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間小溪52105592
-
2 # 來取笑
記得原文是“道,常 無為而無不為”,我認為,這句話的主旨是:道,是因循著永恆的自然法則,在無任何外在力量干涉下,做著常規的和自由自在的執行,從而,順任自然、無慾無求地帶給了天地萬物利而不害的長生化育之功,但它儘管生化萬物卻從不佔有,儘管孕育萬物卻從不居功,儘管為長為尊卻從不(對天地萬物)支配干預……。恰恰是道的這種無為而行,給天地萬物提供著生生不息的全面而深遠影響和作用
-
3 # 本樞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重提天道觀即無為和無不為並存。無為是任其自然,無不為是無所不為。從邏輯結構分析,無為與無不為是相互矛盾的一組概念,為什麼一組矛盾的概念會同時出現在道的身上,而且還是永恆存在的一對“冤家”?從道的本質屬性分析,道永遠處於無為狀態,任憑天地萬物按照其既有屬性執行、生長,道從不加以主宰和干擾;從天地執行和萬物生長分析,任何大大小小的事物都離不開道這個載體,離開了道,天地萬物就不復存在,所以說,道是無所不為滴!無為和無不為就是這樣自然而又和諧地相伴而生,同存於道,和平共處。
-
4 # 文喜有話說
什麼是無為?從字面上看,無為似乎是無所事事、無所作為、消極無為的意思,其實這是望文生義。老子所說的無為,決不是什麼也不做。《老子》第63章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第64章雲:“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這裡的“必作”、“為”和“治”都是“有為”的意思。“無為”並非是無所作為,而是以選擇性無為而達到高效有為,無為即無不為的結果。
老子的“無為”竟然是其重要的思想主張之一,是針對人類與生俱來就有的自以為是、過度作為的天性而說的,是老子哲學之中針對人事要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方面最重要的思想智慧!“無為”的背後是“信”與“信任”,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君有為於臣,而無為於具體事務;樵夫有為於斧,而無為於木;船伕有為於漿,而無為於水。
劉邦築壇拜將
為君者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有多能幹,多麼不得了,凡事親力親為;而是要有識人、知人和用人之智。劉邦的武力值遠遠低於項羽,根本就不在一個數量級上。韓信的武力值高,原本還是項羽的手下,但項羽沒有知人之明,還要殺韓信。劉邦認知韓信的武力值之後,信韓信,築壇拜將——君有為於臣,把軍事方面的工作交給韓信——無為於具體事務。如果劉邦不信任韓信,有為於具體事務,在軍事上頻繁插手,韓信沒有了舞臺,劉邦能得天下嗎?!
生態惡化
現代人類所面臨的資源衰竭、生態惡化、食品危機、醫療危機和沒法可持續發展的困境,就是沒有遵循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主張,讓科技力過度作為惹得禍!西方哲學本原的迷失使西方人找不到宇宙和生命的終極存在和終極依據,在機器革命取得的成就面前心理過度膨脹,自以為是,天不怕地不怕、無知者無畏,不知道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老子的“無為”,就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認識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來配合,該自然完成的事,就交給自然來完成。
催紅素
食物是人類的安身立命之本,食物體是自然力的產物。用化肥和農藥代替農家肥和生物防治法,食物體就由自然生長改變為非自然生長。以催紅素、膨大劑等為代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被標榜為是先進的生物技術,它們改變了食物體的自然生長節律,生長時間縮短了,天地大自然元氣場孕育的時間不夠,導致食物體內部毒素橫行、氣機紊亂。
激素飼料養大的豬
為什麼雞肉不香了?豬肉沒味了呢?如今,經常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下面這則飼料廣告似乎回答了上述問題“四月肥、四月肥、四月不肥給你賠”。在這樣一個“動物速成”的年代裡,雞45天出欄,豬3~4個月出欄。激素能促進畜禽的生長,如果是自然飼養的話,雛雞從破殼長到3~4斤出售,一般要一年左右,而用激素飼料餵養只需45天,甚至還有39天的。
超市琳琅滿目的精加工食品
作為先進技術從西方引進的食品工業,更是利用人工合成的各種各樣化學性的食品新增劑,透過工業化的生產線和方便加工的化學新增劑,把食品就像是肥皂一樣的生產出來,裡面新增著大量的欺騙消費者的感官性狀——視覺、味覺、嗅覺和口感——的色素、香精、防腐劑、抗氧化劑等。讓化學物源源不斷地進入消費者的體內,使人類由自然人變成了化學人……
轉基因大豆
轉基因食品更是科技強暴自然的產物,這種科技過度作為改變食物體創造方式的技術,竟然被無知者無畏的美華人稱之為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生物技術成就。西方一本科幻小說裡面說:“窺探上帝權力的人,必將帶來毀滅!”很多國家的研究都發現,轉基因食品不僅會帶來癌症和各種惡性疾病,更嚴重的是會帶來人類生殖力的急速下降,如果發展下去,會直接導致人類族群的滅絕!
