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朱元璋的意思嗎
5
回覆列表
  • 1 # 星空駱駝

    民間有句諺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諸葛亮我們都知道,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輔助劉備天下三分,一生功勞顯赫,贏得了無數的榮譽。那這劉伯溫究竟是何許人也,居然能諸葛亮齊名,而且諸葛亮都只是三分天下,他居然能夠一統江山?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他的功勞好像真的比諸葛亮還要大。其實如果單看功績,他確實跟諸葛亮不分上下,從至正二十年擔任朱元璋謀臣以來,他先後幫助朱元璋平定陳友諒,剿滅張士誠,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大明王朝,而且他跟諸葛亮一樣,都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名。

    朱元璋的很多此戰役中,要是沒有劉基的高瞻遠矚,估計也就沒有後來的大明天下了。

    但是讓人們意想不到的是,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人,為什麼反而在天下平定之後,就開始逐漸受到了朱元璋的冷落,而且後來論功行賞的時候,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的人都被封了國公,只有劉伯溫,連一個侯爵都沒撈到,封了個誠意伯。甚至最後被權臣所害,含恨而終。

    難道是朱元璋忘記了劉伯溫的功勞?還是說劉伯溫太不會表現自己?顯然,這些都不是。

    他之所以被朱元璋疏遠,筆者認為是這兩個原因所致。

    第一,他太聰明瞭,可以說他簡直就像是朱元璋肚子裡面的蛔蟲,朱元璋所能想到的一切他都能想到,朱元璋想不到的他也能想到,這就比較讓人害怕了。

    我們都知道,領導喜歡愛做事的人,但是不喜歡太過於聰明的人,三國裡的楊修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要想作為一個合格的領導人,必須要法術勢相結合,特別是相對於朱元璋這種沒怎麼讀過書的人來說,術這一塊更加重要,只有讓身後的群臣都看不透自己,不知道自己心裡想的是什麼,這樣才能夠讓他們都害怕自己,才能夠更好的駕馭群臣,自己的心思隨隨便便就讓手下猜到了,這怎麼能行呢,以後還怎麼控制這偌大個江山?只可惜劉伯溫沒有想清楚這一點,或者是說他想清楚了,但是為了大明的天下,很多時候很多話他不得不說。

    除了太聰明以外,導致他晚年慘淡收場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他早年間做了一件事,在我看來,這也是致命的原因。

    早年間,朱元璋明面上還歸屬於小明王韓林兒麾下的時候,有一次韓林兒被張士誠所圍,當時的韓林兒其實已經沒有任何勢力可言,完全是個空殼子,只能向朱元璋求助。

    朱元璋當時是這樣想的,如果他們將韓林兒跟劉福通救出來,他就能跟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劉伯溫是反對的,因為劉伯溫認為,韓家天下已經沒有任何可以利用的了,去將韓林兒救出來,反而使自己多了一個累贅,如果韓林兒能在這戰中死去,反倒能讓他們擺脫韓家部將這個身份的束縛,從此不再受人管轄。

    朱元璋沒聽,執意救出了韓林兒,後來事實證明,劉伯溫的想法是對的,我們的朱老闆也反思了自己,並且做出了補救的措施——借事故之名殺害了韓林兒。

    這件事情雖然劉伯溫對了,但他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君王被困時,居然慫恿手下不去營救,往大的方面來說,這就是明擺著的謀反呀。

    相信這放在任何一個君主身上都會烙下一個陰影,再加上劉伯溫實在是太瞭解朱元璋了,所以我們的老朱同志是真的害怕。

    在古代,有誰一旦被君主不信任,甚至是猜忌了,那就說明這個人的政治生涯或者生命快走到盡頭了,所以這樣一來,也就造就了劉伯溫後來的慘淡人生。

  • 2 # 八零後愛做夢

    是朱元璋的意思,也不是朱元璋的意思。

    朱元璋忌諱劉伯溫的才能,怕他另外輔助其他人,也能登上帝位。因為朱元璋是一個布衣天子。而劉伯溫如果選擇更有潛力的人,也能扶助他成為天子。

    所以朱元璋忌諱他的才能,但是劉伯溫也是為大明朝的建立。付出了半生的努力。在能掌控他的生死時,朱元璋還不想殺劉伯溫。但如果劉伯溫忤逆了朱元璋,那他也是活不長久的。

    所以為了後繼者的平穩接棒,朱元璋殺了許多人,就是為了能穩定朝局,讓建文帝順利繼位,但是最後還是便宜了他的四叔———朱棣。

  • 3 # 歷史的影子

    關於劉伯溫的民間傳說很多,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慢慢的,和諸葛丞相一樣,都罩上了神話色彩,而在歷史上,劉伯溫的才智也確實不錯,只不過沒有那麼誇張而已。

