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孫潛克飛
-
2 # 週一文
王莽,生於公元前45年,卒於公元23年。公元9年篡漢立新,史稱新帝,也是新朝惟一的一個皇帝。
王莽是漢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內侄,也就是當時大司馬王鳳的侄子。公元22年由於王鳳病倒,王莽悉心照顧,讓王鳳感動,在臨終前囑託漢成帝和王太后今後要多關照王莽,此後24歲的王莽正式踏入仕途。王莽做官後一如既往謙虛謹慎,清廉奉公,禮賢下士。公元2年青州等地發生了嚴重自然災害,王莽帶頭捐田三十頃,錢財百萬。王莽每每遇到旱災水災總是吃素齋,王莽的表現贏得皇帝和朝臣們的一致稱讚,後來擊敗了主要對手淳于長當上了大司馬,權傾朝野。透過一系列的操作,王莽終於露出了獠牙,於公元9年正月正式登基稱帝,改漢為新。隨後王莽進行改制,改制內容包括土地制度(王田私屬)、貨幣制度、五均六筦、官吏行政制度。但王莽的改革方案是不完備不完善的,經常朝令夕改,政策上荒謬離奇。不僅遭到貴族們的反對,連平民百姓都意見紛紛。為了顯示自己政權的強大,王莽還窮兵黷武,向周邊少數民族頻頻發動戰爭,結果國力遭受重創,社會矛盾終於徹底激化,先後發生了綠林、赤眉起義,王莽自己也被杜吳刺死。
對王莽這個人,
班固評價道:王莽最初韜光養晦,勉力而行,以博取美譽而起家,等到登上高位輔助朝政,他依然兢兢業業為國效力,為人處世以正直為原則。難道他就是孔子所說的"表面仁義,行動中卻違背它"的人嗎?
近代胡適認為:王莽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他認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國有、均產、廢奴三個大政策。
翦伯贊認為:王莽改制要將當時矛盾百出的社會經濟制度加以改革,他不失為中國史上有膽識的最聰明的一位政治家。
偉人毛澤東認為對王莽的評價要客觀公正,不要人云亦云。1926年毛澤東曾在一次關於中國農民和土地問題講課中講到王莽時對王莽作了肯定評價:"均田制是王莽提倡的,可見他注意到農民問題了,因為農民問題最重要者其惟土地,而他節制田地……王莽提倡均田,是代表多數農民利益的"。
大歷史觀的創導者黃仁宇點評:王莽是中國歷史上最離奇的角色之一,他一方面被斥為篡位者,偽君子和操縱言論的好手,可是一方面也被恭維為理想主義者,甚至是一個革命性的人物。
(1)世人對王莽個人品質存在一定的質疑。贊同者認為王莽能潔身自好,廉潔奉公,稱帝立新也是形勢所趨;反對者認為王莽表現出來的一切都是為了今後篡漢作準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君子。我認為王莽是受儒家思想教育至深的一個人,為人謙卑有禮。起初他也沒有稱王稱帝的野心,如果說他善於偽裝,我想有點牽強,要偽裝幾十年不露聲色有點不可思議。從他個人仕途軌跡來看,我想王莽稱帝是後天環境驅使,也是時勢造英雄而已。
(2)對王莽主張的一些改革制度還是持正面態度。特別是田地方面改革制度。我認為"耕者有其田"一直是廣大底層人民心中千百年來的願望,引起社會動盪的最大根源就是農民沒有自有耕田權利,遭受統治階級殘酷剝削。作為統治階級最高領導人的王莽能提出均田,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真是有膽識和戰略眼光的。只是社會條件不允許,王莽一廂情願罷了。(圖片來自網路)
-
3 # 誰是誰的菜
