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蠹

    問題是值不值的收復?盛唐在當時的農業社會經濟確實是發展到了極致!但是農業社會的侷限性決定了當時統治階級對國土面積的佔有慾望,即不是所有的土地都想佔有!

    首先是海外和島嶼,其次是廣寒之地,再有就是不毛之地!

    吐蕃屬於高原地區,首先不利於種植,其次不利於移民,再有就是不利於管理。而作為統治階級,這個順序是倒過來看的,先看能否管理,再看能否移民,最後看能否種植!

    吐蕃佔有過來對唐朝有什麼好處?既不便於管理,又不利於種植(農業社會沒有農業種植就沒有稅收)還沒有特產(西域有良馬,那時候西域土地也肥沃)佔過來是個負擔!

    所以環顧歷史,會發現,唐朝及唐朝以前歷代的版圖,基本上都是以黃土高原向平原發展,也就漢唐朝控制了西域(是駐軍,不是完全佔有)。雲貴高原與四川平原有天然的崇山峻嶺隔離,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及燕雲十六州地區有長城守護著。

    統治者只要能夠抵禦外敵入侵,版圖面積內的土地還沒有完全開墾,怎麼會想去佔有那些根本不值得去佔有的地方呢?

  • 2 # 憤怒野虎

    環境條件問題。青藏高原崇山峻嶺,地勢險要,即使現代,交通還難行,更不說古代了。再者,中原王朝有居安思樂的心態,自然不想到青藏的版塊了。

  • 3 # 第五玥璋

    謝謝,如果純因為地形和氣候的條件下沒有收復吐蕃,顯然不能駁倒別人,唐朝皇帝和大臣們在征服藩邊必然要有利可圖,還有平定藩邊對唐之不敬。吐蕃還算老實,沒有挑事兒,唐也認為吐蕃戰略地位不大,地緣政治也提不起唐的興趣,加上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關係!唐吐關係融洽。

  • 4 # 野樹春秋

    題主這個問題是典型的拿現代人思維衡量古代問題。

    現代人往往有極強的土地控制慾望,而在古代則未必有這種極其強烈的含有慾望。

    首先來講,吐蕃不適合農耕

    中國古代是典型的農耕文明,在當時中國的農耕經濟是領先於世界的經濟。發展農耕經濟模式就對土地和水流有較為嚴苛的要求,那麼什麼土地適合農耕呢?平原、盆地。

    西藏地區是高原地區,山高水少,日照時間和溫度都很難達到農耕文明的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花大的代價去攻略吐蕃,那是得不償失的。

    而之所以唐代與吐蕃的戰爭不斷,完全不是為了佔領土地,而是為了避免吐蕃對唐朝的侵略和侵蝕。

    其次,文明的同化

    對於漢族來說,行政上的統一併不是目的,文化上的融合才是目的。

    就像唐朝人經略西域,並不是看中了西域諸國的經濟稅收,反而是在經略過程中倒貼出去不少軍費。而同時維護了絲愁之路的商道暢通,這給覺得軍費開支進行了反哺。

    中原人對吐蕃的同化是從文成公主入藏開始的,不僅傳播過去了各種各樣的技術,也傳播過去了密教,讓吐蕃開始進入佛教的後弘期。

    佛家的傳播削弱了吐蕃民族的侵略性,讓吐蕃民族開始認同中原文化,減小兩個人類群體在文化上的差異。

    為最終藏族融入中華民族創造了條件,到了宋朝以後,文化融合逐漸完成。西藏開始對中原有了向心力。

    再次,軍事實力差距

    除了以上原因以外,吐蕃自身過於強大的軍事實力也是唐朝無法收復吐蕃的重要原因。

    吐蕃有極強的戰爭動員力和支援力,和唐朝的戰爭經常一打多年,甚至還有過迅速動用四十萬大軍的情景。這是一個既有農耕經濟又有遊牧戰爭體制的戰爭機器,與之作戰的困難程度極大。