    劉伯溫的名字應為劉基,字伯溫。根據可靠的小道訊息,劉基能掐會算你,前後500年全部瞭然於胸。其實,真實的劉伯溫和算命真沒啥關係,掌握奇門、斗數都頗有研究,但他的真正職業就是軍師,靠謀略吃飯的。一個鬱郁不得志,得志卻斃命的落寞角色。

    元朝沿襲了宋朝的科舉制,而劉基是元朝科舉的進士,那個時代,四等人制高高的懸在漢民族頭上,在自己的土地上,卻“享受”著下等人的待遇,八品的縣丞幹了多年,因為人耿直,好打抱不平,所以遭人擠兌,返回老家。

    本來賦閒在家的劉基難得的清閒愜意,沒想到腹黑的老朱經人推薦,惦記上了劉基這個人才。劉基被迫去往金陵,卻是實在不願意留下幫扶朱元璋。

    朱元璋又派部將孫炎勸劉基出山。孫炎以其豪情與雄辯折服劉基,完成了朱元璋下達的任務。劉基進入朱元璋勢力陣營以後,很快便表現出不凡的才能,成為智囊團的核心人物。劉基的對大局的判斷和區域性戰爭的建議,多次得到朱元璋採納,令劉基的人氣也水漲船高,同時也取得了朱元璋的信任。

    就是這樣一個功臣,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以後,漸漸的被剝離出核心團隊,他的能力在和平年代不再受人矚目,甚至在皇帝和幾個勢力集團面前,劉基還是個礙眼的角色。但是征戰多年的劉基或多或少是有些不甘心的,論功勞,自己不少,而且都是戰略層次的,朱元璋也因此少走了不少彎路,可是到了摘果子的時候,自己卻被撇開了,怎麼能讓劉基甘心。

    再後來,因為得罪了李善長,被李打了小報告,且他的術法都恰逢其時的失靈了,所以征戰多年為老朱打拼的劉基再次回到了他的老家。

    如果至此,劉基默默無聞的安心在家養老,也算得個善終,但可惜的是三個月之後,劉基又被召回了京城。此時,劉基的建議,朱元璋已經不屑一顧了,屬於隨便問問的狀態,不再專聽專信。朱元璋完全不聽從劉基的分析和建議,將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先後任命為丞相。而且劉基對他們幾人的評價,還傳到了胡惟庸等各自的耳中,自然又遭人憤恨。

    劉基得罪了許多人,已經意識到不妙的他,請辭迴歸故里。但終究還是難逃厄運。胡惟庸當上丞相後,開始惡意詆譭、誣陷劉基,劉基被逼到了死衚衕。為了防止朱元璋再次疑心,劉基不惜跑回了南京,住在南京,在你朱元璋眼皮底下,你該放心了吧。但世事難料,最終還是被胡惟庸害死。

    他的悲涼晚年,一部分是因為朱元璋的策略,先是飛鳥盡良弓藏,然後在狡兔死走狗烹,就差最後一步,沒想到讓胡惟庸給辦了。再有一點是他自己的原因,得罪人太多,當時在功臣集團相互傾軋的的情況下,劉基就應該淡出,看清形勢,不該再自視過高,隨便得罪其他勢力集團,胡惟庸是什麼人,是誰的人,劉基真不知道麼。他的悲慘結局還有存在一點懸疑——到底是胡惟庸暗害,還是朱元璋授意暗害的,這點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了。

