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草原蒼狼37122175

    謝邀!同處思想家理想家園春秋戰國的老子與孔子是中華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兩尊真神,兩人思想關注點不同,造就了中華文化的兩個派系,最顯著的例子是唐代的李杜,豪放浪漫的李白是老子的忠實信徒,抨擊現實的杜甫也透露著孔子的思想,從李杜區別老孔最過實在:老子關注自然層面,主張人與自然的平衡與協調,在亂世,就變得消極、出世,孔子擅長建設規範性力量,是秩序的建立者與維護者,與老子相比,孔子更務實,更入世,但構成中華文明缺一不可,順帶,春秋戰國不可以不講墨子,再從另一角度看:中華文明是佛儒道三尊神同臺受祭的廟堂(排名未分先後),因此,單獨區別老孔不夠理性。再累贅一句,道家論儒家有言:失道而後德,是以周公講德,失德而後仁,是以孔子講仁,失仁而後義,是以孟子講義,失義而後禮,是以荀子講禮。荀子有兩高足,李斯與韓非,為法家翹楚,所以可以這樣比喻:儒家為中華文華之幹,道家為世界文華之根(西方文藝復興在剔除經院哲學的枯洞後是以道家的乳汁而茁壯成長)。

  • 2 # 御靈飛

    我敬禮古、今、中、外一切聖賢智者,英雄偉人,對於這兩位世界級的文化大哲,我只能淺談一下我個人對他們的看法:

    首先,鑑於當今許多人都透過不分青紅皂白地踩壓儒家而來過分捧高道家的現實,我打算給予孔子及儒家更多發聲的機會。我希望大家都能夠捨棄一些關於孔夫子的人云亦云的刻板印象,如今有相當多的人根本不瞭解孔夫子的人生經歷、他所處的那個人倫敗壞、禮崩樂壞的黑暗時代、他所創立的真正的儒家本源、不願意去深研哪怕一本儒家經典,比如入門經典《論語》,而是張著一口黃牙吐著唾沫星子隨意質疑和辱罵聖賢。

    我們要知道,人及其思想是時代的產物,孔夫子身處於春秋時代,那是一個戰事頻頻,大地生靈塗炭、社會道德淪喪、統治階級為權欲殺父滅子、兄弟反目成仇簡直是常事,民間潑婦刁民橫行於市根本不新鮮。此時的中國歷史就處於這樣一個禮崩樂壞、混亂黑暗的奴隸制時期,既然如此,正如陰陽牽制一般,有大亂,歷史必然要求有大治給予平衡,於是,與其說是孔子周遊列國為禮制、為道德、為仁政振臂高呼,倒不如說是時代要求孔子作為為拯救天下蒼生的殉道者。我們不難理解,即使不是那位姓孔,名丘,字仲尼的人擔負起對抗大亂的歷史使命,時代也必定會創造出其他人出來抗衡黑暗。

    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孔子,他面對諸侯國國王的虐民,積極提出仁政,指出為政者若想享國長久必須站在廣大人民的角度著想;他面對魯國三桓的專權,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來削弱三位大夫的篡位權利,加強中央集權,力圖剔除國家政治的不安定因素;他政壇失禮後,回鄉積極創辦私學,倡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個性化,給予廣大寒門受教育的機會;他在本國受到奸人排擠,不得已才與弟子周遊列國為天下蒼生高呼道德正義…… 我們這些平凡人,如果不能為深夜帶來黎明,那就請尊敬那些在黑暗中執守火把的人吧,他們儼然已是血痕累累了。

