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Sad向陽花

    題主你好,這個問題我來答。

    如果朱棣將皇位傳給了朱高煦會怎麼樣?

    1、很顯然這會壞了祖宗立下“立嫡以長不以賢”的規矩,以後很可能也會有第二個“朱棣”來奪了他嫡傳的江山。

    2、自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位成功後,明朝元氣大損,已經開始再走下坡路了。如果再來一次奪權的話,後果不可想象。所以朱棣作為皇帝是不允許有這種情況出現的。

    3、朱高煦作為朱棣的第二子,自幼尚武惡文,據《明史》記載:“其性兇悍。”所以不難想像,如果皇位落入了朱高煦手中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朱高煦自“靖難之役”後便隨朱棣一起征戰沙場,幾乎不習文。如果皇位落入了“暴君”手中,那對大明江山將會是巨大的打擊。所以,為了大明江山的穩定,朱棣是肯定不會傳位給朱高煦的。

  • 2 # 八零後愛做夢

    答案:有可能二世而亡國。

    所謂窮兵黷武也就是如此。朱棣好戰,朱高煦也好戰,但還好是仁宗朱高熾擅長內政,如果不是朱高志在內內主持內政,或許朱棣的時候已經是暴亂四起了。

    如果朱高洵是皇帝。那他還會推行朱棣的政策,那樣對國內的百姓也是一種煎熬,百姓如果活不下去,就會揭竿而起,明朝或許也就沒有近300年的國運!

  • 3 # 我是隔壁小王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封號燕王。在其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過程中起兵“清君側”,史稱“靖難之變”。隨後奪取了侄子的皇位登基稱帝年號永樂,被人稱為永樂大帝”。

    朱高煦則是朱棣的第二個兒子,喜好武事,和朱棣的性格相像,在朱棣起兵靖難的過程中屢立戰功,多次在戰場上救了朱棣的性命,和他肥胖臃腫的大哥成了鮮明對比,在靖難之後的立儲一事上,大部分的靖難系武將勳貴都擁戴朱高煦為太子,雖然朱棣也很喜歡朱高煦,但是最終卻是立了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朱棣長子朱高熾了,朱高熾因為天生身體肥胖臃腫,行動不便,因為一直不受朱棣的的喜愛,而且靖難期間朱高熾因胖騎不了馬就留守北平管理後勤保障,而朱高煦一直和父親朱棣在前線並肩作戰,論父子之情朱高煦還要略勝一籌。如果朱棣不立朱高熾而傳位於朱高煦的話,會怎麼樣呢?

    1.靖難武將勢力將無法遏制

    朱棣透過靖難之變奪取朱允炆的皇位,誕生了新型的勳貴“靖難武將系”,這一系的武將全是跟著朱棣百戰餘生的功臣,在朱棣稱帝之後勢力高漲,甚至壓過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開國功臣勳貴。,而漢王朱高煦正好因為和他們並肩作戰得到了這些武將的擁戴,如果下一任皇帝是朱高煦,那麼這些武將勳貴的勢力將空前高漲,而擁護朱高熾的文官派系肯定會遭到打壓,這樣一來本來就夾縫求生的文官派將面臨滅頂之災,而一家獨大對一個國家而言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2.皇室內部將紛爭不斷

    朱棣的皇位是透過政變奪取過來的,不管起因是什麼,朱允炆作為朱元璋欽定的皇位繼承人,朱棣奪位的舉動本身就是謀反性質。這種情況之下朱棣沒有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來傳位於朱高熾,而是直接把皇位傳給朱高煦,那麼無疑是向所有的藩王和皇室子弟申明:不論出身如何還,是不是嫡長子不重要,只有有才華和得到皇帝寵愛,都有機會當皇帝。這下子那些個藩王肯定個個都覺得自己“英明神武”,理應去爭一爭那皇位的歸屬。,明朝皇室內部從此以後將充滿了勾心鬥角和血腥政變。

    結語:朱高煦當皇帝,只會使朝堂失衡,武將一家獨大,皇室內部都會將他和朱棣視為標榜,有點實力就想著跳出來學學朱棣或者朱高煦,不是學朱棣政變,就是想像朱高煦那樣得到寵信而去溜鬚拍馬無所不用其極。不論去哪一種對國家而言都不是什麼好事。

