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V思維視覺
-
2 # 林泉觀
王維和孟浩然,最大的共同點就是看清世事之後的熱愛自然,寄情山水,在田園牧歌當中尋找自己心靈的歸宿,成了無論貧賤富貴,無論健康疾病的一對摯友。
-
3 # 莫道疏狂
王維和孟浩然,並稱“王孟”,是唐朝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人物,所以山水田園詩派也有王孟詩派的說法。
孟浩然和王維
兩人都生活於盛唐時期,才幹相當、志趣相投,對於詩歌寫作的思路和方向在很多方面都極為相似,但兩人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和生活環境,這並不妨礙他們相知相交,成為好友,下面我從三個方面分析一下王維和孟浩然兩人的異同。
1.看履歷,兩人云泥之別王維
王維出生於699年或701年,卒於761年,字摩詰,是唐朝有名的詩人和畫家,有“詩佛”之稱。王維在詩文、繪畫乃至音樂方面都有著較高天賦,年少時即譽滿長安,極受當時官僚貴族歡迎,是上流社會的常客。這也讓他的青少年時期一路平坦,年紀輕輕就狀元及第,王維本人也志得意滿,準備用心用力幹出一番事業,實現人生理想。
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搞藝術和搞政治畢竟是兩個不同門類,王維雖然才華橫溢,但是他在官場上卻並沒有得到重用。直到張九齡執政之時,他才得到了提拔。可惜的是,後來奸臣李林甫當道,而王維傾向於張九齡的政治主張,而備受排擠,終究被擠出了朝廷。王維對官場上的黑暗深感苦悶,但又留戀祿位,不捨離去,就過上了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相思
要說官升不了雖然鬱悶,但終歸沒有生命危險。而且王維自己愛好廣泛,朋友眾多,就這麼生活下去也未嘗不是個完美結局,可惜上天註定要他歷盡波折然後成佛,於是,更大的磨難來了。
安史之亂期間,王維滯留長安,不得已在偽朝當了官,按律當斬。好在王維當時寫了一些懷念唐朝的詩文,再加上他弟弟平叛有功,這才免去一死,僅以降職為懲戒。後來,王維又升至尚書右丞,所以世人又稱其為“王右丞”。此後,王維看破世俗,無心於政事,專心於參禪悟道,並寫下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成為了唐代山水田園詩派成就最高的人,而他留下的詩,也備受世人推崇。
相比於王維,孟浩然的生活工作經歷就簡單多了。
孟浩然
孟浩然,生於公元689年,--公元740),本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孟浩然年輕時也有救世之志和遠大抱負,可惜他的經歷比之王維遠遠不如。直到40歲時,去長安考進士還沒有考中,但在士林中也取得了一定名聲。開元二十五年,孟浩然曾到張九齡幕府短暫供職,沒多久就辭職選擇隱居,直至公元740年去世。
從兩個人的生活經歷來看,王維年少成名,有過榮華富貴,也有過磨難坎坷,在看破世事後歸隱;孟浩然一生困於山野,於仕途上毫無成就,從無奈到豁達,最終歸隱山林。從結果來看,王孟二人倒是談得上殊途同歸。
2.看詩風,兩人和而不同王維—山居秋暝
從藝術特點來看,王維的詩最廣為流傳的評價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注重將自如美與心境美融為一體,創造出空明境界和寧靜之美。孟浩然的詩則從高遠處入筆,自寂寞處低徊,隨意點染的景物與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遠而意興無窮的明秀詩境。
從詩文風格來看,孟浩然和王維的山水詩都不追求詞藻的華美,而是力求極自然地表現山水本身的美。孟浩然常在山水描寫中融入遊子飄泊之感,缺乏對理想的追求,其基本風格是恬淡孤情。王維的山水詩則往往滲透著佛家虛無冷寂的情調,詩人在努力追求那種遠離塵囂的空而寂的境界。
從詩文內容來看,王詩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上比孟詩略勝一籌。就山水詩而言,王維受佛教思想影響較深,處處可見受繪畫影響的痕跡。就田園詩而言,王維善於寫靜,以有聲寫無聲,是幽靜;而孟詩中的靜往往是"寂靜",是直寫其靜。孟詩喜直接抒情、議論,王詩多以景見情,情景交融。
