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名留青史
-
2 # 松於峭壁
扶蘇(?~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蘇,咸陽(今陝西咸陽市)人。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長子。公子扶蘇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寬仁,有政治遠見。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防止封建割據,將六國故人全部遷離故土,收繳武器,"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同時修建由首都咸陽通到全國各地的馳道,萬里長城也始於秦始皇,與此同時秦始皇還長期保持著近200萬的部隊,要知道當時全華人口才區區1000多萬。而為了維持這些支出可想而知,秦朝的施政是有多暴虐。苛政猛於虎,百姓都活不下去了,還管你誰當皇帝呢。
前面說了,扶蘇為人寬仁,這其實也是作為一個帝王的大忌,自古帝王都是高處不勝寒,為人寬仁,說白了就是心慈手軟,始皇帝留下的爛攤子沒有強硬手段是不可能處理好的,這點扶蘇根本就辦不到。
所以,就算扶蘇拿到遺旨,順利的當上皇帝他也從根本上改變不了什麼,當時的社會矛盾已經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充其量也就是使秦朝多存在幾年而已,更別提成為唐漢那樣的強盛王朝。
-
3 # 青銅版路人甲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秦一統六國是歷史的巨輪,秦滅亡也是歷史的巨輪。始皇死後僅7年漢朝建立,這也說明了秦有一統天下的能力卻沒有治理天下的根基。就算什麼人接班也是一樣的結果僅時間問題而爾。始皇是一個太陽,劉邦也是一個太陽,天無二日。
-
4 # 軌道交通設施
如果在兩千年前的戰場上擁有一把“槍”會是什麼場景?你萬萬想不到秦軍將士居然人手一把,就是靠著它們秦軍統一了六國。
如果在2000多年前的戰場上,你擁有一把槍,你還會怕誰?
先進的武器背後依託的是先進的制度和生產力,然而強大如秦朝卻二世而亡,不免讓人唏噓。假如歷史可以重來,秦朝能否避免短命王朝的悲劇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路上病倒於沙丘。沙丘是一個不祥之地,公元前295年,著名的趙武靈王就曾在此地遭遇政變,他被圍困行宮長達三個多月,最後竟被活活餓死。
由於年輕時曾長期在趙國做人質,秦始皇嬴政肯定是知道這段歷史的,因此到達沙丘後,他堅如磐石的內心也變得脆弱不堪。《史記》上說“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但隨著病勢日益沉重,秦始皇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於是便打算完成他傳奇一生的最後一項工作——確立帝國的繼承人。
按照司馬遷的說法,繼承人本來是秦始皇的長子扶蘇,但宦官趙高與丞相李斯發動“沙丘之變”,合謀篡改了秦始皇的詔書,改立小兒子胡亥為新皇帝,即秦二世。此外,他們還將鎮守北方的扶蘇、蒙恬賜死。
剩下的事情讀者們都知道了,儘管秦始皇曾經宣佈:“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然而,在胡亥的苛政下,天下鼎沸,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喊出了之後數千年引領華人民反抗暴政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六國的殘餘力量也紛紛起兵,烽火遍地,當世英雄項羽和劉邦很快脫穎而出,第一個大一統的朝代——秦朝則很快就土崩瓦解…
根據《史記》的記載,發動起義之前,陳勝曾經分析道:“我聽說秦二世皇帝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兒子,本不應繼位,該繼位的是長子扶蘇。扶蘇由於屢次勸諫的緣故,被派在外帶兵,卻被二世無故殺害了。”可見扶蘇在民眾中的威望之高。
但他的身世卻是一個謎團。實際上,秦始皇的宮廷一直迷霧重重,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皇帝,史書卻並沒有記載他的皇后。根據秦楚世代聯姻這一情況推測,秦始皇的皇后很可能是楚國王女,所以作為長子的扶蘇很可能具有楚國血統。
瞭解完扶蘇的身世,我們再開一下腦洞,如果趙高與李斯在沙丘沒有發動政變,扶蘇順利即位,秦朝還會二世而亡嗎?