  • 4 # 公元前

    其實朱棣登基之後,他也想過太子要立朱高煦為太子,因為朱高煦的性格特別像他,特別是在靖難的時候,朱高煦立下了汗馬功勞,甚至還多次救過朱棣的命,但是朱棣並沒有立朱高煦為太子。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如果當初朱高煦成了太子,那就破壞了封建制度的嫡長制,那大明朝的江山很快就會四分五裂。朱棣死後如果哪個朱姓子孫覺得自己有能力當皇上,肯定會造成同族相殘的慘烈局面,明朝就會陷入混亂。所以朱棣為了大明的未來 ,只能選擇立朱高熾為太子。

    二、朱高煦相當皇帝的野心太大了。當時朱棣讓他就藩雲南時,他說那個地方太遠,於是就賴在南京不去,朱棣被迫答應了他的要求。後來他有給隨朱棣遷往北京,讓朱高熾留守南京,但是朱高煦,總是時不時回南京找朱高熾的麻煩。朱棣聽說了這件事兒之後,非常震怒,直接把他朱高煦召回北京一頓臭罵。

    其實朱棣把皇位傳給朱高熾也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因為朱棣是一個考慮大局的人,儘管他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曾經給朱高煦一些承若,但是他能兌現的全部都兌現了,唯獨皇位不能傳給朱高煦,如果傳給了朱高煦那後果就非常嚴重了,輕則是朱姓家族內部會發生手足相殘事件,重則是大明江山不保。

    朱棣也算是政治老手了,就像在削藩王這件事情上一樣,別看他嘴上說削藩不對的,但他也知道削藩是勢在必行,但是不能直截了當的就開始削藩,因為靖難他打的就是遵循祖制,所以靖難之役成功之後,他遵循朱元璋建立的祖制,恢復了被削了藩的這些王爺的權力,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籠絡人心,後來他又用各種藉口,把這些藩王的權力全部收回,因為他明留著這些手握兵權的藩王對大明的江山是沒有好處的。對於朱棣這樣一個有城府的人來說他肯定知道朱高煦的野心,為了大明的將來,他只能選擇將皇位傳給朱高熾。

  • 5 # 冰哥聊史論古今

    朱棣在靖難之役的時候,對自己的次子朱高煦也非常的滿意,確實也有過想把皇位傳給他的打算。不過後來等到朱棣真正登上皇位之後,他必須從全盤考慮,所以最終沒有把皇位傳給朱高煦。

    如果朱棣把皇位傳給朱高煦的話,那樣就打破了朱元璋所定的嫡長子繼承製。不要小看這個嫡長子繼承製,在中國古代的很多時候,他是相當具有威力的。一旦這個制度遭到破壞的話,那它帶來的災難性也是相當具有毀滅性的。例如次子朱高煦能夠登上皇位,肯定有一個原因,如果對外說是因為他英勇善戰,英明有為。那麼今後的篡位者都可以打著這個旗號這麼來了,這樣對大明江山將是相當不利。

    而是朱高煦這個人在戰場上說的好聽一點,叫做英勇善戰,說的難聽一點就叫做亡命之徒。這種人往往是不擇手段的,非常血腥戳殺的人。如果他上臺之後,朱棣的其他兒子能否保住自己的命就很難說了,因為畢竟那些人是他皇位的直接競爭者,如果他上臺之後把這些競爭者殺掉,是沒有人可以阻擋他的。

    而朱棣雖然狠毒,但是虎毒不食子,他畢竟還是想保住自己兒孫的命。例如朱高煦後來犯了不少的事情,朱棣也只是罰他的俸祿,或者把他限定在一定的範圍內,並沒有真正的傷害朱高煦。總之朱棣絕對希望自己百年之後,自己的幾個兒子都可以平平安安。如果朱高熾能夠當上皇帝,以他狠毒本性,應該不會去傷害自己的弟弟,但是朱高煦可就不同了,以他的狠毒個性很難做到這一點。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朱高熾登上皇位之後,雖然他的兩個弟弟屢次害他,他也沒有對弟弟怎麼樣。即使在他臨死之前,他也交代他的兒子朱瞻基不要過於為難自己的兩個叔叔。後來朱瞻基因為朱高煦造反最終殺了他,但是也放過了屢次搞小動作的朱高燧。

