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蓮蘊佛心

    首先肯定的是,巜伐檀》是首反映奴隸對奴隸主的反抗。

    一丶本作品名稱《國風·魏風·伐檀》,作品別名《伐檀》創作年代為戰國。《伐檀》一詩出自《詩經》,為《國風·魏風》的一首,是魏國的民歌,共3章,有27句,較多反映了社會中下層民眾對上層統治者的不滿,是一首嘲罵剝削者不勞而食的詩。全詩強烈地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對統治者的怨恨,更感悟了被剝削者階級意識的覺醒,憤懣的奴隸已經向不勞而獲的寄生蟲,吸血鬼大膽地提出了正義的責問,是《詩經》中反剝削反壓迫最有代表性的詩篇之一。

    二丶從譯文上,大家可以詳細看到,當時奴隸的悲慘生活,與心中對奴隸主的控訴之聲

    砍伐檀樹聲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邊啊,河水清清微波轉喲。不播種來不收割,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來不夜獵,為何見你庭院豬獾懸啊?那些老爺君子啊,不會白吃閒飯啊!

    砍下檀樹做車輻啊,放在河邊堆一處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喲。不播種來不收割,為何三百捆禾要獨取啊?不冬狩來不夜獵,為何見你庭院獸懸柱啊?那些老爺君子啊,不會白吃飽腹啊!

    砍下檀樹做車輪啊,棵棵放倒河邊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紋啊。不播種來不收割,為何三百捆禾要獨吞啊?不冬狩來不夜獵,為何見你庭院掛鵪鶉啊?那些老爺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葷啊!

    三丶讀完此篇,我們也可以瞭解為什麼,我們的先輩要拋頭顱丶撒熱血去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對比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們沒有理由不愛國,沒有理由不努力去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了。

  • 2 # 千年疏影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先秦時期稱為《詩》,共305篇,又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即十五國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大雅》和《小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其中魏風中的《伐檀》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全文如下: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全詩充滿了勞動者對統治者的諷刺和對社會現實不公的斥責。三章詩重疊,意思相同,按照詩人情感發展的脈絡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寫伐檀造車的艱苦勞動。頭兩句直敘其事,第三句轉到描寫抒情,這在《詩經》中是少見的。當伐木者把親手砍下的檀樹運到河邊的時候,面對微波盪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讚歎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賞心悅目,也給這些伐木者帶來了暫時的輕鬆與歡愉,然而這只是剎那間的感受而已。由於他們身負沉重壓迫與剝削的枷鎖,又很自然地從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動,聯想到自己成天從事繁重的勞動,沒有一點自由,從而激起了他們心中的不平。 因此接著第二層便從眼下伐木造車想到還要替剝削者種莊稼和打獵,而這些收穫物卻全被佔去,自己一無所有,愈想愈憤怒,愈無法壓抑,忍不住提出了嚴厲責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 第三層承此,進一步揭露剝削者不勞而獲的寄生本質,巧妙地運用反語作結:“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對剝削者冷嘲熱諷,點明瞭主題,抒發了蘊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此篇三章復沓,採用換韻反覆詠歎的方式,不但有利地表達伐木者的反抗情緒,還在內容上起到補充的作用,如第二、三章“伐輻”“伐輪”部分,在點明瞭伐檀是為造車之用的同時,也暗示他們的勞動是無休止的。另外各章獵物名稱的變換,也說明剝削者對獵取之物無論是獸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氣地據為己有,表現了他們的貪婪本性。全詩直抒胸臆,敘事中飽含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實感與揭露的力量。“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輻兮”、“坎坎伐輪兮”文中每章首句都用同一個字,起到強調的作用,也表現伐木奴隸的艱苦勞動,增加了詩所帶有的諷刺效果。另外詩的句式靈活多變,從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縱橫錯落,或直陳,或反諷,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發,稱得上是最早的雜言詩的典型。縱觀全詩,這是寫一群伐木者在砍檀樹造車時,因勞動艱辛而聯想到剝削者不種莊稼、不打獵,卻佔有這些勞動果實,非常憤怒,於是你一言我一語地提出了問責的情景。顯然,這首詩充滿著奴隸們最本能最樸實的反抗意識,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 3 # 西撒沙海

