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吾史無終

    張湯的確是漢武帝的寵臣也的確審問過老鼠。他曾擔任廷尉一職,負責漢朝的刑獄之事。

    張湯此人是個精神分裂症患者,他有時候行事完全以法律為準繩,有時候又看漢武帝的臉色行事。漢武帝喜歡的人犯事他就輕判,而皇帝不喜歡的人犯事他就重判。

    所以到底要不要按法律辦事,是得看張湯這個廷尉的心情和漢武帝的臉色的。張湯流傳最廣的事蹟就是他審老鼠的事情了,這事是真實發生的,《漢書》對此事有詳細的記載:

    話說張湯當年還是個小屁孩,他老爹有一次出去辦事讓張湯在家看門。結果他老爹回家後發現家裡的幾塊兒肉不見了,還以為張湯這小子偷偷吃了,於是逮住張湯就是一頓暴揍。張湯心裡那個憋屈簡直無法用言語來表達,因為他沒偷吃過什麼勞什子肉。

    受了委屈張湯心理不平衡,於是他決定為自己洗刷冤屈。經過他一番分析他認為是家裡的老鼠把肉偷走了,所以他把老鼠洞掏了個底兒朝天,果然在老鼠洞裡發現了肉渣子。

    這下張湯心裡那個恨啊,但他有著一顆當法官的心,所以他就把老鼠五花大綁,升堂審問。經過他一番嚴刑拷打,老鼠終於如實“交代”了它偷肉的事實。

    於是張湯錄了口供,又讓老鼠“簽字畫押”後就宣判了老鼠死刑。後來他又一個人將老鼠分屍,以完美地執行了調查—抓捕—審問—判決—行刑這一過程。

    所以張湯這個漢武帝的大寵臣,曾經真的是審問過老鼠的。

  • 2 # 亙古的月光

    一、張湯確實是漢武帝的寵臣

    二、張湯確實審問過老鼠

    武帝寵臣

    1、“陳皇后巫蠱的案”中他深入追查其黨羽,因此,武帝認為他很能幹,晉升他為太中大夫。

    太中大夫:郎中令所屬有太中大夫等,秩比千石,掌議論。九卿屬官,在秦漢時期,三公九卿就相當於帝國的統治、領導的核心層。那麼它的屬官自然而然地位也很高。對於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這個官職已經不算低。足可見恩寵。

    2、在處理淮南、衡山、江都三王謀反的案件時,都窮追狠治,徹底審理。因此張湯更加受到尊崇信任,晉升為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三公之一,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的官職,亦可見恩寵。

    審問老鼠

    “小時候,老鼠偷了他們家的肉。被父親責打的張湯,挖地三尺將老鼠捉拿歸案,而且鼠贓俱獲。於是,小張湯升堂問案,讀訴狀,出證據,錄口供,最後將老鼠驗明正身就地正法。”

    要知道這可是一個小孩子,卻將這一整套體系做得滴水不漏,有頭有尾。足可見他的心思縝密,是這方的人才。也與前面他年紀輕輕得到武帝的賞識,委屈國家中樞高位,相呼應。

  • 3 # 藍天白雲168

    雖不知張湯真的審沒審過老鼠,都是史書記載,但覺也不難理解。一個十歲八歲有個性的男孩子。被父親,冤枉暴打一頓。心裡憋著一股火氣。將老鼠洞挖開,鼠肉具獲。一怒之下把老鼠分屍割肉,截肢,覺得現在兒童也能幹出來。叫人佩服張湯的不是這些,,主要佩服張湯還把老鼠審理了,有理有居的寫成了一篇廷象辦案人員寫的審理案件的口吻,這就叫人佩服了,如眾不同的思維令張湯父親吃驚不少,覺得這孩子是塊料,以後就對張湯有意識的培訓。在以後經人推薦給皇帝重用,官做至九卿。

    張湯的聰明,睿智,從小都顯現出來,又加有意栽培,又辦了幾起像樣的案子,成為皇上的寵臣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必竟皇帝都惜才嗎。

