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月擾清風
-
2 # 生涯小鋪
批判性思維就是把知識的表象和本質區分開來的能力。理清了這一點之後,我們才能探討如何培養這項關鍵的能力。
你的論點有什麼支撐?
對我而言,批判性思維的啟蒙來自於我的大學第一堂人文通識課:“哲學視角下的人文學科”。
6年前的秋天,芝加哥大學Wiebolt教學樓的103教室裡坐著18個剛剛入學的年輕人。每個人都在安靜地盯著眼前的書本,偷偷用餘光打量未來的同學。教室裡的氣氛持續了幾分鐘,直到一個穿著黑色衛衣的年輕學者走進了教室,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帶到了他的身上。
Wiebolt Hall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年輕學者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走到了黑板前,用粉筆寫下了一個問題:“強權是否就是真理?”
反對的同學們紛紛開始丟擲一些熟悉的詞彙——人權、自由、平等——而支援的同學們則開始假設如果納粹德國贏得二戰之後,世界的價值觀會有怎樣的變化。年輕學者耐心地聽完每個同學的回答,把同學們的回答一個一個地用“前提—結論”的方式總結成三段論,寫在黑板上。
“這些前提條件可以保證結論的成立嗎?”
結果是,經歷了仔細的檢驗之後,每個同學都沒法在邏輯上自圓其說。我們尷尬地發現,雖然我們每個人心中有強烈的想要證明自己觀點成立的慾望,但在證明自己觀點上卻無從下手。
年輕學者笑了笑,“如果你的觀點在邏輯上不能成立,怎麼說服別人呢。”
這是我大學生涯裡印象最深的一堂課,儘管我學到的道理回過頭來看並不深奧:我開始理解觀點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學會給自己的觀點提供合理的支撐。在我的人文通識課上,這是一件持續整個學期的事情。
對我而言,“公正”曾經是一個簡單的、理所應當的概念,我從來沒有想過這還是一個可以被思考的物件。但在這堂課裡面,我才真正體會了這些被老師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傳授下來的概念背後的複雜性。
批判=反思
回到國內後,我們在一直思考的問題是:西方傳統裡的博雅教育在中國有多少本土化和適齡化的空間。同時,作為博雅教育的核心,批判性思維的傳授自然應是當務之急。但意識到如此流行的一個詞語在基本概念上還沒有得到釐清,實屬可惜。
在可追溯的歷史視野內,世界上第一個定義“批判性思維”的人是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杜威在《我們如何思考》中稱之為“反思性思維”(reflective thought)。他的定義如下:
(反思性思維是)對觀點和被認同的知識所採取的主動的、持續的、仔細的思考;其方式是探究知識具備什麼樣的支撐,可以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約翰 · 杜威(John Dewey) 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改革者
杜威認為,人和物體的最重要區別在於,人可以自我革新,而物體一成不變。物體的改變只能受到外在的影響,而人自我革新的方式在於積極、主動的思考。但是,主動的思考不等於主動的知識學習。一個知識豐富的人如果不具有把自己和知識分離開來的能力,那麼跟被動的物體沒有任何區別。
所謂反思性思維,就是一種能夠把知識當做物件反覆錘鍊的思維模式。對於任何一個觀點,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讀者的第一反應不是“我需要找到正確的理解方式”,而是“作者的這個觀點有什麼支撐”、“這樣的支撐是否合理”。能夠問出第二種問題非常可貴,但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中,學生們普遍缺乏這種把文字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與之對話的能力。
與經典著作平等對話
我們曾經在Homer Project裡教過學生閱讀《獨立宣言》。這篇文獻的觀點人盡皆知:北美殖民地應當從英國統治下獨立出來。但閱讀《獨立宣言》的目的並不是瞭解這個著名的結論,因為答案在初中歷史書上已經寫得明明白白。同樣地,閱讀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並不是為了瞭解葛底斯堡戰役;閱讀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並不是為了瞭解1963年夏天的民權運動。
讓高中生閱讀這些經典文字的價值在於:它們用細小的假設和完整的邏輯構建了一個個著名的觀點。而這些被假設和邏輯支撐起來的觀點都是值得用批判性思維來進行檢驗的物件。
我教我的學生用文字細讀的方式一段一段地分析出《獨立宣言》裡的段落。慢慢地,他們開始讀懂“我們認為以下真理不言自明:人人生而平等,他們被造物主賦予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對幸福的追求”這一條著名的宣言是為了證明“一個踐踏人的基本權利的政府應該被推翻”。而《宣言》不厭其煩地列舉了27條英國國王的暴行——包括未經許可的增稅、在殖民地駐兵、拒絕殖民地的司法獨立——是為了證明“英國政府的統治在踐踏人的基本權利”。以上兩個證明得出一個邏輯嚴密的推論:英國的殖民統治應當被推翻。
用細讀的方式去探究文字觀點具備什麼樣的支撐,可以得出什麼樣的結論:這就是從閱讀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意義。自然而然地,我的學生開始思考和質疑:《獨立宣言》所說的權利是否真的不可剝奪?作者的指控是否足以構成暴力革命的理由?掌握了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模式之後,他們開始學會對文字發問,去跟文字進行對話。
大學課堂裡的學習並不是“學術觀光”。進行任何方面的學術探索,最重要的是意識到任何學術話題都發生在對話之中:一門學科的歷史是由不斷的知識顛覆組成的。尋找標準答案的學習思維在這種環境下並沒有意義,我們也一貫反對這種思維。
說到底,杜威“反思性思維”的概念點出了教育的本質:教育,即是教人思考。培養主動的思考、積極的反思比起單純的知識傳授來要重要得多。這其實代表了西方的教育思想傳統裡重要的一環:把“育人”當成教育的終極目的。早在1867年,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就在聖安德魯斯大學的開學演講上指出,大學的目的不應當是單純的技能培訓,而是培養“具備能力與涵養的人”(capable and cultivated human beings)。把一個人培養成能夠面對任何知識挑戰的思考者,這是嚴肅認真的教育應該具有的目標。
怎樣提高批判性思維?
