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4
回覆列表
  • 1 # 於雁鳴的哲學與易經

    中國古時有天圓地方一說,所謂天圓是因為古代人們不知道地球在轉,而看到的是天上的景象在動,並且能夠形成迴圈,因此認為天是圓的;所謂地方,是當時的人們不知道地球是圓的,把大地認為是一個平面,一個平面並不足以使物質存在和運動,所以平面之上是一個空間。有了空間才有山川河流,樹木人物等,人們受裝東西的箱子的啟發,將這個空間稱為地方,這個方不是平面的方形而是立方。古時的四方城郭,四合院等都是方形的空間,應該都是地方的概念。天圓地方的理念比較典型的反映在古代的錢幣中,其圖形如圖6.31所示,外圓表示天,內方表示地,可見其理念的深刻和應用的廣泛。

    太極圖所表示的意義並不是唯一的、固定不變的,平面太極圖所表示的內容是廣泛的,深邃的,同樣,立體太極圖表示的內容更是廣泛的,深邃的。它根據不同的內容可以表示不同的系統,如果取天與地的內涵,則外圓為天,曲線為地,是天地的系統;如取時間與空間的內涵,則外圓為空間,曲線為時間,組成時空系統;如果取地理或日照的內涵,則外圓為地球,曲線為地質曲線,組成地質系統;或者外圓為地球,曲線為陽光直射曲線,組成了溫度系統。所以可以看出,太極圖的涵義是廣義的,而把它應用在某一個方面時它又是狹義的。

    古人說“在天成像,在地成型”,天上的風雲雷電等都是一種現象,它們都不能用一種確定的形狀來表示;而地上的物質如山川河流,樹木人物等都有自己的形狀,都有自己的運動狀態、固定形態和特徵。天上的現象雖然沒有固定的形狀但可以用八卦的卦象來模仿,如用八卦模仿日照、溫度、時間等,地上的形狀是確定的,可以用八卦組成的立體來表示,這應該是“在天成像,在地成型”的一種含義。

    在太極圖構成的立體時空系統中,外面的球面為空間,裡面的曲線為時間,曲線又可以表示為八卦、表示為立方體,由此構成的圖形如圖6.32所示。已知時間是不會停滯的,它是不斷在變化的,而由時間的得來可知,對應變化的時間一定有一個空間,不同的時間就對應不同的空間,而且八卦又能發展為重卦,重卦又形成重疊的立體,因此可以形成圖6.33的圖形,形成太極球的多時空,與《辯》書中的多時空理論相對應。

    世界是立體的,對它的表述應能反映這個立體。平面的圖形可以表示事物的運動,但這個運動發生在立體之中,要形象地、完整地表述事物的存在和運動,太極圖必然是立體的,離開了立體的系統,《易經》就脫離了實際,它的詮釋與預測等也就失去了意義。

  • 2 # 趙金錘

    我們的古人對世界的認知大致過程是:長達數千年或更久的觀測並記錄,由一代代人不斷總結歸納規律,再與實際觀測結果驗證,終於到某個時期,大致是先秦,孕育出了成體系的學說。這裡最重要的是“陰陽五行”,以及沒有被現代人重視的“氣一元論”,後者是世界觀,前者是方法論,離開後者,前者是難以被真正理解的。

    古人認為,我們生存的世界是由氣生化而成,特別要提醒,這個氣不是組成世界的基本成分,所以我沒有寫“世界是由氣組成的”,這個氣是生化世界可觀測的萬物和無法觀測的其他形式的事物的源頭。故而,可以認為世界的一切現象都是氣運動的表現形式。而陰陽,就是用來定義和歸類氣運動的人為概念,在此之上,繼而發展出五行進一步細化氣的運動型別。所以,陰陽五行並不是用來描述一切現象的,而是透過現象來歸類氣的運動方式。這個內在邏輯決定了,如果我們要歸類氣的運動方式,首先需要人為的定義一個被研究的時空範疇,以及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也就是觀察者座標,進而在這個時空範疇定義出上下,前後,左右,內外等方向,由此,才產生了陰陽。離開這個特定的前提,陰陽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有的神話描述,混沌初判,陰陽分明。因為有了氣,然後有了世界,有了世界,然後有了陰陽,這個順序在理解陰陽的過程中很重要。

