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上名醫

    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普外科顧宏剛主任醫師回答:

    目前,膽囊息肉的發病率在上升。膽囊息肉從醫學上說是膽囊息肉樣病變的簡稱,膽囊息肉樣病變從概念上說是膽囊壁向內隆起的一種疾病。膽囊息肉從病理上分類,可以分成二十幾種,簡單一點可以分為良性和惡性。良性的膽囊息肉又可以分為腫瘤性和非腫瘤性。

    膽囊息肉的檢查不用太複雜,跟檢查膽囊結石一樣,一般首選B超。發現膽囊息肉後需要定期隨訪,膽囊息肉的大小是決定用什麼治療方法的重要依據。一般來說,小於一釐米的膽囊息肉如果有症狀可以服用藥物治療,沒有症狀只需要定期隨訪。

    膽囊息肉的非腫瘤性疾病中包括膽囊的膽固醇結晶、炎性息肉和膽囊腺肌症等,尤其是現在多見的膽囊性息肉樣疾病,初期的時候會比較小,有些可能是小結石,所以在B超下很難分辨是息肉還是結石。

    膽囊息肉在B超下也可以分為這幾類:像米粒一般大小,在兩毫米之內;遍佈膽囊壁,切除後會看到膽囊壁上灑滿一粒粒的白點,這個階段可以透過中醫藥治療。如果息肉長的比較大則需要重視起來。因為超過一釐米的膽囊息肉有很高的惡變率,所以建議不管是什麼型別都手術切除。

  • 2 # 程東峰談胰腺肝膽腫瘤

    膽囊息肉是指起始於膽囊壁、向膽囊腔內突出或隆起的病變,基本上沒有臨床症狀,多數是在超聲檢查史發現的。膽囊息肉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良性病變居多。

    在我國,膽囊息肉的發生率為1-10%,約5%左右的膽囊息肉可能是腫瘤性息肉,具有一定的癌變傾向。無惡變傾向的膽囊息肉包括膽固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纖維性息肉、淋巴樣息肉等,其中膽固醇性息肉比較常見。

    膽囊息肉是否需要手術切除,具體要從膽囊息肉的型別、大小、惡變風險等方面考慮。如果息肉大於1cm,惡變機率明顯上升,建議手術治療,息肉在短期內有迅速增大的可能也建議手術。

    膽囊息肉不需要手術切除的情況:

    1、膽囊息肉大小不超過5mm,無惡變危險因素,建議在第1、3、5年做隨訪;

    2、膽囊息肉大小不超過5mm,有惡變風險的,建議在6個月、1年,然後每年直至5年進行隨訪超聲檢查;

    3、膽囊息肉大小為6-9mm,且沒有惡變危險因素,暫時不需要手術。

    需要建議手術的情況有:

    1、隨訪期間發現,膽囊息肉的大小增加超過2mm,建議行膽囊切除術;

    2、隨訪期間發現,膽囊息肉大小超過10mm,建議行膽囊切除術;

    3、合併有膽囊結石,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情況下,也可以做手術切除。

  • 3 # 麻醉醫生麻小花

    膽囊息肉指向膽囊腔內突出或隆起的病變。一般都是在做腹部B超時發現的。

    不是所有的膽囊息肉都要切除

    大部分膽囊息肉是良性的。當膽囊息肉出現以下情況時,應該考慮切除

    直徑超過1cm;息肉為單發,且基底部寬大;息肉逐漸增大;合併膽囊結石和膽囊壁增厚等伴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右上腹疼痛、噁心嘔吐、食慾減退等

    對於小於1cm,無明顯症狀,且沒有繼續增大的息肉可以不切除。但需要每半年到一年複查一次,檢查就做腹部B超就可以了。

  • 4 # 肝膽外科崔醫生

    小崔醫生就是肝膽外科的,專門治療這類肝膽疾病,所以對於膽囊息肉還是可以講上幾句的,膽囊息肉的發病率相對於膽囊結石是低的,拿我們科收治的患者來說是這樣的,收10個膽囊結石的患者可能才會收一個膽囊息肉的患者,這除了與這類患者本來就少有關,還與膽囊息肉大多數不需要治療是有關係的,僅需要進行定期的複查,下面我給大家講一講膽囊息肉。

    什麼是膽囊息肉,是良性還是惡性?

    膽囊息肉其實就是在膽囊裡面長出了凸出腔內的肉球, 當然這個“肉球”什麼形狀都有,可以是單一病變,也可以是多發的病灶。膽囊息肉是有良惡性之分的,但是絕大多數都是良性病變。1、這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膽固醇類息肉,大約可以佔到膽囊息肉患者的60%-90%左右,這與機體的膽固醇代謝障礙有關,而當血液中以及膽汁中膽固醇被膽囊組織所吸收,就會出現膽固醇沉積,進而出現增生樣的腫物,多為脂黃色,質軟如桑葚,一般都是多發性的,幾乎都是良性病變,還未有癌變的報道。

    2、還有一種是炎性的息肉,多是由於膽囊慢性炎症所引起的肉芽腫,直徑一般都是小於5mm的多發息肉,不像膽固醇息肉呈黃色,而是慢性炎症的狀態,與膽囊壁相似,很少有癌變的情況。

    3、腺瘤樣息肉的發病率相對較低,是膽囊的內膜或者肌層發生增生所導致的,有的侷限於膽囊底部,有的會向膽囊內凸出,造成膽囊內腔隙變小,而且還可能伴有結石,而如果是廣泛分佈的情況,可有鈣化或者囊性變,增生比較明顯,是存在惡變的可能的。

