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龔166916589

    演義

    諸葛亮出使東吳,群英會上舌戰群儒。真正的有才者:如張昭,顧雍等很少發言,他們知道諸葛亮才華非比尋常,弄得不巧臉面掃地。真正發言起勁的都是二三等謀士他們也持有私利之爭,一旦鬥倒諸葛可以一舉成名,所以搶著辨論:有的二三句話被亮問得無言可答,更甚者只有一句話,被諸葛鬥倒,諸葛對他說:‘’你無資格立於廟堂,回去再讀三年書再來‘’這個人不知深淺地討沒趣。最後東是名士張昭與諸葛談及戰降的利害關係。張昭主降思想並沒有全部解決,張昭說了一句:國家大事需進一步商量探討。

  • 2 # 陳郡忱某人
    《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故事講述諸葛亮為聯盟孫權抵抗曹操的過程中遭到東吳諸謀士的責難,最後都被諸葛亮一一反駁,啞口無言。東吳文人的出場順序依次是張昭、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峻。那麼他們的真實水平如何呢? 首先我們來啊看張昭,張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東漢末年張昭來到江東,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掌管東吳的文武政事。 策臨亡,以弟權託昭,昭率群僚立而輔之。,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孫權被封為吳王后,拜其為綏遠將軍,封由拳侯。 張昭每次上朝進見,辭氣壯厲,臉上透出一股正義,曾因直言違逆了旨意,宦官不讓他進見。後來蜀國使者來,稱揚蜀的美德,而吳國群臣沒人能屈服他,孫權嘆息道:“假使張公在坐,蜀使不屈服也會喪氣,哪能再自誇呢?”次日,派遣中使慰問,藉以請見張昭。張昭坐定,抬起頭來說道:“我想要竭盡臣節,來報答他們的厚恩,但是我的思慮淺薄,違逆了盛旨,我料想(定會)深深地沉淪,長久地被棄置一旁,沒想到又蒙引見,得以侍奉在帳下。但是臣愚鈍之心所以事奉國家的心志,在於忠誠益國,竭盡生命而已。如果要我竊取榮華,苟合取容,這是臣做不到的。”孫權向他辭讓道歉。 張昭可以算是東吳文臣第一人,孫權的左膀右臂,地位非常高。司馬光評價他:昭容貌矜嚴,有威風,吳主以下,舉邦憚之。虞翻,字仲翔,會稽餘姚人。他本是會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後投奔孫策,自此仕於東吳。他既可日行三百 ,善使長矛 。經學也頗有造詣,尤其精通《易》學,又兼通醫術,可謂文武全才。孫權曾稱讚他“可與東方朔為比矣”。翻性疏直,數有酒失。權與張昭論及神仙翻指昭曰彼皆死人而語神仙世豈有仙人邪權積怒非一遂徙翻交州。雖處罪放,而講學不倦,門徒常數百人。又為《老子》《論語》《國語》訓注,皆傳於世。虞翻對於易經的研究可以算的上東吳第一人,是江東易學集大成者。陳壽:虞翻古之狂直,固難免乎末世,然權不能容,非曠宇也。步騭是吳國重要將領,最大的功績是平定交州叛亂,建安十五年,轉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將,率軍接管往交州,追拜使持節、徵南中郎將。次年,以平定交州功,加平戎將軍,封廣信侯。後遷右將軍、左護軍,改封臨湘侯。孫權稱帝后,拜驃騎將軍,領冀州牧,又都督西陵。赤烏九年,代陸遜為丞相。陳壽:寬弘得眾,喜怒不形於聲色,步騭以德度規檢見器當世。步騭不僅僅是東吳的重要軍事將領,同時文采也頗有傳世,著作有《表言塞江》、《上疏請備蜀》、《上疏論典校》、《上疏獎勸太子登》等薛綜,字敬文,沛郡竹邑人,薛綜是當時名儒,著有詩賦難論數萬言,集為《私載》,並著有《五宗圖述》、《二京解》孫權賜給薛綜紫綬囊,薛綜陳辭謙讓說紫色不是他所能佩戴的,孫權說:“太子年少,涉道日淺,君當博之以文,約之以禮,茅土之封,非君而誰?”當時薛綜以名儒居師傅之位,仍然兼讓選舉,甚為優。三國志評價他:張紘文理意正,為世令器,孫策待之亞於張昭,誠有以也。嚴、程、闞生,一時儒林也。至畯辭榮濟舊,不亦長者乎!薛綜學識規納,為吳良臣。及瑩纂蹈,允有先風,然於暴酷之朝,屢登顯列,君子殆諸。陸績,字公紀,吳郡吳縣人,東漢末年大臣,廬江太守陸康之子。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曆法,星曆算數無不涉覽。孫權授予奏曹掾,常以直道見憚,出為鬱林太守,加偏將軍。雖在軍中,不廢著作,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太玄經注》。孫權掌管國事,徵召陸績為奏曹掾。他因說話直率而被人忌憚,故外任為鬱林太守,加授為偏將軍,授予兵員二千。陸績既有腿足毛病,又志在研究經典,故帶兵行陣並不是他的志向。雖說有軍事在身,但著述並不中斷,他製作《渾天圖》,註釋《周易》和《太玄》,都流傳於世。他預知到自己的死期,於是給自己作好了挽辭:“漢朝志士,吳郡陸績,幼愛《詩》、《書》,長習《禮》、《易》,受命南征,染病遭厄,壽命不長,痛與世隔!”又說:“自現在開始,計六十年後,車同軌、書同文,遺憾我不得見。”他三十二歲就去世。陸績長子陸宏,任會稽南部都尉;次子陸睿又,任長水校尉。《三國志》記載,嚴峻彭城人,從小就喜歡儒學,對儒家的經典費昂瞭解,在天下大亂之時避亂江東,和諸葛瑾、步騭等人關係很好,是東吳文臣中的佼佼者。魯肅病逝,孫權親為舉辦喪事,在他稱帝登壇祭天時,他對公卿們說:“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魯肅遺腹子魯淑長大後,歷任昭武將軍、都亭侯、武昌督、假節、夏口督,他治軍嚴整,有才幹,由其子魯睦承襲爵位並統領兵馬。當時東吳上下都以為繼任都督非呂蒙莫屬,可是孫權卻下令,由從事中郎將嚴峻代替陸遜,擔任都督,率兵一萬鎮守陸口。可見嚴峻不僅僅是文臣而且對於軍事指揮能力也是頗有所長。總的來說,三國演義中關於諸葛亮舌戰群儒的這一個情節,東吳派出的人士都是國內有名的文武兼備的人才,這一場辯論透過用吳國的名臣,將諸葛亮才華橫溢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以東吳的名士更能襯托出諸葛亮的論辯能力。諸葛亮面對的那些人士無論文治武功都和他不相上下。

