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學雜貨鋪669
-
2 # 禁街虎1
這咋說呢,楊貴妃兄妹是禍端還是背鍋的?歷史書上記載的都是前者,可是他們真有那麼大影響力嗎?
我們看看劇中主要人物。
唐玄宗李隆基,寵愛楊貴妃,寵信楊國忠,甚至因為楊貴妃而不上朝理政。這是昏君庸主的做派,必然招致群臣非議。更有甚者,野心家想要取而代之。
楊貴妃楊玉環,中國四大美女之一,想來必是有自己獨到的美,才能讓玄宗留戀,致使“從此君王不早朝”。可是這樣一來,也就成了禍水,尤其是被一些賢臣記恨。
國舅楊國忠,從籍籍無名到權勢熏天,依靠的是妹妹楊玉環。此人壞事沒少做,是個挺可恨的角色。此後更是被稱為國賊,他的下場肯定不會好。
節度使安祿山,安祿山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是個人物,能力比較強,否則也不會把叛亂維持八年。而且安祿山會鑽營,懂拍馬,把楊貴妃拍的舒舒服服,連唐玄宗都對他相當有好感。似此等人又有幾個能不出人頭地?
安祿山有多大野心,我們無從得知,但是他養兵蓄甲,積草屯糧,這是要幹什麼?在范陽構築雄武城,這又是要幹什麼?答案是:謀反。
懂一些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安祿山這兩種做法,任選其一都是殺頭抄家的罪過,而做這兩件事的人無疑是要有異動,目的並不一定是清君側,誅國賊,而是要奪取天下,自立為君。簡單點說就是造反當皇帝。
那為什麼還要弄個馬嵬坡事件呢?因為大家都需要臺階下,包括李隆基,再怎麼捨不得楊玉環,也得捨得,畢竟關係到自己的皇位和性命。如果他一直維護楊玉環,那麼他能不能在馬嵬坡活命撤退,就是一個問號了。
楊玉環真的該死嗎?她真的是罪魁禍首嗎?我不敢妄下定論,反正那些譁變計程車兵非要弄死她。為什麼?因為他們已經認定楊氏兄妹沒好人。楊國忠自不必說,不說死有餘辜也差不多。楊玉環呢?除了讓君王不早朝,還有名句說明了她的“該死之處”。“紅塵一騎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為了能讓楊玉環吃到鮮荔枝,不惜累死人,跑死馬,這是不是勞民傷財的舉動?為了一口吃食,動用國力,此女快趕上褒姒了。可是這都是瑣事,若以此給楊貴妃冠以紅顏禍水之名,似乎有些太過,充其量就是一個皇帝寵愛一個不懂事的丫頭。
就算楊玉環自己想當安史之亂的導火索,恐怕也沒有那個分量。
個人見解,有偏頗處,諸君海涵。
-
3 # 我有我的世界觀
估計楊玉環要叫屈了:”我一個弱女子,怎麼承擔得起這麼重大的歷史責任?這個鍋我不背”。
李林甫打著穩固宰相地位的算盤,主張”重用胡人”唐玄宗因對外開拓,在邊境駐以重兵,設立了10個軍鎮(也就是藩鎮),最高指揮官叫“節度使”。節度使的權力很大,不僅掌握軍隊,還兼管行政和財政。按照當時的慣例,節度使若有重大功勞,就有可能被調到朝廷當宰相。
李林甫掌握朝政大權後,不但排擠朝中文官,還猜忌邊境的節度使。這其中,王忠嗣擁有4個軍鎮,功勞最大,威望最高。李林甫恐怕他日後調回京師做宰相,便誣陷他欲擁太子謀反。王忠嗣為此差點丟了性命。
邊境將領中也有一些胡人。李林甫認為胡人文化低,不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竭力向唐玄宗主改“重用胡人”。在這些胡人節度使中,唐玄宗和李林甫都特別欣賞安祿山。
安祿山騙取信任,受到重用安祿山為了表示忠誠,曾誘編平盧附近的少數民族首領來軍營赴宴。趁機殺害,並割下頭顱獻給朝廷,以此邀功。