    《詩經》中思想性和藝術性較高的就是國風。《伐檀》出自十五國風中的魏。魏國是周朝初期分封的國家之一,位於今天山西省芮城縣北,公元前六百一十八年被晉獻公所滅。

    《伐檀》作為一首民歌,主要描述了伐木工人勞動的艱辛,反映了奴隸與奴隸主兩個階層的對立,表現了奴隸的反抗精神,同時也揭露了奴隸主的剝削本質。

    這首詩裡的奴隸,處於社會最底層,沒有人身自由,長年累月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伐木以求活命。詩中的伐木工人雖為普通奴隸,但又有著特殊的一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們既沒有哀傷,也沒有沉淪,憤怒中充滿了樂觀。他們從早到晚的伐檀造車,非人的待遇沒有讓他們泯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當他們把木頭丟到河中,輕輕盪漾的河水在他們渴望自由的心底激起漣漪。因而發出了對不平等的生活和社會制度的不滿,甚至嘲笑那些掌握生死的奴隸主,諷刺他們為“君子”。他們有一定的政治覺悟和反抗精神,這些奴隸發出的聲音不只是表現出對生活的不滿,更是對社會制度的不滿和質疑。這也是這首詩可貴之處,隨著這些有覺悟的奴隸不斷的覺醒、壯大,他們終將推翻這樣的不平等社會。

    下面再欣賞一下這首《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寘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 4 # 一老沈一

    《伐檀》是奴隸們反抗的聲音還是歌頌勞動的聲音?

    “歌頌勞動”,這種可能性接近於零,因為此詩的三章疊詠、二十四句在那兒裡擺著呢。

    但如果說就是“奴隸們反抗的聲音”,也未必。原因在於,這首詩,是不是奴隸寫的,或者說,這首詩裡伐檀的,是不是奴隸。

    《詩》,漢代改叫《詩經》,裡面收錄的305首詩,基本作於商末周初至春秋的五六百年間,就是都在孔子之前。

    過去,對於中國古代社會的歷史分期,主流觀點認為,商和西周是奴隸社會;從戰國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

    如果以這樣的歷史分期方法判斷,《伐檀》裡的伐木工,就很可能是奴隸了。

    不過,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對於先秦社會形態的研究,結合眾多的考古新發現,出現了主張中國古代並未經過典型奴隸制社會的“無奴論”意見。這種觀點,以著名先秦史學者晁福林教授為代表。他著有《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和《先秦社會形態研究》等研究著作,提出,上古中國實際經歷了“氏族封建制”、“宗法封建制”和“地主封建制”三個階段。

    按照新的歷史分期觀點判斷,西周,屬於“宗法封建制”階段,“伐檀”的伐木工,就不是奴隸,而是底層的“賤民”了。

    問題在於,《詩》裡為何會收錄這一類的作品。

    《伐檀》,是《詩》中《國風.魏風》所收七首之一,這七首,大多是“吐槽”詩。

    所謂《魏風》,就是魏國的民歌。魏國,是西周諸侯國,姬姓,國都在今山西芮城,東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年)被晉獻公所滅。

    孔子對《詩》酷愛,《論語》二十篇,他說到《詩》也恰好二十次。

    比如,《論語.陽貨》載:“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論語》,是孔子弟子和後學整理的老師的言行。有意思的是,1994年,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搶救入藏一批楚簡,從裡面整理出了一部《孔子詩論》。與《論語》一樣,也是由孔子弟子和後學整理的孔子關於《詩》的系統觀點,是儒家最早的“《詩》學”。這部《孔子詩論》,大約是子夏的下一輩人整理的,和孔子隔了一代人,但其價值極其巨大。