  • 3 # 鋒在起時

    在“舌戰群儒”中,最先向諸葛亮發難的,是江東名士張昭。張昭開門見山地對諸葛亮嘲諷了一波,感嘆劉備得諸葛亮後反不如以前。諸葛亮先是辯駁一番,接著卻說出了“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的話語,張昭默然無語。

    第二個開口爭辯之人是虞翻,他對諸葛亮以敗軍身份求人的態度感到不滿,並對諸葛亮的“窘迫境地”嘲弄了一番。諸葛亮答曰“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由此論之,劉豫州真不懼操賊者矣”,話裡話外充滿著對虞翻的不屑與輕視。

    第三人是步騭,他對諸葛亮自比蘇秦張儀而感到可笑,認為諸葛亮大言不慚。諸葛亮對曰“君等聞曹操虛發詐偽之詞,便畏懼請降,敢笑蘇秦、張儀乎?”氣的步騭滿臉通紅,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第四人是薛綜,薛綜以曹操兵多將廣順天而行為由,想借此反駁諸葛亮。結果諸葛亮大怒,厲聲回懟曰“薛敬文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公既為漢臣……今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公乃以天數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不足與語!請勿復言!”。薛綜被一頓臭罵,羞愧難當。

    第五人是陸績,陸績以曹操為曹參之後為其洗白,企圖推翻諸葛亮論斷,諸葛亮只回了他一句“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

    在此之後,嚴峻、程德樞、張溫、駱統等人,也都被諸葛亮以“區區書生”、“小人之儒”、“皓首窮經”等字眼一一呵斥,無一再敢與諸葛亮辯論。

    從以上描寫中,我們就能發現一件事,眾多儒士都以“天命”、“出身”、“功績”為論點辯論,而諸葛亮的回敬之語看似有力,卻無不夾雜著諸如“誇辯之徒”、“屈膝降賊”、“無君無父”等人身攻擊字眼。

    諸葛亮絕對是一個君子,他的德性之高,在三國時代,實在難以找到與之比肩之人。這場舌戰群儒,諸葛亮的素質為何變得如此之低?其實這便是諸葛亮走的捷徑。在面對眾多辯士時,勢單力薄的諸葛亮必須表現得極為強硬,才能克敵制勝,若是與眾人“坐而論道”,諸葛亮恐怕即使不被累死,也會被身邊這群“嗡嗡叫的蒼蠅”煩死

    由此看來,曹操貶諸葛亮是“山野村夫”並非妄言,畢竟諸葛亮在“舌戰群儒”中的表現,就是地地道道的“山野村罵”,罵的江東眾臣臉紅語塞,也罵出了赤壁火燒曹兵百萬的最終勝利!

