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哥傳書TED
-
2 # 國學生活館
“中醫可以透過刺激穴位幫助恢復。我有一個朋友頸椎病嚴重,用中醫手法給她按摩了幾次,好多了,這也給了我繼續學習的信心。”
很多人提起中醫,首先想到的是布衣郎中、肩背藥箱、以號脈施診行走於坊間的故事。
然而你不知道的是,中醫文化曾直接影響了東方儒釋道醫等傳統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集中闡述了人類社會天地人和諧中正平和的思想。
以《黃帝內經》為例,它託名黃帝與岐伯的對話,直接關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心靈的和諧。
它不僅關注果,而且更關注因,不僅關注人的身體和疾病,而且全方位關注天地人的和諧。
所以,自古以來它就是人們關愛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的東方智慧,也是人們療治疾病與瘟疫的秘典。
-
3 # 江湖2174550
中醫是對生命和自然之道的尊重,中醫最終目的是平衡與和諧!
中西醫各有所長,而不是非此即彼。各自理念與行醫方式有太多的不同,不適合片面的套用或評價對方。
也許在未來會殊途同歸的可能性。比如說:中醫看病會看一個人的整體情況然後透過手段使人體自我機制活躍而實現平衡。不管這些經驗從哪裡來,不得不說中醫對於人體整體的把握要深厚得多。有一天隨著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西醫也會達到這一步,其理論也會清晰許多。那將是人類之福!
-
4 # 手機使用者墨客兒
望聞問切,用五刑相剋,五刑相生原理進行分析診斷病因,病灶,然後用對應的方法,中藥,針灸,撥罐,放血等、、、、、進行施治。
-
5 # GRASSBOAT
中醫是以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說為理論基礎,以易經的思想作為指導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治療學說。以現代自然科學對於科學的定義來說,中醫顯然不能被稱為科學。但是中醫經歷了兩三千年的歷史,也積累了大量的治療方法,但是遺憾的是由於陰陽五行說和易經更多的是一種思辨方法,並不深入分析和度量人體的生理結果和組織功能,所以中醫也就變成了時靈時不靈的詭異醫術。需要承認的是,中醫中藥千年來積累的經驗是有用的,但為什麼有用,如何很好的利用,避免副作用,需要利用生理學,化學,解剖學等現代科學技術來發掘和發揚。故步自封地繼續遵循陰陽五行和太極八卦不能給中醫帶來為來。
-
6 # 藍先生易學研究
問你傻子為什麼傻?你怎回答?
中醫文化是綜合文化!
由茲生物,繁生物,孕生物連環貫串的綜合文化。
舉,中醫的語言,什麼症候?
裡面包含,氣候,症狀,適應藥物。
比俞立春節候,感冒,咳嗽,厭食,懷春的女性。
用藥適應性的幾味藥都應適應,春主散發的特點。
脫離此根據,三年期滿,師父,不會讓你出師。
講至此,你知道什麼是精髓嗎?
聽你問話,知是傻子!一定不懂!