    孔夫子作為奴隸制社會的人,卻提出了封建制的思想,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表明了他及其思想的優越性。不管大家是否承認,正是他的思想直接塑造了與其他文明不同的、專屬中華民族的文化氣質,即“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正是他的思想為中國古代三千年的封建歷史帶來了其他文明無法匹敵的相對持久的生命力與輝煌繁榮,四大文明古國沒了仨,還有什麼好說的? 無論多厭惡孔夫子及其儒家思想,不可否認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以及面向世界的中國文化代表就是孔夫子及儒家思想,歷史不容更改…… 我們必須明白,如同佛陀開示的那樣,萬物都必須經歷“生、住、異、滅”的制約,也就是“事物的產生、延續、變異、毀滅”,儒家思想也是如此,從孔夫子在世時的正本清源,到儒門聖徒們各執一詞地傳播儒家思想,再到歷經千百年、無數人不同傳承後的今天,儒家思想早已變異,其中有好有壞,我們真不應該把今天所有對封建主義的不滿通通扣在孔夫子的頭上,熟悉儒家經典的人自然就能明白有許多我們當代人以為的儒家教條根本就是今人的誤會,比如在教育方面的理念、對待女性的態度、對待生死的問題、對待人性善惡的看法、對待農業人民的態度等等,實在扭曲和誤會孔夫子太多了。

    最後,我們面對一切傳統文化的態度,正如“陰陽合抱“一般,既要批判它們,又得繼承它們,批判它是因為它們畢竟是古代思想有許多內容並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而繼承它們是因為它已然有許多可供借鑑的歷史經驗,而且,它是中國文化的標誌,沒有傳統文化,中國人憑什麼稱自己是中國人? 在繼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繼承! 總之,正如毛主席所說的那樣“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望各位在評判事物時要慎重。

    關於老子,古今之奇人! 在東方,可以算是宣揚辯證法的代表人! 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大成者。古代中國人的哲學素養也大多仰賴於這位大哲,更重要地是,它深刻地指導和影響了中國古代的醫學、養生、繪畫、文學、建築、宗教、生活方式、民俗活動等等。它極大地肯定了個人對於追求性靈解放的理想,它放眼於整個自然和宇宙,給予人們超脫世俗放飛心靈的機會。

    老子對天地大道見解之高深,道家之美,我想無需多言,因為當今好多人都不公平地對它趨之若鶩,各種大牛都在自詡已了悟道家思想,簡直恨不得自掛匾額為老子之傳人。然而,就像當今許多人愛與主流的孔子學說唱反調,我也想挑挑老子的刺。

    老子在對哲學、對天地的思考固然令人拍案叫絕,但是,在如何處理人類現實社會的危機問題上,相對於孔子的碌碌,老子的無為實在不值稱道,他雖然總結了許多在亂世中自保的智慧,但是並沒有給予一套直接治世的系統總綱和具體方案。與孔子滿含激情地周遊列國形成對比地是,很遺憾,老子卻絕情地獨自西出函谷,不顧天下百姓。如果只是不願救世也就罷了,更遺憾地是,老子所向往和提倡的人類社會居然是人們老死不相往來、渾渾噩噩、君王與百姓一樣痴痴傻傻的原始樣社會,這不僅是不可能實現的妄想而且還是在開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的倒車,可以說,但就治國安邦的問題上,老子沒有直接的發言權。有一位享譽國際的英國大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這樣說到“能夠拯救21世紀人類社會的,只有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依舊遺憾,老子恐怕要缺席了,老子也並不完美。

  • 3 # 一夫82

    首先,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對孔子和老子的評價不同,各有褒貶,千秋評說,永世不絕!

    然而,絕大多數人持一個基本的觀點:孔子和老子,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先賢聖人。

    孔子和老子都出生於春秋後期,有說老子先於孔子,孔子曾經拜見過老子,也有說孔子先於老子。且不論誰先誰後,但他們兩人在那個五侯爭霸,"禮壞樂崩",百家爭鳴的時代,分別建立了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影響了中華三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思想,是兩位重要的思想家,而且還會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永世長存,無論怎樣褒貶,都磨滅不了他們的光輝!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思想的鼻組。在文化思想方面,孔子作《春秋》,序《易經.系傳》,刪詩書,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在教育方面,孔子杏壇設教,誨人不倦,有教無類,取素脩而招徒,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譽為師聖毫不為過。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以"仁愛"為基石,以"中庸之道"為核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想救亂世復東周,不辭辛苦地遊說於各諸侯國之間,可嘆"道之不行",一生潦倒多厄。死後大約四百多年,到了漢武帝劉徹時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政治思想才成為了正統,孔子成了"大成至聖先師"。也算生前多難,死後尊榮了!由此,儒家思想,一直是帝王政治的正統思想,統治者頂禮膜拜,反統治者視為束縛。進入近、當代,"五四"打倒孔家店,"文革"批林批孔,如何評說,一言難盡!

