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禪師與羔羊

    1.太平天國起義,八旗軍沒有能力鎮壓。清廷鼓勵地方漢人組建團練鎮壓太平天國。地方漢人武裝崛起。清廷對地方軍事控制削弱。

    2.慈禧太后支援漢人的洋務運動。組建北洋軍,北洋軍成為政府軍的主力。

    3.中日甲午戰爭,李鴻章的北洋軍被打殘。袁世凱成為北洋軍最有作戰能力,最有威望的人。

    4.慈禧太后死後,清廷排擠漢人,罷免袁世凱。引起地方漢人不滿。所以當辛亥革命爆發,地方漢人武裝的不作為,甚至配合。成功的連革命黨自己都找不到頭頭。隨後很多省宣佈獨立!

    5.不得已的情況下啟用袁世凱鎮壓革命黨。袁世凱也沒那麼傻,基本就沒打。等革命黨發展的差不多了,直接和革命黨談判,要求清廷退位。

  • 2 # 鐵木真165163663

    慈禧太后在的時候袁世凱還有所忌憚,因為袁世凱還沒有羽翼豐滿,慈禧的手下還有很多制服袁世凱的能臣武將,比如張之洞、榮祿、良粥、鐵良等,當時的袁世凱都是以賄賂慶親王,為他在慈禧太后的耳邊吹耳邊風才讓袁世凱獲得到天津訓練北洋新軍的任務,從那時開始袁世凱就在天津的小站訓練起北洋新軍開始積累自己的政治資本,把這支新軍訓練成只聽袁世凱指揮嫡系部隊,袁世凱從天津的小站新兵當中獲取的政治資本,從這裡袁世凱開始崛起,等到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先後病逝之後,大清的接力棒交給了隆裕太后與攝政王載灃的手裡,當時國內形勢很嚴俊革命黨人不停的在各地方起義,又加上改革不力實行皇族內閣制,君主立憲制遲遲沒有展開,讓各地的封疆大吏也很不滿,各地呼聲高漲呼籲改革實行君主立憲制,而這時候載灃與隆裕太后走了一步臭棋,不斷推遲改革還實行皇族內閣制度,使地方官員與人民群眾暴發的強烈的不滿,又偏偏遇到一件倒黴事,就是四川保路運動,把以前民間幕管來的錢用於投資建鐵路又收回國有鐵路激起全四川人民的反請抗爭鬥志精神,在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當中革命黨人捉住時機,趁湖北請軍調到四川鎮壓時在湖北武漢爆發的武昌起義,各地狼煙四起革命黨人不斷攻城掠地,皇族內閣應對不得力,沒有一位能力挽狂瀾為大清維護南方的穩定,被迫辭職回家的袁世凱趁機要挾皇族內閣給給他內閣首輔總理的權力,不然就不出,袁世凱在與載灃隆裕太后鬥智鬥勇鬥耐心的情況下,終於得到心滿意足的權力,藉助自己在北洋新軍積累的人氣與人脈,獲得鬥跨載灃與隆裕太后的勝利,不得不說慈禧太后在的時候利用那些能能臣武將來平衡袁世凱的勢力,只可惜載灃與隆裕太后沒有那種能力再加上中心大臣張之洞已凋零,載灃又沒好好的利用良粥與鐵良來控制袁世凱膨脹的野心,至此大清國就敗在載灃與隆裕太后的手裡,不得不說任世凱是老謀深算基於政治算計的人,載灃與隆裕太后在她的面前,只能說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罷啦,根本不懂得玩政治平衡,在袁世凱的面前根本就是不堪一擊,只能敗在袁世凱的機關算盡之下。

  • 3 # 南墩說

    慈禧如果活著,袁世凱對光緒皇帝也好還是攝政王載灃也罷都是有敬畏之感的。然而慈禧太后的生命也隨著大清的命脈走向了衰竭狀態,袁世凱一生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不論是帝黨後黨他都是兩頭跑的人,毫無理想信念,也不講什麼政治規則,不過袁世凱其人確實是有很大本事的人。在混沌不清的晚清政局和北洋軍閥中有很高的權力,尤其是對北洋軍的掌控。1908年11月光緒慈禧相繼離世,把複雜混沌的大清政權交給了載灃溥儀父子,此時的清朝已經面臨著很大的困擾,各地軍閥革命黨等在中國大地燃燒著反清火焰。在此種狀態之下,載灃等人仍舊做著江山一統,金甌無缺的黃洋大夢,廢除親貴領軍機的舊制,組建換湯不換藥的“皇族內閣”使得清政府在百姓當中的民心大失。自此袁世凱里應外合,胳膊肘往外拐拿著大清的俸祿,幹著和孫中山一樣的事業,欺上瞞下,花樣百出,致使大清朝財源,人心枯竭的時候他自己還恬不知恥的向隆裕太后表其“忠心”。

    載灃也在1911年下野而去,宮中只有“孤兒寡母”的隆裕和溥儀,試想袁世凱連光緒帝和攝政王載灃都不怎麼恭敬忠誠的人,對待“孤兒寡母”又會怎麼樣呢?

