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見聞一覽

    先看下排名:第一,李元霸 第二,宇文成都 第三,裴元慶 第四,雄闊海 第五,伍雲召 第六,伍天錫 第七,羅成 第八,楊林 第九,魏文通 第十,尚師徒 第十一,新文禮 第十二,定彥平 第十三,左天成 第十四,來護兒 第十五,梁師泰 第十六,秦瓊 第十七,尉遲恭 第十八,單雄信。

    按排名來看秦瓊是在尉遲恭前頭的。

    按照史書的描述,尉遲恭的武功技巧更高明,兵法上也頗有些造詣的樣子,總是擔任李世民的親隨或者貼身保鏢,不會太過涉險。秦瓊主要依靠自身的勇猛和膂力,兵法則不擅長,算是每次衝陣的先鋒箭頭,更是唐軍的單挑王,什麼爛仗惡仗都打。所以,論帶兵,我覺得尉遲恭更勝一籌;論殺人,顯然秦瓊更厲害;不過要是兩個人單挑,就不好說了,畢竟都很厲害,不過我還是傾向於給人感覺更生猛更煞氣的秦瓊能夠拼死尉遲恭,當然也是自己受重傷的情況下。

  • 2 # 人生有料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說道隋唐時期比較厲害的武將,必須要提到秦瓊和尉遲恭了。尉遲恭在投降李唐之前就已經很有名了,李世民得到這麼兇猛的武將非常高興,尉遲恭也為李唐立下無數功勞,李世明對尉遲恭的評價也頗高。

    秦瓊原本是瓦崗李密不下一名武將,與程咬金、單雄信是結義的好兄弟,當時也是名震四方,後來秦瓊和李密一起投靠了李唐,成為李世民身邊的將領。李世民非常欣賞秦瓊,每次出征都帶著他,並且放在全軍的最前面,充當先鋒,可見實力非常強。

    遺憾的是二人都是李世民手下的名將,幾乎沒有對戰的機會。不過在秦瓊投靠李世民之前,尉遲恭還在劉武週一方,這兩人很可能是有對抗的,但是歷史上並沒有詳細記載。

    不過近幾年來出土的一下唐朝文物中。其中有一塊秦瓊兒子的墓碑記載了秦氏的輝煌歷史,其中就記載了秦瓊跟隨唐高祖李淵出征並活捉了尉遲恭,因此被封為上柱國的稱號。既然秦瓊可以活捉尉遲恭,那麼必定二人交過手,秦瓊肯定是勝利的一方,答案也就眾所周知了。

  • 3 # 白秋畫嘮

    正史中,尉遲恭秦瓊誰打架厲害?

    一、如果說打架也包含行軍陣戰的話,他們是有過交手的!

    公元619年三月,劉武周在突厥支援下舉兵南下,尉遲敬德也在其中。九月,劉武周佔領太原。尉遲敬德隨宋金剛繼續南下,攻克晉州。十月,又攻佔澮州。此時夏縣人呂崇茂起兵響應劉武周,擊敗唐右僕射裴寂。李淵令永安王李孝基、工部尚書獨孤懷恩、陝州總管於筠、內史詩郎唐儉等率兵討伐呂崇茂。呂崇茂向宋金剛求援,宋金剛即遣尉遲敬德和尋相率兵潛往夏縣,接應呂崇茂。尉遲敬德與呂崇茂裡應外合,夾擊唐軍,大敗唐軍,李孝基、獨孤懷恩、於筠、唐儉及行軍總管劉世讓全部被尉遲敬德俘獲,並將要還軍澮州。李世民聞訊後,即派兵部尚書殷開山、總管秦叔寶等在美良川(今山西夏縣北)截擊尉遲敬德軍,結果尉遲敬德軍大敗,僅僅與尋相隻身脫逃,其眾全部被唐軍所俘。

    當時秦瓊在李世民手下任馬軍總管,在他指揮下,第一場美良川大戰,陣斬尉遲恭部隊2000人,而且以此為基礎擊敗了宋金剛大軍,逼降了尉遲恭本人!所以在這個方面應該是秦瓊比較厲害!

    第二個方面在其他的是事蹟進行分期對比。先說秦瓊,秦瓊有很多英勇事蹟。比如說1、他的成名之戰,是當年在張須陀手下,和農民軍盧明月的戰爭中,雙方兵力對比是一萬對十萬,所以張須陀想佯裝撤退,誘惑盧明月襲擊,然後讓人率1000士兵襲擊盧明月的大營,等到盧明月回救大營時,再從背後掩殺他,但當時無人敢去接襲擊大營的任務,只有秦瓊和羅士信兩個人敢站出來,率1000士兵,去偷襲盧明月十萬大軍的大營!當時大營大門緊閉,他和羅世信跳上敵樓,年砍數十人,才摸到大門邊把大門開啟。後來盧明月,看到大營起火果然回救大營,然後張須陀從背後掩殺並擊敗了盧明月,這件事之後秦瓊勇猛、膽識過人的事情威播四海!2、當年秦瓊在瓦崗寨李密手下,也是做騎兵首領的職位!當時李密想謀取洛陽,所以聯合皇泰主,一起攻打宇文化及,誰知道宇文化及兵力強盛,李密和宇文化及打了個旗鼓相當,戰鬥場面異常激烈,在大戰之中流矢擊中李密的坐騎,李密當時就昏迷在地,他的侍衛親信嚇得四處逃散。這時只有秦瓊一個人站出來,死死的捍衛住了李密,並且收集合攏四散兵力,結陣猛擊宇文化及,最終將他打敗。3、據新舊唐書記載,秦瓊每次隨李世民征伐,敵陣中常有炫耀自己兵強馬壯的武將,李世民就讓秦瓊前去,單槍匹馬常將敵將斬殺於萬眾之中。

    再來說尉遲恭,1、尉遲恭歷史上,明確記載的是說在千軍萬馬之中,能坐到矛戟不沾身,當時李世民的弟弟,齊王自認為槍法了得,所以幾次想要找尉遲恭比試一下,尉遲恭推脫不掉,所以跟他比了一下,齊王幾次都沒能碰到尉遲恭,反而被尉遲恭搶過槍來,齊王表面上很佩服,其實暗地裡記恨上了他!2、唐軍中可能算尉遲恭,和李世民配合最默契,每次出戰的時候,李世民大多讓秦瓊程咬金他們率騎兵,埋伏在左右或者跟在後面,他和尉遲恭兩個上前面,尉遲恭負責旁邊或者靠近的人,李世民負責用箭射,一次擾亂敵軍的陣型,然後再好用騎兵衝殺!

    最後雖然秦瓊和尉遲種沒有直接的交手。綜上所述,歷史上記載的那些事情,秦瓊可能突出一點,所以說還是秦瓊比尉遲恭要厲害些!

