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股市大學

    這很正常,你買東西買多了還想人家能便宜一點來。特別是金融產品,金融產品重要的就是變現功能,流動性好的變現是時候會給價格相差不大,流動性差的變現的時候就要打折了。大宗交易變現量這樣大,打折10%是正常的行情,再多就是利空。 有的時候也會出現溢價交易,這個時候就是利好。

  • 2 # 淘牛邦

    95%中間可能是股票最近行情不好,風險太大,一般讓利幾個點都是給接盤方一個緩衝,而且都是前一天折價,至於9折的話,那其實是一個節稅的手段,規定最低不低於前天90折,其實有一個補充協議,0.8這部分按現金打給你,不用交稅的這部分,所以實際成交價格是98,而非成交公佈資料的90折。

  • 3 # 玩轉交易

    大宗交易又稱大宗買賣。一般是指交易規模,包括交易數量和金額都比較大,遠遠超過市場的平均交易規模。市場上,我們看到的大宗交易90%以上都是折價交易。個人認為折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宗交易屬於規模化的批次交易,其有利於交易時減輕對股價的衝擊。但這通常需要以折價的形式才能提高買方在大宗接盤的興趣;

    第二,大宗交易比連續競價交易省時省力,而且沒有過高的技術要求。因此,折價交易也是為某些專門在大宗市場活躍的機構留下利潤空間,使之有利可圖;

    第三,大宗交易大多屬於股東限售減持。而這部分要繳納國稅與地稅,稅率比較高且由減持所在地券商直接扣減。因此,許多機構利用折價交易來降低稅收比例,其剩餘差價部分透過銀行賬戶結算。這樣安排為股東節約了減持成本,也利於大宗機構招攬業務;

    對於有人說“大宗交易是機構投資者收割散戶的利器”,我並不認同。因為任何交易工具都是中性的,看誰更能充分利用。確實有些機構利用大宗交易倒倉或收集籌碼,但更多的方便股東與機構大量買賣的需要。

  • 4 # mzstgh

    街頭騙子很少了,已經升級為金融騙子了,玩的花樣翻新,且是巨騙!過去街頭騙子一般騙你個千兒八百的,現在呢,透過所謂非法集資、期貨現貨交易手段騙你個幾萬十幾萬甚至百萬不在話下,公安某些人不思進取、因循守舊、抱殘守缺,因而不能與時俱進充分認識到金融騙子的新技倆!導致騙子能夠輕易逃脫法律的制裁,這就是當今社會金融騙子遍地開花、肆意妄為的重要原因!

  • 5 # 圖歌香頌

    大宗交易說來話長,大概可分為這麼幾種情況。

    1.機構轉倉,這個是最常見的大宗交易之一,往往折價5到10個點,但這個是左手轉右手,折價沒有意義,除了節省一點點交易費外就剩下恫嚇散戶了。

    2.機構或牛算出貨。一般有小幅折讓,賺錢了嘛,想跑路必須得出點兒血。

    3.上市公司董監高減持,這個涉及到證監會和公司要求,大部分以收盤價作為交易價,畢竟誰都不想白白損失。

    4.莊家倒手。也是左手賣右手接,折讓5個點以上,主要是恫嚇市場,達到影響股價控制股價的目的,也有可能是壓價吸貨。

    5.機構質押平倉。主要是股東質押爆倉,發生情況不多,這個一般會有一定程度折讓。

  • 6 # 楓葉亂舞

    我有一段時間很喜歡研究股票的大宗交易,再查詢經過大宗交易後股價走勢,如果是升,說明接盤的人是用來

    建倉,如果是跌,說明接盤的人沒看準,大宗交易後賠錢。結果還是看不出來,有的升有的跌,所以現在都不關心了。我認為,有人看好這隻股票才敢接攬大宗交易,那我們跟他吸籌好了。但關鍵要知道賣出股票是什麼人,如果是莊家,那他賣了肯定要跌。如果是高管賣給莊家,那麼就可能好一點。是不是這個理?

  • 7 # 股期縱橫

    大宗交易又稱為大宗買賣,是指達到規定的最低限額的證券單筆買賣申報,買賣雙方經過協議達成一致,並經交易所確定成交的證券交易,各個證券交易所在股票交易制度中,對於大宗交易制度都有明確的界定,但是又各不相同

    我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出在“大宗”兩個字上,股票的持有方透過大宗平臺進行賣出,股票通常的時候都是在拋售股份數量比較多的情況下,不想對於二級市場的價格產生過大影響,而且在二級市場進行大量股票的拋售,很有可能出現,因為拋售股票的數量過多,導致股價快速下行,沒有辦法達到自己所要拋售計劃量的初衷,在多種因素的考量之下,通常超過一定數量的股票拋售都會選擇大宗交易平臺