關於批判性思維,還有普遍的一個誤區:中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不夠是因為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問題。即使在提倡素質教育的美國,很多學生也並不懂得批判性地檢驗複雜的觀點。
實際上,在良好的引導下,簡單的文字閱讀也可以做到很多提升。培養批判性思維,需要一個讓學生能夠保持開放性思考但掌握正確思考模式的課堂。只要學生和老師之間有開放但尖銳的互相質疑,批判性思維的形成是比較自然的。這件事並不神秘。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在課堂裡實驗性地教過學生一些思維工具,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對觀點的邏輯細分和細小觀點是否成立的檢驗。就像之前提到的《獨立宣言》細讀一樣,我讓同學們從大觀點細分為小觀點入手,一點一點考察觀點之間的支撐是否成立。做到這一點需要理解以下幾個步驟:
什麼是前提假設和結論
什麼是邏輯上嚴密(logically valid)的觀點
什麼是邏輯上可靠(logically sound)的觀點
該觀點成立的前提下,可衍生出何種邏輯推論
學生學會這些基礎分析方式之後,文字檢驗下的作者的意圖自然變得清晰起來。只要明白了複雜觀點的基本結構,就可以發掘出許多文字的字面意思之下的洞見。同時也正如預料中的一樣,掌握批判性思維對同學們寫作的深度也大有提升。
事實證明,只需要一些簡單的分析指引,一個高中生也可以拆解亞當·斯密和尼采這樣的思想家的複雜觀點,並對其進行合理的批判。在這層意義上,掌握批判性思維也是對著名作品去神秘化的過程。而這恰好也是一個人心智成熟的關鍵一步。
到最後,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思考的態度:不去害怕有名的作者,對知識進行無畏的探索和質疑。
-
3 # 藉之韻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專門的思維方式,其目的無外乎是做出更好的決策和判斷事物,事情的對錯。批判性思維不是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透過分析和評估做出更好的判斷。和批判性思維相對立的是海綿式思維。海綿式思維指的是單向的去接收,有點拿來主義的意思,而批判性思維講求的是在吸收的同時要做出質疑,分析,評價、反思。批判性思維這套方法有幾個要點:
1、批判性思維的本質:批判性思維一般是一種高於自然思維的思維模式,它更講求的是對思考的思考。比如說下圍棋時候的思考就是自然思維,而覆盤時候的反思就是對思考的思考。批判性思維也往往如此一般的思考由於利益相關,立場不同,時間緊迫等等原因總會有不少偏差和誤區。而對於思考的思考,因為其更純粹,所以誤區往往更少。這裡邊也包括對於知識的在思考。
2、批判的物件:批判思維一定要有一個物件,對於批判思維的物件必須要做到寬容原則。所謂寬容原則說的是:我們要最大限度的理解批判的物件,儘可能的完全的瞭解它,而不要先入為主,歪曲,片面的理解。不然批判很可能就是無效的。比如說當我們批判一個人說 你不應該如此悲觀的時候 是否感同身受的站在他的立場上想過?當你批判自己的一個判斷的時候,你是否也仔細的反思過當時做出這個判斷的原因?等等只有你真的清晰的瞭解了,才能做出正確的批判,從而做出更好的決斷或改正。
3、批判的標準我們如果想批判一個事物其必然是存在標準的。比如美醜、高低、對錯等等那麼什麼樣的標準是合理的呢?一般來講人有兩種標準:a、立場化標準b、中立化標準所謂立場化標準,咱們舉個例子:比如說站在你的利益上去評判一個大眾事件站在你的宗教信仰或哲學信仰上去判斷別人的信仰以你的情感為出發點(你喜歡或恨一個人)去判斷一個人行為的好壞對錯而所謂中立化標準就是客觀的,去立場化的標準:邏輯標準科學公理標準(1米比1釐米長)大眾價值觀和大眾文化而與此同時 邏輯標準 科學公理標準 要比大眾價值觀和大眾文化更中立。
-
4 # 拙筆淡靜
很重要的一項還有“邏輯”。但凡能夠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地思維人與事物的人,首先是非常注重“邏輯正常”的。因為唯有思維符合邏輯,沒有悖逆邏輯規則規律,才是“正常的”“在理的”“不混亂的”。
-
5 # 時事評
人們經常會為某事爭得面紅耳赤,大多是因為分不清觀點還是事實![捂臉]
觀點(Opinion):某人對某事的看法,無法證偽;
事實(Fact):某種陳述,能被證偽。
批判性思維,意思是對外來的資訊不能照單全收,要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一定的質疑。
而區分觀點和事實,這其實是批判性思維的起點。其實很多人並沒有經過這方面的練習,從而導致經常發生把觀點和事實攪在一起的問題。
很多時候,爭論最多的其實是觀點,而不是事實。因為,觀點是很難爭論出正確還是錯誤的,而事實,是可以去證明真偽的。
批判性思維是人們去偽存真,認識真理的必要方式
-
6 # 夜航船2025
你處於批判性思維前四個階段的哪個階段?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完全表現出自己思維發展的潛能。我們有巨大的潛力,但是我們的潛力絕大多數仍處於休眠和未開發狀態。思維技能的進步就像打籃球,跳芭蕾舞或者吹薩克斯的進步一樣,沒有有意識的投入和學習是不可能做到的。只嬰我們還認為當下的思維水平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就不會進行提高思維的練習。批判性思維發展的階段→有技巧和判斷力的思維成為我們的第二本能。高階的思考者→我們隨著自己的練習不斷地進步。練習中的思考者→我們認識到常規訓練的必要性。初始的思考者→我們嘗試著改善自己的思維,但是卻沒有常規的練習。質疑的思考者→我們開始認識到自己思維中存在的錯誤。魯莽的思考者→我們不能意識到自己思維中的重要錯誤。多數人終生都停留在魯莽的思考者階段,想要成為完善的思考者需要每天堅持練習。提高思維水平是一個緩慢進步的過程,需要長期乏味的練習和努力。僅僅參加一個初級的思維訓練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傑出的思考者的。改變思維幾年的漫長過程,它不是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就能完成的。批判性思維所必需的特質只有經過長期的努力才能夠養成。如果想要發展成為一名思考者,我們需要經歷的發展階段分別是:1階段 魯莽的思考者(我們不能意識到自己思維中的重要錯誤)2階段 質疑的思考者(我們開始認識到自己思維中存在的錯誤)3階段 初始的思考者(我們嘗試著改善自己的思維,但是卻沒有常規的練習)4階段 練習中的思考者(我們認識到常規訓練的必要性)階段5 積極的思考者(我們隨著自己的練習不斷地進步)6階段 完善的思考者(有技巧和判斷力的思維成為我們的第二本能)多數人終生都停留在魯莽的思考者階段。想要成為完善的思考者需要每天堅持進行練習。
