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善若水吳大河
-
2 # 最卑微身份做最偉大事
理論的支援實驗包括原子對撞機,電磁效應現象,生物的吸能現像包括人,燃燒現像。
這是全新的理論所以會和現有很多理論衝突,但一些基本原理又是證明它正確的依據
馮新時空理論
基於相對論和基礎力學的理解,新的時空理論能解釋很多宇宙問題,包括宇宙的大小,起始;還有黑洞,萬有引力,等等問題。
新時空理論認為宇宙分為四個動態對立統一的態。一為空間,二為時間,三為能量,四為質量。四態帶有自身固有的特性。空間固定不可重合帶有排它性;時間運動不能固定,擁有變化性;質量表現為空間的排它性,能量表現為時間的運動性;而質量和能量又有轉化性,非透過二者的轉化讓空間和時間形成了對立的統一。
這四態,造就了世間萬物。任何的空間都是不能相同的,但是所有的時間又是相同的,所以世間萬物都有區別,但又有聯絡,基本上又是差不多相同的。基於這點,宇宙是無邊界,無起始的。在宇宙以外,當出現反時空特性的邊界時就會出現巨大的負時空能量,即真正的真空,叫做負能量。負能量和正能量及質量相互吸引,很快能量和質量就會把出現的宇宙邊界填充,而這些短暫出現的宇宙邊界就是我們觀測到的黑洞。在黑洞裡,因為帶有負能量,光速最少能提高一倍。
新時空理論認為廣褒的宇宙空間內,即地球和太陽之間也是充滿著能量體和質量體的非真空。真空只能出現在宇宙的短暫邊界黑洞內。可以說整個宇宙是相連為一體的。地球和太陽是一體的。但是卻因為時空特性而又完全不一樣。
對於宇宙的邊界黑洞是這樣產生的。基於時間的運動性帶來了變化,某兩個能量質量體在同一時間運動到了同一個空間體內,空間被時間扭曲中出現重疊。基於空間的唯一性和排它性,重疊的空間部分立即出現負能量體,併產生同性排斥,形成黑洞。形成的負能量體又和邊界的正能量體異性相吸並結合成質量體。這時黑洞就擴大。物質就產生。
那這個理論又是怎麼樣解釋萬有引力的呢?這個理論一樣不推翻經典力學理論。但有本質的不同。萬有引力認為,引力屬於質量,即質量越大萬有引力越大,而時空理論則剛好相反,即引力越大後帶來的質量變大。時空理論認為物質因時空對立的正反能量形成黑洞,隨後,在黑洞的邊緣因能的相吸引形成能量的聚合體,這就是物質,也就是質量。而因時空重疊產生的負能量體和大部分沒重疊的能量體是不平衡的,新產生的負能量體大大強於非重疊在平衡狀態下的正能量體,因而大量吸引四周能量體直到跟空間排它的負能量達到一定平衡。這種力主要為負能量體。存在於物質的中心。即萬有引力。並決定物體質量的大小。而非因有了質量而產生萬的有引力。同時,物質間因時間的運動性,物質間也是充滿著能量體,現在人稱為暗能量和暗物質,其實它是時間運動性產生的正能量體,而這種狀況決定了各天體的相互吸引又相互獨立。
空間排它性,屬於它的每一個點,並不是有中心的,而運動不停的時間,不斷的要去扭曲空間的維度,充滿其中的能量體和質量體,隨時而又隨機的相互對撞。但是要想兩個能量體能出現空間的重疊產生負能量,兩股能量體就必須要大小相差不大,方向要相反,並結合著質量。只有這樣才能產生黑洞產生物質或天體。而這個居於各物質或天體中心的小黑洞就是各物質或天體的萬有引力。萬有引力為負能量體。根據本理論,天體的中心很可能就是小黑洞。而每次的大的黑洞產生,除了能把四周能量體變成物質外,也能把四周微小黑洞和物質,吸引形成大天體。這時在的大黑洞的吸引下,整個宇宙的填充空間的物質和能量體趨於虛簿。時空的扭曲就會大大減少。這時正負的能量體吸引力減小。大天體因內部黑洞中的負能量體無法平衡而爆炸解體釋放出弱能量體,讓宇宙重新充實。所以宇宙每時每刻都在滅亡和生成,並且在無時無刻的產生邊界(黑洞),和填充邊界。
所以宇宙沒有始終,它無時無刻都在生成和湮滅。因為空間的排它性產生的負能量體因不斷和正能量體不斷相吸中和,最終負能量體就會小小於正能量體。當中心被同時佔領時就很容易造成新的空間扭曲重疊。形成或強大的負能量體。造成大爆炸或大坍塌。這就是天體的湮滅。
下節,光的形成
-
3 # 藍本動漫
沒有必要搞得好像抽象不得了吧?
假如把質能方程式意義裡外改一下『名詞』,非常可能就能『驗證』了相對論也不一定啊!
據己理解大概分成三個不同的『相對空間』方法:
①微觀狹義相對空間
如:原子力=電子調製方式x光速²
②宏觀廣義相對空間
如宇宙引力=星體調製方式x光速²
如地心吸力=地球調製方式x光速²
意即相對不同的『力』分開來計算,並且把特殊條件都考慮一下,如宇宙空間明顯『缺息』啊,地球上『全息』啊,或者原子之力有無地球或宇宙空間之差別啊?
如果這樣子就能全部『統一起來』了呢?
那個大神假如有抽象思維核算和驗證的能力,不妨自己去試一試吧?
-
4 # 語境思維
關於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爭議,在我看來可以清零告罄了。本題的答案穿插在下面的【十個重要事項】裡,讀者可以自行結論。
我的方程很簡單,大自然本來就簡單。複雜玩意沒有一個好下場,都自行退出歷史舞臺。數學是伺候物理的,不是拿來裝逼的。
▲電弱統一方程,乍看高大上,其實然並卵,一個腦漿進水的標本。我的電弱方程特簡單,關鍵在核子質量方程。
①【思想性實驗】的可靠性問題
②【愛因斯坦質能方程】的困惑
④【真空引力場】的普遍存在性
⑤【固有勢能U₀】的動力學模型
⑥【電子激發光】的電磁波模型
⑦【康普頓效應】解釋光的彎曲
⑨【零點參照系】解釋光速不變
⑩【太陽自震盪】解釋進動異常
1 思想實驗,取決於真真切切的現象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基礎物理學,研究物態所表現的現象。
發現現象,是極為珍貴的。解釋現象,需要物理模型。捏造現象,包括思想實驗。
什麼叫思想實驗?——思想實驗是無裝置無介質的僅憑純理性推理的【想當然實驗】。
雖然我們構建某個理論,需要設想模型或設計方案;但總要付諸於實踐加以驗證。
關鍵是,援引事實的解釋性條文,不可以牽強附會硬往上湊。解釋必須是排它的;理據必須是自洽的,不可違背基本原理。
迄今,狹相的【鐘慢尺縮】效應,我們沒發現任何實錘證據,也沒發現有任何工程應用。導航的相關考慮,有沒有無所謂。
迄今,廣相的【時空彎曲】效應,我們沒發現任何直接證據,也沒發現有任何工程應用。導航的相關考慮,可謂多此一舉。
廣相認定【空間純幾何效應】,否定【真空場效應】,這是廣相的致命瑕疵。
狹相認定【光是光源發射的】,否定【光是光源激發的】,這是狹相的致命瑕疵。
請問,一部汽車開了幾十萬千米,汽車質量增加了0.00000...01克了麼?如何確證?
請問,哈勃測到類星體紅移,就一定是多普勒退行性紅移麼?能排除光自身紅移麼?
請問,光線經過太陽附近發生彎曲,就一定是時空彎曲效應麼?能排除康普頓效應?
2 愛因斯坦【質能方程】的困惑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推導過程,其實是有毛病的,請大家看推導過程的最後一步:
動能演繹:Ek=ʃc²dm=mc²-m₀c²...(A)
即:動質能(E)=靜質能(E₀)+動能(Ek)
即:E=mc²=m₀c²+½mv²...(B)
這裡,【動質能】與【動能】混淆不清,人們不管不顧,乾脆封殺了動能專案,而且上百年人云亦云,幾乎沒人細心追究。
下面,分兩個方面來證明狹相的毛病。一是方程(B)本來就不成立,二是它直接違背了能量守恆定律。
證偽1:【mc²=m₀c²+½mv²】不成立
按洛倫茲變換:m=m₀γ...(B),
其中,γ=1/√(1-v²/c²)...(C)
按動能定義:Ek=½mv²...(D),
(C)代入(D):Ek=½m₀γv²...(E)
代入(A):½m₀γv²=m₀γc²-m₀c²...(F)
化簡:½γv²=γc²+c²...(G)
解出:γ=1/(½v²/c²-1)...(H)
顯然,式(H)與式(C)是自相矛盾的。
證偽2:質能方程,違背了能量守恆定律
狹相的質能方程,直接違背了能量守恆與轉換定律,舉證如下:
已知電子原有速度v=0.001c,電源提供電壓U,電子加速到準光速v=0.99999c,按能量轉換定律,有:
eU=△Ek=½m(v²-v₀²)
eU是確定的,電子動能也確定。但按狹相,電子有質量增量,洛倫茲變換因子:
γ=1/√(1-v²/c²)=1/√(1-0.99999²)
=1/√(1+0.99999)(1-0.99999)
=1/√(1.99999)(0.000001)=707
請注意,此時的電子動能(Ek"):
Ek"=γ△Ek=707Ek=707eU
電子槍本來輸入能量為eU,到了狹相那裡,卻增大了【707倍】,豈不荒謬!
