中國第一個太監亂政的趙高,最終讓秦朝很快地宣佈滅亡。趙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宦官宰相。為了一己私利,趙高置江山百姓於不顧,與秦二世胡亥、李斯合謀,篡改秦始皇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又更改遺詔賜長子扶蘇和蒙恬死。之後指使胡亥更改法律,誅戮宗室、大臣,且專擅朝政。“指鹿為馬”的典故在今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簡單的來說就是明朝宦官亂政,真正的權利還是在皇帝手中,而秦朝宦官掌握著絕對的權利

  • 4 # 米格

    首先要糾正一下,這兩個朝代都不能說是太監亡國吧。秦朝被滅,眾所周知是因為其苛政峻法再加上舊勢力的反撲造成的。明朝滅亡的原因還是古代中國一直沒有解決的土地兼併造成的,土地兼併就會造成一系列問題,再加上明中後期就沒出現一個像樣的皇帝,土地兼併沒有相應的政策緩解,最終導致明朝被滅。兩朝的宦官還是有區別的:宦官沒有根基,他們的一切都是看皇帝的喜怒,但是秦朝還沒有對宦官的各種限制,宦官參與大事的機會也多,但是因為秦朝時間短,危害還不明顯。明朝就不同了,開國時對宦官做了各種限制,但是後來的皇帝為了與文官集團抗衡,就重新啟用宦官勢力,有些宦官做了一些好事,比如鄭和,馮保。但大多數還是作惡的多,這裡也有個原因,皇帝啟用太監,就是要對付文官勢力,可是記錄歷史的權力就在文官身上,你說他們會怎麼記錄太監?明朝歷史上最惡劣的太監,與文官黨爭土地兼併所造成的影響來說,都是微不足道的!

  • 5 # 彭衙古風

    秦朝自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平天下,傳二世胡亥趙高篡政,亡國於子嬰,歷經十五年,是中國歷史上大統一王朝存在時間最短的。

    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歷經十六帝至崇禎亡國,歷經二百餘年。

    這兩個王朝末期動盪都離不開宦官亂政,不同的是,秦朝宦官趙高指鹿為馬將不服從自己的人殺得乾乾淨淨,假下始皇帝詔令將公子扶蘇、大將蒙恬殺害,包括胡亥的兄弟姐妹,朝野上下無人敢與其爭鋒,雖然後來子嬰將胡亥誅殺,但秦朝已經是千瘡百孔,各處義軍群起無力迴天,可以說是宦官葬送了秦朝。

    明朝宦官魏忠賢雖然權傾天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皇權還在,朝中大有忠義之士,文武百官雖然給魏宗賢大修生詞,但從本質上還是信服明天子的,換句話說,魏忠賢就是皇權的代理人,隨時可以換掉,崇禎皇帝即位後誅殺了魏宗賢,但亡國與其關係不是很大,明朝的滅亡歸根結底還是在崇禎身上。

  • 6 # 雲端美

    秦朝只割掉要做太監的人的睪丸,漢朝司馬遷被處宮刑也是隻割掉睪丸,生命安全度好一點。

    明朝全切閹割,既割掉睪丸也割掉陰莖,確保皇帝后宮女人只被皇帝臨幸。

    秦制的奴役性是逐步加深的,奴役體現在方方面面,公開叫囂民弱才能國強。等級社會建設,是為了奴役方便,也是為了奴役得更有效率。奴役有什麼好呀?精神脊樑就沒有了,就方便統治了。要知道皇帝追求永遠統治,千秋萬代,並把自己的目標與天下大同聯絡起來,現在的苦是為了大同的甜,將來啥都有了,大家自然就都有份兒了,不平等就變成平等。

    商鞅叫囂弱民、一民搞軍國主義,人人建立戶籍管理,哪年能徵多少兵,心裡都有數。把人固定在指定的土地上,離開家要有文蝶才能住店,商鞅後來知道秦惠文王要殺自己倉皇逃跑,因為住店沒有文蝶被扭送官府抓住的的。

