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奶爸理財
-
2 # 廣奐韋
好,馮導敢於突出現代詬病一些問題,讓華人反思,是什麼讓五千文明到現在如此人性變質的?這部電影很寫實,如今完全好人大大減少!自私自利!快速發展難免各種副作用!希望有下一部,社會變得更好,電影圈也是!。
-
3 # 938282335
我看了!確實不知道從哪恭維他的作品有可圈可點之處!劇情混亂,一貫不清不明瞭!範兒的演技在這部作品裡,沒能細微演繹出一小人物的尋常的舉動和想法,反倒是其他幾位配角方面比較到位。唯一可說的就是這部作品反映出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官層問題社會問題民生問題。經濟在增長,生活在提高,每個人的審美觀也在同步提升!好與不好,最終看過的觀眾會總體給個評分的。
-
4 # 殘劍泯恩仇
我的初中老師教導我們要誠實敢於擔當。一件事失敗了可以從頭再來,如果你失敗了,一直狡辯你是對的而且用攻擊他人來挽回自己的錯誤與損失,你就是“偽人”。經過馮導自導自演越抹越黑(我不是潘金蓮)映射出“此地無銀三百兩”何必汙衊他們,也許今天是王建林,明天可能是馬雲,馮導這樣有意思麼?人品代表作品,學學國導張藝謀!馮導好自為之……
-
5 # 民意則明
電影還沒看,單是宣傳看到了,為了引起注意,什麼手段也用上了,自以為是的人和養活好幾萬人的人幹上了,我站在萬達,不說人家是首富,單憑養活那麼多員工和家庭就值得尊重,戲子無情 無需尊重。
-
6 # 無寄存的心
金馬獎馮小剛就說了,范冰冰是明星,其他人是演員。其實,範比她以前的角色是有突破的。而,官場也就是這樣的。(以前在高檔餐飲做過管理,那些場面差不多。)總覺得最後那段張嘉譯的總結是為了過審的。
-
7 # TOWTOMADMADEPILEP...
我看了,星期天去看的,當時買票時只有最後幾排和前面幾排有位置,我們選的倒數第二排,沒想到去了以後全場只有不到15個人. 影片評價嘛,說實話我一個90後可能閱歷真心不夠,沒看出影片的好,演技嘛,整個畫面佔螢幕的三分之一,倒數第二排的我真心看出來 演員演技怎麼樣,就連範偉我都是憑聲音加模糊的影子猜出來的!圓幕創意是有,不夠實用
-
8 # 親三爺
這部電影我看了、定位的是喜劇、但是看後沒有一點高興的感覺、可能屬於黑色幽默、我欣賞不動、反而感覺悲哀、一個小人物被官場的潛規則、政績傷害的體無完膚、讓觀眾怎麼笑的出來!劇情方面也不是很經典、平淡無味。見解不同、偶發感言。
-
9 # 太俠投顧
我這人藝術感和直覺都很靈,對於馮導的這部電影我感覺不怎麼好看,畫面觀感很差,不舒服,諷刺的主題也不新鮮,大家早就司空見慣了,此戲跟潘金蓮一點也扯不上關係,為了忽悠人們來看,硬是扯上個潘金蓮三個字,太牽強,馮導也是親自上馬利用嘴戰加輿論吸引眼球來推他的所謂潘金蓮,我只想說,馮導如果沒有突破的劇本您還是先息會,讓年輕人先來!