    盛唐時代,唐朝一開始吃了吐蕃大虧,連安西四鎮都淪陷,但後來又收復回來。安史之亂前,唐朝對於吐蕃,更基本處於攻勢,無論在河西還是西域,高仙芝王忠嗣都是完全壓制他。後來河西走廊丟失,不是吐蕃能打,而是唐朝自己出了問題。

    而安史之亂後,面對衰弱時期的唐朝,吐蕃一開始確實大便宜,但也同樣是佔完便宜後吃大虧,哪怕唐德宗那段藩鎮混亂的時期,老邁的郭子儀依然可以多次吊打吐蕃,後來的李晟渾鹼各個是吐蕃的噩夢,甚至逼著吐蕃要用“平涼劫盟”的齷齪手段來暗殺這幾位戰將。

    而到了唐宣宗以後,面對晚期的唐朝,吐蕃更基本是衰勢,大唐不但收回了河西走廊,更和吐蕃實現了會盟,結束了彼此戰爭。就當時雙方實力說,這是一個雙贏的選擇,更是幾代大唐軍人以浴血換來的。對於這場戰爭,後人的態度如果是嘲笑,只能說數典忘祖。

  • 5 # 備羽飛雲

    盛唐的地圖我想大家已經熟悉的不得了了,基本上眼睛看到的地方,都能打的過。疆域廣闊,交通發達。唐朝到西域,就好像大力水手的胳膊,非常有掌控力。但是在這隻胳膊腋下,有個巨大的鄰居,就是吐蕃。看著實在是礙眼,為啥強大的唐朝要有這麼個強大的鄰居呢。我想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

    主觀上,唐朝跟吐蕃沒有根本利益衝突,這跟突厥和高句麗是不一樣的。吐蕃山水相隔,首都離中原較遠,即使打敗中原,統治下去的可能很小,反而讓別人漁利。吐蕃之於中原,同樣不宜統治,不但如此,吐蕃對中原也有屏番之力,套用一句時尚的話,一個和平繁榮的吐蕃,對兩國人民是有力的和樂見的。盛唐過後,吐蕃戰勝了唐朝哦,還佔領了首都長安,又怎麼樣呢,也不會像滿蒙一樣建立朝代,只會撤兵。對於一個佔領你都城也沒耐你何的國家,你會恨他麼?

    客觀上,唐朝對吐蕃的政策是無力的,唐朝忙於收拾幾個大boss,對吐蕃採取綏靖政策,使其有時間發展坐大。另外,吐蕃的主要敵人,都被唐朝打敗了,說吐蕃是唐朝對外戰爭的最大獲益者是不誇張的。還有,就是唐朝有暗地聯絡印度,試圖印度從較容易的方向與大唐合擊吐蕃,奈何使者王玄策任性了一把,居然聯合吐蕃打敗印度。王玄策贏了,大唐輸了。這是完美的贏了面子,輸了裡子的案例。估計他回來沒被暗殺是慶幸的。從此,吐蕃周圍強敵只有大唐了,而且大唐還必須表面上示好,因為吐蕃之於大唐實在是,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如果必須選擇一個強臨,吐蕃是最好的選擇了。

  • 6 # 紅黑聖西羅

    吐蕃那個時候非常強大,在唐初已達到了文明的巔峰,能同時和唐朝與阿拉伯人開戰,實力可見一斑,要想推平他,唐朝還真麻煩。

    還有一個原因,唐朝由盛轉衰的確有點太快了,安祿山叛亂之後大唐就走下坡路了,國力已大不如前,而且皇帝的能力也不可與李世民相比。這種情況下,能保住別人不來打你就不錯了。不過也算唐朝運氣不錯,吐蕃後來不知怎麼回事,自己就熄燈了。

  • 7 # 諶人

    謝邀;唐朝貞觀、開元年間,經濟軍事實力並不是想象中那麼強,唐朝剿滅了已四分五裂的東突厥,控制了河西走廊後,已無力大規模用兵對付兇悍作亂的吐蕃,也對那塊寒冷高原沒濃厚興趣,這就是原因。直到元朝,元太宗窩闊臺的三皇子闊端,攜帶蒙古軍橫掃歐亞的餘威,率軍打到了前藏,無情焚燒了西藏佛教噶當派的寺院熱振寺、傑拉康寺,殺死數百反抗的僧侶藏民,才迫使吐蕃求和,舉行了“涼州(武威)會盟”,西藏宗教領袖薩迦·班智發表《致蕃人書》,宣告吐蕃第一次向中原王朝稱臣,併入中國版圖。