-
7 # 真醫行者
一、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陽化氣,陰成形。天覆地載,天生地長,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人身即是宇宙,取類比象。
二、精神為陽,骨髓為陰,陰平陽秘。
三、魂神意魄志,仁義禮智信,隨心所欲不逾矩,簡而言之“光明正大”四字。
-
8 # 劍鋒園子
精髓之一:體現了人與自然界協調統一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
“天人合一”作為哲學思想,“天”便是“道”、“法則”;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是一個整體,所以,一切人和事都要順乎自然規律,尊重自然,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中醫文化的精髓便是強調的人與自然界協調統一的“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它把人體看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一方面,人體是由若干組織和器官組成,每組織和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而這些生理功能的組合,便構成了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另一方面,各組織器官相互聯絡、相互支援而又相互制約,才能維持人體生理上的平衡。因此中醫學在診療疾病時,從整體出發,透過區域性病變來分析整體的病變,把區域性與整體反應統一起來,透過望聞問切,來了解和判斷患者病變,從而做出正確判斷,進行治療。
精髓之二:包含著陰陽五行為基礎理論的辯證思想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的事物或現象都可劃分為陰陽兩個方面;陰陽之間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能脫離另一方單獨存在,而且還始終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易傳·繫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古人對自然和世界的看法,是樸素的辯證法。
中醫的精髓之一便是遵循著這一辯證思想,比如,中醫認為,熱為陽,寒為陰;沒有熱就無所謂寒;沒有寒就無所謂熱,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醫貫砭·陰陽論》說:“陰陽又各互為其根,陽根於陰,陰根於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就是這個原理。
精髓之三:中醫文化源遠流長,不斷傳承又不斷豐富普遍觀點是,中醫源於上古伏羲、神農、黃帝等聖人,《淮南子》、《通鑑外記》就說:“聖人出”,“醫方興”,“醫道立”,中醫文化歷史悠久,燦爛奪目。在幾千年裡,中醫文化不斷被傳承又不斷被豐富,直到今天,更是發揮著自己無可替代的治病救人的作用,因而,它富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
9 # 魂魄學文化
——2020年新冠肺炎突發世界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文化思考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讓中醫、中醫文化、中醫藥治療突顯在公眾面前。無論是國家層面組織中醫醫療團隊支援武漢,還是各省區市先後釋出中醫藥防治診療方案;從院士,到百姓;從官方,到民間都見證了一個事實:大疫之下,中醫重新走到防控疫情的第一線,成為防疫情、治疫病的重要力量。這或許是中醫因“疫”重生,轉“危”為機的一次鳳凰涅槃。我們應重新認識中醫,讓中醫振興、讓中醫文化復興起來!
中醫的真身是“中毉”,為德醫
古時中醫認為,人是萬物之靈,萬物有靈方為生。靈者,心神也。《黃帝內經》說,得神者生,失神者亡。而心神之陰陽為魂魄。“魂魄分去則人病,盡去則人死”。可見古人對於人的生命認知是極為深刻的,人的心神、魂魄的存在決定人的生死存亡。《黃帝內經》說:“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心神者,人的正氣之源,神氣者,人的生命主宰。因此,古時中醫療人看病,多從心神、魂魄入手,觀其心神守位,魂魄離散與否。醫者,常觀心神,辯陰陽,察魂魄,,明虛實,與巫相通,故古之醫者稱為“毉”。“毉”字之“巫”,為“工”與“人”的組合。“工”者,上下兩橫代表天和地,中間的“丨”代表通天達地者,上通天意,下達地旨;左右兩“人”,則為陰陽,亦為鬼神。所以,毉者,是通天地,知鬼神,曉魂魄,合人意也。