安祿山非常狡猾,但偽裝很忠誠,甚至有些“憨態”。現舉幾例:①相傳安祿山身體肥大,腹垂過膝。唐玄宗問他:“你腹這麼大,裡面裝的是什麼呀?”他答道:“沒有別的,只有對陛下的一片忠心”
②一日,安祿山來朝,唐玄宗讓他拜見太子。他見了,但不拜。左右的人都替他著急,催促他下拜。他只拱了拱手:“臣是胡人,不熟悉朝中禮儀。請問太子是什麼官?”唐玄宗告訴他“朕死去後,就傳位給他”。安祿山佯裝窘迫:“哦!恕臣下愚鈍。失禮!失禮!我過去只知道陛下一人,原來還有太子”。說完就拜了拜。
安祿山對曰:“胡人先母而後父”。唐玄宗認為,安祿山忠厚、老實。雖是一位將才,但沒有什麼壞心眼,是一位值得放心的邊關大臣。所以即使有不少的人向唐玄宗告密,說安祿山有謀反的圖謀,唐玄宗一概不信,還重用他。後又讓做了平盧、范陽、河東(今山西太原)三個軍鎮的節度使,使其勢力大增,控制了北方地區的大部分地區。
安祿山有謀反之心其實安祿山一直在秘密做著謀反前的準備。比如:他向唐玄宗“進言”:邊境軍士冒著生命危險戍邊,應該得到賞賜和提拔。陛下寫好委任狀,交給他們就交給臣去辦好了”。由此他提拔了史思明(原為平盧兵馬使,升職後兼任北平太守,擔任龍盧軍使)、蔡希德等一批猛將。他秘密擴充兵馬,又任用漢族士人“高尚”、“嚴莊”等人為他出謀劃策,囤積糧草,秣馬厲兵。
安祿山要謀反,最忌憚擁有4鎮的王忠嗣。曾假意請求王忠嗣來幫助他築城,抵禦外族入侵,實則是打算將他的兵馬拿下。王忠嗣先期到達,看到安祿山軍營大量儲備武器,就沒去見安祿山了。回朝後多次上奏朝廷,言安祿山必反。但沒有被採納。
安祿山每次見到朝中大臣,必重金賄賂。受賄之人在玄宗前皆為其美言。於是唐玄宗更對他深信不疑。
楊國忠促使他提前謀反安祿山本來早有謀反之心,但遲遲未有行動。因為唐玄宗非常信任他,又很重用他,而且在禮節上也很厚待他。他不忍心,他想等到唐玄宗死後再謀反。
但在楊玉環的同袍哥哥楊國忠任宰相後,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楊國忠本來品行不端,安祿山根本看不慣他。而楊國忠也不拿正眼瞧安祿山。日積月累,兩人越鬧越僵。
為了扳倒安祿山,楊國忠三番五次勸唐玄宗早日剷除安祿山,言安祿山日後必反。但唐玄宗仍然不相信。甚至楊國忠使計逼安祿山造反。
公元754年,安祿山來朝。楊國忠與唐玄宗打賭:“陛下試召之,必不來”。沒想到安祿山竟然來了華清宮。哭訴道:“我本一胡人。由於陛下的恩寵,才有了今天。但遭國舅嫉恨,我恐怕死期就要到了”。唐玄宗更加疼愛,再也聽不進楊國忠的“挑唆”了。
太子李亨也從許多跡象判斷安祿山有謀反之心。唐玄宗也不相信。從此有說安祿山謀反的人,唐玄宗一概把他們抓起來,交給安祿山處置。許多人都心裡明白:安祿山日後必反,但都爛在肚子裡,再也沒有誰敢說出來了。
安祿山終於反了回到范陽,安祿山思前想後,覺得紙終究包不住火。到時候事情敗露,反而會受制於人,不如先下手為強。
正巧這一年有個官員從長安到范陽來。於是安祿山假造詔書,召來所有將領,
有密旨,令祿山將兵入朝,討楊國忠。諸軍宜即從軍眾將皆驚愕,面面相覷,但不敢反對。公元755年11月,安祿山率所轄三鎮軍士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等15萬兵力,號稱20萬,起兵反唐。
由於國內長治久安,老百姓幾代沒見過戰爭了。突然聽說范陽起兵,遠近驚悚。所過州縣,迅速瓦解。郡守和縣令立即大開城門迎接,無人抵抗。
太原向朝廷告知詳情,此時玄宗還是不相信,認為是懷恨安祿山的人故意編造的。但陸續有軍情告急,唐玄宗這才慌了神。楊國忠此時哈哈大笑:“我多次說安賊必反吧?陛下就是不信。現在成事實了吧?”