-
7 # 劉原四川師者情懷
今日社會缺乏批判思維!說起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很多人首先會重點關注“批判”二字,按中文字面覺得批判性思維的目的是挑錯,找出別人說、寫、做的不對的地方。這種想法並不準確,當然這種誤解也是因為中文翻譯的問題,中文沒有直接對應的詞彙。準確的說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思維模式,即一個人看待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或對待學術的一種態度。
1. 批判性思維發展史 批判性思維最早可追溯到蘇格拉底的思想和討論方式,即蘇格拉底問答法。 蘇格拉底問答法:採用對話討論和啟發的教育方式,透過激勵學生向對方提問,然後辯論,逐漸發現和揭露對方在回答當中的矛盾之處以及推理的缺陷,從而引發雙方更為深入的一個思考。 蘇格拉底問答法是邏輯推理和思辨的過程,它要求對概念的定義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對問題做出更加深入的分析,而不是簡單地接受或者說去重複別人說過的話。 即使對方是名人或權威,都不應該去全盤接受、盲目跟隨,而是鼓勵學生去獨立思考,敢於提出質疑。 在這之後,杜威提出了新的概念 — 反思性思維,主張大膽的質疑,謹慎斷言。 當聽到一個新觀點,無論對方身份如何,都需謹慎對待。在做出判斷之前,做主動的、充分的、持續的理性研究。延遲自己的判斷,而不是立即對於某一個觀點給出武斷的贊成或反對。 為了進一步闡明批判性思維定義,46名批判性思維專家組成了國際小組來進行合作研究,並且在1990年時候發表了相關報告。 報告指出,批判性思維主要分為認知技能和思維傾向。
2. 批判性思維的定義 關於批判性思維的最新定義,有以下兩種。 1)The object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an issue in order to form a judgment (from Oxford) 這個定義來源於牛津詞典,理解為對於問題的客觀分析和評估之後再形成一個判斷。 2)The mental process of actively and skillfully conceptualizing,applying,analyzing,synthesizing,and evaluating information to reach an answer or conclusion (from Webster) 這個定義來源於韋伯詞典,理解為主動並有能力的概念化,應用,分析,綜合和評估資訊來得出答案或者結論的一個思維過程。 其中重複出現的分析、評估則是批判性思維中最為關鍵的環節。 批判性思維是目前美國CCSS標準最看重的三大能力之一。CCSS是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共同核心州立標準)的縮寫,該標準於2010年起在全美各州推行,旨在改變全美各州課程、教學各成體系,彼此之間難以匹配協調的問題。CCSS涵蓋了幼兒園到G12(相當於國內高三)各個年級,包括了數學與英語通識兩個基礎學科的課程標準體系。因此,美國學校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循序漸進地加入這種思維訓練。
3. 批判性思維,從學會提問題開始 在美國的幼兒園和小學,老師引導孩子們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是從教孩子學會提問開始的。這張圖不少學校都在用5W+H模型: 當別人告訴你一件事的時候,要問問自己: Who - 這是誰在說?熟人?名人?權威人士?想想看,誰在說這句話,重要不重要? What - 他們在說什麼?這是一個事實(fact)還是一個想法(opinion)?他們說話有足夠的根據麼?他們是不是有所保留,有的話出於某種原因沒說出來? Where - 他們在哪裡說的這些話?在公共場合,還是私下裡?其他人有機會發表不同意見麼? When - 他們什麼時候說的?是在事情發生前、發生中,還是發生後? Why - 為什麼他們會這麼說?他們對自己的觀點解釋得充分麼?他們是不是有意在美化或醜化一些人? How - 他們是怎麼說的?他們說的時候看上去開心麼?難過麼?生氣麼?真心麼?僅僅是口頭表達的,還是寫成了文字? 一個人說話,不管他是誰,在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孩子心裡會過這麼多“坎兒”,可見這樣的孩子不好哄,更別說“騙”了。 美國老師在各種教學場景下,都會引導孩子提問題。多數國外家長也會有意識無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這方面的思維。一個學齡前孩子每年起碼會問400個問題。善於提問,絕對是件好事。 這張圖裡,也是一些引導孩子進行 Critical Thinking、學會去提的問題: What"s happening? 鼓勵孩子收集資訊,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 Why is it important? 時時要提醒自己事情的意義和重要性 What don"t I see? 問問自己是不是錯過了一些重要資訊 How do I know? 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看方法對不對 Who is saying it? 想一想說話的人是居於什麼立場,受過什麼影響?(讓孩子去考慮到這個層面,實屬不易) What else, what if? 除了這種說法(觀點),還有其它看法和可能麼?