古時中醫認為,人與天地一體,人與天同心共在。如《禮記》禮運說:“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人與天地同心,在於明其德,合其道,德道一體,天人合一。王陽明《傳習錄》中說:“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一體者也......良知之在於心,無間於聖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中毉”者,“中”為正,正為德,中毉即是德醫。人與天同心,天人本合一,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本然;天乃宇宙的先天一炁,為德道的本源本體,亦是人的本心本性。因此,人的先天本性,德道本心自在,“吾性自足”,無需他求。故中醫始終倡導以德正心修心,保持先天本源本體的正能量,以道立人立身,在俗世的本末先後中始終“守神”如一,保持本心本性,“守正”、“明德”,德行天下,心身即可健康安然。所以,古時中醫,主張“上工守神治未病”。“守神”,即是以天人合一的本源正能量,以德道一體的精氣神,定心神,守正氣,安魂魄,不使有疾,在人之未病之時,根除所有的病根。故而正心修身是人健康防病、安身立命的基本準則。
傳統中醫為天人合一者,其本心本性始終與德道本源的正能量合而為一,使中醫成為上醫、大醫、聖醫、神醫,達到《呂氏春秋.重言篇》所說,“聽於無聲,視於無形......老聃是也”的境界;進入《道德經》揭示的“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牗,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的神聖境地。據《史記.扁鵲列傳》記載,戰國時的扁鵲就有“透視人體,視人五臟顏色”而知人的病態能力,其四見蔡桓公,四次都告知桓公的病分別出現在腠理、肌膚、腸胃、骨髓四個層面即是典型的例證。因此,《黃帝內經》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抱朴子內篇》又說:“古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知治身,則可治國也”。可見,傳統中醫擁有天人合一、德道本源的正能量,上醫醫天醫國,下醫醫人醫病。為醫者,自古就有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說法。
中醫者,必是天人合一、德道一體的成就者才能從事的神聖職業。明代醫家裴一中在他的《裴子言毉》中就有一段名言:“學不貫古今,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毉以誤世。毉固神聖之業,非後世讀書未成,生計未就,擇術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專習,窮致天人之理,精思竭慮於古今之書,而後可言毉。”隋唐間的孫思邈在他的《大醫精誠》中也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於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由此觀之,古之中醫,無不是天人合一的大成就者,不但以德道立人,而且無我立他,捨身救人,是忠誠踐行本心本性的神聖醫者。
中醫的天職在於守護人的靈魂
中醫作為古代原始的生命科學,把人體的靈魂系統闡釋為精氣神三大組成部分。如《淮南鴻烈集解》曰:“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精,指人肉身的物質形體;氣,表明人的生命機能是由氣的執行實現的;神,指人的靈魂,是生命的主宰,包括心志(心智與心識)、神靈(先天與後天之靈)、魂魄(三魂七魄)。這些中醫對人體生命科學的理論認知,為今天的現代量子物理科學所證實。其認為大宇宙的世界由多維空間所組成,精氣神是人體小宇宙的多維構造,它們都有共同的組成:物質(精)、能量(氣)、資訊(神)。現代量子物理科學還發現,物質本質上是由意識的能量頻率決定的,意識的能量頻率大小決定物質的存在和變化的狀態。世界上“眼見為實”的物質,只佔物質世界的4%,是由意識的超低頻能量組成,這種存在的現象是暫時的,隨著意識能量頻率的變化而改變。而物質世界中96%是暗物質,卻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意識能量構成的。人的一切病症都是心識能量的超低頻現象的物質化顯現。一切的治療手段,最終都是為改變、提升人體病兆部位及整體的能量頻率,使人獲得健康狀態。