3 【總能量構成】的動力學方程本節【8個方程】是基於能量守恆的展開,是構建【大統一方程】的基礎設施。
3.1 總能量≡可變動能+固有勢能
按理講,對於封閉系統,既無能量輸入,也無能量輸出,系統能量只能守恆,即:
總能量(E)≡可變動能(Ek)+固有勢能(U₀)
即:E=½mv²+mc²...(1)
式(1)叫【總能量方程】,包括兩個專案,即【可變動能Ek】與【固有勢能U₀】
可變動能Ek=½mv²...(2),或是【平動動能(Ekt)】,或是【旋轉動能(Ekr)】。
3.2 微觀物系與宏觀物系的旋轉動能
●微觀物系的旋轉動能,特指電子繞核的震盪動能,可轉換為電子與核電荷間相互作用的【電動勢能】或稱【電位能】,即:
Ekr=½m₀v²=ke²/r...(3)
●宏觀物系的旋轉動能,可轉換為【引力勢能】或【重力位能】,即:
Ekr=GMm/r...(4)
3.3 微觀物系與宏觀物系的固有勢能
●宏觀系的固有勢能:U₀=mc²...(5),是保證所有基元粒子質量與自我形態所對應的且從不參與能量交換的【基底能量】,即:
基元粒子的固有勢能,特指電子以光速自旋以保證自身【漩渦球】結構的角動能:
ε₀=m₀c²=0.511MeV...(6)。
●微觀系的固有勢能,可以是電子自旋勢能的當量數(n),即:
U₀=nε₀,或:n=U₀/ε₀...(7)
例如,質子的固有勢能:U₀=1836ε₀,氦原子的固有勢能:U₀=(1836+1840+2)ε₀
●宏觀系的固有勢能,可把式(5)改寫為:
U₀=mc²=nm₀c²=nε₀...(8)
質量為m=1000kg的導彈戰鬥部的固有勢能:U₀=mc²≈1000×3×10⁸=3×10¹¹[J]。
4【真空引力場】的普遍存在性本節,至關重要,可謂重中之重。
4.1 這一次,愛因斯坦錯的離譜了
廣相的引力場方程,最初發表(1916年)時,是承認【真空引力場】的,當時叫宇宙真空場【Λμν】項。
可是後來因得知哈勃定律,他就否定了這個專案,並稱設Λ項是他一生所犯的最大錯誤。其實否定真空引力場的普遍存在性 才是他真正的最大錯誤。
4.2 真空場,場量子,光量子真空場,就是不含亞原子的空間存在形式。誰都知道,真空有引力,到處可以見證:
吸塵器、托里拆利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文丘裡管、飛機升力,水力噴射器、虹吸效應、嬰兒吮奶、高原反應、離心泵。
真空引力場是一種特殊存在,叫【真空態/場】,有零點能,即一個【場量子】絕對零度時所存在的能量。
真空場被【電子以光速自旋】所激發的引力波的一個波節,叫場量子或引力子,其【固有勢能】,恆等於電子固有勢能,即:
ε₀=hc/λ₀=m₀c²=0.511MeV...(9)
場量子固有頻率,也叫電子康普頓波長,即
λ₀=h/m₀c=2.42[pm]...(10)
由此可見,普朗克常數的定義:
h=m₀λ₀c=6.63×10⁻³⁴[J/Hz]....(11)
若電子以速度v運動擠壓真空場,場就承載了電磁波,其一個波節,叫【光量子】,簡稱光子,此時,真空場就吸收了電子動能,叫電磁輻射能,有:
½m₀v²=hc/λ...(12)
λ=2hc/m₀v²...(13)
一個大粒子,以速度v運動,激發真空場電磁波的場效應方程,依然按方程(13)
4.3 真空場/真空態的三大特性
4.3.1 真空場的【吸能特性】
由於真空場總是處於低能態,因此根據熵增加原理,真空場總要吸收外加能量。
1.5kT=ζ(m/m₀)hc/λ...(14)
式(14),叫【場的吸能方程】,表明熱輻射能量轉換為電磁輻射能。ζ叫激發係數,反映熱力場因電荷間同斥異吸的弱化效應。
4.3.2 真空場的【載波特性】
質量為m的物體動能,因為會擠壓或擾動前方的真空場,場就湧動起來,激發出電磁波,即,真空場可載波,即:
½mv²=(m/m₀)hc/λ...(15)
式(14),叫【場的載波方程】,反映粒子激元(exciton)使場介質激發電磁波。
4.3.3 真空場的【傳力特性】
無論什麼力,都是也只能是經由真空場介質來傳播的。力的本質,是電磁波透過場所表現的輻射能密度梯度,即:
F=▽·σ=▽·(m/m₀)h/λ(4/3)π(λ/2π)³
F=(m/m₀)6π²▽·(1/λ³)...(16)
其中,▽=d²/dx²+d²/dy²+d²/dz
式(16),叫【場的傳力方程】
4.4 場密度(ρ),與光子波長(λ)成反比
真空不空,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總要接收並儲備外來的引力勢能,二是總要接收外來的電磁輻射能。
嚴格講,所有實體都是有真空場構建的。實體的密度,取決於場密度,場密度取決於所含光子的密度,即:【色空亦空】
核子內部的玻色子,其實就是光子。核子內部的光子受到核內電荷之間的【磁約束】。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核子的內部溫度極高,然而材料表面卻顯得涼颼颼的。
例如,雖然電子是一個實體粒子,但是電子內部是純粹的高密度真空場。
▲正負兩個電子分別被加速到光速,碰撞後急遽膨脹為兩個光子,質量守恆,固有勢能守恆,電子動能轉換為光子輻射能。反之,在超高溫與超高壓條件下,兩個光子也可以急遽壓縮為兩個電子。故有以下兩點重要結論:
●光子質量=電子質量,即:m=m₀
●光子勢能=電子勢能,即:ε₀=m₀c²
在電子湮滅過程中,電子急遽膨脹為光子,高密度電子,降解為低密度的光子。
在卡西米爾效應中,超薄真空腔可以被外加機械波震盪擠壓而激發電磁波。
若施加超高頻震盪,真空腔就可以被壓縮成若干電子,即:【聚則成器,散則成氣】
5【固有勢能】的動力學模型固有勢能(U₀或ε₀),涉及基元粒子或電子的極速自旋成球模型的理論假設。
5.1 為什麼“電子一定會自旋?”
其1:電子是一個基本電荷,電子有南北極,就有極軸,有極軸就有自旋。
其2:電子是唯一的最穩定粒子。就形位學而言,只有球形結構,才能迎合【最小作用量原理】,才能保持最穩定的構型。
其3:任何孤立系統,在空間的運動姿態,既有自身的翻滾/顛倒/自轉/自旋。翻滾也是一直自旋,是不規則結構的基本姿態
星際其它、宇宙塵埃、流星雨、小行星、行星、恆星,它們時刻在翻滾。
隨著粒子間匯聚,長年累月的吸積,匯聚體的質量不斷增大,天體都在實施從規則翻滾到橢球型自旋的造形使命。
事實上,天體密度越大,自轉速度越快。脈衝星的自轉週期快0.0014秒,甚或以準光速自旋。
電子本體的質量密度可謂宇宙之最。據筆者測算,電子的電磁學半徑為0.77費米。可這樣估算,電子自旋向心力提供電磁力,有
m₀c²/r=ke²/(2r)²...(18)
ρ=m₀/4.2r³
=9.1×10⁻³¹÷(4.2×0.77³×10⁻⁴⁵)
=3.7×10¹⁴[kg/m³]
=3700億噸/米³
我們完全有理由設想,電子以光速自旋。有人說,如果電子自轉,則根據海森堡測不準公式,電子自轉速度超1萬倍光速。
提示:電子極穩定,電子半徑(r)與自旋角動量(s=m₀cr)都是常量,不適合測不準公式。
而中子半徑,相當於核內電子軌道半徑,遠大於電子半徑,約【0.5皮米】,密度
ρ=1.673×10⁻²⁷÷(4.2×0.5³×10⁻³⁶)
=3.2×10⁹[kg/m³]=320萬噸/米³
注意,我們應當重新審視,中子星與黑洞的尺度與密度問題。
5.2 電子質點的自旋模型
設電子剛體質點化旋轉半徑為r=0.77fm,則電子質點激發光子波長為λ=2.42pm,光子半徑r"=λ/2π=0.39pm,由於電子內部的場密度=光子密度,故電子的場效應質量:
m=m₀+m"=m₀+m₀(r³/r"³)...(18)
=(1+r³/r"³)m₀≈m₀
式(18)中,m"=m₀(r³/r"³)...(19),是電子光速震盪的【光爆質量方程】。
5.3 質子的質量,涉及電子的光爆質量
按標準粒子模型,質子的質量方程是:
質子=電子+繆子+光爆質量(m"),即
p(1836m₀)=e⁺+μ+m₀(r³/r"³)...(20)
式(20),叫【質子的質量方程】,由此可計算質子半徑(r),有:
m"=m₀(r³/r"³)=1834m₀...(21)
r=r"·³√1834=0.39×1.22=0.48[pm]
5.4 核子模型的磁約束原理
大家知道,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衰變,尤其是【β衰變】所釋放的β射線,是以光速運動的光電子流,也叫電子注(e-beam)。
由此可推,在中子內部,存在以光速繞質子運動的【核內電子雲】。核內電子的軌道半徑約為r≈0.5皮米。在0.01秒的視覺感應時差之內,電子環繞次數為:
N=ct/2πr...(22)
=3×10⁸×0.01÷(2×3.14×0.5×10⁻¹²)
≈1.0×10¹⁹[round]
這表明,0.01秒的時差,核內電子的分佈密度極高,核子的邊界層,幾乎同時被有1000億億億個【虛電子】封閉起來。
而核子內的超頻光子,因【電子康普頓散射效應】被嚴密約束在核子內部。
這就是,為什麼核子內部有高達宇宙之最的3700萬億度,而原子外部的溫度可以低到零下上百攝氏度的原理。
▲核子模型有點像託卡馬克磁約束,核子邊界層是一個核內電子的高密度電子雲。
5.5 核子模型的三個附註
附註1:核子半徑【0.5皮米】,而標準粒子模型的所謂質子的實驗半徑為0.84費米。
附註2:按夸克理論,無法解釋質子質量,嚴重虧損88%,其標準粒子模型是:
質子=夸克環(uud)+繆子(μ)+膠子(g)
p(938M)=uud(9.6M)+μ(106M)+g(0)
附註3:希格斯的質增機制,按狹相質增效應,得到希格斯質量能標高達【125G】,更加無法解釋質子的質量構成。
6【電子激發光】的電磁波模型光子是電子釋放出來的?還是電子的加速運動擠壓真空場所激發出來的?