-
10 # 瀟瀟子
9月8日晚,馮小剛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於第41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全球首度公開放映。導演馮小剛攜主演范冰冰、郭濤、大鵬悉數亮相。
那麼《我不是潘金蓮》究竟是怎樣一部電影?作為已經看過影片的一員,在這裡雲裡霧裡但又相對清晰地給大家介紹一番。為啥雲裡霧裡?不想劇透。什麼相對清晰?影片的風格特色已定,不會偏移。
一部中國風電影
中國風是說給老外聽的,從圓形畫幅、水鄉景緻、帝都氣象等外化元素來看,這是一部視覺辨識度很高的中國電影。中國式是說給咱自己聽的,影片的主題內涵、言說語境、起承轉合,都跟當代中國社會和文學樣式有著水乳交融的關係。
說“官場現形記”可能過了,說“官場風情畫”想必是準確的。不是那麼寫實,整個故事的起點是,李雪蓮(范冰冰)的丈夫把假離婚搞成了真離婚,還說她是“潘金蓮”。現實中很難想象誰會為了這麼點兒事和這麼句扯淡的話,發起十餘年的“鬧訪纏訪”。這就是個引子,帶有自我消解和遊戲成分的引子,目的是引出下面的千姿百態。
影片多用象徵和諷喻手法。這從李雪蓮一路驚動的官員名字就看得出來:基層法官王公道(大鵬),法院院長荀正義,縣長史為民(趙立新),兩任市長蔡富邦和馬文彬(張嘉譯),省長儲清廉(黃建新)。每一個官員的名字都洋溢著正能量,每一個官員都是行政機器上的螺絲釘。他們身上也帶有少許個性色彩,但更濃郁的是官場思維的典型症候。
有了一個不是很寫實的起點後,李雪蓮開始了漂流之旅。離婚復婚這事除了跟王公道有點兒關係,另外的一串官員壓根兒就管不著。但你是全能政府,群眾便要求你負全責。全責實際上是負不了的,每個人的反應模式又暴露了自己的問題。
換句話說,編導就不是讓他們解決問題,而是暴露問題的。暴露的這些冷漠、偏私、滑頭、官僚主義,還有無奈...才是真問題。整個故事的推進不接地氣,又無比寫實。只要是在社會上打過滾兒的,只要是25歲以上的華人,這些事都能悠然心會。
一部花花草草的電影
花花草草不是說它咬定男女關係,而是說它想了很多花招。
首先是圓形畫幅。普通畫幅能不能完成故事?當然能。圓形畫幅是不非上不可?也不一定。但小說是劉震雲的,馮小剛要找到自己的電影轉化方式。電影是思想表達的容器,更是藝術審美的物件。所以,不一定要強呼叫在器先,器本身就是主人公,形式可以統領三軍。
圓形畫幅製造了很多麻煩。景深和色彩的層次都受到了限制,人物的活動空間也打了折扣。當然,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打開了一扇窗,“灰色+圓形”帶來人文意境,出畫入畫之間充滿機巧(請注意郭濤在旅館中那段戲)。
其實,影片用了三種畫幅。圓形畫幅是主體,只要是發生在李雪蓮家鄉的故事,那就是圓的。她一旦上訪到北京,畫幅就成了方的。圓形象徵鄉野,方形象徵權力。而到影片的最後,畫幅超寬,李雪蓮娓娓道來自己的平凡生活,世界還歸正常。
在圓方寬的切換中,我們目睹了嚴絲合縫的行政機器,雞毛令箭的互相轉化,基層政治的權謀諜戰,人性深處的幽暗光明...故事雖然荒誕,美術置景選景用足了功夫,呈現出一種半跑半飛、亦真亦幻的審美趣味。
影片中的張嘉譯、於和偉、大鵬、黃建新讓人耳目一新,張譯、高明、趙立新也“本色”完成了任務。他們活畫了官員不自覺的可笑和可愛。而琢磨一下官員們行為特徵的養成,是這部電影留給觀眾的家庭作業。
一部負有市場希冀的電影
剛剛過去的暑期檔,中國電影一片慘綠。票房總量不及去年,口碑更是災難式的。這兩天又連續創造單日票房和上座率的新低。
大盤失速,有票補退潮的原因,有海盜被逐的原因,有直播分流的原因,也有影院擴張的轉化率下降的原因,但歸根結底是影片成色不好拖累了影市。說是百舸爭流,其實是爛片橫流。
原本似乎已形成固定高回報的青春片/喜劇片/都市愛情片,已是明日黃花。動畫片的技術不再是問題,故事偏偏弱到爆。盜墓題材明顯後勁不足,商業算計令人心塞。這五年來的市場新貴統統顯出早衰之相,而傳統的動作武俠電影也沒有復興的跡象。很明顯,中國電影目前最大的問題還不是票房回落,而是我們用什麼型別來頂起市場。
現實主義題材也許是個答案吧。以前老覺得觀眾沒心沒肺,進影院就是找樂子,不能跟他們交心。可是《老炮兒》的9億票房打破了這個神話,不亮麗,不光鮮,沒顏值,沒IP,硬是實現了票房的逆襲。原來,觀眾可以面對現實,面對困境,面對內心,面對這個並不如意的世界。
既然《老炮兒》可以,《我不是潘金蓮》為什麼不可以?既然不走心的兜圈子已經不能奏效,用幽默的方式展現尷尬或許就會吃香。皇帝輪流做,風水輪流轉,2016年下雨的這片雲彩,或許就是現實主義?