    秦制被歷朝歷代認為是永遠統治的法寶之一,但2000多年誰也沒成功。另外一個法寶,被五四青年批的體無完膚,成為垃圾。福澤諭吉解釋為什麼日本要脫亞入歐時說,儒家思想是繞開人性真理,主觀確立的奴役性社會規範;歐洲因為沒有它才能發達起來。當然日本的實踐更有說服力。

    閹割人、深度閹割人、精神閹割、人格閹割,黑格爾認為儒家思想教育出來的人是不完整的人。

  • 7 # 時光山人

    準確的說,秦朝與明朝都是宦官亂國。一個王朝的滅亡怎麼能簡簡單單歸罪於一兩個宦官,他們也就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兩個朝代君主們都能虛懷納諫、勤於政事,也不至於讓宦官當權。

    明朝與秦朝相差近兩千年,宦官制度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秦朝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各種制度屬於初創時期。趙高作為一個當權二十多年的宦官,這是他個人的成功,屬於一種個例。

    趙高出身於王族宗室,有著良好的教養。他因為為人勤奮、精通律令被秦始皇提拔為中車府令掌管皇帝車與,還作為老師教導胡亥判案斷獄。趙高同時還善於察言觀色、逢迎獻媚,很快就博得秦始皇、胡亥的寵信。

    作為一個宦官,趙高是靠著自己的才學和手段掌握了朝廷權柄。他先是與李斯聯合擁立胡亥做了秦二世,然後又靠著胡亥的寵信掌握大權打擊異己,最後除掉李斯自己當了丞相。秦始皇的好大喜功、秦二世的昏聵享樂,再加上趙高擅權謀私,共同把秦王朝推向了覆滅之路。

    明朝

    一千多年之後,明王朝的宦官制度已經相當成熟和完善,宦官已經作為一個政治勢力參與到王朝的治理之中。

    明朝時期廢除了丞相制度,皇權空前加強,而宦官權力也隨之達到頂峰。其中,司禮監掌印太監是明朝十二監中最具權勢的職位,有“內相”之稱,負責完成明朝國家決策中“批紅”部分最後的稽核蓋印;司禮監秉筆太監是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一個職務,他除了握有批紅的權力外,司禮監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筆太監一般還兼任提督東廠,可謂位高權重。

    也就是說在明朝,宦官們不僅參與甚至干涉皇帝的決策,而且手握京畿兵權。明朝時期還有鎮守太監分駐各地,權力從軍事涉及到行政司法等各方面。整個明朝時期,宦官們已經自己建立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制度。而諸如大宦官王振、劉瑾和魏忠賢之輩,不過是大明宦官制度下的產物。

    總之,秦朝時的趙高是一個人的專權,而明朝時期的魏忠賢則是宦官制度的代表。宦官權力與皇權伴隨而生,皇權強則宦官權力弱,皇權弱則宦官權力大。

  • 8 # 履和齋史話

    我是喜歡中庸、喜歡歷史的履和齋主。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這裡有三點不同,制度問題,明朝相對完善;社會文化因素,明朝存在制衡勢力;趙高身處險境,又抓住了絕佳機會實現篡位。趙高的“亡國”是直接的、赤裸裸的;明朝宦官所導致的亡國,是透過皇帝之手實現的,從某種程度上講,明朝宦官還是終於明朝的。

    秦朝宦官的代表人物只有一個——趙高。他的生活軌跡大概都是知道的。趙高精通法律,早年是秦始皇小兒子胡亥的老師。秦始皇在世的時候,趙高與胡亥一黨,胡亥似乎沒有登基稱帝的可能性。

    按理說,公子扶蘇才是秦始皇的正規接班人。公子扶蘇身邊有大將蒙恬,掌有重兵,蒙毅也是朝中重臣。蒙毅與趙高之間素有恩怨。

    這樣,在趙高看來,對自己非常不利,一向奸詐的趙高想法設法也要搬到扶蘇和蒙氏兄弟。

    機會來得很巧。秦始皇出巡病死沙丘,給了趙高絕佳的機會。趙高時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因此,秦始皇的遺詔要透過他蓋章才能發出去。此時,秦始皇身邊只有丞相李斯和趙高。趙高便努力說服李斯,合謀篡改遺詔,逼公子扶蘇自殺,逼蒙恬交出兵權。

