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芋圓桃七七
-
2 # 昨天即歷史
五代十國的後周之主柴榮是當時一代明君,也有魄力,為什麼要主張先打敗契丹?周世宗柴榮一生對外東征西討,對內銳意改革,德才兼備,堪稱一代英主。但是,史實表明,他並沒有主張先打敗契丹。分析如下。
首先,契丹遼太宗自從退出開封死後,契丹內部為爭皇位不斷內亂,遼世宗和遼穆宗時期,南侵勢頭減弱,但由於遼和五代十國時期惟一建在北方的北漢結盟,所以每當北漢與當時的後漢、後周發生爭戰時,遼都出兵支援。
公元954年,周世宗柴榮剛即位,北漢就勾結契丹劫掠,周世宗親征督戰,反擊北漢與契丹聯軍,於“高平之戰"打敗北漢。
這次戰爭發生於柴榮繼位之初,應該算是一場保家衛國的被動反擊戰,當時後周宰相馮道曾力主避險,柴榮力主反擊。但這和"主張先打敗契丹"不一個概念。前者被動,後者主動。
其次,還有個史實能證明這個說法,周世宗繼位後,有個叫王樸的賢者向他提出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各個擊破的統一天下方針,柴榮同意,周世宗以及北宋初年的統一戰爭,基本上是照這個大方針進行的。
周世宗先徵後蜀,再三徵南唐,於959年率軍攻遼。
綜上所述,五代十國的後周之主柴榮是一代明君,雖說先和契丹打了仗,算是被動突發事件,在隨後制定的對外戰略中,並沒有主張先打敗契丹。
-
3 # 東方創為
柴榮是一個志在統一的皇帝,他為什麼先打契丹主要是是為了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指的是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被後晉的石敬瑭割給了契丹。
燕雲十六州對中原的戰略意義,相當於漢中之於西川,重要性不言而喻。燕雲十六州的地勢非常險要,作為北方的門戶,燕雲十六州進可以成為經略或控制契丹的橋頭堡,退則是抵禦契丹南下的天然屏障。一旦讓契丹越過燕山山脈和北太行山脈,華北平原將無險可守,畢竟契丹騎兵雄於天下。
在宋朝建立之前的封建王朝,基本就是靠著燕雲十六州險峻的山脈、山下的桑乾河和巨馬河以及長城這三道防線抵禦住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正所謂“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由此可見燕雲十六州對中原的重要性。作為五代第一明君,雄才大略的周世宗柴榮,自然更是清楚其中的利害關係。
正是由於燕雲十六州的戰略重要性,使得河東軍和河南軍的爭戰中,佔據形勝之地的河東軍即使打敗了,也可以憑藉地利和堅城固守養息,捲土重來,而河南軍一旦失敗,就會萬劫不復。對於汴梁的北周政權來說,當時的契丹和北漢正是自己的天敵。北漢和契丹是同盟,是繼石敬塘之後契丹的第二個兒皇帝。北漢地盤不大,人口不多,卻是牽制中原的重要棋子。契丹很重視北漢。只要攻打北漢,契丹都會來救援。
柴榮做出這個選擇,也是因為佔了天時。可以說,契丹建立國家之後,完成了封建化,擁有 國家機器。從石敬塘手中得到燕雲十六州,契丹則完全佔據對中原王朝的戰略優勢。不過,柴榮當皇帝時,契丹在位的是有名的昏君——遼穆宗耶律璟,人稱睡王。柴榮清醒地意識到,這正是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最好時機,否則一旦錯過這個機會,處在上升期的契丹換了明主,就別想收回燕雲十六州了
所以柴榮絕對先打契丹為的就是把燕雲十六州收回,以圖統一。
-
4 # 大道至簡T2
當時契丹內亂,正是擊敗契丹千載難逢的機會
收復燕雲十六州是中原地區抵抗北方遊牧入侵有險可守的唯一防禦手段
