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來讀史
-
2 # 立功受獎者
他們說的太多了都是廢話 就一點 孫策跟他兒子不熟, 不瞭解年幼的兒子。而對於孫權這個弟弟很熟 很瞭解 放心交代後事
-
3 # 傾聽風吟花語
《三國演義》中孫策為什麼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位給弟弟孫權,我認為他有三個原因讓他必須這麼做!
孫策不傳位給兒子而傳位給弟弟孫權,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大局為重
天下大亂,以曹操勢力最為強大,另有劉備等虎視眈眈,孫策作為吳國的奠基者,雖然國力有所壯大,但主要是因為有長江天塹為屏障,但這對於他們而言仍不保險。
對外,不單是自保,還需要擴張,孫策在的時候是有了一定的發展,但還沒有到對外擴張的階段。
此時正屬於打江山的階段,所以,國家需要的是一位有能力有智慧的領導者,而符合這個條件的只有孫權。
其次,自身原因
孫策去世的時候才26歲,弟弟孫權19歲,而他的兒子只有十來歲。
從大局考慮,江東是他孫家的江山,誰坐都一樣,重點誰能帶領將士們擴大版圖,兒子太小了,弟弟則更合適。
如果是守江山,孫策會考慮傳位於兒子,但是打江山一旦做不好,國家會亡,自己也遭殃,這是孫權不願意看到的。
最後,孫權有能力,母親又很支援,孫策沒得選
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說的就是孫權。
當年父親孫堅在征討荊州時被劉表麾下黃祖部將暗箭射中,不久中箭身亡。孫權才9歲,卻是他去找劉表要回了父親的肉身。
這裡足以證明他的有勇有謀。
孫策的母親內心非常的強大,她想要完成夫君的心願,以國家的利益為出發點,孫權是最佳繼承人。
即便孫策不傳位給孫權,母親也會將位置傳給他,孫策也沒得選。
-
4 # 華哥關心你
歷史上,因皇帝年幼而被篡權奪位遭噬君的例子比比皆是。何況當時正值群雄逐鹿的年代,讓年幼的小兒繼位,朝中無主,如何與曹操,袁紹,劉備這些奸雄較量。
孫氏江山是孫堅,孫策,孫權父子與周瑜聯合打下的,孫堅,孫策相繼病逝,而孫權的治國能力其實在父兄之上,又跟周瑜交好,顯然,孫權繼位是眾望所歸。
繼任之後的孫權,不負眾望,他停止了兄長孫策的北伐政策,休養生息,不斷壯大國力,並在赤壁,幫助劉備抵禦住了曹操的進攻,並助劉備佔領了荊州,進而入川蜀自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避免曹操一家獨大,很好的保護了自己。
-
5 # 秉燭讀春秋
孫策(175~200)是三國時一方諸侯,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區)人,他是號稱江東猛虎,破虜將軍孫堅的長子。
孫堅死後孫策襲父爵,割據江東稱雄,號稱江東“小霸王”。
建安五年(200年)初,孫策在丹徒(今江蘇鎮江)一帶打獵的時候,被許貢三門客用箭射傷。(註解:許貢之前被孫策殺死了,三門客為主人報仇,尋機箭射孫策)
孫策忍痛殺死了三門客,後被隨後趕到的侍衛救下。回府數天後,孫策不治而亡,臨死前,他把江東大權交給了弟弟孫權,孫權就是後來的吳大帝。
這時有人就產生了疑問,孫策死前為什麼不把權力交給自己的兒子,而讓弟弟孫權接班呢?難道孫策沒有兒子?需要說明的是孫策有一個兒子名叫孫紹,但其生存年月不詳。也就是說孫策臨死前,他的兒子多大無從考知。因此我們只能透過推測來看看當時孫紹有多大。
孫策死時年僅26歲,按照當時的婚嫁年齡來說,孫策最大13歲上結婚。
有道是“當年媳婦當年孩”,孫策26歲時,他的兒子孫紹最大應該13歲,這還是說生育比較順利的話。
(孫紹和父親)
按歷史來看,13歲的孫紹接班也不算小。
比如西漢的漢武帝的兒子劉弗陵6歲上接的班兒,清朝的康熙,順治皇帝也是6歲上接的班。
按照歷史的經驗就是立幼子,然後命託孤大臣輔佐。
比如劉弗陵稱帝后,漢武帝劉徹安排了四位輔佐大臣,他們是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和桑弘羊。
清朝順治皇帝由他的叔叔攝政王多爾袞輔佐。
康熙則分別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輔佐。
既有先例,孫策為何不效仿呢?
其實這裡面有原因,首先孫紹是不是13歲還是未知數,也許還要小。
當時最合適的人選就是他的19歲的弟弟孫權,有人可能要說了,讓孫權做孫紹的攝政王或輔政大臣不行嗎?
