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馮俊龍
-
2 # 歷史小公子
首先要說的是不可能!西晉的滅亡是註定的!
從選官制度來看:西晉沿用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但是西晉卻拋棄了曹魏九品中正治中的德,只看資!
那麼這樣的做法就從而導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政治格局。
而一旦這個政治格局形成,那麼也就代表著:統治集團必將腐朽,而腐朽的統治集團就必然會奴役百姓。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說過一句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腐朽的政治集團奴役百姓,而百姓的民心就無法與統治集團在一起的。離心離德,必將造就統治集團的瓦解!
西晉統治者的奢靡生活在這個時期,統治者是自上而下的腐敗,比如說晉武帝司馬炎。
司馬炎在取得一些成就後,他就產生了驕態之心,開始盡情享受生活!
比如後宮有妃子上萬人,經常舉辦晚會等等……再比如何曾,日用萬錢,還說,天下箸處。其子何邵日食2萬錢。任愷每餐萬錢。大足王愷石崇互比奢侈。王凱用幹糖米洗鍋。食蟲就用香椒泥。
這樣的生活,曾經有大臣上書司馬炎。奢侈之費,甚於天災。請求司馬炎制止,但是司司馬炎無動於衷。
《世說新語·汰侈》:石崇與王愷爭豪,並窮綺麗以飾輿服。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幹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者甚眾。愷惘然自失。
皇權與士族之間的鬥爭由於九品中正制的形成,造就了一群門閥士族。他們形成了一個地主階級中的特權階層。
這樣就成了高門子弟恥與寒門為伍,而皇帝又往往偏向於世家大族。
比如說在咸寧二年建立了專門教育國之“貴遊子弟”的貴族學校。這個叫 “國子學”。
門閥士族在政治上的壟斷,排斥寒門地主。也就讓這些累世公卿,無所不用其極!謀奪權利!而門閥士族權力每增加一分皇權責就要少一分。
以此類推,時間久了必將造成兩虎相鬥的格局。而皇權與士族的鬥爭與民眾的鬥爭,必將讓社會走向黑暗!也就讓西晉不可能長存於世!
-
3 # 饅頭影訊
不會。
1、司馬家族奪得天下並非正大光明,而是下臣謀朝篡位,名不正言不順,給後代子孫和其他人留下了榜樣。
2、東漢末年門閥世家興盛,干預朝政、左右思想,司馬家族本身就是北方世家大族,既得利益者,後世又沒有出臺限制措施,致使門閥士族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大,普通階層沒有晉升的渠道,除非依託個別門閥,晉終會被更加強大的門閥取代司馬家族或者被時代的潮流迅速淹沒。
3、北方少數民族內遷,晉沒有做好有效的管控,致使少數民族依託漢族優厚的自然條件,不斷髮現壯大,最終會成為晉朝的大患。
4、晉朝為了防止後世叛亂,多把自己族人分封,而且給予很大的實權和軍隊,日久天長,待分封的諸侯不斷強大,肯定會挑戰國家的統治權威,漢朝就是如此,但他們有沒有漢朝的運氣能夠平定,不得而知。
-
4 # 紫溟
不會,一個王朝能不能長壽是多種因素決定的,內因,是否有一個有遠見卓識的開國皇帝,有一批賢明的治國能臣。外因,是否有強大的敵國。司馬炎只是個平庸的國君,他給王朝打的底子並不好,所以不可能長壽。
-
5 # 袁衛宇
西晉的滅亡,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傳位於司馬衷只是其中一個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西晉的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絕非一個司馬衷能背鍋的。
宗室權力多次調整,但仍然沒有解決宗室問題西晉建立後,晉武帝司馬炎有感於曹魏宗室孱弱,以至於讓有機會能篡魏立晉,於是建國之初,就有大肆封王。
但西漢七國之亂的教訓就在眼前,所以如果給予宗室太大的權力,那麼七國之亂很可能在西晉重演。這是晉武帝不願意看到的。
有鑑於此。晉武帝在世時,對宗室權力進行了三次調整。但每次都是治標不治本,沒有從跟上解決西晉所面臨的宗室對朝廷的挑戰。
晉武帝執意讓宗室參政,而且還給予藩王兵權。不過為了限制藩王,每個藩王的兵馬不超過1萬人,而且藩王調兵需要得到朝廷的許可。
晉武帝在三次調整宗室過程中,宗室權力時大時小,他去世前第三次調整時,藩王的權力有了明顯擴大,其用意是為了抑制當時以楊駿為代表的外戚。他這次調整,為宗室參與八王之亂提供了“武器”。