柴榮先擊敗契丹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思想具有超出時代的戰略眼光,當時天下雖然小國眾多,但只有中原後周和契丹是軍事強國,是先南下征服弱小國積蓄力量再向北對契丹徐徐圖之還是先難後易一舉擊破契丹拿下燕雲十六州再統一全國兩種方案各有利弊,唯一需要考慮的是對手自身變化,契丹內亂是一個事件,是有時間範圍的,歷史上等趙氏先南後北時,契丹內亂已經結束,最為痛惜的是高梁河之敗北宋繼承的後周中央禁軍一朝敗盡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一直認為如果用在柴榮身上更合適,自先秦以來,中國歷史雖然漫長豐富,但是隻有幾個事件幾個歷史人物是真正影響歷史的,我稱之為"千年事件",柴榮早逝和岳飛被害,從此漢人文明墜入被異族兩次征服數百年的黑暗深淵,令人呃腕長恨嘆息。
-
5 # 史客不輕鬆
公元954年,後周太祖郭威去世 ,33歲的晉王柴榮繼位,是為後周世宗。此時的柴榮年富力強,雄心勃勃,立志要幹就一番大事。“ 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為了統一天下,柴榮進行了一系列的征伐。公元954年,出征與契丹勾結的北漢,高平一戰成名,取得大捷,然後圍困北漢的太原城,未果。公元955年 開始西征後蜀,大獲全勝。隨後公元956年至公元957年,三次南征南唐皆取得勝利。公元959年柴榮集中兵力開始徵遼,立志奪回燕雲十六州。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直逼幽州。可惜這個時候柴榮病倒了,隨班師回朝,同年六月病逝,年僅39歲。我們可以看一下上圖,一開始,柴榮首先攻打的是北方的北漢。不僅僅是北漢是燕雲十六州的腹部,更是與契丹結為聯軍率先進犯北周。況且北漢與北周素有恩怨,一旦攻打燕雲十六州,北漢必定抄後周的退路,再加上契丹大遼的鐵騎,實無勝算啊。所以柴榮先滅北漢與契丹是正確的。但隨著戰局的發展,尤其是圍攻北漢的太原城吃了大虧,而西邊的後蜀經常騷擾後方。所有柴榮決定修改一下方案,先把後蜀征服,接著又用三年時間征討南唐,解決了後方威脅。最後乘著後周大軍士氣正旺兵發契丹,指至幽州。佔據非常順利,形勢也一片大好,而且契丹此時國政混亂,一代‘睡皇’昏庸無能,實為滅遼,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最佳時機。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柴榮病倒了,接著就病逝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就此終止。一代英主帶著遺憾和滿腹的抱負撒手人寰,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任務歷經趙匡胤趙光義兩位大宋開國皇帝都沒有收復回來。而後契丹大遼結束‘睡皇’的統治,蕭太后開始掌控朝政,大遼國逐漸進入最強盛的時期。而後面的大宋皇帝更是無能為力,只有求和的份,沒有一戰的膽魄。指至公元1368年由大明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令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自此燕雲十六州結束了在非漢族的統治,前後共計經歷455年。
-
6 # 多臻貴
後周世宗柴榮,五代十國混亂時期最知名的帝王,他統治下的後周,奠定北宋王朝統一的基礎。
事實上後周世宗採取的戰略也是“先南後北”,先攻略江南富庶且容易攻打的區域,然後再視情況征伐遼國,實現奪取燕雲十六州的目的。
但當時,後周所在的中原區域,受到北漢與契丹的直接威脅,所以後周軍隊的調動,必須是在排除北方威脅的情況後才能實施。
因此,周世宗柴榮征討南唐與後蜀之前,都會先攻打燕雲十六州,以達到震懾的作用,防止其南下,使後周陷入兩面對敵狀態。
後周的軍事行動都是短時期打擊,攻打燕雲十六州,奪回三州便停止進軍,攻打南唐也只是奪取淮河之地而收兵,因為後周並未解除內部的威脅。
同時,後周對渡江所需要打造戰船的龐大支出也無能為力,柴榮屢次乘船征伐運送物資,既是便利也是想要訓練水師,為統一做準備。
可惜,柴榮英年早逝,而趙匡胤基本執行其戰略,但繼任的宋太宗卻威信不足,既沒能收回燕雲十六州,反倒使党項族反叛,成為宋王朝西北的威脅。
-
7 # 世界人文通史