這也反證了傳統中醫理論的基本認知,一切疾病都是心決定的。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心病。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心正則百病不生,心邪則百害隨之。人體本無病。先天本我的造化,來自天人合一,德道一體的高頻能量的多維空間構成,使人的心志、神靈、魂魄正能量具足。只是世俗社會中人的後天意識沾染了自私、貪婪、嫉妒、嗔恨、傲慢等超低頻能量的成見,使人的清淨本心、明淨的能量本體被打破,久而久之,這些超低頻的能量意識沒有正向改變,反而向更低頻的能量趨同,日積月累,在多維空間環境中同頻感召來了同等能量的意識體,逐步凝積成風寒溼邪、瘀整合病痛的症兆,導致微迴圈堵塞,經絡氣血不通,輕者出現功能性障礙,重者惡化成不治之症。針對於此,中醫強調,一切疾病的根源在心,心病須從心治,注重正心修身,守神治病。如《抱朴子內篇》所言:“守一存真,乃能神通”。即是借用其天人合一、德道一體的最高頻率的正能量,給“形神分離”、“失魂落魄”的患者“招魂復魄”,使之心志暢達,神靈守位,魂魄重聚,注入正氣和正能量,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健康狀態。
中醫者,是站在天人合一的宇宙本源之處,以德道一體的最高頻率的能量來審視眾生的“含靈之苦”,“望”其心志之高下遠近,“聞”其神靈之虛實苦楚,“問”其魂魄之陰陽合離,“切”其人我之愛恨情仇,在人神與德道之間,定心志,撫神靈,安魂魄,使心志健全,神靈安穩,魂魄和序,使人去病強身健體。明瞭疾病之理,便明晰傳統中醫文化,是把天人合一這一天理大道作為人的內在靈魂的根本來守望精神,呵護心靈的。這是中國中醫文化文明的核心價值所在。
傳統中醫認為,人的生命既是先天之炁的超高頻能量的“造化”,也是後天之心的生成,本來就是天人合一的生命靈體,人具有本我本源的先天能量,也有後天物化的生物之性。人須與天同心同德,正心修身,迴歸本性,安身立命,才是健康之道。中醫倡導上醫“上工守神”“治未病”,就是從人的心神、靈性層面把住生命健康的關口。《黃帝內經》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故要修養和神也,道貴常存,補神固根,精氣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雖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達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復入本元,命曰歸宗”。可見古人對於生命心神、靈性的健康呵護達到了“惟精惟一”的境地。中醫所說的守神,實際上是讓人們的心神、魂魄始終內守在天人合一的本源本心本性的正能量境界。這才是生命的健康之源。
中醫“上工守神”治未病,無病可治
中醫強調“上工守神”“治未病”,是中醫有別於西醫的核心特色。中醫倡導心病要由心藥治,心藥即是“守神”。葛洪《抱朴子內篇》就說:守一存真,乃能通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心定神安,則正氣浩然。《黃帝內經》也說:“神者,正氣也”,“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虛即神遊失守位,使鬼神外幹,是致夭亡,何以全真?”,“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傳統中醫主張“守神”即是神補,心由神主,正心修身,以本源之德修正身心,以德行之道貫穿人之事中。心藥實質上就是來自天人合一、德道一體的心神正能量。從辯證唯物主義關於精神與物質辯證統一規律而言,精神與物質依據一定的時空條件是互變的,具備一定的時空環境和條件,精神(內因)是決定物質(外因)變化的主要決定因素。由此觀之,人的本性具足,身心靈健康,世上本無病可治。
中醫正心“守神”,即是以德養心,以德修身,德道一體,人的本心本性合於正心正氣,則百病不生,諸病自去。《黃帝內經》靈柩篇說:“神者,正氣也”,“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宋代陸九淵在《象山先生全集》說:“此心若正,無不是福;此心若邪,無不是禍”;明代王陽明也說:“大道即人心,萬古未嘗改”,“種德者必養其心”。這就把正心修心的根本歸於天人合一的本心本性,即本心之德,本性之道。明代許浚在《東醫寶鑑》闡釋的更為精緻,“道以心為用,能知運用者,以道觀心,心即道也;以心貫道,道即心也,非人心之心,乃天心之心也”。進而言之守神治心,須以德道貫之:“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資以道”。因此,古聖先賢不但把正心修德,以道養心作為生命健康的根本,而且將之作為人生的最高理想來追求。《中庸》曰:“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不可以不知天”;《大學》也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由此觀之,中醫傳統科學“治未病”是療人心神,以德明心,以道寧神,直指人心,由心入神,正心修身,心身兼治,心身健康,何病之有?