  • 8 # 快樂至上146909051

    唐之所以在盛世時沒去滅吐蕃,首先並不是大唐沒實力而是吐蕃對大唐其實就是雞肋食之無味,並沒有達到對大唐有多大的威脅,比如高句麗政權隋朝就看到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危害中原安定,所以隋朝文帝,煬帝、唐朝太宗,高宗幾代君王不管付出多大代價(隋亡跟打高句麗有很大原因)一定要滅了他。顯然吐蕃還沒對大唐威脅到這種程度。其次就是高原氣候吐蕃佔了很大地理優勢。就那種地形以農耕民族為主的漢人打下來不能種地帶來不了什麼好處,而且打下他也不容易得到到的利益大小投入大不化算。最後就是我大唐國富兵強沒必要跟你耗,你不聽話我隨時可以打你只要你不找事我也懶得理你。不然連高句麗,突厥,都收拾了還會再呼你吐蕃。

  • 9 # 回憶還是要忘記

    638年松贊干布要求娶公主,唐太宗拒絕。吐蕃大軍20餘萬攻打松洲,都督韓威戰敗,閻州刺史別叢臥施、諾州刺史把利步利相繼舉州降蕃。吐蕃再次求取唐公主,唐太宗應允文成公主進藏,為頌讚乾布的偏室,非正室。657年唐高宗消滅西突厥,應該是唐朝疆域最大的時候。662年吐蕃勢力介入西域,西突厥在西域的十箭部落歸附吐蕃。唐西域守將蘇海政料想不是吐蕃的對手,便把大軍的輜重軍資統統送給吐蕃人,作為停火的條件。自此西域是唐朝與吐蕃勢力交錯。663年吐蕃滅亡吐谷渾。665年,吐蕃進攻西域的于闐;加強在西域的爭奪。667年,吐蕃大舉進攻唐王朝西部的羌人區,唐在西部羌人居住區所設定的十二個州,全部被吐蕃所擊破,唐高宗被迫下令撤消這十二個州。670年連續攻陷西域十八個州,然後會同于闐國奔襲龜茲重鎮拔換城,並攻陷拔換城。塔里木盆地幾乎全部落入吐蕃之手,大唐在西域最重要據點安西四鎮龜茲、于闐、焉耆、疏勒全部被吐蕃所佔領。唐朝疆域大幅水。670年薛仁貴的15萬大軍在青海湖大非川慘敗於吐蕃。薛仁貴、郭待封與阿史那道真等人被吐蕃放回。676-677年,吐蕃接連進攻唐帝國西部的鄯州、廓州、河州、芳州。並對扶州發動進攻,攻陷臨河。臨河守將杜孝升在城破之後,也被吐蕃所俘虜,吐蕃人威逼杜孝升寫信給松州都督武居寂,勸他投降,但杜孝升堅決不肯。吐蕃人看杜孝升蠻有骨氣的,便將他釋放了,然後撤兵。678年大唐宰相李敬玄衰18萬大軍與吐蕃交鋒,再次遭到慘敗。大唐工部尚書劉審禮、名將王孝傑等在力戰之後被生擒,成為吐蕃的俘虜,後來劉審禮死在吐蕃,王孝傑被釋放。680年為對付吐蕃,唐朝的主要軍事力量集中在西線,後突厥趁次復國成功。大唐的疆域再次大幅縮水。吐蕃是唐朝最強大的敵人,甚至到廖玄宗時,南詔在吐蕃的支援下,也向唐朝發難,兩次是唐朝遭到慘敗。安史之亂後,吐蕃趁勢曾攻佔了大唐首都長安。還立了金城公主的侄子為唐朝皇帝。吐蕃甚至深入到了陝北的鹽池縣。那時的吐蕃疆域達到最大。