朝廷兵敗;馬嵬坡譁變朝廷還擊,任命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但高仙芝遭到監軍邊令誠的陷害致死
哥舒翰此時正在家因病休養,也被急召。但遭到關外叛將崔乾佑的埋伏,所率20萬大軍全軍覆滅。
潼關失守,關內已無險可據。唐玄宗、楊貴妃及一幫皇子皇孫,在將軍陳玄禮和禁衛軍的護衛下,逃出長安,前往蜀地。隨行的軍士疲憊不堪,飢渴難耐。他們越想心裡越氣,都認為是受到了楊國忠的拖累,這筆帳要算到楊國忠的頭上。
到了馬嵬坡,軍士譁變,殺了宰相楊國忠。陳玄禮說:“貴妃也不能留”。唐玄宗說:“貴妃平時居宮中,不問朝政”。“但宰相是貴妃的親哥哥,而貴妃又是陛下最得寵的。不殺貴妃,軍士的心思安定不下來”。
此時應以國家大事為重。為安撫軍心,唐玄宗割捨平日裡的萬般恩愛,賜白綾讓楊貴妃於佛堂內自縊。國色天香就這樣殞落了。
還擊逆賊經過這場兵變,唐玄宗打算繼續西行。老百姓擁道而立,紛紛要求他留下來,還擊安祿山。玄宗於是分派3000兵馬給太子李亨。李亨果然不負民望,擊破了安史之亂,收復了長安。
公元750年7月,李亨於靈武即位,是謂“唐肅宗”。尊玄宗為太上皇。改年號為“至德”。
最後總結現在諸君都清楚了吧?安祿山能謀反,一開始是李林甫給了他實力。李林甫為穩坐宰相位置,主張“重用胡人”,安祿山才有了壯大實力的機會,成為三鎮節度使,兵強馬壯,有了謀反的“資本”。
他一開始就有謀反之心,但有感恩於唐玄宗對他的好,暫時未反。由於楊國忠的步步相逼,他怕落人後手,便先發制人,提前爆發了叛亂。
至於楊貴妃,與“安史之亂”一毛錢關係也沒有。你們不要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事情,總認為是“紅顏禍水”。楊貴妃與唐玄宗是真摯的愛摯,一塵不染。
妾身沒有禍國殃民;沒有淫亂後宮;沒有插手朝政。妾身乃一“良民”!
-
4 # 蕭湘居士__
安史禍亂主在隆基,他為人一世為帝一朝,前半生優,後半生昏,萬是開元治國稱盛世。到天寶後一路不保了,看中兒媳,重用祿山,不理國政,貪度享樂。根子在他自已,楊貴妃是替罪羊。誰願拆散恩愛少年夫妻,嫁個花甲老人,還是個公公身份,要多少彆扭只她自己有數。還要她以死平禍亂,真是天也不消得。
-
5 # 自由飛翔285237823指
楊貴妃昰紅顏禍水,唐開元盛世到衰敗與她有一定的關糸,玄宗早期出現了一片繁榮昌盛局面,與他重用的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人把他推向了風口浪尖,大詩人杜甫賦詩憶惜開元全盛曰,小吏猶藏萬家室。可見當時人們的生活多麼美好,可在玄宗寵愛的武惠妃去世,他整曰鬱鬱寡歡,不理朝政。後來見到兒媳楊玉環給他的生活增加了情趣。二人年齡相差大,但愛好歌舞彈奏譜曲,晚年重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二人勾角,培植黨羽,魚肉百姓,無惡不作。安祿山看到唐朝日暮西山,借討代楊國忠為名,發動兵變。這才有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導致唐帝國由盛轉衰,並非貴妃一人,乃各種因素。
-
6 # 綵鳳雙鳴
國之將亡,妖孽橫生,盛世欲衰,奸臣當道!大唐在經歷,貞觀,開元盛世之後由於唐玄宗隨著年齡的漸漸老去,逐漸對治理國家感覺到力不從心,把權利相繼轉移到,李林甫,楊國忠手裡。
在此二人獨攬大權的二十年裡,製造冤案,排除異己,為增加財政,對百姓,添徭加賦!致使朝綱混亂,民不聊生!
而當時唐玄宗又倦怠政事,貪圖享樂,於楊貴妃整日縱情於聲色犬馬,生活極盡奢華!曾有記載說,當時二人一頓飯的費用都要花費上萬兩的白銀!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對安史之亂的原因分析說“人君奢靡以示人,適足為大盜之招也”!足夠客觀足夠公正!
所謂樂極生悲,盛極而衰!如果把一個歷時七年之久的重大叛亂原因,歸咎在一個女人身上,顯然是不夠公允的!這也只是一個“為尊者諱”的詭辯而已!