  • 6 # 使用者6161899116

    如果朱棣傳位給朱高煦,那麼明朝會提前滅亡。

    拋棄非長子繼承製的天然法理可能產生的矛盾危機,就朱高煦個人而言他根本沒有安撫天下的能力。首先朱高煦沒有朱高熾二十多年的行政經驗,而且為人剛愎自用。朱高熾在位時間再短,他也會國家延續當前維穩的政局。朱高煦只要一朝權在手肯定會拼命造,必定想方設法要創造比朱棣更輝煌的功績(雖然朱棣也沒為歷史創造過任何正面功績,但得確造孽得空前絕後)。朱高煦要是繼位已經被朱棣造得千瘡百孔的大明江山,明朝提前滅亡是板上定釘的事。

  • 7 # 阿瞞71289547

    如果那樣,大明提早會滅亡,國家不管什麼時候,一個剛愎自用,窮兵黷武,聽不進別人意見一意孤行,整天瞎折騰,想當然,喜歡窩裡斗的人當皇帝,不滅亡才怪啊!

  • 8 # 飛將龍城

    最近熱播劇《大明風華》一時間炙手可熱,火遍全網,當然,幽默的劇情也獲得觀眾的喜愛和認可,同時,也使得觀眾對這一段的歷史和歷史人物有了一定深刻的認識。

    發動靖難的朱棣取得勝利並坐上了皇帝的位子上,九五之尊。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朱棣成為皇帝后,原先的手下們都得到了進階,他的兒子更是最大進階,都擁有了皇子的身份。朱棣沒他老爸朱元璋那麼能造人,算上朱棣自己兄弟共有26人。朱棣呢,生了4個兒子,小兒子小時便夭折了,留下的3個兒子,分別是大兒子朱高熾,二兒子朱高熙,三兒子朱高燧。

    大兒子朱高熾從小不喜歡活躍,喜歡安靜,再加上家庭條件的優渥,飲食營養豐富,導致身體肥胖,但是,他從小聰穎好學,深諳讀書之道,可以稱的上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而朱棣呢,武將出身,對這個酸胖兒子不怎麼待見,相比大兒子,他更喜歡二兒子朱高熙,朱高熙無論在性格上還是長相上都像極了朱棣,朱棣在他身上總能看到自己,包括後來的多次密謀造反和公然造反也都遺傳的妥妥的。

    (朱高熙劇照)

    朱棣坐上皇位後,皇帝有了,按照慣例,太子儲君也得立,接下來,立誰為儲君成了問題?當然,按照宗法制原則,理應立嫡長子為太子儲君。可是,朱棣卻對大兒子不太喜歡,而且二兒子在“靖難之役”中是立過汗馬功勞的,加上他又相對來說喜歡二兒子朱高熙,於是立太子儲君成了一個朱棣猶豫不決的問題。

    後來,因為朱高熾自身條件過硬,有著一定的威望,使得大部分朝中文武官員給予的擁戴和支援,加上他生了一個更招朱棣喜歡的兒子,由此,最終立朱高熾為太子儲君。

    (朱瞻基劇照)

    那麼,假設一個問題,如果當初朱棣沒有立大兒子朱高熾為太子,而是立二兒子朱高熙為太子,那麼,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首先來看看朱高熙是一個什麼樣的?

    分析朱高熙

    一、雖靖難建功,卻一介武夫

    上文我們說了,朱高熙和他爸朱棣很像,從小便喜愛舞刀弄劍,熱愛軍事,當然,在武功和軍事上他也有一點造詣。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造反,他也追隨老爸身邊,在戰爭中,他衝鋒陷陣,勇猛無敵,而且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間,可是說是朱棣的救命恩人。但是,說白了,也就是一介武夫,論領軍打仗他有倆把刷子,可是,要說治理國家,他還真不夠格。

    二、奪嫡中反覆無常

    因為受朱棣的寵愛,朱高煦也以此自負,並恃功驕縱,多行不法之事,在朱棣立儲君太子時,他也參與進來,認為自己勝券在握,為了奪嫡,他使用非常手段。後來,奪嫡失敗,他為了報復對手,挑撥是非,陷害忠良,甚至還學他老爸一樣密謀造反,洩密後,被朱棣注備處死,還是他大哥朱高熾給他求情才活下來,他非但不知悔過和感恩,還認為理所當然,不以為意,反而心中的叛逆之火越燃越旺。