甲申,以汝南王亮為大司馬、大都督、假黃鉞。改封南陽王柬為秦王,始平王瑋為楚王,濮陽王允為淮南王,並假節之國,各統方州軍事。立皇子乂為長沙王,潁為成都王,晏為吳王,熾為豫章王,演為代王,皇孫遹為廣陵王。立濮陽王子迪為漢王,始平王子儀為毗陵王,汝南王次子羕為西陽公。徙扶風王暢為順陽王,暢弟歆為新野公,琅邪王覲弟澹為東武公,繇為東安公,漼為廣陵公,卷為東莞公。改諸王國相為內史。-《晉書·武帝紀》晉武帝在宗室這個問題上,非常反覆。一方面他希望宗室能成為保衛西晉政權的骨幹力量,另一方面他又不希望宗室權力過大,對朝廷中樞構成挑戰和威脅。
這個平衡點,應該怎麼選取?其實是非常難把握的問題。晉武帝到死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這是西晉滅亡的關鍵原因。
士族位高權重,卻不關心國事士族在西晉政權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西晉朝堂,士族出身的官員是絕對主流。士族佔據著西晉的高官要職。然而這些士族,卻尸位素餐。
士族官員對國事非常不熱心,他們對兩件事最感興趣。一是清談,而是奢華。
如出身琅琊王氏的王衍,先後出任中領軍、尚書令、尚書僕射、司徒、司空、太尉等重要官職,然而王衍對政務很冷淡,醉心於清談。
後世有所謂的清談誤國之說,說的就是以王衍為代表計程車族名士集團。這些士族對西晉的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追求奢侈生活方面,士族不妨多讓。怎麼奢侈怎麼來。士族貪圖享受,追求享樂的腳步從未停歇。在西晉,整個士族,都迷茫著一股奢侈、奢華之氣。
出身東海王氏的王愷,是晉武帝的舅舅,他和石崇的鬥富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清楚,這裡不再贅述。
石崇與王愷爭豪,並窮綺麗以飾輿服。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幹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者甚眾。愷惘然自失。-《世說新語》西晉開國元勳何曾,位列三公,同樣對國事漠不關心。何曾最關心的,是他的口腹之慾。何曾對吃非常講究,不惜花費重金追求美食。他每天用於飲食的錢財超過一萬貫銅錢,即便如此,他仍然覺得沒什麼好處的,說沒有菜值得動筷子。
民族問題,西晉同樣未能解決早在曹魏時期,就有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世居塞外的少數民族陸續內遷,和中原地區的漢人雜居一起,到了西晉時期,已經達到了“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狀態。
如何處理這些胡人,西晉的表現很失策,沒有拿出任何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反而昏招迭出,讓胡漢矛盾更加突出。如晉武帝時,就爆發了鮮卑貴族禿髮樹機能發動的叛亂。
除此之外,中原地區士大夫官員,就經常劫掠胡人,甚至把胡人作為商品進行買賣交易,引起胡人的極大憤恨,使得胡漢矛盾非常尖銳。而西晉對官員買賣胡人的事情,往往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晉武帝晚年,曾有人上書,建議派軍隊護送胡人回北方,晉武帝不聽,卻又無法有效招撫胡人。使得已經非常嚴重的民族問題一拖再拖,始終沒有很好地解決。為日後五胡之亂埋下了禍根。
八王之亂時,司馬家的王爺們紛紛引入胡人的力量,企圖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胡人的加入,使得西晉政局徹底失控,最終走向了滅亡。
結語西晉的滅亡,不單單是司馬昭傳位於司馬衷的問題,而且這只是一個比較次要的原因。關鍵是晉武帝始終未能解決宗室的問題。另外如士族尸位素餐、民族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比司馬衷的問題嚴重得多。
-
6 # 填哥嗑歷史
首先,要說明一下,晉朝本身壽命也不短了。
從公元265年到公元420年,整整155年的歷史。而中國歷史上,能夠超過100年的王朝,除了夏商周之外,也唯有漢、晉、唐、宋、明、清而已。所以,晉朝不是個短命王朝。最少應該算是一個壽命中等的王朝。
但是,晉朝卻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最沒有存在感的王朝。沒有之一。且短短的155年裡面,還被分為西晉和東晉兩個階段。西晉從公元256年開始,到公元316年,總共51年,而東晉從公元前317年開始,到公元420年,共104年。
西晉還能勉強稱得上一個統一的王朝。東晉撐死了也就是一個維持東南半壁江山的地方政權而已。在北方,是包括漢族在內的多個民族建立的一大批政權,統稱為“十六國”。
此外,西晉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外族滅亡的政權。創造了一個恥辱性的第一名。
那麼,晉朝為什麼會這麼弱,這麼亂呢?