    什麼樣的膽囊息肉是需要手術治療的呢,為什麼有些人有膽囊息肉卻不用切除

    1、並不是所有的膽囊息肉都是需要手術切除的,也可以說大多數的膽囊息肉是不需要處理的。那麼切除與不切除有怎樣的標準呢,這個我就要跟大家說一說了,前面我已經講過,膽囊息肉是有良惡性之分的,有一些膽囊息肉是有惡變的潛在風險的,這類膽囊息肉包括:

    ①、單發的膽囊息肉,多發的膽囊息肉一般都不會惡變;

    ②、直徑較大的膽囊息肉,如直徑超過1cm的息肉,而如果息肉大於1.5cm的話,惡變的風險是很高的;

    ④、患者年齡超過50歲;

    ⑤、膽囊息肉短期內快速增大;

    ⑥、同時合併有膽囊結石病變。

    這幾類膽囊息肉患者的癌變風險相對是高的,所以建議早期切除,以減少癌變的機率。

    2、除外這幾類膽囊息肉患者,如息肉直徑小於1cm的患者,或者膽囊息肉多發的患者都是可以暫時不用手術治療的,僅需每年進行一次肝膽的彩超檢查即可,動態監測息肉的變化,如果短期內出現明顯增大或者合併膽囊結石,那麼就需要進行手術切除了。

    膽囊息肉的治療方式有哪些呢

    一、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1、膽囊息肉的治療方式一般都是進行手術治療,但是手術治療的方式是不一樣的,臨床上最常應用的治療手術方式就是進行膽囊的切除手術,就是完全將膽囊切除治療,這樣的話就可以徹底的切除病灶,以防病情的復發,減少患者的顧慮。當然這絕大多數都是選擇進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的,也就是微創治療,既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與創傷,又可以做到美觀,也是最常用的方法。而且一般都不會出現微創做不下來而開腹手術的情況,因為膽囊息肉一般不會產生炎症,所以不會出現組織粘連的情況,相對比較好做。

    2、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一種情況,那就是膽囊息肉一般會合併有膽囊結石的存在,這樣的話就可能出現膽囊炎的情況,增加手術的困難與風險。此外,膽囊其實是人體中重要的消化器官,因為膽囊具有儲存、濃縮膽汁的作用,對於進食的脂類物質有很好的消化與吸收作用,而且膽囊其實還是一個免疫器官,因此將膽囊切除後,一些患者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不適應的情況,如腹瀉、腹痛以及腹脹等,此外,膽囊切除後,膽管會出現一定的形態改變,可能會誘發結石的發生;而比較令人擔心的是把膽囊切除後是增加了結腸癌發生的風險的,當然大部分患者是沒有併發症的。

    二、保膽切息肉手術

    1、現在很多人都比較注重生活質量與預後情況,很多膽囊結石患者以及膽囊息肉患者都會詢問有無保膽手術,都怕切掉膽囊對自身影響太大。因此, 人們的需求十九即能將膽囊息肉徹底切除,又能保住膽囊,畢竟膽囊息肉患者的膽囊一般都是具有功能的,不像膽囊結石患者,部分已經喪失了膽囊的正常功能,所以留著也沒用,進而興起了一股保膽手術的風潮,對於膽囊息肉來說,術前仔細檢視並分析患者的影像學資料,初步判斷是否可以進行保膽手術,手術過程中,將膽囊切一個小口,然後置入內鏡觀察膽囊內息肉的情況,如大小、數量與位置等,以便進行膽囊息肉的切除。

    2、這裡要說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膽囊息肉患者都適合進行保膽手術的,如果膽囊息肉比較多發、位置比較靠近膽囊出口或者膽囊息肉體積較大的話,是不建議進行保膽治療的,而且風險也很高。一般情況下認為保膽手術治療膽囊息肉還是比較有優勢的,患者術後恢復快、疼痛反應較輕,最重要的是減少了膽囊切除併發症的發生。但是也是有一定的缺點的,第一就是會增加膽囊癌的發病率,其次也可能會遺漏較小或者不明顯的膽囊息肉,也會增加膽囊結石的發生。

    最後,如果發現膽囊息肉,要就醫進行分型並結合患者的情況來判斷是否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如果無需手術,則需要進行定期複查。

  • 5 # 天天醫學

    膽囊息肉是膽囊壁向膽囊腔隆起或突出的一種病變,膽囊息肉的發生與膽囊的慢性炎症有著密切關係,膽囊息肉有單發的,也有多發的,有些息肉有蒂,有些息肉無蒂,基底部寬大等多種形態。

    根據膽囊息肉的組織結構分為膽固醇息肉、炎症性息肉、膽囊腺肌樣息肉、膽囊腺瘤、結締組織息肉等型別。其中膽固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沒有惡變的危險,而腺瘤性息肉是屬於癌前病變,有癌變的危險。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有以下特點時容易發生癌變,應該引起重視:中年以上的患者;位於膽囊頸部的膽囊息肉;單發的膽囊息肉;直徑超過1.0cm的膽囊息肉;基底寬大的息肉;合併膽囊結石的膽囊息肉。

    對於大小在5mm左右的多發性膽囊息肉沒有任何症狀的情況下,不需要手術治療,可以繼續觀察。一旦發現膽囊息肉,只要出現以下情況之一,就應該儘早切除膽囊治療。

    1.有明顯症狀的膽囊息肉,不論大小都應該儘早手術。

    2.懷疑惡性變或者有惡變的潛在可能性,以及懷疑有早期膽囊癌的可能時,雖然不能肯定,也應該考慮手術切除膽囊。

    3.合併有膽囊結石、急性或慢性膽囊炎,並有明顯症狀的膽囊息肉,也應該儘早切除膽囊。

    4.大小在10mm以上的單發性息肉或位置在膽囊頸部者,不論是否有症狀,也應該儘早手術治療。大小在10mm以下的沒有任何症狀的單發性息肉,暫時不需要手術治療,應該定期複查B超(3 個月1次),如果發現息肉有增大現象,也應該手術治療。

  • 6 # 醫患家

    說起膽囊息肉,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隨著現代生活、飲食方式變化,膽囊息肉成為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部分患者因為日常食慾不振、右上腹疼痛、進食後噁心嘔吐等症狀就診,而大部分患者無任何症狀,是透過體檢腹部B超發現息肉而就診。那麼膽囊息肉是什麼?必須要開刀手術治療嗎?

