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赤子丹心16

    我認為秦人有幸福感,而且是普遍性幸福感。老秦人從蠻荒之地,走向歷史的高度文明。靠的都是老秦人積極向上的精神,當然在商鞅變法之前,秦人隨時要面對國破家亡的現實窘境。可那都不算是老秦人軟弱無能,只因秦國體制的不公。導致秦人私鬥成風,奴隸階級苦不堪言。秦始皇在秦國發展鼎盛時期,繼承商鞅變法的進步事業。就是應用了秦人的幸福感,譜寫了一統天下的壯麗詩篇。沒有那一曲傳唱五百年的糾糾老秦,共赴國難。大秦帝國不可能實現一統天下的局面。

  • 2 # 醒復醉o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提問者的很好。秦始皇當然是一位雄主,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拋開儒家對他的負面宣傳,從我們自己看到的他的事蹟中,去挖掘一些不一樣的觀點,是很有意思的。

    秦始皇是我國曆史上新興地主階級的傑出政治家,他以先進的法家思想為武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意志,用革命的暴力同奴隸主貴族勢力以及反動的儒家學派,進行了長期堅決的鬥爭,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為歷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尊儒反法思潮的影響,秦始皇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反而被歪曲、顛倒。我覺得我們應該以現代思想的一些立場、觀點、方法,重新去認識一下秦這個偉大的帝國。

    2000多年前的那場“文化革命“,毫無疑問的是秦始皇勝利了,但是2000年來,在儒家正統的操作下,秦始皇輸了,從他個人到整個社會都輸了。直到新中國的成立,毛主席的出現,真正的改變了人民的文化思想,近代的法治社會極大的保護了各個階層的權利,讓以前封建的貴族特權消失殆盡。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漢族思想規模空前強大,各國用各個士子之思想,以不同的思想治國。稷下學宮,群雄爭辯,各種流派競爭,吸引貴族取用其術。秦選擇了法家商鞅,法家讓秦國強大,農奴們可以透過戰功晉身,跨越階級,這一切都源自於法家。

    秦始皇作為一名堅定的法家擁護者,焚書坑儒,以銘其志,何其壯哉!及至一統六國,聖威加身,更是舉國秦人自豪感爆棚,大秦鐵騎傲然獨立,軍威所至,無不臣服。我認為他們肯定是幸福的,雖然戰爭流血犧牲,勞工日夜操勞,不得休養,然而在帝國日益強大的威望加持下,就如打雞血一般的亢奮,而秦始皇作為國家的帝王自然受到人民擁戴!

    但是在後世儒家的史料中,卻認為秦苛政以制百姓,言之鑿鑿,或許未必啊,後世之人自由明理者分辨。

    秦人定然是幸福的,作為七國主宰國的人民,有理由自豪的屹立在東方的大地之上!

  • 3 # 夏目愛看書

    題主的問題是秦始皇和法家是當時進步階級的代表,秦國的百姓會不會有幸福感。在我看來當時的秦國人可以說是中國最幸福的人,當時的人對於國家的歸屬感還是很強的,比如說當時的商鞅也叫衛鞅,因為他是衛國人。所以說作為當時綜合國力最為強盛的秦國來說子民肯定是擁有很高的認同感的,所以說當時的秦國人是具有幸福感的。

    秦國的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直接導致秦國和其他六國走向了不一樣的道路,可以說秦始皇最後成功的統一六國離不開秦國前幾位國君的鋪墊以及商鞅變法。那麼我們來看看商鞅變法具體包括什麼內容。

    1.廢除官爵俸祿世襲制,建立軍功制度。凡是沒有軍工的就宗室貴族,一律接觸貴族籍,取消了官爵世襲特權。這樣的話對於秦國的百姓來說的,大家的生活都充滿著希望,幸福感自然會很強。

    2.廢除井田制,獎勵耕織。所謂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成仁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按照土地的多少來收取稅款。在此基礎上估計耕織,重農抑商。同時秦國還鼓勵開墾荒地,對於從三晉來到秦國沒有的土地上的人,給他們土地和住房並且免除他們三年的勞役。做到開源節流,送田送房你說當時的秦國人幸福感怎麼樣?