    三、人品敗壞

    早之前說過,在老爸和哥哥的寬容下,他變得越來越囂張跋扈,後來,他侄子稱帝,也就是朱瞻基,他認為這黃口小兒好欺負,於是公然發動叛亂,可是,他小看這孩子了,就是這小兒御駕親征,不費吹灰之力便平息了他的叛亂。被圍困在城中的朱高熙有意投降,便瞞著手下偷偷出城投降,他知道,謀逆造反是死罪,他的手下不會讓他公開投降的,於是他便自己偷偷投降,你說這傢伙兒這人品讓吃了。再看,他被關進大牢後,侄子去看望他,他卻深出腿把人絆倒,絆倒後還哈哈大笑,他可以算是“精神勝利法”得鼻祖了,當然,他也是作死的代表人物,一怒之下,原本不想殺的侄子讓人把他烤死了。

    各位您看,就朱高熙這樣的德行,你覺得他能勝任皇帝這一職位嗎?即使是勝任了,也是一個昏君。

    我們再來看看,假設朱高熙登基了,會發生那些事。

    一、明朝的“仁宣盛世”不會出現,“仁宣盛世”是仁宗朱高熾和宣宗朱瞻基的勵精圖治下的努力結果,而朱高熙呢,毫無治國理政的經驗,怎麼會出現盛世。

    二、朱高熙是武將,他當皇帝后,定會大動干戈,戰亂不熄,本來經歷“靖難”戰爭,百姓不滿,如若朱高熙大興土木,自己貪圖享樂,再連年征戰,估計他這條船到處開始漏水,最後沉船,搞不好大明基業葬送他手裡。

    我是歷史守夜人,為您持續輸出優質內容,加個關注吧!

  • 9 # 也就是隨便看看

    有些事吧很難假設,老二打仗是把好手,說明這人還是很有能力的,至於治國好不好就不知道,畢竟老大監國沒讓老二管過政務,但是沒管過不代表就管不好吧,唐太宗不就是這樣做秦王時也是能打仗也沒怎麼管理過國政都是太子在管,所以我覺得要是漢王做了皇帝明朝未必就會不好,也許會出個其他什麼之治也說不定。

  • 10 # 94310417小云

    從明史中看漢王朱高煦是一位心存大志有擔當的猛夫悍將,兄弟兩人中朱高熾有腿疾被留守北京守城看家。朱高煦隨父靖難盡忠職守奮力拼搏,多次在危難中衝鋒陷陣救朱棣於危機,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因此聲名鵲起為軍中將領們擁戴,朱高熾的缺點是為人直犟脾氣缺仁德少孝悌,是個猛張飛形的戰將,如果是帶兵打仗他可以勝任先鋒大將獨擋一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漢王朱高熾兄弟兩爭的雞犬不寧混亂不堪,朱棣五次親征蒙古大漠皆帶著朱高煦也一次次戰功高蓋,更加不可一世驕傲放縱不羈放縱。自以為是思太子之位非其莫數。但治國理政需要的是仁德能力和良好品格,這方面朱高煦一點也不佔優勢。為王公大臣們背後非議以成定論。而朱棣叮上朱高熾的原由是其孫子也聰明伶俐有仁孝之心,形同於隔世之君乃天下興亡的希望所在。觀漢王人品行不端子孫無德,因而他成為眾失之地為人不恥。朱高熾繼承大統遺呈先帝遺訓,平反招雪了靖難中的王公大臣,勤政愛民與民同樂休息為天下積累了力量。可恨上天不公終喪賢君才執政了八個多月盡也駕鶴西遊令人窒息悲傷。朱棣孫朱瞻基奉召成命繼承大統,漢王這頭兇獸盡也半途令人追殺。僅被心靈手毒的小侄子逃脫是漢王萬萬沒想到的。所以才慾望難平在宣帝繼位後大行逆流舉兵造反,侄子存心放叔叔一馬,但漢王不知天高地厚僅也成勢。但宣宗御駕親征也是樹倒胡孫散,漢王被廢了王地圈禁京機,一日宣京去探望叔叔,在帝走過時朱高煦僅伸腿阻駕令帝倒地,才導致了龍顏大怒,用大鐘關朱高煦於裡,他僅用手挖一口而呼氣,更令帝不堪忍受乃下令致火被活煮如畜慘死盾命。

