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愛影片影院

    東征西伐,使唐朝疆域達到極點

    自高宗顯慶初年開始,已安定多年的唐朝邊境,形勢又發生了巨大變化。西部突厥向唐朝西域侵擾,使西域少數民族不得安寧。東部與唐朝關係關切的新羅,受到高麗和白濟的包圍,頻頻向唐朝求救。武后和高宗奮太宗貞觀討伐四方之威猛,對突厥和高麗用兵。自顯慶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以十年努力,使唐朝邊事大為改觀,其武功超過了貞觀之時。

    這期間,是武則天為皇后輔佐高宗到垂簾聽政階段。因高宗才智平庸,加上身體多病,朝廷內外大事,“上或使皇后決之”。就是說,包括對外用兵的大事,高宗悉“委以”太后。武則天深受唐太宗的影響,內治與外武,皆不同凡響。

    貞觀年間,東突厥為太宗征服,貞觀至高宗初年在塞內塞外分置六都督府和兩都護府進行管轄。但是西突厥仍稱霸西域,威脅著唐朝的西部安寧。永微二年(651年),西突厥首領阿史那賀魯擊破唐朝的射匱可汗,在碎葉自稱沙缽羅可汗,在那裡設牙帳,侵擾大唐西部領域,向唐朝示威。

    顯慶元年(656年),任蔥山道行軍總管的老將程知節受命討伐西突厥。擊其歌羅、處月二部,斬首千餘。副總管周智度進攻騎施、處木昆等部,也取得了勝利。同年十二月,程知節又率部達鷹娑州(今新疆焉耆),前軍總管蘇定方破西突厥別部鼠尼施。然而,副大總管王文度畏敵如虎,竟矯詔“以程知節恃勇輕敵,委王文度為之節制”,從而篡奪了兵權主管,力主防守,延宕不進。後又殺死前柬投降的突厥人,分其財物,蘇定方屢勸不從。造成將士離心,無功而返。高宗、武后查得實情,把王文度治罪除名,程知節以“逗留”不進免官。

    西突厥尚未平定,武后與高宗則大膽起用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總管,再率燕然都護府任雅相等將領,再討西突厥。

    蘇定方,名烈,定方為其字。冀州武邑(今河北)人,自十五歲隨父親行武,驍勇而有志。貞觀初年在唐朝名將李靖部征討突厥,屢立戰功。永徽年間晉升中郎將。前次出兵突厥,他為前軍總管,已取得勝利。當王文度殺降取物時,他說:“如果這麼做,我們就成了強盜,還有什麼名目再征戰殺敵啊!”而當王文度按師不進時,士兵縱終日騎在馬上不動,披著鎧甲結成陣勢,非常疲苦,許多馬匹都被凍餓而死了。他要求主動出戰,向程知節說:“出師就是為了討伐敵人的,今天卻守在這裡不動,如果敵人來攻就等著失敗。皇上以公為大將,怎麼能讓副將說了算呢?請逮捕王文度,飛表上奏。”[ 《新唐書》,卷111,《蘇定方傳》。]但程知節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武后與高宗調查得知了前方將帥的表現,才特受蘇定方為主帥,再度出師征討西突厥的。

    蘇定方果然不負所望,以他的勇氣、謀略和智慧,取得了討伐西突厥的重大軍事勝利。當他率領大軍近逼西突厥時,沙缽羅傾其全軍而迎,擁有十萬軍隊。大兵在今天的額爾齊斯河的西岸列陣,綿亙十里。蘇定方自為前驅,只率精兵萬餘靠近了敵營。沙缽羅自以為兵超蘇定方十倍之數,乃長馳直進,企圖圍殲唐軍。蘇定方令步兵據南原,槍刺盡向外,待敵深入而擊,自率騎兵在北原列陣候敵。

    沙缽羅欺定方兵寡,揮軍攻南原的步兵陣地。而幾次衝擊,蘇定方佈置的步兵陣地堅如磐石。蘇定方看見敵軍氣餒了,便率騎兵向敵陣衝鋒。其軍隊無不奮勇爭先,敵軍擋不住唐軍的攻勢,大潰而逃。蘇定方揮師全力追擊,趕了三十里,斬獲數萬人。第二天繼續進攻,西突厥軍隊和群眾紛紛投降,沙缽羅僅率數百騎西竄。