首先,扶蘇為人比較仁慈。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他曾經為儒生們求情。所以如果扶蘇繼位,或許群臣和天下百姓都更服氣一些,後來屠戮功臣、殺害皇族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如果國家機器能正常運轉,名將都在,即便出現叛亂,也不會像胡亥那樣無法控制,只能任其蔓延。
實際上,在胡亥的濫殺下,當時秦國的名將只剩下了章邯一人,其他人基本都死光了。但就算章邯,剿滅陳勝吳廣也沒費多大力氣。而且胡亥猜忌大臣,秦始皇留給他的三公九卿,除了李斯一人之外,其餘都非死即逃,這直接導致了國家機器的癱瘓。倘若扶蘇即位,應該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其次扶蘇即位後,調整苛政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從他的教育背景來看(“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既然胡亥從小學的都是“獄律令法事”,想必扶蘇也不可能專攻四書五經),扶蘇也不會完全拋棄法制,他最可能採取的政策是:在不拋棄秦法的前提下,減輕徭役帶給民眾的負擔,從而安定民心。
只要民心在手,名將列旁,政府能正常運轉,即便扶蘇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才能,但只要他不瞎折騰,天下就基本可以保持穩定,不會出現胡亥統治下天下大亂的狀況。
然而,上面的猜想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況。實際上,從商鞅變法開始,秦國就有一個無法調節的矛盾,那就是新興軍功貴族與傳統貴族的矛盾,為緩和這一矛盾,秦國乃至秦朝只能不斷髮動戰爭,以使這兩大政治集團達到一個平衡,一旦無仗可打,這種平衡就要被打破,從而引發各種問題,這是扶蘇也難以解決的。
因此,歷史不容假設,在當時的狀況下保持長治久安也是不可能的,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哀。
-
5 # 有遠大的理想和野心
還是死定了,當時在六國的貴族們都沒死,肯定要造反的。要是秦始皇一統以後就把六國貴族全都殺了,就不會有這種事情發生了。所以說秦始皇還是太仁慈了。
-
6 # 華83018486
秦滅了六國之後,區區的秦王已經不能滿足嬴政的野心,於是他創造出了皇帝的稱號,並自稱始皇帝。按照嬴政的想法,他死後皇位會由他的子子孫孫代代世襲下去,結果呢?秦始皇的美夢只過了短短15年就破碎了。而秦朝之所以會快速走向滅亡,除了因為嚴苛的暴政,跟一個人有很大的關係,他就是歷史上指鹿為馬的趙高。如果趙高沒有篡改秦始皇的遺詔,登上皇位的就是公子扶蘇,他為人寬仁有遠見,加上蒙恬、蒙毅和李斯的輔佐,秦朝不可能只存在15年就滅亡。很可能發展成一個強盛的開疆擴域的秦帝國。勝過漢唐而無不及。
-
7 # 歷史小公子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為什麼這樣講呢?
第一,六國貴族亡秦之心不死,始皇帝陛下,剛剛統一了天下幾十年,各國貴族暗中都有著極大的勢力,就好比如,六國中最小的南韓尚有張良傾盡家產,可以對始皇帝進行刺殺,那麼其他齊、楚、燕、趙、魏呢?
後來的歷史也向我們證明了,六國餘威有多強大,一個田榮尚且讓秦國麻煩不已,最後更有項羽這樣的英雄人物,你讓秦國如何自處?
第二,扶蘇公子的迂腐這點是任何一個想要有大作為帝王的禁忌!
要明白,身為一名優秀的帝王,首先就是要學會變通,沒有變通看破時局的能力,那麼一位的認死理等待他的就是死亡!
想想看,如果漢武帝墨守成規的發展國力,就不會有未來強盛不可一世的大漢王朝!
如果唐太宗,奉行著,嫡長子繼承製度,那麼,就不會有後來的貞觀之治!
而扶蘇公子從來沒有這個技能!
我們可以重他再得到趙高的假詔書,選擇頹廢的自盡,不選擇放手一搏看出,要知道當時,他可是有著大好優勢,蒙恬軍團幾十萬人,誓死效忠的他呀!
可他卻選擇了放棄!可以說是把皇帝之位拱手相讓胡亥了!
第三,時勢限制了扶蘇扶蘇就算他奮起反抗,率領幾十萬大軍的他想要重掌大權,必然是要經過與兄弟胡亥的廝殺的!
