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津沽一頁書
-
2 # 農民工詩人方致圓
李白這首絕句《靜夜思》屬古體詩,不是近體詩,近體詩的格律要求才那麼嚴。若“疑是地上霜”歸為近體詩平仄很明顯是不合的。
-
3 # 眯著眼睛說說
床其實指的是井欄杆,古代水井在人們生活中地位很高,家裡或者街口都有水井。為了保護孩童,避免幼童墜井,井邊都會圍有井欄杆。
“床前明月光”指的正是詩人站在井邊抬頭望月時的情景。為什麼不是我們現在所知的“床”呢。從古代的生活環境就可以看出。
古代人家裡的窗戶都是很小的。而月光想要透過窗戶灑在床邊,想必是不容易的。同時,“地上霜”也可以看出,當時詩人看到的月光是很均勻地灑在地面上的。如果是在室內,月光就只能是一個斑塊,不可能形成“霜”一樣的形態。
所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說的情景是:詩人站在庭院裡的井欄杆邊,抬頭望月,月光皎潔,地上灑滿了一層月光,就像下了一地的霜一樣。
這樣的解釋,才更合情合理。
-
4 # 南朝居士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挙頭望山月
低頭思故郷
至於說床是什麼?這個不是我們現在的床,也不是古人跪坐的床(臥具),而是胡床,也就是小馬紮(坐具)。
比如李白的《長幹行》之一:“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繞床怎麼繞?只能是繞小馬紮。
-
5 # 楊老師的作文教室
這是李白的一首膾炙人口的五絕詩的第一、二句,平仄中規中矩。床的意思有五種意思,究竟是哪種意思,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此詩中的“床”字意思:①指井臺。②指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係,其關係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③“窗”的通假字。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床”,《易·剝床·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⑤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馬紮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紮,一種坐具)。
中小學教學時,一般取井欄之意。
-
6 # 易者風骨
這首詩不是近體格律詩,是七言詩,不講夠平仄對仗。可是三個尾字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押ang韻)
-
7 # 唐風宋月
床就是現在的馬紮。
最早的床是胡床,也就是北方遊牧民族人們坐的床和睡的床。因為北方苦寒,坐在地上容易凍壞,所以貴人們就用四條腿撐起一塊木板,坐在上面。五胡亂華,胡人南下,把胡床傳入中原和江南。
最早的胡床跟咱們現在的床已經差不多了,其實也沒辦法再改,再怎麼改也無非四條腿一塊板。作出改良的是李隆基。
李隆基喜歡登山,累了要休息,可是大床搬不到山上,只能坐在石頭上鋪個墊子。李隆基是個很聰明的人,就把大床做了改良,用兩條腿和一塊板再加一條繩做了個簡易床,走到哪兒提到哪兒,非常方便,後來推廣到全國。也就是現在的馬紮。
李白說的床就是馬紮。他搬個馬紮坐在院子裡,月光照在腳下,就像霜雪一樣。抬頭看看明月,地頭想想故鄉。
-
8 # 春華秋實1341548
(1)靜夜思:在靜寧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舉:抬。
這是遠客思鄉之情的詩文。詩以大白話的語言雕啄出明靜醉人的秋夜意境。不追想象的求新穎奇恃,也摒棄了華麗的辭藻,而是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發了豐富而雋永的內容。
-
9 # 老街味道
問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平仄對嗎?“床”指什麼床?
