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村裡的演員

    歡迎各位小夥伴閱覽悟空問答,刷到微不足道一個小編的文章,我十分榮幸。今天呢我們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三國時期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曹操的心腹謀臣荀彧。提到荀彧這個人在電視劇三國中,有不少的篇幅都在刻畫此人物的智慧,經歷,謀略。而且是大篇幅的描繪。閒言少敘,直入主題吧。

    在三國的曹魏集團,曹操有兩位頂級謀士,一個是郭嘉,一個是荀彧 兩人都為曹操的霸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兩人的結局卻大相徑庭。郭嘉受到了曹操的器重,並準備託付後事,但郭嘉卻英年早逝;荀彧卻遭到了曹操的忌恨,最終被曹操賜予的一盒空食逼死。

    荀彧看不下去曹操的行徑,所以對他有所不滿。有在徐州時急了眼屠城的慘劇。在他看來不屠城立威遇到的抵抗就會越多,何況這些人的口糧他當時根本我無法顧及。荀彧會勸諫,不會公開叫板,更不會出惡言。所以很多人寧可不信是他賜死荀彧。

    有人說曹操逼荀彧殺皇后把荀彧逼死了。有人說曹操送空食盒,荀彧服毒自盡了這些都對。當時曹操為當魏公,肯定想除掉荀彧這個絆腳石,換位思考,你如果是當時的曹操會用什麼辦法殺掉荀彧?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荀彧自殺。

    荀彧和郭嘉有一個相同的經歷,就是都曾經到袁紹那裡就職過,但他們後來都放棄了袁紹,加入了曹操。只是荀彧要早5年,郭嘉在家賦閒了6年後,才在荀彧的推薦下,加入到曹操陣營的。

    荀彧是因為看不上袁紹而加入曹操的,郭嘉是因為被曹操看中才出仕的(之前寧願隱居)。別小看這個區別,這說明荀彧是一心要匡扶天下,難辭其責;而郭嘉,則是要出人頭地、改命翻身。區別在哪呢?

    事情不可能回到當時去還原,所以說較真你就輸了。真真假假何從分辨。是是非非焉能明論。疑者自當一個疑字,信者須還他一個信字。我剛看完《卑鄙的聖人曹操》覺得心冷。現在看來無情者未必真無情。誰知道呢。

  • 2 # 大偉財經快讀

    荀彧是一個投錯主的仁人志士,才華橫溢的風雅君子。

    荀彧堪稱智慧超群的一代謀主,其功勞在曹操幕中是第一位的, 治國撫民、謀劃軍機的才能是第一流的 。荀彧品行清高正直謙虛謹慎。曹操一生中的重要決策,幾乎都有荀彧的智慧。

    荀彧忠於漢朝卻又一心為曹操謀劃,對於荀或來說,他身穿漢服,也是不能食魏粟的,他看起來一直為曹操做事,其實一直是為心中的漢朝做事。於是曹操送給他一個空食盒,其實是想告訴他,你一直想守護匡扶的漢室,已經不存在了!你一直執著的漢粟,已經不存在了,一粒都沒有。

    其實曹操都無須為荀或的死負責,逼死荀或的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他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卻終無法裝聾作啞,隨波逐流,他做不到若無其事的背叛,脫下漢服便食魏粟。連漢獻帝都說:“當今之世,尺土非復朕有,一夫豈復朕民?”他眼睜睜地看著理想的高峰崩塌於前,除了殉葬,根本別無選擇。

  • 3 # 像晚風吶

    天才總是在少年時就嶄露頭角,荀彧也不例外,學富五車的他年少時就聲名遠播,被人譽為“王佐之才”。起初他在袁紹手下做謀士,袁紹深知荀彧盛名,將他奉為座上賓,敬仰有加,按理說這待遇能讓大部分謀士死心塌地為袁紹賣命。荀彧卻不然,他深謀遠慮,慧眼識人,雖然當時的袁紹如日中天,他卻斷定袁紹最終敗亡的結局,轉而投靠了名不見經傳的曹操。

    來到曹操麾下的荀彧,受到了曹操的器重,被曹操尊稱為“吾之子房”,從此曹操主外,四處征戰,荀彧主內,保曹操後方無虞。可以說,荀彧之於曹操,猶如諸葛亮於劉備,沒有荀彧,曹操就不能安心征戰,最終成為北方霸主。

