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民學歷史
-
2 # TonyDeng
沙陀,是從突厥分支出來的。唐朝時,西突厥有一個別部,叫處月,西突厥滅亡後,這個處月部依北庭都護府以居,其地在金娑山之陽,蒲類海(今新疆巴黑坤湖)之陰,有大磧曰沙陀,因號為沙陀突厥。沙陀不堪回紇壓迫,引吐蕃陷北庭,吐蕃徙回紇於甘州。久之,回紇取涼州,吐蕃疑心沙陀與回紇交通,要徙其眾於河外(黃河之南),沙陀大懼,悉眾三萬歸唐,處其眾於神武川北的黃瓜堆(今山西山陰縣北),簡其精銳,以為沙陀軍。唐懿宗以後,屢次用他徵討,就做了沙陀入據中原的根本。
五代時,後唐、後晉、後漢的君主均為沙陀人。
-
3 # 心向青山
石敬瑭,姓“石”(赭時Chach的漢姓),這個“石”出自西域石國。而石國,是昭武九國之一,均為粟特城邦。
也就是說,石敬瑭其實是粟特人。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合稱昭武九姓,當年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史思明也是粟特人,同樣出自昭武九國。
粟特人,屬於東伊朗語系,與波斯同源,在古代歷史上長期活躍在絲綢之路上,以經商出名。
石敬瑭不是沙陀人,但屬於李克用、李存勖的沙陀軍事集團,是後唐明宗李嗣源(李克用的養子)的女婿。
沙陀人,是西突厥別部,原名處月(又譯“朱邪”),由於最初分佈在金娑山(今新疆博格多山)以南,蒲類海(今新疆裡坤湖)以東的名為“沙陀”的沙漠一帶,故名沙陀突厥,簡稱沙陀。
所以,沙陀人也好,粟特人也罷,最初都生活在我國新疆和中亞一帶,之後隨著唐朝滅東突厥和西突厥而部分逐漸內遷中原。
沙陀人的崛起源自唐末鎮壓黃巢起義。公元883年,李克用擊敗黃巢,黃巢退出長安,唐朝任李克用為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的“李”便是唐朝所賜。從此,沙陀人開始登上了中原的歷史舞臺。
五代十國的“五代”——梁唐晉漢周,除了朱溫的後梁以外,其餘四朝皆出自李克用的沙陀集團:
李克用之子建立後唐
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建立後晉
李嗣源的部將劉知遠建立後漢
曾助劉知遠稱帝的郭威建立後周
此外,趙匡胤同樣出自這一集團,透過兵變和後周禪讓建立了宋朝。
沙陀之於宋朝,猶如鮮卑之於隋唐,二者後來都融入了華夏。
至於粟特人所在東伊朗一系,是雅利安人的一支,一支生活在中亞的一帶。從公元10世紀開始,隨著突厥人先後建立的喀喇汗汗國、伽色尼王朝、塞爾柱帝國三大突厥王朝,中亞逐漸突厥化。
至今,東伊朗一系只剩下塔吉克,而中亞其它四個斯坦均已經突厥化。
-
4 # 時光山人
唐朝後期至五代十國這段時間,是沙陀這個族群的黃金時代,他們先後建立了沙陀第一王朝—後唐、沙陀第二王朝—後晉、沙陀第三王朝—後漢和沙陀第四王朝—北漢。包括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在內,後唐建立者李存勖,後漢建立者劉知遠和北漢建立者劉崇都是沙陀人。
歸附於突厥的西域部落沙陀人,又名處月,以朱邪為氏,屬於深目多須的歐羅巴人種。原是西突厥十姓部落以外的一部。唐朝初年,沙陀人散居於今新疆準噶爾盆地東南﹑天山山脈東部一帶﹐有大磧﹐名沙陀﹐故號“沙陀突厥”。
633年(唐貞觀七年),處月部首領曾隨西突厥貴族阿史那彌射至長安朝見唐太宗李世民。後來,沙陀隸屬於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
沐浴皇恩的大唐子民648年(貞觀二十二年),沙陀部落跟隨西突厥葉護阿史那賀魯降唐。653年(唐永徽四年),唐朝在沙陀人分佈的地區設定金滿、沙陀二州。
662年(唐龍朔二年),漠北鐵勒九姓反叛,沙陀首領朱邪金山跟隨薛仁貴敗鐵勒於天山。朱邪金山因功被授予墨離軍討擊使之職。702年(唐長安二年),朱邪金山升任金滿州都督,封張掖郡公。