  • 4 # sddz以書潤心

    劉伯溫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重要謀臣,軍師,他特別能神機妙算,和歷史上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才能不相上下。他為大明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卻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劉伯溫是個有軍事才能,特別會察言觀色識人,他早就看穿了朱元璋的陰謀。所以他低調,內斂,小心翼翼的做事,晚景淒涼,過著像個山野村夫一樣的生活。

    為了自身的安全,他曾數次固辭不願受爵,後來無奈被封為誠意伯後,又馬上激流勇退,這已經是她最明智的選擇了。

    即便是這樣朱元璋也是不會放過他的,在他歸鄉一個月後,就派了胡惟庸把他毒害掉了。

  • 5 # 福建小莆

    劉伯溫去世後留下一本遺書,講述了晚年為何如此淒涼。

    朱元璋也很好奇遺書裡面的內容,就下令宣讀。其一,遺書中說到朱元璋剛愎自負,預料朝廷中必定會有很多功臣比朱元璋早死。其二,朱元璋的刑罰過於嚴厲,老百姓守法並不是遵守,而是怕死。其三,對官吏太摳門。雖然現在官吏很清廉,那是因為害怕朱元璋,等朱元璋去世後,這些官吏必定不滿足,會大行貪汙。其四,藩王擁兵自重,現在大明子孫在全國都有,將來肯定會犯上作亂。

    劉伯溫的遺書準確預測到了明朝發展趨勢,朱元璋聽後落下了兩行老淚,明白了劉伯溫晚年為何一言不發,只因兩人已經失去共同語言,這些遺言是說給後世之君聽的,還是基於朱元璋的大明基業。

  • 6 # 軌道交通設施

    劉伯溫有著深不可測的謀略智慧。

    傳說他的爺爺經過風水大師的指點,這位風水先生還是白鶴化身,不遠萬里,為劉家找了一個風水寶地,後來才出了劉伯溫。

    (一)

    劉伯溫精通《易經》,其中他的《銀河棹》,曾是江西一位名叫曾義山的神運算元偶得後,後因機緣,又傳給了劉伯溫。

    《銀河棹》全名《大六壬銀河棹》。

    棹,指的是船槳。

    所以,《銀河棹》即“六壬學”之船槳。

    據說這本書就是諸葛亮所著,也有人說是九天玄女的著作。

    劉伯溫一生中最為輝煌的著作有《郁離子》、《天文秘略》、《玉洞金書》、《三命奇談滴天髓》、《燒餅歌》、《靈棋經注》等。

    其中的《燒餅歌》等書,更是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

    劉伯溫原本是一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正是這些著作在後世的千百年流傳,讓許多人把劉伯溫看成了一個神乎其神的神算預言家。

    而他其他的光環則在民間越來越淡。

    劉伯溫以精通玄學術數聞名,可是談洋事件卻給他帶來了難以釋懷的傷害。

    或許正如朱元璋夢幻中所說的:這就是命運。

    “誰讓你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呢?”

    (二)

    劉伯溫在晚年為何淒涼?這與時任明朝重臣的李善長、胡惟庸有關,更與皇帝朱元璋有關。

    《易經》上講,世間自然萬物猶如一張陰陽太極圖,代表了黑白正邪的兩天陰陽魚,此長彼消,卻永遠不會真正的消失。

    朱元璋在解決了北元后,鬥爭並沒有因此消停。

    消滅了外敵,內患黨派之間的鬥爭由此產生。

    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鄉會”是淮西集團,“會長”便是李善長。

    明朝的歷史上,曾這樣評價李善長:外表寬厚,心胸狹窄,誰敢和他作對,他就一定會解決對方。

    再強大的事物,也不乏對手。

    淮西集團的對手,是浙東集團。集團首領就是劉伯溫。

    李善長曾被朱元璋引為第一功臣,洪武三年(1370年),就被封為“南韓公”,當時朱元璋只封了六個公爵。

    而李善長是公爵裡的唯一的一位文臣。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同樣為朱元璋的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打下天下,做出許多正確決策、立過大功的劉伯溫卻只封了“誠意伯”(伯爵)。

    (三)