    何為膽囊息肉

    膽囊是位於肝臟右下方的一箇中空器官,主要功能為儲存、濃縮膽汁。膽囊息肉是一種膽囊壁向腔內突出、隆起的息肉樣病變。雖被統稱為“息肉樣病變”,但患者不必過度恐慌,因為多數膽囊息肉呈良性。良性非腫瘤性膽囊息肉常見:膽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和腺肌性增生等。腫瘤性膽囊息肉病變常見:腺瘤、腺癌、血管瘤、平滑肌瘤等。

    腹部B超檢查是篩查膽囊息肉的主要手段,但難以分辨其良惡性,只能透過其大小、位置做出初步經驗性判斷。如需要明確診斷,則需進行進一步的CT、彩超、內鏡及穿刺活檢等檢查。

    膽囊息肉的病因

    膽囊息肉的病因尚不清楚,其影響因素很多,通常認為與膽囊慢性炎症及患者自身脂質代謝紊亂相關。目前已知的病因包括:患者膽汁中脂質代謝異常,膽固醇析出形成膽固醇息肉;慢性膽囊炎導致粘膜受損,形成瘢痕增生;膽管發生結石、梗阻,長時間膽汁停滯刺激,胰液反流及消化道感染等。

    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預防疾病的措施主要為健康飲食和合理作息。

    1、規律飲食,少吃多餐,尤其要堅持吃早餐,不要盲目節食,以防膽汁得不到利用而在膽囊中長時間停滯引發息肉或結石。

    2、控制膽固醇的攝入,多食蔬菜、豆製品,同時適量進食肉類但要注意烹調方式,避免油炸、煎烤等。

    3、已有肝膽疾病史的人群適當減少粗纖維攝入,少渣飲食可以減少刺激膽囊。

    4、注意健康的生活作息,少熬夜,忌菸酒。

    膽囊息肉的手術指徵

    因大部分的膽囊息肉為良性病變,所以通常對於沒有臨床症狀、息肉直徑<5mm、有蒂多發性息肉、無肝膽基礎病者,可暫不手術,透過調節飲食,並每隔3-6個月複查隨訪,觀察息肉變化即可。而且目前對於非手術與中醫中藥治療膽囊息肉已引起醫療界的一定重視,但建議患者一定在正規醫院進行治療,遵醫囑用藥並堅持隨訪。

    而透過手術治療膽囊息肉是一種根治療法,但要符合一定的手術指徵,常包括:

    1、 單發息肉,直徑>10mm,蒂粗大者。

    2、 患者年齡超過50歲。

    3、 息肉在短期內迅速增大,膽囊壁明顯增厚者。

    4、 伴有膽結石、肝膽基礎病、腫瘤標記物升高、臨床症狀明顯者。

    5、 影像學檢查高度懷疑惡性病變者。

    因此建議患膽囊息肉的患者務必規範診療,醫生高度懷疑有惡變可能、需要手術的患者也不要諱疾忌醫,要及時進行手術治療。而良性息肉患者不要有過度的心理負擔,堅持健康作息,調整飲食習慣並保持隨訪即可。

  • 7 # 醫療工作者張

    膽囊就是肝臟下空腔臟器,主要濃縮和儲存膽汁。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樣突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因在臨床上和影像學檢查上很難明確其性質,故又稱“膽囊黏膜隆起性病變”。膽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惡性息肉之分,以良性息肉更為多見。膽囊息肉這種疾病屬於肝膽系統常見的一種疾病了,很多人都得過這種疾病。

    膽囊息肉有什麼症狀呢?

    大部分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症狀,一般都是在體檢時做B超檢查發現的。如果有症狀主要是腹痛、陣發性嘔吐、腹脹以及不能耐受脂肪食物等。如果合併有膽囊結石或慢性膽囊炎者,腹痛的症狀就比較明顯。極個別病例會出現膽絞痛的症狀,右上腹隱痛,甚至表現為右肩部放射痛,後背部放射痛等。

    膽囊息肉有什麼危害呢?

    在發病的膽囊息肉中,有5%的膽囊息肉具有癌變的傾向。膽囊息肉可以按照是否有惡變傾向分為:1、有惡變傾向:腺瘤和腺肌症,佔8%,其中腺瘤癌變率較高。2、無惡變傾向:主要包括膽固醇息肉或稱為膽固醇沉積症、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纖維性息肉、淋巴樣息肉、混合型息肉及腺瘤樣增生、黃色肉芽腫性膽囊炎、組織異位症等,以膽固醇息肉最多見。

    膽囊息肉這種疾病可以分為單發性和多發性兩種,膽囊單發性息肉多為乳頭狀腺瘤、單純腺瘤和膽囊腺肌增生引起的腺肌增生病,這種息肉癌變的機率都是比較高的,達到了5%。而多發性膽囊息肉絕大多數都是有膽囊壁的上皮細胞的基底膜裡面存在多餘的膽固醇沉積,它屬於膽囊的良性病變,是很少發生癌性改變的。所以單發性息肉的癌變可能性較大,對病人的危險性也大。

    我們都知道膽囊息肉一般都是手術治療,為什麼有些人有膽囊息肉卻不用切除?