    趙高、胡亥翻盤稱“大”,胡亥即秦二世。趙高輔佐有功,先任郎中令,接著陷害李斯,自己當上丞相。緊接著趙高又逼死秦二世,自封秦王

    而明朝歷史較長,有名的宦官較多。鄭和、馮保、劉瑾、汪植、王振、魏忠賢。鄭和下西洋,這是美名;馮保輔佐朝綱,有本事也有貢獻。後邊幾位是有惡名的。但是無論多麼惡毒,終究沒有直接導致亡國,甚至說他們還是效忠皇帝的,而且在某些方面你還有貢獻。

    相比秦朝,明朝有兩大優勢——制度優勢社會文化優勢

    明太祖朱元璋雖然限制太監干政,但是明朝是太監干政很嚴重的朝代。不過明朝有一點具有先見之明,不允許太監動用兵權。兵權始終掌握在皇帝一人手裡。太監若想參與用兵,必須透過皇帝。王振就參與了一次,形成了土木堡慘敗,太危險了。平時動兵都是有嚴格、繁瑣的程式的。這是明朝的制度優勢

    明朝宦官的興起,是皇權與文官集團鬥爭的結果。明朝宦官天生有文官集團相要挾,突出的是東林黨人。兩種勢力相制衡,宦官不能一家獨大,為所欲為。這是明朝的社會文化優勢。

    以上兩大優勢,導致明朝宦官不敢輕易奢想篡位,宦官干政只是加速了明朝的死亡步伐。

    第三是所處的時機問題。趙高跟隨胡亥,其實一直身處險境,他要死裡逃生。後來趙高遇到了絕佳的機會。總結趙高成功的訣竅:趙高恰好遇到新老帝王交替,一切來得突然,天下沒有反應過來;趙高有野心,而且也是亂中取勝,絕處逢生。

    相對來說,明朝宦官沒有象趙高那樣的險境,所以也就沒有奮起的必要;同時他們也沒有遇到趙高那樣的機會。

  • 9 # 紹明6481

    秦朝與明朝,都不是宦官而亡。主要是他們的法律過餘嚴持,使人民大眾,民不聊生。大澤鄉起義,就是因為誤期的法律而產生的,一個國家,法律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如果用在為護朝庭,個人野蠻的法律,這個國家容易滅亡,明未也是一樣,因為農民造反,李自成才打到北京,李自成的法律也是為他個人利益,所以只有幾十天的政權。

  • 10 # 放棄的回憶

    這是一個關於官職演變的問題。

    一般來說,秦朝的亡國是因為宦官趙高操持國家權柄,濫殺忠良重臣,致使秦朝中央機構幾乎癱瘓,進而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後亡國。

    而明朝,幾乎明朝一代,上朝處理政事的皇帝沒有幾個,大部分是由宦官操持,而宦官沒有什麼文化,只知道斂財,導致明朝國庫空虛,無力處理農民起義以及東北女真少數民族起義,最終亡國。著名的人物就是魏忠賢。

    歷朝歷代,都是文人士大夫執筆,訴說歷史,亡國的責任,肯定不會往自己身上攬,推給外戚或者宦官,或者完全推給君王,這是常見的。

    現代史學研究,與歷朝歷代不同。現代社會已經不是古代帝制王朝,社會結構也不同,所以沒有特別的階級立場。秦朝與明朝的亡國原因,不再推給宦官,而是從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進行分析。

    秦朝是第一個帝制王朝,明朝則是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帝制王朝。兩個王朝,相隔久遠,不管是語言還是文字,或者是官職,都產生了很多的變化。詞彙的意義不斷變化,給歷史考證帶來了很多的不便。就像老公這個詞,現代社會指的是丈夫,而在古代專門指年老的太監。

    秦朝與明朝宦官有什麼不同?主要還是宦官這個詞彙意義的不斷演變。在秦朝,宦官指的是在皇宮之內任職的官員,並不一定是太監。在明朝,宦官一般是指所有的太監以及在宮廷任職的僕役,而太監是所有宦官的頭目,只有官職最大的太監才被稱為太監。明朝末年以及清朝,太監的涵義與宦官完全等同,太監成為了宦官的別稱。