    載灃沒有政治經驗,相反袁世凱老油條一個,這是慈禧死後,攝政王載灃治不了袁世凱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慶親王奕劻幾乎被袁世凱包養式的買通,使得在1909年載灃拿袁世凱開刀殺雞儆猴的計劃成為泡影。

    綜上,一個不怎麼忠誠的臣子,對付一個能力資歷均顯不足的統治者那是很簡單易行的事。

  • 4 # 溫泉通

    1.太平天國興起的軍隊已經證明八旗、綠營不能用。

    2.八國聯軍進軍北京,八旗能用的精銳盡失,清廷已經沒有自己的軍隊了。

    3.新軍只知道袁,不知道清廷。

    4.新軍的主要將領骨幹聽命袁,清廷早已被架空

    5.辛亥革命時,隆裕太后下旨,袁為內閣總理大臣,攝政王開缺

  • 5 # 夏普洱

    在清朝末年,朝政極度腐敗,國庫空虛,能帶兵打仗的大臣,就只有袁世凱了,攝政王乃皇族實權代表,袁世凱實際經過他一步步謀化,掌握了清庭的軍政大權,在辛亥革命以後,清朝皇族終日惶恐不安,派袁世凱帶兵鎮壓,當時清朝的新兵訓練有素,革命軍根本敵不過清兵,而袁世凱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與革命軍導演一出“貓捉老鼠”的遊戲,不斷謊報戰敗訊息,稱革命軍如何強大,須朝庭增兵增糧餉,又小勝幾次用來提高自身政治資本,得到朝庭最大的封賜,掌握了實際的軍政大權,攝政王實權被架空,當時清朝皇族也沒有可用人才替代予他,只能任其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袁世凱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夢想,革命軍久攻不勝,派人聯絡袁世凱,只要推翻清庭,建立共和,答應他提出的一切條件,條件達成後,袁世凱故計重演,不斷向朝庭施壓,向朝庭請求議和,最後清庭走投無路,為保全皇族的生存,答應議和,攝政王也無回天之力,只好落入了老謀深算的袁世凱的圈套。粗俗談談,謝友邀請!

  • 6 # 經典影視之聲

    愛新覺羅·載灃,曾經在清朝最後的三年間即1908至1911年擔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這個職位的設立是為了代替他的長子當時還只有三歲的宣統帝溥儀處理政事而建立的,因此在這三年間載灃是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但是這個職位卻令載灃感到非常痛苦和憂慮,甚至可以說是他生命中最黑暗的三年。因為他不僅要承受來自朝野上下的巨大壓力,而且還要維護當時岌岌可危的清政府的統治。

  • 7 # 風清雲讀

    載灃當攝政王時只是一個二十幾歲的小青年,各方面經嚴重不足,加上當時政治局面非常複雜,而載灃本人又性格懦弱,根本駕馭不了局面,勉強支撐三年就回家抱孩子去了,據溥儀回憶載灃回家後如釋重負,說終於可以回家抱孩子了。載濤就說載灃能力有限,如作一個承平時期的王爺尚可,面對晚清那麼複雜的政治局面,真是捉襟見肘,難於應付。所以後人們常說清朝興於攝政王,指多爾袞,亡於攝政王,就是指載灃。

  • 8 # 號角催人紅旗飄

    不是攝政王鬥不過袁世凱,是歷史潮流的動力!載灃的兒子當了皇帝他全權攝政,首先要殺掉袁世凱為光緒雪恨,但實力派慶親王,張之洞,那桐都反對,只能把袁世凱開除公職。但他執政以來聽信載澤,良弼,的滿粹的主張,從軍事政治經濟上大肆排漢,用皇族內閣來阻止立憲議會等民主程序,僅僅三年的時間,他的政治作為就導致了滿清政府的民心大失,武昌起義只是偶然導致的必然,全國革命一呼百應,孫文還在國外刷盤子呢,黎元洪躲在床下呢,為什麼袁世凱一出來就掌控了局面,不是與載灃斗的問題,也不是袁世凱對北洋軍的絕對掌控的問題,是他感受到了滿清的沒落,和人民對封建+腐朽+愚民欺騙的厭倦憤恨!幾年後袁世凱依然想用封建王權來愚弄壓迫人民所以必然失敗了!