前言靜夜思不是一首古體詩,所以並不符合近體詩的格律要求。
格律詩起源於齊永明時期的永明體,在唐朝格律詩的規則逐步完善,並被科舉考試所接受,達到了頂峰時期。
但是唐朝的詩人們,還是很喜歡作古體詩的,幾乎所有的詩人都有古體詩傳世。
一、靜夜思的格律平仄李白這首靜夜思,四句中有兩句是近體詩句式,兩句是古體詩句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床前明月光,低頭思故鄉,都是:平平平仄平; 第一、四句用的平起平收的律句句式。
疑是地上霜,平仄仄仄平 ;
舉頭望明月,仄平中平仄,望,平仄兩用字。
可見二、三句都是古體詩的句式。另外這首絕句還失黏。
二、靜夜思的其他版本喜歡這首《靜夜思》的朋友一定知道,這首詩還有幾個版蹦。
據說現在盛行的版本是明朝出現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還有宋代版本,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六):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這一版本雖然今天流傳不廣,但是在康熙年間欽定的《全唐詩》中,《靜夜思》就是這個版本。
這個版本的第一句中,用了【看】,而第三句已經有了望,未免有重複之感。所以還是”明“好一些。
不過,後面用了一個”山“字,如果放入明朝版本中,避免了兩個”明“,更好一些。
據說《靜夜思》四句詩短短20個字,還有不少其他版本, 很難知道哪一種抄本更接近原貌。
三、床,是什麼至於詩中的床,有人說是井欄,有人說是馬紮(胡床),我個人覺得還是從小教導我們的睡床更貼切。從李白前後的詩人作品中來看,大多數還是指睡床,
有不少人認為,古代,月光照不進室內,不會出現睡床錢月如霜的情況。這個理由未免牽強,開著門、半掩門,或者開著窗,透過窗紗,都能有疑是地上霜的可能。
南北朝·沈約的《八詠詩》 其一 寫到《登臺望秋月》〖金華志曰:作詠詩。南齊隆昌元年太守沈約所作。題於玄暢樓。時號絕倡。後人因更玄暢樓為八詠樓雲。〗望秋月,秋月光如練,....以茲雕麗色,持照明月光。凝華入黼帳,清輝懸洞房。先過飛燕戶。卻照班姬床。與李白同時期的王昌齡,有一首《初日》寫到了床和Sunny:初日淨金閨,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羅幕,稍稍親絲管。 雲發不能梳,楊花更吹滿。月光雖然淡,但也是能夠照射入室內的。
宋朝著名詞人,人稱賀梅子的賀鑄有一首《寒宵嘆》:
可憐明月光,委曲照空床。自是元無夢,更悲今夜長。唐朝宰相權德輿《相思曲 》是一首閨怨詩,思婦在室內:
少小別潘郎,嬌羞倚畫堂。有時裁尺素,無事約殘黃。鵲語臨妝鏡,花飛落繡床。相思不解說,明月照空房。可見,未必一定是井欄或者胡床,才能照進月光。
四、常見的五言古體絕句絕句並不一定是近體詩,在唐朝,五言絕句中的古體尤其多,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唐詩三百首》中,五言的古體絕句就是17首。
其中押平聲韻的就有8首:
1)《新嫁娘詞》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怨情》李白: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溼,不知心恨誰。這3首絕句至少有兩處以上不合格律,就不一一分析了,
2)三平調3首
《春怨 / 伊州歌》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聽彈琴》劉長卿:
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終南望餘雪》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結尾三個字都是平聲叫做三平調。
3)其他
另有折腰體 1首。《夜寄邱員外》,作者韋應物: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這四句都是律句,但是二三句山和步失黏。 空山松子落,改為”松子空山落“就合律了。
還有拗句未救一首,《玉臺體》,作者權德輿:
昨夜裙帶解,今朝蟢子飛。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昨夜裙帶解, 拗體句式:仄仄平仄仄,下句的“蟢“是上聲,沒有用平聲救拗。
另外還有仄聲韻的五絕9首,就不一一列出了。只錄入說以後劉長卿的《送方外上人》:
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五、李白的七絕古體詩李白的七言絕句有80首左右,大多是近體詩。