    說到手術切除就不得不提膽囊息肉的手術指徵了。

    適宜手術指徵:1、單發病變,大於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於膽囊頸部,年齡大於50歲。2、多發病變,伴有膽囊結石,有症狀,年齡大於50歲。3、單發病變,小於10mm,無症狀,年齡小於50歲,允許觀察、隨訪和保守治療;病變增大或形態有變化則應手術治療。4、多普勒彩超檢查病變有豐富血供提示為惡性新生物。5、CEA (腫瘤標記物),測值明顯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腸道瘤者。6、膽囊息肉樣病變,有明顯症狀且反覆發作者。7、對直徑小於5mm無症狀病人應間隔3到5個月隨訪檢查,一旦病變迅速增大或症狀明顯亦須行手術治療。

    手術禁忌證: 相對禁忌證: 1、結石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期。2、慢性萎縮性結石性膽囊炎。3、繼發性膽總管結石。4、有上腹部手術史。5、體態肥胖。6、腹外疝。 絕對禁忌證: 1、伴有嚴重併發症的急性膽囊炎,如膽囊積膿、壞疽、穿孔等。2、膽源性胰腺炎。3、伴有急性膽管炎原發性膽總管結石及肝內膽管結石。4、膽囊癌。5、膽囊隆起性病變疑為癌變。6、中、後期妊娠。7、腹腔感染、腹膜炎。8、慢性萎縮性膽囊炎,膽囊小於4.5cm X 1.5cm,壁厚>0.5cm;伴有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礙;重要臟器功能不全,難以耐受手術、麻醉,以及安放有心臟起搏器者(禁用電凝、電切),全身情況差不宜手術或病人已高齡,無膽囊切除的強有力指徵,膈疝等。

    不用切除膽囊息肉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1、單發病變,小於10mm,無症狀,年齡小於50歲,允許觀察、隨訪和保守治療。2、對直徑小於5mm無症狀病人應間隔3到5個月隨訪檢查。至於禁忌症更多的是不能做手術,就是建議手術只不過身體情況不允許,這和不用切除息肉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

    近幾年,非手術和中藥治療膽囊息肉病已引起醫療界的廣泛重視,各種偏方、配方、驗方等在消炎、利膽,控制膽囊炎、膽囊息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針對膽囊息肉的專科用藥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隨著中醫中藥研究的深入,非手術治療膽囊息肉的治癒率,也在迅速提高。

    結語:時代在變,醫學水平也在進一步的改善,以前只能透過一種方式解決的疾病,現在可以有很多的選擇,尤其在中醫中藥的深入研究中,發現許多藥材對我們的疾病都有一定的效果。膽囊息肉也並不一定只能手術治療,一些偏方和專科用藥的進一步發展可能對膽囊息肉也有很大的治療效果,使得人們可以減少開刀做手術的痛苦。

  • 8 # 王藥師心血管講堂

    息肉是很常見的一種疾病,比如膽囊息肉、胃腸息肉、鼻腔息肉等等,它其實就是人體黏膜表面多長出來的贅生物,絕大多數都屬於良性病變。

    什麼是膽囊息肉?為什麼有些人有膽囊息肉卻不用切除?

    很多人一聽到息肉倆字,就聯想到癌症。事實上,膽囊息肉本來很少見,只不過近年來隨著診斷技術的發展,解析度越來越高,也就使得膽囊息肉的檢出率越來越高。而膽囊息肉也絕非癌症,查出膽囊息肉,很多人並不需要處理。

    查出膽囊息肉先別緊張,從幾點入手排出風險!

    膽囊息肉並沒有那麼可怕,甚至有些人能不治而愈。這是因為膽囊息肉也有真假之分,所謂的假性息肉常見有膽固醇性息肉、局灶性腺肌症、炎性假性息肉,這類息肉都是良性的,與癌症毫無關係。不過,也有些真性息肉,包括膽囊腺瘤、腺癌,這是比較危險的息肉。目前來看,絕大多數息肉為假性,並沒有實質性的危害,發病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的不適症狀,無需處理,只要是定期複查即可。

    1、大小辨別:一般來說,B超檢查就能辨別真假息肉,如果是假性息肉的話,那麼大可以放寬心。如果是真性息肉的話,可透過大小判斷是否要手術切除。因為越大的息肉,風險越大。若是10mm以下的息肉,可繼續複查看變化,若是10mm以上的息肉,建議及時切除,以防癌變發生。

    2、症狀區分:正常情況下,10mm以下的膽囊息肉不會引起人體不適症狀,但是若息肉已經引起炎症病變或結石形成,這時候可能會引起不適,比如上腹疼痛、噁心、嘔吐、發熱等,此時若確定是息肉所致,都建議及時切除。

    3、風險高低:最終判斷膽囊息肉是否要手術切除,還是得看息肉癌變的風險高低。這是需要從多方面因素來權衡考慮的,息肉大小、變化只是一方面,還得看患者個人情況,比如年齡大小、癌症家族史等等,如果是50歲以上人群,有癌症家族史或是印第安族裔膽囊癌高風險人群,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無蒂息肉、膽囊壁增厚>4mm等疾病的人群,這些人群屬於膽囊癌高風險人群,若膽囊息肉≥6mm,建議及時切除。

    若在6mm以下,無風險者,建議1年後複查,之後可隔2年複查;若有膽囊癌風險,建議半年後複查,沒有變化的話,可一年查一次;若6-10mm的無風險人群,建議6個月後複查,之後可一年查一次;10mm以上建議切除。

    膽囊息肉患者要注意什麼?