柴榮素有五代十國第一明君的稱謂,而他的先北後南戰略後來也被證明是絕對正確的決策。所謂先北後南戰略,就是指先打敗北面的強敵契丹遼國,然後再收取江南各國。
遼國是遊牧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國家,兵力十分強大,對當時中原的後周形成了巨大的威脅。自從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之後,中原就失去了一塊重要的屏障,長城防線。
著名的長城防線穿插在幽雲十六州之中,失去幽雲十六州這塊丘陵山地就意味著中原王朝失去重要的長城,需要直接面對強大的遼國騎兵,這對於作為農耕政權的後周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柴榮主張先伐遼國、後平江南,就是為了解決幽雲十六州的後顧之虞。
後周皇帝柴榮在繼位之初,就看到了契丹遼國的巨大威脅,他主張先解決契丹遼國,再南下平定江南。因為江南雖然諸國林立,但威脅不到後周的根基,而遼國卻可以直接威脅後周的存在。
其中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當時的遼國皇帝是遼國曆史上有名的昏君,遼穆宗耶律璟。耶律璟在位時期,酗酒荒政,遼國軍備廢弛,貴族不斷遭反。偌大的遼國頓時衰落了下去,這是一場絕佳的進攻時機。
後周世宗柴榮定下的目標是“十年削平天下,十年休養百姓,十年使天下太平”。要削平天下,首先就要統一四分五裂的國家。
柴榮在位時期,擊破孟氏的後蜀,盡收秦、鳳、成、階四州;南攻李氏的南唐,盡得南唐江北之地。在此之後,柴榮便停止對南方用兵,轉而集中兵力北上,往北討伐耶律氏的遼國,連破三州三關。正當柴榮準備收復幽雲十六州中的幽州時,卻因病英年早逝,留下了將統未統的江山。
柴榮死後,他的江山被手下的殿前都指揮使趙匡胤所篡奪。“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在柴榮已經打下的後周江山的基礎上,建立了趙家的北宋王朝。
不過,趙匡胤卻採取了與柴榮截然相反的“先南後北戰略”,打算先收拾掉江南諸國,然後再對付強大的契丹遼國,這樣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存在,北宋只完成了先南後北計劃的一半,只平定了江南,而未能從遼國手中收復幽雲十六州。
在北宋王朝建立後的第九年,遼國的昏君耶律璟已經被殺,繼位的是有名的中興之主遼景宗耶律賢。遼景宗在位時期,遼國一改頹廢之態,變得兵強馬壯,國庫充實。此後的遼聖宗耶律隆緒、遼興宗耶律宗真也都不是昏君,所以中原王朝已經失去了最佳的伐遼時期。北宋前期對遼國發起的多次進攻都被遼人擊潰,所以從此便轉為消極防禦,完全錯失了伐遼的最佳時機。由此證明,當年後周世宗柴榮伐遼的決策是正確的。
-
8 # 壹都歷史
周世宗柴榮被後世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他即位之初,雄心勃勃,決心遵照養父的遺願,幹出一番大事業。他向左諫議大夫王樸發問:“朕當得幾年?”精究術數的王樸答曰:“臣固陋,輒以所學推之,三十年後非所知也。”柴榮聽後十分欣喜地說:“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即位第一戰打的就是勾結契丹意圖顛覆他統治的北漢,而且是御駕親征,可見其魄力。在高平之南與北漢軍遭遇時,右軍樊愛能,何徽部不戰遁潰。在危險時刻,柴榮不畏矢石冒死督戰,大敗北漢軍劉崇,張元徽所部,並打的契丹北逃。乘勝追擊,更是差一點就平了北漢。
至於他為什麼先打北漢,還是有歷史原因的。公元907年,唐朝大將朱溫篡唐建立後梁,五代十國開始。公元923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 後唐建國。 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 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 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時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郭威篡後漢建後周,之後柴榮即位。他可能是想解決這段歷史恩怨,再加上契丹與北漢的騷擾,所以先打北漢。