    我個人認為張湯雖官至九卿,腦瓜也活,又聰明,睿智,這樣一位高官,說話辦事都是查顏觀色,根據皇帝的意思,揣測皇帝的心理來辦案,結果一定不是很公證的,至少是比不上包公包大人的光明磊落。用現在的話說,張湯有才,但會溜鬚拍馬,不屬那麼的正人君子。雖然因為辦了一些鐵案,也得罪了不少人,張湯辦案不是那麼的根據案情去辦案,總是揣測黃帝的心裡去辦,案出錯是難免的了,張湯曾處理過的人,在張湯出錯時,後輩們都站出來圍攻他,指責告他,張湯也覺怨屈的荒,但張湯也是莫口難變,必竟也不是那麼公證的辦了一些案件,,不得不在牢獄裡自殺,但皇上也沒放過另外三個人把他們也殺了,扯平了。這樣處理的結果是皇上也對得起張湯,皇上自己心裡也覺安心吧。

  • 4 # 尋根拜祖

    毫無疑問張湯是漢武帝最寵信的大臣之一,張湯雖然是御史大夫(副丞相),但是他的實際權力要遠遠大於丞相。張湯審老鼠的事,在《史記》和《漢書》中都有記載,是真事。

    張湯審老鼠的故事

    張湯的父親曾任長安丞,大概從小生活環境的影響,張湯經常能看到父親審理案件的過程,小小年紀,居然對審案流程爛熟於心。

    有一次,父親買了一塊肉回家,放下肉就出差了。出差回來發現肉沒了,父親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張湯嘴饞,把他狠狠修理了一頓。

    白白捱了一頓打,張湯很不服氣。不過他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哭幾句完事,而是決定自己破案,替自己“昭雪”。小張湯腦子轉得快,看到家裡有老鼠活動的痕跡,立刻意識到,很可能是老鼠偷走了肉。

    於是張湯在家裡到處挖老鼠洞,功夫不負有心人,還真的在一個老鼠洞裡挖到了被吃剩下的肉,包括“犯罪分子”。張湯學父親審案的過程,把老鼠捆綁起來,自己當法官,拍案升堂。從拘捕、問案、錄口供、簽字畫押、判決一樣不少,最後還煞有其事地將老鼠在堂下處以磔刑。

    父親回來後,看到張湯書寫的起訴狀、審訊記錄和判決書,文辭老練得就像一位老法官,當下大吃一驚。父親認識到張湯就是一個法律天才,於是趕緊送張湯去學習法律專業。

    張湯何以成為漢武帝的寵臣

    張湯雖被劃為酷吏,但實事求是地講,張湯身上有很多閃光點,這些閃光點是張湯從一名小小的書吏,迅速躥升為御史大夫的重要條件,也是他成為漢武帝寵臣的重要原因。

    比如,張湯對上級領導非常恭敬,上級安排的工作,他從來不辭勞苦,不避風雪,不論白晝,總是隨叫隨到,兢兢業業。這一點就連被王立群老師稱作“毒芽丞相”的公孫弘,都對張湯大加讚賞。

    張湯不光對上級好,對下級也非常好,他為人不貪功,總是在漢武帝面前,把功勞不動聲色地歸於下屬,因而它的群眾基礎非常好。

    張湯還對儒生很偏愛,雖然他不是儒家出身,但始終對當世的大儒表現得非常恭敬。最難能可貴的是,張湯是一名廉吏,他雖然執法苛嚴,但是為官清廉,口碑非常好。張湯冤死後,抄家發現,他的所有家產不超過五百斤,都是俸祿和皇帝賞賜。

    這麼一看,張湯似乎就是個好好先生,一個好好先生,怎麼可能成為漢武帝的寵臣!張湯身上還有一些“灰色地帶”,正是這些特質,讓他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

    其一,張湯斷案一定要看漢武帝的臉色行事,而不是完全依據法律。

    這一點是張湯最大的詬病。只要漢武帝想打擊誰,他就會想方設法,尋找法律依據,從重打擊;漢武帝想要寬宥誰,他又會替漢武帝找依據從輕發落。總之,法律在他那裡是橡皮筋,鬆緊標準完全根據漢武帝的好惡而定。

    這就是張湯最終淪為酷吏行列的原因。

    其二,張湯擅長琢磨人心,尤其是漢武帝的心思。

    漢武帝的意圖往往不方便明確表達,張湯肯定不能傻了吧唧直接問,只能靠揣度聖意。他在給漢武帝彙報工作時,常常將自己的觀點,以別人的意見提出來,如果受到漢武帝的責備,就請罪說:“臣愚昧,還是皇帝英明,虧得沒有接納這個意見”。如果受到表揚,他又會說:“皇帝英明,都是某某提出的這個好主意。”

    總之,張湯在漢武帝面前總能進退自如,漢武帝永遠是英明的。也因此,張湯被人視作奸詐狡猾之徒。

    有良好的口碑,又能摸透漢武帝的心思,還能替漢武帝的行為找到法律依據,這樣的臣子受到寵信也就是理所當然。史書記載,時任丞相莊青翟就是個擺設,朝中的大事漢武帝只跟張湯商量。漢武帝跟張湯談事,經常忘記了吃飯時間。張湯生病,漢武帝都要親自上門慰問。

    張湯冤死的原因

    這樣一位寵臣,為何又落得冤死的結局呢?