    趙高,其身份很難確定。一般來說,趙高,贏姓,趙氏,是秦朝宗室旁支,與秦始皇一個祖宗。在秦朝,仍延續春秋戰國時期的傳統,女子用姓,男子用氏。所以,秦始皇又被稱為趙政。

    趙高的父親,歷史上的記載幾乎沒有,其母親是一個工人。在秦朝,趙高的母親是受過刑法,身體有殘缺,最後被收容到官家管理的手工業作坊為工。在秦朝,甚至是整個帝制王朝,一般都是門當戶對,子承父業。畢竟秦朝沒有科舉制度,要做官做吏,除了子承父業,還有就是立下戰功。

    趙高的母親身份確定了,那麼趙高父親的身份也就確定了,就是一個管理官家手工業作坊的底層吏員。趙高因為其父親的身份,從史學童成為預備吏員開始,逐步升遷至揄史—令史—尚書卒史—中車府令—郎中令—丞相。

    趙高因為身材高大,武藝了得,騎術車技精湛,所以被秦始皇提拔為中車府令。所謂中車府令,就是秦始皇的專職司機。中車府,就是隸屬於宮廷的一個機構,專門給秦始皇管理車輛以及馬匹的。

    趙高因為精通法律,又精通史學,同時還能寫一手漂亮的字,是一個全才型的人物,所以能夠以中車府令的官職兼掌符璽令事,同時還成為了胡亥的老師,專門教授胡亥的法令。

    現代學者李開元也稱讚趙高是“第一流的書法家、文字學家,也是精通法律的專才,他體魄高大強壯,騎術車技精湛,武藝非同尋常,是秦帝國宮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雙全的人材。”

    秦朝的另外一個人物嫪毐,他是宦官,卻不是太監,所以成為了秦始皇的假父,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繼父。嫪毐因為穢亂宮廷,策劃政變,最後被秦始皇誅殺。但可笑的是,秦始皇竟然背上了殺假父的惡名。

    到了漢朝,為了避免秦朝的一些弊端。進入宮廷的宦官,基本上就成了太監。不是太監的宦官,一般都是低層僕役。到了明朝,吸取歷朝歷代的教訓,宦官制度非常嚴明,像秦朝那樣的事情一般都是沒有的。

    明朝廢除了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面對的是整個的文官集團,所以只能依靠太監來撐持權力。由此形成了明朝的內廷的十三個由太監執掌的衙門。在明朝,太監就是這些衙門的頭目,而衙門之中的僕役或者官員,並不全部都是太監。

    清朝入主中原之後,認為太監就是宦官,宦官就是太監,所以把明朝十三衙門所有的人都歸納為太監,弄得明朝的太監數目達到十幾萬之多。

    魏忠賢,萬曆年間入宮成為太監,在熹宗即位後,升至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提督東廠。在內廷十三衙門,比魏忠賢官職更高的太監有一堆,魏忠賢的權柄並不大。就是司禮監這一個衙門,魏忠賢也是一個二把手,最大的是掌印太監。

    在現代史學家看來,明朝之亡,實亡於萬曆。為何?因為萬曆年間,太監與文臣勾結,完全架空了皇帝。明朝內廷的十三衙門成為了擺設,權柄全部落到了內閣,六部成為了內閣的下屬機構,而內閣之中全部都是東林黨的官員。東林黨並不是什麼好鳥,他們是商人集團的代言人,不收商稅,專門壓榨農民。

    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後,就重新掌握了內廷,並任用太監打擊東林黨勢力,將東林黨趕出朝廷。魏忠賢權柄不大,畢竟明朝的皇帝都沒有多大的權力。皇帝的旨意,要內閣批准,還得要六部給事中批准。可以說,文官集團如果不與皇帝合作,皇帝的命令出不了紫禁城。

    明熹宗朱由校才是幕後人,魏忠賢所有的權威都是被皇帝允許並豎立起來的,目的就是要打擊東林黨。所以,東林黨人把矛頭指向了明熹宗,而不是魏忠賢。最後明熹宗才二十幾歲就被幹掉了,換上了一個東林黨的代言人崇禎皇帝。崇禎皇帝一上臺一道詔書就把沒有多大權柄的魏忠賢給弄死了。

