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八千年文化網

    出現很必然,應該說王羲之只是那個時代的代表而已,在當時應該還有很多高人,沒有作品流傳下來,被歷史遺忘而已!

  • 2 # 何夕少年

    魏晉時期是中國書法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內不僅完成了書體的演變,而且出現了一批十分重要的書法人物。可以說,魏晉是書體演變、技法變革的突飛猛進時期。同時,魏晉時期稱得上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歷史中的一次高峰,像王羲之、王獻之、王珣、謝安等傑出的書法家,他們共同構成了魏晉書法史的主體。那麼,為什麼魏晉時期會出現書法藝術的大爆發呢?王羲之的出現是歷史必然嗎?我們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01、由於家族聲勢顯赫,書法文化以家族譜系進行傳承,這是魏晉書法藝術發展的基礎保障,同時也是魏晉書法藝術大爆發的主要原因

    魏晉時期一大批世家大族崛起,在當時嚴酷的社會時局面前,士人們渴望心靈的解脫,於是有一部分士人拋棄了繁瑣的經學,而選擇暢情於書法的世界之中,甚至有些士人只有在飲酒怡情之後才會進行書法創作。以王氏家族、庾氏家族、謝氏家族、衛氏家族等名門望族為代表的書法世家格局,逐漸在魏晉時期得以奠定。正如,唐代竇臮在《述書賦》敘述東晉書法的狀況的時候提到:

    博哉四庾,茂矣六郗,三謝之盛,八王之奇。

    至於,魏晉時期書法世家形成的原因,不妨可以理解為這是當時複雜的社會格局之下的必然結果。其中,魏晉時期的門閥政治制度、經濟生活制度、士族教育制度、筆法傳承製度等方面深刻影響著書法藝術的發展,各個因素之間的融匯促成了書法世家的傳承與發展,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書法藝術在魏晉時期的“大爆發”。

    門閥政治制度

    漢代以來的察舉、徵辟和九品中正制的實行,使得新興的階層逐漸成為政治上的世家大族。伴隨著門閥士族權力的日益膨脹,當時社會的文化權力也逐漸轉移到他們的身上。錢穆先生也曾經論述過當時的社會情形:

    當時門第傳統共同理想,所希望於門第中人,上自賢父兄,下至佳子弟,不外兩大要目:一則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內行;一則希望其能有經籍文史學業之修養。經濟生活制度

    魏晉門閥政治特權的形成,使得他們在經濟方面也具有了很大的優勢。當時的社會條件還比較落後,造紙與造筆技術尚未完全成熟,當時的普通民眾不具有書法創作的基本條件。而魏晉士族由於生活優越,對於書寫材料還十分講究。比如,王羲之在給謝安的一張書帖中就有說到:

    復與君,斯真草所得,極為不少,而筆至惡,殊不稱意。 士族教育制度

    在西晉時期,書法官學便逐漸形成。其中,書博士的設立,成為了書法官學發展的重要訊號。自東漢章帝設立鴻都門學以來,以書法作為求官入職條件的傳統依然保持著,直到兩晉時期,書法仍是出仕為官的基本條件。而官員主要出自門閥世家的推薦,或親戚,或師友,總之是以門閥世家為中心的官吏結構,這樣的政治和教育制度使書法集中在門閥世家中傳承和交流。

    筆法傳承製度

    可以說,中國書法史早期是筆法的傳承史,而晚期則是藝術風格的發展史。魏晉時期的世族大家特別講究對於筆法的傳承,這也是魏晉時期出現書法藝術高峰的一點重要原因。在元代鄭杓、劉有定《衍極並注》中有相關記載,從中足以看出古代名門家族對於筆法傳承的重視程度非常高。

    衛與王世為中表,故羲之父曠得之,曠以授羲之, 羲之傳其子獻之及王蒙之子修,故諸王世傳家法。獻之 傳其甥羊欣,欣傳王僧虔,僧虔傳蕭子云。02、文字的基本成熟,為魏晉書法藝術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在魏晉時期之前,中國文字已經基本完成了由纂入隸,楷書、草書、行書各種形態文字全面發展的階段。字型的趨於穩定,為書體的創造性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內在動力。書法家們開始關注線條的變化,結體的韻律、章法的格局,藉助書法來表現自身的個人藝術情趣。

