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eaArm

    海瑞抬棺上本,一身正氣。他本人極度守法,是當時官僚的模範,有很大的影響力。

    另外海瑞寫的奏疏,嚴厲抨擊當朝,吏治腐敗,邊事廢弛,貪汙腐敗。雖然針砭時弊,但是講的鞭辟入裡,嘉靖皇帝被深深感動,將海瑞收押在牢房,定了死罪,但是幾個月後嘉靖皇帝突然駕崩,穆宗皇帝登基,釋放了海瑞。

  • 2 # 青言論史

    哪裡是嘉靖沒有處理他,是嘉靖皇帝被身邊的人勸住了而已。

    《明史-海瑞傳》中,記載了這一段後來名垂千古的“海瑞罵皇帝”: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顧左右曰:「趣執之,無使得遁!」宦官黃錦在側曰:「此人素有痴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於朝,僮僕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頃復取讀之,日再三,為感動太息,留中者數月。嘗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紂耳。」

    在海瑞將他那份大名鼎鼎的罵皇帝的摺子遞到御前的時候,皇帝的反應是扔到地上破口大罵:“把那小子給我抓過來,別讓他跑了!”這個時候,一位宦官說:“這傢伙素來腦子不大好使,聽說他遞摺子的時候,已經買了一口棺材,還跟家裡老小告別,這時候就在家等發落呢,他是不會跑的。”

    皇帝沉默了。許久,他默默撿起奏摺,好好讀了幾次,剩下的就只有感動和嘆息了。這份摺子放在內閣裡好幾個月也沒有處理,倒是皇帝跟人談起來的時候說:“他是比干一樣的人物啊!可惜我不是紂王。”

    不過你以為這事兒完了嗎?當然沒有。

    會帝有疾,煩懣不樂,召閣臣徐階議內禪,因曰:「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視事。」又曰:「朕不自謹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豈受此人詬詈耶?」遂逮瑞下詔獄,究主使者。尋移刑部,論死。獄上,仍留中。

    此時的嘉靖因為嗑藥磕得太嗨,已經疾病纏身,過不了幾個月就要死了,他的情緒狀態也變得很不穩定。有一次他召見首輔徐階的時候,先是誇了海瑞:“海瑞說的都對啊,只不過我現在病懨懨的,管不了事咯。”

    給自己開脫完了,突然皇帝又火了:“也就是我自己不愛惜身體,才病成這樣。我要是病好了,能讓他這麼罵我!去,把那小子給我逮起來!”然後,海瑞就被扭送詔獄了。

    但是,刑部給他定死罪的時候,皇帝卻沒有批覆。至於是已經病得批覆不了,還是不想批覆,還是徐階頂住壓力,那就不得而知了。

  • 3 # 閒過信陵飲

    要明白為何二十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為何那沒有對海瑞治罪,先得說明一個道理:用世界上任何矛都刺不穿的盾能不能抵擋的住世界上任何盾都刺得穿的矛的攻擊?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有明一代,尤其嘉靖年間,明政府的權利中心是由皇帝、文官、宦官三部分組成的,而因為嘉靖“不理朝政(嘉靖自己稱自己是無為而治,實際是他做裁判,裁定文官和宦官這兩位競爭對手的輸贏)”。為了牢牢掌控文官和宦官集團,嘉靖就需要制定“比賽規則”,這個規則必須非常難,難到雙方都做不到,以便嘉靖這位裁判可以隨時給任何一方亮“紅牌(懲罰)”。同時,這個規則還必須是讓兩位選手都無法拒絕遵守的。這個規則就是儒家的完人標準,因為儒家是正統思想,無法拒絕,並且儒家又稱人無完人,所以完人標準是最好的比賽規則,並且由於嘉靖皇帝遊刃有餘的運用,所以使得嘉靖時期的明政權能夠屹立不倒。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就在嘉靖晚年,出現了一個完人,或者說是當時情況下,另遍野各方勢力都認可的最接近完人的人。這個人就是海瑞,以天下為公,勢不可擋的海瑞。嘉靖因為海瑞的出現很高興,因為海瑞成了嘉靖手中衡量臣下的尺子。由於這把尺子是活的,而非書本中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這把尺子在嘉靖手中成了一把利劍,無堅不摧,所向披靡。

    我想,如果這把利劍指哪打哪,而沒有因自己的想法要傷害它的主人的話,我想嘉靖會在自信和自滿中開心的告別這個世界的,心中充滿成就感。但不幸的是,利劍本天成,世人莫能有。所以,當這把刺穿一切的利劍,把鋒芒指向可以抵擋一切的盾時,矛盾就出現了,要麼劍折,要麼盾破,二者只能取其一。