當然行了,但是孫策有憂慮,鑑於江東被諸侯環窺的險惡處境,他要穩中求勝,不能讓辛辛苦苦攢下的半壁江山丟棄。
而孫權平時表現出來的能力讓他很滿意,19歲也是成就一番事業的時候。
我估計孫策也應該思考過這個問題,兒子被叔叔輔佐,不如讓叔叔(孫權)接班更穩妥。
大家來看看歷史,所有的輔佐大臣哪個沒有私心,鬧不好還會產生權力之爭,甚至幼主有被暗害的危險。
如果弟弟(孫權)來接班,江東就穩固多了,就不會產生權力之爭,只有江東在諸侯林立之間立足,以後他的兒子還有機會享受榮華富貴,如果可以的話,他的叔叔孫權有可能還位於侄子。
(孫權)
也許孫策當時就是這麼想的,總的來說,孫策把權力交給弟弟,一是處於當時兒子還小的無奈,第二是為了江東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孫策果然慧眼識人,江東在孫權的領導下成為了三國鼎立之一。
孫權稱帝后,封侄子孫紹吳侯,後改封上虞侯,其子孫世代承襲,我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結果,你覺得呢?
-
6 # 水煮汗青
孫策,東漢末年時期眾多英雄之一,是三大國時期吳國的奠基者,也是統一江東的“創始人”。
可惜天妒英才,孫策在26歲那年遇刺,臨死前他把弟弟孫權叫到跟前,親手將自己打下的基業交給了弟弟。很多人就納悶,孫策當時已經有兒子孫紹,為什麼不傳位給兒子呢?其實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孫策不具備傳位的條件孫策去世的時候並沒有稱王,也沒有稱帝,他只是東漢朝廷的一名“討逆將軍”,封了吳侯的爵位。如果孫策要傳位,他能傳什麼位呢?將軍是朝廷封的,只有漢獻帝有權力進行改封,吳侯的爵位也是如此,所以當時他能夠傳給別人的就是軍隊的指揮權!
東漢末年,因為黃巾起義導致天下刀兵四起,各路軍閥紛紛佔據自己的地盤。然而軍閥的勢力雖大,但整個大環境還是要以朝廷為正統,就算當時的皇權已經被一些勢力駕空,比如曹操、袁術和董卓,但是各種官職的任命還是需要透過皇帝。
孫堅在征討黃巾起義期間徵集了自己的軍隊,後來與袁術結盟,結果卻意外戰死。孫策守孝三年後去找袁術想要回父親的舊部,結果袁術就是不給,還把他支到孫策舅父吳景那裡去。孫策沒辦法,在舅父那裡打了一段時間的工,自己召集幾百人再次投奔袁術,這樣才要回父親舊部幾千人中的一千多人。
從此後,孫策就跟著袁術打工,並在袁術的表奏下做了懷義校尉。當時袁術勢力很大,孫策跟他打工這段時間所得到的官職,都是袁術向朝廷給爭取的。後來袁術有了稱帝的想法,孫策覺得這個老闆太危險了,於是與他決裂,並開始向朝廷套近乎。透過向朝廷朝貢禮物,孫策得到朝廷的賞賜,官至討逆將軍,並封為吳侯。
以上就是孫策在東漢末年這個紛亂環境中的為官之路,但這些都不算大官,所以江東百姓也只是稱他為“孫郎”。雖然官不大,孫策的軍事力量卻是實打實的,那是經過父子兩代人打拼出來的,也是孫策統一江東的資本。
孫策遇刺後,他唯一能夠移交的就是軍事指揮權,當時他的兒子孫紹還很小,根本不可能勝任這樣的任務。而且,江東的軍事力量不是孫策一個人的,當初是父親孫堅最先召集起義軍開始創業,如今母親吳氏尚還健在,所以這份家業應該是以孫堅為主的大家庭共同擁有。孫策要移交軍權,孫權無疑是最佳人選!
什麼情況下孫策能夠傳位給兒子?我們所說的傳位一般是指皇位,這是有祖制或者法制依據的,不需要看繼承者的能力,只要符合繼位的條件就可以傳給他。
孫策當時沒有稱帝,那個時候各路軍閥都沒有稱帝的想法,因為誰稱帝就會遭到大家的群攻,袁術就是個例子。所以孫策死後他的官職如何處理,還是要看朝廷的意思,就像當初孫堅於公元191年去世,漢獻帝是公元197年才給孫策下了襲孫堅烏程侯爵位的詔書。
孫策要傳位給兒子,只有自己稱帝,這樣他的兒子孫紹就是太子,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就好像孫權,他於公元229年稱帝,駕崩後他的兒子孫亮當時只有十歲,卻依然登基為帝。
-
7 # 流雲天下
200年曹操和袁紹決戰於官渡的前夕,剛剛橫掃江東六郡的孫策在丹徒狩獵時遇刺身亡,臨終之前孫策沒有傳位給兒子孫紹,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孫策為何如此安排?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主少國疑孫策生於175年死於200年,時年26歲,生有一子三女,古人結婚比較早,孫策又是嫡長子估計13或14歲就結婚了,所以孫策遇刺身亡之時孫紹估計也就11歲左右。
當時天下未定,正是群雄逐鹿之時,孫策雖然奪取了江東六郡,但是根基還不穩,周邊又是群敵環伺,這個時候需要有一個人站出來,既能穩定局勢又能讓江東諸將有一個主心骨,很顯然孫紹一個11歲的孩子還不足以承擔如此重擔。
孫堅有四個嫡子,分別是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孫權是孫策最年長的弟弟,生於182年時年19歲,而且孫權在江東已經開始嶄露頭角,196年15歲的孫權就出任陽羨縣長,在平定江東過程中孫權和江東眾將都打過交道,在當時的局勢下傳位給孫權是最好的選擇。
古人傳位一般是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孫策臨終前傳位給孫權也說得過去。
第二,為孫紹安全考慮孫策在的時候還能鎮得住幾個弟弟和麾下眾將,如果傳位給孫紹,幾乎可以肯定孫氏和江東內亂將起,不要說孫紹,孫權執掌江東之初對他不服者都大有人在,剛剛穩定的江東六郡有可能重新陷入分裂之中,孫紹的安全都未必能得到保證。
當時的天下大勢註定了孫策只能傳位給孫權,如果換成和平時期或者說是天下三分的格局已經確定的情形下,孫策就未必會傳位給孫權了。
-
8 # 船長趣談
孫策去世時僅有25歲,兒子孫紹應該不滿10歲,一個不到10歲的小孩如何管理江東。弟弟孫權15歲,在古代剛好成年,能夠管理江東。
一,天下大亂,幼主無法駕馭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去世。當時天下大亂,袁紹、曹操在官渡大戰,劉表佔據江東。江東有兩大威脅,一個是北面的曹操,一個是西面的劉表。曹操有一統天下的大志,手下有荀彧、郭嘉等謀臣,夏侯惇、張遼等猛將,雖然弱於袁紹,但是比孫策強多了。劉表佔據荊州,實力也很大,與江東還是世仇。如果立了孫紹,他一個小孩,有能力抵抗這兩大威脅嗎?
