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醉劍書
-
2 # 紅黑聖西羅
打仗其實是打國力,主要看人口和經濟實力,從這兩點來看,中國至少到清朝末期都佔據著世界第一的位置。如果就是一場定勝負的話,那感覺就是娛樂性更重了。
總之,如果是要真打一場戰爭,唯一的檢驗標準就是綜合國力。
-
3 # 90大歷史
第一,看主戰場,如果是主場在中國這邊,依靠中國強大的動員力、戰備以及正規軍隊,加上是長久對外征戰的精銳雄獅,配備上先進的武器,以及西方並不瞭解的兵法、陣形以及地形等等因素,依靠和羅馬帝國的硬碰硬,在主場戰的漢朝自然是穩穩勝過一籌。
第二,羅馬軍隊是勞師遠征,後勤補給不足,人員水土不服,加上也許連抓個嚮導,或者說靠譜的嚮導都費勁。
即使他們是和漢朝一樣有對等的硬性軍事條件,人員,但是缺乏了支撐下去的補給,環境的不瞭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幾個條件羅馬帝國沒有一個能符合的,所以輸贏其實在漢朝和羅馬帝國開戰之前,就已經很明顯的擺明了!
否則兩者開戰,無異於彼此兩敗俱傷,甚至其中一個強大的帝國會因此,成為眾矢之的,遭到其他勢力的瓜分,這是不明智的。
第四,就算是真的發生了,誰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都是因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再加上帝國之間國力的對比,一個宏觀性的角度去對比的。
漢朝可能會優勢半分,羅馬也許也會優勢半分,但是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蠢事,是沒有任何強大的帝國都願意主動去做的,這明顯的給自己自覺墳墓。
第五,發生了,而且正在激戰中,此時雙方無論人員、將帥、武器、補給都是同等的,而且都是很瞭解彼此的老對手,那麼這場戰爭的結果很可能就是以雙方各讓一步,得到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損的前提下,和平解決,所以是平局收場。
第六,則是,看雙方誰才是打持久戰的行家裡手了,而這點而言,羅馬和大漢王朝都是一樣,都是很能抗打的,除非是發生全面戰爭,會論個輸贏,因為那是生死存亡,否則就是區域性的戰爭,只會透過戰爭的局勢,達到適可而止來換取自己想要的利益。
所以最終還會是以平局收場。
第七,全面戰爭爆發了,那麼結果很簡單,擁有動員能力,社會結構更優越,政治機能更有效的得到發揮的漢朝(當然是說強盛時期,而非外戚專權、宦官亂政的情況)下,漢朝自然可以取得更大的優勢,但是也只限於取得優勢,進而迫使對方屈服,成為自己的藩屬。
這是中國自古就確立下的。而這也同樣,使得文化觀念和我們不同的羅馬人會認同,因為他們會覺得一時的不利和服軟換得的不是屈辱,反而會獲得之前沒有獲得過的更多財富等等。
那麼即使羅馬輸了這場戰爭,實質上在他們的觀念中,他們還是贏了,而對於漢朝而言,就是實實在在的贏了對手一回!
-
4 # 歷來現實
這種關公戰秦瓊的問題誰能回答個子醜寅卯?按照遠交近攻的原則,漢朝與羅馬眉來眼去,親熱猶嫌不夠,如何要鬥個你死我活。說起漢朝與大秦的交往,倒是可以發一篇我自己寫的文章。
一千九百年前,“漢”家郎曾在大西洋沿岸,苦苦尋找著一位“秦”姑娘
公元97年,班超的小弟甘英率團出使大秦(古羅馬),經安息(現今伊朗),過條支(現今伊拉克兩河流域,當時在安息控制下),進抵安息西界之大海。
關於這片海,後世素有爭議,史學家大部分認為是波斯灣,但波斯灣明明是在安息的南方,而且,波斯灣的北部也很難被認為是“海水廣大”,綜合地理歷史知識分析,更像是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一帶,大西洋地中海沿岸。甘英作為班超小弟,三十六騎有他一號,沒有那麼好忽悠,會犯傻到把波斯灣當做前往大秦的通路。
其時當地已經是大秦控制範圍了,就像東南亞小國來大漢求交往,剛到泉州,不到長安洛陽,你怎麼好意思說你來了大漢?甘英於是決定要渡海。要渡海,就得問問海邊的船家或漁民,找個帶路人,關鍵時刻,這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掉鏈子了。
《後漢書·西域傳·安息傳》記載: 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
船家對甘英說:“大海太大,順風到大秦也得三個月,不順風,行兩年船也到不了,所以你得準備三年口糧。有可能會因思鄉致死,死人現象很正常。”
唯恐忽悠不到位,其他漁民又丟擲了海妖說、戰亂說,終於使得甘英打消了繼續行程的念頭。這些漁民哪兒來這麼大的反對勁頭兒?看來大秦當時沒搞好海外行省的民族團結,當地人不樂見大秦與大漢的友好交往。
甘英此行,是中華文明與其他古代文明(尤其是地中海文明)的重要交匯。古代波斯文明,張騫在之前已經握手,甘英又來重敘了友誼;古巴比倫文明,甘英在條支也已經體驗了;古羅馬,甘英當時已經身在羅馬海外行省,也算是親密接觸到了。