不僅李白,歷史上的七絕大多數是近體詩,因為七言絕句盛行遠遠晚於五言絕句,這時格律詩已經基本完善,所以七絕中的古體詩甚少。
不過,李白還是寫了不少古體七言絕句。
例如《永王東巡歌·之一》,首句出律:
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雁鶩池。《永王東巡歌·之四》,第三句失粘
龍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 春【風】試暖昭陽殿,明月還過鳷鵲樓。《遊洞庭五首之一》,失黏又出律
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醉【客】滿船歌白苧,不知霜露入秋衣。《登廬山五老峰》,四句都是古體句式: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結束語靜夜思是一首古體詩,不過李白並不是不會做近體詩。其實李白的五言律和七言律都有佳作,而且五言律詩的數量並不少。所以不能說李白不做格律詩。而且,剛才也說過,李白的七絕大部分都是格律詩。
但是相對來說,李白的古體詩佳作更多,流傳也更廣,所以會讓一些人產生李白不做格律詩的誤解。
-
10 # 談書論事
床前明月光的“床”字是什麼床?日前,歷代文人對此有不同的說法。
方舟子先生說是眠床馬未都先生說是胡床(馬紮)蒙曼先生說是井欄蒙曼先生在《百家講壇》上聲稱“床”應解做“井上圍欄”井上圍欄,不止如此,還頗有人認為“床”指的是“轆轤架”。這種說法基本遵循的邏輯路線是:床——>井床(銀床)——>井欄——>井上圍欄(或轆轤架)。
有學者透過查閱文獻資料,發展上述研究路線是錯誤的,井床(銀床)指的是井口邊的條石,絕不是井上圍欄或者軲轆架。我們看這樣的兩首詩就能明白了:
井桐花落盡,一半在銀床。
——唐·佚名《河中石刻詩》
稚川曾此倒靈瓢,闌上銀床壓甃腰。
——宋·董嗣杲《煉丹井》《井桐花落盡,一半在銀床》,寫的是花落滿地,一半落在銀床的情景。因前面寫有“井桐”,所以此處銀床是井床無疑。那麼,如果銀床是“井上圍欄”或者“轆轤架”一類的細木,又怎麼能承得下一半的落花呢?所以銀床指的是井口邊上的條石,也叫井床或者玉床,在詩文中的意象內涵和“空階”相仿,常與雨滴和落花連用。
而“闌上銀床壓甃腰”則更加明確了,闌,便是真正的井上圍欄,甃是井的內壁,意思就是井床上安裝了圍欄,就像是壓在井壁的腰上。明確地寫出了圍欄、井床、井壁這三者的關係。
井床(銀床)並不是“井上圍欄”,但唐朝人確實曾經把井床稱為井欄,這是因為“井欄”有兩個含義,既可以指井上圍欄,也可以指水井內壁的結構。
其一,床是坐臥之具,我們一定不能拿今天的眼光來看它其二,“坐臥之具”就是“床”這個單字在唐代的全部指向,既不應擴大為井床、胡床,也不能縮小為眠床 -
11 # 手機使用者7906755956
看評友的解釋,有說”床”指類似當今的馬紮,有說是古代井臺的圍欄。我推斷是指井臺圍欄則更貼近一些,疑就是不確定,是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若經過一些時間確定了,就稱不上”疑”了。我就是說當詩人推開房門,看到銀白色月光照射的大地,瞬間以為是霜,當抬首看到月亮,方知是月光,繼而把看到的圍欄寫入詩中,這就有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若說是馬紮,坐在上面就談不上床前了。
-
12 # 藍天雲一朵
李白靜夜思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又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是用了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一直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該詩的前兩句,按照五言絕句的四種基本平仄格式比對,不符合平仄格式要求,《全唐詩》、《李白詩集》的編排表明,它屬古風類的詩,這類詩平仄要求不嚴,自由度較大。
床的含義,有多種說法,諸如:井床、井欄、馬紮凳等,結合小詩的場景描寫,不應理解為現代意義上的床。
-
13 # 桃之夭夭老牛
首先,這首詩不是格律詩,所以不要考慮平仄,李白的很多詩不是格律詩。《唐詩三百首》選李白的詩,七律只有一首,七言樂府倒有十三首。他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題情深樹寄象公》“腸斷枝上猿,淚添山下樽。白雲見我去,亦為我飛翻。”都不是格律詩。李白是不受拘束之人,對於平仄對仗要求很高的詩是不感興趣的,他的主要成就在古風樂府上。
