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鼻菸客

    恩!曾子在《大學》裡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經》也多處提到“隨時偕進”、“與時偕極”的道理。題目中那個“與時俱進”本來就來源於《易經》,而《易經》是儒家的重要教典,孔子著有《易經系傳》,他從文化思想意義解讀《易經》,從而融入儒家學說。

    下面說儒家思想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儒家思想初始化階段,是孔子在刪詩書、著春秋、作易傳、傳經藝過程中形成的。可以說沒有孔子的開放包容、兼收幷蓄,是不能閉門造車出一套傳承幾千年,至今迴響不滅的儒學體系的。

    當然,儒家思想影響下的社會,一般都具有一些顯見的道德教條及行為教條(尤其在公共場合);但是在私人場合,儒家對其治下的個體只要求自我反省,這種自我反省並不具有排他性。儒家的這種開放性導致了包容性。

  • 2 # 教育反思者

    恰恰相反,儒家思想總體上是因循守舊、抵制求變創新的世俗思想,非皇帝曰子曰都是異端邪說,何時包容過什麼思想?只能理解為是:皇權擔心其穩固度,而搗鼓出來的弱民教化學說。

    一個導致我們的民族2000多年除了皇權更替之外沒有任何進步,一個將原本有先進農耕文明的國家淪為被動挨打的地步,一個最先掌握火藥製造的民族,只會用來放煙花,一個最先掌握司南的民族,只會用來看風水,明朝嘉靖年間就有了鳥銃,到了清朝反抗八國聯軍時,我們的軍人還在使用大刀,何曾與時俱進了?

    評價一個思想或學說如何,要看它執行的社會效果如何,而不是某人說過什麼話。

  • 3 # 看透古今

    儒家思想是守舊復辟的陳腐思想。它沒有包容性。它所推行的是官紳(君子)獨大,決不允許最廣大的普通勞動人民(小人百姓)有半點平等自由的。從本質上看,儒家思想是全體勞動人民的災難,是反人民思想。

  • 4 # 張春龍

    儒家思想是不開放的思想體系,當孔子的學生問孔子怎樣種地時,孔子就很不高興。當儒家思想傳到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時起,儒家思想就更加封閉了。正是中國曆代統治皇權沿續了封閉的儒家思想,封建統治皇權的後期社會運轉才會顯得十分落後而被八國聯軍打得落花流水,割地賠款,給之後的中國留下了很多後遺症。

  • 5 # 當代作家主編李培東

    我個人認為儒家思想有其固有的理論模式和哲學體系,而不是現代人所說的兼收幷蓄,與時俱進。

    之所以說他的思想與時俱進,兼收幷蓄,是因為他的思想被歷代統治者所利用。人們常常在盛世尊孔,亂世尚法,其實說白了,這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每個時代各有不同,統治階級為了安撫天下,籠絡民心,穩定政權就把孔子抬了出來,但是儒家思想有跟當時的時代不相符的地方,於是統治階級及其御用文人和所謂的思想家,就把孔子的思想和儒家的思想進行了新的解讀,增加了符合當代意識和統治階級思想的部分,變成了古為今用。名義上豐富了儒家思想,其實是借儒家限制人們思想的進步。所以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有極為深刻的哲理。

    當然,儒家思想有其高深獨特和有益的一面,值得我們推廣和學習,但社會不應以推崇儒家之名,遏制百家爭鳴,遏制人們思想的發展,變成唯恐獨尊或儒家就是個大雜燴的病態。

  • 6 # 且聽楓吟

    儒家本就是通過歷代大儒不斷完善的

    孔子創立儒家一脈 講仁 義 孝 樂

    曾子上承孔子下啟思孟 著書《大學》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使儒家思想更加完善和發展

    孟子提出性善論 主張仁愛的仁政 民為貴君為輕

    荀子更把道德教育與法制規範相結合

    到了董仲舒 董仲舒糅合各家優點吸納墨家陰陽家之精華 把儒家打造的更順應統治者需求 春秋大一統 君權神授 罷戳百家儒尊儒術

    儒家思想具有積極的社會責任感 根據社會需求也在不斷進步

    三綱主張雖有侷限但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當代還是有一定價值的

    君叫臣死臣不死則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則不孝什麼的固然用不到了但是隻要程度適中還是符合為人處世之道的