    正如所問,盾讓步了。為何?因為盾若不讓步,失去的將是整個天下,而利劍不過是失去一個人性命。嘉靖雖然喜歡做無為而治的裁判,但他清醒的知道,自己的裁判身份終有一天會傳給自己的子孫,而自己一旦因為不遵守規則被選手剝奪裁判身份的話,那麼……明政府將會大廈將傾。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嘉靖選擇了保住自己的裁判身份和明政府屹立不倒。

    所以說,束人先束己。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嘉靖皇帝迷信“齋醮”,不理朝政。很多大臣投其所好,“爭上符瑞”。朝中大臣楊最、楊爵看不下去了,上書勸諫他,結果卻因此獲罪。從此,再沒人敢多說話。

    在這種情況下,當時擔任戶部雲南司主事的海瑞,把家人遣散了,買了棺材放在家裡,準備了一份勸諫嘉靖皇帝的《治安疏》,上奏嚴厲批評嘉靖。

    (海瑞直諫)

    海瑞做的這件事,肯定是讓嘉靖很不高興的,但為什麼,最終嘉靖並沒有殺掉海瑞呢?

    咱們先說,為什麼說這件事讓嘉靖很不高興?

    其一,嘉靖迷信“齋醮”,是因為他由於年邁,身體越來越差,想透過這種方式,實現強身健體。當然了,他還不僅僅是想強身健體,而是想得道昇天,“跳出三界外,不在紅塵中。”但身強力壯、年輕有為的海瑞,偏偏要阻止他做這件事,他心裡如何能高興呢?

    其二,海瑞抬著棺材上疏的方式,明顯就是顯示他嘉靖是昏君,而且是一個聽不進勸諫的昏君。海瑞做的這件事,只能讓自己揚名,讓嘉靖皇帝被千夫所指。嘉靖心裡如何受得住呢?

    其三,嘉靖皇帝在歷史上是有名的倔強皇帝,他剛被楊廷和迎進宮當皇帝,就因為“大禮議“風波,和楊廷和及朝中大臣鬧得不可開交。最後大家還只能屈服於他。這麼倔強的人,他怎麼會高興海瑞給他上奏呢?

    咱們再來說,為什麼嘉靖皇帝最終卻沒有殺海瑞?

    (迷信“齋醮”的嘉靖帝)

    嘉靖皇帝其實一直在殺不殺海瑞的問題上猶豫不決。咱們看看那一段時間嘉靖的表現,會發現很有意思。

    先是剛看到《治安疏》的時候,立刻叫道:“趣執之,無使得遁!”就是說,趕緊抓起來,別讓他跑了。當有人告訴他,海瑞是準備了棺材來上疏的時候,根本就不會跑。嘉靖默然了,反反覆覆把奏疏又看了好幾遍,還留在身邊,好幾個月。後來他的身體狀況再一次惡化,召徐階來研究禪讓給太子的時候。這時候,他忽然又把海瑞抓起來。接著,刑部判了海瑞死刑,拿去給嘉靖簽字的時候,嘉靖又一直不簽字。這時候有個叫何以尚的,覺得揣摩聖意,嘉靖肯定會放了海瑞,於是上疏請求嘉靖放海瑞,嘉靖卻勃然大怒,把何以尚痛打一百,還對他嚴刑拷打,讓他交代是誰主使他乾的。不過,嘉靖不殺海瑞,卻也沒放他。緊接著,嘉靖就駕崩了。

    從這一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嘉靖在海瑞的問題上,實在是心情複雜得很。前面我們說了,他迫切想殺海瑞,但又有哪些因素,讓他最終又遲疑不決呢?

    (倒黴的何以尚)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嘉靖不想讓別人說他是昏君。這一點,嘉靖心裡非常清楚。如果他殺了海瑞,天下人是肯定會罵他是昏君的。他自己都說過:“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紂耳。”他明白自己要殺了海瑞,一定會與紂王之類的人並列。

    二是嘉靖心裡明白海瑞說的有道理。這話也是他自己說的:“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視事。”他還說:“朕不自謹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豈受此人詬詈耶?”他一邊說自己不對,一邊又為自己辯解。表明自己不理朝政,是因為身體很差。同時還埋怨海瑞,覺得海瑞完全不體諒自己。

    還有一點,嘉靖可能對透過“齋醮”讓自己身體變好一事,感到灰心喪氣。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說,也覺得海瑞的話有道理。