總之,王維的詩是豐潤而富有生趣,孟浩然的詩是清淡而韻味悠長,兩人各有千秋,方向融合而個性獨立。
3.看交往,兩人互有唱和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王孟二人究竟是如何相交的我們不得而知,在盛唐的風氣下,兩個風格近似的詩人,不論是透過何種途徑認識都不足為奇。但記載少不代表兩個人關係不好,相反,有幾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
《新唐書》中記載,孟浩然四十歲時遊歷長安,在太學裡吟詩作賦頗有名聲。王維和張九齡想把他舉薦給唐玄宗,無奈沒有合適機會。有一天王維和孟浩然在家中書房論詩,不巧唐玄宗突然駕到,未免孟浩然衝撞聖上,王維就安排他躲在了床下。隨後王維在玄宗面前竭力推薦孟浩然,玄宗對此也頗有興趣,答應了回頭安排一下,於是王維將孟浩然躲在床下的事和盤托出,玄宗讓孟浩然出來相見並來個自我推薦,孟浩然就唸了一首自己的詩。詩中有這樣兩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玄宗聽後大為不喜,你都沒來找過我,怎麼能說我不要你呢?於是放棄了讓他進入朝廷的想法。據傳這是導致孟浩然歸隱的直接原因。
孟浩然去世後,王維曾不斷懷念孟浩然,《新唐書》和《唐才子傳》記載王維曾在郢州為孟浩然畫像以紀念:
王維過郢州,畫浩然像於刺史亭,因曰浩然亭。鹹通中,刺史鄭諴謂賢者名不可斥,更署曰孟亭。
一千三百年已逝,光陰流轉,物是人非。留在史書上的兩個人,名姓緊緊挨在一起,在口耳相傳中,也以王孟相稱,這大概是作為朋友最好的結局吧。
以兩人寫給對方的詩作為結尾吧。
《留別王維》,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哭孟浩然》,王維
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
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
-
4 # 文杏君
一個山西永濟,一個湖北襄陽。一個信佛居士,一個訪仙夫子。一個少年得志,一個終老布衣。一個行到水窮坐看雲起,一個春眠不曉雪中探梅。同好山水田園,同乃性情中人。無有文人相輕之病,卻有彼此愛才之心。知音交心之朋,詩友唱和之賓。忘年之天交,田園之雙雄。
-
5 # mci斜陽草樹
王維和孟浩然被稱為王孟詩派,他們是很好的朋友,常常一起烹茶賽詩。
相傳——
維私邀入內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喜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詔浩然出。帝問其詩,浩然再拜,自誦所為,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
又有一說,是有一次孟浩然正在王維處談詩論道,唐玄宗李隆基忽然來了,王維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聖,於是令孟躲在床底下。玄宗看到桌上有詩箋,便隨手拿起來看。當看到“不才明主棄”這一句不大高興,悻悻然對王維說:“這人豈有此理,他自己不來找我,怎麼可以說我棄他呢!”據說,王維聽到這話後,並不替孟浩然辯解,更談不上替孟引見了。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八:“開元天寶之際,孟浩然詩名籍世,一遊長安,王維煩蓋延譽,然官卒不顯,何哉?或謂維見其勝已,不肯薦於天子,故浩然別維詩云:‘當路寧相假,知音世所稀’。”
關於孟浩然在王維床下躲貓貓,以及透過誰如何見的玄宗還有待歷史進一步考據。但是,關於王維和孟浩然的深厚友誼可是有眾多實錘的呀!
王士源《孟浩然詩集序》:“侍御史京兆王維,......與浩然為忘形之交。”
《全唐詩》卷五一五朱慶餘《過孟浩然舊居》:“平生誰見重,應只是王維。”
朱景玄《唐朝名畫錄》:“王維字摩詰,官尚書右丞。......又嘗寫詩人孟浩然馬上吟詩圖。見(現)傳於世。”
還有來自當事人“含情脈脈”的詩詩相應!