  • 10 # 路衛兵

    盛唐的概念在文學上指的是唐玄宗“開元盛世”的30來年,史學上的界定則是唐高宗到唐憲宗(649—820)的170餘年,正值唐蕃對決時期,此問當不在文學範疇。全盛時期的唐帝國無論經濟、軍力和人口數量都要大大超越吐蕃,但由於主客觀原因,與吐蕃的交鋒並不順利,也一直未能顛覆吐蕃政權。

    吐蕃各部統一幾乎與唐朝立國同步,並隨著唐朝的興盛而日漸強大。然而這並未引起唐朝方面的注意,其戰略重點依舊是北部、西部和東北部的傳統敵人。雙方最早一次衝突始自吐蕃王者松贊干布,那時他剛統一吐蕃不久,遣使來唐請婚,被唐太宗拒絕,松贊干布一怒之下率20萬大軍進逼松州(今四川松潘)。等松贊干布被擊退後再次請婚,太宗便將文成公主嫁了過去,此後雙方20 年無戰事。而這20年恰恰也是吐蕃國力精進的20年。

    高宗時繼續延續突厥和高麗的戰事,對吐蕃仍未引起足夠重視。羽翼豐滿的吐蕃趁機攻滅吐谷渾­——後者曾向唐朝求救被拒,接著爭搶安西四鎮(龜茲、焉耆、于闐、疏勒),高宗這才將軍事重心由朝鮮半島轉至西部邊陲。不過真正下大力應對吐蕃則是在唐玄宗時期,此時距離吐谷渾滅國已有50年。

    吐谷渾故地亦即今天的青海省,吐蕃以此為牧場和軍事基地,扼河西走廊咽喉,大唐和吐蕃間沒了緩衝,門戶大開,西域也完全置於吐蕃的打擊範圍之內。吐蕃接著又陸續征服四川和雲南的邊區諸部,對唐朝形成半包圍的態勢,唐朝多點作戰疲於應付。金城公主入藏後,吐蕃又爭得河西九曲之地以為緩衝,唐朝的被動局面長期不能逆轉。

    吐蕃地域廣闊,可調配兵源充足且戰鬥力強悍。其本地人口原有300萬,“勝兵數十萬”,開疆拓土後,控制區人口峰值也一度達到300萬,這些人作為稅源和兵源的有力補充,大大增強了吐蕃的實力。吐蕃控制區“地薄氣寒”,道路崎嶇,不利於唐軍深入。吐蕃騎兵以搶掠為主,不需要給養,“進退可齊,疾徐如意”,不斷從青藏高原俯衝直下,給唐軍帶來極大恐慌。而且吐蕃軍事並非單獨存在,它先後和突騎施、小勃律、回紇、南詔等部結盟,共同牽制唐朝。

    戰術上吐蕃則狡黠多變,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東邊不行就打西邊,實在不行就議和聯姻,等緩過勁來接著打,防不勝防。文成公主入藏換得20年和平,之後吐蕃便突襲吐谷渾搶佔西域;中宗復位後吐蕃恰逢內亂,又來和親,金城公主嫁了過去;玄宗時吐蕃剛剛簽訂好正式和約,旋即便攻打洮州和蘭州;唐朝加大東線打擊力度,吐蕃則調轉西線,攻取小勃律(今克什米爾吉爾吉特),唐軍馳援,吐蕃又求和,憤怒的玄宗因為契丹戰事再次同意;而後唐朝節節勝利,深入青海,吐蕃再次求和,遭到玄宗拒絕,惱羞成怒的吐蕃隨即發起一系列進攻,戰事重又進入膠著狀態。

    755 年,迎娶金城公主的第36任贊普尺帶珠丹被大臣刺死,吐蕃內政不穩,又派使者前來修好。時值安史之亂爆發,吐蕃趁唐朝邊軍回防京師之際東進,並於763 年突入長安,燒殺半月之後揚長而去。此後吐蕃依然襲擾不斷,國力剛剛恢復的大唐疲於應對,雙方互有勝負。後來南詔與吐蕃翻臉,聯合唐朝合力打擊,吐蕃才由盛轉衰,但此時的大唐也是江河日下,無力挺進了。於是雙方長慶會盟(821),合為一家,盟碑至今猶在。