    五常中庸至今仍是修身之良方

    仁愛思想也值得現代人學習借鑑

    總結下簡短的....侷限性是統治者愚民的手段 君權神授什麼的 等級觀念什麼的

    進步性是根據時代變化都能有所改良適應 仁義禮智信在現在也有新的概念和理解 尤其是義和孝的概念更是當代道德標準必不可少的

  • 7 # 江湖路難走12

    儒家思想的本質是保守,遵循舊制,之所以能在歷史中戰勝其它學說,就是這個本質迎合了統治階級的利場利益。不得不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在當時就看穿了儒家思想的本質,才有焚書坑儒。所以儒家思想不是一個不斷進步的與時並進的思想。

  • 8 # 靈機先生講國學

    是的,儒家是一個開放不斷進步的學說。荀子說過,山不擇其石,故能成其高。海不擇其水,故能成其大。儒家人,從來不反對學別的學問,只要有用都可以學。但是要符合忠孝仁義禮智信。

  • 9 # 火娃141027896

    儒家思想歷來推崇為經典,談不上與時俱進,可以說不管什麼朝代都能發揮作用。特別是文治盛世,更顯得實出,若是戰亂時期,還是謀畧和槍扞子起作用。

  • 10 # 徐老二218703984

    儒家文化只是農耕時期的一種優秀文化,為延續中華的文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全球化時期儒家文化只是中華歷史文化的象徵,在人心只為利益而拼搏,為慾望而奮鬥的今天,完全不能規範人的行為,約束人的心,只有涉及到對生命有深切利害關係的佛家上乘信仰文化才能觸及人的心靈,讓人的本質變好,促進社會進步,民族和睦,良性發展。

  • 11 # 劉文農114

    儒家思想根本就不是什麼與時俱進,開放包容的思想體系。而是歷代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從漢武帝開始的,一個封建社會帝王隨心所欲信口開河胡亂瞎編的思想體系。這個思想體系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它搖搖欲墜的封建王朝。為了從精神上麻痺廣大的勞苦大眾。使廣大的勞苦大眾成為他們隨心所欲任人宰割而甘心情願從心理上認為,孔老二就是天生的“聖人”。大家說可笑不可笑?孔老二是個什麼東西?要復“周禮”的祖宗。奮鬥了一生的目標就是要復辟西周奴隸制。從第一代老祖宗孔老二開始,發展到南宋末的“三綱五常”。搖搖欲墜的封建王朝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統治勞動人民的思想體系。儘管歷代腐朽的封建皇帝和那些無恥的幫閒文人,竭盡全力吹捧孔老二,可是孔老二是個什麼貨,勞動人民心知肚明。統治者及其跟班兒更是沒有一個人會相信他。否則歷代封建皇帝也不會竭盡全力去霸佔天下所有漂亮的婦女,甚至搶奪自己的兒媳婦。最為可悲的是,我們現在已經21世紀了,居然還有某些人還再想為孔老二翻案。使孔老二在中國成為像阿拉伯國家那樣的“精神領袖”。我看這些傢伙都不是吃人茶人飯長大的。請你們仔細想想看,孔老二活著時候就是一個臭狗屎。也從來沒有香過啊。現在還在往他臉上貼金,你們知不知道世界上還有羞恥兩個字?

  • 12 # 文利wenli

    儒家提倡讀書“貨賣帝王家”目標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提倡復禮,復先王之禮,復周朝之禮。講人性道德復歸。講大同王道社會。他有具有完整的教育理論,指導永遠。他的道德目標我們至今無法達到。更別談創新。只是取之有用罷了,歷代統治者皆如此,無人能超越。只是按他們的需要不斷閹割,變成了皇道思想而非真正的孔孟之道。

    儒家文化發展經歷了五各階段,最終被徹底閹割,成為統治者的政治祭品和禮教的犧牲品。它的本源是孔儒比較宅心仁厚,以勸導為主,孟儒言辭激烈以批評為主,荀儒半儒半法,董儒陰陽雜糅,朱儒滅人慾,道德壓迫。。我們要學的是孔孟儒學,摒棄的是朱程理學中的糟粕。