    具體到我們的古人,眾所周知,我們有一類古人重點研究的是人與世界的關係。在古人的歷史條件下,只能透過人為觀測的手段,也就是利用人類自身所具有的感官能力,所以,可以認為,古人人為的構建了這麼一個可觀測的空間範疇:天(日月、五大行星、數十個肉眼能明顯觀測的星宿等)、地(觀測者所處地理特性、周邊其他事物,包括其他人)、人(觀測者本人)。這個空間範疇的選擇條件是圍繞這個人所設定的,也就是在觀測者周圍,與觀測者本身產生氣互動運動最明顯的事物。真實世界中其他與觀測者本身能夠產生氣互動運動,但無法被觀測者感官觀測到的細微變數不在這個人為選定的範疇內,或者說,被忽略了。我們也可以進一步推斷,隨著觀測者本身的感官能力變化,這個範圍也可以變化。在這個人為劃定的空間範疇內,觀察者座標定義在這個人的位置,可見,由此人的視運動產生了方向,陰陽由此確立,進而由氣的運動過程,產生了時間。在這個選定的空間,地是平的,是下,人在地面,是下,也是內,天是無限的,是上,是外,其他的事物,以此類推。這個空間,隨著氣的運動,圍繞著這個人,長時間長度下,可以視為是球形的空間,而這個被研究的空間在任意時間點上的空間切面,就是“天圓地方”。

    總結,“天圓地方”是古人為了用陰陽五行的方法去研究人與世界的關係,而人為選定的以觀測者為中心的特定空間範疇在任意時間點上的空間切面。

  • 3 # 金扣

    “天圓地方”指的是天地陰陽變化之道: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二者合起來都等於十五。從七到九是一個前進上升的過程,如果以一個圓為中心點,再在此圓周上作與其相同半徑的切圓(相切而不交叉),則一定可以作出六個圓,加上原來的圓也就是七個圓,把圓變成方則是九個方。從圓到方,即已經從天道轉入地道。如果把九個方虛其內,則成為八個方。從九變到八,即已經從陽數變到陰數。如果把八個方變成圓則只能變成六個圓,從八到六,從方到圓,從地道到天道,是事物的質變,也是根本方向的轉變。

  • 4 # 醫易同源33

    古人說的(天圓地方)是正二十八宿值日方位與二十八宿在實用過程的變化,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南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巽軫。二十八宿在天上是按月今圓轉,正月室壁,二月奎婁,三月胃昂,四月畢嘴參,五月井鬼,六月柳星,七月張巽,八月軫角亢,九月氐房,十月心尾箕,十一月鬥牛,十二月女虛危。由此而來

  • 5 # 之永書法

    最早的關於天圓地方的記錄出現在《大戴禮·曾子天圓》,孔子的弟子曾子對於大地的正正方方形狀也有過困惑,當單居離問於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誠有之乎?曾子曰: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看來古人最初說的天圓地方不是我們現在的理解那樣,黃帝內經上說人頭圓象天還可以理解,說足方象地就不好理解。看看《說文解字》“,圓,環全也,方,並船也”,就能理解了。方最初指兩隻船並在一起,後來引申為方向,這和古人測日影定方向有關。

  • 6 # 心智玩家

    【天圓地方】其實是對【天員地方】的誤解。

    《郭店楚簡老子》中有:天道員員,《淮南子》中有:天道為員,地道為方之說。

    這個【員、方】的字義,最早來自於甲骨文,請看下圖:

    要理解甲骨文的造字思想,必須要匯入兩個概念:「重疊結構世界」與「心智系統轉換」(老讀者可以跳過這一段)

    中華源頭文化的核心建立在「重疊結構世界」與「心智系統轉換」基礎上,甲骨文造字的時候,就是根據「重疊結構世界」以及「心智系統轉換」造的字。所以,不能用我們現在對文字的定義去認識甲骨文,甲骨文並不是為了記載日常語言、經驗而創造的文字。而是為了向後世傳遞「重疊結構世界」與「心智系統轉換」而創造的圖示。

    1、重疊結構世界:完整的世界,由顯性、隱性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世界重疊而成,其中隱性世界是完整世界的主體。

    2、心智系統轉換:完整的人體,也由顯性、隱性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人體重疊而成,其中隱性人體是完整人體的主體。顯性、隱性人體中各有一套心智系統。一般人只會使用顯性人體的心智系統(下稱:第一套心智系統)。心智系統轉換,就是讓人學會使用隱性人體的心智系統(下稱:第二套心智系統)。