    老子名耳,好象無字。他是道家思想的鼻祖,《道德經》是為道家思想的聖經。道家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道法自然,無論做什麼事情,順其自然;人要上善若水,居下而不爭,弱者生存;一切無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治家治國,要無為而治。劉邦建立漢朝之初,吸取了秦帝國實行暴政因此二世而亡的教訓,漢惠帝,特別是竇太后們,一直推崇"黃老"學說,實行無為而治,勸農桑,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國策,後經漢文帝、漢景帝兩朝的"文景之治",使大漢朝崛起,到漢武帝達到頂峰。

    總之,帝王有成有敗,人們常說"成王敗寇",而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教育家、藝術家等,他們給人類社會奉獻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永遠不可磨滅。孔子和老子,永世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

  • 4 # 天下歸心52

    中國的聖人!哲人!巨人!老子孔子孫子三位偉大的人物影響力超過世界上任何人!老人讓世人講道德!孔子讓世人講中庸之道!孫子讓人懂得文治武攻的軍事哲學思想!他們影響世界是理所當然的中華三聖人!!!

  • 5 # 哈灬哈66096005

    我個人可以理解成,老子,與,孔子,二人,用,易經,作為材枓,老子,打造了,指南針,及,交通工具,孔子,打造了實用的,農耕工具,用於,生產,生活,雜說,而已,個人之見。

  • 6 # 一空禪師

    孔子根本就沒有資格與老子相提並論,更沒有可比性。

    因為老子是修煉開悟了的大聖人,而孔子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凡人,凡人看事物只能看到表面,也只能看到片面的一部分。而開悟的大聖人卻能看到事物的本質,能看到宇宙間萬事萬物的起源與變化,這是有天壤之別的。

    孔子只是學問比一般人高一點點,善於觀察事物,總結經驗,匯積成冊,僅此而已,沒有什麼奇特之處,只是他的門徒會高調的宣揚而已,所以我們現在的人根本就不必要去迷信他,過分的去崇拜他,因為他還有很多的缺點,只是一般的人沒有發現而已,這裡我就不多說了。

    總而言之,普通的凡人是無法與開悟的大聖賢相提並論的,也不要把孔子給太過神化了,他的智慧也只是凡人的智慧,他只是比一般人強一點罷了,而老子是開啟了沉睡的高階智慧的,這樣就超越了所有的凡間人而成為一代大聖賢了!

  • 7 # 南坡二月

    環境決定命運!一個人的出身與成長時的環境決定了他的思想,他的一切。人一輩子在做的,就是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改變自己的命運。無論是學習,還是修身都是為了改變自己,以期待改變所處的位置,環境。你能飛多高,走多遠80%是天註定的,是先天的,是與生具來的,改變不了的。但可喜的是,還有20%的人生命運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還有很多事情,是能透過努力與奮鬥獲得的,改寫的。也就是說人能改寫命運,但這條路很難,很堅辛。人這一生爭的不是命,而是,我是什麼命!

    老子是世襲的史官,可以說是官宦之家,書香門第。從小接觸的都是舉足輕重的大人物,與君主打交道更是常事。所以老子看問題都是從大處著想,以君主的思想、視角來想問題,看問題。老子的思想是統帥,君主的修身之書,是教導君主如何統治臣子,子民,以及如何做好君主。而孔子出身平民,所接觸的都是貧苦大眾,所以他考慮的都是如何從弱者走向強者,如何從落後貧窮走向富足,如何透過拼搏,奮鬥來改變自己。他的思想是平民的思想,是教導人如何做好一個臣子的書。他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以臣子的角度,、位置出發的,因為他就是臣子。他們的本質不同,位置不同,視角不同,決定了他們的思想不同,受眾不同。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牢籠裡,誰也逃不出這無形的孤島。大勇,大智的聖人也不能。

