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哈先生的vlog
-
2 # 楊光和孩子的快樂生活
一定要多陪孩子,我們家兩個孩子,一個幼兒園,一個小學,我老婆經常出差,怕我一個人照顧不過來兩個孩子,把女兒送去小學住校,結果我女兒最近回來叫我教她寫孤單兩個字,然後在自己畫的畫上寫了一句話:楊錦鈺孤單,看到後我好後悔。做父母的真的應該在孩子童年歡樂時期陪在他們身邊。畢竟每個人童年歡樂時光真的不多!
-
3 # 淨心情感
孩子的內心世界只允許他相信的人進入。當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說明你現在比較著急,在孩子面前也是個失敗的父母。
如果想走入孩子內心的世界,不是說你蹲下來也不是說多給他說話。主要在他0到六歲之間建立情感的連線。只有情感連線好了,這個孩子在你面前。基本上可以說不會有保留的。
孩子的內心世界其實真的很簡單,也很單純。需要一個愛他的媽媽,也需要一個支援他的爸爸。他需要愛,需要家,需要溫暖,需要理解,需要陪伴,需要幫助。他所需要的這些,你是否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予過他?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現在就困難了。
當然不是說沒有解決辦法 ,還是有的。這個辦法比較困難。孩子現在如果比較小的話好解決,如果現在到了12歲,其實你不需要努力了,你根本就走不進他的內心了。心門沒對你已經關閉了。
如果在六歲之前,好好的溝通,以孩子能聽懂的語言和他說話多給予幫助,多傾聽他內心的聲音。開始的時候肯定不想跟你說,試著去嘗試讓他和你建立情感與信任。如果信任建立不起來的話,孩子還是不會相信你的。那你怎麼旁敲側擊也不會聽到他內心的聲音。
如果你的孩子現在已經12歲了,或者說18歲之前,你現在需要做的就是閉嘴了。適當的時候說一句作為一個父母領路人的話就可以了。別的你說再多他都會聽不進去的。反而會叛逆越來越嚴重。陪伴,支援最重要。
總之孩子的內心世界。他只允許相信他的人進入。想想你這方面是否做到最重要,你們有沒有情感的連線,情感這方面有沒有欠缺。不然一切都沒有辦法。孩子不會給你敞開心扉的。因為你不是他內心所需要的父母。
-
4 # 鄉野阿豪
多陪陪孩子做孩子喜歡做的事,多和孩子交心,做孩子父母的同時也要做孩子的朋友。孩子做錯事的情況不要責怪和打罵孩子,要用情商去感化孩子。要讓孩子明白他在你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同時也要孩子明白你對他的重要。
-
5 # 小小的人兒大大的夢想
孩子很大人其實是一樣的,想走進他內心,要多很孩子溝通,即便他說的事你覺得不對,也不要直接反駁,多換立場換角度的去跟他交流。
-
6 # 嘉越寶貝的生活記
我覺得要多陪陪孩子,多跟孩子聊聊天,讓她覺得我們父母跟他就像朋朋友那樣子,然後他有什麼他也會跟你說,要跟他說說心裡話
-
7 # 風中奇緣y寶媽
在陪孩子玩耍的時候,與孩子談心的時候,就以朋友一樣交流,輕鬆愉快,在孩子面前講話要守信用,不能呼悠。
在孩子急需要時,比喻學校要交什麼錢,買什麼書,同學過生日,買個什麼小禮物,自己過生日,想請同學一起,一些正當合理的要求,父母一定要高興的滿足孩子,也要被尊重,得到父母的認可,千萬不能嘮叨。