老子雕塑
從老子“無為”的思想主張之中,我們可以知道無為就是能放得下,能有所不為。而有所不為的目的是讓自然力有為。在用人方面,體現在被用的人需要舞臺來“為我”、“貴己”,這是人的自然天性,就像是韓信需要舞臺來展示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一樣,這也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自然力!人類與自己安身立命的食物、水和空氣以及天地大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正如同某一個礦泉水廣告詞所說:“我們不生產水,我們是大自然的搬運工”的潛臺詞一樣:
離自然越近,離疾病越遠;
離自然越遠,離疾病越近。
-
5 # 採訪本上的人生
控球及投籃技術本身並沒有什麼太大價值,但是在芝加哥牛隊老闆的眼裡,邁克爾·喬丹的這些看起來沒啥用處的技腳是讓球場爆滿,並收取大筆電視轉播費發財的大好時機呢。
所以沒有價值”的事物也可能隱含著極大的價值。我曾經在一場學術研討會上闡述過這個觀點。我把一張十萬的支票放進信封袋。封好之後把它和其它十個相同信封一起放入透明塑膠袋中,每位學員都有機會抽一個信封,抽中支票的人就可以把錢歸自己。
袋中其他九個信封本來沒有什麼價值,突然間他們都變得了!雖然除了一個信封以外,其它都是空的,但是每個都有1/10的機會贏得十萬元。。因為每個信封或者每抽次信封的機會價值1萬元。。一旦參加者開始從袋中抽取,那些空的沒有價值的信封就變得有身價了。當5個信封被抽出來以後,機會就變成1/5,價值也提高到2萬元。
信封袋中只剩下2個信封時,有些觀眾甚至願意付5萬來一試身手。此刻,沒有價值的東西變得價值不菲了!
用這個故事來闡述無為與有為可能就更清楚了。無中生有,有中有無。治大國若烹小鮮。常️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的價值 留白的價值就在這裡。
-
6 # 不住一切處
謝邀!老子曰:無為而無不為。釋迦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位祖師所講之意皆同一所指。"無為″與"無住″之意,簡單地講就是指"無私",屬自然而然,不刻意地而為之。無私即是無我,無我即是無住,無住亦即無為,無住亦即是"空″。故此,道家講"無為",佛家講"空空"(空亦空)。道家之"無為",不單是指人,同時亦包含指天地,萬物,自然的規律,指出了天地萬物之始為"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化萬物,萬物返無極。"無為"而無所不生,無所不化,無所不為(無不為),無所不返。返歸於"道"。故有:道生一(無極),一生二(太極),二生三(新的無極態),三生萬物之說。世界由此而立,由道而生,而化,而返,往返迴圈,永不停息。因此道家主張"無為"法,其目的是讓人順應天地自然規律,返歸於"道體",即為"成道"。同樣地,佛家主張"無人無我無住",返歸於本來之面目"佛體",即為"成佛"。
-
7 # 雲崗山人
大自然什麼也沒有做,卻成就了一切東西且有規律。太陽沒有澆水施肥,而植物自然成長。風雨什麼也沒有做,而草茂花香。動物什麼也沒有做,而大自然欣欣向榮。人類說要改善環境,地球卻千瘡百孔。災害橫生