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上下視為能挽救危局的不二人選,被看作是周公再世。最終,天下楷模,竊國大盜王莽,徹底終結了西漢二百一十年的歷史。
由王莽篡漢的經過,公正地評判王莽話說當年,農民起義軍被繳滅了以後,天下到處都有祥瑞之象出現,都是衝著安漢公王莽來的。王莽心說,這是天意,怎麼能夠違抗呢?從此之後,我就不再用攝政年號了。我的所作所為可以跟周朝的周公媲美,所以漢朝政權得由我打理。等到劉嬰滿二十歲舉行加冠禮的時候,我再還給他就是了。王莽的這把刀就要頂到他二姑(王政君王太后)的脖子上了。
事兒還沒完,不久以後又有滿天的祥瑞紛紛冒出。這些祥瑞就更加露骨了,都是公開說上天授意要王莽當皇帝。於是,王莽把這些製造祥瑞之象的人召集起來,叫到了王太后跟前。而且,毫不隱晦的告訴老太婆說,王莽要當皇帝,這是鐵定的,您看這事怎麼辦吧?王太后徹底的沉默了,這是在逼宮啊!無奈之餘,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8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一大早,王莽先去高祖劉邦廟前祭祀,舉行皇帝加冕禮,帶上了王冠。接著他回到未央宮對朝臣們講話,大意就是,各種祥瑞的跡象,都是神靈們以特殊的方式,要把天下託付給我。在這些神靈當中,就有高祖劉邦,在天意麵前,怎麼敢違背呢?所以我決定於十二月一日正式登基,建立新王朝。
這就是傳說中的禪讓,禪讓的核心技術,無非兩樣,民意與禮賢。多少年來,王莽兢兢業業,就是要要製造出賢能與民意,他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今天的所謂禪讓。
禪讓,在儒家心中是最理想的一個政治模式。自孔子以來的儒子們,都特別推崇堯舜這兩個禪讓制度的發明者和繼承人。儒家為什麼要推崇禪讓制度呢?是因為他們從來就堅定的認為,皇權是公共權利,應該歸治世能臣擁有,而不是一家一姓的私有產物。
王莽也是一個儒學大師,他不但繼承了儒家的核心思想,而且還身體例行的去推廣儒家政治思想。最終,還成了儒家實現其理想的第一人。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王莽不是無恥的權術家。實際上,他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一個為偉大理想而不擇手段的人,不能讓他承受道德的懲罰。
王莽的終極理想自劉邦開國以來,漢朝立國已經有二百一十年了。一個兩百來年的江山基業,就這樣無聲無息的、莫名其妙的落入到儒家實踐家王莽的手裡。在儒家思想集團裡,王莽是一個典型的激進主義者。這個早年喪父,孤獨無助的窮家子弟,幾十年如一日地忍辱負重,玩弄權術,不就是為了今天嗎?他等這一天,就是為了發揚光大儒家思想,為了實現儒家眼裡的理想國。
或許在王莽看來,西漢就像一艘在大海上漂泊多年的大船,現如今卻陷在了泥潭之中。作為帝國的新舵手,首先就是要開拓新的航向,駛入理想的彼岸。於是,王莽一上臺就著手社會政治改革。幹事業都是思想在前行動在後,所以要了解王莽的改革行動,就必須要了解左右他大腦的儒家思想。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在那個思想大碰撞的時代,最終能被社會主流主導的主要有儒法兩家思想。