在孩子犯錯誤時,首先問清情況,批評之後,要講解怎樣是對是錯,如何改過,即是現在很多父母和孩子相處時間不多,但是關心,和孩子要經常談心不能少,好讓孩子有什麼心思就會和父母講。
由其家裡孩子多的,幾個小孩的,每個小孩性格不一樣,比喻買吃的,穿的,給的零花錢,父母儘量要平衡一點,男孩也好女孩也好,大的小的在買東西的同時要考慮一下各個的感受,也要和他們勾通一下,尊重他們的意見,多聽聽孩子們的心聲,也就是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這樣才能很好的相處,孩子們才能友好的親近父母。
-
8 # 無雨無晴wt
從孩子出生,我就開始和他說很多話。還在醫院時,媽媽就因為我的“廢話”太多,讓她不得空稍稍小憩一會兒[偷笑][偷笑]結果,他兩歲了還只是叫“媽媽,爸爸”。但兩歲四個月之後,那滔滔不絕之勢著實讓人頭大,姐姐說:都是我在他嬰兒期說太多話[偷笑]即使他到了所謂“叛逆期”,我們依舊能敞開心扉的聊天。雖然也有誰看誰都不順眼的時候,但很快就會因為有他感興趣的話題出現而“冰釋前嫌”。
-
9 # 海之聲迷粉
不管你工作煩燥,不管你心情多不好,不管你有多累,一定不可以把負面的情緒帶給你的小孩。與小孩溝通時,保持心境平和,更多的滿足他一些小撒嬌,多聽聽她心裡說什麼?其實每一個小孩子心裡面,都渴望自己仍然像寶寶一樣被無底線的呵護,無論哭鬧還是頑皮,父母都要有超多超多的耐心和溫柔。只有這樣小孩才會與你更親近,才能走進小孩子的內心世界,建立良好的溝通。
-
10 # 貫貫
教育孩子是一個大工程,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特點,沒有既成的路子可走,也沒有既成的經驗可借鑑,一個順利長大的孩子離不開一雙稱職合格的父母。望女成龍、望子成鳳的家長比比皆是,這並不是什麼錯誤,錯誤的是許多家長期望地過於心切,沒法給孩子們一個成長的時間與空間,沒法給孩子們一個等待,這樣的焦灼往往就會讓家長失去了耐心,很多孩子因此而對父母失去了信任,不敢與父母談心裡話。
如果想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首先要放低自己的姿態,對孩子的一切事情都表現得非常感興趣,對孩子做的對的要真摯表揚,對孩子表現錯的要誠懇地提出自己的建議,要說:“爸爸媽媽認為可以這樣做,可能會更好一些。”絕不可以說“你什麼情況?怎麼又犯這種低階錯誤?”即使他們無數次犯了同樣的錯誤也儘量不要呵斥,俗語有云:有理不在聲高,大聲的喊叫只能讓自己失去了身份。其次要隨時與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分享自己的困惑與喜悅,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個依託,讓孩子為你出謀劃策,讓孩子充分感覺到他在你那裡的重要性。再次要讓孩子參與到家庭會議中來,要給孩子“參政議政”的機會,孩子的主人翁意識樹立起來了,許多事情便會迎刃而解。
-
11 # 光陰溫良歲月生香
怎樣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讓他與你更親近?