而這個廝殺對比下,胡亥當時佔據著天下,有無數道地利防線,更是文有李斯,武有章邯,那麼即使那扶蘇再厲害,想要奪去這江山,必然少不了一番龍爭虎鬥!
而大秦這場龍爭虎鬥中誰最獲利,六國貴族!
那麼無論最後誰獲勝,都將讓大秦國力更加衰弱,而此時六國再奮起,必然是致命一擊!
綜上所述,我認為扶蘇不可能創造偉業!
-
8 # 會做飯的三牧
這世界沒有如果,就算扶蘇繼位,也避免不了亡秦,秦始皇統一後並沒有回覆經濟,和民生,而是大力搞超級工程,搞得民怨奮起,到處流民,和起義軍,才使秦走向滅亡。後繼王朝,隋朝的滅亡一樣是沒有注重民生。
-
9 # 歷史緯度
就算趙高沒有篡改秦始皇的遺詔,就算是扶蘇即位成為了秦二世,還是不能改變秦朝二世而亡的命運,更不要說成為漢唐一樣強盛的封建王朝了。秦朝的二世而亡不在於誰當皇帝,而在於最高權威的削弱及經濟實力的過度使用而導致的集體反叛。當外部矛盾變成內部矛盾,滅亡就會提前到來。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秦朝,但秦始皇並沒有完全消滅六國的殘餘貴族力量。商鞅變法以後的秦國力量超過了其他六國,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然而,由於小農經濟發展的不充分,地主階級沒有完全徹底的消滅奴隸主貴族的絕對優勢力量。在地主階級和奴隸主貴族的鬥爭中,時常有奴隸主貴族的反撲。商鞅被車裂就是奴隸主貴族的一次反撲,秦朝被滅亡也是由於奴隸主貴族的反撲。
秦始皇可以消滅東方六國的政權,但秦始皇不可能殺掉所有的六國高層。東方六國的殘餘力量一直在等待復國的時機,而秦始皇的死亡就是六國千載難逢的時機。經過戰爭歷練的東方六國的殘餘貴族只是恐懼於秦始皇的威勢,卻不會害怕秦始皇之後的皇帝。所以無論是誰成為秦二世,戰爭都會發生。實際上,秦末戰爭是中國封建社會初期的先進力量與落後力量的最後較量。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始皇。要將革命進行到底,不能給敵人反撲的機會。
為什麼隱藏與人民起義之中的六國貴族的反叛會導致秦朝的滅亡?因為秦朝過度的使用了自己的力量。六國貴族的殘餘力量強大嗎?也許是強大的,但並沒有強大到能夠推翻秦朝統治的地步。如果東方六國的殘餘貴族力量都能夠推翻秦朝的統治,那麼秦始皇根本就沒有滅掉東方六國而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的機會。就算參與力量是強大的,但畢竟是外部因素;如果沒有內部因素的變化,秦朝不會滅亡。
秦朝的內部因素髮生了重大變化嗎?是的,秦朝內部發生了巨大變化。統一之後的秦始皇好大喜功,揮霍了無數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種揮霍就是我們所說的秦朝暴政。秦始皇修建直道和馳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秦始皇修長城和靈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秦始皇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民財耗竭及政府財政不足以支撐政府的運轉和軍隊的作戰的情況下,秦朝怎能不滅亡?!
