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豪的歌

    《紅樓夢》是舉世公認的中國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前人雖對它已經作了各種各樣的解析和評價,它不但透過人物和情節全景式演繹和揭示了中國歷史上各派哲學思想的本質特徵、變化規律及相互關係,而且在對前人合理取捨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破舊立新,構築了新的哲學和思想體系。作者的主觀意圖是要讓這一體系成為超越佛、道、儒的新的哲學高峰。

  • 2 # 魏永臣550

    紅樓夢這部書既不偏佛也不偏道,而是偏儒的;也即言儒學文化不是人類或中華民族的主流主題文化,而只不過帶著濃厚個人情感的語言文化而巳,也即是人類的休閒娛樂閒玩遊戲文化而已。道佛所倡導的科技文化和技術探索創新文化是人類的主流主導文化,可以說人類離開技術而寸步難行的,而離開語言文化或休閒文化人類照樣生存發展,由此可知,儒學等休閒娛樂戲戲文化是可有可無的,無關緊要的文化。有什麼依據?中華漢字“何”字就是依據。“何”就是“人可”,就是人的特殊性,也即人類區別於猿猴類動物的本質區別。就是人類優於猿猴的兩大特點:一是比猿猴能夠深入的探索自然和利用自然;二是人手能夠精巧的製造或不斷產生髮展自己的製造和生產技術,這就是“哥”字所表達的“兩可”性。倉頡時期,中華民族對於人類獨有的本能就有了清醒的認識,同時,對情感語言休閒文化阻礙“兩可”發揮發展也有清醒的認識,所以“歌”字的構成就是“兩可欠”,也即言休閒文化缺少缺乏人類的“兩可”。這就是紅樓夢開篇第一句就是“你道此書從何而來”的依據。

  • 3 # 襄陽祖海

    曹雪芹的《紅樓夢》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人物沒有絕對的壞,也沒有覺對好,同樣在佛道思想上,也是融化在一起,沒有偏向那一家。

    然後我們在書中看到甄士隱這位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的儒家隱士因家庭變故而由儒悟道,再就是一跛足道人和癩頭和尚一起彼此互相淡笑,拯救世間迷途中的芸芸眾生,曹雪芹在兩百多年前就已經有超越儒、佛、道思想的初始意識,在他心中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沒有儒、佛、道的邊界,突破束縛,實現思想的自我解放去面對世界。

    曹雪芹故意安排了一僧道同行,其實就是想融匯兩家思想,並沒有偏向那一家。

    曹雪芹筆下,幾乎就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這就是曹雪芹眼中的世界,這種格局觀完全打破他在他之前的那些看似有著思想突破的《西廂記》《牡丹亭》和《水滸傳》等之前的文學內容,紅樓夢的偉大在於突破束縛之後沒有進入另一個束縛當中去,記得小時候讀金庸的武俠小說,那裡的江湖非黑即白,長大以後,才發現現實的世界卻從來沒有非黑即白,甚至包括我自己。

    曹雪芹的眼界很高明,就像現實中我們自己,都有這樣那樣的不完美,同時也自己的優點。也看清社會上的人 ,大度做人才是為人之道。

  • 4 # 中國知識考古or兆昌

    以女媧石開心,以大觀園關心,以賈•不假•思索為上心,以豐年珍珠薛為下心,以劉姥姥為民心(前心),以元春為後心(君心),以琴棋書畫為匠心,以衣食住行為天心,皆是末世文心•雕龍畫鳳•以待涅槃重生。

  • 5 # 南京書友

    紅樓夢的主角是賈寶玉別一個是甄寶玉,從這二個的安排就知道曹雪芹是個懂法的人。佛教認三界萬法的存在,佛教的修行是為了斷除煩惱,證德聖賢的果位,學佛可以分為聞,思,俢,證四個階段,曹雪芹的佛學程度至少是聞思佛法鄉成熟的程度,紅樓夢是為了闡述真與假的佛學程度,賈雨村就是假語存!甄士隱是真事隱!用假前言文字假的小說情況,這都佛法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覺,賈寶玉生的時候,嘴裡含著一塊玉,就是心真恆,還有許多證例,所以說紅樓夢是偏佛法而不是偏道的