    而對於買方來講,有股票持有者想透過大宗平臺進行減持,也就意味著大眾股票的持有者想在二級市場,或者因為丟擲數量過多,在二級市場拋售不出去,而折價就成了雙方達成交易互相妥協的工具,買方尋求價格折讓,而賣方則是做出妥協和買房,共同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折價幅度

    除了避免對於二級市場的股價造成衝擊和順利實現拋售計劃量的股票之外,大宗交易的折價也是為了避稅考慮,很多的大宗交易都是同一持股方不同的持股平臺之間進行的交易,這個時候操作的成本越低越好,而折價就可以規避相當數量的稅收成本

    當某公司的大股東要引進對於公司非常重要的戰略投資者的時候,如果其他的方式暫時不具備條件,只有大股東股票轉讓一條路徑時,為了公司整體的戰略利益,也會出現折價轉讓的情況

    任何一個工具都是中性的,大宗交易平臺也是,這裡不存在機構收割散戶的問題,是規則使然

  • 8 # 空頭狗

    為什麼大宗交易大多數都折價?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大宗交易規則

    大股東,董監高如果要減持股份,超過股本1%之上的籌碼必須透過大宗找到接盤方;接盤方接盤後必須鎖定半年才能賣。

    熟悉這個規則後,我們來看看機構如何透過大宗來降低持股成本。

    假設某機構中長線持有股票A的底倉,市價10元;當A的大股東要賣掉股票時,就尋找到該機構接盤。由於機構接盤後必須持有半年才能賣出,所以大股東必須折價賣給機構,而這個折價幅度一般10%--30%。

    我們用折價10%的來舉例:

    該機構先等量接盤折價10%的A,接盤價格9元。隨後在二級市場把之前長線持有的底倉A賣掉,而賣掉價格是市價10元。由此,該機構變相把底倉成本降低了10%,代價就是:底倉由之前的隨時可以賣出變成需要鎖定半年後才能賣出。

    半年後,當上述籌碼再流通後,再去接盤大股東的籌碼(如有減持),如此成本再度降低10%。

    所以,透過這樣一買一賣的操作,一年可以降低底倉成本20%。

    而做大宗交易的撮合者(稱之為掮客),一旦成交,會有成交金額的1--0.5%中介費。1個億的中介費大概100萬到50萬不等。

    我們平時看到某股票公佈的大宗資料,基本折價都在10%之內,因為這是政策規定。但私下裡會有抽屜協議的,接盤方很可能會以更低的價格成交,只不過透過另外一個渠道走賬要回差額。所以,大家看到的公佈的大宗交易價格並非最終真實成交價。

    其次,優質大白馬的公開大宗成交資料比較真實,因為流動性比較好,機構多,大股東有議價能力。比如貴州茅臺,我們很少能看到大宗交易,而即便有,折價幅度也很小。

    大宗交易是機構收割散戶的利器嗎?

    從上文可以看到機構折價拿到低價大量的籌碼,機構砸盤更多是散戶來買單,人個人為這個說法並不為過。

  • 9 # 金生十水起

    謝謝邀請,股市中的大宗交易不是在二級市場買賣也是在股市交易中透過集合競價的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上市公司三年鎖定期後出售股份的一種方式,為什麼這些大宗交易大多數是折價的方式出售,主要是上市公司鎖定期限太長也本上市公司急需資金不得不將自己公司的股票價格折價轉讓或出賣,如果不折價出售很難有對手接盤造成的。不過也有一些績優公司也有縊價出售的,但是縊價出售的公司為數不多。

    到期限售股票公司股票折價和縊價出售對二級市場的影響極大,如果縊價或折價太多,該公司的股票價格在二級市場上下波動就大,所以就危極二級市場上的投資者俗稱韭菜。

  • 10 # 無相fei0598

    大宗交易,是一個特殊的交易通道,屬於大額和大宗的股份交易的渠道。為什麼大多數折價?這是因為涉及“大宗”股份——所謂大宗,就是,金額巨大,數量巨大。而至於是否是“機構收割散戶的工具”這個則因“人”因“事”和因“股”而異了,簡單地說是“機構割散戶的工具”有過度和妖魔化“大宗交易”和“機構”的嫌疑了。

    最近最甚囂塵上的就是關於“高毅”透過大宗交易收割散戶的“傳聞”和闢謠,具體是某大v在新浪微博上發出“gy”涉嫌透過大宗市場拿貨,然後違反“大宗交易的監管——即數量和減持時間限制”並且透過製造輿論在引起散戶跟風后大幅違規拋售,導致“造謠”和“闢謠”的大體來龍去脈。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事?這主要就是題主所說“大宗交易”的特殊通道:即某資金透過大幅折價拿到巨量籌碼,比如1-5%甚至更多股份,然後在二級市場拋售,透過“大幅折價和市場的差價”以及資訊優勢,謀取套利和“收割散戶”。

    因為大宗市場,本身就提供了一個“一級半”的交易通道和渠道,即,股份的買賣雙方,透過報價或者協議,進行大額股份交易,其交易價格往往會出現一定的折扣——當然,也有溢價和無折扣的情況。而且由於“股份數量金額巨大”從而在定價和心裡上影響到二級市場的價格和心裡。特別是,因為持股5%以上的大宗交易,其有“每60天內出售數量不得超過1%”的監管標準。

    正是因為這個“大宗交易”的定價規則和減持監管規則,導致了市場對“高毅傳聞”爭議很大:

    第一,為何折扣巨大?