4. 學會表達觀點,並用事實和邏輯去支撐 除了提問題,批判性思維還表現在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觀點,並用事實和邏輯去支撐自己的觀點。 比如,在一個美國小學裡,為了鼓勵孩子的思辨,還把這些基本的思考模式做成引導句(prompts)海報貼在教室的牆上,讓孩子隨時可以看到、想到,這樣也就一點點把好的思維習慣培養起來了。 來仔細看看這些思維引導句式: 我同意,因為 ... 我不同意,因為 ... 我覺得,因為 ... 我推斷,因為 ... 我預測,因為... 我質疑,因為 ... 我認為,因為 ... 我的理論是,因為... 其實,這個句式的上半部分我們用得比較多(我們不缺觀點、想法、猜測),但是後半部分我們用得少(少有人把“因為”講得有理有據,讓人信服),記住以後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5. 鍛鍊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渠道 — 閱讀 學生們鍛鍊批判性思維的一個主要渠道是閱讀,無論是讀完文章還是小說,或者是科普知識類書籍,學生都需要做一些思辨性的Reading Response (讀後感)。 這三類文體所對應的批判性思維問題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但大同小異。一般來說,老師讓學生讀完文章或書後,會引導他們去思考這些問題(批判性思考沒有年齡界限,無論你多大,下面的問題都是可以去思考的): What issue did this article address? 這篇文章或這本書說了什麼? What goal did the author have when writing this article? Did the author meet this goal? Explain your thinking. 作者寫這篇文章或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他達到目的了嗎?你怎麼看?為什麼? What points of view did the author present in this article? How are these points of view biased? 作者的基本觀點是什麼?你覺得他的觀點有偏頗麼,在哪裡? What evidence suppor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his article? What assumptions did the author make in this article? 作者用了什麼事例來證明他的觀點?他的論證充分麼?他的假設靠譜麼? What big concepts or ideas are covered in this article? 這篇文章或這本書裡有什麼重要的概念或主張麼? What inferences does the author make in this article? What inference can you make from this evidence in this article? 作者的推斷是什麼?基於作者給的論據,你會得出什麼樣的推斷? What significance does this piece have for you, why? 這篇文章或這本書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6. 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階段 按照美國一個研究機構的總結,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能回答問題,能說出同意或不同意,但不太能充分說出理由。在表達上,還不能書寫完整的句子。 第二階段:能說出一些理由了,而且也能用完整的句子在口頭上和書面上表達自己。 第三階段: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上,不光能給出理由,而且能給出具體的例子和證據,問出有意義的問題。 第四階段:在第三階段的基礎上,能在各種場景下進行批判性思維,並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
7. 批判性思維的思維習慣 批判性思維包括這樣的思維習慣: The inquiring mind - don"t take everything at face value 有探究精神,不只看表面,不輕信盲從 Be open-minded - open to views other than their own 心態開放,不輕易否決和自己不同的觀點 Independent-minded - judge ideas>能獨立思考,理性客觀,不太受外界影響 Circumspect- tentative in their beliefs until there is sufficient evidence to choose a more definite position 言行謹慎,不盲目自信,沒有足夠根據不輕易下結論 而表現在具體的行為習慣上,是這樣的: Analyze - think deeply 善於分析,思慮深沉 Critique - evaluate 善於評估、評價 Ask Questions & Investigate - look for answers 善於問問題,研究調查,積極尋找解答 Develop/Design - come up with and revise new ways to solve different kinds of problems 善於拓展、設計,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8. 批判性思維練習 最後,我們來看看美國孩子的一些結合實際又簡單的批判性思維練習: 1)兩條街上各有一個超市,同一種麵包在這兩家超市的價格差1美金,請問你需要考慮哪些因素才會決定去哪個超市買麵包? 在老師引導下,孩子們也許會考慮到這些因素,比如:距離、時間、麵包保質期、店裡其它商品的價格、每家店的聲譽,還有自己的個人偏好等。 2)你的朋友戴維上學老是遲到,他想改變這個糟糕的情況,請你提建議。你需要從戴維那獲得哪些資訊才能給他一個好的建議? 在老師引導下,孩子們會重點考慮:為什麼戴維會經常遲到?或者說,讓他遲到的因素有哪些,這些因素哪些能改變、哪些無法改變?能改變因素的改進方法有哪些?等等。 3)除了價格上的差別,一件100美元的襯衣和一件10美元的襯衣,你覺得會有哪些不同? 在老師引導下,孩子們會重點考慮:決定衣服價格的有哪些因素?材料質量,工廠位置,生產方法,門店位置,設計師聲譽,目標市場,產品本身的舒適度、質量、耐穿性、時尚性等等。 4)你打算去大峽谷旅行,但只能帶一雙鞋子、一條褲子、一件襯衣,你覺得帶什麼樣的鞋子、褲子、襯衣比較合適?為什麼? 在老師引導下,孩子們會考慮:大峽谷的氣候條件、晝夜溫差、地貌地形、是否要翻山越嶺等各種複雜因素,然後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
透過上述瞭解,你是不是發現批判性思維並不抽象? 總之,多問些為什麼,多從不同角度去考慮問題,說話要有根據,對待世界上大多數人和事情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不輕信,不盲從,不武斷,就是這種思維能力最基本的表現。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都應該有意識地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並不斷鍛鍊這種思維能力。
-
8 # 使用者3394181410869
強調這個問題容易帶來危害。很難掌握“批判”,站在不同的角度,批判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對立。即使有水平的人,自己也很難控制情感不要干擾判斷。這就是許多作家、文人教授犯各種邏輯錯誤的原因之一。
-
9 # MindMaster思維導圖
批判性思維不是抬槓和辯論,不是見人就懟,而是一種理解後的評判,是一種理性的思考方式。它不是破壞性的,而是建設性的。
對於批判的物件,我們應用選用理解的寬容原則,以合理性最大限度地理解所批判的物件,避免誤解、曲解、一知半解。
批判的標準,也應用選用中立標準,以無爭議的,或者絕大多數人認同的準則作為批判的標準如邏輯、科學、法律、道德等。
那我們該怎麼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良好的批判性思維,或者說能夠成為更好的批判性思考者?