    三是嘉靖想把海瑞留給當太子的兒子,為兒子加分。兒子的情況與他不一樣,是年輕有為的,不擔心身體狀況,就沒有他那種感覺。他不殺海瑞,也不放海瑞,等他去世後,兒子當了皇帝,當就可以放了海瑞,重用海瑞。這樣,不但給兒子加了分,他還可以利用海瑞解決積弊問題。

    (參考資料:《明史》)

  • 5 # 棄天帝的師兄

    1嘉靖被罵慣了;皮實

    2那天是大典好日子;忌諱殺伐

    3嘉靖快死了;整天穿道袍;最怕死人;

    4徐階不陰不陽;助攻;

    5反常則為妖;參考勾踐是怎麼陰死闔閭的;沒見過這種人;小萌萌。懵了,

    6太像陰謀了;必須詳查;

    7殺神經病;不祥;鐵賠

  • 6 # 瀟湘夜雨l

    嘉靖四十五年,戶部主事海瑞直諫“天下第一疏”。言辭鏗鏘、筆鋒雄健,矛頭直指皇上。

    朝野震盪!捅天的事誰能擔當得起?!

    本以為天子一怒流血千里,卻最後不了了之。實在匪夷所思!

    縱觀歷史,哪朝的君王碰到這檔子事能善罷甘休?

    這個在很多百姓心目中昏庸的君主,卻做出了歷史上絕無僅有、觸目驚心的決定!

    放過了海瑞!

    孤家寡人的嘉靖和海瑞

    嘉靖帝少年之時,以外藩世子的身份繼承大統。

    在京城群臣激盪、無依無靠,雖有娶妻生子,卻都夭折於世。

    好不容易生了個朱載垕,卻因為術士之言,有孤星之相,不敢朝夕相處。

    家庭的不幸讓嘉靖帝有了超凡脫俗的理念,從此迷上了修玄練道。

    自壬寅宮變以後,更是一個人搬到了西苑,從此不再上朝已有二十餘載。

    可是嘉靖帝雖然不再上朝,朝中大事卻瞭如指掌。他一生精謀權術,把滿朝文武玩弄於股掌之間。

    諸侯將相不過是皇室屋簷堂前燕,身為權利頂峰的嘉靖帝可謂一生孤獨。

    而海瑞不過是海南一小吏,終生不過舉人功名,即便入朝為官,也不過一戶部主事,和嘉靖帝可以說並無往來。

    但是明朝發展到嘉靖年間社會矛盾嚴重,朝政弊端也已經出現了。群臣想方設法,一方面迎合嘉靖帝,一方面解決朝政問題。

    海瑞在朝為官,公正廉明。一輩子秉持傳統道德、恪守禮節,因無所求,故無所懼!

    百毒不侵的海瑞可以說是站在道德至高點的,故此海瑞也是孤獨的,因為滿朝文武甚至整個大明,無人能望其項背。

    故此,嘉靖帝能瞭解海瑞的孤獨,海瑞也能明白嘉靖的孤獨。他們是君臣,也是同一類人,惺惺相惜,所以嘉靖帝沒有殺海瑞。

    嘉靖帝並不簡單

    明朝嘉靖年間政治昏暗,但是這並不是嘉靖帝造成的。

    明朝已經建國兩百年了,很多國策早就已經不達時宜 。

    而當時的朝廷官員,對嘉靖帝的無為而治卻是敢怒不敢言。

    海瑞上疏罵嘉靖帝,雖然令嘉靖帝很氣憤,也很想殺了他。

    但是嘉靖帝卻並不是昏君!

    他明白海瑞是忠臣,也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不算個明君。

    所以嘉靖帝對於海瑞的感情也很複雜,這應該就是他遲遲不肯下手的原因吧。

    總結

    嘉靖帝是中央政體的頂峰人物,海瑞是儒家思想的頂峰人物,因為朝政問題讓他們有機會接觸。

    嘉靖帝和海瑞相互理解,也相互尊重,他們是亦臣亦友。

    所以嘉靖帝並沒有殺海瑞,海瑞也在嘉靖帝去世後嚎啕大哭。

  • 7 # 謝峰聊影視

    要了解這件事的原因,就要先了解嘉靖(明世宗朱厚熜)的個性和經歷。

    大段的歷史就不復述了。總而言之,嘉靖是一個聰明、任性、倔強的皇帝,也是一個擅權、馭臣的高手中的高手。他在位45年,前20年可以稱為一代明君,創立了嘉靖中興的盛世。海瑞批評他“二十餘年不視朝,綱紀弛矣”,其實正是在嘉靖時期正式建立了內閣制。皇帝既然交給內閣處理日常行政事務,他又怎麼能總是站在處理國家日常事務的前線呢?這也不代表嘉靖不理朝政,歷史記載的嘉靖還是非常勤奮,他才能牢牢掌握著大明王朝的政治、財經、軍事和民生大權。