-
7 # 穿越再現彼岸
假如安祿山史思明只有幾萬人馬,估計安祿山也不敢發動“安史之亂”,關鍵是他起兵造反時為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將士183900人,佔據了整個唐王朝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一左右,已經擁有建立新王朝的軍事實力和野心,只差一個導火索而已了。(楊貴妃劇照)
均田制瓦解,府兵制改為募兵制。均田制顧名思義就是按照人口分配土地,其中有一大部分耕種的土地是國家的,死後要交還給國家,重新納入新的一輪分配。唐朝時期對前朝均田制進行了改革,女性一般不授田,主要是男性,並且降低了貴族和官僚的授田基數,緩解了社會矛盾,利於唐初經濟的恢復和社會的穩定。(唐玄宗劇照)
我們來看一下唐朝均田制的幾個要點:
十八歲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老男、殘疾受口分田四十畝,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畝;這些人如果為戶主,每人受永業田二十畝,口分田三十畝。雜戶受田如百姓。工商業者、官戶受田減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給田三十畝,尼姑、女冠給田二十畝。此外,一般婦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
永業田是保持基本生活保障,一般不允許買賣,對社會各個底層都是有照顧到的。關鍵是看唐朝時期永業田的買賣允許細則,官僚和貴族的永業田和賜田可以自由買賣,農民的永業田在遷徙和無力喪葬時也可以買賣,遷徙到地多人少的地方口分田也可以買賣,這是打開了土地買賣的口子。現在我們國家的土地是國家所有,出讓的只是使用權。
到唐玄宗時期,唐朝已經見過一百多年了,繁衍了6-8代的人口,人口數量增加,與之相對應的國家授田卻因為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各地官府已經拿不出可以授給普通民眾的田地了!這是事關一個王朝的大問題,必須解決。(安祿山劇照)
唐朝初期,農民獲得國家的土地耕種,那就必須履行義務,與之相對應的是“府兵制”(地方義務兵),農民當兵可以免賦稅,分得田地,當兵又有工資可以拿,打完仗可以回家種田,當然是好事了。到了唐玄宗時期,授田的田地少了很多,兵源成了大問題,加上邊關的將領剋扣士兵的軍餉,很多人不願意當兵了。
749年,管理府兵的折衝府居然沒有兵源可以提交給軍隊了,只好改“府兵制”為“募兵制”(招募)了。土地兼併產生很多丟失土地的農民和饑民,政府只能在這些人中招募精壯男子入伍,成為政府的常備軍,也就是職業軍人了。同時有一個好處,饑民和流民中的精壯男子被招募後有飯吃,有錢拿,可以養家。其實重要的一條是饑民和流民被招募了精壯男子後,剩餘的老弱病殘和婦孺真正成了一群烏合之眾,對政府造不成什麼威脅。
不過募兵制有一個非常大的弊端,士兵長期歸屬於某位將領領導,產生了隸屬關係,這些將領成了士兵們的衣食父母,士兵們不知有君主,只有自己的將領。
安祿山長期任職節度使,將領們大都由他提拔,士兵自施行募兵制後,絕大比分的兵源來自於三鎮轄區內的普通百姓,家人、土地、財產都在當地藩鎮的控制之下,可謂將士歸心,同心協力,儼然一個小的獨立王國。假如還是府兵制的話,將領和士兵來自於不同地方,安祿山是不可能指揮十幾萬軍隊來反叛的。
安祿山和唐玄宗、李林甫。唐玄宗對安祿山還是比較寵信的,不然不會將三鎮節度使都讓安祿山做節度使。唐玄宗前期的宰相張九齡曾經給安祿山相面,實際上是掌握了安祿山個人的一些問題在向唐玄宗提出建議,要求斬殺安祿山,當時安祿山還沒有做到三鎮的節度使,說他早晚要反叛。唐玄宗不聽,反而重用安祿山,到最後悔之晚矣。(李林甫劇照)
其實唐玄宗的貼身太監高力士也對安祿山掌握三鎮感到不放心,提出了制衡安祿山的對策,唐玄宗也是不聽。安祿山反叛唐玄宗要負很大的責任。
宰相李林甫在位19年,素有“口蜜腹劍”的稱呼,當面笑呵呵,背後就來一刀。他排斥異己,羅織黨羽,把控朝政,排擠邊關藩鎮將領進入唐朝中央政府分享政治權利,尤其是胡人將領,這直接阻斷安祿山等少數民族將領進入中央政府的可能。
唐玄宗和李林甫助推了安祿山反叛!