唐開元十六年(728年)孟浩然與王維結交,王維為孟浩然畫像,兩人成為忘年之交,相見恨晚,一見如故。是冬,孟浩然還襄陽,行前,有詩贈維: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維亦有詩送之。
《送孟六歸襄陽》
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
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
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
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
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孟浩然病疽背卒。
王維四十歲,遷殿中侍御史。是冬,知南選,自長安經襄陽、郢州、夏口至嶺南。
作詩:
《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
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
可見,開頭所謂的王維因為孟浩然勝己而忌之,實屬無稽之談!孟浩然贈王維詩“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正是以王維為知己所言,而且兩人的友誼至死終生不渝~
-
6 # 贛南一枝花
王維與孟浩然同為聲名遠揚的唐朝山水田園詩人,世人稱為“王孟”,兩位詩人在山水田園詩派可謂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們筆下的詩歌充滿禪意而又空靈,恬靜而又灑脫,無論是秀麗的田園風景描繪,還是靜謐閒適的心境,都渾然天成,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
這一對山水田園詩派cp,他們沒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嫉妒與不平,而是彼此之間惺惺相惜,他們的友誼流傳為千古佳話,隨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千古傳誦,“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朋友間一份深情掛念,隨著詩歌躍然紙上,他們的真情萬古長存,現在讀來依舊讓人感動。
他們的貧富有天壤之別,但是他們的確志同道合。他們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詩詞,共同的宗教信仰佛學,因此,他們最終走到了一起,一起寫詩悟道,一起寄情山水,一起歸隱山林,一起“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他們在一起的畫面,彷彿一幅充滿鳥語花香、行雲流水的禪意山水畫。
孟浩然與王維不僅精通於山水詩歌,更是志同道合的佛友良伴,他們透過禪定的自我調心,達到精神上的超脫、寧靜與安詳。在他們的詩詞文藝作品中,都描繪了一種主體與外境山水的最大和諧,常常透過欣賞自然美而形成心境融合,從而抒發作者安謐恬靜的心境,抒發萬法皆空人生如夢的禪悟,以及隨緣任運、超脫自如的生活態度。這種藝術境界的融合,是他們獨特的審美情趣,彷彿知己間的相知相望。
-
7 # 老王教作文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仙李白千古絕唱。作為同一個時代詩人大咖王維和孟浩然之間的友情最適合這樣描繪。
王維是山西人,孟浩然是湖北襄陽人。是唐代田園詩歌的代表,並稱王孟。王維是孟浩然的千古知音,不但在他失敗的時候給他指點迷津,更是他落寞的時候給他鼓勵。有詩為證《送孟六歸襄陽》
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
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
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
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
兩個才華橫溢的天才的愛慕,一個桀驁不馴,崇尚道家;一個本本分分,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堪稱詩佛。
孟浩然寫下飽含深情《留別王維》詩作後,王維送別孟浩然之時,不禁詩意大發,且看王維為他寫下的《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王維和孟浩然在一起盡情飲酒聊天,無論人生得意與落寞,他們都攜手飲酒談笑而過。王維還關心的問到仕途不如意的孟兄準備去往何方。
有一天,孟浩然正在王維家中談詩論道,正巧遇到皇上來訪,按律來說布衣不能面聖,王維只好讓孟浩然躲在床下。聽聞大名遠揚的孟浩然也正巧在家中,唐玄宗自然想要見見。孟浩然十分緊張的面聖了,皇帝久聞他文采斐然,就讓他讀誦自己的詩句。