作為家長的我們,一方面肩負著養育孩子的任務,另一方面還肩負培育孩子的重任。這包括從出生到成人,甚至成年以後的培養和教育。
那麼如何把孩子培養成德才兼備、對社會有用的棟樑之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必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作為父母,特別是年輕的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執行者。怎樣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讓他與你更親近? 下面將我自己的經驗與各位朋友分享如下:
第一、要給予孩子有效的陪伴,也就是給一種愛的陪伴。它不一定越多越好,但一定要足夠。要知道,父母的陪伴會對孩子在很多方面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夠帶來不需要言語的感受。有效和足夠的陪伴,能讓孩子有更多機會了解愛與被愛,會讓孩子在陪伴中成長為有愛的人。
第二、“同頻”的教育理念。這是在我的孩子5歲左右時與幼兒園老師交流時,從她那裡聽到的。“同頻”的陪伴是一門藝術,在孩子成長整個過程都適用。記得我小孩會講話開始,我們夫妻二人經常在家裡和孩子一起做一些益智遊戲。如輪流說出不同物品名稱、動物名字、交通工具名稱、分辨顏色。孩子再大一點便一起猜謎語、走迷宮、同音字組詞、中英文單詞切換、成語接龍等等。初中時起經常與孩子一塊看新聞聯播、一塊就某方面話題進行討論,各抒己見。
週末與孩子一起唱紅歌,讀誦古詩詞,一起去銀行向紅十字會提供的賬號上,為汶川地震災區捐款,培養孩子家國情懷。
第三、蹲下身子與孩子講話。多從孩子角度出發與考慮問題,以讓他舒服的方式與他溝通,營造相互尊重的,平等和諧的交流氛圍,特別要營造傾聽的氛圍,做有親和力的父母。多一些鼓勵,儘量避免呵斥。這樣孩子從小便會養成經常主動向父母傾訴,也更能夠學會傾聽,心智也會比較成熟。這樣孩子在遇到問題時,不會鑽牛角尖。會主動嘗試尋找解決辦法。
同時,希望天下的父母,能少一分望子成龍,多一分與孩子靜謐的時光。
第四、給孩子足夠安全感。孩子從出生開始,父母的撫摸、擁抱、到充滿愛意的親吻,肯定和鼓勵的眼神,以及幽默或者威武的肢體動作等等。都會讓孩子從小就遠離恐懼,並且因安全感爆棚而自信滿滿。
作為父母的我們,要時時刻刻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無條件的愛和接納,這才是孩子內心安全感的重要原動力。
第五、注意生活中的正向引導和正能量的傳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對待同事朋友和工作的態度、甚至在家裡孝悌年邁的父母,父慈子孝,兄恭弟敬,孝敬公婆等。父母愛崗敬業,熱愛祖國,樂於奉獻的品格,這些看似平常的以身作則,都會對孩子人格的形成產生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有些家長會是孩子心目中的榜樣、偶像甚至是英雄。孩子對父母的這種認同、敬佩與崇拜,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拉近家長與孩子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總之,我認為,如果年輕的父母能夠做到以上五個方面的內容的話,那麼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讓他與你更親近的願望一定會實現。
-
12 # 親子之道
孩子的成長有著天然和規律相互矛盾又相互結合的特點。
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任性、不乖、淘氣,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對兒童不公正的評價,家長以大人的視角和觀念去評價孩子的行為,當然會有偏差,但是如果家長可以放低姿態,讓自己也成為一個“孩子”,我估計很多有偏頗的評價都可以被糾正,慢慢的就會發現,原來很多兒童是懂事的、乖巧的、上進的。還是舉我自己的例子吧。