  • 9 # 五味社

    袁世凱背後的靠山連慈禧都搬不動,更何況一個攝政王載灃。

    袁世凱的靠山是慶親王奕劻,攝政王載灃曾想殺袁世凱,結果被奕劻攔下,奕劻一句話便讓載灃洩了氣,奕劻說,一旦袁世凱死了,如果北洋軍造反怎麼辦?奕劻的資歷遠在載灃之上,就連慈禧也搬不動他,更何況是載灃,奕劻的勝利便是袁世凱的勝利。

  • 10 # 滿樓書坊

    這個問題其實問得有好幾重誤區。

    首先,什麼叫慈禧太后去世、載灃還鬥不過袁世凱?應該說,有慈禧太后在,載灃為什麼還鬥不過袁世凱?

    換言之,有慈禧太后在,載灃都鬥不過袁世凱,更何況慈禧太后死了呢?

    當然,也可以是另一種說法,因為有慈禧太后的保護,所以載灃鬥不過袁世凱,現在慈禧太后死了,可載灃為何還是鬥不過袁世凱?

    這簡直太亂了。這問題問得,把我這專家都給搞糊塗了!

    好吧,正本清源一下。

    第一個要說明白的事實是,從小站練兵到清末新政,袁世凱的飛黃騰達是在慈禧太后的提攜之下成就的,袁世凱是慈禧太后的寵臣,這個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清末之後,地位不斷上升的二代醇親王載灃對當時的朝廷重臣袁世凱如何呢?

    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想扳倒袁世凱,還真得在慈禧太后死後!

    但是,袁世凱也不簡單。其從1895年小站練兵開始,然後又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位置上坐了七八年,其一手打造的北洋系根深蒂固,並不是那麼容易扳倒的。

    由此,在慈禧太后死後不到半年,載灃即以袁世凱患有“足疾”的藉口開缺回籍。表面上看,載灃最終把袁世凱扳倒了,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皇權森嚴的體制之下,就算是袁世凱這樣的重臣又能如何?

    可惜的,人算不如天算,三年後武昌起義一聲炮響,載灃這幫親貴一下慌了神,完全沒法應付如此場面。最終,還是厚著臉皮去請袁世凱出山。

    這就是天機所在吧!

    如果不是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再捱個五六年,說不定載灃三兄弟還真就控制局面了,那時,恐怕袁世凱還真的要在原籍終老了。

    但是,歷史往往由很多偶然性構成,清朝命數如此,這就是所謂的“天命已終”吧!

    載灃與袁世凱的爭鬥是如何落敗的?更多解讀,請參考拙著:《天命所終:大清帝國的衰亡》(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 11 # 優己

    本身攝政王載灃就是袁世凱扶植的,包括溥儀都是袁世凱擁立的。慈禧當時有想過還政光緒的,因為光緒至少比溥儀更適合當皇帝,光緒雖然對自己有不滿,但是自己已經要死了,這恨不恨就無所謂了。不過這政令還沒出故宮就遭到篡改,而改詔書的就是袁世凱,因為袁世凱害怕光緒掌政。

    袁世凱趁著慈禧病死,秘不發喪,然後趁機毒死光緒,再臨時擁立溥儀繼位。這個所謂的攝政王都是由袁世凱親封的。這是當時的情況由來。

    袁世凱為何有這麼大權力主要是因為李鴻章死後,北洋軍閥全歸袁世凱統領。而且袁世凱本身還是一個非常講義氣的統領,在他手下當兵就沒有一個不道他好的。假如不如因為得罪光緒,光緒對他咬牙切齒,可能他也不會下手去殺光緒。

  • 12 # 漩渦鳴人yy

    說起來這件事情,真要說,只能算袁世凱這是老狐狸太過於老謀深算。

    我們都知道袁世凱成名是在朝鮮戰場上面,當時清政府率領大軍幫助朝鮮政府平叛,然後袁世凱在這場戰鬥裡面發光發熱,做為淮軍的一員,作為曾經李鴻章的手下,袁世凱得到了慈禧的賞識。

    正值中日甲午戰爭,慈禧想要從李鴻章手裡奪權,這個時候找到了袁世凱,讓袁世凱趁著中日甲午戰爭脫離了淮軍的控制,為當時的北京政府進行小站練兵。他練出來計程車兵是專門只為北京政府負責,而不是淮軍。

    這個時候慈禧指望著袁世凱能夠帶領著他小戰練出來的新兵對抗李鴻章,此時此刻,慈禧對袁世凱是百分之百信任的,即使不想信任他,但是也沒得辦法,這個時候如果說攝政王載灃想要動袁世凱的話,必須得過慈禧這一關,所以此時此刻。必須要等到慈禧死了以後才能夠去動袁世凱。