很多人知道,晉朝有一個白痴皇帝司馬衷。一句“何不食肉糜”讓他把痴呆皇帝的帽子牢牢扣在了腦袋上。正是司馬衷的任上,西晉爆發“八王之亂”。接著外族入侵,將西晉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所以,才會有這個疑問“司馬炎如果沒有傳位給司馬衷,那麼晉朝會不會是個長壽的王朝?”
填哥覺得,就算司馬炎不傳位給司馬衷,晉朝的命運也改不了多少。
填哥並不是一個歷史唯物主義者。但是即使傳位給其他人,晉朝的命運確實改變不了多少。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西晉滅亡的禍根並不是司馬衷種下的。像他這樣才能平庸的人沒能力為西晉的滅亡埋下禍根。
那麼西晉滅亡的禍根是什麼?是誰埋下的呢?
是司馬衷的父親司馬炎。
因為西晉滅亡的禍根有三:宗室殘殺和外族入侵和統治腐朽。
我們來看看西晉的宗室殘殺。
西晉建立之後,為了平衡世家大族的勢力,司馬炎大封宗族。從265年開始,到290年,總共封了29個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大的可以擁有5000兵力,小的也有1500人以上。且這些諸侯王並不駐紮京城,可以在封地駐紮。這些封地,也並不是一些荒涼之地,而大多數是一些戰略要地或者比較富庶的地方,這些諸侯王還可以在徵收封地的賦稅。憑藉這些,諸侯王完全可以招兵買馬,對抗中央。
晉武帝司馬炎290年去世。291年,司馬瑋和司馬亮就起兵了。八王之亂整整持續16年。對西晉形成極大破壞。可以想象,這些諸侯王的實力發展有多強,發展有多快。而這是任何一個在位的皇帝都要面對的實實在在的威脅。
本來這些地方的力量,對實力強大的中央政府應該夠不成威脅。因為中央一般有實力更為強大的禁軍。但是晉朝是個例外。西晉統一全國之後,大力裁剪軍隊。本來是節省了國家的開支。但是也造成西晉中央政府直接掌控的軍隊其實不多,力量不強。反倒是地方的諸侯王實力不小。
西晉滅亡的另一個禍根,則是少數民族內遷。
這個問題,其實在東漢中後期就存在了。隨著匈奴政權的垮臺,北匈奴遠遁,南匈奴開始內遷。但是在東漢乃至整個三國時期。這些都不是事。當時的漢族政府時時刻刻教他們做人。司馬懿平定遼東之後,把大量漢人遷往內地。造成遼東防守空虛。外族趁機而入。到了西晉時期,少數民族已經深入內地。埋下西晉滅亡的禍根。
西晉滅亡的第三個禍根,則是西晉的昏庸腐朽。
西晉並不是在前朝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軍之後建立的政權,而是透過篡權奪位得來的政權。統治者不懂民生的艱難。窮奢極欲。即使是開國皇帝司馬炎也不例外。甚至發生石崇與王凱鬥富的事情。上行下效,西晉王朝官員貪汙成風。對下層老百姓包括內遷的少數民族加緊盤剝。
盤剝的結果,則是造成國內大規模的流民起義。早在公元303年,李雄就率領流民攻佔成都。建立成漢政權。西晉統治者則忙於“八王之亂”,沒有精力鎮壓。叛亂的諸王內部相互勾結或者攻伐,外部勾結少數民族貴族勢力。加之一些少數民族受到西晉的盤剝。紛紛揭竿而起。
八王之亂,流民起義和少數民族的起兵。才導致西晉政權的迅速瓦解。
這樣的局面,是不是真的就沒有辦法解除呢?