具體來說有三點,獨立思考,反思質疑和開放相容精神。
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是在發現、探尋、拒絕一種觀念充分發揮理性的自主,是批判性思維的最低要求。它不在於提出什麼樣的主張,而是在於是否對找到證據,並對證據做到推敲、審驗和評估。
反思質疑的思考反思是對思考的再思考,是批判性思維的基本要求。
質疑是對觀念的真理性和行動方案的合理性持有疑問,並非情感性的懷疑。
並非重複思考,可以用換位思考等方式,但前提是對換位的“位置”有深入的認知。
開放相容的精神開放就是拓寬視野,突破侷限,多維度去思考,儘量減少視野盲點,擺脫自我中心式的“我的更好”,突破立場、利益、好惡的束縛。
相容是一種思維境界,優於寬容,寬容是一元,相容是多元價值觀下的海納百川,是精通批判性思維的最高境界。
解答了什麼是批判性思維,以及批判性思考者具備的三大特點。
我們最後來做進一步延伸:為什麼要鍛鍊批判性思維?
1)更好地決策
我們經常會陷入這樣的錯誤決策:
錯誤的認為某物件是備選項,其實它根本不存在比如:
我知道他有嚴重的問題,但是我愛他,我認為自己能改變他我知道自己工作沒有好好表現,但是我最終將獲得認可我知道我需要很費力才能學好這個知識點,但我可以在考試的前晚突擊
沒能認識到某個備選項的存在比如:
如果跟他離婚,我的生活就會陷入徹底的黑暗如果連這個工作也做不好,我只能選擇去死
但如果擁有批判性思維,我們就能更準確地認識決策的各個備選項,進而更理性地做出決策。有句話我覺得說的很對:
我們對自己的絕大多數的決策都是無知的。
2)掌控你的自我中心傾向
自我中心的兩個基本思想傾向:
傾向於自我服務,追求個人好的感覺,卻自私以犧牲它人的利益和需求為代價。傾向於固執堅持自我信念有著自我中心傾向的人的思考模式是這樣的:
個人:它是真的,因為它相信我,所以我相信它。它是假的,因為它不相信我,所以我不相信它。團體:它是真的,因為我們相信它。它是假的,因為我們不相信它。意願:它是真的,因為我想相信它。它是假的,因為我不想相信它。慣性意願:它是真的,因為我一直相信它。它是假的,因為我曾經總是不相信它。利害:它是真的,因為它符合我的利益。它是假的,因為它不符合我的利益。人非常自信的相信自己瞭解事情的真相,靠的是所謂的直覺,然而直覺可能不準確。
人傾向於非理性思考,不希望思考受到質疑,不希望自己的偏見受到挑戰,自私自利,從不關心他人的權利,不會犧牲自己欲求,滿足它人的基本需求。
而批判性思維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避免上述問題。
3)警惕你的社會中心主義
群體總是以本群體的利益為先,有著天然認同本群體的規則、觀念、貶損其他群體的傾向和動力;群體非理性時,會造成遠超個人的巨大傷害。
而批判性思維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與群體的關係,以及群體非理性的惡果。
學會做一個自己思維的批判者,提升思維的品質和技巧,是我們在這個迅速變化世界中唯一的出路。
以上思維導圖由 MindMaster 繪製而成,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收藏體驗下
-
10 # 果子日跡
最近春節檔電影熱映,有人說《紅海行動》好,也有人說《捉妖記2》《唐人街探案2》好,當決定要不要看一部電影時,有人可能會搜一下豆瓣,有人搜一下時光,還有些人,會盯住幾個他認為不錯的影評家,提前看看他們的評價。不過,如你所見,就算是你認為那些好的影評家,他們對同一部電影的褒貶也常常是不一的,你該怎麼辦?