    把「重疊結構世界」與「心智系統轉換」的概念理解了,先來認識甲骨文「方」字。

    甲骨文「方」字的造字,是以「人」字為基礎,然後在「人」字的頭部加了一些限制性的橫、豎筆畫,在以往的解讀中,「方」字被解讀成了帶著枷鎖的犯人。

    其實,造甲骨文並不是為了中國先民過日子用的,所以,這個「方」字也不是為了表示犯人而造的,特別是上圖左邊這個甲骨文「方」字。

    這個「方」字的頂上一橫,表示一個人的感知能力被隔絕了,這個「方」字兩邊相連的兩豎,表示一個人的行為範圍被限制了。

    也就是說,甲骨文「方」字真正要表達的是,人的感知能力與行為範圍都被限制住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

    要理解這個意思,我們要藉助現代科技的「虛擬現實技術(VR)」。

    完整的人體是一種處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的重疊結構人體,處在這種重疊結構人體中是個什麼感覺?我們現在可以藉助於「虛擬現實技術(VR)」進行體驗。

    身處「重疊結構世界」中的完整人體,就好比是在玩一種極度沉浸式的虛擬現實遊戲。真正的我們是上圖右邊的遊戲玩家(吾),上圖左邊的「我」,其實是遊戲玩家(吾)操控的遊戲角色。

    這是一個極度沉浸的虛擬現實,「吾」所能感覺到的所有感知覺都來自「我」,「吾」把「我」當成了真正的自己,把「我」所在虛擬現實環境當做了真實世界。

    大家體會一下,「吾」在這種極度沉浸式的虛擬現實遊戲中,「吾」的感知能力、感知範圍是不是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吾」根本認識不到真正的自己,也認知不到真正自己所在的真正世界。

    這,就是甲骨文「方」字所要表達意思!

    解讀甲骨文「員」字要和甲骨文「方」字一起來看。

    之所以會在「天道」之後用「員員」二字,是因為前面一句「萬勿方作」。「萬勿方作」換種句法表示也可以說成「地道方方」,「員」與「方」是對應的。《淮南子》中就有“天道為員、地道為方”一說。

    請看上圖,左邊是甲骨文「員」字,「員」字的下半部是一隻用來祭天的鼎,這個鼎用來表示「天:隱性世界」。「員」字的上半部是一個「圓圈」的象形,這個「圓圈」所表示的意思是相對於甲骨文「方」字來說的。

    「方」字表示的意思是感知能力與行為範圍被限制,而「圓圈」則表示感知能力與行為範圍得到釋放不受限制的意義。

  • 7 # 那邊仍是孤獨

    “天圓地方”說的不是宇宙構造圖,說的是“道”。盧文弨說,“道曰方圓耳,非形也”。《呂氏春秋》說,“精氣一上一下,圜周複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圜”,“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

    “天圓地方”講的是天地之道,也就是天地執行的規律和秩序。天圓地方的“圓”字古字“圜”,這兩個字的字義還是有差別的。渾圓是圜,平圓是圓。也就是說圜是指三維圓球體,圓是指二維平面圓形。所以這個規律、秩序涉及的空間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

    日月交替,斗轉星移,周而復始,這是“律”;天道運轉之“運”,影響到地就形成了五行之“氣”。我們平時說的“運氣”就是從這來的。五行之氣各居其位,就形成了“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五行之氣各居其時,就形成了“春夏長夏秋冬”五季和二十四節氣。由天到地,再到五方五時,這是“序”。

    這個“律”和“序”可以應用到每一個方面。每一個事物每一個現象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天運地氣造化的,這被稱為“全息理論”,預測占卜算卦都是以此為基礎,精通易理的算卦先生對天圓地方的解釋會更精深更全面。

    方圓理論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精髓,這一理念影響到方方面面,方圓也演化出了另外一個詞“規矩”。比如做人要“內方外圓”,內方,內心要方正,有原則有節操;外圓,行為處事,要圓滑講方法,也就是要有情商。

    古人從未把天圓地方當作宇宙模型,反倒是現在很多人硬要把這四個字解釋成古人狹隘無知的宇宙觀。古今的宇宙模型也有,看看張衡的渾天儀,就知道古人的偉大了。

  • 8 # 命理師陳一宏

    古人說“天圓地方”,都被現代人誤解為知識不足胡說八道。事實上,並沒說錯,是今人糊塗而已。

    天圓地方,都被誤解為:我們古人說天是圓的,大地是四方塊。這是今人淺薄之見。

    今天,我們先來講我們所能觸控感知到的這個大地。古人很早以前,已經把大地的方向分為四方了,東西南北。所以,地當然是方了,再細分,還可以變成八個方向,再細分,就是我們現在羅盤標劃的二十四山了。一點都不違背事實。

    再說遠點的天圓,沒人可以丈量拍圖片證實,怎麼能說是圓的呢?但由不得你不信!