非也。如果第二代能夠以雷霆手腕,解決宗室或者說是諸侯王的問題。迅速鎮壓八王之亂,那麼,西晉長久一點不成問題。
但是,問題在於,不要說司馬衷,司馬炎的其他兒子能夠解決問題嗎?
司馬炎共有26個兒子。但是在司馬炎去世的時候,仍然在世的有10個,除了司馬衷之外,分別是:
秦王 司馬柬(262-291)
楚王 司馬瑋(271-291)八王之一
淮南王 司馬允(272-300)
代王 司馬演(272-289後)
清河王 司馬遐(273-300)
長沙王 司馬乂(277-304)八王之一
成都王 司馬穎(279-306)八王之一
吳王 司馬晏(281-311)
豫章王 司馬熾(284-313)
司馬柬和司馬演都是在司馬炎去世之後不久就掛掉的,吳王司馬晏和豫章王司馬熾那時候還小,且司馬熾後來是當了皇帝了,但是表現也不咋滴,司馬瑋、司馬乂、司馬穎都是八王之亂的主角之一,也都表現有勇無謀,基本屬於那種腦袋進水的那種,所以只剩下淮南王司馬允。
史書對司馬允的評價還是挺好的。但是司馬允絕對不是像李世民和朱棣那種外能蕩敵寇,內能固統治的那種雄才大略的人物。否則就不用在二十九歲的時候被人暗算而死了。
而且,這個時候的晉朝,統一全國,征戰沙場的老將基本死光了。祖逖,劉裕,王鎮惡等等大將都還沒出生。屬於既無賢相,也無大將的時代,拿什麼抵禦外族,鎮壓內亂?
西晉王室相殘,全中國為其買單。兩晉南北朝持續分裂割據三百多年。戰亂頻繁。民不聊生。實乃中國之悲哀!
-
7 # 楓林晚秋晉瑞
不管傳給誰,歷史是隨著政治和生產力不斷前進,都會不斷的更替,這是新陳代替的規律,歷史上永遠不會有不變的王朝。
-
8 # 荊楚魯班
歷史程序的發展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司馬衷的弱智引起八王之亂是晉朝短命的內因之一,內因之二是晉朝延續恢復了東漢的豪強士族治天下的策略,皇帝權力基礎薄弱,士族階層力量強大。東晉從司馬睿以下並非昏君,但朝廷一直是君弱臣強的局面。直到候景之亂徹底蕩平南方士族,才為隋唐建立中央集權打下良好基礎。
-
9 # 譜寫歷史長歌
西晉這個王朝是由司馬家匆匆忙忙篡位而建立,雖然《晉書》把武帝吹的“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實則司馬炎當皇帝的資質充其量只是守成庸主,先輩們給他做足了鋪墊。
就算不傳給白痴兒子司馬衷,西晉的國祚也絕對長不了,司馬家的三代人已經種下了一個又一個隱患。
一、司馬家篡位時間太長司馬懿苦心隱忍十多年,在曹爽勢力旺盛時裝病裝志短,實則陰養死士。趁著曹爽兄弟帶著年幼的曹芳參拜明帝的高平陵,在京師洛陽空虛的情況下發動政變。
政變後,司馬家族徹底掌握曹魏政局,直到司馬炎代魏稱帝,這期間用了十六年。
滅掉吳國,統一天下晉朝又花了十五年,總共是三代四人長達三十一年的時間。政治上的交接相當敏感,比如夜長夢多,時間拖的越久就越複雜,所造成的消耗就越大。
司馬懿本人只是個權臣,不是王公,更不是皇帝,司馬師有什麼資格繼承他的權力地位?只有舞陽侯的爵位可以名正言順繼承,三公之一的太傅是沒繼承資格的。
司馬老兒死後,司馬師兩年後才當上大將軍,曹魏朝廷裡不服司馬家的多的是,在外掌握兵權的封疆大吏也有不服。張輯李豐還有文欽毌丘儉都發起了針對司馬師的行動,司馬師本人也死在了平叛中。