    荀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優點,就是他選賢舉能、知人善任。曹操陣營中如郭嘉、荀攸、司馬懿這些赫赫有名的謀士,都是他推薦給曹操。他從不會嫉賢妒能,而是全心全意為曹操這位主公著想,出謀劃策壯大魏氏的智囊團。

    這樣一個為曹操鞠躬盡瘁的謀士,卻在曹操想要進國公、加九錫時“犯了混”,他苦諫曹操:

    “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從他情真意切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荀彧不但是曹操麾下最忠實的謀士,也是漢王朝堅實的守護者,他從未忘記他匡扶漢朝的初心,也勸誡曹操不能忘記。

  • 4 # 沉睡的天堂

    陳壽: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鑑先識,未能充其志也。

    裴松之:世之論者,多譏彧協規魏氏,以傾漢祚;君臣易位,實彧之由。雖晚節立異,無救運移;功既違義,識亦疚焉。陳氏此評,蓋亦同乎世識。臣松之以為斯言之作,誠未得其遠大者也。彧豈不知魏武之志氣,非衰漢之貞臣哉?良以於時王道既微,橫流已極,雄豪虎視,人懷異心,不有撥亂之資,仗順之略,則漢室之亡忽諸,黔首之類殄矣。夫欲翼贊時英,一匡屯運,非斯人之與而誰與哉?是故經綸急病,若救身首,用能動於嶮中,至於大亨,蒼生蒙舟航之接,劉宗延二紀之祚,豈非荀生之本圖,仁恕之遠致乎?及至霸業既隆,翦漢跡著,然後亡身殉節,以申素情,全大正於當年,布誠心於百代,可謂任重道遠,志行義立。謂之未充,其殆誣歟!

    ①『令君留香惹人羨』

    漢末三國歸於司馬家,司馬懿的孫子還算不錯,最起碼把紛亂的華夏大地凝聚在了一起。從新開啟了一個王朝!雖然時間極短,不過對於平頭老百姓而言,短暫的太平也是極其奢侈的,寧為太平一犬,不為亂世之人!

    到了司馬家後裔無法撐得起五胡亂華之後,衣冠南渡多崩奔,司馬睿在金陵城開啟了東晉朝廷!

    在東晉的時候,有一個頗著名的史學家習鑿齒,在他的《襄陽記》一書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叫劉弘的人喜歡香,整天最擔心自己身上沒有香水味兒。即便上廁所也要備上香爐。一個叫張垣的人嘲笑道:“人們都說您是俗人,真不是講假。”劉弘說:“您沒有聽說過荀彧荀令君嗎?他身上有異香。在一個席子上坐過,席子上的香氣仍然三天不絕呢。你為什麼反感我的愛好?”張垣繼續毒舌道:“您沒有聽說過東施效顰的故事嗎?東施學西施捂胸皺眉,路人嚇得都跑了。您想要嚇跑我嗎?”劉弘無言以對。在下不得不懷疑,難道荀令君天生就是一個香爐嗎?或許是自帶香味兒?當然了,這就是著名的“荀令留香”的故事出處。荀彧身上的異香,再加上他的美男子身份,讓後人傳頌不已。這也是在下非常欽佩的,都說相由心生,自帶異香之人,足可見荀令君是一位翩翩君子!比如唐代李頎詩“顧眄一過丞相府,風流三接令公香”、納蘭性德《沁園春》“欲結綢繆,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

    ②『荀氏八龍震乾坤』

    戰國七雄有一個千年老墊底——南韓,無論其他國家怎麼叱吒風雲,南韓都是一個模樣,誰強大依附誰,只有一個申不害變化,也早早的落下了帷幕。經過漢帝國數百年的文化積累,這個曾經的南韓故地出現了數不清的一流人才和超一流宗族集團,我們的荀彧就是當時的望族“潁川荀氏” 中高階士族階級的佼佼者!就這麼說恐怕大家體會不到,就這個荀彧的氏族集團在王莽起兵之後,銅馬帝劉秀縱橫河北之時,荀氏一族的一舉一動都足以扭轉乾坤。到了荀彧之後的五胡十六國,魏晉南北朝時,荀氏一族依舊威風不減,在當時都是顯赫一時的存在,潁川荀氏中的人員基本上都是朝中重臣和當時社會的一流名士。“潁川荀氏”就在潁川穎陰(今河南許昌市),鼎鼎大名的戰國著名思想家“荀子”的後人,這個家族也人才輩出,相當於一個小型的人才市場一般,為華夏不斷的輸出高素質全能型人才。令君之祖父荀淑是東漢的素有威名的一位大鴻儒,大學者,為郎陵侯相,外號“神君”,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後因為指責皇親國戚而被貶,便辭官回家。可見令君的優秀傳統是有家族緣故的,這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優秀家族。這個“神君”荀淑有八個兒子,都很有名望很有才華,號稱“荀氏八龍”,而其中就有荀彧的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而荀彧的叔叔荀爽官至司空,著名學者,曾參與謀殺董卓。