秦朝財政入不敷出,人民起義和貴族叛亂有加重了入不敷出的狀況;由此,外部的戰爭激化了內部的矛盾而導致秦朝滅亡了。力量控制之內國家存續,力量控制之外國家滅亡。
無論皇帝是誰,社會的發展都是客觀的;無論外部的敵人如何強大,內在腐敗才是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社會的發展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協調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遵循規律並循序漸進的;這就要求社會的發展也得是循序漸進的。循序漸進的社會發展過程就是積累財富力量的過程,就是緩解社會矛盾的過程,就是與民休息的過程。可惜的是,秦朝消耗了大量財富,並沒有做到緩解社會矛盾,更沒有與民休息。可以想見,秦朝的社會矛盾一定十分尖銳。
秦末的戰爭只是激化了本已經十分尖銳的社會矛盾。就像一支炸藥桶,秦末戰爭只是導火索,秦朝內部的社會矛盾才是被密封的炸藥。毀滅阿房宮的是導火索還是被密封的炸藥?當然是炸藥!如果沒有被密封的炸藥,導火索沒有任何作用。所以,是秦朝統治者沒有處理好國內的發展過程中的矛盾而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秦朝的統治者能不能處理好國內發展過程中的矛盾?不能。因為事情的起端在於秦始皇,而秦始皇是好大喜功的。無論是長城還是靈渠,無論是車同軌還是書同文,都是鞏固國家統一的需要,都是必須要做的。正常的做法是,在積累國力的基礎上以幾十年的時間慢慢的去做;而秦始皇則是在短時間內把這一些都做了。使本已經因為統一戰爭而大量損耗的國力,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滅秦者秦也,非六國也。失去了秦始皇的秦朝,不可能出現漢唐般的盛世局面。胡亥當皇帝而秦朝糜爛,扶蘇當皇帝卻也阻止不了秦朝的滅亡。
歷史一直在告訴我們:人不能改變歷史,人只能在歷史潮流的裹挾前進中稍微調整一下船頭。人或者可以知道歷史,但人不能決定歷史;人或者可以創造歷史,但人不能改變歷史。
-
10 # 夏雨風
秦始皇不要好大喜功,帶著胡亥丶趙高丶李斯遊山玩水,釀成悲劇。
秦始皇重心放在六國改造中,安撫民心,打擊不服舊貴族。放手讓扶蘇處理朝政,加強軍隊。鼓勵工商,推動農業,糧倉充足,百家安居樂業。
在太子磨鍊後,一旦順利接班,勵精圖治,提拔人才,朝廷朝氣蓬勃。經過幾代人的傳承接力,民心穩定,生活蒸蒸日上。
軍事上擊敗匈奴,挾大秦軍威力橫掃西域。從此海內外讚頌大秦,頌揚大秦人,大秦文化一脈相傳。
-
11 # 君臨格史
我認為扶蘇如果繼位,那麼秦朝將創造超過漢唐的輝煌。
1、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的強國措施。
重修長城,有效抵禦外部遊牧民族的入侵,為國內的建設創造了和平的環境;
設郡縣,完善國家治理機構;
修直道,拓疆域,下江南,徵百越,打下現在中國基本雛形;
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為後世中國的長期統一奠定基礎;
興修水利,重農耕,都江堰,靈渠至今造福百姓;
以上這些措施,隨便拿出一項來,就夠後世的皇帝名垂青史了,很難想象這是一個黃帝在世時乾的,而且乾的還挺好!
2、秦二世而亡是有許多偶然因素的。
秦始皇突發疾病,死的太突然,沒有來的及安排後事,給了趙高機會。
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一個兒子,就是一個低能兒,方便趙高控制;
丞相李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趙高,陰謀權術不及趙高;
秦始皇的威望太高,致使蒙恬都沒有思考詔書的真假;
扶蘇性格偏軟,在加上秦始皇的威嚴不容觸犯,也沒有任何抵抗就放棄;
以上這些因素,如果有一個不成立,趙高就沒有機會弄權,秦也不至於滅亡。
3、太子扶蘇比起秦始皇,眼界魄力或有不足,但是偏儒家,相對仁慈,正好可以修養生息,緩和矛盾,就像漢初文景的無為而治。只要後代不是胡亥那樣的低能兒,基本上不會出太大的問題,那樣就沒有劉邦和項羽什麼事了。
如果扶蘇繼位,就沒趙高後邊的故作非為了,用兩三代時間開創出輝煌的盛世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
12 # 豫北老崔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王朝,不過很可惜這個強大的大一統王朝只維持區區數十載,二世而亡。很多人都會對秦朝嘆惜,把秦朝滅亡的原因歸咎於趙高篡改秦始皇遺詔,讓胡亥即位並賜扶蘇自縊,才導致後來秦朝走向陌路。
也許很多人在嘆惜秦朝之時發出一個疑問,如果趙高沒有篡改秦始皇遺詔,扶蘇能夠繼位,那麼秦朝是否會成為漢唐一樣強盛王朝?