儒家認為世界太亂,主要是缺少兩樣東西,一個是仁,一個是義。如果天下君主都推行仁義政治,春秋五霸就不會為了地盤兒打來打去。戰國七雄更不會為了互相欺詐而使出那麼多的詭計。那怎麼樣才能實行仁政呢?儒家又認為這個應該學習古人,特別是堯舜。如果想過上好日子,回到西周時代是最好了。我發現,儒家全都是以學習古人為榮,以學習今人為恥。法家卻大不一樣,法家就像諸子百家裡的一個異類,橫空出世,提出了與儒家截然相反的思想。法家認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政治思想,更有一代人的生活態度。要想過得幸福,就得往前看,哪兒有往後看的道理呢?可是,思想活躍、雄姿勃發的秦始皇以法家思想為立國之本。最後怎麼樣呢?竟然只堅持了十五年。到了漢朝立國以後,劉邦對法家不怎麼感冒,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劉邦的決定採取折中主義,採取外儒內法的治國理念。事實證明這個理念是很靠譜的,西漢堅持了二百來年,比秦始皇秦朝的壽命要長的多。
王莽認為,漢朝只堅持了二百來年,就這麼沒了,時間還是太短了。因為周朝自立國到崩潰,總共有八百來年,所以要想國家命運長久,還得向周朝學習。於是,這種向周朝看齊的思想,讓王莽的一系列改革,都蒙上了復古的色彩。
國家就像是人,都要往前趕路,如果眼睛朝後看,而雙腳往前走路,總有一天是會摔倒的。很不幸,王莽復古改革運動中,因為趕路太急,最後也摔得特別的快,一頭栽到了懸崖裡,一去不再復返了。
王莽是這樣煉成的出身卑賤在當時的王室家族當中,王莽這家是最不幸的,怎麼說呢?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王政君得道之後,王家所有的七大姑八大姨全都昇天了,可就偏偏落下來了王莽。事實上,王莽一家被遺忘,不能怪漢成帝劉驁,更不能怪他二姑王太后。劉驁幾乎將他的舅舅們都給封侯了,但王莽的父親王曼,因為早死,所以錯過了這個機會。當王莽跟自家的堂兄弟在一起的時候,內心是多麼的傷感,人家穿著光鮮亮麗,出門不是香車,就是寶馬,出入的都是高階的娛樂場所。而王莽就別說玩了,連穿的吃的都是個問題。
於是,貧困無助的王莽被迫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美德。為了縮短和家族兄弟之間的差距,他只有拼了老命地學習。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果然這種感覺,再一次被生活應驗了。不久,長兄竟然也死了,於是照顧母親、嫂子以及侄子的重擔,就落在來王莽的身上。艱苦的生活沒有挫敗王莽,反而讓王莽彷彿找到了做人的自信。於是,他待人處事、結交朋友儘量都保持一種平和、不卑不亢的姿態。
努力奮鬥同時期,還有一個叫淳于長的人,日子也過得特別苦悶,他也想過上好日子,就投靠了大司馬王鳳。淳于長非常會投機,在王鳳正臥病在床的時候,為了博得王鳳最後的一絲感動,每天早上都要扶著王鳳下床散步,陪他聊聊天什麼的。
此時,王莽也在王鳳門下,他比淳于長還要殷勤,幾乎是全天候伺候著王鳳,忙裡忙外,連續幾個月都不脫衣服睡覺。
後來,王鳳在死前特別叮囑王太后,一定要用點實際行動感謝淳于長和王莽的一片忠心。果然,王鳳死了以後,淳于長和王莽都被封了官兒。王莽先被拜為黃門郎,後來升為射聲校尉。人生的第一步就這麼邁出去了。
王莽不幸的年少記憶,都是地位比別人低n等的陰影。然而不幸的童年讓他迷戀的不是金錢,而是名勢。名勢和名利是兩碼事兒,前者往往注重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與彌補,後者卻是追求一種肉體上的刺激。