    蘇定方兵進伊犁河西部的邪羅斯川,迫追沙缽羅。此時北風疾吹,大雪紛飛,很快平地積雪二尺。諸將請求雪晴再追擊敵人主帥,蘇定方則說:“敵人正恃大雪相阻,必以為我軍不能前時,一定會在附近休整。我軍正好藉機猛進,必要擒拿敵首。如等待天晴,敵人也會遠竄,想擒獲就困難了。吃些苦頭,建立大功的時候到了!”於是揮軍踏雪速行,所到之處,突厥紛紛投降。到了雙河,離沙缽羅牙帳二百里時,蘇定方命部佇列陣推進。追不多久,正好遇見沙缽羅與殘部射獵尋食。蘇定方乘其不備,縱兵攻擊,再斬獲沙缽羅部眾數萬,沙缽羅再度逃走。不久,即被投降唐軍的土人執送唐營,西突厥宣告滅亡。沙缽羅可汗被押送長安,為高宗免死封官,病死於長安。

    高宗、武后命於西突厥故地天山北路建北庭都護府,統轄昆陵、濛池二都護和二十三個都督府。龍朔二年(661年)在天山南路分置十六個都督府,及八十州,一百一十個縣,軍府一百二十六個,皆隸屬安西都都府。

    這次對西突厥的用兵,是貞觀以後,高宗朝取得的首次軍事勝利。從而解除了西突厥在唐朝西境的威脅,恢復了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地位,對鞏固西部邊聯,維護國家統一,發展中原和西域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發展商業流通,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大唐東部的北韓半島上,是高麗、百濟和新羅的三國鼎立。新羅與唐朝關係密切,卻受到高麗和百濟的聯合進攻,唐太宗晚年曾欽徵高麗,但卻無功而返。

    顯慶三年(658年)高麗、百濟奪新羅三十三城,形勢危急,向唐朝求救。高宗、武后遣營州都督程名振和中郎將薛仁貴往攻高麗。

    薛仁貴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唐朝將領,他跨海徵東的故事被編成小說和戲劇,千年來一直流傳,為人欣賞。他是絳州尤門(今山西河津)人,家貧。太宗欽徵遼東時,他隻身投軍於張士貴營。在徵遼東的戰爭中,薛仁貴曾身穿白衣,首先登上城門,所向披靡,大軍乘勢進攻,乃獲大勝。唐太宗遠遠望見薛仁貴登城戰鬥的情景,大為驚歎。特命引見,賞賜甚豐,立即提拔為遊擊將軍,後加封右領軍中郎將,這就是《薛仁貴徵東》小說中“白袍小將”的情節。被作者編得十分離奇,只能說明人民敬仰為祖爭光的英雄,若以史實論,就中足為徵了。

    永徽五年(660年)潤四月,高宗宿在萬年宮,丁丑那天下大雨,午夜山洪暴發,衝突玄武門。守城士兵被滔滔洪水驚嚇,丟下城門不管,四處奔逃。薛仁貴登上城門一邊高呼宮內避水,一邊說:“如今皇上都危急了,臣子還能怕死嗎?”高宗從夢中驚醒,登高避水,方得平安無事。高宗、武昭儀稱讚薛仁貴忠勇,更加推重他。

    顯慶年間薛仁貴從偏師隨營州都督再度“徵東”,雖屢有戰功,但功勞最大者仍是蘇定方等將領。

    顯慶五年(660年)。百濟攻新羅,高宗、武后詔令薛仁貴等與戰,兩軍在橫山大戰,打敗了高麗大將溫沙門,取得了勝利。而唐軍主力十萬由神邱道行軍大總管統帶,討伐百濟。蘇定方於同年八月在山東城山渡海至北韓半島,與百濟軍隊戰於熊津江口,大敗百濟軍。蘇定方揮師追擊,直抵其都城固麻。兩軍又於城下大戰,百濟全軍敗績,百濟王義慈與太子隆逃至固麻以北的一個小城。蘇定方追至城下,迫其五部、三十七郡部眾全部投降,唐朝在百濟置熊津等五個都督府。

    蘇定方押著義慈父子獻俘於朝廷。同年十一月戊戌,高宗、武后登上則天門接受俘虜,又當場釋放,表現了赫赫的大國風度。使唐太宗征服北韓半島的願望初步得到實現。

    龍朔元年(661年)三月,高宗在勝利的衝動下想效法父皇,親征高麗。此時,高麗軍隊包圍了郎將劉仁願留守的原百濟都城。武后見高宗身體太差,勸阻欽徵,連當時的戰事,也由武后親自佈置指揮了。派檢校劉仁軌率部入朝,往救劉仁願。

    劉仁軌是唐初宿儒名將,博學多才。戰前他發出誓言:“此去掃平東夷,頒大唐正朔於海表!”入朝迅速解了劉仁願之圍,於熊津口結陣。隨後,西路軍主帥蘇定方率軍入朝,連戰皆捷,遂圍平壤。高麗統帥蓋蘇文率數萬軍隊堅守鴨綠江,與唐軍任雅相等軍交戰,曾敗高麗軍。但因任雅相病歿軍中,蘇定方久圍平壤不下,武后再命回師。僅留劉仁軌、劉仁願駐守熊津口。