    就是說,孔子不僅酷愛《詩》,而且極有研究。

    這部《詩論》裡,將《國風》稱作《邦風》。這應當是《詩》這一部分的原名,《國風》是漢儒修改的結果。

    邦風其納物也溥,觀人俗焉,大斂材焉。其言文,其聲善。孔子曰:唯能夫。

    曰:詩其猶平門,與賤民而豫之,其用心也將何如?曰:邦風是也。

    這段話,大致包含了幾個意思——

    第一,《邦風》的內容和題材比《雅》《頌》廣泛,因此,“納物也溥”,才能“觀人俗”。

    第二,“大斂材”,是說採集而來,經過加工,因才適用。此即包括《邦風》中的人物,也包括其中的社會場景。

    孔子在《論語》中曾說:“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而立也與”,意思就是,不透過《周南》、《召南》這樣的《邦風》瞭解社會,無異於面牆而立的傻子。

    前面說到孔子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那段話,也是這個意思。

    第三,“平門”,有多種解讀,但似乎解為貴族與賤民皆可出入之門較為準確——《邦風》,是貴族和賤民都可以出入之門。

    第四,《邦風》之“詩其猶平門”,幹嘛呢——“與賤民而豫之”。《爾雅.釋詁》曰:“豫,樂也。”貴族“與賤民而豫之”,就是透過賤民的詩歌,瞭解賤民的想法、願望,大概要達到的,就是范仲淹所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吧。

    這大約是編採《詩》的樂官的初衷,按照《國語》、《公羊傳》和《漢書.藝文志》的說法,這也是周天子之授意。至少,這是瞭解民情的重要渠道。

    所以,僅就《魏風》來說,就不僅有《伐檀》,還有《碩鼠》、《葛屨》、《汾沮洳》、《園有桃》等等。

    不過,所有這些詩中的主角,應該都是底層賤民,包括知識分子和民女,而不是奴隸。表達的,確實是對貴族的不滿。

    附:《伐檀》白話譯文——

    1,叮叮噹噹砍檀樹,將其放在河岸邊,河水清澈起波瀾。

    春不種地秋不收,為啥取糧三百萬?

    不打獵來不出狩,為啥庭院掛豬獾?

    那些有德君子們,從不白白吃閒飯!

    2,砍制車輻響叮噹,將其放在河岸旁,河水清澈無波浪。

    春不種地秋不收,為啥取糧三百倉?

    不打獵來不出狩,為啥大獸掛屋樑?

    那些有德君子們,從不白白把飯嘗!

    3,叮噹砍樹制車輪,將其放在河水濱,河水清澈起波紋。

    春不種地秋不收,為啥取糧三百囤?

    不打獵來不出狩,為啥庭院立鷹隼?

    那些有德君子們,從不白吃怎當真!

  • 5 # 驛客

    全詩直抒胸臆,敘事中飽含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實感與揭露的力量。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對統治者的怨恨,更感悟了被剝削者階級意識的覺醒,憤懣的奴隸已經向不勞而獲的寄生蟲,吸血鬼大膽地提出了正義的責問 “全詩直抒胸臆,敘事中飽含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實感與揭露的力量。

    對剝削者冷嘲熱諷,點明瞭主題,抒發了蘊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讓我們開啟中國最古老的詩卷,拂去歲月的風塵,傾聽一下那歷史的迴音壁上傳來的遙遠的號子聲。你聽,在河邊,在樹林裡,一群奴隸正在辛勤地砍伐著堅硬的檀木,一下又一下,沒有止境,沒有歡樂,鞭影在眼前飄過,他們齊聲低沉地哼著:伐檀喲伐檀。那聲音帶著原始與蠻荒,帶著希冀與憤怒。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唱著,詩歌在這裡產生,苦悶在這裡宣洩,反抗意識在這裡成熟。這就是《詩經·魏風》中的《伐檀》篇。 《伐檀》這首詩分為三章,每章九句,三章之間,迴環重迭,有變化地反覆,體現了勞動歌謠質樸單純的特點。