如果你感到頭痛,這就表明你亟需一次思考習慣的升級。
我們吸收知識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叫海綿式,一種叫淘金式。海綿式,顧名思義,就是隻管吸收,雖然獲取知識很便捷,也很迅速,但這種知識是底層的,哪怕知識很正確,原材料很棒,也不是自己的知識。淘金式並非以記憶為主,而是以同知識的作者進行互動為主,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得出屬於自己的結論,哪怕這個結論與作者完全相同,重走一遍作者的論證過程,用自己的話複述出來,也不完全是底層知識了。這樣的知識,才是為我所用的知識。淘金式有點像批判性思維,但請注意,建立批判性思維最重要的目的是客觀,是真理,而非是找茬,為了批判而批判。
幾乎所有人都有弱勢的批判性思維,不需要學習就天生自帶,對真理漠不關心,關心的只是輸贏,誓死捍衛自己的觀點,它的本質是我們需要安全感,希望得到更多認同而不是反對。有這樣的認同,能讓我們輕而易舉地在自己的思維裡搭積木,事實上,停止進步也就是從這裡開始的。經常看到一些情緒渲染的文章,尤其是牽扯愛國情緒的時候,看客鬥毆激動得不得了,高呼口號,什麼雖遠必誅,什麼我要再看一遍電影,這時候事實不重要,當下的感官體驗最重要,這種我們也可以理解,大腦有時候需要暫時脫線以獲得情緒和感官體驗。強勢的批判性思維指的是對所有主張一視同仁,包括自己的主張。
-
11 # 認知框架
我將從元認知視角來探討批判性思維,什麼是元認知呢,對自己的思維進行思考就叫元認知。【此文適合慢讀】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元認知的思考工具。
認知與元認知比較抽象,不容易【說】清楚,更不容易聽明白,因此在這裡借用一面鏡子作比喻。
對思維螢幕進行思考是元認知,元認知的物件是思維。
用思維螢幕思考事物是認知,認知的物件是事物。
認知跟元認知的物件是不同的。強調一下
【鏡中之象的美女】是鏡子光照的產物,這是【鏡子】對站在【鏡外美女】的認知。對鏡子本身進行光照,這就是元認知。因此人也一個樣,有類似鏡子的心智螢幕,用心智螢幕去虛擬【現實的事物】而在心智的螢幕上顯示的【虛擬圖景】,這個就相當於認知了。而元認知就是對心智螢幕進行再一次的認知,而批判性思維就是一種元認知了,它是對思維本身進行思考。
簡單的說,一邊想是指【認知】,一邊在觀察自己如何想【元認知】。
面向事物的【認知】開始之後,就要開始對事物背後的【認知】進行【再認知】。如果只停留在這一點還有點虛,因此,還要給出【認知】的工具,及【元認知】的工具。之所以要這樣,如果你知道【認知】也知道【元認知】,但如果手頭沒有一定的工具,也很難切入實際。
認知思考工具是對【事物】進行思考是認知。
元認知思考工具對【認知】本身進行思考是元認知。
比如說懸掛假設,把不自覺的假設變成自覺的假設並展示出來,以思考為什麼自己持有這樣的一個假設,這是元認知。
而批判性思維裡就有一步驟就是有意識的假設。
至於批判性思維模型,書上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再這裡就不多說,可以參照別人對該問題回答。
-
12 # 老李的理性批判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空間科學部首席科學家張雙南 2017年4月22在央視《開講啦》節目中談到“科學是什麼?”這個問題,他認為簡單地來講,科學就是刨根問底,科學的目的就是發現規律。科學作為文明的一部分,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為人類的知識去做貢獻。他鼓勵大家質疑,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要善於提出問題。科學最重要的是,讓你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僅是說知道問題的答案。
張雙南教授所說的“刨根問底”,既是“科學”的本質,也是“科學探索”的方法。這與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所追問的“自然科學如何可能”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說,所謂的“科學”就是要找尋事物存在的ー些必要條件,找尋事物內在的因果規律性。 在這過程中,要運用到數學工具以及邏輯工具諸如同ー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演繹法、歸納法、假設法等,並且結合經驗觀察和ー些必要的實驗,來對事物進行“刨根問底”。
知識的科學性不僅僅是知識的被動接收和記憶,更重要的是要對接收到的知識主動地進行邏輯上的建構和思辨,從而加深認識事物並且從中發現事物變化發展的可能性!