  • 4 # 林宋IF

    這兩個人都是那種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猛將,武將之間單挑在正史上比較罕見,就算有,基本上只有一個能活下來,不可能像小說裡面那樣,打幾百個回合雙方都沒事。

    不過,秦瓊還真和尉遲敬德打過仗,唐高祖武德二年,秦瓊跟隨李世民征討劉武周,在夏縣打敗了劉武周的軍隊,其將尉遲敬德率領殘兵逃回,在美良川遭到秦瓊殷開山率領的三千人馬的伏擊,尉遲敬德丟下兩千具屍體逃走。這一戰,秦瓊打敗了尉遲敬德,只不過是伏擊,而且是打的是一支殘兵。

    那個時候猛將的標配就是使用馬槊的本事,如秦瓊、程咬金、尉遲敬德、單雄信都是善使馬槊的高手,馬槊是一種非常精良的破甲長槍,需要力氣和技巧才能用好,用這種武器基本上都是一擊必殺的效果。

    秦瓊據說在攻打洛陽的時候,把自己的長槍插入地下,鄭軍的人根本拔不出來,而秦瓊可以輕鬆拔出揮舞,他在跟隨李世民的時候,每當敵陣當中有耀武揚威的驍將,李世民都會讓秦瓊出馬,每次都能策馬刺敵將於萬軍之中,秦叔寶對自己這個本事也很是自負。

    尉遲敬德用馬槊的本領也十分高超,攻打洛陽的時候,他和李世民兩個人出去當誘餌,遇到敵軍數千騎兵,李世民說:你拿著長槍,我拿著弓箭,就算有百萬之眾也不怕,先引弓射殺一人,尉遲恭也格殺了幾個人,然後把敵軍引入埋伏圈。可見李世民對自己和尉遲敬德的武力之自信。有一次,在洛陽附近突然遭遇鄭軍名將單雄信的一萬人馬,向李世民殺來,尉遲敬德直接用長槊把單雄信挑於馬下,擊潰了鄭軍。

    尉遲敬德有一個本事,叫做奪槊,能把對手刺過來的槊奪到自己手上然後反殺,齊王李元吉是個大力士,也很好武,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於是一定要找尉遲敬德比劃一下,結果每次都被尉遲敬德把長槊奪了下了,李元吉覺得很沒面子,但是也佩服不已。

    秦瓊和尉遲恭這兩個人,確實都勇猛非凡,要打的話,還真不好說,秦叔寶的特點是,能在千軍萬馬中準確斬殺敵將,並且速度非常凌厲,而尉遲敬德善於在馬上格鬥,從容不迫地用技巧幹掉對手,所以這兩個人誰會勝,沒法說,因為歷史上的戰鬥方法,就像歐洲中世紀的騎士拿著長矛對決,只有一次機會,可惜他們沒有這樣決鬥過,所以無從判決。

  • 5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尉遲恭和秦瓊在小說或傳說中是不分伯仲的好漢,兩人經常被並提,特別是兩人還同列為門神,一左一右保護百姓平安。

    即使在正史上,兩人也都是以勇武著稱。在《舊唐書》“ 尉遲恭”傳中,對尉遲恭的戰績和武藝有詳細描寫,記載尉遲恭擊敗過“飛將”單雄信,將他刺於馬下;還特別提到尉遲恭“善解避槊,每單騎入賊陣,賊槊攢刺,終不能傷,又能奪取賊槊,還以刺之”。齊王李元吉也是驍勇非常,而且擅長馬槊,聽到尉遲恭擅長避槊奪槊,與尉遲恭比試,結果被尉遲恭“頃刻三奪其槊”。

    在“秦瓊傳”中,對秦瓊個人武藝描寫就相對簡單一些,記載秦瓊“勇氣聞於遠近”,特別是跟隨李世民出征,擅長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這是相當不容易的。就正史來說兩人武藝實在難分高下。

    就李世民凌霄閣二十四功臣排位來看,尉遲恭排位第七,而秦瓊則為二十四,排位要比秦瓊靠前。但是,有實物卻證明了秦瓊要勝於尉遲恭。那就是秦瓊之子秦懷道的墓誌銘,上面記載了一句“從高祖神堯帝擒尉遲敬德”,明確告訴我們尉遲敬德降唐以前是被秦瓊所擒。尉遲敬德與秦瓊同殿為官,而且兩人在唐初地位顯赫,事蹟應該被世人熟知。如果沒有此事,想來秦瓊的後人也不會無端為了給秦瓊貼金寫上此事,被人恥笑。如果此事有假,尉遲恭的後人也不會答應。因此得出結論,秦瓊還是要勝過尉遲恭的。

  • 6 # 說客先生dys123

    歷史門神名將尉遲恭&秦瓊:

    這兩個人物在民間還是史書裡都是頂頂有名的名將,不但在隋唐時代頂頂大名,在如今我們的民福祈願裡也是為我們守家護宅的門神,在真正的史書裡這二位到底是啥樣的,我們來梳理梳理,比較比較。

    史書記載:在後晉.劉昫所著的《舊唐書》卷七十二~列傳第十八中有對二人的大致描述。

    1、尉遲恭來歷(也叫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朔州善陽人。大業末,從軍於高陽,討捕群賊,以武勇稱,累授朝散大夫。劉武周起,以為偏將,與宋金剛南侵,陷晉、澮二州。敬德深入,至夏縣,應接呂崇茂,襲破永安王孝基,執獨孤懷恩、唐儉等。

    尉遲恭原來是劉武周的一員偏將,與唐軍發生戰鬥,並戰敗了一些唐軍將領。

    武德三年,太宗討武周於柏壁,武周令敬德與宋金剛來拒王師於介休。金剛戰敗,奔於突厥;敬德收其餘眾,城守介休。太宗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往諭之。敬德與尋相舉城來降。

    後來唐太宗李世民帶領唐軍征討四方,幾次打敗了尉遲敬德,後來尉遲敬德投降了李世民。

    2、保鏢王尉遲恭:

    太宗大悅,賜以曲宴,引為右一府統軍,從擊王世充於東都。

    李世民收降了尉遲敬德,非常高興,並對其委以重任,然後尉遲敬德跟隨李世民征討洛陽的王世充,在這個過程中就出了著名的虎牢關戰役,因為此戰役前後一舉打敗了號稱大鄭王的王世充和號稱大夏王的竇建德,並俘虜了兩人。這一張對於唐軍和李世民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因為當時隋朝滅亡後,天下大亂,大小諸侯之間經過大大小小的戰鬥,就剩下大唐、大鄭、大夏三個諸侯三分天下。唐軍一舉滅掉兩個最大的諸侯王,可以說大唐天下基本就算定型了。

    而李世民因為此戰役不但受到重用和很高的賞賜。其雄才大略也完全名揚天下,自身得到發展和其強兵悍將得到了穩固的集團成長。尉遲敬德在跟隨李世民以後,基本和李世民形影不離,成為李世民貼身保鏢一樣,並且多次搭救了李世民,多次衝鋒在前破除敵陣,為李世民的征戰四方和玄武門爭奪皇位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們來看看史書都是怎麼記載的:

    世充驍將單雄信領騎直趨太宗,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賊徒稍卻,敬德翼太宗以出賊圍。更率騎兵與世充交戰,數合,其眾大潰,擒偽將陳智略,獲排槊兵六千人。太宗謂敬德曰:「比眾人證公必叛,天誘我意,獨保明之,福善有徵,何相報之速也!」

    這場戰鬥裡尉遲敬德橫面衝過來一槍把單雄信刺掉馬下,單雄信我們知道也是隋唐名將一員呀!李世民被敵方包圍,尉遲敬德率領騎兵救出了李世民,並打敗對方,擒獲對方一員戰將,收降兵六千,李世民說:“你們都認為尉遲敬德因為是降將會背叛我,獨獨我認為他不會儲存了他的性命,看今天他以命衝殺救我,這不是福善的回報嗎?”