    我們先看看第一章:“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坎坎”是象聲詞,檀木質地十分堅硬,斧子落下去發出沉重的“坎坎”聲。“幹”是河岸,樹幹砍倒後還要拖到岸邊。河水清清,風行水面,吹起陣陣漣猗。或許在清清的河水裡,奴隸們照見了自己憔悴悲傷的面容,照見了身上累累鞭痕,還有那窮兇極惡的監工、腦滿腸肥的貴族“君子”,好象是清風吹醒了心中朦朧的平等意識,河水洗去了渾濁的天命思想,奴隸們突然想到了:為什麼,有的人面對黃土,揹負青天,暑氣蒸體,寒風刺骨,在貧瘠的土地上耕種、收穫,打下的糧食卻沒自己的份,有的人不稼不穡,不耕不種,卻坐享其成。有的人冒著生命危險,設陷阱,打埋伏,甚至流血犧牲,而獵獲的野獸卻要交納充公,有的人四體不勤,不狩不獵,院子裡卻掛滿了獵物。現實教育了這一群伐木者,生活喚醒了奴隸們的平等思想,他們唱出了奴隸階級的共同疑問。不要小看了這幾句樸素的詩,它代表了那個時代最進步的聲音。不要忘記,當時,一般的奴隸還處在愚昧的神權思想控制下,脫不了奴隸主貴族散佈的天命思想的枷鎖,而在魏國,在一條河邊,有一群伐木工卻想到了人間的不平,觀察到了社會分配的畸形狀態,而且首先發出了憤怒的質問。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進步。雖然,它還夾雜著重重的嘆息。雖然,它還裹著懷疑的外衣。但,猶如清風吹散迷霧,它展示的是一個新的程序。有如星星之火,它將燃起奴隸反抗的熊熊烈火。這幾句包含的容量很大,它透過質問,巧妙地引出奴隸們各種艱辛勞動的圖景,以及生活中的種種不公,這樣,就由眼前的伐木延伸到日常的耕種狩獵中,時間和空間不再限於伐木場,表現了更廣闊的背景。如果說以上是“熱罵”,下面又來了兩句“冷嘲”:“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那些貴族,可不是白吃飯的。其實,他們正是不勞而獲的寄生蟲。假如說他們吃了飯還乾點什麼的話,那就是,想著如何更多地盤剝鞭打叱罵奴隸。以“冷眼”寫“熱腸”,以反詰的感慨來表現肯定的指斥,詩的結構隨感情的起伏而變化,表現了較成熟的技巧。

    第二章和第三章也是九句,形式基本與第一章相同,用的是重章疊句,反覆詠歎的手法,但有兩點應當指出:

    第一,透過換字,不僅起到了押韻的作用,又顯示了勞動程式的變化,如第一章說的是“伐檀”,第二章就寫到“伐輻”,即把檀木加工成車輪中的輻條,第三章說到“伐輪”,即將各種零件裝成車輪。在這種勞動工序的自然推進中,又顯示出奴隸們的活兒一樁樁,一件件,沒有止息,生命就耗費在這“坎坎”的敲打聲中了。

    第二,感情逐步深化,揭露逐步深入。從前往後,奴隸主的榨取由“三百廛”到“三百億”,由“三百億”到“三百囷”,蒐括獵物也由“懸貆”而“懸特”而“懸鶉”,不論大小,愈求愈精。這樣,步步推進,憤怒責問和尖銳嘲諷的感情色彩也就愈來愈重。 詩是現實生活的濃縮。在階級社會中,究竟誰養活誰?剝削的概念是什麼?奴隸們是怎麼覺醒的?這一系列問題在政治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那裡也許要花費很多篇幅才能說清,而《伐檀》這首詩,幾十個字就十分鮮明地作出了自己獨特的解答,充分體現了詩歌高度概括和形象鮮明的特徵。