    3.設立郡縣制,施行編戶什伍連坐法。加強了封建君主對於全國的統治,取消原有的分封制度,將小鄉小縣和村落合併在一起分為三十一個縣,每個縣設一個縣令,縣丞由中央直接任免。這樣既加強了國君對於地方的統治,也讓所有地方的人不在以地方為集體而是以國家作為單位。

    4.彰明法令。為了建立和位置封建統治秩序,商鞅根據李悝的《法經》制定了去《秦律

    》,並且公諸於世,要求全國共同遵守。人民有法律的保護,當然會有幸福感啦!

    國家強盛,橫掃六國

    秦國經過幾代君王勵精圖治已經成為獨一無二的強國了,當時的秦國人可以說達到身份地位的鼎盛,可以說當時幸福感超級爆棚。在當時的法律保護下,他們只要獲得戰功就可以得到爵位,所以說在當時人們積極參軍種田,如果沒有幸福感,我估計根本沒有人會這麼積極,所以說當時的人是幸福的。最後秦始皇統一天下,可以說讓秦國人感到無比的自豪,就比如說先在的美國人那是相當的文化自信,和當時最強的秦國時一樣的,所以說當時的秦國人是相當幸福的。

    《雲夢秦簡》的記載

    《雲夢秦簡》是在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戰國末期到秦朝初期的一些竹簡,總共一千一百多沒,主要記載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在這些竹簡中記載了大量的訴訟程式,以及大量的案例,我們來看其中的一個小故事就可以知道秦國人是多麼幸福了。

    秦法規定,有人在路上殺人,百步之內的人如果不施加援手就會收到兩幅鎧甲的處罰單。這樣看來當時秦國人比現在的人還要幸福,畢竟在當今社會還會出現很多訛詐的現象,所以說當時的秦國人是相當幸福的,收到當時秦法的保護。

    總結:秦朝的人是相當幸福的,自己國家統一了整個中原,自己的國君成為整個世界的國君,肯定是相當的自信與幸福。同時當時的法律可以說完全對秦國的百姓有利,百姓也可以保證自己的個人財產,對於農民來說有土地是最重要的最幸福的事情,所以當時秦國的百姓可以說的最幸福的。

  • 4 # 文青聊史

    文青認為當時的秦國人一定是戰國中幸福指數最高的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有商鞅變法的存在,讓秦人從各個角度獲取到了好處,我們我知道變法也就意味著剝奪貴族的利益來分給百姓,這無疑能引起貴族的怨恨,而商鞅變法的結局是,商鞅遭到貴族的打擊,最終車裂而死,從這中我們大概就能猜到商鞅變法帶給秦人的好處有多大。

    商鞅變法是從多個角度改變當時秦國的格局,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看一下:

    軍事上:

    獎勵軍功,對於那些有大軍功的人紛紛給與獎勵,並且有傑出貢獻者可以獲得封爵和土地;

    如果你認為這是每個朝代都會做的就錯了,可以說商鞅變法讓這個制度更加的完善,雖然之前也有封賞制度,但是因為貴族存在,所以導致最後的軍功落在了貴族手中,這樣長期以往下去,誰還願意出兵征戰?

    而這項措施之後,每個秦人都是善於戰鬥,因為在那樣一個吃不飽的年代,如果獲取軍功也就意味能飛上枝頭變鳳凰,這也是為什麼秦軍在當時攻無不克的原因,將領佔有部分原因,但是如果士兵都不喜歡戰鬥,那還怎麼打贏?