    可以說,魏晉書法能達到藝術高峰,是書法藝術在秦漢以來長期變革、發展、積累的結果。這種蓄勢狀態到了魏晉時期恰好達到厚積薄發的高度,從而推動書法藝術的各種藝術因素趨向完備和成熟。這樣,魏晉書法藝術取得的成就也就顯得順理成章。秦漢時期“變隸”和“隸變”過程,不僅完成了漢字書體的演變,而且創造了嶄新的藝術技巧,為魏晉書法藝術乘勢昇華,奠定了從形式到內容的藝術內涵基礎。

    03、書法材料的發展,為魏晉書法藝術迅速發展的“催化劑”

    在魏晉時期,伴隨著紙的改良和升級,為書法家們進行創作帶來了新的感受。因為相比於尺牘、絲絹、石板等書寫材料,紙張的方便、質地細膩等特性是無法比擬的。可以說,紙張的普及使用為魏晉書法藝術的創造性發展,使得書法演變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提供了“催化劑”。

    04、魏晉玄學的興盛,為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由於魏晉時期玄學興盛,士族書家們往往會聚在一起進行“雅集”活動。我們現在熟知的王羲之《蘭亭序》便是在蘭亭雅集活動後,與眾多好友暢遊之後即興書寫而成。伴隨著這種雅集式的交流活動,士族才子們一起相會切磋書法、切磋才藝,形成了當時社會一種稍微帶有“競爭”意味的社會文化氛圍,繼而促進了魏晉書法的熱潮湧現。

    伴隨著當時社會士族書家之間的“雅集”交流,越來越多計程車子們加入到這種具有良好氛圍的交流中來,並且形成了一定的“圈子”。在任何一個群體之中,一般都需要一位“領頭羊”性質的領袖出現,這種領袖一定是別人共同推舉,而且一定要具有很高的社會文化影響力。當時顯赫的王氏家族便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當時書法已經名冠四方的王羲之自然而然地便成為了魏晉書法藝術的一把顯赫的“標尺”!如果當時的王羲之沒有出現,另一個“王羲之”也自然會被人們推選標榜出來,成為當時一代書家敬畏的“偶像”。

  • 3 # 千千千里馬

    我們先說魏晉時代的書法出現什麼大事了?其實,中國書法的發展真實情況,遠遠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出現了什麼大爆炸,而是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情況。

    我們就從楷書是怎麼來談起吧。1996年,在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五一廣場中心的走馬樓,出土了14萬枚三國吳簡,震驚了考古界,這些簡牘主要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地方文書檔案。書法有楷書、行書和草書。

    2010年,又在走馬樓100米處,發掘出一口漢代古井,年代為東漢前期,是官方簡牘檔案的集中埋藏地。這批簡牘的書法,主要是隸書。

    這兩批長沙走馬樓發現的簡牘,叫“長沙走馬樓簡牘”。

    其中三國東吳時代的簡牘,除了文獻價值之外,書法的價值也是巨大。因為,這是實物證明了三國時代已經有楷書、行書和草書。

    三國東吳時代《長沙走馬樓木牘》裡的草書

    這就是說,從長沙走馬樓木牘書法的書體來說,完全證明了三國鍾繇楷書的真實性。

    本來,傳統上對鍾繇的書法是沒有什麼爭議的,但是,一場《蘭亭序》論戰,揭開了中國書法演變的歷史疑雲:到底王羲之時代有沒有《蘭亭序》那樣的書法?楷書是不是在晉代已經流行?

    因為考古發現:王羲之同時代的墓誌都是隸書寫的,包括比王羲之晚去世了50年的王羲之夫人的墓誌,也是隸書寫的,為什麼王羲之有《蘭亭序》這樣的書法?

    這場《蘭亭序》的論戰官司打了幾十年,就是今天仍然有人認為《蘭亭序》不是王羲之寫的呢!