其弟司馬昭透過加官進爵,廣施榮華富貴來收買人心,各路名門貴族作為即得利益者才會踏上司馬家的賊船,成為司馬家的黨羽。
這一招司馬師不是沒用過,司馬昭對朝廷內外給予的封賞相比而言更加厚重,每次司馬家遇到政治軍事大事就瘋狂賞賜加封朝廷內外。
可以舉司馬家的死黨加心腹賈充為例,司馬昭上臺前,這貨只不過區區400戶的亭侯,協助剿滅淮南文欽毌丘儉叛亂慶祝一下,升為1750戶的鄉侯,除掉高貴鄉公曹髦再慶祝一下,增加到2950戶。
虧得此人父親還是大魏忠臣賈逵,賈充可不管什麼繼承父志 ,自己榮華富貴就行了,只用五年就增加食邑2000多戶,要知道魏國開國元勳華歆賈詡等人,食邑不過七八百,賈充的封賞可謂火箭式增長。
賈充對司馬家忠心耿耿,司馬昭要讓他更忠心。不僅僅是他,魏國老臣、外戚勳貴、封疆大吏個個不能落下。曹魏當年掌控中軍的宗室大將曹真到死也就2900戶的食邑,司馬昭時期邊鎮大將幾乎人均5000戶以上。這種情況下,哪還知道什麼皇帝,都唯大將軍司馬昭馬首是瞻。
司馬昭死後短短數月,司馬炎就匆匆忙忙篡位,他能有什麼功勞?於國於民啥功勞都沒有。司馬昭好歹與吳國打過仗,兒子司馬炎僅三十歲登上帝位。
朝廷內外的文武百官,個個都是其長輩,司馬炎沒有什麼個人威望,只能繼續大加賞賜收買人心,鞏固政權,朝廷一直以三公為尊,而司馬炎時期三公已經不夠用了,變成了八公。另外,司馬炎還封了一堆公爵,量產了一批萬戶侯。但生產力恢復的速度跟得上司馬昭父子封賞的速度嗎?
留給白痴兒子司馬衷的輔政班子,汝南王司馬亮、外戚楊駿和太保衛瓘。司馬亮是司馬炎的叔叔,楊駿是司馬炎的岳父,都是司馬衷的爺爺輩,衛瓘倒和司馬炎是平輩(親家),然而衛瓘比司馬炎大16歲,比司馬衷大39歲。這些人是司馬炎的長輩,那就更是司馬衷長輩的長輩了。
如果不是耗費了三代人的心血而是一兩代就完成從權臣到皇帝的轉變,西晉留下的毛病也不會如此嚴重。
二、司馬懿起的示範作用太壞登上帝位,首先要樹立功勳和威望,曹操可能覺得自己篡位不合適,把這個機會留給兒子曹丕。
天下大亂後實力雄厚可以脅迫控制天子釋出政令,橫掃四方大功差不多結束,就把失去利用價值的皇帝踢開自己上位。這是天下大亂的情況,而司馬家的篡位行為,證明了就算天下穩定的情況下也可以這麼幹。
古人都講究出身,鍾會滅蜀後為什麼會造反呢?他就覺得論出身論戰功,我鍾會哪裡比他司馬家差。大名鼎鼎的潁川鍾氏和河內司馬氏,雖然都是由東漢的世家大族轉變而來,基本保持了儒家傳統,但是論名望司馬氏還是比不過鍾氏。另外同為名門公子的鐘會與司馬昭兄弟在年輕時就有所交往。
論戰功而言,鍾會在淮南三叛中毌丘儉和諸葛誕叛亂中算無遺策,跟隨司馬昭平叛,中軍大營內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時人稱其為張子房。
鍾會在和姜維圖謀造反時就吹噓自己在淮南的功勞,再加上長驅直入的滅蜀之功,軍功已經上升到一個極點。司馬昭想滅蜀,朝廷上下到處是反對聲,唯有鍾會有這層戰略眼光鼎立支援。
姜維看出鍾會有野心,故意試探和挖掘那份野心將其無限放大。
鍾會對自己政治和軍事才能頗為自信,居功自傲、驕橫跋扈。和司馬家相比,彷彿鍾會唯一的劣勢就是沒有司馬家的血統,恰逢鍾會又是個非常有野心的人,有才智好權變,你司馬家能有篡位想法,我鍾會憑什麼不能?