    或許從荀彧家族的人們可以更好的看出這個潁川荀氏的深厚力量!這個家族可以說和袁紹“四世三公”的情況類似,在漢末官場也是有很重要地位的。

    老祖宗:荀況,著名思想家,儒家巨擘。祖父:荀淑,東漢“神君”,郎陵侯相父輩:荀緄(父親),東漢濟南相。荀爽,東漢學者,司空。同輩:荀諶(哥哥),袁紹幕僚。荀衍(哥哥),監軍校尉。荀悅(堂兄弟),東漢著名學者。荀棐(堂兄弟),射聲校尉。子輩:荀攸(侄子),曹操的著名謀士。荀惲(兒子),虎賁中郎將,曹操的女婿。荀俁(兒子),御史中丞。荀顗(兒子),晉朝太尉。荀粲(兒子),晉朝玄學家。後輩:荀霬,曹魏驃騎將軍。荀寓,晉朝尚書。荀序,東晉臨淮公。荀愷,晉朝徵西將軍。荀崧,東晉光祿大夫。荀灌,東晉少女英雄。荀羨,東晉徐州兗州刺史。荀伯子,南北朝御史中丞,《荀氏家傳》的作者。看看潁川荀氏的族譜,真是一連串的震撼。

    我們倘若在其中有一席之地的話也就是燒香拜佛了,而荀氏風流遠長。俗話說“富不過三代”,而他們荀家從戰國經秦漢三國再到兩晉南北朝都十分顯赫,不是高官就是學者,不是鴻儒就是玄學家,且有自己的家族傳記。

    思想家、政治家、學者、軍事家等層出不窮,當然還不乏著名隱士,由此可見,這是一個家族底蘊深厚的名門望族,這真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家族。

    在曹操丞相,司空,魏公,魏王的道路上,荀彧選擇了離開這個多災多難的土地。死後,曹操隨即封其諡號為“敬侯”。在古代封建社會諡中,“敬”是個好諡號。

    齊莊中正曰“敬”、令善典法曰“敬”、廉直勁正曰“敬”、難不忘君曰“敬”、威儀悉備曰“敬”。

    曹孟德給荀彧的這個“敬侯”或許是對荀彧正直的作風和高尚節操的肯定,在荀彧給曹操付出一輩子辛苦之後,曹操還是給了荀彧一個合適的諡號。

    在『軍師聯盟』中荀彧就是死後便被諡,而那個時候還是漢朝,曹操未死,還未稱“魏公”,曹丕還未稱帝,魏國還沒有成立,皇帝還是漢獻帝。所以荀彧被諡說明他更多是被承認為漢臣,而非魏臣。荀彧畢其一生都在為漢室奔波,在漢室和曹魏政權之間拿捏著尷尬的分寸,作為和荀彧相識數十年的曹孟德肯定明白荀彧的內心,或許說了解荀彧心中之所思所想!也算是相憐相惜相交相知了吧!

    諸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典韋許褚,八虎騎,五子良將中,他們當中有些人在死後是沒有被封諡的,一直到了曹丕曹子桓繼位之後才被追加的,這個時候是真正的漢室連個傀儡也沒了,一統中國北方的魏國建立了才被追諡,毫無疑問,這些文臣武將是更作為魏臣存在。

    當然我認為曹丕稱帝后還可以再諡一次被漢諡過的荀彧,以表明荀彧是魏國的人,因為荀彧對曹魏政權的貢獻實在是太大了,但是卻並沒有承認荀彧是魏臣。魏國的天下有一半就是荀彧立起來的!