二,孫權有能力駕馭江東群臣
孫權打下江東,手下是張昭、周瑜等文臣武將,一個不到10歲的小孩,如何駕馭。當時孫權年滿15歲,已經成年,很有才能,能夠駕馭江東群臣,對抗曹操、劉表,保住江東。後來赤壁之戰的勝利證明了孫權能夠保住江東。
五代時期天下大亂,後周世宗臨終傳位兒子柴宗訓,結果沒過幾年,大將趙匡胤發動兵變,篡奪後周,建立北宋。趙匡胤之母杜太后鑑於後周柴宗訓年幼,導致大將篡位,後周滅亡,臨終遺命趙匡胤兄終弟及。可見亂世不能傳位給小孩,很容易被人篡奪江山。三,天下太平傳幼子沒問題
一般天下太平,傳位給幼子,沒啥問題。比如明清時期好多皇帝都是幼主登基,沒有權臣,因此傳位給幼子沒問題。天下大亂時傳幼子容易被人篡奪江山,北周宣帝荒淫無道,沉迷酒色,傳位給幼子,結果大權落入楊堅手中,他篡周建隋。
總的來說,孫策死的太早,兒子年幼,內無法駕馭江東群臣,外無法抵抗曹操、劉表,很容易被人消滅。孫權已經成年,很有才能,既能駕馭江東群臣,也能抵抗曹操、劉表。
-
9 # 夢裡星空漫遊
孫策死的時候,兒子很小,這是最主要的原因,再加上母親支援孫權提領江東,孫策很聽母親的話,而孫權當時已經成人,在各方面表現也很突出,證明了他是一個英明的主公,所以提領江東的位子當然是孫權最合適了!
-
10 # 碎說歷史
孫策其人:
《三國演義》第十五回寫道:將於糜丟下,已被挾死。一霎時挾死一將,喝死一將:自此人皆呼孫策為“小霸王”。
孫策自幼隨父孫堅殺伐征戰,十七時子承父業,率江東子弟一千餘人,開疆裂土謀得江東幾郡為數不多土地,成為一方諸侯。
然天妒英才,孫策於二十六歲遭人暗算,臨終之際傳位於弟弟孫權。
封建王朝一定要嫡長子繼承王位,也就是說一定要妻子生的長子來繼承王位。這是由於封建王朝的宗法制所決定的。早在周初,當時的法律就規定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立嫡以長不以賢說的是,繼承王位的人不論他是否賢能,只要是嫡長子就行。
立子以貴不以長說的是,正妻生的長子為貴,妾室所生哪怕是長子,但到了繼承王位時還是要立年齡小的正妻所生的長子。
那時候,上至皇室、大臣,下到黎明百姓都是此法繼承父業。
孫紹,是孫策於夫人大喬所生之子,也是嫡長子,然而孫策臨終之際卻把自己嘔心瀝血打下的江東基業盡數傳於弟弟孫權。
孫策將基業傳於孫權雖有違祖宗禮法,孫權繼承大業也是“名不正,言不順”之疑,但這卻是孫策的明智之舉,高明之處。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有三。
①孫策死時年僅26歲,那時的孫紹還在襁褓之中(孫策與大喬先是育有一女),一個嬰兒又豈能繼承大統。如果是繼承家族財富,想那孫策一定會把家財留給兒子,但繼承的是江山大業,是政治、權力中心,一個小孩的江山豈不強者被人窺視,到時必將禍亂整個家族。
②繼承江山社稷者,歷史也有很多幼子成功的案例,但那基本是在和平的歲月裡,雖而此時的江東孫策經營起來都實屬不易,危機回伏,眾諸侯中有曹操、袁紹、袁術等豪強之人,江東歷來是豐裕之鄉,受強者窺視,如孫紹繼承大業,就算江東內部不分裂,外敵也必然取之。
孫權的過人之處在幼年時就得以充分體現,九歲時隻身為使向荊州劉表討回父親孫堅遺體。
事實上孫策將大業交付與孫權也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曹操曾在兩軍陣前見過孫權後說:“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何等英明,眼光何等之毒,青梅煮酒論英雄曾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曹操所贊兩人,卻也是和他三足鼎立的兩人。 -
11 # Well5329
說明人家聰明啊,傳位給孫權,可能覺得孫權聰明,可以給東吳未來。然後再就是說他如果不傳位給孫權的話,自己兒子的性命可能都會不保。憑什麼覺得孫權不會弄死他兒子自己在上,被人管跟管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孫權是個聰明人。我甚至都覺得孫策的死,可能都是孫權派刺客給弄死的。帝王之家,血緣親情最是淡泊。
-
12 # 福巴說電影
為什麼不傳給兒子、卻傳給了自己的弟弟、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孫策是個怎樣的的人?孫策的父親孫堅號稱“猛虎”武藝出眾,184年被推薦攻打黃巾軍,此時的孫策十幾歲和家人留守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在那裡結交了很多名士、為此孫策的名聲逐步壯大。與周瑜又是摯友,周、孫兩人同歲,且均少年有志,傑出通達,都是才能過人的英雄人物。孫策外號“小霸王”,一生英雄無比。