  • 11 # 炒米視角

    在《大明風華》裡,其實已經做了朱棣為了避免靖難的悲劇重演,欲傳位給朱高煦的設想。炒米認為很有道理,也很符合人性。

    朱棣否決朱高熾的主要原因在於,朱高熾身體不好,若非朱棣出征,誰走在誰前面還是未知數。把這麼一個“活死人”推上皇位,其實就是給局勢發展增加變數;

    朱棣否決朱瞻基的主要原因在於,朱瞻基年幼,雖有歷練,但無論在文臣還是武將中都沒有根基,是無法抗衡和制約兩個叔叔的;

    朱棣選朱高煦的最主要原因在於,老三在軍中有威望,能壓制得住朱高燧,最關鍵的老三至少還聽自己的話。

    朱棣的理由,反應了幾個問題。

    首先,朱棣重武,雖然他清楚文官的重要性,但更懂得文官的厲害之處。所以武將勳貴壓制文官是他的基本策略;

    其次,朱棣即便臨終前也是不願放棄權力,一句至少老三還聽自己的,這說明了很大的問題,把帝王落幕時的真實心態刻畫得惟妙惟肖;

    再次,朱棣認為朱高燧對局勢的影響可能會更大,只有立朱高煦才能制約得了他。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朱高燧掌握著北鎮撫司,替朱棣乾的都是見不得人的事,所以更危險。

    這是從當時各方形勢來判斷,而作出的選擇,非常符合帝王權謀的心理處境。到這個安排實際上最終被楊士奇和朱瞻基顛覆了。

    而這實際上最終造成了什麼結果?那就是文官勢力的崛起。

    大明開國50餘年,文官一直被朱元璋和朱棣踩再腳底下,從仁宣兩朝開始,文官勢力徹底參與進了中樞決策。

    到了宣德朝,文官勢力已經徹底壓倒武將勳貴集團,強大到讓朱瞻基開始培養內監(讓太監讀書)來制約文官集團。

    試想如果朱棣真的傳位朱高煦,那結果必然是繼承朱棣的基本操作,仍然將文官集團踩在腳下,但卻沒人能替他監國。

    這或許會避免了後來困擾大明的權監和黨爭問題,更不會出現土木堡之變。但同時也意味著武將勳貴集團的肆意膨脹。

    局面就極有可能會步漢武帝之後漢朝的後塵,也實際造成巨量的“地主豪強”階層,最終再比形成“門閥政治”,發展下去,政策得不到糾正,讀書人也不可能透過科舉而進入中樞決策層面。地方上朱姓諸侯國日益膨脹,而中央集權則會被弱化,最終明朝“因強而亡”。

    所以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但總體來說,文官進入中樞決策,那是每個朝代往和平發展時期的必然歷史趨勢。

    所以是歷史決定了朱高煦“沒機會”。

  • 12 # 津城沐雨

    朱棣如果傳位給朱高煦會怎麼樣?

    朱高煦,朱棣次子,打仗很是勇猛,在朱棣靖難之役時,更是多次救朱棣於危難間,朱棣也很是感動,對朱高煦說:“努力吧,世子多病。”

    這是什麼意思?言外之意就是讓朱高煦多努力,將來有換繼承人的打算。

    朱棣這樣說時,正是靖難之役,朱高煦的勇猛善戰對戰爭的勝負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但是,等朱棣登上皇位後,仍然立世子朱高熾為太子,並沒有改立朱高煦為太子,朱棣為什麼要食言呢?

    因為此時的朱棣已經取得靖難之役的成功,身為皇帝不得不通盤考慮,看誰才是繼承皇位的最佳人選。

    朱高熾為人寬厚,是個當太平皇帝的好材料,不好的就是身體不好,不過太孫朱瞻基年輕英俊,很是得朱棣喜歡。

    朱高煦打仗勇猛,很像自己,從心裡角度朱棣怕是想立朱高煦當皇帝吧!但是朱高煦的不足也是非常可怕的。

    朱高煦從小就桀驁不馴,肆意妄為,擅殺官員,太祖朱元璋就對朱高煦非常反感。大臣們也很是忌憚朱高煦,誰會願意一個喜怒無常的暴君繼承皇位呢?