    確確實實,天就是圓的,不僅眼睛感覺天如圓蓋,實際上也如此。在宇宙中,所有星體的走向,都是周流不息,都是圓形走向,怎麼走,都是一圈。月亮繞著地球轉,很多星體包括地球繞著太陽轉。整個太陽系又繞著什麼轉了?大到銀河系,整個銀河系的星體都繞著銀河的中心旋轉流動。

    天雖然看似廣大無邊無際,但整個天,整個太空,都有我們看不見的彎曲,使萬物不自覺的周旋不息。

    因此,古人講“天圓地方”不是沒道理的,他們有先見之明,只是限於技術條件,他們沒法做進一步的證實而已。

  • 9 # 霹靂火76228767

    天圓地方是最早產生的數理文化之一,而且古代東、西方這個認知居然一致。

    西方的地心說把這圓更描述的像九重天一樣。這就是基於肉眼的觀察現象。

    為了數理一統,從古埃及到古系列,一直在解決一道數學題,畫圓為方。古埃及的數理答案是金字塔,古希臘搞出了圓的幾何性質,產生勾股定理。

    而東方古代的大錢,明顯是天圓地方。而且基於對五緯的觀察,將五緯的天象成功用四方的河圖表達。

    不用把這事想複雜。古人就是這麼認為的。西方直到哥倫布還害怕從海邊掉出去。

  • 10 # 無風即風

    這個提問的首條推薦,很可惜又是錯誤的。

    “天圓地方”並不是指天空是圓的、地是方的,它本來就是不是一種天文觀,而是哲學觀。

    目前關於“天圓地方說”的最早出處,是暫時無考的,但是關聯的記載是可以發現的:

    1、學界公認的出處《尚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這段記載,大概是能看出來“天圓地方”的雛形。

    2、正式的出處《大戴禮記·曾子·天圓》“單居離問於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者,誠有之乎?” 曾子曰:“離!而聞之,云乎!” 單居離曰:“弟子不察,此以敢問也。” 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謂之圓,下首謂之方,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

    有趣的是曾子與弟子單居離的這段話裡,卻又是質疑了“天圓地方”說——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yǎn、掩)也(如果天是圓、地是方的,那麼四角就不包含在圓裡面了)。

    對於這個反問,曾子自己在《天圓》裡給出了答案:

    “且來!吾語汝。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而禮樂仁義之祖也,而善否治亂所由興作也”。

    這段話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曾子說“天圓地方說”是孔夫子說的,但是孔夫子他說的“天與地”實際上是“陰陽之道”——很明顯的道理,先秦時代,“道”就是哲學專用名詞。

    因此,我們可以有這段記載得出,其實“天圓地方說”最早的面貌是哲學觀,而不是天文觀,《堯典》中的那一段如此簡單的描述,是不能視之為何種觀點的,僅僅只是記載而已。

    3、“天圓地方說”到底是怎麼來的了?

    既然曾子說,孔子在解釋“天圓地方”時說到了“天道”,那麼我們自然可以立馬聯想到另一個人,那就是:

    “道”,顧名思義,當然是道家的專屬名詞,而“天道”也是因為道家始祖老子的《道德經》而成說的。

    那麼,會不會是孔夫子在入周(另一說是入魯)問《禮》於老子時聽他說的呢?

    這已經無從考證,但是由兩人的年代先後可以推知,“天圓地方說”肯定會早於孔子,甚至早於老子。

    4、“天圓地方”實源出《易經》

    這個就不展開講了,簡而言之,就是《易經》裡的六十四卦,南懷瑾在他的《易經系傳別講》裡運用六十四卦圖演化出了“天圓地方圖”,他的理論是古人要運用平方來計算地面,因此,才孕生了“天圓地方說”,如圖:

    答主對卦辭研究不多,因此對南懷瑾的這個理論持觀望態度,但是這的確是有道理的,如:

    “數之法出於圓方,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為句廣三,股修四,徑(半徑)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兩矩共長二十有五,是謂積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生也。”

    這是相傳出於商代但成書於西漢時期的《周髀算經》記載的,該書是一本貨真價實的天文書籍。因此,其對“圓與方”的記述是具有科學性的。這裡講得就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數學理論「勾股定理」,從這裡面看古人對“圓與方”的關係之定義,倒是覺得南懷瑾的《易經系傳別講》是有幾分道理的。

    如此一來,“天圓地方說”似乎又不止是哲學概念,而是確實有天文概念的性質?