    中國有句格言講:形勢比人強。《易經》則教人變通。

    劉伯溫在幫助朱元璋打天下時的這些決策多是權謀之策。朱元璋得到天下後,沒有被生性多疑的被朱元璋殺掉,就已經很榮幸了。在後來的政治鬥爭中,很難成為勝利者。

    劉伯溫有一次殺害了李善長的親信“李彬”的鬥爭中,李煽動很多人攻擊劉伯溫。

    朱元璋是個明白人,當時並沒有為難劉伯溫。但劉伯溫知道在京城呆不下去了。於是,請假回了老家。

    三個月後,在劉伯溫的同僚的幫助下,朱元璋慢慢對李善長有了看法。

    劉伯溫被號回,委以重任,浙西集團被打壓。

    李善長在明白自己成為靶子後,就推舉自己的老鄉胡惟庸成為淮西集團新的領袖。

    《易經》的“三易”中,其中之一就是“變易”。

    “生生不息是為易”。事情總是在發生著變化。

    由於劉伯溫說話過於直接,不注意溝通技巧。很多人開始在朱元璋面前說他的壞話,朱元璋對足智多謀的劉伯溫也起了疑心。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親自下書給劉伯溫說:“你年紀這麼老了,應該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這裡陪著我呢?”

    劉伯溫自然明白朱元璋的意思,又一次回到了鄉下。

    浙東集團失去劉伯溫的靠山,很快被淮西派排擠。楊憲本人也被胡惟庸殺害。

    最終,淮西集團最終大獲全勝。

    胡惟庸成為了丞相,繼續指使手下狀告劉伯溫。稱劉伯溫佔了一塊兒有王氣的風水寶地。

    朱元璋再此下詔處罰劉伯溫。本已失去官職的劉伯溫,被扣除了他的退休金。

    儘管後來劉伯溫出人意料的又回到了京城,想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讓朱放心。

    但此時時運不濟的他,最終難逃一死。

    1375年,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視並中的劉伯溫。胡惟庸隨身的醫生給劉伯溫開了藥方,劉伯溫吃了藥後,病情愈重,不久死去。

    胡惟庸造反案發生後,醫生供認,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劉伯溫的。

    (四)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劉伯溫的成就,遠在諸葛亮之上; 軍事才能遠超蕭何,幫助朱元璋僅用了8年的時間,便拿下了大元天下。

    可以說,劉伯溫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對形勢的判斷準確,能神機妙算預測出事情的發展方向。

    從他的判斷和預測能力來看,用料事如神來評價他,並不過分。

    他對自己的淒涼晚年,肯定也早已算的清清楚楚。

    只是,奈何命運捉弄,形勢比人強。

    形勢不利自己時,就是一條龍也要盤著,是一隻虎也得趴著。何況,已是晚年的劉伯溫。

    1料事如神的劉伯溫算出了他的悲情晚年,奈何形勢比人強

    中國歷史上,在民間稱之為神乎其神的人物有三位,他們是:西漢時期的張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明初的劉伯溫。

    劉伯溫有著深不可測的謀略智慧。

    傳說他的爺爺經過風水大師的指點,這位風水先生還是白鶴化身,不遠萬里,為劉家找了一個風水寶地,後來才出了劉伯溫。

    (一)

    劉伯溫精通《易經》,其中他的《銀河棹》,曾是江西一位名叫曾義山的神運算元偶得後,後因機緣,又傳給了劉伯溫。

    《銀河棹》全名《大六壬銀河棹》。

    棹,指的是船槳。

    所以,《銀河棹》即“六壬學”之船槳。

    據說這本書就是諸葛亮所著,也有人說是九天玄女的著作。

    劉伯溫一生中最為輝煌的著作有《郁離子》、《天文秘略》、《玉洞金書》、《三命奇談滴天髓》、《燒餅歌》、《靈棋經注》等。

    其中的《燒餅歌》等書,更是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

    劉伯溫原本是一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正是這些著作在後世的千百年流傳,讓許多人把劉伯溫看成了一個神乎其神的神算預言家。

    而他其他的光環則在民間越來越淡。

    劉伯溫以精通玄學術數聞名,可是談洋事件卻給他帶來了難以釋懷的傷害。

    或許正如朱元璋夢幻中所說的:這就是命運。

    “誰讓你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呢?”