但是他從來沒有過主張說要先打敗契丹,畢竟從圖上可以看出來。他之後的軍事行動都是在打西蜀和南唐,都是位於後周的南方。因為隋唐時期,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安史之亂後更甚。所以南方相對較為富庶。為了國家考慮,需要先平南方,再打北方。當然,這也只是猜測。
他在治國舉措上與唐太宗有些相像。整頓吏治,虛心求諫。均定田賦,獎勵農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次次軍事行動必定御駕親征。還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佚書,雕刻古籍,大興文教。真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皇帝,空前絕後。
可惜,天妒英才。三十九歲便因病逝世,令人扼腕嘆息。僅僅在位五年半的時間,後周已經有氣吞萬里如虎之勢,如果真給他三十年時間,那真的是,敢叫日月換新天。
-
9 # 閏土看歷史
首先,柴榮並沒有主張先打北方的契丹,根據史書記載,柴榮制定的統一天下的方針就是後來趙匡胤兄弟遵守的“先易後難,先南後北。”
一,五代第一明君。五代時期的周世宗柴榮不僅被史家尊稱為五代第一明君,在歷朝歷代也都備受稱讚。
柴榮出生於秦州堯山(今河北隆堯縣),他出生後,家道中落,柴榮在姑父郭威的撫養下長大的。柴榮早年外出做茶商,並堅持練武,刻苦讀書,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人,並且由於早年的四處遊歷,深刻的體會了民間疾苦。由於柴榮為人低調謹慎,很有氣節,深受郭威喜愛並收為義子。當時天下大亂,柴榮隨姑父郭威四處征戰,要在亂世中做出一番事業。郭威建立後周之後,柴榮以皇子的身份在澶州做官,柴榮為政清肅,經過他的治理後澶州道不犯禁,百姓安居樂業。後來郭威病死,柴榮繼承皇位。
他上臺後在後周推行改革,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符合國家民生的新的土地政策和稅收政策,並出於恢復經濟的考慮,發動了滅佛運動。使大量的勞動力得到解放,後周的國力和經濟也逐漸強大。在軍事上淘汰老弱病殘,徵收精壯青年,並且法令嚴明公正。經過柴榮的改革,後周的軍事實力已經成為當時南方諸多政權中的最強的存在。
柴榮是一個有抱負的亂世英雄,他繼位後為自己制定了三十年的計劃,第一個十年,開疆擴土;第二個十年,使百姓休養生息;第三個十年,讓整個天下達到太平盛世的局面。
柴榮是個行動派,這個計劃提出後真的就親自率軍開疆拓土。當時北漢勾結契丹南侵,柴榮力排眾議帶兵親征。對決的時候,箭矢落到了柴榮身邊,下屬的都是面無人色,但他卻臨危不懼,勇敢作戰,極大的鼓舞了士氣,他親自率領五十人直衝敵軍主將陣營,奮力廝殺,終於大破北漢軍隊,獲得大勝。柴榮帶兵號令非常的嚴明,賞罰分明,從不徇私做出違背軍法的事情,這也他在軍隊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打敗北漢後,柴榮率軍南征南唐,他親自率艦隊從淮河進入長江,但是被淤塞了的北神堰阻隔了進入長江的水路。手下的將領稟報說,當地的這個地形沒有辦法快速疏通,且動工要耗費太多的人力和時間,建議柴榮撤軍。柴榮於是親自去觀看地形,用了幾天的時間制定了詳細的疏通方案,工匠按他的方法十天左右就完全疏通了河道,經費還比預算的少,於是後周的戰艦順利進入長江,南唐被突然衝出江面的後周軍隊打的措手不及。這次戰爭後周軍大獲全勝,奪取了江北、淮南十四州土地。