去年暑期檔的“聖妖俠”,國慶檔的“夏洛”“港囧”,既是憑本事吃飯的典型,也是因勢乘便、飛上枝頭的幸運兒。《我不是潘金蓮》的關注度是不成問題,接下來就看它對生活鐵幕的發言能否撥動觀眾的心絃了。
馮小剛不再熱嘲,而走了冷幽默路線。我看好他。
-
11 # 小醉貓23010805
馮小剛這個人大家看他是前輩才這麼給面子的吧,不然怎麼他的戲總能得獎?不是最佳主演就是最佳導演,演技真的好嗎?電影拍的真的好嗎?大家心知肚明。也許早年是有一些優質的作品,但時代在變遷,他在進步了嗎?他演老炮兒那也叫演技嗎?他不過是演他自己而已,一樣的性格一樣的感覺,卻被捧到天上去。潘金蓮我沒看過,劇情不清楚,但無論從宣傳的畫風還是電影製作上都沒什麼突破和創新,除了讓人感覺沒意思就是沒意思,連看都沒想看的慾望還怎麼讓人欣賞他它的內涵??一句話,只因他是個前輩,尊敬他是個前輩也尊敬他身為一個前輩而拍出來的作品,僅此而已。
-
12 # 廣告而告之
《我不是潘金蓮》剛一聽到“潘金蓮”感覺這個片子不正經,但是在看過預告片之後,有劉德華《失孤》的感覺,劇情符合現代中國國情現實,正能量內容豐富!能夠在社會形成反覆廉政,正直無私的社會輿論,適合推廣。比那個《奇藝博士》的精神世界充實。
-
13 # 持恆勇行
我去看了 憑良心講 絕對近年來難得的佳片 藝術性 對官場的批判性 敢說 目前有哪個導演敢做到這種程度? 幽默處處可見 現場不斷爆發出觀眾的笑聲 特別是與劇情配合的傳統戲曲的音樂 非常帶勁 震撼人心 觀賞性很好 看到很多人云亦云的噴子 真為中國社會感到可悲 小編思聰給你多少錢 又來黑
-
14 # 舒章明
黑湖北男人形象的電影,不知所云,名字叫得猥瑣,大致意思就是女主角主動跟湖北男假離婚,沒有說明白湖北男為什麼真離婚,最後以湖北男去武漢進貨因為疲勞駕駛衝進長江淹死為結局,整個過程就是一個農村婦女的無知莽撞形象,讓市長縣長法院掉官,醜化農村婦女形象,跟趙本山醜化農村農民形象一樣為樂,跟張藝謀不是一個級別,狗肉上不了正席,馮小剛醜化社會底層為樂。。。。
-
15 # 妙影
我不是潘金蓮,是近幾年我覺得,我覺得比較不錯的一個藝術片,對官場的諷刺,入木三分。雖然在劇情方面會有一個比較尷尬的說不通的一些地方,但是片子整體的諷刺效果非常非常的突出。比如說他裡邊兒的一些人的名字很有意思哦,法院的院長叫王功道,其實是說忘公道忘了公道。還有一個縣長,他在古文物,嗯,修復的一個場景,裡邊兒說的一些話,背後有一個牌匾寫著如果從右往左讀的話是盛學昌明,但是從左往右讀的話是明昌學聖真的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一個暗諷,片中類似的暗諷,還有很多很多。整個片子以圓形的畫幅和方形的畫幅為處惡來體現中國官場上方圓的一個哲學思想,嗯,我認為元的,有一部分是因為管中窺豹可見一斑,管中窺豹,我們看到的是潘金蓮一個人,其實是整個中國的官場。今天晚些時候會寫一個,我不是潘金蓮的一個解析,希望大家能夠關注一下。
-
16 # 小廣066
我認為,這不是個人問題,當初學校要學費,異地的要借讀費,迫使很多人成了文盲法盲才導致出現這樣的事情,所以我個人覺得,社會的落後出現的惡性後果都是沒有公平性!如果大家真的平等,大家都能吃飽肚子都能有文化,出現這種電影就應該是科幻片了吧
-
17 # 青蛙
影片從標題來看,“我不是潘金蓮”是一個陳述否定句。而“潘金蓮”是不正經女人的標籤,這個典故來由在影片剛開始就由旁白引出,“我不是潘金蓮,我是李雪蓮”。那麼觀眾就會有一個疑問了,潘金蓮和李雪蓮有什麼聯絡呢?這時,一種極強的代入感已開始拉開帷幕!