    但是千算萬算沒有算到的是這個時候慈禧還沒死,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了,原先隸屬於北京方面歸屬政府的軍隊,也就是八旗子弟組成的部隊被打的是七零八落唯一一支沒有受到損失的殿衛軍也只有當時駐紮在山東的袁世凱,這個時候,清政府反而更加不能去動這個袁世凱,更應該把他當作一作神一樣供奉著,為了能夠快速的恢復北京地區的作戰力量,因此慈禧還賦予了袁世凱一定的職權,讓他繼續擴編自己的軍隊。

    這個時候,袁世凱已經開始考慮如何為下一步做打算,他煉出來士兵,它的數量不要求多,但是一定要聽自己指揮,也就是從基層士兵開始,就開始灌輸袁世凱是主帥,這樣一個基本理念,如果你不是抱著這樣的理念去參軍的話,你立刻就會被扁下去,或者直接踢出軍隊。

    就這樣一直撐到慈禧死那一天,這個時候攝政王載灃看見了那個時機,立刻向袁世凱發難,但是沒有等到把袁世凱搞下去的時候,袁世凱自己請求我患了病,我要回家養病,軍隊我給你們,你們放我一條生路。

    此時此刻,慈禧剛剛死掉,列強在外面盯著國內又是民不聊生,站亂不堪,只能夠保證整個清政府的團結,才能夠度過這一次難關。因此對於袁世凱的這一次辭職,清政府表示,好說!而且不為難你,回家吧!

    為了能夠快速的掌控袁世凱留下來的幾隻軍隊,載灃立刻命令自己手底下比較信任的幾個八旗子弟去替代袁世凱原先設定的幾個軍官,目的很明顯,偷樑換柱,將你的軍隊變成我的軍隊。

    事實上,當時攝政王載灃也考慮到了大部分士兵都是袁世凱訓練出來的,一定是忠誠袁世凱但是他沒有時間了,末代皇帝溥儀剛剛登基三年,爆發辛亥革命,這個時候整個大清政府的新軍爆發出來,戰鬥力反而不如以前八旗子弟組成部隊,而且在南方訓練出來新軍反而直接背叛了,倒向了革命軍,這個時候急需要有一個能夠掙的住全場的老將軍出來。

    此時此刻,攝政王載灃也不得不把自己老臉給拉下來去請袁世凱出來,因為你的部隊,只有你自己才能夠知道如何使用,我不行。

    就這樣,袁世凱可以說逃過了一次大劫難,如果說這中間任何一點做錯了,袁世凱都不可能東山再起,北洋軍閥你也會成為一個歷史名詞,永遠消失在歷史長河裡面。

    所以我說這一次事情完全就是袁世凱本人,有點像一隻老狐狸一樣,老謀深算,實在是沒有料到會天命難違。

  • 13 # 秦右史

    慈禧光緒相繼去世,1908年攝政王載灃實施了驅袁計劃,替一些士大夫報了丁未政潮中清流派被北洋派打壓的一箭之仇。

    但是,載灃並未真正實現集權,他的統治權威非但沒有透過驅袁樹立起來,反而招致了清廷朝野內外各政治勢力對其統治能力的質疑,並最終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1.慈禧防範袁世凱,“某臣如此,將何為?”

    從晚清的權力格局來看,在慈禧當政末年,清廷已開始逐步收攏地方督撫權力於中央。為防止袁世凱權重一方、尾大不掉,清廷又於 1907年將袁氏召入中樞,入值軍機,使其不再出任封疆大吏,明升暗降。

    慈禧死後,遵其遺命任監國攝政王的載灃,在繼續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也為自己集權立威。載灃與袁世凱積怨已深,除了袁世凱戊戌變法期間涉嫌告密,致使載灃親哥哥光緒被幽禁抑鬱中毒而死之外,新王剛剛上臺,將袁世凱驅離政壇也是載灃收攏中樞、軍政大權的必然選擇。 2.從問其擅權到因病出缺

    與載灃親厚的少壯派滿族王公,多主張嚴懲袁世凱以奪其權。據載濤回憶,善耆、載澤等滿族親貴則以袁世凱權力對朝廷構成嚴重威脅,勸說載灃儘快嚴辦袁世凱,指出:

    此時若不速作處置,則內外軍政方面,皆是袁之黨羽;從前袁所畏懼的是慈禧太后,太后一死,在袁心目中已無人可以鉗制他了,異日勢力養成,消除更為不易,且恐禍在不測。

    若按少壯派王公的先前籌劃,嚴辦袁氏是必然的,然而,1909年1月 2日當日的諭旨是以袁世凱身患足疾為名,將其開缺回籍,這與少壯派王公的最初的設想有所偏離,因為袁式尚存他日病癒起復的機會。