合乎動力學邏輯的解釋只能是後者。電磁波包括光的本質是真空場的推湧。
只要有波源或激元,包括電子激元、原子激元、分子激元、RNA激元、子彈激元,都會擾動附近的場介質,進而激發出電磁波。
著名的卡西米爾效應實驗表明:用機械波振子,作用於一個特製的超薄真空腔,該真空腔就會激發電磁波。這裡與【電子能級躍遷理論】沒有毛線關係。
咀嚼冰糖可以釋放綠色的光,打雷的機械波可以同時激發閃電⚡,摩擦毛衣的吱吱聲會同時激發出電火花。顯然,機械波同時伴隨電磁波。換言之,場介質才是光的載體。
可見,廣相用彎曲時空取代真空場介質,光的傳播無需介質,是經不起推敲的。
如何計算物體運動擠壓真空場,並使場激發電磁波呢?最簡單的方案,當然是前述的電子激發的場效應方程(14)與(15)。
7【康普頓效應】解釋光的彎曲有人說,愛丁堡課題組發現日食時,光路過太陽附近發生彎折,可以證實廣相的時空彎曲理論,其實這不足為證。
大家知道,太陽附近雲集了較高密度的等離子體,尤其是β射線或【光電子雲】,即所謂的【暈】。
外來光線遇到這些電子雲,就會大機率發生康普頓散射效應,即光碰撞電子發生偏折。
如果沒有高密度的亞原子阻擋,光總是走直線,這也符合最小作用量原理與兩點間直線最短的基本邏輯。
▲如果燈塔的光波是彎曲的,那麼還能作為遠洋貨輪的航標嗎?北極圈與南極的燈塔光線會彎曲嗎?
想一想,貼近地球表面附近,地球引力場度很大,但是,東方地平線的晨光是直射的,夜間車燈的光線是直射的。
你用教鞭發出一束鐳射,沿著超強釹鐵硼表面照射過去,鐳射依然直射而不會有絲毫彎曲。
大量事實表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之時空彎曲理論是不靠譜的。
8【熵增加紅移】解釋哈勃定律因為哈勃定律,愛因斯坦放棄了真空場的物質存在性,提出純幾何時空彎曲論。
哈勃定律說,類星體傳遞過來的加速紅移的電磁波被哈勃望遠鏡接收,具有多普勒退行性紅移的規律,即:v=H₀d,
其中,哈勃常數H₀≈74km/s/Mpc,即每隔1百萬秒差距,類星體加速遠離地球的速是是74千米/秒。
其實,這個命題是不可信的,主要原因是:在廣相看來,因為電磁波無需介質而不可能降頻紅移。
事實上,所有的電磁波,都會隨著波程的不斷遠去而不斷衰減、不斷降頻紅移。
▲光源激發光子的初始波長或半徑最短,由於真空場的吸能載波作用,光子波長越來越被拉長,光子半徑越來越大。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類星體初期輻射的是高頻電磁波處於【高能態】,而深太空的真空場處於【低能態】,高能態勢必向低能態發散,電磁波的輻射能是漸漸衰減的。
我們可以把這種因真空場吸能載波的降頻現象,叫【熵增加紅移】。這也就從根本上證否了宇宙大爆炸理論理論。
至於為什麼有的類星體會有升頻藍移現象?哈勃定律與廣相就更無法解釋了,他們集體性避開了這個困惑,也夠諷刺的。
其實,最大的可能性,有兩個。
其一,類星體內部的熱核反應正在漸漸變弱,所激發的電磁輻射的初始頻率當然隨之減弱。
其二,類星體圍繞著它們所在星系的象限走向,正朝地球而來,這種現象可解釋為【多普勒逼近性藍移效應】。
例如,仙女座的M31星系(或類星體),正朝著我們的銀河系而來,表現出升頻藍移。
熵增加紅移,可直接引用哈勃定律與哈勃常數,把退行性速度改成降頻比率即可。筆者曾經發文給出計算公式,不再贅述。
9【零點參照系】解釋光速不變應該說,【真空光速最大且不變原理】,是愛因斯坦對人類認識電磁波的一大貢獻。
但注意,不少人說這個原理“在任意參照系下都成立”,這是違背科學常識的。
為什麼?這裡有幾個要點。
其一,不同的參照系有不同的速度,這是常識。例如,一個乘客在列車甲板上以速度v₂行走,列車相對於地面的行駛速度是v₁。
若以列車為參照系,則行人速度v=v₂,若以地面為參照系,行人速度v=v₁+v₂
對於聲也是如此。例如在列車上,甲乙二人互相對話。以列車為參照系,聲音的傳播速度v=340米/秒。以地面為參照系,聲音速度v=v₁+340米/秒。
對於電磁波依然如此。例如在列車上,有人用鐳射筆向前照射。若以列車為參照系,電子激發的鐳射速度就空氣中的光速,v≈c。若以地面為參照系,光速v≈v₁+c。
這裡的關鍵是:我們要基於能量守恆定律,把參照系(S₀)的能量定義為零(E₀=0),這個參照系就叫【零點參照系】,也叫【最近參照系】(closest reference)。
零點參照系是測量科學的基本原則,不要傻乎乎捨近求遠的變簡為繁的去選擇一個【非零參照系】,而且違背能量守恆定律。
例如,列車上行人的速度,取決於行人實際支付的體能,列車跑得再快也與行人無關。我們把列車作為零點參照系。
因此,就零點參照系而言,真空光速是恆定不變的。至於真空光速為什麼不可超越,也是依據能量守恆原理,不再贅述。
有人喜歡數學遊戲,自以為很嚴謹似的,非要用涉及洛倫茲變換因子的玩意不可,那是他們的自由,開心就好。
10【太陽自震盪】解釋進動異常有人說廣義相對論很好的解釋了【水星近日點的多餘進動】即每100年超額43""(角秒)。
我仔細查閱了採用【PKL】攝動方法論的科研文獻,發現並沒有考慮木星對太陽的反作用引力的最大影響。太陽也在做橢圓軌道運動,每11.5年公轉1周。
況且,這個微小的43""需要100年才能證實一次,至少還需400年做四次驗證吧。
個人觀點:木星對太陽擾動是水星進動異常的主要因素,這與時空彎曲沒什麼關係。由於缺乏大資料支撐,多說無益。
(完),@物理新視野let you go some far
-
5 # 李169260876
別聽他人人云亦云!愛因斯坦把這麼多人引入五里霧中,不能怪他!只能怪這麼多人<太愚蠢>了!對於一個標新立異結論不會把邏輯思惟去獨立思考,作出正確判斷!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用違反邏輯的數學詭辯手法愚弄了這麼多人,是科學史的悲哀!希參閱百度文庫leeyinghua2個人主頁中<相對論數學體系分析及讀者來信>一文!