我們經常說到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都離不開邏輯和數學工具,這大概可以幫助我們解讀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建基於我們常說的要有“懷疑精神”和“獨立思考”,這兩者同樣也要具備上面所說的元素,倘若離開以上元素去“懷疑”、去“獨立思考”,則大致上是片面的或非理性的,甚至是無厘頭的。
“質疑”精神以及“獨立思考”的方式,在西方開始於古希臘,蘇格拉底以對話的方式來“質疑”人們日常對諸如“正義”、“勇敢”、“誠實”、“智慧”等概念的模糊認識,並且透過對話的層層展開,揭示概念內涵的深層次意義,從而“認識你自己”。而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則以他建構的“理念世界”來質疑“經驗世界”的真實性。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則“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以他建構的“範疇世界”來質疑老師的“理念世界”。 近代笛卡爾“我思故我在”,從“懷疑ー切”出發,“懷疑”至無有東西可以再懷疑時,“我在懷疑”這ー點人的內在思維卻不可懷疑,從而論證人的“自我意識”的存在,又進ー步論證了,人的數學思維和邏輯思維具有清晰性和明白性,以及上帝存在的合理性。他特別推崇數學,認為數學是其他一切科學的理想和模型,提出了以數學為基礎的、以演繹法為核心的方法論。 而被認為是“徹底懷疑主義者”的休謨從感覺經驗出發,認為人不可能“看”到因果關係,也就是說雖然我們能觀察到一件事物隨著另一件事物而來,我們並不能觀察到任何兩件事物之間的關聯,我們並不能看透連結這些事物背後的理性為何,我們只能觀察到這些事物的本身。所謂的“因果關係”只不過是人們的習慣性聯想,是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但即使如此,在休謨看來,人類所有的知識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直觀性和邏輯必然性的知識,包括直觀、數學和邏輯演繹的知識,這是關於觀念關係的知識,另一類是需要經驗才能做出判斷的知識,它以經驗式歸納推理為特徵,包括關於實際的存在和性質方面的知識,這是關於事實的知識。 而康德將經驗和數學、邏輯結合起來,建構起系統性的認知結構。並寫出了不朽鉅著《純粹理性批判》,奠定了批判性思維的系統理論基礎。
所謂的“質疑”和“獨立思考”是在經驗事實基礎上,運用數學工具和邏輯工具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批判性思維”方法,這個方法的關鍵在於“概念”要明確和清晰,並且要在邏輯規則下進行自我建構。 在經驗事實基礎上,運用數學工具和邏輯工具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在很大程度上可避免無理由的、不合理的懷疑,並可起到合乎理性的懷疑的作用,從而破除培根的知識的“種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場假象、劇院假象”,亦即可消除因傳統觀念而產生的集體無意識偏見;因學識、情感、所處環境影響所產生的個人偏見;因資訊傳播中概念的模糊和資訊的虛假、不對稱等產生的偏見;因名人、權威的隻言片語影響所產生的偏見等。更可避免類似皮亞傑的“三山試驗”中出現的幼兒只會從自己的角度看事物的“自我中心主義”的情形。
-
13 # kkk5988
存在著一種思維:它讓我們形成意見、做出判斷、做出決定、形成結論。同時,還存在著另一種思維——批判性思維:它批判前一種思維,讓前述思考過程接受理性評估。可以說,批判性思維是對思維展開的思維,我們進行批判性思維是為了考量我們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維是否符合邏輯、是否符合好的標準。
-
14 # 我在美國等你來
接觸了很多中國留學生,發現他們的身上和美國的學生相比有一點稍微弱一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看到了你的這個問題,趁著這個機會好好來聊一聊。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我的理解是批判性思維是對思考過程的再思考。
ok,我們繼續來看看這句話怎麼理解。
1、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思維方式,就是考慮事情的一種下意識的推導過程。
2、思考過程相關的因素有這個問題是誰發現的?這是一個什麼問題?這個問題跟什麼相關?這個問題是因為什麼引起的?有沒有相關的論證或者資料?現在大家是怎麼說的?我覺得它的根源是什麼?應該如何去處理?等等等。
仔細看就會發現,在思考時能不能客觀地看待這個問題,能否把問題相關所有的因素都考慮在內,是按照一個當事人維度看,還是按照一個局外人看,是按照從專業方向分析,還是按照倫理方向分析,針對出現的證據有沒有詳細地推敲,確認,從這些錯中複雜的資訊中,快速抓到要領,進行歸納總結,經過嚴謹的推理找出應對方法或者結論。
這個過程每一個因素的偏差,都會影響結果。所以我們知道,思考過程如果沒有深入思考的話,所得出的結論很有可能就是錯誤的。
舉些簡單的例子:所有的胖子都是因為懶。
真的是這樣嗎?針對這個問題,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就要不斷追問“那你覺得什麼程度才算胖?用什麼指標來衡量?這個指標是合理的嗎?你為什麼覺得它合理?”
有的人又說了,體重過百的都是胖紙。那麼就可以追問“身高158的人,體重120斤和身高178的人,體重120斤”你覺得哪個胖?實際上是不是這樣呢?
關於“懶”這也是一個很難衡量的詞,如何評價懶?
且不說這兩個因素的定義問題,我們從邏輯的角度看:真的所有胖子都是因為懶嗎?
胖的所有因素都是因為懶嗎?舉個反例:因為家族遺傳,天生就胖的人怎麼說?因為身體生病吃含有激素的藥也會導致虛胖。
這樣簡單地推敲,就發現這個觀點是站不住腳的。但是我們很多人卻用它來評判身邊的胖姑娘們。這是批判性思維比較欠缺的表現。
ok,現在你理解了批判性思維是什麼了嗎?
-
15 # ghiuygbjh
1.有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意識。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
3.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
比如你能否客觀評價圖書、雜誌及網站上讀到的文章或論述,不盲從盲信;能否評判一場講座或演說的水平高低;能否提出自己的觀點並進行論證;能否通讀制定文章後撰寫有理有據的論文等等?