安祿山和楊貴妃、楊國忠。楊國忠(原名為楊釗,“國忠”為玄宗的賜名)還是有兩把刷子的,他的最大本事就是收稅,為唐玄宗楊貴妃的糜爛生活收銀子,如果單單憑藉是楊貴妃的家族哥哥這樣的身份也入不了唐玄宗的法眼。不過楊國忠能夠成為唐玄宗的重臣,楊貴妃姊妹功不可沒,天天吹枕頭風。
楊國忠欺上瞞下,盲目發動對南昭的戰爭,損耗了很多國力,對人民的疾苦根本不放在眼裡,而且欺騙唐玄宗。(楊國忠劇照)
公元754年,楊國忠建議唐玄宗召見安祿山,看看他有沒有反叛之心。安祿山事前得到楊貴妃的密報,知道後自然將計就計,對答如流,表忠心,唐玄宗更加信任安祿山,並且打算任命安祿山為宰相兼平章事。這事遭到楊國忠的極力阻攔,他認為安祿山目不識丁,難以擔當大任,最終楊國忠擔任宰相,安祿山為左僕射。按照楊國忠的計謀,安祿山可能中計,提前被處理了,這個楊貴妃通風報信惹了禍。
事後,安祿山肯定沒有好果子吃了,加派賦稅等手段打壓安祿山,而安祿山將這些轉嫁給藩鎮的百姓,並宣告是楊國忠增加,最後起兵時的口號是討伐楊國忠。
楊貴妃和楊國忠是壓死安祿山的最後一棵稻草,導致安祿山直接反叛,他們兩個死的不冤。(史思明劇照)
安史之亂中參加叛亂的將領是不是胡人居多?很多人認為安祿山是胡人,參與叛亂的將領大都是胡人,其實不然,更多的是漢人將領。參與安祿山反叛的主要將領如下:
崔乾佑、蔡希德、尹子奇、牛廷玠、徐璜玉、安守忠(同安祿山)、安俊雄(同安祿山)、李秦授、李歸仁、畢思琛、周萬頃、安曉(同安祿山)、李欽溱、李立節、李庭偉、張孝忠(奚人)、王武俊(契丹)、申子貢、榮先欽、阿史那承慶(突厥)、範秀嚴、阿史那從禮(突厥)。
共計22人,7人為少數民族,其餘15人都是漢人將領。在史思明反叛時,將領們也大多是漢人。少數民族和漢族在安祿山管轄的三鎮中成了利益共同體,不能說完全是胡人造反。
-
8 # 與君論史
安史之亂的主要原因是吏治的問題、軍制的問題,和楊貴妃有一定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因素。
安史之亂中的安和史分別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兩個將軍的簡稱。在唐朝的發展過程中,唐初時期的軍制已經不適用,唐玄宗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提出了藩鎮制度。這些藩鎮的將軍因為自身的擁兵自重,又在地方上把握著財權,逐漸控制政權,已經有了國中之國的姿態。
安史之亂的發生是在唐玄宗時期,唐玄宗在此人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初期也建立了開元盛世。隨著年齡的增加,開始眷戀於美色,逐漸放開了自己對朝堂的把控。當皇權下放的時候,這個國家的命運就和相權息息相關了。李林甫和楊國忠就這樣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兩個人在朝堂之上相互爭奪王朝的控制權,李林甫時期比楊國忠時期國事要好。原因是:當時開元盛世累積下來的東西都還在,當時的李林甫對藩鎮將軍也是把控的比較嚴格。當時的楊國忠、安祿山、史思明之輩在李林甫的面前也是卑躬屈膝,除了想討好李林甫保證自己的位置,心裡生不出來別的想法。
隨著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喜愛,楊國忠逐漸掌權。楊國忠估計是因為之前的卑躬屈膝導致的心生怨恨,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他執政時期的政治策略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所有李林甫的政治傾向在楊國忠這裡都是拒絕的。這個時候天下大亂的苗頭開始越來越大。
到了安史之亂爆發,馬嵬坡下魂斷紅顏,是陳玄禮作為臣子的一次反抗。他不能直接反抗唐玄宗的情況下,只能拔刀面對楊國忠,除掉楊國忠之後的後果也在陳玄禮的考慮之下,為了不因為楊貴妃的枕邊風,殺了楊國忠的陳玄禮要求處死楊貴妃,並且安上了妖妃的頭銜。之後的種種罪名,都是在為唐玄宗洗白,楊貴妃莫名的要給自己作死的哥哥和喜愛自己的男人背鍋,一樁紅顏魂斷,流連於後世之口。
-
9 # 活法2020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為當時唐朝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鼎盛時期,政治腐敗,經濟腐敗,社會矛盾凸現,朝庭和地方割據勢力明爭暗鬥所致。
楊貴妃雖然在這次事變中被李隆甚被迫賜死,但我認為這次事變的發生與她個人的關係不大,說她惑亂朝綱,只不過是安祿山、史思明等人提出的一個蠱惑民心的政治藉口而已。
楊貴妃只不過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女人而已,他沒有像呂后、慈禧和武則天那樣篡權干政。至於說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和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等等,那是人家楊貴妃本身的魅力所在,是李隆基為了討楊貴妃的歡心才那麼做的,不能說是楊貴妃的罪過,更不是安史之亂的真正原因。這是我的一點粗淺認識,請批評指正。謝謝!