    並且因為這項制度給秦王帶來了許多雖為平民但是卻有軍事才能的將領,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白起。

    如果沒有這項制度,我想白起的命運必然不會像現在這般。

    政治上:

    一:明確縣制,君主派人管理縣城;

    二:廢除貴族的世襲制度;

    三:改變戶籍制度,加強對百姓管理;

    四:嚴定法律,禁止私鬥;

    我們都知道秦國當時以殘酷的刑罰著稱,因為動不動就株連九族,再這樣的情況下,願意犯法敢犯法的人就大批次減少,同時派出專門的官員管理縣城,來化解其中矛盾。

    試想,誰不想安安穩穩的過日子而天天打架呢?這一制度無疑讓秦國走向富國強兵更近了一步。

    還有其中廢除貴族的世襲權力,將這些權力賞賜給那些擁有功績的人,再加上當時百姓都可以出人頭地,所以當時秦人大機率想著的是如何的消滅敵軍,而不是內鬥,那殘酷的刑罰可不僅僅只是擺設。

    經濟上:

    一:廢除井田制,土地可以自由買賣;

    二:鼓勵農作,製造糧食、布匹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三:統一度量制度;

    既然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有改變,那麼作為最重要的一環,經濟,自然是更加的重要。

    這麼說吧,你是願意為自己的土地奮鬥還是願意為別人的土地奮鬥?

    並且在鼓勵措施上如果優秀者可以免除徭役,什麼是徭役呢?就是強迫人民參與無償勞動,包括兵役,當時雖然在軍事上鼓勵更大,但是難免會有人不想獲取戰功,所以在這方面就為他們提供了便利。

    而這個統一度量制度千萬不要小看,因為在當時度量單位的不準確,讓百姓的經濟文化深受影響,而統一之後不僅更加便利,對於賦稅制度和俸祿制度就有了更精確的標準,事實證明,人們在朝著有目標的方向前進,會進步的更快。

    總結

    從這三條可以看出當時商鞅變法是給秦人帶來實打實的好處,雖然刑罰殘酷,但是這無異於阻止了百姓想要犯法的念頭,並且讓好吃懶做者無從去處。

    這一系列的制度雖然都是以國家作為第一受益人,但是百姓從中仍舊獲取了很多好處,而相比於其他國家的人,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容易造成內鬥,百姓為賦稅困擾,在軍事上,勇猛計程車兵得不到獎賞最終不再奮鬥,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致命了,而秦國能夠吞併六國,可見不僅僅只是武力上的強大。

    本文題材選自《史記-商鞅變法傳》

  • 5 # 風正輕搖雨自飄

    如果說秦始皇和法家是進步階級的代表,不如說他們是極端功利主義的代表。秦國在法家思想的治理下,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戰爭機器,所有的民眾都成為這個機器上的零件或者工具。

    郡縣制的管理體系,把小鄉、邑合聚為縣,設立縣令、縣丞、縣尉等職務,組成縣署。郡守和縣令由君王直接任命,廢除了世襲制度,有效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對民眾的管理更加嚴密,施行編戶什伍連坐法,推行戶籍登記,限制人口自由流動。

    廢除井田制,鼓勵農作,讓全國的民眾都成為農民,家家必需種地,鼓勵開墾荒地,糧食作為最主要的戰略物資,糧食產量提高,保證了秦國發動戰爭的資本。

    這些政策的施行,在很短的時間內聚集了國力,讓國民經濟充滿了紀律性,並因為專制產生了高效率,按《史記》中的記載,變法剛實行的時候,民怨沸騰,施行了三年後,秦國已經成為了一個大農場,人們對這樣的政策也就習慣了。

    廢除官爵俸祿世襲制,建立軍功制度。原來的貴族階層沒有軍功的全部收回,只要有軍功的無論貧賤都可以獲得貴族的爵位。這一制度徹底抹殺了貴族與賤民之間的界限,讓普通民眾也有機會進入貴族階層,這極大鼓舞了民眾的功利主義。

    秦人當時只有兩個職業,一個是農民,一個是軍人,而國家的獎懲都圍繞著產糧的多少和殺敵的多少,這樣的制度對普通民眾來說是公平的,“不患寡,患不均”,相對公平的制度,為秦國的百姓帶來的是希望,雖然這是一種極端務實的、反智的、唯生產力和軍功至上的功利主義,但他打破了原來的貴族體系,對秦人來說打通了一條向更高階層攀爬的通道。

    秦國經過變法,舉國上下蔓延著極端功利主義的進取氛圍,個個為農,人人皆兵,上陣奮勇殺敵,得勝封爵賞田,其他各國底層民眾紛紛投奔秦國,這也足見當時的秦變法後的制度,要比其他各國的制度更加具有功利誘惑。