-
8 # 如來藏4
只有《楞嚴經》《法華經》才能闡明我們心中的迷惑。等於在給我們講科學、講哲學一樣,講萬物來龍去脈,講宇宙人生本來面目。它不是叫我們怎麼樣修、怎麼樣唸佛、怎麼樣拜佛、怎麼樣做什麼事,它不管這些;它只告訴我們什麼是佛、佛是怎麼回事。諸佛出世沒有第二件事,就是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理。你知道你是怎麼來的嗎?你知道頭上頂的天、腳下踩的大地是怎麼來的嗎?你知道對面吹來的風、頭頂下來的雨是怎麼回事嗎?這是我們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本文是透過《法華經》中的一段經文,以藕益大師對應如來“十八個空”的角度來講解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這裡的重點,不是要記住這些名相概念,而是透過法師的開示,來開啟我們的腦洞,悟入我們本有的智慧。內容稍長,力薦多看。每看一遍,境界都會提升。
請看經文: 【複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法華經》——安樂行品 這段經文涉及到諸多名相概念,還是說修清淨心。把一切的法看破放下,在行持一切法的過程中以「無分別心」而行「分別智」。許多名相概念大同小異。藕益大師也是花了功夫,把這上面的內容用如來所講的「十八個空」一一地對照。我們要非常珍惜他老人家的勞動成果。 【觀一切法空】 是指十八個空的總綱,總解有為法、無為法,一切皆空。是包括「人我空、法我空」也空,即「三空真如」。對這句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阿羅漢把它觀照為「人我空」;通教別教把它觀照為「人我空」和「法我空」;無想天把它觀照為「斷滅空」;圓頓大法觀照為「一心三藏」。【如實相】:歸納為「十八空」中的「第一義空」。「如實」是表「阿」,「相」是表「彌陀」;「如實」就是「如」,「相」就是「是」,「如實相」就是「如是」;你明白這個道理,就是見道位了,我聞明白了,這叫「如是我聞」。大家要明白,正因為「如是我聞」是佛法的綱要,所以呢在三藏十二部經典的首句都是用「如是我聞」作開示的!從“如是我聞”分別性而言:“如”是指我們的自性本心,它沒有任何的形相、大小、動靜,但它卻是真實地存在。
而“是”呢?就是講萬法萬相,有自己個別的形相、大小、多少、高矮、胖瘦、紅黃、黑白、有情還是無情等,總之我們能夠耳聞目睹、身受心想所涉及的一切的範圍都叫相,都叫「是」表「不空」。
“我”呢就是把「如」和「是」圓融圓滿圓通為一體,把一個真心本來面目說為「如」和「是」。
這個“我”也可以說為「性」和「相」;而這個性和相呢,我們不要以為它是合在一起才是「一」,才是我,不是的。這個性當下就是相,相當下就是性!你講它是「一」嘛,它有性和相這兩種概念;你講它是二吧,它當下就是一。
“聞”就是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是見道了。
所以講:「如」者「阿」也;「是」者「彌陀」也;「我」者「佛」也。這叫「 阿彌陀佛」!