-
6 # 凌風踏雪不知寒
一幫根本沒學過相對論的人熱烈否定相對論,好比瞎子否認望遠鏡的存在。連牛頓力學都不懂,就靠著“俺尋思…”“俺覺得…”“土地廟裡吳老道說…”就敢大放厥詞。當年否定地球是圓的的人也是這幫人,“地球是圓的人咋不掉下去呢?我用眼看地球是平的啊,麥哲倫一定是騙子。”
-
7 # 科學閏土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提出了一種解釋引力的新方法。當時的流行理論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把引力描述為大質量物體之間的一種力,認為沒有質量的光不會受到引力的影響。愛因斯坦兩次反駁了這一預期——首先,他透過著名的方程E=mc2證明了光會受到重力的影響,因為光有能量;然後他建立了廣義相對論,認為重力實際上導致了時空的彎曲,提出了時空漣漪的概念。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光會遵循這條曲線運動,所以受到重力的影響,不管它有沒有質量。
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可驗證的命題是,光,像任何物質物體一樣,在穿過一個巨大物體如太陽的引力場時被彎曲。如果愛因斯坦是正確的,那麼經過太陽附近的星光在到達地球時會沿著一條彎曲的路徑運動,因此,如果地球上的人在白天觀察一顆恆星,這顆恆星的位置應該與在夜間觀察時略有不同。為了驗證這個猜想,愛因斯坦提出,在一次全日食期間拍攝到的與太陽附近恆星的照片(因為太Sunny會掩蓋受影響的恆星的光線,只有在日全食時才有可能拍攝到),可以與在另一個時期拍攝的相同恆星的位置相比較。
1919年5月29日的日全食給了科學家們第一次檢驗這一理論的機會,英國皇家學會和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指派了兩個天文學家小組前往全日食發生的地點觀察,亞瑟·愛丁頓率領一支科學考察隊前往西非赤道幾內亞海岸外的普林西比島,另一個組前往巴西北部的索夫拉斯觀察。
愛丁頓是極少數理解愛因斯坦理論含義的人之一,他的任務是在一個晴朗夜晚拍攝被稱為“Hyades”的星系團,然後在日全食期間再次拍攝Hyades星系團,這兩組照片在兩個不同時間的對比結果,要麼證明愛因斯坦的理論是錯誤的,要麼證實了他的理論。
日食那天的天氣很差,上午大部分時間都在下雨,但就在日食之前天空放晴了,日食完全可見,可以用位於太陽背景下的Hyades拍攝照片。愛丁頓拍了16張照片,照片沖洗後用於提供恆星光偏轉的測量。前往巴西索夫拉爾的探險隊在晴空萬里中觀測到了日食,但是拍攝地點太熱使裝置精確度下降,這導致了對日食照片底片的測量無效。1919年11月6日,在英國皇家學會和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聯合會議上,愛丁頓展示了他的探險成果,這些照片證實了Hyades星光在太陽引力場中發生了偏轉,測量結果幾乎與愛因斯坦的預測一致。
儘管愛丁頓的觀測質量與後來的觀測相比較差,但它們足以說服大多數當代天文學家,並在當時被譽為廣義相對論對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決定性證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隨後在一次又一次的日食中以越來越高的精度被證實,後續還包括引力紅移,黑洞,鐘慢效應,引力波等等都是對愛因斯坦相對論的驗證。
-
8 # 鍾銘聊科學
愛因斯坦的理論其實大多都被驗證過了,是非常堅實的主流科學理論,並且也被運用到了實際上當中,就拿GPS來說,如果是用牛頓的理論,你可能會開到河裡去,誤差極其大,而用狹義相對論就可以克服不夠精準的問題。那都有哪些實驗證明了愛因斯坦的理論呢?
我們可以來詳細說一說,首先,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理論主要分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兩者是有比較大的差別的,因此相關的驗證試驗其實也是用的不同的辦法。我們來想說一說狹義相對論的驗證,然後再說廣義相對論的驗證。
狹義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的核心是同時性的相對性,說的是兩個事件,在一個參考系下看是同時發生的,那麼在其他的參考下就可能不是同時發生的,事件的時空本身是相對的。這是牛頓完全不同的時空觀。其中狹義相對論還指出,相對於慣性參考系告訴運動的物體,時間會發生膨脹,尺寸會變短。具體的實驗,其實是μ子實驗。
μ子是不穩定的基本粒子,會透過弱相互作用發生衰變,最常見的衰變路線是這樣的:
會衰變成一個電子、一個反電中微子和一個μ中微子。
一坨μ子通常狀態下,2.2微秒就會有一半發生衰變,這個2.2微秒也就被稱為μ子的半衰期。。按照狹義相對論的說法,如果產生的μ子可以接近光速,那因為時間膨脹作用的影響下,μ子的衰變時間會邊長,也就是半衰期邊長。於是,科學家做了一個類似的實驗,確實證明了μ子在接近光速時,會有時間膨脹的效應,並且和理論值驚人的匹配。這就證明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
至於廣義相對論的驗證過程,其實很早之前就做成了。不過在這個做實驗之前,我們要先一說廣義相對論到底是什麼?說白了,就是研究物質之間的引力作用。牛頓的是時空觀是機械的,認為時間和空間是分離的,並且是平直的。
而引力的作用是超距作用,瞬間就能完成傳遞,如果你要問牛頓這是為什麼?其實他也答不上來,所以曾經有一度,牛頓對於這個問題是這樣回答:把這個問題交給以後的人來解決吧。
果然,愛因斯坦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認為時空並不是分離的,而是一對物理量,也不是平直的。而引力作用的本質其實是時空的彎曲。
地球之所以繞著太陽轉,是因為太陽壓彎了周圍的時空,而地球其實是遵循著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即:
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沿著測地線運動,只是在三維時空中的勻速直線運動,投影到二維當中其實就是類圓周運動,所以,我們看到的地球是類圓周運動。
那如何驗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呢?
其實,在引力很小,速度很慢的情況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牛頓理論是十分匹配的,誤差小到儀器測不出來,這也是後來的理論和之前理論的一個基本關係,就是後來的理論在原來理論所解釋的尺度下的近似就是原來的理論。
因此,我們要找一個牛頓理論可能出現問題的地方,也就是引力巨大的地方。在太陽系外確實好找,但是距離我們太遠,實在無法去測量。所以只能在太陽系內,而太陽系內引力最大的地方,其實就是越靠近太陽的地方,所以科學家想到了水星。
水星的光由於引力的作用,在牛頓體系下能算出一個偏折角度,而在愛因斯坦的體系下,也能算出來一個角度。我們只要觀測這個偏折的實際角度,以及這個實際角度和兩個理論算出來的結果進行比較就可以。
做這方面相關實驗的是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他測量了這個角度。(不過這裡要說明一下,他測量的結果在他的時代所用到的儀器其實結果是偏向牛頓的),但是愛丁頓做了弊,得出了愛因斯坦理論更正確的結果。只不過,後人又重新測量了他的觀測,用現代的儀器,結果完美符合愛因斯坦的理論。所以這個實驗證明了愛因斯坦理論的正確性。
除了這個實驗,其實還有很多相關實驗,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就是引力波的實驗。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而最近的這幾次觀測也證實了這個預言。
除了引力波,還有黑洞。科學家透過推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找到了特殊解,預示著宇宙中存在的一些奇怪的天體,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黑洞。
早在上世紀,科學家就證明了黑洞的存在,而最近人類也給黑洞拍了一張照片。
當然,還有引力透鏡等等一些理論,其實都被驗證了,而且按照目前拍攝到的黑洞照片,其實也是很符合廣義相對論的預言。
也就是說,目前來看,無論是狹義相對論還是廣義相對論都是十分堅實的理論,實際觀測與理論十分匹配。
-
9 # 宇宙探索
相對論如何被驗證的?理論上很簡單,當然是透過實踐驗證的。相對論分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中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時間膨脹原理,這點要已經得到驗證,我們每天使用的GPS定位系統就是最好的驗證!
還有狹義相對論中對於質量和能量是同一種東西的描述,兩者可以互相轉換,核聚變中透過損失質量轉換成能量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而廣義相對論的驗證之路比較漫長,但也已經得到驗證,從水星近日點進動,到光線經過大質量天體會發生在彎曲,還有黑洞和引力波的發現,無不有力地驗證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
如今,相對論已經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石之一,另一基石就是量子力學。相對論統治著我們的宏觀世界,在高速和強引力下會更明顯。
不過由於我們所在的世界處於低速和低引力狀態,所以相對論很難體現出來,牛頓的經典力學已經足夠精確足夠我們使用了!不過,一旦到了浩瀚的太空,尤其是以後的太空旅行,牛頓的經典力學將徹底被相對論取代!
-
10 # 科學認識論
1905年,當愛因斯坦連續發表四篇論文後,包括狹義相對論,布朗運動,光電效應等劃時代的科學成果,引起物理學界的震動。科學界包括物理愛好者群體中出現了大量的愛因斯坦的擁躉,這一年也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十年後,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一夜封神!