    嘉靖在後期之所以出現國家衰退,在於嘉靖醉心於養生求仙,這就是海瑞批評他的“玄修”。或許年紀大的皇帝到晚年都有緊抓權力不撒手的思維,嘉靖還醉心於玩弄權術,利用嚴嵩整垮異己,政局因此崩壞。但是嘉靖知道不知道嚴嵩是奸臣?他知道,知道的比誰都清楚。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電視劇,其中嘉靖講的話,可謂一語中的“古人稱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在流,黃河也在流。古諺雲:聖人出,黃河清。可黃河什麼時候清過?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數省兩岸之田地,不因水清而偏用,也不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這個海瑞不懂這個道理,在奏摺裡勸朕只用長江而廢黃河,朕其可乎?反之,黃河一旦氾濫,便需治理,這便是朕為什麼罷黜嚴嵩、殺嚴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長江一旦氾濫,朕也要治理,這便是朕為什麼罷黜楊廷和、夏言,殺楊繼盛、沈煉等人的道理。”在如何治理國家方面,嘉靖和海瑞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對於海瑞的話,嘉靖只認為這是腐儒之見。

    海瑞在聞聽嘉靖死後,在獄中痛哭了一整夜,也說明了海瑞內心並不認為嘉靖是昏君,他對嘉靖是抱有很大期望的,嘉靖之前是有為之君,海瑞希望嘉靖重新振作,再帶領大明王朝走出困境。嚴格意義上說,海瑞的《治安疏》並沒有罵嘉靖,只是大膽講出了嘉靖的錯誤思想和錯誤的政策。雖然觸怒了嘉靖,但也沒有讓嘉靖完全下不來臺。所以嘉靖才又反覆看了幾遍奏疏,並已經有了反思。

    擅長帝王之術的嘉靖向來不允許別人能猜中他的心思,在滿朝皆曰可殺的時候,他偏偏逆反,就是遲遲不殺。海瑞這樣一個極端理想主義者想透過死諫來彰顯自己,嘉靖就偏偏不給他這樣的機會。這或許又是一個嘉靖不殺海瑞的原因吧。

  • 8 # 卡森家的路口

    嘉靖皇帝我們可以把他比做唐玄宗李隆基。

    他的前半生勵精圖治使明朝走上巔峰,可他後半生信上了道教追求長生不老,20年不上朝,把內政都交個了個大貪官嚴嵩,這貨你說貪點吧正常,關鍵GDP給搞砸了,

    從此明朝由盛轉衰,再加上他孫子萬厲更牛40年不上朝,這爺孫合力把大明給敗完了(他兒子當了6年就死了)

    面對這樣的的嘉靖,海瑞才上書罵他,可嘉靖雖然想殺他,但一想殺了海瑞,他就成了紂王,海瑞就成了比干!被史書這樣一記載豈不是要遺臭萬年?於是他把海瑞關起來,留給自己的兒子使用。

    (其實在正史中海瑞並非是一個完美的人,他可以說是一個酷吏非常殘忍)

  • 9 # 醉愛侃足球

    海瑞曾直言上書痛數嘉靖皇帝的錯處,可即使如此他還能安然無事。海瑞上諫不僅沒有被定罪,在後來的數十年間他還活躍在大明朝廷之上。海瑞憑什麼可以安然無恙並繼續為官呢?

    首先咱需要了解一下海瑞直言上書的背景,以此來分析一下海瑞上書為何被稱作貌似上諫。十六世紀二十年代初期,明武宗朱厚照因病駕崩。按照周禮制度接下來繼承皇位的應當是武宗的兒子,然而這個皇帝福薄,膝下並無子嗣承歡。如此一來繼承人只能從皇族旁支中尋找,於是群臣將目光看向了興獻王的兒子朱厚熜。

    早在武宗去世的前五天,首輔楊廷和就已經預測到了皇位無人繼承一事,於是他代替皇帝下詔讓朱厚熜縮短為父親服喪的期限並趕快繼承王位。武宗逝世當日皇太后就下了懿旨讓興獻王朱厚熜繼任為皇帝,這位就是咱歷史上著名的嘉靖皇帝。

    嘉靖起初是個好皇帝,他勤政愛民,整頓超綱,嚴厲打擊倭寇,開創出了一幅嘉靖中興的太平畫面。但執政後期他開始了自己君王不早朝的獨特作風,且沉迷於道教學說,企圖長生不老並做一個實際意義上的萬歲。不過《明史》中記載說:嘉靖雖長居別苑,可也牢牢的把控朝政,也就是說這位皇帝是身在別苑心在朝堂,無時無刻都想著國家大事。那麼皇帝愛政,國運昌平,海瑞上諫因何被說是冒死?