慌亂下孟浩然吟誦了這樣一首詩: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赦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人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不才明主棄"皇帝聽後自然不悅,都沒來問過寡人,我怎麼就放棄你了呢,也正是這首詩歌直接斷送了孟浩然的仕途。不善於察顏觀色孟浩然如果吟誦的是其他的詩句,王維或許就可以幫助成就孟浩然仕途之夢,不過不管如何,他們都選擇一路風雨同行,患難與共,相互勉勵,肝膽相照。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與孟浩然的兄弟之情是文人之間的千古佳話。
-
8 # 丙午子曦
這一對山水田園詩派cp,他們沒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嫉妒與不平,而是彼此之間惺惺相惜,他們的友誼流傳為千古佳話,隨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千古傳誦,“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朋友間一份深情掛念,隨著詩歌躍然紙上,他們的真情萬古長存,現在讀來依舊讓人感動。
他們的貧富有天壤之別,但是他們的確志同道合。他們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詩詞,共同的宗教信仰佛學,因此,他們最終走到了一起,一起寫詩悟道,一起寄情山水,一起歸隱山林,一起“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他們在一起的畫面,彷彿一幅充滿鳥語花香、行雲流水的禪意山水畫。
孟浩然與王維不僅精通於山水詩歌,更是志同道合的佛友良伴,他們透過禪定的自我調心,達到精神上的超脫、寧靜與安詳。在他們的詩詞文藝作品中,都描繪了一種主體與外境山水的最大和諧,常常透過欣賞自然美而形成心境融合,從而抒發作者安謐恬靜的心境,抒發萬法皆空人生如夢的禪悟,以及隨緣任運、超脫自如的生活態度。這種藝術境界的融合,是他們獨特的審美情趣,彷彿知己間的相知相望。
整首詩,言辭質樸,情感真切,卻仍要我們細心去品味深藏的綿綿之意,這種表達方式,有種獨特的禪意,似乎將意味引而不發,藏而不露。寥寥幾句,卻偏能引人探究,細細琢磨參悟。王維不愧是“詩佛”,這首詩的確頗有禪意,值得參悟。
王維與孟浩然
維與孟浩然的關係也非常好,因兩人都崇尚山水田園詩,都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孟浩然因仕途不暢,在回襄陽隱居前曾寫了一首《留別王維》的詩相贈。在孟浩然後,王維也寫下了一首《哭孟浩然》的詩回贈,從贈詩來往中,可看出兩人友情的深厚。
山水田園詩人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因此也稱王孟詩派。他們用開闊的胸懷,深細敏感的審美嗅覺,來描繪山水風景的優美壯麗,歌詠田園生活閒適靜謐,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盛唐時期社會的安定,農民的安居樂業和時代精神的開朗樂觀。
-
9 # 有無皆緣
兩人都是唐代著名的山水派詩人,彼此互相尊重,關係友好。兩人不同的是,王維還喜歡繪畫,有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譽稱。他喜歡恬靜安祥的生活。孟浩然喜歡旅遊。
-
10 # 白酒愛好者
王維與孟浩然同為聲名遠揚的唐朝山水田園詩人,世人稱為"王孟",兩位詩人在山水田園詩派可謂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們筆下的詩歌充滿禪意而又空靈,恬靜而又灑脫,無論是秀麗的田園風景描繪,還是靜謐閒適的心境,都渾然天成,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
他們沒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嫉妒與不平,而是彼此之間惺惺相惜,他們的友誼流傳為千古佳話,隨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千古傳誦,"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朋友間一份深情掛念,隨著詩歌躍然紙上,他們的真情萬古長存,現在讀來依舊讓人感動。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很多人一生都在尋找懂自己的人,盼望知己的出現,士為知己者死,為朋友兩肋插刀的豪情義氣是多麼蕩氣迴腸!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做為山水田園詩派頂級cp,因為懂得,所以珍惜,因為相知,所以欣賞,因為生活不易,所以肝膽相照,現在,就讓我們走進王維與孟浩然,看看友情最美的詩意。
-
11 # 蜀劍
王孟是真心的好兄弟好朋友。
王維是高官,而孟浩純為布衣。
尤其是孟浩然40歲那年,在王維的運作下本可也當公務員的,可他自己搞砸了一一吟詩錯失仕途機!