電影從觀看視角來看,採用圓形的視角,將鏡頭準確對焦於主體人物,似乎有一種運用放大鏡“以小視角觀看大千世界”的感覺。直到最後,李雪蓮在北京站穩腳跟重新開始新的生活,影片的觀看視角才轉換成普通的16:9的寬銀幕,瞬間產生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我們知道,馮小剛導演的電影更傾向於反映人性最真實的面目。由范冰冰領銜主演的李雪蓮是一個農村婦女,為分得工作單位的一間房子而與丈夫秦玉河假離婚,殊不知假離婚之後,丈夫竟和其他女人結婚了。從此,李雪蓮就踏上了告狀的道路,而這一告就是十年。十年告狀生涯並沒有得到法院的解決,相反卻引來縣長、市長的“登門拜訪”,並勸她不再告狀。故事看似很荒唐,但荒唐背後卻透露著種種無奈與苦楚。李雪蓮告狀的目的只是想和秦玉河說清楚,讓法院給一個她認為正當的判決。而法院等相關人員卻置若罔聞,擔心丟掉自己的“烏紗帽”,其實雙方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而明爭暗鬥,表面上看似和藹可親,背地裡的骯髒想法卻也實在讓人嘔吐。最終,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事故——秦玉河的死亡解決了所有的矛盾與衝突,也為李雪蓮的告狀道路劃上了一個並不圓滿的句號。
從法律角度來說,婚姻自由,公民離婚後有再婚的權利,但是他們離婚前的目的竟是為了分得單位的一間房子,為了多要一個孩子,這種違章、欺瞞的做法本身就是違法的行為,為什麼沒有人願意接手這一案件並進行調查呢?馬市長在影片中這樣說道:“歸根結底,還是各級政府、政府的各級官員為了自己的帽子,不敢擔當,只對上面負責,不對下面負責。其實,不對老百姓負責,就是對上級的最不負責,這個道理不搞清楚,走了一個李雪蓮,還會來一個王雪蓮,這也看出自覺擔當的重要性嘍!”這一段頗具內涵的言語,深刻地挖掘出電影所要傳達的主題思想,觀眾透過“放大鏡”式的圓形觀影視角也看到了人生百態!
-
18 # 獨行者電影
標題看起來略有些標題黨,不過,這基本就是我的真實想法,因為你得先看看這幾年的馮小剛都拍了些什麼。
作為一名不定期的馮黑,我對馮小剛的電影,尤其是這些年的馮小剛電影,基本是毫無好感的,尤其是在上一部《私人訂製》。
我當時最大的感覺就是,馮小剛基本要到頭了
因為即便他回到最擅長的題材,去重複他的《甲方乙方》,又有葛優與王朔的幫忙,卻仍然拍成這樣。所以,當時真心認為他很難再有什麼好轉了。
事實證明,我當時確實有誤判。因為這部《我不是潘金蓮》是值得一說的,這已經是我第二遍看這部電影了,兩版雖有差別,但是印象都很不錯。
雖然,我仍認為潘金蓮這部電影有很多問題和遺憾。不過在馮小剛的電影裡,這是中上水平。尤其是放在近些年的馮小剛電影,甚至有些驚喜。我大概會給到7分,因為7分已經是馮導最好水平了。
一定程度上,《我不是潘金蓮》的出彩,還是得益於原作小說的。好吧,我又要劉震雲吹了。
這個書好就好在題材比較敏感,講的都是些不太方便說的東西。很多都是小說可以提,但是放在電影裡就會放大的事。作品中的李雪蓮是個什麼人,這是一個自認為含冤受屈的女人。她覺得自己很冤,不服氣,所以,她要去告狀,一層一層的往上告,縣法院、縣長、市長、省長,一路告到北京,甚至驚動了首長(電影中就是標註的首長),這個事情就鬧大了。
而這個越鬧越大的事,就有意思了,你在法院是告狀,但是你一路路喊冤,喊到北京,喊到首長那裡,就不只是告狀這麼簡單了,天天嚷著進京,地方還有圍追堵截的,這就似曾相識了。