    (二)

    劉伯溫在晚年為何淒涼?這與時任明朝重臣的李善長、胡惟庸有關,更與皇帝朱元璋有關。

    《易經》上講,世間自然萬物猶如一張陰陽太極圖,代表了黑白正邪的兩天陰陽魚,此長彼消,卻永遠不會真正的消失。

    朱元璋在解決了北元后,鬥爭並沒有因此消停。

    消滅了外敵,內患黨派之間的鬥爭由此產生。

    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鄉會”是淮西集團,“會長”便是李善長。

    明朝的歷史上,曾這樣評價李善長:外表寬厚,心胸狹窄,誰敢和他作對,他就一定會解決對方。

    再強大的事物,也不乏對手。

    淮西集團的對手,是浙東集團。集團首領就是劉伯溫。

    李善長曾被朱元璋引為第一功臣,洪武三年(1370年),就被封為“南韓公”,當時朱元璋只封了六個公爵。

    而李善長是公爵裡的唯一的一位文臣。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同樣為朱元璋的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打下天下,做出許多正確決策、立過大功的劉伯溫卻只封了“誠意伯”(伯爵)。

    (三)

    中國有句格言講:形勢比人強。《易經》則教人變通。

    劉伯溫在幫助朱元璋打天下時的這些決策多是權謀之策。朱元璋得到天下後,沒有被生性多疑的被朱元璋殺掉,就已經很榮幸了。在後來的政治鬥爭中,很難成為勝利者。

    劉伯溫有一次殺害了李善長的親信“李彬”的鬥爭中,李煽動很多人攻擊劉伯溫。

    朱元璋是個明白人,當時並沒有為難劉伯溫。但劉伯溫知道在京城呆不下去了。於是,請假回了老家。

    三個月後,在劉伯溫的同僚的幫助下,朱元璋慢慢對李善長有了看法。

    劉伯溫被號回,委以重任,浙西集團被打壓。

    李善長在明白自己成為靶子後,就推舉自己的老鄉胡惟庸成為淮西集團新的領袖。

    《易經》的“三易”中,其中之一就是“變易”。

    “生生不息是為易”。事情總是在發生著變化。

    由於劉伯溫說話過於直接,不注意溝通技巧。很多人開始在朱元璋面前說他的壞話,朱元璋對足智多謀的劉伯溫也起了疑心。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親自下書給劉伯溫說:“你年紀這麼老了,應該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這裡陪著我呢?”

    劉伯溫自然明白朱元璋的意思,又一次回到了鄉下。

    浙東集團失去劉伯溫的靠山,很快被淮西派排擠。楊憲本人也被胡惟庸殺害。

    最終,淮西集團最終大獲全勝。

    胡惟庸成為了丞相,繼續指使手下狀告劉伯溫。稱劉伯溫佔了一塊兒有王氣的風水寶地。

    朱元璋再此下詔處罰劉伯溫。本已失去官職的劉伯溫,被扣除了他的退休金。

    儘管後來劉伯溫出人意料的又回到了京城,想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讓朱放心。

    但此時時運不濟的他,最終難逃一死。

    1375年,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視並中的劉伯溫。胡惟庸隨身的醫生給劉伯溫開了藥方,劉伯溫吃了藥後,病情愈重,不久死去。

    胡惟庸造反案發生後,醫生供認,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劉伯溫的。

    (四)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劉伯溫的成就,遠在諸葛亮之上; 軍事才能遠超蕭何,幫助朱元璋僅用了8年的時間,便拿下了大元天下。

    可以說,劉伯溫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對形勢的判斷準確,能神機妙算預測出事情的發展方向。