    這首詩從“坎坎伐檀”寫起,既是“賦”——寫的眼前實景,也是“興”——興起後文沉重的嘆息和疑問。詩採用了一般勞動歌謠的反覆詠唱的質樸形式,使人如見其景,如聞其聲,我們會感到,歷史那麼遙遠,又是那麼切近。另外,這首詩在簡樸的形式中,透露出深刻的思想光輝,十分可貴,猶如璞玉渾金,越是古樸,越是動人。

  • 6 # 青紫Kiki

    伐檀》的原文如下: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這首詩一共三段,詩人反覆詠歎,發出疑問,並給出了答案。通觀全詩,我認為《伐檀》這首詩,既不是反抗,也不是歌頌,而是對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的反映以及勞動者的自我慰藉。理由如下:

    一、首先這是一首詩,而且是《詩經》中的一首詩,因此我們要首先清楚詩的主要作用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詩經》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是提倡中庸的,對於任何偏激的行為、思想都是持反對態度的,而且孔子說:過猶不及也,就是說,太過了和達不到是一樣的,都不對。

    1、孔子認為,詩歌是用來“興、觀、群、怨”的,是讓人們透過寫詩、讀詩的過程中達到調節情緒、平和心態的作用。

    在《論語·陽貨》中記載:“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同學們,一個人怎麼可以不學《詩經》呢?《詩經》可以抒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與自然,可以結交朋友,可以諷諫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這句話是孔子對詩歌社會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對詩的美學作用和社會教育作用的深刻認識,開創了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源頭,對現在也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2、孔子認為保持中正的情緒對一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

    《論語》八佾篇第二十章記載有孔子對《關雎》的評價,他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給整部詩經定下了高貴、優雅、柔美的基調。孔子的這句評價,意思是《關雎》這首詩洋溢著快樂的情緒,但是卻沒有給人張狂的感覺,這種歡樂是有節制的歡樂,是高度的自我節制;同時,這首詩也含有淡淡的哀傷,但是由於有所節制,也不至於傷害到身心。

    大家可以找來87版《紅樓夢》,看看黛玉生氣剪掉香囊和寶玉鬧矛盾那一段來看看,就知道節制是什麼樣子。那個樣子就是不過分,就是高貴優雅。

    看現在的家庭倫理劇,家庭裡一旦在產生矛盾,一般都會大吼大叫、聲嘶力竭等所謂爆發式的表演。我認為這整個就是沒有教養、沒有修為的表現。任何一個有教養的人都不會這樣聲嘶力竭、高聲大嗓、吹鬍子瞪眼睛地大聲嚷嚷的,這樣做,真的沒有教養!

    如果是這樣,孔子就會認為太過了,就是“淫”、就是“傷”,都是不符合詩教的根本宗旨的。

    3、儒家另一部重要經典《禮記.經解》記載:“溫柔敦厚,《詩》教也。”

    儒家認為,詩歌的重要作用就是引導人們溫柔敦厚,讓人們 性情溫和,心地寬厚。任何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的詩歌,即使寫得再好再高妙,也是不作數的、不合格的。

    我偶爾找到一部反映戰國七雄的電視片,開頭曲是《關雎》,但作曲演唱,都演繹出了《黃河大合唱》的感覺,完全背離詩教的宗旨,裡面的內容也就可想而知了。

    綜上,我認為,這首詩最多有諷、怨,但絕對不是反抗。

    二、整部詩經裡有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這首詩也是這樣。

    這首詩是在伐木時,人們邊掄斧子邊有節奏地歌唱,為勞動助力、紓解勞動的辛勞。就如我們一邊做家務一邊唱歌一樣。

    大家發現沒有,當我們邊唱邊勞動時,是不關心歌曲的內容的,而是歌曲額節奏非常適合勞動的節奏。

    所以這首歌的節奏應該是非常適合一斧子一斧子砍下去的節奏的。

    歌詞的內容主要反映的是,他們看到的社會現象,他們看到有的人不用種地、不用打獵,但是卻又有豐盛的糧食又有眾多的獵物來享用。

    詩的最後一句,詩人說那些管理者,其實也不是白吃飯的,也就是說,他們認識到那些雖然不勞動的人也不是吃閒飯的,而是各有各的辛苦。而且對方的辛苦,自己也是不願意承受的。