孫 堅
189年孫策去攻打董卓時、又結交了很多社會上層人士,江、淮地帶的名士都去投奔他。191年孫堅在攻打荊州劉表時,被劉表的部下黃祖所殺,此時孫策才17歲,孫堅死後,孫策變得一無所有,但是193年守孝完後,孫策透過向袁術借兵,進軍江東,一路上不斷有人來投奔孫策,所到之處勢如破竹,軍令非常嚴整,沒人敢跟他交鋒,孫策這個人長得帥氣、談吐幽默風趣,性格開朗、樂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又善用人,對百姓、士兵相當愛護,自然孫策得到了士兵和百姓的愛戴和擁護,在短短几年時間便佔據江東,威震江東。
小霸王 孫策
200年孫策大敗黃祖,隨後東進豫章,讓周瑜鎮守住巴丘,派太史慈為建昌都尉抵擋劉磐,此時袁紹的勢力正強大,孫策又佔了江東,曹操已無力感嘆,“難以與他爭鋒了!”於是把弟弟的女兒許配給孫策的小弟孫匡,又為兒子曹彰迎娶孫賁的女兒,用禮徵召孫策的弟弟孫權、孫翊,安撫孫策。
200年5月5日,孫策騎著一匹快馬在丹徒山中打獵時,突然碰見三人、這三人是孫策所殺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攀談了幾句後、其中一個射手拿箭就射向孫策,但隨著弓弦的聲音而倒下,另外兩個繼續向孫策射箭、無奈孫策中箭,隨後孫策的部隊才趕到,三名刺客全部斬殺,但是孫策負傷過重,於是回去號召重臣、一定要好好輔助弟弟孫權、並說此時中原大亂、我們憑藉吳、越的兵眾、三江的險固,足以觀其虎鬥成敗,把印綬交予孫權,還對孫權說:率領眾兵、爭戰沙場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永保守江東、我不如你,孫策年僅26歲去世。
孫權
孫策去世時、 那麼為啥把位置傳給了弟弟、而不傳給自己的兒子呢?
理由一:孫策去世時26歲,此時的孫權18歲、而孫策的兒子孫紹、出生時間沒有詳細記載、但是可以推算下、假如孫策16歲時孫紹出生了、那麼到孫策去世、他也才10歲,還是個孩子、要管理這麼大個家業、似乎困難程度無法估量、而孫權就不一樣了、18歲正是開始有一番作為的年齡。
理由二:形式不樂觀、不容許傳給兒子孫紹,此時北方的袁紹與曹操正在官渡大戰,西蜀還有劉璋、張魯,荊州還有劉備強大的對手,稍微走錯、那麼江東多年打下的基業就會毀於一旦。
理由三:當時江東也內部也不是特別穩固、山賊和地方割據勢力還不少,傳兒子的話、搞不好可能滅國了、而弟弟孫權就不一樣了,善於舉賢任能,有能力保護整個東吳,曾經得到過曹操的說過“生子當如生仲謀(孫權)”,
隨後魯肅、呂蒙、陸遜等人才,也都陸續被孫權發掘並以重用、而且孫權膽識過人、在赤壁之中、很多大臣都被曹軍嚇得不輕,以張昭為首的個個主張投降,關鍵時刻,周瑜、魯肅給孫權指出了明路,孫權堅信,並且幫助東吳打敗了強敵曹操。形成三國鼎力、以曹操為首的魏國,以劉備為首的蜀國、以及孫權為首的吳國,之後孫權陸續打敗了蜀國,可以說劉備軍隊在東吳面前損失的是非常慘重的、先是關羽大意失荊州,最終被東吳抓住砍殺了,人頭還送給了曹操作見面禮。接著劉備、張飛為了找東吳報仇的途中、張飛因飲酒毆打士兵、最後酒後被士兵所殺、而劉備也在這次出戰中性命給搭上了、報仇心切,最後只能白帝城託孤,可為將蜀國推向深淵、就連諸葛亮這樣的神人、也無法阻擋蜀國被滅國。
劉關張三兄弟
-
13 # 熱點歷史
古代權臣在立皇帝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立年紀幼小者,因為這樣容易操控。而為了防止權臣篡位,皇位在傳承時,除了父傳子之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出現兄傳弟。這時的政治環境大多是國家戰亂不止、政權基業不穩,而孫策把江東之位傳給孫權也是這種情況。
孫策佔領江東之後,中原地區官渡之戰恰好拉開帷幕。孫策便暗中打算襲擊許昌,迎走漢獻帝。很多人認為,如果孫策此計成功,那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將會是孫策,三國的歷史將會改寫。很不幸,這當口孫策外出時遭遇刺客,最後性命危在旦夕。張昭等孫吳舊臣以為,孫策會把江東之位傳給其三弟孫翊,結果他卻傳給了二弟孫權。
為什麼孫吳舊臣會一致認為,孫策會把權力傳給其弟而不是其子?孫策為什麼又會把位子傳給孫權呢?