話說,那年孟浩然一到長安,就千了一件露臉的事:“嘗於太學賦詩,一座嗟伏,無敢抗。”(《新唐書・孟浩然傳》),意思就是說他跑到太學裡寫了首詩,一下子就把那些太學生給驚著了。書上,並沒有說他當時在太學裡寫的是首什麼詩,想來能讓一群大唐的太學生“嗟伏”的,最有可能就是他的《過故人莊》吧: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當時,皇上(唐玄宗)面前的紅人,時任左拾遺的張九齡和太樂丞的王維也都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王維還親自給他畫了一幅肖像。這樣的形勢,對他來說,本來是很有望達成他此來的目的的,那他怎麼又把事情一下子給搞砸了呢?事情是這樣的:
王維把他請到家裡喝酒,兩人正喝得高興,忽聽門外響起一聲:“皇上駕到!”唐玄宗來了。
當時孟浩然不僅喝得已經有點高了,而且還把衣服脫得只剩下一個褲頭和一件貼身的小衣。一聽說皇上來了,他頓時慌了,連忙抓過衣服就往身上穿,手忙腳亂之時,不光把衣服的扣子捆錯了,還一腳把褲子也給蹬破了,一條腿露在了外面,左右腳的鞋也穿反了,急得他是滿頭大汗,口中連連說道:“這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王維倒還沉得住氣,用手指了指床下,情急之下,孟浩然“哧溜”一下就鑽到了床底下。
孟浩然剛鑽到床底下,唐玄宗就走了進來,看到滿桌的酒菜,還有兩副酒杯筷,就問王維:“卿在跟誰喝酒?人呢?”王維不敢隱瞞,只得據實以告。沒想到唐玄宗一聽竟喜出望外:“啊!原來孟大隱士在你這裡,朕正想認識認識他呢,還不快把他叫出來。”
“可是,他現在……”
“現在怎麼了?”
“可能喝得有點高了,且是衣冠不整……”
“無妨。你還怕他驚了朕的駕不成?”
王維於是轉過身去,對著床下說道:“孟兄,皇上要見你,你就出來吧。”
孟浩然灰頭土臉地從床底下鑽出來後,看到皇上,趕忙“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口稱:“吾皇萬歲,萬萬歲。草民孟浩然參見皇上。”
唐玄宗笑著對他說道:“孟大隱士,朕早就聽說過你,你可否念幾首詩給朕聽聽?”王維一聽,忙向孟浩然使了個眼色,意思是:老孟啊,你的機會來了,可要好好把握住!可是,孟浩然卻在關鍵時刻掉鏈子,你說他念首什麼詩不好,比如那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這也說明你是想出來為國家做點事呀,可他偏偏就唸了首他的《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王維一聽就傻了,心道老孟啊老孟,你怎麼就這麼不會來事呢!果然,唐玄宗在聽了他念的這首詩後,臉一下子就耷拉了下來,說:“這些年,你一直隱於深山,不願出來做事,怎麼能說是朕棄你,分明是你棄朕好吧!行了,你還是回你的鹿門山去吧。”說完,就起身拂袖而去了。
望著唐玄宗離去的背影,老孟心裡可以說是拔涼拔涼的,真恨不得抽自己兩個大嘴巴子:我這發的是哪門子神經啊!
這個事情發生以後,孟浩然也不好意思再在長安待下去了,就給王維留了首詩:
寂寂競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留別王侍御維》)
意思是:夢碎了,欲哭無淚――做官,我這輩子怕是沒啥指望了,我還是回家種菜去吧。然後,就灰溜溜地回了襄陽。
此後,孟浩然就徹底打消了入仕的念頭,一心一意地在山美水也美的鹿門山中,過他的隱士生活,如果說40歲前的隱,走得還是“終南捷徑”的求入仕的路子,那他現在的隱,已經是真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了。
從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夏到十九年,孟浩然曾多次到江浙一帶去遊山玩水,吳越的山水給了他很多靈感。旅行中,他一邊欣賞著沿途的美景,一邊以詩會友,創作了大量以記遊、描山摹水和表現自己如何不為物役、不為名累,熱愛大自然的詩。比如《耶溪泛舟》:
落景餘清輝,輕橈弄溪渚。
澄明愛水物,臨泛何容與。
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
相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
再比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些都可以說是中國山水詩中的精品。