    敬德善解避槊,每單騎入賊陣,賊槊攢刺,終不能傷,又能奪取賊槊,還以刺之。是日,出入重圍,往返無礙。齊王元吉亦善馬槊,聞而輕之,欲親自試,命去槊刃,以竿相刺。敬德曰:「縱使加刃,終不能傷。請勿除之,敬德槊謹當卻刃。」元吉竟不能中。太宗問曰:「奪槊、避槊,何者難易?」對曰:「奪槊難。」乃命敬德奪元吉槊。元吉執槊躍馬,志在刺之,敬德俄頃三奪其槊。元吉素驍勇,雖相嘆異,甚以為恥。

    這段話裡說尉遲敬德武力善於躲避別人的槊槍刺,並且能奪過對方的槊槍回刺對方。齊王李元吉善於使用槊槍,聽說尉遲敬德本領後,就不信,親自來實驗和尉遲敬德對打,結果尉遲敬德三次奪過李元吉的槊槍,李元吉徹底心服口服,承認是尉遲敬德的手下敗將。

    太宗持弓矢,敬德執槊,造建德壘下大呼致師。賊眾大驚擾,出兵數千騎,太宗逡巡漸卻,前後射殺數人,敬德所殺亦十數人,遂引賊以入伏內。

    李世民和尉遲敬德二人沒帶兵將,面對地方數千騎兵不慌不忙,邊打邊撤,引誘敵軍中伏大敗。

    王世充兄子偽代王琬,使於建德軍中,乘隋煬帝所御驄馬,鎧甲甚鮮,迥出軍前以誇眾。太宗曰:「彼之所乘,真良馬也。」敬德請往取之,乃與高甑生、梁建方三騎直入賊軍,擒琬,引其馬以歸,賊眾無敢當者。

    李世民看到隋煬帝所騎過的好馬,被敵方王琬騎著嘚瑟,李世民誇了一句好馬,尉遲敬德立刻就要去搶,李世民怕他孤身入敵陣有失,尉遲敬德不怕,帶領二將三人衝入敵陣搶過好馬,俘虜了王琬;然後帶著馬和人回陣,敵人沒人敢阻攔,可見其威猛。後來跟隨李世民征戰多次,全都是跟著李世民身後做幫手、做衝將、做護衛。。。。。

    一直到李世民和太子齊王一夥發生玄武門之變,尉遲敬德更是立下首功,分為大將軍吳國公,四個俸祿待遇最多的人,只有他一個武將,可見其在李世民心裡的分量之重,功勞之大。

    貞觀元年,拜右武候大將軍,賜爵吳國公,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四人並食實封千三百戶。

    尉遲敬德後來座位行道總管打過突厥,殺突厥名將,大獲全勝;跟隨李世民打過高麗。但其一直基本都跟著李世民身邊,典型的貼身保鏢大將一員,雖然也可以單獨帶兵打仗。但李世民為啥甘願帶在自己身邊呢?當然是李世民首先信任尉遲敬德的人品純正,粗魯直腸子一個;其次是尉遲敬德戰力非凡;在有就是其長相結實非常雄壯,站在那裡有如天神一般,要不後來咋能做家喻戶曉的門神。

    3、先鋒戰將秦瓊:

    秦叔寶,名瓊,齊州歷城人。大業中,為隋將來護兒帳內。叔寶喪母,護兒遣使吊之,軍吏怪曰:「士卒死亡及遭喪者多矣,將軍未嘗降問,獨吊叔寶何也?」答曰:「此人勇悍,加有志節,必當自取富貴,豈得以卑賤處之?」隋末群盜起,從通守張須陀擊賊帥盧明月於下邳。賊眾十餘萬,須陀所統才萬人,力勢不敵,去賊六七里立柵,相持十餘日,糧盡將退,謂諸將士曰:「賊見兵卻,必輕來追我。其眾既出,營內即虛,若以千人襲營,可有大利。此誠危險,誰能去者?」人皆莫對,唯叔寶與羅士信請行。於是須陀委柵遁,使二人分領千兵伏於蘆葦間。既而明月果悉兵追之,叔寶與士信馳至其柵,柵門閉不得入,二人超升其樓,拔賊旗幟,各殺數人,營中大亂。叔寶、士信又斬關以納外兵,因縱火焚其三十餘柵,煙焰漲天。明月奔還,須陀又回軍奮擊,大破賊眾。明月以數百騎遁去,餘皆虜之。由是勇氣聞於遠近。又擊孫宣雅於海曲,先登破之。以前後累勳授建節尉。

    秦瓊原是隋朝名將手下,那時其勇武其志氣就名聲在外,其戰力也是非常強的。

    從須陀進擊李密於滎陽,軍敗,須陀死之,叔寶以餘眾附裴仁基。會仁基以武牢降於李密,密得叔寶大喜,以為帳內驃騎,待之甚厚。密與化及大戰於黎陽童山,為流矢所中,墮馬悶絕。左右奔散,追兵且至,唯叔寶獨捍衛之,密遂獲免。叔寶又收兵與之力戰,化及乃退。

    秦瓊在作戰中對隋朝的腐敗無能失去了信心,投到了大魏李密手下,受到李密重用,並救過李密的命,為其立下很多戰功。

    後密敗,又為王世充所得,署龍驤大將軍。叔寶薄世充之多詐,因其出抗官軍,至於九曲,與程咬金、吳黑闥、牛進達等數十騎西馳百許步,下馬拜世充曰:「雖蒙殊禮,不能仰事,請從此辭。」世充不敢逼,於是來降。

    李密戰敗,秦瓊和一夥英雄好漢被王世充籠絡,但秦瓊看出王世充過於奸詐,乾脆直接告別,不跟隨他,王世充不敢強逼,只好放他們走。於是他們一夥投到唐軍李淵手下。

    高祖令事秦府,太宗素聞其勇,厚加禮遇。從鎮長春宮,拜馬軍總管。又從徵於美良川,破尉遲敬德,功最居多。高祖遣使賜以金瓶,勞之曰:「卿不顧妻子,遠來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為卿用者,當割以賜卿,況子女玉帛乎?卿當勉之。」尋授秦王右三統軍。又從破宋金剛於介休。錄前後勳,賜黃金百斤、雜彩六千段,授上柱國。

    從討王世充,每為前鋒。太宗將拒竇建德於武牢,叔寶以精騎數十先陷其陣。世充平,進封翼國公,賜黃金百斤、帛七千段。從平劉黑闥,賞物千段。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寶亦以此頗自矜尚。  六月四日,從誅建成、元吉。事寧,拜左武衛大將軍,食實封七百戶。

    李世民因為秦瓊勇武帶兵打仗有方,讓秦瓊做先鋒官成了常事。在著名的虎牢關戰役裡,就是秦瓊帶精騎兵首先攻破敵陣,跟隨李世民征戰四方,遇到對方挑釁的勇將,必定派秦瓊去拿下對方,秦瓊都能辦到。可謂沙場勇武先鋒戰將一名。後來因為戰功封為左武衛大將軍。

    其後每多疾病,因謂人曰:「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十二年卒,贈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太宗特令所司就其塋內立石人馬,以旌戰陣之功焉。十三年,改封胡國公。十七年,與長孫無忌等圖形於凌煙閣。

    天下初定以後,秦瓊征戰沙場太多了,俗話說得好在古冷兵器時代:“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作為多年在戰場廝殺的老將,又是突出的先鋒官位置,能活著回來實屬不易了。第一說明其確實武藝高強,勇武過人;第二說明其運氣也還可以,但廝殺次數太多,難免受傷,秦瓊因為征戰次數太多啦,一身傷病,最後因為傷病早早去世。去世以後,李世民讓其陪葬在皇陵旁,併為其立石人石馬,這待遇可是非常高的,可以說把他作為了頂天立地護國的第一階層將軍。