  • 4 # 小姜老薑

    我是僵師,同你一起分析舌戰群儒。

    “舌戰群儒”說的是諸葛亮為了聯盟孫權共抗曹操而出使東吳,遭到東吳諸謀士的責難,最後都被諸葛亮一一反駁,啞口無言的故事。這一次參與的東吳謀士共有二十餘人,在三國中有記載有10個人,分別是張昭、顧雍、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畯、程德樞、張溫、駱統,下面我們逐個分析一下。

    1.張昭

    張昭最先出場,一上來就說"我張昭乃是江東的小人物,早就聽說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仲、樂毅,新近聽說劉備劉豫州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因而欲想席捲荊襄。如今荊襄卻一下歸屬了曹操,不知你們是何用意啊?"張昭這個人孔明還是知道一些的,他是孫權手下的第一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服得了孫權?於是從容答道:"在我看來,我主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備謙卑仁義,不忍去奪同宗兄弟的基業,因此將荊州推讓掉了。劉琮是個小孩子,聽任佞言,私自投降,致使曹操很猖獗。如今我主屯兵江夏,是另有良圖,這可不是等閒之輩所能理解的。" 張昭道:"如果是這樣,先生可就自相矛盾了。 先生自比管仲、樂毅,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一統天下;樂毅扶持微弱的燕國,拿下齊國七十多個城池。 這兩個人,可都是濟世之才啊!然而劉備在未得先生之時,尚能夠縱橫天下,割據城地;如今得了先生,可為何曹兵一來,你們就丟盔卸甲,望風而竄,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如此辜負了劉表遺願,令天下百姓大失所望。那劉豫州自從有了先生,為何反倒不如當初了呢?管仲、樂毅難道就是這樣的嗎?"這話很明顯就是赤裸裸的諷刺諸葛亮了,但是孔明聽完,也沒有生氣,只是無聲地笑了笑,然後舉了很多的例子,巧妙的把自己洗白,看到張昭被噎的說不出話來,又來了一句:“那些誇誇其談、善於巧辯之徒,靠虛榮之氣壓人;儘管能夠坐著議論、站著高談,可是到了關鍵時刻應付各種形勢變化,卻什麼都不行了。 --這才真正是叫天下恥笑的呀!"張昭聽得出來,孔明這是在罵他,可也無可奈何。

    2.虞翻

    張昭敗陣之後,虞翻高聲問道:"如今曹公屯兵百萬,列將千名,虎視眈眈要踏平、吞食江夏,先生認為該怎麼辦呢?" 孔明道:"曹操雖有百萬之軍,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罷了有何懼哉。" 虞翻一聽冷笑道:"你們在當陽被打敗,無計可施,現在來向別人求救,還說"不怕", 這可真是大言不慚啊!" 孔明道:"我主只靠幾千仁義之師,怎麼能抵抗百萬殘暴之眾的呢?退守夏口,只是為了等待更好的時機。而如今,你們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天險,有的人竟不顧天下人的恥笑,想要主公孫權屈膝投降曹賊。從這一點來看,劉備是真的不怕曹操的。"這一番話,說的虞翻啞口無言。

    3.步騭

    就在這時,座間又一人問曰:"你是想效仿先秦時期的張儀、蘇秦,遊說東吳嗎?"孔明看了一下,原來是步騭。張儀是先秦時期有名的辯士,不會打仗,靠的就是耍嘴皮子。這話很明顯是在說孔明是一個只會做口舌之爭的人。一聽這話,孔明在心中對張儀、蘇秦默哀了一下,然後說道:“步子山你就只看到張儀、蘇秦耍嘴皮子的功夫嗎,難道你沒有看到他二人不畏強權不怕死精神。他二人都是人中豪傑。現如今,你聽到曹操打來了,天天嚷嚷著投降,也好意思笑話張儀、蘇秦,難道不知世上還有羞恥二字嗎?”步騭被說的無言以對,默然不語。