    原因之一:三長史誣告,引爆張湯的私人恩怨

    前面講過,張湯群眾基礎非常好,但絕不是好好先生,有三類人會成為他的仇敵:一是漢武帝要打擊的人;二是碰到他槍口上的人;三是跟他有私人恩怨的人。

    張湯就是死於第三類人。作為政治家,不可能沒有仇怨,張湯因為跟御史李文,及丞相莊青翟的私仇,最終不小心落了馬。張湯雖然是冤死,但是根源在於他自己面臨私人恩怨時,玩起了輕車熟路的“法律橡皮筋”,打擊報復。其結果就是恩怨變成了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

    原因之二:漢武帝的信任只是相對的,該捨棄的時候他從來不眨眼

    伴君如伴虎,在張湯和漢武帝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當誣告發生後,漢武帝對張湯的信任瞬間粉碎,他立刻剝去了對張湯寵信的外衣,將他扔給了一群仇敵審查。

    失去保護的張湯,就像落入虎口的羔羊,面對明顯的誣告,他竟然沒有絲毫反抗辯解的能力,只能透過自殺明志。漢武帝在張湯死後才發現,這就是個誣告案。

    漢武帝的冷酷,在那一刻體現得血淋淋!他哪怕只要保留一點點對張湯的信任,多過問一句,甚至只要給他一個說話的機會,冤案都不會發生。漢武帝為何這麼決絕?他認為自己受到了張湯的欺騙,認為他不忠,就這麼個自私的念頭,就將張湯送上斷頭臺。

    原因之三:張湯的一生,就是玩火自焚的一生

    其實張湯的結局一點不意外,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他本質上沒有對法律尊嚴的謹懼之心,而是把法律當做自己的工具。這種人其實就是沒有信仰的人,法律應該是法律工作者的信仰,失去這個信仰,就是行屍走肉。

    我們今天的很多的法律工作者,都是在走張湯的老路,甚至遠遠不如張湯,人家好歹做到了自己的清廉。讓法律成為謀私利的工具,早晚會受到法律的懲戒,這是鐵律!

    背叛信仰的張湯,其行為本質就是玩火自焚,他以為皇恩比法律可靠,所以,他越滑越遠,越做越出格,這才是他被冤死的根源所在。

  • 5 # 彼岸歷史

    張湯與其說是劉徹的寵臣,不如說是劉徹的工具。

    寵臣就像兒子,犯點錯誤頂多挨頓打,過後該怎麼疼怎麼疼;

    而工具則不同,就像一把鉗子或一把鑷子,用完了或者用壞了就直接扔。

    張湯的結局正如後者。

    一、張湯確實審過老鼠

    張湯很小的時候,有一次他父親出門辦事,留他看家。回來後卻發現肉被老鼠偷了,就把他打了一頓。小張湯非常懊惱,掘開老鼠洞,找到了老鼠和吃剩的肉,“鼠贓並獲”。可能是從小耳濡目染受父親(長安縣丞)影響較大的的緣故,張湯逮到老鼠後並沒有立即殺死,而是當起了法官和律師,先對老鼠進行了“審訊”,記錄了審問過程,最終確定老鼠的罪狀並當堂定案,把老鼠處以極刑:分屍。

    他父親看到後非常驚訝,尤其是判決書恰當而老練,就像一個資深獄吏所寫。從此,就有意地讓他開始學習法律。

    二、張湯受寵的原因

    “漢承秦制”,尤其是依法治國。

    張湯在這方面具備先天優勢,就像前幾年計算機和金融專業特別吃香一樣。尤其是儒家那位劃時代的人物和他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尚待字閨中。

    而且,雖然孔子、老子以及太史公都對“法治”嗤之以鼻,但是,法治的作用卻是道德等其他手段所無法比擬的。而劉徹看中並利用的也正是這一點,“酷吏”因此成為他執政期間的最佳工具之一。