當然了,這片裡敏感詞可不止這一處,你甚至能首次在華語電影裡看到喝茶,還是用字幕打出的喝茶兩個字,估計也會是一些人的嗨點。
毫無疑問,這樣的電影能拿到影院上,真是相當難得。所以,馮小剛在這部電影裡還是有他的勇氣的,小鋼炮確實有他敢放炮的地方。這麼說吧,這片也就是馮小剛,如果其他導演,這個片還真未必拍得出,或者拍完也地下了。你們體會一下吧。
一部電影只是題材敏感,敢說話,敢放炮,這不是好的電影,這只是敢放炮的電影。好的電影應該用恰當的形式來包裝,那才是應該的。電影終究要講究視聽,影像與聲音、形式同樣很重要。提到《我不是潘金蓮》,大家都會提它的圓形構圖,這也是影片最大的噱頭。
這也是我對馮小剛刮目相看的地方,潘金蓮這個片子,亮點不光在於內容與主題,還有形式。實際上,本片的構圖不光有圓形,其實還有方形和全畫幅,這在之前多倫多電影展映的時候,我的前方記者也介紹過,影片有意用不同的畫幅展示不同訴求,這都是有想法的,可不僅是噱頭。當時,我們也提過攝影羅攀,包括他怎麼設計構圖之間的轉換,他還是很有想法的。
關於圓形構圖,大家的分析也很多了。有人說是窺視感(圓形天然有窺視感,好像望遠鏡或鑰匙孔,這很正常),同時,導演自己解釋其為中國傳統山水畫,這會讓你想起什麼呢?就是中國古代圓形的門、圓形的窗、或者是扇子面,由那些望出去,看到的圓形風景。
當然,也有人說這是受多蘭《媽咪》的影響,玩些畫幅的把戲,這個馮小剛之前的訪談也承認過,確實有受過那片啟發。而潘金蓮這片也有圓與方的轉換,至於為什麼一進京就轉,你們自己琢磨琢磨。
不過,在我看,圓形構圖還有個重要作用,就是距離感。
還是要回到影片的主題,這是個什麼題材,這是上告的題材。可能很多人會想到當年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但是,這片比秋菊還要探討得深太多,這個講的就是官場與官場文化,秋菊當年是用手持做寫實風格,以增強影片的真實感或者寫實風。不過,潘金蓮不太敢寫實,因為,這個故事已經太實了,都快能對號入座了。
所以,圓形構圖反而能增加距離感,去削弱寫實的感覺,變其為寫意。
包括整體美術風格上對色彩有意的調整,圓形構圖,從頭至尾穿插的畫外音,都是在削弱寫實。這一切,都讓這個事變得更像一個故事,像個民間小說,最好,你不對號入座,這樣才會更安全。
距離感增加了,諷刺味道就出來了。形式上的誇大,與人物的臉譜化,都讓片子在風格上誇張和荒誕,讓這種不真實變得更諷刺。我們好像在看民間諷刺小說,官場現形記或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就像影片開頭用到的油畫,都特別民間傳說。這一切都試圖告訴你,這是個諷刺小說,這是個笑話,別當真,千萬別當真,當真很危險。然而,越不讓你當真,你就越容易當真,諷刺感也出來了。
影片最好看的,也是那滿滿的諷刺。始終覺得,《我不是潘金蓮》的妙,就妙在這些諷刺,劉震雲、馮小剛這都是人精一樣的人物,經歷各種人情世故、官場文化,太瞭解這裡的門道了,所以這故事拍出來也就好在這些含沙射影、指桑罵槐、拐彎抹角的損巴人。很有意思。
就好像前面有場戲,是新上任的法院荀院長恭送老院長,擺的酒宴一場。這場戲在原書裡有很大一段描寫,包括心理活動,不過由於篇幅,在電影裡也就是一場幾分鐘的酒席。
但是,還是做得很有味道,彈琵琶奏小曲、圓形構圖、彼此恭維,各有心機。這裡面,故事多著呢。這種戲都特別中國,也特別官場,雖然有意的有誇張和荒誕的感覺,卻又讓你覺得似曾相識。