朱邪金山的兒子朱邪輔國被唐玄宗封為永壽郡王,朱邪輔國死後,他的兒子朱邪骨咄支襲封永壽郡王,併兼任回紇副都護。安史之亂時,朱邪骨咄支參加了平叛,因功被唐肅宗封為驍衛上將軍。骨咄支之後,他的兒子朱邪盡忠被封為金吾衛大將軍、酒泉縣公。8世紀中葉以後,吐蕃佔據河西走廊等地,沙陀與唐朝的聯絡受阻而中斷,沙陀歸附於吐蕃。
重歸大唐,沙陀內遷公元808年,朱邪盡忠和長子朱邪執宜率部眾三萬投歸唐朝﹐途中盡忠被吐蕃追兵所殺。唐朝將沙陀部安置在鹽州(今陝西定邊)﹐設陰山都督府﹐以朱邪執宜為兵馬使。唐朝因顧慮沙陀人員眾多,反覆無常,就又將沙陀人內遷到河東節度使轄區。
唐懿宗時﹐朱邪執宜的兒子朱邪赤心率騎兵幫助大唐鎮壓龐勳起義﹐被授予大同軍節度使﹐賜姓李﹐名國昌﹐後又因助唐抵禦回鶻而遷為鄜延﹑振武節度使。
割據一方,爭霸天下公元876年,李國昌(朱邪赤心)的兒子李克用襲據云州(今山西大同)。唐朝用代北吐谷渾酋長赫連鐸等及幽州節度使李可舉屢擊李國昌父子,李國昌父子敗後逃入韃靼部。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後﹐唐朝招李克用率沙陀﹑韃靼軍入援。李克用因為平定黃巢起義之功被封為河東節度使。
此後,李克用長期割據河東,與佔據汴州的朱溫對峙。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後梁。李克用仍用唐朝“天佑”年號,以復興唐朝為名與後梁爭雄。
沙陀四大王朝唐朝滅亡之後,天下大亂,諸侯爭霸。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定國號為唐,史稱後唐,並於同年十二月滅亡後梁,盡取河南、山東等地,定都於洛陽。
936年,李存勖的大將石敬瑭起兵反叛後唐,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並認賊作父求得契丹的支援,契丹冊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史稱後晉。
947年,契丹滅後晉後佔據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燒殺搶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原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抓住時機,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後攻克並定都於汴京。
951年,郭威代漢稱帝建立後周。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河東節度使劉崇據河東十二州稱帝,仍用後漢的乾祐年號,史稱北漢。
後唐、後晉、後漢和北漢都是沙陀人建立的政權。五代十國時期也是沙陀人的黃金時代,在中原的戰場上沙陀人叱吒風雲。公元979,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北漢,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隨著北漢政權的滅亡,沙陀人也逐漸淡出了政治舞臺,融匯於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之中。
-
5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河西走廊被漢武帝打通以後,這裡成為了中原王朝與西域諸國之間溝通的橋樑。期間大量西域民族的商人,來到河西走廊與中原地區的商人進行貿易,這些西域民族當中,就有粟特族人在裡面。