    第一,打擊豪強。西漢開國之初,宗室和豪強曾經是影響帝國穩定的兩大暗流和隱患。到景帝、武帝的時候,雖然經過平定“七國之亂”和頒佈“推恩令”,宗室力量已經被大大削弱,但是一部分豪強還憑藉盤根錯節的勢力搞特殊,甚至與中央作對。對此,劉啟、劉徹一方面以“遷徙”的方式將他們連根拔起,另一方面就是嚴厲打擊——“酷吏政治”由此興起,郅都、寧成、趙禹以及張湯都是個中高手。如《史記》載:“濟南瞷氏,宗人三百餘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於是景帝乃拜(郅)都為濟南太守。至則族滅瞷氏首惡,餘皆股慄”,“其(寧成)治效郅都……宗室豪桀皆人人惴恐。”

    第二,斷案。以陳阿嬌“巫蠱”事件為例。童話裡都是騙人的,陳阿嬌,這位“金屋藏嬌”的主角過得一點也不好,不受寵還不生育,於是就開始琢磨歪門邪道:巫蠱,物件是衛子夫。這一下正中鐵板,因為劉徹最恨的就是這個,下令嚴查。張湯正好趕上,他充分利用天賦和經驗,迅速破案,而且無論力度、速度還是波及範圍都控制地恰到好處,於是立即引起了劉徹的注意並開始青雲直上(治陳皇后蠱獄,深竟黨與……上以為能,稍遷至太中大夫)。

    第三,打擊不同政見。劉徹記仇、好戰,誰得罪了他一輩子別想安生,這一點匈奴體會最深,連續幾代人都在為冒頓的帳買單。但是,連年戰火雖然揚了國威,但也拖垮了帝國經濟,因此,國內反戰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對此,劉徹不僅充耳不聞,還藉機敲打一下反戰勢力。典型事例就是張湯和狄山的論辯。

    一次,匈奴來請和親,劉徹讓大臣們談一下意見。

    一個叫狄山的博士說:和親好處多(和親便)。

    “上問其便”。

    狄山回答說:戰爭是兇器,最好少打。高祖皇帝就是因為被匈奴兵困平城才被逼和親,文帝打匈奴也導致北方百姓受苦。而惠帝、高後以及景帝的時候,偃戰而天下安樂富實,“由此觀之,不如和親。”

    劉徹又詢問張湯的意見。湯曰:“此愚儒,無知。”

    狄山說:我固然是“愚忠”,但張湯卻是“詐忠”。尤其是他在辦理淮南王和江都王的案子時,詆譭諸侯,離間骨肉,讓諸侯惶恐不安。所以我就知道張湯是“詐忠”。

    沒想到,這句話惹火了劉徹(上作色),話鋒一轉,問了狄山一個有點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我讓你駐守一個郡,你能擋住匈奴的劫掠嗎?

    狄山說:不能。

    劉徹又問:給你一個縣呢?

    狄山:不能。

    劉徹再問:一個邊境關卡呢?

    沒法再躲了,狄山無奈地說:能。

    就這樣,書生(博士)狄山就被趕鴨子上架,來到邊境戍守。結果,一個月後,匈奴入寇,斬狄山而去。

    在這一事件中,劉徹明顯是故意的:讓一個讀書人去守邊,成心嘛!

    但是,在這裡,狄山首先犯了兩個錯誤:

    ①劉徹根本不想和親;

    ②張湯找淮南王和江都王的麻煩,是經過劉徹充分授意的,也就是說是劉徹的意思——狄山批評張湯就是批評劉徹,所以劉徹才“作色”並變相地殺了狄山。

    劉徹此舉效果不錯,“自是以後,群臣震慴”。

    三、張湯如何從受寵走向失寵

    中國一直有所謂“儒法之爭”。

    儒學講究仁政,重道德教化;法家則講法制,重政治事功。

    先秦重法,秦之後儒學漸興,逐漸形成儒法結合、儒法互濟並最終“外儒內法”的局面。

    而這一切的分界點是漢武帝。

    張湯受寵是因為法,而失寵則是因為劉徹治國理念由“法”向“儒法雜揉”的轉變。

    首先說一下張湯受寵的過程以及受寵程度。

    元狩二年(公元121年),因在處理淮南、江都二王謀反事件中的突出表現,“湯益尊任,遷為御史大夫”。

    為緩解打仗帶來的財政恐慌,張湯負責鑄“五銖錢,籠天下鹽鐵,排富商大賈,出告緡令”,成效斐然。於是,他每次找劉徹彙報工作的時候,都是一談就一整天,劉徹經常連飯都忘了吃(奏事,語國家用,日晏,天子忘食)。天下事都找張湯來辦,宰相都成了擺設(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決於湯)。

    最不可思議的是,張湯病了,劉徹還親自到府上探視(湯嘗病,天子至自視病,其隆貴如此)。

    其次說一下張湯為什麼會失寵被殺?