    那麼有了長沙走馬樓木牘,什麼都不用說了,王羲之時代肯定有《蘭亭序》這樣的書法。

    史書上記載的漢末已經有楷書、行書、草書,也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但是,這不等於說,在魏晉時代,已經是楷書、行書和草書的天下了,而是隸書仍然佔據著主流的統治地位。

    只不過,在這個隸書為書法主流的統治之下,像鍾繇這樣的書法,也是一支活躍的書法力量在發展。

    從曹魏的鐘繇到東晉的王羲之時代的150年,這支書法力量仍然沒有成為書法的主流。書法的主流仍然是隸書。

    但是,隸書經歷了東漢200年左右的鼎盛發展,也在逐漸自我演變,演變的方向就是把隸書的彎曲筆畫,儘量平直一些。

    這是因為,書寫漢字,最便於書寫的筆畫,就是平直一些的筆畫。而隸書很多筆畫彎曲比較多。尤其是收筆部位回鋒收筆很多,這樣,書寫起來就會慢一些。

    曹魏時代的隸書

    鍾繇王羲之的楷書,就是提前完成了對隸書彎曲筆畫的改造,所以,隸書一波三折的波畫,在楷書裡面就基本上沒有了。所以,在東晉的貴族集團裡,很多大名士,特別欣賞這種書法。例如王羲之、謝安等等。

    東晉時代,中國分裂為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北朝在墓葬制度上承襲的是漢制,比較重視樹碑立傳的習俗,所以,這一時期的墓碑就有了新的書法面貌,這個面貌,不完全是隸書,也不完全是楷書,後來我們把它叫“魏碑”。

    其實,“魏碑”這種說法,從書法時代特點來說也是正常的說法,例如漢隸,唐碑。但是,唯獨“魏碑”從書法發展史的角度來說,就有些模糊了。

    彷彿因為是北魏時代,所以是北魏的書法。

    這就把書法的自覺演化的過程給模糊了。

    事實上,如果南方沒有沿襲曹魏禁碑令的話,那麼與北魏的書法應該是沒有太大區別。可能照樣會有很多“魏碑”書法的。

    東晉時代的《爨寶子碑》

    例如,在雲南發現的東晉《爨寶子碑》,有人認為是隸書,有人認為是魏碑,也有人認為是向楷書的演變。

    其實像《爨寶子碑》這個書法,就是漢隸,到了魏晉時代在自覺演變的見證。

    隸書與我們後來的楷書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不是書體問題,而是承傳關係問題。

    隸書的承傳關係非常複製多樣,而楷書的承傳關係寫對比較統一。

    所以,隸書自覺演變的書法風格就非常多樣,這就是“魏碑”書法的風格為什麼那麼多的原因。

    因為“魏碑”是從不同的隸書演變而來的,而楷書是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承傳系統,這個就是鐘王系統。

    所以,到了唐代一直以鐘王的書法為正宗了。

    我們集中總結一下:

    魏晉時代的書法仍然是隸書時代,但是隸書也在繼續演變。

    鍾繇的《宣示表》

    鍾繇王羲之首先演變成功楷書,但是楷書只在一部分人中使用。

    大量的書法使用者與鍾繇王羲之同一時代的時候,他們也在改造隸書。改造的慢的就是“魏碑”這種楷書。這種楷書隸書的影子比較多一點,但是,也有非常接近鍾繇王羲之書法風格的。

    在魏晉時代確實 產生了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字型。例如魏碑、楷書、行書、 草書。同時,也少量使用篆書,隸書是比較常見是書法。

    南北朝結束以後,唐代書法統一為楷書、行書和草書三種主流書法。

    這不是唐代的強制措施和行政命令,而是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因為,漢字書寫最便利的書法還是楷書。

    在南北朝後期的東魏-北齊和隋朝,使用楷書的人也越來越多,這說明像王羲之的書法確實有歷史的必然性。

  • 4 # 翰墨今香

    魏晉時期不僅僅是書法藝術的大爆發,而是中國文化藝術整體的一個輝煌時期。說起來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因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相當黑暗的一個時期,頻繁的政權更迭,連年的戰亂,但是卻孕育了那麼多的文化、藝術名家。

    文學方面以“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等人為代表的建安文學,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掀起了中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也是唐詩盛典的引路者,後世稱之為“建安風骨”,一直被後世文人雅士所崇尚。繪畫方面東晉顧愷之的繪畫理論,謝赫的畫品,奠定了古代畫論的發展道路。