    秦朝的亂局是從內廷開始的,而明朝的亂局卻是從內閣開始的。所以,崇禎皇帝一直在換內閣首輔,還殺了很多。換誰都是東林黨的人,國家權柄完全操持在東林黨手裡。

    綜上所述:秦朝的宦官是文人官吏,明朝的宦官是太監。秦朝與明朝都是亡於文人士大夫之手,與太監無關。

  • 11 # 薛大頭電影指南

    建文帝倒是提防了宦官,如何呢?

    傳統政治背鍋俠:宗親、權臣、宦官、外戚,四大金剛輪流轉。

    西漢以秦朝皇室孤立之鑑,大封同姓諸侯,末了鬧出七國之亂,又被外戚篡了。東漢到桓靈拉起宦官抱團取暖鬥外戚,然後【贅閹遺醜】南面稱尊,宦官進了太廟,開千古未有之局面。

    曹魏深刻吸取歷史教訓,什麼宦官、外戚都靠邊站,宗室諸侯被監視如囚徒,末了被權臣司馬家一鍋燴。

    司馬家上位,又到了汲取歷史教訓的時刻,於是仿劉三故事,以曹魏皇室孤立為鑑,大封諸侯王。結果麼,漢朝只鬧出個七國之亂,到他家,好嘛,直接開兩桌麻將,整得雞飛狗跳,衣冠南渡,險險乎亡國滅種。

    這結局說明啥?四大金剛亂政都不過是表象而已,社會矛盾已如干柴烈火,還會差根導火索?所謂宦官禍國,一如女色亡國,不過是把複雜問題簡單化而已,壓根沒接觸到政治危機的本質。倒沒見哪位皇帝鑑於女色之禍,主動把自己切了的……呃,不對,切了不又進了宦官禍國的坑?攤手。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政治危機大略發軔於經濟危機。具體到封建時代,便是土地兼併問題。作為統治者的地主階級是否對此有所認識?當然。譬如西漢的問題,都知道是【成哀之際】的土地兼併,然後呢?沒有然後了。一朝朝照本宣科地完蛋,看成敗人生豪邁,不過是從頭再來。

    有背叛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利益的階級。階級本質決定了完蛋的方式,至於臨門一腳是誰踢的,這並不重要。

  • 12 # 大白白野

    這個問題似乎可以商榷,秦朝可以說是宦官亡國,明朝說宦官亡國應需要商討,明朝宦官似乎沒有東漢和唐朝中後期危害那麼大呀。

    秦朝亡國跟趙高有關。趙高是威脅李斯上了賊船,和胡亥等篡改秦始皇詔書,害死公子扶蘇等人,把李斯也陷害了,指鹿為馬,控制朝政,最後連胡亥也殺害,把秦朝推向滅亡深淵。趙高是書法家,又是歷史上有名的惡人。

    明朝立國之初,朱元璋就規定宦官不得干政。明成祖朱棣時期鄭和領船隊七次下西洋,鄭和也是宦官,叫馬三保。張居正、李太后、馮保三位一體,互相支援的改革,取得很大成功。馮保也是宦官。九千歲魏忠賢名聲不好,也有人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亡。明英宗朱祁鎮時期王振宦官有錯洖,在土木堡之變中被武將殺死。明正德年間宦官劉瑾專權,被明武宗朱厚照下令以“反逆”罪凌遲處死。整個明朝時期沒有宦官能廢立皇帝的,不像唐朝還有的宦官可以廢立皇帝。明朝崇禎帝自殺身邊只有宦官王承恩一人陪同共同上路。明朝滅亡跟宦官沒有什麼太大關係。明朝亡於各種矛盾激化,有的地方土地兼併嚴重,皇室過於龐大,國家負擔過重。亡於天災人禍。亡於同農民起義軍和清軍兩線作戰。亡於崇禎帝存在管理缺陷,亡於官僚機構腐敗。