可惜甘英找了錯誤的帶路者,假如找對人,指引甘英折往西南,甘英會見識到早就聽聞的黎軒(埃及亞歷山大),完成對另一大古老文明的握手,繼續沿非洲地中海沿岸向西走幾步,就可以沿著現代非洲人民的偷渡路線很快到達大秦中央腹地亞平寧半島了。
甘英出使大秦前,中國對大秦的感覺是這樣的:“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各方面還都比較尊重大秦,並沒有太強烈的大漢就是世界中心的意識。
甘英從地中海邊掉個頭,轉身回國了,打那個時候到1840年,華人(包括鄭和船隊)再也沒有主動尋找第二個強大的文明,原因很簡單,在一朝朝皇廷與皇家思想家的渲染下,在華人心目中,中國身為天朝上國,不必東奔西走,必須端坐原處,等待四方朝貢。
黑格爾不是也取笑過嘛:“(華人)轉過身去,背對著海洋”。
保不齊這傢伙就是當年地中海岸、忽悠過甘英的船家的後代。
-
5 # jierjiameishi
西漢羅馬六四開 羅馬人數較少而且裝備不如西漢 羅馬不大適合對付西漢這種機動性極高的國家 但如果在狹窄地形裡羅馬優勢會更大一些但絕對不會出現溫泉關戰役以及馬拉松戰役那樣的情況 西漢不是吃素的 羅馬人有可能擋住西漢步兵但損失絕對比西漢慘 小規模戰役羅馬有優勢 大規模西漢佔據優勢
-
6 # 巴山夜雨涮鍋
您的這個問題問得稍微有點含糊。羅馬從共和國早期到最後東羅馬帝國覆滅,前後歷時二千餘年。漢朝從漢高祖統一天下,到最後曹丕篡漢,則有四百餘年。取漢朝與羅馬並存的四百餘年時間裡面,兩國彼此都經歷了高峰和低潮,實力此消彼長。
更重要的是,戰爭在哪裡開打?是漢朝勞師遠征,進逼歐洲,還是羅馬軍萬里開拓,攻入東亞?兩大帝國的戰爭,誰獲得了主場之利,毫無疑問誰就能取得數量級上的優勢。
這個問題展開說就太多了,大致說說我的結論吧。
那麼,姑且取公元前100年這個時間點。這時候漢朝正值漢武帝的巔峰時期,羅馬也正在開疆拓土的進取時期。
千人到萬人級別的部隊,在事先準備好的情況下,以狹隘的地區開展,我看好羅馬軍獲勝。畢竟羅馬軍團勝在細節配合上。
千人到萬人級別的部隊,扔到一個陌生的寬敞環境下進行無限制戰,我看好漢軍獲勝,這時候考驗的不光是具體的軍事技術,而是綜合的戰爭藝術。當然,將領要選擇李廣霍去病這種生存力強的。讓李廣利去可能有點危險。
(羅馬統帥馬略)
雙方各自出動數萬至十餘萬級別的主力大兵團,扔到一片廣袤的理想大陸,在初始補給充足的情況下打,可能各有所長。我覺得漢軍勝算略大。畢竟從西方戰史來看,在軍事藝術運用上,西方還是比較後進的。
上帝直接施展法術,把兩國變成接壤開打,我覺得雙方各有勝算所在。漢朝雖然在軍事謀略上領先,但羅馬的公民制度賦予了民眾更多的積極性,在危難關頭可以為國家做出更多的犧牲。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就是被淹沒在羅馬公民的汪洋大海中。而漢朝來說,中國老百姓對於改朝換代可能沒那麼敏感。除非羅馬軍隊燒殺搶掠導致全民同仇敵愾,否則漢軍後續徵兵的積極性可能要低點。
-
7 # 老高看歷史
中央10套前一段有播一個專題片,當時甘延壽、陳湯的中國軍隊曾和當時打遍歐洲無敵手的羅馬軍團打過一戰,當時羅馬人幫助匈奴人,被中國騎兵一衝就潰,俘虜了好幾千人。大漢朝很強大的
-
8 # Ignore
漢朝軍隊與羅馬軍團之間當然是漢朝軍隊更勝一籌。
我們一起從幾個方面分析一下:
第一局,從兵源上來比較。漢朝當時的兵源主要以兵役為主,而兵役的主要物件就是農民,這邊要打仗了,就拿起武器衝鋒陷陣,仗打完了,就拿起鋤頭下田種地,相對來說這種兵員素質較差。而當時的羅馬,可謂是人盡皆兵,都接受過長時間的訓練,有著良好的軍事素質。這麼一比較,此局結果0:1。
第二局,從戰術上比較。中國歷史上但凡著名的戰役,都會從中看到許多軍事奇才的身影,漢朝時期有大將衛青、霍去病等等,這些軍事奇才大都懂兵法,會用計謀。羅馬軍團戰鬥之前,大多數情況都是兩軍遙遙對立,戰鬥開始後便正面衝殺,這種戰鬥風格在與漢朝軍隊對決時會很吃虧,所以此局結果1:1。
第三局,從軍餉上比較。漢朝軍隊不但享有優良的飯食,還會有許多其他的物資,同時每個軍人還可以得到口奉和菜金,這使得軍人在戰鬥中可以保持良好的體能。反觀羅馬軍團,根本就沒有軍餉,士兵的收益完全依靠軍團長髮放的物資,而這些物資都是透過掠奪得來的。從這點上來說,漢朝軍隊計程車氣會比羅馬軍團士氣更高漲,此局結果2:1。
第四局,從裝備上進行比較。漢朝時期兵器的材質多為鐵質,而羅馬初期兵器材質為青銅,後期雖然改為鐵質,但是並沒有大規模普及。我們都知道,青銅的武器的缺點就是質地較硬,容易折斷,所以從武器上來對比,羅馬軍團並不佔優勢,此局結果3:1。
最後在歷史上雖然兩方陣營沒有發生過碰撞,但是漢朝可是力壓匈奴的,而匈奴曾打敗過日耳曼,羅馬又打不過日耳曼,這麼一算下來漢朝軍隊的實力應該是遠大於羅馬軍團的。
-
9 # 雲中靜月
個人認為是漢朝軍隊,參照與克拉蘇和薩提亞的戰鬥。
羅馬士兵單兵作戰能力很強,作戰方式及戰法也比較成熟,羅馬軍隊分為三種,及第一線的青年軍,成年軍和後備老兵,這是在馬略改革之前,與西漢年代正好對的上。
羅馬軍隊以軍團為單位,其中包括弓箭兵的輔助部隊和騎兵支援單位,但是以步兵為主。
如果對抗騎兵,在騎兵的穿插戰術下,羅馬軍團還是並不佔優勢的。當初克拉蘇帶領軍隊征服薩提亞,就是被騎兵玩死的。