過年之前,我和女兒講了講什麼叫做過年,比如過年可以看煙花、吃糖葫蘆、看電影、家人都要團聚等等,而且順帶著說了一下飯桌禮儀:過年了大家都圍在一起吃飯,要等別人都坐下來後才可以吃東西,雖然自己是小孩子,但是也不能一個人先吃,那樣不禮貌,而且也不能把自己愛吃的東西放在自己面前,而是應該放在中間,大家一起分享。女兒聽得很認真,而且也是這樣做的。我也並沒有特別誇獎,希望讓她覺得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要讓她建立起正確的觀念就行。初四去親戚家,飯桌很大,開始上菜了,女兒第一個坐了過去,可能是出於禮貌考慮,就有大人這樣說了“小孩子先吃,吃吧,願意吃什麼夾什麼”女兒看了看我,眼神中有點疑惑,其實我能夠明白,是不同的說法把她搞糊塗了,在大人的再三強調後,女兒終於拿起筷子吃了起來。我心中有一點生氣,為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其實不容易,在孩子的意志不夠堅強的情況下去摧毀一個觀念卻易如反掌。我只能再找合適的機會去糾正這個錯誤的觀念(之所以要找到合適的機會,而不是立刻阻止,一是為了在眾人面前給女兒留面子,否則只會造成她的逆反;另一方面,是考慮如果立刻糾正會加深女兒對這個問題的混亂理解,在恰當的時機去說這件事情也許效果更好些)。很多時候家長需要和自己的孩子換位思考,想象如果此時此刻你就是你的女兒,你就是你的兒子,你會怎麼想,怎麼做,然後再換回來,作為家長,就知道該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了。
我聯想到,很多場合,看見有的小孩兒成為飯桌上的小皇帝,家長在旁邊一邊佯裝批評,一邊照顧小皇帝的吃喝,舉一反三,我覺得將來對這個孩子的教育要成問題。作為家長來說,他會覺得做些出格的事情是對孩子的寵愛,等孩子長大了再糾正,甚至錯誤的理解為是給孩子“自由”,但作為孩子來說這寫錯誤的做法卻是正確的,因為是父母同意的,甚至是支援的,各種大大小小的“充滿寵愛的錯誤”堆積在一起,他們會在錯誤的路上一路狂奔,以至於有一天家長會抱怨“孩子越來越難以管教,不知好歹”殊不知這些家長正是錯誤的領跑者,又有什麼資格來這樣評價孩子呢。
在一個例子,還是過年期間,還是關於吃喝。飯菜準備好,女兒也落座了,吃著吃著,突然跑到隔著兩個座位的姥姥的椅子上吃了起來(姥姥剛好離開座位)。姥爺看到了馬上說“樂樂,快回來,別淘氣,好好吃飯……”,我馬上示意姥爺別往下說了。因為我理解了女兒的行為,她換座位,並不是“不好好吃飯,淘氣”,而是因為她想把夾到的菜放到另一個空碗裡,而姥姥座位前邊剛好有一個空碗,她就串到那裡了,絲毫沒有要“淘氣”的意思,於是我馬上就為女兒解釋了,說樂樂只是想要一個空碗對不對,女兒一邊吃一邊點頭,於是我把那個空碗放到女兒位置上,女兒就馬上坐回去繼續吃飯了。很小的一件事情,讓我有了瞬間換位思考的體會,在姥爺批評女兒的瞬間,我立刻想,女兒為什麼要換位置,一定是有什麼需求,於是就有了後來的結論。可是如果我沒有那瞬間的換位思考,可能我也會覺得她“淘氣、連飯都不好好吃”,這樣的結論一旦給出去,女兒也會給自己定性,覺得自己就應該是“淘氣的,不用好好吃飯的”。正面的評論會給孩子正面的引導,負面的評論自然也會給孩子帶來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所以在家長心裡即將給孩子負面評論時,一定要慎重,試著去理解她,別冤枉她,因為他們的內心不夠強大,一旦受了委屈,會更加激起他們叛逆的慾望,於是家長就會進一步的給予負面評論,就會愈演愈烈,直到無可救藥。
現在青少年與父母之間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法溝通”,誰也不理解誰,家長不理解孩子的所作所為,覺得幼稚、甚至荒唐,不知他們想什麼;青少年覺得家長嘮叨、觀念陳舊。我覺得其實家長要想成為能夠“教導”孩子的人,首先要與孩子成為朋友,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做到這點其實很不容易,這是一個需要用一生時間來經營的工程,想之所想,為之所為。最近看了《人到四十》,王志文扮演父親,江珊扮演母親,他們的兒子每次無法與其母親溝通時,父親總是能從容的使他的兒子敞開心扉,娓娓道來。區別就在於江珊總是以母親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怎樣做,兒子的想法和做法只要遊離於母親的思想之外,這位母親就會及時的要把兒子拉回來,走自己為他設計的路,兒子很累,很不滿意,母親很操勞,很堅持。久而久之,已經形成價值觀、思想觀的兒子開始反抗,經常遊離在孝順與渴望自由的邊緣,每每在與母親碰撞後,學心理學的父親就會適時的出現在兒子的視線中,先以朋友的姿態來與兒子拉近距離,再以朋友好言相勸的方法教會兒子如何理解和選擇,這個孩子很幸運有這樣的父親陪伴左右,倘若這個父親對孩子放手不管,那這個孩子慢慢的就會厭惡他的母親,厭惡這個家庭,進而厭惡回家,成績下降,厭惡去學校,逃課,做壞事……後果有很多種,沒有一種是家長希望看到的。如若不想看到這種惡果,就得找到種下惡果的源頭——家長的權威教育和強權。我想稱之為“家長病”,這種病潛伏期可能是幾年,十幾年,然後發病,並且一發不可收拾,治癒率低,要想不得病,家長就得從根本上、觀念上對自己進行自我教育,自己弄清教育的精髓和本質,再去引導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理解是解決所有問題的基礎,正確的教育方法會使家長與孩子越走越近,錯誤的教育方法會使家長與孩子漸行漸遠。
所以,從現在開始,試著換位思考,理解孩子的行為、認知,並且儘量去配合和參與,當家長使用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真是太棒了,並且會對自己都嘖嘖稱讚呢。