從中西醫對待疾病的整體比較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西醫的差別。中醫以心身一體觀察生命的整體健康狀況,考證疾患的因(心)果(身)得失對症救治;西醫以人體解剖學為機理而定病理,以動物實驗結果為參照值而定藥理,權衡醫藥對人的健康利弊大小為醫理,對治人肌體的病兆。中醫以神治心,由心療治疾患,由因及果從根上治病,一切病根從心上治;西醫以疾病為基準,視其病症病理病變的定性定量為依據對病而治,是什麼症治什麼病。中醫以心神之德道為藥,氣補或神補,喚起人的正氣正能量(心識的超高頻能量)以使其主動自愈其體,重回健康;西醫以消除炎症、滅殺病菌、割除病灶體為主要手段(心識的超低頻能量)治病,被動保全人體的機能健康。中西醫對待健康、疾病的學理基礎不同,方法、手段、路徑截然各異,最終結果重回健康的狀態也是不同的。中醫以德治心,以天人合一本源的正能量正心修身,以最高頻的能量調控人的身心協調,在多維空間高頻能量的環境中,使人的細胞、骨骼、肌肉、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各迴圈系統等器官機能和功能都能夠重回本源本體,迴歸本心本性的能量中,心身重回健康,和諧共生,身心無恙,何病可治?中醫是德醫,中藥同樣是德藥。中醫者以德者仁心對待病患,其方劑亦是慈悲之愛所成,其藥是正心正念的高頻能量調配百草成藥,無不體現德醫仁術的能量場,以高頻的德醫德藥建立體內自我免疫系統的修復重建,將低頻的風寒溼邪、陰陽虛實等症引匯出體外,或調整到健康的高頻正能量中,自然心到藥到,藥到病除,無病不治。而西醫視病症的病毒、細菌為敵,以消殺滅絕為出發點,以藥的分子結構對治病菌的分子結構,看似精細實證科學,但始終是在物質與物質的層面對治病症,往往忽視人體生命的整體觀,更不能從心神、精神、靈魂與身體健康的層面來對治疾病,因此,其醫與藥都帶來了嚴重的後遺症,尤其是其以殺滅敵對的病菌為目的的治療方法,更給人體的健康造成無窮的後患。
中醫的文化智慧在於守護人類心靈文明
中醫可醫天醫國,可醫人醫病,可見中醫已不只是簡單的人體醫學概念,而是天人合一整體世界觀的生命科學,更是萬物一體互為共生的心效能量科學。她挖掘人體的心效能量之源,與天地合一,與德道同體,不僅是構建人體內在的心靈健康、精神文明,而且是在自身完成“聖賢”修為的過程中,同構宇宙一體的能量場,共建萬物共生共榮的平行宇宙世界,實現“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惟一”的大同理想。所以,中醫是中國文化文明智慧的寶庫,也是開啟這個寶庫的一把金鑰匙。給中醫文明正名,就要給中醫正本清源,恢復其歷史本來面目,不能簡單否定其人體生命科學中關於靈魂構成的心志、神靈、魂魄的精緻認知,也不能簡單視之為機械唯物論之“唯心主義”的異端,更不能等同於世俗封建的“鬼神論”之愚昧殘餘加以打倒清除。中醫主張心定本源,與天同德,正心修身,德道一體,在天人合一的世界裡構建人類大同的和善文明,以大心志關懷天下,從而獲得心靈的大智慧、正能量而立身心、立蒼生,可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之“天下為公”的大愛體現,這是人生大健康觀念,是人類大文明觀念,何來落後封建的“鬼神”學說之有?中醫還主張,天地與我同心,萬物與我同根,人人與我同體,你心即我心,心心相印,息息相連,而“守神”治未病,一切從心開始,以德養心,正心修身,成聖成賢,遠離病痛。從古到今,印證了這是德醫、道醫,德道之行。中醫遵循天人合一、以德養心這一心靈文明的大道而行,造就了許許多多醫家成為心學家、德道家,中醫人成了文化人、文明人,天人合一者。千百年來,中醫文化即伴隨著中國文化、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間斷,從《黃帝內經》,到葛洪的《抱朴子內篇》;從《史記.扁鵲列傳》,到《孫思邈醫學全書》,再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從孔子的《論語》,到老子的《道德經》;從陸九淵的《象山先生全集》,到王陽明的《傳習錄》,再到許浚的《東醫寶鑑》。中國的古聖先賢,無不在天人合一的本心本性的德道文明高度上構建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中華文明的智慧和靈魂家園。