    其中的原因,除了年輕的攝政王載灃優柔寡斷,缺乏清初康熙帝擒殺權臣鰲拜的政治膽略以外,我們根據史料的推測,這樣的結果是高層博弈的結果。並非所有宗室王公都站在驅袁的立場上。

    例如,狡猾、貪財的奕劻,在青代滿洲權貴中很有話語權。早已被袁世凱的金錢所收買,堅決反對將袁世凱革職治罪慶親王奕劻稱“此事關係重大,請王爺再加審度”,表示出反對之意。

    朝廷要“殺袁世凱不難,不過北洋軍如果造起反來怎麼辦?” 而”為了抵制少壯派親貴的急劇集權,並非與袁世凱同黨的張之洞甚至直言,主少國疑,不可輕於誅戮大臣。”

    在種種壓力下,清廷以“意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為由,“著即開缺,回籍養痾”。 3.載灃驅袁對其集權立威的影響

    驅袁事件發生後,事與願違,除保皇黨人歡欣鼓舞外,袁世凱的黨羽、革命黨人、外交界甚至部分清政府內部官員都持反對態度。

    袁世凱非但未遭眾叛親離,反而引來各方問候。張人駿等地方督撫、漢族官僚,先後致函問候歸裡鄉居的袁世凱。

    朝中一些士大夫還紛紛致書御史趙炳麟,責備他彈劾袁世凱,“謂漢大臣中,才未有如項城者,去之可惜”,以至趙炳麟感到巨大壓力,感慨“議者竟敢四起,可見人心世道之變矣。

    驅袁事件開始也得到了尚在海外流亡的保皇黨人的一致支援,但隨著時間推移,保皇黨人發現載灃驅袁並非為憲政掃清障礙,而是為其集權做準備後也無意再為其搖旗吶喊。在革命黨人和袁世凱黨羽方面,事件的發生促使二者反載灃的宣傳不約而同的匯聚到一起,“滿人合謀以傾漢人”,客觀上讓革命黨人的排滿革命宣傳更加深入人心。

    看來清朝完結的危局只有袁世凱一人可以苦撐,最終武昌起義後第三天,袁世凱即覆被清廷啟用,載灃則被迫退歸藩邸,結束了他的攝政生涯,清朝也隨之便退出了歷史舞臺。

  • 14 # 傳奇歷史觀

    袁世凱是中華民族第一任大總統,他能夠達到如此高位,說明了袁世凱出眾的能力。袁世凱進入官場幾十年,早已經熟悉了官場的政治鬥爭。他在收攏人心,討好上級都有很多的經驗。他善於洞察人心,他明白別人都想什麼,因此他能很快就拉攏一片黨羽為他所用。我們可以仔細回顧一下袁世凱這一生,身邊總是有一群人擁戴袁世凱。

    而攝政王載灃相對袁世凱來說,就顯得嫩了許多。他與袁世凱早就不和,一直想要剷除對方,並且袁世凱曾經幫助慈禧太后軟禁光緒皇帝,要知道光緒皇帝可是攝政王載灃的親弟弟。載灃手握大權之後,他想立刻剷除袁世凱。他首先召集王公大臣開會,討論袁世凱的問題,多數人還是支援載灃剷除袁世凱,因為袁世凱權力太大了。

    載灃最後並沒有選擇直接殺死袁世凱,而是讓他回家養老,載灃這麼做原因就在於袁世凱手握北洋新軍,如果直接殺了袁世凱,恐北洋軍造反生亂。北洋軍是清朝裡戰鬥最強的部隊,一旦造反後果難料,正因為此,他選擇放過了袁世凱。

    辛亥革命爆發之後,載灃等王公大臣又不得不請回袁世凱,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法對抗革命黨,八旗子弟戰鬥力早就不行了,他們只能指望北洋軍抵抗孫中山等人,然後載灃等來的結果卻是袁世凱與孫中山達成一致逼迫宣統退位,這讓載灃始料未及。究其原因,載灃沒能鬥過還在於他的優柔寡斷,當時清朝已經搖搖欲墜了,破罐子就得破摔,不下猛藥是不行的,載灃讓袁世凱回鄉就是放虎歸山。載灃要想控制局面,就得剷除袁世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制北洋軍。

  • 15 # 趣談國史

    慈禧死後,攝政王載灃立即把袁世凱趕回了老家河南,這是鬥不過嗎?