    但無論如何,我們首先還是得就事論事,孔子與老子都是哲學家,不是科學家,兩人的學說也都受到了《易經》的巨大影響,從《易經》裡的陰陽學與“天道人倫”等理論,不難看出,老子與孔子的某些類似理論,是與《易經》一脈相承的。

    而且這種理念不獨見於他們倆人:

    “何以說天道之圓也?精氣一上一下,圓周複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圓。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呂氏春秋·圓道》“圓則杌棿,方為吝嗇”——西漢/揚雄《太玄·玄摛》。注:“圓”指天、“杌棿”指動盪不定;“方”指地、“吝嗇”指收斂。就是說,這是天地之“態”。

    以上兩者,都可見其關於“天圓地方”的抽象哲學觀。

    5、“天圓地方說”到底最確切的是指什麼?

    那麼,“天圓地方”到底是哲學觀還是科學觀?

    根據上述的分析,這個問題是無法統一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在探究。

    其實,有沒有人想過:這兩種觀點(哲學與天文觀)各自獨立存在,有問題嗎?

    答案是:顯然沒有問題。

    《周髀算經》中講「勾股定理」時的一句不應被我們忽略:

    這句話實際上是為了下面這句話而背書的:

    這兩段話的意思都是說帝王掌握了“天道”,得以統治天下萬民:

    “敬授民時”——就是指掌握了天文與農業種植的方法,教授民眾生產農作物;“禹所以治天下,此數之所生”——這句話綁定了「勾股定理」的“圓、方、矩”,那麼,就不難推測是何意思:

    眾所周知,禹的一大歷史功績,就是分野劃定九州,因此,“禹所以治天下,此數之所生”,毫無疑問就是指大禹與《九州》。

    也就是「中國」。

    以“天圓地方”的形狀設計的錢幣,起始並流行於戰國時代,《史記》說,秦始皇的地宮按天圓地方結構設計,上以珠寶代表日月星辰,下有秦疆域的立體模型,包括五嶽九州四十八郡。用水銀象徵江河大海云云。

    可見,“天圓地方”從一開始出現時,就帶有濃重的政治色彩——這顯然是老子與孔子引用他創造自己的哲學理論根本的原因。

    此種影響,到了出生戰國的莊子身上,就變得十分明確而且肯定:

    “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莊子·說劍》還有呂不韋,《呂氏春秋·序意》載:“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為民父母。” 蓋聞古之清世,是法天地。”

    以上兩人所引用“天圓地方說”之表述,與《尚書·堯典》《周髀算經》是一樣的,中心思想的都是在傳達:“順天/分野/治民”的政治理念。

    至於這種思維的根源,也不難追尋的到:在甲骨文裡,“天”就是“帝”(天帝),也是“大”的意思,因此,“天”的本來含義,就是指中國原生宗教的最高領袖,也是指人間的最高統治者。

    故所以,秦始皇按“天圓地方”建設地宮、西漢時董仲舒提出“天權神授”——實等於“帝權神授”(也就是帝權天授),這些,也都不難理解了——“天圓地方”成為一種宗教與政治的雙重精神號召而被推上了最高神壇。

    這樣的結果勢必然會影響古人的“天文觀”,從而造成了後人的印象以為中國自古以來就認為地球是方的,但實際上“地方”指的僅僅是中國——這個國家的本身概念而已。

    6、“天圓地方說”並沒有誤導古人對宇宙的認識《周髀算經》:“天象蓋笠、地法復(覆)盤”——天地都是圓拱型。

    還有前面說過的《曾子·天圓》與《呂氏春秋·圓道》都可以看出,“天圓地方說”的政治色彩並沒有影響古人對宇宙與地球的天文觀之科學認知。事實上古人早就意識到,地球就是圓、或橢圓的+宇宙是無限大的:

    中國自古以來的三種“宇宙形態說”:

    ①蓋天說:

    據專家考證,其最早可能起源於殷末或周初。

    ②渾天說

    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大名鼎鼎的張衡與渾天儀:

    專家考證,張衡不是首創者,早在戰國或秦漢時期,就有過類似的觀點出現。

    這是最接近宇宙本來形態,也是最接近現代宇宙學的觀點,這些都證明了我國古人的智慧是不容否認的。

    結論:

    弄清楚“天圓地方”的最關鍵的地方,是要知道它的“兩種面貌”,那麼,就不會再疑惑了。

  • 11 # 最愛山裡風

    天圓地方是人類最初對宇宙朦朧的認識!遵循這一法則有了區分和界定!譬如星月,太陽。人類動物鳥獸與禽類的相處,開始有了最初的思想和記時記事的方法!日月復始四時之變,觀星雲預測陰雨,霧晴,即便是一種假設,卻完美的完成了人類的進步與文明!時至今日也受益人類!試想倘若沒有參照或假設,永遠完成不了這些成就的積累!