漢朝軍隊特別是漢武帝時期,配備了及其強大的騎兵,其機動效能已經超過了匈奴,至於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匈奴被迫西遷,然後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至於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史料記載是匈人,與匈奴是不是一回事還存在爭論。
回來再說兩軍對戰的事,漢朝軍隊在大軍團作戰時機動靈活,有著豐富的大軍團作戰經驗,其對手都是呈建制的軍隊,而不是蠻族部落武裝,而羅馬軍隊在對戰迦太基,色雷斯,馬其頓,安條克等國家時,並不佔據戰略上的優勢,是透過戰術素養等取得的勝利。但是當各種戰術面對絕對力量和絕對的戰略壓迫的時候,連套路都玩不起了,這就是羅馬與漢朝最大的區別。
反觀漢朝,漢朝透過經營西域,北拒匈奴等活動,可以看出漢朝在鼎盛時期的戰略構想,當然了,從純軍事的角度看,漢朝是很成功的,政治角度咱們不講。
-
10 # 好奇觀古今
哪個羅馬,共和國還是帝國還是西羅馬 東羅馬。漢朝也是是高祖時期還是武帝時期還是還是東漢。
誰帶兵,是衛青還是霍去病還是李廣利
在哪裡打,是平原決戰還是攻堅
人數多少,裝備是哪個時期的。騎兵還是步兵
是羅馬打過來了,還是漢軍打過去了
冷兵器時代裝備差距沒那麼大的,其實雙方都沒有必勝的把握。
打仗還要講個天時地利人和呢
-
11 # 歷史的波瀾壯闊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我認為是漢朝軍隊!像霍去病 衛青大將軍他們都是名將!還有李廣!羅馬軍團最重要的武器是短劍和標槍。羅馬軍隊的劍用於刺殺,稱為短劍。羅馬短劍使用起來非常靈便,可以作為劈刺式兵器,砍下敵人的腦袋。它比單純用於刺殺的劍更能殺傷敵人。。羅馬兵器的一項重大發展是重標槍。這種標槍穿透力非常大。
羅馬軍團相當於現代軍隊中的一個師,它由10個大隊組成,約4500至5000士兵,其中包括300名騎兵。軍團的機動性取決於每個橫隊中各分隊之間的戰術關係。羅馬兵團聞名於世界的重步兵團,可以說是在長期戰爭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應對各種複雜的敵情和地形的戰鬥單位。
漢朝和羅馬相隔萬里,都分別面臨著各自敵人的威脅。漢朝的威脅主要來自北方的匈奴騎兵。漢代騎兵至於是用弩還是用弓箭,漢軍的弩是完全可以穿透羅馬軍團的鎧甲的,但是弓箭是不能有效穿透的。所以安息帝國的輕裝騎兵和羅馬軍團之間還是有的一拼。
若羅馬軍團與、漢軍交戰,中國的步兵和羅馬步兵對抗,絕不會落下風,手持強弩的華人能讓羅馬人吃足苦頭。後像大人打小孩一樣,然後像大人打小孩一樣,屠殺孤立無援的羅馬軍團。
-
12 # 秋葉翁
漢朝軍隊和古羅馬軍團沒交過手,如果非要假設,那麼就只能猜想了,因為不是真實發生的。體育比賽參加比賽多的一定比賽經驗豐富些,戰爭也如此。漢朝軍隊經歷過秦末戰爭,和對匈奴的作戰,幾乎戰爭沒停過,反觀羅馬軍團,幾乎沒有遇到過強硬的對手,其戰鬥力不可能強於漢軍。
-
13 # 歷史名人物
羅馬軍團為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時期的正規軍隊,以其高效的適應性及機動性徵服了地中海沿岸地區。漢軍即是漢王朝的軍隊,漢軍初期的作戰方式主要以弓弩、車兵、步兵、騎兵為主的混合兵團。到了漢武帝時期,為適應對匈奴作戰的需要,逐漸轉變為大規模騎兵兵團作戰。漢軍遠征西域,北擊匈奴,征服了東亞大陸的廣大地區。
在當時的世界上,漢軍和羅馬軍團可以說是最強大的軍隊,猶如冷戰時期的美軍和蘇軍,但是由於羅馬帝國和漢帝國距離非常的遙遠,幾乎沒有直接的接觸,所以無法從實戰中判斷究竟誰更強大。我們只能做模擬情境的考察。
羅馬軍團武器裝備
短劍:近距離武器。長約兩英尺,寬約兩英寸。劍頭尖利,適合刺殺和劈刺。劍柄用木、骨、象牙或金屬製成。這種短劍起初被稱為“西班牙短劍”,系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從西班牙引進的武器。
方盾:長方形凸面體,高約四英尺,寬約兩英尺。木製,蒙有獸皮,並用窄條金屬加固。
重標槍:遠距離武器。最大投射距離約為六十英尺。前端為四點五英尺的金屬長杆,附有一個鐵槍尖。後端為四點五英尺的木製長杆,上面繞有一根繩索,在投射的瞬間拉動繩索,使標槍旋轉前進,可刺破盾牌或盔甲。前後兩端通常用兩個銷釘固定。標槍最大的特點就是銳利細弱,這樣在殺傷敵人之後,槍頭就會彎曲變形,防止敵人撿起後再投擲回來,或者是釘在敵人的盾上後彎曲使其難以排除得花較長的時間拔下或因難以操作而放棄盾。
長矛:羅馬軍團還配備有長矛。
這是一個標準的
羅馬軍團步兵的裝備,盾牌、短劍、長矛。如果沒有配備長矛,就會配備投槍,投槍是投射武器,投完以後就沒了。所以必須是長矛和投槍按一定比例裝備,那有人說,怎麼不同時拿投槍和長矛,長矛和投槍都是很重的,而且人只有兩隻手,拿了投槍就拿不了長矛。
佈陣:
青年兵組成第一橫列,壯年兵組成第二橫列,成年兵組成第三橫列。採用三佇列法。由青年兵組成的第一橫列首先推進,當距離敵人20碼時(18.2米),將重標槍擲出,先完成遠距離對敵軍的第一輪殺傷。