粟特族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民族,因為他們是世界上比較少見的,沒有建立國家的商業民族。他們頻繁地來往西域和河西走廊之間互相傳送商品,有一部分就在河西走廊安家了。
唐朝的安祿山、史思明,五代時期的石敬瑭,其實都是這幫粟特族人的後人。他們的祖先長期在河西走廊定居,久而久之便跟中原王朝融合在了一起。
01粟特族人鑽了隋唐時期重農抑商的空子,獨霸河西走廊商貿通道。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五胡亂華的情況,大量胡人佔領了中原王朝的地區,成為了北方的主人,造成了數300多年的戰亂情況。
隋王朝一統天下以後,主張胡漢有別的政策,各自按照各自的習俗辦事過日子。與此同時隋王朝對漢人實行了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的地位在古代本來就低,現在又被打上了一道枷鎖,商業貿易逐漸在漢人中減少,大多數人都去種田了。尤其是對外貿易,這是隋王朝嚴禁漢人從事的。這件事就給了粟特人非常好的一個機會,因為他們可以獨霸整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財源。整條絲綢之路上所有國家的貿易往來,幾乎都有粟特人的身影在其中。他們就是現在溫州人,全國各地都有他們的買賣。不過粟特人崇尚自由,他們沒有屬於自己的王國其實就是很明顯的特徵。走到哪裡算哪裡,不需要向誰交代,不需要給任何人打工。
所以這幫人中大多數都不願意被編入中原戶籍,只是以客籍的身份,長期前來中原地區貿易。所以他們擁有了龐大的財富,成為了日後他們的子孫後代建立基業的基礎。
莊宗光聖神閔孝皇帝,其先本號朱邪,蓋出於西突厥,至其後世,別自號曰沙陀,而朱邪為姓。唐德宗時,有朱邪盡忠者,居於北庭之金滿州。貞元中,吐蕃贊普攻陷北庭,徙盡忠於甘州而役屬之。其後贊普為回鶻所敗,盡忠與其子執宜東走。贊普怒,追之,及於石門關。盡忠戰死,執宜獨走歸唐,居之鹽州,以隸河西節度使範希朝。---《新五代史》
他們這種無政府主義的理想狀態,當然不能被中原王朝的統治者所接受。所以粟特族一度在中原王朝地區的地位十分低下,不過當時正值隋唐時期,是華夏最繁盛開放的一段歷史,所以他們是幸運的。
富裕的粟特族人擁有了巨大的財富以後,也有一部分願意成為中原王朝或者西域王朝的貴族。比如說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者安祿山、史思明兩人,他們就是西域康國和史國出生的粟特族人。
02沙陀族部分是粟特族的分支,建立了五代諸多王朝。沙陀族大家一定很熟悉,因為這個民族出現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典型的英雄就是一直與後梁朱溫作對,而對方又一點辦法都沒有的晉王李克用。
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其父臬捩雞,本出於西夷,自朱邪歸唐,從朱邪入居陰山。其後,晉王李克用起於雲、朔之間,臬捩雞以善騎射,常從晉王征伐有功,官至洺州刺史。臬捩雞生敬瑭,其姓石氏,不知其得姓之始也。---《新五代史》
李克用在平定黃巢起義的時候,立下了大功,可惜朝廷剋扣糧餉,這使得李克用一度要跟唐廷鬧掰了。
此後朱溫取代唐朝以後,李克用一直以恢復唐王朝的身份和朱溫較量。李克用去世以後,他的兒子李存勖就是沙陀第二位英雄,他取代了後梁王朝,建立了後唐,這是沙陀政權。
後唐最後一位皇帝李從珂與石敬瑭鬧翻了,石敬瑭為了自保,就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藉助契丹的力量擊敗了李從珂,從而建立了後晉王朝。這也是一個沙陀政權。契丹國覺得石敬瑭死後,後晉不太懂禮貌了,所以就下令南下滅了後晉。這個時候石敬瑭的心腹大將劉知遠,在後晉的基礎上,建立了後漢王朝。劉知遠本人也是沙陀人。此外還有一個北漢王朝,是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建立的,只不過他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較尷尬,處於契丹和郭威建立的後周之間,所以被稱為北漢,這還是沙陀政權。由此可見,沙陀族在五代時期,先後建立了後唐、後晉、後漢以及北漢這四個王國,前面三個王國一度稱霸中原。