    除了注意定期複查外,在飲食和生活習慣方面要注意,遠離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像是油炸食物、肥肉、蛋黃、動物內臟、海鮮類食物等,都要少吃。另外,可以多吃一些有助消化的食物,如山藥、蘿蔔、楊梅等,多吃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的蔬果、粗糧,如木耳、洋蔥、玉米、全穀物等,有助促進膽固醇排出;吃一些有助促進膽汁分泌的食物,如山楂、烏梅、玉米鬚茶等。

    生活中也需注意提防癌變的風險 因素,做到戒菸戒酒,避免熬夜,規律作息,加強鍛鍊,保持良好的心態等。

  • 9 # 熊貓醫學

    膽囊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治療和壽命。生活中,常見的膽囊疾病以結石、息肉最為多見,這兩種疾病雖然都出自膽囊,但是臨床表現卻截然不同,比如前者會使患者痛得要死,而後者通常會悄無聲音。對於這兩種常見的膽囊疾病,人們對於比較鬧騰的膽囊結石,往往會採取手術治療。但是,對於相對比較“安靜”的膽囊息肉,人們卻表現的十分糾結。

    為什麼膽囊息肉會令人們如此糾結呢?正如人的性格一樣,越是安靜越代表暴風雨即將來臨。什麼是膽囊息肉?通俗來說,就是膽囊的內壁黏膜上面長出了一些小疙瘩,這些軟軟的小疙瘩不像結石會在膽囊裡面自由滾動,而是像海藻一樣隨著膽汁的流動而隨之飄搖,當然這種動作相對很輕柔,所以患者早期也不會有明顯的不適,僅僅在接受常規體檢的時候,會透過影像學檢查發現。

    對於膽囊息肉,能不能接受手術治療,還得看它是不是惡性的,因為膽囊息肉也分良性和惡性。醫生們會根據膽囊息肉的性質,再確定是否進行手術,惡性的膽囊息肉是必須要接受手術治療的,而良性的膽囊息肉則不需要。除此之外,有些患者的膽囊息肉體積比較大,比如單個息肉的體積(直徑)大於1釐米,或為單發病變,或息肉基底部寬大,或生長息肉的膽囊壁區域性增厚,或息肉位於膽囊靠近肝臟或靠近膽囊出口的位置,或合併有膽囊結石等,特別是年齡超過50歲時,應考慮手術治療。

    還有一部分患者,由於對膽囊息肉存在恐懼心理,總是擔心息肉會發生癌變,這種患者長此以往揹負這沉重的心理壓力,也會引發消化道的系列疾病,比如會出現十二指腸部位潰瘍,並因此干擾了正常的生活規律等等。對於這類患者,考慮到長期以往會對患者不利,也是可以採取手術切除息肉的。

    除了這些患者之外,其他的患者並不是不需要接受治療,比如從生活方面也需要高度重視,避免息肉越長越大,或者避免息肉有惡變的風險。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是必須引起人們高度重視的呢?首先,一定要有健康的飲食,對於高脂、油炸的食物,儘量少吃,如果一次性攝入了過多的此類食物,就必須尋求適度的運動,從而幫助身體更好地代謝掉這些食物,避免食物在身體堆積,加重肝臟的代謝負擔。其次,對於有家族性膽囊息肉的患者,對於子女也必須要求定期檢查,對於有徵兆著必須採取及早干預,避免病情繼續惡化。

    最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養成健康的作息規律,不僅對膽囊好,對於肝臟和其他臟器都很好,所以建議大家在平時生活中,少熬夜、酗酒,給自己身體充分的休息時間和放鬆空間,這樣就會少犯某些疾病,給自己的健康加分。

  • 10 # 談健

    膽囊息肉相比膽囊結石,它的“處境”和“待遇”是比較“尷尬”的,很多患有膽囊息肉的人數並不怎麼重視。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人患上膽囊息肉並沒有任何不適相關和無需治療。其實對於良性的膽囊息肉來說,不管不顧自然也無可厚非,但是對於某些具有惡性潛能的膽囊息肉,就需要我們倍加重視了。

    從上面描述的角度而言,雖說大多數膽囊息肉沒有症狀,也不需治療,但是為了預防膽囊息肉癌變,我們必須進行定期觀察。換句話說,縱使“敵不動我嚴防死守,敵動我痛快一刀”。接下來,我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什麼樣的膽囊息肉該痛快切除?什麼樣的膽囊息肉又該“靜觀其變”?

    什麼是膽囊息肉?

    從膽囊內壁突出到膽囊內部的病變稱為膽囊息肉。膽囊息肉分為良性或惡性。良性膽囊息肉主要有3種,即:假瘤、上皮性腫瘤和間質瘤。而臨床的膽囊息肉患者的60-90%都屬於假瘤中的膽固醇息肉。惡性膽囊息肉其實就是膽囊癌,預後差、死亡率高。

    其實,在大多數膽囊息肉患者中,它的診斷總是在腹部常規超聲檢查中偶然發現。一般而言,膽囊息肉和膽囊結石在彩超上都呈現後伴聲影的高回聲團。在彩超檢查的時候,醫生為了區分到底是息肉,還是膽結石,就會讓患者改變體位,觀察高回聲團是否隨體位改變而移動。一般移動的屬於膽囊結石,不隨體位移動的就是膽囊息肉了。

    在臨床之中,大多數膽囊息肉的症狀是非特異性的,甚至是模糊的。也就是說在多數情況下是沒有症狀的。但是也有部分人群會出現噁心、嘔吐、消化不良偶爾的右上腹疼痛。有些息肉太大,可能會阻塞膽囊管或息肉脫落,引起急性膽囊炎或梗阻性黃疸,但是非常少見。在一項大型回顧性分析中顯示:

    腹部超聲檢查發現膽囊息肉中,有64%的息肉是在檢查無關疾病的過程中被診斷出來的;23%的人群具有腹部症狀,13%的人群肝功能檢查升高。

    儘管大多數膽囊息肉本質上都是良性的,但在某些情況下仍存在惡性息肉,因此早期發現和採取適當的早期措施,對於治癒性治療和長期生存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臨床上,處理膽囊息肉的主要目的其實就是為了預防膽囊癌的發生。

    為什麼有些人患有膽囊息肉卻不用切除?