  • 6 # 怪人3621

    全面物質平衡哲學新文化發現者說:佛是人的心性的觀念及使用的方法,是用人體內部的思維意識功能來表現或改變內外世界模式(包括家庭);道是物質在宇宙執行時,走過的道路,所留下的規律軌跡。兩者物質的內外之分,說的是物質的兩個方面,但也有結合部分。紅樓夢說了四大家族的興衰,展示了家庭血統結構人的執行之道——興衰的s形的運動軌跡,也展示了家庭血統結構下的,人的內心。應該是佛道兩者都有了。總的說沒有單一的存在佛,也沒有單獨的存在的道。有佛必有道。但紅樓夢所說是家庭血統執行之道,佛是家庭血統人心之佛。不是人的物質,宇宙天體執行之平衡大道,也不是人體物質的大佛之心。但紅樓夢四大家族的由興轉衰的悲劇,卻啟發了人們的追求與嚮往,平衡穩定發展繁榮不衰的美好社會——天、地、人——統一、平衡穩定自然之道佛。

  • 7 # 都市閒翁

    表面看一僧一道貫穿始終,似乎不偏不倚,細思卻覺得還是偏佛的,原因如下:

    第一、巜紅樓夢》中寫了許多佛門、道觀的僧道人物,大部分是對佛、道進行鞭撻和批判,他筆下的佛、道之徒、都是一些十分卑劣的人物:饅頭庵的靜虛、水月庵的智通、地藏庵園信;清虛觀的張道士、天齊廟的王一貼、馬道婆等,他們或包攬訟詞,或妖術欺世,或是江湖騙子。但對現實失望的作者找不到出路,最後還是讓他喜愛的寶玉“懸崖撤手”,進入佛門。

    第二、修道的賈敬幾乎沒有正面出場。

    第三、“檻外之人”寶玉尊重甚至崇拜的妙玉是佛門中人。

    第四、惜春也入了佛門。

    第五,劉姥姥、王夫人等人物,口中常常唸的是佛號。

    作者批判了封建社會,但卻由於找不到出路而陷入了悲觀厭世主義。“三春過後諸芳盡,各自需尋各自門。”現實的封建地主階級的“門”,已破敗不了,資本主義的門還未開啟。作者給他筆下的人物能找到的門就是三個門:地獄之門、大牢之門、和天國之門。顯然最好的門就是天國的門。第五回,預示惜春結局的那首曲子說:(虛花語):將那三春打破,桃紅柳綠待如何?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說什麼天上天桃盛雲中杏蕊多?到頭來誰把秋捱過?你看那,白楊村裡人嗚咽,青楓林下鬼吟哦。更兼著,連天衰草遮墳基暮,這的是,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聞說道,西方寶樹喚婆娑,上結著長生果。

    這就是作者對現實世界的詛咒和對佛門西天的歌頌。

    作者雖然對佛、道都是否定的,但還是偏向了佛,在作品中,道,除了攜玉的一僧一道的那個道士,賈敬,其他全是不堪的人物。而佛門,也寫了一些不堪的人物,但作者深愛的小說中第一形象——-賈寶玉走入了佛門,妙玉、惜春等作者深表同情的他們也在佛門。

    道,修的是現世,現世的現實,最後己無他們立足之地。

    佛,修的是來世,來世也許還有一絲希望。

    巜紅樓夢》作者在無法在現實中給他的主人公們找不到出路,便只好讓他們走向佛門。

    所以,顯然作者主觀上是偏向於佛的。

  • 8 # 東籬ZWH

    《紅樓夢》是一部中國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它所涉及的思想體系,儒、佛、道等中國主要精神因素都體現其中。

    首先,佛道思想是貫穿全書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體現出的是佛道並舉,亦佛亦道的思想,從第1回一僧一道出現,就貫穿始終。第18回:“一班小尼姑、道姑也都學會念佛誦經”尼姑道姑同時出現。第66回跛足道士度化了柳湘蓮,可柳湘蓮卻“斬斷青絲”?一僧一道雖不是主要人物,但卻貫穿全書始終,他們屢屢在重要轉折場和現身,且法力無邊,超度人世間的苦難,是這些人的主宰,表明作者肯定佛道文化的超凡脫俗和天人和一的。絳珠草長於西方靈河岸三生石畔,這說的是佛家語境;而施於灌溉之恩的赤霞宮神瑛使者,又是道家語境。空空道人傳抄《石頭記》,卻因抄錄生情,而變身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這些足以說明了《紅樓夢》佛道融合的文化特徵。