    當時的秦人擁有自己的土地,有機會透過戰功改變自己的命運,相比其他六國來說還是幸運的,如果把這種幸運稱作倖福,那麼,在這種幸福裡包含著其他國人和自己秦人的血。

  • 6 # 童趣兩無猜

    有君主就有獨裁專制,所謂的法家與秦始皇是進步的代表就不存在!其實是罪行累累!天下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國之統一不在於秦,只是各統治集團的權力之爭。前有夏,商,西周,後有西漢,西晉,唐宋元明清,都是華夏統一的政權。

    秦始皇偏安一隅,修長城不思進取,勞民傷財奴役百姓,有多少家庭妻離子散?(孟姜女哭長城)可見一斑。把國之半壁江山排除在外!

    焚書坑儒,大興文字獄,株連九族,利用奸佞之臣,擾亂社會,指鹿為馬誅殺功臣!

    秦始皇實屬暴君,獨裁者泯滅人性,說什麼統一?不過是攫取統治權力的內戰而已!

    按頌揚秦始皇者說他功在統一,那麼他放棄長城以北大片國土,與賣國賊何異?

    所以為暴君歌功頌德者,罔顧事實,誤導讀者。

  • 7 # 廣銀8910

    悠悠歲月二千年,秦人驚聞幸福感,

    帝王將相寧種乎,二世胡亥下金殿。

    生靈塗炭起刀兵,白骨累累堆成山。

    後人問尋幸福人,漢家皇孫笑開顏。

  • 8 # 正史漫談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從整體而言,秦始皇和法家當然代表著進步的勢力;至於秦人是否幸福,我們更要辯證的來看。

    法家思想的積極性

    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的法家思想與治國體系,在春秋戰國之交無疑是一種制度的巨大突破,許多主張即使放到今天也有可取之處,下面列舉幾點(引用的文字均出自《商君書》):

    聖人之為國也,壹賞,壹刑,壹教。

    治理國家要統一獎賞、統一刑罰、統一教化。法度面前人人平等,沒有特權階層。商鞅在推行變法之初為了懲罰犯法的太子,按法律削掉了公子虔(秦孝公的哥哥)的鼻子,就是這種“王子犯法庶與民同罪”理念的體現;

    國之所以為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權...信者,君臣所共立也...民信其賞,則事功成;信其刑,則刑無端。惟明主愛權重信,而不以私害法。

    法制、國家信用是治國的關鍵;國君賞罰分明,不因私人偏好損害信用、違反法度,則

    百姓才會對國家、對法律產生敬畏,並且自覺遵守;

    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於其勞,賞必加於其功。

    君主實行賞罰,只能根據臣下的功勞,而不是君主個人意志和偏好;秦武王違背了這個規則,賜給一批陪自己舉重的大力士官爵,結果自己因舉鼎而死,那些大力士也隨之被全部誅殺;

    上開公利而塞私門,以致民力;私勞不顯於國,私門不請於君。

    開啟公利而堵住私人的門路,以這種方式發揮民眾的力量;為君主或貴族個人效力,並不能使人在國家中顯貴,私人更是不得在君主面前請託。簡而言之,就是走後門、投君主/權貴所好,並不能使人飛黃騰達。想要出人頭地,只能為國立功。

    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強,以宿治者削。

    吏雖眾,事同體一也。夫事同體一者,相監不可。

    官員雖然很多,但是他們的利益從根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官官相護;利益相同的人,不能讓他們互相監督。因此秦國實行了連坐制度,百姓與官員間互相監督。

    當然,還有我們熟悉的“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所有的榮華富貴,都與農戰掛鉤。以上這些思想及措施,其共同落腳點,是改變過去的家族世襲制貴族政治模式、奴隸制生產形態,在極大解放生產力的同時,鼓勵全體百姓充分發揮自己的勤勞、智慧,改變自己的人生的同時,促進國家富強。

    至於法家主張消滅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則是實現大一統國家治理模式的必要途徑和理論武器,這為其後中國封建社會2000年的執行夯實了基礎,在此無需贅言。