這一代代的傑人志士成就了中國文化、文明的巔峰廣域,正可謂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正是這一切生命的能量場,文化的魂靈護佑,中國人才得以文脈不斷,人種不滅,民族不亡,文明不絕,始終呵護中國人心志之高遠,神靈之康泰,魂魄之健碩,精神之文明。正如陸九淵在《象山先生全集》中說:“聖人貴中國,賤夷狄,非私中國也。中國得天地中和之氣,固禮義之所在。貴中國者,非貴中國也,貴禮義也”。所以,我們應以徹底的歷史唯物主義者的態度,堅信我們祖先的歷史創造即是寶貴的生命科學,文明的人類文化學,堅定中醫文化文明自信,在傳承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之弘揚光大。
中醫應今早走出“失魂落魄”的誤區困境
但是,縱觀時下,大疫當前,中醫仍然深陷困局,難於走出健康發展的坦途,複雜的歷史原因值得深刻反思。
一是,自我閹割了文化的靈魂,中醫進入整體失語的非健康發展狀態。中醫“上工守神”“治未病”的高階核心內容缺失了,導致中醫的“神魂魄”學說的理論出現斷層。中醫傳統理論上的“失正”,必然帶來文化上的“失根”,也必然帶來實踐上的“失誤”。現實中的中醫只在“下工守形”“治已病”的肉體物質層面濟世救人,怎麼能夠成就中醫藥有效的醫療事業呢?自此,中醫進入了“失魂落魄”的誤區,從而也造成當下中醫行業的整體“失語”狀態。正應了傳統中醫中最不願意看到的落寞窘境。葛洪《抱朴子外篇》就說:“世人逐其華而莫研其實,玩其形而不究其神”;許浚在《東醫寶鑑》中說的更入木三分:“今之醫者,惟知療人之疾,而不知療人之心,是猶捨本逐末,不窮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不亦愚乎!雖一時僥倖而安之,此則世俗之庸醫,不足取也”。我們不能再以文化虛無主義的態度來對待中醫,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從來都是害人害己,對祖先文化的不孝不敬,形同欺師滅祖,自掘蚊墓。
二是,現行的以西醫為主導的醫療管理體制,使中醫遠離了濟世救人的主體地位和文化主流。雖然我們也倡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發揮中醫在治癒流行病、地方病等方面的特殊作用,鼓勵中西醫結合,發展醫療、衛生、健康事業。但是,在國家的醫療管理體制中,在正統的醫療機構、衛生、健康領域,中醫的行政管理地位,財政支援力度,科研投入比重,從業人員的地位、待遇和政策等等,其話語權都讓位於西醫主導,中醫只起到“輔助”的作用。究其根源,還是“先進醫療技術向西看”的理念主導了國家的醫療體系,跟隨西方醫學、醫療技術發展的話語體系,使整體天人合一見長,微觀虛實陰陽辯證、心神魂魄考究的中醫逐步走向以“技術化”為標準的醫療環境,中醫始終找不到自己“魂魄”主導的位置。中醫發展的“附庸”困境實在堪憂。
其三,隨著西學東漸,西醫跟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傳播逐步發展,在健康、醫療、治病等領域佔據了主導地位,擁有了話語體系,而中醫作為文化學意義濃厚的科學體系,也逐漸從“正統”醫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由傳統意義上的“官學”,逐步流落民間,成為一種民間“文化”。今天在強國發展的新時代,文化自強與文化自信,應該成為我們社會與時代發展的最強音。文化自信,首先要中醫自信。中國文化復興,首先看中醫文化振興。在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我們要從以疾病為中心的習慣思維中走出來,建立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思想和工作格局。中醫不但注重治病,更加註重人的靈魂健康和精神文明。以本心本性的精神文明管理人體的健康,再以健康的體魄去建設心靈文明,這是中醫文化的魅力所在。面對人類健康的危機,我們要振興中醫,復興中醫文化,挖掘中醫科學隗寶,讓祖國的傳統醫學,祖先的超常智慧為人民健康服務,為世界人民的健康幸福服務。
【作者簡介】韋勇
-
10 # 老孟有話說
中醫治的不是【病】,而是【人】。怎麼理解呢?