長期定居在中原地區的沙陀族人,自然是要想著努力發展經營自己的力量。所以這一支沙陀族人建立了強大軍事集團,一度成為唐王朝的僱傭兵,在與粟特族貿易的過程中融合在了一起。從而趁著唐朝滅亡的時機,得到了爭奪天下的機會。
03原始沙陀人是西突厥的分支,向東遷移投靠唐朝。其實最初沙陀人跟粟特人是分開的,粟特人專門負責商業貿易活動,並不參與軍事活動。而沙陀人的軍事實力相當強大。
沙陀起源於西突厥處月部,生活在現在的新疆準格爾盆地地區。在唐王朝的手伸到了西域以後,沙陀人跟隨唐王朝一起征討了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叛亂,立下戰功後處月酋長沙陀金山被唐王朝立為金滿洲都督。可是唐王朝強盛後,吐蕃也跟著強盛了起來。在吐蕃的逼迫下,沙陀人只好遷徙到了北庭,而北庭與長安之間,隔著一個回紇。每次沙陀人的使者都要交很多錢才能前往長安,所以沙陀人為了方便與唐王朝交流,所以就順著河西走廊,遷徙到了張掖地區。也就是在這裡,沙陀人遇上了粟特人,因為這裡長期有大量粟特人在此地做生意。此後沙陀三萬多人馬投奔了唐王朝,被安置在了陝西定邊地區,此刻沙陀正式成為了唐王朝的一部分,實力也在與日俱增。
清泰元年,晉高祖復鎮河東。三年夏,移鎮汶陽。帝勸晉高祖舉義,贊成密計,經綸之始,中外賴之。晉高祖以帝為北京馬步軍都指揮使。及契丹以全軍赴難,大破張敬達之眾於晉陽城下,有降軍千餘人,晉高祖將置之於親衛,帝盡殺之。---《舊五代史》
所以說沙陀人在遷徙的過程中,存在兩個變化,一個是在遷徙到張掖地區以後,與粟特人的結合。一個則是在遷徙到陝西定邊以後,與中原漢人的結合。
總結:粟特人的貿易帝國,建立起來並不容易。我覺得粟特人真的很神秘,他們人數也不算少,在西域也有自己的地盤。雖然地盤不大,可是好歹是個穩定的家,想要建立起一個王國是很容易的事情。
可是粟特人不願意有人管著自己,他不想給任何人打工。這就比較有意思了,自從河西走廊開道以後,粟特人就成了中原和西域之間溝通的橋樑。
西域的物件可以運往張掖轉入中原,而中原的商品也可以透過粟特人轉賣到西域。中國的陸地絲綢之路,就是這麼逐漸繁華起來的。
參考資料:
《新五代史》
《舊五代史》
-
6 # 春風解語
引言:石敬瑭建立了後晉王朝,存在了也不過11年,而他本人在位也不過6年,卻因為割讓“燕雲十六州”一事,捱了一世的罵名。“燕雲十六州”的割讓使中原王朝少了一個天然屏障,把中原王朝赤裸裸的暴露在少數民族的鐵騎彎刀之下。
史書記載石敬瑭是沙陀人,他到底是漢族,還是沙陀人,也引起了眾多學者的爭議,薛居正的《舊五代史》與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對於他的出身看法截然不同。
一、新舊《五代史》中的記載
1、《舊五代史》裡明確記載石敬瑭是漢人,祖籍太原,是春秋時衛國大夫石碏、西漢丞相石奮的後代,和祖輩流落到甘州,與當地人融合。
史料記載:“(石敬瑭)本衛大夫蠟(石蠟蠟)、漢丞相奮(石奮)之後,漢衰,關輔亂,子孫流泛西裔,故有居甘州者焉。”
石敬瑭生於太原,從小好讀兵書,崇尚李牧和周亞夫,他的boss李嗣源任代州刺史時,非常欣賞他,還把女兒嫁給了他,有記載說李嗣源是沙陀人。
《舊五代史》的作者薛居正等人,就是五代十國人,反映了當時人的基本態度和想法。也就是說,薛居正等人是站在那個時代的位置上寫下的文典,所以他們所著之事,也不可輕易抹殺。
石敬瑭畫像
2、《新五代史》
石敬瑭的父親名字叫臬捩雞,歐陽修不無揶揄地說,他的那個石姓,“不知得其姓之始也。”