    上面我已經說了,切除息肉或切除膽囊只不過是為了預防膽囊癌的發生。假如一個患有膽囊息肉的患者,經過臨床評估,他的膽囊息肉癌變風險很低很低,那麼他就不需要手術切除,只是需要隨訪觀察就好了。可能大家對於這段描述,還是不能完全的理解。那麼我就詳細說一說,什麼樣的膽囊息肉具有癌變潛能?

    膽囊息肉的形狀:一般而言,良性膽囊息肉都是形態規則,帶蒂的,而且生長非常緩慢,甚至不生長。如果發現膽囊息肉並沒有一定的形態,而且無蒂。這個時候,膽囊息肉更容易癌變,此時也應該考慮手術切除。膽囊息肉往往是單發的,而膽固醇息肉一般都是多發的。很多人就想了,我就一個膽囊息肉,別人膽囊裡面有好多息肉,別人要比我嚴重。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在以往的研究中,孤立性膽囊息肉與多發性息肉相比,癌變的風險更高。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人群的任何膽囊息肉,無論大小,均應考慮進行膽囊切除術;對於50歲以上的患者,存在大於10mm的孤立性無蒂息肉,應該考慮進行膽囊切除術,特別是對於膽石症和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的人群而言。任何有症狀的膽囊息肉都應切除。僅有膽囊息肉且直徑大於10mm,甚至超過15mm快速生長的息肉無蒂息肉或寬基息肉(包括局灶性膽囊壁增厚大於4mm)50歲以上人群的有蒂息肉,併發膽結石的臨床症狀時才進行膽囊切除術。

    在這裡,我還是想要說一句,如果臨床評估需要手術治療的膽囊息肉的朋友,建議應該儘早手術。畢竟膽囊癌的預後極差,我們在還能挽救的時候,能夠避免就應該去避免。

    膽囊息肉不需要手術治療,我們又該怎麼進行隨訪?

    對於10mm或更大的膽囊息肉,如果我們由於合併症或自己的選擇而不適合或不願意進行手術,則我們應該根據醫生的建議,決定是否進行隨訪。如果決定採用隨訪方法,那就一定要遵循醫生的建議認真執行。

    與較大的息肉相比,小的膽囊息肉不太可能癌變。然而,在少數情況下,膽囊息肉<6毫米也曾有癌變的病例。如果我們有6–9mm的膽囊息肉,建議在6個月、1年,然後每5年,對膽囊進行超聲檢查。

    如果我們沒有癌變危險因素,且膽囊不超過5mm,建議在1年、3年和5年都需要進行膽囊超聲檢查。為了能夠分辨息肉是否長大,建議將每次檢查的報告單儲存下來,以後每次的檢查都可以帶給醫生去分析。這樣一來,醫生就可以透過以往的檢查資料對比,判斷出膽囊息肉是否增長。

    如果在隨訪期間發現膽囊息肉增加2mm更多、又或者膽囊息肉超過10mm,建議行膽囊切除術。如果在隨訪期間膽囊息肉奇蹟般地消失了,則我們的膽囊息肉很大可能是假性息肉,不需要進一步隨訪。

    結束語:

    在臨床之中,膽囊息肉雖然沒有膽囊結石那麼常見,但是一旦它發生癌變,後果還是非常嚴重的。正因為如此,我們不管是哪一種型別的膽囊息肉,都應該進行隨訪觀察。一有異常的變化,就可以果斷地採取措施。這才是我們對待膽囊息肉應有的態度。

  • 11 # 生命召集令

    在臨床上經常會有膽囊息肉患者拿著自己的B超檢查結果,來諮詢自己的膽囊息肉需不需要進行手術切除,以及為什麼有人就不用手術切除。其實在臨床上由於每個患者膽囊息肉的情況不同,那麼就需要採用不同的治療手段了。

    對其治療方案的選擇主要根據患者息肉的大小、數目、形態、部位、年齡、短期內疾病發展的態勢、是否伴有嚴重併發症、是否出現膽結石等情況。臨床上對於具有下列特點的息肉多采用手術切除治療:病變部位息肉大於10mm、息肉為單發、光基狀態的、伴有膽囊結石出現膽囊部位明顯絞痛的、患者年齡大於50歲、短期內息肉有明顯增大趨勢、息肉位於膽囊頸部的等;但是對於息肉超過1釐米(具有較高的惡變率)的患者,無論何種情況都首選手術治療。反之對於具有這些特徵的膽囊息肉一般則無需行手術切除(以藥物控制治療、臨床觀察等為主)治療:息肉的直徑小於10mm、患者比較年輕、完全沒有任何膽囊息肉症狀、短期內息肉並沒有增大、息肉為多發的、不伴有併發症、未出現膽結石等。對於這類不需要手術切除的患者,也要定期經行超聲檢查,觀察與監測息肉的變化情況,隨時進行治療方案的調整。

    因此,臨床上由於患者的情況各不相同,治療手段也有所差別,不可一概而論。

    本期答主:蔡露,醫學碩士

  • 12 # Dr.Hu

    膽囊息肉從病理學的角度可分為三種:

    1.膽囊膽固醇息肉是最為常見的膽囊良性病變,直徑多<10mm,常多發、帶蒂,有強回聲,藉助超聲容易診斷。

    2.膽囊腺肌增生症,無蒂息肉,直徑常>10mm,超聲下表現區域性增厚伴特徵性微囊。

    3.膽囊腺瘤,腫瘤性息肉,無黏膜浸潤,可惡變。如果病人年齡>50歲、合併膽囊結石、膽囊息肉增大並直徑>10mm,應視為惡變的危險因素,因此,膽囊腺瘤被認為是癌前病變,臨床上診斷主要靠超聲或者CT檢查,確定診斷依靠病理學檢查。