二,《平邊策》決定後周統一天下的軍事方針。柴榮在開疆擴土的同時十分注重民生,關愛百姓,因為他自己就是從民間爬起來的,所以在百姓中柴榮也是一個有道明君。柴榮對大臣們也絲毫沒有一般帝王的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傲慢,而是虛心的請求他們指出自己的過失,並且能夠承認改正。並且他命人制定了《大周刑統》來規範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人的行為,絕不因個人的喜怒而處罰別人,一切都按照律法的規定來操作。於是大臣們都敢於直言進諫。為了得到更多能實現自己三十年計劃的建議,他下詔官員們每人都要上交兩篇文章,題目是他擬定的《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
《為君難為臣不易論》是讓大臣們各抒己見,討論如何能做到君臣之間互相理解真誠相待的問題。而《平邊策》則是對統一天下的軍事方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柴榮親自審閱官員們寫的文章後,採納了王樸的“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統一天下的軍事方針,可見,在後周統一天下的步驟中,是先南後北,最後再北伐最強大的契丹的。取代後周的宋朝也是沿著柴榮的方針統一天下的。柴榮在位僅有短短的六年,卻發動了五次親征南征北討,奪取大量土地,後周的軍事力量和國力已經成為十國中最強大的,南方的諸國都只有防備之力,無力侵犯後周。
三,壯志未酬身先死。由於南方的威脅很小,所以在公元959年四月,柴榮親率周軍北伐契丹,想要奪取契丹佔領的燕雲十六州,因為燕雲地區的戰略要地和當地盛產的戰馬都是統一天下所需要的重要資源。後周軍隊兵不血刃,僅用四十二天就收復三關三州十七縣的土地,柴榮在準備乘勝奪取幽州的時候,忽然身染重病,後周軍隊只好撤軍回國。而柴榮回京不久之後,就去世了,年僅三十九歲。此後,趙匡胤陳橋兵變取代了後周建立北宋,並在柴榮打下的基礎上逐步統一了南方諸國,與契丹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柴榮總是忙著打北邊,以至於有傳言說柴榮制定的戰略是先北後南,先滅遼國後平南方。其原因我覺得有兩點:
一,後周緊挨著北漢和契丹,而後周在柴榮之前國力並不強大,所以北漢和契丹總是想把後周吃掉,這就造成柴榮繼位後對北方作戰數次,讓大家誤解成他主要是針對北方契丹作戰;
第二,柴榮死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爭後,也讓人們誤解為他主要滅了北方的契丹。其實當時後周的實力已經讓南方各國不敢輕易來犯,而柴榮的時代,燕雲十六州被割讓給契丹不過短短的二十三年,當時的人們眼中那次軍事行動只是去收復被敵國佔據的失地而已,因為那本來就是中原王朝的領土,只是不久前被契丹佔了而已。可完全沒有說要北上滅掉契丹啊。
總結:假如上天讓柴榮多活幾年的話,收回燕雲地區之後,後周仍然會按照《平邊策》的方針,南下滅掉各國,最後 再和北方的契丹決一死戰的。可惜,他死的太早。至於說柴榮的方針是先北後南,後來北宋反過來搞才不能滅遼,這未免太信口開河了,因為無論是《五代史》還是《資治通鑑》都明確的說過:柴榮的軍事方針就是大臣王樸在《平邊策》中提出的先易後難,先南後北。至於周世宗死在北伐回來不久,那完全是一場誰也沒有預料到的遺憾。
-
10 # 史不知味
柴榮是五代十國“第一明君”,如若讓他多活十年的話,歷史會完全不一樣。
趙匡胤的母親臨終前曾經問他,你是怎麼當上皇帝的?他說是爹孃做了好人好事,福報落到了他的頭上。
可是,他母親卻直言不諱地說,你能當上皇帝,是因為柴榮讓小小年紀的兒子柴宗訓繼位,如果柴宗訓年紀大一點,哪有你的份?
將趙匡胤母親的話翻譯翻譯,也就是說趙匡胤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完全是因為柴宗訓年紀小不懂事。
別看趙匡胤只用了幾年的時間就結束了紛紛亂亂的時代,可是如果沒有柴榮鋪好路的話,他還真不一定能夠做到。
趙匡胤建立了宋朝之後,所採取的是先南後北的策略,從難易的角度來看則是先易後難的策略。
不過,柴榮作為極具魄力的一代明君,為什麼卻會主張先北後南或者說先難後易的策略呢?