王莽深刻的認識到他出身卑賤。要想擠到這個充滿誘惑的高層階級當中,擁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得為自己樹立一個完美的形象。他發現侯爵的名號,就是自己完美形象必不可少的。
在漢朝,無論你當多大的官兒,都不如一個侯爵的地位帶來的滿足感強烈。想當年李廣奮鬥一生,侯爵就在他的眼前晃來晃去,就是抓不著,最後落得個終身遺憾。侯爵收入多少,封地多大都無關重要,重要的是要有這個名,只要有了侯爵之名,就說明做人上檔次了。更為重要的是,王莽必須搶在淳于長之前完成這個封侯之夢。
想封侯,沒有戰功沒關係,這時候還真有人幫忙。叔叔王商對漢成帝劉驁說:”我們家兄弟當中就只有二哥王曼,他們家沒有被封侯了,不如從我的食邑里割出一塊,封侄子王莽為侯吧”。朝堂上的眾大臣也替王莽說話,看在死去的王曼份兒上,看在王莽厚道的份上,皇上你就封給他吧。順水人情,劉驁也是懂的。不久之後,劉驁封王莽為新都侯,食邑有一千五百戶。王莽得逞所願,成功封侯。
有了侯爵這個名片,王莽下一步的打算就是分發名片,宣傳廣告,打造品牌。王莽決定把自己打造成這樣一個品牌,謙虛謹慎,安守本分,仗義疏財,廣結良友。那麼對於這個目的,他給自己定下了三個保證,保證工作不能出錯,保證交友的質量,保證宣傳的效果。王莽家裡沒什麼錢,但是為了追求廣告市場,他把所有的老本兒都給掏了出來,買車置房,贊助賓客。
除此之外,王莽還高調贊助一些窮苦學子。王莽的哥哥早就死了,留下了兒子王光,王莽就把他送到長安名校求名師拜學。同時王莽還特別地尊師重教。
王莽的這一系列舉動,引發長安各界的歎為觀止。於是,在高調做事,高調做人的思想驅使之下,在那幫閒散分子的努力鼓吹之下,在精心策劃的”造名”行動推動之下,王莽一時之間聲名鵲起,一顆璀璨的政治明星,終於高懸於漢朝的天空中。在王室的家族當中,王莽的名聲已經蓋過了所有人,絕對可以說是後生可畏。
智鬥政敵前途貌似很光明,道路其實很彎曲。在王莽通往未來的路上,淳于長像是一塊巨石,擋住了他前進的康莊大道。正所謂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王莽暗下決心:淳于長,咱們就慢慢兒的走著瞧吧。
不久,許皇后因趙飛燕的誣告被罷免,不知道哪根筋出了錯,她竟然搭到了淳于長那根線。事情是這樣的,許皇后有一個姐姐,姐夫死了以後,就一直守寡,後來一不小心認識了這個花花大少淳于長,於是這兩人就勾搭上了。於是,許皇后就透過姐姐去問淳于長,我給你錢,你看看能不能再給我撈個名份。結果,淳于長就讓毫不含糊地說,你想回後宮是吧,沒問題,只要你給的起錢,一切我都可以搞定。許皇后就滿心歡喜地苦等著。
幾年下來,許皇后的錢心甘情願地像流水一樣,嘩啦啦地流進了淳于長的口袋裡。但是卻一直不見淳于長給他帶來什麼好訊息。收錢不辦事兒,這叫什麼呢?這叫詐騙。淳于長憑著那顆無恥的心,幹了無數無恥之事,快速的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擁有了大量財富。
當淳于長在金錢的海洋裡盡情的遨遊的時候,王莽就在岸上冷冷的觀望著。王莽看著淳于長就像是一隻上鉤的大魚,現在到了開始收線的時候了。
王莽不動聲色地去找大將軍王根,王根臥病在床,王莽就像當初伺候王鳳一樣忙前忙後。忙完之後就對王根說,據說將軍病倒之後,淳于長很興奮。他自以為將要接替您的位置,所以都已經做好了相關的準備工作,並開會討論組建新班子的問題了。王根沒什麼反應,王莽接著說,將軍不知道吧,淳于長還幹了一件齷齪的事兒。王莽就把淳于長怎麼跟許皇后的姐姐通姦,又怎麼詐騙許皇后錢財的事兒娓娓道來。王根聽後都快氣炸了,怎麼不早說呀,還等什麼,趕快去告訴王太后啊!