    比如,那天我看了雷軍的一個訪談,他忙的一天要開十幾個會、經常忙的不能按時吃飯……當時我看了後,感覺他擁有那麼多的財富是他應得的,我也不羨慕,因為我也不想過他那樣的生活。

    詩人的心情是平和的,情緒是穩定的,我不知道人們是從哪個字哪句話讀出了憤激。因為詩人找到了根源,所以也不怨尤。

    在《國風·召南·小星》中,詩人也表達了同樣感受。詩人寫道:“ 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征, 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 維參與昴。肅肅宵征,抱衾與裯。寔命不猶”。

    這首詩的意思是“小小晨星光朦朧,三個五個閃天東。天還沒亮就出發,從早到晚都為公。彼此命運真不同。小小晨星光幽幽,原來那是參和柳。天還沒亮就出發,拋撇香衾與暖裯。命不如人莫怨尤”。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的辛勤和勞苦,在暗地裡也和那些能睡到自然醒的人做了比較,有埋怨、也有牢騷,但是當他唱出來以後,這些怨氣和牢騷也隨著歌聲飄走了,最後詩人經過思考,告訴人們每個人的命運是不相同,面對這種無奈,唯一的辦法就是認命吧。

    這就是古人的智慧和學問,當有怨氣時,歸到命運,起伏煩擾的心情就得到了極大程度上的平復,在無法改變現狀的情況下,這樣安慰自己,是對自己身心健康有很大幫助的。

    我認為,整首詩語氣平和、有敘述、有疑問,有解答,沒有任何憤激的言辭和情緒。

    因此,這首詩表達的既不是反抗、也不是歌頌,只是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就是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對立,淡淡的說出來,又深深地自我慰藉。

    這種社會現象,在以前是這樣、現在是這樣、也許還會存在很長時間。

    現在我們知道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值得去歌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而且這兩種勞動猶如鴻溝般的差別,也正在慢慢消弭。

    我認為,在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會認為這是什麼“正義的責問”、或者是什麼壓迫和剝削,以及反映的是什麼憤激的情緒,因為這不符合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精神,同時,我感到這個時代的人們會越來越走向詩教所指引的精神境界。

  • 7 # 火車頭筆談

    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思想純正,既是《詩經》編纂者所要達到的教育目的,也是我們閱讀它時所應持有的態度。

    平心而論,《伐檀》這首詩它就是借伐木工人之口,提出一個無法理解的現象與問題:君子為什麼可以做到不素食?而不是有的人所分析的那樣——什麼勞動人民對剝削階級不勞而獲的控訴和對剝削制度的抗爭呀,等等一些強加給它的意識形態的東西。

    全詩分為三章,每章九句,三章的內容和結構都一樣。它採用伐檀、伐輻和伐輪這些“興”的手法渲染氣氛,引出所要描寫的物件是如何的不素餐、不素食和不素飧的。而我們知道“興”所先描寫的事物往往與描寫物件沒什麼必然聯絡。所以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場景:他們一邊勞動,一邊唱歌,氛圍是樂觀的愉快的。他們唱歌,只是歌唱其砍伐檀木並把它們放到河岸邊上,而河水此時正清澈漣猗這些事兒,並以此驅趕和解除勞動的疲勞。期間,如同我們也曾有過的經歷:說幾句牢騷話,諷刺一下某個人,笑罵幾聲而已,然後繼續幹活,絕沒有要控訴誰或反抗誰的想法和衝動。