投擲標槍前軍團開始各就位機動,軍團開始疏散,標槍兵在投完第一輪標槍之後後撤,第一橫隊的青年士兵首先開始衝鋒,前兩列士兵(每一橫隊有好幾列士兵)與敵人用短劍進行格鬥。後面6至7列士兵投擲標槍。數分鐘後,由壯年兵組成的第二橫列替換,第一橫列後撤休息。由少年兵組成的輕步兵負責掩護軍團的兩翼與背後,同時還要找回可使用的標槍,補充給撤回的第一橫列。一場戰役通常進行數輪替換。
成年兵為軍團的後備隊。一般當青年兵和壯年兵兩次攻擊都無法擊退敵人時,成年兵才投入戰鬥。此時少年兵和壯年兵在成年兵長矛陣的掩護下進行重組,隨後同老兵一起加入戰鬥。但是這種情況很少發生,一般來說前兩輪攻擊已經足以擊潰敵人了。
後來,羅馬軍團還配備了騎兵,但是羅馬軍團的騎兵不使用弓箭,而是使用短劍和長矛,本質上來講還是近距離格鬥,且羅馬騎兵是重灌騎兵,機動性非常的差。
圖為羅馬騎兵
現在我們開始模擬,假如漢軍士兵與羅馬軍團交鋒,如何作戰。
首先,羅馬軍團第一波殺傷力是重投槍,注意,這標槍非常的重,可以穿透任何盔甲,無論是戰馬還是士兵,一旦中槍,必死無疑。重標槍的殺傷半徑是20碼,也就是18.2米左右。漢軍對付重標槍唯一的武器就是機弩,注意弩和弓不一樣,簡單來說弩是一種裝有臂的弓,相當於半自動弓箭,不需要在拉弦時同時瞄準,裝填上去以後再對準敵人,所以對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較低,但是箭發完以後,再裝填一隻箭的時間就比弓長很多。
這是一種裝有現代瞄準器的弩。弩就相當於火槍,只不過槍發出去的是子彈,弩發出去的是箭。
強弩的射程可達600米,床弩的射程更達1000多米。注意,不是在1000米就可以投射了,“強弩之末,強弩之末”,如果恰好在600米附近中箭,那毫無殺傷力。所以強弩的攻擊半徑最好是在400米左右,床弩的攻擊半徑在600—800米左右,到了戰場上就必須依靠指揮員的判斷力,在恰到好處之時,選擇第一波攻擊。但是又不能太近,如果太近,那麼敵軍衝下來了,漢軍就必須和他們進行近距離格鬥,而近距離格鬥是漢人的弱點。
這是出土的漢代青銅弩,由於弓已經腐爛,只射線弩臂,大家看看,弩是不是很像現代步槍,扣動扳機,弓箭直接從矢道(相當於步槍的彈道)射出。
漢軍弓弩的種類有很多,強弩分為擘張弩、蹶張弩和腰張弩,手臂的臂力畢竟有限,所以為了取得更大的殺傷半徑,還發明瞭蹶張弩和腰張弩,蹶張弩用腳踏拉弦,腰張弩用腰拉弦。由於弩裝填時間比較長,所以還發明瞭連弩,所謂連弩就是“一弩十矢俱發”。
弩裝填時間比較長,所以一般是步兵的主要裝備,騎兵很少使用。弩能發多少,取決於步兵的數量,如果步兵數量非常多,第一輪攻擊就如同“箭雨”一般,那就不必等待近距離格鬥或者是騎兵衝鋒了。
那麼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使用的弓箭射程是多少呢?一般是50多米,今天故宮的護城河的寬度就是52米,弓箭只能射到這個範圍,超過52米就射不到了,所以遊牧民族攻打漢地的城池是非常難的,必須要在護城河上搭浮橋,潛伏到城樓下然後搭梯子或者用繩索攀爬到城牆上。
羅馬軍團的標槍的射程範圍還不到50米,只有18.2米左右。羅馬騎兵不使用弓箭,也不使用弩,雖然希臘人早就發明弩了,但是弩始終沒有普及。原因就是西方人口太少,步兵數量有限,幾百人、幾千人打仗,用弩完全就不合適,一次性只能發幾百發,而且你還不能保證發發命中,等你發完第一發以後,再去裝填“彈藥”,敵軍就衝上來和你近距離格鬥了。所以無論是希臘軍隊還是羅馬軍團,主要是注重單兵素質,把近距離格鬥發揮到極致。
所以羅馬軍團強還是漢軍強,這個答案已經揭曉。漢軍的優點是步兵的弓弩,還有騎兵的弓箭。羅馬軍團的優點就是單兵素質非常強。如果是近距離格鬥,漢軍不是羅馬軍團的對手,羅馬軍團的標槍、短劍、長矛都非常的重,而且西方人身體素質比東方人還強。
但如果是兩軍交戰,羅馬軍團肯定必敗無疑,漢軍肯定是先來一波“萬箭齊發”,漢軍動員幾萬人的步兵是非常容易的,幾萬步兵拿著強弩,第一波發出去就是萬箭,而且對付羅馬軍團比對付北方少數民族還容易,少數民族騎兵的速度非常快,機動性強,是移動的目標,而且距離還不能太近,時間要把握到恰到好處。羅馬軍團最遠的射程只有18.2米,而且都是活筢子,機動性非常差。漢軍輕輕鬆鬆就可以在幾百米開外射箭,而且可以輪換,還沒等到羅馬軍隊投擲標槍,漢軍已經把他們消滅掉了。更何況,漢武帝時期,漢軍還組成了強大的騎兵,騎兵就是所謂的“控弦之士”,騎在馬背上拉弓,機動性強,連發速度快。
漢
代騎兵復原圖,漢代騎兵至於是用弩還是用弓箭,大家現在還在爭論。其實用弓箭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那個時候沒有馬鐙,必須一隻手拿韁繩,一隻手拿武器,手離開韁繩的時間不能太長,否則人就要掉下來,而用弓箭拉弦則時間比較短。魏晉南北朝以後,有了馬鐙,那個時候中原騎兵可能會用弩,但是少數民族始終用弓箭。弓箭比弩方面,弩基本是屬於一次性發射,騎兵不可能發完一箭以後,再下馬裝填箭,箭必須要卡在矢道上,在顛簸的馬背上用弩非常的困難。
漢代的騎兵一定是“胡服騎射”,完全是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模式。