王根一聲令下,王莽彷彿吃了一顆強心劑,直奔王太后那兒,然後他又一一給王太后述說了這些年淳于長乾的好事兒。王太后一邊聽著一邊顫抖著,終於忍不住的叫了起來,趕快去報告皇上。王太后都這個意思了,好嘛!這事情基本上就已經成了。
王莽馬不停蹄轉身跑到了皇宮。當劉驁看到王莽的一些貨真價實的舉報材料時,不僅愣住了,詐騙許皇后,竟然還有這種事兒?王莽彷彿看出了劉驁的心思,補充說道,我僅僅負責舉報,如果皇上您不信,可以派人去查。
多年以來,每次遇到有人犯了齷齪之事,劉驁總是高調喊殺,結果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據統計,劉驁基本上都做到了以人為本,能不殺就不殺,無論外戚或是功臣。活在這個世界上,大家都不容易,嚇唬嚇唬就可以了,殺什麼人呢?我想這應該是劉驁的心裡話。基於以上的治世理念,劉驁決定放淳于長一馬,將淳于長免職,遣送回他的封國。
沒過多久,不死心的淳于長眷戀昔日的風光,竟然故技重施,賄賂朝中大臣,意在重回朝堂。這下徹底激怒漢成帝劉驁,到底還是殺了他。
公元1年,王莽受封”安漢公”,升任“四輔”首位。大權獨攬,除封爵之事外,其餘政事都由“安漢公”決斷。
您說,這樣一個王莽,他能不篡漢嗎?所以說,漢朝興不興儒,他王莽還是那個王莽,這是由他不同尋常的人生決定的。正應了電影《太極張三丰》中董天寶的那句霸氣側漏的話,“我命由我不由天”! -
4 # 山下河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求賢良。
彼時,竇太后已經去世一年,放眼天下,再也沒有人能阻擋少年天子的野心。
46歲的董仲舒受到推薦,可以當面向漢武帝講述自己的主張。他們先後聊了三次,賓主盡歡。
這幾次談話的內容就是《舉賢良對策》。
其中有一項很重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一年是儒家元年。
從此以後,儒生走上帝國的舞臺,開啟一系列酷炫的表演,一直到2000年後都霸佔C位。
在漢武帝的計劃中,儒生只是理論工作者。
用文章為皇權加持、到地方去宣傳朝廷恩德、然後用儒學教化百姓,讓大漢帝國呈現一片和睦氣象就好。
換句話說,他們只是軟體和APP。
至於治國的硬體操作,那是功臣、軍人、文法吏等職業人員的工作。職業沒有高低貴賤,只有分工不同,對吧。
可儒生們不是這麼想的,他們覺得:
周朝才是夢幻天堂,那時的一切都是所有人共同所有,沒有貧富差距、沒有不公現象、沒有......什麼陰暗面都不存在。
對於這種想法,軍人和酷吏都嗤之以鼻,視之為腦殘。
可儒家就是有市場,畢竟雞湯最養人。
在漢武帝去世後,大漢帝國的主線就是文法吏和儒生的鬥爭史,兩條路線一直鬥了百年。
直到王莽篡位,儒生獲得全勝。
勝利,也是終結。
二、
儒家想要崛起,有很長的路要走。
“賢良文學”主張縮小政府的規模,放棄鹽、鐵等壟斷行業,重農抑商讓利於民,再次實現文景盛世。
桑弘羊實名反對。
他認為政府應該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用強制手段調節社會需求,最終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雙方在小小的會議室裡互不相讓,從2月一直撕逼到7月,“賢良文學”才取得勝利。
最終,大漢帝國廢除了酒類專賣和關內鐵官,第二年,桑弘羊也因謀反罪被霍光處死。
在60多名賢良文學中,有一位學者叫桓寬。
他回家後,把會議的過程和結論都整理成一本書,起名叫《鹽鐵論》。
桑弘羊是法家,賢良文學是儒家。
他們爭論的焦點遠遠不止眼前的政策,而是大漢帝國以後的指導權,理論、財富、權力、人事......的命運,都將取決於這次會議。
這場博弈太大了。
最終法家失敗,儒家取得空前的勝利。
不過法家和文吏的傳統勢力很龐大,“鹽鐵會議”後儒家只是平分半壁江山,想要一統天下,還需要機遇。