    從他的判斷和預測能力來看,用料事如神來評價他,並不過分。

    他對自己的淒涼晚年,肯定也早已算的清清楚楚。

    只是,奈何命運捉弄,形勢比人強。

    形勢不利自己時,就是一條龍也要盤著,是一隻虎也得趴著。何況,已是晚年的劉伯溫。

    1380年,謀害劉伯溫的胡惟庸謀發案爆發,朱元璋獸性大發,先後屠殺3萬餘人。

    劉伯溫對胡惟庸說的“五年後再見”,一語成讖。

    140多年之後,明正德皇帝頒發詔書,贈劉伯溫“太師”稱號,並諡“文成”。

    他還對臣子們說:劉伯溫是“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

    雖然公道來遲很久,但公道最終來臨!劉伯溫大明國師的地位奠定,自此無人憾動。

    劉伯溫對胡惟庸說的“五年後再見”,一語成讖。

    140多年之後,明正德皇帝頒發詔書,贈劉伯溫“太師”稱號,並諡“文成”。

    他還對臣子們說:劉伯溫是“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

    雖然公道來遲很久,但公道最終來臨!劉伯溫大明國師的地位奠定,自此無人憾動。

  • 7 # 新盛街畔

    正是應了那句“狡兔死走狗烹”的諺語,首先: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劉伯溫作為開國的功臣,建國以後自然讓朱元璋忌憚,為了能夠保證以後的朱家王朝長治久安,也必然要打壓功高蓋主的功臣;其次,歷朝歷代的皇帝很少能有像李世民一樣,君臣共享盛世天下的,朱元璋本身猜疑心重,必不會讓開國功臣有安生的可能;還有劉伯溫此人作為軍師,可以說是獨步天下,可以和諸葛亮智謀相提並論,在打天下時朱元璋需要他,可以忍讓他的性格和做法,即劉伯溫很聰明,時常可以猜透朱元璋的心思,而且會表達出來,讓朱元璋很是生氣,要知道天家心思猜不得;同時呢,在打天下時,劉伯溫是半路追隨朱元璋的,且其智謀超過了朱元璋帶出來的一般人,如李善長等人,平定天下以後,也時常遭到李善長的陷害和打壓,故其晚年很是淒涼,真是天妒英才。

  • 8 # 諸事不順的羊

    我的回答是故意而行之吧!原因就是劉伯溫深知處事之事,曾經在元朝做過官,有一定的行政能力,當然也看見了元朝的腐敗不堪。隨著農民起義的爆發,也看到了元朝的陌路,於是辭官回鄉做起了隱士以擇明主。當觀察到眾多起義領袖,只有朱元璋能夠成就大事,估投奔了朱元璋,可以看到他是一個很有眼光的人。劉伯溫被譽為朱元璋的智囊不足為過吧!追隨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是有功勞的。當然也是最瞭解朱元璋的人,當朱元璋要開始了誅殺身邊的功臣的時候,能夠見好就收,辭官回鄉這是明智的選擇。

    總結:劉伯溫是一個文人,當然懂得讀史,再加上早年為官的經驗,應該能夠料到能有這樣的局面,能夠功成身退,已經很不容易了。雖然到晚年淒涼去世,但自己的家人是安全,如果不功成身退,最後還不知道落到什麼樣的下場!

    這裡就不介紹劉伯溫的功績了,功績大家也知道的,我再寫出來大家看著也麻煩,就主要介紹原因就行了,如果不怕麻煩可以告訴我,下次一定改正

  • 9 # 北斗星3557

    謝謝平臺,說兩句,劉伯溫,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劉伯溫輔佐朱元璋,打跑了大元朝,100多年的統治,輔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國,開創了歷史先河,有一句民間傳說諺語,能掐會算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可見劉伯溫,心懷大志,有經天緯地之才,神鬼莫測之機,排兵佈陣,小天文,知地理吧!是一位明朝,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天文學家,劉伯溫,福保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以後,朱元璋,聽信皇后馬大腳,也就他老婆的話,還有他小舅子,馬蘭,還有她的駙馬,韓金虎,形成,一派,陷害開國功臣,大半開國功臣,被殘害殺害,而劉伯溫,作為朱元璋開國軍師,微朱元璋,立下汗馬功勞,南征北戰,劉伯溫有經天緯地之才,是一位,未卜先知的軍事家,能瞎會算,他和朱元璋,共事幾十年,朱元璋是怎麼想的?劉伯溫瞭如指掌,所以說,有一部分,像胡大海,還有無敵大將軍?雌雄眼常茂,都沒有害死,都是在劉伯溫點撥下,保留下來,歷史,傳說很多,劉伯溫,激流勇退,到了深山,修行,到了一名道士,得了一個善終吧!以劉伯溫的智慧,不可能晚年,有什麼不愉快的?劉伯溫作為軍事家,政治家,一定會激流勇退,安排好自己的歸路,有的說劉伯溫,結果很不好,這是胡說八道的,我想劉伯溫,一定會安排好自己的退路,得了一個,善終吧,謝謝