再往下看
【不顛倒】:對照為「內空」。六根是真心隨緣顯現出來的妄相。一旦破除了六根,破除了我執,內空了,按照通、別二教,這叫智慧,就進入了「空智」。 【不動】:對照為「外空」,對於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已經看破了,用《楞嚴經》講,「皆如來藏妙真如性」。看破了「六塵」就不為生死所動。【不退】:對照為「內外空」,顧名思義:內也空了,外也空了,請問你退到哪裡去啊?破除二邊。 【不轉】:對照為「空空」。怎麼「空空」呢?破除了「人我空」,破除了「法我空」,誰在破的?「人我空、法我空」是「所破」,是不是有「能破」的那個東西啊?連能破的東西都要把它空掉。為什麼?所破的東西是不是也是能破的東西啊?哪還有自己破自己?破除迷惑顛倒,「能所不二」——能破的也是「我」,所破的也還是「我」。「不轉」,你就不會被迷惑顛倒,因為一切境界都是「我」。 【如虛空】:對照為「真空」。一切方、一切所、一切處都是隨緣顯現的一種幻象,沒有真實的實體。所有的萬法,有其名而不可求其實,一切都歸於真空。可是真空沒有辦法講,所以借虛空來比喻。打比方說:我們有時愣頭愣腦的什麼事也不想,人家問你在幹什麼?哎!你一想,剛才什麼也沒想啊。那就是真空。當你睜開眼睛起念以後,虛空出現。這樣觀照「真空」和「虛空」。【無所有性】:觀照為「畢竟空」,也可以說為「究竟空」。怎麼「無所有性」呢?什麼也沒有。沒有「自性」,沒有「他性」,沒有「共性」,也沒有「無因性」。舉個例子來講,人怎麼來的。你說我是媽媽生的。那媽媽從哪裡來的?你不能講姥姥生的。那姥姥從哪兒來的?所以你能不能講是媽媽生的?不是媽媽生的,就是無「他性」。如果說自己生自己的話,那你沒有生自己時,你在哪裡啊?你怎麼樣生的?能不能講自己生的?也不能這麼講,是不是?當然不能講是「共生」,誰跟誰「共」吶?如果爸爸媽媽共生的話,那只有我這個人,應該前面像爸爸,後面是不是應該像媽媽啊?不可能。爸爸媽媽是亦男亦女啊?你不能說一個人又是男又是女啊!所以不能講「共性」。但你也不能講「無因性」,那也不是你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就是生出來了,這是現實啊,就亦無「無因性」。連「無因性」都沒有,是不是「無所有性」吶?注意啊,這都是在方便引導。那麼既無「自性」,亦無「他性」,亦無「共性」,亦無「無因性」,可是現前就是這東西啊!《楞嚴經》講:【皆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隨緣顯現」。我們迴歸大光明藏以後,一念就可以把今天聽經的這麼多人顯現出來,也可以顯現出無量的盡虛空遍法界,還可以把自己無量劫以來做人、做鬼、做畜生、做天王、做烏龜王八……統統顯現出來,這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一切法都歸結到我們的真心。那麼為什麼由父母來生我們?這是我們的一種習氣,欲界可以胎生;在第七層天就可以自己生自己;在欲界天裡男女相互看了笑一笑,眼睛瞄一瞄就能生出來。真心本來面目可以用無量方式方法來變現,既可以「突變」,也可以「漸變」。只要我們願意。有其理必有其事,有其事必有其理,這就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不可思議的智慧妙用。 以物為例,就是無情物「無自性、無他性、無共性、無無因性」。比如火:《楞嚴經》講到了古人求火,是用一面銅鏡對著太陽,然後在銅鏡下放一片艾葉,焦點把艾葉點著了。我們小時候把玻璃鏡子對著太陽,鏡子下放一張白紙,那個白點就能把紙點著。分析一下這個火的來歷。如果說火從太陽來的話,是不是叫「自性」?太陽是火呀。如果從太陽來,那麼太陽到點火的地方,是不是應該有熊熊大火把所有的高樓大廈、樹木花草全部燒成焦土?很顯然,不是這樣。如果是從銅鏡來,那銅鏡首先是不是要發熱?銅鏡首先要熔化掉。如果是從那艾葉來,那沒有銅鏡、沒有太陽,它能不能起火啊?所以「非自生、非他生」,是不是?第三,那麼是不是銅鏡、艾葉、太陽三者來共生的?也不是。那麼三者共生的東西,那到底是火,還是銅鏡,還是艾葉呢?那個火跟這三者的性質一樣不一樣啊?那麼三者「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可是來講它又明明地生出來了。是不是一定有原因吶?