  • 11 # 伊登100104231

    1是當時人們未有高原反應一說 大唐將士無法攻入吐蕃 2中原以農業為主的大唐對高山遊牧民族地域缺乏攻佔興趣 3大唐王朝對周邊少數民族政權 釆用安撫的政治策略 4中原歷朝歷代從未佔領過吐番 何談收復

    這是大唐當時的寫照

  • 12 # 君子好球

    很簡單,沒那個實力,收復不了!

    吐蕃兩次攻陷長安,差點讓唐朝滅國,何來收復吐蕃的說法?

    加上青藏高原易守難攻,大唐也只有走和親的路線......

  • 13 # 陳殿江

    翻開中國歷史你會發現,中國曆朝歷代都是以農耕為主的國家,都是以農耕為基本國策,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曆朝歷代為什麼都把解除北方遊牧民族對以農耕為主的中原地區威脅為主要矛盾的原因了。在主要矛盾面前誰也不會四面出擊。唐朝也不例外。這也可以理解唐朝為什麼有時對吐蕃政權用兵,有的對吐蕃政權執行綏靖政策的原因了。最簡單的道理就是時間沒到。畢競綏靖政策也是有利有弊的。最大弊端就是養虎為患。但有利的是可以贏得時間來解決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國中原地區的威肋,這才是上策。這也是權衡利弊的結果。再者說你強時,:吐蕃也不弱,兩虎相爭必有一傷,這點吐蕃政權也看的很清楚,提出和親也是從自身來考慮的。為面子打仗,孫子曰:攻城之法,為不得己。直到文城公主出嫁贏得的和平時期,這符合人民的利益,也是雙贏。但這畢競不是長治久安之策,只是可惜的是唐朝在應有可為之時,自已又內亂,這歷史的重任只要由以後的人來解決了。歷史時間己經證明了這一切。

  • 14 # 知常容

    你應該知道,凡是歷史上提到和親,就說明咱們打不過他們,或者他們跟我們勢均力敵。否則也就沒有和親之說了。

    最著名的和親,漢時有昭君出塞,唐有文成公主進藏。漢唐是中國最強盛的兩個朝代之一,特別是在對外方面。但他們依舊採取和親,只能證明老子幹不過你,只能跟你結親家了。

    否則的話要是能幹的過,早就把他們分分鐘滅掉 ,誰願意讓宗族之女出去和親,那是恥辱。這也證明吐蕃的實力很強,與唐抗衡的實力。反正唐跟吐蕃的戰爭,我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就沒贏過。

  • 15 # 六甲番人

    我們先簡單回顧下實際發生的公元7世紀至9世紀延續兩百多年的唐朝和吐蕃之間戰爭的經過。

    吐蕃與唐朝戰爭主要是為了爭奪西域和青海地區,包括河西、隴右、關中(今甘肅、青海、陝西一帶)和西域(今新疆、中亞一帶)等地區。戰爭從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開始,一直至唐亡(907年)。其間,唐朝和吐蕃八次會盟,由於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後嫁給吐蕃贊普,所以唐蕃關係又稱舅甥之盟。

    至於問題為什麼盛唐時期,沒有收復吐蕃政權?

    我們先確認以下盛唐的時間段,史學上盛唐指從唐高宗時代開始到唐憲宗時代結束的一段時期,大致相當於公元650年到820年。

    而吐蕃王朝強盛時期應時從松贊干布633年(唐貞觀七年)遷都邏些(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正式建立吐蕃王朝開始,到公元842年吐蕃內亂張議潮起義控制河西、隴右,歸附於唐朝結束。