要更好的接受這部電影,首先也要接受這個荒誕的設定。實際上,這個故事就很荒誕嘛。李雪蓮這個事本就很扯淡,這算個什麼事!本來跟丈夫協議假離婚,卻因為丈夫反悔,期間跟了別人,假離婚也變成真離婚,李雪蓮不服,才開始告狀,於是,引出一系列的上告故事。
原本,李雪蓮不佔著理,你假離婚是欺騙政府嘛!你有什麼好告的。然而,為什麼一件不佔理的事,卻慢慢佔了理,而且,這李雪蓮還變成了小白菜,一口氣搞倒了一群官,這個就有意思了,也就諷刺了。而這,才是原書,也就是影片最荒誕,最諷刺的地方。難道這故事真是在講一個婦女為求真相、一路上告的勵志故事?
那就想太簡單了。要的,就是上告引出的一系列化學反應。
實際上,這也是劉震雲對中國的這種人的文化了解才能做出這樣的故事。你們有興趣可以看他早期的中短篇,就是那幾篇關於官場的小說,都非常好看,科長、處長之間的勾心鬥角,各種小把戲小心眼,為了職稱、房子、官位,各種的拉幫結派,各種的算計,當時看的真是過癮,尤其我這種國企混了很多年的人,這裡太多似曾相識。
而潘金蓮同樣有這樣的設定。在我們的官文化裡,有一件事非常重要,就是寧可不做事,也別做錯事。這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擔責任少惹是非。這是電影裡也提到過的東西。我曾經也見過很多這樣的事,非常親切。
官僚主義,事事推諉、躲、怕、跑。各位都怕擔責任,才讓李雪蓮這個雪球越滾越大,最後才捅了大簍子。於是,李雪蓮這個案子本身成不成立、合不合理,並不重要。李雪蓮的角色更像一面鏡子,因為她的軸、她的倔、她的一根筋,最終照出一連串的官場怪事,這是影片的根本。
這也是我們總說影片的荒誕之處,其實這裡並沒有人,都是標籤和符號。就好像裡面的那些男人,那些領導,雖然電影裡都改了名字,改成什麼荀正一之類的,但是,你一聽,就知道他們對應的是什麼。因為小說裡,他們叫王公道、荀正義、董憲法、史為民、蔡富邦、賈聰明、鄭重、馬文彬,這些名字還不明顯麼,還不符號麼?王公道公道麼,荀正義正義麼?一路讀下來,這個就有意思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說片中的男性角色普遍出彩的原因。沒錯,確實出彩,但是,他們出彩也是一定程度得益於角色,因為他們的角色都是非常臉譜的,要麼打官腔,要麼說假話,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這些臉譜的角色確實很容易出彩。當然,這些男性角色確實也都很出色,好像大鵬的前後呼應,他的喜感。張嘉譯、於和偉、張譯、趙毅,甚至客串的範偉等等,這些角色都很好玩,同樣是看起來誇張荒誕,看下去又覺得真實眼熟,是一眾群像,也是一群亂象。
還是要回到本片的女主角,范冰冰。一開始,我也是覺得范冰冰並不適合這個角色,問題確實是她不太像這個角色。即便拿到了聖巴斯蒂安的影后,且提名金馬,我覺得也更多是給這部電影的。范冰冰在本片的表演,基本算正常發揮吧,並不出彩,但也不出戲。更多的是,印象不深。
這裡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圓形構圖,一定程度上,圓形構圖是在幫范冰冰。
為了圓形構圖,就不能用特寫或者近景(因為好像望遠鏡)。所以,真正需要她表演的地方並不很多,她更多還是一個功能型角色,在執行劇情。而且,大量的全景和遠景,也讓觀眾不會將注意力集中在範的表演上,你也不會太多計較她的表演了。基本看不太清。
另外,也想多說幾句。無論外界怎麼批評范冰冰,我覺得對她還是要分開看。一方面,她確實演過很多爛角色,比如楊貴妃、白髮魔女、麥田那些奇怪的東西,真是很差,臺詞都不過關。但是她也確實演過一些還算不錯的角色,比如《蘋果》或者《觀音山》,那裡范冰冰的表現是可說的,起碼對於她自己是有突破的。