一定有原因就是非「無因」。可是這個「因」我們找不到啊!是不是就是我們的念起來的?是不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吶?設想,如果當初拿著銅鏡焦點集中在紙上——大家一想:只要對著太陽,馬上就下雨——當時如果這樣想的話,是不是一定會下雨呀?這是由於我們的「同分妄見」共同形成。所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什麼原因也找不到。它不是沒有原因,這個原因就是我們的心。如果在科學家發明打火機的時候,所有的天人鬼畜大家都認為這個打火機一打,水就能流出來,那現在打火機一定是什麼機啊?一定是「打水機」。這個問題很妙。一切都是由我們的心所變化出來的。如果我們一開始天人鬼畜一致地認為這個機器把那個長江黃河的水、把水井的水打出來、打到水塔裡,然後水塔一開下面就有火的話,那水塔現在是不是統統變成火塔了?一定是這個道理。都是我們由心想生。 在楞嚴會上二十四位菩薩講圓通法門的時候,火頭金剛在定中變成一團火,月光童子修水觀,在定中身體就是一灘水。對這個身體,你想它什麼它就是什麼。你可千萬不要耍小聰明去好玩兒,既然這樣:哎呀!那個孔雀太美麗了,我專門打坐十年,我一定要變成一隻美麗的孔雀。你到時候真會變成一隻美麗的孔雀,到時送到那個世界動物園裡去,價值連城。真會成就啊!當然要認真地想,一點點都不要打妄想,你就能成就。講「無所有性」,這個世界上沒有哪一法能生哪一法,沒有哪幾法能生哪幾法,沒有這回事,都是我們的心變出來的。我們的心可以變天、變地、變人。既可以突變,也可以漸變。地球人男女生活生兒育女,這就是我們心的力量的一種漸變。還不算漸變,叫中漸變。漸變、中變、突變實際上有無量的等級。這個心就是這麼萬能,它願意怎麼變就能怎麼變。我們現在因為煩惱習氣太重障礙了我們的心力,你能達到天人那種心力,你都能很大程度上把我們這個人體的這種潛能挖掘出來。 但是我們現在不要感到悲觀,正因為我們現在煩惱習氣重,我告訴你,你才能成佛。因為我們有這種煩惱習氣、有這種肉團束縛了我們的妄想,有利於我們修清淨心。為什麼圓頓大法叫「煩惱即菩提」?正因為地球人煩惱習氣重,所以成菩提那個質量是不是很足啊?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太重了也不行。在三惡道裡的眾生他那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太糟糕,他糟到了極端,他也不能成菩提。天上的人包括仙家,包括那些魔王、怪王,他這個太自在了,千變萬化,心不容易守住這個定力。其實那些鬼王神道的比我們人道的福報是不是大得多?真是大得多。往上的人太樂、福報太大,往下的人罪報、苦報太大,都不能成就。唯有人道的人苦樂各半,既容易發奮圖強,又利於對比,比較開智慧。煩惱習氣重這個最大的特點障礙住了我們,心比較穩、不容易去飛揚浮躁。我們要懂得這是我們的福報啊!肉團身隔陰之謎這是一道屏障,它障礙住我們去種種地妄想、去種種地神通萬變,而使我們一心歸於菩提。【一切語言道斷】:這裡觀照為「一切空」,這就是通教禪宗的「破有歸空」,破一切相而歸於自性,叫「無字真經」。沒有一個字,沒有一個相。開口就是錯的。當真理變成了語言,這個「道」也沒有了。注意啊,這是禪宗的境界,「真佛無相」。你說你讀一部經——拿來!一把火給你燒掉!你說你念一句佛——過去!漱口!要漱三天!把你的一口的佛味漱掉,什麼都不可沾!這是傳統的禪宗。
【不生】:是指「有為法空」。一切萬法,無非生住異滅,因緣和合而有。 【不出】:這是講「無為空」。「無為空」就是講「非不因緣」。破「無為」是不是立「有為」了?「不生、不出」,才真正把因緣法破除。 【不起】:叫「無始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無始」,每個法都是個「無始」。前際無始,未來無終,叫「不起」。如果未來有「終」的話,它一定有「起」。本來面目就這麼好玩!在《六祖壇經》裡把它說成一個怪物——沒有胸沒有背,沒有頭沒有尾,它是誰啊?就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這叫「不起」,叫「無始空」。所以想想我們是誰?我們就是這麼一個不可思議的大佛爺,卻把自己貶低為:我是李老漢的老婆,我是那個張老太的先生,我是王二虎家的小臭蛋……給我們加上種種名目。