    其次,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對佛道思想作了客觀的反映,但是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核心體系,是當時的主流思想。賈家是一個具有白年曆史的封建大家族,是“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作者必然要以當時的社會主流思想——儒家思想,作為創作主旨。“仁”是儒家思想體系重要組成,《紅樓夢》隨處都體現了“仁”思想影響:寶玉對大觀園女兒十分敬重和博愛,無論是對林黛玉還是薛寶釵,或者是史湘雲還丫鬟下人們,寶玉都是非常尊重她們的,處處表現的是博愛,而這種博愛正是儒家“仁”的具體體現。

    《紅樓夢》中不僅體現了儒家“仁”的思想,還體現出儒家“孝”的思想,如寶玉捱了父親賈政的打,卻不敢說半個“不”字。另一回寶玉的母親王夫人害死了丫金釧,寶玉不敢有半點微詞。雖然說寶玉性格上有些軟弱,但也反映出寶玉深受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儘管他對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毫無興趣,時常表現出叛逆的性格,表現出對封建禮教和傳統思想的不滿和衝擊,但他還是基本能尊守封建倫理綱常的,這恰恰反映出寶玉矛盾的思想性格,體現出了作者對傳統儒家思想繼承接受的同時,對傳統的封建禮教的批判。正如寶玉所說“女人是水作的,男人是泥作的”“見了女人就清爽,見了男人就汙濁”,是對那“男尊女卑”傳統觀念的顛覆,體現的是一種男女平等的新思維。

    《紅樓夢》一方面反映了佛道思想對曹雪芹的深刻影響,另一方面突出了曹雪芹對儒家思想複雜的情愫,既有對傳統的接受和表現又有對付面的揭露和批判。

  • 9 # 盛京楊員外

    先回答題主問題,紅樓夢的主觀思想對佛和道都沒有推崇,所以哪個都不偏,依據如下。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文學的一座高峰,內容及其豐富,描寫細膩,涉及人物眾多。對於紅樓夢的理解說法眾多,甚至專門有研究《紅樓夢》的紅學學科。清末以及近現代很多學者和文學大家都對紅樓夢進行過點評,眾說紛紜。

    魯迅說《紅樓夢》的價值在於敢於真實描寫,沒有避諱什麼,打破了傳統思想和寫法。胡適說書裡描寫了一個坐吃山空樹倒猢猻散的自然趨勢。毛澤東說紅樓夢要當做社會歷史看。那麼這麼多說法,我們到底用那種方法和角度去理解紅樓夢呢?

    閱讀紅樓夢等經典文學的方法

    閱讀一部文學作品要從書中描寫的場景,情節,人物關係,人物特徵,時代特點,象徵意義,作者本身等作為切入點。至於得出的結論,那就要看你站在什麼角度去理解,也就是說你自己是用唯物主義歷史觀去理解,還是以道家,佛家,辯證法等角度去得出理解的結果,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道家,佛家等等雖然有他的亮點和意義,但是客觀上講侷限性比較大,不夠全面,容易變成形而上學,說了半天高深莫測,雲山霧繞,然後不知所云,沒有實際意義。所以我推薦用唯物主義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角度去認識理解文學作品,這樣的理解更有意義。

    場景:場景包括人,物,環境,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背景,就好像電視劇裡的群眾演員和服裝道具。場景描寫經常用在文學作品中,表達不同的氛圍和色調,有的起到象徵意義。比如《紅樓夢》第十七回描寫大觀園:“往前一望,看白石崚嶒,或如 鬼怪,或如猛獸,縱橫拱立,上面苔蘚成斑,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徑。”場景描寫體現了當時的賈府升騰氣象,羊腸小徑暗示象徵了之後的衰亡。

    2.情節:情節包括事件,人物,地點 環境。用來表達矛盾與衝突,展現人物關係和性格等等。比如《紅樓夢》二十三回大家自己去看,篇幅所限不引用了,書中情節描寫了賈府的花,林黛玉,賈寶玉,賈府丫鬟。用此情節表達了林黛玉柔弱性格,賈寶玉的貪玩善良,兩人互相愛慕等等。

    3.人物關係:人物關係是構造情節的基礎,表現現人物性格和矛盾衝突的必要條件。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關係時導致了後面一系列事情的發生必然條件。賈寶玉,林黛玉前世是補天石和仙草,進入紅塵的表兄妹關係,互相愛慕的關係等等,薛寶釵和林黛玉同為金陵十二釵之首,與賈寶玉同樣的親近關係等等。這些關係必然導致矛盾的產生,情節的曲折,複雜的人物關係,產生了豐富的內容。