史書上雖然馬後炮式的寫了一堆某人預言鍾會要謀反記載,比如鍾會的哥哥鍾毓,司馬昭想著就算他造反北方將士思歸,也絕不可能成功。
王元姬:會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
辛憲英:會在事縱恣,非特久處下之道。
鍾毓:會挾術難保,不可專任。
荀勖:鍾會雖受恩,然其性未可許以見得思義,不可不速為之備。
鍾會的造反,屬於司馬昭意料之中,但是情理之外。司馬昭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壓根不相信鍾會造反,之前對鍾會又是加食邑又是封九卿,鍾會都堅決不接受,於是又多了個淡泊名利的名聲,當然這個也是能裝出來的。
真正鍾會在成都意圖謀反被將士殺死的訊息傳來,司馬昭最初反應是不相信,驗證了之前只是嘴上說說,屬於一種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我司馬昭對鍾會這麼好,甚至年少時都有交情,鍾會怎麼可能會造反呢?
及鍾會謀反,審問未至,而外人先告之。帝待會素厚,未之信也。
這種反應其實很搞笑,難道曹家對你司馬家不好?曹家給司馬父子封賞時,司馬父子辭讓得還少?
這樣一來,司馬家父子就陷入一種恐慌,對於造反的舉報奏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可以舉鎮守淮南的鎮東將軍石苞為列,此人出身寒門,為司馬師時期就培養下的司馬家黨羽。淮北監軍王琛卻看不起石苞是一個卑微的出身,開始散佈童謠:“宮中大馬幾作驢,大石壓之不得舒” 。王琛因而密奏石苞與東吳通訊賣國。
擺明的栽贓陷害,武帝司馬炎得報,估摸朝廷局勢和東吳動向,認定石苞要叛亂,打算暗地討伐。司馬家的親戚加絕對心腹羊祜堅信石苞不會謀反,司馬炎還是不信,石苞得知朝廷大軍趕來,主動放棄軍隊單身前往都亭待罪。
司馬炎此時才不再防備石苞叛亂,徹底削掉兵權,將其徵召回朝養老,此後再也沒被受到過重用。司馬懿留下的這個魔咒一直困擾著自己的後人,君臣也在猜忌中不斷內耗著。
三、人丁興旺的優勢變成了劣勢魏晉時期大族之間靠聯姻鞏固關係,一些後起之秀得以迅速崛起加入士族圈子,也是用的這種方式。司馬家在這方面優勢很大,司馬懿有7個兄弟,他自己又有9個兒子2個女兒,司馬師雖然沒有兒子,但有5個女兒,最誇張的是司馬炎,共有26個兒子13個女兒。
靠著強大的開枝散葉能力,司馬家幾乎和當時高門大姓通通結成了婚姻關係。同時,家族裡的男丁又成了司馬祖孫三代奪權的好幫手,司馬望、司馬亮、司馬伷、司馬駿等人都曾經出鎮一方,立下功勞。
然而這些皇族們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像那個哭喊著說自己是大魏忠臣的司馬孚,他是司馬炎的爺爺輩,滅曹爽、敗諸葛恪、廢曹芳都立了大功。
別說司馬孚,就連司馬孚的兒子司馬望也不是司馬炎敢隨便招惹的物件。最後司馬孚被封為四萬戶的安平王,還專門為他搬來了古時候的太宰一職。
司馬師終其一生無子,司馬昭將其次子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當兒子。從法理上來看,司馬師是司馬懿嫡長子,司馬攸也順理成為嫡長孫。
以帝弟攸為嗣,特加愛異,自謂攝居相位,百年之後,大業宜歸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與焉”將議立世子,屬意於攸。