另外講“床”,唐朝的臥具是榻。榻類似現代意義上的床不過比床更低,面積更小。日本遣唐使來中國把榻帶回日本,日本現在還用榻榻米,就是證明。
床在唐朝指什麼呢?白居易的《三年除夜》詩裡說“素屏應居士,青衣侍孟光。夫妻老相對,各坐一繩床。”繩床,一種可以折迭的輕便坐具。以板為之,並用繩穿織而成。又稱“胡床”、“交床”。《晉書·藝術傳·佛圖澄》:“迺與弟子 法首 等數人至故泉上,坐繩床,燒安息香,呪願數百言。”唐 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至於坐止,鹹用繩床。”
朱慶餘《上張水部》“出入門闌久,兒童亦有情。不忘將姓字,常說向公卿。每許連床坐,仍容並馬行。恩深轉無語,懷抱甚分明。”這裡的床顯然也是坐具。
李白還有《長幹行》“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也不是臥具。床作為坐具,大概是從匈奴傳過來的,所以叫胡床。
當然也有寫床是臥具的詩,如白居易《三謠.素屏謠》“吾於香爐峰下置草堂,二屏倚在東西牆。夜如明月入我室,曉如白雲圍我床。”這個就可能是臥具了。
權德輿“清早起藜床,雪霜對枯籬”,皮日休“繞屋親栽竹,堆床手寫書”,駱賓王“寶帳垂連理,銀床轉轆轤”,元稹“推摧主母牽下堂,扶妾遣升堂上床”,薛逢“單床冷席他鄉夢,紫樧黃花故國秋”等,顯然都是臥具。
還有一種叫“銀床”的東西,據考證是井欄,也有人說是井上從轆轤架。杜甫 《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詩:“風箏吹玉柱,露井凍銀床。” 仇兆鰲 注:“ 朱 注:舊以銀床為井欄。《名義考》:銀床乃轆轤架,非井欄也。”鄭嵎“石魚巖底百尋井,銀床下卷紅綆遲”,駱賓王“寶帳垂連理,銀床轉轆轤”,陸龜蒙《井上桐》“美人傷別離,汲井長待曉。愁因轆轤轉,驚起雙棲鳥。獨立傍銀床,碧桐風嫋嫋”,貫休“好風吹桃花,片片落銀床”等等詩句,說的就是井欄或轆轤架。
那麼到底李白寫的是什麼呢?我覺得這三種都有可能,躺在床上,坐在胡床上,或者坐在井欄邊都能看月亮,“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做這些動作還是坐著舒服一點,躺在床上舉頭低頭都不方便。但是即使是臥具也不影響坐不是。所以還是不下結論為好,理解李白的意境就行了,不要鑽牛角尖了吧。
-
14 # 文化裡的中國
這個被後人誤解千年的一句詩詞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那麼它真正的解釋應該是這樣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首李白的《靜夜思》,早已出現在我們的課本中,到現在也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存在了。不過這句詩雖然廣為流傳,關於它的意思,千百年來總是被誤解,其實他背後真正含義很簡單。
這句詩,相信大家都明白,講述的是李白的思鄉之情。不過這前兩句,很多人都認為是床前有月光灑下,懷疑是地上有霜了。其實呢,字面意思看起來是這樣,不過這樣理解的話,可以說是鬧笑話了,錯的非常離譜。
不過這句話還另有深意。在那個年代,“床”在古時候其實是“井上圍欄”的意思,並不是我們現代的“睡床”。
在古人的眼中,有井水處也是故鄉了。因此,這句話也就是李白在井前抬頭看月光時的思鄉之感了。不過這句話還另有深意。在那個年代,“床”在古時候其實是“井上圍欄”的意思,並不是我們現代的“睡床”。在古人的眼中,有井水處也是故鄉了。因此,這句話也就是李白在井前抬頭看月光時的思鄉之感了。
-
15 # 鶴鄉秋翁
公元726年農曆9月15日,李白在揚州創作《靜夜思》的時候,剛剛二十五歲,當時還是一個標準的文學青年。這首詩的語言非常簡潔,幾乎沒有深奧的詞彙。但是,關於“床”字的爭論,還是延續了1200多年。
詩中的“床”究竟是什麼?現在的文化界主要有井床、臥具、胡床、坐具四種說法。當然還有其它許多說法,其實都沒有道理。為了解析這個問題,我只能談談對四種說法的個人看法:
一、井床說:李白沒有精神病,他不可能三更半夜到溼漉漉的井臺上去賞月。井臺沒有前後之分,他也不可能在井床上胡思亂想;
二、臥具說:床確實是臥具,雖然靠譜,但是在屋裡的床上不可能看見月光:
三:坐具說:如果沒有更合理的解釋,只有把有攔杆的坐具搬到屋外,才可能看到“床前”的月光;
四;胡床說;這是馬未都個人的胡說八道,根本沒有半點道理。小小的馬紮,只有上下之分,怎麼可以分成“前”和後。那時候的“胡”字在漢語中是貶義詞,李白明明是漢族人,為什麼要給他增加一點胡味?