-
16 # 孫洪鶴
批判思維是系統思維的一種良性表現,說一個沒有系統思維的人,就不會有批判精神,沒有批判思維的人是一個沒有立場、沒有辨知、盲目隨從的人,這種人也是底層思維的特點,所以,我們大家要鼓勵提升自己的批判思維。但批判思維卻被大量的人誤解成為“槓精”,這就是危害的源起了。
什麼是槓精呢?槓精就是“挑刺”總是試圖竭盡全力的挑釁對方,然後證明對方是“錯”的,這種以自我批判思維作惡的行為,其實就是刷自我存在感;批判思維是價值思維主義者即選擇我喜歡的,選擇對我有價值的。任何批判一旦脫離了“價值導向”那麼就可能淪為“槓精”,即我才不管價值不價值呢?我只負責批判,這就是‘槓精’。
槓精的批判思維是“系統思維中的殘缺者”即它們有了批判的思維和能力,但是缺少了系統思維特別是‘價值觀’的正確主導,所以我們才講“槓精”的危害是‘狗噴子的百倍’,現在是一群‘槓精引領一群狗噴子,然後身邊大量的傻狍子跟隨’這就是網際網路的現實寫照,槓精有很多時是“某些領域的權威,這些都是德不勝才的人”
我們來總結一下觀點吧:批判思維是對事物的分析、判斷、理性的總結和預測之後的歸納和利用,我們為什麼批判呀,是因為要麼改良它,要麼更好的利用它,而很多批判變成了“盲目的打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發展邏輯,批判思維的人不光是指出當下的問題,而且能實際找到“根結所在”並且能從中發現問題,以提升自己的辨知和價值能力。
-
17 # 無中生有hz
批判性思維是西方人最主要的優點之一,是西方教育的最大優點所在,也是西方國家培養的人才知識不一定非常豐富,但創新能力卻特別突出的根本原因所在。相比較而言,西方教育從小學到大學對學生施教的重心不在於知識的積累,而在於培養和鍛鍊學生的這種思維能力以及隨後的動手能力。這是值得我們充分關注,並高度重視的一個特點。
要回答什麼是批判性思維這個問題,先要搞清楚“批判性”的真正含義。批判性的原文是critical。由於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批判”一詞經常會給華人一種否定,乃至“口誅筆伐”的聯想,顯然這與此處的critical是不相符的。critical 一詞有許多不同的意思,如:
1.緊要的,關鍵性的,
2.批評的,批判的
3.評判的,愛挑剔的
4.必不可少的,緊缺而必須的
在critical thinking 一詞中,critical的意思應該更接近於第三個意思,即“評判的”或“愛挑剔的”。
評判性思維在西方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著名的蘇格拉底提問法,即當時就名聲大噪的評判性思維教學法。先來看一個例子:
什麼是道德?
蘇格拉底問一個學生:“人人都說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麼?”
學生說:“忠誠老實,不欺騙別人,就是有道德的。”
蘇格拉底問:“但為什麼和敵人作戰時,我軍將領卻千方百計地去欺騙敵人呢?”
“欺騙敵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蘇格拉底反駁道,“當我軍被敵軍包圍時,為了鼓舞士氣,將領就欺騙士兵說援軍已經到了,大家奮力突圍出去。結果突圍果然成功了。這種欺騙也不道德嗎?”
學生說:“那是戰爭中出於無奈才這樣做的,日常生活中這樣做是不道德的。”
蘇格拉底又追問起來:“假如你的兒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藥,作為父親,你欺騙他說,這不是藥,而是一種很好吃的東西,這也不道德嗎?”
學生只好承認:“這種欺騙也是符合道德的。
根據世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等辭書,評判性思維是一種自導性的,自律性的,自我監控,自我糾誤的思維方式。針對具體問題,具有評判性思維的人依據理性的判斷,去採取相應的相信、判斷或行動等實際行動。美國國家評判性思維最佳化署給的定義是:評判性思維是一個理性自律過程,在此過程中,透過積極熟練地對事物進行觀察、體驗、反思、推理或交流,人們進行定義、應用、分析、合成、評估資訊,從而引向信仰或行動。
評判性思維有幾個明顯的問題,或者說評判性思維會產生幾個認識誤區。其一,涉及到不同的群體時,評判性思維不是絕對中立的,或者說事實上它是有傾向性的。其二,評判性思維的評判標準一般會傾向於社會上主導群體的信念、價值觀和行為規範,而經常低估了邊緣群體的信念、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其三,在評判性思維過程中,各種想法應該得到充分地理性分析,深思熟慮和判斷,但事實上由於種種原因很難做到。
-
18 # 林泉364
中國五千年就是阿諛奉承式思維,因為皇權不能質疑,孔孟之道更不能質疑,誰質疑誰倒大黴,輕了被訓斥痛罵,重了丟掉飯碗和性命。如此人們都明哲保身、噤若寒蟬!悲夫!
-
19 # 果慎唐先華
所謂批判性思維,其思考問題的出發點是自我,站在我對他錯,我是他非的程式邏輯,看外在的人事物,我與萬事萬物是對立的。這樣的出發點和思維模式,只能看到別人的缺點和不是。
佛法告訴我們,我與萬事萬物是一個整體,淡化我的概念,就把我們思考問題的出發點放在整體層面,也就是儒家說的“將心比心”,這樣就不會去看外在事物的問題,也不會把問題推給外境。因為是一體的,光看到外在事物的不是,無益於解決問題,更無益於提升自己。
所以,批判性思維本質就是自私自利。
-
20 # 塵飛揚007
所謂批判性思維就是根據事物的本質先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和結論。然後對應其他人做出的結論逐一進行對照。發現錯誤或者有偏離事物本質的結論進行糾正性質的指出錯誤。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和偏離軌道帶來的偏差後果。批判性思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需要自己先做出較為準確的結論判斷。你才具有對其他人進行查漏補缺的資格和能力。只有自身能力可以駕馭其他的人能力的時候才有可能形成這種指導性的思維邏輯。在知識和能力上是高於被指導者的。因為你是要在別人做出的選擇結果上去否定別人。使自己的觀點立場和選擇結果成立。並且讓人可以接受。認同。最起碼是無力反駁。不然會被別人懟死。口水淹死。
回覆列表
簡單來說,朋友讓你評價他的一件新衣服。你說,嗯,這件衣服質量不錯,穿在你身上顯身材,牌子也夠大,但是,有的細節的地方還需要改進,比如…版式也是模仿國外某大品牌的。吶,這就是批判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