你說可悲不可悲啊?我們具有無限的神通道力、法力,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個「我」,卻把自己束縛得這麼小,還為此爭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乃至拳腳相加,乃至要發生世界大戰。「命自我立」,我們要把握好自己。抓住當下,不要等。誰都不能肯定明天早上還能醒來。人命無常,在呼吸之間。【無名】:叫「性空」。任何一法都沒有自性。既然沒有自性,它有沒有名字可言呀?是個假名相,做個標記而已。這個茶杯叫飛機,行不行?叫它大炮,行不行?都行。一切的萬法、天人鬼畜、佛菩薩都是個假名相而已。有佛嗎?有菩薩嗎?有天嗎?都沒有。都是我們的一個念變化而已。凡夫就在名號上執著,這叫捕風捉影。 【無相】:指「相空」。任何一法的形相都是由我們的妄想變現而有,叫作「水月道場、鏡裡看花」。這個人相一入定,一年半載,可變成一灘水,或一團火。可是我們卻把它當成真的了。要吃好穿好,描眉化妝,你說麻煩不麻煩?凡夫在死物上用功;有智慧的人在心上用功。《楞嚴經》講了「想升情墜」。後者為務虛、浪漫主義,必然往上升;凡夫化妝打扮,有一種情執,就往下墜。所以《楞嚴經》把我們宇宙人生本來面目講絕了!你看懂了《楞嚴經》,會高興得在地上打滾。原來成佛解脫就這麼簡單!【實無所有】:佛也沒有,空也沒有,什麼也沒有。「實」,這裡講真實,是通教、別教的真實,講「法我空、人我空」這種真實。這種「空」到底有沒有啊?如果有的話你能不能現佛相、人相、天相啊?就不能。所以在這裡「實無所有」,叫「三空真如」。「實無所有」就是專門破除藏教、通教、別教的那種所謂的「真實」。破除了以後在《楞嚴經》重新取名,叫什麼?叫「真真如性」。你不能講什麼也沒有,那是「斷滅空」,你還修什麼啊?「真真如性」——空也是「我」,不空也是「我」,空不空也還是「我」,有相空相都是我一個念變出來。講「一個念」都是方便說,這一個念當下就是無量念、無量法、無量相。沒有哪一個念不是哪一個相,沒有哪幾個念不是哪幾個念,就是我們常講的「如來藏為總、萬法為別、互為總別」。【無量】:是「有法空」,有法就有量。有法當下就是「空」。 【無邊】:即「無法空」。有了邊是不是表界限、表斷滅?「無邊」則恆為「有」,能不能走到盡頭啊?所以不能講它是無法,就是表「有」。有些名相概念就近似於玩文字遊戲,我們要理解佛的良苦用心。無非是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幫助我們觀照真心本來面目的特徵。核心的核心是從「空」和「有」這兩個角度來觀照。 【無礙】:指「有法」與「無法」這兩個法都空。有法無法都空了,會不會給你造障礙啊?都是講我們真心本來面目的特徵。 【無障】:這裡是講「三空」,分成了三。怎麼「三空」呢?任何一個法分析到最後都是個空,沒有實體。祖師大德曾經以那個芭蕉樹來作比方。把芭蕉樹剝皮,剝到最後裡面有沒有什麼東西了?就是空。這是比喻分析到最後皆歸於空。【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這就是講「緣起性空」。因緣和合而有,因緣分散而滅。注意,因緣分散而滅是不是也是因緣和合而有啊?生和滅都是因緣和合而有。「生」和「滅」都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示現而已。 這裡講「從顛倒生」,仍然是講「從因緣有」。顛倒生出來的東西,你能不能把它當真啊?怎麼「生」出來的?它不是世間人認為的非要從老生小,非要有一個東西生一個東西。它這種「生」是無而或有,有而或無,所以叫「變化而有」。既然是「變化」,能不能叫「生」吶?這個拳頭「變」成了手掌,手掌還是拳頭才能叫「變化」;如果是拳頭「生」出了手掌的話,對不起,應該一掌一拳,兩個東西,是不是?拳頭「生」了個手掌是二,這就是「有二」法門;拳頭變出了手掌,叫「不二」法門。既是二,又是一。這個法至關重要!「從因緣有,從顛倒生」,「顛倒」即生相無明,在生相無明之前就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作這樣的觀照可以不斷提升我們的境界。 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願諸位吉祥如意!