他們的機遇來自幾十年後的皇帝父子。
漢宣帝其實是漢武帝、桑弘羊一脈,他重用酷吏、打擊豪強、加強朝廷權威,締造了大漢最後的輝煌時期。
可太子卻是標準的儒家學子。
太子對漢宣帝說:“老爸,你的做法太殘酷了,不如用儒生吧,以仁義教化天下多好。”
漢宣帝一聽就知道完犢子了。漢朝的制度是霸王道雜之,也就是一手面包一手鋼刀,聽話的吃麵包,不聽話的吃鋼刀。
可這個敗家子想做溫情脈脈的和事佬:
“哎,亂我家者,太子也。”
他本來想廢掉太子,但一想到曾經和皇后走過的艱苦歲月,還是下不了決心,聽天由命吧。
太子登基後,就是漢元帝。
在漢元帝的領導下,儒家取得壓倒性的優勢。
儒生認為漢朝雖然強大,但不夠完美,他們強調個人道德的力量,反對政府對社會的過度控制,他們希望把政府改造成周朝的模樣。
雖然是腦補出來的周朝盛世。
但是法家官吏的勢力始終存在,他們敢做敢為,不在乎任何道德的束縛,只根據法律的標準行事。
他們從不談理想,只做實事。
按道理說,儒生是很難和法家對抗的,畢竟沒有武器嘛,可帝國的民間社會提供了最廣闊的市場。
那些年土地兼併嚴重,農民耕種一點點田地,本來收入就不多,卻要拿出一半來交稅,再拿出來年的種子,就剩下一點糧食。
吃個屁。
而佔據大片田地的豪族,卻有免稅的特權。
朝廷官員窮奢極欲、地方官員只知盤剝,外戚、貴族沒有前輩的本事,依然霸佔朝堂。
學子如果不行賄、巴結,基本沒有入仕渠道。
除了既得利益集團,所有人都希望有一場變革,來改變現有的一切。
此時,不論是理論、理想還是操作手冊,儒家的一切都特別迷人,所有人都覺得他們是世界的燈塔。
儒家即將一統天下,只缺一個領袖。
此時,王莽迎面走來。
三、
王莽出身於帝國最有權勢的家族。
他的姑姑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后,按照漢朝傳統,皇太后將享有巨大權威。
於是,王政君在漢元帝去世後,提拔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其他6個兄弟都被封侯,就連同母異父的弟弟,也做了水衡都尉。
王氏家族之富貴震動天下。
雖然王莽的父親去世早,沒有趕上這一波紅利,但出生在這個家族,本身就是巨大的勝利。
更何況,他還是一個標準的儒教徒。
從小,王莽就跟隨名師學習《論語》,學術水平相當高,當一個大學教授或者長江學者基本不在話下。
他的哥哥早逝,留下妻子和遺腹子。
王莽謹記“兄友弟恭”的教訓,全部接過來,親自撫養寡嫂和侄子,很快就成為青年道德楷模。
到叔伯家做客時也恭敬有加,屁股只坐沙發的一半、喝酒碰杯一定要放到最底下、出門會一直退出去......懂禮貌的一塌糊塗。
不要以為很容易。
明明有權有勢可以飛揚跋扈,卻偏偏用最嚴格的姿態要求自己,怎麼可能不讓人產生好感。
王思聰稍微謙遜一點,就能博取很多人的好感,何況是大漢第一家族的王莽。
人窮的時候,自律不算什麼,當他有資本的時候依然自律,才是最大的本事,也最讓人崇拜。
那些年,王莽是國民偶像。
明明已經封侯,有了固定的豐厚收入,全家卻依舊艱苦樸素,妻子連絲綢都捨不得穿,客人都以為是家裡的老媽子。
兒子失手殺死奴婢,在別人家都不算什麼。
奴婢而已,私有財產而已,她的生死和人生都是主人一句話的事,死就死了。大不了暗箱操作一下,給兒子洗白唄。
王莽不行。
他一定要逼兒子自殺,以第一家庭的名義,維護法律和道德的權威。
在我看來:
王莽不是沽名釣譽的小人,而是時刻以儒家標準要求自己的君子,而這個君子年僅38歲就當了大司馬。
有權勢、有信仰、有能力的儒家信徒,太符合帝國儒生的期望了。
於是,新聖誕生了。
所以當王莽官場受挫時,就會有無數人出來請願,把他送回朝廷的權力中心,每次都是如此。
在當皇帝前,他基本沒遇到大困難。
從朝廷、貴族到鄉野,幾乎所有人都支援他......雖然貴族和豪強的目的不純,但儒家信徒是真的希望和王莽一起,建設夢幻中的天國。
理論中的東西,王莽信嗎?