-
13 # 湘香Vlong
怎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不僅僅是以家長的身份去和孩子相處。更多的時候要以好朋友、好閨蜜的方式去陪伴、聆聽和交流。
-
14 # 是臭屁彤彤呀
放下你手中的手機,退出手機遊戲,陪孩子一起玩,一起做遊戲或者一起出去郊遊,一起去海洋館,這都是好的方式,陪伴很重要,讓孩子開啟心扉,可以更好的交流
-
15 # 拾七月
1、 最好的愛是尊重
最常見的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模式是:家長覺得自己是什麼都懂的人,孩子是什麼都不懂的人,所以聽話的乖孩子才是好孩子。而在不知不覺中有意無意中,家長就變成了孩子的批評者、教育者、訓導者。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和孩子的溝通中,孩子特別陷入某種不情願的狀態裡。
很典型的模式是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家長批評孩子把房間弄亂,玩具弄得亂七八糟;再大一些家長批評孩子在學校裡調皮搗蛋、表現不好;青春期後家長批評孩子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不幹正事兒。
我們看到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在從小長大的過程中,孩子和家長之間是不能相互認同、相互接受,不能很好的交流和溝通的。一個在家庭中沒有學會如何跟別人交往,如何和別人溝通的人,那麼他就很難在學校裡、在社會里和同學、同事朋友很好地交往。
所以家長和孩子的溝通不是一個小問題,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那麼在家長和孩子有效溝通這方面,家長不要把自己看成是一個無所不能的人,是主導著和孩子交往的人,而是要看到如果孩子和我交往不好,或者我們和孩子交往不順暢,這其中可能有相當多的問題,可能我們跟孩子溝通的態度,乃至於方法都有問題。所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當我們的孩子,在他以後的生活裡,遇到了很多障礙的時候,我們應該看到,是我們做家長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形成了孩子的這些障礙,而其中很重要的障礙就是人際交往和人際溝通方面的障礙,那麼我們應該看到孩子的很多行為問題,比如挑食、馬虎、依賴性強、性格暴躁,不良的情緒狀態,往往跟我們家長跟孩子溝通方式有密切關係。
2、最長情的告白是陪伴
“養不教,父之過”我們很早就開始強調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作用,於是按照生活常識我們大家會覺得一個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時候,就是父母可以教育他的時候,比如說這孩子上學了,比如說這孩子到了青春期了,這是特別值得家長注意,特別值得家長很好的溝通、教育說服他們,讓他們掌握很多人生的大道理,而在學齡前乃至更小的年齡階段,家長倒是可以不必太費心。
-
16 # 邊走邊活隨記
我覺得走進孩子的內心
1.首先就是要有同理心。就是能夠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2.其次的話就是要相互尊重。和孩子之間是平等的,要站在平等的角度上來看待問題。
3.恰當的方法引導,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然後是很好的溝通,溝通到位順暢才能更好的走進孩子內心。
4.立規矩,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如果先沒有規矩,孩子不知道邊界,也不能享受真正的自由。
-
17 # 母肥子壯
孩子天然對父母有依賴,慢慢的走進他的內心世界還是很容易的,要有耐心和聊天技巧。可以多利用睡前的時間聊天,不要過多責備,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先了解他的想法,再因勢利導。
-
18 # 七寸憂傷
只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瞭解自己的孩子,才能知道他們喜歡什麼、厭惡什麼,哪些地方是他們的不足之處,哪些地方又是他們的優勢所在,從而創造必要的條件,給予相應的指導。
雖然一家人每天生活在一起,但孩子的內心並不會因為生活的親密而向爸爸媽媽敞開。
那麼,怎樣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呢?