    4.薛綜

    就在這時,薛綜不自量力的跳出來問諸葛亮:“你認為曹操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孔明毫不猶豫的說道:“曹操不過是一個竊國賊而已。”薛綜嘲笑道:“你這話說的不合適,漢朝傳世到今天,氣數已盡,現曹操擁有天下的三分之二,人心都向著他,而劉備看不清楚時局,還想跟曹操鬥,這不是以卵擊石嗎?註定要大敗的。”孔明一聽怒了,厲聲說道:“你怎麼能說這種沒有君臣父子、沒有高低倫理的話呢。人生在天地間,就要以忠孝作為立身之本,而你作為漢臣,食君祿,卻懷著不臣之心。薛公說天下氣數歸向曹操,真的是無父無君,沒有綱常的人,我不想再跟你說話了,你也不要再多言了。”這一番話說的薛綜滿面羞愧,不敢接話。

    5.陸績

    薛綜敗陣之後,陸績於座上問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怎麼說也是相國曹參之後,劉備雖然自己說是中山靖王之後,可也沒有證據啊,他不過是一個編草蓆賣草鞋的俗夫而已,有什麼資格和曹操對抗呢?”這話一出,孔明就更不樂意了,你辱我也就算了,現在還要侮辱我的主公,孔明笑著說道:“依你所說,曹操是漢朝相國的後人,那就更是漢臣,應該為漢室的江山社稷著想,而他卻擁兵自重,手握王權,肆意橫行,欺君妄上,不僅目無君主,而且蔑視祖宗,不僅是漢室的亂臣,而且是曹氏的賊子。而劉備乃是堂堂正正的漢室之胄,當今皇帝依據世宗祖譜賜與他官爵,你憑什麼說"無可查考"呢?況且高祖就是從區區亭長開始建業起身的,織蓆賣鞋又有什麼可恥的呢?我看你真是小孩子的見解,怎麼能和高士一起理論呢!"陸績敗下陣來,無言以對。

    6.嚴畯

    前方已有五人敗陣,但依然還有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物出場,嚴畯就是其中之一。嚴畯在席上說道:“我聽孔明之言,都是一些強詞奪理的話,就不必再說了,我只想問,你有什麼經典的論詞嗎?”孔明說道:“尋章摘句,那都是迂腐之人,不懂變通的人乾的事情,怎麼能夠依靠這些讓國家興盛呢。古時候躬耕的莘伊尹,垂釣於渭水的姜子牙,還有張良、鄧禹等名士高人都沒有什麼經典論著。難道你只會學那些酸腐的書生,在筆墨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嗎?”這話真的一點面子都不給啊,說的嚴畯垂頭喪氣,很受打擊,無言以對。

    7.程德樞

    就在孔明訓完嚴畯之後,程德樞嘲笑諸葛亮只會說大話,其實沒有什麼真才實學,要被天下文人學者恥笑。孔明聽後也不生氣,只是說道:“文人學者有君子和小人的區分,君子都是忠君愛國,堅守正義,努力為國家、為時代做出自己的貢獻將美名傳於後世;而小人只會鑽研雕蟲小技,用心於文墨,雖筆下有千言萬語,但胸中卻沒有一點實實在在的計策,就像楊雄一樣,雖然以文章著稱於世,卻屈身與強盜之手,在走投無路的時候跳樓自殺。像這樣的人,即使每天吟詩上萬言,可又有什麼用呢?”聽到這話,程德樞也無言可對。

    東吳謀士20餘人,真正跟諸葛亮舌戰的只有7人耳。在這7人之中,透過他們自己說的話,以及諸葛孔明對他們對他們的反駁之詞,我們不難看出,有真才實學也就只有張昭一人耳,其他人要麼是紙上談兵,要麼是漲他人士氣滅自己威風,更有甚者,竟然公然嘲笑古人中的高人名士,真的是上不了什麼檯面的。

  • 5 # 隱居黃山

    古隆中在鄒灣漢襄陽城北50裡,與所有史書裡關於亮家描述的方向和距離都不符合,充分證明古隆中是明清以來襄陽說們造的假“故居”。劉表死後咋能下令把襄陽城遷到自己族墳地裡呢?都是後人在編瞎話。

    2013考古成果顯

    東漢襄陽在鄒灣

    司馬懿章被發現

    孔明寓居早不見。

    現襄陽城是陰宅,

    劉表族墳城中埋,

    對照錯址找孔明,

    亮家不在古隆中。

  • 6 # 小郎君聊三國

    東吳人傑地靈,並且孫氏久歷三代,手下文臣武將不計其數,而能從眾多文臣當中選擇出來,在大堂之上與諸葛亮舌戰,自然是當時一流名士。

  • 7 # 潘不安講究史

    《三國演義》中,孔明舌戰群儒可謂是初出茅廬之後,第一次站上天下舞臺的高光表演,其以一己之力,憑藉三寸不爛之舌,說的江東英傑啞口無言。當時與其對擂者,有張昭、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畯、程秉七人,在孔明的對比下如今看來這些人都成了跳樑小醜。