    尉遲恭與秦瓊對比:

    1、歷史後人排名,把尉遲恭和秦瓊並立排為初唐的勇將,這是大家公認認可的。

    2、從上面歷史記錄看,在帶兵打仗上秦瓊好像要比尉遲敬德強一點,因為實戰打敗過他。

    3、從身體素質上來說,尉遲敬德是黑臉,打鐵匠出身,秦瓊是黃臉,也曾有過生病賣馬的故事,二人都是勇武過人,衝殺大量敵軍軍陣,都受過很多傷,秦瓊並因傷太多而亡,而尉遲敬德卻活到74歲,安逸老忘;這說明尉遲敬德身強力壯方面要比秦瓊強很多。而且從描述記載看尉遲敬德要比秦瓊年輕。年輕力壯從打架來說還是有一點優勢的。

    4、因為尉遲敬德長相勇武高大,做保鏢能威懾接近李世民的任何人,其單人戰鬥力非常強,做保鏢王是最合適的。

    而秦瓊帶兵打仗行,廝殺經驗多,見過敵軍陣勢也多,做先鋒戰將最合適,所以李世民根據其特點讓秦瓊成為常勝先鋒官。

    這兩人的特點被李世民充分發揮,安排妥當,才能得到最大化的施展,可謂識才會用才。一個在外,一個在內成為李世民武將裡第一強助層次。

    總結:如果根據兩人整體作為將軍的實力來看,平起平坐沒有問題。如果兩人單獨打一場架的話,也許平手時候多。如根據多種因素看,比如體質、年齡、魯勇....從這本史書描述看,尉遲敬德略微勝一籌是極有可能,不過要區分出高下,恐怕也要很長時間。佳友們覺得呢?歡迎探討交流。

    參考資料:《舊唐書》後晉.劉昫

  • 7 # 語說漫談

    秦瓊和尉遲恭的大名,想必很少有人沒聽過吧!作為古代的兩大門神,也算是死後封神的人物,在民間的知名度還是非常高的,而且隨著各種隋唐演義類小說的出現,兩個人更是小說家筆下不可多得的猛將,雖然秦瓊是第十六條好漢,尉遲恭是第十七條好漢,不過兩個人的實力伯仲之間,兩個人雖然厲害,不過小說中李元霸和宇文成都等猛人太多,也就顯得兩人的武功並沒有那麼出彩了。

    其實小說中的秦瓊和尉遲恭的人物形象,對比歷史真實人物,已經在無限的弱化了,雖然唐朝名將如雲,兩個人統兵打仗的能力並不是如何高明,但是要說到唐朝猛將的排名,兩個人絕對可以說是名列前茅,這是不爭的事實,而能夠成為唐太宗選定的門神人選,本身也說明了兩個人在唐朝開國之初絕對是武將中最勇猛的存在,那麼如此勇猛的兩個人,誰更加厲害呢?其實最直觀的對比就是兩個人戰場的對決了,可是兩個人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同一陣營的猛將,這樣的機會自然是不會多的。

    但是歷史卻給了兩個人戰場上對決的機會,根據《舊唐書·秦瓊傳》記載:又從徵於美良川,破尉遲敬德,功最居多。這也是秦瓊和尉遲恭兩人在戰場上唯一的交手記錄,結果自然是秦瓊取得了美良川一戰的勝利,打敗了尉遲敬德,當然這裡面是兩軍交戰,雖然秦瓊取得了勝利,但是兩個人之間很難判斷出誰強誰弱,當然這裡說的是單挑的水平了,既然不能夠透過雙方交手去判斷,那麼我們只能夠從歷史的記載上去看史書上對於兩個人的真實記錄了。

    先來看看關於尉遲恭的歷史記錄。

    尉遲恭這個人的勇猛歷史是真實記載的,根據《舊唐書》的記載:大業末,從軍於高陽,討捕群賊,以武勇稱,累授朝散大夫。這一點和小說中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正是因為尉遲恭勇猛,在隋朝已經做到了朝散大夫的官職,而劉武周造反之後,便將尉遲恭網羅到他的麾下成為了一名偏將,後面劉武周在突厥的支援下攻打唐朝,也就是李淵起家的山西,尉遲敬德跟著宋金剛一路南下,並且大敗多名唐朝武將,“襲破永安王孝基,執獨孤懷恩、唐儉等。”這裡面唐儉大家應該不會陌生,後面進入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也是唐朝開國功臣中的一員了。

    後面李世民帶兵攻打劉武周和宋金剛,結果就是大敗逃亡突厥了,這時候尉遲恭投降了李世民,“敬德與尋相舉城來降。太宗大悅,賜以曲宴,引為右一府統軍,從擊王世充於東都。”也就是李世民給予了尉遲恭絕對的重用,並且直接帶著他開往了攻打王世充的戰爭中去了。而且在於王世充的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最重要的就是救了李世民一條命,“是日,因從獵於榆窠,遇王世充領步騎數萬來戰。世充驍將單雄信領騎直趨太宗,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賊徒稍卻,敬德翼太宗以出賊圍。更率騎兵與世充交戰,數合,其眾大潰,擒偽將陳智略,獲排槊兵六千人。

    能夠在如此惡劣的戰場環境下大敗單雄信,足以看得出尉遲恭的勇猛了,而且這裡面也能夠看得出尉遲恭的勇猛不是單雄信能夠比的,要知道單雄信也是王世充麾下驍勇戰將,戰鬥力絕對是不可小覷的,而且尉遲恭最大的能力便是“敬德善解避槊,每單騎入賊陣,賊槊攢刺,終不能傷,又能奪取賊槊,還以刺之。”最重要的就是尉遲恭曾經和李元吉切磋過,要知道李元吉也是驍勇的人,但是還是毫無懸念的敗給了尉遲恭,《舊唐書》記載“乃命敬德奪元吉槊。元吉執槊躍馬,志在刺之,敬德俄頃三奪其槊。元吉素驍勇,雖相嘆異,甚以為恥。”可能也是這次慘敗的經歷吧,後面玄武門之變的時候,依舊是尉遲恭救了李世民一命,然後親手殺了李元吉,所以我們能夠從他與同樣驍勇著稱的單雄信和李元吉的對決中,看到尉遲恭的能力絕對要遠遠高於這兩位。

    再來談一談秦瓊吧!

    其實秦瓊和尉遲恭的經歷有些相似,兩個人開始都是隋朝的武將,而且都是以勇猛著稱,在秦瓊加入來護兒麾下的時候,來護兒就看得出秦瓊的不平凡之初,秦瓊母親病逝,來護兒竟然給身為大頭兵的秦瓊弔唁,並且說出了這樣一句話“此人勇悍,加有志節,必當自取富貴,豈得以卑賤處之?”後面秦瓊跟隨張須陀討伐各地起義軍,在攻打盧明月的時候,想要發動偷襲,最後只有秦瓊和羅士信願意前往,兩個人都是不可多得的猛將,後面也都來到了李世民麾下,而羅士信就是演義中羅成的原型,這樣偷襲戰的結果就是張須陀帶著一萬多人,打敗了盧明月10萬大軍,最後就是“由是勇氣聞於遠近。

    後面的事情就是張須陀被李密打敗戰死沙場,秦瓊帶著的手下計程車兵投到裴仁基麾下,後面有跟隨裴仁基投降了李密,成為了瓦崗的一員,李密被王世充打敗後,秦瓊也就被王世充得到了,因為不齒於王世充的為人,也就與程咬金等人投降了唐朝,按照史書記載“高祖令事秦府,太宗素聞其勇,厚加禮遇。從鎮長春宮,拜馬軍總管。”等到打敗了尉遲恭之後,升任了秦王府右三統軍。