    老子的思想是主弱尚柔的,但他的立場,身分卻是陽剛的。因為他本身以處高位或用他思想的人都以在高位,所以勸人謙卑,處下,不爭,放低身段。孔子的思想是積極主動的,主張用強,但他的立場,身分卻是陰柔的。他生活在最低層,所以得需要努力奮鬥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孔子的一生,是小民的奮鬥史,是寒門子弟的榜樣。這也是為什麼幾千年來,孔子的思想能傳播的那麼廣,那麼受人推崇的原因,因為他的思想更易人們理解。必競任何一個時代,還是小國寡民多。老子與孔子的思想,一個向低處走,一個向高處走。一個讀的人多,一個理解的人少。這就是位置不同,所思,所想,所謀不同。這就是老子與孔子的本質不同點。

    其實老子與孔子師出同門,學的都是《易經》,而且都學透了,吃透了。兩個人在用易經時,老子主用“乾卦”,說天;孔子主用“坤卦”,說地。儒與道本同原、同根,是一脈思想。所以後人要學,就儒道相雜著來學,這樣才不偏頗。只有這樣看問題才能,全面、明白、到位。只有這樣才能看的清,分的明,想的透。老子與孔子本是一體的,他們只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要想分的清那個是儒家,那個是道家是不可能的。永遠分不清,也沒必要分清。

  • 8 # 海佑講史

    老子與孔子:兩個站在新時代望樓上的懷舊思想家。

    老子和孔子是我們華夏文化發展歷程中兩位舉足輕重的重要人物,體現他們思想的書籍《道德經》和《論語》,也被奉為經典,傳承2000多年,直到現在。

    現在,我們社會上的一個主流思想就是要文化復興,文化要復興的話,自然就繞不過道家和儒家。但是很可惜的是,我們很多人,估計還沒有完整的讀過《道德經》和《論語》,大部分人對其的印象,還停留在初中和高中,語文課本的節選上。

    既然要復興文化,我們當然要好好讀幾遍這兩本經典著作,好好品味一下兩千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宗,他們當時的社會是什麼樣的,他們是怎麼想的,他們為什麼會提出那種,而不是另外一種政治主張。這一切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而我們只有搞清楚了這個原因,我們才能搞明白到底如何復興。

    首先,我們來看看老子,以及《道德經》這本書。

    老子的生卒年已經不詳,目前比較確定的就是,他是春秋時期的人士,老子擔任過周王室的守藏室吏,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圖書管理員”,一個出偉人機率最高的工作崗位。

    在我們現代社會,一個圖書管理員的職位,是非常稀鬆平常的,不需要太高的專業技能。可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情況卻完全不一樣。

    在那個時候,文化和知識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東西,而且識字的人,是那麼小小的一撮人,在那個時候,貴族才有權利讀書認字,平民們是沒有這個權利的。當然了,當時的平民,也被認為不需要知識和文化,在一個世襲繼承製規則非常森嚴的西周與春秋時期,平民們學了知識也沒有用。

    老子能當上周王室的圖書管理員,這說明,首先,他是一位貴族,而且是不小的貴族。老子所擔任的這個守藏室吏,可不僅僅是管理圖書這麼簡單,他的職位,應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是有學術研究任務的。

    而且周王室的圖書館,裡面所守藏的,都是當時國家的重要檔案,包括治國理政的方案,各諸侯宗親的世系列表等等,是非常重要的。

    鋪墊了這麼多,到底是要講什麼呢?我們知道,大禹建立夏朝,商湯滅夏,建立了商朝,武王伐紂,建立了西周。這合稱夏商周三代,這三代的更替,屬於華夏內部的改朝換代,他們相應的政治體制、典籍圖章,都有一脈相傳。

    所以當時周王室的藏書館裡面,應該有不少記載夏朝和商朝政治、文化的資料,老子作為館長,估計也早已學習得滾瓜爛熟。

    有了這麼一個背景知識,我們再來看看《道德經》。《道德經》這本書裡面,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就是“無為”,當然,這個無為是針對君主,也就是國家管理者說的,“為無為而民自化”,同時,也說了很多君主應該如何管理人民的方法。

    在《道德經》裡面,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語句: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裡面,都提到了“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絕聖棄智”的思想,在《道德經》裡面,全篇都在透露出一種觀點,那就是人民不再淳樸了,人失其天,不再是純粹的人了。