    尤朔二年七月,百濟殘軍再叛,並向日軍請表援軍進攻仁軌、仁願軍。兩軍戰於白江,四戰唐軍皆勝,燒燬日本戰船四百艘,百濟同日本聯軍大敗,仁願歸國。仁軌在百濟統計戶口、恢復生產,立唐社稷。百濟人大悅,全境各安其業。仁軌率士卒在百濟屯田,積糧備戰,準備經略高麗。

    與此同時,西路回紇乘唐用兵北韓而犯西北邊疆。武后與高宗商後派武衛大將軍薛仁貴等出兵征討,仁貴仍驍勇異常。兩軍交鋒,他騎在馬上張弓近逼敵軍大營,向敵人前軍將校發射,連發連中。敵軍喪膽後退,仁貴揮軍追趕,兩萬餘敵軍盡被逼下峭壁摔死。軍中唱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資治通鑑》,卷200,龍朔二年三月。]

    回紇部平,唐朝在其部立雲中、安北都護府。仁貴班師回朝,武則天親自接見了他。後仁貴再度出師高麗,被武則天授威衛大將軍,加封平陽郡公。

    乾封元年(666年)五月,高麗統帥蓋蘇文死,內部發生變亂。武后認為這是平定北韓的大好機會,便派兵東征。經過選擇,乃派契苾何力、龐同善、高侃、薛仁貴等幾位大將軍,各帶人馬,分路進發,決定一舉平定。

    李勣已是76歲的老將,他也決定在有生之年為國立最後一功。他率部直抵高麗之新城,此城乃高麗西部重要舉事據點。他命軍隊登上城廂高山,俯瞰發箭,城守軍官懼怕,開城投降。隨後催軍急進,連下高麗十六城。薛仁貴在這些城鎮的攻佔中尤為驍勇,戰功卓著。

    總章元年(668年)二月,薛仁貴僅率三千人馬進攻扶余城,與該城守軍萬餘人大戰,一戰大大捷,周圍四十餘城聞薛仁貴之名,盡開城請降。

    李勣聞之,派隨軍侍御史賈言貴向京告捷。武后和高宗問戰事情況,要言忠說:“高麗必平。”問曰:“卿何以知之?”對曰:“隋煬帝樂徵而不克者,人心離怒也。先帝東征而不克者,高麗未有釁也。”還說,如今國家富強,陛下聖明,將帥盡力,高麗內亂,所以克高麗的日子不會長了。武后和高宗問軍中諸將的情況,對曰:“薛仁貴勇冠三軍;龐同善雖不善鬥,而將軍嚴整;高侃勤儉自處,忠果有謀;契苾何力沈毅能斷雖顧忌前,而有統御之才;然夙夜小心,忘身憂國,皆莫及李勣也。”[ 《資治通鑑》,卷201,總章元年二月。]高宗和武后聽了,深信其言。從賈言忠的分析,可以看到武后、高宗知人善任,對將領的排程甚為得當,這是當時取得軍事勝利的關鍵。

    扶余等城下,李勣揮諸軍包圍平壤。月餘,敵軍無力再戰,遂開城投降。

    總章元年十月,唐軍勝利回長安。十二月,高宗、武后在龍首山的含元殿舉行了受降儀式,赦免了高麗王高藏等君臣,並封授了唐官。高麗五部、六十九萬戶,分置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個縣,以安東都護府統轄。

    第二年十二月,老將李勣病故,享年79歲。臨終前他說:“我十餘歲作賊,是逢人必殺的無賴賊;十四五歲是難當賊,不高興就殺人;十七八歲是佳賊,臨陣才殺人;二十歲是大將軍,用兵救人不死。”[ 《資治通鑑》,卷101,總章二年十二月。]

    李勣也是人們熟悉的隋唐人物,他原名徐懋功。幼時與李密、王伯當等人起事反隋,後投唐為李淵賜姓,遂名李勣。用他自己的話說,從一個盜賊官至宰相,七八十歲掛帥平定高麗,功高蓋世。既死,詔令以特殊功勳陪葬於太宗昭陵,封其墳丘如陰山、鐵山、烏德鞬山的模樣,紀念他掛帥遠征的大戰役。

    北韓平定僅二年,西部烽煙又起。咸亨元年(670年)夏四月,葉蕃攻陷西域十八州。時稱“二聖”的高宗、武后派薛仁貴、阿史那道真和郭侍封率西征。

    吐蕃與文成公主的歷史華人無不知曉。那是貞觀八年(634年)的事,當時吐蕃王松贊干布統一吐蕃各部,建都城於“邏那城”,即今拉薩市。松贊干布遣使納貢向大唐求婚,太宗送文成公主與吐蕃和親,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築城,建宮殿。自此以後,唐、土關係密切起來。高宗永徽年間,文成公主派使至大唐,要求高宗派遣養蠶繅絲、造酒、製造紙墨等工匠,得到許可。