    真正證明秦瓊戰鬥力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史書上記載的這句話,那就是:“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寶亦以此頗自矜尚。”也就是說跟隨李世民出征的話,遇到敵陣有人單挑的時候,都是秦瓊出馬,真正的做到了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程度,要知道李世民麾下猛將如雲,而每次碰到這樣的事情,李世民只相信秦瓊,那就說明秦瓊在李世民麾下的這些猛將中,絕對是單挑能力最強的一個,否則戰場上遇到這種事情,如果單挑失敗,那麼對於士氣的打擊太大了,以李世民這樣軍事能力如此之強的皇帝,不可能不知道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了。

    當然秦瓊比尉遲恭要早一步來到李世民麾下,其實可以說兩個人加入唐朝陣營的時間間距並沒有那麼大,秦瓊加入唐朝之後也就跟著李世民攻打宋金剛,然後在美良川之戰中秦瓊大敗尉遲恭,後面尉遲恭也就投降了,可以說兩個人共事的時間很長,那麼也就是說在軍營中同樣存在秦瓊和尉遲恭兩員猛將的時候,李世民更信任秦瓊的單挑能力,無疑說明秦瓊的能力要比尉遲恭牆上一分,不過讓人不理解的是,事關李世民成敗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為何沒有帶著戰鬥力更強的秦瓊,反而選擇了尉遲恭,這就讓人有些費解了,雖然《舊唐書》的記載認為秦瓊也參與了此事,根據記載:“六月四日,從誅建成、元吉。事寧,拜左武衛大將軍,食實封七百戶。”可以說這份記載太簡單了,竟然沒有具體做了什麼事情的記載,給人一種出工不出力的感覺,相反尉遲恭大出風頭,親自出手射殺李元吉,救了李世民,更是帶兵器上殿逼迫李淵,兩者之間的表現真的差的太遠了。

    所以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得出來兩個人都是李世民麾下以勇猛著稱的名將,如果真實歷史上兩個人打架的話,單論統兵作戰無疑是秦瓊更勝一籌,不過歷史地位秦瓊不如尉遲恭,因為尉遲恭進入了唐朝武廟六十四名將和宋朝武廟七十二名將之列,如果兩個人單挑的話,依舊是秦瓊戰鬥力更強,要不然李世民不可能讓他負責單挑對陣猛將,如果說《隋唐演義》中李元霸是第一猛將,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秦瓊絕對是隋唐時期第一猛將了,這麼看起來的話,秦瓊絕對是被小說家給“黑”了。

  • 8 # 舊書齋

    秦叔寶和尉遲恭是民間兩個最為出名的英雄人物,同時,在正史中,兩個人的輝煌事蹟也廣為流傳。在民間傳說中,秦叔寶尉遲恭最重要的戲份,是“三鞭換兩鐧”。

    不同的演義小說中,對於這段描寫有著不同的細節,但無一不是精彩紛呈,令人拍案叫絕。

    那麼,在正史中,這二位到底有沒有打過呢?歷史上還真有過。

    唐高祖武德二年,劉武周起兵幷州,派手下大將宋金剛攻陷滄州,河北震動,唐高祖一度想要放棄河東,退守關中。而這時候,尉遲恭在劉武周軍中效力。這是史料上第一次有了尉遲恭的大名,根據舊唐書尉遲恭傳的記載,尉遲恭作為先鋒,接應夏縣呂崇茂,孤軍深入,屢次攻城略地,唐將獨孤懷恩,唐儉全部被尉遲恭活捉。

    秦叔寶劇照

    那麼,這時候,秦叔寶又在哪裡呢?

    同樣是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帶領三萬精銳為先頭部隊,唐高祖發關東重兵隨後,和劉武周打在一起。從武德二年十一月,一直打到武德三年四月,秦王擊敗劉武周及宋金剛,尉遲恭固守無援,被迫投降。

    這時候的秦叔寶,這是李世民的鐵桿屬下,也是秦王手下最強將領。在舊唐書秦叔寶傳中記載:戰美良川,破尉遲敬德,功多。

    正史有個習慣,就是筆法簡潔,因此,很多情況下,短短几個字,也可以體現出戰鬥的慘烈。而秦叔寶傳中功多,說明在這場戰鬥中,秦叔寶擔任了主角,甚至是直面尉遲恭。而根據史料記載,這時候的秦叔寶,並不是一個帥才,而是一個猛將,舊唐書原話這樣說的:

    躍馬挺槍刺於萬眾中,莫不如志,以是頗自負。

    這說明,巔峰時期的秦叔寶,絕對是一個善於廝殺,也渴望廝殺的猛將,而不是在後方指揮全軍的統帥。

    這樣的秦叔寶,正面面對宋金剛的猛將尉遲恭,如果沒有好好戰一場,很難讓人信服。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秦叔寶和尉遲恭的確在美良川大戰一場,只是這場戰鬥對於尉遲恭是不公平的,因此,戰鬥的結局是尉遲恭輸了。也許,從這個角度來說,巔峰狀態下的秦叔寶,的確是初唐無敵的存在。

    “敬德奪槊陷陣,鼓勇王師,卻賂報恩,竭忠霸主。然而奮拳負氣,非自全之道;文皇告誡之言,可為功臣藥石。叔寶善用馬槊,拔賊壘則以寡敵眾,可謂勇矣。”

    尉遲恭劇照

    可見,兩個人都有衝鋒陷陣,一寡擊眾的記錄,也都武勇過人。美良川之戰是兩人唯一一次交鋒,然後,秦叔寶贏了。但對於兩個人來說,又似乎誰也沒有輸,因為他們都找到了自己的真命之主,然後親密合作,創造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事業。歷史永遠記住了這兩個初唐最強猛將。

  • 9 # 秉燭讀春秋

    首先亮出我的答案,我覺得秦瓊更勝一籌,也就是說,秦瓊更厲害一些。有人可能提出異議,唐太宗的凌煙閣24功臣像,尉遲恭排名在第七位,而秦瓊排名倒數第一,這作何解釋呢?

    其實這是秦瓊沒有參加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政變的緣故,那時候秦瓊年紀也大了,不願意加入李家兄弟搶班奪權的戰鬥,況且當時秦瓊認為李淵是皇帝,忠於的是李淵,李傢俬事不是外人能說清楚的。所以沒有參加那次政變,而尉遲恭是主要骨幹,李世民能殺死太子李建成,控制當時的皇帝李淵,成功奪權,尉遲恭功不可沒,這是尉遲恭名次排在前面的主要原因。但是不代表尉遲恭的功夫就比秦瓊厲害。

    秦瓊比尉遲恭出道早許多,早年秦瓊是山東響噹噹的人物,人稱"賽孟嘗",手中一對瓦面金鐧,坐下一匹黃驃馬,"馬踏黃河兩岸,鐧打山東九州三十六府一百單八縣,雄鎮山東半邊天,孝母似專諸,交友賽孟嘗。尉遲恭恐怕那時候還在山西打鐵餬口呢。

    論年齡來說,秦瓊(571——638);尉遲恭(585——658)。秦瓊比尉遲恭大14歲。若說二人誰對唐朝功勞大,秦瓊比尉遲恭做的成績要大,論個人誰對李世民功勞大,尉遲恭曾經救過李世民的命,尉遲恭比秦瓊功勞要大。