    “湯為御史大夫七歲,敗。”

    張湯於元鼎元年底(公元116年12月)被殺。

    而在18年前,也即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橫空出世,提出了著名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也就是後世所說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劉徹同意並開始開始推行。

    法家皇帝為什麼要推行“儒術”呢?

    孟子說:“徒善不足以為政”,意思是國家治理不能單單依靠道德教化。反之,治國只靠嚴厲的法律也不行,必須二者結合使用。

    秦國恰恰就亡在第二點上,也就是過多地依靠法治上。

    劉徹看到了這一點。所以,當“儒術”推行到近二十個年頭,而且宗室和豪強也被打壓地差不多的時候,這時,酷吏的作用已經不可避免地被弱化了,“酷吏政治”也幾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剛不可久,柔不可守,剛柔並濟、“霸王道雜之”才是正道。

    張湯們,可以退出歷史舞臺了。

  • 6 # 銘豪談史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第一,張湯在某一段時期確實是武帝寵臣。官居廷尉,相當於現在的高院院長。在陳皇后巫蠱案,淮南王,衡山王反案中,辦事雷厲風行且又殺伐果斷,抽絲剝繭又心細如髮,深得武帝賞識與信任。

    第二,審問老鼠這事也是真事。從小就展現偵察,訴訟文案方面的才能。為此他父親還專門培養他法律,刑訟等相關方面才學。

    所以博主提的這兩個問題,我先給出答案。但我們在聊聊張湯,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對法律瞭如指掌的人,說他不聰明都沒人會相信。為了迎合武帝的儒學治國,張湯在修改制定法律時,一切條文實施都以儒家思想為準則;遇到疑難處的判決,只要武帝說可以,就編著於律法中,武帝認為不當之處,他就以承認錯誤,裝聾作啞,或者是舉薦和武帝一樣觀點的人員來開脫自己。

    所謂伴君如伴虎,從張湯做事的手法上,明顯能感覺他是個:謹小慎微,生怕犯錯,凡事力求完美,給自己留退路的人。

    而這些性格特點還有許多例子能證明,因自己經辦的案子太多,也生怕自己在朝廷樹敵太多,所以,對待高官家的賓客,總是賞賜酒食飯菜,對自己門人也不惜吝嗇,獎賞財物。自己也明白,這個廷尉就是個得罪人的官。

    對上尊敬有加,而對於士紳家族,商人富賈,一旦犯罪又狠辦嚴辦。對於百姓平民,又憐憫輕責。單從用法上說,張湯還是存有偏見的。也看出他,其實是個沒有原則的人。

    在法律的制定與實施上,還是憑著自己的喜怒愛好來制定。

    也因為這樣的特殊位置,在加上執法上有失公允,公正。在有些事上又循私情,不能秉公執法。也為後來別人誣告他多了幾條理由。

    俗語說,智者千慮,還必有一失!凡事都想求完美的人,反而不得。

    終於,與張湯有嫌隙的幾個人,共同在武帝面前狀告。獄中的他呼喊冤枉,可武帝在看到各種條條框框的罪狀。勃然大怒,認為張湯知法犯法,用條文來中飽私囊。張湯被逼的只有認罪伏法,從而自殺。

    而在抄其張湯家財時,所有的資產,也只不過是朝廷的俸祿而以。

    武帝也知錯殺,於是把誣告之人殺之。所以張湯用法嚴峻,這不假。但為官也清廉!後世評說他,既是酷吏,又是廉吏!

  • 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張湯是歷史上著名的會審案件的人。他審的案子,件件都讓漢武帝滿意。那麼,張湯為何審的案子,都讓漢武帝滿意呢?