司馬昭多次在公開場合宣稱司馬攸當繼承權力。經不住司馬家死黨何曾、賈充等人死諫,還是將長子司馬炎立為晉王世子。這樣搞得和皇位擦肩而過的司馬攸想法很大。
人們常常指責司馬攸因司馬炎而死,實際上司馬炎對司馬攸已經好得不得了了,司馬攸去世前的待遇如下:齊王、大司馬、都督青州諸軍事,加侍中,假節,將本營千人,親騎帳下司馬大車如舊,增鼓吹一部,官騎滿二十人,置騎司馬五人。
可以說要權力有權力,要地位有地位,要面子有面子,只差不肯封他當繼承人了。
在這種情況下,司馬炎也不得不賦予諸王實權,一方面是借鑑曹魏的反面例子,另一方面是司馬炎確實也沒那個實力對自己龐大的家族下手。
假如司馬炎要針對宗室發難,明著暗著玩削藩,就威望和法理而言,能夠站出來帶頭反抗的王爺不缺,有資格繼承司馬炎位置的王爺更是不缺。如果說司馬炎還能勉強鎮得住場面,那司馬炎死後繼位的司馬衷呢?
四、執政過寬頻來的反噬自司馬懿時期開始,司馬家族便有意收買人心,為奪權篡位做好準備,甚至有人本該在其家族成員造反後被牽連處死也加以赦免。
夏侯霸就沒摸清司馬家的套路,聽聞曹爽被殺,嚇的不顧留在曹魏的家眷,單騎投靠蜀國。實際上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只誅殺曹爽和其親信黨羽的三族,對其他魏國宗室元勳不加追究,只是奪權。就算夏侯霸投敵叛國,家人也一點事都沒有。
後面的司馬家兩代人為進一步取得世家大族支援更是越來越寬鬆刑罰,鍾會出身穎川鍾氏,要是真正有心追究起來,整個穎川鍾氏可以被連根拔起,徹底成為歷史。不過這麼做,反而會搞得人心惶惶,和穎川鍾氏聯姻的又有很多豪門大族,嚴格執法搞的朝廷動盪,不利於政治穩定和篡位鋪路。
鄧艾則在寬大處理的範圍外,因為其出身寒門地位低,年少是個放牛娃,年長當個屯田民,真正靠自身努力奮鬥才得到高官厚祿。在那個九品中正制的框籌下,如果沒有司馬懿的賞識,鄧艾的職位或許打頂就是個典農功曹,負責管理屯田的小官。可憐的鄧艾,沒有絲毫政治出身背景,也只能被明正典刑、嚴肅處理了。
司馬炎上位繼續把執政寬容上升為基本國策,甚至用縱容大臣這種極端方式來獲取支援。史書上常常看到有記載說司馬炎知道某某官員什麼地方不好或者某某制度有問題,但他也不去處理。
像賈充一直堅決反對伐吳,但司馬炎為了在不得罪賈充的前提下完成伐吳,故意讓他掛了個滅吳主帥的頭銜,賈充掛個虛職啥功勞也沒有,甚至阻撓前線軍事行動,儘管如此滅吳後賈充還是得了重賞,賜帛八千匹,增邑八千戶。
西晉時期有石崇與王愷鬥富典故,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武帝絲毫不加以扼制,王愷還是武帝外甥,鬥富比不過石崇,司馬炎私下裡資助他還是鬥不過。司馬炎執政後期也逐漸沉迷酒色,上樑不正下樑歪,整個上層貴族生活奢侈富有,揮金如土,底層的百姓被殘酷剝削,內遷中原的各個少數民族更是成了低賤的廉價勞動力。
因此從西晉統一中國開始,這個政權已經看不出任何新生王朝的朝氣,恢復生產的部分更像是曹魏在完成,而西晉負責的就只是轉衰的部分。
-
10 # 鬼辨