    王羲之對於書法最大的貢獻不僅僅是書法,更有對當時新書體的總結、規範和推廣的貢獻。那為何說王羲之的出現是個必然現象呢?我們下面分三點去論述:

    第一,新書體成為流行

    魏晉時期各種文化、藝術的發展為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因此書法能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到一個高峰,作為文字的書寫藝術,書法得到了當時士族、文士的高度重視。

    從東漢末年開始,各種新書體逐漸盛行,草書、行書、楷書逐漸成為士人私人之間交流的時調,當時幾大氏族衛氏、鍾氏、郗氏、王氏等,都有自己擅長的書體和書寫秘法。

    第二,當時政權對新書體的推廣

    西晉時期,當時的政權掌控者,在秘書監設定博士,置弟子教習行書,楷書也成為了“傳秘書,教小學”的書體。行書、楷書被列為當時的課吏的書法系統中,也就是成為考核官吏的標準之一,這也是推動了後來新書體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兩晉時期,楷書逐漸達到隸書的高度

    兩晉時期,以楷書為代表的新書體有了合法的地位,楷書也成為了正體。

    正是因為多方面的各種原因,新書體的盛行已經有了深厚的根基,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一個人才出現,來對新書體點燃最後一把火,這個人就是王羲之。所以,我們說,早晚會有一個這樣的人才出現,就像張芝的草書、鍾繇的楷書等等,都是在某個時代的發展節點,必然會出現的。

    以上是當時的時代背景,那麼再說說為什麼會是王羲之呢?

    首先來說,因為王羲之出生於一個當時著名計程車族家庭,當時的琅邪王氏是非常有名的,特別是到了東晉時期,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因為有這樣的家族背景,王羲之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啟蒙書法老師就是當時著名的書法世家“衛家”的衛夫人。

    而王羲之的叔父王廙也是當時著名的藝術家,不僅擅長正書,還擅長行書、草書、飛白書等。另外他的伯父王導也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琅邪王氏本身就是當時書法世家,生長在這樣的家族,不成功也難。

    當時流行的新書體雖然與之前的隸書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還是有很多隸書的筆意,王羲之就在此基礎之上進行了整合,創造了不同於漢魏末期流行的楷、行、草的新書體。

    從書法藝術的審美來看,王羲之創造的這種新書體完美詮釋了魏晉風流,既優雅縱逸,天真逸趣,又未流於疏狂,而且合乎儒家所提倡的文人書風以及中和的審美思想。在那個文藝自覺的時代,完成了一次偉大的書法革新。

    因此,從以上所論述的時代的背景和王羲之的個人家族背景來說,王羲之的出現是有很多必然因素所在的,絕非偶然現象。

  • 5 # 書法雜議

    這個提問說魏晉是書法的大爆炸不太準,應該是大變革。又提到王羲之出現是不是必然,其實王羲之的作用在於改變了晉以前的書風,講那種古拙的書風,變成了風流妍妙的今體。 而至於王羲之為什麼那麼有名,以至於提問說他出現是不是必然。其實歷史是客觀的,他不出現也會有其他人出現。他的地位之所以在後世那麼高,除了他本身的能力之外,與唐太宗的推崇關係很大,其實在南朝時期,大家最推崇的是王獻之。最後總結如下,魏晉是書體書風的大變革而不是大爆炸,王羲之的出現必然不必然是個哲學問題。但可以肯定他不出現自然會有其他人出現。而至於他本人的書法地位如此之高,其實並不全是他書法水平高低直接決定的。應從政治經濟文化多方角度分析。

  • 6 # 西廨七叔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關於魏晉,繞不開六朝文化。“書宗羲獻存晉韻,師法李杜有唐風”,不管怎麼看,晉魏書風成為書法史上獨領風騷的標杆毋庸置疑。

    書法,是中華文明的一個分支,其發展也順應著中華文明的脈絡,就六朝文化而言,絢麗與消極並存,文人崇尚林泉隱逸的生活,一則因為長期戰亂導致了文人避世心態的萌生與蔓延,尚清談而避廟堂,無論從書法還是其他文化門類,六朝文化都有著一種靜虛的色彩。所以,形成了在藝術上追求華美的文化背景,也自然導致了書法藝術在這一時期更純粹。雖然王羲之官居右將軍,但並無政治建樹,相反在書法上卻成為一代書聖。既是時代的必然,也是其藝術修養的結果。