    第二,是否遵守了“每60天不得超過1%”的減持規則?

    第三,是否利用了輿論或者輿論引導市場“抄作業”從而實現漁利散戶的“涉嫌操縱股價”的行為?

    客觀地說,作為“內部關聯人”和“重要持股股東”,在世界金融市場上,對其“股份變動”和“減持,都有著“嚴格的規範”:

    以美國為例,作為“內部關係人”或者“重要股東”,凡是出手股份,都必須在美國監管部門獲得備案,以及在備案時間期限之後方可允許減持和出手股份。

    而以我國資本市場為例,在16-17年,先後規範了“1%以上股份出售”的監管規則,即每60天減持或者出手不得超過1%的規則。

    而至於說大宗交易折價或者大幅折扣,這個倒不必過度“妖魔化”。試想,如果你是內部關係人,或者主要股東,你要一次性出售比如幾千萬,幾億的股份,一般的二級市場交易,受到成交和流動性,以及定價等因素影響,如果簡單粗暴直接在二級市場上出售,可能市場一天成交才一個億,而你要減持一個億或者幾個億,十幾個億,股價就直接跌停而無法“快速”和“全部”成交。相反,提供了“大宗交易”通道,則不會受到“影響衝擊市場”和“因為二級市場流動性不足”而受到的制約。

    正是因為此,才會產生很多“大宗交易需求”——賣方需要快速和一次性全部出售,買方需要一次性拿到大量股份和具有價格折扣的股份。能夠滿足雙方的撮合要求而成交。

    而一般而言,是否出現“大幅折扣”,主要和涉及股份的估值,流動性是否充分,以及是否有買入方成交意願有關,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公司股票,都會有折扣,也不是說“有效折扣就不好”,畢竟,涉及到鉅額股份和資金,還有限售期限限制。

    事實上,任何人,只要資金規模達到出售方需求,對於出售方和意願買入方,每天都可以在自己所在券商的“大宗申報”通道里發出“邀約”——報價買入,或者報價賣出。只要雙方接受價格和數量以及交易時間需求,就可以成交——相對來說,價格是“靈活自主定價”——可以參考市場當日收盤價進行折扣,也可以雙方根據自身利益自行報價:這就導致了價格的巨大變化,有的可以折扣20%以上,有的溢價10-20%,有的比如藍籌流動性好定價有效反而沒有折扣甚至溢價成交。

    因此,建議普通和多數投資者,要理性客觀看待問題,不要人云亦云,要考慮機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要從買賣雙方以及從涉及的金額和規模角度甚至限售期等角度去考慮——如果你要解散幾億甚至十幾億的股份,必然你會報價有一個折扣,這完全合理。

  • 11 # 毓美美

    近年來,不少股東透過高折價交易實現避稅。因為根據法規,限售股轉讓時需繳納20%的稅費。大宗交易價格越低,減持成本越低。在減持過程中買,透過讓相關聯中介持股,從而在股價上漲時賣出,就不必再繳納高額稅費。這種情況發生時並不意味著股東對公司未來不看好,或許此時可以看作較好的介入機會。

    股票市場中的大宗交易往往不是那麼簡單的,當一個大戶想從市場上大量蒐集籌碼的時候,此行為勢必會引起股價的波動,為了避免股價暴漲或暴跌,大筆的掛單買賣通常是直接在場外交易,而不是和散戶在同一個市場交易。

    從長期角度來看,大宗交易的股票我們要抱持謹慎態度,出現大宗交易的個股一部分是大股東在出貨,把自己成本低到無法想象的股票批發給各路資金;如果賣方是同一個席位,買方是多個席位,而且賣方賣給各個買方的價格都是相同的,基本可以確定是大股東把籌碼批發給更小的資金主體。通常後期股票價格調整的機率大,為了個人資金安全,儘量不要輕易介入。

    我們習慣了大宗交易雙方是上市公司股東和基金、機構之間的買賣,殊不知現在也會有各種基金與基金、機構之間的交易,這裡面的原因只有一個:這些基金持股規模比較大,持股品種都是高度抱團的品種。他們目前想要出局的慾望非常強烈,但是不敢明目張膽的走人,否則就是閃崩,相對來說,大宗交易是一個能滿足他們閒適賺錢的較好出路。