    時過不久,則向唐朝西部邊區進犯,迫唐朝再度用兵西北。

    薛仁貴率大軍先行,輜重隨後。唐軍在積石河口大敗吐蕃兵,但軍需輜後果全部被吐蕃奪走,只好退守待援。唐軍失去軍需糧草,無力作戰,被吐蕃大軍打敗,幾乎全軍覆沒,只得與吐蕃妥協,率殘兵東歸。薛仁貴、郭待封等主將皆被除名。

    儀鳳元年(676年)八月,吐蕃又犯疊州(今甘肅迭部縣),時稱天皇、天后的高宗和武則天令宰相劉仁軌出師,但受朝中李敬玄掣肘,則以李代劉前往。李敬玄毫不知兵,與敵兵初戰即潰,在危機關頭,賴百濟降將黑齒常之率數百人襲擊敵軍後路,方使唐兵得救。

    永隆元年(680年)七月,吐蕃再次進犯。被提為武衛將軍的黑齒常之在河源擊敗之。高宗武后再提他為河源軍經略大使。他在河源一帶屯田,並建烽火臺戌所70餘座,以防吐蕃。吐蕃頗畏黑齒,竟不敢進犯河源。

    總之,在武則天輔佐高宗的時代,東西征戰,軍事上基本取得勝利,大唐聲威高漲,邊疆得以保衛。在四境建立四大都護府,並擴大了貞觀年間所置的一個都護府的疆域。這五個都護府是:

    (一)單于都護府。麟德元年(664年)由雲中都護府改置。治所在雲中城,統轄區突厥數部,相當今天的內蒙、陰山、河套地區。

    (二)安東都護府。總章元年(664年)置。初治在平壤,轄高麗、靺鞨各部。西起遼水,東至北韓北部,南北抵海。後來治所移至遼河之新城。

    (三)安北都護府。總章二年(670年)置。轄治約今蒙古、俄西伯利亞南部一帶,統管磧北鐵勒諸部。

    (四)安南都護府。調露元年(679年)置。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內)。

    (五)安西都護府。貞觀十四年(640年)置。治所西(今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城),統安西四鎮。顯慶、龍朔年間(661-663年),唐軍平定西突厥,轄區擴大至今阿爾泰山西至鹹海及蔥嶺的東西各部的諸城邦國。咸亨元年(670年),治所移至碎葉城。

    武則天臨朝後,最初起年四境無事。自垂拱三年(687年)突厥、吐蕃、契丹先後犯邊。女皇武則天借雄厚的國力和多年處理邊境戰爭的經驗,調兵遣將,逐一平服,使邊境復歸平靜。

    先是突厥部於垂拱三年(687年)犯昌平、朔州等地,武則天命左右鷹揚大將軍黑齒常之和李多祚討伐。二將皆為智勇雙全的少數民族老將軍,在朔州大破亂軍,突厥軍隊退走漠北。

    長壽元年(692年),吐蕃再起。武則天派武威軍總管王孝傑、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兵擊之。王孝傑也是一位久經戰場的老將,他連敗吐蕃犯邊之軍,恢復了戰前的西部邊疆形勢。

    其間,唐朝東北邊族契丹強盛起來,當西部邊患平息後,威脅唐朝的便是契丹族。太宗貞觀年間,契丹臣服大唐。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大唐營州(今遼寧錦州市)都督趙文翽施行暴政,虐待臣服大唐的契丹酋長,激起邊事。這年五月,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攻陷營州,殺死趙文翽。李盡忠自稱無上可汗,佔據營州。以李萬榮為前鋒,四處攻掠,數日間有兵數萬,進軍檀州。

    武則天聞警即派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等二十八將討之。

    但是,唐朝大軍未及對陣已中奸計大敗。契丹破營州後把俘獲的官兵囚在地牢裡,然後派人告訴俘囚:“我們是契丹軍士的家屬,已飢寒難活,待官兵一到就投降大唐。”征討軍將到時,又把這些俘囚放出來,告訴說:“養你們無糧,殺你們不忍,放你們回去吧!”俘囚們回至幽州向唐朝官佐說:“契丹糧食奇缺,人心思降。”各路降領信以為真,乃輕騎驅行,爭先恐後。兵至黃獐後,又有契丹老弱兵迎降。唐兵更加急行。結果中了埋伏,騎兵被絆索絆倒,將卒死者填滿山谷。生擒右金吾大將軍張玄遇、司農卿麻仁節。契丹軍又迫令張玄遇在假檔案上署名,派人給後軍總管燕匪石等。催他們急行軍趕往營州。結果,唐軍再度中伏,致使全軍覆沒。