  • 7 # 千年蘭亭

    翻開歷史,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每逢亂世,文化藝術常會有出人意料的大發展。

    魏晉就是如此,不獨書法成為書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文學也是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

    魏晉時的書法如何能成為里程碑,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1、魏晉時戰亂不斷,貴族文人不能左右時局,於是將興趣轉向文化藝術和養生修仙,探索人的本性,所以文學、書畫等均出現大發展,同時也出現很多頹廢文化。

    2、漢末魏初時,書法五體均已產生,書法逐漸由自然書寫向自覺創作演變,書法的這種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推動了魏晉書法的發展。

    3、漢朝時,草書的出現,讓書法由實用的書寫逐漸轉變成一種藝術,這種人性化的書體,讓書法更好地傳載思想和情感成為可能,於是緊承漢朝的魏晉,書法的大發展成為一種必然。

    4、魏晉時的門閥制度,讓貴族文人衣食無憂,於是可以靜下心來研究書法,更由於家族式的傳授,為書法的發展創造了便利條件。

    至於王羲之,則是魏晉書法大爆發的必然結果。如果沒有王羲之,也會有張羲之、李羲之

  • 8 # 一笑貫長天

    王羲之是書法史巔峰一級的人物!

    如果用圍棋比喻書法,王羲之就是唯一的九段,而獻之是七段,餘者六段以下。

    王羲之的書法對於魏晉,就是整個書法史都是劃時代的人物,這個人物是空前絕後的,他的出現把整個魏晉書法推向頂峰,也是他的謝世,致使書法越走越式微!

    王羲之的出現不是必然,也不是偶然。或許王羲之誕生在別的時代可能不會取得這樣的成就,而那個時代沒有王羲之也絕不會產生另一個什麼羲之!這就是偉大的人物誕生在偉大的年代,少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不會產生這種結果。

  • 9 # 百宜雜論

    由於戰亂,每個區域的統治者都傳習的不一樣的文字元號,旗幟,語言,因此也讓書法多姿多彩,王羲之並不能做代表人物,其一李世民的推崇,其二是能儲存下來的作品少之又少!

  • 10 # 藍天雲一朵

    魏晉時期出現了書法藝術大爆發的主要原因是:

    魏晉南北朝時期尤其是進入東晉以後,社會處在相對的穩定,經濟有所發展,特別與書法有關造紙技術的進步,紙張已完全代替了竹帛的地位,制筆技術有所改進,從而使書法藝術呈現出大變革的輝煌時期,草、楷、行書已漸成熟並已經行成獨立的機制,成為了獨立的書體 。從鍾繇、李靖、衛覬到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及書風影響南北,形成書家代出、父子相承、相互競爭,共同繁榮的局面。唐代竇泉《述書賦》中載,"博哉四庾,茂矣六郗,三謝之盛,八王之奇"。即庾家:庾亮、庾懌、庾翼、庾淮;郗家:郗鑑、郗愔、郗曇、郗超、郗儉、郗恢;謝家:謝尚、謝奕、謝安;王家:王導、王劭、王珉、王羲之、王獻之、王闕、王濛、王述。

    西晉好景短暫,緊接著八王之亂,北方少數民族乘亂進入中原,形成五胡亂華的局面,。人們厭倦爭鬥,反感戰爭,而崇尚玄學,崇拜老莊,接受佛道,文士們追求清談,道法自然。在這種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指導下,對書法藝術的意趣和飄逸秀媚產生了影響,豪門名士們爭相揣摩、玩味、遺興、孕化,將書法注入了他們,心靈深處的情感和靈性,體現士大夫階層對自由、玄妙、瀟灑的一種超凡脫俗的追求與理想,從而使書法昇華到一個至高境界,影響和帶動著社會形成一種時尚和潮流,這種時尚潮流一直波及到皇帝,如:南朝宋文帝、梁武帝。

    綜上所述,書法藝術在魏晉時期形成高潮,達到顛峰是社會環境和文人士大夫風氣所形成的。

    王羲之在他生活的年代裡,據考證,並不那麼牛,但由於官宦家族王姓的強盛,加之親家郗姓大族(書家八王六郗),王羲之不能說是必然者,應是佼佼者。書聖的頭銜是後人給加冕的。