阿彌陀佛!
-
9 # Lauzi
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在說謎語。填進幾個他省略的字就一目瞭然了,(萬事對萬物)無為(、你我分別對別人他物不爭,各行其事、各成其就,閉關鎖國、井水不犯河水,從而每方各自)而無所不為(、自然所為之模式)。
所有的歷史故事、社交案例都不該用來解讀道德經,現實中誰有做到小村孤民、老死不相往來?無為不治、太上無有、小國寡民是老子出世的理想村,在入世的人類社會永遠不存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讀懂了老子卻要做孔子,有為地實施無為之道。
-
10 # 興文192025802
“無為”就是不追求和謀取自己份外的功名利祿,因為追求份外的功名利祿就是追求災難,現實的無數案例已經證明。“無不為”就是要竭盡全力的追求自己份內的功名利祿,那怕是很小又難以獲得的功名利祿也不放過。“無為而無不為”是美妙人生準則,知道這個準則的人就是君子。孔子對“無不為”解釋說:“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意思是:君子早上知道一小功名利祿,馬上去追求,而不會等到傍晚的。這才是“無為而無不為”的真實含義。
-
11 # Today1009
我個人認為,道家的無為無不為跟佛家的跳出三界五行外有點類似,無為即看待事物的時候,不要帶有私人的想法,此處的為應該念第四聲,代表著為什麼或者說目的性。在此基礎上,無不為意味著沒有什麼不可以做的,最終的境界體現在天人合一。
-
12 # 傳統文化與生命成長
為道日損。
損在這裡指的是減少。
真正的修行人是做減法的,
是把那麼多的概念、名詞、術語全部超越掉、刪減掉。
越來越減少,越來越減少,
減到什麼程度呢?
老子給的標準是非常清楚的,
損之又損,
就是減之又減,減之又減……
減到以至於無為,
就是達到什麼都沒有了,
徹底的先天自然狀態、無為狀態。
當我們達到無為的時候,
老子又補充了一句,
無為而無不為。
當無為的時候就是無不為的時候,
這個無不為,
指的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為。
在什麼方面無所不能、無所不為?
特指在生命領域、在智慧、在靈性(神性)這個領域,
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為。
裡面沒有一絲絲的勉強,
沒有一絲絲人為的東西摻雜其中。
完完全全自然,
完完全全無為,
就是我們成就的時候。
就是說,
你的修行有沒有成就,
依你獲得、融入、成為多少無為而確定。
整個修行的過程就是撤掉人為的過程,
不斷地把後天的人為的東西從身心中撤掉,
能撤掉多少,
就能獲得多少成就。
全部撤掉了,
就全部無為了、全部自然了。
最後呢,
無為無不為。
就是,修行的成就,
全部自然到來、自然呈現。
所有佛有的,你都有;
所有孔子有的,你全有;
所有老子有的,你全有;
…………
一切聖賢有的,你全部有。
聖賢有的是什麼呢?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智慧、解脫、圓滿、超越生死,還有極樂。
這些方面,
他們有的,你全部會有。
-
13 # 洋蔥圈之體
無為,當一個人心容寰宇大千,芸芸眾生,自然一切盡在掌握之中,自然知曉天機佈滿這個世界,只要不萬劫不復,自有一線生機,哪怕就一線,此人也不會妄惹凡塵,但一旦機遇所迫,定會橫空出世的哦
-
14 # 愛琴海沁心
其實知識會害死人,我看那麼多回答,感覺都是套路,用自己的知識去回答問題,自己的人性去哪裡了?哲學一般問題會問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可是你們有我嗎?你們沒有自我,怎麼談自然?怎麼談無為,你們能不能從人性角度去理解問題,古代文化只是用來參考,而不是拿來運用,人的知識需要去刻苦耐勞獲得,是人走投無路產生出來的智慧,你們用古人的文化產生無限的想象力,去認定這就是無為,老子為啥會有無為思想,因為他看到了那麼多規定是不合理的,它就形成了單一化,我們都知道道家講陰陽,沒有單一的東西能夠生長。
-
15 # 新風堂堂主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鄉人淺學,孤陋寡聞,不敢罔言,惟有拜讀!