但長時間的行遊,也會喚起一些懷鄉懷友的愁思,自然也會引發一些對自己命途多舛的嘆息。比如他在遊桐廬江時,寫下的一首名叫《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山暝聞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就屬於這種。
-
12 # 青霞人文
論唐詩,人們習慣上把王維與孟浩然稱“王孟” ,列為山水田園派詩人,確實友情很深厚,詩歌創作的風格有近似之處。
孟浩然(689—740),襄陽人,一生基本上是一個隱士。孟浩然其實也曾求仕,據《舊唐書》本傳說他“年四十遊京師,應進士不第”,孟浩然不到二十歲就隱逸了,四十歲才到京師應試求官,失敗了。孟浩然後來寫詩給朋友說“君登青雲去,餘望青山歸,雲山從此別,淚溼薜蘿衣。”這麼看來,孟浩然是非常鬱悶失望的。
王維(701—761),太原人,進士及第。王維的仕途屬於很順溜的那種,其人年輕時可謂風流倜儻,才華橫溢,歷任過地方到朝廷的許多要職,在安史之亂的時候,被叛軍抓起來,被迫出任過偽職,叛亂平息後,還是做了大官,如尚書右丞,所以王維也被稱呼王右丞。王維是大詩人,成就很高,又工於書畫。宋代蘇軾說王維是“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在當時,孟浩然名聲很高,李白曾贈詩孟浩然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可見,孟浩然是一位隱逸高士的形象深入人心。
孟浩然的年齡比王維、李白都大一些,他也得到了這些大詩人的尊敬。
王維給孟浩然畫過像,孟浩然是“狀頎而長,峭而瘦,衣白袍。”這確確實實好似一位隱逸高士的形象。王維給孟浩然畫像,說明二人友情很深。當年孟浩然從京師離開的時候,給王維寫過詩《留別王侍御維》。文人相輕,也不盡然,王孟二人是惺惺相惜。
王孟之間最有名的一件事,還與大唐皇帝唐玄宗有關,說是在長安,孟浩然被王維私自邀請到內署裡,這可不是王維家裡,朝廷的機構。恰好唐玄宗到王維這裡,孟浩然藏到床下,唐玄宗知道大詩人孟浩然躲在王維這裡,就很高興,見一見這位詩人吧!他把孟浩然叫出來,這應該是孟浩然表現自己的最好機會了。
皇帝孟浩然誦讀最近創作的新詩,孟浩然念出這樣的句子,“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唐玄宗聽了很不高興說,你不求仕進,我可沒有棄用你,你怎麼賴我呢?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就失去了。這也說明,王維想幫一把孟浩然,可惜老孟有點迂了!
王孟二人,王維的詩內容豐富,五七言詩體裁繁複,成就更高;孟浩然詩的題材較狹窄,多為五言詩。孟浩然的思想是從儒家而道家,王維是從儒家到佛家。
唐朝詩人,如王孟,李杜,元白,韓柳,都是並稱的文學名人,兩個人之間的交誼亦都不淺,唐朝的文人還是大氣開闊的。
-
13 # 閒來話文史
王維與孟浩然有如古代版的一對CP,似胡歌和霍建華的關係,此處為調侃。
怎麼看王維與孟浩然的友情,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第一,兩人被合稱“王孟”,並稱王孟詩派
王維和孟浩然都是山水田園詩人。兩人詩作主攻山水田園題材,寫作風格非常相似,自是有很多交集與切磋探討的機會,萌生深厚友誼也是必然。古書有多處記載,兩人關係“甚篤”。
第二,兩人之間的差距,沒有成為友情的羈絆
1,成就上的差距。雖孟浩然是唐朝山水詩的創始者,但後來者居上,孟浩然承認自己不及王維詩作的詩意高遠。
2,年齡上的差距。王維生於701年,孟浩然生於689年,兩人相差12歲。開元十六年的728年,已39歲的孟浩然再次科舉不中,這一年王維為其在郢州亭子裡畫像,名浩然亭,又稱孟亭,兩人從此為忘年之交。
3,仕途上的差異。王維的一生基本是官途順暢,除做了一段“偽官”,自認人生汙點外,其餘順風順水,一帆通暢。孟浩然的仕途則是命運多舛,一生坎坷。40歲進士不第,直到48歲在好友張九齡的幫助下才為官,但不足一年,就辭官回家。
4,家境上的差異。王維自幼家境殷實,後為官,自有足夠的財力支撐他遊歷山水,修養身心,孟浩然則不同,生於不太富裕的書香門第之家,後因他為官之路百般艱難,一生都是生活拮据,捉襟見肘。
5,兩人之間所有的差距都沒有阻礙彼此間友情。王孟都是心胸開闊之人,自是不會蠅營狗苟,生出羨慕嫉妒恨的小人之心。
第三,兩人互贈詩作,互慕才華,一生摯友
1,孟浩然曾寫有《留別王侍御維/ 留別王維》:“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儘管此詩被後人解讀有“酸醋”之意,但事實兩人的關係依舊友好。
2,開元十六年的728年,王維為孟浩然在郢州亭子裡畫像,名 “浩然亭”,晚輩後人覺得這樣稱呼有不尊之嫌,故改稱“孟亭”。