    從機構投資者角度來說,大宗交易是目的性很強的行為,如果機構投資者由於流動性等原因減持自己組合中有限的幾支股票,這種大宗賣出並不含有對個股的負面資訊,但是當機構投資者選擇買入某一隻股票時,其往往會在市場上所有的股票中選擇出具有投資價值的股票,而這需要對股票深入的研究,所以這種大宗買入交易往往含有對個股的正面資訊。

    作為散戶從大宗交易中窺視股價變化是件困難的事,影響股價的因素很多,大宗交易只是其中一個。重要股東發起的減持應該是可以視為利空訊息的。大宗交易具有擇時性,作為散戶,我們知道的時候也許忽視了那些因為大宗交易帶來的正面效益。

  • 12 # 阿洪168

    所謂大宗交易是指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減持1%以上的股份,需要找到自己的買家,而且在一級市場進行公開買賣的一種交易。大股東包括公司的董、監、高及持股比例較大的機構。

    為什麼大宗交易大多數都折價?

    其實大宗交易不一定都折價,有平價交易的,有溢價交易的,當然也有折價交易的。

    所謂平價交易就是指股票實時價格是多少,就按多少進行大宗交易進行成交。比如,今天某股票的收盤價為10元,兩個機構之間達成買賣協議就按10元的價格進行大宗交易成交。

    所謂溢價就是指兩個機構之間協商一致按高於實時價格的價格進行大蹤交易成交。比如,當天的收盤價是10元,兩個機構之間協商一致按11元進行買賣成交,這就叫溢價10%。

    所謂折價就是指兩個機構之間協商一致按低於實時價格的價格進行大宗交易進行買賣成交。比如,當天收盤價為10元,兩個機構協商一致,按9元的價格進行買賣成交,這就叫折價10%。

    大宗交易是機構收割散戶的利器嗎?

    我認為不是。

    每一筆大宗交易都有他代表的意義,交易的實際情況不同,意義也不同。

    一般來說,平價交易不代表利好,也不代表利空,有機構拋售,也有機構願意接盤,這說明不了股票有什麼問題。

    溢價交易往往代表利好,因為有機構比較看好該股票的成長性或者說股價未來的上漲空間,才願意以更高的價格透過大宗交易獲得大量籌碼。

    折價交易有利空的說法,也有中性的說法,利空的說法是減持的機構不惜成本拋售籌碼,有可能是公司未來的業績預期不好,機構不再看好這家公司股票才會不惜成本價的拋售籌碼。良性的說法是,有的大股東需要用錢,特殊情況急需把資金變現,所以才低價賣股票,雖然是低價賣,有機構願意買,說明有構也是看好未來的成長愈期的,否則,股價再低也沒機構願意接盤。

    我為什麼說大宗交易的折價不是機構收割散戶的利器呢?

    因為大宗交易是在一級市場進行交易的,兩個機構折價多少?與二級市場的股價當天的漲跌並沒有直接關係,有的股票當天出現折價的大宗交易,當天或者二天的股價反而會上漲,所以說大宗交易折價是機構收割散戶的利器是不成立的。大宗交易折價拋售,他是有機構願意接盤的,折價的虧損是賣方的機構願意虧損,折價交易並沒有讓二級市場的實時股價下跌。真正的收割是指機構在二級市場主動性的拋盤導致股價舜間下跌,造成大量散戶虧損,這才叫收割。所以,大宗交易的折價轉讓不是收割散戶的利器。

  • 13 # 朱易觀市

    大宗交易一般分為專場和普通。專場就是券商專門為一個股東或者一批股東準備的,接受各方的報價,這個我不多說了,因為專場很少,就算有,也是投行的業務。

    市場上的大宗交易賣出方從一開始就是大小非,因為除了他們以外,手握大量股份並且有限售要求的股東幾乎不存在。(定增股東不算)因此,市場上的大宗交易實際上都是為大小非服務的。

    大宗交易這個平臺以前一直都有,但是沒有人參與,因為麻煩。但2008年,因為股改的鎖一爬二要求,滿24個限售股解禁,每個月最多在2級市場拋售1%的股份,但是大宗交易不受限制----這個規定給大宗交易帶來了春天。我印象裡大宗交易的第一筆買賣方應該是現在圈內非常著名的W總,當時做的股票我已經記不清楚了。自那之後,大宗交易日益活躍,一直到2009年底,這個業務才徹底被啟用----因為絕大多數的大小非們,都可以拋了。