    至於後來,載灃又不得不把袁世凱請回來收拾殘局,那是另一回事兒了。所謂時勢造英雄,是時勢幫了袁世凱。如果大清一路平安,那麼袁世凱可能真的要終老在彰德的園子裡了。

    當時,袁世凱面對的情形,比告老還鄉更加殘酷。載灃的本心,是要殺了袁世凱的。只是在軍機大臣張之洞和慶親王奕劻的拼死勸說下,袁世凱才得以脫身。

    載灃這個人,智小而謀大,一心想著幹大事,真遇上事兒了又心無機謀。據徐世昌回憶,載灃接見大臣時,說的全是些不痛不癢的廢話,根本說不出一點擲地有聲的話。大臣退下後,都是一頭霧水,心裡也瞧不起這個攝政王。

    載灃不但辭了袁世凱,還想把慶親王奕劻也辭掉。奕劻是個老狐狸,沒等他下手,就主動稱病不上朝了。結果,離了奕劻後,載灃根本玩不轉。沒轍,只好又厚著臉皮把奕劻請出來。

    後來武昌的革命黨發難,載灃直接就慌亂了,拿不出主意,全憑奕劻應對。奕劻知道自己也應對不了,就讓載灃把袁世凱請回來。載灃雖然不樂意,但無奈之下,只好照辦。

    這才有了袁世凱的東山再起。

  • 16 # 青年史學家

    載灃生於1883年,袁世凱生於1859年,從年齡上看,袁世凱比載灃年長24歲。袁世凱是載灃的父輩人物。年輕人閱歷、資歷均比較淺,鬥不過閱歷、經驗豐富的人屬於常理。不過,袁世凱可不是單純年齡上比載灃要長。

    在載灃登上政壇之前,袁世凱已經是清廷朝野當中炙手可熱的人物了。載灃在1901年赴德道歉之前,只是一個一文不名的普通皇室成員。而袁世凱在1901年前已經先後擔任過朝鮮總督,山東巡撫,並且負責了天津小站的新建陸軍的訓練。文武二途,袁世凱都已經能夠翻雲覆雨。戊戌變法期間,正是因為袁世凱的告密和出賣,光緒帝才被慈禧太后所軟禁。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先後去世,載灃之子溥儀成為新皇帝,載灃本人也成為攝政王,因為對袁世凱告密行為有所猜疑,所以載灃非常痛恨袁世凱,一上臺就要殺了袁世凱,不過袁世凱的黨羽已經遍佈朝野,而且載灃個人能力和威望都十分有限,即便是皇室內部,載灃也不能做到統一,因而最終還是被袁世凱算計。

  • 1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1908年11月15日,統治了清王朝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撒手人寰。在慈禧臨終前的安排下,3歲的溥儀繼承了皇位,而他的父親醇親王載灃被任命為攝政王,成為實際的軍政大權掌權人。

    (載灃劇照)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載灃也不例外,他上任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殺袁世凱。

    那麼,袁世凱和他有什麼仇有什麼怨,竟讓一向溫文爾雅好脾氣的載灃,怎麼也容不下他呢?

    袁世凱早年想學以致仕,大概天資不夠,考了幾次都名落孫山。

    袁世凱並沒有愈挫愈勇,非要在科舉考試這棵樹上吊死。他很快就把心思從科舉考試這條路,轉移到投筆從戎這條路上了。

    想要混出氣候,首先要跟對人。當時養父的好朋友吳長慶是淮軍統領,淮軍又是直隸總督李鴻章創辦。由於李鴻章是慈禧身邊的紅人,在朝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袁世凱便投奔了吳長慶,並得到吳長慶的提拔重用。

    很快,袁世凱就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

    清王朝的藩屬國朝鮮發生了“壬午之亂”,袁世凱隨吳長慶率軍平亂。

    由於表現勇猛,再加上有吳長慶替他美言,因此,在平亂後,袁世凱被任命為幫辦,負責幫助朝鮮訓練新軍、治理國家。

    不得不說,袁世凱是個很會交際的人。

    當時,除了李鴻章是慈禧一刻不能離的人之外,還有軍機大臣榮祿,亦是能影響慈禧的人。而袁世凱憑著高超的手段,很快與這兩位結下了不淺的交情。當他回國後,在這兩位的舉薦下,負責督練北洋新軍。

    (榮祿劇照)

    中日甲午戰爭慘敗後,光緒帝在康有維和梁啟超等維新派的幫助下,開始實施變法。

    由於變法涉及到軍隊、士人和皇親貴族們的利益,以慈禧為首的保皇黨,便不斷施加壓力,阻止變法。

    為了能夠成為實際的掌權人,維新派找到了袁世凱,希望他能兵圍慈禧所住的頤和園,逼迫慈禧交權。

    袁世凱一邊假意答應,一邊又向慈禧的心腹榮祿密報了此事。因此,慈禧先下手為強,發動政變。不僅圍剿了維新派成員,還把光緒帝囚禁,再次獨掌大權。

    而袁世凱因告密有功,從此走上了事業巔峰。

    光緒帝本是載灃的二哥,因此對載灃而言,袁世凱有害兄之恨。

    當然,除了害兄之恨外,袁世凱在朝中的勢力和影響,也是載灃鞏固政權的極大威脅,為什麼這樣說呢?