    如果朱棣傳位於朱高煦,朱高煦登上皇位後,很可能繼續四處征伐,大肆營建,肆意揮霍,永樂年間的大規模花錢,已經讓百姓負擔很重,如果朱高煦繼續這種行為,很可能會引起動亂。

    朱高煦勇猛有餘,卻缺乏仁義,還沒有當皇帝就持功自傲,當上皇帝很可能更加肆意妄為,甚至成為暴君。

    高壓統治下,大明王朝再起動亂也很有可能,這也許就是朱棣沒有傳位給朱高煦的重要原因之一。

  • 13 # 福子說歷史

    朱棣在領死前已經決心將位置傳給兒子朱高熾②、朱棣在領死前很長一段時間,也曾考慮過將位置傳給二兒子朱高煦。 朱家兩兄弟對朱高熾舉棋不定因朱高熾身體肥胖、腳上有頑疾,而且據史書記載,他在腳疾嚴重時,需要兩個侍衛攙扶才能夠進行移動。朱棣本身就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帝王,不論是在其早年與蒙古軍作戰中,還是在後來發動靖難與中央軍作戰時,都勇猛無比,身先士卒,有“以軍立權”的美譽。也正是如此,本身運動細胞豐富的朱棣,在看見自己這個“半殘”兒子時,便氣不打一處來,並在心中有所厭惡。

    可讓朱棣欣慰的是,朱高熾除了身體具有殘疾外,智商卻不低能,在處理政務和公文上,可謂是有條不紊,其在少年時還曾被他的爺爺洪武皇帝褒獎。這使得朱棣對這位太子又愛又恨。對朱高煦的左右思索如果說朱高熾是個“胖殘挫”,那麼他的弟弟朱高煦便是一個百分百的“高富帥”了。朱高煦應該是繼承了其父親的優良基因,不僅身體素質過人、騎術、武器的使用上很是利索,在領兵打仗上也和朱棣不分仲伯,曾在靖難上給予了朱棣較大的幫助。這使得朱棣認為朱高煦非常的像自己,是自己喜歡的孩子,更曾在靖難時向其吐露了“你哥哥身體不好,以後還得靠你”的曖昧示好,這讓朱高煦大受鼓舞,並在心底埋下了與哥哥爭儲的種子。

    朱棣的算盤對朱高煦的態度我們先說朱棣對朱高煦的態度。如果朱高煦是嫡長子,我想永樂帝一定會不假思索的決定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因為他對這個非常像自己的兒子實在太喜歡了,這可能源自父親對兒子的一種欣賞。而且,朱棣在靖難時對朱高煦所說的曖昧之語,很可能不是空頭支票,而是早就想好了的心聲。但後來因為文官們的極力反對,以及為了後代長久的打算,迫使朱棣慢慢放下了這個念頭。對朱高熾的態度朝中的文官集團,對於皇太子是大大的支援,這不僅因為太子更像一名大儒,還因為太子在處理朝政、待人接物上,更具有一種天子的風範。這便使得文官對這位有德行的太子頗有好感。

    其實朱棣也明白,馬上可以打天下,但是不一定能夠治理天下,這樣是為什麼父親在後來非常喜歡大哥朱標的原因。而且太子的兒子,自己的孫子也很聰慧,在一定程度上為朱棣一脈皇權的延續奠定了基礎,故而在長久的考量下,朱棣在後來雖然對太子有所不悅,但還是將皇位傳給了他。小結永樂皇帝將換位傳給長子朱高熾有多種好處:①、使得永樂馬背上得到的天下能夠被較好的治理②、藉助文官對太子的好感,幫助明朝的國力逐漸昌盛③、太子已有聰慧的孫子,這保證了朱棣一脈在明朝皇室中保持大宗地位。④、給後世奠定榜樣,杜絕了後代皇帝傳位時皇次子對太子位有所企圖,幫助和匡扶了皇朝權力交接時的平穩。所以在朱棣臨死前,他是要將皇位傳給太子朱高熾的。

  • 14 # 風動藤動銅鈴動

    朱棣可以憑自己的好惡指定繼承人,但他身後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他也不得不好好考慮清楚,因為歷史早已證明其發展有自己的規律,並不以人的主觀好惡為轉移,即使是封建專制的皇帝也做不到。

    不論是誰繼承皇位,成為最高統治者,都必須慎重面對當前的天下各種形勢。只有能夠正確地認識和有效也處理好各方面的任務和要求,才能引領整個帝國繼續前行。否則逆大勢而動,就會招致政治失敗和國家失穩,內憂外患的結局。