我覺得,他真的認為自己的信仰是真理,只要把理論落實,就一定能實現人間天國。
四、
公元8年,53歲的王莽代漢稱帝。
這不是他一個人的成就,而是天下儒生的勝利。他們用改朝換代的方式,徹底打敗了法家宿敵,成功組建了純儒家政府。
百年恩怨,到此為止。
西漢末年是儒家最需要領袖的時候,而王莽生在最有權勢的家族,自己又是恪守道德的儒家信徒,可謂風雲際會。
好了,一切都開始吧。
向天國前進。
當皇帝的第二年,王莽就開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理論依據則是儒家經典。
首先是最核心的土地問題。
王莽規定,天下土地和奴婢全部收歸國有,不允許私人買賣。八口之家的土地數量不能超過一井,多餘的必須充公,由官府重新分配。
看看名字:井,妥妥的井田制復辟。
王莽希望用實力讓理想落地,從此再沒有大富大貴的人家,每個人都能吃飽穿暖,最終達到大同世界。
可問題來了:
自己的土地憑什麼無償交給官府,還要免費分給別人......
豪族用了幾代人才積累下如今的家業,您老人家一句話就要拿走,連個招呼都不打,太欺負人了吧。
再說了,沒有土地怎麼養活奴婢?
於是,所有地主都起來反抗王莽,甚至連大臣們也不理解。是啊,不是所有人都為了理想而活,他們追隨王莽只是想多撈好處。
土地公有制讓所有人都不滿意。
2年後,王莽取消土地和奴婢政策。
這下連窮人都不滿意了:“說好的分田又反悔了,你丫是個騙子吧。”
動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又失去窮人的支援,王莽和儒生的理想在現實面前,撞的頭破血流。
其次是實行政府專賣制度。
在“鹽鐵之議”上,儒家因反對官營而取得勝利,如今又在財政壓力和大同理想的驅使下,恢復官營專賣制度。
可真的很有趣。
在這項改革中,王莽恢復了平準均輸,在長安設立兩個市場,派遣官員徵收交易稅,順便平抑物價。
又把鹽、鐵、酒、鑄幣全部收歸官營,然後向醫生、裁縫、漁民等人收稅,再加上官府直接放貸,這項改革稱為“六莞。”
可惜的是,這項改革也破產了。
在漢武帝和桑弘羊時代,朝廷用“以商制商”的策略來推行官營制度。拉攏一部分商人,讓他們擔任商業官員,打擊另一批大商人。
商人懂得市場經營,也知道對手的軟肋,再加上遍佈朝野的酷吏,讓漢武帝和桑弘羊取得極大成功。
可王莽是君子,沒有這套手段。
他只是單純的釋出命令,派遣官員去執行,結果就是官員腐敗、商業萎靡。到頭來,不僅朝廷沒有得到財政收入,連所有商人都得罪了。
更要命的是,貨幣改革。
直接說吧,王莽的貨幣改革就是洗劫民間。
當然,貨幣的形式也來自儒家經典:刀幣、貝幣、龜幣、金幣、銀幣、銅幣...