在沒有組建騎兵之前,漢軍不敢主動出擊匈奴,但匈奴也不敢主動攻擊內地城池,只能在邊地劫掠,漢軍步兵的強弩可以有效的防禦匈奴騎兵,但不能主動出擊,等到漢軍組建了騎兵,那就威力非常大了,以騎兵為主,以步兵為輔,而且步兵還配備戰馬,到了戰場,下馬布陣,發弩。此外還有一定數量的車兵,在戰車上部署弓弩。所以漢軍一旦接近匈奴騎兵,先是步兵發弓弩,發完以後後撤,再次裝填,尋找時機再發第二波,同時騎兵和車兵衝鋒,衝鋒之時還是發箭,直到弓箭全部用完,大家才拿起短劍和長矛互砍。
由於步兵和騎兵在一起作戰,對排兵佈陣的要求非常高,一旦隊形被打亂,步兵有可能被已方的戰馬給踩死,或者步兵發第二波弩時,有可能誤傷已方的騎兵。所以要根據地形佈陣,最理性的方式是步兵埋伏在兩邊的山頭上,騎兵在平原上與敵方騎兵對陣,然後敵方騎兵的弓箭還射不到山頭上的步兵,這樣敵方的騎兵就徹底完蛋了。
至於排兵佈陣,是步兵在前,還是騎兵在前,則是視具體情況而定,這都無所謂。前提是,騎兵在前,一定要保證如果騎兵撤退的話,不能掉頭往回跑,否則後面的步兵就很危險。但一般情況下,騎兵是一直往前衝的,甚至衝到敵人後方,再掉頭廝殺。什麼情況下最危險,前面是懸崖或者是條河,又打不過前面的騎兵,那就必須往後撤了,騎兵一後撤,步兵徹底完蛋。
一般情況是步兵在前,騎兵在後,步兵先發弩,發完弩以後,騎兵衝鋒。即使是步兵敗了,往後撤,騎兵再往前衝,是有組織的衝鋒,不會誤傷步兵。這跟騎兵在前,被敵人打敗了,往後逃跑不是一個概念,逃跑的時候,馬受了驚,就隨便踩踏了。
當然,如果一點地形都沒有,在平原上作戰,最好還是全部用騎兵。特別是主動出擊遊牧民族的騎兵,那更應該騎兵對騎兵了,主動出擊,步兵幾乎沒有用。所以漢武帝時期攻打匈奴,主要依靠騎兵。
想想看,匈奴人被漢武帝打敗了,西遷到羅馬帝國附近,都能給羅馬軍團造成重傷,到底是羅馬軍團厲害,還是漢軍強大,這不顯而易見了嗎。
漢軍的弩是完全可以穿透羅馬軍團的鎧甲的,但是弓箭是不能有效穿透的。所以安息帝國的輕裝騎兵和羅馬軍團之間還是有的一拼,但羅馬軍團如果遇到漢帝國的機弩,那就必敗無疑了。
-
14 # 流連佳齡
個人認為還是漢軍更強
中國歷史上在清朝中後期之前一直是領先於世界的,得益於中國良好傳統的教育,中國歷史雖然是封建歷史,但是也出過很多厲害的君王,漢朝是繼秦朝後的第二個大一統王朝,這個時候的軍隊是經過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時代的一代代都磨練的,血性與剛猛是後來的朝代無法比擬的,而且漢軍的軍隊組成比較完善,裝備也好,漢朝的騎兵更是無敵於世,騎克步,配備強弩,環首刀,大戟,甲冑的騎兵是羅馬軍團無法抗衡的,而且軍隊紀律嚴明,將領身先士卒,熟讀兵法,在士氣上跟佈陣上也是羅馬軍團無法比擬的,加上軍隊的規模,所以如果漢軍跟羅馬軍團進行決戰,漢軍的勝率高達八至九成以上
-
1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大漢王朝和羅馬帝國作為同時共存於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的東西方最強大的兩大帝國,由於相距甚遠,數百年來,一直沒有兩大帝國交手的記錄,甚至連通商和互派使者等正常商貿和政治來往都沒有,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羅馬帝國鼎盛時期是皇帝圖拉真在位的公元98年至117年,其地盤橫跨歐洲、亞洲、非洲,地中海成為其內湖,人口達到4000多萬,並不斷向外擴張,圖拉真是羅馬皇帝中唯一到達波斯灣的皇帝,也是東征最遠的皇帝。
羅以軍團VS大漢軍隊大漢王朝最鼎盛時期是東漢的漢明帝到漢章帝在位的公元28年到88年,與羅馬最鼎盛的時期相差不過幾十年而已,漢朝最鼎盛時期整個東亞一直到西域都是勢力範圍,人口達到6000多萬,其控制面積及人口與羅馬帝國相差並不多。
羅馬帝國之所以不斷對外擴張,不斷強盛的原因之一就是羅馬軍團的強大,羅馬軍團是羅馬的軍隊名稱,以軍團為單位,一個軍團4500人到6000人不等,軍團的主力是重灌步軍,再輔以部分騎兵團、弓箭手、標槍兵以及輔佐兵組合而成。
羅馬 軍團羅馬軍團經過馬略改革後,軍隊成為職業化軍隊,以作戰為唯一職業,軍隊的戰鬥力及武器裝備都有所提升,羅馬軍團的特點是:單兵作戰及整體陣形作戰能力超強,以重灌步兵為主,其主要作戰策略就是:以絕對的力量,不停息的戰鬥,擊敗對手。缺點是:羅馬軍隊缺乏靈活性以及策略性,作戰方法比較單一。
漢朝軍隊不是職業化軍隊,大部分人就是農民,有戰爭就拿起武器,沒有戰爭就拿起鋤頭種地,漢朝軍隊的數量龐大,鼎盛時期有百萬以上的軍隊,漢軍沒有像羅馬人一樣把軍隊分成一個一個軍團為單位,而是以軍隊的職責來劃分,主要分為中央軍、郡縣兵和邊防軍,而且並不是絕對固定的。
大漢軍隊漢朝軍隊的特點是靈活多變,策略多端,各軍種配合得當,兵器較為先進,漢軍的主要作戰策略是:運用各種謀略,使用各種計策,以任何方式消失對手,沒有固定的模式就是最大的策略,漢軍與羅馬軍隊比起的缺點就是單兵作戰能力不如羅馬人。
漢軍比羅馬軍隊的優勢也非常突出,就是漢軍的謀略天下無敵,打法靈活多變,兵種變化多端,武器效能比羅馬人先進得多,而且不會跟羅馬人一樣列陣硬拼,華夏民族打仗靠列陣硬拼那是幾百年前的春秋時期了。
如果巔峰時期的大漢軍隊,遇到巔峰時期的羅馬軍隊,誰強誰弱?