    那麼當時的形勢都有哪些特點呢?歷史形勢

    “靖難”成功登基之後,永樂大帝朱棣積極進取開拓,建立諸多功績,如:將首都從南京搬遷到北京、編寫修撰完成《永樂大典》、派遣龐大的鄭和艦隊數次下西洋、重新收復安南、長達十四年的五徵漠北之戰等。

    上述每一項功績的背後,都耗費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極大地影響了經濟的正常恢復和發展,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北方外患問題

    由於蒙古遊牧而居的特點,蒙古三部範圍收縮但明朝邊塞的外患並沒有徹底根絕,朱棣還是死在出徵無功後返京的路上,正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事實上,這五次徵蒙的勝利,興師動眾,不但沒有殺敵無數,最大地消滅敵軍有生力量,反倒讓明朝與蒙古的仇怨越結越深。

    繼位的帝王必須面對這個敵國外患。要在是繼續大規模出關征討、還是剿撫並用、還是以安撫為主堅固防守的政策中選擇。

    農業生產問題

    永樂十九年,湖廣等地發生嚴重的水災,災民遍野。朱棣不顧大臣反對,堅持要出兵蒙古,導致朝廷兩處急需財政開支不能兼顧。

    終致第五次北伐因糧草不繼不能持久而無功而返,同時國內災民也沒有得到救濟,農業經濟受到挫折,真是“扁擔沒扎兩頭打塌”。

    鄭和下西洋問題

    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鄭和下西洋的有著多方面重大的歷史意義,停止的結果使中國錯失了大航海時代東西方交流的重要機會。但由於這種官辦航海通商方式固有的缺陷,也導致其缺乏可持續性。

    鄭和下西洋以朝貢貿易為主,造大船數萬人耗巨資長期遠航,卻是“政治掛帥”而忽視獲得廣泛的經濟實利,有“厚往薄來”之說 ,從而也使得大規模遠航難以為繼。

    根據歷史資料顯示,鄭和下西洋以及朱棣對這些外邦朝貢者的大量賞賜,引發了帝國統治者的恐慌,僅耗費銀兩一說即達600萬兩, 還不包括每次對兩萬多官兵的嘉獎。

    另外由於船隊攜帶銅錢出國收購,致使銅錢大量外流,造成國內“錢荒”,嚴重消耗國庫儲備,引起錢幣大規模貶值。

    “靖難”的政治後果問題

    政治上主要是對待“靖難之役”中受到牽連的大量建文朝的大量舊臣及其家屬的問題。

    朱棣“靖難”成功在南京登基稱帝后,由於大部分建文舊臣表達出不合作的態度,朱棣大怒,從此舉起了殺戮之刀。

    對政敵“誅滅九族”是家常便飯,還施行親朋好友師生關係的“瓜蔓抄”連坐,殺死發配流放為奴等受牽連者甚廣。

    死者固已矣,但這種極端性政策如果不改弦更張,對政治上收攏人心,促進團結有巨大的破壞作用。這種政治形象非常容易廣樹敵而乏友,是嚴重的潛在的政治不穩因素。

    繼位者的任務

    繼位之君必須要能夠解決已經出現的問題,並且政治清明,與民更始,才能平衡對外和對內的目標而不偏廢。只有這樣,才能力挽狂瀾,發展中興。

    但不同的統治者會作出不同的選擇。

    如果朱棣傳位朱高煦,朱高煦能否順利繼位,以及能否完成上述任務?

    朱棣可以憑自己的好惡指定繼承人。如果公開地手續齊全地傳位給朱高煦,則朱高煦順利繼位不會有問題,因為法理和兵權都在手的話,就無人能撼動。

    但是朱高煦繼位畢竟不符合嫡長子繼承的宗法制,朱棣此舉會為後世子孫造成不好的榜樣,危及大明王朝後世傳承製的長期穩定。

    朱高煦為人憨直,脾氣倔犟,缺少仁德之心,恃功驕縱,多行不法之事。他若繼位為君,老朱家的其他支脈兄弟兒孫的下場估計會比較悽慘。

    朱高煦長期隨朱棣在外征戰,他若繼位為君,他的治國理念也必將不符合太子朱高熾已多年監國的既成事實,必會對現行內政進行改弦更張,並且將會“一朝天子一朝臣”,造成朝局巨大動盪,朝政日非。

    朱高煦尚武惡文,打仗勇猛,嗜血好殺,但治國非其所長,應該是退化版的朱棣,沒有朱棣的眼光和遠見,卻強化了朱棣的缺點。他若繼位,不但不能解決當時已經產生並惡化的問題,還有可能進一步擴大化,使問題更加嚴重。