主少國疑,不利於政權穩固孫策有一子一女,之所以不把江東之位傳給其子,是因為年齡太小。
孫策去世時,年僅26歲,令人十分惋惜。而主政江東的孫權,剛繼位時也僅僅只有19歲。史書上沒有孫策之子的具體年齡,但可以推測,即使孫策13歲早婚,那麼他的兒子此時也僅僅只有13歲,主少國疑,是不利於政局穩固的。
歷史上,漢武帝去世後,留下了四位輔政大臣,結果最後霍光權勢熏天,甚至可以擅自廢立皇帝,這恐怕是漢武帝始料未及的。周世宗去世後,新皇帝年僅七歲,留下趙匡胤輔政,結果後周政權被趙匡胤攛掇。所以,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其母多次要求趙匡胤傳位給其弟趙匡義。
江東複雜的政治環境孫堅父子雖然在江東建立了政權,但是剛開始並不穩定。孫堅是長沙人,他和孫策早期都是袁術的部下,他們後來佔領了江東的地盤。但是在江東本地人看來,他們的行為就是入侵。而哪裡有侵略,哪裡就有反抗。
孫策和孫權的生母吳氏,是江東本地人物,但她幾乎就是孫堅搶過來作為妻子的。她對孫堅的看法,幾乎可以代表江東本地人對孫堅這位入侵者的看法。
吳氏之父吳輝曾為丹陽太守,吳女生得花容月貌,才貌雙全。孫堅聽說後,就想要娶她為妻。但是吳輝拒絕了這門親事,因為他認為孫堅此人輕浮狡猾不靠譜。為此,孫堅非常羞愧和憤怒。
最後吳氏女主動提出嫁給孫堅,因為她知道惹怒了孫堅沒有什麼好下場,她對父親說:“何必因為我而招惹禍事呢?如果孫堅對我不好,也是我命該如此。”可見,吳氏父女十分懼怕孫堅。
孫策之死,根本原因也是孫氏集團和當地士族產生了激烈的利益衝突。孫策攻佔江東的時候,殺死了吳郡太守許貢,所以後來許貢的門客才趁機為他報仇,刺傷了他。
孫堅孫策父子經過多年征戰,雖然表面上統一了江東,但這只是使用武力的結果,江東士族和庶民仍然沒有完全信服,孫氏政權仍不穩固。
孫權繼位之初,廬江、豫章、會稽等地發生叛亂,孫氏宗室內部孫輔通敵曹操、孫暠企圖奪權,孫翊和孫河慘遭殺害。孫策去世後的孫吳政權,可謂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因此必須有一位傑出的繼承人來統領江東,而孫權是最合適的人選。
孫權傑出的政治才能孫策在去世前,曾對孫權說道:“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策認為,論打仗,自己強於孫權。但是如果論處理政務,自己遠不如他。
事實上,孫權的確擁有非常傑出的政務才能。孫權十五歲時就任縣令,治理的就非常好。雖然孫權年齡小,但是其表現出來的處理政務的才能,常常令孫策自愧不如。因此,孫策曾經指著現場大臣對孫權說:“這些人以後都是你的手下。”
事實證明,孫策的眼光是十分正確的。孫權繼位後,不僅穩固了當時的政治環境,而且帶著東吳朝著穩定富庶方向發展。面對曹操、劉備這樣的梟雄,接連取得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重大戰役的勝利,使得曹操不得不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的能力連對手都十分佩服。
守業更比創業難,在孫權的領導下,他成功的守住了父兄基業,使得三分天下有其一,並且最終登基稱帝,帶著東吳又邁上了新的臺階。孫權是一位合格的領導人。
孫策是成熟的政治家孫策去世前,張昭等老臣以為,孫策會把江東之位傳給三弟孫翊,因為孫翊和孫策很像,打仗都很厲害,但是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孫策把位子傳給了孫十萬。
很多帝王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往往不夠理性。劉邦晚年的時候,多次想傳位給自己喜歡的劉如意。因為曹操喜歡曹植,曹丕太子之位幾乎不保。袁紹喜歡小兒子袁尚長得帥,去世後導致袁尚和哥哥袁譚兵戎相見。
但是,孫策最後並沒有選擇孫翊,因為他知道,他已經統一了江東,需要的不再是能征善戰之主,而是能夠統一凝固江東之眾人心的繼承人,所以他最後選擇了孫權。由此可見,孫策是位成熟的政治家。
-
14 # 棲鴻看紅樓
國賴長君。