晚一些的史料對於石敬瑭的記載語焉不詳,說石敬瑭的父親名字“臬捩雞”(這是個藩名),出於西夷,和李克用一起歸唐。因為石敬瑭父親的名字,他被《新五代史》認為是沙陀人,這個證據最後的指向,是“臬捩雞”這個名字。
在這之後,石敬瑭的生活軌跡就一直在“燕雲十六州”徘徊了。這些史料可以表明石敬瑭是一個生長於胡地戎墟的猛將,血統已經不重要,他羨慕的是華夏英雄,而欣賞他的則是胡族領袖。
不論是《舊五代史》還是《新五代史》,甚至是《資治通鑑》都沒有明確記載石敬瑭的胡族姓名,他生活在沙陀,並沒有像他父親一樣有一個“番名”,而李克用(朱邪氏)、李存勖(朱邪氏)、李嗣源(邈佶烈)都在正史提及了番族姓氏和名字。
二、石敬瑭的身份應該是民族融合的結晶石敬瑭在“燕雲十六州”生活,本身就是和胡族融合在了一起,由於他自身也受到了漢語文化的薰陶,所以當契丹國主認石敬瑭為兒子時,他並沒有受到侮辱的感覺,這也許就是他已經和當地人融為一體的直接證據。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所以認知必然不同。
史料對於他歸屬於哪個民族的記載,出現兩個了兩個極端,一個是漢人,一個是沙陀人。石敬瑭身上的謎題始終縈繞在大家心中。
從他建立的後晉政權來看,他的體系完全是漢化的制度,與同時期的遼國,後來的金國、元朝、清朝都有所不同,他的政治班子都是以漢人為主,胡人反倒很少。在政權依靠親族維繫的封建王朝,要麼就是他的思想超前,要麼就是他骨子裡有漢人的思維。
在後晉時期沙陀人沒有什麼特權,不存在民族民族壓迫和歧視政策。這種思維,有民族意識的政權來說,並不多見。漢人在沙陀可以封官進爵、顧命輔政,沒有限制。這樣的開放先進的執政模式,也許是石敬瑭確實思維開明,也許是他的民族意識不強,這些問題,現在看來也是一個疑團。
我們看看石敬瑭的五位宰相:馮道(瀛州景城人——今河北滄州人),趙瑩(華陰——今陝西華陰)人),桑維翰(河南府洛陽人——今河南洛陽),李崧(深州饒陽——今河北饒陽),和凝(鄆州須昌——今山東東平人)。客觀地說,這些漢人宰相,實行了一些發展民生地善政。
以上就是石敬瑭的漢人執政班子,這完全是一個漢人體系的政權結構,石敬瑭為什麼要把內政都交給漢人?雖然這也不能說明他就是漢人,但是要說他是沙陀人也未必可以成立。
這些史料可以表明,石敬瑭的政權是一個深度漢化的封建勢力,特別是在五代十國之時,民族融合的大發展時代,基因裡裡融入了更多的民族組合,是一場血脈的混合。
三、沙陀族神秘消失唐朝滅亡之後,華夏大地進入到了著名的五代十國時期,這個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混亂,皇帝多、政權多、時間短……等等,在這亂世之中,一個叫沙陀的少數民族異軍突起。
當時最主要的五個朝代裡,除了朱溫建立的梁朝,後面的唐,晉,漢,周都與沙陀族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絡。唐晉漢這三朝都是由沙陀人直接建立的,而後周也是從沙陀軍事集團裡面分離出來的。
這個民族驍勇善戰,直接就主導了這一時期的歷史,那麼這個民族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就,還是與唐朝有著很大的關係,唐朝的開放包容,讓大量的外族都被吸納進來,沙陀人也是這樣,他們本身就是唐朝的附庸,後來是作為僱傭兵進入到了中原等地,為了要對付契丹,黃巢義軍這些敵人。
這些塞外民族,有自己的政權體系,李克用父子的崛起,代表了沙陀集團的政治體系進入了成熟期,唐朝的覆滅,也為沙陀創造了條件,這個政權也進入了政治爭鬥的中心。唐末之前這個政權還是籍籍無名,更不能與契丹這樣的少數民族強權相提並論。在後周建立之後,沙陀族又神秘消失了,此後再無這個民族的隻言片語,好像從未來過。
-
7 # 公子靈均
兒皇帝—後晉高祖石敬瑭
石敬瑭是沙陀族人,出身將門世家,為洺州刺史石紹雍之子。其父善於騎射,因此石敬瑭跟隨父親練得一身騎射功夫,常隨父征戰沙場,屢立戰功,從而升任河東節度使之職,手握重兵。