    孔子他的教育方針:有教無類。明確而具體的教育目的:“學而優則仕";“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透過三年學習,做不了官,是不容易找到的。當官為民,齊家(大夫食邑)治國(諸候封地)平天下(周朝全國)。先進的教學方法:理想教育,樹立為民做事的正確觀念;因材施教,實施天才教育;啟發式教學,“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光耀後人,影響二千五餘年。

    儒家一整套的仁思想理論體系,有綱有目。略陳如下:仁,愛人。這是仁思想之總綱。忠恕是仁思想核心,孝悌是根本。

    試設想,倘無“忠恕”,國家就亂了套,國將不國,犯上作亂;人與人之間打得人仰馬翻,竟日烏煙瘴氣;倘無孝悌,老不像老,少不像少,無大無小,無老無少,家將不家,成了牲口家庭,社會成了什麼體統?國與家變成一盤散沙,不亡國滅種,不成亡國之奴,那才是咄咄怪事呢?

    仁思想之目,略舉幾例。

    首推“克己復禮”,與時俱進地看待“克己復禮”,周朝有周朝的禮節儀式,活學活用,當今克己“符”禮,剋制自己符合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禮。如此,看出思想家的思想深邃度,或曰思想家思想的崇高度。“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者必須具有這樣一種精神狀態,即自己想要站立住,必須先使別人站立住;自己想要顯達必須先使別人顯達。這是一種什麼精神?難道不高尚嗎?屈己待人,人人皆如此謙遜謙讓,不愁一個單位不和睦、社會不和諧?

    其三,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孔子認為人的性格要剛強;人處理事物要果斷;人的品質要質樸;人的語言要謹慎(遲鈍),這樣做就接近於仁。其目繁多,不勝列舉,恕不贅述。

    孔子從庶民做到代理宰相。孔子二十歲時就幹了“儒”這個職業,即當過吹鼓手,亦當過司儀(相禮)。還曾被任命為地方上的“委吏”(管理倉庫)和“乘田”(看管牛羊)等小差使。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一生只當過六年大官。五十一歲(公元前501年,魯定公十一年)做魯國中都宰(今山東汶上縣縣令)。此前晉升為大夫。五十二歲(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一年)改任魯國司空(管建築的)。五十三歲至五十六歲任司寇,管理司法的,任職四年。期間,在大司寇任上代理魯定公的宰相三個月。政績卓犖。

    我們稱之為儒家倫理,並非倫理只是儒家的,也不是說儒家之外沒有倫理,而是中國社會的倫理觀凝聚於儒家學說中。

    至誠通天。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敬天、順人、致善。

    儒家學說自孔子提出後又經過了孟子的完善,成為了一個思想特別開放注重學風的哲學派別。漢武帝為了統一思想,採用了董仲舒的“改良儒學”,即將法家忠君愚民的思想貼上了儒家的標識(儒家不講究忠君,君主在國家的地位是最次要的,而民眾才是根本),有興趣同志可以看一看《商君論》,這才是愚民的禍根。經過魏晉時期玄學發展、唐代的古文運動,儒學開始煥發出最初的活力--人本思想。到了宋代,儒學分成多派,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以一家多說的形式重現世間。而被受詬病程朱理學本質也只是一種看世界的角度。

    元朝一統後,因為蒙古人理解不了哲學和宗教的區別,所以直截了當按照宗教的方式處理了儒家,即對漢人推廣曲解之後的程朱理學。

    明朝光復華夏之後,朱元璋表現出了一副獨裁者的姿態,尊朱熹為宗,對儒家的復興採用了皇權壓制的辦法,批判《孟子》,推崇曲解後的理學,這使得儒家幾百年來的進化成功近乎落空,中國的思想進入了黑暗時代。直到明中期,才出了個大儒王陽明來衝擊這個局面。明末清初,儒學一直在致力於探索儒家本質這一科目。奈何新入關的大清為了加強思想控制,把一干文人大豪拉進北京,讓他們修書,這樣一來就沒時間搞哲學突破了,另一方面,清朝繼承明初的儒學推廣方式,以扭曲的程朱理學來愚化百姓穩定了民間的思想。