結果很明顯,當然大漢軍隊強大,大漢軍隊將會弔打羅馬軍隊。
羅馬軍團羅馬人認為的打仗就是在戰場上拼殺,但華夏族數千年來的先進謀戰思想告訴我們,大漢擊敗羅馬,羅馬都有可能不知道敵人是誰?華夏講上兵伐謀,每次戰爭都是依靠地形、環境以及各種條件採取自己最有利的策略,比如漢武帝初次想對匈奴用兵時,就策劃了一個馬邑之謀,將匈奴人誘騙進包圍圈,再大舉殲滅,雖然最後沒成功,但好歹把匈奴嚇出一身汗,如果成功了,匈奴早就被打扒下。
羅馬人是力量型對手,個人力量很強,但是漢朝也不弱,西漢名將陳湯曾經說過一個漢兵要抵5個匈奴兵,如果武器一樣的話,漢兵要抵3個匈奴兵,除了武器,漢人善戰的血性絲毫不比匈奴人差,當年李陵率領5000步軍僅僅用弓弩就射殺了數萬匈奴騎兵,要不是箭用完了,李陵都不至於敗給匈奴,說明漢軍弓箭是非常厲害的。
漢軍羅馬人當然也有防禦弓箭的武器,就是結成鐵桶陣,用來防禦弓箭,在公元前53年羅馬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東征安息時,安息人僅僅利用弓箭兵和騎兵就絞殺了數萬羅馬軍團,安息人的策略是用弓箭壓制羅馬重灌步兵,然後以騎兵包圍整個羅馬軍團,不斷以大量的弓箭射傷羅馬人,羅馬人雖有防禦,但並不能杜絕無傷亡,羅馬軍團4萬大軍,幾乎被2萬安息軍隊全殲。
漢朝的弓箭和騎兵比安息帝國要強大得多,曾經草原上的霸主匈奴人,騎射都是非常強的,漢朝以騎兵對騎兵,弓箭對弓箭,擊敗了匈奴人,漢朝能夠組織起一支5萬人以上的騎兵部隊,這在羅馬帝國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一個羅馬軍團的騎兵數只有800人左右,還是輕騎兵,騎兵實力很弱,如果漢軍以弓箭手壓制羅馬步兵,以數萬騎兵包圍羅馬軍團,那羅馬軍團只有被屠殺的份了。
東漢的班超經營西域時,當時的貴霜帝國曾經派出7萬大軍攻打班超,班超手上兵力很少,還是借的西域國家的兵,僅僅一個月不到,以堅守城池斷絕貴霜人的糧道,大敗7萬大軍,貴霜帝國就是安息帝國東邊的鄰居,與安息人的風格相似,漢朝在西域都是以極少的軍隊大敗數倍的西域軍或者匈奴軍隊。
羅馬帝國與大漢帝國即使是漢朝軍隊的手下敗將,匈奴人也是吊打羅馬帝國的,匈奴人是相當遊牧民族中最強的,安息人也是,安息曾經大敗羅馬軍隊,匈奴人在阿拉提時期也是大敗羅馬軍隊,不過那是幾百年之後的事了,阿拉提擊敗羅馬軍隊的方式也是用騎射,主要是靠騎兵和弓箭,羅馬人看起來強,實際上無法與靈活的阿拉提相,就更不用說漢朝了。
漢朝能夠以遊牧民族所長而擊敗遊牧民族,除了實力之外,還有各方面的原因,策略是最重要的一面,另外漢朝的科技、武器、戰略戰術全面優於羅馬軍隊,真的打起來的話,羅馬軍隊根本毫無還手之力。
-
16 # 齊君
羅馬軍隊和漢朝軍隊都是屬於相對於那個時代的巔峰,強大的羅馬部隊征服了半個歐洲,整個地中海的沿岸,羅馬部隊的威名在歐洲可是威名大震,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在當時,羅馬部隊對立的部隊尤其是那些未開化的民族,被稱之為“蠻族”而羅馬部隊強大的戰鬥力將他們徹底征服。而漢朝的部隊擁有強大的戰鬥力和統帥以及強大的國力一直在支援帝國軍隊的運轉。漢朝部隊尤其是在漢武帝時期,國家的領土擴充了好幾倍,而且將漢朝的歷代對手匈奴都斬於馬下,逃到了東歐。而跑到東歐的匈奴部隊則也是後來羅馬帝國覆滅的外界原因之一。可見其漢朝軍隊之強大。尤其是在漢朝流傳這樣的一句話:“凡日月所照 江河所至 皆為漢土。”可見其強大的戰鬥能力,並不是因為漢朝是自己的國家,而是事實就擺在那裡。而漢朝部隊和羅馬軍隊都是一個謎,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真正的大兵團作戰過,就相當於美國和蘇聯一樣。不過我覺得還是漢朝部隊更勝一籌,因為漢朝的手下敗將,匈奴都將羅馬帝國霍霍夠嗆,更別提漢朝部隊了。
-
17 # 鏡鑑青年
這個歷史假設,其實只要參考一下同時代漢朝與羅馬之間,兩個最可以對比的環節,勝負就一目瞭然。
首先一條,就是漢朝與羅馬之間的農業生產水平。
在歐洲史料的記載裡,羅馬的農業生產,常見各種火熱。各種的農作物種植,都是鬱鬱蔥蔥,新式的農具也層出不窮。但是一個最基本的物件,一比漢朝就尷尬了:耕地用的犁。
