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非藥物免疫療法創始人
-
2 # 翠羽黃衫
籠統地說,腫瘤分遺傳性腫瘤和散發性腫瘤。遺傳性腫瘤,就是父母攜帶有導致癌症發生的基因突變,這個突變傳給子女的機率是50%。但是並不是說攜帶有這個基因突變就一定會發生腫瘤,至少發生腫瘤的機率要高了,發生腫瘤的年紀可能比一般人早。
舉個著名的例子,安吉麗娜朱莉,她母親和姨媽都是乳腺癌患者,她擔心自己也會得乳腺癌 就去做了brca基因檢測。她確實也攜帶brca基因的致病突變,但是她當時也沒有得腫瘤。為了防止和她親人一樣,發生乳腺癌和卵巢癌,她先後做了預防性切除乳房和卵巢的手術。
臨床上會透過收集家族患癌症的情況,比如什麼年齡得的腫瘤,腫瘤什麼病理型別,都什麼人得了腫瘤,繪製系譜圖,初步評估是不是遺傳性腫瘤,然後針對性地推薦基因檢測,明確家族中的腫瘤是不是遺傳性腫瘤,攜帶哪種致病的基因突變。
我也在做遺傳諮詢,包括腫瘤遺傳諮詢和產前優生遺傳諮詢,父母腫瘤會不會遺傳,最重要看腫瘤發病年齡和病理型別,不能一概而論。
-
3 # 直道人
父母得過癌症,孩子要注意,癌症雖然沒有傳染性,但是有些癌症有遺傳到下一代,孩子應該不定期的檢查身體,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
4 # 復康養生小課堂
其實對於父母得過癌症,那麼他的孩子是不是更容易得癌症,這個主要還是針對於遺傳性癌症才成立得,而對於非遺傳性癌症即使是父母得癌症,而孩子並不會更容易得癌症,所以具體還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說的。
癌症可分為遺傳性癌症以及非遺傳性癌症,遺傳性癌症也就是說這類癌症是具有遺傳性得,那麼這個家族的人員就要注意了,遺傳性癌症都是由於具有遺傳基因會遺傳到下一代,一旦這個基因成顯性,那麼這個人患得癌症得機率就很大,而且遺傳基因是很複雜得,還要看這個基因位於父親身上還是母親身上,再看此基因是顯性還是隱性等一系列問題,目前醫學上對於遺傳性癌症的研究並沒有達到精準定位的地步,所以對於遺傳性癌症目前只是根據家族成員中患癌的人員情況來進行推測,如果近三代之內都有出現患癌的病人,那麼久很可能是遺傳性癌症,家族成員就要早點做好防癌的措施。
如果是具有家族遺傳性的癌症,後代也不要太過緊張,保持健康的生活,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並且到一定年齡的時候開始進行定期體檢,這裡說的體檢並不是我們所說的那種常規的體檢,常規的體檢一般不能夠在癌症早期的時候檢查出來,所以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專項檢查,也就是常說的肺部CT檢查、胃鏡以及腸鏡等檢查,具體採用哪種檢查主要看家族遺傳性是哪種癌症,如果是肺癌那麼就要做肺部CT檢查,而如果是胃癌那麼就要做腸鏡檢查,這樣能夠在癌症早期的時候就能發現,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且早期的癌症還是有可能治癒的,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做好預防癌症的措施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要遠離菸酒,這兩個是致癌的兩大因素。
而且即使患癌了我們也不要放棄生命,積極採取治療,提高生活質量,不管我們的生命還有多少,只要認真對待就不會有遺憾,而且對於癌症的治療中醫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而且還不會產生任何的毒副作用,中醫三位一體療法採用內服與外用的治療方式幫助患者有效緩解疼痛,消除症狀體徵,而且還能夠提高患者的身體免疫力。
-
5 # 美中嘉和腫瘤科普
如果父母患癌,他們的孩子有一定的機率會患癌,但是並不是每種癌症都會遺傳。比如乳腺癌、腸癌、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因某些基因是會遺傳給下一代的。
癌症?家族逃不出的夢魘!
癌症本質上是一種基因病,正常細胞在病毒感染、化學致癌物、輻射等作用下,原癌基因被異常啟用成為癌基因,或者抑癌基因失活,都會誘導細胞發生癌變。基因作為遺傳的基本單位,確實可能導致某些癌症的“遺傳”,更準確點說,遺傳的往往不是癌症本身,而是癌症的“易感性”。
攜帶腫瘤易感基因的人一定會患癌嗎?
並不是攜帶有腫瘤易感基因的人群就一定會罹患癌症。美國癌症協會研究表明,只有約 5~10% 的癌症病例與遺傳性基因出錯有關。
比如乳腺癌,女性攜帶BRCA1基因,一生中分別有45%~90%的機率患上乳腺癌和40%~60%的機率患卵巢癌。
對於存在家族史的人群,應該怎麼做呢?
屬於家族癌的人群,除了基因檢測外,還可以定期做相關的癌症篩查,如直腸癌篩查,通常篩查年齡為50-75歲,而對於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來說可提前至40歲。部分遺傳性疾病,也可以透過注射疫苗來預防,至於如何檢測和篩查,還是應該聽醫生的安排。
回覆列表
我是蔣知佟,中華非藥物系統免疫療法聯合創始人,癌症並非傳染病,所以並不會有傳染的問題。
但有一個問題,不能不小心,大多數孩子會繼承父母的飲食習慣,這個是不能輕視的,因為很多不好的生活方式正是患癌的重要原因之一,孩子在這個方面需要做一定的檢討。還有環境與水,也是要特別注意的,如果和父母一起生活的話,也要特別注意。
癌症並不是一個莫名其妙的病,它是有原因的,找到原因非常關鍵,找到原因就能事半功倍,但是現在的醫生基本上不會幫你找原因,找不到原因那一定是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