    法家的另一面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法家的積極性,並不能掩蓋其不足之處:

    其一,法家所謂“法制及信用”的出發點,是為君主服務。

    所謂“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權”,最關鍵的權,是指君主專制權,即“權制獨斷於君”。面臨惡劣的生存與競爭環境,秦國曆代國君大體都做到了維護國家信用、任人以才;但在秦統一六國後,接班的秦二世迅速腐化墮落,國家的法律體系失去了生存的前提,惡法橫行、私門大開,秦朝失去了國家信用,只能迅速崩潰。

    其二,極端務實主義帶來的極度冷酷。

    商鞅變法的核心,是鼓勵“農戰”,即耕地和打仗,所有百姓的生老病死都圍繞著這兩大目的而來。這固然是戰國時期生存環境的特殊產物,但法家為了快速實現這一目的,手段過於簡單粗暴:戰場上的連坐制,一人逃跑,全員被罰;生活中的互相監督,即使同在一家內的父子、夫妻間也不敢包庇;為了迫使民眾守法,法家“重罰輕賞”,所謂“臨渭淪囚,渭水盡赤”,以血腥的殺戮來推行變法的落實。

    其三,愚民政策。

    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為了避免百姓與國家對抗,法家主張將民眾的精力都引向農戰,不讀詩書,不從事遊學,“聲服不通於百縣,則民行作不顧”,沒了干擾,老百姓只能好好幹活。從這個角度來看,法家主張把老百姓變成為實現國家戰略而運作的機器,短期來看,固然是能實現國富民強;但從長遠而言,無疑會反過來扼殺社會的進步。

    秦人是否幸福?

    其實我們應該把這個問題放大:在秦國變法時,其他國家的百姓幸福嗎?史書中對這一方面的記錄並不多,我們可以從李同對平原君趙勝的勸諫中管窺一斑:

    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謂急矣,而君之後宮以百數,婢妾被綺縠,餘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厭。民困兵盡,或剡木為矛矢,而君器物鍾磬自若。

    當邯鄲的老百姓"易子而食”、衣不蔽體卻要削木頭當武器作戰時,趙勝家裡後宮數百佳麗仍舊穿著林羅綢緞、大魚大肉多的吃不完,這與秦國“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的狀態是多麼鮮明的對比:

    在秦國,努力耕種,不僅可以免稅,還能獲得爵位,“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

    包括王公貴族在內,所有人能擁有的房屋、土地、臣妾數量、穿著標準等,都與爵位掛鉤,逾越者處以重刑,“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

    士大夫家中豢養的食客奴婢,也要按照人頭交稅:

    以其食口之數,賦而重使之。

    所以當我們為戰國四公子家裡食客數千人而神往不已時,卻沒有想過,這些人的風光背後,需要多少底層百姓付出艱辛的勞動甚至性命。

    簡單理解:

    首先,在秦國的變法下,老百姓一生要為農戰而活,不僅辛苦而且會面臨丟命的危險;但在其它諸侯國的貴族體系下,老百姓一樣處於最底層,一樣的從事最辛苦的工作。但是,兩者的區別在於,秦國人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而他諸侯國的百姓賣命則是義務,只會迎來更嚴重的盤剝

    其次,秦國的法家變革,是應對戰國形勢的產物,而不是戰爭的罪魁禍首戰爭的根源在於利益的爭奪。沒有法家,各諸侯國一樣會為了利益殺得頭破血流。而商鞅變法,造就了超過時代對手的強秦,加速了混戰的終結。如果沒有法家改革,各國的老百姓可能要在黑暗中掙扎更久的時間。

    所以,如果不幸作為一名老百姓生活在戰國,筆者當然會選擇當秦人。

    從長遠看,法家對人民而言是好的

    結論

  • 9 # 世界史圖鑑

    秦始皇和法家當然是進步階級,但是誰規定進步階級就一定會讓民眾感受到現代的所謂的幸福感呢?