這個問題要理解西晉滅亡的根源,西晉為什麼滅亡?個人認為幾個原因,政治上分封司馬家為同姓王,司馬炎在的時候可以壓住諸王,可是死了就引發八王之亂。外部原因,邊界線外的五胡不斷內遷,和中原民族引發矛盾,最終引發民族之間矛盾五胡亂華。戰亂使北方的生產活動遭到破壞,中原人進行大規模南下遷移,各士族也開始南下,司馬睿遷都建康,東晉開始,而北方則長期戰亂。西晉的滅亡可以看到司馬炎時候的分王敝政,將少數民族內遷造成的,不是任命誰的過錯,除非司馬炎當時知道自己改了,否則誰都是無法救西晉。雖然說時任太子太保寫了一篇徙戎論,但是沒有被引起重視,主要是皇帝小,賈風南沒遠見。
回覆列表
肯定不是。
晉朝分為大一統的西晉與偏安東南的東晉,不過,西晉雖然表面上是個大一統的王朝,但實際上完整的時間只有短短的10年,即公元280年滅吳,至290年晉武帝司馬炎駕崩。之後的西晉,先是八王之亂,然後是五胡亂華,局面最終不可收拾。
從軍事角度來看,司馬炎從曹魏的滅亡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宗室的勢力太過弱小,以致司馬氏可以輕易地控制曹魏。
魏文帝曹丕對宗室非常猜忌,他稱帝后,曹氏宗室幾乎都成了高階囚徒,有吃有喝,就是沒有自由。連“才高八斗”的曹植,也被曹丕、曹叡當皮球一樣踢來踢去,換了很多囚禁地點。
因此,司馬炎認為,要使司馬氏江山永固,必須壯大司馬宗室的實力,授以實職與兵權。司馬炎的邏輯很簡單:司馬宗室有了兵權,如果朝中有了異姓權臣,司馬宗室自然會出兵,除掉異姓權臣,從而鞏固司馬氏的江山。
按照晉朝的制度,司馬家的王爺分別據守各郡,原來的郡名改為“國”。以河北的冀州為例,曹魏時期的河間郡,更名為河間國(北起雄縣,南至交河),從渤海郡分出一個章武國(今文安、黃驊一帶),安平郡改為安平國(河北冀州一帶),等等。
而且,以司馬炎為圓點,和他血緣近的宗室,就封為“大國”,血緣略遠的,封“次
國”或“下國”。比如司馬炎的叔父司馬倫(八王之一)封為琅琊王,司馬亮封為扶風王,這都是“大國”,可以組建一隻“上軍”,數量為5000人。“次國”的兵力是3000人,“下國”的兵力是1500人。
司馬炎大封諸王,本意就是讓諸王為朝廷屏藩,有事可以“清君側”。但實際上,諸王有了兵權,個個野心勃勃,只不過司馬炎還活著,他們不敢放肆,等到司馬炎一駕崩,即使繼承皇位的不是“傻兒子”司馬衷,而是很聰明的孫子司馬遹,這些王爺也一樣會造反。
歷史上曾經有先例。
比如漢文帝駕崩後,景帝即位,景帝做事心狠手辣,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劉姓諸侯王照樣造反,因為這些諸侯王個個手上有兵權和財權。
再如,明朝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繼承人,朱允炆即位後,決定削藩,他的叔叔們掌握兵權,對朝廷是心腹大患。結果燕王朱棣跳出來,搶了朱允炆的皇位,還把朱允炆打到下落不明。再假如朱允炆不削藩,朱棣也會反,只不過要找一個合適的藉口而已。
西晉面臨的也是這個局面,這些王爺輩份太高,而且立過大功,對司馬炎還能勉強盡君臣之禮,但對司馬炎的兒子們,他們都不會心悅誠服。
也許,司馬炎也曾有過一個想法,就是越過兒子司馬衷,立孫子司馬遹為帝。司馬遹從小就聰明絕頂,而且胸懷大志,很有先祖司馬懿的風範,讓他繼承皇位,比司馬衷強多了。後世康熙大帝立雍正繼承皇位,可能就是模仿司馬炎,只不過雍正比司馬衷更能駕馭朝政罷了。
再說,司馬炎在公元290年駕崩時,司馬遹還只有12歲,他再聰明絕頂,又如何能制服那些桀驁不馴的軍功在身的前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