【病】更多的是指區域性症狀,比如你因為某種病毒感冒了,流鼻涕、扁桃體發炎。哪裡有炎症或感染,就找出能殺死這種病菌的藥幹掉它,這就是西醫常用的治療手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西醫治標】。
為啥中醫是【治人】且【治本】呢?再舉個例子,家裡有蟑螂了,西藥的方法就是用殺蟲劑,也確實管用,但是蟑螂一旦適應並耐受了這種殺蟲劑,就得馬上研發新的殺蟲劑了;而中醫的方法呢,把屋子打掃乾淨,不讓蟑螂有生存的條件,蟑螂自然就全消失了。所謂的【治人】,更多的是調整人體自身的環境,讓產生這種病的環境消失,病自然就沒了,也不會再復發了。這就叫做【治本】,你說對嗎?
所以,中醫文化的精髓往小裡說是治人,往大里說就是了解人。很多人不理解為啥中醫總是陰、陽、經絡等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其實越是根本性規律性的東西確實如此,就像黑、白,正、反,男、女等等,世界萬物哪一個不是剛好兩種相反、相生、相互影響的狀態?這也是為啥我們老祖宗總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二是啥?陰陽!三是啥?陰陽相互轉化嘛!
其實很多人對中醫都有誤解,總用西醫的角度來衡量中醫。西醫靠啥治病?指標!一到醫院,先查的一定是各種指標,是用來判斷你具體哪個部位感染髮炎了,才有針對性的用藥。中醫靠啥治病?望聞問切!目的是瞭解你這個人的整體機能環境有啥問題了,再有藥的偏性去糾正你人的偏性。繼續說例子,看一個西瓜甜不甜。西醫必須切開,拿儀器來測量一下。中醫用嗎?找個有經驗的老農,問問產地,拍兩下聽聽響,就知道甜不甜。其實往深裡說,學問太大了,三言兩語也說不清。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關注一下我,我的主頁裡每天都會分享關注中醫的一些基本常識。比如,你知道一竅不通的“竅”到底是什麼嗎?人到底是幾竅呢?到底什麼是上火呢?上火又分哪些型別呢?
-
11 # 忙中偷閒
古曰: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
大概意思是說:真正高明的醫生,首先要精通天道、人道規律,能夠治理國家;其次才能診療人的疾病或者處理日常生活之事情,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位優秀的管理者,亦官亦醫。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道明瞭醫國與醫人從根本上是同理同宗的,既要通曉大的規律亦要注重細節。 其後唐朝名醫孫思邈在《黃帝內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基礎之上出:“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這,就是中醫的精髓!《黃帝內經》當中提到:高明或有遠見的智者,往往是在疾病沒有蔓延或症候的時候及早干預,防範於未然,提前做好防護,防止疾病的發生或蔓延,倘若“夫病已成而後藥之, 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名醫孫思邈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高明的醫生能夠在疾病未發之時及早發現端兒進行干預,防微杜漸;中等層次的醫生在疾病發展呈現一定症候的時候,辯證論治,將疾病及時的控制治癒;低層次的醫生往往在疾病出現一系列徵候或不適症候的時候,才發現疾病的端兒,針藥並施針對疾病進行撲救式治療。
以上兩者都是重點強調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在“治未病”的前提是“聖人”和“上工”,而不是隨隨便便懂得一點醫理就能治未病。
一天,魏文王問名醫扁鵲:“你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長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問:“那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長兄善治未病之病,於病情發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也就是我們家人推崇備至;中兄善治欲病之病,於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而我僅善治已病之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針放血、用藥教藥,都以為我醫術高明,因此名氣響遍天下”。
宣告:中醫黑們走開!