    上面說的是賣出方,現在講講買入方。

    買入方有三大類人群,我們先說最簡單的第一類。

    機構投資者。

    主要是基金、保險、投資公司、風投類的公司等等。他們買的目的稍有不同。

    保險公司主要是為了自己持有,保險公司的現金流量非常充沛,一般來說一個1億以下的專案都算是mini專案,他們在大宗平臺上曾經活躍過一陣子,現在幾乎銷聲匿跡。順便說一句,保險是明顯出千的炒股,每次社保一來吳主席就開會讓買上,社保準備走,吳主席就指著臺下的那些老總們說:你們趕緊清倉。這是赤裸裸的流氓。

    投資公司和風投類公司基本上都是自己的錢,所以選擇的買入標的就是看自己研究,這個不多說,對一個股票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這跟對自己老婆的審美觀是一樣,我一直很好奇呂燕的男朋友怎麼能忍受睜眼看到這樣的一張臉,但人家口味重我也不能逼著他倆分手。

    動機最複雜的是公募的基金。

    我相信基金的風控現在日益嚴格,基本上無法買賣不在自己股票池裡的股票。但市場上還是有不少公募在某號稱國際背景的券商席位上做過多次的大宗交易。要問我什麼感覺,我只能說:這些基金很奇怪。

    因為絕大多數公募買的大宗交易折價率都很低,甚至是平價。偶爾還有溢價,這是吃飽了撐的!二級不能買?我無法揣測他們的買入理由,只能用腦袋被門夾了來解釋----當然你要說基金經理收黑錢了,這需要證據。

    除了機構以外,大宗交易的購買方還有一個就是賣出方自己。

    聽起來很莫名,為什麼要自買自賣一次呢?透過什麼渠道實現呢?

    大概在2010年,稅務總局下了一個檔案,限售股解禁拋售的時候要繳納所得稅。所得稅的計算是按照你能舉證的實際利潤。

    有人會說:我買的多少錢都有,當時出資的證明啊什麼都不見了,這下你沒法徵我的稅了吧?

    你想的美,稅務總局會忘了你?

    規定還有:如果你無法舉證實際利潤,那就按照減持價格的85%計算----黑不黑?他認為你的成本只有15%!

    絕大多數時候納稅都是按照這個85%而來。那麼思路就來了。舉例子:

    我持有1000萬股某股票,現價是10塊。如果我現在10塊拋售,那麼我應該繳納的稅收為1000萬*10*0.85*20%=1700萬;如果將來他漲到100我選擇拋售,那我要繳納稅收為1.7億元----明白這個思路了麼?

    在看好這個股票的前提下,在低位買賣一次,限售股就變成了非限售股,將來哪怕漲到1000塊也不用再次繳納稅收,這就是所謂避稅的由來。這就是為什麼行情低迷的時候大宗交易也不歇著,但大宗交易中介反倒是沒飯吃的原因----自己賣給自己需要個屁中介啊。

    如何實現自買自賣呢?很多人說:這個問題真傻,自己買賣不就行了麼。有這個想法的人才傻。

    這種擦邊球當然要越隱蔽越好。當然可以老公賣給老婆,兒子賣給兒媳婦,以後要是秋後算賬呢?忘了我們的黨的傳統了?更何況,地主家也沒有餘量,大家手頭現金都沒有那麼足啊。1000萬就是1個億的資金,難道讓我500萬的一點點的挪?開戶券商非瘋了不可,這將來怎麼跟證監會解釋啊?

    必須引入一種機制,可以實現實際轉持但又不丟失控制權且權屬明晰。事實證明,車到山前必有路,人的主觀能動性威力無窮。我簡單寫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很多信託都已經在嘗試,而且裡頭竟然還能引入另外一種模式:

    首先由信託公司出面,設立一個信託產品,不管去哪裡募集一個億資金,利率水平無所謂,一會兒你就知道為什麼無所謂。這個信託的作用就是全額以10元價格收購我手上的1000萬股某證券。然後信託變成大股東,我手上多了1個億的現金。然後我拿1個億的現金全額認購這個信託產品。

    現在持有這個股份的是這個信託計劃,而我是這個信託計劃的唯一所有人,所有權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我需要承擔的,僅僅是在信託認購股份那兩天的資金使用費用,平安信託很黑,直接要超過1%。

    這個模式是最簡單的模式,唯一的風險就是我本來說手拿一個億現金之後去認購你的信託份額,結果到時候我反悔了。

    這個理論上可行,實際上不可行,因為信託合同寫的非常清楚,如果我真的要賣票走人何必還搞這麼複雜?