    原來這嘉靖即位之初便萌發了追封自己父親為皇帝的想法,但此舉遭到了文武百官的反對,他們認為這樣的行為有傷先皇尊嚴,所以至死不肯讓皇帝追封自己的父親。但皇帝一意孤行勢必要給父親一個身後英明,最後無奈的大臣們長跪於左順門下,他們痛哭號啕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這可氣壞了年輕氣盛又即位沒多久的皇帝,他下令將這些大臣轟走並對他們施以杖刑,其中還有十八個人因為受不住杖刑而死。在隨後的幾十年裡凡是直言進諫的人無非一死,所以說海瑞上諫是冒死的,他也知道自己上諫難逃一死,因此赴京之前就安排好了自己的妻兒。但海瑞最終沒有因為上諫被處死,其中的原因筆者以為有以下幾個:

    一、海瑞官職雖小卻清正廉明

    海瑞是歷史上的著名清官,這是無人不知的,他的形象還被許多戲劇節目引用,因此在世人眼中他一直都是一個清正廉明的形象。上諫之時海瑞官職不高,但他的清廉遠近聞名。他曾經憑藉一己之力處置了許多冤假錯案,也借用自己的威名狠狠的羞辱了嚴嵩的黨羽,因此一直以來他是深受百姓愛戴的。所以世人猜測嘉靖之所以不殺海瑞而將他收壓官獄是害怕一旦殺了他會引起民憤,從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二、嘉靖皇帝欣賞他的才能

    上述已經說過海瑞雖然官小可勝在清廉,他的這份清廉不僅受百姓愛戴,朝中許多大臣也對這個不畏強權的海青天深感佩服。於是世人又有了另一種猜測,那就是嘉靖皇帝愛惜海瑞的才能,所以不願意殺他而只是將他關起來罷了。

    也有人說嘉靖覺得海瑞的清廉特別適合去查辦貪官,恰巧當時的官員多以貪汙腐敗為能,他試圖留著海瑞讓他日後做一個治貪的大員。但國有國法,身為帝王也不能徇私枉法,以一己之死而放了一個出言頂撞自己的人。如若不懲罰他自己皇帝尊嚴何在,於是便有了海瑞入獄一說。

    三、嘉靖為了展示自己的過人氣魄

    前面已經說過嘉靖在即位之後試圖追封自己的父親,但此舉得到了群臣的反對,而後不少大臣因此事喪命。加之他執政的四十多年裡有不少賢臣因為上諫而亡,所以他就被百姓當成了一個不聽人忠言的君主。

    他執政後期變成了一個西苑求道,不理政事的君主,這一點更是讓百姓怒不可遏。因此他不殺海瑞有了另一層解說。那就是他在為自己正名,試圖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有過人氣魄又善聽忠言的賢明之士。事實上證明嘉慶此舉是正確的,後人在評判他是也總稱讚他做了一件英明之事。

    綜合上述,筆者以為海瑞之所以能平安無事是由兩方面原因構成的,一方面是自身的清廉,另一方面是嘉靖的私心。海瑞被關押不到兩個月嘉靖就駕崩了,而後新帝即位不僅放了他還重用了他。只能說海瑞的清廉給自己造了一個好命,如果嘉靖皇帝命久又記性不好,那麼海瑞不被殺也要被天牢裡面的苦難折磨瘋吧。

  • 10 # 王榮聯1

    海瑞,是大明嘉靖朝的清官表率,他的英名流傳至今已近五百年。海瑞從一個小縣城的教委小科員,升遷到朝廷財政部擔任重要職務,可見嘉靖皇帝沒有因他“罵皇帝”而受到處置,這是為什麼?因為在海瑞“罵”了皇帝之後,嘉靖皇帝本來是想處置海瑞的,由於內閣大佬徐階向嘉靖皇帝進了一言,嘉靖皇帝才改變了處置海瑞的想法。那麼,徐階向皇帝說了些啥?史書上是這麼說的,徐階反問嘉靖,“皇帝殺了海瑞,豈不成全了海瑞?”。嘉靖皇帝聽了一頭霧水,殺了海瑞怎麼反倒成全了海瑞?徐階又繼續進言,如果海瑞因向皇帝提意見而被殺,海瑞將因此留芳百世,而皇帝卻因此留下心胸狹窄的罵名。這就是“海瑞罵皇帝,皇帝沒殺他”的典故出處。海瑞敢於諫言的美名,留傳至今已四百多年,可見,海瑞的那點心事都被徐階說中了。