    我想這是尊重荀彧選擇的表現,因為如果荀彧生前認定自己是漢臣,那被魏國諡則是對他的不敬。所以,從“名分”上來講,荀彧是“漢臣”,不是“魏臣”。這也是對荀彧一輩子的肯定吧,九泉之下荀令君也能夠安然長眠!

    ④『漢末三國第一人』

    0—29歲(公元163-192年) 年少有名,幾經輾轉,出仕曹操

    荀彧年少的時候就很有才能,當時漢朝大臣和名士何顒便覺得荀彧與眾不同,說荀彧是“王佐之才”。從此荀彧便年少有名。長得也很帥,為人偉美,有儀容。

    27歲那年被舉為孝廉(當時選拔官員的機制,主要看名聲和道德),做了一個主要掌管皇帝文房四寶的官。之後董卓進京,廢少帝劉辯立漢獻帝劉協,朝中大亂。荀彧便棄官回家。並將自己的宗族遷往冀州(主要為今河北)。

    到冀州後,冀州已經是袁紹的管轄地。袁紹非常重視荀彧,待其為上賓。然而荀彧卻認為袁紹不能成大事,終究不是自己要侍奉的明主,便離開袁紹投靠了曹操,當時29歲。曹操見荀彧來投奔很高興,說荀彧是“吾之子房”(子房,張良的字)。當時,曹操還僅僅在謀劃刺殺董卓,而冀州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天下人才幾乎都受到過袁家的恩德,可以說袁紹振臂一呼的號召力是非同凡響的,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大軍中,袁紹也是毫不猶豫的執天下執牛耳,成為眾望所歸的諸侯盟主。荀彧卻可以睿智的一眼看出袁紹的不足,並且放棄袁紹的招攬,可以說荀彧是做了好大的艱難決定的!這也是超一流人才獨樹一幟的表現,荀彧並沒有珍惜這個當下眼前最好的公司,而是把一生都和曹操捆綁在一輛戰車。

    30—31歲(公元193-194年) 出仕曹操第一功,成功守住根據地

    這段時期曹操出兵攻打徐州陶謙,荀彧則留在後方統領軍政。曹操的大本營是兗州(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曹操大軍離開後,張邈與陳宮在兗州接應呂布攻擊曹操,荀彧守鄄城(兗州的治所),曹操大軍出征留下的軍隊很少,而很多人當時與張邈、陳宮、呂布勾結,就在這情勢十分危急的關頭,荀彧指揮若定,聯合夏侯惇,保城池不失,等到曹操引大軍回來救援。

    這段時間有幾點需要一說

    1:幫曹操穩定後方,使其無後顧之憂。功勞很大,很重要。

    兗州對於曹操是根,是命,前面徐州沒打下來,後方如果兗州再沒有那就無家可歸了(而事實結果是曹操這次攻徐州也沒成功),而且對手是能征善戰的呂布,可見難度之大,所以荀彧守的是曹操集團的整個前程。

    2:獨當一面,受曹操信任。

    能夠分兵守後方的,一定是能力人品都信得過的人,荀彧和劉備的諸葛亮一樣,很多時候是曹魏集團除曹操外的第二號人物。

    3:膽識過人。

    可別以為荀彧只是學富五車,只識儒家經典的書呆子,其實荀彧膽識過人。

    當時豫州刺史郭貢帶兵數萬來攻打鄄城,有訊息說郭貢與呂布同謀,大家都很害怕。郭貢說要見荀彧,荀彧準備去見他。這時候夏侯惇等人說:“您是一州的鎮守者,去敵營的話性命有危險,不能去。”荀彧說:“郭貢和張邈呂布等平時沒什麼交情,現在他來得太急,肯定還未最終決定立場,趁他還沒決定而我們遊說的話,即使不能幫助我們也可以讓他中立。如果現在就先懷疑他們,那將會逼著他們與我們為敵。”郭貢見荀彧完全沒有懼怕的神情,想鄄城一定固若金湯早有準備,就帶兵走了。

    這是何等的膽識?如果荀彧沒有足夠的膽量和高深的智慧的話是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的,這也反映了荀彧的過人外交才能和局勢判斷能力。