    幸福感都是有時代性的,身處這個時代的人一定不會認為秦始皇和法家之下的秦國,國人是幸福的。但是對於春秋戰國時代而言,秦國人一定是幸福的。在先秦政治體制的條件下,幸福是貴族的幸福,只有貴族才配得上是幸福。當然對於我們而言現在普通人社會的底層人也可以感受到生活的一些幸福。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直接貶低當時的進步者,歷史的進步性都是積累起來的,並非一步到位。

    從貴族奴隸制,到封君制度,再到封建制,每一個過渡期社會都是進步的。社會總體的幸福感也是逐漸強化的逐漸普及的。對於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而言,民眾根本談不上什麼幸福,雖然有稱霸西戎,但是很快秦國就陷入了內亂,別說是底層民眾就是秦國的傳統貴族也因為富庶的河西之地被魏所得而陷於貧窮,更何況那些底層民眾。

    之後自己不斷被外界饞食,被西戎騷擾,國內也多次爆發政變,這樣的政權和國家民眾會有一丁點的幸福呢?很多人在否定商鞅變法以及之後的秦始皇,都是將其與制度過渡成熟的漢朝和隋唐相比。說句不好聽的無恥至極。

    你怎麼不拿1949年之後的中國與夏朝或者炎黃相比,然後把夏朝或者說是炎黃罵的一無是處呢?我們先看看,為什麼商鞅變法可以使秦國民眾的幸福感提升?

    第一點廢除世卿世祿制,將政治特權從貴族團體中剝離出來。民眾可以進入朝堂,國家政治不再由貴族壟斷,這是人類史上的進步。當然,這種進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絕對做到打破根本不可能。2000年後的王朝都沒有做到,用一個商鞅苛求什麼?

    第二點成立20級軍功爵制。之前作戰功勞全部為貴族所得,普通民眾只有參與的份。商鞅變法以後,在戰場上立功,你可以獲得當初只有貴族才能獲得的爵位和俸祿。對於民眾而言,這一點何其幸福。

    第三,如果你不願意去戰場,也可以透過多交糧的方式獲得農爵。秦國商鞅的激勵政策並非僅僅在戰場之上。忽略這一點,你也配跟我談這個問題。

    第四點就是土地改革,沒收貴族多餘的土地,分配給民眾。對於這種劫富濟貧的政策而言哪一個有良心的人會去反對呢?

    第五點,為了提高耕作效率,廢井田開阡陌提高土地利用率,你能找出一點毛病嗎?要求民眾分居,擴大國家財稅來源,這與土地改革是相輔相成的。而且這種改革在山東六國,早已進行。山東六國這樣做就是發展經濟,秦國商鞅這麼做那就是剝削民眾?簡直滑稽透頂、之後更滑稽的事一大堆。

    第六點,禁止私鬥,同時採取連坐制度。死鬥並不是普通民眾個別人的鄉間撕鬥。不是你與我之間的相互罵街和動手殺人,而是族群撕鬥。兩個族群之間打仗每年死傷數萬人,政府不能禁止。商鞅用了一個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時期就已經實施的國家基本政策,連坐制度並真正貫徹,有效制止族群之間的鬥毆,怎麼這個罪名放到了商鞅的身上,而且還是罪名?

    連坐制度的效果作用

    同時連坐制度在整個封建社會體制之下一直沿用,由於古代沒有成系統的身份制度。在全社會整體信用制度和個人信用建立之前,每一個王朝都用連坐制度維護地區治安。這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要想反對的人,我們假設把現有的社會誠信制度,信用制度全部廢除。你看看再不用這種信用制度之下,是否有比連坐制更好的社會管理方式?要是有,你不僅可以罵商鞅,我都可以。

    而且與秦國同出一源的趙國,就沒能很好地禁止私鬥。趙國一共傳13王,不禁止私鬥的結果是出現了12次大規模的政變,不僅民眾包括貴族都死傷無算。一次大亂趙國的正常發展就被打斷,甚至加速其衰弱。這一問題如何解決?對趙國而言根本無法解決。但是秦國之後的商鞅成功了。