  • 11 # 談古論金

    其實嘉靖帝是想處置海瑞的,剛一看到海瑞的上疏,嘉靖帝就下令將海瑞逮起來不要讓他跑掉,結果身邊的司禮監事兼總督東廠大太監黃錦說:

    此人向來有愚名。聽說他上疏之前,自己知道冒犯該死,便買了一個棺材,和妻子訣別,奴僕們被遣散沒有留下來的,他是不會逃跑的。

    話說得委婉,但是無疑是為海瑞辯護,嘉靖帝也是聰明人,從黃錦的話知道眾人對海瑞的觀感不錯,心裡也明白海瑞是出於忠心,於是說:

    此人可與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紂王。

    注意,海瑞上疏是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二月,嘉靖帝沒有馬上處置他,但是到了這年秋季,嘉靖帝又想起海瑞,將他逮捕入獄——也就是說海瑞上疏後大約有半年時間是自由的。

    半年後的這次海瑞雖然被逮捕,但是嘉靖帝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追究海瑞背後主使的人,但是獄詞送上後,仍然留在宮中不釋出;一方面還是不想殺海瑞,但是有人揣摩自己心意要求釋放海瑞,嘉靖帝大怒將此人關進詔獄晝夜用刑審問。

    有大臣以臣罵君比附法律中的子罵父,要求把海瑞判處絞刑,但是首輔徐階和刑部尚書黃光升把這個處置決定壓了下來。

    總之,嘉靖帝沒有處置海瑞有他本人不想惹昏君罵名的原因,但是這個不處置是一個待定的狀態,如果嘉靖帝繼續在位,很可能是最終會有一個處置的,即使未必是殺他,但是因為嘉靖帝在次年(1567)病逝,所以海瑞最終被恩赦出獄。

  • 12 # 西府趙王爺

    海瑞是清官沒錯,但嘉靖也不是傻子!自古以來,凡是殺忠言之諫臣的皇帝,都沒啥好名聲,嘉靖心裡明白著呢!

    嘉靖時歷史上有名的“道士皇帝”,其在位後期,幾乎所有時間都是居住在紫禁城的西苑,一心一意鑽營於齋蘸。

    他對於道教的痴迷程度已經遠遠超過北宋的“道君皇帝”宋徽宗了。上有所好,下必甚也,督撫大吏們紛紛進獻祥瑞,並以進獻祥瑞逢迎皇帝來表明自己的忠誠,這樣荒誕的官場生態一時間成了嘉靖朝的常態。

    楊最因為建議太子監國而慘遭庭杖而死,楊爵因為建議嘉靖皇帝遠離祥瑞而被捕入獄,二楊的悲慘遭遇都令大明帝國的官員深信,這個深居大內的道士皇帝,是一個性情暴戾,不願意被臣下左右自己意志的人。

    自此無人敢直言上諫!

    可這總歸是不務正業,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海瑞上奏的《治安疏》狂噴嘉靖,這個秉性奇怪執拗的海南人透過這一封上書從此名留青史。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語言激烈的上書並沒有給海瑞招來殺身之禍,雖然刑部尚書黃光升將海瑞比附為“子罵父律”,定為死罪,上奏給嘉靖皇帝,可直到嘉靖皇帝死,他也沒有批覆刑部的奏本。

    其中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兩個:

    第一就是嘉靖皇帝身邊的司禮監太監黃錦的勸告。嘉靖皇帝在初見這一奏疏的時候,氣得火冒三丈,面紅耳赤,對身邊的侍衛說:速捉此人,無使逃也。

    黃錦見狀,不慌不忙的勸說道,:海瑞這人素來就愛好虛名,他買了一口棺材,和妻子兒女做了生死訣別,一看就是奔著必死的下場來的,也一定希望陛下處死他,使他贏得美名,陛下可千萬不要中了他的計。

    嘉靖聽後思索了好一半天,發現此言甚是有理,於是擱置了即刻處死海瑞的怒氣。他把海瑞的奏疏留在宮中好幾個月不發下,還對左右的侍衛說:這個人想要和比干比,但我卻不當商紂王。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顧左右曰:「趣執之,無使得遁!」宦官黃錦在側曰:「此人素有痴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於朝,僮僕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頃復取讀之,日再三,為感動太息,留中者數月。嘗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紂耳。」