公元936年後唐皇帝李從珂派大將軍張敬達統兵三萬征討石敬瑭,石敬瑭雖手握重兵,但對抗後唐王朝,恐力量不足,於是向契丹的遼太宗耶律德光上表求救,最終石敬瑭在耶律德光的幫助下終於滅掉了後唐,石敬瑭也如願以償的當上了皇帝,改建國號,定都汴州,改元天福,史稱後晉。石敬瑭做皇帝后因國內反叛勢力未全部撲滅,政局不穩,無法形成優勢兵力。只得履行約定劃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並每年進貢30萬匹布帛以及奇珍異寶、飲食諸物等大量財物。還畢恭畢敬稱比自己小11歲的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
沙陀族的前世今生沙陀族源於突厥別部,屬同羅、僕骨部。突厥為唐擊破,又轉屬薛延陀。七世紀中,唐太宗滅薛延陀,分同羅、僕骨之人置沙陀都督府。因當地有沙磧,故稱沙陀。沙陀本身是一個遊牧民族本身沒有記載史料的傳統,唐代文獻對他們的記載少之又少。因此沙陀人早期的歷史一直模糊不清。直至唐末沙陀人迅速崛起於代北後一度成為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的民族,鎮壓黃巢起義,爭霸中原,左右唐室,最終沙陀人建立了四個王朝政權。
後唐:
晉王李克用:(公元856年—908年),因一目失明,兇悍敢戰,又稱“獨眼龍”。沙陀人,唐朝末年因鎮壓黃巢義軍有功被封晉王、河東節度使。為後唐的奠基者。因與後梁作戰屢敗,憂慮過度生背疽而死。終年53歲。
莊宗 李存勖(公元885年—926年),小名亞子,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長子,母曹氏。沙陀人,襲父晉王位後,建立後唐,稱帝。在位4年,926年在兵變中被箭射死,終年42歲。
明宗 李嗣源(公元867年—933年),生於應州金城,沙陀人,無姓氏,李克用收其為養子時賜名李嗣源。926年傭兵入洛陽殺莊宗繼位,是為明宗,在位8年,病中兵變受驚而死,終年66歲。
閔宗 李從厚(公元914年—934年),小字菩薩奴,生於晉陽,原封為宋王,鎮守鄴城。933年12月繼明宗位,在位僅2個月,被明宗養子李從珂廢黜縊殺,終年21歲。
廢帝 李從珂(公元885年—936年)本姓王,小名阿三,生於鎮州平山。出身低賤10歲時被李嗣源收為養子,賜名李從珂。相貌雄偉,驍勇善戰,因戰功封潞王。934年傭兵叛亂,殺李從厚繼帝位,在位3年。936年石敬瑭引兵入洛陽時自焚而死。
後晉
高祖 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沙陀人,在位7年,後晉開國皇帝。
出帝 石重貴(913年8月2日—974年7月10日)沙陀人,後晉高祖石敬瑭養子,後晉末代皇帝在位4年。
後漢
高祖 劉知遠(公元895年—948年)晉陽人,沙陀人後漢開國皇帝,在位2年。
隱帝 劉承祐(公元930年3月28日—951年1月2日),晉陽人,沙陀人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子,母李皇后,後漢末代皇帝在位3年。
北漢
世祖 劉旻(公元895年—954年),原名劉崇太原人,沙陀人,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堂弟。後漢滅,他自立為帝,建立北漢政權。954年冬病逝。在位4年。
睿宗 劉鈞(公元926年—968年),原名承均,世祖劉旻次子,劉旻病逝後劉鈞向遼國同月被冊立為帝,自稱兒皇帝,968年7月病逝於太原,在位14年。
少主 劉繼恩(公元935年—968年),劉鈞養子,劉鈞死後繼位,在位僅2個月,即被郭無為殺死。
英武帝 劉繼元(公元?—991年),睿宗劉鈞養子,少主劉繼恩同母異父弟。郭無為殺死少主劉繼恩後,擁立劉繼元為帝,即英武帝,北漢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位11年。