    這裡順便給大家科普一下針對限售股政府的稅收政策。

    納稅金額的20%=應繳稅收。

    納稅金額=實際收益額(自己舉證)

    或者減持價*85%*股數(預設成本15%)。

    納稅金額中,國稅拿走60%----誰也退不了優惠不了,這是給國家的;

    地稅拿走40%---具體省裡市裡縣裡怎麼分,各地均有不同。

    地稅的40%通常都可以辦理退稅手續,就是返還一部分稅收作為納稅獎勵。哪裡返還的最多呢?四個字:老少邊窮。

    現在“邊”不敢去,“窮”有點問題,“老”全中國就兩個地方:南昌和延安,可惜營業部都很少,只有一個路子“邊”。我說三個地方,有心人自己去大宗交易平臺驗證:

    1、南通(這是華泰和中金的大本營);2、黑龍江雙鴨山(江海的大本營);3、青島(某些常常上去露臉的券商大本營)。

    他們的退稅政策都是地稅的80%部分全部退稅。辦理時間不會超過1個月。如果誰跟你說只能在這三個地方退70%,他坑了你。

    還有一些小地方也可以做,不過不常見,單說單練吧,這東西我太熟了。

    今天的重點是第三個買入人群:專業的大宗交易減持機構。

    在大宗交易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問題:缺少對手方。

    持有者想賣,但是沒有人買,這時候大宗交易減持機構出現了。

    大家以約定好的折扣價買賣,然後減持機構再轉手拋售給二級市場;減持機構得到了套利的一點點蠅頭小利,賣出方實現了自己的賣出目的,皆大歡喜,雙贏雙贏。核心問題如下:

    1、定價:一般來說96折基本算高的,金額越大折扣越高;所謂96折的標準一般都是前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比如說昨天收盤10塊錢,那我們就約定好今天收盤之後做大宗,交易價格9.6元。為什麼自己想。

    2、數量:一般跟折扣密切相關,也跟個股的成交量密切相關。比如一天成交300萬股,如果要一次性的減持1000萬股,那頂天92折,如果要減持300萬股,那估計95折也有人願意做。這不過是個風險的度量衡而已;

    3、減持效果:這是個很扯淡的要求,某些人模狗樣的股東會提出這個要求,希望自己減持完畢之後股價不要跌,這都是在說胡話,好比希望自己剛拉過的屎有人搶著吃還說很香很香。我遇到過這種股東;一般來說不跌的太慘,我用技術手段可以實現,但不跌,那不可能!

    4、國有股東的減持:要了親命了,這是最累的。第一國有股東必須要有國資委的批文,其次沒有人敢冒賤賣國有資產的風險;所以國有股東的定價基本都很扯蛋,有按照均價的,有按照20天均價的,最離譜的是遇到一個不懂的上級領導:不是讓你們按照昨天的均價計算交易價格麼?怎麼差了這麼多?嗯?什麼?漲跌停板?誰規定的?……

    在大宗交易的市場上,常年的買入方有實力的就那麼幾家,今年又有不少新生派,由於工作關係,我跟他們彼此都比較熟悉,按照我的理解,全中國的大宗交易市場只有兩個地方最活躍:上海和深圳,而深圳其實做的相對比較少,唯一有名的只有一兩個人,實際上還不是很有實力(我估計我又得罪人了)。

    大家去查詢交易所網站的時候會看到交易所網站有披露大宗交易意向申報,裡面經常看到::奇X投資,實力買家衛XX,鶴壁XXX,這都是中介。

    中介生存的土壤就在於,你要賣,我幫你介紹給大的減持機構,我拿中介費用。上面那幾個,鶴壁那個就是個騙子,其餘倆都是中介,衛XX跟奇X投資其實是一回事。

    所以去年發行了一批專做大宗交易的信託,號稱收益率可以到年40%---這簡直是想瞎了心。上海灘做大宗做的最到位的,一年收益率也許有這麼多,問題是有多少中介在替他跑腿?信託給不了中介費,誰陪你玩?

    信託的好日子不多了,抓緊造吧。定增信託,大宗信託,今年6,7月又發了一批債券信託,我看怎麼死,真的,我看怎麼死。

    目前市場上最多的就是第三種類型的減持。由於大盤在低位,所以第二種避稅的也有。

    對於我們個人投資者來說,遇到大宗交易,我的建議是先跑了再說。尤其是折價率特別低的,比如90折或者92折的,一定是要大肆拋售的前兆。不用想,不走就套你除非你能肯定,這是左右手互轉的避稅操作。

    機構戶買入,多數不太會跌,基本上屬於公關到家,公募舉槓鈴去了。這個生態鏈太黑暗,我都不敢說,大家也不用問,以後記得不要買公募基金就是了。要買買指數基金。

    真正大宗平臺做的好的,在減持過程中確實是平穩的多,像乾照光電那樣的畢竟屬於少數,不過大家很難識別罷了。

    不要企圖用席位特徵去記憶這些接盤方,接盤方之間也有競爭,有時候為了券商的利益也必須在指定券商那邊完成交易,這就是潛規則吧。

    問答:

    我還見過對手盤居然是同一家營業部,是否暗示別有隱情?