    1:對於天下大勢,荀彧極富遠見。

    做決定是艱難的,更何況是一個大多數人不理解的決定。他們畢其一生都無法企及的高度,荀彧卻可以果斷的放棄,不留一絲一毫的拖泥帶水。荀彧棄官回潁川老家後對父老鄉親說:“潁川是四戰之地,如果天下有變,就很可能變成戰亂之地,最好離去,不要久留,”然而鄉親們大多都懷念故鄉,不忍離去,荀彧就將自己的宗族遷往冀州(主要為今河北)。果然不忍離去的鄉親們大多之後被董卓的部隊殘害。

    當時董卓勢頭正盛,曹操問荀彧怎麼辦,荀彧說:“董卓太過於暴虐了,肯定會以禍亂收場,不會有作為。”果然一年後董卓便被呂布殺了。簡直可以成為一代預言家了,其實預言也就是結合實際對人心和局勢的估計,顯然荀彧是個中的佼佼者。

    2:看人極準。

    看透董卓。所以董卓進京就棄官,最後董卓自取滅亡。荀彧不會和東漢末年袞袞諸公一般,端坐在長樂未央之中,吃著喝著,同時還痛罵其他人!

    看透袁紹。袁紹雖然也愛才,也很尊敬荀彧,而且袁紹無論名聲和實力在當時異常強大。然而荀彧依然不仕袁紹,果斷離開袁紹。最後袁紹也被曹操所滅。袁紹實在是不符合一個亂世梟雄的要求,所以荀彧沒必要繼續糾纏。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看準當時曹操。這就和諸葛亮看準實力弱小的劉備一樣,荀彧看準的也是當時實力弱小的曹操。當然最終曹操成就霸業。這個過程其實也就是一個王八對綠豆的過程,能尿到一個壺裡,那就啥也不說了。

    推薦的人極準。後來荀彧先後向曹操推薦了荀攸(侄子)、鍾繇、戲志才、郭嘉、陳群、杜畿、司馬懿。都是曹操重用的頂級人才。特別是戲志才和郭嘉,這兩個人行為作風在當時是比較叛逆和受爭議的,舉孝廉的話肯定被評為差等,但是確實有奇才,所以荀彧看人也是很不拘一格的,不會被傳統思維觀念所束縛,是靈活多變,是領先於當時時代的。能夠摒棄當時的道德束縛,荀令君之超凡脫俗可見一斑!

    32—33歲(公元195-196年) 為曹操提出大戰略規劃,助其穩定根據地陶謙死了,曹操不甘上次的失敗,想要趁亂再次攻打徐州,之後再平定呂布。當時情況是徐州牧陶謙死了,把徐州讓給了劉備,而呂布也在虎視兗州,因為呂布的戰鬥力比較強,且剛剛殺了董卓,威望也高,而徐州剛剛易主,劉備也比較弱還沒站穩腳跟,所以曹操想先打弱的,再收拾呂布。荀彧阻止,並獻上了為曹操訂製的戰略規劃,為曹操今後的與袁紹對峙和統一北方打下了至關重要的基礎,可以說分量幾乎等同於諸葛亮的“隆中對”。當然有一點比“隆中對”強,那就是“隆中對”最後成為了泡影,而荀彧的這番規劃卻得到了成功的實施。1:荀彧明確曹操應該以兗州為根據地荀彧說:“如果要成就大業就要穩固住自己的根據地以作為製取天下的根本,根據地穩固了,進可攻退可守,就算有困難也終能成功。曹操你本來是憑藉兗州起勢,平定山東(主要指兗州)的苦難,百姓都很愛戴你。而且黃河、濟水是天下的要地,雖然還沒有全部掌控但還是可以自保的,所以兗州就是曹操你的立業之本,一定要先平定並經營好。”2:提出重眼前根本而輕未知的利益荀彧還說:“現在分兵直接攻擊陳宮,陳宮肯定只能逃跑,就可以趁機會收熟麥,補充穀物,然後可以一舉攻破呂布(當時中原鬧饑荒)。如果不打呂布而去進攻劉備的徐州,那麼留下的兵少的話抵擋不住呂布,留多的話前線不夠用。如果呂布趁虛進攻,那麼兗州就危險了。如果徐州拿不下,那麼曹操你的歸宿在哪裡呢?而且徐州也不是那麼容易破的。且之前的徐州攻伐殺了不少人,這次徐州的人一定會團結為親人報仇,那就很危險了。所以權衡目前的形勢,不可以放棄自己的根本而追求未知的利益。”當然,曹操這個人是很從諫如流的,有好的建議曹操一定聽,曹操聽了荀彧的話,就打消了進攻徐州的念頭,先把麥子收了,再和呂布戰鬥,果然不出荀彧所料,呂布敗走,兗州平定了,為曹操之後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果沒有荀彧的一番話,或許曹操就沒有了成大業的根基。