    秦朝、明朝兩朝宦官有些不同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制國家,有些制度處於探討完善過程,宦官制度危害弊端之處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缺乏對宦官約束限制制度。像趙高那樣陰險閹割之人權利太大了,當上了丞相,能在朝堂之上參與國家大事決斷,大臣都懼怕他。趙高這個人身世很特殊,整個封建社會像他這樣身份宦官都沒有第二個。趙高這個人壞是真壞,秦朝滅亡跟他有直接關係。趙高為什麼如此坑秦朝,有人探討懷疑他有復仇思想。

    明朝處於封建社會末期,中央封建集權制管理加強,逐漸完善各機構互相制衡制度。朱元璋明確規定宦官不得干預朝政。1384年,朱元璋鑄造了一塊鐵牌,懸掛在宮門上。鐵牌上寫著11個大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嚴禁宦官識字。明成祖朱棣時期任用宦官,東廠頭目也由宦官擔任,宦官還有外出當監軍情況。明朝中後期宦官權利雖然很大,但是沒有對皇權構成威脅。明朝出現宦官集團和文字集團互相監督約束制衡情況,尤其魏忠賢宦官集團和東林黨文官集團矛盾很深。

    秦朝和明朝的宦官閹割情況不同

    東漢以前,宦官並不都是閹人,也有正常人以此為生。東漢以後,基本上宦官都成了閹人。由此,秦朝宦官不一定是閹人。明朝宦官一定是閹人。

    秦朝和明朝宦官閹割部位略有區別。隨著封建制度滅亡,古老腐朽害人的宦官制度也消失了。

  • 13 # 浦東項少龍

    我只說一點最大的不同!

    唐朝宦官能囂張到“騎在皇帝頭上拉屎”,能立皇帝,能廢皇帝,還敢殺皇帝!極其囂張。

    明朝宦官只能囂張到“騎在大臣頭上拉屎”,而且即使權勢頂了天了,皇帝也隨時隨刻可以“騎在宦官頭上拉屎”!我認為這得感謝朱元璋同志設計的好制度。導致明朝太監再囂張再蹦噠都只是皇帝的一條狗,皇帝隨時可以取其性命。無論是王振還是魏忠賢。

    唐代的宦官之權能獨立存在,而且能與皇權,相權,外戚,內廷等勢力根據利益變化而不同勾結組合。

    明代的宦官之權是依附於皇權的存在,是皇權的部分提現。他的囂張源於皇帝的信賴。離開了皇帝什麼都不是。另外明代廢除了相權,明代是中央集權的巔峰,沒有任何力量能與皇權對壘。太監無所依靠無所勾結,只能依靠於皇權。

  • 14 # 青春鼓手

    我認為秦朝和明朝的宦官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可以對比一下看,明朝的主要權利機構東廠,在明後期主管朝廷的生死大權,在明朝的政治體制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秦朝時期宦官雖然當權但是對政府的控制上是方式上的不同,主要靠恐嚇朝臣用來加強統治並沒有實際的權力機構為他服務,名義上還是以皇上的名義。在宦官的權力上其實明朝的宦官比秦朝的宦官更專治,更專權,危害性也更大。

  • 15 # 楊朱學派

    秦朝不是宦官亡國。明朝也不是。這兩個朝代皆是法家思想導致亡國。

    首先,趙高不是太監。

    《史記》上沒有記載,趙高是太監。只記載是胡亥的老師。秦始皇斷不會讓一個太監,去做兒子的老師。

    對於秦朝的滅亡,鄙人以前曾經回答過。

    秦始皇信奉法家思想,認為太子和王后是國君的死敵。才不立太子。給了趙高篡改遺詔的機會。從而導致秦朝迅速滅亡。

    明朝的太監是皇帝的爪牙。為皇帝服務。並不能一手遮天。

    真正太監亡國的,是大唐。唐朝太監可以殺丞相、殺皇帝、殺皇后、廢皇帝。太監集團一手遮天。把繁榮富庶的大唐王朝搞得黑暗、腐敗、民怨沸湯。

    後來雖除掉太監。但已經大唐盛世一去不返。大唐王朝已經千瘡百孔。

  • 16 # 當朝大學士

    眾所周知,秦朝與明朝都是被宦官給弄垮的,但是這麼說其實並不能概括全部原因。秦朝與明朝的滅亡自然有其根本原因,縱使太監禍國,也不至於把所有的鍋都推到太監身上。就太監禍國這一條來說,秦朝與明朝懂得宦官有什麼不同呢?