首先個人感覺扶蘇即位成為秦朝二世皇帝,一定能讓秦朝走向繁榮昌盛,也會成為漢唐一樣的強盛王朝。
首先我們要知道,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同時也是一位重徭役的帝王,可以說秦始皇暴而不昏。秦始皇既然能滅六國自然也知道天下來自於民,得民心者得天下,雖然秦朝以強大的軍事滅六國,震懾天下子民。個人認為秦始皇之所以暴政還是為了讓天下臣民都臣服於秦朝的統治,以自己暴政之名讓天下有異心之心不敢輕舉妄動,也就是說秦始皇以自己的威望來震懾六國之後。
感覺秦始皇這麼做還是希望秦朝的基業可以傳至萬世,自己以威嚴震懾天下,然後後世之君以仁政得民心,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秦始皇在看到扶蘇的仁政之後,就已經做好了以後的打算。秦始皇自己依法治國,用徭役和暴政來讓天下子民陷入恐懼秦朝的壞境之中國,在自己百年之後立扶蘇為帝,扶蘇廢除自己所立的嚴酷律法,以仁政治理天下使得天下歸心,萬民臣服。
可是歷史程序告訴我們,秦始皇之舉發生了一個意外,自己突然暴斃,趙高篡改遺詔賜死了扶蘇,讓胡亥即位致使天下大亂,秦朝二世而亡。
如果趙高沒有篡改遺詔必定是扶蘇即位,那樣趙高也不會成為後來指鹿為馬的權臣,李斯也不會和扶蘇在治國之上的意見相左,畢竟李斯是以法家做核心,扶蘇有儒家之風,扶蘇即位也就代表著趙高和李斯不會反對扶蘇。
既然如此,秦朝核心統治階級不會發生太大的矛盾,都會格盡職守,趙高繼續做自己的宦臣,李斯繼續做自己的丞相,兩人也不會發生任何爭鬥,蒙恬等諸多武將都各自鎮守邊疆。
前面已經說過扶蘇即位之後會廢除秦始皇所立的一些徭役和律法,扶蘇肯定會深受百姓愛戴,百姓也不會經歷秦二世那段民不聊生的局面,自然也不會隨波逐流的加入反秦大軍。
六國貴族之後從秦朝建立一直有反秦復國之心,開始奈何秦始皇的威嚴讓他們不敢有此作為,只能心中有所計較,六國貴族之後一直在尋找機會,只不過秦二世給他們創造了反秦的機會,讓他們推翻了秦朝。扶蘇即位既然深得民心,六國貴族看到一個為國為民得好皇帝,天下百姓沒有怨聲載道自然他們也就沒有了反秦得基礎,秦朝末年的起義大軍也就不復存在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想六國貴族之後也會慢慢消除之前的反秦之心,成為大秦的一分子。
既然沒有了秦朝末年的起義四起自然也沒有了楚漢之爭,楚漢之爭可是造成了當時十室九空的一個局面,有了漢朝沿用秦朝的制度才得以繁衍生息走向強大之路,秦朝也是如此,沒有了戰亂避免了十室九空,秦朝在扶蘇治理之下也許會跟漢唐一樣的強盛。
綜合以上我們不難發現,扶蘇即位的話秦朝斷然不會二世而亡,天下百姓也不會遭受多年的戰亂之苦,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我們只能根據當時的局勢加以分析,往往歷史就是因為一個人而改變。
-
13 # 酒再來三杯
我說一個與題不符的話題
都說秦始皇暴政,試想一下,在長達幾百年行成的七國,突然被一個秦國吞併了,不光是貴族要窮盡一生復辟,連老百姓都恨透了秦始皇,一旦有機會就會揭竿而起反之;
如果當時秦始皇能把其他六國的貴族殺個七七八八,也不會有後來什麼事了,把貴族的財產全部充公,給他們分土地自力更生,貴族們那來的錢財鬧事,到了秦始皇后期再想實施就困難多了,矛盾也顯現出來了;
歷史上都說秦始皇是暴君,還不如一暴到底,把事情做乾淨,為將來千秋萬代謀福利;
歷史沒有如果,一切就當是茶餘談資罷了;
-
14 # 風動藤動銅鈴動
這需要考察一個強盛的封建王朝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王朝是否能強盛,並不是一兩個開明的統治者能決定的,即使是在封建專制年代,這也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的條件,需要的條件還有很多。具體分析如下:
如果扶蘇能夠繼位,他將接收的不僅僅是秦始皇的政治遺產,還包含“奮六世之餘烈”的經驗成果的積累,而這個遺產的不利方面已經蓄積很久了,急待釋放。
他繼位後仍然有三種可能:
一、天下大亂,扶蘇被推翻,秦二世亡,還是有一定的可能性,這個就不用說了。
二、天下大亂,扶蘇能平定,然後施行仁政,對秦的嚴刑峻法進行改變,如果政治和社會制度改革進行不下去,或又引發內亂,這樣也談不上成為強盛的王朝了。
三、假如扶蘇仁政的政治和社會制度改革順利,可以與民休養生息,國家社會能夠有一個足夠穩定的時期,才可以談是否能發展成為一個強盛的王朝。
從天下大亂到天下大治的強盛王朝,不是換一個合格的統治者就一朝一夕能達成的。
如秦始皇漢高祖等開國皇帝通常首先是武功極盛的,否則不足以平定統一天下。但是正由於武功極盛,就存在下述幾個風險。
一、不能從馬上平天下適時地轉到下馬治天下,可能繼續向內向外用兵,耗竭民力;二、沒有或不能選拔出治理天下的人才,缺乏綜合治理的能力,無法採取有效的政策;三、政權發生不可預料到的內憂外患,天災人禍,造成發展中斷或倒退。
由於社會恢復和發展有它自己的規律,如人口、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基礎設施建設等,都有自己的再生產條件和週期,至少需要三四十年以至於上百年時間,由此需要至少整整兩代人以上時間能保持在正確方向和連續積極努力才行。
國家要沒有戰亂和其他破壞性因素,民力及物資主要投入再生產,衣食逐步滋殖,人口逐漸增長,國家賦稅增收,然後又集中大力投入交通、水利、農業生產工程等大基礎建設專案,發展生產力,再次促進衣食住行醫療教育等民生,人口物資總量進一步增加……形成良性迴圈,能夠保持至少三四十年,才有可能恢復發展成為比較強盛的王朝。
所以如果繼承人選立制度或者繼承人出了問題,就可能曇花一現,在尚未達到強盛之前又陷於全面內亂或者與民休息正確政策不能延續。
如果出現這種嚴重破壞情況之後,即使又回到正確的發展軌道上來,也是隻能又從較低的起點再次拾階而上。一般這樣的時期通常就叫做某某“中興”了。
所以前幾代繼承的統治者都不能好大喜功,窮奢極欲,貪汙腐敗,侵奪生產和生活資料,浪費民力,造成民不聊生;執政不能有較大的偏弱的方面,要能基本保證綜合平衡,才能可持續發展。
明顯的例子,如秦初的長城靈渠和馳道等可以適度建設,而阿房宮和驪山陵墓就不應該建造,沒有什麼再生產的社會效益,僅供君主享受而已。
內政要能調動各方以民為本、關注民生疾苦的積極性,上下一心,發展生產,有過則改,有亂速定,減少爭鬥內耗,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就能高效快速地創造民富國強的盛世。
對外方面軍事上必須要能扛住可能新興的外敵,國內安全要能夠保障,採取適宜的外交政策,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等,發展過程才能免遭破壞,發展成果免遭侵奪,才能利聚起來越來越富強。
只有所要求的絕大部分條件都達到了要求,才有可能成為強盛王朝,但歷史證明這很難實現。所以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上,盛世時期一直是鳳毛麟角。
破壞總比建設要容易得多,建設強盛國家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大系統要失效混亂卻很容易。
結語:因此即便是扶蘇上位,只有較大可能是秦朝不會二世而亡而已,仍然難說秦朝會成為強盛王朝。 -
15 # 使用者58300728798
在我看來還是很困難的,首先扶蘇尊崇的是儒家黃老學說。扶蘇仁義,而一個仁義軟弱的君主往往結局都是被權臣架空。