    -----------------------------

    這一般都是中介的要求或者券商的要求。

    同一家營業部很正常。幾乎一半的大宗交易都是在同一家營業部完成,因為有些券商連金鑰也沒有,也有個別券商,整個公司只有總部掌握金鑰,比如興業證券。

    另外想問問有沒遇上過原本就有主力資金看好潛伏其中,然後借大宗平臺加大持倉量這樣的情況?

    -----------------------------

    非常少,因為陌生的股份大額持有者一般都是知根知底的。

    這裡面的大宗交易可不可以用個例子說一下?

    -----------------------------

    比如某股票昨天收盤價=10元,我是小非,要拋售1000萬股,你是過橋資金,我們之前就約定好了交易折扣和交易日期就是今天,那麼今天下午收盤之後就透過大宗交易系統進行交易,比如說是95折。

    因此成交價格=10元×0.95=9.5,

    快收盤的時候,假如股價在10塊,過橋資金就會突擊買入幾筆,讓股價漲到10.20,這樣賬面的浮動盈利就變成了7毛,第二天順利出就是了。

    但有些大宗會失敗在什麼地方呢?

    還是剛才那個例子,我是小非,我弟弟,我朋友,都是小非,看到我1000萬9.5就扔了,還是專業的過橋資金做,他們會在第一時間也拋售,導致過橋資金都被套死。即便沒有他們的拋售力量,如果某個股票一天成交100萬股,你一次性的接1000萬的小非,在當下這種行情,也只有死路一條。

  • 14 # 養生投資

    大宗交易是把大股東持倉股票快速變現的批發交易,或主力機構進行移倉、分倉的便捷、合法手段,因為中間有過路、過橋稅費,所以大多數都要折價交易。同時,大股東折價轉讓股份,還可以少繳稅,可以和買方透過其它關聯交易進行差價補償。所以,雖然大宗交易大多數都是折價交易,但是大家看到的,往往是公開表演方想讓大家看到的。天下沒有免費的表演,表演除了要收費,其實背後還有許多不為外人知道的交易。

    比如,大宗交易往往配合大股東減持。

    敲黑板:

    大宗交易往往是在股價回撥到相對低位區域之後,釋出大股東減持公告或大宗交易,配合主力機構洗盤、吸籌的合法行為和做莊策劃。

    因此,從股票個人投資者角度看,大宗交易可以、也常常作為主力機構收割散戶的利器。

    案例分析1:利用股民害怕大宗交易心理,在低位區域打壓股價。

    2020.12.9和12.10連續兩天利用大宗交易打壓股價,收出兩根陰線,因低點31附近具建倉價值,詳見附圖1。

    附圖1:2020.12.9和12.10連續兩天利用大宗交易打壓股價,收出兩根陰線

    股友想想,大股東為什麼不在96元、48元進行大宗交易減持呢?而偏偏要到低位區域減持?查詢F10可知,大股東有國資背景,不能排除潛規則私下利益交易。

    案例分析2:把大宗交易公開資訊變成挖坑指南

    詳見附圖2:大宗交易公開資訊配合連續公開減持挖坑

    附圖2:大宗交易公開資訊配合連續公開減持挖坑

    詳見附圖3:黃金坑挖好後見到黃金

    附圖3:黃金坑挖好後見到黃金

    案例分析3:高手過招,隔空一指。黃金坑成,斬殺空頭。

    詳見附圖4:高手過招,隔空一指。

    附圖4:高手過招,隔空一指。

    詳見附圖5:下半年挖坑1個,再挖坑一個。坑成,斬殺,明年再說。

    附圖5:下半年挖坑1個,再挖坑一個。坑成,斬殺,明年再說。

    綜上所述,大宗交易配合減持,往往用來製造黃金坑,收割散戶。研究透徹後,可以將這種規律反過來應用賺錢。

  • 15 # 使用者嘀嘀噠噠

    這很好理解,大宗交易就是批發,批發價當然一般都有折價。很大一部分大宗交易是過橋交易,機構目的就是把接過的股票最終在二級市場上賣掉,就是二倒販子。也有一些大宗交易是股權的轉讓,散戶需要仔細分析辯別,否則被收割就難免了

  • 16 # 一直在思考的老鼠

    其中上交所規定(2015年最新修訂版):

    1、A股單筆買賣申報數量在30萬股(含)以上,或交易金額在200萬元(含)人民幣以上;B股( 上海)單筆買賣申報數量在30萬股(含)以上,或交易金額在20萬美元(含)以上;

    2、基金大宗交易的單筆買賣申報數量在200萬份(含)以上,或交易金額在200萬元(含)人民幣以上;

    3、國債及債券回購大宗交易的單筆買賣申報數量在10000手(含)以上,或交易金額在1000萬元(含)人民幣以上。

    4、其他債券單筆買賣申報數量在1000手(含)以上,或交易金額在100萬元(含)人民幣以上。(企業債、公司債的現券和回購大宗交易單筆最低限額在原來基礎上降低至:交易數量在1000手(含)以上,或交易金額在100萬元(含)人民幣以上。參考《關於開展大宗債券雙邊報價業務及調整大宗交易有關事項的通知