    然而歷史上並沒有關於舌戰群儒的記載,《三國志》中只記載了諸葛亮舌戰孫權,而這常年被人嘲笑的七人在歷史上其實也都是才名並備,青史留名的一代人傑。所以我們今天就伴隨著《三國演義》中舌戰群儒的順序來逐一認識他們。

    書中第一個向諸葛亮發難的是江東文臣之首的張昭,張子布。他一開始便以劉備新敗於曹操,諸葛亮曾自比管仲樂毅,而劉備得諸葛亮反不如出如何能比的上“相桓公,霸諸侯,相弱燕,下齊國七十餘城”的管仲樂毅?三個邏輯緊密、環環相扣、暗藏殺機的問題攻擊諸葛亮。

    但是諸葛亮用醫理為比喻,列舉了博望燒屯,白河用水的事實,不僅吹捧了一下劉備的大仁大義,還不忘嘲諷了一下東吳投降派“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說得張昭無一言回答。

    不過歷史上的這位暴脾氣老頭,即不會就此認輸,也不會說出如此百無一用的虛言。張昭是徐州彭城人,少年好學,博覽群書,受到王朗、陳琳等人的稱讚。徐州刺史陶謙便推舉他為茂才,結果被他果斷拒絕了,陶謙以為他輕視自己就把他抓了起來,因為好友趙昱的幫助才被放出。但就算這樣,在陶謙死後,張昭還是為他寫了祭文《徐州刺史陶謙哀辭》。

    天下大亂的時候,張昭舉家南渡來到江東,被孫策任命為長史、撫軍中郎將,文武政事全部委託於他。《三國志·張昭傳》記載孫策曾將張昭比為管仲:

    “昔管仲相齊,一則仲父,二則仲父,而桓公為霸者宗。今子布賢,我能用之,其功名獨不在我乎!”

    所以張昭對於孫權來說就如諸葛亮對於劉禪,是相父一樣的地位。在孫策剛死的時候,孫權悲傷不已以致無法正常處理事務,張昭便對他說:

    “夫為人後者,貴能負荷先軌,克昌堂構,以成勳業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盜滿山,孝廉何得寢伏哀慼,肆匹夫之情哉?”

    現在哪有時間給你哀嚎,怎麼能有和普通人一樣的感情?便直接將他扶到馬上,陳兵出行。後來長大了的孫權迷戀上了騎馬射虎,張昭直接“變色而前”:

    “將軍何有當爾?夫為人君者,謂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謂馳逐於原野,校勇於猛獸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

    逼的孫權連連謝罪,只能做射虎車,躲在其中射箭,但張昭依然是諫爭不止。

    黃初二年的時候,曹操派邢貞出使東吳,拜孫權為吳王。入宮門時,邢貞以自己是上國天使得身份不按禮節下車,張昭看見直接懟道:

    “夫禮無不敬,故法無不行。而君敢自尊大,豈以江南寡弱,無方寸之刃故乎!”

    “不下車我就捅死你!”威脅之意滿滿,嚇得邢貞趕緊下車。

    又有一次在武昌釣臺,孫權喝醉酒撒起了酒瘋,讓人把水灑在群臣的身上,張昭直接一言不發的出門坐回車上。孫權派人將他叫回來,奇怪的問道:“大家玩得這麼開心,你怎麼生氣了?”張昭懟到:

    “昔紂為糟丘酒池長夜之飲,當時亦以為樂,不以為惡也。”

    直接將孫權比作了紂王。所以這樣的直臣自然不討孫權的喜歡,到後來要設定丞相的時候,群臣都以為會是張昭,結果孫權偏偏用孫邵為相,後來孫邵死了,大家又推舉張昭,可孫權卻以顧雍為相。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不久後張昭告老退位,專心在家為《左轉》和《論語》做注。

    嘉禾元年(232年)十月,遼東公孫淵反叛曹操向孫權稱臣,孫權便派遣張彌、許晏出使遼東拜公孫淵為燕王。結果這是遭到了張昭的強烈反對,

    “淵背魏懼討,遠來求援,非本志也。若淵改圖,欲自明於魏,兩使不反,不亦取笑於天下乎?”