    33歲(公元196年) 勸曹操“奉天子而使天下歸心”這或許是荀彧對曹操最為重要的建議,因為不管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都是對於曹魏集團來說最最重要的決定,從迎奉天子後應該說曹魏集團就開始扶搖直上,直接統一北方,直到赤壁之戰前都銳不可當。其實迎奉天子在曹魏內部是有爭議的,很多人反對,這並不是一個完全沒有風險的買賣。因為漢朝有名無實。給天子權力吧,不方便,不給權力吧,感覺又不妥。天子和曹魏政權將會很微妙地繫結在一起。當然荀彧是忠於曹操也是要興復漢室的,他是極力主張曹操迎奉天子的,以匡扶漢室而四海歸心的立場說服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對於曹魏集團的重要性:1:廣納人才。以天子正統皇權名義收納了比其他勢力更多的人才。畢竟在那個時代,代表皇權還是一個很難反駁的出仕理由。2:出師有名。有天子名義可以號令任何一個政權做任何事,如果他不願意,那就可以興所謂的有名之師,反正雙方都心知肚明,騙騙底下士兵或者老百姓還是可以的。當然最後的分歧在於荀彧是想借此平定天下興復漢室,可曹操不一定這麼想,更多想的是借天子成就自己的霸業。這叫同途殊歸。

    34—41歲(公元197-204年) 官渡之戰前後官渡之戰是曹魏集團最為重要的一場戰役,當時曹操和袁紹互不相讓,誰贏誰就獲得中國北方的統治權。當時袁紹兵力數倍於曹操,而荀彧則早就判斷到曹操最終會勝利,並且堅定不移地激勵曹操,給予曹魏集團信心和士氣上強大的鼓勵。在曹操出征前線的時候荀彧依然穩守後方,給前線的曹操足兵足食,在給曹操做堅實後盾的同時也給前線的曹操出謀劃策。當曹操知道自己和袁紹避免不了一戰,便問荀彧自己處於實力的下風該怎麼辦時,荀彧以曹操對於袁紹“度勝”、“謀勝”、“武勝”、“德勝”的四個軟性指標的優勢而堅持說服曹操放心出兵,不需要過多憂慮來堅定曹操戰鬥的決心。當孔融(沒錯,讓梨那個)說“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荀彧以“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的磅礴之詞以對。結果全部被荀彧說中,顏良文丑很快就被殺了,許攸果然叛變,田豐果然被袁紹不容,結果袁紹大敗。曹操在前線與袁紹僵持,糧草快沒了曹操想退兵的時候寫信徵詢荀彧的意見,荀彧以誰先退兵誰在氣勢上就吃虧的理由,反對撤兵讓曹操死命堅持到底,並建議說現在是用奇謀制勝的時機。曹操也聽從荀彧意見,果然曹操後來出奇兵奇襲烏巢逆轉取勝。所以荀彧對於官渡之戰的作用是巨大的,他對於形勢的判斷,戰事的走向有著無比敏銳和正確的洞察力。

    42—48歲(公元205-211年) 赤壁之戰前後這段時間荀彧並未隨曹操出征,曹操帥大軍向南征伐的時候荀彧則照理在後方留守,治理內政。因為除了荀彧治國能力之強外曹操也非常信任荀彧,敢把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交給他管理。而曹操在前方的戰略方針也時常問荀彧,劉備在當陽的兵敗(長坂坡)和劉琮(劉表之子)的投降就拜荀彧的方針所賜。荀彧就曾建議曹操從宛城出奇兵以飛快的速度打劉備一個措手不及,結果不出荀彧所料,劉備戰敗並命懸一線,劉琮帥荊襄之眾投降。

    49歲(公元212年) 非正常死亡荀彧的死亡非常耐人尋味,屬於非正常死亡,是一個悲劇。荀彧的死亡史書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三國志》中所說,荀彧反對曹操進爵“魏公”,曹操對此十分失望和傷心,正好曹操要徵孫權發動“濡須之戰”,就派荀彧去譙(安徽亳州)勞軍,然後荀彧因為生病留在壽春(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而沒有隨曹操繼續南征。原文記載“以憂薨。時年五十,諡曰敬候。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三國志》說的很明白,荀彧就是因為曹操稱魏公之事憂鬱而死。