道 常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萬 物 將 自 化 。化 而 欲 作 , 吾 將 鎮 之 以 無 名 之 樸 。 無 名 之 樸 , 夫 亦 將 不 欲 。不 欲 以 靜 , 天 下 將 自 定 。
此章算是對於《道經》的總結。講道的“體、用”或者通俗的理解為“意、象”的一個總結。
“無為而無不為”。說的很透徹,道的本體是“無為”的,但是在道的“用”即實際表現中,道卻是“無不為”的。
道看起來無為,實際上卻是無不為。按照本人的理解:道法自然,順其自然。但是,道在其執行的過程中,處處作用,到處都有道的存在,只要你依道而行,每個細微的環節都注意到了、做到了,那就不用你在最終的表現上去“為”了。
比如我們做企業,預案都已經做到位,該安排的人員、物資、管理、思路……都安排到位了,那麼這個企業的興旺就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作為一個領導者,如果前期沒有做到“無不為”,那麼在後面就無法真正做到“無為”。優秀的企業家,是不會天天到處救火的,反倒是看看報紙喝喝茶,企業的運營卻是順風順水。
“千秋大業一壺茶”,就是這麼個意思。老闆要做到“無為”,但是,在“無不為”的部分,必須做到。也就是有先見之明,預防在先,有遠見、有計劃,事先準備好。合適的人安排在合適的位置。
如果真正懂得了這個“無為而無不為”的道,並且作為領導者——候王——能夠守住這個道,那麼一切都會順其自然,各司其職,每個人都能理解到什麼人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前面說“萬物將自賓”,是說對於你的領導臣服。“萬物將自化”是說都開化了,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一切順其自然、理所當然,萬物都在“無為而無不為”。所有環節都是依道而行“無不為”,於是就得到了道的本真——無為。
開化之後的人們,包括我們自己,都會依道而行,做好該做的事情。那麼如何保證這些所有的作為不跑偏呢?“鎮之以無名之樸”。“樸”是《道經》中後幾章反覆出現的一個狀態,“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守住到的那個原是本真,也就是說順應萬物自由的規律,依道而行,而非反道而行。
守住了“樸”,就會“不貴難得之貨”,沒有了過多的不該有的“慾望”,能夠真正做到“不失其所者久”。
“無慾”不是說與世無爭、鑽進深山不食人間煙火。而是不追求不該有的慾望。“人心不足蛇吞象”,該是你的就是你的,強求不得。
沒有了不該有的慾望,自然而然就會“靜”。“靜虛”是道的本來面目,“致虛極、守靜篤”。
“不欲以靜”,可以表述為兩種狀態:無慾而靜;靜而無慾。兩者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以求最終達到道的本真。理解道、並依道而行。
做到了對於道的理解,並跟隨道“無為而無不為”,“不欲以靜”,天下將自然而然的安定祥和。
對於我們自身也是一樣,真正的理解了道,並依道而行,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於是才是“無為而無不為”。
回覆列表
老子的"無為″,儒家的"叩其兩端而竭焉"、"中庸″,都是青出於藍(易經)而勝於藍,把易(變化)說得讓人理解而已,現代人每每在做而不在其中,騎驢找驢。說的再通俗一點,就是權益謀略與平衡。依環境、條件、情況有利於哪一方而做出權衡,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道都法自然,無為能不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