    秦瓊和尉遲恭一樣都是後來才投唐的,不過秦瓊要比尉遲恭投唐早,尉遲恭能夠投唐,秦瓊功不可沒,這就是題主所言,"二人曾幹過一仗,"那麼,這一仗二人誰厲害呢?且聽慢慢道來。

    話說李世民還是秦王時,隨父親李淵攻取太原,秦瓊此時是李世民手下的先鋒官,而尉遲恭是反王宋金剛手下的先鋒官。雙方在山西介休擺開了戰場。秦瓊和尉遲恭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彼此廝殺的昏天黑地,始終不分勝負。

    據《說唐》記載,秦瓊是天上左天蓬元帥下凡,尉遲恭是黑煞星下凡,當時玉帝讓二人輔佐李世民,黑煞星幹不過天蓬元帥,黑煞星不願意來到凡間,玉帝說:這樣吧,我讓秦瓊帶三分病容,你兩人幹仗時,我讓他吐血,如此你們可以打個平手,黑煞星這才轉世尉遲恭。

    果然這次交手,本來以平時的能力,秦瓊能夠戰勝尉遲恭,但是一打仗秦瓊就吐血,所以誰也打不過誰,出現了僵局。就這樣打了三天三夜不分勝負。宋金剛急了,他認為尉遲恭陣前不賣力,有私通唐營之嫌疑。李世民則起了愛惜人才的心思,讓秦瓊想法收降尉遲恭。

    第四天再次對陣時,秦瓊和尉遲恭交手時,秦瓊故意賣了個破綻,撥馬就跑,尉遲恭以為秦瓊落敗,撒馬就追,兩人一口氣跑出了100裡地,在一個大山澗勒住了馬。此時秦瓊看四處無人,對尉遲恭說,咱倆打了三天三夜不分勝負,我看還是別打了,再打三天三夜也分不出高低,不如這樣吧,秦瓊一指旁邊的兩塊大青石,說道,這兩塊大青石一模一樣,咱倆比試一下,看誰能用兵器把大青石打成兩半,用的次數少為勝,如果我勝了,秦瓊一指尉遲恭,你就投降我,如果你勝了,秦瓊我二話不說,跟你走,你看如何?

    尉遲恭因為遲遲不能戰勝秦瓊,已經受到了宋金剛的斥責,也在琢磨如何很快戰勝秦瓊。聽秦瓊這麼一說,心中就想,我的竹節鋼鞭乃是神鞭,開石算什麼,想當年在家鄉我一鞭開啟過碌碡,一塊大青石不再話下,便說:“好,我同意"。

    二人拋銅錢猜反正面決定先後,結果秦瓊先來。但看秦瓊吻了下金裝鐧,默默祈禱,金裝鐧隨我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功勞,就看這次了,秦瓊兩膀一叫力,下蹲紮好馬步,單田用力,只見雙鐧高高舉起,只聽大喝一聲"開",大青石轟然開裂,你想秦瓊單鐧36斤,雙鐧足足72斤,輪開了一兩慣千斤,大青石也禁不住千斤之力的打擊。

    "真乃千斤之力啊!"尉遲恭看到不由得暗暗叫好。秦瓊說,我兩鐧開石,然後看你的了。雖然是雙鐧一起砸下去的,但也要算兩下。尉遲恭信心滿滿的掂了掂鋼鞭,這支單鞭重42斤。其實他原來是雌雄兩支鋼鞭,只不過他當年投軍的時候,把另一隻雌鋼鞭鞭留給了自己的妻子。作為以後兒子的武器,也是夫妻見面的信物。

    尉遲恭不再多想,迅速下蹲,把戰袍往腰間一掖,小肚子一叫丹田力,大眼珠子一瞪,高高揚起鋼鞭,"開"的一聲,可是大青石沒開,只是火花四濺,大青石留下了九個白點,尉遲恭心想,大不了平局,尉遲恭其實有點慌,他怕一旦失敗,在三軍面前丟臉,總不能不講信譽失言吧,有道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尉遲恭不敢怠慢,再次高高舉起鋼鞭,第二鞭落了下來,這次大青石很給面子,開了一條縫,沒完全斷成兩半,尉遲恭大怒,第三鞭接著下來了,乖乖,這次把大青石打的粉碎。這就是隋唐著名的"三鞭換兩鐧"的故事。

    尉遲恭沮喪的看著碎石,秦瓊不愧是江湖人士,夠義氣,通人情,秦瓊為尉遲恭拍手喝彩,並拱手說道:“尉遲將軍,今天你我擊石比高低,三鞭換兩鐧,還是平手啊。”尉遲恭見秦瓊如此仁義,於是決定投唐。

    最後尉遲恭和秦叔寶成為莫逆之交,“三鞭換二鐧”也成了流傳甚廣的佳話。 面子歸面子,人情歸人情,春秋君認為秦瓊比尉遲恭更厲害一些,不知你是否贊同?

  • 10 # 如是史社

    尉遲恭和秦叔寶這對“門神”,其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單打獨鬥過,但如果論綜合實力排名,尉遲恭要高出秦叔寶好幾個臺階。

    尉遲恭和秦瓊的交集發生的比較晚。尉遲恭是山西人,早年打鐵為生。隋末參加農民起義,後來被劉武周召入麾下,擔任偏將。公元618年,劉武周聽從宋金剛“入圖晉陽,南向以爭天下”的同時,李淵已經攻入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秦瓊是山東人,隋末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以驍勇善戰聞名。後來隨裴仁基降瓦崗寨。瓦崗寨兵敗王世充,又降王世充,因不齒王世充為人,與程咬金一起投奔李唐,被李淵安排在李世民手下任職。李世民授予了他馬軍總管的職位,隨自己一同鎮守長春宮。

    公元619年,尉遲恭隨劉武周、宋金剛軍南下,迅速攻佔晉州,澮州。秦王李世民奉命統關中兵進攻劉武周,秦叔寶也在其中。交戰中尉遲恭多次擊敗唐軍,李世民殷開山、秦叔寶等在美良川截擊尉遲敬德軍,尉遲敬“僅以身免”,被唐軍斬首兩千餘眾。

    這應該是尉遲恭和秦瓊的第一次敵對交集。其實這裡的尉遲恭大敗,不一定是被秦瓊單對單的戰敗,是整個部隊的失利,我覺得不能說明尉遲恭和秦瓊單打獨鬥就是秦瓊更勝一籌。

    不久後,尉遲恭也降唐,與秦瓊成為並肩作戰的戰友。期間,尉遲恭還單挑了單雄信,這位曾經的瓦崗寨三把手。有個情節非常有意思,秦王李世民與竇建德戰役中,秦叔寶被派去統領埋伏軍,尉遲恭卻被安排跟在李世民身邊。李世民手拿弓箭,尉遲恭手持馬槊相隨,引誘敵軍,結果在五六千騎兵追趕下,從容退走。與劉黑闥戰中,秦瓊擊破劉黑闥軍於洺水途中;尉遲恭率勇士進入包圍圈,救出困在其中的李世民和李道宗。可見,李世民對尉遲恭戰力和衷心的認可。