究竟什麼是《靜夜思》中的床?
如果要解釋清楚“床”是什麼,必須理解“床前”的含義。只要理解了“床前”兩個字,井床說和胡床說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既然否定了井床說和胡床說,我們只能在臥具和坐具中選擇答案了。
如果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只有把“床”移到室外。問題確實就是這麼簡單,關鍵是有人發現。這種床其實就是普通的床,南方特有的“壩鋪”,一種放在屋簷之下的單人床。這樣的壩鋪,南方的農村現在還有。只要晚間坐在這樣的床上,完全可以看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當然也可以“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華人一直把鋪稱為床,現在的火車上還有上鋪、中鋪、下鋪之分。如果改為上床、中床、下床,其實也沒有錯。
“床”這個字在中國出現的時間非常早,《詩經》和《孟子》中都有明確的記載,那時候就包括臥具和坐具。李白是唐朝時代的詩人,肯定知道床的真實意義。
壩鋪是寬度不超過一米、三面有攔杆,上有蚊帳、靠在外牆上,如果不下雨,天天放在屋簷下的床。
南方老房子的屋簷特別寬,一般不會少於兩米,四川省農村幾乎家家的屋簷下都有壩鋪。
李白是南方人,完全有可能在壩鋪上賞月。
為了能夠更清楚地解釋這首詩,我還必須講一講四十年前自己親身的經歷:
1979年初秋的一個晚間,我一個人到成都市出差。因為已經找不到條件好的旅館,所以只能住進鹽市口的一個條件比較簡陋的小旅館。
服務員說只有壩鋪,問我住不住。
由於語言不通,我當時還以為壩鋪是住八個人的大房間。當我同意住壩鋪的時候,才知道是屋簷下的單人床。一個靠牆的單人床,前面就是一個無遮無欄的院子。
收款單上註明的是“壩鋪”。
壩鋪?應該是揭開《靜夜思》中“床前”的謎底!
那一天晚間,成都市的月亮十分皎潔,我理所當然在壩鋪上看到了水銀瀉地式的月光。由於條件反射的緣故,我也想起了遠方的故鄉,已經井無一口、房無一間、樹無一棵、地無一壟了。
這個壩鋪確實是十分普通的床,肯定不是井床、不是胡床、不是坐具。僅僅是一個移到室外的普通床鋪!
1200年之後的一個美麗邂逅,但願能夠揭開一個千古之謎.....
一定會有人問我,為什麼這麼簡單的問題,一直沒有人解釋明白?
道理還是非常簡單:應該解釋這個問題的人,一定是陽春白雪,他們肯定沒有在壩鋪上看月亮的機會;我是下里巴人,確實住過月光之下的壩鋪,當然可以解釋清楚這個問題。
我這只是一家之言,至於對不對,還是專家學者的權利!
郭沫若先生其實是近代,第一個公開公開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十分遺憾,他都沒有解釋清楚這個問題。他的故居肯定有壩鋪,只不過沒有在上面看過月亮,因此沒有聯想而已。
(這是我寫的論文,僅僅為了《解析李白的靜夜思》。由於原文篇幅過長,只能摘錄其中一部分。)
-
16 # 梧桐樹邊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平仄對嗎?“床”指什麼床?