-
10 # 書華36
發生安史之亂的原因很複雜,它其實是"五胡亂華"的繼續。始作俑者為胡人胡將安祿山、史思明。國人把安史之亂歸罪於楊貴妃,是一種腦殘思維。男人無能,弄的天下大亂,最後還殺了一個並不干涉朝政的貴妃,真的讓人無語。
安史之亂的根源在朝庭。當時經過了開元盛世,年輕時代英武的唐玄宗變的飄飄然。變的庸政懶政怠政,重用李林甫、楊國忠,弄的政治昏暗,內鬥頻繁,貪汙腐敗。李林甫為排除與之有競爭力的文人掌握兵權,建議改變地方節度使由文人掌權的慣例,改用武將。說這幫文手無縛雞之力,不能衝鋒陷陣,這樣一大批胡人胡將成為一線帶兵將領。哥舒翰、安祿山、史思明等成為一線的統兵首領。
在這些將領掌握兵權後,朝庭又不放心,在兵源補充,糧餉等方面卡這些將領。楊國忠為相後,與安祿山、史思明等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安祿山進京,楊國忠曾密謀將其殺害。後又著手調動削權,安祿山、史思明便先下手為強,起兵的口號為:憂國之危!也就是後來的所謂清君側。
安祿山、史思明實力澎脹。安史兩人的實力澎脹經歷了十幾年的過程,開始不過三萬人,後來不斷的在邊境燒殺搶掠,製造戰爭氣氛。用殘殺的老百姓報功。李林甫當時為拉攏安祿山,給錢給糧給兵,兵力超過了十五萬,擁有范陽、漁陽等三鎮。當時保衛京師的軍隊也不過八萬人,安祿山與史思明的兵力超過朝庭兩倍,而且都是虎狼之師。
安祿山、史思明叛亂後,一路殺向洛陽、長安,最後攻下洛陽、潼關,唐玄宗眼看要當俘虜,帶楊貴妃等一干人等向西南逃跑。跑到馬嵬驛,在兵士的鼓譟下逼死了無辜的楊貴妃以謝天下。
當時大唐近百年沒有打過大仗,武備鬆懈,叛軍打來,一路勢如破竹,風捲殘雲。大唐官兵當時只有兩個選項,一是投降,二是逃跑。遭殃的是老百姓。
後來唐肅宗舉全國之力平息了叛亂,但大唐從此一蹶不振,長期陷於軍閥割據,中央對軍閥的節制能力越來差,以致全國性的動盪。
大唐是個開放性的朝代,由安史之亂開始,中國走向封閉,在漢人眼裡,胡人是異族,外族不可信。
-
11 # 篇篇而來
有關係但又不完全歸責於楊貴妃,男人好色源遠流長,唐玄宗迷戀女色耽誤朝政其實本應該是男人擔不起治理天下之責,沒有治國安邦之能,但男人昏庸無能卻怪女人用色擾亂朝政,在男權社會,女人再怎樣也只是附庸在男人身上,若男人能做到美色有度,用人有道,治國有方,又豈能不國泰民安呢?