    皇位爭奪中,李元吉他們收買尉遲恭不得,又陷害尉遲恭,被李世民所救。玄武門事變後,秦瓊因上陣受傷太多,經常生病。尉遲恭善避,善奪長矛出名,雖傷戰不少,身體卻頂好的。李世民登基後,還奉命大破突厥。公元638年,秦瓊病死,被追贈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後被追封胡國公。尉遲恭則於公元643年告老還鄉,除公元645年隨太宗出征高句麗打了一趟醬油外,一直在家謝客煉丹,活到李治時期。公元658年,尉遲恭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歲,諡號“忠武”,陪葬昭陵。李治廢朝三日,國禮葬之。

    尉遲恭的子孫也很有出息,兒子尉遲琳官至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衛尉少卿。秦瓊家道中落,兒子秦懷道擔任過參軍、縣令。尉遲恭於是把自己的孫女嫁與秦瓊幼子,成了“長輩”。

    縱觀尉遲恭和秦瓊一生,二人都是行伍出身,亂世殺出的英雄,誰比誰武功更高一籌已不是很要緊,畢竟帶兵是團隊做戰。但以李世民對他倆的人事安排,信任度來說,尉遲恭比秦瓊更受重視。而個人的最後結局,和後世子孫的培養上,尉遲恭得了人生大滿貫。。最後獻上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可知每個人對皇朝的綜合貢獻值: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候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世勣、秦瓊。我是專注歷史原創的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 11 # 純鈞LHGR

    根據史書中的記載,如果論指揮能力,兩人應該差不多。而論單挑水平,那當然是尉遲恭更厲害了。倆秦瓊未必打得過一個敬德。

    秦瓊雖然是“上柱國”(特級戰鬥英雄),但這主要是因為他的政治成就,而不是他有多麼善戰。

    新舊唐書裡記載了秦瓊的武功事蹟,主要是《舊唐書》裡寫的:【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寶亦以此頗自矜尚。】

    從這樣來看,好像秦瓊的武藝很高。但是,即使是史書,“萬眾之中”也只是形容詞,而且,這些幫助秦瓊功勞簿上多一筆的冤魂,根本連名字都沒有,不過是無名鼠輩。

    秦瓊的武藝,還有一點旁證。他自己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秦瓊命大是命大,但每次都差點送了人頭,狼狽不堪地被抬回來,這不叫能耐吧?甚至說,這個水平就別上陣了,每次都被砍個半死,還得勞動自家軍力去救他,都有點臭不要臉了。

    秦瓊的官職爵位,只有少半是因為個人戰功,多半則是因為他指揮軍隊得當、忠心護主,另外就是參與了玄武門之變,站對了隊伍。

    反觀大老黑尉遲敬德,那就不是一般戰士了。

    史書記載,【以武勇稱】【行臺左僕射屈突通、尚書殷開山鹹言:敬德……勇健非常】,能在史書裡留下這樣詞句的人,都不是善茬兒。

    敬德跟那位每次都被人砍得跟血葫蘆似的秦二爺不同,他【善解避槊,每單騎入賊陣,賊槊攢刺,終不能傷,又能奪取賊槊,還以刺之。是日,出入重圍,往返無礙。】

    【太宗問曰:“奪槊、避槊,何者難易?”對曰:“奪槊難。”乃命敬德奪元吉槊。元吉執槊躍馬,志在刺之,敬德俄頃三奪其槊。元吉素驍勇,雖相嘆異,甚以為恥。】

    史書裡一大半的篇幅,都在介紹尉遲恭的武力,這一點,比之形容秦叔寶武藝的那寥寥幾句,簡直是天壤之別。

    另外,看當時二人的敕封,敬德被封“右武侯大將軍”,而秦瓊是“左武衛大將軍”。雖然都是位列三品,但敬德帶的兵叫“右金吾衛”,【掌宮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凡翊府之翊衛及外府佽飛番上,皆屬焉。】並且【執左右營之禁】。

    而秦瓊帶的“左武衛”負責【凡翊府之翊衛、外府熊渠番上者,分配之。】

    換句話說,敬德執掌的是正規軍,連皇宮都要他護衛,而秦瓊帶領的是單位保安。從唐太宗給他們的職權來看,唐太宗這個當事人,從自身的安全考慮,更信任誰的武力,高下立判。

  • 12 # 尚宮女史

    嚴格來說,尉遲敬德和秦叔寶只是兩軍交戰過,並且是秦叔寶代表的唐軍勝了,但是,尉遲敬德和秦叔寶有沒有真正對戰過,或者有沒有分出勝負則不好說。實際上兩人的武力值是差不多的,不過,四姑娘還是認為尉遲敬德要略勝一籌。

    我們先來看看尉遲敬德輸掉的這場戰爭。619年,劉武周在宋金剛的建議下南下,試圖攻克晉陽以圖天下,夏縣人呂崇茂起兵響應劉武周,最終和唐軍對峙於夏縣。而李世民也領兵與宋金剛部對峙。這一年的十二月,呂崇茂堅持不住了遂向宋金剛求助,宋金剛派尉遲敬德和尋相支援夏縣,對唐軍進行內外夾擊,最終,唐軍大敗,李孝基、獨孤懷恩、唐儉、劉世讓等唐軍主將全部被尉遲敬德俘獲。

    打敗唐軍之後,尉遲敬德和尋相引兵還澮州。李世民知道後,派兵部尚書殷開山和馬軍總管秦叔寶帶兵在美良川截擊。尉遲敬德等走到美良川的時候不察,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這一戰,尉遲敬德損失了兩千兵馬,可以說是吃了一個大敗仗。這也就是秦叔寶和尉遲敬德之間唯一的一次交戰。但僅從這一仗並不能分出兩人的高下,畢竟,尉遲敬德的兵馬實際上是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倉促應戰的。

    之後,尉遲敬德和尋相又帶著精兵支援王行本,再次被李世民所截擊。當時李世民親自帶領三千兵馬連夜在安邑設伏,又打了尉遲敬德一個措手不及,這一次的損失較上一次更加慘重。尉遲敬德和尋相成了孤家寡人,所帶的兵馬全部折了。

    後來尉遲敬德就和尋相收拾殘部在介休駐紮。李世民愛惜人才,遂派任城王李道宗和宇文士及去招降尉遲敬德和尋相二人。兩人見大勢已去,就獻出介休和永安兩個縣降了唐。然後尉遲敬德就做了右一府統軍,開始跟隨李世民平定天下。

    此後,尉遲敬德和秦叔寶就是同一個陣營裡的人,不可能有對戰的機會,當然不排除私下切磋武藝,這個也不會有什麼史書記載。所以藉由對戰來分出兩人的高下是不可能了。我們只能分開看兩個人。

    先來看看秦叔寶的武力值。秦叔寶最開始是在隋軍中平叛的,隋將來護兒對秦叔寶的評價是勇悍。後來秦叔寶又跟著張須陀,張須陀攻打盧明月的時候,秦叔寶和羅士信自告奮勇各領一千精兵襲營,當時盧明月有兵十萬,最終秦叔寶、羅士信和張須陀配合用一萬兵馬打敗了對方。秦叔寶和羅士信從此在軍中以勇武著稱。

    後來秦叔寶在瓦崗軍中時候,曾在童山之戰中救下李密,重新組織軍隊攻打宇文化及,最近險勝驍果軍。李密被王世充打敗後,秦叔寶在王世充那裡待了幾個月就和程知節投了唐,從此跟隨李世民平定天下。

    在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的過程中,秦叔寶常為先鋒領數十騎衝鋒陷陣,又奉李世民之命在萬眾之中取敵將首級,可以說是驍勇非常,同時也是玄甲軍的統領之一。