    袁世凱對上級極為拉攏,就連慈禧也收受過他不少賄賂。比如慈禧60大壽時,他送過一輛賓士小汽車給慈禧。

    榮祿和奕劻前後兩任領班軍機大臣,更是得他孝敬不計其數。比如奕劻上任不到一年,便在匯豐銀行存了百來萬白銀。據說這些錢,有一大半都是袁世凱孝敬的。因此,奕劻等人寧可與滿洲權貴為敵,也要維護袁世凱的利益。

    除了拉攏上級,袁世凱還培植心腹。他在小站練兵時,就刻意提拔一些對他忠心的人。這些人身居朝廷要職後,對他感恩戴德,處處唯他馬首是瞻。

    北洋軍亦早就在奕劻和袁世凱的操作下,從一鎮擴充到六鎮。袁世凱深知“兵為將用”的道理,從新兵訓練開始,袁世凱就不斷給他們灌輸忠於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因此,整個北洋軍“只知袁宮保,不知有天子”。北洋軍成了袁世凱的私人武裝。

    可以說,此時袁世凱的勢力,早就滲透了清廷的每一個角落,處處都是他的爪牙。

    (袁世凱劇照)

    載灃明白,不放倒袁世凱,他這個攝政王就只能徒有其名。

    因此,載灃決定殺了袁世凱。

    然而,在慈禧手下委屈多年的他,又養成了優柔寡款、謹小慎微的性格。他想要殺袁世凱,又拿不定主意,只好找來奕劻和張之洞等人開會,看看大家的想法。

    結果,奕劻自然是堅決不同意。並且還威脅載灃說,殺袁世凱不難,可是殺了袁世凱,北洋軍叛亂怎麼辦?

    張之洞也以“新君繼位,不可殺重臣”為由,反對誅殺袁世凱。

    隨後,世續等軍機大臣也附和,表示不能殺袁世凱。甚至奕劻還請來素與袁世凱交好的英國公使,力保袁世凱。

    載灃本就不是個雷厲風行,手段強硬的人。見眾人反對,只得退而求其次,以“足疾”為由,免去了袁世凱的所有職務,讓他回老家養病去了。

    隨後,在滿洲貴族們的慫恿下,載灃又把朝中漢臣的權力架空,轉而組建了以滿洲貴族為核心的皇族內閣。

    載灃這樣做,讓漢人官員們極為不滿。同時,也讓堅持主張君主立憲的立憲派們,覺得受到了清廷的欺騙。

    這種種矛盾,已經讓載灃忙得焦頭爛額。隨之而來的辛亥革命,直接讓他認清了他無法調動北洋軍的事實。於是,在奕劻等人的建議下,載灃不得不又腆著臉,請求袁世凱復出。

    袁世凱卻裝模作樣,遲遲不動。直到載灃主動交出軍政大權,辭去攝政王一職後,他才“不情不願”地接受了內閣總理大臣一職,掌控了清廷的軍政大權。

    此時的載灃,灰頭土臉地回到家裡,還對福晉強笑著說,這下好了,我終於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參考史料:《醇親王載灃日記》)

  • 18 # 腦洞外星人

    對晚清皇室而言,袁世凱是一個危險的人物。尤其是慈禧去世後,這種評價更是佔據主流。原因很複雜。一方面既有袁世凱的緣故。晚清政壇上,袁世凱權勢過重,也過於耀眼。當年在天津擔任直隸總督時,袁世凱就透過各種手腕,在中央部門中,安插自己一派的官員。

    後來慈禧將他調入中樞,擔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位居一品。除了中樞無人,也是想借此削弱袁世凱的力量,免去袁世凱各項兼職,將北洋軍劃入陸軍部管轄。

    袁世凱調入中樞後,並未因此受限。軍機大臣是傳統中樞大臣,外務部設立於《辛丑條約》以後,為了方便跟列強交涉,清朝特授外務部極大的許可權,包括海防、關稅、通商等。相當於清朝的中樞、外交事務,袁世凱都有掌握。

    袁世凱又一番運作,將梁敦彥、梁如浩、蔭昌、嚴修、沈家本、袁樹勳、趙秉均、袁克定、戴鴻慈等人,調入中樞部門任職。這些人都是下屬親友,關係密切。而且,袁世凱又遙控地方。