    4.人物特徵:主要包括人物性格特徵,人物特徵體現了情節中各個角色的反應是必然的,是有聯絡的,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賈寶玉性格溫和,多情,富有同情心,單純,沒有功利心。林黛玉性格敏感,淡泊,細心,聰明。薛寶釵性格外表凜冽,內心熾熱,有野心。這些性格特徵導致賈林二人必然在心靈上更契合,但結尾卻是賈薛成婚。

    5.時代特點:主要指的是當時的社會價值關係,也就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不同的文學作品有不同的時代特點,具有侷限性和特殊性。比如賈寶玉跟那麼多女性有曖昧關係,也發生過關係,在當時的時代下算好的了,待人溫文爾雅,多情不絕情,但是在現今時代估計是渣男的代名詞。賈與林薛都是較近的親屬關係,但是還戀愛成婚,在當時的時代再正常不過,但是在當今世界倫理發展的情況下,這是不被接受的。不能用現在的時代特徵去評判理解這類文學作品,要把自己代入到當時的時代之下去理解。

    6.象徵意義:文學作品對場景,情節,人物等等的描寫,大多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由各種描寫去表達文學作品之外的意義,閱讀這些文學作品要開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之後要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樣才能理解象徵意義,也是一般作品的最高價值所在。《紅樓夢》透過對幾大家族的描寫了時代的興衰,象徵著封建文化王朝的沒落。對人物的描寫,象徵著人在時代的碾壓之下,無奈與弱小。

    怎麼避免形而上,得出比較全面的理解。

    前面說了,我推薦用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去解讀文學作品,因為社會是在不斷進步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的出現新的問題,多數新的問題是以前的哲學思想指導不了的,或者解決的不妥當,新的哲學思想是對歷史的總結之下對新問題的解決辦法,所以更先進。就好比打仗,諸葛亮再神機妙算,運籌帷幄,在面對現在槍械的情況下也註定是要失敗。

    具體怎麼應用,比如對書中描寫的道,佛,儒。三者對以前社會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書中開始靈石求道,後來進入紅塵歷練成為賈寶玉,最後出家當了和尚。這說明面對逐漸沒落的 封建社會,道,佛,儒都挽救不了這種結果,道家無為,佛家因果福報,儒家仁義禮智信都沒有辦法,解救不了主角的悲涼命運,這是歷史新舊交替的必然結果。所以《紅樓夢》此書我理解為道,佛,儒哪個也不偏,而只有未來才能給出辦法。

  • 10 # 浣熊缺黑衣

    《紅樓夢》這本書講的是曹雪芹構造的世界,佛道都在其中,佛本就是道,何來偏向佛或道。

    曹雪芹是個出身不凡的人,他也不想做官,他寫小說一定程度上是給自己看的,當時也是在滿清皇室貴族中流通,能看到的起碼是富商。現在人看到《紅樓夢》是因為印刷業的發達,古代人看小說那是要手抄的,貴族間流通互相抄讀。也就是貴族有這個閒情,平民百姓做生活都來不及,有空也是去天橋底聽故事看雜耍消遣,那時的民眾估計都是劉姥姥的水平,認識字的都不多,談何看《紅樓夢》?

    關於佛道,這些討論很多文人樂此不疲,其實儒道佛是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紅花白藕青蓮葉,三教原本是一家。”人的修行到底是什麼?修的是宇宙人生,哪怕基督天主教都難出這個範疇。佛教很多經典和道家殊途同歸,佛家的《心經》和道門《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可以相提並論。佛家經典的遣詞造句和道家經典非常相似,可見翻譯過來的時候有所借鑑。因此,不要過多分別佛道。多從作者生平和歷史的背景角度去看文學經典。

  • 11 # 旁觀者嵐

    《紅樓夢》的思想是偏道教的。儘管主人公賈寶玉最後出家成了和尚。

    一、強調人生如夢

    《紅樓夢十二隻曲》本身就是強調人生如夢。只講今生富貴貧困和修仙,但沒有講來生。

    二、輕視榮華富貴

    最典型的是重點表達作品思想的《好了歌》和甄士隱悟道後所唱的《好了歌注》。

    儒家在齊家中講究功名,財富,愛情,親情,但《好了歌》是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碰撞,全面否定了功名富貴,妻子兒女,這是齊家的基礎。《好了歌注》更詳細地根據故事情節做了描述。