在當時的羅馬,鐵製農具非常少。甚至到了與中國唐宋同時期的東羅馬時代,鐵製農具同樣十分少見。而且僅有的鐵製農具,犁壁都十分少見,用具非常粗笨。所以在歐洲古代農業裡,常見的一個情景,就是兩三頭牛拉著犁來耕作一塊土地。農業生產的成本十分高。
但就是在與羅馬同時期的漢朝年間,中國犁就已經取得了巨大突破,考古工作者至今挖掘出的兩漢農具,已經有了菱形馬鞍形瓦形和缺角四種形態的犁壁。疏鬆土壤的效果十分好。以美國近代學者的考證說,漢朝時的這種鐵製犁壁,到了18世紀時才傳入到歐洲。這也就意味著,漢代時候的中國農民,僅此一條,耕作就已經更輕鬆。
而更加普及的是,就是鐵製犁的推廣。比起歐洲農村極少見的鐵製犁來,漢朝的鐵製犁已經十分流行。特別是漢武帝時代,單國家設定的鐵官,就已經有五十多處,平均一個鐵官要管理一到多個冶煉點。而同時期的羅馬呢,到了公元3至4世紀時,也只有32個工場,鐵器對於當時的羅馬人來說,也還是個稀罕物。
而到了代田法推廣之後,漢朝的農業生產率,更是大為提升。而放在戰爭這類大事上,糧草儲備更是重中之重,漢朝能夠吊打匈奴,靠的就是這強大的農業能力。漢朝的平均畝產,以華中師大歷史文獻研究所的估計,已經突破了一百二十斤。那麼歐洲呢,以《劍橋歐洲經濟史》果斷,中世紀英國的畝產,最高也只是70斤。這強大的生產力,也意味著漢朝有著更強的底氣,支撐一場殘酷的戰爭。
更重要一條,就是漢朝與羅馬之間,在鋼鐵冶煉水平的差距。
漢朝吊打了匈奴後,絲綢之路從此暢通,漢朝的絲綢從此在西方世界賣火。其實在漢朝年間,另一個漢朝物件,在西方世界賣的同樣火爆——鋼鐵武器。
在鋼鐵武器這事上,好萊塢電影對羅馬帝國捧的十分高,各種大片裡鋼鐵包裹的羅馬大軍,叫多少電影粉絲們讚不絕口。但放在真實歷史上,這事卻無比尷尬——毗鄰羅馬的波斯國,就靠著絲綢之路貿易買來的漢朝武器,就把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揍得落花流水。
這事羅馬人認輸不?他們是用金錢來表達的——被波斯打了後,漢朝武器也同樣在羅馬賣火。以羅馬時期名作《加拉和卡里哈》裡的記載,當時的羅馬貴族圈裡,就流行收藏漢朝武器,漢朝的弩與刀,這一類在漢朝軍隊裡司空見慣的常規裝備,全是羅馬人眼裡的神器。
為什麼會有這差距?關鍵還是技術水平。雖然歐洲人號稱掌握冶鐵技術比亞洲早,但一直到西漢年間,他們還只是停留在塊鍊鐵的技術水平,煉出來的都是熟鐵,堅硬程度遠遠不合格。以英華人泰克斯特的感慨說,在羅馬時期,“鑄鐵只是偶然被生產出來。”
可是,就是這歐洲人只能“偶然生產”的技術,放在漢朝冶煉業裡,卻早成了基本功:羅馬的鍊鐵高爐,最高不過一米六,最大直徑不過零點三。同時期的西漢呢?西漢出土的冶鐵遺址,高爐常見數米。已發現最大的漢代高爐,高都在四米以上,容積五十立方米。這樣的巨無霸大傢伙,可以確保高爐溫冶煉,煉出靠譜的鐵水來。硬度強得多的漢朝生鐵,就是這樣輕鬆煉出來。
而更拉開差距的是,西漢年間時,漢朝就掌握了炒鋼技術,生鐵加熱後加入礦石粉攪拌,成功叫生鐵“炒”成鋼。加上漢朝先進的疊鑄技術,質量靠譜的漢朝鐵器,就可以源源不斷生產出來。漢朝鐵製農具的推廣,正來自這個優勢。
而到了軍事領域,漢朝這個獨家技術優勢,更是發揚光大,大量的鐵甲鐵刀鐵盔,完全取代了傳統的青銅兵器。比起歐洲中世紀時還有大量青銅兵器的窘狀,漢朝軍隊實現了完全的鐵器化。鐵甲包裹的漢軍,這才將匈奴軍橫掃出絲綢之路,打出“一漢當五胡”的輝煌。倘若遇到美國電影裡十分拉風的羅馬大軍,單以士兵的盔甲武器裝備說,漢朝就有領先一個時代的巨大優勢。
如此優勢支撐,勝負,已經不言而喻。
-
18 # 莫相委
如果漢朝與羅馬帝國發生戰爭,誰會贏?這個當然是漢朝勝利。原因太多,我這裡只說兩點。
第一 羅馬帝國時,羅馬人還處在奴隸社會。而漢朝已進入封建帝國,而且是中央集權,經過文景之治,漢朝國力空前,加之為解決北部遊牧騎兵的搔擾,漢朝又有龐大的騎兵軍隊,這在當時世界,只能數一,安敢數二。戰述上也是最優的,一個步兵起家的王朝能夠戰勝北方強大的兇奴騎兵軍團,足一說明問題。
第二點,我們都知道“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秦朝時中國的軍隊己大量列裝鐵質武器裝備,到漢朝時冶鐵已領先世界,刀都是鍛造鋼刀,連刀把都是鐵的(漢朝軍隊的環刀)而羅馬帝國當時還是銅製裝備,這又差了一大節。
一個一裝備落後,制度落後,生產力落後,科技水平落後的羅馬軍隊怎什可能打敗處處比他都佔優勢的漢軍呢?