    但是這些扭曲的儒學並不是孔孟之道的儒學,所謂儒家的推崇者,尊重的是孔孟之道,而非這愚民的皇道思想。

  • 13 # 微風輕輕吹9854

    儒家思想是,禮,孝,仁,這種思想沒有錯,到任何時代都是正確的。但是,儒家思想只是一種文化,管理國家,管理社會,需要的是制度。文化各有不同,有的也相互碰撞,但是解決各文化階層的人之間的矛盾,那就需要是制度。在中囯缺少的就是制度。人與人之間產生矛盾,是靠人際關係來決定,(誰家後臺硬誰就有理)這樣會導致,弱者更弱,強者更強。

  • 14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她不是成形了嗎?我不關心儒家,只關心孔子。我可以不參與,但由於孔子與儒家有關,所以說說孔子。孔子的思想形成了,就在那兒,已經是過去,或曰歷史。開放包容,與時俱進,同我們有關,同他無關。畢竟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強,當他逝世,地上一切與活人相關的事,都與他無關,更談不上與時俱進不俱進,開放不開放,包容不包容。我們學習孔子,只是為了今之用。正由於如此,後來的儒家對他也是有取有舍,名為經典,其實也不可能當經典。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儒家經典後來出現呢?

  • 15 # /dy浪翻雲

    所有批評儒家思想的鍵盤俠,請問你們有真正讀過一本國學經典嗎?沒有了解就沒有發言權,中華五千年文化能傳承至今,不是你們這些井底之蛙所能批判的!!!

  • 16 # dzl84129

    孔子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吾師。

    三人是什麼人?

    黑人?白人?黃種人?

    老年人?中年人?小孩?

    皇帝?官員?平民?

    敵人?罪犯?朋友?

    這是開放還是保守?

    是兼收幷蓄,還是因循守舊?

    是故步自封,還是與時俱進?

  • 17 # 福壽天地

    儒學的經典是,《論語》、四書五經。難道現在孔子又新出了改革開放的新書了?如果沒有,說儒學與時俱進就是一句假話。過時落後不怕,怕就怕不承認,不改進,頑固守舊。

  • 18 # 西白漢喬

    儒家思想同其他先秦思想一樣,就象一本書擺在那裡。你可以拿來翻閱,也可以扔掉。但,她不會因為你的主觀吹捧或詆譭而變成你所期望的樣子。她同古今中外其他經典文獻一樣,永遠地客觀地存在著。她就是她自已。

  • 19 # 使用者4569577114203

    儒家思想和與時俱進是一個意思,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一定積極進步的意義,首先一個意義就是說的很順暢也好聽,這也是為人類做出的貢獻。孔子思想的錯和對,是後人在利用理解上出現了問題。批孔是正確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他,學習他擺正他的思想。孔子思想是政治思想上的一個組成部分。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等都是政治思想上的一個組成部分。都是歸政治思想領導的一個整體,是分支思想但是

  • 20 # 何處是家鄉

    先要明確一下,“儒”和所有事物一樣,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流變的、逐漸明確的、逐漸固化的、有生命週期的一種思想模型。

    以時間劃分,大約可以分為古儒、儒學、儒家、儒教幾個階段。古儒的代表是老子,儒學的代表是孔子、孟子、荀子,儒家的代表是董仲舒、朱熹、二程、王陽明等。

    先說一個容易被誤會的詞,“與時俱進”,最近太流行,以至於被誤解,彷彿不加上它就不行,彷彿一加上它就能成。

    我的理解略有不同。與時俱進和自然選擇很相似,區別在於,前者是主動因環境改變,為了能生存下去,主動求新求變,這就是與時俱進,只是這種主動還沒有接受選擇。後者則指,因環境改變,自身無意識的變化被環境選擇,留下被選擇的,淘汰不適合的,這就是自然選擇。

    一切事物都是流變的。這句話要想嚴謹證明很困難,也無需在這裡做證明。但,只要選擇具象的任何一個事物,都無法逃出這個判斷。

    儒,作為某種思想模型,也如此,而且,這種變化不管是主動或被動的,都要接受環境的選擇,留下被選擇的,淘汰不適應的。

    任何流變都必然有開始有結束。這個判斷也很難證明,但,任何具象都逃不出。儒,是流變的,所以今天基本結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家鄉好吃的早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