  • 12 # 靈虛子

    古代人,無有上天工具,無有天文望遠鏡。對於宇宙及地球之形狀,無從知曉。至於“天圓地方“之語的由來,是根據《易經》而推測知之。《易》乾卦,代表天!而乾卦辭曰,“元享利貞“!坤卦代表地,卦彖辭曰,“直大方習“!古人根據此語而說。“天圓地方”認為天像一大鍋蓋!而地是一大方塊!鍋蓋下面是地面,世上萬物皆在此方圓內生存!至今,道教文疏內寫文亦用“天圓地方,律令九章”等語!其來源大概如此。

  • 13 # 麼麼兔小小隻

    天圓地方,是指蓋天儀。

    蓋天儀的天圖,是畫在撐開的傘上。蓋天儀的地圖,是方形,放置在傘下。

    秦始皇陵裡的帶傘馬車,就是軍用蓋天儀。看了古代兵法書,就知道它的大致用法了。

  • 14 # 眸子8552

    天圓地方,是古人最早認識天地的概念。

    他們認為:天是圓的,而地是方的。經一段時間的認證,人們開始認識″陰陽"的變化。而″天圓地方"便成了陰陽學的核心,一種表現,也是古人認識世界一種思唯方式。而經歷幾千年的社會實踐,也認證了它的正確性。″天圓地方",只是這種說法的一種體現。

    古人透過不斷的對天體(宇宙)的執行規律的觀察,總結出:陰陽五行。

    <黃帝內經>中,明確提出:五運六氣的說法。也就是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變化中,人們應做的工作。而這種"天時,是上天傳遞而來的。

    古人的"天圓",是指時間的特點。″地方"為″四面八方"的概述,也叫″地方"。

    總的講:″天圓地方",就是″時間"與"空間"。是古人的″時空觀念"。

  • 15 # 江湖夜雨不關情

    天圓地方是我國古代陰陽學說的一種體現。古人把天地未開、混沌初起之狀稱為太極,太極生兩儀、就劃出陰陰、分出天地。人們把眾多星體組成的茫茫宇宙稱為天,把立足其間、賴以生存的田土稱為地,由於日月天體都週而復始、永無休止地運動,好似一個圓周一樣無始無終;而大地承載著我們,宛如一個方形的物體靜止不動,天圓地方概念便由此產生。我國的天壇、地壇、四合院等就體現了天圓地方的思想。

  • 16 # 歷史大學堂

    一提起古人對於宇宙的認識,我們不由自主的便會認為古人的宇宙觀是“天圓地方”。其實這是一種刻板印象,古人對於宇宙的認識是非常先進與豐富的,甚至與西方近代以來的天文學相比也顯得毫不遜色。

    如果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有過基本瞭解,就會發現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其實是非常發達的。查閱文獻,我們發現中國古代的宇宙觀主要有三種,即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我們不妨一一走近這三種天體觀,深入瞭解其對於天地的看法與古人的智慧。

    圖1 古代天圓地方之說

    一、蓋頭說: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蓋天說是漢民族一種非常古老的宇宙觀,早在殷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在古人的眼中,地球是一塊平坦的、四方的土地,天空好比一個圓形的屋頂,覆蓋著整個地球,即“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這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天圓地方”。古人認為天與地相接,融為一體。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後來又有人提出其實天與地其實並不相接,天雖然覆蓋著地,但由於地是方的,故而有四個角是無法覆蓋的,於是有人就認為,這四個角上有八根柱子支撐著整個天空。

    蓋天說系統見於《晉書·天文志》,其中記載道:“言天似蓋笠,地法覆盤,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極之下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隱映,以為晝夜。天中高於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萬裡。北極下地高於外衡下地亦六萬裡,外衡高於北極下地二萬里。天地隆高相從,日去地恆八萬裡。”按照該觀點,天是一個穹形,地也是一個穹形,其中間距八萬裡。東漢的著名哲學家王充認為“今試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於平地,去人十里,火光滅矣;非滅也,遠使然耳。今,日西轉不復見,是火滅之類也。”

    圖2 王充(公元27年—約公元97年),字仲任

    當然,蓋天說自產生以來就是一個不斷開放、不斷髮展的體系。“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對於這首北朝民歌,我們並不陌生,其中反映的就是蓋天說的觀點。從民歌中,我們可以看出其中反映的內容無疑是屬於草原民族的日常生活。當我們來到草原,就會發現遠天一色,天好比一個穹蓋,地好比一個棋盤,整個天地連線在一起,融為一體。因此,產生這種蓋天說的觀點也就不足為奇了。

    圖3 渾天說示意圖

    二、渾天說:渾天如雞子

    渾天說的基本觀點認為天上的恆星都佈於一個“天球”之上,而日月星辰都附著於天球之上,不停的運轉著。從這點來說,無疑與現代球體天文學相近。

    那麼,為什麼叫渾天呢,以及這一觀點對於天地的看法究竟是什麼呢?