    武則天聞報大怒。他下令:“天下繫囚及庶士家奴驍勇者,官償其值,發以擊契丹!”[ 《資治通鑑》,卷205,萬歲通天元年九月。]令山東近邊各州置武騎團兵。其意思是廣泛徵庥兵員,發動近離戰場地區的民眾,組織抗契丹的軍隊,堅決消滅契丹叛軍。

    並任命同州刺史武攸宜為右武衛大將軍,任清邊道行軍大總管;以英勇善戰的王孝傑為清邊道行軍總管;右拾遺陳子昂為攸宜府參謀。集中了十八萬大軍討伐契丹。

    與此同時,契丹又進攻崇州,龍山軍副使許欽寂戰敗被擒。契丹軍再圍安東都護府城,逼迫許欽寂勸降,欽寂向城中的安東都護裴玄珪大聲喊:“契丹狂賊,滅在朝夕,裴公要鼓勵將士殺賊守城以全忠節啊!”契丹人便把他殺死在城下。

    因契丹反叛,吐蕃和突厥也活躍起來,形勢複雜而緊迫。突厥酋長黑啜請武則天收他為子,為他的女兒向大唐求婚,並要求歸還河西的降產,答應這些條就率部為大唐討伐契丹。武則天就授他左衛大將軍、遷善可汗。而吐蕃向大唐提出種種條件,傷及國體,則被拒絕。

    這年十月,契丹叛首李盡忠死了,孫萬榮代領其眾。默啜乘機襲擊松漠,俘虜了李盡忠和孫萬榮的家屬。武則天拜默啜為頡跌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

    孫萬榮則列加窮兇極惡,便收拾餘眾,向河北進攻。於是,先攻陷冀州(今河北冀縣),殺刺史陳寶積和官吏人民數千,既攻瀛州(今河北保定)。河北震動,紛紛逃散。形勢極為兇險。武則天想起了被貶為彭譯令的狄仁傑來,便下詔起用為魏州(今河北大名)刺史。前刺史。獨孤思莊為防契丹進攻,正在組織老百姓運土搬石,修築城壘,緊急備戰。狄仁傑到任後,便下令解散,讓百姓回家各安其業。守將們不理解,狄仁傑說:“賊猶在遠,何煩如是!萬一賊來,吾自當之。”官民人等,人心頓安。契丹人聞狄仁傑之名,竟不戰自退。百姓們都編出歌來頌揚他,立碑紀念他的功德。武則天又令狄仁傑為幽州(今北京市)都督,抵禦契丹的進攻。

    被貶為原州司馬的婁師德也被起用,都是用來抵禦契丹的。

    決戰時機到來了。神功元年(697年)三月,助工則天命王孝傑率17萬大軍進攻契丹軍,與孫萬榮在東硤石谷大戰。契丹被打得大敗而逃,王孝傑督兵緊追不捨。行至絕險的山嶺上,契丹軍回兵再戰。王孝傑的後軍蘇宏暉竟然自亂其陣,棄甲逃走。王孝傑兵力單薄,被契丹人馬迫上懸崖,墜谷而死,兵將也死亡殆盡。

    武則天聞此軍情,派使者至軍中斬蘇宏暉,但使者尚未到達,蘇宏暉又立了戰功,得免其死。武則天追贈王孝傑的官爵。

    武則天愈憤契丹人的叛惡行徑,再派大軍前往討伐。

    孫萬榮攻破王孝傑軍後,在柳城西北方400裡處依險築新城,留下部隊防守,自引精兵攻幽州。此時,默啜得到了武則天的賞賜,發兵攻襲契丹的新城,圍城三日而破之。盡俘其眾,獲其財物而還。孫萬榮正與唐軍對峙,聞新城被毀,後備盡失,大為恐慌。唐前軍總管張九節乘勢攻擊,孫萬榮大敗,逃至潞水。息於林下嘆曰:“今欲歸唐,罪已大。歸突厥亦死,歸新羅亦死。將安之乎!”當時隨行的只有幾個家奴了。見他窮途末路,便把他殺死,向唐朝投降。自此,契丹叛亂才被平息。

    此後,邊疆雖仍煙塵不絕,但大規模的戰事未再發生。直到她遜位之前,又置北庭都護府於庭州,這是武則天為撫邊安疆設定的第五個都護府。有唐一代,總計設定了六大都護府,武則天就設定了五個。對太宗設定的安西都護府,也擴大了轄區範圍。這說明,女皇的武功在歷史上也是卓著的。