    通篇能作為指導思想的歌賦,沒有關於佛家的理論。

    只有關於惜春的"西方寶樹喚婆娑,上結著長生果。"但這不是肯定,而是夢幻。

    小說中賈寶玉曾寫過南華莊子的釋文,而被林黛玉當場批駁。說明他們卻認真學習過莊子。而妙玉更是推崇莊子。

    所以既叫《紅樓夢》,不排斥佛門,但主旨思想卻是道家的。

  • 12 # 木頭徐林同學

    大明近300年尊道,道教的鼎盛時代,到了清朝,抑道尊佛,佛教又煥發了強大的生命力。

    曹雪芹寫紅樓夢的年代,儒釋道已經是老百姓骨子裡面的東西,所以紅樓夢中儒釋道都有描寫,不過按照當時的主流思想,曹雪芹的紅樓夢應該是偏佛的,畢竟寶玉最後還是出家為僧。

  • 13 # 夢190234205

    整個故事比較偏道,結局比較偏佛。

    故事中,雖然有很多人會有意無意念到“阿彌陀佛”,但都不是什麼出家人,也沒什麼誠心信佛和拜佛。關於佛教似乎就只有一個住在隴翠庵裡最正點的尼姑妙玉和故事開頭提到的一個癩頭和尚。

    而道教有故事開端的跛足道人,還有常提到的清虛觀,道長等等,清虛觀是宏偉的道觀,住在道觀裡的應該不是道人就是道姑。

    賈家要是做什麼法事都要去清虛觀,道觀裡的王道長都會盛情款待。

    年邁的賈敬是賈家最虔誠的修道人,在清虛觀修道煉丹。

    賈母心地善良,慈悲為懷,常帶著一群家屬去道觀拜佛。

    自然賈寶玉和他母親王夫人也會跟著賈母她們一起去道觀,雖然王夫人不是很善良,但她總是慈眉善目,吃齋唸佛。

    身為貴妃娘娘的賈元春回孃家那麼短的時間裡,都不忘去一趟清虛觀,可見賈家和道家是很有淵源的。

    所以故事中比較偏道。

    而故事的結局,好像沒有提到清虛觀了。

    卻很明顯地說兩個年輕人的去向,一個是賈惜春,有點兒憂慮的千金小姐到故事的最後,出家在隴翠庵做了尼姑;另一個是賈寶玉,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賈寶玉和林黛玉“鬧矛盾”時,口口聲聲說“……我就當和尚去……”到最後還真的就當了和尚了。

    所以故事結局比較偏佛。

  • 14 # 明月清風本無價

    紅樓夢一書比較偏向佛,因為它處處都是慈悲也處處都是覺悟。沒有嘲笑,沒有不喜歡,只有悲憫和包容。它其實體現的是我們生活中的每個人,但凡事都有因果,輪迴。每個人揹著自己的業(業障)造就著因果,走向下一個輪迴。

  • 15 # 此箋

    《紅樓夢》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曹雪芹藉助女媧煉石補天的神話故事,經由一僧一道串聯的敘事模式,將儒、道、釋三種文化思想融合其中,為讀者構造了一個神奇而又夢幻的紅樓世界。

    從思想主題上來看,《紅樓夢》裡的儒、道、釋是水乳交融的相互滲透關係,共同體現了人性之美與悲劇之美。倘若非要從思想上去區分《紅樓夢》是偏佛還是偏道,私以為小說裡佛家思想的比重要更大一些。

    綜合來看,《紅樓夢》中的佛教思想有以下體現:

    其一,木石前盟的情感主線和賈府的興衰交替照應了佛家的因緣果報理論。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佛教講究因緣際合,認為世間一切事物皆是因緣和合而生。所謂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對於寶玉和黛玉也不例外。

    天上掉下的林妹妹,就是為了還淚而來,以報答前世作為神瑛侍者的寶玉對自己身為絳珠仙草的灌溉恩德。有了這份木石前盟的因緣,才有了賈府這場“懷金悼玉”的紅樓一夢。所以寶黛初見,才會有“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美好與浪漫。也正因為有了曾經的灌溉之情,黛玉才要在今生要用一生的眼淚來償還。從寶黛初見寶玉摔玉開始,黛玉的還淚使命就已經開啟。寶黛相愛的過程,實質上就是黛玉還淚的過程。後來黛玉說自己眼淚變少了,也象徵著黛玉的愛情與生命即將走到盡頭。