在我看來秦始皇還是選了扶蘇當繼承人的,只是不喜歡他,無病呻吟。所以派他去跟他關係好的蒙恬手下做事情,監督長城修造,讓他理解他父親的用心。
假如秦始皇去世,扶蘇上位。大施仁政,只能收買老百姓的心,買不了六國遺老,六國貴族,諸子百家的心。但也不要把那些貴族看得太差,人家統治那麼多年,早知道魚和水的道理,其實很難收買多少百姓的心。在我看來秦始皇死了,必須得一個手段比他還高明的君主,才能接那個爛攤子。有人說劉邦,劉邦的爛攤子也不少,他的郡國制度,一度差點把漢朝又變成戰國,或者就是戰國的延續,直到文景武三帝才徹底解決。扶蘇如果推翻秦始皇的郡縣制,實行分封,那也許能讓秦朝緩很多年,直到一個手段高明的君主徹底解決。
首先我們假設扶蘇上位施仁政,大澤鄉那兩個人肯定還是要起義的。因為他兩本來就是野心家,哪有什麼逾期就要被砍頭,秦法規定因為天氣原因服勞役而晚到的,根本不會受罰,就算晚到了也罰得不嚴重,最多吃幾個鞭子。忽悠不懂法的老百姓,他兩大富大貴。但是事情的發展肯定還是跟歷史差不多,很多地方開始響應。秦法一去六國,那些遊俠兒,也就是所謂的無業遊民苦得很啊,全部被拉去種田,你說有機會發大財能不跟著麼?畢竟確實天下苦秦久已,修長城,修皇陵,打南越。
跟著反的厲害的我覺得有五國,燕,齊,韓,楚,魏。趙國畢竟還沒恢復過來,而秦朝大軍在南越,如果趙陀還是不管中原,繼續做他的山大王,秦朝也只能還是二世。
劉邦聰明啊,實行郡國制度,貴族還是貴族,貴族何必要反他呢。
秦軍想在打一次六國,太難了,扶蘇沒那能力,雖然秦朝軍隊戰力還是很強,畢竟制度太好了。但是遇到項羽這個殺神,擋不住啊。
最後說一下為啥扶蘇自殺,因為秦法規定兒子如果不孝順,父親是可以報官殺兒子的。他即使知道那個是假的,但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不得不死。
-
16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提問者大概是個秦迷吧,但我可以直接了當地告訴你:哪怕扶蘇能夠繼位,秦朝也不會成為一個漢唐式的王朝。
為什麼這麼講?頭一個原因,就是扶蘇的學術主張,是跟整個秦國的政治傳統相割裂的。秦國自商鞅以來,崇尚的便是法家的政治模式。而法家又有兩大派別,以齊國為根據地的法家,是一種以法治國的商業規則模式,有點象後世荷蘭、英國的那種,國君的權力並不大,當然這種模式後來在中國被徹底摧毀,今天來講也沒有多大意思,另一派別,便是以秦國為根據地的法家,這種法家,法之外尚有術與勢兩種東西。法如果是針對一般人的法律,術便是一種內部潛規則,勢則是權威、權勢、地位的含義,說白了就是以權勢和地位來壓人。
所以法家這套東西,真的是華人社會最黑暗的一套潛規則,往往很多時候,明面上法律是這麼定的,實際操作卻不是這麼來。秦國,便是這一套邏輯的發源地。
扶蘇,恰恰很抗拒這一套法家的東西,據說他同情議論秦始皇的術士儒生,曾上書勸諫秦始皇說:“天下剛剛安定,邊遠地區百姓尚未歸附,儒生們全誦讀並效法孔子的言論,而今陛下卻用嚴厲的刑法處置他們,臣擔心天下會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
秦始皇一看這些話就怒了,為什麼怒?因為秦以法治天下,你身為秦的接班人,卻奢談什麼孔子仁德的東西,對於秦而言,那就是反面的東西,是違背大秦法家政治的東西。
所以秦始皇把扶蘇打發去了長城,說是監督蒙恬,其實是下放鍛鍊,讓他反思。
而這樣一個扶蘇,如果秦始皇不下放他,而是讓他繼承了帝位,那麼就好笑了。
為什麼說好笑?難道扶蘇不能以仁德洗刷秦朝的暴政,舊貌換新顏麼!
我可以直接地告訴你不能,像扶蘇這樣一個滿腦子仁義道德卻不知道如何實施的人,什麼都幹不好。
為什麼我這麼肯定?我們回看,當年秦始皇罷黜百家那會,是不是突如其來的靈感?不是啊,那是秦實施法家政治的必然之路,這樣一個道理,李斯、趙高都能懂,為什麼你扶蘇不能懂?