  • 2 # 歷史洪流

    唐朝面臨複雜的邊疆問題,首先也是堅持“以和為本”這一“經”,重在安撫,先禮後兵,以“義理”制人,而反對使用武力。如貞觀元年(627年),嶺南諸州互相攻擊,久不朝貢,而地方長官又奏報嶺南高州酋帥馮盎反叛朝廷。唐太宗本欲調集大軍,下令討伐,後來接受魏徵的建議,派大臣李公持代表朝廷前往“慰諭”,結果嶺南悉平。唐太宗高興地說:“初,嶺南諸州盛言(馮)盎反,朕必欲討之,魏徵頻諫,以為但懷之以德,必不討自來。既從其計,遂得嶺表無事,不勞而定,勝於十萬之師。”

    當然,唐朝為解除邊疆安全威脅,更多的是“經”、“權”互用,即交替使用政治上的“德懷”與軍事上的“力服”兩種手段。如唐太宗時代,就曾抓住時機,運用政治、軍事手段,徹底解除了東突厥的威脅。後來為解決北部邊疆薛延陀部的時降時叛問題,唐太宗曾與大臣討論說:“朕熟思之,惟有二策:選徒十萬,擊而虜之,滅除兇醜,百年無事,此一策也;若遂其來請,結以婚姻,緩轡羈縻,亦足三十年安靜,此一策也。未知何者為先”?大臣房玄齡提出:“今大亂之後,瘡痍未復。且兵兇戰危,聖人所慎。和親之策,實天下幸甚。”唐太宗權衡利弊,接受了房玄齡的建議,決定與薛延陀首領和親,以暫時緩解了北部邊疆的危機。但為了徹底解除薛延陀部對北部邊疆的威脅,唐太宗最終還是在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之後,派大軍征服了薛延陀部。此後,唐太宗又以主動進取之態,派大軍深入西域,打擊西突厥的勢力,設立安西四鎮,駐軍於戰略要地,從而為國家的統一和邊疆的安定奠定了基本的戰略格局。

    隨著邊疆各遊牧帝國的瓦解,內屬民族越來越多,新的問題不斷出現,為維護國家的統一、政權的穩定,唐太宗又適時突出“德懷”,慎重地採取以下治邊措施:在各民族聚居地區列置“羈縻”州縣,任命其首領為都督、刺史,允許其世襲;尊重各族風俗習慣,保留各族內部的社會組織或與新的行政機構並存;對邊疆民族和漢人“愛之如一”,不輕易對其用兵,以減少衝突;挑選“達蕃情、識利害”者為邊州長官,嚴明法紀,嚴懲破壞民族關係的官員。這些“因俗而治”的舉措,雖不脫傳統“因撫”之窠臼,但畢竟使一度緊張的民族關係得到緩和,調動了各族的積極性,既加速了邊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各族間的文化交流以及邊疆與內地的互動,從而迎來了封建盛世。

    在治邊上成就最大的清朝,在統一邊疆各部和地方政權的過程中,也是以“德懷”為“經”’“力服”為“權”,才不斷地將各邊疆地區納入了大一統的政治體系之中,使其接受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如喀爾喀蒙古的主動歸附,整個蒙古高原的統一,就是以和平方式完成的。而清朝最終將西藏置於中央的直接管轄之下,基本上也是透過政治策略,經歷了長期耐心細緻的磨合而實現的。但對背離大一統的分裂行為,清政府也毫不手軟地出兵討伐。當然,即使是武力征討,清朝統治者也往往有一個原則,即並不把軍事威懾和用兵視為解決邊疆問題的唯一途徑,同時,在平定叛亂之後,往往能立即實施安撫政策加以善後,如此“經權”互用,保證了邊疆的長治久安。

    可見,“以和為本”、恩威並用,既體現了中國政治哲學中的“經權”原則,又切合了傳統治邊理念中“德化”與“懷柔”這一主旨。歷代王朝正是遵循這一原則,在邊疆經營實踐中注重政治與軍事並用,交替使用封官授職,羈縻、開放互市、軍事征伐、閉關絕市等手法,從而務實理性地應付來自邊疆的挑戰,以達到安邊穩邊的目的。

    既堅持華夏文化本位,又尊重邊疆民族的文化習俗,兼收幷蓄,促成中華文化的大一統

    人類的共同體一旦被稱為“民族”,就意味著它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單位,更是一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共同體。正如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任何大一統帝國的文明所佔據的文化領域都處於異質文化區的包圍之下,而大一統帝國內部的文化結構也都會存在著高度的多樣性。因此,要塑造民族共同體以維持大一統的政治體系,就必須特別重視作為民族價值觀基礎的文化和共同的文化心理。歷史上,邊疆民族與中原內地在文化上的不斷認同,始終是安定邊疆和促進國家在政治上大一統的至關重要的基礎和紐帶,對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意義重大。