他先後發行了4套貨幣,每次發行新貨幣就會規定:可以兌換多少舊貨幣......相當於一句話就把舊貨幣貶值幾倍到幾十倍。
假如一個人有100舊錢,今天還能買一袋大米,可明天新貨幣發行後,按照規定的兌換率,只能買一個燒餅。
缺德不缺德啊。
幣制混亂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當國民經濟一片蕭條時,王莽想洗劫財富的初衷也成為鏡花水月。
王莽、儒生、純儒家政府的第一次理想實踐,已經徹底失敗。
五、
網上總有人說,王莽是穿越者。
其實這個說法最早的起源是胡適:“王莽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竟沒有人替他說一句公平的話。”
王莽不是穿越者,只是儒家信徒改革者。
從漢朝開國起,儒生就謀求參與社會管理,在漢武帝時代獲得階段性進步,在經過鹽鐵之議、儒法爭鋒後,終於在西漢末年取得全勝。
儒家風氣養育了王莽,王莽又回報了儒家。
王莽幾乎沒有阻力的登上皇位,除了儒生的支援,還有世家門閥的默許。
漢宣帝口中的“漢家制度”是王霸道雜之,王道負責輿論和教化,霸道則是任用法家酷吏,血腥清理一切不安定因素。
而地方的豪族、門閥是首當其衝的。
雖然漢宣帝以後再無雄主,可一旦再出一個生猛皇帝,利用漢朝的權力結構和制度來收拾他們,也是分分鐘的事。
在“漢家制度”的話語體系中,所有豪族都沒有絲毫安全感,想要保住自己的家業,最好的辦法就是改朝換代。
而儒家正好是法家酷吏的死敵。
支援儒家,是豪族、門閥必然的選擇。
所以啊,世界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切都是基於自身利益的選擇,或是現實,或者精神。
王莽的改朝換代就處於糾結當中。豪族門閥希望支援王莽來保持現狀,儒家希望支援王莽來改變世界。
而王莽選擇了後者。
這本身就是一種悲劇。
儒家的理想太豐滿,根本不切實際,可儒生和王莽卻死不回頭。理想化的改革沒有絲毫效果,但傷害了豪族的利益。
於是,天下皆反。
有的豪族親自起兵,而有的豪族選擇支援劉姓宗室,大家都在為未來拼命。最終,獲得南陽和河北豪族支援的劉秀,成為勝利者。
當初為王莽唱讚歌的儒生呢?
又聚集在劉秀麾下,歌頌新的世界。
他們當初的理想和反叛,又有誰會記得,或者又有誰會提起?
當然,王莽被殺時依然有千餘人追隨,他們自願和皇帝一起赴死。
他們都是理想的殉道者。
六、
歷史總是波浪式前進。
不論是成功或失敗,都值得銘記。
王莽和西漢儒生的理想失敗了,但他們用幾十年的實踐證明:太理想化的理論根本行不通,想要有所成就,只能立足現實。
後來的王朝,再也沒有純儒家政府。
東漢的儒家再也不提什麼周政、公有、井田制......雖然時間只過去幾十年,但彷彿已經過去幾個世紀,那些名字早已被塵土淹沒。
只有走過這條路,並且遭受失敗後,世人才知道此路不通。如果從來沒有試驗過,永遠有人不會死心,永遠抱有希望。
他們會說:“如果怎樣......”
王莽改革則把錯誤的路永遠堵死,他和那些儒生用鮮血告訴後人:此路不通,你們不要走。
在歷史長河中,有些事一定要有人去做。
於是,他們成了失敗者、民賊、妄人......被記錄在史冊,在後人的嘲笑和唾罵聲中走過千年。
但是回頭看。
我們已在失敗者的饋贈中走過數千年。
回覆列表
歷史評價:
胡適:“王莽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他認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國有、均產、廢奴三個大政策,“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還沒有公平的論定。
他的貴本家王安石受一時的唾罵,卻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卻是一個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遠在王安石之上……可憐這樣一個勤勤懇懇,生性‘不能無為’,要‘均眾庶,抑併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斬臺上,……竟沒有人替他說一句公平的話。”
翦伯贊:“王莽不失為中國史上最有膽識的最聰明的一位政治家。”王莽改制“要將當時矛盾百出的社會經濟制度加以改良”。(《中國史綱》)
葛承雍:“作為改革家的王莽”,“是當時統治集團中一個獨具卓識的人物”。“我們西漢末年社會的實際條件。來衡量王莽的改革措施,不能不承認大多數是有進步意義的,而且切中時弊。”(《王莽的悲劇》,《西北大學學報》1981年第1期)
韓玉德:“王莽是一位飽讀古文經,堅持以經治國的大經學家,大政治家”。(《關於王莽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齊魯學刊》1983年第1期)
何茲全:“王莽是個改良主義者,在政策上他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同時又照顧了一般人民的利益的。比起當時黑暗的統治者來,王莽當然是比較進步的。”(《王莽》,《光明日報》1951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