只可惜柴榮還沒有來得及實現自己一統江山的抱負就已經離開了人世,所以先南後北的策略也沒有來得及實施。
對於先難後易的策略,實際上歷史上有一個開國皇帝就曾經採取過這樣的策略,也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有了逐鹿天下的實力之後,問劉伯溫自己應該怎麼做才能打敗所有人,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劉伯溫對他說了一句話:“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
劉伯溫給朱元璋的建議是先打陳友諒,然後再打張士誠、陳友定等人,只要先打敗了陳友諒,那麼張士誠和陳友定等人也就不在話下了。
對於朱元璋而言,陳友諒無疑是最強勁的對手,以實力來論,當時的朱元璋實際上不如陳友諒。
可劉伯溫為什麼要建議朱元璋先打陳友諒?原因就在於只要打敗了陳友諒,一則可以壯自己聲威,二則可以震懾張士誠和陳友定等人。
如果先打張士誠和陳友定等人的話,打完了他們,朱元璋的實力勢必也會損耗不小,到時候朱元璋還有實力繼續打陳友諒?即便還有抵抗之力,恐怕最後也會成為陳友諒的手下敗將。
這就是朱元璋採取先難後易的策略所帶來的好處,事實上也證明了這一策略的正確性,他不僅打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人,還成功揮師北上。
倘若五代時期柴榮也能夠採取先北後南、先難後易的策略的話,必無兩宋之受制於人。
趙匡胤後來採取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結果導致了兩宋受制於人。
原因何在?
趙匡胤在柴榮已經基本上鋪好路的情況下,選擇了先易後難的策略,結果就是打完了容易打的之後,自己實力也遭受了不小的損失,再無北上之力,乃至於他只能成立一個“基金”準備用錢買地。
可如果趙匡胤能夠採取先難後易的策略,先解決北方之敵,再以勝利之軍南視,他也可以做到傳檄而定。
只是趙匡胤的魄力和格局終究不如柴榮和朱元璋,所以才會採取了和柴、朱二人不一樣的策略。
柴榮的魄力和格局是什麼?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柴榮雖然在位僅僅五年,可是卻已經為開拓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再給他五年的時間,他確實可能結束戰亂。
然而他在960年代周之後,卻到了975年才平定了南唐,也就是說他即便採取了先易後難的策略,也用了15年的時間才將南邊收入囊中。
打了15年,趙匡胤還有多少實力北上?沒了,所以對於北上之事,他只能想想而已,想完了之後就籌錢。
為什麼籌錢?因為他想用錢買地,真的是很天真的想法。
可惜了,一代明君柴榮,若上天再給他十年,又何止於此!
-
11 # 大國布衣
後周世宗柴榮“先北後南”的戰略絕對是個偽命題,柴榮從沒主張過要先打契丹,相反的,在他執政的短短六年時間裡,有四年的時間都是頻繁的對南方用兵。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是由宋太祖趙匡胤和趙普定下的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實際上最早提出這一戰略思想的,正是後周重臣王樸,王樸在其著名的戰略著作《平邊策》中提到“攻取之道,從易始者”,“得吳(南唐),則桂、廣皆為內臣,順、蜀可飛書而召之.......吳、蜀平,幽可望風而至。”王樸是五代十國後期提出“先易後難”戰略思想的第一任,而且被後周世宗在其統一戰爭中所採用。後周世宗在其短短六年的在位時間裡,有四年的時間都是對契丹採取防禦措施,而對南方諸國積極用兵。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北漢世祖劉崇乘後周國喪之際,率領三萬精兵,聯合遼國騎兵萬餘人南犯後周邊城潞州。血氣方剛的後周世宗柴榮不顧眾臣的勸阻,親率大軍御駕親征,最終在高平之戰中大敗北漢和契丹的聯軍,劉崇丟棄大量輜重狼狽北逃。這一年的五月柴榮又乘勝追擊包圍北漢國都太原城,由於糧餉不際和連日大雨,周軍士氣大落,柴榮被迫於六月班師回朝。