然而愛因斯坦卻並沒有因為相對論的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獎,這其中的原因就是諾貝爾獎評委會因為愛因斯坦的理論雖然具備詳實的數學推導加物理完備性。但是想法過於超前,且沒有觀測到實際的現象能夠佐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我們應該換一種思路思考這個問題,其實證實相對論是否是正確的可以分成兩步來完成。
首先,一個理論是對是錯,首先要判斷這個理論是不是具有完備性,不論是數學推導,還是物理邏輯上,是不是自相矛盾。如是不是跟已有的現實相矛盾,如果有,那就證明這個理論是錯誤的。不過請大家放心,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具有高度的自洽性,可以解釋用來很多現象,比如引力紅移,水星近日點等問題。
其次,極限測試。當你的名氣過於大的時候,不管是崇拜你的人還是跟你持相反意見的人都會提出各種悖論,他們會在各式各樣的環境下來測試你的理論是否正確。目前,相對論不論在那種環境裡都經受住了這種考驗。2018年7月,相對論剛剛通過了黑洞附近極強引力場附近的測試,相對論完美能透過黑洞附近這種極強引力場的測試。
2019年4月,人類首次拍到了黑洞的照片,這張照片除了直觀地確認了黑洞的存在,同時也透過模擬觀測資料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做出了驗證。在科學家們努力發現下,所觀測到的黑洞陰影和相對論所預言的幾乎完全一致,令人不禁再次感嘆愛因斯坦的偉大。
然而,相對論儘管經歷了這麼長的時間,依然會有許多科學家在研究它,還會製作各種各樣的條件來驗證和測試它,當然這是科學的嚴謹性。但是那些自以為懂科學的民科,不好意思,相對論的對錯就不勞煩你們的大駕了。
-
11 # stemmer
宇宙不繫列六:相對不實在。
相對不實對,絕對不實在。導讀,上篇:時間不回頭,時間心理學、熱力學箭頭。
本篇:相對論核心——相對——不對等。
序,STEM:Science、TechnoI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
等於不等於——哲學上的思考。一、不完備性定理——理論不完美。
一不等於一。定義數字0、1、2、3、4……構建了數學大廈,分支眾多,碩果累累。基於1+1=2、自然數+1=後續相鄰自然數公理,乘除加減乘方開方,延伸出正負數、無理數、實數虛數、無窮極限、邏輯機率。機率統計上,整體合為1,不可能均為0,邏輯上,邏輯真為1,邏輯非為0。0.999……=1嗎?數值上證明相等,然而,一邊是無限迴圈小數,另一邊是整數,怎麼相等?邏輯去哪兒啦?司空見慣的數字一,本質何在?一個蘋果不等於另一個蘋果,現在的蘋果不等於過去的蘋果。0.999……與1之間存在無窮小量差;數字本身沒長度,憑什麼0到1之間距離為1,憑空有了長度?數學上,=等於等同,現實中,微觀世界,真空不空,不確定性原理,真空中位置與動量不可同時確定,完全等同的物質不可確定,哪怕是0,也不全同,來句繞口令:等於不等於等於,等於不等於等同,這一不等於那一。
模型不切實。現代科學理論基於數學定量分析,哥德爾不完備性原理,註定了不完備——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各行其道,尚不融洽。我們只能用光來看宏觀世界,還不能同時看到任何物質的全貌,沒有透視眼,看到的只是某一側面——某一方面的投影,更糟的是,我們遠看無法看得太遠——太遠看不到,近看還是近視眼--微觀世界看不清。無法擺脫正確認知侷限性。理論模型只能近似地模擬現實世界某一側面投影,構造個單位圓,圓周率己精確到百億位,現實精度至多奈米級,真相是,計算越精確越不切實——我們的實踐檢驗技術資料與數學模型有別,萬有引力常數G、光速C等等自然常數,甚至數學常數e、π的確切數值不可知。
理論不完美。研究地球公轉,將地球、太陽當成兩個質點,研究地球自轉,即找不準地心,又把太陽月亮丟在一邊不管,丟三拉四是科學家的強項,目前只有兩個大例外——愛因斯坦和狄拉克。愛因斯坦相對論基於三個原理,一套黎曼數學,形成一整套自洽的理論,得出E=MC²,給出了場方程,預言了光線偏折、水星近日點進動,引力紅移、引力拖曳效應、引力波,被先後一一證實。真正的質能公式E²=(PC)²+(MoC²)²,狄拉克將平方開了,得到廣泛應用於量子力學的狄拉克方程,構建了孤獨的狄拉克函式、得到了特殊正負電荷解,預言並被證實了正電子。雖然相對論鐘慢、尺縮、黑洞……等等,依然是未曾蓋棺定論的熱點話題,或許太多人忘了那個不想去領諾貝爾獎的保羅•狄拉克,忘了愛因斯坦與狄拉克才是量子力學主要奠基人,忘了光電效應一份份,忘了量子自旋它不轉。太多人只記得廣相與量子論的“矛盾”。
科學理論在螺旋式上升,不完美才對。
二、光速不變原理——超距不實時。
尺鐘不分離。尺縮、鐘慢、質增是狹義相對論之推論三兄弟。質增效應公式:M=Mo/√(1-V²/C²),由E=MC²、P=MV,代入質能方程E²=(PC)²+(MoC²)²,簡單換算即可得。質能方程被狄拉克正電子預言證實,△E=△MC²,由原子、氫、彈佐證,動量P=MV質速之積沒多大毛病——質增公式成立。質疑質增效應的,幾乎被別人核沒了。尺縮效應——長距才明顯,也沒尺子好量,想量也夠不著——質疑尺縮效應的,幾乎被自己嚇沒了。只剩下鐘慢效應,一直被噁心,質疑鐘慢效應成為攻擊狹相(廣相夠不著)的鈍刀。歸根結底,光速不變原理還沒進入普遍常識殿堂,質疑的狹相的,幾乎都忘了,鐘慢與尺縮是連體兄弟——這邊鐘慢那邊尺縮,尺鍾合體不分離,光速不變。
絕對不實在。躺在床上,坐地日行十萬八千里,看看星空,你轉他轉只有我不轉,想想現實,我不特殊也在轉動中,失去了方向感——絕対空間無基點。相對性原理——狹義上,所有慣性系平權,廣義上,所有非慣性系平權,相對論拋棄了絕對時空——絕對的實在找不到。
相對不需梗。相對論之所以叫相對論,因為一切都相對。相對性原理——宇宙中所有物理規律統一,與參照系的選擇無關——本質就是因果論,現代科學的目的在於找尋普適的定量關係的因果論。相對性原理普適、無梗。
超距不少梗。經典力學中牛頓第二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忽略了空間距離,表現為超距作用。牛二定律在平常生活中應用精度足夠,甚至還據此發現了許多太陽系行星,但在航空航天、衛星定位、天文觀測中,相對論效應顯現,繞不開超距作用之梗,經典力學解釋不了光線偏折、水星進動、引力紅移現象。
光錐不可越。所有觀測到的的傳遞實效應最快速度,目前還沒有突破光速的實證,當前只能認可實效應傳遞速度最快為光速。現在的你,只能享受8分鐘前太陽發出的Sunny,地球鐳射,8分鐘後才能到達太陽,ds=Ct,移形換位所必須時間隨距離線性增長,所有實效應,均光速延遲到達,光錐之外,效應超距未至。
光錐之外光速延遲效應,不實時對應。
不等於等於——數學上的模擬。一、最短時間原理——瞬時不可達。
最速曲線不直線。最速曲線,是旋輪線——典型的車輪上石子運動軌跡線,是條擺線。一個質點,在重力作用下,到達不在它垂直下方的另一點,等時曲線——旋輪線用時最短。在等時曲線的任何位置上零速開始滑落,都將以相同的時間到達同一位置。擺線方程:
x=k(a-sina),y=k(1-cosa)。
參照變換不簡單。車輪上石子運動,有點複雜,假設在車輪軸上,有車輛整體勻速直線運動方程:x"=Ra,y"=R,設k=R為車輪半經,代入擺線方程,得:
x"-x=Rsina,y"-y=Rcosa,即得:△x²+△y²=R²,標準的圓方程。
上為簡單的參照系變換例子:輪旋運動實質是圓周運動和勻速直線運動組合。車上看車輪上石子運動特簡單,轉圈。車下看,頭腦好像不夠用。採用合適的參照系變換,可以簡化數學模型。
光速參照不相關。地球即公轉又自轉,以太陽為參照,我們在地表作週期性旋輪線加橢圓運動。所有天體運動軌跡,都有旋輪線影子,只是我們習慣於換位思考,總認為天體只作圓周自轉和橢圓(實際還有雙曲線、拋物線)組合運動。星星地球都在轉,星光(輪子石頭),從這邊遠離過渡到那邊靠近,如果光速與光源、觀察者運動相關,則應看到長麵條狀的星星——現實是點狀。
最短時間不直線。最短路程原理,是最小作用量原理的早期錯誤表達,最短時間原理,是其推論。執行中電梯中的光,從這邊到那邊,在電梯中看來是直的,在地上看理論上是彎曲的——光被相對運動彎曲了。相對運動普遍存在,引力透鏡現象表明,光線不直,最短時間原理指向光走最速曲線——測地線。