    關於膽囊息肉何時需要外科手術治療,何時只需要定期複查,膽囊息肉的外科手術指徵:膽囊單發息肉直徑超過10mm,年齡>50歲,有明顯症狀,合併膽囊結石,膽囊頸部息肉引起膽囊管梗阻者,應行外科手術治療。直徑<10mm的單發息肉或者多發息肉,應連續觀察半年,如穩定不增大,則定期複查超聲即可,對懷疑腫瘤的應行對比增強超聲、增強CT 或MR(磁共振)檢查。治療時應行膽囊切除,如懷疑有惡變或者直徑≧20mm應行開腹手術,≦10mm可行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的標本會送病理檢查,若回報為惡性腫瘤應按照膽囊癌處理。

  • 13 # 人體探索者

    膽囊息肉,又被稱為膽囊息肉樣病變,這組疾病的發病率極高,健康人超聲檢查中有3-7%的人患有這組疾病。在屍檢中幾乎都發現了膽囊息肉。也就是說,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這一生,總會患上這種疾病。

    但是得了這種病,也並不是都需要手術,哪些人才需要手術呢?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這種疾病。

    膽囊息肉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確,它有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之分,腫瘤性息肉又分為良性和惡性。其中非腫瘤性息肉和良性的腫瘤性息肉佔了絕大多數,只有極少數膽囊息肉是惡性的。

    非腫瘤性息肉,比如膽固醇息肉,佔了全部46-70%,炎症性息肉佔了7%

    而在腫瘤性息肉中,良性腫瘤性息肉(如腺瘤)佔總數的6%,惡性腫瘤性息肉(膽囊癌)佔7-8%

    臨床醫生透過總結,分析了哪些息肉容易是惡性的,制定了膽囊息肉切除的指徵。滿足以下這些情況的,需要進行手術切除:

    1.膽囊息肉直徑大於1cm的,需要手術切除。因為直徑大於1cm的息肉往往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惡性。

    2.年齡大於50歲的患者,可以採取手術切除

    3.無蒂性或者單發的膽囊息肉,需要切除

    無蒂或者單發的息肉,更容易是惡性的。因此需要手術切除

    4.短期內明顯增大的息肉,需要切除

    5.位於膽囊頸部的息肉,可以切除

    6.伴有膽囊結石的息肉,可以切除

    這是肝膽胰腺和腸的解剖圖

    位於膽囊頸和伴有結石的膽囊息肉往往有明顯的症狀,比如疼痛、黃疸等,因此可以採取手術治療。

    其餘情況的膽囊息肉患者,可以觀察,並不需要切除,定期複查即可。

  • 14 # 小克大夫

    膽囊息肉是膽囊壁的隆起性病變,多為良性,有些有蒂、有些基底部較大、有時單發、有時多發,一般無明顯症狀,多在體檢和腹部B超時發現,當膽囊息肉合併膽囊結石、膽囊炎、膽囊壺腹部(膽囊頸)息肉較大阻塞膽囊管時表現為右上腹痛並向右肩部放射、消化不良等類似膽囊炎的症狀。

    對於治療方案以手術切除膽囊為首選方案,對於直徑小於1釐米、單發的膽囊息肉無任何不適症狀可暫不手術,但需3個月至半年複查一次B超,觀察息肉有無增大跡象,若有明顯增大,應考慮儘早手術;直徑大於1釐米且多發並伴有膽囊炎、膽結石時應考慮及時手術切除膽囊,以免發生結石嵌頓、刺激息肉惡變等情況。

    小克認為,發現膽囊息肉,有沒有症狀及併發症,均應考慮擇期手術,切除膽囊,並行活檢是最佳方法,徹底解除每天想起息肉就不自在的顧慮。現在有提倡保膽切除息肉手術的,小克不推薦,還是連同膽囊一併切除較為安全可靠。

    現在腹腔鏡膽囊手術己普及和成熟,對於擇期膽囊切除是一個好的選擇。

  • 15 # 醫學微視

    【膽囊息肉是怎麼回事?】

    【所有膽囊息肉都需要治療嗎?息肉自己會消失嗎?】

    主講人:慄光明——北京同仁醫院肝膽外科主任 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手術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感染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肝臟外科醫師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MDT專委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 16 # 家庭醫生雜誌

    首先,我們來回答,什麼是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又稱膽囊息肉樣病變,是指各種膽囊粘膜良性隆起的總稱。

    一般患有膽囊息肉的人,右上腹部會有輕度不適;若有結石,則可能出現膽絞痛。但很多人的膽囊息肉都是在體檢的時候發現的,平時並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情況。

    膽囊息肉中,有六成以上屬於“膽固醇性息肉”,其形成與大吃大喝有關,實際上就是大量的膽固醇無法溶解而形成的結晶。這種情況,如果飲食上有所調整,可能會縮小。但不注意,可能會變為“多發性膽囊息肉”。

    至於是否需要進行手術切除,需分情況對待。

    有以下情況者,需考慮手術——

    診斷時懷疑有惡變可能的息肉;

    B超定期觀察室,發現息肉在增大,腺瘤樣息肉或基底寬大,合併膽囊結石或膽囊壁增厚。

    如果沒有上述情況者,可不急於手術,每半年複查一次B超即可。

    如果做手術,一般都是切除膽囊,也有保膽取息肉的手術,但適應症比較苛刻,比方說,膽囊功能必須良好,B超現實膽囊壁不厚,粘膜光滑,息肉不多,且要明確排除惡性的可能。

    所以,是選擇保膽還是切膽囊,最好多方諮詢後,再做決定。

  • 17 # 乳腺科王醫生

    膽囊息肉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膽囊病變,是膽囊黏膜侷限性隆起性病變的統稱,在正常人群中發病率高達4%~10%,大多無臨床症狀,大部分問題不大觀察就好,有的膽囊息肉可以發生癌變,需要重視。