    兩人反覆爭吵,最後孫權生氣了,按著刀怒道:

    “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而數於眾中折孤,孤嘗恐失計。”

    吳國的官員入宮拜見我,出宮就去拜見你,我已經尊敬你到極點了,你還在別人面前不給我面子!張昭看了孫權良久才說:“我知道說的都沒用,但之所以還要這麼愚忠,是因為太后臨終把我叫到面前,顧名的遺言現在還在耳邊。”說完便涕泣橫流,而孫權也把刀扔到地上,兩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可這面哭完,轉身孫權就派張彌、許晏出使遼東了,氣的張昭直接稱兵不上朝了。這下孫權新仇舊恨湧上心頭,直接派人用土把張昭的門給封了,然而張昭也是硬氣,自己也在裡面用土把門封了。

    不久之後,果然入張昭所料,公孫淵反覆無常又把張彌、許晏殺了,孫權於是向張昭服軟但又不道歉,因此張昭還是稱病不出。實在沒辦法孫權親自到張昭門前見他,可張昭大門緊閉就不出來。

    也許是想到了晉文公和介之推的故事,孫權竟然把張昭家的門一把火給點了,這下張昭把門關的更緊了。生怕事情鬧得太大,孫權只好叫人把火滅了,又站了很久,張昭的幾個兒子才把張昭扶了出來。

    估計是這次又氣又嚇,嘉禾五年(236年),張昭去世,享年八十一歲。張昭在文學上極有成就,曾為《左傳》和《論語》註解,可惜已經佚失。但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曾說自己和張昭、張紘比起來就是小巫見大巫。另外張昭擅長隸書,在唐代張懷瓘的《書估》中被列為第三等。

    可見歷史上的張昭和演義中的形象是大相徑庭的,而緊接張昭之後的則是虞翻,虞仲翔。他先問諸葛亮如何看待曹操的百萬之眾,當諸葛亮說“不足懼”的時候,馬上抓住機會諷刺道:“軍敗於當陽,計窮於夏口,區區求教於人,而猶言‘不懼’,此真大言欺人也。”諸葛亮卻答道:“劉豫州以數千仁義之師,安能敵百萬殘暴之眾?退守夏口,所以待時也。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由此論之,劉豫州真不懼操賊者矣!”虞翻敗下陣來。

    孔明的這個回答其實有揭了虞翻的黑歷史,虞翻本是會稽餘姚人,在王朗擔任會稽太守的時候被任命為功曹。孫策徵會稽,恰逢虞翻為父守孝,他連孝服都來不及脫,前往求見王朗。直到王朗府門前才把孝服脫下,入府勸諫王朗應該躲避王朗。

    其實這件事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是用到這裡就顯得是虞翻膽小懼敵,舊病復發了。可實際上,王朗戰敗後,虞翻一直跟隨左右保護他,而歷史上的虞翻也和張昭一樣是個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基本上記載的張昭那幾次進諫孫權,虞翻都在現場,是張昭最鐵桿的支持者。

    不過虞翻即沒有張昭的名望和資歷,嘴巴又更臭,所以得罪了很多人。再加上孫權也非常討厭他,《三國志·虞翻傳》記載有一個故事,孫權稱吳王時大宴飲群臣,宴會最後孫權起身親自給大家勸酒,到了虞翻的時候,他故意裝作喝醉了趴在桌上,結果等孫權越過他去敬別人的時候,虞翻又坐了起來。這下把孫權氣的夠嗆,拔出劍就要砍了他,在座的沒有一個敢幫他說話,只有大司農劉基抱著孫權苦苦相勸才把虞翻救下。

    從這個故事就可以看出,虞翻這人平時有多討人厭,所以《三國志·虞翻傳》寫道:

    翻數犯顏諫爭,權不能悅,又性不協俗,多見謗毀,坐徙丹楊涇縣。

    一直到了呂蒙襲取荊州之前,因為患病回到建業,而虞翻又精通醫術,才被重新召了回來,一直跟隨在呂蒙的身邊。但是就算這樣,虞翻還是改不了那張臭嘴。

    《三國志·虞翻傳》記載了兩件事,第一件是東吳襲取荊州後,得到了投降關羽的于禁,孫權便將他放了出來。一日兩人騎馬並行,虞翻看到後嘲笑于禁:

    “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

    說著舉起鞭子就要打,幸得孫權喝止。然後眾人在船上喝酒,于禁聽到樂曲聲不免悲從中起哭了出來,虞翻又嘲諷道:

    “汝欲以偽求免邪?”