後裔經過五代十國的連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大量的少數民族融入了主體民族漢族,宋朝建立後沙陀人自此在歷史的舞臺上消失,史書上幾乎再無記載沙陀族,據考證其中有一支沙陀後裔仍然集中居住在湖北丹江口市沙陀營村、十堰市鄖陽區李家坡村等地,他們至今還保留著沙陀人的遺傳特徵。
-
8 # 二曲人
石敬塘確實是沙陀人。
石敬塘的父親叫臬捩雞,跟隨同為沙陀人的李克用作戰有功,官至洺州剌史。
石敬塘什麼時候姓石,歷史上還沒有明確的時間與原因。石敬塘初入行伍是跟著號稱為李克用十太保之一的李嗣源作戰。
李嗣源為沙陀平民,連個姓氏都沒有,只有個小名叫邈佶烈。跟隨李克用後,因為英勇善戰,被收為義子,排入嗣字輩,賜名李嗣源,成為十太保之一。
沙陀是西突厥的別部,原住地位於現在新疆東北部靠近巴里坤湖的地方。經過唐太宗分化打擊,至唐高宗時,派大將蘇定方消滅了西突厥。西突厥國不成體,其下各部落在北方流竄,沙陀部落後來向東遷到延州,即今天的陝西定邊一帶。沙陀人長於騎射,在唐德宗時向朝廷表示願意歸附,便定居在襄神武川的新城(山西大同附近),且形成了一萬多人的軍隊,號稱沙陀軍。
唐懿宗在鎮壓徐州叛亂時,調動李克用父親朱耶赤心率領的沙陀軍充先鋒。沙陀軍衝鋒陷陣,立功不小,唐懿宗封朱耶赤心為大同軍節度使,並賜名李國昌。至此,朱耶家就姓李了。
李國昌的兒子李克用,雖然一目失明,但驍勇善戰,人們叫他“獨眼龍”。受其生活環境影響,李克用糾合代北各族的壯士,也組成一支戰鬥力很強的沙陀軍隊。他先是挑釁唐朝,殺唐朝的官吏,後來佔據雲州公開反叛,然後和父親及家人一起逃入韃靼部。唐末黃巢暴動,攻入長安,朝廷火燒眉毛顧眼前,又派人找李家父子出兵救駕。李家父子收到唐朝廷的求援,即率沙陀、韃靼兵近兩萬人參與鎮壓黃巢農民軍。黃巢農民軍被消滅後,新軍閥朱溫又滅亡了唐朝。李克用忠於唐朝,又與朱溫對抗,從而,在唐末亂世中佔有了一席之地。
李克用死後,他的兒子李存勖繼承他的基業,打敗朱溫,重建大唐帝國。其實,李存勖的唐朝與原來李氏唐王朝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但李克用也好,李存勖也好,都以自己是李唐王朝的後繼者當招牌,這正是他們父子的狡黠之處。後世的史學家就像不稱劉備的漢朝為漢而為蜀一樣,也沒有稱他為唐朝,而是稱做晉朝(因為李克用被唐朝封為晉王)。
李存勖死後,李嗣源拋棄了李存勖的兒子,在眾人擁護下稱帝。作為李嗣源左右手的李從珂和石敬塘這時也成為新貴,李從珂升任鳳翔節度使,石敬塘升任河東節度使。
石敬塘自幼從軍,好勇鬥狠,戰功卓著,很受李嗣源看重,將女兒許配於他做妻。在未當兒皇帝之前,名聲及威望還是不錯的。
李嗣源死後,他的兒子被義子、鳳翔節度使李從珂推翻,李從珂自己做了皇帝。此時,李嗣源的親家盧龍節度使趙德鈞(兒子趙延壽也是李嗣源的女婿)和石敬塘也都想做皇帝,這兩個人一個在幽州、一個在晉陽,都是邊防統帥,都想捷足先登。
石敬塘手下有個雖然無恥但很有能力的掌書記叫桑維翰,給石敬塘出了個乞求契丹支援的策略。老石早就有此心,不好自己說,老桑一說,正中下懷。兩個人一商量,認為不下大本錢,契丹不會動心,時間拖的久了,有可能被趙德鈞佔先,同時也可能被李從珂消滅。於是,他們給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上降表稱臣子,許下割讓盧龍一道和雁門關以北各州的願。然後,公開和李從珂開撕。李從珂得訊,派兵圍攻晉陽,老石便乞求契丹出兵來救。耶律德光經過權衡,親自率兵出援。打敗李從珂的軍隊,解圍晉陽。石敬塘出城與耶律德光相見,正式確立父子關係。這一年,老石45歲;耶律德光34歲,從古未聞的醜事、怪事就這樣出現了。
耶律德光和石敬塘說了算,定了幹,各自兌現自己承諾。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冊封石敬塘為“大晉皇帝”,親手把自己的袍服、帽子脫下,給老石穿戴上,老石正式登基。一個穿著胡服的新皇帝就這樣登基了。