    詩所稱美的“不素餐兮”的君子,自然也不是既稼既穡、又狩又獵的勞作者。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於是。”正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因此,君子是可以不種不收、不狩不獵而擁有糧食和獵物,並享有榮華富貴的,也當然是“不素餐”了。在《伐檀》裡,伐木工人當然還不懂得這些道理,我們也沒有看到伐木工人或詩人借他人之口用激烈的口吻去怒斥君子,也沒有表現出有與這種不合理抗爭的思想和行為。有的只是“他們可沒有白吃飯啊”的感嘆。就如同我們現在豔羨CEO,除了佩服、理解外,還有隱忍。

    如果說伐檀者對君子沒有看法、沒有怨言,肯定也不是事實,他們或許有對現實的抱怨和改變的想法,甚至也有用暴力來抗爭的“謀劃”,但至少在這首詩裡沒有表現出來,有的只是對這種所謂的不勞而獲現象的疑惑和不解,不知道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和本質所在。這應該是實事,我們應該尊重這個事實。

  • 8 # 開門說事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計305篇,絕大多數屬民歌。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民歌主要集中在“風”和“小雅”中。

    《詩經》的精華是“風”和“小雅”。

    《伐檀》屬“風”中的“魏風”。

    【一】《伐檀》原文

    伐檀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幹兮,

    河水清且漣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

    置之河之側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

    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淪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鶉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二】《伐檀》譯文(為便於理解,直譯與意譯並行)

    坎坎地採伐檀樹喲,

    坎了檀木放在河岸上喲,

    河水清清閃動著波浪喲。

    那不耕不種的人,

    為什麼拿走千萬捆的糧食啊?

    那不狩不獵的人,

    為什麼豬獾掛滿了他家的屋樑啊?

    那些貴族老爺們啊,

    哪能吃白飯養得肥肥胖胖啊!

    坎坎地坎成車輻喲,

    坎好了車輻放在小河旁喲,

    河水清清一直向前淌喲。

    那不耕不種的人,

    為什麼三百億斤糧食往家運啊?

    那不狩不獵的人,

    為什麼大小野獸掛滿了他家的庭堂啊?

    那些貴族老爺們啊,

    哪能吃白飯養得肥肥胖胖啊!

    坎坎地做成車輪喲,

    做好了車輪放在小河濱喲,

    河水清清打著漩渦淌喲。

    那不耕不種的人,

    為什麼千萬屯白米流進他家穀倉啊?

    那不狩不獵的人,

    為什麼鵪鶉掛滿了他家的前後牆啊?

    那些貴族老爺們啊,

    哪能吃白飯養得肥肥胖胖啊!

    【三】【伐檀】思想性簡析

    全詩分為三章,是春秋時代魏國(今山西芮城縣東北)的民歌,表現了勞動人民對剝削階級的憤恨和反抗情緒。

    [1]該詩是一群在河邊坎伐木材的奴隸們唱的歌,他們向剝削階級提出了正義的質問:為什麼那些整天都在勞動的人無衣無食,而你們這些“不稼不穡”、“不狩不獵”的人,反而坐享別人的勞動成果呢?

    伐木者在河邊坎伐,一邊勞動,一邊歌唱,歌聲裡充滿了對“君子”(剝削階級)不勞而獲的怨恨和反抗;對於寄生蟲貪得無厭的慾望,給予了辛辣的諷刺和無情的揭露。

    [2]該詩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尖銳的階級矛盾,充滿了勞動人民對於剝削階級的反抗精神,直接展露出勞動者與剝削者之間的對立情緒,富有戰鬥性。

    【四】《伐檀》的藝術特色

    [1]該詩用坎坎地伐木聲起興,因看到河水的清波而引起了對“君子”(剝削階級)的無情嘲諷,直面現實,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是一首典型的用“興寄”手法表現詩意的詩作。

    [2]該詩句格變化參差,風格清新剛健,形象刻畫鮮明,音韻和諧順暢,感情表露直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評價《最美的青春》裡武延生這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