寫詩的平仄並沒有對不對的問題,而是合不合的問題。因為近體詩的幾種基本格律形式是固定的,不會變化的。我們的作品如果合平仄,那麼就是近體詩,如果不合,則自動歸入古體詩範疇。
所以,除非你寫的詩一整句七個字都是平聲或仄聲這種明顯影響到發音誦讀的錯誤,我們一般不用對不對來判斷平仄。
只講合不合。
《靜夜思》平仄李白的詩文風格以歌行為主,性格上不拘束,喜歡浪漫自由,所以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古體詩。雖然有一些絕句符合近體格律詩的格律,但是也有很多是古體絕句。他在創作詩歌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不是平仄格律問題,或者說他早已超越了格律的概念。
《靜夜思》就是一首古體五言絕句,簡稱“古絕”。所以平仄是不符合格律的。
不過這話的結論是反的,其實正是因為《靜夜思》的平仄不符合近體詩的格律,所以我們才將它劃入“古絕”。
是有了格律,才有古風、近體詩的區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平仄為“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從格律上分析,上句可以看作是基礎律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論的變體,是個律句。而下句由於二、四位置都是仄聲,所以失替,不是律句。
這兩句第一句合平仄,第二句不合平仄。這是單論每句的平仄格式。
從整體關係來看,“舉頭望明月”是“仄平仄平仄”,同樣失替,而且和第二句“平仄仄仄平”關鍵位置是相反的,沒有遵守平仄格律的相粘規則。
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靜夜思》都只能算是一首古風小詩。這與它的意境多好,流傳多廣沒有關係,因為格式本來就只對劃分負責,不對詩的好壞負責。
“床”指什麼床?通俗理解就是睡覺的床。但是並不合理,在床上隔著窗戶“舉頭望明月”是可以的,又如何讓“疑是地上霜”呢?這扯著頭頸上下俯仰的姿態,寫出詩來也不美觀。
還有一說是“胡床”,是指西域流傳進來的類似於咱們今天沙發的坐具。這個說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沙發也不適合擺在院子裡啊。
我們從李白其他詩裡看這個問題。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幹裡 ,兩小無嫌猜。
——《長幹行》 截選
這就比較明顯了,你一定要說小男孩騎著竹馬和小丫頭在房裡繞著沙發轉也行,但是我們看第三句“同居長幹裡”,這是寫的兩小孩居住環境,長幹裡,類似於巷子,里弄。還是那句話,誰把沙發放巷子裡呢?
這兩首詩裡的床,都不是咱們睡的床,而是指井。因為那時睡覺的床多加上護板,像井欄杆,所以才把這種井稱為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是院子裡井邊的月色啊。井邊月色一片雪白如霜,舉頭望月,低頭思鄉,是不是更符合當時的意境呢?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這裡也一樣。郎騎竹馬來,繞井弄青梅啊。
-
17 # 大橘子侃古詩
問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平仄對嗎?“床”指什麼床?
答:一,關於平仄格律
床前(平)明月(仄)光,疑是(仄)地上(仄)霜。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上聯的二、四位置是平仄,下聯二、四應該是仄平,但是現在是仄仄,“是”出格律了。李白的詩經常會出格律,是有原因的。格律是可以打破的,但是要有理由,哈哈。
二,關於“床”的事
這首古詩寫於公元726年,26歲的李白寓居在揚州旅舍。
對“床”字的解釋歷來有爭議,我認為“床”在這裡指“井欄”更為合理,即水井上的那個圍欄。
第一,結 合《靜夜思》宋朝版本的意境。我們現在流傳的是明朝版本的《靜夜思》。在宋朝,《靜夜思》的版本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抬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如果“床”是指我們現在所說的臥具,那麼在室內如何才能望到山月呢?恐怕是要將頭伸出窗戶好長也不一定看到吧!所以李白在寫這首詩的時候一定是在室外,不然沒有“看山月”這種高遠開闊的意境。唐代老百姓用的窗戶還是通行的直欞窗,一般欞木條固定不可開閉,但可以掛簾或糊紙成半透明狀,沒有玻璃,窗戶也不大,所以李白在室內的地面上看到的月光極為有限,在屋子裡,無論抬頭還是低頭都看不到月亮。所以原作“抬頭望山月”這一句,在室內是完成不了的,只能是室外。