    這種思想,我們要放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去考量。在最早的時候,我們中國人,也是過著一種採集狩獵的生活,大家一個一個的氏族小部落,一起摘野果、一起打獵物,天黑了就睡覺,天亮了就起來活動,日子過得純粹而自然。

    到了後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們漸漸進入了農耕社會,相比採集狩獵的生產方式,農耕社會更穩定、產出更高也能養活更多的人口,隨著人口越來越多,社會結構也就越來越複雜了,整個社會也就不再是那種氏族小部落,而產生了國家形態。

    隨著物質的逐步豐富,社會里面產生了有閒階級,開始思考一些哲學問題。同時,複雜的國家形態,使人群出現了階級分化,不再是以前的那種平等氏族部落。有了貧富差距,就有了“難得之貨”,有了社會文明,就有了對人的一套評價標準。

    這些問題,在老子看來,都是人失其天的表現,人不再純粹了,人有了社會結構、有了思想文化,不再完全按照天地的那套規則或者。就像大草原上的獅子,看到夕陽時,它會感傷,想要作詩,這個時候的獅子,也不再是純粹的獅子了。

    老子的理想,就是想讓社會以前淳樸的狀態,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使民“復歸於樸”。

    老子的理想可以達到嗎?我們往往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個道理在那個時候也是一樣。

    就像手機被髮明出來以後,你讓大家不要玩遊戲、不要刷抖音,手機佔據了大家太多時間,讓人都忽略現實生活了。確實是存在這樣一個問題,但是讓大家都放下手機,可能嗎?

    在那個時代也是一樣,大家已經習慣了生產方式更先進的生活,再讓他們迴歸淳樸的採集狩獵生活,是做不到的。

    老子想讓民復歸於樸的理想,跟孔子克己復禮的思想是相通的。只不過,老子所站的角度更寬廣,他思考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而孔子,則完全進入了“人的社會”,希望對人的社會結構進行改良。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對於君主,他提出要施行仁政,對於個人,他要求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孔子那個時代,我國早期的貴族政治已經成熟,國家的管理機構,幾百年來,都是由西周初年分封的哪些諸侯公卿士族把持,形成了獨特的貴族文化。

    孔子所教授的“君子六藝”,其實都是當時的貴族階層,才能學習的東西,屬於貴族階層的獨有。

    雖然貴族有獨特的文化,但佔社會主體的畢竟是廣大普通人民,那麼如何處理管理者於他們的關係呢?《論語》裡面,關於這方面的論述非常多,我們摘出幾條來看看: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上層貴族大多是聰明的,而下層民眾大多是愚蠢的。孔子這麼說並不是歧視人民大眾的意思,我們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理解這句話。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春秋時期,社會階層基本上是處於靜態的,農民的兒子,幾乎世世代代都是農馬,他們沒有機會也不準學習文化知識,他們存在的意義,就是努力種田,給領主卿大夫交地租。而貴族的後代呢,基本上世世代代都是貴族,他們可以學習文化知識,一個沒落貴族,也過得比大多數平民好。

    在孔子心中,上層貴族都是聰明的,而下層平民都是愚蠢的。我們接著往下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

    相信不少人讀過這句話,同時這句話也成了孔子支援“愚民政策”的鐵證。如果我們現在來看這句話,那確實是愚民政策無疑了。如果放到當時的時代條件下,來理解這句話,我們就會明白,孔子為什麼會這麼說了。

    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中,一個理想的社會,都有這麼一種描述,那就是,這是個“天下有道”。天下什麼狀態才是有道呢?天子是有道之君,以聖王之道而臨天下,諸侯崇敬天子,卿大夫崇敬諸侯,普通平民崇敬卿大夫。

    天子的後代還是天子,卿大夫的後代還是卿大夫,普通平民的後代還是平民。處於這麼一個穩定的金字塔結構,那麼這個社會就是有道的,這是老子和孔子心目中理想的社會狀態,這樣的社會,傳承千秋萬代,當然不是問題。

    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口的增長,這種穩定的社會形態會越來越難以維持。天子生二三十個孩子,只能有一個能繼承天子之位。剩下的怎麼辦呢?只能將他們分封出去。同理,諸侯生十幾個孩子,也只能由一個繼承諸侯位,剩下的得分封出去。而平民們生活條件艱苦,他們養活不了那麼多孩子。所以平民們後代的數量增長,會遠小於貴族們。