當然,這話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之的。如果是太平年月,扶立一個小皇帝,由太后、權臣攝政,等著小皇帝慢慢長大,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孫策當時面臨的形勢是:群雄割據,各自為政。自己也不過是在亂世中,憑著武力而崛起的一支軍閥勢力。
如果讓權臣輔佐一個小皇帝,那麼權臣奪位,幾乎是分分鐘的事。而小皇帝呢,淪為傀儡,甚至被幹掉,也幾乎是必然。
所以,孫策的繼承人,必須是有一定政治經驗的成年人。
好吧,孫策死的時候,是二十六歲。他倒是有兒子,可是不可能成年。讓兒子繼位,別說傳承事業了,根本就是害兒子。
作為孫策的弟弟孫權,這時候也只有十九歲,換古代的標準,可算是成年人。他比較聰明能幹,可能繼承孫家父子兩代開創的基業,並且將之發揚光大。
而從私心來說,孫權對於傳位於己的長兄,一定會抱著感激之情。在這感激之下,他也有可能(僅僅是有可能,而不是必然)保全侄兒們,算是孫策給兒子謀的退路。
-
15 # 一點點歷史
孫策是軍事家孫武的後人,父親孫堅也是東漢末年的一方諸侯,但是在孫策17歲這年,隨著父親被殺,孫策開始開創自己的霸業。
毫不誇張的說,孫策能夠一統江東開創霸業,完全憑藉的是自己的能力,正當孫策初建霸業,意氣風發之時卻陰溝翻船,在外狩獵之時被刺身亡,這一年孫策年僅26歲。
正常情況下封建社會的子承父業是標準做法,但是也有特殊情況,比如歷史上的皇太弟,皇太叔,皇太孫等等。還有一種方式就更特殊了,就是讓賢,實際上讓賢大多是被迫的。
孫策死的時候雖然年僅26歲但是他卻有一子兩女,那麼為什麼不傳位給兒子孫紹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江東初定形勢不穩,周邊勢力虎視眈眈,兒子尚且年幼,如此紛繁的情況下幼主很難穩定住局面,如果遇到權臣奪位,兒子孫紹很可能成為傀儡更有甚者性命不保啊。
除了兒子孫策只能將權力移交給兄弟,孫策共有四個弟弟,其中比較有競爭力的分別是孫權和孫翊,當時孫權十八歲,孫翊十六歲,其實年齡不是問題,孫策也是在十幾歲就開始闖天下,孫權和孫翊雖然年齡不大但是卻各有特點。
三弟孫翊“驍悍果烈,有兄策風”,但是對於當下的形勢而言光有勇力是無法圖謀霸業的,所以孫翊雖然和孫策頗為相似但是並不是理想的繼承人。
反觀孫權,孫策對他的評價是“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相傳孫權十歲出頭就開始結賢納才,十五歲及為縣令,治理一方頗有心得。連曹操都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唯有孫權能夠穩定住局勢,從以後的發展來看孫策臨死前的安排還是非常正確的。
-
16 # 四川達州人
孫策的兒子孫紹當時只有一歲,如何登位?
至少孫權已經18歲,能力也基本勝任。孫權15歲為陽羨縣長,吳郡太守朱治察舉孝廉,揚州刺史嚴象舉茂才。又代理奉義校尉。初步形成了基本班底,能在紛爭的亂世中保全家族。
孫紹就算接班,誰來代孫紹做出日常決策?
吳夫人?還是孫策嫡妻(不是大喬)?或者,還是孫權?
-
17 # 楓葉0829
如果能傳位給自己的兒子,相信孫策也不會選擇自己的弟弟孫權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倆點:一是孫紹太小;二是逢處亂世,江東內外不穩!
要知道孫策死的時候年僅26歲,生有一子二女,孫紹當時尚且年幼,不堪大任,簡單的來說就是鎮不住場子,要知道孫策以勇武著稱,手下一批驕兵悍將可以說是以孫策的勇武為凝聚力的。要讓這麼一批人去臣服一個幾歲的孩子,這是相當不靠譜的。更別說這會孫策的幾個弟弟已經成年,像孫權,孫翊等都已經開始展露自己的才華,而且以孫策的認知來說,他是不太相信孫權願意做周公的!
再說江東當時的政局,當時孫策剛剛一統江東不久,外有劉表隔江相持,內有江東士族蠢蠢欲動,這一切都是靠著孫策的個人威望在壓制,可想而知,孫策之死,對江東將會帶來多大的動盪,孫權最初掌管江東時,局勢動盪不安。廬江太守李術更是公開反叛,宗室內部廬陵太守孫輔通敵曹操、孫暠企圖奪權,丹陽太守孫翊和宗室重臣孫河遭到殺害,豫章、會稽等地數萬山越也伺機作亂。孫權登位之後,也是花費很長的時間,與江東士族達成了妥協,這才穩定了政局。
所以說,要說孫策為什麼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位給了弟弟孫權,只能說孫策死的太早了,外憂內患的情況下,傳位孫權是最好的選擇!