時空距離不變性。歐幾里得幾何,設定了五條公理,構建完美的三維空間——歐式空間——ds²=dx²+dy²+dz²。考慮時間效應,閔可夫斯基四維時空——閔式時空——ds²=dx²+dy²+dz²+(iCt)²。描述從過去到現在的點距,當ds>0時,事件影響在未來——光錐之外發生;當ds=0時,事件影響剛剛光速到達——光錐表面發生;當ds<0時,事件影響光速延遲持續到達——光錐內部發生。設沿X方向V勻速運動,座標系0中dxo=Vdto,座標系X中dx=0,座標變換,時空距離ds不變,可得:dt=dto√(1-V²/C²),得出簡單時間洛侖茲變換公式。閔氏時空、狹相描述過去與現在,並非現在與現在的對應關係——光速延遲效應。
過去發生影響現在,事件瞬時不可達。
二、質量等效原理——效應不可分。
奧卡姆剃刀不可丟。面對未知世界,理論上無限可能,方向全無,只有奧卡姆剃刀依然鋒利,如無必要,勿増實體,假設可丟,剃刀不可丟。夜晚的天空是 黑的,一刀下去,剃去了穩恆無限的宇宙——否則天空得很亮,哈勃常數指出可觀察宇宙正在膨脹。假設真空中光速不變,一刀下去,剃去了絕對真空——都有光在何以空談,麥克斯韋方程組指出光速在均勻介質中不因參照改變。介質之記憶體有大量空隙,一刀下去,空隙中光速都一樣為C,與介質無關。引力透鏡現象存在,一刀下去,引力效應將光線普遍扳彎,光線不直。
相對論相對不可忘。光速不變原理匯出洛侖茲變換,匯出鐘慢、尺縮、質增效應。狹義相對論描述了實際觀察結果與相對運動的相對關係,相對不實在,動鍾變慢,變得了別人的時間,自己的時間不會變,伴隨自己的鐘不動,別人的鍾,只是在自己看起來變慢了。鐘慢尺縮不分家,動鍾變慢、動尺縮短共同協變。假設光速相對運動,動鐘不走了,時間靜止了,同時動尺也縮短為零了,距離將是無限遠——永不可達不瞬時。
狹義相對論不狹義。早期狹義相對論,歸功於洛侖茲變換,糾纏於慣性系,走不出思想上的狹義。絕對慣性系現實不存在,絕對不實在。洛侖茲變換的根在閔氏時空,ds不可變Ⅴ在變的閔氏時空,洛侖茲變換再微分,適用加速系。
質量之效應不分家。質量分慣性質量、引力質量兩個不同概念。F=Ma,其中的M為慣性質量,其效應F在加速系a≠0中表現。F=GM1M2/R²,其中M1M2為引力質量,其效應F在慣性系a=0中表現。單擺慣性、引力效應並存,而週期只與擺長有關,與擺錘的質量、擺速無關,奧卡姆剃刀一刀下去,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成正比,為單位制比例常數,更準確的厄阜攏扭實驗10^-11精確度表明,適當單位制下,比例=1,不等於等於等同。
Guv=Ruv-Rguv/2=-8πGTuv/C^4。
不等於等於不等同。廣相有個隱藏假設——引力效應傳播速度為光速——13億光年之外引力波與伽瑪射線先後間隔1.7秒被分別觀測到找到個實證。引力效應不等於光效應,數學上的等於,在物理學上意味著不等於、不等同。閔氏時空——ds²=dx²+dy²+dz²+(iCt)²,將時間與空間劃上了等號。經典力學將平衡合力等同於0,合力動態平衡,0不等於0。量子力學,真空不等於真空。廣義相對論,引力效應光速傳播,剝除質量物質低速運動,剩餘光速運動——閔氏時空ds=0——dx²+dy²+dz²=(Ct)²,此0——彎曲時空場+質量物質低速無引力效應運動=愛因斯坦場方程=廣義相對論。
不等於等於等同,廣相對應過去現在。
相對論相對相對,古往今來時間絕對。
結論:相對不實對,絕對不實在。
預告,宇宙不繫列七:光速不可改。
-
12 # 一隻大象x西風歪馬
爭論一個問題而沒有解決它,比解決一個問題而沒有爭論它要好! ——約瑟夫·朱伯特(1754年-1824年)
法國作家勒旁告訴我們,烏合之眾有一個特點,就是隻迷信權威,只接受對或錯的答案,他們對得出結論的經過沒有興趣,因為他們不願使用大腦來思考。
相對論被驗證過嗎?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重要的是想讓人們瞭解,任何一個觀點成為結論之前都有一個討論的過程,這期間,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在競爭,只有經過時間考驗的觀點才能成為一個結論。但是,沒有誰能保證這個結論會成為終極結論,因為任何一個反例就能讓一切推倒重來,這才是科學的真諦:比結論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建立一種機制來保證科學的發展不誤入歧途。只有經得起考驗的理論才能稱之為科學理論,反之,這些所謂的理論不過是些假說。
我們身處在同一個宇宙,卻有經典物理學、相對論、量子力學和絃理論四種觀點尖銳對立,結論互不相容的物理理論。理性告訴我們,只有一個能夠解釋宇宙所有疑問的理論才能稱之為終極理論。目前哪種理論符合終極理論的標準呢?請坐好扶穩!答案是,目前的理論沒有一個可以自洽地解釋宇宙所有的疑問,也就是說,沒有一個理論是完全正確的理論。請注意,包括被人奉上神壇的相對論,因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都不能自洽的解釋宇宙的運作原理。 抱歉!讓人失望了,不過責任不在我,如有疑問,請左轉一萬公里找愛因斯坦本人去評理。
我們知道,經典物理學認為量子是一種波;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認為量子是不同的粒子。波動說和粒子說爭論了300多年,正當人們沉浸在波粒二象性調和了波動說和粒子說尖銳的矛盾的美夢中時,弦理論有橫空出世。弦理論認為量子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而是不同振動模式的弦。量子現在不僅具有波粒二象性,而是具有波粒三象性。怎麼樣,目瞪口呆的感覺還好嗎?你覺得哪種理論正確呢? 人性有個弱點,那就是“證實性偏見”。證實性偏見是指個人(包括學者)在主觀上支援某種觀點的時候,往往傾向於尋找那些能夠支援自己原來的觀點的資訊,而忽視那些對己不利或矛盾的資訊,以支援自己想法的現象。人們總是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觀點,而對不利於自己觀點的客觀事實視而不見。回顧300多年的近代物理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各種解釋一大堆,採用哪種解釋是看波動說和粒子說誰佔上風,誰主導話語權。具體來說,支援波動說的人只會認為波動說的解釋正確,支援粒子說的人會認為粒子說的解釋正確。事實上,目前認為驗證了相對論的證據其實還有不同的解釋。今天,我們簡要列舉幾個重要的“證據”,大家看看哪一種解釋更自洽。
三個相對論
三個相對論?對!你沒有聽錯。經典物理學也有一個相對論,即伽利略相對論,也稱伽利略變換,是經典物理學的邏輯基礎之一。經典物理學認為空間由以太構成,以太是一種絕對空間,伽利略變換是物體相對於空間(絕對空間)作絕對運動。 狹義和廣義相對論以洛倫茲變換為基礎。洛倫茲變換不以空間為參照系,空間為空無一物的真空,物體與物體(狹義相對論稱為慣性系,廣義相對論稱為參照系)互為參照系運動。 兩種相對論描述的都是相對運動,兩者差別不太大,僅僅是參照物件(參照物)不同。問題是,哪種理論解釋符合客觀事實呢?
大多數人只知道伽利略堅定支援哥白尼的日心說,反對亞里土多德和托勒密的時空觀——地心說,但是,人們不知道具體的細節。 17世紀,地心說的支持者們對哥白尼的日心說提出了質疑:如果地球處於高速地運動中,為什麼在地面上的人一點也感覺不出來呢? 1632年,伽利略在《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著作中給出了答案。假設一艘船的船艙裡帶幾隻蒼蠅、蝴蝶和其他小飛蟲,當船艙封閉時。無論船以任何速度前進,只要是直線勻速的運動,蒼蠅、蝴蝶和其他小飛蟲就可以自由飛翔。但是,當開啟封閉船艙頂部的甲板後,蒼蠅、蝴蝶和其他小飛蟲都會被風吹到船艙的角落。如果蓋上甲板,一切又恢復正常。詳見[伽利略,《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第130~131頁]開啟船艙的甲板,風就會破壞船艙這個密封的空間,船艙內的空間就與船艙外的空間統一。是否存在絕對空間,船艙是否密封是關鍵。事實證明,當船艙封閉是,船艙內的空間是一個絕對空間,船艙內部空間與船艙外的空間相對運動。同時,船艙內的空間又是一個相對空間。伽利略用伽利略變換把地心說送進了垃圾堆,並奠定了經典物理學的基礎。
但是,新的對手又來了。狹義/廣義相對論的洛倫茲變換(事實上和洛倫茲一毛錢關係也沒有)的慣性系或參照系沒有內部空間,只有質點的性質,也就是說,船隻只是一個質點,沒有船艙內的空間。洛倫茲變換隻有質點與質點之間的相對運動。
我們的地球圍繞著太陽旋轉,為什麼地球上的鳥兒、蒼蠅、蝴蝶和其他小飛蟲可以自由飛翔呢?船艙頂部的甲板開啟後,為什麼魚缸裡的魚仍在自由的遊動呢?即使我們把魚缸搬到船甲板上,魚缸裡的魚也可以自由的遊動。為什麼呢?