    (張湯劇照)

    據說,這事與張湯童年時,審老鼠的案子有關。

    有一次,張湯的父親出外辦事,臨走要他好好看家。

    誰知,家中的老鼠趁張湯不備,將碗裡的肉偷走了。

    張湯的父親發現後,一氣之下,拿棍子狠狠打了張湯一頓。

    受了冤屈的張湯,於是拿著鏟子把家裡所有的老鼠洞都挖了一遍,還真讓他人贓俱獲,找到了偷肉吃的老鼠和沒吃完的肉。

    張湯想到父親平時審理案子的情景,於是學著他審犯人的樣子,把老鼠捆綁在堂下,又將肉放在它的身邊,然後開始審案。

    自然,無論他問什麼,都得不到老鼠的回答。所以他就對老鼠動刑,按照辦案的程式,以“劫掠”罪判處老鼠磔刑,並出具結案文書。隨後他便親自持斧將老鼠砍成碎塊。

    張湯的父親覺得好笑,便拿起張湯寫的結案文書來看。這一看,讓他大吃一驚。只見結案文書中論據清晰,用典明白,完全就像個辦案老練的人寫成的文書。

    自此,張湯的父親開始有意教他辦理司法獄案,而本就對此很有興趣的張湯自然進步飛速。

    張湯的父親去世後,張湯便接替了父親長安丞的職位,很快就成為長安城裡經驗豐富的辦案小能手。

    說實話,長安丞只是一個小官職。想成為皇帝的寵臣,中間還隔著千山萬水。那麼,張湯又是怎麼成為漢武帝的寵臣的呢?

    這就不得說到漢武帝的舅舅田勝了。

    (田勝劇照)

    田勝是王皇后的弟弟,早在漢景帝在位時,任命田勝為九卿。

    結果,田勝仗著外戚的身份,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來。被問罪後,關押在長安城。

    張湯利用職權對被關押的田勝多有關照,因此兩人頗有交情。

    漢景帝去世後,漢武帝繼位,天下大赦,田勝得以出獄,並被封為周陽侯。而張湯也在田勝的舉薦下,被提拔為給事內史的職務。由於他辦事認真,工作出色,後來又提拔他為茂陵尉,負責修建漢武帝的陵墓。

    漢武帝招賢納才時,時任宰相的田蚡,便把他推薦給了漢武帝,得到侍御史的官職。自此,張湯入職朝中,開始了他扶搖直上的仕途之路。

    張湯辦的第一件案子,就是審理陳皇后的巫蠱案。

    陳皇后即陳阿嬌,按說誰敢審理皇后的案子啊!偏偏善於揣摩聖意的張湯從中看出了端倪。於是他以嚴酷的手段,很快就得到了證據和供詞。並將牽涉此案的300餘人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全部處死。而陳皇后也因罪,被漢武帝廢黜皇后封號,並移居冷宮。

    漢武帝很滿意張湯的做法,認為他非常能幹,於是委以重任,將他擢升為廷尉,成為最高司法官員。

    緊接著,張湯又負責了第二起案子——淮南王劉安謀反案。

    (劉安劇照)

    劉安是漢武帝的堂叔,他很有才華,是漢武帝非常敬仰的人。

    公元122年,劉安的孫子劉建由於惱恨劉安對待父親劉不害不公,於是唆使人向漢武帝告發,稱劉安及王太子劉遷陰謀叛亂。

    事關謀反,當然不能馬虎,於是漢武帝派張湯負責此案。

    張湯對漢武帝的安排心知肚明。

    一是漢武帝最恨有人覬覦皇位。二是劉安“不喜弋獵、狗馬馳騁,亦欲以行陰德拊循百姓,流譽天下”。也就是說劉安賢名在外,不光關心百姓,還喜與士人為伍,顯然這讓漢武帝頗不歡喜。三是劉安好養門客,他手下有一大幫文武志士,這無疑讓漢武帝覺得是潛在的威脅。

    所以,張湯辦理這件案子時,窮追猛打,順藤摸瓜,並且在審理案子時多施以酷刑。於是人證物證清清楚楚,而受此案牽連,光被處死的就多達2萬多人。

    就在審理劉安謀反案時,又出現了第三個案子。

    衡山王劉賜的家裡發生了兩樁醜事:一是王太子告弟弟劉孝與父親的侍女有染, 並舉報弟弟劉孝和父親劉賜陰謀造反;二是劉賜告王太子不孝。

    漢武帝正想著如何強化中央集權,削弱藩王勢力,這事正好可以拿來大作文章,於是又將此案交給了張湯。

    (漢武帝劇照)

    劉賜得知張湯以嚴酷名聲在外,惶恐之下,畏罪自殺。而劉孝等人則牽涉其中。此案被牽連者眾多,先後又有2萬多人因此案而死。

    如此一來,漢武帝的權力得到了鞏固,張湯也因辦案有功,升為御史大夫,成為漢武帝的心腹大臣。

    那麼,張湯有多受寵呢?