石敬塘坐在皇位上,馬上下令:每年向契丹父邦進貢絲帛30萬匹,立即割讓幽(今北京)、薊(今天津薊縣)、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州)、檀(今北京密雲)、順(今北京順義)、新(今河北涿鹿)、媯(今河北懷來)、儒(今北京延慶)、武(今河北宣化)、蔚(今河北蔚縣)、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寰(今山西朔州東北方)、朔(今山西朔州)十六州土地給契丹。
石敬塘這個兒皇帝,割掉十六州給契丹,是五代時重大事件,其後影響中華國運近四百年。有據可查,石敬塘獻給耶律德光是幽雲十六州,而此前,契丹已經攻佔了營州(今遼寧朝陽一帶)和平州(今河北灤縣一帶),這已經是十八州了。在石敬塘兒子手裡,又把易州(今河北易縣)讓契丹給佔了,丟失土地其實是十九州。
在五代末年,後周英武皇帝世宗郭榮,在契丹手裡奪回了瀛、莫、易三州。但在北宋初年,易州再度丟失。直至明朝朱元璋時候,徐達北伐才重新奪回丟失的幽雲十六州。
石敬塘在做皇帝后,為了提高自己身份,謊稱自己是春秋時衛國大夫石碏的後代,純粹是胡說八道。但沙陀人在五代十國以後,融入中原,融入契丹、融入蒙古等,以至漸次消亡,也是不爭的事實。
-
9 # 寒丹絲語
近年來,網上很多朋友對很多的歷史舊論漸起爭議。這確實是一個好學求知的文化現象。如:石敬瑭族源到底是不是沙陀人?
據史料《舊五代史》中的記載,明確稱石敬瑭是漢人,是春秋時期衛國大夫石碏(què、西漢丞相石奮的後代,然後祖輩流落到甘州,與當地人融合。
“(石敬瑭)本衛大夫蠟(石蠟蠟)、漢丞相奮(石奮)之後,漢衰,關輔亂,子孫流泛西裔,故有居甘州者焉。”這種說法不可忽視。畢竟《舊五代史》的作者薛居正等人,就是五代十國人,反映了當時人基本態度和想法。
可以把石敬瑭歸類為“混血漢人”。因為石敬瑭本人深度漢化;後晉政權,也是漢化政權。
還有一個細節,縱覽《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資治通鑑》,活動在沙陀的地區的石敬瑭,卻沒有記載沙陀名字或姓氏,這太奇怪了。無爭議的沙陀人——李克用(朱邪氏)、李存勖(朱邪氏)、李嗣源(邈佶烈)都在正史提及了番族姓氏或名字。
而沙陀人,又名處月,以朱邪為氏。原是西突厥十姓部落以外的一部,遊牧於今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南(今巴里坤)一帶,隸屬輪臺,因其地有大沙丘,故而得名。 唐末沙陀朱邪部首領朱邪赤心平叛有功被賜姓為李。人種特徵為深目多須的歐羅巴人種。
回覆列表
首先了解一下燕雲十六州包含哪些,燕雲十六州包含今天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一旦丟失,中原就暴露在外,少數民族騎兵就長驅直入,所以燕雲十六州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石敬瑭五代十國,後晉的創立者,它本身其實是沙沱族,當然了,由於民族融合,北方其實沒有真正血統的漢族人了,從南宋崖山陸秀夫投海之後,基本上中華大地就沒有純粹的漢族人
由於唐朝比較開放,任何少數民族都能在唐朝當官,所以少數民族在唐朝歷史上佔據的比重較大,這個沙沱族,是突厥人的一隻,唐末算是最輝煌的時候,鎮壓黃巢起義,爭霸中原,本身唐朝末年就是混亂的年代,由於少數民族沒有歷史文獻,沙沱族興起在何時,也沒有記載,什麼時候消亡,也沒有記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民族大融合之後,好多少數民族都漢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