    三番兩次下來,弄得孫權是很不高興。

    第二件是糜芳投降後,依然拜為將軍,一天他乘船外出遇到虞翻,當時因為船上人比較多,駕船的就喊道:“避將軍船!”結果虞翻大罵道:

    “失忠與信,何以事君?傾人二城,而稱將軍,可乎?”

    又一次虞翻坐車外出,經過糜芳的營門,因為門關著不能通行,又罵道:

    “當閉反開,當開反閉,豈得事宜邪?”

    虞翻的毒舌在東吳可謂是無人能及,而且他有時候喝了酒還喜歡亂說話,最終因此而吃了大虧。有一次孫權和張昭在討論世界上有沒有神仙,虞翻估計喝了點酒,指著兩人說:“你們都是要死的人,卻談論什麼神仙,這世界上哪有什麼神仙啊!”

    孫權本來就已經忍了他很久,這次終於抓到機會就直接把他遠遠的流放到了交州。所以《三國演義》裡的虞翻在舌戰群儒時恐怕還沒有發揮全部功力,真實的他估計比這還要毒舌。

    不過虞翻雖然毒舌,但是大抵很多有真才實學的人都是這樣的,虞翻被流放後就安心的著書講學,門下學生常有數百人。他曾為《道德經》、《論語》、《國語》、《孝經》作注,而他最擅長的則是《周易》,《三國志·虞翻傳》記載他曾準確算出關羽的死期被孫權比作東方朔,其註解的《周易參同契》、《周易》,是現在《周易》研究的重要參考參考,並自成一派,發展出虞氏易學。

    還要提及的是,虞翻其實還是一個武將,其擅長長矛,可日行三百里,在隨孫策討伐山越的時候曾輕鬆的步行跟上騎馬的孫策。

    虞翻之後,又一人喊道:“孔明欲效儀、秦之舌,遊說東吳耶?”這人便是步騭,步子山。蘇秦、張儀是歷史上著名的說客,但是蘇秦為燕昭王說齊引得六國伐齊,張儀為秦惠王遊說六國,以“橫”破“縱”,都是鼓動如簧之舌,將被遊說的人害的很慘。

    不過諸葛亮沒有掉入陷阱,沒有直接回答“遊說東吳”這個話題,而是從蘇秦、張儀是真英雄出發,再引回到了“君等聞曹操虛發詐偽之詞,便畏懼請降,敢笑蘇秦、張儀乎?”

    步騭失敗!

    雖然諸葛亮指責步騭等人沒有資格嘲笑蘇秦張儀,可實際上步騭有勇有謀,相比兩人也是不遑多讓的英雄。東漢末年,交州地區動盪混亂,難以管理,先後兩任太守朱符、張津不是被殺就是逃跑。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太守,次年到任後,蒼梧太守吳巨暗懷異心不聽從調遣。步騭先是假意安撫,將其誘騙而來斬殺。一時步騭威聲大震,交趾太守士燮率眾歸附。之後他逐漸掃平割據當地的張津故將夷廖、錢博等地,使混亂多年的交州逐漸恢復秩序。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以步騭為驃騎將軍,遙領冀州牧,同時都督西陵,代替陸遜鎮守吳蜀邊境。之後步騭鎮守西陵十餘年,威名甚至傳播到了曹魏,得到其邊境將士的敬仰。

    赤烏九年(246年),步騭代替成為陸遜成為丞相,可惜於次年去世。

    見自己一方不斷吃虧,東吳方面又從天道角度,指出漢朝氣數已盡,曹操是天命所歸,此人正是薛綜,薛敬文。結果被諸葛亮一句“無君無父”罵的是體無完膚。

    可這段對於薛綜來說真的是天大的冤枉啊!薛綜是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孟嘗君之後,因封地在薛,後人都以薛為姓。東漢末年,為避戰亂,薛綜隨家人遷徙交州,直到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交趾太守士燮歸附孫權,薛綜才被徵召為五官中郎將。也就是說赤壁之戰時期,薛綜還遠在千里之外的交州呢,真是無妄之災啊。

    歷史上薛綜才思極其敏捷,嘉禾元年(232年)正月,孫權讓薛綜不用傳統套話寫一篇祭祖讚辭,薛綜接旨後倉促之間便草擬好文辭,並且文字燦爛,孫權又讓薛綜新增頭尾使讚詞完整,薛綜又馬上完成,眾人看完覺得文辭新穎不由嘖嘖稱讚。