    為了甘露之惠,黛玉還淚而來,那是前世的因;而最終黛玉淚盡而亡,那是今生的果。寶黛之愛,正因為有了“三生石上舊精魂”的情緣存在,才會有瞭如此動人心絃的久別重逢與如此纏綿悽美的陰陽相隔。

    除此之外,鳳姐“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也體現了佛教的因緣果報論。鳳姐一生殺伐決斷,從來不信什麼陰司報應,卻因為當初對劉姥姥的一份惻隱之心,為自己的女兒巧姐兒結下了一份善緣,在賈府大廈將傾之時在劉姥姥的幫助下保全了巧姐兒的性命。

    而鳳姐也因為自己的貪得無厭,斷送了自己的性命。而一向奢靡浪費的賈府,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曾經的榮華富貴毀於一旦,來了一個樹倒猢猻散。賈府的由盛轉衰,與當初“安富尊榮者多,運籌謀劃者無一”有深刻的因緣果報關係。

    其二,“到頭一夢,萬境歸空”的思想主題體現了佛家的色空觀念。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佛教裡重要的色空觀念。佛教重視事物之間的因緣和合,而將這種因為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有形物質稱為“色”,其本質稱為“空”。空性是色的本源,而一切色又可以迴歸到空性之中。

    這種色空觀念,體現在《紅樓夢》小說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思想主題上,是對“到頭一夢,萬境歸空”的有力體現。無論是甄士隱解注的《好了歌》,還是太虛幻境裡的《飛鳥各投林》,抑或賈府由盛轉衰之後寶玉選擇遁入空門,都體現了佛家的空無思想。

    寶玉的有色至空,是經歷了情的度化。那是從齡官那裡悟到的“人生情緣,各有定分”;從《寄生草》裡悟到的“人生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所以當晴雯無辜枉死,黛玉香消玉殞,大觀園的姐妹散落天涯,寶玉選擇了佛門的清淨與空無,祭奠這終將逝去的美好。

    而深受佛教色空影響的人,不止有寶玉,還有“將那三春看破,覓那情淡天和”的惜春,“‘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甄士隱。與那些沉迷於聲色不能自拔的賈瑞之流相比,不執著於“色”之“假相”的寶玉、惜春等人,才能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寧靜與空無。

    對於曾經煊赫一時的賈府來說,榮華富貴也終成過往雲煙。賈府由盛轉衰,“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賈府樹倒猢猻散,可不正是《飛鳥各投林》裡的寫照,“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終究,一切色又迴歸到空性之中。

    其三,通靈寶玉的出現與消失演繹了佛家的轉世輪迴思想。

    佛教認為,人死後其靈魂會在輪迴中投胎,甚至留有前世的記憶。在小說《紅樓夢》中,不僅寶黛的“木石前盟”體現了佛教的轉世輪迴思想,寶玉胸前佩戴的通靈寶玉,也是佛教轉世輪迴思想的一種體現。

    因無才補天而凡心偶熾隨神瑛侍者幻形入世的通靈寶玉,本就是女媧煉石補天之後遺棄在青埂峰下的一顆頑石。在煙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遊歷一番之後,頑石終究體會到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禪語真諦。當初寶玉被馬道婆作法之後,寶玉昏迷不醒,癩頭和尚曾說,“只因他如今被聲色貨利所迷,故不靈驗了”。後來寶玉失玉,癩頭和尚前來送玉,寶玉在其“你自己的來路還不知,便來問我”的點化下,最終遁入了空門,通靈寶玉也跟隨寶玉消失。

    在一僧一道的幫助下,通靈寶玉迴歸青埂峰下,變回女媧遺棄的無才補天之石,一切又回到了生命的起點。而那鐫刻在頑石上的紅樓一夢,由此引發的紅樓一嘆,“到頭一夢,萬境歸空”的生命體悟,正是為了“沉酣一夢終須醒,冤債償清好散場”。

    總之,《紅樓夢》的佛教思想更為深刻一些。不管是從人物命運還是意蘊主題,都流露出佛家思想裡的悲憫與空無。只不過,曹雪芹並不是一味地宣揚佛家的光明偉大,而是在以賈府為代表四大家族的興衰交替與悲歡離合之中寄予一份人世無常之感。