-
18 # 林屋公子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實際上不止是孫權,很多初立的政權,或者是原始部落,都是傳弟不傳子,這主要應該有兩方面的考慮:
第一是對敵人的需要。孫策去世較早,年僅26歲,東吳政權極其不穩,到赤壁之戰前甚至很多人都想投降。當時連國家都沒建立,孫策的官方身份也僅僅是個會稽太守,所以他和部下的交情,更多是一種意氣相投,而缺乏一種嚴格的約束關係。而孫策的兒子孫紹肯定不到十歲,所以當然是無法駕馭部下的,更不要提對外作戰了。所以孫策自己也說,主外你不如我,主內我不如你,他相信孫權能夠守住基業。
第二是內部權力配置。其實也和上面這點有關,正因為東吳政權處於早創階段,所以孫策和孫權的兄弟關係,更多應該視為合夥人,而不是後來的君臣上下級關係。而且孫策、孫權是同一個母親,哪個兒子來做宗主,對於她來說並沒有區別,她也沒有理由反對。而且孫策開始就注意培養孫權,讓他做了陽羨令。孫權雖然年紀輕輕,但卻也參與了不少戰爭,贏得不少部下的支援,在政權中也是具有較大威信的。
-
19 # 使用者94738516596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曹操給孫權的評價,曹操作為三國中最主要的一個人物之一,也是後世很多人崇拜的人,對於孫權的評價也是相當之高的。
孫權作為孫家三代人之中算是最成功的一個吧,繼承了父兄的產業,孫策死的時候僅僅只有26,我們都知道在古代都是子承父業的,很少有弟承兄業的,在歷史上當然也有這樣的例子,比如說孫策和孫權,還有趙匡胤和趙光義等等。
孫策死的時候是有兒子的,雖然在各個歷史上對於孫紹的記載都不是很詳細,當時具體多大也不知道,但是根據孫策的年紀,孫紹也不會很大,比較容易接受的就是當時孫紹只有四歲。這個時候孫策在遇刺之後選擇把位子傳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孫紹。
首先來說,孫策創立江東基業當時來說江東很不穩定,當時孫家在江東支援的人並不是很多,在孫堅死了之後,孫策就投靠了袁術,這個時候孫家和江東的大家族是有很多矛盾的。這個時候一個只有四歲的孫紹如果繼承了江東之主的位子肯定只能把孫家的基業都葬送了。那麼這個時候的孫權已經是17歲了,而且孫權一直都是非常的聰明,按照孫策的想法是即使孫堅在的話也會把位子傳給孫權而不是孫策。所以孫策把位子傳給孫權當時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如果孫紹繼承了位子,不光是江東內部都很難穩定,當時北方的曹操,還有劉表等人都是想把江東據為己有的。而且在歷史上也很多這樣的例子,幾歲就登基瞭然後就成了傀儡皇帝的人。
還有當時跟隨孫策的人很多也不會同意的,比如說周瑜,周瑜,張昭等人都不是傻子,都知道孫權的能力,當時誰都知道打江山靠孫策,但是守江山肯定還是孫權,當時想保住江東基業那麼只有孫權能夠做到。
-
20 # 沉墨I方之城
孫策死的時候,兒子孫紹還太小,不可能承擔起鎮守江東的重任;孫權年輕有為,早就展露頭角,如果要保住江東大業,只能痛下決心權力易主,好歹孫策孫權是親兄弟。
江東的基業打出名聲是靠孫堅,孫氏家族能夠在江東世家豪門立有一席之地,重要的奠基人是孫堅,他不但在江東地區官聲很好,而且特別具有戰鬥力,典型的文物全才,特別是在鎮壓黃巾軍農民起義和討伐董卓上,孫堅出了大力,讓天下諸侯對江東孫堅刮目相看,更是讓孫氏家族在江東計程車族階層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
孫堅死後,江東地區其實是一盤散沙,各個郡縣依然是大小軍閥割據,各有各的勢力,孫策繼承了孫堅的遺產其實並不多,與劉表之戰種,兵馬損失慘重,隨後孫策只好投奔了袁術,給袁術打了一段時期的短工。
孫策最後脫離袁術回到江東後,憑藉自己強悍的戰鬥力和與孫堅舊部的支援,逐步的剿滅了江東各郡的勢力,江東郡縣要麼被滅,要麼投降,此時的孫策在江東勢力最大,聲望最高,如果能夠穩定的發展下去,孫策領導的江東是有足夠的實力一爭天下的。
孫策對待江東各個郡縣的態度非常的粗暴,要麼投降,要麼血腥的鎮壓,這其中就有吳郡的都尉許貢,許貢被孫策殺後,他的門客一心要為許貢報仇,終於尋得了一次孫策外出打獵的機會,刺殺了當時的江東之主孫策。
孫策臨死的時候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誰來繼承他的大業,這是問題很嚴重,交給兒子孫紹,但是孫紹太小了,才四歲,他完全沒有辦法和能力來承接這麼大個擔子。
孫策唯一的選擇只能是自己的兩個弟弟之一,孫權或者孫翊。孫策的這兩個弟弟都很厲害,孫權17歲,孫翊16歲,都能獨當一面,甚至16歲的孫翊都已經是太守了。
如果孫策要把自己打下的江東基業交給自己的兒子孫紹,別說當時的江東外部局勢如何的嚴峻了,長江上游有世仇劉表虎視眈眈,長江以北有曹操滅袁術的餘威向南,就是江東本地被孫策強力鎮壓的那些割據勢力殘餘就一定認為是重新復出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孫策把位置交給孫紹,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孫策舊部是否真心實意的輔助只有四歲的少宗主,那麼整個東吳集團的權柄又掌握在誰的手中,張昭還是周瑜?東吳素來文武不合,搞得不好就會發生內訌。