-
12 # 彎月林杏林學術館
就是傳統文化:天人相應、陰陽、五行、八卦。如果只有西方傳來的“是與非”的傻瓜思維,那就永遠也理解不了文化的精髓。
-
13 # 推拿按摩踩蹺導引
浩蕩宇宙,邪不壓正,黃河長江,孕育能賢,華佗有六不治,他有六不收,王春亮是情義之士,智慧小諸葛,情誼賽武松,醫術可通天,他生在沂蒙山區,長在孔孟之鄉,從小就是一個孝子,跟隨奶奶治病助人,長大繼承祖訓,開闢未來,他對朋友忠肝義膽,對學員超越父愛,是齊魯兒女的代表,他對病人如同親人,百般柔情,他很有個性,追求真知,但對那些鼠目寸光、陰奉陽違的小人他痛恨甩鞭,腳踩小鬼,要想跟他學習,首先要過人品這一關,要經過莫名的考驗和神奇的測試。
-
14 # 傳承中醫文化者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國家。五千年的文化土壤,孕育了各行各業無數的豐碩成果,中醫藥文化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醫藥是我國的醫學精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醫學系統,並經受住種種考驗流傳至今,依然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說明這一醫學系統本身的確存在著獨特的優勢。新的歷史時期,深入挖掘中醫藥的精髓所在,善用這一優質健康服務資源,對中國乃至全人類的健康事業具有深遠的意義!2015中國國際中醫藥大健康博覽會便透過三大專業展區(中華名醫展、中華名藥展、大健康服務業展區)、九大主題展(名醫資源與產業、名藥資源與產業、中醫診療產業、保健調理、養生美食展、養生旅遊展等)及豐富的同期活動(中藥炮製品大賽、大型義診、健康大講堂、中醫文化展、養生美食節、傳統武術表演等)全面展示了中醫藥的精髓——以人為本、懸壺濟世的情懷;突出治未病,提倡未病先防的理念;從系統性的角度把握人體各個部分,採取中藥材內/外用、食療、傳統武術、怡情養性等多位一體的措施達到標本兼治的治療效果。展會這與日益現代化的今天人們宣揚“大健康”理念不謀而合,也是中醫藥具備明顯優勢的有力證明。中醫藥我國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中醫藥文化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以中醫藥為鑰匙,開啟中華文明的寶庫,推進生命科學研究,這是值得我們後代驕傲並接力傳承下去的事業,2015中國國際中醫藥大健康博覽會的宗旨“傳承、推廣、創新、濟世”即是源於這一信念。唯有拋開種種成見,以客觀的態度認識瞭解中醫藥的精髓,同時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吸取其他醫療手段的長處,去除糟粕,繼而結合時代特點創新中醫藥的發展,最終才能將中醫藥發揚光大,讓中醫藥傳播得更廣更久遠!
-
15 # 太易123
中醫文化的精髓是天人合一,取象比類,大到無形,小至無內,無極為體,太極為用,太極為體,陰陽為用,陰陽為體,五行為用,五行為體,八卦為用,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數為體,卦甲為用,時空為體,干支花甲為用,人體為體,經絡為用,經絡為體,穴位為用,臟腑為體,經絡為用,髒為體腑為用,精氣神為體,臟腑為用,臟腑為體,氣血津精液為用,人體為體,天地萬物為用!法無定法,全在活。
回覆列表
中醫系列學說是中國古代科技和文化的瑰寶,植根於中華文化深厚土壤中,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中醫文化的精髓即是以自然為師,醫病與醫國同理,寓醫於儒釋道。因為中醫無論是理論,施治、用藥還是調養,都彰顯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
例如獨具特色的養生學說更是中華文化孕育出的精華。這得益於道法自然,古人實踐的結果,把人研究的極其透徹,天地人之間的關係 ,結合金木水火土五行與人體的對應關係,結合周易,相生相剋,靜心養性,天地乾坤,取法自然。
神農嘗長白草
華佗的五禽戲
孫思邈千金方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都有傳統文化的烙印。
古人講並從口入,就有了藥膳。
范仲淹“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名言在宋代廣為流傳,提高了醫生的社會地位,也是文化的象徵。另外蘇軾這樣的大文豪,其醫學功底異常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