    對比了時間,我們就會悲催地發現,原來唐朝和吐蕃正好在各自最強大的時候硬碰硬打起來了。

    至於唐朝和吐蕃戰鬥力的對比,中外歷史學家的答案因各自的角度自然不同。所以還是以資料說話。

    我們選擇唐朝和吐蕃各自最強的時期進行戰爭結果對比。從662至755百年中,唐史中記載的兩國間爆發的戰事共四十起,大唐十二敗二十八勝,勝率明顯高於蕃方。但規模最大的四場會戰,卻均以大唐全軍潰敗而告終。雙方投入戰爭的人數和雙方戰死人數,唐朝都高於吐蕃,唐朝明顯是使用了人海戰術。所以戰鬥力對比,只能算雙方接近。

    但是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不只是軍隊戰鬥力,還有經濟實力和後勤補給,地形和天時,以及第三方的參與等。

    既然唐朝和吐蕃軍隊戰鬥力接近,那麼就必須進行持久戰,那麼就必須考驗其它三個方面的因素。

    在唐太宗和吐蕃贊普時期:

    1、吐蕃剛建國,唐朝經濟後勤佔優;

    2、地形方面,如果進攻吐蕃則吐蕃地形佔優,如果吐蕃進攻唐朝則雙方接近;

    3、第三方參戰方面,太宗初期唐朝北方威脅很大,並不佔優。

    所以唐太宗的用兵方向在於東突厥、薛延陀、高昌、龜茲、吐谷渾和高句麗,重點不在吐蕃。

    唐蕃雙方發生一次規模有限的衝突,唐軍擊退了吐蕃軍。

    唐高宗初期:

    1、吐蕃雖有發展,但還是唐朝經濟後勤佔優;

    2、地形方面,唐朝佔領吐谷渾後略佔優勢;

    3、唐朝此時迎來最好的外部環境,可以聯合吐蕃周邊少數民族進攻吐蕃。

    應該說,唐太宗和松贊干布去世後的十幾年,是唐朝進攻吐蕃最好的一個機會,但是,656年吐蕃頻擊吐谷渾、660年祿東贊使兒子起政率兵擊吐谷渾,吐蕃和吐谷渾兩國各遣使者到唐朝廷論曲直,請求援助,唐高宗都不聽從。應該說,這時候的唐高宗及他的智囊團隊誤判了形勢,從而讓吐蕃坐大。

    唐高宗後期:

    龍朔三年(663),祿東贊率軍攻佔吐谷渾,其北境直接與唐河隴相接,威脅著唐朝的河隴、西域。此後兩國的形勢開始發生變化。

    咸亨元年(670),吐蕃大舉進軍西域,“殘羈縻十八州(掠安西四鎮所轄羈縻州),率于闐取龜茲撥換城(今阿克蘇),於是安西四鎮並廢”,四月,高宗派薜仁貴、阿史那道真等率軍5萬出擊吐蕃,在大非川(青海是渠南切吉曠原)與吐蕃欽陵(祿東贊之子)40萬軍激戰,唐軍大敗,全軍覆沒。大非川一役,最終使吐谷渾諾曷缽依靠唐朝力量恢復其勢力的希望破滅。從此,吐谷渾作為一個部族體,分別歸吐蕃、唐朝統治,散居青海、甘肅、陝西、寧夏等地。

    此後唐朝並無機會直接進攻吐蕃,雙方只在西域發生戰爭,互有勝負,長壽元年(692),武則天大破吐蕃,克復龜茲、于闐等四鎮。

    在西域方面,長壽元年至安史之亂的半個世紀,唐朝在西域地區保持優勢,只在大小勃律(今克什米爾一帶)與吐蕃發生過戰爭。

    期間,吐蕃繼續發展壯大,唐朝也陸續進入盛唐時期。

    唐玄宗時期雙方對比:

    1、唐朝經濟後勤略佔優勢;

    2、地形方面,吐蕃佔優;

    3、唐蕃雙方各有附屬少數民族勢力,接近。

    這個時候,唐朝已徹底失去直接進攻吐蕃將其收在疆域範圍內的可能性。

    唐玄宗時期(713—755年),唐蕃戰爭主要在河隴和西域兩個戰場上進行。兩個戰場互相策應,仍以河隴一帶為主戰場。期間兩軍各自在部分割槽域曾佔優勢,比如天寶七年(748年),哥舒翰建神威軍,天寶八年(749年),哥舒翰收復石堡城,唐軍在青海勢力達到頂峰。天寶十二年,唐將封常清先後攻破大勃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和西域東部要道上的播仙(今新疆且末),唐朝在西域佔優。