3,開元二十九年的741年,孟浩然不遵醫囑,與王昌齡相聚飲酒食鮮而亡。王維襄陽探友,才知浩然已逝,痛哭失聲,悲傷欲絕,後做詩《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王維哭訴:江山依舊,但卻無處再尋孟浩然。
以上歸之,王維與孟浩然的友情的確相當深厚,儘管有著種種差距,但兩人惺惺相惜,肝膽相照,成就了一段千年傳頌的佳話。
-
14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王維的好朋友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人,但是能夠成為一生朋友的人卻很少,王維30歲之後,孤苦一人,幸得朋友相伴,另外寄情山水,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閒適人生。
孟浩然:崇拜王維,同時是王維的朋友。
唐朝著名田園詩人,與王維並稱“王孟”,互相送的詩也很多。王維有詩《送孟六歸襄陽》孟浩然死後,王維作詩《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
裴迪:唐朝詩人,二人曾經一起隱居終南山,他應該是王維最好的朋友,王維送給裴迪的詩最多。他們隱居的地方叫輞川,二人把分別就輞川附近的二十處景物各寫了二十首絕句,編為《輞川集》,詠歎他們隱居時悠閒自在的生活,抒發瀟灑曠達的隱士情懷。
輞川集(wǎng chuān jí),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同時收錄有裴迪詩作二十首。《輞川集》二十首是王維輞川山水詩的整合。
《輞川集》序:餘別業在輞川山谷,其遊止有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泮、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垞、竹裡館、辛夷塢、漆園、椒園等,與裴迪閒暇,各賦絕句云爾。
王維送給裴迪的詩有:《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贈裴十迪》、《酌酒與裴迪》、《凝碧池》、《口號又示裴迪》等。
張九齡,唐朝宰相,著名詩人,有名作《望月懷遠》。王維有詩《獻始興公。張九齡是王維的貴人,王維便是受到他的提拔做了右拾遺。另有詩《寄荊州張丞相》。
綦毋潛綦(qi第二聲),毋(wu第二聲)。是唐朝著名詩人,有詩《春泛若耶溪》,意境空靈風格優美。開元九年,王維考中進士,而綦毋潛落第,王維作《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又作《送別》)贈與綦毋潛,裡面有詩句: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對綦毋潛既安慰又勉勵。另有詩《別綦毋潛》。
回覆列表
唐朝詩人王維與孟浩然是一對好友,只不過與王維的仕途順暢相比,孟浩然當真是時運不濟,空有一身抱負,卻無奈過不了科舉考試這一關。最後,只能放棄出仕,歸隱田園做個逍遙隱士。這首《送別》便是王維送好友孟浩然歸隱的詩,其中不乏對友人的寬慰和對歸隱的羨慕之情。
整首詩,言辭質樸,情感真切,卻仍要我們細心去品味深藏的綿綿之意,這種表達方式,有種獨特的禪意,似乎將意味引而不發,藏而不露。寥寥幾句,卻偏能引人探究,細細琢磨參悟。王維不愧是“詩佛”,這首詩的確頗有禪意,值得參悟。
王維與孟浩然
維與孟浩然的關係也非常好,因兩人都崇尚山水田園詩,都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孟浩然因仕途不暢,在回襄陽隱居前曾寫了一首《留別王維》的詩相贈。在孟浩然後,王維也寫下了一首《哭孟浩然》的詩回贈,從贈詩來往中,可看出兩人友情的深厚。
山水田園詩人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因此也稱王孟詩派。他們用開闊的胸懷,深細敏感的審美嗅覺,來描繪山水風景的優美壯麗,歌詠田園生活閒適靜謐,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盛唐時期社會的安定,農民的安居樂業和時代精神的開朗樂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譯: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賞析:
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