    關於渾天說的描述,見於《張衡渾儀註》,其中記載“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其兩端謂之南北極。北極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則北極上規徑七十二度,常見不隱。南極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規七十二度常伏不見。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強半。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

    圖4 渾儀,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是以渾天說為理論基礎製造

    相比於蓋天說,渾天說無疑是更推進了一步,其認為天地並不是一個半球體,而是一個球體。這種觀點認為天宇宙好比雞蛋殼,而地球則是其中的蛋黃。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這種觀點認為宇宙是無限的。正如張衡所說:“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在我們今天看來,渾天說比蓋天說更具有進步性,但古人認為這兩種觀點並無高下之分,而是各自持不同看法。不過,渾天說還是具有一定優越性的,那就是根據這種觀點能夠製造出一種天體儀器——渾天儀,古人根據渾天儀能夠製作出較為精確的歷法,對於祭祀與農業生產具有重大意義。

    圖5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

    三、宣夜說:天了無質

    從前面兩種天文觀點來看,無論是蓋天說還是渾天說,都將天體看成一個球體,即一種實體的觀念。與這兩種觀念相比,宣夜說無疑是一場思想革命。宣夜說認為“日月眾星,自然浮生於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即整個天體漂浮於氣體之中。

    其實,宣夜說的觀點起源極早,如《莊子·逍遙遊》認為“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即整個天地是由於氣構成的,並且是無限的。後來的宋鈃、尹文繼承了莊子的元氣觀念,將世界萬物的本源追溯到“元氣”。後來的名家著名代表人物惠子則提出中國哲學史上有名的“歷物十事”,其中一個觀點就是“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這種關於宇宙既無限大又無限小的觀點成為宣夜說的思想奠基。

    圖6 古人對天文記錄的石刻

    宣夜說一直處於發展之中,最終成型於晉代,如《晉書·天文志》記載“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精絕,故蒼蒼然也。譬之旁望遠道之黃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體也。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順或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乎無所根系,故各異也。故辰極常居其所,而北斗不與眾星西沒也。攝提、填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疾任情,其無所繫著可知矣。若綴附天體,不得爾也。”

    這種觀點認為,“天了無質”即天體是沒有形質的,不是一個實體,而是無邊無際的氣。而日月星辰則依託於氣體在宇宙中漂浮執行,各自遵循著自己的軌道,有規律、有秩序的不停運轉。

    圖7 “日心說”(左)和“地心說”(右)

    我們知道,西方天文學最為著名的兩種觀點即是地心說和日心說。

    這兩種觀點都將天體看作一個堅硬的球體,其他的日月星辰都固定於這個球體之上。但宣夜說卻否定了這種觀點。宣夜說認為整個宇宙是無限的,充滿著氣體,世界是由氣構成的,因此呈現出虛空的特點,所有的天體都漂浮於氣體中,各自遵循著自己的軌道執行。這種思想與西方天文學相比毫不遜色,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惜這種觀念在中國古代並沒有引起多大重視,幾近失傳。我們今天能夠了解這一觀點,無疑是得益於《晉書·天文志》,得益於中國發達的史學傳統。

    文:甪里先生

  • 17 # 上古世界文明

    天圓地方有兩層意思,一個是形態,就是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這個能引申到所有自然物質,比如地球,外面是圓的,大地是“平”的。