    圖為戴鴻慈

    他雖然沒有擔任北洋軍統領,但北洋將領都由袁世凱提拔。他的影響力還滲透到華北和東北地區。

    直隸總督的位置,仍由袁世凱親信楊士驤擔任,東三省總督徐世昌是袁世凱多年密友,東北三位巡撫程德全、朱家寶、唐紹儀,都可以稱為袁氏門人。

    袁世凱跟軍機大臣奕劻關係極好。袁世凱五十大壽時,奕劻寫了一副壽聯,在壽聯落款處自稱“愚弟”。在滿人大臣佔主要地位的清朝,這種情況也是破天荒的頭一次。

    圖為奕劻

    一個如此權勢的袁世凱,在滿清皇族眼裡,可謂治世之能臣,也是亂世之梟雄。而且,慈禧去世後,滿清皇族中,論才幹權謀,官場聲望,無人可以壓制袁世凱。這些新提拔上來的清朝皇族,政治上過於稚嫩,缺乏歷練。攝政王載灃就是如此。

    他雖然有出洋經歷,但面對如此波詭雲譎的晚清政壇,也很難駕馭。可是,他對袁世凱又有極深的仇恨。載灃是光緒的親弟弟,戊戌年間,袁世凱向慈禧告密,致使戊戌變法失敗,光緒被軟禁。以當時袁世凱的權力,只有載灃才有能力罷免他。

    圖為載灃

    一般來說,載灃對袁世凱再痛恨,也不會在光緒、慈禧去世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罷免袁世凱。袁世凱是朝廷九列重臣,國家新喪,如果沒有重大失誤,朝廷也不能痛下殺手。這是政治平衡的規則。

    而且,載灃也無法以袁世凱告密,對他進行處罰。因為這件事牽扯過於複雜。載灃晚年時也曾說過:“牽涉到變法維新,母子之爭的是非曲直。”

    圖為光緒

    可最終促使載灃做出這一決定的,仍有其他因素的推動。庚子事變後,清朝為避免亡國,曾推行變法。這次變法做出許多重要措施。慈禧曾支援袁世凱、張之洞等人,廢除科舉,推動官制改革。

    改革歷來不易,即便以慈禧、袁世凱、張之洞等人聯合一起,也只能勉強廢除科舉,但對官制改革,卻舉步維艱。

    因為改革要重新切分蛋糕。而官制改革要切官員和滿洲權貴的蛋糕。利益不同,立場不同。稍有不慎,主持改革者都可能倉皇下臺。慈禧在世時,袁世凱尚且遭到攻擊,認為他居心叵測,有謀朝篡位的想法。

    圖為慈禧

    慈禧去世後,袁世凱少了支援,地位本就危險。再加上當時新政改革,並未結束,利益分配仍在繼續。

    當時主管度支部的載澤上了一道奏摺,名為《清理財政宜先明定辦法折》。這道奏摺的主旨,就是把地方財政收歸中央,為推行新政,籌集經費。

    可是,清朝自咸豐年間開始,因國庫缺錢,把財政大權交給地方督撫,讓他們自行籌款。這一舉措,讓清朝得以度過危局,也增加了地方督撫的權力。現在要收回這個權力,談何容易。

    更何況,庚子以後,朝廷權勢衰落,地方中央之間,已經有分庭抗禮的趨勢。袁世凱雖在中樞,可主要勢力仍在地方。

    況且,他準備讓唐紹儀到美國借款,籌集重振東北的經費。如果這個時候同意載澤的意見,即便成功借款,也要讓度支部再摻和一腳。

    而且,袁世凱又私下籌劃,準備跟美國互派大使。過去清朝因戰敗緣故,跟列強之間,地位稍低。如果互派大使,則是兩國地位平等。

    圖為唐紹儀

    但這件事在清朝內部,造成很大反對意見。袁世凱、載灃、張之洞等人為此互相爭吵,衝突極大。袁世凱的做法,讓載灃更為不滿。所以,在一干御史鼓動下,載灃在奕劻告假的幾天裡,準備罷免袁世凱。

    圖為張之洞

    即便張之洞反對,仍決議罷袁。不過,載灃並不敢對袁世凱痛下殺死,畢竟袁世凱手上仍有兵權,只能以“足疾”的名義,讓袁世凱告老還鄉。

    朝廷上,載灃提拔大量皇族,佔據各部重要位置。不久後,張之洞病危,載灃前來探視。張之洞勸告載灃,要善撫民眾。載灃答曰:“不怕,有兵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要你等一個人十年,十年之後你還不一定找得到他/她。你願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