就算扶蘇你不同意,是不是可以暫且服軟,以後等自己有權了再說,凡事且待長久嘛!可是他偏偏要跟老爹反著來,這不是自己毀滅自己的前途。
所以像扶蘇這樣一個不知道策略性實現自己主張,不會暫時性妥協,也不會拉攏的王子,他的政治能力、管理能力、協調能力,其實都是很差的。
而且,因為心軟,他的耳朵也軟。如果他上臺,趙高等人完全可以順著他的意思講話,溜鬚拍馬之輩迅速雲集。
更重要的是,天下潛伏的群雄,並不因為原本你爹強硬,現在換了個兒子軟弱,就會心甘情願做你的奴僕。項梁、項羽、田榮、張良等等,哪一個不是時刻等待著時機為復國而奮鬥?好,現在軟腳蟹當皇帝了,你認為他們會不起兵?
是的,陳勝、吳廣、劉邦,可能因為新皇帝馬馬虎虎,不會帶頭造反。可是項梁、田榮,一定會奮起,而軟弱的扶蘇,又控制不住秦朝的文武各種勢力的爭奪。
最終的秦朝,依舊會土崩瓦解、不復存在。
-
17 # 河東來
第一,趙高不是他的全名,他的完整稱呼應該是“嬴趙高”,是趙國可能的王位繼承人,但可惜趙國亡了國,成為了落難王孫,而秦始皇的全名是“嬴趙政”,是秦國的王位繼承人,運氣好到了極點,以至於統一了天下,他們是堂兄弟關係,趙國王室本來就是嬴秦別支。
第二,趙高不可能篡改秦始皇遺詔,也不需要篡改遺詔。
1.文字因素:當時蒙恬發明了毛筆,李斯創造了篆書(小篆),國家的文明掌控權並不掌握在趙高手中。
2.制度因素:秦始皇創立了皇帝制度,對於立儲應該有相當完備的制度,不是想改就改的,篡改遺詔的說法只能姑妄聽之。
3.人事因素:扶蘇是李斯的女婿,如果不是有秦始皇清楚明白的意思表示,李斯不可能會輕易反水。
第三,扶蘇必亡的原因:
1.秦始皇要建立道家法派,也就是法家的絕對權威,就是建立“父神信仰”體系,而扶蘇政治路線是以道家道派的“母神信仰”體系為依規,而且扶蘇本身就是道家道派“母神信仰”的產物,本來他的母親應該榮登皇后寶座,而秦始皇為了免除國家掌握於“母神信仰”之手,終身沒有冊立皇后。
扶蘇的身份,父系既是秦國儲君,母系又是楚人後裔,他本身是秦楚混血,如果上臺,真有點“亡秦必楚”的味道。
回覆列表
公子扶蘇是一個悲劇的人物,心懷天下之才,無奈死於小人之手,本應屬於他的大好江山,可惜沒看兩眼就沒了。
自說秦朝取六國之後,成為千古第一皇帝,自己覺著還有後代萬世子孫發揚光大,結果到兒子秦朝就完了,真是嘲諷啊,這個其中原因就不多說了,我們從小在課本里面已經熟讀多遍了。
公子扶蘇,此人生前的一些所作所為可以看出來,他是個明君!別看他叫做公子扶蘇,但是人家的膽兒可不小,秦始皇何許人也,動不動就殺人的角兒,但扶蘇還是一次次的勸說秦始皇別亂來!
因此扶蘇即位完全有可能能避免秦二世而亡,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有過這段記載,說的是秦始皇和扶蘇之間的故事,原文如下: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上面這句話就是說,秦始皇的執政方式太過於嚴苛,別動不動就想什麼嚴峻刑罰,可以適當的融入儒家的思想,這就是放在幾千年後,都有可取之處!
但秦始皇並沒有採納,而且將其發配到上郡跟蒙恬一起抵禦北方的匈奴。
本來懷著好意給父親提建議,結果被父親狠狠教訓了一頓。一般情況下,這位皇子都會鬱鬱而終,扶蘇卻沒有。
扶蘇來到北方後開始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甚至開始收服了當地的民心,愛民如子,連趙高都忍不住評價:“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
有人說如果姑蘇繼位了,可能秦朝就是後面的漢朝了,雖然歷史不能隨意假設,但是這句話也是肯定了扶蘇的才能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