    據《史記》記載,張湯做事極為老道,凡事稟承漢武帝旨意,因此漢武帝凡事都喜歡和他商議。每次他上朝奏事,漢武帝總和他談到至日暮,甚至連飯都忘記吃。

    張湯生病,漢武帝多有問候,甚至還親自探病,可見對其的寵幸非一般大臣能比。

    不過,張湯的結局並不好。

    漢武帝窮兵黷武,張湯為了保證資金運轉,不得不利用酷法與民爭利,並對地方豪強多有打壓,因此招致大家的怨恨,最後被人誣告,說他“圖謀不軌”。

    負責審理案子的人,正好和張湯昔日不睦,於是窮追狠治,準備往死裡整張湯。

    恰好此時,漢文帝下葬的錢被盜。按說張湯為司法最高官員,丞相莊青翟應該向漢武帝謝罪。

    可是張湯卻耍了個小機靈,臨時想把罪過全推到莊青翟的身上。誰知還不待他彈劾莊青翟,朱買臣等長吏卻因怨恨張湯,先上疏替莊青翟洗刷冤屈,同時又將張湯素日酷刑造成的冤假錯案,及他的非法行徑等一一上告漢武帝。

    漢武帝因此認為張湯表面一套,背地裡一套,實屬心地奸險,於是列出8大重罪,命使者前往斥責張湯。

    張湯表示不服。

    漢武帝又派曾與張湯共事的趙禹去斥責張湯。經趙禹提醒,張湯這才明白,自己已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而漢武帝絕不會為了他這隻老鼠,幹出“寧願與整個世界為敵”的事情,所以,他成了棄子。

    事情到了這一步,張湯只得自盡而死。

    張湯死後,人們在他家裡只找到了500金,那不過是他多年的俸祿和漢武帝的賞賜罷了。

    (參考史料:《史記》《漢書》)

  • 8 # 壹品鏟史官

    張湯是西漢武帝時著名的酷吏之一,其廣為流傳的事蹟也很多,如製作皮幣剝削大臣,以“腹誹”來定罪大司農顏異等,而“審鼠”只是其一,那麼“審鼠”事件真的存在嗎?

    首先,這件事是真實存在過的。

    《史記》和《漢書》中都曾記載,張湯年少時因為家裡的肉被老鼠偷吃而遭到父親鞭打,一怒之下,掘開鼠洞,找出偷肉的老鼠和殘餘的剩肉,然後寫明審問的程式和相關證據之後肢解了這隻老鼠。當時身為長安縣丞的父親看到張湯寫判決文書竟像一個老道的法官一樣,驚奇之餘,便讓他去學習邢獄文書。

    《漢書》之所以著重介紹這個小故事並非心血來潮,而是為以後張湯執法的嚴酷埋下了伏筆。日後的張湯雖然因執法過嚴而獲得酷吏之名,但其講究真憑實據,引經據典也是人所共知。

    那麼,張湯是漢武帝的寵臣嗎?不,他是一杆槍。

    原因有二,第一作為三公之一的張湯死時,家產只有五百金,裡面竟然還包括了皇帝賞賜,以漢武帝動輒千斤的賞賜來看,張湯的家產實在算不上多。第二,當丞相手下三名長吏誣陷張湯與屬下貪贓枉法時,皇帝也沒有明顯的偏袒他,而是“上以湯懷詐面欺,使使八輩簿責湯”,主君的不信任直接導致了張湯的自殺身亡。

    這兩點原因就充分說明了張湯絕非寵臣,那為什麼大多數人會有張湯是漢武帝寵臣的感覺呢?其實張湯只是漢武帝手中一杆“指哪打哪”的槍罷了。

    西漢王朝從高祖劉邦便是“接秦之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經濟疲乏、軍事不力的局面,史書中也以“天下已定,民亡盍藏”來形容西漢早期的經濟疲憊,但是經過近六十年的“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早期,西漢王朝國力大增,甚至到了“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的地步。

    經濟實力的大增,也令漢武帝有了一雪“白登之圍”的念頭。一番運作之下,大漢主動挑起“馬邑之謀”意圖圍殲匈奴大軍。無奈天公不作美,匈奴人發現了這場陰謀,引兵而還,馬邑之戰雖然沒有打響,卻也開始了西漢與匈奴長達幾十年的爭霸戰爭。