    還有一次,蜀漢張奉出使吳國,在孫權面前拆闞澤的姓名以嘲弄他,闞澤不能回答。薛綜利用起身斟酒的機會,對張奉說:

    “蜀者何也?有犬為獨,無犬為蜀,橫目苟身,蟲入其腹。”

    張奉說你怎麼不再拆拆吳字?薛綜馬上介面道:

    “無口為天,有口為吳,君臨萬邦,天子之都。”

    赤烏五年(242年),孫權賜給薛綜象徵崇高身份的紫綬囊,以名儒居太子師傅之位。

    就著曹操的話題,又一人說道:“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曹參之後。劉豫州雖雲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蓆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諸葛亮一看笑道:“公非袁術座間懷桔之陸郎乎?”

    這人就是陸績,陸公紀,廬江太守陸康之子,吳國丞相陸遜的叔叔。在他六歲的時候,隨父親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款待他們。結果陸績偷偷在懷裡藏了兩個,出門是不小心掉了出來,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做客還要藏桔子嗎?”六歲的陸績答道:

    “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

    二十四孝中“懷橘遺親”便是出自這個典故。

    陸績成年後學問深厚,通曉天文曆法,星曆算數無不涉覽,但不喜做官,他與龐統交好,《三國志·龐統傳》中龐統曾經評價陸績:

    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

    他曾為《易經》、《太玄經》作注,又作有《渾天圖》,可惜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二歲。《三國志·陸績傳》記載其臨終前曾經感嘆:

    “從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車同軌,書同文,恨不及見也。”

    指的正是公元279年,司馬炎下詔伐吳,次年吳國滅亡,天下一統歸晉。

    見到陸績六歲時的事情都被抖了出來,嚴畯坐不住了,“孔明你那些都是強詞奪理,你有什麼作品嗎?”籍此諸葛亮又引出了腐儒的話題,用伊尹、姜子牙、張良、陳平也沒治什麼經典,把嚴畯說的啞口無言。

    別看這裡諸葛亮用腐儒比喻嚴畯,其實歷史上諸葛亮是很喜歡他的,《三國志·嚴畯傳》記載:

    權為吳王,及稱尊號,畯嘗為衛尉,使至蜀,蜀相諸葛亮深善之。

    而且嚴畯雖然是一個書呆子,卻非常有自知之明,在魯肅死後,孫權最初是想以嚴畯代替魯肅鎮守陸口。但是嚴畯不斷推辭說:

    “樸素書生,不閒軍事,非才而據,咎悔必至。”

    嚴畯一生專心學問,精通《詩》、《書》、《三禮》、《說文解字》,著有《孝經傳》《潮水論》,可以說是中國或者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潮水的著作,可惜已經失傳。

    最後當東吳所有的人都敗下陣來,真正的大人物出場了,雖然在三國故事中並不出名,但他在當時卻是真正的大儒,這人便是程秉,程德樞。以他的身份說出:“公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恐適為儒者所笑耳。”在當時就像在物理學界被愛因斯坦否認了一樣,結果卻引出了舌戰群儒中最精彩的君子小人之儒的區分。

    歷史上程秉曾經追隨過經學大師鄭玄研究經學,後又於交州躲避戰亂時,和經學家、訓詁學家劉熙探討過經學大義,博通五經。後來孫權準備厚禮,聘請他為太子孫登的老師,擔任太子太傅。

    黃武四年(225年),在孫登迎取周瑜之女的婚禮上,程秉為主持,對孫登說道:

    婚姻人倫之始,王教之基,是以聖王重之,所以率先眾庶,風化天下,故詩美關雎,以為稱首。原太子尊禮教於閨房,存周南之所詠,則道化隆於上,頌聲作於下矣。

    程秉一生著有《周易摘》、《尚書駁》、《論語弼》,共計三萬餘言,是名副其實的大學者。

    所以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演義和現實的不同,被諸葛亮駁倒的七人在歷史記載中有著完全不一樣,甚至是徹底顛覆的形象。對了,一般作品中陸績的形象是猥瑣的,尤其是在84版《三國演義》中,這是為了突出藝術效果。但是《三國志·陸績》傳卻記載“績容貌雄壯”,是個大帥哥。

    因而我們要將文學作品,以及影視作品和現實所區分開來,透過表象看清其所真正要表達的意思。舌戰群儒之所以精彩,並不是看諸葛亮如何一個個駁倒江東群儒,而是羅貫中透過諸葛亮之口所闡述的“君子之儒”與“小人之儒”的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讀了《葉公好龍》這篇寓言,你明白了什麼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