第二,結合同時同地所作另一首詩——《秋夕旅懷》。此詩當為《靜夜思》的續篇,中有“連山去無際,流水何時歸”一句,放目遠去,山巒層疊,流水向遠方流去,沒有歸期。意境同樣清遠開闊,此詩中並沒有提到室內之景。
第三,用李白自己的詩句來解釋“床”的含義。李白在《長幹行》中有詩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意思是“你騎著竹馬來到我家,你追逐我圍繞著井欄杆輕輕拋弄著青梅”,解釋為“臥具”則行不通,難道臥具被放在屋子中間嗎?可見在李白的詩句中,“床”作為“井欄”是出現過的。
第四,《古代漢語詞典》在釋“床”時就有“井上圍欄”的釋意。唐代李賀作《後園鑿井歌》:“井上轆轤床上轉:水聲繁,絃聲淺。”描寫了一對夫妻美滿的日常生活,此詩中的“床”即是“井上圍欄”。清代的徐渭有詩云“流水細分床畔響”。只有當“床”是井欄時,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李白置身於秋夜月明的井邊上,舉頭遙望,頓來故鄉之思,這是合乎常情的。
第六,也有人說是胡床,也就是馬紮,馬紮是很小的坐具,而且是移動的,李白不會把他作為一個參考物,翻譯成現代漢語那就變成了:馬紮前的明月光啊,這個很奇怪啊,馬紮那麼低,那麼矮,這個肯定是不符合實際的。
第七,古詩中的霜是一個意象,寓意著秋天,寓意著思鄉的情感,寓意著悲涼,未必是李白真看到霜了。
綜上所述,“床前明月光”中的“床”解釋為“井欄”更為合理。
回覆列表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按照格律詩的標準,上句是平平平仄平, 下句是平仄仄仄平,平仄是不對的。
但這首靜夜思是古體詩,可以不講嚴格的平仄。
而床有至少兩種解釋。
首先,這首五絕寥寥數字,就將遠方遊子觸景生情、思念家鄉的心情生動再現。尤其前面那句,從小我就認為是月光從窗外照射進來,讓詩人誤以為房內的都起了白霜。這個場景太美了,可是後來才知道,我們都被表面上的文字所欺騙了,月光是不可能從李白所在房屋的窗外照射進來的。
唐朝有沒有窗戶呢?有的,從漢代出土陶器的圖案上看,就有窗戶的形制了。然而唐朝窗戶多大是有講究的,簡單的說,平民和普通官員的窗戶叫做“牖”,是用來通風換氣所用,但到底多大呢?小得可憐,與煙囪差不多大小。《說文解字》就解釋過:
在牆曰牖,在屋曰囪。
這是根據古代禮制要求,本身也不能過於明亮,主要用途是通風換氣,採光只是其次。《淮南子說山訓》中也說:“十牖畢開,不若一戶之明” 。“戶”在此處是進出的門,但“單扇為戶,雙扇為門”,十牖還不如一戶,可見當時的“窗戶”有多麼寒酸。這就是當時老百姓的普遍生活,王公貴人當然例外,而李白顯然不在其列。至於說百姓家中可以翻轉開啟的窗戶,那是在宋朝時才出現並大規模普及。
這麼小的窗戶,月光是怎麼也無法照射進來,更不可能照射得如此充滿詩情畫意。那麼是李白在發揮浪漫主義詩人的想象,為我們構建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嗎?
顯然不是,其實是“床”這個字,讓我們理解錯了!我們現在的床,是一種擺放在臥室的臥具。因此,現代人就想當然理解為臥室發生的場景,其實在古代床的含義很多,具體在這首詩中,應該是兩種解釋。
一種解釋是胡床,這是古代的一種坐具,又稱“交床”、“交椅”、“繩床”,類似於今天的小板凳,只不過可以摺疊,是一種攜帶方便而又輕巧的馬紮。這樣一來就很好理解了,那就是詩人在外面坐在馬紮上,欣賞月光而寫下了《靜夜思》。同樣是李白的一首《長幹行》中,有一句: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這裡的床更為明顯,必然是胡床。只能是男孩騎著竹馬在繞著馬紮逗女孩玩,而不可能從門口直接跑到女孩子睡覺的床邊繞著跑。
值得說明的是,在古代,床確實也有指代臥具的意思,比如《三國志》中就說劉關張三人“寢則同床”。這裡的床顯然是臥具,也正因為時而是說臥具,時而是說坐具,這才讓後人有所困惑。床的另外一種解釋是井欄。在唐朝時的水井周圍,都是有著木結構的欄杆,防止人無意掉入其中。這種欄杆組成了一個方框形的結構,很像睡覺的床,所以有銀床的說法。更為有力的是,當時的人都是大部分都是喝井水長大的,在唐詩中井水就就代表故鄉,而這首思念故鄉的《靜夜思》,極有可能就是李白在井水旁邊觸景生情而創作的。
時過境遷,很多往事都埋沒在故紙堆中,再也追尋不到。到底是李白坐在小板凳上寫的還是在井水旁邊產生的靈感,已經無從考證。但是,就目前的證據來說,至少是在戶外創作而非帶在家中宅出來的。
參考資料:《說文解字》、《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