-
19 # 東方評史
在美利堅帝國崛起之前,世界上的文明中心在歐亞兩洲。
除了人類的文明之外,在世界上所有那些有名的帝國也是在歐亞大陸。
從人類史上的第一個帝國波斯帝國開始,以後又陸續的產生了很多著名的帝國,如羅馬帝國、古華夏民族的秦漢帝國、隋唐帝國等。
另外還有蒙古帝國、西班牙帝國和大英帝國、奧斯曼帝國等一系列帝國。
但是這些人類的榮譽都是發生在歐亞大陸,其它的洲就算了。
所以自古以來,能夠領導人類文明進步的只有生活在歐亞大陸上的人們。
在歐亞大陸,有東西兩大文明。
大英帝國是歐洲著名的帝國,但若論影響力的話還的說最著名的羅馬帝國。
在羅馬帝國時代,歐亞大陸的東邊是當時的秦漢帝國。
在版圖面積、人口數量和影響力方面兩個帝國幾乎是不相上下。
在當時的世界上羅馬帝國和東方的秦漢帝國,就像上世紀的美國和蘇聯一樣,成為主宰歐亞大陸命運的東西兩強。
在當時由於兩大帝國相距遙遠,加上也沒有現代的文明進步,因此兩國軍事力量並未發生直接的碰撞。
即便是如此,也不能就此說明兩大帝國的軍力就不能分出一個高低上下。
那麼用來印證兩國軍力孰強孰弱的裁判是誰呢?它就是當時漢帝國的北鄰匈奴帝國!
匈奴帝國是華夏民族的第一個對手,也是華夏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對外作戰的物件。
漢匈戰爭打得相當艱苦和慘烈,前後斷斷續續的打了三百多年,而真正決定漢匈兩國命運的是漢武帝時期的幾十年。
漢匈戰爭打得相當艱苦和慘烈,艱苦和慘烈說明了匈奴帝國不是一個善茬。
在當時的匈奴帝國是很牛B的,滅東胡、驅月氏、攻安息帝國,橫掃了除當時的漢帝國之外所有的周邊國家。
在大秦王朝時代,當時的大秦帝國的蒙恬將軍率領秦軍三十多萬,殺得侵入河套地區的匈奴十幾年不敢南下牧馬。
而隨後不久的秦末戰爭大大的消耗和削弱了華夏民族的軟硬實力,民生基礎設施受到了嚴重的毀壞,更為嚴重的是一支民族史上最能打仗的部隊,在為之效忠的政權被消滅之後也自此隨之消失。
也就是在華夏民族內部戰況激烈時,此時的匈奴也正在變得逐步強大起來,開始將一個個周邊國家吞併和驅逐。
在做完這些之後,下一個的目標便成了漢帝國。
而漢帝國由於內亂剛剛平定下來,所處的劣勢也顯而易見。
在出兵不利的情況之下,當時的漢帝國不得不採取了屈辱的“和親”政策換來了幾十年的和平發展時期,在聚集了充足的錢糧之後,於漢武帝時代漢帝國便開始了反擊匈奴的戰爭。
經過幾十年的大大小小的戰役行動,到漢武帝的晚期,將一個強大的匈奴帝國打的一分為二,南匈奴臣服大漢王朝,剩下的另一半的北匈奴則繼續與漢帝國為敵。
在東漢時代歷經漢朝班超、竇憲等多位名將的出擊北匈奴,他已經再也無法在亞洲地區立足,為了躲避漢帝國的打擊,北匈奴不得不進行西遷,經過不斷的輾轉遷徙最後到達了歐洲。
到了歐洲的匈奴一眼望到此地的富饒不勝歡喜,北匈奴的首領當即召開會議,決定用武力來侵佔這片土地。
由於匈奴人能騎善射,他們首先擊敗了東哥特人,繼而又擊敗了西哥特人,隨後大軍又抵達君士坦丁堡城下,迫使東羅馬帝國統一每年向北匈奴人進貢950克黃金。
但匈奴人依然不滿足,繼續進行侵略擴張。
他們的鐵蹄席捲了高盧,繼而又擊敗了由法蘭克人、西哥特人和西羅馬帝國組成的聯軍部隊,一路打到了義大利,最終教皇被迫與北匈奴人簽訂了合約,從此匈奴人迎來了一個阿提拉帝國的時代。
所以綜上所述,如果當時的羅馬帝國和當時的漢帝國有緣開兵見仗的話,毫無疑問漢帝國會贏得戰爭的勝利。
此時的歐洲聯軍所面對的是被漢帝國打殘的、一支面對漢軍已經沒有絲毫作戰能力的部隊,而如果鼎盛時期的匈奴騎兵假如到了歐洲的話,幾乎是可以通吃整個的羅馬帝國。
而漢帝國又是把鼎盛時期的匈奴打的幾乎亡國,因而有理由認為,如果此時的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發生戰爭衝突的話,漢帝國一定會完勝羅馬帝國!
-
20 # 東征之王2
肯定互有勝負啊,這還用問。而且你把戰場設在哪裡,時間線是什麼時候,由誰指揮,這些都不講你來問勝負,這不是搞笑嗎
回覆列表
漢朝戰羅馬,不過是關公戰秦瓊了。相隔十萬八千里,怎麼會打起來了。不過,說個事例,匈奴叫漢滅亡了,大部分融合在漢朝,其餘一部分遷入歐洲,幾百年後,把羅馬帝國滅了。也就是說中國的手下敗將,滅了羅馬帝國。誰強誰弱,一眼就知道了。克拉蘇侵略伊朗時,被伊朗滅了,餘部流亡到中國新疆一帶,當了匈奴人的僱傭兵,一起攻打漢朝,不過全軍覆沒了,僅剩也融入漢族了。成龍不是有個賀歲電影天將雄師嘛,就是幻想漢朝和羅馬,誰最強。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