    當然,李世民登基之後,史書上已經難覓秦叔寶的身影,他多數時間都在養病,至於真病還是假病,這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不過,常年征戰,秦叔寶身上確實傷痕累累,不止他,很多武將都是這樣,只是秦叔寶的年齡更大一些。李世民稱帝的時候,秦叔寶已經是年過五十了。

    相比於秦叔寶在貞觀時期的低調,尉遲敬德則高調多了。尉遲敬德比秦叔寶小了近十歲。尉遲敬德年輕時候也是以勇武著稱,屈突通和殷開山評價尉遲敬德勇健非常。尉遲敬德先是投了劉武周,後來在美良川被秦叔寶等擊敗,之後再次大敗,最終投了李唐。

    尉遲敬德自投唐開始就對李世民表現了百分之一百二的忠心,更成了保護李世民的不二人選,總在關鍵時刻救李世民的命。

    尉遲敬德擅長奪槊,所以總能避開對方的攻擊而反擊敵人。李世民曾說:“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這評價不可謂不高,有尉遲敬德跟在身邊,李世民就沒有打不贏的仗了,由此可看出李世民對尉遲敬德的信賴。君臣關係也是非常的不錯。

    後來李世民和李建成爭儲,李建成曾試圖賄賂尉遲敬德,想讓他站在自己這一邊,不過尉遲敬德拒絕了,李建成又讓刺客去刺殺尉遲敬德,尉遲敬德索性敞開門睡覺,坦坦蕩蕩,刺客最終沒有下手。再後來李元吉就在李淵面前誣告尉遲敬德,尉遲敬德被抓進了大獄,差點被處死,還是李世民去求李淵才保下了尉遲敬德的命。

    也因為此,尉遲敬德對李世民更加忠心,並且開始不斷勸說李世民發動政變,早日結束這種被動的局面。李世民看著身邊的文臣武將都被調離的差不多了,而且僅剩下的勇士也即將跟隨李元吉去對抗突厥,可以說是在不久的將來自己就成了孤家寡人。最終,李世民終於下定決心起事。

    尉遲敬德自始至終都參與其中,並在玄武門之變當天立下頭功,再次救了李世民,射死了李元吉,並奉命去李淵身邊報告政變結果。

    不過在貞觀時期,尉遲敬德的表現就不是那麼可圈可點了。他自恃功高,看不起文臣,經常和他們起衝突,李世民不得已將他調離京城,在地方上為官。但是他並沒有收斂,在李世民舉辦的宴會上因為有人的席位在自己之上而發脾氣,甚至差點打瞎了任城王李道宗,被李世民好一頓警告。

    一次警告不行,李世民又進行了第二次、第三次警告,最終,尉遲敬德上書請求致仕,後來只在645年跟隨李世民去征討了一次高句麗,班師回朝後就閉門不出,自娛自樂了。

    643年,李世民設凌煙閣,畫功臣像,尉遲敬德和秦叔寶都在其中,其中尉遲敬德排在第七位,秦叔寶排在最後一位。

  • 13 # 史海爛柯人

    在傳統文化中,尉遲恭和秦叔寶同為門神,足見後人對這兩位隋唐名將的喜愛和推崇。至於兩人誰更厲害,其實唐朝時已有定論,因為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中,尉遲恭名列第七,而秦叔寶則排在了最後。

    正史中的秦叔寶和尉遲恭,都是驍勇善戰的一流戰將。不過,武將之間的較量,並非如同街頭械鬥,並不是誰力氣大、誰下手狠,並能佔據優勢。在《隋唐演義》中,尉遲恭被是一員虎將,但卻並不敵從瓦崗投奔李唐的一夥英雄。然而,歷史上的尉遲恭卻曾一度打得李淵陣營手忙腳亂。

    尉遲恭的失敗和投降,從根本上講還是劉武週一方綜合實力不濟,難以同李唐長期相持。而與其說尉遲恭是被秦叔寶等人收服的,倒不如說是秦王李世民的功勞。

    在評書、戲曲和影視劇的影響下,尉遲恭已經成了一個莽夫般的人物,而且秦瓊則是一個忠勇過人的完美英雄。但事實上,論為李唐所作的貢獻,尉遲恭是要高於秦瓊的。

    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所帶心腹中,武將以尉遲恭最為驍勇,齊王李元吉也是他率人殺死的。而且,伏擊成功後,也是尉遲恭率軍在玄武門阻擊太子和齊王黨羽,並在關鍵時刻,砍下李元吉頭顱,強勢地宣佈了李世民一方已經獲勝。

    至於說如果尉遲恭和秦叔寶兩人交手,我覺得可能尉遲恭會略勝一籌。原因比較簡單,尉遲恭生於公元前585年,而秦叔寶雖然生卒年尚有爭議,但基本上還是比尉遲恭大了十幾歲。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拳怕少壯這句話,相對年輕一方的尉遲恭,要真和秦叔寶單挑,或許勝算要更大一些。

  • 14 # 仁勇校尉

    歷史上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曾經打過一仗,秦瓊一方的唐軍取得了勝利。但這次是兩軍交戰不是比拼個人武勇,看不出誰打架更厲害。

    尉遲敬德在隋末唐初原本是佔據山西北部邊郡的軍閥劉武周部下。劉武周是一個比較小的勢力,唐朝未將其視為重要威脅。

    武德二年(619年)七月份開始,劉武周南下進攻唐朝佔據的山西地區,意外取得了無比巨大的成果。劉武周軍先後擊敗了數支唐朝軍隊,包括李淵最信任的重臣宰相裴寂統領的援軍。留守太原的齊王李元吉棄城而逃,劉武周佔據了重鎮太原,隨後席捲整個山西,一路打到了山西南部。

    局勢比較緊張之際,原本和李淵有點矛盾的秦王李世民統領唐軍抵禦劉武周。李世民屯兵於柏壁,暫避劉武周軍鋒芒。

    夏縣人呂崇茂起兵響應劉武周,數次擊敗唐軍。李世民屯兵柏壁之後,唐軍再次發動對夏縣的進攻,劉武周派尉遲敬德尋相精兵救援夏縣,唐軍大敗。唐軍主要將領李孝基、獨孤懷恩、於筠、唐儉、劉世讓全部都被俘虜。李孝基是宗室,被封為永安王,唐儉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其餘幾位唐將地位也很高。尉遲敬德這次勝仗含金量很高。

    (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和尋相大敗唐軍後,準備回兵澮州。李世民抓住戰機,果斷派殷開山和秦叔寶領兵截擊尉遲敬德。雙方在美良川展開一場大戰,被意外突襲的尉遲敬德和尋相大敗,唐軍斬首兩千餘人,取得了對劉武周的第一場比較大的勝利。尉遲敬德尋相帶殘兵退走。

    這次戰役規模不算大,但在當時意義重大,唐軍之前對劉武周屢戰屢敗,一次小勝能極大鼓舞士氣。

    唐軍此次領兵將領是殷開山和秦叔寶,殷開山當時地位遠高於秦叔寶,應是主將,秦叔寶是副手。

    唐軍取得了勝利,但這次戰役不能說明秦叔寶比尉遲敬德厲害。

    從個人武勇來說,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旗鼓相當,很難說誰更厲害。從領兵作戰的軍事指揮能力來說,尉遲敬德獨立領兵機會較多,也有不錯的戰果。秦瓊獨立領兵機會很少,有記載的也就擊敗尉遲敬德這次,並且這次秦瓊的身份也應該是殷開山的副手。綜合來說,尉遲敬德的軍事指揮能力比秦瓊稍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定製傢俱可以定製哪些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