    所以就有了這麼一個問題,土地是有限的,單位土地上可以供養貴族的人口也是有限的。塔尖的人口越來越多,但塔基的人口基本不變,這樣發展下去,這種結構遲早要崩潰。這種金字塔模式的崩潰,就是從貴族們搶奪土地和人口開始。

    搶奪開始以後,卿大夫們不聽諸侯的了,三家分晉、田氏代齊。諸侯們不聽周天子的了,春秋時期進入了戰國時代。禮崩、樂壞,孔子開始了他的奔走呼喊,希望大家重拾禮樂教化。

    這種理想還有實現的可能嗎?很顯然,也不可能了。社會結構已經開始了變化,最先擁抱這種變化的,就是秦國。秦國商鞅變法,直接取消了貴族世襲制,貴族的後代,想要繼續做貴族,你得上戰場拼軍功。同時,平民積累軍功,也可晉升貴族。

    秦孝公打開了階層流動的閥門,秦國軍隊的戰鬥力節節攀升,打得六國瑟瑟發抖。在現實的逼迫下,六國貴族也紛紛開始改革,到了戰國後期,貴族階級基本被消除乾淨,普羅大眾也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

    劉邦開創了庶人天子的先河,階級差別那一套,已經糊弄不了老百姓了,碰上無道昏君,揭竿起義改朝換代是常事。隋唐時期科舉制度建立,在廣大人民心中,透過讀書考試改變命運,已經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情。

    後世雖然將孔子尊為了萬世師表,但他的政治理想,並不是主流。從老子的復歸於樸,到孔子的克己復禮,兩個人就像站在新世界的望樓上,看著莽莽蒼蒼的革新與變化,呼喊著大家不能丟掉以前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思想。

    但是我們都已經回不去了,就算給我們一個機會,相信也沒人會選擇回去,我們只有不斷擁抱新的生活,才能找到源源不斷的幸福。

  • 9 # 趙雪琴

    孔子和老子如何比較?一個是現實生活中,文人墨客所崇拜的聖賢,一個是神界所信奉的祖師。一個是現學現用的實用文化導師,一個是形而上學的無限空間的擁有者,人鬼神三界互通的道學先驅。沒有什心可比性。比的過來嗎?一個是到處遊說的文人學者,一個是避世而修,不出門而知天下的得道真人。一個地上,一個天上。能比嗎?

  • 10 # 漢字谷主

    孔子,是儒家的鼻祖,創立的儒家學說,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孔子作為思想家、教育家很偉大。

    而老子著《老子》(《道德經》)一書,不僅僅是政治學著作,同時也是中國的第一部純哲學著作。

    孔子與老子相比,老子更偉大!

    就比較《道德經》在全球的發行量,大過《聖經》的發行量,也足以看出全世界都在尋找老子的智慧。

    孔子儒起源於與老子道,孔子與老子相比,天的大小不同,老子是自然天,天人合一,是大天,講自然與人的關係;

    老子道: 道德,老人從易經“道”出說“道”講“德”,道——從天地自然本生而成,德——人心認知自然萬物而得,以後天心 “德”而循先天自然“道”。

    孔子是社會天,講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仁義禮智信。

    社會天相比自然天,從格局上看都要小很多,

    這裡的天,指的是文化概念上的天,就象佛家心一樣,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大。

    老子《道德經》幾千年來,對人們思想及社會進步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但孔子的學說,一直會受到眾多質疑,特別是在現代社會。

    講到儒家,不得不提到,英國著名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著名之問,現代科學為什麼沒有在中國誕生?

    孔子儒:仁禮,孔子講“德”道,從“德”而出“仁”,進而仁德仁義。“儒”以“仁”為核心,以“禮”外顯,內“仁”外“禮”,講仁義,說禮儀,孔子講仁義禮智信,其實都是很完美的理念,

    孔子學說,這麼完美的治國理念,卻不被當時各國採用而成為治國方略,為什麼?