-
12 # 歷史折返
唐朝的江山社稷發展到唐玄宗李隆基的早期時代,應該說唐朝的綜合國力是非常強盛的。那個時期的李隆基由於十分珍惜手中政權得來不易,在工作上勤懇敬業,能夠重用賢人志士,使得大唐江山政權得以鞏固。
但是後來隨著國家逐漸走上正軌,玄宗後期逐漸變得懶於朝政,貪圖享樂非常嚴重,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人。這些人在朝中結黨營私,專權暴戾,致使朝中吏治貪腐,國家政權出現危機,另外在任用少數民族將領的問題上出現的政策失誤,都給以後出現的安史之亂埋下隱患。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闡述一下唐朝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
唐玄宗後期逐漸變得貪圖享樂,懶於朝政。任用的宰相李林甫更是一個結黨營私,打壓群臣的奸臣小人,安祿山曾經多次進宮重金賄賂李林甫,兩個人很早就有開始權錢交易的事實。李林甫在玄宗面前多次舉薦過安祿山,致使後來安祿山位高權重,野心膨脹。隨著後來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她的哥哥楊國忠又擔任了朝中宰相一職。楊國忠不僅貪汙腐化嚴重,而且大肆培植自己的黨羽,致使朝綱混亂,大唐江山社稷出現動盪局面。在唐玄宗後期階段,對國家軍隊的將領在管理上出現政策錯誤,放權過大。致使邊關將領擁兵自重,大權獨攬。安祿山一人就曾兼任范陽等三地節度使,手中的權利高度集中,軍事大權,行政大權,經濟大權一人獨攬。這些都是後來安祿山野心膨脹,妄圖推翻大唐江山的客觀原因。
在玄宗寵愛楊貴妃階段,朝中上下貪腐嚴重,朝綱混亂,對國家的治理幾乎陷於停頓,國家大部分土地被地主階級兼併,致使廣大老百姓失去土地,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因此對於安祿山起兵反唐真的是一呼百應。
綜上所述原因,安祿山聯合史思明最終開始起兵反唐,在長達八年的叛亂過程中,給唐朝的江山社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使得唐朝最終走向衰敗。
-
13 # 西嶽頑石
和楊貴妃有毛的關係?把這樣一口巨大的黑鍋扣在一個女流之輩頭上,還要點逼臉嗎?玉環小姐姐堅決不背!安史之亂,歸根結底是唐玄宗機關算盡太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釀成的悲劇,這位迷之自信的帝國掌舵人過分高估了自己的控制力,也過分低估了安祿山的政治野心。
客觀的講,如果沒有那場把大唐帝國拉向深淵的“安史之亂”,或者是唐玄宗早死十年的話,那麼他將是大唐歷史上最出類拔萃的帝王,恐怕唐太宗都要望其項背。中前期的唐玄宗,將帝王之術運用的爐火純青,處心積慮的讓各方勢力互相牽制,達到一種動態平衡,這樣作為幕後操縱者的唐玄宗就能高枕無憂,帝國的一切盡在他的掌控之下。
即使口蜜腹劍猶如政壇老妖的李林甫,他的一舉一動唐玄宗盡收眼底,乾的那些髒事破事都是唐玄宗默許的。這時候的安祿山,被李林甫牢牢壓制著,甚至安祿山哪天吃了什麼飯喝了多少酒,李林甫都瞭如指掌。這一切讓安祿山壓力山大,縱有狼子野心,也只能在腹內小鹿亂撞,萬不敢輕舉妄動,何況李林甫的背後還有一個以“上帝視角”看戲的唐玄宗。
李林甫死後,唐玄宗苦心經營的政治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靠妹妹楊玉環的裙帶關係接班宰相的楊國忠是個銀樣鑞槍頭,中看不中用,無法有效的控制擁兵自重的節度使,只會採取簡單粗暴的打壓手段,昏招頻出。於是,唐玄宗坐不住了,他要將政治生態的天秤重新歸於平衡,而愣頭愣腦,人畜無害,遊離於黨爭之外的安祿山就是最合適的砝碼。
所以,唐玄宗恩寵安祿山,給他增加兵權,讓他認楊貴妃為乾媽,給他比封疆大吏還要優厚的待遇,並不是出於對他單純的喜歡,而是把他當做了一枚政治制衡的棋子。唐玄宗就是讓安祿山成為眾矢之的,拉各種仇恨,背各種黑鍋,牽制其他勢力,轉移中央政府和地方藩鎮的矛盾。
而安祿山也沒有讓唐玄宗失望,很好的扮演了箭靶子的角色,幾乎把包括太子之內的所有朝臣和同僚得罪了遍,君臣之間達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在唐玄宗看來,即使把大唐帝國將近三分之一的兵力交到安祿山的手上,安祿山也不會造反,哪怕是造反,也毫無勝算。