    於繁華處見悲涼,在無聲處見荒唐。本應四大皆空的鐵檻寺,與王熙鳳弄權也有千絲萬縷的勾結與聯絡。而不問紅塵的水月庵,背後也有很多人看不到的骯髒與交易。可不管如何折騰,都逃不過曹雪芹筆下的“到頭一夢,萬境歸空”。

  • 16 # 青春鼓手

    亦佛亦道,在紅樓夢中把佛和道並列的思想貫穿全書。首先,絳珠仙子下凡時,是道人和佛仙在交流介紹。其次,賈寶玉的玉是佛仙在指導得以讓賈寶玉躲過生死劫。而薛寶釵的金鎖和藥卻是一個道士指點。二人在書中也是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在書中佛,道遙相呼應,在全書中起到了主線作用,引領故事情節變化。其次在整本書中,饅頭庵和道觀時常出現卻發生許多違背常理規矩的事,我認為出現這些的目的是用來烘托真正佛,道的故事情節透過本書也暗示只有一心向佛,一心守道才能修成正果。第三,在佛,道之間。作者的詩詞變化是對紅塵看破,悼念逝者的淒涼和無奈。處處有情,處處生情。在早期的封建社會把佛道的神化也是小說的慣用手段,可是在本書中曹公把佛道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並行出現,隱喻眾生。也說明古代文化發展的高峰上,紅樓夢的代表性當之無愧!

  • 17 # 淡看雲起看紅樓

    中國老百姓的信奉好像很隨意,如來佛祖也好,太上老君也好,只要保佑無災無難就行,對道、佛分得不是那麼清楚。《紅樓夢》裡直接讓“一僧一道”一起出現 ,貫穿全書,可見作者對佛、道是不偏不倚的。

    我國有五大宗教,其中道教、佛教流傳最廣,最有群眾基礎。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以老、莊的“無為而治”為指導思想。佛教是西漢時期由印度傳入,創始人是印度王子喬達摩·悉達多。佛教宣揚來世今生,因果輪迴,在南北朝時快速發展,在唐朝發展達到頂峰。一直以來,佛教的發展已經壓過了本土宗教----道教。

    《紅樓夢》全書有一定的宿命論的色彩,契合佛教的教義。但書中道教也佔了一半的比重。小說開端安排了一個奇怪的搭檔----僧道同行。這一僧一道即渺渺大士,茫茫真人,他們在書中多次出現,均是當頭棒喝,指點迷津,警示紅塵中的紅男綠女,富貴榮華皆幻象,要戒貪戒欲。主旨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幻化頑石

    女媧補天餘一頑石棄於青埂峰下,偶遇一僧一道在石邊談論俗世的繁華富貴。石頭動了凡心,請求僧道帶它去人世間走一遭。僧道把它幻化成通靈寶玉,隨著賈寶玉的降生,來到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的怡紅院,經歷渡劫。

    空空道人----情僧

    石頭歷經離合悲歡炎涼世態後歸於青埂峰下。空空道人將石上記錄的故事抄錄回來,問世傳奇。而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改名為情僧,把抄錄改的《石頭記》改名為《情僧錄》。這裡,僧道已成一體。

    揭示香菱命運

    僧道再出現時是甄士隱抱著女兒在街上看過會的熱鬧,他們預言英蓮“有命無運,累及爹孃”。《紅樓夢》出現的第一個女兒的薄命已定。

    通靈蒙塵

    書中第二十五回,“魘魔法姊弟逢五鬼,紅樓夢通靈遇雙真”,賈寶玉、王熙鳳被馬道婆作法魘住,命垂一線,此時僧道出現。通靈寶玉被聲色貨利所迷,已不能“通靈”。渺渺大士持頌曰“沉酣一夢終須醒,冤孽償清好散場!”此語富有極深的哲理性。此處甲戌側批:三次鍛鍊,焉得不成佛作祖

    一僧一道也分別行動,根據他們的行動規律,渺渺大士渡女子,茫茫真人渡男子。比如,林黛玉是賴頭和尚要她渡化出家,薛寶釵是癩頭和尚給的“冷香丸”的偏方。而甄士隱、柳湘蓮是被跛足道士喝醒,飄然出家。“魘魔法姊弟逢五鬼”,僧道出現時,甲戌雙行夾批:僧因鳳姐,道因寶玉,一絲不亂。