    其實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儒家學說,說得非常好,比如:吾日三省吾身,孝悌等,都是非常理想的狀態,上至國君,下至百姓,都很難做到,也就是說,很難執行到位,不象法家,一條一條的法律條文,是可以實施的,所以秦採納法家治國的就成功了。

    回到剛才的李約瑟之問,中國古代科技水平一直領先西方,為什麼現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

    這與宋明理學,儒家也偏離了孔子的初衷,變成儒教有很大的關係,整個社會以儒為尊,說白了,就是搞人際關係,選人才重科舉,文官儒生能得到國家的重用。

    歷史上,戰爭的武器、工具等研發一直是推動科技發展的重大力量。武將、兵者、搞科研都不受重用,國家不重視搞科技研發的,現代科學自然很難在中國誕生。

    現代社會以科學發展為第一生產力,儒家思想的作用就小很多,當然,社會中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是和諧相處為好。

    所以說,老子要比孔子偉大。

    .

    .

    【專注說文解字、快速識字、K12全語文、海外漢語,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解字古詩文】

    漢字師認證課程,讓你成為一名合格的漢字老師、一名漢字啟蒙師!

  • 11 # 小馬談古今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偉人聖人,他們在中華文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其中老子和孔子就是他們中最好的代表,中華幾千年的文化都與他們有關。他們都是大聖大賢,如果一定要從他們中比較誰的貢獻更大,影響更大,要從以下幾點來看。

    一、地位

    老子,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世界文化名人,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孔子,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二、思想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三、著作: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被世界許多國家認可傳頌,可以與《聖經》比肩。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由於孔子的思想更有利於古代政治階級的利益,所有明面上看孔子的影響好像大,但老子的影響卻是世代相傳,用不磨滅的,已深種在中國人思想中,是真理的從在,其價值是遠超孔子的。孔子也曾向老子問道,對老子的思想也稱道不已。

    著名的文學獎魯迅先生說過:“讀懂了道教,你就讀懂了中國”,以其獨到的見解和銳利的目光,這樣評價道教,可見道教在中國的影響之大,而老子被尊為道祖,道教的發展可以說是老子思想的傳承。可見老子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之大,是遠遠超過孔子的。

  • 12 # 東海居士123

    聖人必會合縱連橫之道,也就是內聖外王之道!老子獨善其身而為一己之利,在故紙堆中如烏龜縮頭!孔子君臣父子而為一家之益,徘徊於路而自說如喪家之犬!無不如祖宗之道和教:失神亡心必病狂!不信生死輪迴而無神明信仰,心無神主而死靜亂動!

  • 13 # 有話少說

    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

    孔子主張恢復西周樂制度。

    老子則主張回到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

    老子比孔子走的更遠。

    為推行自己的主張,孔子不遺餘力,四處奔走,周遊列國。雖然無功而返,但具有堅持到底的精神。

    老子則不然,隱居而去,消極避世。

  • 14 # 道學管理智謀

    老子與孔子二人不能相提並論,更不應該比較,四個字“智慧問題”,不用比!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

    孔子和老子是沒得比的,老子是真正的聖人,孔子只是一代老師而已。相當於現在的一個集團公司指導老師一樣!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 15 # 馬蜂

    孔子和老子雖然都崇尚天人合一,但是兩者學說還是有所不同,導致兩者學說在待人接物上的區別:

    第一,孔子的哲學更注重人的因素,強調盡人事,聽天命,要首先儘可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而老子學說更重視天的因素。強調一切順其自然。以自然為準則。教育是一項改造人的活動,兩者對於人的因素的不同見解導致孔子注重教育,而老子不重視對人的教育。

    第二,大眾對於兩者的接受程度不同。孔子學說更加迎合了普世價值觀,積極的心態去爭取做官,去幫助國君治理的方式實現自己的價值。老子注重無為而治,更注重自己內在的修為。因此他的觀點得不到社會大多數人的認可。這兩種態度的不同直接導致了兩者學派人數的不同,孔子開門納徒,有教無類,最終形成了一個學派,甚至一個宗教,導致統治者都不敢輕視他的存在,況且孔子學派大多參與政治生活左右了統治者的政策。因此孔子思想能成為中國教育尊崇的物件就不奇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前任找你複合,你還會答應ta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