    我們總說秦法太過嚴密,法律就應該是嚴密的,因為社會階層隨著社會的發展會變多。百年前沒有的行業,現在有了必須要定立法度,否則在這個社會上便是大魚吃小魚。更容易獲得資源的人會獲得越來越多的資源,而底層的民眾就越來越困苦,所以民眾是愛法律的,因為它限制了那些人用權力獲得財富和勞動力的規模,使自己有了生存的空間。

    商鞅也做到了,要不然六國移民百餘萬怎麼可能在商鞅變法以後紛紛進入秦國?成為秦國有效的農耕勞動力。秦國由此可以依靠外來移民耕作,用原有的本國人成軍作戰。

    同時我們說秦法太過殘酷。那我只想問,在那個時代哪一個國家的法治是民主的?是有人情的?商鞅在秦國的變法直接是嫁接魏國和楚國之前的變法的。如果仔細的研究會發現沒有什麼本質差異。魏國楚國靠這種變法強大,那就是富國強兵,秦國商鞅把這兩個變法做了個總結,在秦國變法便是勞民傷財。這麼想的人多不要臉啊!

    同時很多人在嘲笑商鞅作法自斃,我今日正告諸位,只有變法者作法自斃,才能真正證明這場變法是成功的。

    而失敗的變法無一不是變法者被複闢勢力所吞沒,只有變法者死在自己變法的成果手裡,才是這個變法真正的成功,因為新法打擊了舊貴族,結束了舊制度,很容易催生出一個新的貴族階層。而如果這套法治體系可以自我運作,包括變法者在內的人都無法再次成為未來的舊貴族,這個變法就是先進的,也是極具生存能力的。

    秦始皇唯一的過失就是沒有將秦法,真正的貫徹到六國。而非秦法導致秦國滅亡,否則漢承秦制,整個法律體系,規章制度重新被漢朝所運用時怎麼沒有說漢法虐民?歷史的事實就是打那些否定者的人的臉!

  • 10 # 煮酒聽史

    秦國自西周開始,到戰國結束,從西陲之地一路擴張到消滅六國,這期間離不開法家思想的幫助。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在戰國七雄之中,變法強國者不在少數,以法家思想治國者也數不勝舉,為何唯有秦國得以脫穎而出,獨霸天下?

    秦人的出身決定了法家思想是治理秦人最好的良藥

    秦國最初立國之地,乃是西方戎狄環繞之地。秦之先祖非子因養馬有功獲封此地,此地雖條件惡劣,但是好在秦人終於有了賴以生存的土地。

    隨後,周室衰微,秦襄公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再次獲得豐岐之地,秦國得以壯大自己的領土。但是很遺憾,秦國周圍依然懷繞著諸多戎狄。

    這些戎狄常年徘徊在秦國邊疆之處,給了秦人很大的困擾。不過凡事有利就有弊,戎狄的侵略雖然使得秦國國力不強,但是卻養成了秦人好武之風。

    這對於法家思想,尤其是對於商鞅的法家思想來說,是一劑良藥。

    商鞅的法家思想,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字:耕戰。

    所謂的耕戰,就是不是種田就是打仗,沒有其他路可走。秦人常年與戎狄打交道,形成了一種好勇鬥狠的社會風氣。商鞅上臺以後,採取了輕罪重罰的連坐制度。這樣的制度遏制了秦人中的狼性。

    於是,商鞅便透過耕戰制度,使得秦人的感情得到宣洩,只不過不是對內,而是對外。

    法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是進步的

    秦國與山東六國的出身就註定了秦國更加適合法家思想。秦人沒有受到過太多周禮的薰陶,沒有那麼多的桎梏。他們要的只是強兵富國,開疆擴土。

    而其他諸侯就不一樣了,他們雖然不尊周禮了,但是他們骨子裡還是受到影響的。這也是為什麼商鞅能夠在秦國完全變法,而其他國家變法都失敗了的原因。

    其實,不僅僅是秦國,其他諸侯國都知道法家思想的重要性。但是他們無法像秦國那麼存粹(秦國受到周禮的影響很小,因此秦國的貴族力量並不強大),因為他們不僅僅只是一個個人,而是一個以貴族為代表的利益集團。