    另一意思,天圓指的是迴圈往復,也就是時間,地方指的是四面八方,也就是空間。

    任何物質都具有時空特性,因此都具有天圓地方的概念。

  • 18 # 雪域浪子天行健

    《大戴禮記》有《曾子 天圓》篇說明“天圓地方是指天道之往復迴圈和地道直方大(即地之能載和順乎天)。有興趣者可以自己去看看。

  • 19 # 喧譁中得寧靜

    “天圓地方”是古代科學對宇宙的認識。古代漢族人民在認識宇宙的過程中主要方法和現代科學的實證實驗方法完全不同,“內證”是古人認識宇宙的主要方法,而這種方法是按照人體生命一定的能量迴圈模式不斷加強人體自身的能量,從而達到超越普通大眾的感知能力。我們知道普通人的五官感知能力是有限的,這也是現代科學發展的侷限。而古代科學家透過“內證”修習,可以提高自身能量,最終觀察到更細微的宇宙真相和其中的能量執行規律:陰陽五行。陰陽五行具體來講,是分為很多層次的,其概念就如同現代數學中方程式裡的未知數“x,y”,也就是說,當方程式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其中的x,y等未知數是有具體的代表物質的,而當從純粹的數學角度來講解時,x,y就是不具有具體指向的未知數。中國古代中醫寶典《黃帝內經》中就明確提出了五運六氣的學說,該學說本質上是對一定層次天地能量運化的總結,而古人發現,每當天地間能量發生變化時,就會逐漸表現在人們可以看到的相對宏觀的世界,比如當春天以東方七宿為代表的“木”屬性的能量到來時,大地就會解凍,種子開始發芽,一切生命都被這種能量喚醒,進入新一輪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隨著四季的變化,人體生命的健康狀態也會受到不同的影響,因此《黃帝內經》中有《四季調神大論》 [1] ,專門就四季的陰陽變換對人體的影響進行了論述。古人把微觀狀態下能量的變化規律總結為“五運六氣學說”,用來測量天地間能量變化和時間的關係,以及這種變化對地球上生命的影響。這就是古人講的“天時”,所謂天時者,是指從天而降的能量到來時,就是相應季節的開始。由於這種能量60年一輪迴,週而復始,如環無端,因此古人講“天圓”,用來描述時間的特點。同時古人講方位時,用“四面八方”來描述,也叫“地方”。“天圓地方”就是講時間和空間,也就是講宇宙的真實面目!體現了老祖宗智慧的時空觀念這其中還隱含一箇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的精華理論:萬事萬物都是從無到有,而且和天地間的能量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講“天人合一”。《道德經》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 “有無”之妙,是現代人無法解開的謎團。而天圓地方的本質來源,是源於先天八卦的演化中,所推演出的天地執行圖,也天圓地方圖,由道家修行者陳摶老祖傳出。就是:天圓地方圖 [3] 。其中外部環繞的卦象,代表天的運轉規律,而中間方形排列的卦象,則代表地的運轉規律。其中,天是主,地是次,天為陽,地為陰。兩者相互感應,生成了天地萬物,其中人又正好是天地的精華物質所構成,因此被視為天地萬物之靈,能夠感通萬物,最靈者也。天圓地方本質上是《易經》陰陽體系中對天地生成及其執行的解讀,而《易經》為百經之首,國學之源,其思想體系認為萬事萬物都是按照陰陽五行演化而來,因此在古代的各門學科中,都有陰陽五行的思想體系在其中。比如,建築學《魯班經》,生命科學《黃帝內經》,治國安邦的《春秋繁露》,行兵佈陣的《孫子兵法》,飲食搭配方面,地理環境方面的風水學《青囊經》,個人命運方面的《滴天髓》,觀人面相方面的《人倫大統賦》等等,只要能夠想到的方面,幾乎都有《易經》中陰陽的思想體系。這也是為什麼《易經》被尊卑百經之首的真實內涵所在 [4] 。這裡順便講一下,儒家其實也是按照《易經 》的陰陽思想體系提出的治國安邦,三綱五常的社會人倫系統,這個大家可以參考《春秋繁露》,這是公認的被稱為儒家系統提出治國方略的典籍,其中充滿了道家天人合一,天人感應,陰陽五行的思想

  • 20 # 我只想來搞笑

    何謂天圓地方???

    “古人以為天圓地方,亦以圓方作天地的代稱”(<<辭源>>)

    圓,是中國道家通變、趨時的學問;方,是中國儒家人格修養的理想境界:“智欲其圓道,行欲其方正”。圓方互容,儒道互補,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精神。

    圓和方,是最基本的幾何圖形、圖形有柔和圓滿之美,方形有工整方正之美,圓和方,體現了剛與柔的完美結合。

    “圓方”的意念清晰但意義深邃的,還寓意其以高科技立業,汲取世界最新級技術的精華,紮根於中國國情的土壤,憑著不懈的努力,東西互融,步步進取,成為業內的主流。

    圓方的標誌圖形,意念源自“蒼天如圖蓋,大地如棋局” (<<三國志>>)。取棋局的象形,表現圓方長遠的、有計劃的發展策略;借內嵌“天圓地方”四字深邃的內涵,寓意圓方在不斷的追求完美的過程中,賦予論壇恆久的生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文科生想轉行做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