    這場爭霸戰爭中湧現出瞭如李廣、衛青等諸多名將,但是戰爭的爆發不可避免的影響了西漢經濟的發展,到了戰爭後期,中央財政早已入不敷出,出現了“藏錢經耗,賦稅既竭,猶不足以奉戰士”的情況,文景二帝時期的休養生息政策再也不能支撐連年戰爭,漢武帝開始推行旨在與民爭利的“平準”、“均輸”“算緡”和幣制改革等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無可避免的激化了中央與下層人民的矛盾。

    漢武帝不得不啟用大批酷吏來保證剝削政策的順利實施,其中張湯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張湯的發家固然有其執法嚴明有關,但是漢武帝更看重的顯然是他揣摩自己意圖的本領。早期,漢武帝厭惡陳皇后依仗母家勢力欺侮新寵衛子夫,張湯便適時地丟擲陳皇后“巫蠱”邪術,給了漢武帝廢后的藉口;到了處理淮南王謀反案件時,張湯再次以嚴刑酷法博得了漢武帝的青睞,升任御史大夫。

    所以,當漢武帝意圖實行剝削政策時,張湯便成為其手中一杆指哪打哪的長槍而獲得重用。凡是對新經濟政策持牴觸想法的人,都遭到了無情的清洗。大司農顏異便是最典型的例子,當漢武帝與張湯合謀製作皮幣,向諸侯王和王公大臣徵收鉅款時,顏異表達出了不同的想法。後來張湯便借“腹誹”之名,將顏異定為死罪,從此公卿大臣只敢阿諛諂媚,而不敢反對。

  • 9 # 秉燭讀春秋

    張湯是漢武帝劉徹手下的寵臣,歷任廷尉、御史大夫等職,相當於現在的司法、紀檢部門的一把手。

    張湯對漢朝的法律門清,即業務十分嫻熟,對整人有一套,所以在歷史上有酷吏的名聲。

    如果僅此一點,張湯充其量就是武周時期則天女皇豢養的打手,即周興、來俊臣和索元禮之流。

    然而老張是個非一眼望穿之人,他精通法律不假,但並非以法律為準繩斷案,而是以漢武帝的旨意來行事,也就是武帝怎樣想,張湯就怎樣做。

    如此一來備受武帝的寵信,到後來張湯的權利實際凌駕於丞相之上。

    張湯聰明之處還在於,他向群臣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他能左右皇上的旨意。

    比如漢武帝想對某個罪臣網開一面,而張湯卻能從儒家道德角度,說服漢武帝收回成命,依然判處犯人死罪,而武帝卻說不出哪裡有毛病,在旁人看來又無懈可擊。

    試想群臣誰不害怕這樣的人呢?

    總而言之,張湯從最初的一個“法律”工作者,經過審理了幾個大案要案,最終確立了西漢朝堂“一哥”的地位,據說武帝經常和他徹夜探討刑法問題。

    張湯能達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境界,這和他的天賦有關。

    張湯在7歲時就顯露出了斷案能力,曾經審問過老鼠,歷史稱之為“張湯劾鼠”。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有一天,張湯的老爸從集市買了一塊豬頭肉,然後放到桌上就出去了。

    張湯是杜陵(陝西西安東南)人,其父親是長安(地名,今陝西西南)的縣丞,家境不錯

    父親轉身出門了,張湯那時候剛七歲,等父親回來後,發現肉少了一半,發現有老鼠偷吃的痕跡。

    父親很生氣,認為張湯沒看好豬頭肉,打了張湯一頓。

    張湯不服氣,他要彈劾老鼠,於是開始挖鼠洞緝拿老鼠。

    經過仔細搜尋,張湯最終找到了那隻老鼠和偷吃剩下的肉。

    張湯把老鼠五花大綁,臨時設立了公堂,張湯充當法官,經過拷打這隻老鼠,老鼠最終招供,最後張湯把老鼠口供整理成了材料。

    經過評估損失,最後張湯判處老鼠死刑,立即執行,張湯處死了老鼠。

    就在這當兒,他父親看到了這一切,拿過老鼠的供詞以及判決書,發現兒子所做的一切就像一個老獄吏,驚訝之餘決定要好好培養兒子這方面的天賦。

    有人說,一個人的成功始於興趣,張湯到後來把“刑罰”玩弄於股掌之上,實乃天賦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憑良心說如果華為、蘋果、三星,三家手機價格相同,你會買哪家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