01
父母無法給與孩子自己所沒有的東西
若手上沒有糖,如何給孩子一顆糖?如果本身不快樂,如何帶給孩子快樂?如果對自己也不能接納,那便無法對孩子接納。
所以做好父母的重要前提是提升自己,讓自己是個有能量給予的父母。
02
孩子的情緒不是你的責任
孩子的情緒並不屬於你,不要認為是自己的責任。
用心傾聽,並表達理解,反映孩子的當下狀態,協助孩子覺察自己的感受與行為。
如果隨著孩子的情緒起舞,自己也情緒起伏、言行失控,不但無法協助孩子,還會加深對抗。
03
珍貴的關係是由細小處點滴累積而來的
要珍惜與孩子的每一個互動,不是等待大事發生時才出面處理。
總等待更重要的事件才去參與孩子的世界,反而失掉許多小而珍貴的機會。
珍惜每天細微的相處,就能建立良好的關係。如果不能用心於孩子的小事件,就不能去期望協助孩子生命中的大事件。
04
事前做了什麼不重要,事後你做了什麼才重要
父母不是完人,總有判斷不當、處理不周的情況。
但是父母不要為內疚所困,擔心會對孩子造成長期影響。重要的是去學習,如何改變自己。
如何在事後理性響應、說明,在坦誠中讓孩子學習勇於認錯與負責的行為,也同時示範瞭如何修補、維護關係的態度。
05
當無法接納事實時,給予想象的空間
孩子常會有許多負面的情緒與攻擊力要發洩,因此表現出一些不當的行為。
孩子可以藉由想象得到一些在現實生活中不能獲得的東西,表達出真實生活中不會被接受的情緒和希望。
因此,如果不是有具體的破壞性行為,透過遊戲、畫畫、說故事等,可滿足孩子具破壞力的“想象”。
06
精簡說話
過於冗長的陳述常流於說教,也讓孩子失去注意的焦點。
所以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別讓孩子聽了一大篇,結果什麼也記不下來。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故事閱讀配有動畫,比枯燥的識字紙牌更有吸引力,並且不用擔心孩子會誤吞卡牌造成危險。聽音選字,發音清晰標準,並且最重要的目前所有課程都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我家孩子一直在學,不會像之前其他應用一樣因後續收費導致學習中斷,讓孩子系統的學習我覺的是很重要的。
-
19 # 小林子啦啦啦
回想和孩子這三年多相處的點點滴滴,全職媽媽的我,感慨萬千。有歡笑,有淚水,也有傷痛。其實,在孩子的世界裡,愛很簡單,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他就會百倍千倍地回饋於你。
自從我家大寶生下來,我就自己帶孩子,優勢還是有的,就是孩子的教養問題都由自己搞定,孩子也朝著我所期待的方向去成長。當孩子一歲半之前,不會言語時,基本上還是媽媽的“一言堂”。學齡前孩子的大腦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當孩子不斷地去練習說話的同時,他的大腦也收到外界的不斷刺激而分裂出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只要收到良性的外界刺激,就像種子得到了陽光、雨露,會茁壯地成長。
當大寶可以跟我進行簡單溝通時,我就開始有意識引導他跟我進行約定事宜。為何這樣做呢?因為,這樣可以拉近我們之間的高度,不是說身高,而是心理上的高度。我和他的對話是平等的,像朋友一樣相處。而不是父母的姿態高高在上,孩子就得抬頭仰視來聽父母發號施令。跟孩子之間的對話交流,就必須和他平視,面對面地進行溝通。這樣才能從孩子的表情中看出他是否願意接受父母的對他的教育。這樣的方式,對我跟孩子的影響還是蠻大。
首先,和孩子做約定,是教會他什麼是負責