    膽囊息肉病因複雜,可能與膽石症、慢性膽囊炎和膽固醇代謝紊亂有關。也有幾種不同的型別。膽固醇息肉 ,佔膽囊息肉的60%,大多小於10mm,多發、易碎、易脫落,不會癌變。再次B超複查時可能就找不到了。炎症性息肉,為慢性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種肉芽腫,佔膽囊息肉的10%,直徑約5mm,單發或多發。息肉周圍膽囊壁有明顯炎症。不會癌變。還有兩種為腺瘤樣增生或者腺肌瘤有癌變的可能。

    上面4種是非腫瘤性的,還有兩種瘤性的息肉。第一:腺瘤,多數為單發,有蒂息肉,部分病例可同時伴有膽囊結石。惡變率高達30%,癌變機會與腺瘤大小呈正相關,10mm以上癌變機率明顯增大。第二•腺癌 分為乳頭型、結節型及浸潤型。乳頭型和結節型為隆起性病變,表現為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膽囊癌往往為早期。

    對於暫時不適合手術的膽囊息肉,需定期超聲檢查,動態觀察息肉的變化情況(1)膽囊息肉6~9 mm,但無癌變高危因素;或有癌變高危因素,但膽囊息肉≤5 mm,建議在6個月、1年,然後每年直至5年進行超聲檢查。2)膽囊息肉≤5 mm,但無癌變高危因素者,建議在第1、3、5年做超聲檢查。

    在超聲隨訪過程中,如果膽囊息肉增加≥ 2 mm或達到10 mm,建議行膽囊切除術,如果膽囊息肉同時出現了以下三種情況,也建議手術治療。

    1、如膽囊結石、急性或慢性膽囊炎,並有明顯臨床症狀者,均應施行膽囊切除術。

    2、無明顯症狀的10mm以下的息肉,不需手術,可繼續觀察。定期觀察(3個月),若病變有增大趨向,應行手術。

    3、疑有早期膽囊癌可能,也應該考慮手術治療。

  • 18 # 息肉福

    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樣突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看它的性質有的會有的不會,一般不建議手術,用息福欣消除就可以的,而一些過大的息肉就需要及時切除了。

  • 19 # 醫學常識

    膽囊息肉是以膽囊腺瘤和乳頭狀瘤多見的膽囊良性腫瘤,是從膽囊內壁向膽囊腔突出或隆起的病變,呈柱狀、半圓形或乳頭狀,一般分為膽囊腺肌瘤、膽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

    膽囊息肉主要透過B超或造影檢查來發現和診斷。一般根據息肉的大小、性質和生長位置來判斷它的病變性質,當瘤體直徑>10mm時具有惡變傾向。所以,一旦發現膽囊息肉,一定要定期檢查、綜合分析或儘早手術切除。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的膽囊息肉卻不用切除呢?

    主要是因為這些人的膽囊息肉屬於良性病變,也沒有任何症狀出現,而且在近期內不會發生惡變的,或者這些人的膽囊息肉未到達需要切除的標準,所以不用切除。

    然而,大多數人的膽囊息肉為良性病變,但有一部分人的膽囊息肉會發生癌變,甚至有的可能就是早期的膽囊癌,常根據息肉的大小、性質和生長位置來判斷它的病變性質,主要為:

    ●息肉直徑超過1cm的;

    ●單發病且基底部寬大;

    ●息肉逐漸增大;

    ●合併膽囊結石和膽囊壁增厚;

    ●息肉性質為腺瘤樣的;

    ●年齡超過60歲、息肉直徑大於1cm者;

    ●息肉時間大於十年的

    總的來說,發現了膽囊息肉,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別人切了我也要切,或者別人沒切我也不切”,一定要綜合分析到底需不需要切除。因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每個人所發生的變化不同,並且對疾病來說,我們不能抱有僥倖心理,要正確面對。

  • 20 # 普外科林醫生

    膽囊息肉是在膽囊腔內出現的突出或隆起狀的病變,形狀可以是球形的或是半球形的、可能有蒂也可能無蒂,多是良性的。

    按照病理表現又大致分為2種:

    1是腫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其他少見的還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經纖維瘤等;

    2是非腫瘤性息肉,比如說膽固醇息肉、炎性息肉等,還有少數情況下是腺瘤樣增生、異位胃粘膜或胰腺組織等。

    發現膽囊息肉要不要刮除?符合6種情況,考慮刮除

    1.有明顯症狀

    比如有右上腹疼痛、噁心嘔吐、食慾減退、阻塞性黃疸、無結石性膽囊炎、膽道出血或誘發了胰腺炎,如果能夠排除是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腸或者是其他的膽疾病,就可以考慮手術刮除息肉。

    無明顯症狀但有下面5種情況的人,也可考慮刮除膽囊息肉。

    單個病變息肉,且直徑超過了1釐米;50歲以上;連續B超檢查發現息肉變大;腺瘤樣息肉或基底寬大;同時有膽囊結石或膽囊壁增厚。手術方式主要有兩類:

    1類是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對直徑小於2釐米的膽囊息肉適用;

    2類是剖腹手術,適用於膽囊息肉直徑超過2釐米或高度懷疑是惡性病變。

    如果沒有上面說的這些情況,則可以不馬上做手術,每6個月B超複查一次再做決定。

    需要注意的是,少數的膽囊息肉也有一定的可能是早期的膽囊癌,或者是未來可能發生癌變,要積極干預。

    滿足以下條件就要警惕是惡性病變,包括:直徑超過1釐米、年齡超過50歲、單發病變、息肉逐漸變大、同時有膽囊結石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學習,但沒有動力,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