穩定了後方,雄心勃勃的後周世宗繼承養父遺志,決定實現自己的三十年計劃,即“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為此他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南征北戰,這期間更是多次對南方諸國用兵。
也正是這一年,柴榮採納了王樸的“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的建議,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九月,後周大軍大破後蜀,收復秦、成、階、鳳四州。
柴榮對南方諸國規模最大的用兵當屬三徵南唐。
從顯德二年(955年)到顯德五年(958年),後周世宗分三次親征南唐,南唐作為十國中的頭號強國,先打服南唐對其他諸國具有重大的震懾作用。三徵南唐,戰績一次比一次好,顯德五年(958)年的第三次親征,更是打得南唐元宗李璟不得不遣使求和,不僅每年獻貢物十萬,還被迫割讓四州給後周。持續三年的淮南之戰以後周的大勝而結束,柴榮此戰盡得南唐江北十四州六十縣,逼得李璟自去帝號,稱“江南國主”。
南唐作為當時南方諸國中的頭號強國,被後周三次南征打的如此狼狽,無形之中極大的震懾了南方其他大小割據勢力,為他之後的北伐掃清了後顧之憂。
解決了南方的後顧之憂,柴榮才得以專心對付北漢和遼國。顯德六年(959年)柴榮發起攻遼河北之戰,其意在收取後晉時期被割讓給遼國的幽雲十六州。而也正是這一次的親征,雖連收遼國三關三州共十七縣,當正當柴榮欲乘勝奪取幽州(今北京)的時候,卻突患疾病不幸病倒,並在同年的六月班師回朝後,駕崩於開封萬歲殿,享年三十九歲。
柴榮從來沒有主張先打契丹,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親征遼國,主要還是為了幽雲十六州,要想平定南方,遼國和北漢是心腹大患,而幽雲十六州又是北方之屏障,柴榮攻打遼國的目的,正是為幽雲十六州而來,只有收回幽雲十六州,才有可能解除來自後方的威脅,可以專心的展開統一南方的戰爭。可惜天不假年,五代十國最英明神武的君主後周世宗柴榮卻在三十九歲的盛年去世,確實讓人可惜,遺憾,大業未成的結果是讓當時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抓住了機會,實現了改朝換代。
-
12 # 李老師歷史課
“五代第一明君”柴榮之所以主張先打契丹,主要是為了更好的完成國家一統!
為什麼我這麼說呢?大家請看一下柴榮所處的時代背景!柴榮繼承的是自己的養父兼姑父後周太祖郭威的皇位,後周是五代中的最後一個,這時候的中國正處在天下大亂的階段,各地擁兵自重的軍閥們紛紛自立為王。因此,當時除了開封的周世宗柴榮,他的北面還有契丹和北漢,南方還有南唐、後蜀、吳越、南漢、南平等眾多的割據政權!
在柴榮的眾多對手裡,最強的毫無疑問是北方的契丹,而其他的基本都難以與後周抗衡,比如號稱“南國最強”的南唐被柴榮三次南征打的只剩下了半條命,南唐都這樣,其他的就更不是對手了!那麼有就一個問題了,為什麼柴榮不先挑軟柿子捏,反而向最強大的契丹發起挑戰呢?
柴榮北伐的根源在於一個至關重要的地區:燕雲十六州俗話說“胡虜無百年之運”,可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卻第一個打破了這個魔咒,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遼國佔據著燕雲十六州這塊風水寶地!燕雲十六州本來是中原王朝的固有領地,可是後唐末年,軍閥石敬瑭為了求助契丹幫他造反稱帝,居然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此舉直接讓此後數百年間中原王朝失去了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許多歷史悲劇也因此而發生!