    5、其他債券單筆買賣申報數量應當不低於1000手,或者交易金額不低於100萬元人民幣

    透過以上證券交易所對大宗交易的定義,可以這樣理解

    通俗一點解釋可以這樣理解:正常交易屬於零售,大宗交易屬於批發,一般正常情況下,批發的價格肯定是會稍微便宜點的,還有就是批發的話,一般也是大型客戶,所以在成本價格上肯定和正常交易的零售是有區別的~

  • 17 # 鑫哥投資

    大宗交易一般都是折價,這個是對的。極少數可以做到溢價,除非籌碼在二級市場非常搶手,即使溢價一般也不高。

    A股30萬股或者200萬以上市值的就屬於大宗交易了,有這麼大持倉量的都不是一般人,大多都是股東。如果手上拿的是原始股,大家都會想到這種持倉成本幾乎可以說為0.因為很多的原始股,他們經過多年的分紅送股,已經把成本拿回去了。他們減持沒有任何壓力,價格的高低對他們來說,他們都是盈利的,當然在行情總體不錯的情況下,誰都想要賣個好價,但是趕上要用大筆資金了,或者行情持續惡化,誰都想快點減持,大幅折價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大宗交易應該來說對股價構成一定壓力,如果有折價大宗交易,一般來說,散戶還是迴避一下比較好。

    交易所要求,大宗交易的出讓方與受讓方,應當明確其所買賣股份的數量、性質、種類、價格,並遵守本細則的相關規定。受讓方在受讓後6個月內,不得轉讓所受讓的股份。對於接盤者也是會有充分考慮,是否是長線投資。

    所以要了解大宗交易,主要還是看投資者自己是什麼型別,短線投資者回避是有必要的,長期投資者要看對公司、行業等基本面整體分析再做決策。

  • 18 # 秋禪來鳴

    大宗當然通常會折價,這就好比你去購買商品,是不是量大商家給你折扣才多?

    當然股票買賣跟一般商品買賣形式有所區別,但是一旦賣出較多就要考慮市場流動性,也就是成交額,大宗買賣如果用過集合競價來出售,要是金額夠大豈不是砸出跌停?否則掛單在那半天也無法全部成交,流動性是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還有一些股東和機構之間的交易,一些股東可能急於套現,但是又不想給股價波動帶來巨大壓力,走大宗交易緩解拋壓,從一個股東倒騰到另一方手裡。由於存在差價,當然就可以再次賣出套利啊。

    有時候還為了拉臺股價,需要足夠籌碼控盤,一些機構也會透過類似手段獲得股東籌碼,相互勾當而已。

  • 19 # 老柳閒聊

    大宗交易100%都是折價的,因為股東為了套現不折價就沒有人買,如果股東在二級市場套現的話,會遭成股票大幅度波動,很可能引起股民的跟風拋售,而遭成股票直接和間接性下跌,而導致財富減少。

    每一種遊戲都有一定的遊戲規則,就看你在那一個層次。

  • 20 # 小麥理財

    什麼是大宗交易?大宗交易指的是在證券市場上,有最低限額的單筆買賣申報,需要買賣雙方都達成一致協議才能完成的證券交易。

    比如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的單筆大宗交易最低限額為“申報數量不低於50萬股,或者交易金額不超過300萬元人民幣”。所以一般來說,大宗交易的規模、數量還是金額都比較高。

    如果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或者持股比例較多的高層需要減持,超過股本1%以上的股份都需要透過大宗交易找到願意接手的機構方才能減持。

    那為何大宗交易經常出現折價賣出的現象呢?首先,大宗交易屬於規模化的交易,如果想要更快找到下一個機構進行接盤,降價處理是最為快捷的方法。

    其次,大宗交易很多時候都是大股東限售減持,而這部分是需要繳納稅收的,因此部分大股東在進行大宗交易時都會透過折價交易,來降低稅收的比例。

    那麼機構透過大宗交易折價拋售大量股票,是不是在收割散戶呢?其實並不然。因為折價出售並不只是意味著機構看空該上市公司股票未來的走勢,也有可能機構需要調整投資策略,急需資金,才會選擇折價大宗交易。

    並且,如果有其他機構願意接手,也可以證明該公司股票仍舊有人看好。更重要的一點,大宗交易的成交價不作為該股票當日的收盤價,也不會影響到二級市場當天的漲跌。市場中也有不少股票當天出現折價的大宗交易後,第二天股價仍舊上漲的。

    因此大家對於折價的大宗交易可以持有中性的態度看待,短期該股票的情緒面可能會受影響,但如果公司本身並無任何利空,大家其實並不用過於擔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男友吃剩飯讓他很不開心,我這樣做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