還是 舉例說明吧。在時速500公里的火車車廂裡,一個箱子以5公里的時速拖動,箱子裡有一隻時速1公里飛行的蚊子。根據伽利略變換,火車相對於對地面上的人來說時速是500公里,箱子相對車廂的時速是5公里,蚊子相對於箱子的時速是1公里,但是,對地面上的人來說,箱子的時速是505公里,蚊子的時速是506公里。 根據洛倫茲變換,火車、箱子、蚊子的時速相當於對地面上的人來說都是500公里。這就是光速不變。怎麼樣?伽利略變換和洛倫茲變換哪一個符合我們的客觀現實呢?
星光偏折現象
星光偏折現象愛因斯坦是從荒村野夫變成科學巨匠的轉折點,也是相對論被視為正確理論的轉折點。
根據廣義相對論的引力模型,星體的引力使空無一物的時空產生彎曲,也就是時間和空間一同彎曲。愛因斯坦認為:過去曾錯誤地認為物體透過引力來對其他物體的運動發生影響,而現在認為是物體影響其他物體在其中作自由運動的時空幾何,改變後的時空中的這種自由運動,就是曾被錯誤地認為在原來時空中的受迫振動。現在,自然定律是一種涉及時空的幾何命題,時空變成了一種度規空間。[愛因斯坦,《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析》,導讀第36頁]如圖。因為時空的彎曲讓我們可以看到恆星背後的星光。
問題來了,如果空間空無一物,那麼,是什麼在彎曲呢?
經典物理學有沒有更自洽的解釋呢?當然有。根據費馬最小光程定律,不同的煤質中光的傳播速度不同,光線的傳播路徑應是使光儘快地傳到終點。光的路徑如有很小的偏差,所需時間就會延遲。請注意! 根據光的波動理論,空間介質密度越高,光速越慢,空間介質密度越低,光速越快。以地球大氣層為例,越接近地面大氣密度越高,距離地面越遠(越高)大氣密度越低。薛定諤認為:當光從太空進入大氣層越深,空氣的密度越大,光的傳播速度的越慢。雖然在傳播速度上差異很小,但是根據費馬原理,光線應向地面彎曲。這樣,雖然在光速大的較高的大氣層中路徑較長,但也要比原比沿著較直線路徑的光更早的到達終點。諸位一定看見過太陽落到地平線時不是圓的而是扁的,看起來垂直方向的直徑好像縮短了,這正是光線彎曲的結果……根據光的波動理論,嚴格地說,光線只是虛構的意義,光線不是某些粒子的物理路徑,而是一種數學圖形,即所謂波陣面的正交軌跡,也就是想象的有指向的線。有向線垂直於波陣面,指向波的前進的方向。[薛定鄂《薛定鄂講演錄》207~208頁]
(圖三,波正面是同心球面,光線是直線)。(圖四表示光線彎曲的情形。)
薛定諤用一隊正在前進計程車兵來描述光的路徑偏折原理。如果隊伍中的人的步子不一樣,右邊人的步子小,左邊人的步子大,那麼隊形將出現右傾,即光的傳播路徑向右偏折。薛定鄂的觀點是:只有從波動理論的觀點出發,才能正確理解費馬原理,才不會感覺費馬原理深不可測……從波動的觀點看,把所謂的光線彎曲理解成波陣面偏斜更容易一些,因為當波陣面的相鄰部分以不同的速度前進時,顯然就會出現這種光線彎曲的情況。光線在大氣折射時,波陣面的一部分應當偏斜,因為它的左半邊處在(大氣層的)較高層,這裡空氣稀薄些,因此比較低層的右半部分要前進得快一些……這是波陣面偏斜理論得出的結論……如此可見費馬原理是波動理論的精華。[薛定鄂《薛定鄂講演錄》208頁]用經典物理學的波動說來解釋,空間彎曲的原理就非常簡單,就是空間介質密度的不均勻造成了不同傳播路徑上的光的速度不同,形成折射現象。如果宇宙空間由以太構成,解釋星光偏折現象就非常簡單,即以太空間密度不均勻引起了光的折射。
廣義相對論的真空空間彎曲和經典物理學的以太空間密度不同引起光的折射,哪一種解釋更能自洽呢? 我們知道,經典光學可以自洽地解釋海市蜃樓、幻日、佛光等等大氣現象,這些都是空氣密度不均勻引起的光的折射,是一種大氣透鏡現象,這是非常簡單的科學常識。
空間探測器通訊延遲現象是廣義相對論的三大“天文驗證”之一(另兩個是水星進動和引力紅移),1976年的海盜號火星探測器和2003年卡西尼土星探測器與地球的通訊延遲現象被認為是時空彎曲的證明。
時間真的會變慢嗎?
根據幾何原理,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當電磁波穿過恆星附近密度異常的以太空間時產生折射而沿曲線傳播,因為彎曲的傳播路徑比直線路徑的傳播距離更長,任何彎曲的路徑都比直線路徑更長,更長的路徑使光需要更長的傳播時間。假設光速不變,根據費馬最小光程原理,光的路徑如有很小的偏差和彎曲,傳播時間就會有延遲。用費馬最小光程原理可以非常簡單地解釋航天探測器通訊路徑靠近恆星時的通訊延遲問題。恆星附近的時間並沒有變慢,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可以摧毀時間因果律。事實可以證明,時間的因果律是符合客觀事實的鐵律!
空間是什麼?
引力波是什麼在波動呢?愛因斯坦也意識到空無一物的真空不存在彎曲不彎曲的問題,也不存在波動問題。經過反思,愛因斯坦對空間的觀念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1920年,愛因斯坦出人意料地在荷蘭國立萊頓大學宣稱否認以太存在是不合理的,他提出:物理學家在那個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來的有重物質的觀念之外,為什麼還要建立起存在另一種物質——以太的觀念呢?其理由無疑在於引起超距作用力理論的那些現象,以及導致波動論的光的那些性質……19世紀上半葉,當光的性質同有重物體的彈性波的性質之間存在著廣泛的相似性已經變得明顯的時候,以太太假說就獲得了新的支援。光必須解釋為充滿宇宙空間的一種具有彈性的惰性媒質的振動過程,這看起來似乎是無可懷疑的了。從光的偏振性也好像必然得出這樣的結論:以太這種媒質必須具有一種固體特性。因為橫波只能在固體中,而不可能在流體中存在,這就勢必導致‘準剛性’的光以太理論,這種光以太的各部分,除了同光波相應的微小形變運動以外,相互之間就不可能有任何別種運動。這種理論也叫做靜態光以太理論,它從那個也作為狹義相對論基礎的菲索(Fizeau)實驗,進一步得到了有力的支援,人們從這個(菲索)實驗必定推斷出,光以太不參與物體的運動,光行差現象也支援準剛性的以太理論……人們可以採取最近便的觀點似乎是認為以太根本不存在……然而,更加精確的考察表明,狹義相對論並不一定要求否定以太。可以假定以太存在,只是必須不再認為它有確定的運動狀態,也就是說,必須抽掉洛倫茲給它留下的那個最後的力學特徵。”[愛因斯坦,《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析》,第170~174頁]
按照廣義相對論,一個沒有以太的空間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在這樣一種空間裡不但光不能傳播,而且量杆和時鐘也不可能存在,因此也就沒有物理意義上的空間-時間間隔。[愛因斯坦,《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析》,第175頁]
廣義相對論以太是這樣一種媒質,它本身完全沒有一切力學和運動學的性質,但它卻參與對力學(和電磁學)事件的決定。[愛因斯坦,《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析》,第176頁]
就這樣 以太復活了,以太的拯救者正是以太的掘墓人,有幾人聽說過“廣義相對論以太”呢?是誰在隱瞞真相?是粒子學家還是波動學家?
動鍾變慢原理
人們大都認為GPS是驗證相對論的動鍾變慢效應的證據。 那麼,在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上的時鐘變快了還是變慢了呢? 真相是:衛星上的時鐘變快了! 衛星上的時鐘變快了! 衛星上的時鐘變快了! 面對鐵的事實,崇拜者們只好改口:衛星時間走時快是因為它同時受到時空扭曲效應和時間膨脹效應的雙重影響,而時空扭曲效應影響更大一些,引力越大走時越慢,相互疊加之後,它走時仍然比地面快一些。
問題是,是時間有快慢還是時鐘走時不穩定呢?怎樣解釋“二樓鐘慢效應”呢? 一樓和二樓的原子鐘並無相對運動,兩者相距只有幾米,談不上什麼時空扭曲效應和時間膨脹效應吧!!!為什麼僅僅因為微小的高度的差異就產生相對誤差呢?狡辯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邏輯混亂。
是衛星在運動?還是地球在運動?相對於衛星,地球處於相對運動狀態,相對地球,衛星處於相對運動狀態,這才是真正的“雙生子佯謬困境”。事實上,地球在自轉,也圍繞著太陽旋轉,太陽圍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而銀河系也在太空中漂零。宇宙中沒有絕對靜止的物質,也沒有絕對靜止的時鐘。所有的“鍾”都是“動鍾”,只有假設地球完全靜止,即回到地心說時,“動鍾變慢”假設才有可能成立。 怎麼樣,還有人敢說GPS是動鍾變慢效應的證據嗎?