為什麼唐玄宗如此肯定?一來經過唐玄宗的幾波神操作,安祿山已是孤臣,唐玄宗是他唯一的靠山,他不可能推倒自己的靠山,使自己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二來雖然安祿山手握重兵,守衛邊關綽綽有餘,但也不足以強大到可以與唐帝國抗衡的地步。三來唐玄宗如此厚待安祿山,安祿山一定感恩戴德,絕不會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但唐玄宗的如意算盤落空了,他沒想到安祿山是一頭喂不飽的狼。而對於安祿山來說,他也不得不反,眼看著唐玄宗日薄西山,隨時都有駕崩的可能,太子又對他恨之入骨,一旦登基,他的結局可想而知。當然,楊國忠的步步緊逼也迫使安祿山不得不盡快行動,總而言之,“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來說,是唐玄宗和安祿山相互心理判斷出現重大誤差造成的。
-
14 # 胖嬌娃
楊貴妃有一定的原因,但她只是一個貪圖享樂的後宮妃子,她左右不了局勢,主要的責任還在於唐玄宗。
和每一個在位時間太長的帝王一樣,玄宗晚年也開始貪圖享樂。他青年時期,為了保命也為了登上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開始各種勾心鬥角,跟自己的至親鬥了個遍。
登上那九五之尊之位後,他意氣風發,發誓一定要帶領著這個國家走向光明的未來。當一個帝王,他其實不需要要有什麼才能,只要他能知人善任就好了。在每一個特定的階段,他都找到了這個階段所需要的賢相,姚崇,宋璟,張九齡,張說,裴耀卿……他們或許都有不足,但他們的政治主張契合這個階段王朝的所需,他的這些丞相,任職時間最多也就3,4年,每一次的換屆,都需要他費勁心思去思考該如何在保持朝堂的穩定下,選擇最合適的那個人出任為相。就這樣過了幾十年,在他的殫精竭慮下,這個王朝走向了盛世,他高興之餘開始覺得身心俱疲,他累了,他看向鏡中自己的白髮,想到:再不瘋狂就來不及了。
於是他開始放縱自己,貪圖享樂,他也懶得再去找什麼賢相,以至於李林甫在宰相的位置上一坐就是18年7個月,他不是不知道李林甫嫉賢妒能,打壓異己,但有什麼關係呢?反正這個人有能力,能處理好政務,不用勞累自己,自己開心最重要。
李林甫死後,因寵愛楊貴妃,他便讓她的族兄出任宰相,哪知他實在是低估了這個人的廢材程度,工作工作不行,除了斂財就是斂財,對付政敵只知打壓排擠,沒一點手段。不過沒關係嘛,大唐依舊還是盛世,一切皆在掌控之中,這時的玄宗依舊沉浸在過往的輝煌中。
對於安祿山,這實在是他最看走眼的一次。他想到安祿山出生低微,雖憨傻痴肥,但屢建“軍功”,為了討好自己非常賣力,不顧體重練舞,還懂得甜言蜜語討自己歡心,為了自己不惜得罪太子,實在是太可愛了!
咳咳,作為一個陰謀堆裡出生的人,他也不是沒對安祿山設過仿,首先他掌握的兵權雖多,但不至於和整個大唐的兵力抗衡,而且滿朝文武官員沒幾個看他順眼的,楊國忠還公開diss他,他的同事們也是他的死對頭,我又給了他高官厚祿,他是腦子抽了才造反吧!
然後安祿山腦子就真的抽了:反正我本來也一無所有,不如好賭一把!╭(╯ε╰)╮
回覆列表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末年,安祿山與史思明掀起的一場背叛唐朝的運動,戰爭持續了八年之久,席捲大半個疆土。但是安史之亂到底和楊貴妃有沒有關係呢?當然還是有些關係的,先看看安史之亂的誘因。
首先,安史之亂的性質是唐朝地方將領與皇室唐玄宗爭奪統治權力的一次反叛造反活動。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選擇當時那個情況揭竿而起,是由當時的政治環境決定的。
其次,安史之亂原因之一,唐玄宗消極怠政。後期的唐玄宗寵溺楊貴妃,夜夜笙歌,不理朝政,以致於國事荒廢。
第三,奸臣當道,唐玄宗寵信李林甫,楊國忠,從而使得楊貴妃一家權傾朝野,任意揮霍國資,使國庫空虛,戰事一發,無法應對。
同時朝廷大臣互相傾軋,政局不穩。
安祿山和史思明正是看到了這些朝廷內的弊端,將蓄謀已久的戰事觸發。
其後演變成馬嵬坡之變,陳玄禮認為安祿山之所以叛變是因為唐玄宗寵信楊國忠,要求處死楊國忠,楊國忠是因為楊貴妃得寵,所以楊貴妃也在劫難逃。
最後背黑鍋的就是楊貴妃了,當然此次叛亂也和楊貴妃有千絲萬縷的聯絡,都是從楊貴妃得寵開始的,正是紅顏禍水,一人亂一朝,悲哀!