    秦朝與明朝宦官區別

    ①:概念區別。首先,秦朝以前的宦官並不叫太監,而是內侍、常侍,並且在漢朝以前,宦官不一定是沒有生育能力的人。在古代,內侍指的是皇上的近臣,他們大都由心腹大臣、宮廷雜役等組成。

    《史記》中就曾有過記載說趙高有子嗣,對這個想象的解釋,有一種說法趙高認領的子嗣,還有一種說法是趙高是宦官但不是閹人,這種說法也符合歷史。明朝的宦官是實打實的閹人,而且太監是他們的普遍稱謂,貨真價實得到閹宦之輩。

    ②:權力區別。趙高之所以能夠權傾朝野,把持朝政,源自於沙丘政變、計除李斯、謀殺胡亥等一系列行動。其根本意義上是依靠的是秦始皇建立的至高無上的皇權,其本身最初僅僅是中車府令,過多的權力直接來源與皇帝的信任。

    明朝的宦官則不同,明朝變態到太監可以出任官職,也且是吏部派遣的封疆大吏,屬於朝廷制度之內的官職。這一點可是超越了前朝,而且沒有後來者,因為沒有哪個朝代會蠢到這種程度。到明朝後期,太監不僅僅掌握了特務機構的權力,而且成為了封疆大吏,掌握了地方軍政大權,與權力來源於皇帝信任的趙高是完全不一樣的。

    ③:皇帝信任。前面說到,趙高能夠篡權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秦始皇的絕對信任。秦始皇信任趙高到什麼程度,趙高可以掌管著玉璽,而且撰寫了傳位遺詔,這就使得其具備了矯詔的條件。明朝的太監則不同,特務機構的太監權力直接來源於皇帝,但是封疆大吏的權力卻是制度保障的體制內職務。比如汪直出任的都督,就已經成為了體制內部保護的官僚,而不是皇帝的親隨。

    皇上可以隨意的更換廠衛首腦,但是卻不能隨便更換封疆大吏,就是這個道理。原因嘛,千種萬種,不過有兩點可以肯定。一是進入了世俗權力機構,也就是進入了官僚體制之內,利益集團擴大。其二是掌握了世俗權力,尤其是軍權,政治手腕就會變得更加強硬。

    結束語:雖然秦朝與明朝宦官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雖然披著一張同一張皮,但是卻是不一樣的核心。朝代更迭、歷史縱橫,歷史羈絆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我們也只能自我品評,自我理解。“多少六朝興廢事,都入漁樵閒話!”

    【文 / 楚南青史君】

  • 17 # 湯餘

    秦朝亡國是因為宦官把持朝政,導致皇帝的職權名存實亡;明朝亡國雖然宦官參與朝政,但中央集權的事實並沒有改變,宦官相互勾結致使國家利益被瓜分,是國家被推翻的重要因素。

  • 18 # 淚殤莫輕舞

    秦朝是宦官亡國,但明朝就不見得了。而且,明朝時期,宦官叫做太監。

    秦朝的始皇大帝仙逝後,其親信趙高夥同李斯弄權,扶持無腦傀儡胡亥繼位,逼死了賢良公子(皇子)扶蘇,國之棟樑蒙恬亦被賜死。趙高轉手又殺了丞相李斯,開始了指鹿為馬的跋扈政治生涯。後導致秦被起義軍所滅。