E=mc²
E=mc²質能公式可以說是神一樣的存在。E=mc²的E表示能量,m表示質量,c表示的是光速(約30萬公里/每秒)。E=mc²公式可以轉換為M=ec²和C=em²,不僅簡潔,思路也相當新穎,可以把質量和能量統一在一個公式裡,所以備受推崇。人們認為相對論替代了牛頓力學。問題是,目前人類的科技進步依賴的是這個神奇的公式嗎?
結論是,小心你的眼珠別掉地上了!因為,E=mc²質能公式根本就無法使用!
E=mc²質能公式根本就無法使用!
E=mc²質能公式根本就無法使用!
我們知道,目前,在宏觀領域,經典力學的牛頓力學公式E=1/2mv²不可替代。E表示能量,1/2是係數,m表示質量,v表示速度。從扔塊石頭到子彈、穿甲彈,從彈道導彈到宇宙空間探測器降落在小行星,所有的計算都依賴牛頓力學公式。微觀領域,因為光子和電子無法稱量,所以光子和電子的能量計算依賴的都是普朗克E=hν公式。E表示能量,h是頻率,ν是普朗克常數,即能量=頻率×普朗克常數。目前,微觀領域能量和質量的計算依賴的但是E=hν。
麻煩的是,E=mc²公式中只有一種速度,即能量=質量×光速。任何有質量的物質乘以光速都會得到無窮大的結果,無質量的物質(例如光子)則無法計算。我們知道,根據相對論,把任何有質量的物質加速到光速,需要無窮大的能量。這個結論怎麼來的?是不是很弔詭?好了,既然大家都認為相對論是正確的理論,那麼不使用E=mc²公式是說不過去的。於是,人們想到了一個簡單的“解決”辦法。費恩曼和他的同事們提議說:“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只要這個討厭的無窮大出現,我們都可以透過引入電子的已知質量來回避這個問題。在現實中,你也許會把它叫做矇混過關,不過理論上我們稱之為重正化。這只是我們遇到討厭的無窮大——這個在現實中絕對不會出現的情況時所採取的一種數學輔助手段。不過別擔心,這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並且在和上面所提及的精密計算吻合的相當好。就這樣,我們迴避了質量問題,但並沒有解決它。它仍像一顆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上帝粒子》291頁]
需要說明的是,電子的已知質量由普朗克E=hν公式得出。簡單的說,重正化就是人們可以心安理得地聲稱計算結果是根據E=mc²公式得出,但是實際上使用的卻是普朗克E=hν公式的計算結果。E=mc²公式根本無法在實踐中應用,這是物理界半公開的秘密,但是沒人敢於說破。
水星進動現象
根據牛頓引力理論計算,水星進動的速率為每世紀1°32′37〃,即5﹐557.62角秒的進動;實際觀察得到水星進動的速率為每世紀1°33′20〃,即5﹐600.73角秒的進動,兩者之差為每世紀43.11角秒。而根據廣義相對論所計算的進動值在扣除了其他行星的影響後應是每世紀向東進動42.91角秒,這也被認是廣義相對論比牛頓力學更優越的證據,即愛因斯坦的計算比牛頓的微擾計算方法更精確。人們認為廣義相對論成功地解釋了“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
事實上,兩個理論計算數值差異的原因是牛頓使用的是微擾偏微分計算方法。微擾法是一種近似的計算方法,優點是簡單快捷。在牛頓的萬有引力公式中只有物體的質量因子,而沒有自轉量,即太陽對行星的引力大小隻與太陽和行星的質量有關,而與它們的自轉快慢無關,也沒有考慮其他行星的引力擾動。愛因斯坦是拋物型偏微分方程的計算方法,只是他的計算不僅有物體的質量,而且也將物體的自轉快慢考慮進來。兩個沒有自轉的物體之間的引力與它們自轉起來之後的引力是不同的。行星在運動過程中,它的自轉軸會慢慢變化,考慮更多的因素當然會得到更精確的數值。也就是說,將這些其他因素考慮進來之後,牛頓引力理論完全可以得到一個更精確的精度。
霍金對此的評價是:在現實中經常發生的是,設計出的新理論實際上是原先理論的一個擴充套件,例如非常精確的觀測水星,發現它的運動和牛頓引力理論預言之間有一個微小的差異。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和牛頓理論略微不同的運動,愛因斯坦的預言和觀測的相符合,而牛頓理論做不到(這句話有失公允),這個事實是對這個新理論的一個關鍵證實。然而在我們正常處理的情形下,牛頓理論和廣義相對論的預言之間差異非常小,所以為了所有實用的目的,我們仍然使用牛頓理論,牛頓理論還有一個巨大的優點:用它計算比用愛因斯坦理論簡單多了![史蒂芬•霍金《時間簡史》,第17頁]
需要注意的是,拋物型偏微分方程不是愛因斯坦建立的,不是相對論的專用方程,是通用的數學工具。簡單地說,和相對論沒有什麼關係,誰都在用。
“天文驗證”還有引力頻率紅移。我們知道,頻率是波的概念,粒子說無法解釋。所以,波動說的解釋更能自洽。限於篇幅,就不詳細展開了。
綜上所述,相對論所有的驗證都有波動說和粒子說的不同解釋,您認為哪一派的解釋更能自洽呢? 科學精神是:理性!懷疑!批判!需要注意的是,比結論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建立一種機制來保證科學的發展不誤入歧途。
最後,讓我們重溫一下先賢們忠告: 我們面對(科學先賢們)不朽的理性群碑,也就是面對永恆的科學靈魂。在這些靈魂面前,我們不是要頂禮膜拜,而是要認真研習解讀,讀出歷史的價值,讀出時代的精神,把握科學的靈魂,我們要不斷地吸取深蘊其中的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並使之成為推動我們前進的偉大精神力量。[牛頓,《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弁言第5~6頁]
-
13 # 白霧芒芒
現代技術之突飛猛進,已遠超人們所能想象。
如①計時精度,不可以想象(據說好像上億年才誤差1秒)
②外太空飛行器都飛出去了。
那麼要驗證相對論,可謂易如反掌。小兒科。
然而
沒有。不能有啊。
哦好像有:4月吹翻了天的黑洞A片,科學共同體說是又相對論正確了一回。
不過,三四年資料精心組織A片後,戛然而止。
②老時代老爛的老驗證,在舉世眾多人懷疑質疑的背景情況下,為什麼不復查老驗證,為什麼不重複老實驗而新技術檢驗?
為什麼,奇怪,
但是一過腦就不為什麼、不奇怪了。
因為:也許證其錯的驗證容易有,
證其對的驗證困難無。
也許有些人害怕面對、害怕驗證、害怕提出驗證。
試問試想: 相對論的哪一個說辭,你會認為真實。不妖怪。
回覆列表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引力使空間彎曲,當光線透過彎曲的空間時,也發生彎曲。試想,如果引力足夠大時,勢必有時空被彎曲封閉在一個球形空間範圍之上的,這點在黑洞的視介面上便是如此。由於黑洞是我們已知的引力最大的天體,當一束光線射向黑洞時,在黑洞的巨大引力下,光線以光速也沒有辦法逃逸黑洞的引力而被黑洞俘獲。那我們為啥不能直接觀測到那些被俘獲的光線呢?我們知道在正常情況下光線有波粒二象性,光子有動態質量。在黑洞的巨大引力的作用下時空將被極度彎曲成封閉的球形狀態,當光線透過這個時空時也被逐漸的彎曲成圓形而無法逃逸。我們知道任何能被感知的物質都要有輻射性,也就是說要有波動性,既然黑洞的視介面無法被感知,說明黑洞的視介面沒有輻射性,也就沒有波動性,所以當一束光線射向黑洞時,在黑洞周圍彎曲的空間中,光線不單被彎曲了,其波長還被拉長了,它們是同步的,進而表現出引力紅移現象。最後當光線到達黑洞的視介面時光線的波動性完全消失,光線也就不復存在了。再者根據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當物體達到光速時,其時間就靜止了,而時間的本質就是物體以振動的方式在空間生存的表現形式。光線在黑洞彎曲空間中被彎曲和波長拉長,直到最後在封閉的球形空間上失去波動性。而作為光波能量的載體——光子將隨著速度加快時間放慢,最後當其到達黑洞的視介面時,其隨著生存時間的消失而消失。在此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達成統一,那就是當速度趨近於光速時,時間也趨近於零,同時空間也將被彎曲到極度的球形封閉狀態,進而充分的體現了愛因斯坦時空一體的概念。由於光線的消失,作為光線的粒子屬性的光子也就被還原成了空間屬性而消失。當黑洞處於不吸食天體的平靜狀態,其視介面為靜止的引力最大的時空封閉狀態,其表面沒有如何輻射性,接受的輻射能也轉變成了引力勢能,所以其表面溫度為絕對零度。從質能轉換的角度講,當光線射向黑洞的過程,也是光的波動能量向引力存在勢能轉換的過程(能量轉換為物質),這是愛因斯坦質能方稱跟光速有關的原因,也是光線的能量與其震動頻率成正比關係的原因。這個過程也是一個在封閉系統內溫度由高至底的自發的熵減過程,這可能是宇宙自然界中唯一的熵減過程,也可能是宇宙世界的物質與能量的平衡與轉換的主要途徑(霍金的黑洞蒸發學說)。總之引力不單使光線彎曲,還使光波拉長,從而表現出光的引力紅移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