    可貴的是,曹雪芹雖然尊佛重道,但也對蠢夫愚婦、空門敗類進行了嚴厲的批判。比如下面這一段,脂批批得毫不留情。

    周瑞家的因問智慧兒:“你是什麼時候來的?你師父那禿歪剌往那裡去了?”智慧兒道:“我們一早就來了,我師父見了太太,就往於老爺府內去了,叫我在這裡等他呢。”[甲戌雙行夾批:又虛貼一個於老爺,可知尚僧尼者,悉愚人也。]周瑞家的又道:“十五的月例香供銀子可曾得了沒有?”智慧兒搖頭兒說:“我不知道。”[甲戌雙行夾批:妙!年輕未任事也。一應騙佈施、哄齋供諸惡,皆是老禿賊設局。]

    饅頭庵的靜虛出家人管紅塵事,和王熙鳳“弄權”,害死兩條人命。馬道婆是寶玉的乾孃,為了五百兩銀子要置他於死地。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這就是曹雪芹傳遞的觀念。

  • 18 # 道味紅樓這本書

    大道經書玄無上,

    胡言一片甚荒唐。

    若非道味紅樓注,

    千古奇謎落汪洋。

    曠世經典《紅樓夢》問世以來,人們對它的理解可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且大家各執己見,眾說紛紜。最普遍的理解,認為是部閨閣小說,甚至還.有宮庭秘史之說。甚荒唐!可惜百年間作者的苦心主旨竟石沉大海,不為人曉!

    這個千百年的謎底,最終被橫空出世的《道味紅樓》揭開!作者自信,書中觀點可以經歷歷史考驗!正如《百家講壇》講座者錢斌教授看過書稿後評價:"這本書中有貨,必將是一本‘長銷書',只要《紅樓夢》在,《道味紅樓》就可以在!"

    《道味紅樓》認為,《紅樓夢》本質是部野史版道禪智慧經書,寓玄妙的老莊思想於故事情節,以情入道,懷道傳道,普度眾生,助世人明大道的智慧,更好地修身舉業齊家治國,享逍遙樂境。

    《道味紅樓》展現了《紅樓夢》的思想框架,從其道治經書的主旨思路,解說關鍵情節,並對書中讀者常感茫然的詩詞歌賦作獨到深刻的解讀,讓讀者恍然大悟,豁然開朗。

    《道味紅樓》研究發現:《石頭記》(《紅樓夢》原名)之石,幻形為寶玉之玉,為道家所尚自然之物。《紅樓夢》以寶玉作道治思想的化身,歷教化社會之腐亂,哀大道之廢馳,演奇文以傳道。這正是:

    通篇有玄妙,

    泣淚為世癆。

    皆說言情事,

    悟道知逍遙。

    故云:《道味紅樓》後,不看紅學書。

  • 19 # 風信子AI

    紅樓夢開篇介紹:一僧一道

    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二位神仙幻化成為癩頭和尚和跛足道人攜帶石頭去人間。

    小說《紅樓夢》中寫了不少佛和道,也引用了一些佛道偈語。從字面上好像曹雪芹相信並宣揚佛道思想,但如果我們深入分析,就會發現,曹雪芹不僅不是宣揚佛道思想,恰恰相反,曹雪芹透過對茫茫大士(賴頭和尚)、渺渺真人(跛足道人)、空空道人、葫蘆廟小沙彌、清虛觀張道士、水月庵(饅頭庵)淨虛老尼、寶玉乾孃馬道婆等所謂佛道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畫,對現實社會中的假佛道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有力的批判。佛家供奉如來佛祖,道家供奉元始天尊。而《紅樓夢》中賴頭和尚和跛足道人的上級領導卻是警幻仙子。警幻仙子何神也?是曹雪芹杜撰的身居離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放春山遣香洞太虛幻境,司人間之風情月債、掌塵世之女怨男痴的神仙。她的神力有點像西方的愛神丘位元。可見《紅樓夢》中佛道的神主牌位供奉的既不是如來佛祖,也不是元始天尊,而是中國愛神——警幻仙姑。茫茫大士(賴頭和尚)、渺渺真人(跛足道人)、空空道人,是曹雪芹為了隱藏小說的真正出處、增添小說的傳奇色彩、介紹小說的藝術特點而虛擬的人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有ESP,在冰雪路面上行駛時剎車可以一腳踩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