  • 11 # 溫讀

    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個時期雖然出現了中央集權式的王朝,但卻非常不穩固。整個社會處於一種動盪之中。但是在這個動盪的現實社會之下卻產生了相當多的文學藝術精華,為長期處於戰亂中的人在精神上帶來了一絲慰藉。你比如說書法,在魏晉時期出現的書法家甚多,並且每個書法家都能在其作品上呈現出獨特的風格。

    魏晉時期所湧現出來的書法家非常多,你比如曹操、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王徽之、索靖 衛恆、衛夫人、謝安、王珣等等。就拿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來說,前者擅長使用折,而後者擅長使用轉;前者的字非常含蓄,而後者的字卻具有一種豪放之感,二者迥然不同。父子尚且各具不同,那就更別提其他人的字了,每個人都是自成一家,也留下了很多作品供後世之人傳閱。你比如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剛勁有力,與眾不同,僅僅是一個小小的“之”字居然有將近十種寫法,所以幾千年來被帝王將相所喜歡。據說《蘭亭集序》被唐太宗所收藏,太宗死後他讓人把《蘭亭集序》放在他棺材裡面,想要陪伴他一生一世。然而唐朝末年軍閥溫韜挖了唐太宗的昭陵,在其列出的清單之中並未發現《蘭亭集序》的真跡。但是可以得見魏晉時期一部小小的《蘭亭集序》讓多少人為之發狂。

    那為什麼魏晉時期會出現這樣的書法大爆發呢?這主要還是基於以下幾個原因。首先,這和魏晉時代的思想解放是有著非常大的關係。魏晉時期動亂不止,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到兒子曹丕篡漢自立,種種跡象都是對儒家君臣倫理秩序的挑戰。曹氏獲取天下以後,司馬氏後面有取而代之,對於儒家的打擊更大。從西漢武帝開始確立的儒學獨尊的地位被動搖了。到晉朝建立以後,社會動盪,朝政鬆弛,內外都面臨著非常大的危機和隱患,怎麼樣在這個時代裡面重塑精神來生存下去?這成為了讀書人研究的一個問題。於是道家學說、佛家學說紛紛發展起來,並且催生一種新學問產生——玄學。玄學在當時的社會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它一度決定了魏晉時代人們情感態度價值觀,完成了老莊哲學對人們一次深刻的啟蒙。再說儒學,雖然它喪失了其支柱性的地位,但仍然還是社會文化一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可以說在魏晉時代中國的讀書人又興起了一次百家爭鳴,不論是出於其對當前政治的思量還是其對於信仰的探索,總而言之這個 時代的讀書人都有著獨立的思想和行為,所以對於書法藝術的探索自然也有一番獨到的看法,以此匯聚成了這次書法藝術的大爆發。

    精神層面的豐富使得文人墨客筆下的書法變得新穎生動不假,但是要想完成這次書法大爆發沒有得心應手的工具也是不行的。而魏晉時期恰好是筆墨紙硯成形時期。紙張的出現源於東漢的蔡倫,他當時把破布頭、破漁網之類的東西打成漿,利用篩網製作成最原始的紙張,使得人們書寫成本大大下降。儘管如此,這個時候的紙張還並不成熟,尤其是對於寫書法來說一撇一折都需要紙張能夠承載住使用者的力量才行。隨著時間的推移,到魏晉時期紙張的製作越來越純熟,而且其韌性也大大增加,完全能夠滿足寫各類書法的需要了。

    筆、墨以及硯臺也是如此。從魏晉時期的考古發掘種我們可以得知這個時期的毛筆種類繁多且構造精巧,圓潤且有韌性,為書法家們揮毫可以說是起到了不小的幫助。當然,這墨和硯臺也是有著不小的改變,這裡我們就不做贅述了。