    而法家思想會損害貴族的利益,楚國的吳起變法失敗被楚國貴族所殺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法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無疑是進步的,只是對於山東六國來說施行太過不易。

    結束語

    法家思想肯定是有弊端的,因為它以戰爭作為轉移國內矛盾的手段增強了國家的國力。但是一旦戰爭結束,比如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法家思想帶來的負面影響無法及時地排洩出去,最終使得秦朝滅亡。

    不過,法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肯定是進步的代表,至少它替秦始皇統一了全國。而秦始皇也十分喜愛它,甚至在秦朝建立以後還沿用法家思想。

    而在這樣的思想下,秦人的天性得以釋放,秦人的生活得以富足,因此他們在當時,至少在戰國時期,應該是幸福的。

  • 11 # 有時聊人文歷史

    戰國末期到秦代那個時段生活的普通人的關心問題,可能不是幸福不幸福,而是存在或毀滅,生還是死。

    公元前221年,商鞅制定的秦法在秦帝國範圍內實施,但是,這些法律有沒有很好的執行落實,地方上有沒有彈性措施,一直是個問號。例如史記這種漢代書籍,往往具有反秦的思想意識。這種意識很可能被後世放大了。

    秦代屬於奴隸制社會末期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階段,還有許多奴隸制殘餘。此外,從兵馬俑出土鐵製箭簇的事實來看,秦代處於青銅器時代向鐵器時代過渡的時代。生產力不高,因此必須大規模發動勞力。透過大量勞力彌補生產力的不足。

    兵馬俑

    秦改分封制為郡縣制,造成了大量六國舊貴族失去地位流離失所,秦沒有安撫好這些人,這些人成為蟄伏的反秦力量。

    秦朝開啟了華夏一統的時代,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但是官方史書並不能全面體現秦代真實生活。

    最具歷史研究價值的文獻不是史書,往往是個人的書信和日記。秦朝的普通士兵在前線寄給家裡的家書記載:一個叫黑夫的秦國士兵在信中給自己的母親請安,讓家裡寄一些衣服和錢過來。還有就是詢問自己的軍功待遇是否已經落實到家裡了。再有,就是關於家中需要關心的人的叮囑。這信件真實反應了秦軍士兵的心理。當時沒有紙張,信件書寫在竹簡上,所以一般比較簡短。

    首先,秦人參軍的比例極高,基本可以說是全體動員。當時陝西人口不過數百萬,僅僅是征伐嶺南就動員了五十萬秦軍南下。說是全民皆兵毫不為過。

    第二,秦軍規模宏大,武器是制式生產的、規範化的武器,但是根據黑夫的信件可以看出其他的軍需物資需要自備,這就給家庭造成很大的經濟負擔。

    第三,秦朝變法後沒什麼貴族,基本上是論功行賞,所以黑夫非常關心自己的軍功待遇落實了沒有。因為只有軍功待遇落實到了家裡,才有繼續作戰的動力。

    第四,秦軍很希望自己活著,活著見到親人,自然也希望戰爭早日結束。

    有秦一代,除去南北兩路用兵外,還有多個巨大工程先後開工。比如修建長城,就演化出了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百姓除去兵役還要承受大量的徭役,所以秦朝百姓的生活是十分沉重的。尤其是六國地區的百姓,很難對秦認同。

    以大澤鄉農民起義為例,徵發戍邊的貧民因為連日多雨延誤了抵達日期,按秦律當斬,迫於無奈,為了活下去,秦末的貧民終於舉起反秦的大旗。

    這樣一來,無論是舊貴族還是貧民都對秦不滿,秦朝就很難存在下去了。

    於此相對的是漢初,鑑於數百年的戰爭造成極大破壞,漢初實行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國策,很好的穩定了人心,恢復了生產力。相應的,為了體現休養生息政策的正確,就必須突出秦的暴政,這是古代的輿論場。

  • 12 # 春風化雨143474353

    問一問活埋的四十萬趙卒?問一問那些坑儒的記載?再問一下建造阿房宮與秦陵及萬里長城的冤魂孤鬼便知道了秦始皇與法家是進步階級、秦人的幸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陽為什麼沒有俞敏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