    這句話可以看出,嘉靖尚未糊塗,也並不想因為濫殺忠良留下惡名。

    第二個原因是,嘉靖因為長時間的服用丹藥導致鉛中毒,神經系統可能受到相當程度的創傷,這對他的記憶力的打擊也是不可忽視的。

    可能昨天還恨得牙癢癢的事,第二天就記憶不起來了,他對於海瑞的恨可能也在這樣的狀態中時有時無,時高時低。甚至他還一度變化了態度,對閣臣徐階說道:海瑞說的很在理,我現在臥病良久,應該不能處理事情了。

    言談之中可以看出他對於海瑞意見的認可,忽然恨得咬牙切齒,忽然又表示認可,嘉靖的態度可以說非常的情緒化呀。

    除了這兩個原因,嘉靖還可能想要留下一把反貪腐的利器給自己兒子,讓海瑞打響明朝反腐戰爭的第一槍,給自己的兒子減少一些負擔和麻煩。

    事實上,嘉靖並不是一個昏聵無能的君主,相反的是,他是一個精明而且深深懂得馭人之法的權術高手。在他的擺佈之下,明朝的官員大都服服帖帖地聽從指示。這也是為何他可以有閒心來開展業餘生活了。

  • 13 # 花開花落緩行客

    首先,一般除非性格暴虐成性,能夠當皇帝的人都是比較冷靜,穩重的,處理事情會考慮周全。

    嘉靖的聰明才智是相當厲害的,海瑞抬棺相罵,如果嘉靖處置過重,就會和商紂王殺比干一樣,留下罵名。

    顯然,任何一位皇帝都不會希望自己給後世留下罵名,所以海瑞抬棺罵嘉靖,嘉靖皇帝沒有處置他。

    其次,海瑞抬棺罵嘉靖,並不是有自己的個人目的,完全是為了朝廷,為了大明王朝的天下,可以說是忠心耿耿,兢兢業業。

    嘉靖皇帝並不是昏君,能夠分辨忠奸,知道是非黑白,所以沒有處置海瑞。

    同時,海瑞抬棺相罵,如果放在任何一個時期,其結局肯定不會有好的收場。

    嘉靖皇帝沒有嚴厲處置海瑞,也可以反映出明朝大臣的言論還是相對開放的。

    海瑞敢於直言,敢於為天下蒼生髮聲是值得敬佩的。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14 # 小鎮月明

    難道一代“萬民之青天父母”海瑞會無緣無故破口大罵嘉靖帝?除非是嘉靖帝的的確確是做出了什麼累及黎民、傷及無辜的糊塗政事了,海瑞立足於萬民之角度,面對如此荒淫無度皇帝,不得不壯著膽子上疏直諫。而身為一國之君得嘉靖帝在聽了海瑞的諫言之後,並沒有怎麼處置海瑞。畢竟從嘉靖帝前半生來說,其還是勤與政事、為國為民的,嘉靖帝深知,海瑞此諫,實則為忠言逆耳,海瑞一心為國為民,難道他狠心處置這樣一個忠君愛國的人臣嗎?

    談論起嘉靖帝,我們一般認為其是昏庸之人,但其實不然。嘉靖帝時期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半期清明之君,勵精圖治;後半期昏庸之帝,荒廢政事。而恰恰後半期不務正業的嘉靖帝碰上了為官清廉的海瑞。海瑞如今面對這整日沉溺於煉丹成仙、修仙得道的嘉靖帝,再看那黎民蒼生流離失所、顛沛不堪的樣子,怒髮衝冠的海瑞於是便再也顧不得那麼多了……

    面對海瑞這字字如刀、褒貶時政的《治安疏》,嘉靖帝並不是如題目中所述沒有處置海瑞,沒有將海瑞凌遲處死但是真的,但是海瑞也不是安然無恙,而是被崇禎帝暫且打入天牢、以觀後效而已。朝中文武大臣都認為海瑞此疏之上,必死無疑,只是個時間長短的問題了,奈何海瑞臨終並未等到嘉靖帝的賜死諭令,反而活活將嘉靖帝熬到駕崩,這大概也是個出人意料的結果了吧?那麼為何海瑞在被打入天牢期間,嘉靖帝遲遲沒有下一步動作呢?