可以說契丹有了燕雲十六州,遼國在對中原王朝的戰爭中,進攻則可以迅速直搗中原腹地,防禦則憑藉燕雲堅城拖垮敵軍,不過這隻能算是燕雲十六州帶給遼國的第二大好處。第一好處則是燕雲地區高度發展的農耕經濟,有了它,以在草原遊牧為主的遼華人再也不怕颶風或暴雪帶來的生存危機了,因為他們可以從燕雲地區源源不斷地運送所需的各種物資來維持生活,應該說契丹民族是一個有著非凡智慧的種族,他們開創的這種農牧混合經濟給後世王朝的發展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燕雲十六州對契丹有多重要,對柴榮就有多重要,因為燕雲十六州是抵抗北方異族的一道天然屏障,失去了它,中原天下必將不得安寧!柴榮正是看清了這一點,才決定挑戰契丹,收復燕雲十六州,從而打造一個安全穩定的後方然後蕩平天下!
公元959年,後周顯德六年,柴榮揮師北伐,一路上所向披靡,四十天連克三關三州,共十七縣,取得了重大戰果!可惜,柴榮突染重病,不就病死,年僅三十九歲。每每讀到此處,都令人扼腕嘆息,這可真是“讀史讀到傷心處”,試想一下,當時契丹正處於昏庸皇帝耶律璟的統治之下,與之相反中原王朝則是英明神武的柴榮,如能順利北伐,收復燕雲自是不在話下。
惜哉!周世宗!
回覆列表
如果以我們現代人的角度來說,先攻打契丹是一個很正確的“先難後易”的路線。但是柴榮在位初期是對北漢和南唐用兵的,也就是先遠交近攻,先易後難的路線。
所以用兵之道,在於活學活用的!
後來篡周立宋的趙匡胤,趙光義也是遵從這條路線的。
因為縱觀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基本上都是都是選擇從北向南(先難後易)或者從南到北(先易後難)來進行戰爭的(明朝有些例外,還有中華民國形式上得到了統一)。
現在回到柴榮的戰爭策略問題以及歷史背景。
周世宗柴榮身為五代第一明君,自然是一個勵精圖治有著極大政治野心的皇帝,面對當時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柴榮曾要求臣僚進獻統一之策。
最後柴榮接受了大臣王樸的建議,要兼併分立的諸國:“攻取之道當先其易者”。
經過後週一系列的改革和整頓軍備,戰爭的大幕拉開了!
“高平之戰”是柴榮作為後周皇帝的戰場“首秀”,打出了柴榮的威名,奠定了亂世戰神的地位,天下人從此知道後周有一個戰神皇帝,兇悍的北漢人從此不敢南侵,永遠放棄了復國的念頭。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說:“世宗取淮南,定三關,威武之振自高平始。”
北漢被打服後,中國大地上軍力最強大唯一能與後周爭天下的就是李璟的南唐政權了。柴榮前後花了三年時間,打了三場艱苦卓絕的大型戰役,終於打得南唐向後周稱臣。其中第三次南征最為精彩。
等到身邊的敵人收拾臣服以後,柴榮才開始向北方的契丹亮劍!
歷史上漢人對契丹(遼帝國)的大規模北伐總共有過三次,第一次發生在公元959年柴榮為帝的後周,後兩次發生在北宋太宗趙匡義年間的979年和986年。
後兩次幾乎是慘敗而告終,幽雲十六州始終被契丹牢牢掌握,就像是懸在北宋都城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讓北宋不得不靠歲幣和戰略防禦政策來應對。
對契丹戰爭初期連戰連捷,兵至幽州。幾乎要收復幽雲十六州,但是隨著柴榮的病逝(在位五年半),戰爭便潦草收場。
柴榮的英年早逝,改寫了中國歷史,不僅使石敬瑭於936年賣國割讓的燕雲十六州的收復推遲了四百多年,也讓趙匡胤不費吹灰之力撿了個皇帝噹噹,否則中國歷史根本沒趙匡胤什麼事,歷史上也不會出現宋朝,歷史程序將被徹底改寫。
這也讓很多人都驚呼“如果柴榮多活二十年的話,歷史肯定會被改寫的假設。”
但是歷史上從來都沒有如果和假設的話題,都是塵歸塵,土歸土的塵封在歷史的長河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