    明朝後期,朝野政治黑暗、國庫空虛、士兵百年不戰,皇帝生於襁褓而不知世事。

    明朝的白銀儲量佔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西方殖民者進行奴隸貿易、在美洲非洲挖金挖礦,不過是在為大明打工罷了),然而,國庫的存銀少的可憐,國家對外盈利的大部分錢都到了商人的手中,尤其江南富商,鄭成功的父親無官無名,手下卻養著龐大的艦隊和強悍的軍隊(迫使日本強藩獻女求和、佔據臺灣的荷蘭殖民者都得看其臉色),而堂堂大明朝廷卻連20萬的精銳隊伍都拉不起來用於平定內亂和對滿清八旗作戰;大明內部,國家的賦稅其實很低,2%-6%,但地主的收租卻能達到50%,而且後期土地吞併愈演愈烈,地主佔有大量的良田,而還要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廣大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最終觸發了李自成起義,戰爭中,李闖王幾戰幾敗,敗了又能迅速崛起,這與活不下去的農民太多不無關係。這是物質高度分配不均衡引起的內憂外患,也是王朝不過300年的原因,當然這種現象也是封建制度無法克服的。

    另外,朝野政治黑暗,除了太監之外,明末的文官集團也難逃其就。這些人吃著朝廷的薪俸、大明百姓的血汗錢,一方面貪贓枉法、結黨弄權、任人唯親,加速大明腐爛;另一方面,他們吃多了沒事幹,見誰都不順眼,利用自己腹中的一點點文墨,在朝內互相攻伐也就罷了,在對外作戰中,這些人與閹黨一道,眼高手低、紙上談兵、指手畫腳,在朝堂上亂咬,戰略上畏首畏尾,消極防禦,戰術上輕視敵人,好大喜功,常常影響前線作戰將領的指揮和部署。

  • 19 # 浮華的滄桑

    秦朝是宦官亡國,但明朝就不見得了。

    而且,明朝時期,宦官叫做太監。

    秦朝的始皇大帝仙逝後,其親信趙高夥同李斯弄權,扶持無腦傀儡胡亥繼位,逼死了賢良公子(皇子)扶蘇,國之棟樑蒙恬亦被賜死。趙高轉手又殺了丞相李斯,開始了指鹿為馬的跋扈政治生涯。後導致秦被起義軍所滅。明朝後期,朝野政治黑暗、國庫空虛、士兵百年不戰,皇帝生於襁褓而不知世事。

    明朝的白銀儲量佔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西方殖民者進行奴隸貿易、在美洲非洲挖金挖礦,不過是在為大明打工罷了),然而,國庫的存銀少的可憐,國家對外盈利的大部分錢都到了商人的手中,尤其江南富商,鄭成功的父親無官無名,手下卻養著龐大的艦隊和強悍的軍隊(迫使日本強藩獻女求和、佔據臺灣的荷蘭殖民者都得看其臉色),而堂堂大明朝廷卻連20萬的精銳隊伍都拉不起來用於平定內亂和對滿清八旗作戰;

    大明內部,國家的賦稅其實很低,2%-6%,但地主的收租卻能達到50%,而且後期土地吞併愈演愈烈,地主佔有大量的良田,而還要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廣大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最終觸發了李自成起義,戰爭中,李闖王幾戰幾敗,敗了又能迅速崛起,這與活不下去的農民太多不無關係。這是物質高度分配不均衡引起的內憂外患,也是王朝不過300年的原因,當然這種現象也是封建制度無法克服的。

    另外,朝野政治黑暗,除了太監之外,明末的文官集團也難逃其就。這些人吃著朝廷的薪俸、大明百姓的血汗錢,一方面貪贓枉法、結黨弄權、任人唯親,加速大明腐爛;另一方面,他們吃多了沒事幹,見誰都不順眼,利用自己腹中的一點點文墨,在朝內互相攻伐也就罷了,在對外作戰中,這些人與閹黨一道,眼高手低、紙上談兵、指手畫腳,在朝堂上亂咬,戰略上畏首畏尾,消極防禦,戰術上輕視敵人,好大喜功,常常影響前線作戰將領的指揮和部署。

  • 20 # 使用者6780021152680

    秦朝和明朝滅與宦官之手是兩回事,秦朝主要是立國還很短,採取法家的思想治國,對黎民百姓都是高壓政策,加上秦二世昏庸殘暴,不理朝政,給了趙高可乘之機,所以滅亡。明朝不完全是宦官的問題了,還有東林黨清流誤國,等等。總之明王的覆滅是比秦朝複雜的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手機的時候,你考慮最多的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