  • 3 # 公元1453

    唐代突出的邊疆危機有:

    1,青藏高原的吐蕃對唐朝的威脅,雙方爆發數次戰爭,後期為維護唐蕃邊境安定,唐朝採用“和親”,文成公主遠嫁松贊干布,此後唐蕃邊境數十年無戰亂。

    2,西域地區突厥對唐王朝的威脅,武周時期,突厥不斷侵襲河西等大片西北地區,唐王朝派兵與突厥展開鬥爭,西北邊疆的戰亂一度影響了唐朝的防禦佈局。

  • 4 # 南方樛木

    唐自武德元年(618年)建國,至天祐四年(907年)為朱溫所滅,享國289年間,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經歷過數不清的邊疆衝突,無法一一列舉。下面重點講述晚唐時期與南詔的邊疆危機。初唐,盛唐國力強盛,發生邊疆衝突勝多敗少,實力足以碾壓他們,談不上危機。但自安史之亂以後,唐國力鬥轉直下,同時期的吐蕃,回紇等政權也日漸衰落。直至唐宣宗繼位,帝國呈現復甦的一線曙光,然懿宗繼位,窮奢極欲,大廈將傾,而此時南詔崛起,趁勢襲擾唐邊界。

    南詔是活躍在雲南洱海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歷史與唐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的戰爭。

    第一次:(750年至785年)

    第二次:(829年至830年)

    第三次:(859年至870年)

    第一次,第二次結果都以南詔歸附而結束,下面重點講述第三次唐與南詔的邊疆危機。

    大中十三年(859年),宣宗駕崩,懿宗繼位,南詔王世隆同年繼位。唐浙東境內發生了大規模農民起義——裘甫起義。唐忙於平亂,而南詔趁機出兵安南,攻陷交趾。所幸裘甫起義只持續了七個月就被鎮壓,唐才能滕出手對付南詔,而此時的南詔已經揮師北上,打到了邕州(廣西南寧)。下面主角出場了,時勢造英雄,唐末名將高駢開啟了他開掛的人生。高駢本為禁軍首領,受宰相的推薦,朝廷任命高駢安南都護,高駢集結了嶺南五管的軍隊從邕州一直打到交趾。《舊唐書》一百八十二卷記載:駢為安南都護,至則匡合五管之兵,期年之水,招懷溪洞,誅其首惡,一戰而蠻卒遁去,收復交趾郡邑。就功南詔打回老家了。朝廷就以高駢為靜海軍節度使,高駢在那築安南城。如果你去越南旅遊,那裡還有高駢的紀念館。

    邊境安寧了幾年,鹹通十年(869年),南詔又出兵攻打定邊軍(四川邛崍),一直打到成都城下,此時唐境內又發生了龐勳起義。等到把龐勳滅掉,才派東川節度使顏慶復救成都,才把南詔打跑。

    過了四年,懿宗駕崩,僖宗繼位,南詔又派兵攻打成都。乾符二年(875年),朝廷以高駢為西川節度使,南詔聽到高駢大名,馬上撤兵。資治通鑑唐紀六十八卷:駢至成都,發步騎五千追南詔,至大度河,殺獲甚重,擒其酋長數十人,至成都,斬之。南詔長期與唐戰爭,國力虛耗,逐漸對唐構不成危脅。