舉個例子:以前,我家大寶也是需要我在身邊絮絮叨叨地喊他吃飯的。玩具也不收拾,隨意散落在地上,都是我等他睡著了才收拾乾淨。後來,我和他做了個約定:吃飯是自己的事情,要為自己負責。是飽是餓,自己最清楚,媽媽不負責。玩具是你的,應該由你送它們“回家”,不然,下次就不要把它們拿出來玩耍。因為你不愛 護它們,不能和它們玩耍。一開始,他還答應得很好。等有幾次肚子餓和找不到玩具的時候,他哭著跟我抱怨時,我就耐著性子和他就這兩件事來不斷地重複,一個說,一個聽。久而久之,他就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人,需要為自己負責。要做到這一點,最關鍵的是父母要明白自己和孩子的界限在哪裡,能夠做到不越界、不包辦替代,除非孩子主動尋求幫助。
其次,和孩子做約定,是教會他什麼是等待和尊重
平時大寶的爸爸比較忙,都是我和大寶單獨吃飯比較多。在我煮飯煮菜時,他都有半個小時看電視的時間。當我把飯菜盛好,放在桌上時,我都會問他:“寶貝,可以吃飯了嗎?”基本上他都會回我一句:“媽媽,還有幾分鐘就看完了。”“好的,媽媽相信你可以自己關電視來吃飯的,對不對?”“是的。”等過了幾分鐘,動畫片真的結束了,他主動自己關了電視,來到餐桌上專心吃飯。透過這小小的約定,讓他明白了:媽媽真的有在等待自己,也尊重他的決定。而不是強制地下命令,讓他去幹嘛幹嘛。孩子學東西都很快,好的壞的,他還不會分辨,但是,只要家長們有意識地去往好的方面去進行引導,孩子都不會差到哪裡去。等待,是最難教的,因為它是無形存在的,只能長時間去引導,而不能直接表達出來。而尊重,更多是體現在行動力上。
最後,和孩子做約定,是教會他無論何時,家長都是最佳聽眾
當孩子一天天長大,他的語言組織能力也是越來越豐富。很多奇思妙想都會從他大腦裡透過嘴巴來傳達出來。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家長做最佳聽眾。有的時候,還要站在孩子的思維去思考和回答他的十萬個為什麼。每一天,孩子都想和家長們分享他的近況。當家長繁忙時,可以對孩子說:“寶貝,給爸爸(媽媽)五分鐘或者是十分鐘時間忙完手上的事情,再來聽你說話,可以嗎?”通常情況下,孩子都不會明白五分鐘和十分鐘是什麼時間概念。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定個小小的鬧鐘,來讓孩子知道時間的概念。等時間到了,就專心聽孩子說話,時不時地還要附和幾句。這樣來回幾次,孩子就會明白,父母是他的最佳聽眾,無論何時。當孩子願意像大人訴說他的一切事情時,說明他真的是在表達他自己。如果父母因為別的事,而錯過了最佳聽眾的機會。以後,他也不會再和你說他的心裡話了。
透過和孩子做約定,讓我學會了如何去走進孩子內心世界。這樣的相處模式,讓我和孩子的距離拉近了,也讓我明白了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孩子是最好溝通的,只要大人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待我們所謂的問題,其實那都不算什麼。這樣一想,家長們的一時之氣就會立刻煙消雲散。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20 # 育鄰人
走進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行為藝術,是人世間最具溫情、最具挑戰的任務。《增廣賢文》“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意為一句同情理解的話,就能給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氣,即使處於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溫暖。而一句不合時宜的話,就如一把利劍,刺傷人們脆弱的心靈,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陣陣的嚴寒。”那麼,應該怎麼樣與孩子建立親密、親近關係呢?