    第二個版本是《魏氏春秋》所說,就像我序言中說的那樣,在反對曹操進爵“魏公”後,曹操給荀彧食物吃,荀彧開啟盒子一看是個空盒子,裡面什麼都沒有,所以吃毒藥自殺。或許是因為空盒子象徵著棺材,也就是說曹操發一個空盒子對荀彧的反對他稱魏公一事而表示威嚇,而荀彧不受威嚇,以死還擊。或許是空盒子象徵著漢朝,只有驅殼而沒有實質,我曹操也不願意讓漢有實質,荀彧以死還擊。

    當然第二個版本流傳比較廣,因為這是一個故事,好看,大家都願意看,也被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所引用。當然我個人是比較相信《三國志》所說的“以憂薨”,畢竟《魏氏春秋》原則上史實性不如《三國志》,且曹操一向度量很大,也不至於用這種手段威嚇。但是不管這兩種說法細節矛盾如何,有一點值得肯定,那就是荀彧的死與曹操稱“魏公”有關,而且是自己求死。那為什麼曹操稱“魏公”會讓荀彧求死呢?先說一下“魏公”意味著什麼。“公”是周朝分封制度中“侯爵”的最高一等。周朝貴族等級分天子、諸侯、大夫、士。前三個有自己獨立的領地。而諸侯根據領地大小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且是有獨立主權的。所以曹操要成為的“魏公”等於是要建立有獨立主權的獨立國家。而漢朝不是分封制國家,是郡縣制和集權制帝國,國家的主權全部歸為皇帝。所以“魏公”在周朝是正常爵位,但是在漢朝設“魏公”那就等於是與漢朝分庭抗禮,成為兩個國家。而論曹魏政權的實力,一旦有獨立治權,那下一步便是“以魏代漢”,曹操或者曹氏家族稱皇帝就很快了,漢朝被滅之日就不遠了。所以“魏公”是曹操從漢相到自立為王的一道坎。

    荀彧當然不能同意,因為荀彧的理想是要輔佐曹操為漢服務,效忠並興復漢室,讓曹操成為“周公”,讓曹操成為千古名相,萬世忠良。因為從他自身來說他家族世代是受漢祿的,以他這種儒學背景的家庭一定是要效忠漢朝的。而曹操那個時候早就不是當年那個“漢臣”曹操了,早已不是荀彧看中他時候的那個曹操了,曹操的野心早已龐大而不可收拾,有多少人真心願意把死了愛將、死了兒子、死了戰友且差點死了自己而打的天下不留給自己而給別人?曹操也畢竟是個凡人,也有私慾。況且曹操代表的也不只是他自己,還有和他一起的整個利益集團,他不去作魏公,下面的人也要讓他作魏公,他也會被這些人的言語所誘惑。我們無法指責曹操,因為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和諸葛亮一樣高風亮節,況且諸葛亮的地位和天下可不是他打下來的。而且以曹操的地位如果他輕易把大權交還給漢獻帝,又有多少人想害他?曹操和他的家族還能善終嗎?政治鬥爭中,爬得越高一旦鬆手就會跌的越慘,唯一能做的只能是繼續爬,所以曹操也不能放棄權力。是的,曹操早就不是當年的曹操了,但是我們不能怪他;可荀彧還是當年那個荀彧,所以他註定悲劇。荀彧一定想不通,為什麼當年雄心滿滿想興復漢室而如今自己卻變為漢室的掘墓人?或許他會陷入深深的自責,想自己再也無臉面去見先祖。他已經左右為難寸步難移了,繼續幫助曹操嗎?只會讓曹操離荀彧想塑造的曹操漸行漸遠,也離荀彧的理想越來越遠;不幫助曹操嗎?以他在曹魏集團的地位和作用他又能怎麼收場?當然這一切都是不可逆也回不去的。忠義不能兩全的時候或許等待著他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死。或許死對於那時候的荀彧真的是個很好的選擇,或許他想趕在曹操稱“魏公”前死,至少名份上自己是個漢臣。或許他想憑他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以他的死作為對曹操稱“公”甚至以後稱“帝”的一種強有力的反對與警告。或許他也在賭,賭自己的死能夠警醒曹操,為漢朝拿自己的性命賭一把,值得!何況他也不得不死。所以無論他是怎麼去的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他那時候只能放棄這紛擾塵世,別無退路。當然他的死沒有成功阻止曹操稱“魏公”,但是曹操一生都未稱帝也應該和荀彧的死有關,我想當曹操試圖稱帝前一定還是想到他的荀彧不在他身邊,便暗自心痛。。。想必對於荀彧的生命,曹操是會敬畏和尊重的。惜哉,文若!哀哉,文若!痛哉,文若!壯哉,文若!