僅是因為她平時的一些表現,就完全無視她,同樣並不理智,也不客觀。
若說對影片的不滿,可能很多問題還是集中在我們的實際情況吧,確實沒辦法拍得更超過,原書中很多地方是不能提的。就像小說裡,李雪蓮告狀其實只是個序,正文其實是最後的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雖然像個笑話,但是有畫龍點睛的味道,但是電影是沒法說的。
整體看,這仍是當下現狀我們可能做到的最大程度了,你甚至能看到很多的妥協。不過裡面還是能看到很多挺有趣的東西。如果你也經歷過類似的生活或工作,一定會從中找到很多有趣的瞬間。家鄉的圓,北京的方,開大會規規矩矩的對稱構圖,這裡還有很多可以解讀的東西。
最終,這是一部諷刺電影,是一部拐彎罵人的電影,它的喜感和笑點,更多集中在故事背後,你要在身邊尋找對應,才能品出其中的趣味。比如影片從一開始立項,到最終能上映,期間經歷的種種,其實同樣很有趣,很潘金蓮,這電影外的故事,其實也像一面鏡子,也像一部《我不是潘金蓮》,這就更有意思了。
無論如何,這是一部很有話題,讓人想聊聊的電影。我很希望我們能有更多這些的電影,好像當年的黃建新,是深入到華人的文化深處的,是有趣味的。雖然,暫時還是看不到希望
而這件事撕來撕去的事情本身,其實也有點潘金蓮,是個挺拐彎的事。不管怎樣,這個片子還是值得看看的,尤其家裡的老人,那些喜歡探討國家大事的,估計都對這種電影感興趣。
是吧?
-
19 # 詩仙朝陽永垂不朽
在馮小剛的電影裡,這是個特例,相信以後他不會再拍這樣的了。特別就特別在構圖上,不是說構圖不美,主要是我老人家視力不好。從宋朝就有這樣的構圖,這樣的構圖也是一種中國文化,馮小剛發揚一下中國文化,這點我得表揚他。
-
20 # 嘰歪嘰歪嘰歪
我覺得馮導的電影都挺好的,私人訂製不好嗎?我覺得挺好的呀。我是97年的,馮導的心痛《1942》,雖然我看的不怎麼起勁,但能看得出這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我也看得不起勁,雖然知道是諷刺官場的良心作,但這種電影我是不會看第二遍的。可能出生的年代不同,沒有和導演產生共鳴,但我絕對認為,馮導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好導演!
回覆列表
我管你是不是潘金蓮,好的片子自己會講話,都輪到導演出來撕逼了,看來不是叫好又叫做的電影,馮導的電影都有一把中年老男人的味道,嚼著有道理,不是快餐,需要拐個小灣,抹個小角
現代版的官場現形記
《我不是潘金蓮》是一部嚴肅的現代“官場現形記”,明線是李雪蓮的申訴,探討的其實是官司背後的生活邏輯。電影基本尊重了原著的故事和細節,尤其承襲了原著的黑色幽默風格,范冰冰演村婦惟妙惟肖,眾男星戲份不多但表現亮眼
畫面震撼
該片對具有東方韻味的圓形畫幅和電影畫面讓觀眾感到震撼,有觀眾興奮評價“畫面非常精緻”,更有觀眾驚歎“如同直接把圖畫裁剪出來一樣,每一幀都美得像海報
影片名字打擦邊球
廣電對這些影片名字的要求很嚴,不知道馮導是怎麼過的,可能是打了擦邊球,另外馮導這個電影基本不會叫好,因為好多小孩估計都不知道潘金蓮是誰了,部分80後或者70後可能知道,90後及00後估計就困難了,票房還是比較難上的
諷刺意味濃也會導致排片少,各大電影院也不想給小年輕看這些嚼不爛的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