    結語:朱高煦如果繼位為君,很可能好大喜功,國內日亂。另外也沒見史書記載他有個好繼承人兒子,所以即使他當時不亡國,到他兒子再上臺也就差不多亡了。

  • 15 # 潮哥1495582530712

    明成祖如果傳位朱高煦,朱家子弟必將面臨一次屠戮。因為朱高煦是地地道道的陰謀家,他上位必將發生流血事件,會殃及皇家滿門。

  • 16 # 滌塵索金讀歷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純屬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多指教。

    最近的熱播劇《大明風華》中的朱高煦是一個有勇有謀的皇子,野心勃勃且心思縝密。但歷史上朱高煦雖然在跟隨朱棣靖難起兵多次表現突出,但是從整體能力來說,朱高煦不適合做一個皇帝。如果朱棣真的傳位給朱高煦,那麼在朱高煦執政期間的大明朝前途將一片黑暗。

    好勇鬥狠

    朱高煦打小就不是一個讓人省心的人。朱元璋還在世的時候,就曾將自己的幾個孫子輩召往京城學習,朱高煦就是其中一員,但是他不僅不愛學習,而且言行輕挑,被朱元璋所厭惡。

    朱元璋死後,朱高煦再次進京,但是性格依然沒有轉變,他舅舅徐輝祖看不過去,於是暗中教育他,他不但不聽,而且偷了徐輝祖心愛的馬匹返回北平,並且殺害沿途的官民,朱棣還因此被群臣指責。

    常言道“從小看八十”,朱高煦是一個標準的紈絝子弟,不但不學無術,整日遊手好閒,還喜歡好勇鬥狠,視人命如草芥。這樣的人一旦大權在握,其破壞性難以想象。

    軍事才能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閃光點,朱高煦的閃光點就體現在他的軍事才能上。隨著朱棣起兵造反,朱高煦的軍事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曾兩次救朱棣於危難之間,因此深得朱棣的寵愛。

    朱高煦是一個勇將,他作戰勇猛,衝鋒在前,敢打敢拼,這些都是他的優點。但是他作戰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喜歡直來直往,不善於謀略,缺乏大局觀。因此註定他只能是將才而非帥才。

    缺乏城府

    朱高煦憑藉著自己在靖難之役中的出色表現博得了朱棣的寵愛,這原本是朱高煦能夠上位的最大優勢,但是缺乏城府的他最終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朱高煦沒有城府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拒不就藩。

    按照明朝的規定,藩王必須就藩,但是朱高煦認為封地太遠,因此和朱棣討價還價,長期滯留南京。後朱棣不得不將他的封地改為青州,但是朱高煦依然不肯就藩,讓朱棣不得不懷疑他的用心,強令其迴歸封地。

    二是自比秦王。

    朱棣曾和朱高煦講: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正是這句激勵的話語讓朱高煦看到了希望,從此他野心勃勃的爭奪繼承人的位置。作為一個藩王,他不斷的向朱棣提出擴充手下兵馬的要求,並經常在眾臣面前自此秦王李世民,奪嫡的野心昭然若揭,毫無顧忌。

    三是尚武輕文。

    朱高煦自小就不愛學習,在他的觀念中,只有武力才是王道,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朱高煦對朝廷的文官很是鄙夷,認為這些人無足輕重,靖難之役之所以能夠取勝,完全是由他們這些武將拼死打下來的,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倚重武力。

    結語

    歸根結底,朱高煦是一個武人,他是一個合格的武將,他能夠不計個人生死的去攻城拔寨,但是他不善於權謀,不精通政治,缺乏掌控全域性的洞察力和決斷力。而且朱高煦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嗜殺,他輕視生命,而動盪的明朝需要時間去恢復元氣,一個好勇嗜殺的人只會讓這個國家陷入更深的戰爭泥潭,最終走向滅亡。

  • 17 # 你dayed

    名不正言不順,那就只能廢太子了。可是太子有文官集團的支援擁護。朱高煦只是部分武將支援。而武將在朝堂上的話語權又比不過文官大佬。所以只要朱高熾不犯重大的政治錯誤,是沒法兒把他廢除的。朱棣也就無法傳位朱高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家妞妞今天半歲了,請問你們家寶寶這麼大的時候都是怎麼早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