家庭遊戲
1、注重教導過程中的言語
俗話說“話不投機半句多”,教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同樣如此,教導孩子成長需要言行相對統一,做到與孩子誠信相待。教導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更多注重對於孩子成長的行為示範,用實際行動證實教導內容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儘可能減少對孩子過分注重說教,而忽視了對孩子行為活動的示範作用。作為家長,既然要教給孩子成長方向,首要就是要以自己言行為基本,比如教導孩子遵守交通規則,那就不要領著孩子“中國式過馬路”;教導孩子要認真吃飯、吃飯不講話,那麼就要從自己的飯桌行為開始......
與孩子一起製作美食
2、孩子的事情與孩子商議
商議,有助於教導孩子對自己的事物做準備,為行為實踐負責。比如:做飯前與孩子商議做什麼菜、主食吃米飯還是饅頭,孩子吃什麼給予他們定向性的選擇。這樣,當飯菜做好之後,孩子就會因為飯菜是由自主選擇的而胃口大增。同時,這也給他們“挑食”的小嘴裝上了保險,也是引導孩子自己為自己的事情做決策、負責的好辦法。
商議,有助於教導孩子學會尊重和等待。孩子小的時候哭泣就會有擁抱或者奶瓶,這會給孩子我是“萬能”的印象,即孩子會認為只要自己有需求,就應該立刻被滿足。然而隨著孩子長大,他們的需求會越來越複雜,這就使得不可能孩子所有需求都能即時得到滿足,很多時候就需要等一等。和孩子商議,對於引導孩子學會尊重勞動,懂得事情是需要透過勞動過程去完成、需要等待。
3、積極參與孩子的遊戲活動
最長情的告白是陪伴,陪伴的最佳方式是積極參與到對方的生活之中,與他們成為夥伴。陪伴孩子同樣如此,孩子需要的是一個夥伴,而不是看著他們的人。城市化與後計劃生育時代,每個家庭養育的孩子基本停留在兩個左右,家庭中孩子少了天然的夥伴兒。出於“精養”孩子的需要,每個家庭都給了孩子一堆的布偶、塑膠玩具,甚至智慧機器人,讓孩子的玩具門類齊全。但是,這些玩具既沒有溫度,也沒有任何情感表情,不會有喜怒哀樂的情感表示。靜悄悄、沒有溫度、沒有情感的陪伴,容易給孩子養成“孤僻”,甚至不合群、好強的生活習性。這就要求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時候,要多與孩子互動,參與到他們喜愛的遊戲之中去,在遊戲中聽他們安排。
人類的成長活動是社會性的,每個個體都不能脫離群體而“獨活”。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身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們需要做出各種努力,尋求各方幫助,才得以獲得在地球上的存活優勢。想象一下,一個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沒有任何工具。那麼,你面臨的危險處境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艱難。
認真參與
人生的成長活動分為兩個大部分,即從外界獲取成長資源與給予社會建設奉獻。孩子成長期間最重要的活動是學習,是獲取成長資源。但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成長活動是有價值的,能為他人帶來幫助。因此,生活中孩子很樂意幫助小朋友或者家長做一些事情,以獲得行為被肯定。所以,走進孩子內心世界,讓他與您更親近的方法就是給予他們成長展示的機會,使他們能透過幫助別人獲得自我價值認同,獲得成長自信。
回覆列表
就哈先生而言,對於怎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使她更加與孩子接近?這個問題我是這樣回答的,第一點要和孩子達成統一戰線,我們要細心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從行為上去發現孩子的點點滴滴,第二點,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去共同玩耍,因為一次開開心心的小遊戲勝過你幾次,甚至是幾十次的板著臉的怒吼,第三點就是說孩子因為犯了什麼過錯,我們要採用寬容的一個教育方式去教育,當然他改正過來,我們同樣要獎勵她給孩子達成統一戰線,讓孩子覺得你是她的小夥伴,這樣他對你就沒有任何的心理防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