    總而言之,在思想層面和物質層面的巨大變動下,書法家們在這個時期可以說是層出不窮。最具代表性且廣為人知的就是王羲之了。王羲之是當時最顯赫的王氏家族的青年才俊,說起王羲之就不得不提一下東床快婿這個成語,因為這個成語就是從他這來的。當時是郗鑑想要從王家選擇一個小夥子來做女婿,郗鑑是朝廷重臣,哪個小夥子不想當他的女婿呢?所以早早地都打扮好等著他來挑,只有王羲之一個人袒胸躺在東床之上。郗鑑一聽這小子如此特別就萌生了見面的意願,一見又發現他知書達理且英俊瀟灑,當即就下了聘禮。所以謂之“東床快婿”。王羲之雖然有著很好的政治背景和資源,但是他卻不喜歡從政,反而喜歡寄情山水,修煉書法,後世稱之為“書聖”。那王羲之的出現是一種必然嗎?想來應該是的。

    其一,他顯赫的背景才讓他不用擔心其他事情,一心一意地搞創作。正因為如此他的書法才有了超越世俗的感覺。其二,王羲之的書法既具有前瞻性,也具有現實性,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我們說書法藝術不僅僅要的是好看,更要的是其內在韻味。王羲之的書法開闢出一片未曾有過的新天地,給後世的書法家提供了創作的源泉和開闊地,所以他受到推崇也是必然的。這其三,王羲之也是一個北方士族,當時晉朝北方的貴族官僚雖然在南方重建王朝,但是卻始終沒有很好地融入到南方士族群體中,或者說沒有將南方士族群體吸納到自己的群體之中。而王羲之的出現則把這個問題給很好的解決了。眾所周知想要和陌生人達成同一性就必須在文化上有共同認識,而王羲之的書法則是一種南北相融的承載體,可以使得南北方計程車族相互之間融為一體,穩固晉朝在南方的統治。所以這樣說來他的出現當然是一種必然了。

  • 12 # 雲隱

    魏晉南北朝時的物質條件、等級觀念、文化基礎造就了書法藝術發展的解放時代,孕育了一大批傑出的書法家,開創了新一代的魏晉書風,王羲之在當時的出現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魏晉出現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書法藝術大爆發是由於以下原因形成的:

    亂世加速了融合與發展

    魏晉南北朝間皇權被削弱,邊疆民族入主中原,漢族南遷,不僅促進了民族融合更讓江南經濟隨之發展。玄學取代儒家成為正統思想,道教的發展,佛教的不斷漢化,出現了儒、玄、道、佛合流的趨向,這些都加速了文學、科技、藝術等方面的發展。

    書法走入藝術自覺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藝術大碰撞,孕育出大量文人、藝術家以及隱士,這一時期書法藝術繁榮,進入了藝術自覺的階段,書法的個體意識逐漸顯現出來。由於當時書體的逐漸完備,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在筆法和結構上,與篆書相對單一勻稱的特點相比大為豐富,書法理論也有了相應的發展,為書法藝術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書寫材料的普及與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技術進入了成熟階段,不僅能製造白紙、黃紙、青紙等,還能製造五色紙,紙張質地優良,外表精美,不僅具有書寫性,而且達官貴人也以此作為相互饋贈的佳品。有了便捷的書寫材料,大多數人開始致力於書寫,善書的群體逐漸擴大,書寫技巧在這一時期突飛猛進。

    書寫者的地位提高

    魏晉以來,學問與書寫逐漸合流,原本分離的模式逐漸弱化,撰文者、書丹者、鐫刻者身份合而為一,最重要的是,這些人是當時地位較高計程車族。他們出身顯貴,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們為書法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書法從當時的小技提升為一門高雅的藝術形式,書法藝術進入了自覺階段。

    士族與家學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家群體通常是以家族為單位的,就像書法世家王氏家族,以及謝氏(謝尚、謝安、謝萬)、郗氏(郗鑑)、庾氏(庾翼)、衛氏(衛瓘、衛覬)等。這與當時的選官制度與教育制度相關,門閥制度的實行讓士族群體在政治上擁有高官厚祿,壟斷政權,經濟上佔有大片土地和大量勞動力。在那個時代,士族群體世代的顯赫造就了文化藝術世家。

    魏晉時期,文化教育蓬勃發展,這時家庭教育取代學校,家學成為最主要的教育途徑。家庭教育旨在培育出能傳承家族文化的子弟,並非為國家培養知禮守法的君子,如此的教育方式也讓魏晉時期的文化趨向多元化。當書法的主體為大多數受過教育的文人士族,書法理論也就隨之誕生。