    至德年間(756-757),吐蕃趁安史之亂,聯兵南詔奪取巂州(西昌)、會同(會理)、臺登(瀘沽)、昆明(鹽源),進據清溪關(大渡河南),直逼川西平原,威脅成都,吐蕃佔優。之後,吐蕃藉機控制了隴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鎮,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長安。此時唐朝對吐蕃處於歷史最弱時期。

    幸好,此時郭子儀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廣設疑兵,嚇阻敵軍。吐蕃不知虛實,據長安10餘日後退走。此後,唐朝大量從內地調兵到邊境防禦吐蕃,唐朝進入防守時期。

    唐蕃戰爭的後期,決定勝負的因素已主要決定於第三方的參戰,唐朝在建立對吐蕃聯盟方面取得成功。貞元十年(794年),南詔正式歸附唐朝,在神川大破吐蕃;貞元十八年(802年),韋皋俘獲吐蕃將軍論莽熱,吐蕃由盛轉衰。

    此後唐朝聯合回鶻、南詔、大食,合圍吐蕃,此時吐蕃連年征戰,國勢大衰,最後於877年分裂。

    總結這段歷史,應該說,唐朝和吐蕃是在雙方最強盛時期交戰,各自運籌謀劃,機變百出,廣泛使用了長驅直入,直搗腹心,誘敵深入,相機殲敵,機動防禦,伺機反擊,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疑兵阻敵,伏擊,迂迴,遠端奔襲,夜襲,反間等戰略戰術,非常精彩。

    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是是否團結了周邊的勢力形成聯盟,這點唐朝曾經在南詔方面做得不好,但最後還是改變了策略,從而取得了成功。

  • 16 # 一把大刀天天磨

    為什麼沒有收復?因為人家知道一千多年後有個傻逼喜歡問一些傻逼問題。讀讀歷史再來問問題。唐以前,西藏就從來沒有屬於過中國,何來收復?你怎麼不問唐朝有沒有收復日本和美國呢?

    就算是征服,唐朝也沒有那個實力,就這麼簡單。

  • 17 # 完美冰封

    唐收復西藏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在元朝之前,中原王朝根本沒有擁有過對西藏地區的行政權,何來收復?在元朝之前除了漢唐,其他中原王朝基本沒有超過秦朝的疆域,如果沒有元清,靠漢人王朝中國的中央政府根本不可能染指西藏,這與漢族農耕社會的特性有關。

  • 18 # AA速度與激情AA

    答案很簡單,打不過。大唐天軍在最強大的時候就只吃過兩個虧,一是在遙遠的昭武九姓之地恆羅斯被魔軍阿拉伯擊敗,二是終唐幾百年,大唐天軍遇到吐蕃妖軍就是敗多勝少。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19 # 歷史哨聲

    收復,這個詞用的不當。在元朝前,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佔據過吐蕃,河西走路廊是另外一回事。併吞,或侵佔才是正確的詞語。

    唐朝為什麼不滅吐蕃,早期是利用吐蕃攻打,牽制吐谷混渾和突厥,鐵勒,中期是吐谷渾和突厥,鐵勒衰落後,吐蕃已經強大,中原軍在青海高原作戰費用高,地形不熟悉,氣候也不適應,很難消滅。

    吐蕃弱小時利用它,所以不滅它,吐蕃強盛時,唐朝滅不了它,加上安西,北庭,和東北的契丹,奚,渤海國都不讓唐朝安寧,有心也無力了

  • 20 # 守望萊茵109333626

    這個說法很有問題,對於曾經擁有而失去,後來又重新打下來的地方,可以叫收復,然而元朝之前西藏那裡根本就不曾屬於過中國,你用收復很明顯不合適。或許是想強調中國對西藏毫無爭議的主權,但也犯不上這樣逞口舌之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讓你不能忘記的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