  • 10 # 十點烏托邦

    劉伯溫的晚年為什麼那麼淒涼?①朱元璋過度扶持淮西勳貴,劉基反抗而遭到淮西勳貴的報復和排擠;②是朱元璋不再信任劉基。

    淮西勳貴集團

    公元1368年,朱元璋即位登基,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此時,朝廷上也出現了幾個派別,一個是淮西勳貴集團,另一個浙東集團。

    明初,有著這樣的一群人,他們都是在明朝的建立和統一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可由於他們有共同的地域即鄉里觀念,經歷相似,地位相近,利益相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個特殊的集團——淮西勳貴集團。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者李善長、徐達、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六人,皆是淮西人。而且,當時封侯的也是為淮西人居多。這樣一來,淮西功臣封官進爵,權勢迅速膨脹起來,朝中大多數官職都由他們充當。

    當時,淮西勳貴還透過與皇族聯姻,相互結合,榮損與共。同時,淮西勳貴之間也相互聯姻。自此,淮西勳貴在政治上相互扶持,經濟上相互優待,從而勢焰熏天,獨霸一方,而朱元璋卻視目無睹,縱容了他們的行為。

    因此,淮西勳貴集團抱團,開始排斥非淮西集團。當時,劉基性情剛烈,嫉惡如仇,而且作為浙東集團的主要人員,他向淮西勳貴發起挑戰。

    在處理李彬一案時,劉基不管李善長的求情,還是處死了李彬。自此,劉基和李善長不合,也意味著與淮西勳貴集團不合。

    於是,淮西集團開始打擊報復劉基,在朱元璋回京後,李善長就彈劾劉基壇下殺人,實為大不敬,平時記恨劉基的人紛紛誣告劉基。從這開始,劉基的處境窘迫,不久回鄉。

    劉基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

    後來,胡惟庸當了丞相,意味著淮西勳貴再次掌權。而且,胡惟庸對於劉基當初說自己的種種不是懷恨在心,同時也是為了淮西勳貴集團的利益,開始準備除掉劉基。當時,劉基認為談洋是賊寇的根源所在,就請求設立巡檢司來守衛,防止賊寇作亂。

    可是,胡惟庸就以此來誣陷劉基。胡惟庸“使吏訐基”,誣告他與民爭地,還說談洋一地有“王氣”,劉基想據為己有。而朱元璋被這話動了心,雖沒怪罪劉基,但是剝奪了他的俸祿,劉基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

    結語

    這時,胡惟庸掌權,劉基“懼其僨轅也”,殘害百姓,可是又無能為力。因此,劉基憂憤交加而發病。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親自撰文賜給劉基,並派專人護送劉基返鄉。到家後,劉基病情加重,不到一個月就去世。

    在去世前,劉基還在囑咐兒子劉璟要向朱元璋進言,“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連絡”。可惜,胡惟庸掌權,這進言現在是傳不到朱元璋的耳邊,只好讓兒子等胡惟庸敗後再進言。

    由此可見,劉基對朱元璋的忠誠,對明朝的忠誠。可是,無奈其一生勞苦功高,為民著想,晚年卻淒涼悲慘,含冤而死。而劉基之所以落到如此下場,胡惟庸是兇手,而朱元璋算是幫兇。

  • 11 # 芥子吶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寥寥幾句足以看出後世之人對劉伯溫評價之高。

    若說諸葛孔明有意被神化了,然劉伯溫的神機妙算、運籌帷幄則有大量史實可以佐證。

    胡軍版的影視劇《朱元璋》裡有一個鏡頭讓我記憶猶深:家境拮据的劉伯溫在家裡斷糧後,不得已跟兒子走到街頭去賣自己題字的扇子,卻被朱元璋以有辱國家大臣形象為由斷送他最後的謀生方式。

    作為明朝難得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劉伯溫是朱元璋闖天下的重要智囊,是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也一度深受朱元璋的信任。