    書法的南北差異

    文字藝術風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顯示出明顯地域性的差別,北方書法藝術形式大多以碑刻為主,呈現氣勢雄渾、磅礴大氣、方整剛硬的書法面貌,而南方書法面貌大多是清麗婉轉、秀美含蓄。歷史上這一地域性劃分謂之『北碑南帖』。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的地域風格是經過兩晉時期發展而來,並最終形成風格迥異的書法藝術面貌。

    這一時期最終以『晉尚韻』的姿態出現在歷史中。魏晉南北朝的書家把書法作為一門抒情達意的藝術形式,用筆畫線條來表現自己的內心,王羲之《蘭亭集序》的快然自足、《喪亂帖》的沉痛、《快雪時晴帖》的欣然,這些以不同情懷寫下的文字都展現出不同的面貌。

    魏晉時期是歷史上思想的空前解放,中央的控制力減弱,這些出身名門的子弟形成了獨立的人格,具有瀟灑風流的性格,這也是整個時代所呈現的氣象,也出現了許多名人軼事。

    時代造就英雄人格,魏晉南北朝雖然戰亂頻仍、四分五裂,卻是個文化空前繁榮的時代,我們從藝術成果的面貌上管窺到了一個時代的特色,藝術雖然獨立於社會的發展,但也依附於時代,王羲之們是偶然也是必然。

  • 13 # 東方國學

    魏晉時期沒有大一統的封建王權,各貴族各據一方,社會比較動盪,有意思的是,動盪的社會環境往往催生驚世的文學、思想等作品,總體而言,魏晉時期是一個學者思想創造迸發的年代。哲學家有竹林七賢,喝酒、縱歌,肆意酣暢,隱居在今天河南焦作雲臺山這個地方,好老莊,創立玄學,也即是玄之又玄之學,以道家思想解讀儒家文字,一度佔據思想鰲頭。

    在這樣學術自由的氛圍下,追求清新飄逸、弦外之音,道的玄遠幽深之意,成了當時知識分子的追求,他們紛紛卸下生活的重擔,擺脫儒家禮法的束縛而隱居山野,或者身在廟堂,但心寄山野之外,王羲之便是這樣的性格,所以有了東床快婿的佳話。

    史稱,當時郗鑑想要從王家選擇一個小夥子來做女婿,郗鑑是朝廷重臣,挑選女婿時,只有王羲之一個人袒胸躺在東床之上。郗鑑一聽這小子如此特別就萌生了見面的意願,一見又發現他知書達理且英俊瀟灑,當即就下了聘禮。

    王羲之寄情山水,潛心修煉書法,後世稱之為“書聖”。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遊浮雲,矯如驚龍”,他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這和他的性情是分不開的,和那個時代興起的玄學思想也是分不開的。所以可以說魏晉出現了書法藝術的大爆發,王羲之的出現是必然的。

  • 14 # 老陳聊書法

    魏晉時期,社會政治生態依然是豪族、士族與皇族並立,正因為有了相互制約,所以當時的政治意識形態反而是是比較開放的,加之儒家思想式微,道教盛行及佛教的日益傳播,社會思想也是開放的。

    我們知道,放眼世界歷史,這樣的時候必然都是文化大發展的黃金期。

    繪畫音樂、文學歌賦、宗教等等在漢末魏晉時期都較之前有了巨大發展,那麼作為承載文化的最基礎工具的文字及文字形式的發展自不待言。晉朝書法的“瀟灑”韻致不止於士人名家,而是具有時代性、普遍性,在Murano殘紙的整理和比對之後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別的就不說了,單看看王氏家族的豪華陣容和他們所攜帶的文化基因,在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之後統統集聚於江南一偶,豪族社會結構在東晉初年迎來難得的和平安定時期,不求強兵不思復國,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文化藝術自然成為生活的主要內容。

    所以,東漢末年及魏晉時期的漢字演進和文房四寶的日臻完善,加之魏晉時期尤其是東晉時期的特殊人文政治環境,王羲之們的出現應該是一種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個當初爸媽拼了命反對你嫁的那個人,你們還在一起嗎,你現在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