    ⑤『文若文若奈若何?』

    分析歷史上荀彧的人物形象!

    A:儒家思想繼承者與維護者荀彧的祖先是荀子,並且荀家世代做官,而漢代官場本來就是“獨尊儒術”的,且祖父也是著名鴻儒,所以儒家的“三綱五常”、儒家的倫理道德和仁義禮樂一定是荀彧所支援和追隨的。B:出身平臺很高,教育環境優越。荀家尚儒,就一定重視教育。荀彧一出生就和“名士”稱號分不開了,在這樣的一個家族不被世人追捧是很難的。(名士在那個時代意味什麼,請看我之前的文章),而家裡的名望一定為荀彧創造了良好的教育環境,所以他知識淵博,智慧過人,而家族的平臺給予他異常強大的人脈網路。C:忠於漢。荀家尚儒,就一定奉忠君之道。而荀彧爺爺和父親都在東漢做官,都受漢恩漢祿,所以荀彧骨子裡一定忘不了漢,處於亂世而興復漢室一定是他的理想,普通人或許理想和功名利祿比起來不重要,但是像荀彧那樣身在功名利祿可以信手拈來的階級,理想更為珍貴,甚至可以用生命去捍衛,這和諸葛亮一樣。而他實現興復漢室理想的方式是幫助曹操,讓曹操掃平天下並像“周公”那樣輔佐漢室。D:正人君子荀家尚儒,就一定推崇君子之道。一定講仁義禮智信。荀彧爺爺是因為指責皇室而被貶,可以說是個有講德操重氣節傳統的家族。當然荀彧很可能也被如此教育。

    1:能力“王佐之才”是對荀彧最貼切的評價。治國超一流,看人眼力超一流,大局觀超一流,奇謀詭道也擅長,軍事方面進攻沒有什麼表現,但是打成功防禦戰還是有的,所以軍事能力也有。而且荀彧真的可以說是叫“料事如神”,“算無遺策”。荀彧基本是曹魏政權中除曹操外為數不多可獨當一面且有獨立判斷權的人。曹操對他也是言聽計從,從而奠定了自己的霸業。2:性格謙虛、穩重,清秀通雅,凡事考慮周全且經常有獨到見解,善諫言。荀彧喜歡隨身攜帶香囊,渾身散發著香氣,風度翩翩。3:人品人品一流,為人正直,身居高位而不驕、不貪,忠君愛國,心繫天下。4:理念倡導“儒家”,重家族興衰和教育,力圖興復漢室,甚至能為理想獻出生命,所以以後希望大家提起荀彧請把他歸為漢臣,也算是對荀彧的一種尊重吧。

    他人評價陳壽(《三國志》作者):“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鑑先識,未能充其志也。”何顒(漢名士):“王佐才也。”曹操:“吾之子房也。”“侍中守尚書令彧,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臣自始舉義兵,周遊征伐,與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彧之功業,臣由以濟,用披浮雲,顯光日月。陛下幸許,彧左右機近,忠恪祗順,如履薄冰,研精極銳,以撫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勳。”陳群(同事):“荀文若、公達、休若、友若、仲豫,當今並無對。”曹植:“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褻,百寮士庶,唏噓沾纓,機女投杼,農夫輟耕,輪給輒而不轉,馬悲鳴而倚衡。”司馬懿:“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王導(東晉政治家):“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對於荀彧的評價都是肯定其“王佐”之能力、品性之高潔、風度之典雅。才德並存,世之卓爾。

    魏武揚鞭天下歸,大漢雄風去不回。

    文若心事誰人知?荀香清風輓歌悲。

    —— 記荀令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t專案管理如何應對需求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