    第一點:海瑞之言,正中嘉靖下懷

    嘉靖帝在閱過《治安疏》之後,自覺感慨道:“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視事。”後來還為自己辯護說:“朕不自謹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豈受此人詬詈耶?”嘉靖帝這番話說的很清楚,不是嘉靖不想出宮視察民間疾苦,反而是龍體欠佳,出不得宮中一步。身為臣子的海瑞竟然不懂嘉靖之難處,反而還直言上疏。其實,這只是嘉靖在為自己的辯護,另外其中還是比較認同海瑞的。

    第二點:考慮子孫之躊躇,為國為民之徘徊

    難道嘉靖帝尚不知萬民苦難嘛?這是不可能的,嘉靖帝前半生可是個勵精圖治的皇帝。當時嘉靖帝認為:他明面之上不能放了海瑞,畢竟海瑞都直言進諫了,無論如何都要保留自家面子。太子是個大展宏圖之人,嘉靖帝當時已經欲立海瑞為太子之師。奈何出了這檔子事兒。如果嘉靖帝死後,太子定會放了海瑞,從而重用海瑞,以達到“以海瑞輔太子,終兼濟天下”之作用。

    第三點:殺了海瑞,失了人心

    這其實才是嘉靖帝遲遲不殺海瑞的根本目的。海瑞是大清官,為國為民,天下人都知曉。如果本就無作為的嘉靖帝兩海瑞殺掉,肯定會落得個昏君更昏的名聲,如此這樣的話,一則不利於統治;二則對自己的皇權延續也存在威脅。

  • 15 # 攀登的猴子

    既有辣味又有技巧,海瑞的批評讓皇帝不捨得殺他

    海瑞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清官之一。他的號是“剛峰”,恰恰也向來是以剛正不阿、敢於直諫而聞名的。《漢安疏》是他一生中最出彩、最著名的一次上疏。

    都說“武死戰、文死諫”,海瑞為了這次上疏確實做出了死諫的姿態:不僅給自己買了棺材,而且還把自己家人也全都託付給了朋友。但細細品味《治安疏》,海瑞雖然在批評嘉靖皇帝時看上去確實是刺刀見紅,但同時他的批評也非常注重技巧。

    《治安疏》中對皇帝的批評真的很直接。總結起來,皇帝的問題有:一是“一意玄修”,只顧修真,不務正業。二是“侈興土木”,貪圖享樂,鋪張浪費。三是“二十餘年不視朝”,沒有工作責任心,導致“綱紀馳矣”。四是“數行推廣事例”,買官賣官,導致“名爵濫矣”。五是“二王不相見人以為薄於父子。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於君臣。樂西苑而不返宮,人以為薄於夫婦”,反正就是三綱五常全都違反了。六是“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最後更是直接拿皇帝的年號進行人身攻擊:所謂嘉靖,就是家家皆淨、無財可用。泥人尚有三分火氣,估計這批評就是擱到誰身上都會火冒三丈、暴跳如雷,更何況海瑞批評的還是當時真龍天子。於是皇帝很生氣,海瑞當然也少不了到監獄去走一趟。

    但海瑞的批評又是很有技巧的。他在對皇帝批評的同時還留有很大的餘地。

    首先,他先把皇帝捧得很高。他先是用“漢賈誼陳政事於文帝”,而後又說“陛下天資英斷,睿識絕人,可為堯、舜,可為禹、湯、文、武,下之如漢宣之厲精,光武之大度,唐太宗之英武無敵,憲宗之志平僭亂,宋仁宗之仁恕,舉一節可取者,陛下優為之”。這簡直把嘉靖誇上了天,從堯舜開始到宋仁宗,此皇帝比歷代的賢明君主都要好。

    其次,他把責任全部下推。原話是這樣說的:“陛下誤舉,諸臣誤順,無一人為陛下正言焉。”大抵意思就是之所以皇帝有錯,全是因為大臣們沒有盡到責任,報喜不報憂,溜鬚拍馬、阿諛奉承,讓皇帝不瞭解真實情況。

    最後,他抓住了皇帝的心病。是人都怕死,都想長生不老。嘉靖皇帝已經辛苦修真幾十年,長生的希望卻一點也沒看到。海瑞說“使陛下得以訪其術者陶仲文,陛下以師呼之,仲文則既死矣。仲文尚不能長生,而陛下獨何求之?”,這一點恐怕很能引起皇帝的共鳴:連自己拜的修真老師都死了,自己又怎麼能逃脫這個結局呢?可以說海瑞在批評皇帝時,處處都是站在為皇帝考慮的角度在勸解皇帝,難怪嘉靖會“少頃復讀之,日再三,為感到太息,留中者數月”。

    應該說,海瑞雖然剛直,但《治安疏》中處處體現的還是忠君報國的思想,而且他對皇帝的期望值也是很高的。可惜的是,千算萬算,他獨獨少算了一點,那就是時間。他上疏的時間是嘉靖四十五年,也就是嘉靖在位的最後一年。在經過多年丹藥的毒害侵蝕後,嘉靖此時的身體已經無法再支撐下去了,所以也只好繼續讓海瑞留在監獄裡,把釋放重用海瑞的恩德留下一任皇帝去施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星撕遍半個娛樂圈,為什麼沒人敢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