  • 5 # 沉墨的可人兒

    1、唐與突厥的戰爭

    武德三年至貞觀四年(620-630) 唐與突厥第一次戰爭 :東突厥汗國滅亡,其地併入唐朝。

    貞觀十六年至顯慶二年(642-657) 唐與突厥第二次戰爭 :西突厥汗國滅亡,其地併入唐朝。

    調露元年至開元九年(679-721) 唐與突厥第三次戰爭 :西突厥叛亂被平定,東突厥遺民成功復國,成為北方大患。

    天寶元年至四載(742-745) 唐與突厥第四次戰爭 :後突厥汗國滅亡,回紇汗國臣服於唐朝。

    2、唐與吐谷渾的戰爭

    武德五年至貞觀二年(622-628) 唐與吐谷渾邊境戰爭 :吐谷渾屢被擊退。

    貞觀八年至九年(634-635) 唐平吐谷渾戰爭 :吐谷渾被征服,為唐朝所控制。

    3、唐在北韓半島的戰爭

    貞觀十九年至二十二年(645-648) 唐與高句麗第一次戰爭 :雙方均未達成目標。

    永徽六年至總章元年(655-668) 唐與高句麗第二次戰爭 :百濟滅亡,日本被擊潰,高句麗滅亡,百濟和高句麗故地併入唐朝。

    咸亨元年至儀鳳元年(670-676) 唐與新羅戰爭 :新羅吞併百濟故地及部分高句麗之地,在軍事對峙下,新羅臣服於唐。

    4、唐與吐蕃的戰爭

    貞觀十二年(638) 唐與吐蕃邊境戰 :吐蕃被擊退,臣服於唐。

    龍朔二年至乾封二年(662-667) 唐與吐蕃邊境衝突 :吐蕃吞併吐谷渾,成為唐朝最強勁的對手。

    咸亨元年至長安二年(670-702) 唐與吐蕃第一次戰爭 :唐軍先敗後勝,保住了安西四鎮,吐蕃臣服於唐。

    開元二年至十七年(714-729) 唐與吐蕃第二次戰爭 :唐軍勝利,吐蕃臣服於唐。

    開元二十五年至大曆十四年(737-779) 唐與吐蕃第三次戰爭 :唐軍先勝、中敗、後勝,河西隴右之地盡喪,吐蕃曾陷長安,而後吐蕃屢攻屢敗,雙方言和。

    貞元二年至十八年(786-802) 唐與吐蕃第四次戰爭 :西域飛地被吐蕃、回紇瓜分,吐蕃軍力被唐、回紇、大食嚴重削弱。

    元和十三年至長慶二年(818-822) 唐與吐蕃第五次戰爭 :唐軍勝利,吐蕃求和。

    大中元年至鹹通七年(847-866) 唐與吐蕃第六次戰爭 :唐朝收復三州七關、河西故地,吐蕃分裂。

    5、唐與奚契丹(兩藩)的戰爭

    顯慶五年(660) 唐平契丹 :契丹短暫反叛後全降。

    萬歲通天元年至開元三年(696-715) 唐與奚契丹第一次戰爭 :唐軍敗多勝少,兩藩附於後突厥汗國,後突厥勢衰,又內附於唐。

    開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729-733) 唐與奚契丹第二次戰爭 :唐軍勝利,兩藩內附於唐。

    開元二十五年至天寶十四載(737-755) 唐與奚契丹第三次戰爭 :唐朝先勝後敗,兩藩時降時叛,最後附於回紇汗國。

    貞元四年(788) 奚、契丹犯邊 :因為回紇臣服於唐,兩藩年年來朝,此時契丹勢衰,奚族崛起。

    貞元十一年(795) 唐擊奚第一戰 :奚被擊退。

    太和四年(830) 唐擊奚第二戰 :奚被擊潰,王被俘。

    大中元年(847) 唐擊奚第三戰 :唐軍主攻,兩藩都已內附於唐。

    光啟四年至天覆三年(888-903) 唐與契丹邊境戰 :契丹逐步征服掉勢弱的奚、室韋,但被唐軍擊破,牛酒之會求和。

    6、唐與大食的戰爭

    開元二年至十二年(714-724) 唐與大食第一次戰爭 :唐朝先勝、中敗、後勝,倭馬亞大食勢力被阻,唐朝勢力在中亞擴大。

    天寶九載至十載(750-751) 唐與大食第二次戰爭 :唐軍慘敗,隨後阿拔斯大食逐步征服中亞。

    7、唐與突騎施的戰爭

    開元十四年(726) 突騎施進犯安西 :突騎施在唐與大食之間壯大起來,掠安西四鎮而去。

    開元二十四年至天寶三載(736-744) 唐平突騎施戰爭 :突騎施分裂,被唐朝控制。

    8、唐與勃律的戰爭

    天寶六載(747) 唐攻小勃律之戰 :小勃律滅亡,併入唐朝。

    天寶十二載(753) 唐攻大勃律之戰 :大勃律被唐朝控制。

    9、唐與南詔的戰爭

    天寶九載至十三載(750-754) 唐與南詔第一次戰爭 :唐軍敗多勝少,南詔叛立,附於吐蕃。794年後附於唐。

    太和三年(829) 南詔進犯西川 :南詔深入到腹地成都,大掠而去。

    大中十三年至乾符二年(859-875) 唐與南詔第二次戰爭 :唐軍先敗後勝,南詔軍力被嚴重削弱,臣服於唐。

    10、唐與回紇的戰爭

    大曆十年(775) 唐與回紇邊境戰 :回紇被擊退。

    大曆十三年至建中元年(778-780) 唐與回紇第一次戰爭 :回紇臣服於唐。

    會昌二年至六年(842-846) 唐與回鶻第二次戰爭 :回鶻汗國滅亡,黠戛斯汗國臣服於唐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邁克爾傑克遜和周杰倫同為流行音樂天王,他倆誰厲害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