孫氏政權需要一個成熟的,能夠鎮得住場面的宗主,這個人只能是孫策的弟弟之一,孫權聰慧而有謀略,有勇有謀,孫策對他的評價非常中肯: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而孫翊太像孫策了,孫策能夠準確的看清楚孫權,肯定也知道自己和孫翊的短處,勇武有餘,謀略不足,所以江東大業只能由孫權來繼承。
孫權繼承了孫策的宗主位置,在內部權力過渡上非常的平穩,畢竟孫權自10歲就開始跟隨孫堅東征西討,見多識廣,在內部人事上不但熟悉,甚至遊刃有餘,他迅速的穩定了部屬人心,同時採取懷柔和鎮壓並舉的政策,平定了江東地區計程車族反抗情緒,甚至作出重大讓步,得到了江東豪門的絕對支援,此時的江東局勢才徹底的穩定下來。
孫權繼承了兄長孫策的基業後,其實對孫策的兒子,自己的侄子孫紹並不好,甚至是有預謀的迫害他,在權力場裡,是真正的沒有親情血緣的。
回覆列表
提起孫策這個名字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想法,反正筆者對這個人還是充滿了尊敬。其實翻開史料,三國時期真正算得上猛將的也就孫策一人,真的,不說那些虛話。孫策還未成年時,就已經跟隨父親孫堅南征北戰,甚至在孫堅臨死前他都還未成年。
然而孫策憑藉自己的個人能力先是在袁術帳下得到了大量的出人頭地的機會,而後又以800屬下起家,短短10年不到就橫掃江東,創下了屬於孫家的基業。更為難得的是,孫策身邊在當時來說只有周瑜一個謀士,所以說他全部的地盤都是靠武力打下來的!
說遠了說遠了,今天咱們的主題如標題所示,孫策臨終前(外出打獵被偷襲,回到大營後因傷重不治而身亡),為何不把自己打下來的基業交給兒子孫紹,卻要堅決地交給弟弟孫權?
這件事兒網上有很多傳言,但筆者也有點自己的看法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各位朋友能多多指點。
其一,孫紹年幼孫策臨終前年僅26歲,可以說正處於巔峰當中的巔峰。但同樣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他臨死前兒子孫紹才不到10歲。我們都知道,孫策打下來的江東基業都是靠武力來維持的,而這個武力說的就是孫策本人。一旦孫策撒手人寰,先不說屬下會不會叛亂,就說孫紹有沒有能力帶領這些屬下穩住局面。
答案自然是顯而易見的,孫紹沒能力,就算有周瑜的輔助也不行,因為他年紀太小了,根本不足以服眾。所以說,不是孫策不願意給兒子,而是不想害了兒子。如果他強行將孫氏基業傳給兒子,那麼很有可能導致他被屬下架空並最終死於非命。
其二,孫權出色根據史料《三國志》記載:
權身據異象,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頤大口。
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每參同計謀,策甚奇之,自以為不及也。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孫權生下來就有異象伴身,而且長相出眾可以說是一表人才,況且他還有一定的本事,甚至常常令孫策也感到驚訝。當然,這些都不是主要的,究其根本,還是因為孫權在當時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勢力。
其三,防止外戚傳聞孫策這一大家子的祖上是春秋戰國時期“兵聖”孫子的後代,而且說實話他們兄弟二人(孫策,孫權)也繼承了孫子的勇和謀。舉個例子,是昊童自己的看法。從秦朝建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以來,外戚干政就是一個繞不開的圈子。不說還在秦國時期的宣太后,就說漢朝時期的呂雉,她一個人幾乎將大半個漢朝掏空。
所以說孫策不得不防,尤其是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大家想想,孫策臨死前,江東地區只是表面臣服,甚至只是攝於孫策強大的武力。若是孫策將位置傳給孫紹,那麼必然是吳夫人(孫策與孫權的生母)臨朝攝政。先不說吳夫人有沒有這個能力,江東大家會不會服她都是個問題。
再說,孫紹稍微年長些就得考慮娶親,但在當時來說孫紹能娶得也就是江東士族。可如此一來,孫紹就不可避免地會被外戚所掣肘,到了孫紹離世後,這孫家的基業也必然會被江東士族所奪回。
綜上所述,孫策之所以不傳位給兒子孫紹,就是因為這三個令人絕望的原因。另外在筆者看來,如果江東當時是鐵板一塊,那孫權肯定是沒戲,但可惜的就是當時的江東紛亂,孫策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力。
文章到這兒就結束了,但在臨結束之前,筆者再給大家講個小故事,關於孫策臨終前的小故事。其實孫策本身的傷勢並不重,雖然刺客射中了孫策的臉頰,但也只是擦破了皮,只要靜養一段時日,他還是那個生龍活虎的江東小霸王!
但當孫策得知即使自己病癒後,臉上也會留下不可抹去的大塊疤痕後就有些癲狂了,因為當時流行的就是帥氣,而且孫策也時常向外人誇讚自己是帥氣與武力並存。你這突然告訴他,你要毀容了,孫策肯定接受不了。因此孫策一怒之下將臉上的紗布撕下,並因此觸動了傷口導致大流血,但可惜的是,這回就連華佗在世也束手無策了(不對,這會兒華佗好像還在世),所以公元200年4月16日,孫策因病重不治而亡!
參考資料:《三國志》《後漢書》《江表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