    朱元璋曾多次稱劉伯溫為:“吾之子房也。”這即是劉伯溫獲聖恩的表現,也是他淒涼下場的隱患。

    生性多疑且孤傲的朱元璋,在御人之術上頗有一套,他能放心的給大量安徽老鄉封公拜候還發免死鐵券,是因為他知道這些人他能駕馭。

    然聰明且瞭解朱元璋的劉伯溫不一樣,在打天下時,他需要比他有能力的劉伯溫替他運籌帷幄、出謀劃策,而當他坐天下的時候決不能允許有人懂他,他註定是孤家寡人。

    有人說胡惟庸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朱元璋暗授才毒死劉伯溫的,且不論真假,至少在劉伯溫沒有犯特別嚴重過錯的前提下,朱元璋對其淒涼的晚年是置之不理的。

    帝王最是無情,身為朱元璋最初的那一幫老臣,最後得以善終的不過湯達和一個在外駐守的老將。

    對比起那些被誅幾族的人,或許劉伯溫還算善終了。

    可是作為他的頭號粉絲,為了晚年如此淒涼的他還是心酸不已。如果有看過胡軍版的影視劇《朱元璋》,大家會發現一個問題。

    朱元璋打天下之前,看客的代入人自然是主角朱元璋,但是到朱元璋即位後,影視化主角便成了劉伯溫。

    無論是被冤做浙東派引起幫派之爭,還是到晚年家境拮据不得已街頭賣字為生,還是最後喝了胡惟庸送的藥,都無不讓人心寒。

  • 12 # 老蟲

    肯定是朱元璋的意思啦,胡惟庸陷害劉伯溫,劉伯溫到京城來向朱元璋彙報事實。但朱元璋一直拖著不見他,劉伯溫也不敢離開,就這樣在擔驚受怕之中,風燭殘年的老人終於熬不住了,病死在京城。

    朱元璋手下有兩大政治集團,一個是以丞相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這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另一個就是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派。

    劉伯溫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言官的頭,這是明朝的監察機構。一次,一個叫李彬的人犯法,被劉伯溫捉住,劉伯溫要殺他。但李彬是李善長的親信,李善長就來找劉伯溫求情,但劉伯溫沒答應,將此事報給了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令將李彬處死。

    李善長找了個藉口想保住李彬,就對劉伯溫說,“京城很久沒下雨了,這時不能殺人吧?”結果劉伯溫誇下海口,“殺李彬,必下雨”。劉伯溫是懂天相的,但是也有不準的時候,結果李彬殺了,京城還是沒下雨。

    李善長就開始反擊,朱元璋也沒為難劉伯溫,但是劉伯溫知道自己在京城待不了,就向朱元璋請辭回家。但是劉伯溫臨走之前,將親信楊憲推上御史中丞的位置。楊憲經過一番韜光養晦,暗中蒐集李善長的黑料,彙報給朱元璋。漸漸地,朱元璋就對李善長不滿,他就召回劉伯溫,繼續委以重任。這時李善長也扶持了一個接班人,就是胡惟庸,後來就是胡惟庸結束了這場爭鬥,這是後話。

    朱元璋想換掉丞相李善長,就找劉伯溫談話,讓他給出出主意。朱元璋提出三個人選,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但都被劉伯溫否決。朱元璋以為劉伯溫要自己做丞相,就對劉伯溫說,“那就只有勞煩先生擔任此位了”。但這也被劉伯溫拒絕了,朱元璋就有點不高興了,我推薦的人你都看不上,讓你幹你又不幹,你想幹嘛?自此劉伯溫在朱元璋心中大打折扣。

    洪武三年,朱元璋讓劉伯溫告老還鄉。楊憲三人也先後當上丞相,最後胡惟庸成為丞相的時候,就指使手下誣告劉伯溫,說他佔據了一塊有王氣的地,要作為死後的墓地。朱元璋就下令處罰劉伯溫,劉伯溫感到不妙,就來到京城向朱元璋彙報事情原由。

    但是朱元璋一直不見他,後來劉伯溫生病了,朱元璋讓胡惟庸去看望劉伯溫。結果胡惟庸走後,劉伯溫病情加重,不久就死了。於是民間就傳言,說是胡惟庸下毒毒死了劉伯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楊洋真的人品那麼差麼?為什麼現在微博上都在撕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